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戲曲基本理論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節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及課程性質
一、研究對象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原理、范疇、原則和方法等。
藝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廣義上講,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應當包括實用藝術(建筑、園林、實用工藝等)、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等)、表情藝術(音樂、舞蹈等)、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以及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等)。狹義的藝術專指語言藝術以外的其它藝術種類。藝術概論課程使用的是廣義的藝術概念。
藝術活動是指人類從事的一切藝術行為,包括語言藝術、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創造、藝術傳播、藝術鑒賞等活動。藝術創造、藝術傳播、藝術鑒賞等藝術活動有其特殊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等,藝術內部可以區分為不同的范疇,藝術外部有與藝術活動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和其他社會因素。藝術活動本身、藝術活動的范疇、規律、原則、方法等都是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
二、學科性質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
藝術活動,是一個漫長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伴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生成和豐富,藝術活動也就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藝術創造是社會審美意識與物質形態不斷融合與發展的結果,同時藝術活動也在不斷豐富和提升著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物質生活,使人類社會在具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形態的同時,也具有了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與審美形態。藝術活動充滿了奇異的現象和豐富的景觀,同時具有內在的規律。藝術正是在各種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下,遵循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一步步由低級到高級、由粗陋到精致、由簡單到復雜發展起來的。研究藝術活動的本質與特征,及其各種原理和范疇等,正是推進藝術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需要。
在藝術科學研究中,藝術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科體系。迄今為止,藝術學的出現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盡管中外歷早就有大量的藝術理論,各個部門藝術也都有極其豐富的理論成果,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始終未能形成一門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的科學體系。直到19世紀末,德國的康拉德·費德勒極力主張將美學與藝術學區別開來,認為它們應當是兩門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獨立的學科,標志著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正式形成。費德勒也因此被稱為“藝術學之父”。在他之后,德國的格羅塞著重從方法論上建立藝術科學,他的《藝術的起源》是藝術社會學的重要著作之一。此外,德國的狄索瓦和烏提茲更是大力倡導一般藝術學的研究,確立了藝術學的學科地位。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蘇聯等國都相繼開展了對藝術學的研究和探討,我國也出現了一些藝術學方面的譯作和著作,標志著藝術學的研究更加廣泛和深入。近幾十年來,藝術學在世界各國更是有了較大的發展。然而,在我國相對于文學研究和各個部門藝術的研究來看,普通藝術學的研究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如何深入發掘中華民族藝術之精髓,廣泛借鑒世界各國藝術學研究的優秀成果,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的藝術學學科,更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宏大工程。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則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
這門課程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理論課,它不是介紹某種藝術理論或闡述藝術學研究的各種理論觀點,而是系統介紹關于藝術的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是從總體上認識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的系統構成、藝術種類及其特點。
這門課程也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史概論,它不是單純從歷史發展的軌跡著眼,對前人的藝術創造成果和藝術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歸納和總結,而且在課程中還會涉及各種藝術史資料。理解藝術概論中的基本理論知識需要有一定的藝術史知識做基礎。考慮到這方面的學習需要,我們在闡述有關理論觀點時,會提供一些藝術史資料。同時,還需要學生在教材之外補充有關中外藝術重要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重要階段的知識。
人類的語言或語種雖然不同,但不同民族的聲樂審美情感是具有共同性的,因此很多不同民族的聲樂藝術或聲樂學派,在聲樂的藝術實踐教學中同樣重視語言的創造功能和聲樂的語言教學與訓練。意大利學派的著名作曲家兼歌唱家培特羅?托西(1647~1727年)曾經這樣說:“如果一個歌唱者咬字不清的話,他就無法使聽眾獲得歌唱中來自歌詞的大部分美妙之處;這樣一來,他的歌唱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如果歌詞唱不清的話,那么人的嗓音和小號或雙簧管的聲音就沒有什么差別了,這個缺點是很嚴重的,但是現在不少人都有這個缺點。然而歌唱者不應當忘記,只有借助于歌詞他們才能夠勝過器樂家……糾正咬字方面的缺點這一工作過去從未像今天這樣必要。”又如19世紀的意大利學派的杰出聲樂教育家弗蘭切斯科?蘭培爾蒂(1813~1892年)在《歌唱的藝術》一文中寫道:“一個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為取得高度藝術成就所必需的天賦資質,但他若設有掌握正確的咬字,他仍然會感到自己無活動能力,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地。”很多優秀的民族歌唱家,所以創造了完美動人的聲樂形象,正是由于他們掌握了各自民族語言美的特質與規律,運用精確、熟練的韻技巧,以清晰、生動、優美的語言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表達了生活情感的結果。聲樂的民族風格民族化問題雖然包括很多內容,但它的中心問題仍是語言問題。不同的民族聲樂與聲樂學派所形成的特殊風格與色彩,關鍵還是語言的作用。聲樂語言是音樂化的藝術語言。所謂共同性是指聲樂語言與舞臺藝術語言有著共同的表現規律。
聲樂語言本身也屬于舞臺語言的范疇。因為就舞臺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來說,基本上是兩種形式,即一種是說白式的舞臺語言;一種是歌唱式的舞臺語言。在說白中則包括散白和韻白,韻白則主要包括吟誦與板誦,吟誦主要是指戲曲或歌劇中的韻白,它比散白有著更加明顯的韻律感;板誦主要是指說唱藝術中快板、快書、數來寶之類的韻白,這類韻白則更具鮮明強烈的節奏感,它的節拍規律更加明顯突出。而歌唱式的舞臺語言則突出了它在表現上的音樂旋律性。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舞臺語言,它的創造材料都必須是有聲語言,這樣在語音基礎的咬字吐字的基本技能上,在聲、韻、調、音節結構變化的基本規律上,在語調、語氣的情感體現上,在輕重、快慢、抑揚、頓挫的語言處理上等等都有著共同的藝術規律。這就是說,說的語言與唱的語言有著共同可以依循的創造方法。而唱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建立在說的語言的表現基礎上的,它是說的語言的音樂化。因此,聲樂語言教學的內容應重視基礎訓練與基本理論的學習,即說的語言的創造基礎,也是唱的語言表現的基本功。像語音正音的規范化教學,只有首先說念準確了,唱才能準確;又如語言的思想意義的挖掘與表現所依循的分析方法也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不少聲樂演員(主要是指藝術歌曲演唱者)只會唱,不會說。他們有時借助旋律節奏的拖腔、拉音變化掩飾了語言的缺陷,然而一旦說白,這些缺陷就暴露無遺。如字音的錯誤、發聲缺乏力度共鳴沒有支持點等等。如果只能進行所謂的“藝術的唱歌”,卻不能進行“藝術的說話”,那么,作為一個主要以有聲語言的創造工具的藝術創造者來說不能不說是十分遺憾的缺陷。傳統的戲曲與說唱藝術的語言教學訓練有著十分成功的經驗,這不僅因為唱功與念功同樣是藝術表現的工具,并把念功做為唱功的基礎進行訓練。“千斤話白四兩唱”雖過于夸張,但卻說明說比唱難。只有說好了,才更能唱好。傳統的戲曲與說唱演員大都有堅實的藝術語言基礎,他們的說和唱在氣息的控制與共鳴的發揮、聲音的造型與音色的變化、咬字的力度與吐字的圓潤、語言的處理與情感的體現等方面既有共同規律,又有不同特點,但都能做到唱念和諧,行腔自然。然而我們的歌劇演員或歌唱演員往往在念白的功夫上就遠遠不及戲曲與說唱演員。這說明要造就一個民族的聲樂演員必須具備全面完整的表現舞臺藝術語言的技能與技巧,使他們具有豐富的舞臺藝術語言的修養。
那些把聲樂語言基礎課僅僅局限在一般“正音課”的范圍顯然是不夠的。聲樂藝術語言方面在全面系統的教學訓練中有與一般舞臺藝術語言教學的共同性,而另一方面它又必須從聲樂藝術綜合性的特點出發,在語言的呼吸共鳴與氣息運用上,在咬字吐字拖腔、拉調的旋律上,在語言形象的性格化與聲音造型上,在語言的技巧運用與情感表現上等都必須有助于聲樂藝術形象的完整體現、必須符合歌唱的藝術規律。也就是說,要求語言的教學不能脫離整個聲樂藝術的教學,音樂與語言的教學雖具備獨立的教學體系與內容,而又必須把握它的綜合性與相輔相成的共同創造。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完成聲樂藝術的教學任務。聲樂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首先,以語音學基本知識為主導,結合聲樂語言在行腔中的表現規律,進行全面系統的發音,正音、咬字、吐字、引長、歸韻、收聲的基本技能、技巧的訓練,并分別根據說與唱在語言表現上的不同與舞臺語言的藝術要求,著重掌握行腔運字基本功。掌握辨音審字的方法,在辨證方言、使語言規范化的同時,使字音在行腔中噴、彈、點,送與開、齊、合、撮變化自如,結合呼吸共鳴的不同表現,掌握發音、發聲的基本原理,并在實踐中使語言逐步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其次,根據不同教學對象與音色特點,使他們掌握聲音造型的基本方法,擴大他們的聲音變化幅度,以適應不同聲音的造型任務,增強他們在說與唱中的描情敘意的形象性與人物語言和歌唱的性格化表現。此外,掌握語言節奏、韻律、輕重、快慢、抑揚、頓挫、連斷等語調、語氣表現的基本技能與技巧,進行有針對性的基本訓練,增強與豐富聲樂語音的音樂性。另外,掌握運用聲樂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規律,提高他們分析、體驗、感受與表現語言的能力,以便充分發揮語言的情感與邏輯力量,增強語言表情的動作性,使歌唱逐步達到以聲傳情,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在基本理論指導下技能技巧訓練的同時,還必須較系統地掌握聲樂語言的理論知識,提高聲樂語言的理論修養;使學習者具有分析聲樂語言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推動聲樂藝術的創造。聲樂語言教學是技能技巧性很強的專業基礎教學,為此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加強數學的實踐性、針對性與協同性,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學的實踐性,是指聲樂語言教學必須進行循序漸進的技能、技巧的基礎訓煉實踐,聲樂既然是音樂化語言藝術,通過有聲的基礎訓練實踐是錘練基本功的最重要的途徑。
有聲語言或音樂化語言的表現既是生理機能的發聲器官的協調動作,又是心理因素的思想情感的直接體現,前者具有一定的語音習慣動作的適應性,要改變發音器官的習慣動作,不加強訓練實踐是不可能的。同時舞臺藝術語言絕不是日常生活語言的簡單再現,它具有藝術美的創造要求,尤其是音樂化的語言,它的一字一句、一聲一腔,氣息的運用,共鳴的發揮,語言的處理,聲情的表現,都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實踐而創造成功的,即便是像傳統戲曲聲腔中一些程式化曲牌旋律也要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通過一定潤腔手段達到詞曲的和諧適度,而心理因素的準確反映也必須對語言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與體驗,不斷實踐,才可能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作為藝術創造,歌唱演員需要對語言具備專業的敏感,生理的或心理的,既然是有意識的活動,只有在反復實踐中才能產生在一定條件下的生理與心理的反射。如口腔共鳴要求母音在不影響詞義的條件下,口型可以有一定夸張的開度,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掌握它的分寸。此外,教學實踐必然與演出實踐相結合起來,才可能逐漸鞏固學習的成果。教學的針對性,是指必須根據不同教學對象因材施教,這是因為人各有聲,方言各殊,聲音、語言素質都各有特點。比如有的人n與I不分、有的人en與eng不辨……這樣就要在正音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的辨音訓練。為了掌握每個教學對象的語音狀態與方言習慣,可以做方言檢查,以便找出對應規律,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可以把大課與小組課,集體課與個別課互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完成不同教學任務。此外,不同聲樂形式有著不同的專業藝術要求。戲曲聲樂的唱詞不同于曲藝聲樂的唱詞;民歌的歌詞不同于藝術歌曲的歌詞,不同民族與地方語言的差異,演唱中語言的處理,聲腔的表現不同,對語言的訓練與實踐必然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要求。教學的協同性,是指聲樂語言的教學要與其他有關聲樂藝術的教學聯系起來,協同一致。比如聲樂的歌唱教學與語言教學雖各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但教學目的應該是一致的。語言教學為歌唱教學奠定基礎,歌唱教學應該為美化語言服務。為了培養與造就聲樂藝術人才,—切有助于聲樂藝術完整全面體現的教學都要協同起來,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民俗學民俗學教學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黃鵬(1971-),男,廣西鎮西人,百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民俗學教學和研究。(廣西百色53300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7-0157-02
民俗學是一門以記述、研究和闡釋民間風俗文化事象為主要目的的人文學科,它研究世界各民族最廣泛的民眾傳承文化事象和生活方式,能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廣泛的實用價值。高校開設民俗學課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科學地審視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及其在當代的變化與發展,廣泛地吸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財富,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同時還使學生發揚良俗,革除陋俗,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都能得到發展,培養其創新能力。為了使民俗學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筆者在分析以往教學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礎上,對民俗學課程教學作了一番嘗試。
一、目前民俗學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理論與現實生活脫節
在過去的民俗學教學模式當中,基本上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老師為主,以知識灌輸為主,學生主要學習的是一些抽象的民俗理論知識,到現實社會中體驗的機會非常少。因此,對于富有個性的民俗事象,學生只能從教材的字里行間或者老師的講述當中去想象、理解,無法得到具體而直觀的民俗生活感性認識。我們知道,民俗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它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兼有文學、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知識,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因此,對許多民俗事象的介紹分析理解,往往涉及上述學科的知識。如果僅憑教師講述介紹,而沒有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接觸、體會,想要學生對這些民俗事象進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是不可能的。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以往的“以老師為主,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讓老師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學識、傳達自己的理解,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輸了大量的知識。但是,在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中,學生都處于被動的狀態,其主體地位不突出,智力、潛能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因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厭學現象明顯,整個課堂顯得單調、漫長,氣氛沉悶、壓抑。
(三)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偏低
民俗學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學生通過學習民俗理論知識后,能利用學過的知識對一些常見的民俗事象進行合理地分析、理解。但在以往“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老師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注重的是灌輸知識,強調知識的全面性與系統性,沒有能提供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體驗、領會的機會,也沒有注意安排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分析的時間,只一味地強調老師講授要深入,學生筆記要詳盡,忽略了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其結果往往是:學生的理論知識系統全面,但應用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現象、問題的能力相對偏低。
二、教學改革的嘗試
鑒于以往教學方法存在的缺陷,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民俗學的學科特性,與時俱進,找出既符合學科特點,又能滿足學生學習民俗學基本需要的教學法。筆者認為,民俗學科是一門既重視理論建設、材料分析,又重視面向社會、貼近生活的學科,因此它的教學是既要傳授民俗學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學科歷史、研究成果,又要求學生親自參加田野作業,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民俗,用自己的手去記錄民俗,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民俗。據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民俗學學科特點做了一些新嘗試,即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組織教學活動,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增加信息傳遞渠道,同時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看、說、做結合起來,把課堂知識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民俗學具有綜合性、空間性、多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充分發揮教學作用,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首先,多媒體教學便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和老師的雙向交流提供了一個更便利、更暢通、更開闊的對話平臺。由于信息量加大,學生接受到的知識進一步擴大,留給學生自主的時間變得更多,思考問題的空間也相應增加,從而促進了他們和老師的對話交流,而對話交流具有多角度、深層次、高頻率、活躍等特點。學生有機會一改以往課堂上僅限于聽講、記錄的被動地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如一個歌圩場面、一個傳統壽慶儀式、民俗旅游景點等等圖片的鏈節播放,都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的心理。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判斷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欲望都有了明顯提高。
其次,多媒體教學能強化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接收的信息量。由于時間緊,內容多,加上經費開支過大等原因,當前絕大多數高校在本專科這一層次開設民俗學課程時,都沒有專門的經費統一組織安排學生進行田野考察學習。學生對一些民俗事象缺乏直觀的認識了解,這給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多媒體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能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把各種民俗事項的錄音、錄像、圖片一起搬到課堂上,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比如在講述飲食、服飾、居住建筑等物質生活民俗時,播放類如五色糯米、粽子、各少數民族傳統服裝、干欄、窯洞、蒙古包等等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服裝、居所的圖片;在講述民間信仰時播放壯族布洛陀或炎、黃帝祭祀大典的錄像片斷;在講民間戲曲時讓學生欣賞地方戲曲(如提線木偶戲)片斷等等。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使學生不用走出校門,就能對許多民俗事象耳聞其生,目睹其形,從而增強他們對生活中各種民俗事象的直觀感性認識,使一些枯燥且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知識具體形象化,同時也增加了學生接收的信息量。
最后,多媒體技術教學還能拓寬學生的思維。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聲音、錄像、文字等多種媒體的結合,學生視聽并舉、手腦并用,在45分鐘的課堂上一直保持著興奮和新奇感。由于情緒振奮、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注意力集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都高于一般的教學模式。
(二)理論講授與交流、分析、討論相結合
民俗學課程內容多,時間短,教學任務緊。因此,許多民俗學的老師都對教材進行相應的刪減處理,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一般來說,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大多數老師都按照“民俗基本理論”—“各分類民俗”—“民俗資料的搜集整理辦法”等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講授。但刪減教學的內容后,如何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呢?經多年的探討實踐,筆者認為,“理論講授與交流、分析、討論相結合”是一個既符合民俗學的學科特性,又能滿足學生學習民俗學基本需要的新模式,具有如下優點:
首先,它有利于聯系實際生活,培養能力。筆者以為,由于對本專科層次學生的科研理論要求并不高,再加上民俗學架構龐大,內容繁雜,涉及包括人類的物質生話、制度生話、精神生活在內的廣闊領域,根本不可能為幾十個課時所容納。因此教學過程中涉及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時,筆者往往本著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只指導學生擷取理論的精義,沒有過多詳盡地講解,而是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布置一些交流、討論、分析的題目,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當中理解這些理論,懂得運用這些理論解析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培養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在講授人生禮儀時,布置學生介紹自己家鄉婚喪嫁娶的習俗,或者讓大家分析生日習俗的古今流變等等。通過交流,同學們的知識面得到擴展;通過分析討論,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其次,它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具有主導性作用;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性的地位,這是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在“理論講授與交流、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布置和組織學生開展交流、分析、討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主體性地位,注重他們學習能動性的激發和引導,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發揮學生學習潛力,引導放射思維,營造創新氛圍。為此,教師也得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而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主動接受教育,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更大的發揮。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建立教學活動中和諧互動的良好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體現。
最后,它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民俗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能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廣泛的實用價值。因此,民俗學的教學必須既重知識又重能力,既重理論又重實踐,既重第一課堂又重第二課堂,既重歷史又重現實,以達到建構、倡導新的道德風尚,培養學生全面素質之目的。而在當前的許多高校里,民俗學都是作為選修課來開設的,課時安排較少,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達到上述的教學要求是很不容易的。而“理論講授與交流、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同時進行,還可以讓學生在交流、分析、討論中養成他們合作探究的精神,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從民俗學的學科特點來看,第二課堂活動應該是讓學生觀摩民俗實物,閱讀有關圖書報刊或觀看相關音像材料,實地考察、體驗民俗生活,收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等等。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廣西百色市豐富的民俗資源及現有條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首先,我們與百色市民俗博物館長期合作,將該館作為我們學生參觀、實習的基地,讓學生能看到民俗實物,聽到詳細的講解,甚至還讓一些學生臨時充當講解員。其次,征得學院同意,成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百色學院民俗學會。學會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或開講座,或專題討論,或到附近民俗景點(如廣西田陽布洛陀文化遺址)考察,或舉行寒暑假社會民俗調查報告評比活動等等。這樣,學生就有一個學習交流、相互促進的平臺。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收集資料鍛煉了學生的檢索能力、思維能力;實地調查鍛煉了學生獨立觀察能力、采訪能力、溝通能力、記錄能力及事后整理能力;撰寫調查報告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在組織、指導學生課外活動中,在與學生共同研究探討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教師的知識領域擴大了,學術氣氛活躍了,最終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比較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一、優化教學內容,采取專題式授課
《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學生掌握比較文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具備基本理論素養,能初步運用比較文學理論與方法解讀中外文學現象;教學過程著力培養學生運用比較、聯系、匯通等方法觀察分析各種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跨文化、跨國以及跨文明交流的意識,涵養“和而不同”的博大人文情懷,加深中華民族語言文學的熱愛之情。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影響《比較文學》課程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因素是教學內容較多和教學課時較少,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往往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以知識講授為中心,難免出現灌輸式講授,教師花費大部分時間講授內容甚至照本宣科,學生只能埋頭記筆記,單向的知識輸出很難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師生之間明顯缺乏教學互動,導致教學氛圍較為沉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不僅學生疏于思考,教學評價時忙于應付知識點,而且教師疏于更新教學觀念[2]。為了增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參與度,教師需要運用多種辦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比如鼓勵提問培養質疑精神,針對關鍵問題發表見解,思考重要論題。比較文學屬于專業綜合程度較高的學科,涉及中國文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中國文學、西方文學等學科內容,可見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如果教師按照目錄逐一講授章節,不僅無法達成教學目標,打破學科邊界,擴大教學范圍,加強學科知識融合,而且難以保證教學效果。為了找到少量課時與優良教學效果之間的平衡點,教師必須建構高質量課堂,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議開展專題式教學,利用有限課時最大限度整合相關內容。筆者將《比較文學》課程分為八個專題,分別是“專題一:比較文學的定義和發展歷程”,突出法國學派、美國學派以及中國學派的特征,介紹三大學派的主要觀點;“專題二:比較文學的可比性”,掌握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可比之處,凸顯異質性和變異性;“專題三:流傳學”,主要追溯一國文學流傳到他國的演變歷程,叩問流傳背后的文學事實;“專題四:淵源學”,探索他國文學的終極影響;“專題五:譯介學”,關注翻譯中出現的語言文化變異現象;“專題六:形象學”,找尋他國形象;“專題七:主題學”,比較中西方文學主題的差異;“專題八:跨學科研究”,以寬闊的視野探究文學與其他學科的親密關系。
二、改革教學方法,討論法和案例法相結合
“教師怎樣教,學生怎么學”是教學改革的永恒話題,綜合相關研究成果,討論法是一種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專業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討論法是通過溝通、交流、對話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學生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討論,為此學生需要具備問題意識和批判意識,教師負責指導或者在旁點撥,鼓勵有思想和想法的學生,推薦學生閱讀專業書籍拓寬學術視野,引導學生培養獨立學術思考的習慣。討論主題側重于選擇同一題材在不同文化形態的演變軌跡及背后的文化差異,筆者以“灰姑娘”為例闡述教學過程。首先,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集體討論的準備工作,課堂教學前完成唐代小說《葉限》和西方故事《灰姑娘》的閱讀。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開展1課時的集體專題討論,要求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比如找出相似的故事情節,一是葉限和灰姑娘都有一個刁鉆狠毒的后母,想盡辦法折磨她們;二是葉限和灰姑娘都得到一樣擁有無邊法力的事物,前者是魚骨,后者是鳥兒,幫助她們滿足愿望;三是葉限和灰姑娘都通過宏大熱鬧的聚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葉限參加了洞節,灰姑娘參加了王子的舞會;四是葉限和灰姑娘都擁有一雙獨一無二的鞋子,這也是驗證她們身份的唯一方式;五是兩個故事都是大團圓結局,有情人終成眷屬,過上美滿的生活。再次,討論并總結兩個故事的主題,善惡皆有報,通過鞭笞貪婪者的虛偽表達作者對于普通民眾的同情,也反映出普通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大家的觀點。最后,教師總結學習方法,即同一研究對象跨文明對話應該強調可比性、突出異質性、彰顯對話性,當中西方文學與文化正面遭遇時,文明沖突的異質性與變異性無法避免;教師更要提醒學生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比較只是文學中常見的研究方法,比較上述兩個故事不是單純分析二者相似之處,而是探討故事背后的文化形態以及導致的結局差異;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中西方文學研究時發揚本國文化的優勢,“如果不能在現代詮釋中充分呈現自己文化的特色和獨創,積極參與這一世界文化力角逐,一個民族的文化,即便豐富多彩、源遠流長,也只能被同化,失卻光芒以至衰亡”[3]。除了討論法,《比較文學》課堂教學也可以使用案例法,教師介紹比較文學基本理論時可以引入實例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選題、選視角、選方法等文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文學方法和視野開展文學解讀和具體研究,實現專業知識與創新精神的高度融合。以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為例,跨學科研究是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對寫作者的學術素養要求較高,“一定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有自己的學術支點,并在這一支點上盡可能對與之相關的學科作多而深的研究,這樣才能避免那種空泛的、蜻蜓點水式的跨學科比較文學研究。對于青年學者來說,更應該具有牢固的國學功底”[4];此外,跨學科研究十分強調文學的主導地位,學生需要在厘清文學與其它學科邊界的基礎上突出文學的審美批評和分析,文學性才是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終極目標。中西方文學的影視改編研究就屬于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以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影視改編為例,此小說通過中、日、韓三國改編在電影中呈現出不一樣的故事體驗,課堂教學時,教師課前要求學生觀看電影,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精彩的片段并引導學生對比小說與電影文本,主要探討文本類型的差異與改編創新。
三、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當前正加快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
安徽大學位于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會合肥市,現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園,校園占地面積3200余畝,建筑面積120余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億元,館藏圖書336余萬冊。現有1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6個學院(系、教學部),87個本科專業;涉及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有漢語言文字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2個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學校與美、英、德、日等國家和地區的11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設立孔子學院3所,成立國(境)外“中國中心”5所。學校是全國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建設單位、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是國家公布的華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學校還被外交部列為選拔錄用公務員的定點高校之一。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依托安徽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學院現有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兩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美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藝術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繪畫(含中國畫、油畫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音樂表演(含聲樂、鋼琴、薩克斯、手風琴方向)、戲劇影視導演等5個本科招生專業。學院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多家國內創作研究機構、安徽出版集團、安徽演藝集團等省內大型文化企業以及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系。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逐年增高,職稱結構不斷完善。學院努力營造有利于各種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良好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充分調動各種人才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2005年以來,藝術學院教師作品先后獲得包括全國美展銀獎、音樂金鐘獎優秀獎等在內的各類獎項約40余項;在《美術》等各類書刊公開發表作品1000余幅,并有多人次參加國際、國內展演。
通過“211工程”和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的重點支持建設,藝術學院目前教學設施完善,辦學條件一流,擁有總建筑面積約16000平方米的藝術樓,1300平方米設施先進的實驗劇場、6個戲劇排練廳、3個舞蹈練功廳、黑匣子影棚以及先進的攝影實驗室、線性編輯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音頻制作實驗室、廣告設計實驗室等設施。學院與安徽歌舞團、安徽省話劇團、合肥電視臺、安徽出版集團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10多個實踐實習基地。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長期堅持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著力培養符合時展和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藝術專門人才,學生知識面寬、基礎知識扎實,綜合素質較高,深受社會歡迎。2007年,平面設計專業岳賢德同學在全球“尋找吉利新車標”的活動中獨攬金獎;2012年,戲劇專業杜肖宇同學在《今天我主持》華語主持人大賽中摘得冠軍,都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二、專業簡介
1、繪畫(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在繪畫創作、繪畫史論等專業方面具有較強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美術系繪畫專業現有中國畫、油畫兩個本科方向。采取整體繪畫制作技術、技巧、創作的培養方式和方法,研究系統的畫論知識、美術史學方法、繪畫形式專題和繪畫創作實踐以及綜合制作技法,使學生精通技法和相關藝術理論、有較高創作能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本專業倡導以人類文化為憑籍,以民族文化為依托,提倡兼容并蓄,鼓勵創新。堅持多元化的教學方針,實行綜合多元的教學方式。
本學科擁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和副教授組成的學術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學術思想端正。匯集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授、學者和畫家,具備了一支很強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
主要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視與構圖、風景寫生、中國畫基礎、材質與構成、中外美術史、民間美術、美術概論、美學、藝術考察);專業核心課程(國畫方向:山水臨摹、山水寫生、山水創作、篆刻、書法、白描人物、工筆人物、寫意人物、工筆花鳥、寫意花鳥、花鳥創作、畢業創作;油畫方向:油畫靜物、油畫臨摹、油畫頭像、油畫半身像、油畫全身像、油畫人體、油畫風景、畢業創作)。
就業去向:各類大中專院校、中等學校、文化團體、企事業單位。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2、視覺傳達設計(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文化視野、符合文化創意產業要求,具有寬厚設計基礎知識、前端設計理念、活躍的創意思維和較高的藝術表現力,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能,且將新媒體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融入創意表現,能從事品牌建設研究、視覺表現研究、媒體策略、廣告設計、商品包裝、書籍裝幀、企業形象設計和展示設計等視覺傳達方面的設計、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本學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的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學術隊伍和一批極具開拓精神、實踐經驗豐富的青年設計師,形成了很強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
主要課程:設計概論、設計美學、圖形設計、字體設計、版面設計、紙品設計、書籍設計、海報設計、廣告創意、包裝設計、品牌設計、動畫設計、新媒體界面設計、展陳設計等。
就業去向:廣告公司、文化傳媒、出版、企業形象策劃、高等院校等。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3、環境設計(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并且有創新能力和設計實踐能力,能在高等藝術學校從事環境設計教學、研究工作,在藝術環境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質環境藝術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本學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的教師組成的學術隊伍和一批極具開拓精神的青年教師,形成了很強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
主要課程:設計概論、建筑與環境設計史、設計美學、當代設計理論與思潮、速寫、立體構成、人體工學、空間解析、建筑初步、材料預算與施工工藝、設計表現、展示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家具與室內陳設、公共藝術設計、景觀雕塑等。
就業去向:學生畢業后可在國內外專業設計機構從事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家具設計等相關設計工作;優秀的畢業生能勝任大中專院校的教學研究,以及在房地產公司或相關企事業單位擔任設計和工程管理工作。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4、音樂表演(本科)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等發展需要、有藝術表演潛力、并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畢業后能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社會文化等部門從事音樂表演、教學及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
音樂表演專業現有聲樂、鋼琴、薩克斯、手風琴四個本科方向。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師組成的學術隊伍,具備很強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從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員大部分畢業于國內及歐洲院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豐厚的學術蘊涵,同時又具備踏實、嚴謹的科研作風。
主要課程:本專業主要課程有復調、曲式分析、和聲、樂理、視唱練耳、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音樂美學基礎、民族音樂概論、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名作、藝術概論、即興伴奏、正音、鋼琴基礎、合唱指揮、聲樂主課、鋼琴主課、薩克斯主課、手風琴主課、聲樂伴奏、音樂欣賞、表演、形體等。
就業去向:各級專業文藝團體、廣播電視傳媒機構、影視劇制作中心,大中專院校、企事業單位、部隊等與音樂表演相關的部門。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5、戲劇影視導演(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高文學藝術修養、較強創新意識,具備戲劇、電影、電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導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技巧,能夠勝任在各級文藝團體、新聞媒體、影視機構和中高等院校及相關單位從事戲劇影視導演、編創、管理、教學以及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本學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師組成的學術隊伍,并且有一批極具開拓精神的青年教師,具備很強的學術研究隊伍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
主要課程:表導演概論、藝術概論、中國戲劇史、外國戲劇史、表演理論與技巧、導演理論與技巧、視聽語言、影視編導、導演剪輯基礎、臺詞、劇本寫作、媒體寫作、舞臺美術、影視劇美術、人物造型、錄音基礎、觀摩與評論、形體、音樂等。
就業去向:各級專業藝術團體、電視臺、廣播電臺、中高等藝術院校、各類影視機構、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以及各類企事業宣傳策劃部門。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6、戲劇影視導演(表演方向,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較高文學藝術修養,具備戲劇、電影、電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舞臺劇、影視劇、廣播劇表導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技能,可以勝任在各級文藝團體、影視機構、中高等院校等相關單位從事表演創作、教學、管理以及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本學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備指導碩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師組成的學術隊伍,并且有一批極具開拓精神的青年教師,具備很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合理的學術研究梯隊。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戲劇影視啟蒙、中國戲劇史、外國戲劇史、表演理論與技巧、劇目排練、臺詞、舞蹈、音樂、視聽語言、影視藝術、化妝造型、觀摩與評論等。
就業去向:各級專業藝術團體、中高等藝術院校、部隊、各類影視劇制作機構、廣播電視文化制作及管理單位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三、招生計劃
專業名稱
培養層次
計劃
招生省份
備 注
繪畫
本科
30
安徽、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浙江
省內統考
省外校考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60
安徽、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浙江
省內統考
省外校考
環境設計
本科
60
安徽、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浙江
省內統考
省外校考
音樂表演(聲樂)
本科
16
安徽
省統考
音樂表演(鋼琴)
本科
5
安徽
省統考
音樂表演(薩克斯)
本科
2
安徽
省統考
音樂表演(手風琴)
本科
2
安徽
省統考
戲劇影視導演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戲劇影視導演(表演)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合 計
215
注:招生省份及計劃以各省公布為準。
四、報名考試
(一)報名條件
凡在我校招生省份內具有全國普通高考報名資格,報考“藝術類”且身體條件符合《普通高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要求,省統考合格的考生均可報考。考生需要參加高考,考試類別為藝術類,文、理兼收。
(二)專業課報考辦法
1、美術類(外省考生)
(1)考生按下表時間到我校在各省設立的考點報名(網報的省份按照考生所在省份要求在網上報名)。
(2)憑準考證、藝術類專業省聯考合格證和身份證參加考試。
(3)考試具體時間以準考證為準。
(4)專業課報考地點及時間安排:
省份
報名、考試地點
報名考試時間
江蘇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2015年1月22、23日報名,24日考試
湖南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統一安排
2015年1月26、27日報名,29日考試
湖北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標準化考場
2015年1月27、28日報名,2月1日考試
浙江
杭州師范大學
2015年1月28、29日報名,31日考試
河南
鄭州市106中學(中原路校區)
2015年2月3、4日報名,5日考試
山東
濰坊市招生辦公室統一安排
2015年2月2日-26日報名,28日考試
注:報名考試時間如有變動以各省公布為準
(5)考試科目:素描和色彩。要求考生自備畫具、顏料等考試工具。考試紙張大小為8K。素描和色彩的考試時間每科目160分鐘。
2、美術類、音樂類專業(安徽考生)
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音樂表演專業在安徽省均參加全省統一考試,文化課、專業課報名及考試辦法均以《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藝術專業考試簡章》為準。
3、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導演(表演)
(1)專業課報名
①時間:2015年2月4日-5日
②地點:安徽大學學術交流與培訓中心(磬苑賓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九龍路111號)。從合肥火車站乘149路公交車到芙蓉西區站下;其它車站下車的轉乘149或128路公交車到芙蓉西區站下。
③報名辦法:一律面報,不接受函報。報名時須交驗:1.二代身份證(不得使用臨時身份證)和身份證復印件(備存);2.市、縣招生辦打印的藝體考生專用照片2張(帶有考生號);3.報名考試費。
(2)專業課考試
①考試時間:2015年3月20日-3月27日(3月20日報到,領取專業準考證)。考試時間如有調整,以專業報名時發放的“考試報到證”上時間為準。
②考試地點:安徽大學學術交流與培訓中心(磬苑賓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九龍路111號)
(3)考試內容
戲劇影視導演:
初試——(1)朗誦(自備稿件,體裁不限)
(2)才藝展示
(3)命題小品(集體)
復試——(1)朗誦(自備,戲劇或影視劇人物獨白)
(2)命題編講故事
(3)命題小品(單人)
(4)筆試(影評或劇評)
戲劇影視導演(表演):
初試——(1)朗誦(自備稿件,體裁不限)
(2)聲樂(自選歌曲,唱法不限,無伴奏)
(3)命題小品(集體)
復試——(1)朗誦(自備,戲劇或影視劇人物獨白)
(2)形體(自選舞蹈、戲曲身段、武術或體操展示均可,自備伴奏光盤)
(3)命題小品(雙人)
(4)綜合測試(專業問答或即興表演)
五、錄取辦法
1.美術類專業:對專業課考試合格、文化課考試成績達到考生所在省劃定的相應批次藝術類本科錄取控制線者,根據考生志愿,按綜合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專業投檔原則:“先分數,后志愿”,即綜合成績排名靠前的先投檔,投檔順序為專業志愿填報順序。我校美術類含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三個專業(專業課考試時不分專業,填報志愿按專業填報)。綜合成績=(專業成績÷專業滿分)×700+(文化成績÷文化滿分)×300
2.音樂表演專業(含聲樂、鋼琴、薩克斯、手風琴方向):對專業課考試(省統考)合格、文化課考試成績達到安徽省劃定的藝術類本科錄取控制線者,根據考生志愿,按專業主項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3.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導演(表演)專業:對專業課考試(校考)合格、文化課考試成績達到安徽省劃定的戲劇與影視學類本科錄取控制線者,根據考生志愿,按專業課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六、聯系方式
校址: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九龍路111號(郵編230601)
關鍵詞:舞蹈 審美 能力 藝術
一、體會社會生活,體驗舞蹈的美
舞蹈就是一種以肢體表達為主的藝術動作,是一種反映了舞蹈者思想和情感的藝術,舞蹈藝術最初的源泉就是來自于人們的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反映了人民最初的生活品質,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升華。只有融入其中才能體會他們的生活和快樂,才能擁有敏銳的眼睛看透舞蹈藝術中的真正的精神情感世界和藝術追求。舞蹈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是以肢體語言為主,以淡淡音樂為輔,并聯系日常生活,以社會生活為背景的舞蹈。首先提高舞蹈藝術的審美能力,舞蹈者必須肢體協調能力過關,肢體能力行云流水,以靜態、動態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才能使觀賞者也深深地融入其中品位舞蹈的真諦,品味舞蹈的美。舞蹈動作是豐富的是美好的。一方面他能刻畫描繪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示表達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和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思想情況徹底的展示給大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天鵝》《天鵝湖》。《天鵝湖》最為突出它以天鵝為基調,以“阿拉貝斯克”為主這個就把天鵝的美麗和高傲展現得淋漓盡致,把天鵝最為美麗的一面表現得栩栩如生,從中體現了人物形象的美,把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品質都展現給了觀眾,給觀眾留下了最為美好的一面,使人印象深刻。
又例如:舞蹈作品中的典型動作代表《蒙古人》,把草原人民的形象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配合著二玄的基調以各種豐富形象的騎馬動作,表現了木馬人在草原的生活,體現了騎馬人民的英姿颯爽。而《豐收歌》這個舞蹈中就和《蒙古人》不一樣,它是以簡單的民間生活為主,以簡單日常的生活動作,生活習慣表達的一種簡單的舞蹈,以最為基礎的舞蹈元素表現了人民豐收時候的喜悅,另一方面展示出了人民眉目傳情高興的情感,展示出了人物行動和目的,這種動作有明顯的模仿性和再現性。但是它卻給了觀眾一種體驗民間風土人情的感受,這是有生活繁衍而來的舞蹈,這些舞蹈都是以刻畫人物,以現實為背景的舞蹈,不同的舞蹈風格不同的感官,使人們深刻地了解了舞蹈不同形式的美好,觀眾這通過不同的舞蹈形式,不同的舞蹈動作,對不同風格的舞蹈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不同的標準,才能更好地欣賞舞蹈,體會舞蹈帶來的快樂,提升舞蹈的鑒賞能力。
舞蹈也有高低難度之分,不同的技巧給人們展現的情感服務業不一樣。例如:舞蹈中的“圓場”、“水袖”、“碎步”、“蹉步”都是不同的身法,舞蹈是凈化心靈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對美好心靈的向往,對惡勢力的一種抗爭,都是以舞蹈藝術展現出來的,這種無聲的表演是有心靈來駕馭的,表里如一,身靈奇景,人心和一才是舞蹈的品格,沒有任何雜念。例如:《紅綢舞》《天鵝之死》都是抒發人物情感以物擬人,突出了拼搏抗爭之情,這種亦無擬人的手法數不勝數。而人物代表作就如:《玉卿嫂》相信很多沒看過的觀眾也聽過,這就是以典型的中國寡婦形象塑造的人物,表現她對愛情的至死不渝。轟轟烈烈的人物形象來刻畫的,通過她對愛上一個喪失生活能力,身體多病的青年,但由于身份差距和年齡情感的差異導致的情感悲劇,以舞蹈的形式在舞蹈展現給大家才有了如此震撼的強大情感。由此可見,不管是以物擬人,還是以物喻人,都是表達了人對人的情感化,這才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之一。
二、了解舞蹈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
舞蹈藝術對審美要求非常高,既是考驗表演者的能力又是突出欣賞者的一面,表演者和觀賞者同時得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如:霹靂舞、現代舞、芭蕾舞、各個國家典型的舞蹈、中國的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在中國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民間舞蹈為代表為背景來進行的,舞蹈產生的各種文化和歷史。才能掌握其固有的審美特征。就像:《天鵝舞》一樣以芭蕾舞的動作為主,主題就是美感,以輪廓的線條為主,以西方文化為代表,西方主張開放和擴張文化,芭蕾舞的動作主要就是開、直、l、立為基礎動作。以一套連貫的形體動作為主將舞者的全身能力集中在腳尖和手指之間,將舞蹈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放射性的舞姿展現給觀眾。這就是一種獨特的舞蹈藝術,芭蕾舞者必須全身成一條直線,這就構建了美好的線條舞蹈者以四要素為準,肢體,頭軀干為點,成為一個整體,以腳尖為發力點將整個動作為中心降低重心到腳尖,這才能讓欣賞者賞心悅目,充分地了解舞蹈的基礎知識,讓他們也融入其中,以專業的角度來看待舞蹈者,才能獲得更美的享受。
三、重視對優秀舞蹈作品的鑒賞并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
提高舞者和觀賞者的審美能力,觀賞者必須重視和對待優秀的舞蹈作品,通過對經典的舞蹈作品才能體會出更深一成的真諦。品位出更好的舞蹈,舞蹈者創作出最好的作品,才能使觀眾更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和掌握鑒賞的方法,還以芭蕾舞為例,在《天鵝湖》中舞蹈者以快樂,天真活潑的形象展示給世人,美麗的舞蹈者手拉著手動作輕盈,以整齊連貫的動作,巧妙地編排舞蹈出來,使觀賞者更深一層地了解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元素,只有不同的風格的舞蹈才能給觀眾帶來更深一層的視覺沖擊,才能達到想要的審美境界,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賞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尤為重要的還是舞臺,舞蹈位也有好壞強弱之分,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必須認真地觀看舞蹈者的移動位置,這才能展現出整體和諧的舞蹈,第二是對舞蹈圖案的認知,舞蹈圖案也是舞蹈者的精心創作的產物,以烘托人物為主,襯托背景為輔的元素,渲染環境。才能讓觀賞者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美好的舞蹈帶來的快樂帶來的情感世界
四、結語
舞蹈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的傳遞,是借物擬人,以人物姿態為主通過連貫的形態和有序的節奏感創作出來的,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一門抒感的藝術,想要融入其中,認識舞蹈就必須喜歡它愛護他,它也是一種文明,一種藝術。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的藝術修養才能鑒賞出更優秀的舞蹈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舞蹈藝術審美意境和層次。
參考文獻:
[1]小鹿林子.如將不盡 與古為新[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2]劉巖.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3]龔倩.論中國“古典舞”表演對戲曲舞蹈的揚棄[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4]梁泉.比賽中的中國古典舞現象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
[5]袁禾.論中國宮廷舞蹈[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6]金千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
[7]韓瑾.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8]江東.中國古典舞發展歷程之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高校實施藝術素質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個體審美素質,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藝術的審美與鑒賞、情感和理解的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健全自己的人格,促進學生藝術素質的整體提高。文章以江蘇省普通高校實施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了江蘇省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實施的措施。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現狀;對策
1藝術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是江蘇普通高校現階段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藝術素質教育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感和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外,對啟動大學生的感性思維、激發大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培養大學生的審美創造力也有重要作用。同時,它還能讓學生了解多元的文化背景,讓他們既尊重多元文化,又培養其愛國精神。
1.1普通高校大學生應具備的藝術素質
“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間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梁。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當前各高校都主張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旨是建立在普及藝術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與鑒賞、藝術創作與批評等藝術活動,開發大學生的智能,訓練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最終使其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采取的形式包括文學藝術教育、音樂藝術教育、美術藝術教育、戲曲藝術教育等。藝術素質教育具有輔德、益智、審美等特點,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促進作用。高校教育如果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從高等教育范疇來理解,“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中思想、行為、修養的具體表現。大學生具備的藝術素質就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藝術活動能力。這種活動能力首先是藝術的基本知識素養。如對藝術知識的了解,包括中西方藝術史、著名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等;如通過對藝術基本理論的學習,了解藝術的文化底蘊及普及性的藝術理論知識等。其次是藝術的審美與鑒賞能力。這種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習藝術審美的核心。“它是一個具有人的本體論意義的概念。感性的完善,包含著理性、道德意識的各種潛能;審美態度本身就內含著審美能力,這是一種要求完美,要求統一性,要求一個活的生命存在的態度,同時也是一種把握完美,把握統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能力。”[2]藝術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藝術素質教育的基礎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欣賞,它在素質教育中有著獨特作用和功能。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使大學生從中領悟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及鑒賞能力,對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調節和升華作用。學生通過藝術鑒賞理解藝術作品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以情感的升華帶動藝術修養和藝術素質的提高。
1.2普通高校實施藝術素質教育的意義
藝術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藝術審美的大眾化,在校大學生中普及基本的藝術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審美創造及想象等綜合素質,達到怡情塑人之目的。江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主要包括專業性藝術教育和非專業性藝術教育。專業性藝術教育主要指藝術院校與藝術專業大學生的教育,非專業性是指普通高校實施的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這種類型的劃分由來已久。“古代東方和西方的教育莫不是在培養人的素質,如古希臘培養和諧的人,就是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我國古代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德、識、才、學四種素質,方能成為真正的有用之才。”[3]普通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不是純粹的藝術專業教育或職業化教育,它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普及性的藝術基礎教育。藝術素質教育能有效地豐富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業余生活,促進其智力、智能的開發,培養審美、創造能力,塑造大學生高雅的審美品位。因而藝術素質教育已成為全面提高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渠道。
2藝術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江蘇各高校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普通高校越發重視藝術素質教育。由于各地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課程通常被列為公共選修課、限選課或通識課,而國家對高校選修課或通識課沒有給出統一嚴格的要求,加上各高校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江蘇各高校的藝術課程及藝術素質教育狀況各異。像南京曉莊學院這類普通高校,因其藝術教學歷史較久,藝術師資較強,因而藝術課程較為全面。而一些歷史上沒有藝術院系,藝術師資力量薄弱的普通高校,開設的藝術課程就比較少。自1988年教育部頒發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后,至2006年初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等相關措施,這十幾年期間國家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給予了明確的指示和大力支持。在此形勢下,2005年2月為全面貫徹國家素質教育,展示校園文化的改革和發展,促進高校大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江蘇省教育廳下發舉辦《江蘇省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通知。迄今為止,這樣的比賽已經舉辦了三屆,省內各地高校均以大學生藝術展演為契機,積極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各項文藝演出和藝術講座、沙龍等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文化活動,在參賽高校掀起了“藝術展演”的熱潮。客觀地說,我省各高校在藝術素質教育上的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藝術素質教育地位不高,運行體制不健全
省內部分高校對藝術素質教育是表面上、口頭上重視,實際行動上忽視。藝術素質教育在我省大多數普通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處在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尷尬境地;藝術素質教育機構的運行體制不健全,缺乏相關政策和制度的保障。雖然省內各高校均設有從事藝術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教研室以及藝術教育、文化教育中心等,但是這些機構的設置大多隸屬于藝術院系或人文學院,在教學管理、理論指導等權限上較小,自主發展的空間很小。只有少數高校成立了獨立的藝術研究院或藝術教育中心,由主管教學、學生宣傳工作的校領導直接分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均有自,自主發展空間較強。
2.2課程設置不規范,因人設課,質量不高
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學的課程設置應該是全面、普及化的教育,而非專業、精英化的個體教育。省內普通高校的學生均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和專業藝術院校學生相比,他們缺乏先天特有的藝術心里定勢、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理論基礎。但是,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大多數人對藝術有較濃的興趣。目前,各地高校開設的藝術素質教育課程數量不定,泛泛而設,或多或少;課程內容雜亂無章,呈現出相當大的隨意化,缺少針對性和系統性;多以全校任意選修課、限選課或通識教育選修課等形式而設;上課時間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學質量不能保證。由于課程設置不規范,部分教師不愿晚上上課,通常是愿意的教師申報,課程的開設和取消因教師的變化而改變,課程開設穩定性差。整體來看,在各高校藝術素質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承擔主要教學任務的教師比較年輕,有些剛剛從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缺少應有的文化底蘊,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教學方法不當等現象。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
2.3人才培養目標、教材編寫背離“普及性”,陷入“應試”誤區
目前,省內普通高校大學生對待本專業課程的學習態度是明確的,培養目標是具體的,在學習中遇到各種困難能積極主動克服。然而對于藝術素質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如本專業課程,大多數學生只為了獲得相應學分;因多數高校設立的藝術素質課程只算學分,不算績點,許多學生僅僅將其作為一種專業課的調劑,消極應付,學習目的不正確。如何幫助學生認識到藝術素質課程的實用價值,把對藝術素質課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改變為撈學分才選修,或“選而不修”等“應試”教育現象。許多普通高校還沒有很好的措施。他們沒有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統一規范的課程標準。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與素質課程人才培養目標相偏離、教學內容與教材編寫相脫節的現象,造成教學內容松散、隨意、深淺不一,藝術素質教學工作質量不能保證。省內普通高校開展藝術素質教育多以任意選修課、限選課或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形式,在教材的選用上多數是任課教師的自編教材。原則上講沒有藝術專業體系的教材,不能稱之為藝術教材。教材的編寫既要考慮專業性又要顧及普及性。但是在確定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后,教材編寫真正能做到既考慮其藝術專業性學習又能圍繞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普及性;既綜合性較強,又能把藝術材料與人文素養結合、藝術表現與文學內容結合,通俗與古典相結合的教材鳳毛麟角。
3江蘇省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實施措施
江蘇省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根本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專業素質、人文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同時培養審美能力、增強群體觀念,扶植個性意識、學會面對挫折,激發藝術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自我的完善。藝術素質教育如何在普通高校開展,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加強領導,確立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地位
首先省內各地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學校的公共藝術素質教育資源,從學校到各院系、藝術工作室,如美院的雕塑工作室、陶藝工作室、音樂學院的琴房等要做到資源共享,這樣有利于提高藝術素質實踐教學水平,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成立綜合多功能的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或藝術培訓中心等培訓機構,由高校領導直接分管。這樣才能確立藝術素質教育應有的地位,相應措施的施行才會得到保證,廣大師生才可能從思想上予以重視。這樣便于工作規劃及相關政策落實、教學管理及科研工作的開展,使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其次是加大對藝術素質教育的投入。經費投入是藝術素質教育順利開展的根本保障,學校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藝術素質教育項目的開展,按照一定比例保障藝術素質教育經費的投入,定期將預算納入年終工作經費核算。綜合性大學普遍注重科研及學科建設,在常規教學中不會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中心或重點,校內也不會配備固定的藝術素質教育教學活動場地及基礎設施、器材,藝術素質教育所需的師資、設施、開展經費不能得到保證。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江蘇各高校實施美育的本質目的是提高在校生的整體藝術素質和審美素養,提高思想覺悟,開拓智力、開發潛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藝術不僅給人以審美感受,培養著人們的審美觀,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人格塑造。讀一部好的小說,看一部優秀的電影,聽—首悠揚的樂曲,欣賞一幅精美的繪畫,人們都會從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受到啟發和教育,也就是說,藝術能激起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5]江蘇省各級高校應注重全體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工作重點定位在普及教育、審美能力為要義的綜合素質,工作開展不是單一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如審美的、生理的、心理的、科學的、社會的等,涉及大學生人生的各個層面和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使高校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藝術素質教育。
3.2著力藝術素質課程的更新、教學質量改革的推進
自《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年—2000年)》頒布實施以來,省內各地高校都把課程與教育列為主要任務。藝術素質課程改革是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普通高校要著手逐步改變過去藝術課程單一化培養的模式。在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除開設一些普通高校都有的基本課程,還要結合本校教育資源和優勢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包括各種藝術類公共選修、限定性選修及通識課程,積極創造條件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求。在課程設置上要契合本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課程設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針對沒有任何藝術基礎的學生,設立一些普及性的全體學生都應該了解藝術基礎知識型課程;二是針對已具備一定藝術基礎知識的學生,設立有一定深度提高的綜合鑒賞型課程;三是針對一些想通過課程的培訓在藝術理論及實踐領域有所提高的同學,可以考慮設置藝術實踐型課程。此外,教師是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藝術師資的配置、選拔、培養過程中,著重提高老師的專業素養、人文素養、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察的同時,關注對藝術素質教育、教學評價的研究,對教師教學的考核方式也決定著教學質量。教師在參照本校的整體教學決策的評價標準下,可以根據藝術專業課程特點制定相應的成績考查、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
3.3通過藝術活動、公共藝術教育資源推進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
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還可以通過課余藝術活動實現。藝術社團是高校課外的藝術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形式。有合唱團、舞蹈隊、流行樂團、動畫社、書畫社、文學社等。藝術社團是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實踐的基地,它可使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進一步發展。它對加強校園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可以陶冶情操、賦予大學生多元化的業余生活,提高大學生綜合藝術素質。它與藝術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課余藝術活動最常見的形式是各種藝術展演活動或聯誼互動活動,可與其他高校、傳媒機構、網絡、社會團體等聯合舉辦。通過互動參與社會群體及公益活動,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思潮,吸收新鮮的文化藝術營養,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才能。普通高校的藝術資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包括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電影院、音樂廳等公共文化藝術設施及藝術演出團體。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如果不充分利用是十分可惜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強與文化藝術部門合作,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把它納入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總體規劃,和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緊密結合,使之能服務于高校藝術素質教育。
4結論
藝術素質教育在中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功能和存在的意義已為我們所熟知。伴隨時代的前進,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應當與時俱新,它是一個人獲得全面發展的保證,是社會實現全面進步的基礎。普通高校可以借鑒其他專業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自身的特殊要求及特點,采取有效的素質教育模式。各地普通高校可根據自身特點,采取符合本校實際的教育模式。要解放思想,創新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規律,根據社會需求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普通高校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為重點,面向在校全體學生,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參與。
作者:陶亞萍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顧平.學校美術教育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62.
[2]葉朗.現代美學體系(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26.
[3]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