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雷預防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雷擊給輸電線路帶來的危害性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地勢復雜,高壓輸電線路分布廣泛,各種無法預料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遭受雷擊事故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當輸電線路遭受雷擊后很容易導致輸電線路的絕緣子串發生閃絡或線路斷線,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區,一旦線路短路給工作人員的巡視工作帶來很大壓力,查找故障變得異常困難,每次事故巡視,不僅浪費財力、物力,而且加大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近幾年,雷擊所引起的線路故障日益增多,這給線路的安全運行造成了嚴重的威肋。
2.雷害原因分析
輸電線路雷擊閃電是由雷云放電造成的過電壓通過線路桿塔建立放電通道,導致線路絕緣擊穿,這種過電壓也稱為大氣過電壓,可分為直擊雷過電壓和感應雷過電壓。雷擊主要是通過建立一個放電泄流通道,從而使大地感應電荷中和雷云中的異種電荷,因此雷擊和接地裝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關系。
輸電線路基本受到直擊雷電的影響,直擊雷又分為反擊和繞擊,都嚴重危害線路安全運行。在制定防雷措施之前,應該對該地的主要雷擊類型進行系統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得制定的防雷舉措合理有效。
同時反擊雷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它主要與絕緣強度和桿塔接地電阻有關,一般發生在絕緣弱相,無固定閃絡相別,所以對于反擊雷過電壓應采取降低桿塔接地電阻,加強絕緣,提高耐雷水平。繞擊雷過電壓是雷電繞過避雷線直接擊中導線而出現的雷過電壓,主要與雷電流幅值,線路防雷保護方式,桿塔高度,特殊地形有關,主要發生在兩邊相。目前對繞擊雷過電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減少避雷線保護角,安裝避雷器等。
經過電力工作者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和相關數據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不同地形的雷擊發生概率不同,而且雷擊的具體種類也相應的有所差異,比如山區線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響和有效高度的增加,繞擊率較高;平原,丘陵地區的線路則以反擊為主。所以針對不同的地形也應該采取區別的防雷措施。
雷擊現象的發生概率和發生類型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形成的,只有進行實地的考察和具體數據的分析,才能基本的進行雷擊類型和概率的確定,因此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必要的實地考察。
3.輸電線路防雷措施的原則
架空輸電線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經歷這樣四個階段:輸電線路受到雷電過電壓的作用:輸電線路發生閃絡;輸電線路從沖擊閃絡轉變為穩定的工頻電壓;線路跳閘,供電中斷。針對雷害事故形成的四個階段,現代輸電線路在采取防雷保護措施時,要做到“ 四道防線”,即:
(1)防直擊:就是使輸電線路不受直擊雷。
(2)防閃絡:就是使輸電線路受雷后絕緣不發生閃絡。
(3)防建弧:就是使輸電線路發生閃絡后不建立穩定的工頻電弧。
(4)防停電:就是使輸電線路建立工頻電弧后不中斷電力供應。
4.降低雷擊跳閘率的技術預防措施
4.1架設避雷線
架設避雷線是輸電線路防雷保護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線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直擊導線,同時起著分流作用,以減小流經桿塔的雷電流,從而降低塔頂電位,減小線路絕緣子的電壓和降低導線上的感應過電壓。
一般來說,線路電壓愈高,采用避雷線的效果愈好,且避雷線在線路造價中所占的比重也愈低。標準規定,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應全線架設避雷線,110kV線路一般也應全線架設避雷線,35kV線路不宜全線架設避雷線,一般在變電所的進線段架設1~2km的避雷線,同時按照要求做好桿塔的接地。
為了提高避雷線對導線的屏蔽效果,減小繞擊率,避雷線對邊導線的保護角盡量做得小一些,一般采用20°~30°。
4.2降低桿塔接地電阻
線路桿塔接地裝置是輸電線路的必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安裝是旨在確保雷電流順利導入大地,從而使電力設備達到絕緣的效果,有效降低由雷擊造成的線路跳閘現象,避免跨步電壓造成的人員傷亡。線路桿塔接地應該首先調查桿塔所處區域的土壤電阻率,對土壤電阻率較低地區的自然接地電阻進行充分利用,如若桿塔所處區域土壤電阻率過高,無法有效降低線路桿塔的接地電阻值時,則應該通過使用降阻劑、增加地網輻射線、安裝放射性接地體、延伸接地體或增大地網型號等多種方法來對接地電阻值進行有效處理,對桿塔與地網兩點聯結改成四點聯結增加雷電流導入大地通道,使其滿足輸電線路正常運行的相關要求。
4.3增加桿塔絕緣
由于輸電線路個別地段采用高桿塔這就增加了桿塔落雷的機會。高塔落雷時塔頂電位高,感應過電壓大,而且受繞擊的概率也較大。為提高線路絕緣,降低線路跳閘率,對丘陵高桿塔、大跨越及雷擊頻繁的桿塔我們常采用增加絕緣子片數或更換成防污瓷瓶(或更換成合成絕緣子)的方法以增加絕緣來提高耐雷水平。對檢測出的零值、破損、雷擊絕緣子及時更換。以確保其絕緣水平。用增加絕緣子片數或更換為大爬距的合成絕緣子的方法來提高線路絕緣,對防止雷擊塔頂反擊過電壓效果較好,但對于防止繞擊則效果較差,且增加絕緣子片數受桿塔頭部絕緣間隙及導線對地安全距離的限制,因此線路絕緣的增強也是有限的。
4.4加裝線路避雷器
加裝線路避雷器以后,當輸電線路遭受雷擊時,雷電流的分流將發生變化,一部分雷電流從避雷線傳入相鄰桿塔,一部分經塔體入地,當雷電流超過一定值后,避雷器動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電流從避雷器流入導線,傳入到相鄰桿塔。雷電流在流經避雷線和導線時,由于導線間的電磁感應作用,將分別在導線和避雷線上產生耦合分量。因為,避雷器的分流遠遠大于從避雷線中分流的雷電流,這種分流的耦合作用將使導線電位提高,使導線和塔頂之間的電位差小于絕緣子的閃絡電壓,絕緣子不會發生閃絡,因此,線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箝電位作用,這也是線路避雷器進行防雷的明顯特點。
4.5裝設自動重合閘
在一定的運行條件下,線路雷擊跳閘是不可避免的,但應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由于線路絕緣具有自恢復性能,大多數雷擊造成的閃絡事故在線路跳閘后能夠自行消除。因此,安裝自動重合閘裝置對于降低線路的雷擊事故率具有較好的效果。重合閘裝置是作為線路防雷的一項重要措施,提高重合閘裝置動作的可靠性,可有效地保證雷擊跳閘后的供電可靠性。
4.6架設耦合地線
在導線下方架設耦合地線的分流和耦合作用,使線路耐雷水平提高。耦合地線的作用主要有兩個: 一是增大避雷線與導線之間的耦合系數,從而養活絕緣子串兩端電壓的反擊和感應電壓的分量;二是增大雷擊塔頂時向相鄰桿塔分流的雷電流。對于110KV輸電線路,不僅減少反擊跳閘次數,也減少了一相導線繞擊后再對另一相造成反擊跳閘的機率。安裝耦合地線一般適用于丘陵或山區跨越(下轉第112頁)(上接第49頁)檔,可以對導線起到有效的屏蔽保護作用,用等擊距原理也就是降低了導線的暴露弧段。但對于老舊線路,因其受桿塔強度、對地安全距離、交叉跨越及線路下方的交通運輸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架設耦合地線對于舊線路不易實施。主要用于新建線路通過雷電活動強烈區時和其他防雷措施共同采用。
關鍵詞:雷電、避雷針、避雷線
雷電是大自然中最宏偉最壯觀的現象,雖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科學家在一直研究雷電,可是雷電對于現代電力、通信、航空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現代技術和條件下,我們怎樣把雷電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呢?這就需要我們去認識雷電放電原因和找出應對雷電的防雷保護措施。
一、雷電的形成
雷電放電起源于雷云的形成,在雷云的頂部充斥著大量的正電荷,雷云下部大部分帶負電荷,雷云中的負電荷會在地面感應出大量正電荷,在雷云與大地之間或者兩塊電荷不同的雷云之間形成強大的電場,其電位差可高達數兆伏甚至數十兆伏。當云中某一電荷密集中心處的場強達到25~30KV/cm時,就可能引發雷電放電。
二、防雷保護措施
在電力系統中設計防雷保護裝置時,要從雷電參數的幾個方面來判斷:①雷暴日及雷暴小時:評價一個地區雷電活動的多少你通常以該地區多年統計所得的平均出現雷暴的天數或者小時數作為指標。根據多年觀察,我國長江流域與華北部分地區的雷暴日數為40左右,而西北地區僅為15左右。通常雷暴日數15的地區被認為是少雷區,40的地區為多雷區,在防雷設計中應根據雷暴日的多少因地制宜。②地面落雷密度和雷擊選擇性③雷道波阻抗④雷電的極性:根據我國的實際測量,負極性雷電均占75%~90%。⑤雷電流幅值⑥雷電流的波前時間、陡度及波長。
雷電過電壓時產生的電壓高達數十萬伏,甚至更高,在現代電力系統中都采取哪些保護裝置呢?通常用的有避雷針、避雷線、保護間隙、避雷器、防雷接地、電抗線圈、電容器組、消弧線圈、自動重合閘等。
當雷電擊中變電站設備的導電部分后,會出現雷電過電壓很高,一般情況下都會引起絕緣的閃絡或者擊穿,所以對于電力設備必須加裝避雷針或者避雷線對直擊雷進行防護。按照安裝方式的不同,可將避雷針分為獨立避雷針和構架避雷針。構架避雷針既能節省支座的鋼材,又能省去專用的接地裝置,但對于絕緣水平不高的35KV以下的配電裝置來說,雷擊構架避雷針時很容易導致絕緣逆閃絡,這顯然是沒有對電力設備很好保護。獨立避雷針具有自己專用的支座和接地裝置,其接地電阻一般不超過10Ω。
根據我國防雷保護規程,110KV及以上的配電裝置,一般將避雷針裝在構架上,但在土壤電阻率ρ1000Ω?m的地區,仍然適合裝設獨立避雷針以免發生反擊。35KV及以下的配電裝置應該采用獨立避雷針來保護,60KV的配電裝置在ρ500Ω?m的地區宜采用獨立避雷針,在ρ500Ω?m的地區容許采用構架避雷針。
加入架空輸電線路上發生雷擊事故,只要能有效阻止就能避免雷擊引起的長時間停電事故。到目前為止沿全線裝設避雷線仍然是110KV及以上架空輸電線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防雷措施,它除了能避免雷電直接擊中導線而產生極高的雷電過電壓以外,而且還是提高線路耐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110KV~220KV高壓線路上,避雷線的保護角α大多取20°~30°,在500KV及以上的超高壓線路上往往取αQ15°。35KV及以下的線路一般不在全線裝設避雷線,主要是因為這些線路本身的絕緣水平太低,即使裝上避雷線來截住雷擊,往往仍難以避免發生反擊閃絡,因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這些線路均屬于中性點非有效接地系統,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不象中性點有效接地系統中那樣嚴重,因而主要依靠裝設消弧線圈和自動重合閘來進行防雷保護。
雷電事故在現代電力系統的跳閘停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輸電線路是電力系統的大動脈,擔負著發電廠產生和經過變電站變壓后的電力輸送到各地區用電中心的重要任務,一條輸電線路在一年中往往要遭到多次雷擊,因此輸電線路防雷保護就是盡可能減少線路雷電事故的次數和損失。
參考文獻
1、趙智大 高電壓技術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1999年
【關鍵詞】通信機房 防雷措施 避雷裝置 等電位聯結 設備屏蔽
一、概述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網絡通信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通信基站的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也區域多樣化,大量通信機房得以建設。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微電子產品和設備應用在通信基站內,來調節和控制移動網絡通信信號的傳輸。微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提升通信設備性能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通信機房的耐壓能力,加大了通信機房在雷電防護問題上的難度,尤其是安裝在電源主控室內的通信設備,受到雷擊的概率更是大于其他機房。所以對雷電災害的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來了解通信機房收雷電擊中而發生災害的原理,對于通信機房的雷電防護問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雷電災害形成以及對通信機房造成的災害
雷電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帶電云層放電現象。當天空中有雷雨云層時,云層會攜帶大量的電荷而產生靜電感應作用。當地面某些特殊物體或者建筑物與帶電云層形成強電場而足以讓帶電云層進行對地方放電時就形成了雷電現象。一般的,雷電現象對通信機房造成的破壞有直擊雷災害和感應雷災害兩種形式。直擊雷是帶電云層直接放電而造成的破壞,這類雷電放電具有瞬發性,短時間內形成高電壓并釋放大量的電流而對通信機房和通信設備造成強烈破壞。感應雷是由于帶電云層與通信機房的信號傳輸線、設備連接線形成強電場,強大的電磁感應對通信設備中的微電子元件間接造成破壞的災害現象。雖然沒有直擊雷造成的災害嚴重,但是發生的概率卻很大,而且強電場形成的電磁感應對微電子產品造成的過壓破壞會使通信設備產生故障而是通信機房癱瘓,對于整個通信網絡而言,造成的破壞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感應雷是通信機房主要防范的雷電災害。
三、通信機房的防雷措施
通信機房的防雷措施主要以防止感應雷為主,直擊雷主要通過安裝避雷裝置和浪涌保護器等保護裝置來降低雷電對通信機房內電源和通信設備等的危害。另一方面,在建設通信機房時,要消滅機房內的防雷隱患等,確保將防雷工作做到最底層。
(一)安裝避雷裝置,減少電荷量
在通信機房上部安裝避雷裝置是通信機房的主動防雷,通過避雷裝置,可以將通信機房上部的帶電云層在聚集電荷足夠多之前就對和帶電云層運行形成通電回路而對帶電云層進行放電,并將多余的電荷導入到大地,從而避免通信機房由于帶電云層電量過多而進行放電造成的破壞。針對建筑物常見的避雷裝置有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器等,在建設通信機房時,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選擇避雷裝置,或者多種裝置結合輔助使用以增強通信機房的防雷能力。此外,安裝在通信機房內的電源避雷器的引入線不宜過長,以避免在雷擊發生時由于引入線過長而抬高雷電電位,同樣對通信設備造成過壓傷害。一般的,通信機房內的電源避雷器的火線引線應該盡量短,加上和接地線總長度應盡量控制在5米以內,以確保雷電不會從交流引入線進入通信機房。同時,針對避雷裝置的安裝,針對通信機房的建筑、電源、通信設備等獨立、可靠接地,且相距一定距離,盡量避免保護地聯合使用,以避免使用同一接地線致使整體的防雷能力降低,防雷效果不佳。
(二)聯結機房等電位,消除電位差
針對通信機房防雷措施,雖然建筑、通信設備、電源等接地系統相互獨立,但是同類型內部應該進行等電位聯結。當通信機房遭受雷擊時,如果通信建筑之間或者電子設備之間彼此接電線沒有等電位聯結,那么彼此之間就會由于接地電阻而產生電位差,當電位差足夠大時,同樣會破壞通信機房的絕緣系統,造成設備破壞。針對通信機房建筑之間的等電位聯結,將建筑接地引下線與建筑柱內鋼筋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建筑接地形成上端與頂層混凝土鋼筋相焊接,地部與地網相焊接,從而形成籠式避雷網,將雷電的高電流強電壓進行分流均壓。同樣的,針對電子設備的等電位聯結,需要將通信設備中的電氣、電子設備的金屬外殼、通信電纜外皮、設備機柜、各種浪涌保護器、安全保護器等接地端都應該以最短的距離聯結起來,以降低甚至消除電子設備內部防雷系統的電位差。
(三)加強通信設備雷電防護
通信機房的雷電防護要確保通信設備的正常運作,以保證通信網絡的正常運行。通信設備的保護包括電源保護和設備屏蔽兩部分。針對電源的雷電防護,需將避雷器加裝到通信機房總配電室的電纜內芯兩段來進行一級保護,同時在通信機房每個樓層的電纜內芯兩側加裝避雷器進行二級防護,最后在各種重要的通信設備以及UPS前段對地部分加裝避雷器作為三級保護,最終確保侵入電源系統內的雷電流通過分流技術將其泄入大地。通信設備的屏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雷電產生的電磁場對通信設備進行干擾而擾亂通信網絡的正常運轉。通信設備屏蔽包括空間屏蔽和線路屏蔽,線路屏蔽是對網絡信號線和電源線進行屏蔽,此外還需對機房進行屏蔽,將其內部的金屬門、窗等以及防靜電專業地板進行接地,以減少雷電場對通信設備的干擾。
四、總結
通信機房的雷電防護措施主要從預防雷電災害的直擊雷和感應雷兩方面入手,通過為通信機房建筑、通信設備、電源等進行避雷設備安裝,以減少帶電云層放電時對通信機房造成的危害,同時通過內部接地系統的等電位聯結,降低甚至消除由于接地電阻產生的電位差,同時要加強通信設備的雷電防護工作,確保設備電源供應正常,設備運轉正常。通信機房的防雷工作要從細處入手,做到方方面面,一點疏忽就會造成整個防雷系統失效,所以我們要不斷努力,將通信機房的防雷工作做到細處,保證通信設備正常運轉,保證通信網絡正常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孫君厚,趙志國,金兆華. 通信機房和設備的防雷技術與實踐研究[J]. 技術創新和應用. 2012(15)
關鍵詞:新農村;防雷減災;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TU8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1-78-1
雷電是雷雨云之間或云地之間產生的放電現象,具有大電流、高電壓、強電磁輻射等特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各類通訊設施、計算機網絡、工業自動化控制和家用電器等現代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誘發災害的因素越來越多,導致重大雷電災害的危險性與日俱增,防雷減災形勢越來越嚴峻。
1雷電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巨大
雷電直接擊到大地或地物上,產生的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效應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災害。
雷電災害案例:2011年5月6日6時20分,陜西省柞水縣大西溝礦區某工程項目在裝炮過程中遭雷擊,引發已經裝好的3門炮發生爆炸,造成正在現場的作業人員1人身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萬元、間接經濟損失10萬元;7月22日14時20分,貴州省晴隆縣安谷鄉前進村坪一組有9人在坡上放牛,在一棵大樹下躲雨遭雷擊,2人身亡、3人受重傷、4人受輕傷。2004年7月14日下午3時30分,貴州省羅甸縣大亭鄉新合村和布良村10多名群眾趕集回家途中突遇大雨,有9名群眾跑到路邊的一棵大樹下避雨,一道閃電后,一個火球從天而降,砸在樹下,3人遭雷擊立時身亡,另有3人皮膚被嚴重燒傷或撕裂送往醫院搶救,其余3人受輕傷。
2003年8月6日,吉林省東豐縣橫道河鎮遭受強雷電襲擊,鎮有線電視臺40多個放大器和1個高頻頭被擊毀,其中三合等4個村2臺變壓器、72臺電視機、59部電話被擊壞,部分建筑物損壞。2006年6月9日17時15分左右,遼源市第三中學遭雷擊,2部網絡交換機、4部電話機損壞,1臺電腦不能啟動、3臺不能上網,投影機、VCD、電視視頻口擊壞,損失超過萬元。2007年5月28日吉林省石河鄉一農戶家電視天線遭雷擊壞、柴垛起火,經濟損失近千元;壽山鎮吳鋒養殖廠遭受球形雷擊引起火災,燒毀廠房20間等,大靈通電話擊壞,該廠房位于山坡上,房屋處相對高點,房后為山地,房前、左、右有樹木,遭受球形雷,擊在了干燥的檁木和棚頂木板上爆炸而引起火災,當時為西風且風力較大,故火勢迅速蔓延。
雷電除了直接雷擊造成的損失,還有間接雷擊產生的電磁感應、靜電感應和雷電波侵入造成的反擊等,對電力、通訊、網絡等線路和弱電設備設施會引起更大的危害。
2農村雷電災害防御情況
2.1農村是雷電危害的重災區
全國各地雷災統計表明,有80%~90%的傷亡事故發生在農村。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發生雷電災害事故3993起,其中發生在農村的1487起,占總數的37.2%以上,造成人員傷亡事故268起,約占雷災事故的6.7%;造成火災及爆炸事故79起、建(構)筑物損壞361起及辦公和家用電子設施損壞26315件,雷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億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8億元;發生在電力569起、通信308起、石化122起。遼源區域2000年~2012年調查的雷擊事故,除少數發生在城區,大多數都發生在農村,從數量上、危害程度上都是觸目驚心的。
2.2農村是科普知識宣傳的薄弱區和重點加強區
防雷知識宣傳和各項服務等是隨著項目建設和經濟繁榮而逐步開展起來的,但是前期工作的重點是城區范圍,農村是雷電防御的薄弱區甚至是盲區。
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對氣象專業知識認識和了解程度有限,多從封建迷信方面解釋雷電現象。
農民抵御突發性自然災害能力低,雷雨天氣時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防范。
農村建筑包括自建民房,沒有經過正規設計、質量檢測等,屋頂上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鐵制水箱、電視接收天線、小靈通發射架等,沒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極易引雷入室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宣傳教育缺位,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科學防災減災意識淡薄。
3對策與措施
3.1廣泛開展氣象科普知識宣傳
向農民群眾傳授簡易災害性天氣預防辦法:雷電交加時應關上窗門、離開壁爐、最好封閉煙囪。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懸巖下、孤立的大樹下躲避雷雨,不宜進入臨時性的棚屋、崗亭、神廟等無防雷設施的低矮建(構)筑物內,不要扛著金屬農具或雨傘在空曠的田野里行走,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或其他類似金屬裝置,不宜看電視、開電腦、打電話等。
3.2加強農村安全網絡建設
農村的電力、電話、有線電視線路等架設不規范,如線路長、架空,將成為雷電感應的主通道,因此相關部門要聯手重點做好農村易遭受雷擊部位的防雷裝置建設,使廣大村民有一個安全的環境。
3.3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規范管理中
關鍵詞:計算機檢測 防雷檢測 防御措施
引言: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國家氣象局和公安部及各省,地區相關部門都聯合發文,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規定.要求各單位切實重視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防雷設施的建設,并組織職能部門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場地)進行防雷安全定期檢測.,所以做到防雷檢測是重中之重。
1 檢測項目
判斷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建筑物的防雷分類、外部防雷(檢查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內部防雷(防雷區、電磁屏蔽、等電位聯結、SPD)。
2 外部防雷的檢查
2.1 根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判斷建筑物防雷類別。
2.2 接閃器的要求 根據防雷類別檢查接閃器(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網)的安裝布設情況,避雷針的保護范圍、避雷網格尺寸、避雷針與被保護物(如天線等)的安全間距(>3m)、接閃器的安裝焊接工藝,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避雷網網格尺寸≤5×5或 6× 4
第二類防雷建筑物避雷網網格尺寸:≤10×10或 12×8,第三類防雷建筑物避雷網網格尺寸:≤20×20或 24×16。
2.3 低層或多層建筑物利用女兒墻內或防水層內、保溫層內的鋼筋作暗敷接閃器時,要對該建筑物周圍的環境進行檢查,防止可能發生的混凝土碎塊墜落等事故隱患。高層建筑物不應利用建筑物女兒墻內鋼筋作為暗敷避雷帶。
2.4 按防雷類別確定引下線安裝布設是否符合要求。檢查引下線的材質及截面積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安裝焊接工藝,焊接的長度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2.5 接地裝置 接地電阻不大于10歐姆,共用接地接地不大于4歐姆。
3 內部防雷裝置的檢查與檢測
3.1 確定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所處的防雷區,判斷雷電防雷分級;機房應布設在建筑物底層,距離引下線的應大于1米。
3.2 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的屏蔽措施
建筑物的屋頂金屬表面、立面金屬表面、混凝土內鋼筋和金屬門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屬件等應等電位連接在一起,建筑物之間用于敷設非屏蔽電纜的金屬管道、金屬格柵或鋼筋成格柵形的混凝土管道,兩端應電氣貫通,且兩端應與各自建筑物的等電位連接帶連接。
3.3 等電位聯結
3.3.1 進出計算機房的各種金屬管道、電線屏蔽層、機房內的設備外殼、屏蔽槽、金屬門窗、吊頂、地板架等均須進行等電位連接并接地。
3.3.2 機房內應設等電位連接帶,將所有計算機房內的接地就近連接到等電位連接帶上。連接方法應采用星型結構和網型結構。
3.4 供電系統
計算機信息系統由TN-S交流配電供電時,機房內的電源應該是50Hz,其配電線路必須采用TN-S系統的接地方式;線纜進戶方式,是架空或是埋地,埋地長度是否大于或等于2√ρ(ρ為埋地處的土壤電阻率)且不小于15米。
4 電涌保護器(SPD)
4.1 原則上SPD和等電位連接位置應在各防雷區的交界處; SPD必須能承受預期通過它們的雷電流,并具有通過電涌時的電壓保護水平和有熄滅工頻續流的能力。
4.2 當在線路上多處安裝SPD時,電壓開關型SPD與限壓型SPD之間的線路長度不宜小于10m,若小于10m應加裝退耦元件。限壓型SPD之間的線路長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應加裝退耦元件。
4.3 安裝在電路上的SPD,其前端應有后備保護裝置過電流保護器。如使用熔斷器,其值應與主電路上的熔斷電流值相配合。
4.4 SPD如有通過聲、光報警或遙信功能的狀態指示器,應檢查SPD的運行狀態和指示器的功能。
4.5 信號SPD
4.5.1 連接于電信和信號網絡的SPD其電壓保護水平Up和通過的電流Ip應低于被保護的信息技術設備(ITE)的耐受水平。
4.5.2 計算機信息系統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的選擇,應根據線路的工作頻率、傳輸介質、傳輸速率、傳輸帶寬、工作電壓、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參數,選用電壓駐波比和插入損耗小。
5 計算機信息系統接地
計算機機房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護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靜電接地、防雷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裝置,以避免在雷擊時,防雷地對其他接地裝置產生反擊,危及人員和設備安全。
6 測試用的主要儀器
6.1 用萬用表分別測量輸入電壓(220V±10%)和UPS輸出電壓及各自的零、地串擾電壓
6.2 用N-PE環路電阻測試儀。測試從總配電盤(箱)引出的分支線路上的中性線(N)與保護線(PE)之間的阻值,確認線路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統。
6.3 卷尺測量多級SPD之間的距離和SPD兩端引線的長度。
6.4毫歐表檢測接地線與等電位連接帶之間的過渡電阻。
6.5 用接地電阻測試儀分別測試有流接地電阻、無流接地電阻及金屬實體接地電阻和防靜電接地情況。
6.6 用油標卡尺分別測試接地引入線、匯流母線和其它連接線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6.7 用防雷元件測試儀測試各類避雷器啟動電壓及漏電流參數
7 總結
關鍵詞:肉雞;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6-0045-03
隨著肉雞養殖模式的不斷變革,肉雞疾病也越來越嚴重和復雜,隱性感染、混合感染、非典型病例和免疫抑制病越來越多,給診斷和防控帶來極大困難。同時,經常會遇到肉雞因為感染各種疾病而死亡的問題,這會給養雞場造成損失。通過臨床獸醫經驗,綜合分析了地方性肉雞發病的特點,現就幾種易發的常見病特征及防治措施做一些介紹,希望能給肉雞養殖業主提供幫助,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保證經濟效益。
當前地方性肉雞易發病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病毒類以新城疫、肉雞傳染性生長障礙綜合征、法氏囊病、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細菌類疾病以雞毒支原體病、壞死性腸炎、大腸桿菌病;寄生蟲類病以雞球蟲病多發易見,雞組織滴蟲病也時有發生,不可忽視。
1 新城疫
1.1 特征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多發于25 d以后。主要表現為拉綠色稀糞,呼吸困難,帶尖叫聲,發熱減料,零星死亡。現階段,由于疫苗的廣泛使用,該病以非典型癥狀呈地區流行性,主要發生在二免后,多由于首免的抗體水平不一致引起。發病雞群主要表現為慢性過程,發病率和死 亡率低,但病程長,以腹瀉和輕微的呼吸道癥狀為主。
1.2 臨床癥狀
剖檢見喉頭、氣管環充血、出血,嗉囊空虛、內有酸臭液體,腺胃、腺胃與肌胃、食道交界處有出血或潰瘍,腺胃有膿性分泌物,腺胃腫脹擠壓有乳白色液體流出。腸道主要在小腸上有棗核狀潰瘍,盲腸扁桃體出血,直腸黏膜條紋狀出血,心冠脂肪,腹部脂肪有出血點。
1.3 防治措施
主要以增加機體免疫力來預防該病的發生。母源抗體的保護作用,提高首免的質量,保證雞群整體的抗體水平一致性且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加強定期的預防性免疫。對于發病雞群可采取緊急接包括飼料、飲水、糞便、器具、墊料、空氣中的飛沫與粉塵等,到達易感動物體內,導致發病。尤其是雛雞,自身的抵抗力較弱,常引起嚴重的敗血癥和腹瀉,死亡率很高。隨著大型集約化養雞場的發展,該病造成的損失已經越來越明顯。
由此可見,加強環境衛生和完善消毒體制,增強體質,健康飼養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途徑。其中包括加強通風量,減少環境中的粉塵量,降低硫化氫和氨氣的濃度;定期的進行環境消毒和帶雞消毒、飲水消毒,切斷其傳播途徑;飼養過程中定期的添加微生態制劑如益生素等,幫助雞體建立平衡的腸道微生態環境,既能幫助消化又可防止有害菌的定植與生長。另外添加大蒜素也有抗菌促食欲增強體質的功效。
6.3 病變
剖檢見出血性腸炎,纖維素性心包炎,肝被膜炎。
6.4 防治
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硫酸慶大霉素、安普霉素、硫酸新霉素、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治療。最好通過藥敏試驗選擇高敏藥物。
7 雞球蟲病
7.1 特征
由球蟲引起,15 d后多發于地面平養的雞。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黏膜蒼白、生長遲滯、腹瀉、血痢。
7.2 病變
剖檢,盲腸球蟲多見盲腸內有血便或充滿血性內容物。小腸球蟲多見于小腸內有糠麩樣內容物,腸壁上有紅色出血點和白色壞死點。
7.3 防治
選用抗球蟲藥物如:地克株利、球痢靈、馬杜拉霉素、鹽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藥物治療。肉雞發生球蟲病時往往伴發壞死性腸炎或大腸桿菌病,治療時要注意聯合用藥。
8 小結
關鍵字: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
1 病害的種類與防治
1.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除為害上述部位外,還可為害果穗。許多地區常將這二種病統稱為“玉米斑病”。
1.1.1 癥狀識別: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癥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最后變為褐色枯死斑。空氣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
1.1.2 影響發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發、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傳播,都需要一定的氣候條件,其中溫濕度是主要的。
1.1.3 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徑。不同的品種對病害的抗性具有明顯的差異,目前生長上常用的抗病品種中有中單2號、中單14號、四單8號、丹玉13號、陜單9號、煙單14號、豫玉11號等。二是消滅越冬菌源和減少發病初期菌量。
1.2 玉米絲黑穗病
本病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損失率,為害相當嚴重。
1.2.1 癥狀識別: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癥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維管束的殘余物。
1.2.2 影響發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并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
土壤和糞肥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溫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1.2.3 防治方法:
是選用抗病品種:品種間對本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中單2號、中單14號、中單12號、遼單18號、丹玉13號、陜單9號、豫玉2號、豫玉11號等。
是實行輪作、深耕:連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發病重。實行3年以上輪作,基本上可消滅土壤中病的為害。另外,深翻土壤,將病菌孢子壓倒播種層以下,再減少菌源,減輕發病。
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燒毀, 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1.2.4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在灌漿末期,是一種暴發性的、毀滅性的病害,易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
癥狀識別:玉米灌漿末期常表現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葉片呈水燙狀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莖基部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導致倒伏。
影響發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爭論,因內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鐮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鐮刀菌的復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漿至乳熟期的大雨,對病害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發生的重要條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種間抗性差異極為顯著,可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常用的抗病品種有:豫玉4號、遼單18號、陜單9號、豫玉11號、豫玉18號等。在栽培措施上應促進全苗,注意排水。
2 玉米蟲害的種類與防治
2.1 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蠶、土蠶、切根蟲。地老虎的種類很多,但經常發生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黃地老虎。
2.1.1 生活習性:地老虎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成蟲體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兩道暗色雙線夾一白線的波狀線,翅上有兩個暗褐色的腎狀紋與環狀紋,腎狀紋外側有1條尖三角形的黑色縱線;黃地老虎前翅僅有腎狀紋和環狀紋。卵均為半圓球形,初產時黃色,以后變暗。小地老虎幼蟲身體表面布滿黑色圓形小顆粒;而黃地老虎幼蟲體表則沒有顯著顆粒。
2.1.2 影響地老虎發生的因素:秋季多雨是兩種地老虎大發生的預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濕潤,雜草滋生,地老虎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適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數大,成為第二年大發生的基礎。
2.1.3 防治方法:地老虎的防治,必須采取誘蛾、除草、藥劑、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為害。
2.2 玉米螟
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蟲。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多達200種以上,但主要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2.2.1 癥狀識別:玉米螟幼蟲是鉆蛀性害蟲,造成的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整齊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蟲就鉆入雄花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此穗出現以后,幼蟲即轉移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蟲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取食髓部,使莖稈易被大風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飽滿,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無子粒,造成嚴重減產。
2.2.2 防治方法:
一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蟲絕大多數在玉米稈和穗軸中越冬,翌春在其中華蛹。4月底以前應把玉米稈、穗軸作為燃料燒完,或作飼料加工粉碎完畢。并應清除蒼耳等雜草越冬寄主,這是消滅玉米螟的基礎措施。
二是心葉期防治:在心葉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葉率達10%,或夏秋玉米的葉絲期,蟲穗率達5%時應進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顆粒劑和藥液灌注。
2.3 粘蟲
關鍵詞:棉花蕾鈴;脫落原因;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TS112 文獻標識碼: A
棉花生長發育過程中易蕾鈴脫落,不但影響了產量,而且降低了效益。筆者在多年從事農技科研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長期觀察研究棉花一生中的生長發育特征特性,對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防止措施,以利于棉花生產。
1蕾鈴脫落的原因
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很復雜,綜合起來講,可概括為內部生理原因和外部誘因等兩大方面。
2.1內部生理原因
蕾鈴脫落是棉株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物適應性。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內部發生生理變化,其主要原因是有機養料和激素的作用所造成的。
有機養料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有機營養不足,棉花開花當天,子房的呼吸強度猛增約2倍,并在開花后一周內緩慢下來。此時,子房的含糖水平在開花當天也提高1倍以上,也會在開花后不斷上升。如這時棉株能供應充足的有機營養,幼鈴就能正常發育,否則就會因饑餓而脫落。另外,棉花的營養器官與生殖器官之間對有機營養的吸收能力具有差異性,使得棉株內的蕾與蕾之間、蕾與鈴之間、幼鈴與成鈴之間的養分分配不同,因此蕾鈴的脫落與否,就在于它能否在脫落的敏感期獲取足夠的有機營養。
蕾鈴脫落的主要生理原因還表現為生殖器官中激素的作用。植株體內的各種激素的平衡和相互影響,控制著蕾鈴的脫落。由于激素不平衡、植株體內的激素類物質含量發生變化,會使激素之間失去或打破平衡狀態,就會引起蕾鈴脫落。
2.2外部誘因
棉花之所以發生蕾鈴脫落和外界因素也有關系,這些外界條件主要有光照、肥料、水分、溫度、降雨、病蟲害、機械損傷等。有時一個因素占主導地位,有時是各個因素綜合發生影響。
⑴ 光照因素
棉花是喜光作物,短暫的缺光也會引起部分蕾鈴脫落。陰雨天氣較多時,是造成棉株徒長、導致蕾鈴脫落的主要原因。
⑵ 肥料因素
蕾鈴的脫落有相當的比例是由于肥料不足或施肥不當直接引起的。肥力不足的棉田,植株矮小早衰,制造養料有限,棉株上部及的蕾鈴因脫肥而脫落。若肥料過多或比例失調,棉株旺長,會產生兩種不利影響:一是由于旺長,中下部蔭蔽,葉子制造的碳水化合物減少,對蕾鈴生育不利;二是棉株旺長使代謝作用向有利于蛋白質合成方向進行,葉片中碳氮的比值降低,體內營養物質運輸也較多地集中到頂芽及側芽等器官中去,為營養生長所消耗,這就引起供應蕾鈴的糖類物質不足,于是中下部蕾鈴大量脫落。
⑶ 水分因素
土壤水分不足或田間積水,都會影響植株的正常代謝,影響到根系的吸收、養分的制造和運輸。水分缺少時,植株蒸騰作用減弱,體溫升高,呼吸作用加強,光合作用減弱,消耗養分;而水分過多時,不但加速速效氮肥分解,氮肥過多,引起植株徒長,養分分配不均,而且造成土壤透氣性差,影響根系的呼吸作用,從而造成蕾鈴脫落。
⑷溫度因素
低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株的代謝作用,造成養分不足。研究發現,高溫在夜間達到30℃時,許多棉株也會發生幼蕊脫落,高溫時不但使光合作用受阻,而且抑制了物質的運輸,影響受精而造成脫落。
⑸病蟲害影響因素
病蟲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蕾鈴脫落。直接危害蕾鈴的害蟲主要有棉鈴蟲和棉盲蜻等;間接危害的有蚜蟲、紅蜘蛛、薊馬等害蟲,造成棉葉卷縮,葉而積減少,光合作用減弱。病害如枯萎病、黃萎病等也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造成蕾鈴脫落。
⑹ 機械損傷
由于植株生長膨大,生育期內管理操作又較頻繁,棉花封壟后仍需加強管理,人為或機械造成植株碰傷或果枝折斷,以及暴風雨、冰雹等自然因素也會傷及蕾鈴。
3預防脫落的管理措施
3.1合理密植
在生產上,根據地力等環境條件確定一個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棉花保蕾保鈴的首要基木條件。單位而積上如果密度過大,單株營養受阻,影響整個棉株生長發育,自然易造成蕾鈴脫落,反之密度過小,會達不到理想的產量。
3.2做到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是對棉花保蕾保鈴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木條件,必須高度重視,要根據地力、棉花需肥特點和長相來確定施肥種類、數量和時間。一般原則應是: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鉀肥,輕施苗肥,重施花鈴肥,增施蓋頂肥。
3.3注重蕾期管理
棉花現蕾后,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但仍以營養生長為主,并延續到開花盛期。此期要求管理的一切措施都要圍繞著“穩長”進行。一是及時中耕和培土,中耕和培土是實現穩長、增蕾保鈴的重要措施。二是施肥。此期株體根群已形成,在施肥上應掌握既要使棉株發揮增枝增葉的能力,又要防止因施肥過多造成徒長,達到多現蕾早開花的目的。三是及時灌水。棉田不能旱,遇旱小水灌,此期缺水時,灌水要輕,最好采用隔行溝灌。四是及時整枝。整枝能控制營養生長,改變養分運輸方向,利于果枝和生殖器官的發育,還能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合生產率,有保蕾保鈴的作用。五是防治蟲害。此期蟲害是蕾鈴脫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期必須以防治害蟲為重點,為抓伏桃做準備。
3.4加強花鈴期管理
花鈴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都很旺盛.而且也最容易發生矛盾。這個時期需肥量和耗水量都處在全生育期的最高峰,如果管理不當,不是徒長就是早衰,徒長則蕾鈴會天量脫落,早衰也影響結鈴,都不能高產。因此管理的主要任務應當是調整棉株內部有機營養的積累和分配,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矛盾,促進生育健壯,提高成鈴率。
參考文獻
[1] 潘雙喜. 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學. 2008(05).
[2] 李合生. 淺談棉花蕾鈴脫落[J]. 山東農業科學. 1978(03).
[3] 王智廣,劉少芳,劉金順,李海平. 解析棉花的落蕾落鈴[J]. 中國棉花. 2005(10).
附:作者簡介
【關鍵詞】輸電線路;雷擊;跳閘
1.雷擊性質問題
架空輸電線路上出現的雷擊過電壓有兩種形式:感應雷過電壓和直擊雷過電壓。反擊雷過電壓是雷擊桿頂和避雷線出現的雷擊過電壓,主要與絕緣強度和桿塔接地電阻有關,一般發生在絕緣弱相,無固定的閃絡相別。對反擊雷過電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桿塔接地電阻、加強絕緣、提高線路耐雷水平。繞擊雷過電壓是雷電繞過避雷線直接擊中導線出現的雷擊過電壓,主要與雷電流幅值、線路防雷保護方式、桿塔高度、特殊地形有關,主要發生在兩邊相。目前對繞擊雷過電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減小避雷線保護角、安裝避雷器等。
2.防雷接地問題
2.1接地電阻問題
輸電線路桿塔必須可靠接地,才能確保雷電流泄入大地,保護線路絕緣。實踐證明,降低桿塔接地電阻是提高線路耐雷水平,減少雷擊跳閘率的有效措施。為確保接地電阻符合設計要求值,必須按照運行規程要求定期測量桿塔接地電阻,拆開所有接地引下線來測量接地網的工頻接地電阻。而雷電流是從桿塔頂部泄入大地的,從防雷角度分析,防雷接地電阻應是整個泄流通道的電阻,包括桿塔與接地引下線之間的接觸電阻、接地體自身的電阻、接地體與土壤之間的接觸電阻及土壤電阻,而不僅僅是接地網的電阻。實際上桿塔接地系統存在較大的接觸電阻,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桿塔接觸電阻,才能真正起到防雷作用。
2.2沖擊接地電阻問題
防雷接地中主要考慮雷電沖擊接地電阻,沖擊接地電阻與工頻接地電阻有以下兩點主要區別:一是由于雷電流相當于高頻,接地體的電感效應將使延伸接地體在雷電流的作用下呈現較大的阻抗;二是由于雷電流幅值很大,接地體的電位很高,其周圍土壤中的電場強度將大大超過土壤的耐壓強度(8.5kV/cm左右),在接地體周圍會產生強烈的火花放電。雷擊桿塔時,一部分雷電流通過避雷線流到相鄰桿塔,另一部分雷電流經桿塔流入大地,桿塔接地電阻呈暫態電阻特性,一般用沖擊接地電阻來表征。
3.防雷措施及分析
3.1雷擊暫態分析
雷擊桿塔時塔頂電位迅速提高,當塔頂電位與導線上的感應電位差的幅值超過絕緣子串50%的放電電壓時,將發生由塔頂至導線的閃絡。因此,線路的耐雷水平與3個重要因素有關,即線路絕緣子的50%放電電壓、雷電流強度和塔體的沖擊接地電阻。一般來說,線路的50%放電電壓是一定的,雷電流強度與地理位置和大氣條件相關,不加裝避雷器時,提高輸電線路耐雷水平往往是采用降低塔體的接地電阻,在山區,降低接地電阻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什么輸電線路屢遭雷擊的原因。
3.2加裝線路避雷器及分析
加裝避雷器以后,當輸電線路遭受雷擊時,雷電流的分流將發生變化,一部分雷電流從避雷線傳入相鄰桿塔,一部分經塔體入地,當雷電流超過一定值后,避雷器動作加入分流。雷電流在流經避雷線和導線時,由于導線間的電磁感應作用,將分別在導線和避雷線上產生耦合分量。因為避雷器的分流遠遠大于從避雷線中分流的雷電流,這種分流的耦合作用將使導線電位提高,使導線和塔頂之間的電位差小于絕緣子串的閃絡電壓,絕緣子不會發生閃絡,因此,線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鉗電位作用,這也是線路應用避雷器進行防雷的明顯特點。
線路避雷器安裝時應注意:水平排列可只裝兩邊相、垂直排列的線路可只裝上下兩相,三角形排列的線路安裝上相;雷擊故障頻發桿塔安裝避雷器,如相鄰桿塔接地電阻偏高,最好在兩側相鄰桿塔上同時安裝;安裝時盡量不讓避雷器受力,并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避雷器應順桿塔單獨敷設接地線,其截面不得小于25mm2,盡量減小接地電阻。
3.3加裝并聯放電間隙及分析
加裝并聯放電間隙主要運用于35kV線路。從近幾年的雷擊故障情況看,雷擊主要為絕緣子閃絡。為保護線路絕緣子,確保線路重合成功,采取了在35kV線路上加裝并聯放電間隙措施。
3.4接地電阻改造及分析
桿塔接地電阻是影響塔頂電位的重要參數,對于一般高度的桿塔,當桿塔型號、尺寸與絕緣子型號和數量確定后,降低桿塔接地電阻對提高架空線路耐雷水平、減少反擊概率非常有效。當桿塔型式、尺寸和絕緣子型式、數量確定后,影響線路反擊耐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桿塔接地電阻的阻值。對一般高度的桿塔,降低接地電阻是提高線路耐雷水平、防止反擊的有效措施。暴露在空氣中的接地極很容易氧化,建議采用D12mm的圓鋼接地,提高接地網使用年限,并在基礎開挖的底層實施深埋,盡量減少接地體長度。
4.線路防雷工作建議
4.1對架設避雷線的效果進行計算、分析及評價
避雷線是架空送電線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之一,避雷線防止雷電直擊導線的效果在平原地區是很好的。可是在山區,由于地形、地貌的影響,經常出現繞擊、側擊、反擊等避雷線屏蔽失效的現象。
山區是多雷區,也是繞擊區,要減少繞擊率,減小保護角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從已經送電的線路來看,受桿塔尺寸限制及停電實施困難等因素影響,在現有的鐵塔上減小保護角的可行性不大,應從線路工程設計開始做此項工作。
4.2加強絕緣
加強絕緣也是提高桿塔耐雷水平的措施之一,具體措施是在桿塔尺寸允許條件下,每串絕緣子增加1~2片絕緣子。加強絕緣可以提高線路耐雷水平,在桿塔接地電阻比較大時效果不如改進接地電阻顯著;在桿塔接地電阻為正常值5~30Ω時,加強絕緣雷電反擊跳閘率可降低為原來的53.6%~70.7%;接地電阻越低,加強絕緣降低跳閘率效果越好。
4.3提高線路本體絕緣,更換新型絕緣子
受國內陶瓷絕緣子制造水平的限制,掛網運行的絕緣子每年都有約0.3%的零值產生,應堅持定期檢測,發現零值瓷瓶及時更換,否則,就可能發生雷雨季節零值、低值絕緣子遭雷擊斷串的事故。
將普通瓷質絕緣子更換為防污型絕緣子、合成絕緣子及玻璃絕緣子。由于玻璃絕緣子和合成絕緣子具有免維護等瓷絕緣子不具備的優點,應優先考慮使用。
5.結束語
防雷措施的前提是要摸清雷擊產生的原因,采取適用的措施和對防雷措施的有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防雷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