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實踐的類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個人認為,勞動教育和其他主題教育一樣,貴在激發學生內需。學校勞動教育如果能很好地根植于學生的校園生活,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之中,學生就能在日常化的實踐體驗中逐步理解并認同“勞動”的意義,即“勞動”對于“我(們)”、“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成長”的作用,從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從案例所及“校園除草”這樣的勞動任務,或者說想以此展開的勞動教育有兩個具體的操作思路:
1.設立勞動小崗位,使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可能。
從學校層面講,教學班以外的公共區域的管理,既可以設置專門的校級崗位,面向全校學生招聘,又可以根據就近原則(近班級所在位置,近學生能力所及)分配給各個班級,納入班級勞動小崗位統一管理。無論是校級崗位,還是班級崗位,我們都可以按照崗位設置崗位競聘崗位實踐崗位評價崗位輪換這樣的運作過程,豐富并提升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學校、班級日常勞動的育人價值。
勞動崗位設置,可以從學生生活的具體維護和建設需要出發,從發揮學生才能、彌補其不足的角度出發,鼓勵由學生提出、策劃各種類型的勞動崗位,自主地設計勞動崗位的職責,確立合理的勞動崗位目標,讓勞動崗位的產生與設置過程,成為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自主地建構生活的過程。勞動崗位的名稱不求統一,可以個性化命名,像“黑板美容師”、“桌椅小排長”、“護綠小天使”等,不僅崗位名稱與崗位內容相關度高,而且富有童真稚趣,崗位競聘時往往會受到許多學生的喜愛。
勞動崗位的競聘,要提前公布崗位職責和人數,以供學生對照選擇。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愿望,自主選擇有興趣的勞動崗位,包括適合自己且能勝任的崗位,也包括挑戰自我、希望在實踐鍛煉中提高自我的崗位。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給予指導,但不要替代學生選擇,更無需扮演“任務分配者”的角色。因為是“我要做”,比起“任務分配”可以少許多“很難做到公平”的自責。
學生新接手一份勞動崗位工作,會因為自身能力、個性和崗位間的差異等呈現出不同狀態。作為教師,除了耐心等待學生的實踐、體驗與發展,還需要時時給予幫助、引領和糾偏,而不僅僅只是“監督落實”。特別是對于那些“嬌生慣養,根本不會勞動;由于體質問題,勞動能力比較欠缺;好溜尖耍滑,會投機取巧”的學生,更要在尊重學生發展差異的同時進行分類指導。
前兩類學生,初次承擔勞動崗位工作往往會感到有困難,老師一定要對他們充滿期待,并給予手把手的指導,及時肯定他們在勞動崗位工作中的點滴進步,因為這份崗位工作能否做下來,不僅影響他們對勞動的快樂體驗,還會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對于第三類學生,可以通過目標引領,鼓勵創造和多元評價來激發他們參與勞動實踐鍛煉的內需。
另外,勞動崗位的定期輪換,不僅可以豐富每個學生的角色意識,使學生在不同角色的動態流動中得以發展,也是追求“勞動中的公平”的一個有效舉措。
2.組建勞動項目組,為學生創設協作互助的時空。
勞動教育,除了自主選擇勞動崗位、定期輪換來盡可能追求“勞動中的公平”,我們還可以通過勞動項目組的建設,來促進學生差異資源的積極轉化。
這樣的項目組一般說來,有三種類型:
一是把小干部培養與勞動崗位進行橫向溝通,組建項目組。例如:紀律委員――課間小巡警、綠化小衛士;生活委員――餐廳小衛士、水電節能員;勞動委員――黑板美容師、桌椅小排長、地面清潔員……項目組“組閣”時,由班委、隊委擔當項目組的組長,項目組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即為班委、隊委的管理內容,這樣既可以明確小干部的職責,在相對穩定的較小范圍內培養其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又可以通過評價項目組工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學。
二是通過“一崗多人”來組建勞動項目組。例如:黑板美容師項目組、桌椅小排長項目組、地面清潔員項目組等,因為組內成員勞動內容和要求相同,最能實現“同伴互助”“以老帶新”,學生便于相互比照,容易找到同伴比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便于發現自己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加入“崗位小能手”之類的評比,還能促進學生的爭先積極性。
三是同一天從事崗位工作的同學組成勞動項目組。這種類型的勞動項目組,對于開展勞動教育會呈現出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因為評價指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勞動崗位工作做好,項目組才算完成勞動任務”,所以利于強化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我國農民工的代際差異狀況分析
最低工資制度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的影響研究
人口流動、結構變遷與勞動報酬比例變動——兼論U型轉變的實現條件
我國人力資源科技張力現狀及其追趕
企業知識創造及其類型探討
用工結構短缺、經濟轉型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基于浙江的調查
我國延長退休年齡的探究:基于人力資本的研究視角
西方國家工人合作制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的變遷、特點與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基于收入分配的視角
《勞動經濟評論》投稿體例
山東大學成立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系分會第三屆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關于中國勞動報酬占GDP份額變動的研究
我國農民工的代際差異狀況分析
最低工資制度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的影響研究
人口流動、結構變遷與勞動報酬比例變動——兼論U型轉變的實現條件
我國人力資源科技張力現狀及其追趕
企業知識創造及其類型探討
用工結構短缺、經濟轉型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基于浙江的調查
我國延長退休年齡的探究:基于人力資本的研究視角
西方國家工人合作制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的變遷、特點與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基于收入分配的視角
山東大學成立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系分會第三屆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勞資關系的理論演變及其結構分析——對經典理論與中國實踐的雙重解讀
公平與效率視野下的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研究
我國經濟轉型、經濟發展與勞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西方企業雇員利潤分享計劃研究
論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勞資關系的發展歷史及其基本特征
英美勞動關系比較研究
人力資本與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97~2004年分省非平衡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人力資本與資源型經濟關系: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
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風險與經濟增長:歷史演變與最新進展
就業特征對教育收益率的影響及其成因
工資分解方法之述評
從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工資差異看中國勞動力市場化改革成效
構建中國充分就業模型理論框架研究——基于中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關聯機制實證分析
資本有機構成變動及其與要素收入關系研究
西方國家的勞資合伙制經濟與利潤分成
人口結構轉變與收入不平等:一個文獻綜述
中日韓人口和就業結構發展及對勞動關系的影響研究
中國沿海地區最低工資的就業效應——以浙江省為例
中國貨幣政策影響就業規模與質量的實證研究
我國勞動關系發展趨勢研究
破解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困境:提振人力資本投資
適于浙江外貿轉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問題與創新
[關鍵詞]勞動關系;實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44-0099-02
“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是勞動關系專業實踐教學中的職業技能訓練方面的課程。此課程是根據勞動關系專業畢業生將要從事的“勞動關系管理”崗位的需要而設置的。2010年勞動關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表明,雖然不同類型單位對勞動關系專業人才能力要求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但勞動法律法規的應用能力與溝通與協調能力是所有類型組織均十分看重的核心素質與能力。“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的開設,對勞動關系專業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嘗試,通過相應的實踐訓練活動,把單一的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主動發展的生動活潑的“學堂”,變成師生共同研討的“論壇”,把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教學論及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之中,運用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之中。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
1 “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勞動關系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當前社會對勞動關系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重視實際運作能力。如何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勞動關系專業建設必須思考的問題。從具體的教學方面來講,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兩個相對獨立、并行不悖而又相輔相成的教育過程,就“勞動關系管理實訓”這門課程而言,實踐教學的意義高于單純的理論闡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創新能力。21世紀高技能人才的知識、能力、技能應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具有優化的結構。因此,探討構建一個適應市場需要的,能培養學生勞動關系管理實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對目前勞動關系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對完善勞動關系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理念,形成有效的實踐教學機制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的開設,是根據勞動關系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和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結構,結合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要求,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并且通過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培養教師重視實踐教學的理念,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強化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勞動關系管理實訓實踐教學是勞動關系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當前,勞動關系實踐教學普遍存在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因此,探索和研究更加適合實踐教學需求的教學策略是勞動關系專業實踐教學所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瓶頸。在目前教學實踐中,很多非勞動關系專業也開設了勞動關系管理的相關課程,而且課程目標是使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并應用相關的知識及技能,所以,勞動關系管理實訓實踐教學研究的成果對其他專業的勞動關系管理實踐教學同樣適用,對其他課程的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可以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勞動關系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有助于學生更快的消化理論知識,不僅對“勞動關系管理實訓”這一門課程,同時對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及應用推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可以有效促進教師的自身發展。近年來,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并投入大量財力用于師資培訓和隊伍建設。然而,真正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具有“雙師型”特質的教師數量還是很有限的,并且如何將項目實施與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有待研究。因此,本項目的研究對于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教學現狀及分析
在具體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主要從學生開展相關實踐課程及社會需求兩方面分別進行。一方面,通過與學生座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相關專業實驗環節在教學實施中所遇到的現實情況,深入地了解大家對“勞動關系管理實訓”課程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專業研討會,深入到企事業單位調研,共同探討研究本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難點與重點問題,總結出當前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勞動關系專業仍偏重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方面較為薄弱。據調查,畢業學生們反映最多的問題是感到自己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實踐能力沒有得到有效鍛煉。客觀地說,這些年來,實踐教學的環節得到了一定的加強,但整個教學計劃的設置中仍有80%以上的是課堂教學,學生實踐鍛煉的時間偏少,也無法獲取更為有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導致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動手能力,難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和社會適應。
第二,實踐教學手段單一,理論聯系實際較少。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良好鍛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實踐教學的手段偏于單一。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由于受到師資、實驗經費、實驗設施等軟硬件條件的局限,導致實踐教學手段無法全面展開,教學方式方法還是比較單一,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理論教學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實踐當中,造成理論學習與社會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在針對企事業單位的調研中,筆者發現目前勞動關系專業畢業生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實際需求不符。
第三,實驗設施不夠完備,實驗教學內容相對單薄。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想方設法地改善教學方法,但仍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實踐教學的手段顯得形單影只,不能全方位地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高質量的提高。另外,是由于實驗設施不夠完備,現有的實驗設施不能充分滿足全面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3 “勞動關系管理實訓”教學改革的建議
作為新設立的單獨實驗課程,本課程圍繞勞動關系管理涉及的工作任務,以勞動法律法規的應用及人力資源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依據職業崗位工作領域的要求來確定課程,注重發揮相關知識對技能的支撐作用,并兼顧學生技能素質的拓展,優化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因此,要根據實驗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重新設計實驗教學大綱,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理論教學效果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機統一。
3.1 要實現實驗任務的系統化與條理化
由于勞動關系管理課程本身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能力與素質要求體現在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工會部門及勞動行政部門的不同崗位之中。在設計教學大綱過程中,要全面了解不同類型的工作過程及主要工作環節,明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并進行梳理與分類,實現實驗任務的系統化與條理化。
3.2 要注重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過程的組織環節需要與實際工作任務密切結合,在進行大量細致研究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能力與素質相結合。因此,要打破傳統學科教材的“三段式”課程設置模式,把知識、技能、態度貫穿于各項目訓練系統中,通過情景、過程、模擬等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將與教學活動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進行研討,根據能力與素質培養要求系統地分析與整理工作任務,設計完善的教學過程,并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環節,包括實驗情景、學時、基本目標及考核評價方式等。
3.3 要創新實驗教學平臺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選擇恰當的校外實習基地與學生的課程學習對接,使學生能夠及時進入實習基地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資源管理的實務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在這方面,有部分高職院校嘗試與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共同建立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專家委員會,這樣就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內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見習等實習活動,保障實踐教學地順利推進,而且還可以隨時聘請相關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進行專題演講、座談、答疑、研討或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保持學生與社會專業人士之間交流,隨時掌握行業動態。此外,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輔以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工具等網絡信息通信工具,搭建信息化、網絡化的技術平臺,同時,在實驗課程實施過程中隨時聘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專題座談、答疑、研討或針對性評價,使學生與專業人員之間形成有效互動。
3.4 要確立以工作能力為重點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研究體系
要改變以往側重考核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難度、深度為重點的教學效果評價導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職業能力和素質為考核重點,開展實驗課程教學實施評價,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以及在情景模擬與流程環節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通過考核評價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更加注重勞動法律法規及人力資源綜合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王成云.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現狀與改革[J].北京:中國集體經濟,2009(9).
[2]方妙英.案例教學法在“勞動關系理論與實踐”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2010(2).
[3]竹文君.“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問題探討[J].南京: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4]童麗.互動模式在《勞動法》高職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咨詢導報,2007(7).
[5]常凱.中國勞資關系嬗變[J].就業與保障,2011(3).
[摘 要] 文章認為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位重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模式,從宏觀教學規劃和微觀教學方案的實施,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科類群“三大模塊”提供有效可行的實踐教學支持體系。以此為依據開展的實踐教學成為專業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實踐教學 課程設計 實習見習 社會調查
一、地方院校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定位
地方院校主要是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院校,與培養精英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相對而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精英型大學教育轉向大眾化的大學教育,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畢業生人數大量增加,他們成為社會勞動者的主體力量,成為廣泛參與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基層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往往在社會基層從事各種基礎性工作,直接面向社會大眾因而深深融入民眾之中,他們必將代表社會群體的整體素質,從而體現民族整體素質與特征,而應用型人才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和與社會實踐的融合,展現著技術進步的時代特征。因此,構建適合社會保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模式的創新十分重要。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具體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特征,應該是培養既有學科綜合、文理并蓄、視野開闊、理論基礎寬厚,專業特色鮮明,富有科學精神、富有人文素養、富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基礎理論,掌握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等專業理論知識,有較強的運用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能力。
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除了構建理論教學完成課程體系和完成專業理論和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之外,還必須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方案中的比例和分量,才能真正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在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應突出體現了實踐性教學,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現狀與實踐現狀
目前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從兩個大的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從實踐教學本身出發,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對實踐教學進行歸類,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結合學科特點對實踐教學進行描述,構建學科建設基礎上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了便于區分,我們把第一種研究成為狹義上的研究,第二種研究成為廣義上的研究。
1.在狹義研究上,一些研究者根據實踐教學的特點將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和綜合實驗三種類型。陳淑君中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類化管理,構建“分類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1)基本實驗課程。這類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對課程內容的原理和方法進行驗證實驗,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2)專業技能實驗課程。這類課程與現實對接緊密,實踐性較強,需要通過現實操作或模擬操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熟練掌握管理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巧。(3)綜合性實驗課程。但是對這三個方面內涵的描述尤其是對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的界定有很大差異。夏艷玲認為基礎實踐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Internet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及掌握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等課程。而李艷榮則認為專業認知實踐教育、專業文獻綜述訓練、形勢與政策教育、軍訓與國防教育等課程。
另一些研究者根據課內課外的標準,將實踐教學劃分為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類型。如杜毅把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劃分為(1)是融入課堂的實踐教學,包括討論式教學、觀摩式教學等;(2)是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包括到勞動與社會保障機構、社區基層組織以及公共福利部門進行實地參觀和實習,或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進行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的社會調查等。周慧文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分為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層次。課堂教學包括模擬仿真實驗,課程實訓等。校園實踐教學,是指有教學計劃,對學生有明確要求的校園實踐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蔣薔則將實踐課程分為(1)模擬實習課程。包括建立模擬社會保險服務大廳該大廳是一個面向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和社會保險業務電子化建設的集開發、研究、實驗、培訓于一體的實驗基地。建立模擬法庭,組織本專業學生進行勞動爭議、保險案例裁決,培養他們獨立判斷的能力。模擬實習企事業員工福利管理。(2)集中實踐課程。建立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集中實踐課程。
2.廣義上的研究,也就是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目標定位的角度來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與規劃。
實踐教學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對專業建設的科學定位。即有什么樣的專業建設目標,就有什么樣的實踐教學。比如,褚福靈(2003)認為首先應照本專業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對實踐教學進行定位,設計成勞動管理職位和社會保障管理職位兩大類別,相應地實踐教學劃分為(1)勞動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包括:勞動力計劃與招聘職位模擬實習、勞動關系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組織職位模擬實習、工資福利管理職位模擬實習、勞動力培訓職位模擬實習、績效考評職位模擬實習、勞動人事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2)社會保障職位模擬實習――包括:養老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醫療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失業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工傷與生育保險業務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會計職位模擬實習、社會保障軟件操作職位模擬實習等模塊。(3)集中實踐課程包括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兩個主要部分。畢業實習即社會實踐,將學生安排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崗位或者相關崗位頂崗值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畢業論文是學生畢業實習的成果總結,也是衡量高校畢業生理論和技能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要以畢業論文或社會調查的形式,就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某一方面的現象進行理論探討和實際運作設計。
李賀平[8]等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劃分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三大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實踐設計及實施中應根據各自的特點展開。 就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課程而言,通過課程實習應使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勞動力市場政策, 勞動關系運行的規律和特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習應涵蓋人力資源的規劃與招聘, 人員素質測評與選拔、培訓、工作績效考核與獎懲、工作分析等內容, 培養學生熟悉管理環節,進行人力資源診斷;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課程實習應著眼于研究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 勞動就業, 勞動合同、工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殘疾人權益保障等內容, 使學生了解現行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狀況, 存在的問題和立法完善方向, 勞動監察管理的要領等等;社會保障理論課程實習,主要研究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社會保障關系、社會保障的基本框架、主要類型及其發展變遷、社會保障的理論流派等方面,了解我國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狀況,熟悉現行社會保障政策等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實驗, 進行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撥付,保值增殖模擬實驗, 財務核算及其信息系統維護、開發等。
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教學實際開展的現狀
應該說現在各個高校已經普遍重視實踐教學,能夠按照教學的具體要求管理實踐教學,這對于完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目標,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實踐教學自身的特點如實習中學生的分散性,考核中有些項目很難量化,主要以定性為主,加上長期形成的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的思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實際開展還存在很多不足,表現在:
(1)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許多教師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
(2)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問題。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明確,組織管理跟不上,實訓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
(3)實踐教學的考核問題。沒有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遠沒有對理論教學要求的嚴格。
(4)實踐基地建設問題。由于實踐設備和場地不足,使得目前實踐教學條件難于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
(5)實驗教學安排存在隨意性。首先是實驗內容安排的隨意性,其次是實驗教學時間安排的隨意性。
(6)經費投入不足。院校中尤其是新成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實驗室設備少,一些模擬實驗無法開展。實踐教學一般都要外出,由于經費不足,難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在勞動與社會保障類實踐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操作能力訓練效果不佳,甚至有些關鍵的實踐項目僅停留在“認識狀態”,而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掌握”。
三、地方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模式選擇
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包括地方院校根據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和社會實踐的需要,搞好專業規劃和專業發展戰略。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教學,教學實踐過程結束后,評價實踐效果。
1、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踐教學體系整體構成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體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包括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的必須實踐環節;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課程實踐內容,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技能的訓練上;如學生基本的政務禮儀訓練,主要掌握政務禮儀的基本技能和交往技巧;其他必須的各種能力,如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等,主要通過開設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加強實踐訓練完成。
第二部分是集中實踐,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在不同的學期和不同的課程中進行安排。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
(1)課程大作業與學年論文:主干課程如社會學、社會統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實務、社會工作實務等安排課程大作業;安排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寫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寫好畢業論文打好基礎;
(2)見習、實習: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分別安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認識實習安排主要參觀社會保險辦理流程、社會保險實務,了解有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了解民政部門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等工作狀態,見習主要目的是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專業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畢業實習主要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是專業教育與專業實踐的最后環節,一般安排9周時間。
(3)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體現,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
第三部分,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活動,主要集中在寒暑期進行專業課程實習和社會調查研究。
以上實踐教學的三大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在宏觀的層面整體體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形成以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以“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為模式的地方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機制。
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根據地方院校師資力量和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可以形成實踐內容三大模塊專業方向:人力資源模塊;社會保險模塊;社會工作模塊。三大模塊實習集群的形成,為學生全面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社會實踐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模式的建立,為確保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協調培養和發展奠定基礎。
2、建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新活動評價體系
對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是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的有機整體。因此,需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評價機制。適合地方院校、特色鮮明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評價新體系。應分別建立與“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指標和評價辦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實習、見習評價體系;社會調查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等級設置,一般設置五個等級;評價標準根據五大等級要求分別制定,評價過程嚴格集體評價程序,評價教師簽名等。根據各類實踐教學性質的不同,設置的評價標準也不大相同。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單獨規定(參照河南城建學院關于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相關規定,制定出適合本專業的具體要求。)(成績評價參考附件資料,各種實習任務書,課程設計任務書、畢業實習、論文任務書)
要實現“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新模式,形成良好的實踐教學模式運行機制,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條件,為實現實踐教學新模式建立良好的必備基礎。需要根據專業發展規劃和專業培養目標,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加強實踐教材建設,教材建設主要通過征訂著名院校的實踐教學教材,自編實踐教學使用教材。
實驗室建設,文科實驗室建設主要應體現現代社會對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新要求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的需要。現場仿真環境建設,如建設社會保險中心模擬現場;專業實驗室群建設,特色實驗室建設。
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滿足三大模塊方向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同課程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綜合實習的需要。人力資源、勞動關系方向,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職業介紹中心;社會保險方向主要選擇,社會保險中心,社區、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民政部門、住房建設部門、住房公積金、慈善部門和各級各類工會等等;社會工作方向主要選擇的實習單位應該有社區、國家其他各類基層組織、福利機構、救助機構、婦聯等社會公益性組織、慈善組織、為殘疾人工作提供服務的場所等等
發展和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與全國同類型院校的經驗交流,不斷實現和提高實踐教學有效性。地方院校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建立適合地方院校的勞動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經驗,與各級各類院校進行經驗交流,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新體系。
四、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的方式與作用
構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以提高思想意識和個體素質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以提高思想認識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組織大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和指導下,根據課程教育和以上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素質教育的相關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參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下屬的“勞動就業職業介紹中心” “社會保險中心”;民政部門的“愛心超市”“兒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深入社區, 參觀社區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重心下移后的工作情況。了解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參觀具有標本意義的村鎮或者社區,調查國情民情鄉情,跟蹤調查畢業生就業狀況等,考察我國社會保障政策的貫徹實施情況和老百姓的滿意度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感,根據教學要求,在學生回校后寫出心得體會。
2、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實踐教學環節
這種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大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根據提高學生能力和教育教學需要,有組織地讓大學生參與服務當地社會保障、社會工作、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參與社區社會保險材料的整理、建檔;參與民政部門的相關工作;社會保險中心的相關工作。在整個活動和實踐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而且宣傳了學校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提升了學校和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學生在寒暑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我國社會保障政策還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促進了社會的認知等。
3、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主的社會實踐教學環節
該類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形式包括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計;到與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的工作崗位見習和實習;或協助勞動與社會保障有關部門或協助地方政府、社區等部門開展勞動與社會寶寶長的相關工作;或緊緊圍繞專業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系列社會調查研究等,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科學創新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的基本方式,作為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歷的研究創新體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調查研究在目的方式等方面又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有很大不同。從目的來看,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查研究性創新活動不僅注重知識的把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還特別注重知識的內化與外化,所謂內化是掌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使之成為自己已有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外化是把已經掌握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從方式來看,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性研究依托實踐,倡導以社會實踐為主導,從而推動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
4、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作用
在構建社會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具有相一致的作用。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環節更加科學與完善,成為教學環節不可分割組成部分。并通過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促進本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豐富本專業教學資源的支持系統,增強學生專業發展競爭力。
通過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施,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有利于更加科學的培養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從事本行業的職業素質、職業素養和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從而開闊眼界,增強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學生能力培養,主要突出4個方面:一是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可通過單項能力、模塊能力、綜合能力和擴展能力的順序分階段逐步提高。二是職業素質。實踐教學體系不是單純培養實踐技能,而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素養為目標,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三是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四是具備較強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人際溝通能力。
在實踐教學教學環節中,有利于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和情感實踐觀念,關注社會問題,關心弱勢群體,富有愛心、同情心、責任感,為社會培養具有高素質、富有人文情懷的應用型人才。
障專業的特殊性就是與弱勢群體交往多,通過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是把知識轉化為信念,培養大學生一定的道德覺悟,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構建一種自主探究事物規律的方式和方法,而后對事物會形成一定的看法和價值觀。這樣大學生就能在實踐活動中創設一個有利于溝通、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情境,能互相交流認識,體驗情感,分享彼此的成果,從而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在接觸的人群中形成對特定人群的情感和人文關懷。
五、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特點
具體來說,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作用的獨特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教學過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社會需要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要求大學生參與實際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探索、主動體驗,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教學環節則強調學生參與現實生活,在親身體驗和身體力行中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實現從專業理論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它在保證大學生獲得系統基礎知識及提高大學生認識水平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2、功效的特殊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平行存在,自成體系,在教學體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功能上,它們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傳統的理論教學環節是實施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基礎,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反過來又促進傳統的理論課課堂教學環節的發展。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與傳統的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環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共同構成完備的教學體系。從這個層面講,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彌補了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環節發揮不了的特殊功效。
3、方式的綜合性
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是一種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這里所說的功能型綜合教學過程,主要是與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相區別,它是指把知識看成是促進綜合經驗增長的一種資源,注重學習主體在探究活動和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靈活地理解與運用知識。它不像結構型綜合教學過程那樣強調教學過程領域內知識結構的重組,而是要打破純粹的理論教學環節的結構。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價值目標追求上,它并不僅僅是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學生能根據現實需求把各種知識有機地綜合在一起,靈活地運用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之中,以大學生的需求、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它緊密結合生活實踐,集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和時代性于一體,融觀察、實踐、學習于一爐,展開多方面的聯系,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系統性的綜合實踐。整個實踐教學過程體系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游離其外。社會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性不僅指適應實踐教學過程的組織形式的系統性,而且還包含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系統性,即體現為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淑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管理改革的探討 .商場現代化.2010(6).總第614期
2、夏艷玲,勞動保障專業實驗教學的思考與探索.勞動保障世界.
3、李燕榮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教育教學研究.2009(10)
4、杜毅. 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機制的構建.三峽高教研究.2010.
5、周慧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商場現代化.2009(10)
6、蔣薔.普通本科教育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科教文匯.2009(7)
關鍵詞:高職;教學;策劃
作者簡介:許高炎(1940―),曾任南京市職業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8)20-0042-04
備課與上課,這是教師的基本功。教師是直接承擔培養人才的重任,而課堂教學對培養人才來說又很重要,是主渠道。那么如何備好課、上好課呢?隨著職教深入發展,對備課與上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筆者認為:備好課、上好課的關鍵是做好“教學策劃”。“教學策劃”是職教備課的內容,又是上好課的基礎。本文敘述了“教學策劃”的引進與發展;闡述了“教學策劃”的含義與緣由;分析了“教學策劃”的特點與原則;研究了“教學策劃”的調研實踐與分析綜合的內容;小結了“教學策劃”優化以務實為導向的教學。
一、教學策劃的引進與發展
(一)策劃領域的引進
策劃主要應用在經濟領域,如房地產策劃、營銷策劃、品牌策劃、廣告策劃、公關策劃、企業策劃、招商策劃、活動策劃,等等。策是主意,劃是設計,策劃即謀劃。引進到教學中來,就叫教學策劃。
(二)教學策劃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職教發展三十年,從職教教學實踐來看,有三種類型:一是教材型;二是學生型;三是策劃型。
1.教材型
教材型是以課程教材為依據,吃透教材,明確課程目的、地位與作用,掌握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制訂課程教學計劃;課前進行課堂教學準備,寫出教案與備課筆記,制定課堂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與教學方法。教材型基本屬于普教傳統的教學類型。
2.學生型
隨著職教大發展,教育對象的變化與特點,進行了針對性地教學。實踐教學的結果,要求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上課堂,這就產生了學生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教研管理部門指導教學,要求教師以“說課”的形式說明課堂備課情況。教學管理部門以學生為依據,制訂不同課程計劃,提出ABC不同要求,分層次進行教學。學生型產生于職教的大發展階段。
3.策劃型
隨著職教深入發展,就業出路是一個嚴峻問題。職業市場的變化實踐,僅備教材、備學生是不夠的,還要對職業市場、職業崗位實踐調查,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方面進行謀劃,創新教法,優化教學。因此,就產生了對教學的高層次要求――教學策劃類型。策劃型產生于職教的深入發展階段。
二、教學策劃的含義與緣由
(一)教學策劃的含義
經濟策劃是謀劃推銷,使人樂意接受產品。教學策劃是謀劃教學內容,學生樂意接受,使學生主動學習,成為需要人才。高職教學策劃是: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調研職業實踐、職業教具、職教教材、職教學生,進行職業分析綜合、課程分析綜合、教學分析綜合,謀劃制訂課程計劃,編寫上課教案,實施優化以務實為導向的教學。因此,備課與上課的內涵豐富了,外延擴大了。筆者認為,高職教師要進行教學策劃,學校教學與研究管理部門也要進行教學策劃,要形成一個這方面的職業教研管理系統。
(二)高職教學策劃的必要性
1.適應市場和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要
市場和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是肯干、會干、能干。肯干是態度好,會干是會做事,能干是能力強。教學策劃強調優化以務實為導向,強調要實踐要干事。培養務實人才,行業部門需要。
2.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在職業技術崗位上會干能干,能以熟練的動作方式從事職業活動。教學策劃的內容是物化的技術、內化的技術、物化與內化的知識體系,強調技術實踐。培養技術務實人才,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3.高職教學改革的需要
高職教學改革是個系統工程。對教師備課與上課進行教學策劃的要求,實際上提供了教師直接參與高職課改和教改的平臺,也是把改革落實到培養務實人才的關鍵。高職教學改革需要廣大教師參與,策劃教學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4.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2006年5月10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重點放在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上。高職實施教學策劃,優化以務實為導向的教學,有利培養技術務實人才,有利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
三、教學策劃的特點與原則
(一)教學策劃的特點
1.目標性
任何一種策劃的目標,都是明確的。高職教學策劃的目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為達到目標進行教學策劃。
2.務實性
任何一種策劃的基礎,都是從實際出發謀劃去干的。高職教學策劃是以職業實踐、職業教具、職教學生、職教教材等四項調研實踐為依據,是從實踐出發而謀劃的。
3.綜合性
任何一種策劃的方法,都是統一各個方面的因素,運用綜合方法進行的。高職教學策劃綜合的因素是三個方面:一是職業分析綜合;二是課程分析綜合分析;三是教學分析綜合。
(二)教學策劃的基本原則
高職實施教學策劃的基本原則是:堅持1種理論,樹立兩個觀點,反映三項特點。
1.堅持“實踐”理論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實踐中來:堅持從感知切入,以務實為導向,提升到理性認識;堅持主體實踐,周而復始,螺旋上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2.樹立“主體與形成”兩個觀點
樹立以客觀學生為本的思想,教學從學生出發;樹立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樹立主體觀。樹立知識、技術、素質三者形成要素結合;樹立教學循序漸進,逐步拓展深化;樹立培養務實人才的過程形成觀。
3.反映“目標、務實與綜合”職業教育的3項特點
反映高職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為辦成事達到目標進行策劃;反映以四項調研實踐為依據,以務實為導向進行謀劃;反映職業、課程、教學3個方面的分析綜合。
四、教學策劃的調研實踐
(一)調研職業實踐
1.走訪職業市場
職業近2000種,根據專業選擇,走訪職業崗位。高職專業涵蓋的職業大體有如下4種類型:一是分工明確責任型,如高科技流水線上的熟練操作人員;二是自主綜合型,如小組團隊自主生產、營銷產品的人員;三是技能高移型,如數控機床的產品加工并編程的人員;四是技術手段多樣型,如現代科技產品的維修工,不僅需要“老馬識途”般靠感覺經驗,還需要使用現代科技工具,如使用計算機,等等。
2.職業工作實踐
調研職業崗位工作實踐的人物事:一是職業崗位工作要做什么事?包含過程、程序、技術工藝、技能,以及勞動涵蓋的知識體系與知識點。二是職業崗位工作要做的事,涉及到哪些東西,如何使用?包含機器設備、勞動工具、使用材料、勞動產品。三是職業崗位工作做事要涉及上下左右哪些人員,如何才能把事做好其狀況與經驗是什么?包含行業產品的技術標準、操作規范、行為規則、職業道德、實踐經驗。
(二)調研職教教材
1.吃透課程教材
調研高職同一課程的不同教材,吃透全國統一或省級統一的高職課程教材,有地位作用、體系結構、目標任務:一是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二是課程內容體系是什么,知識結構是什么?三是課程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任務是什么?
2.研究增刪取舍
調研職業實踐,研究調整增刪取舍,其原因是:一是滯后性,統一編寫的課程教材周期性較長,或多或少滯后職業市場的發展,或多或少滯后職業工作實踐的發展;二是地方性,高職普遍使用全國教材,而我國地區廣大,自然、經濟、風俗等情況差別也大,高職一般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帶有地方色彩,有其特殊的內容;三是高職課程教材未必都是精品,需要廣大教師進一步完善。
(三)調研職教學生
1.了解高職學生特點
研究教育對象的特點是教學針對性的切入點。高職學生特點是什么?根據某學院調查,其學生群體的特點是:一是應試理論知識與能力相對較差;二是評價自我的心理、知識與方法不太足;三是技術技能學習、實踐能力和素質方面有潛能與優勢。各個高職院學生群體狀況不盡相同,應提倡走出系科辦公室,到學生中去了解。
2.把握班級學生水平
同一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群體水平也是有差異的。學生群體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應把握學生群體水平是:一是知識基礎;二是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狀況。
(四)調研職業教具
職業教具是指可替代或類似或可說明職業崗位上使用的設備、機具、材料,進行教學的教具。走訪系科內、學院內外了解、尋找,研究如何運用職業教具,在教學中感性切入,理論與實際結合。
五、教學策劃的分析綜合
(一)職業分析綜合
調研職業實踐后進行選擇、體現、結構方面的分析綜合,具體是:
(1)走訪職業崗位,高職專業涵蓋的職業大體有4種類型,所學專業課程屬于哪一類型,或者兼而有之?
(2)調研職業工作崗位實踐的人事物3方面內容中,在課程中具體體現哪些方面,如體體現?
(3)以走訪職業市場,調研職業實踐為基礎,以高職教材為參考,充分利用職業教具為導向切入點,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明確非學科的務實的課程知識、技術結構或其思路。
(二)課程分析綜合
調研高職課程教材后從高職課程特性對其進行分析綜合。高職精品課程主要特性是綜合、應用、差異、開發,具體是:
(1)綜合。高職精品課程,應根據不同職業工作內容、要求,對課程進行知識間分析整合、理論分析整合、技術分析整合等。
(2)應用。高職精品課程,應與普通高校課程相區別,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高校課程,它們應向兩類型各自的優勢方向發展。高職精品課程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處置或實施上,充分反映了其技術應用的特性。
(3)差異。明確高職生源在知識、能力、道德方面有較大差異,畢業學校有性質不同的普校與職校的差異,因此作為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內容的高職精品課程,應因教育對象差異而具有層次性、多樣性、針對性。
(4)開發。高職精品課程,是按“有教無類、人人有才”的教育觀,重視高職生學習主體個性特點, 具有人性化的挖掘個體潛能,在研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研發教育對象的主觀精神世界內容上有職業教育的特色。編制的課程計劃在時空上也留有余地。
(三)教學分析綜合
調研職教學生后,制訂課程教學計劃,編寫課前實施教案。
1.制訂課程計劃
根據明確的課程實際知識、技術結構或其思路,制訂課程計劃,具體是:
第一,謀劃主要項目內容或其思路,綜合制訂課程教學計劃。
第二,課程的內容與過程,認知與踐行,聽講與行動,以務實為導向,分析綜合使二者合一,確定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
2.編寫實施教案
從高職教學內容的知識、技術、能力、素質4要素編寫教案內容。對高職“有價值取向”4要素的認識與分析至關重要,具體是:
第一,知識。教育類型與層次不同,知識定位不一樣。高職知識定位是務實、必須、夠用,是“事物是什么”、“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第二,技術。技術是掌握能做某件事的技能,也能做一系列事、一個系統的事。高職技術定位是技術應用,包含物化的各種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工具、材料、設備,及其使用;包含內化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工藝、方法、制度;包含物化和內化的知識體系。
第三,能力。能力是完成活動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進行活動和行為的效率和效果。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征,外化為人的各種本領。以心理活動為基礎,高職培養能力目標定位是職業能力,包括:認知能力、情緒能力、職業實踐能力。
第四,素質。素質是內化的綜合品質,是內隱的穩定特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高職顯形與隱形課程都有培養素質的具體目標定位。高職課程素質目標定位是道德素質、職業素質、做人素質。
六、教學策劃的實施與處置――優化以務實為導向的教學
改革開放后職教發展三十年,各地區都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筆者認為,這些成功的教學實踐與經驗是:教無定法,教學有法,必有優法。優化以務實為導向的教學,提高了職業教育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如:項目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等。筆者把其歸類為4大項:
(1)師生互動。談話交流法、點評總結法、討論啟發法、頭腦風暴法,在教學中師生互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認識過程的形成觀。
(2)感知切入。實物直觀、演示實驗、模象直觀、案例教學,在教學中感知切入,并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堅持辯證的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認識論。
(3)主體踐行。模擬教學、參觀訪問、生產實習、項目教學、學生實驗,在教學中學生是踐行主體,堅持實踐――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實踐論。
(4)過程階段。四段教學法、程序教學法、演練六項程序法,在教學中針對學生認識事物、掌握應用知識、形成技能的學習規律,堅持學行結合、逐步深化分段進行的過程觀。
本文概括內容如下一覽表。
高職教學策劃一覽表
參考文獻:
[1]楊金土.以史為鑒談高職的人才培養規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5).
關鍵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雙重屬性的教育活動。研究生的社會實踐,主要是指在學校培養方案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各類社會實踐[1]。目前,社會實踐已經成為研究生完成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有利于研究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還有利于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其應用創新能力[2]。國家歷來對社會實踐非常重視,《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明確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了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思想中強調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第十七條明確提出:“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活動以及、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實踐是將知識轉換成能力的唯一途徑,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對所學理論進行檢驗和運用,實現從“知識人”到“能力人”的轉化[3]。本文結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實際情況,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和思考。
一、研究生社會實踐現狀
本次調查問卷采用自編問卷,在文獻查閱和研究生訪談的基礎上,從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獲得社會實踐的途徑、對實踐單位的滿意程度、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幾個方面自編研究生社會實踐調查問卷,進行研究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全體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星),共回收有效問卷143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78人,以下將對問卷結果進行具體分析。
(一)研究生對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和動機
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49.65%的研究生認為非常重要,38.46%的研究生認為比較重要,11.89%的研究生認為一般重要,沒有研究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不重要。而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了解目標行業(39.86%)、發現自己的不足(36.36%)、結交朋友(8.39%)、賺錢(7.69%)、證明自己(4.2%)、其他(3.5%)。可見,研究生群體非常重視社會實踐,且動機水平較高,絕大部分學生想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社會和目標行業,并根據行業需求來完善自身的能力。
(二)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
對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多選)”這一問題,教師介紹占83.92%,自己聯系占64.34%,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推薦占53.15%,朋友介紹占51.75%,人才市場和大眾傳媒分別占41.96%和35.66%。由此可見,教師推薦和自己聯系是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此外,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推薦和朋友介紹也占了較大比重。
(三)理想的實踐單位類型和對實踐單位的滿意程度
對于“對現在參與實踐活動單位的滿意程度”這一問題,12.06%的研究生選擇非常滿意,34.75%的研究生選擇比較滿意,44.68%的研究生選擇基本滿意,8.51%的研究生選擇不滿意。對于“研究生最想去的社會實踐單位類型中(多選)”這一問題,86.01%的研究生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單位,4.2%的研究生選擇與專業無關的實踐單位,53.15%的研究生選擇學校機關單位,67.13%的研究生選擇企業單位,12.59%的研究生選擇其他。以上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研究生對參與過的社會實踐單位較為滿意,且大多數研究生喜歡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實踐單位,且在企業類型上比較偏向選擇企業單位。
(四)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對于“你認為研究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困難在于”,聯系實踐單位占39.86%,資金投入不足占16.78%,確定實踐團項目占14.69%,組建實踐團隊占14.69%,政策保障不足占13.29%,沒有困難占0.7%。對于“什么因素會讓您想要放棄實踐活動(多選)”,單位氛圍占65.03%,時間問題占61.54%,酬勞問題占46.15%,交通問題占42.66%,心理因素占24.48%,其他占11.19%。可見,研究生普遍認為在社會實踐中存在困難,其中聯系實踐單位的困難最大。此外,實踐單位的氛圍和時間問題是影響研究生是否會放棄實踐活動的主要因素。
二、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建議
(一)從研究生自身角度提出的建議
本次問卷的最后一題是開放式問題,即讓研究生針對社會實踐現狀對學校提出建議。本文將研究生們的建議整理并總結為如下幾方面。第一,合理安排課程時間。由于研究生一年級下學期的課程較多,尤其是專業碩士的課程非常多,導致專業碩士用來進行社會實踐的時間相對較少,且專業碩士相較學術型碩士更需要專業社會實踐。此外,研究生反映若能加長參與實踐的時間,則學到的東西會更多、更完善。第二,加強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重視和支持。有研究生反映,目前部分導師還存在重學術科研而輕社會實踐的想法,這部分導師要求研究生在畢業前都要留在實驗室不斷地做實驗,并且不贊同研究生在讀期間外出參與實踐活動,因此,導師的不支持也是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阻礙。第三,實習單位和實習崗位并重,即在學校或者導師安排、推薦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希望能考慮研究生個人的發展規劃與崗位傾向性,不要一鞭子把研究生趕到同一個崗位上實習,也不要把研究生派到繁瑣又無益的崗位上。第四,對研究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即希望學校和導師能更加關心和關注研究生的實踐活動,多了解學生的意愿,并盡可能幫助實踐方向不明確、職業規劃不明確的研究生,以促使其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從學校管理角度提出的對策
除了問卷調查中研究生們提出的建議外,結合研究生訪談,還應從學校管理角度提出相應對策。第一,做好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由于研究生缺乏求職和工作經驗,加上社會實踐能力不足,一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利于以后的就業和發展。因此,各高校要在研究生入學后,就加強對其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其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整個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第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增加實踐性課程,將支持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上升到建立規章制度的層面,并完善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學分制度,增加實踐性課程。第三,進一步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使各個學科都有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并積極創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崗位實踐基地,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與科研院所、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增強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第四,鼓勵研究生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即研究生要加強自身在社會實踐中的參與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盡快完善和目標崗位相關的能力。第五,對研究生社會實踐進行全方位的考核。目前,部分高校對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考核僅限于研究生在實踐結束后提交的社會實踐總結報告,這對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考核是片面化的,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學習和實踐潛能,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研究生社會實踐評估體系,以保證研究生社會實踐在具體實施中不走樣、不變形。
三、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發現,研究生對社會實踐比較重視,且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較強,獲得參與社會實踐的途徑也比較多;少部分研究生對實踐單位不滿意;絕大多數研究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存在困難。針對研究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給出了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幾點意見,以期有助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樂生,張瑾.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14):98-99.
[2]陳聞,楊麗媛.論研究生社會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01-104.
[3]吳剛,高留才.高校實踐育人內涵的多維解讀[J].教育探索,2013,(8):13-15.
所謂培訓是指組織(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和工作的實際需要,采取合適的形式,對新員工或現有員工傳授其完成本職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過程,并最終實現組織整體績效提升的一種連續性活動。人力資源培訓的核心就是要通過改善員工的工作業績和工作態度來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實現組織目標,關注的是現在和未來。
二、培訓的類型
培訓大致有四種類型。一是按培訓對象的不同,分為新員工培訓和在職員工培訓;二是按培訓形式的不同,分為在職培訓和脫產培訓;三是按培訓性質的不同分為傳授型培訓和改善型培訓;四是按照培訓內容的不同,分為知識性培訓、技能性培訓和態度性培訓等。
三、培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資源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企業實現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培訓對于組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培訓有助于組織培育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增強凝聚力
培訓的激勵作用遠大于保健功能,組織通過培訓,向員工灌輸組織的價值觀,使員工在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感悟,這些感悟與工作中的體驗相結合,給人以精神上的激勵,這使得培訓不僅具有拓展知識,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鼓舞自信心、激發工作熱情的功效。因此,通過組織的培訓,員工可逐步理解并接受組織的價值觀,并引導員工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的長遠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通過培訓,可以增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增強員工與員工、員工與管理人員之間的凝聚力及團隊精神。
2.培訓有助于員工潛能的開發,是達到人與事相匹配的有效途徑
培訓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崗位培訓,其中崗位規范、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要求被視為崗位培訓的重要目標,是將組織戰略目標與員工的個人職業發展相結合,不斷使員工的潛能發揮出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但組織越來越精簡,人員越來越精干,組織形式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發展,這就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原來需要幾個人完成的工作或看管的機器,現在可能只要一個人完成,這就對員工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訓的內涵是對員工潛在能力的開發,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補足、技能的訓練,其目的是促進員工全面、充分地發展,通過培訓不僅提高員工崗位工作能力,增強工作信心,促進員工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及習慣的調整,從而給企業帶來無窮無盡的活力。
3.培訓是保障員工績效改善的重要措施
員工的績效單純靠提級、物質刺激得到的改變是不可持續的。培訓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它不是在消極地約束人的行為,而是在積極地引導人的行為。當員工工作績效不佳、素質能力低于工作要求時,如果通過培訓使員工工作績效改善,那就是通過行為目標和方式的改進而塑造了員工的合理行為。企業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重要的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進行有效激勵。企業培訓作為激勵手段之一,通過為各類員工提供學習和發展的機會,能夠豐富各崗位員工的專業知識,增強員工的業務技能,改善員工工作態度,使之取得更好的績效。員工在獲得工作滿足感后,可激發出更高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企業贏得更大效益。通過培訓,企業全體員工可獲得或改進與工作有關的知識、技能、動機、態度和行為,每個員工既是勞動者又是所在崗位的管理者,就能從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改進工作績效,從而在個體效率提高之后達到組織效率的提高。
4.培訓是建立學習型企業,拓展員工發展通道的最佳手段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直被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跨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2012年暑假,我院團總支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繼續在全院同學中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現將總結匯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
暑假前夕,XX院團總支向全院廣大同學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同學們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以認真的姿態對待此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二、緊密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分為分散活動和集體組織兩種。共派出淄博幸運風企業幫扶小分隊和青島興田幫扶小分隊兩支小分隊參加此次實踐活動。
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分為:開展便民服務,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對山東濟南、萊蕪等地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開展義務勞動,幫助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文藝下鄉,學院學生會組成文藝隊伍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開展市場調查,了解市場信息,緊抓時尚脈搏,以市場需求帶動專業學習的興趣;企業幫扶,以小分隊的組織形式到實習基地實地考察、學習,使學生走出校園,了解服裝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工序,學以致用。
三、總結經驗,評比表彰
暑期返校后,全院學生通過寫社會實踐總結,相互交流經驗和教訓,使我院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層次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我院將對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評比,上報校團委。
四、經驗和收獲
學院領導的重視,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通過交流實踐的心得體會,使每位同學能夠總結自己在實踐中的收獲,同時也能從其他同學的實踐中學得經驗。通過同學們的社會實踐報告,看到了他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服務社會的心理,達到了服務勞動人民,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青年學生自身素質的實踐目的。同學們紛紛表示,這個假期過得比以往更充實,更有意義,并表示,以后的假期會繼續尋找這樣的社會實踐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假期生活更豐富。事實證明,社會實踐活動是順應時展需要,符合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該有更大的突破,拓寬渠道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加強與地方的聯系與合作,使社會實踐工作保證連貫性與持續性。
對一個傳統專業進行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增減幾門課程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專業改造牽涉到觀念的轉變、教法的改良、課程的改設、實踐體系的建構、教師角色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等。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自覺,否則只能是小打小鬧的局部改良而已。
馬克思實踐觀為應用性改造提供了本體論基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 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學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個人經驗,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啟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構,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實踐使“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
新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是學科知識論,其隱含的假設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即知識的運用,所以知識的傳授要先行,知識要有系統性、完整性,實踐課是理論課的演繹和附庸。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含實習)分別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講授。在學習過程中,先學枯燥、抽象的理論,然后開展具體的實踐,對實踐的理論思考在前,作為思考對象的實踐在后,這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
杜威強調“知行統一”和“行”的重要性,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學”,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本取向。
英國科學家、思想家波蘭尼提出,人的知識有兩種類型: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達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是指那些平時為我們所意識不到、但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的知識。與顯性知識相比,緘默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往往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傳遞,它是一種連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達的知識,通過身體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覺而獲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和個體性。它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需要親身參與體驗。這一新的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促使我們重新評價專業實踐教學的價值。沒有個體緘默知識的參與,沒有實踐,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理論知識,理解其真諦。
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專業應用性改造。
一個專業的改造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如果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那就應該根據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作全面的調整。
結合專業、學校、社會三方,明確專業定位,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求重新進行應用性中文專業的定位,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首要任務。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尋求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是中文專業實現應用性的基本導向,更是其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途徑。
中文專業的應用性定位應該在處于學科理論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專業修養層次。在遵循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能力培養設置類型課程,并使各類型課程科學組合。形成“基礎+ 方向應用模塊、非獨立實踐環節課程+ 獨立實踐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即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但適當壓縮學時,增加應用性的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除了在一些課程內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還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
除基礎課外,專業課程體系相應調整為三大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由于各自定位的差異,實踐教學也有不同的設置: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獨立實踐環節課程。這樣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現在有一種傾向,一講‘寬口徑’,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專業了,學生什么課都選,沒有一點專業歸宿,恐怕也有問題。弄不好就是‘萬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徑過寬,基礎就不可能厚。”溫儒敏的這段話當然也值得我們深思。
培養雙師型人才,打造適應專業改革的師資隊伍;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專業改革的關鍵。要能夠按照新形勢下的課程設置來開課,對于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從現職教師情況看,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但缺乏與所授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社會于中文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知之不詳,不能充分勝任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這一局限將成為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頸。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關鍵所在,而這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必須認識到專業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主動地適應改革的需要。其次,應采取教師輪訓的方式,將教師送到將來學生就業的行業或崗位進行先行培訓,或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或一些對口用人單位進行“鍛煉”或“兼職”,彌補應用性能力差、與社會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跟專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積累實踐經驗和實踐案例,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