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造企業信息化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微電子等先進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社會正實現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我國加入WTO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之后,我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信息化已逐步成為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而這其中,最值得重視的當屬制造業。信息技術給制造業帶來的是革命性的變化,它貫穿于一個制造企業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各項活動。制造企業信息化的內容,從設計和生產的角度,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落后的傳統技術,實現設計和生產過程的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從管理決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管理決策水平的提高,實現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從市場銷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整合企業內外信息和知識資源,實現市場銷售的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實力,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
1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
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歷程開始起步,企業計算機從單項應用向綜合應用發展;80年代初,制造企業信息化過程開始發展。自十五大以來,中央對信息化及制造企業信息化給予了高度重視,“制造型企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工程”被列為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項目。十六大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跟隨信息化的浪潮發展至今,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有一定的規模,現今制造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約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5%,占全國GDP的36%左右。
2我國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制造企業信息建設投資不足,信息化人才匱乏
近年來,我國制造企業加大了對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據調查,2008年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投資總額達到了437億元,2009年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投資總額已達到514億元,較2008年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資力度提高17.6%。與此同時,我國制造型企業對信息化人才引進有所提高,2009年企業對信息人才的引進較2008年提高23.7%。但從國家重點制造企業來看,70.5%的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少,外部資金來源不足,難以為制造企業信息化的后期發展提供后續資金,導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業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約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調查表明,80.6%的制造企業缺少信息化人員,即使是國家重點制造企業,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業信息意識薄弱,認知程度不高
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意識和認知程度逐漸提高。調查顯示,我國制造企業每100人計算機擁有量由2008年的28.8臺提高到2009年的32.3臺,增長12.2%;此外設立CIO的制造企業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長8.0%。但是,制造企業對信息意識的薄弱依然是制約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因素。調查顯示,制造企業自發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超過29%,50.1%的制造企業對信息科學技術知識表現為短缺。較多數制造企業缺乏信息化建設的系統觀,未認識到信息化對于企業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業對信息化持觀望態度,懷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實施性,擔心會破壞原有的系統體系,導致企業無法繼續運營;少數制造企業把信息化理解為簡單計算機操作,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長遠工程。
2.3制造企業信息技術應用不夠廣泛深入,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體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從內部局域網的使用來看,建立內部局域網的制造企業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長7.2%;從ERP管理軟件的使用來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長了10.5%。但是,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深入。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網上查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計算機操作上。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還相當有限,如CAD,相當一部分企業停留在圖上,三維CAD、仿真設計等應用很少。部分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重視遠高于管理。就整個制造業來說,ERP管理軟件普及率僅為10.4%。一個企業的管理系統涉及財務管理、庫存管理、人事管理、企業資源管理等信息系統,但是大多數制造企業只能擁有1~2個層面的管理系統,或者不能將其中的每個分項管理系統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島。
3發展對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培養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制造企業自身應該利用各種渠道融資,包括市場籌資、銀行間接融資、引進外資等,同時要合理利用資源,減少資源浪費,節約成本;政府要加大財政對信息化建設項目的投入,還應在稅收、信貸等方面對制造企業給予大力的扶持。為了提高企業信息化效率,制造企業還應重視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制造企業可設立專門的信息化部門,用于引進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質信息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加大培訓企業員工[3],根據不同層次員工對信息化的需要,制訂不同的培訓方式及內容,分開進行有效的培訓,提高培訓效率。
3.2加強宣傳,提升企業信息化重視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礎加以規劃,確定信息化的發展方向、目標、重點、技術規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廣其經驗。多數制造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夠準確全面,政府有義務幫助這些企業重新認識信息化。企業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更應提升企業信息化重視程度。制造企業信息化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如果沒有全員信息意識的提高、思想觀念的徹底解放,實施信息化只能是虎頭蛇尾,難免夭折。作為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更應該提升制造企業信息化意識以及信息技術對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作用的認識。
3.3廣泛深入應用信息技術,完善管理體系
制造企業要廣泛深入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從全局來看,制造業要增加內部局域網的使用率;就單個制造企業而言,應擴大局域網的覆蓋范圍。此外,對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技術,不應只停留在圖上,三維CAD、仿真設計等應靈活使用。同時,制造企業要完善管理體系[4]。應廣泛使用先進的管理軟件如ERP等,以實現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搭建先進的管理平臺,如“6S”——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滿足企業長遠發展壯大的需求。
4參考文獻
[1]陸清華.制造型企業信息化建設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2]付睿臣,畢克新.我國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現狀及建設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系統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 C29 文獻標識碼: A
1 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設計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在對業務流程進行改造、重組、優化或再設計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 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業的所有資源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所有信息,實現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管理水平、市場應變能力和整體競爭能力的工程化過程。
從這個概念出發,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整體設計,逐步實施。過程涉及到:組織機構、崗位設置,信息化基礎設施建立,信息化系統有效運行。
1.1 組織機構、崗位設置
根據通信設計企業的企業性質、任務、運作方式與發展方向可知,企業的主要工作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綜合管理:公文管理,人力、物力資源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一般事務管理等;
(2)業務管理:咨詢管理,勘察管理,設計管理,集成項目管理和監理管理等;
(3)業務操作:各種咨詢,工程勘察,工程設計,集成項目,工程監理等。
1.2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
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立包括:計算機普及應用、企業內部網絡建立、各種數據庫服務器平臺的建立和網絡安全設施的建立。
(1)通信設計企業進行計算機應用普及,使普及率達到100%。每位員工根據自己的職責把應用子系統用戶平臺對應功能學會用好,不會成為流程上的障礙點;當然應用子系統用戶平臺應滿足需求、易學、好掌握;
(2)通信設計企業建立自己的企業內部網(Intranet),帶有遠程分公司的企業還得廣域互聯, 使每位員工可以上網(包括有線和無線方式);實現WWW、FTP、News、E-mail、Telnet、BBS 功能;與外部建立寬帶連接,可以從Internet上獲得大量信息,可以與大的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統計部門、運營企業進行有效的聯系;
(3)為使各種數據有良好的承載體,在局域網上配備各種用途的服務器平臺,有些可能還需雙機備份,且擴容方便;
(4)一旦企業依賴于網絡運行并保存有大量信息時,網絡安全就顯得非常重要。各種網絡安全設施必須配備,同時還需專人維護。信息化基礎設施是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必備的網絡基礎,應堅持高可用性、靈活性、可擴展性和安全性的原則建立。
1.3信息化系統有效運行
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運行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 管理/生產業務流程的再造、企業網絡的建立使每一位企業的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都如同大生產線上的一員。 數據庫中的信息量越來越豐富,新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使管理和生產以及結果產生巨大變化。因此,相應的企業規章制度必須馬上變革或新建, 并配套新的績效考核辦法,才能保障信息化系統有效運行,才能實現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初衷。
2 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系統模式
為完成通信設計企業的三大任務: 綜合管理、業務管理和業務操作,適應組織結構和崗位設置,滿足相應的各種業務流程,在信息化基礎設施上可以建立起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系統模式示意圖
企業內部網絡、各種數據庫服務器和網絡安全設施等構成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平臺。在基礎設施支撐平臺上承載著: 應用子系統用戶平臺、各種管理/業務流程子系統、數據庫子系統、相應的系統管理及工具集子系統、系統對外接口。
2.1 應用子系統用戶平臺
在企業網上的每臺客戶機上灌裝相應的軟件: 滿足一般辦公需要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Office系列辦公應用軟件。滿足制圖/ 繪圖需要的CAD、VISIO、Photoshop等軟件。CAD軟件也可以是網絡版的安裝在設計制圖子系統中。 各種專用子系統需要客戶機安裝的軟件。
2.2 各種管理/業務流程子系統
(1)綜合管理與辦公自動化子系統可實現:文件管理;內部郵箱系統; 布告欄/員工論壇;物資采購及管理;車輛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考勤/檔案/培訓等);其他OA功能;
(2)勘察設計管理流程子系統包括項目下達;項目進度跟蹤;糾正/預防管理;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勘察設計回訪/服務跟蹤;其他與勘察設計流程有關的模塊;
(3)通信系統或網絡自動配置子系統,它是通信設計企業從通信設備廠家獲得的通信系統與網絡自動配置功能軟件;
(4)文檔與設計成品管理子系統包括文檔歸檔管理:文檔檢索與瀏覽;文檔借閱;通過系統接口,收集政府主管部門、統計部門、運營企業、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等外界信息;
(5)規劃、可研、設計工具子系統包括規劃指標分析、對比、預測;可研指標分析、對比、經濟評估;工程設計概預算;無線頻率規劃;設計模板等;
(6)市場經營決策子系統可實現客戶信息查閱功能;合同管理功能;產品介紹功能;項目完成量統計;合同資金回收統計;用戶滿意度調查統計;其他與市場經營有關的功能模塊;
(7)對外網站、信箱系統;
(8)其他各種管理/ 業務流程子系統或功能性程序。
2.3 各種數據庫系統
數據庫系統包括如下幾點。
(1)委托業主的信息庫;
(2)設計對象地域的人文、地理、經濟、社會、環境等信息庫;
(3)相關運營企業信息庫;
(4)國家/ 行業政策、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等信息庫;
(5)專項咨詢數據庫、勘察數據庫、設計數據庫、集成數據庫、監理數據庫;
(6)企業文檔數據庫;
(7)通信設備或材料數據庫包括整機、機框、子框、機盤、纜線、輔助配套設施、價格等;
(8)圖書/ 期刊資料庫;
(9)其他與企業經營/ 業務有關的信息庫等。數據庫是共享信息的基礎,其中包含有:Office文檔、CAD 圖檔,多媒體文檔、專家庫和知識庫。數據庫的構建要綜合運用各種數據庫技術,包括關系數據庫系統技術,要便于采集、存儲、檢索、查詢和轉儲等。
2.4 系統對外接口
對外系統包括各種通信網關和各種數據庫轉換軟件。
2.5 系統管理及自定義工具集子系統
包括各種安全過濾軟件;各種殺毒軟件;各種修復軟件;各種網管軟件(可完成節點設備管理、VPN管理、用戶權限管理、用戶行為記錄等)。
3 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建設分步實施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工作。 企業有實現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機制和長遠經營戰略, 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企業信息化,是“總體規劃,分步實施”。企業信息化建設是長期投資,是逐漸顯現效益的過程。所以要同企業的經營戰略結合起來考慮,持續改進步步提高。就目前看,通信設計企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管理標準化階段; 第二步資源數據整合階段;第三步綜合信息化階段。
3.1 管理標準化階段
企業管理標準化階段特征是: 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 市場份額較小; 企業的IT 建設水平較低, 內部沒有配備或較少配備IT 設備,不能形成網絡化、共享信息資源利用和信息化作業與管理, 企業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暢,形成了生產、財務、人事、銷售等信息孤島; 企業與上、下游廠商的信息交流等成本較高。我國目前的通信設計企業多數處在這一階段。這個階段,企業要進行第一輪信息化建設整體設計, 業務流程重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改進經營管理手段以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 將會在管理/業務等多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不能操之過急,如果把企業信息化目標設定為建立企業資源規劃(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知識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或電子商務系統,則企業將面臨諸多問題。
3.2 資源數據整合階段
企業資源數據整合階段特征是: 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有所提高, 采用部分現代化管理手段; 局部領域流程化運作; 企業擁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但市場地位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沖擊; 企業擁有了一定的IT 架構,開發或引進了部分軟件和數據庫, 企業內部網已經初步運作; 企業與上、下游廠商、政府主管、市場中介的信息交流初步建立。 我國少數先進通信設計企業已經進入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相對較長。
在這個階段,企業要進行第二輪信息化建設整體設計,建立較完備的管理/生產信息系統或管理信息系(MIS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完善規章制度,進行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促進企業內外部的信息交流與信息傳遞。企業的管理/生產效率在這個階段已走上軌道,逐步提高。這時如果將企業的信息化目標設定為引入較完備的E R P 或客戶關系管理(C R 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則企業的一次性投入較大。如果引入大型信息化系統,就需要對企業
內部員工、業務流程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成本可能會使企業面臨很大的困難。
[關鍵詞]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供應鏈,整合,信息化建設,物流信息平臺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豐田、大眾及通用等國際汽車巨頭紛紛落戶中國,國內汽車廠家也都加快發展步伐,中國的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降低成本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成為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因此,作為第三利潤源的物流,成為汽車制造企業深入研究和改善的方向。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及能縱向貫穿整條汽車流通鏈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成為汽車制造企業的第一選擇。
1、汽車工業中的第三方物流
要在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中建立高效實用的信息系統,就必須了解其在整個汽車工業中的位置和作用。
1.1、現代汽車工業的供應鏈
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哪家汽車企業能夠獨立完成從零件生產、整車裝配到最終把汽車賣到客戶手中的全過程。過去福特汽車那種從橡膠園到銷售店統統包攬的縱向一體化模式已經象福特T型車一樣,經典但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及全球營銷的現代汽車工業模式。汽車工業全球化的特點包括:1)市場的全球化導致需求的多樣化,這就直接導致了汽車企業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革命。最簡單的例子,現在一條汽車生產線上可能同時生產多個型號的汽車,既“混流”生產,這在T型車時代是不可想象的;2)汽車生產的全球化導致制造分工的明細化和國際化。如豐田汽車就有1800多種零配件來自世界各地的14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3)采購的全球化導致流通復雜化。汽車原材料、零配件的全球采購與OEM生產模式,大大加快了新型汽車開發和投放市場的速度,也降低了零配件的采購成本,提高了產品品質;同時也使汽車工業的流通鏈的復雜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綜上所述,提高新車型開發和投放市場速度、降低生產成本及提高品質已經不是整車生產廠一個企業自身內部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化的網絡供應鏈問題,如圖1所示。
1.2、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作用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上面論述的問題導致了汽車物流的復雜程度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主要體現在:
1)整車生產廠商根據訂單安排生產進度,需要的零配件也是動態變化的。雖然理論上是可以提前通知上游廠商,使整個供應鏈實現訂單化生產,但實際上是存在諸多問題的。一方面,整車生產廠會不斷增加新的車型(包括調整原有車型的配置),短時間內的生產計劃也是在不斷調整的;另一方面,零配件廠商不可能真正做到訂單生產,這樣不符合規模經濟。最常見的是零配件廠商根據整車生產廠相對長時間內的生產計劃,批量生產,再根據整車生產廠的實際生產計劃,送到生產線的消耗點上,以實現JIT生產。由此產生了2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是零配件廠商的庫存問題;一個是如何保證上百個零配件廠商的上萬種零配件如何準確的送達生產線上的上百個消耗點,2個問題的解決前提都是要保持低成本。
2)全球化采購意味多個零配件廠商會同時向整車生產廠提供零配件;一個零配件廠也會提供多種不同零配件,甚至是向多個整車生產廠提供。如何在保證生產品質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一個問題。
當引入第三方物流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各零配件廠商將批量生產的零配件集中運送到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倉庫(一般離整車生產廠很近),在這一過程中,零配件廠商實現了集中運輸和集中倉儲,降低了運輸和倉儲成本。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生產計劃,將庫中的零配件集中運送到整車生產廠,甚至可以直接送達生產線的消費點上。在這一過程中,整車生產廠將物流配送的任務交給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直接對它一家發出物流指令,減少了實物流和信息流;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幫助整車生產廠監控庫存數量。例如,零配件廠商SA、SB及SC向整車生產廠M提供零配件,M的生產節拍為每天10輛,第三方物流3PL加入前后的運送和倉儲模式對比如圖2和圖3所示。
2、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在明確了第三方物流在汽車工作供應鏈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討論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問題了。
2.1、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3個層次
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可分為3個層次,基礎信息化、利用信息系統優化作業及供應鏈信息整合。
1)基礎信息化需求依然是主流。這一層次主要解決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及共享,最終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決策水平,從而為企業帶來效益。這個層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優化的問題,信息系統的任務就是為對采集上來的數據進行分析,為決策提供及時和準確地信息。
案例:國內某汽車物流公司,隨著國內汽車產量的增加,規模急速擴張。在業務數據管理和財務數據分析上無法適應急速擴張的業務,公司領導及時意識到這一點,開發了一套業務管理分析系統。將業務數據錄入系統,實現了各個不同地點的業務點的數據共享。通過數據分析,提供業務走勢分析、比例分析及利潤分析等信息,有效提高了業務決策水平。
2)設計流程改造的信息化需求日益突出。這一層次主要將系統論和優化技術用于物流的流程設計和改造,融入新管理制度之中。此時的信息系統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規范地貫徹執行;其二是在規定的流程中提高優化的操作方案,包括倉儲存取優化方案和運輸路徑優化方案等,此時信息系統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優化操作。
案例:某中日合資企業F,主要從事汽車物流業務。其使用的倉庫管理系統,利用條碼技術,將貨位和部品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存儲在系統內;可以清楚地顯示部品的存儲位置、數量及進出庫時間;并且通過預先設定的算法,可以優化存取方案:包括優化叉車行動路線、優化倉儲空間、優化作業人員操作動作及優化貨車裝載時間,使其倉庫作業始終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的運作之中。
3)第3個層面是供應鏈的形成和供應鏈管理韻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主要組成部分。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主要是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反饋服務來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益,如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的協同及供應商與采購商的協調等。物流信息系統不僅是供應鏈的血液循環系統,也是神經系統。供應鏈的基礎是建立互利的機制,但是這種機制需要一定的技術方案來保證,信息系統在這里的主要作用是實現這種互利機制的手段。此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要注重與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信息共享功能,對數據的處理要注重資源整合功能和預測功能。例如零配件廠的庫存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自動補貨系統來管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配送由整車生產廠的物流系統管理。
2.2、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手段
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核心是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物流信息平臺支持各子信息系統并提供全面的物流網絡管理解決方案;同時,物流信息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有效運行的軟件基礎,應當加強物流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物流園區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個層次都要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
EDI就是將數據和信息規范化、格式化,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換和處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標準的表單可以為企業的商務數據交換以及客戶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不受地域的限制。采用EDI技術可以提高交易頻率、減少信息處理的差錯、節省庫存費用及降低貿易成本;但對基于互聯網的EDI通訊應注意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2.2、分布式數據庫系統(DDBS)
分布式數據庫系統是物理上分散而邏輯上集中的數據庫系統,它支持分布式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是由一組數據組成,這組數據可分布在由計算機網絡連接在一起的不同計算機上,網絡上的每個結點具有獨立處理的能力,可以執行局部應用,同時每個結點也可以通過網絡執行全局應用。圖4為分布式數據庫示意圖,分布式數據庫是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一些物流企業采用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進行物流管理,可以提高實時化水平。
2.2.3、人工智能/專家系統
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擬人類智能活動以延伸人類智能的科學。專家系統是人工智能中面向實際應用的計算機程序系統,它存儲有某個領域的專家知識(構成知識庫),并擁有類似于專家解決實際問題的推理機制(組成推理系統)。系統能對輸入信息進行處理,并運用知識進行推理,作出決策和判斷,其解決問題的水平達到專家的水準。利用物流專家系統軟件,可使物流決策更加快速和科學。汽車物流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規劃中應充分重視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的研制開發。
2.2.4、國際互聯網技術
依托國際互聯網,物流企業可以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活動,主動信息進行宣傳以擴大企業影響力,從容面對國際競爭。企業內部網絡(Internet)是一種內部信息管理和交換的基礎設施,它可以使企業實現內部信息共享,讓企業經營決策者動態和實時地進行物流管理,集約地實現物流功能。
2.2.5、其它物流信息技術
我國的汽車物流企業發展水平并不一致,既有傳統的倉儲及運輸企業改制而成的物流企業,也有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延伸而形成的現代物流企業,還有近年來成立的個體和集體物流企業。因此各個物流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計劃,加快運用信息化技術,諸如條碼技術(BC)、射頻技術(RF)、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快速響應(OR)、企業資源計劃(ERP)、電子訂貨系統(EOS)及數據倉庫技術(DW)等。
2.3、第三方汽車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從需求層次上來看,3個層次的需求是由淺入深的,后一階段往往以前一階段的基礎為起點,即流程改造和過程的優化控制要以信息化基礎為起點,而供應鏈的形成和供應鏈的管理又要以企業流程設計和運行優化為基礎。由于我國汽車物流企業的發展勢頭都比較迅猛,而計算機技術的特點提供了信息系統后發優勢的可能性。所以有的企業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不否定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企業處理不好,不能對癥下藥,反而適得其反,甚至傷筋動骨。
第一、財務基礎數據管理
財務基礎數據的管理是企業財務信息化基礎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狀態的第一手資料,是業務處理決策時的依據。規范和科學管理好財務基礎數據,并使之成為管理者和決策者有用的信息,是企業管理的客觀需要。
企業業務管理特點決定了所需建立的財務基礎數據,例如,通常的制造企業具有如下主要財務基礎數據包括:物料基本信息定義、產品結構及工藝路線定義、物料清單數據、物資存放地點定義、客戶基本信息定義、供應商基本信息定義、員工基本信息定義、會計科目設置數據、成本明細參數設置等等。
通過財務基礎數據的管理,大大加強和改善了財務會計的職能。以前財務會計職能主要受到會計工作崗位的制約,盡管會計人員擁有原始憑證,這些原始憑證包含了企業經濟活動大部份信息,但由于受到技術的制約,難以提高財務會計核算的速度,難以解決數據共享問題,難以同時采用不同會計核算方法,難以采用非貨幣計量方法和現行成本計價方法,難以采用許多數學方法,原始憑證的許多信息沒有辦法開發利用,使得財務會計人員只能在事后被動地反映能夠用貨幣計價的資金運動。實現財務基礎數據的管理網絡化后,隨著原始證數據庫的建立和管理型財務會計軟件的應用以及財務會計決策支持系統和財務會計專家系統的出現,完全能夠實現會計對過程控制和觀念總結的馬克思有關財務會計職能的預言。
第二、基本財務流程設計及業務事務處理管理
實施企業財務信息化基礎管理最本質的是對企業的基本業務實施過程管理。基本財務流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和信息化,保證了部門內部的信息溝通的順暢。有了同一財務基礎數據環境,及完整財務事務處理的過程管理和過程處理的記錄管理,不僅保證了財務處理在各部門間協同工作的高效,同時保證了決策過程的透明和科學性。
其中,需要特別強調過程管理的特性,因為它是能真實反映業務處理過程的第一手的、最詳盡的資料,使企業的業務決策和戰略決策建立在“理性”的財務基礎上。尤其是當財務信息化基礎管理實現了有效的網絡化和信息化管理后,使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戰略決策速度、精度發生“質”的變化。
企業財務管理特點決定了日常財務基礎財務管理的特點,例如,通常的制造企業具有如下日常財務基礎業務:庫存日常作業,合同登入和維護,銷售預測,主生產計劃,生產訂單處理,采購訂單處理,采購入庫,車間領料,生產完工報交,成品發運,財務預算,憑證登入與維護,采購發票處理,銷售發票處理,收款與付款處理,銀行對賬等等。
沒有規范的日常管理的財務基礎,高層的管理不僅難于規范,也容易流于形式。規范的日常管理,是實施更高一層規范化管理的保證和它的組成部分。
第三、內部控制設計及實施控制過程管理
企業管理者需要開放和授權,但同時也需管理和控制。所謂企業財務基礎管理的內部控制設計,是企業管理者對業務處理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策略、制度、政策、法規的具體設計。它體現了管理者對事務處理過程中,應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標準。例如:基于職能分割的互相牽制控制(如錢、物、賬分離);對不同客戶的賒銷限額控制、對超限客戶的發貨限制,不同客戶或不同銷售方式下產品的價格體系,不同用途不同金額費用的財務審批權限控制,不同性質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用于成本核算時物料的計價方法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統下,控制的標準是用企業的規章制度等“紙質”文件來體現的,使控制標準和控制過程管理實施處于分離的狀態,容易造成管理的“偏差”,甚至錯誤。
實現企業財務基礎管理信息化后,內部控制思想和標準,通過對軟件系統設置使之固化,并在具體業務處理時自動加以控制,實現了控制標準與業務處理控制的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的實現,使企業的財務基礎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起到了規范業務處理、堵住管理漏洞、歸避經營風險的作用。
第四、人的行為規范管理
規范管理不能只是一套形式上的規范,它更有存在于人性中和業務發展中的內在的根據和邏輯。員工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在管理形式之下的內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只會流于形式。不斷強化和優化日常財務基礎管理,可以幫助管理者學會從本質上,而不是簡單地從形式上掌握科學規范化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能夠有足夠的深度和取得實質的效果。它也能夠為員工對高層科學規范的管理方法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打下一個良好的財務基礎。規范管理的一個目的是約束我們一些“自然”的、但是卻不符合企業發展的行為。從簡單的管理入手,更容易培養員工科學的職業化的工作習慣。
其實財務信息化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各種各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他們組成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整體,離開了任何一個環節,這條完整的鏈條就會斷開。只有每一個環節都做好了,企業信息化建設才能真正做好。
企業財務基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企業管理的網絡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礎,離開了網絡-拖載信息的物資基礎-信息是很難及時送達、歸集和運用的。網絡財務軟件實現了基于網絡的財務計算和管理。
網絡財務系統從空間、時間和效率三個方面改變了傳統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方式和質量。極大地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網絡財務軟件是財務軟件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它將帶來財務軟件從技術、產品、服務到廠商組合的又一次變革浪潮。
關鍵詞: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現狀;發展趨勢
引 言:
現代制造技術是一個集成了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集成化制造技術,以及許多其他的科學技術成果和技術集成。它是包含了從物質流、信息流到能量流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涉及產品的設計、批量化的生產模式、工藝制造過程、銷售使用、售后服務乃至于回收再生等整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憑借其本身具有的智能化、系統化和高效化的優點,給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經營管理模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這樣說,制造企業要想取得豐厚的回報,想贏得市場的青睞,就必須采用先進的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對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促使產品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歷程
機械制造技術作為國家工業體系的重要基礎,它的創新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機械制造技術從其產生至今,按照制造模式的變化,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五類:a. 以早期手工制造為標志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技術;b.以大量制造設備集中、運用大批量流水線生產方式為標志的設備密集型制造技術;c. 采用機電一體化設備進行加工制造的信息密集型制造技術;d. 以計算機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制造技術;e. 以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制造技術。而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在傳統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融合了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現代高新科技,包含電子、信息、管理、機械和材料等在內的一門交叉性學科。現代機械制造技術與傳統的機械制造技術相比,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了質的飛躍,為機械制造這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二、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競爭變得更加劇烈,一個國家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其在全球化市場中的競爭力。以現代制造技術的發展來看,它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在柔性化、敏捷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
(1)柔性制造。所謂柔性制造系統(FMS)是通過成組技術等手段將多組柔性制造單元用自動化物流系統聯接而成,其特點是可以完成變批量的自動化制造任務。顯而易見,因為以成組技術為基礎,柔性制造系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根據成組對象來確定工藝過程,并選擇與工藝過程相適應的柔性制造單元進行批量生產,所以柔性制造系統相對于傳統的機械制造系統而言,其對市場的反應和適應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強。這里需要提及的是,柔性制造技術的柔性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當加工產品的規格和類型與系統所能加工的產品相差太大時,柔性制造系統將無法加工。
(2)虛擬制造。虛擬制造技術是通過計算機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建模和仿真,具體包括對產品的設計、制造、裝配和檢驗等過程的模擬。通過虛擬制造技術,制造企業可以實現對生產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為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取得市場的競爭優勢打下堅實的基礎。虛擬制造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改變了產品的生產制造模式,尤其是避免了試制這一過程所帶來的成本和時間上的浪費,其優勢包括以下四點:1)極大地縮短了產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2)提高了新產品的研發效率,使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空前加強;3)可以根據仿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對制造系統進行優化調整,從而提高生產效率;4)可以通過仿真的方式為客戶提供一個直觀的產品印象,方便修改和產品報價。
(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通常以虛擬制造為實現途徑,通過其建立的共同基礎結構,可以對市場的變化作出迅速響應。敏捷制造與傳統制造技術相比,其生產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對制造設備的利用率更高,但其實施費用也相對較高,目前并未大范圍的進行應用。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對產品的制造、裝配、使用和售后等環節的內容進行同步考慮,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過程進行并行化處理的系統方案和綜合技術,并行工程絕不僅僅只涵蓋了產品的設計階段,它是一種對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進行了監測的機械制造技術。顯而易見,并行工程有效地避免了產品研制過程中出現的反復試制現象,對縮短產品研制周期,甚至于實現一次性研發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5)CIMS。從宏觀角度來說,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是一種基于現代化生產理念指導下制造企業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理論和方法,它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通常由生產管理經營分系統、工程設計分系統、制造自動化分系統、質量保障分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六部分組成,其目的是要實現信息集成,以促使企業產品的研制能力和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當然,CIMS 的實施成本較高,大多數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瓶頸進行重點投資,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局部的信息化,從而為企業帶來良好的收益。
三、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特征
第一點,是面向未來的技術,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發展的最新階段,是在充分繼承以往制造技術的基礎上,對各種高新技術進行充分吸收后的成果,所以它有明確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方向,具備前瞻性,是面向未來的技術。
第二點,是面向工業應用的技術,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應該對工業生產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它不局限于傳統制造技術的概念,除了制造過程本身外,還涵蓋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一個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的綜合性技術,目的是為了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第三點,是掌控生產過程的系統工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通過強調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高新科技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有效地掌控了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具有系統工程的特征。
第四點,是面向全球競爭的技術,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受市場競爭驅動而出現的,所以應該幫助制造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一個國家的現代制造技術水平則必須滿足能夠有效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1)全球化。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通訊交通技術的發展,都快速的把制造企業推向既存在競爭關系又相互合作的方向發展,這兩個方面互相作用,已經成為了推動制造業全球化的直接動力。
(2)網絡化。產品設計、材料選擇、加工制造、產品銷售、售后維護都可以跨越地域甚至國界進行。其次,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新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傳播,促進了企業之間的交流。
(3)虛擬化。通過對產品設計過程和制造過程的虛擬化,用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計算機仿真結果代替實際試制,從而有效地減少了產品的開發風險和研發成本,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周期,使企業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產品創新而非成本控制上。
(4)自動化。以智能化技術的發展為契機,自動化控制技術取得了質的飛躍。對制造加工過程實行自動化控制對提高控制質量、釋放人力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以自動控制代替人為控制具有控制響應快、控制效率高的天然優勢,可以這樣說,無人化是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目標。
(5)基于云的理念――云制造。云制造是面向服務的網絡化制造新模式,它把制造資源作為一種服務通過云平臺向廣大用戶提供,真正地實現了為用戶提供可隨時獲取、按需使用、優質價廉的各類制造服務,其對制造資源共享和分配模式的創新開創了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新篇章。
關鍵詞:財務管理 信息一體化 發電企業
0 引言
隨著現代企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經營所處的市場、經濟和金融環境瞬息萬變,集團企業的財務管理越來越傾向于以集團戰略為主導,以全面預算管理為核心,以內部控制建設為主線的,集權化管理。現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這種集團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保障。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就是這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發電企業的行業特點適合搞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但是集團公司的信息化建設既存在著一些先天條件的制約,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要做好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就要突破這些限制條件,改進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長期堅持,以最終完成全面、系統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1 發電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
1.1 生產和物流管理容易計劃,易于進行信息一體化建設
發電企業不管是水電、火電企業還是其他的發電企業,與其他加工制造企業相比,生產作業集中,機械化作業程度高。整個產供銷過程,供應鏈短,材料采購比較單一,無中間產品,無產成品庫存,沒有伴隨著龐雜的物流系統。生產和物流管理容易計劃,易于進行信息一體化建設。
1.2 壞賬風險小,資金回流順暢,易于通過資金流對企業進行管控
發電企業客戶單一,只是電網公司,一般電費回收期不會超過30天,壞賬風險小,現金回流順暢。相應的在采購環節,付款也比較及時,不像施工企業,拖欠貨款的時間較長,也不像商業企業,有固定的幾個月的信用期。企業的成本費用,除了折舊外,也基本上都伴隨著現金流。所以通過控制現金流,就能比較容易的控制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
1.3 存在經營管理地與生產所在地分離的現象,搞信息化建設具有很好的效益性
發電企業一般是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尤其是水電,多在偏遠的山區。而企業的決策機構和財務管理機構,一般設在交通、信息比較通暢的地方。傳統的紙質資料的信息傳遞方式辦公,既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建立集成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財務及其他相關業務一個平臺辦公,具有較好的效益性。
2 發電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體制的制約
國外許多大企業實行的多是事業部制,或是總分公司體制,組織結構基本與我國的商業銀行類似。集團公司的組織管理體制與國外的跨國公司和大企業有很大區別。國外企業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管理權高度集中,為企業實行資金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的集中管理和資金的合理調配提供了體制基礎。而集團公司內企業是多級法人制,有幾百家子公司、孫公司,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法人治理結構,許多重大的決策都需要經過各自的董事會或股東會,這給財務的集中管理和資金的合理調配,在時間性和可行性上帶來了難度。因而,在市場經濟和法制化的前提下,集團型公司的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存在著體制障礙。
2.2 財務管理信息化基礎薄弱
目前集團公司系統內,好多企業的財務信息化,僅限于企業的財務部門內部,并只具有會計核算的功能,企業的預算、資金及報表信息管理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系,離財務信息管理一體化模式還相差甚遠。這種財務管理依然是事后管理,沒有真正發揮財務管理的事前計劃和事中控制的作用。隨著集團公司業務不斷的擴張,各下屬企業所涉及的業務范圍也越來越多,經營范圍的差異也越來越大,這樣僅靠一個月一次的合并報表,財務信息披露顯得有些遲緩。加上合并報表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的障礙,也使集團不能及時對各下屬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控制。集團下屬各公司財務核算系統,基本都是一個公司一套賬,很難穿透式查詢各個成員單位的賬,這樣使得集團公司也不能及時掌握各公司的賬務情況和財務制度執行情況。
3 如何做好發電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3.1 加強集團公司的控制能力
應加強集團公司的管控力,避免在管理過程中,集團公司與各分、子公司之間的協同障礙,減少集團公司許多不受控或一些不確定的因素。發揮財務公司在資金集中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好的監控所屬公司的現金流,實現對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由被動的事后監督、考核轉向主動的事前計劃與事中控制。實現集團“一套賬”管理模式,實現匯總報表自動形成,合并報表大部分自動生成。將集團各分、子公司的信息化系統統一規劃,實現集團公司財務集中核算業務的網絡化管理。進一步深化財務的核算功能,把集團公司的主要財務政策統一固化在系統中,實現財務政策的完整統一。
3.2 做好信息集成,實現資源共享
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要徹底打破以會計核算為主,只局限于財務部門內部的模式,要實現財務和相關業務一體化,將包括客戶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行政管理、合同管理、計劃管理、資產管理、流程管理、數據分析等一系列的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整合在一起,實現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度一致性。實現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的動態結合。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信息集成,不是簡單的信息共享。要圍繞業務來組織數據,建立信息系統,數據的生成要延伸到業務部門,在處理業務的同時通過與會計核算體系對接的方式直接產生財務數據,從而實現更多的動態互動,最終做到信息集成和資源共享,減少各個部門之間重復提供或生成同一數據而帶來的低效率和資源浪費。
3.3 加強對全體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
財務及相關業務一體化建設,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個業務系統都是一體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擔負著及時、準確提供管理信息的重任。這不僅僅對財務人員,也對每一個參與經營管理的員工都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要建立一套與財務信息化相適應的工作制度和激勵機制,不斷加強對全體員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識的培養,提升員工的一體化管理理念,提高相關的業務素質,使其盡快掌握系統操作技能,主動適應工作方式的轉變。
4 結束語
集團公司系統內正在試行的一體化系統是基于Oracle EBS套件的基礎,結合集團公司前期調研與實施成果,經過二次開發得出的。目前,系統尚處在初級的應用階段,沒有把客戶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行政管理、合同管理、計劃管理、資產管理、流程管理、數據分析等一系列的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整合在一起,做到業務流、資金流、物流的全面統一和整合;也沒有實現企業間系統的集成。所以信息化建設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多恩.迎接旋風:SAP世界初學者指南[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黃素英,王周敬.面向對象框架在信息系統開發中的應用.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6(26).
[3]敖鴻.關于推進集團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探討.中國總會計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