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案例教學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覆蓋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其教學方法要符合現代教學理念和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依托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該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案例教學載體有機結合,逐步增加實踐性案例教學環節,可以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以“課堂為中心”轉向“課內課外并重”,促進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遷移,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關鍵詞:案例教學;信息化;Blackboard平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各高校應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要,制訂科學、系統的教學大綱,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其內容必須包含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1]在傳統的案例教學實踐中,不僅教師講述案例費時費力,學生接受程度也相當有限,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在當前數字化信息化的大環境中,借助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進行實踐改革,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關系,又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良性遷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學的理論依據
信息化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有其廣泛和深刻的理論依據:
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建構主義是信息化案例教學的核心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建構的過程,也是活動的過程。學習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2]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全過程中,教師遵循“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學環節注重“知識情境”、“協作學習”和“辨析討論”,知識傳授是學生與外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景及社會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是整個課程中知識與信息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任課教師是學習過程中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和灌輸者。
從知識獲取的角度,認知主義是信息化案例教學的基本理論依據。認知主義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Treicher的著名實驗顯示,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而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視聽兼收即既看到又聽到內容的50%,而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或教學情境的創設,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大腦主體的知識獲取。另外,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實現學生的“發現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直覺思維對發現學習活動極為重要,即映象或圖像性質的材料更有助于發現學習。[4]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大學生的形式,學生自己挖掘或編制的案例提供給學生邊做邊學的機會,信息化的手段或技術則使這些案例更具直觀性,幫助大學生認知的成長。
三、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信息化案例教學實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專門用于加強網絡教學、輔助課堂教學并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包括三大功能模塊:(1)教學。涉及課程制作、編輯、和管理,同時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2)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通過該模塊的異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確保學習和項目分工高效順利地進行;(3)評價。該模塊是教與學成果檢驗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師通過創建測驗試題和作業工具,進行評分統計,生成成績報告,學生則可以通過平臺直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5]這些功能模塊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設了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分享自主、開放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1.教學設計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輔助教學手段,筆者以Blackboard平臺功能模塊為基礎,對課程進行了以下構建(如圖1)。
(1)課程通知:該課程開課信息、作業、課外活動、討論、測試等課程動向。
(2)課程概況:介紹該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條件和方法等。
(3)教學師資:介紹該課程教師的相關信息,如教師個人基本情況、研究方向、聯系方式、師資結構等。
(4)課堂教學:包括教學文檔、教學課件、教學錄像、電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學:設置了不同途徑或來源的教學案例,主要包括引自書籍的案例、個體心理咨詢實例、朋輩心理咨詢案例、學生自拍的案例、引自電影的案例、引自媒體的案例,還鏈接了討論版塊中的“案例分享討論”區。
(6)擴展學習:為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該模塊設置了心靈書單、心理漫畫、從心解聞等專欄,為學生提供書籍、論文、課題、漫畫、網站等資源。
(7)課程作業:提供該課程作業要求、復習思考題及歷年精品作業展示。
(8)課程考核:包括考試大綱、歷年考題、考核體系、參考資料等。
(9)班級分享:發揮畢博平臺“小組頁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級交流的平臺。
(10)互動交流:為所有該課程的師生提供交流平臺,設置了案例分享、測評專區、團體活動、專題講座、社會熱點等討論區。
(11)朋輩心理咨詢:包括校內朋輩心理咨詢的基本信息及咨詢個案。
(12)學生心理協會:包括心理協會介紹、各類活動情況、心理讀物等,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在該課程中的具體教學組織形式如圖2。
(1)課堂講授
第一周開課前,任課教師完成學生名單注冊,通過“課程通知”信息,要求學生了解“課程概況”和“教學師資”的內容。正式授課中,按照“課堂教學”模塊中的“教學課件”和“教學文檔”進行講授。
(2)案例分析
課堂授課中講授理論知識,更注重案例分析。圍繞Blackboard平臺中“案例教學”模塊的“引自書籍的案例”、“個體心理咨詢實例”和“朋輩心理咨詢案例”,教師詳細闡述心理健康知識。
(3)小組實踐
課后布置小組作業,仍然是案例教學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學生圍繞本章節內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將作品分別上傳至“案例教學”模塊的“引自媒體的案例”、“引自電影的案例”和“學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課程中所有授課案例、小組實踐案例在畢博平臺中展示,師生互動交流,并結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課程作業。
(5)課外擴展
學生根據自我需求,通過“擴展學習”、“朋輩心理咨詢”、“學生心理協會”模塊中豐富多樣的資源進行知識擴展,鞏固課程內容。
(6)考核反饋
學生完成學習后,可以通過“課程考核”進行自我評估,并通過“互動交流”,提出課程建議和意見,優化課程建設效果。
2.實踐效果
該課程自應用Blackboard平臺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對教學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傳統案例教學普遍采用集中討論的方式,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并從不同角度對案例展開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網絡上進行案例教學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并將討論內容保留在網絡上,供學生反復觀摩,對案例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深入探究。
(2)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網絡案例教學可以擴大學生規模。傳統的案例教學,最大規模通常在40-50個學生之間。然而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采用大班制授課,很多班級甚至達到200-300人,傳統的案例教學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學,可以突破學生規模的限制,將課堂講授教學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學內容放到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構建了新型的教學關系。信息化案例教學遵循建構主義的核心理念,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師在教學各環節的“導學、助學、促學”作用。特別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案例教學,可以突破跨校區跨地域的限制,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充分交流。教師不僅可以回答每位學生的問題,而且能得到學生對案例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關系有利于課程知識的積極遷移。
3.問題對策
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用中的優勢得以體現,其共享性與開放性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賦予該課程教學以直觀形象和靈活多樣性。但是隨著平臺應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
首先是學生使用方面。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方式,學生對于Blackboard平臺的使用主要來自任課老師的要求,功能模塊上也主要局限于上傳下載的簡易功能,缺乏對平臺主動積極的利用。針對這一狀況,學校可以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加強Blackboard平臺的教學培訓,每個班級培養1-2名學生助教,全面掌握平臺的各項功能模塊。其次是教師操作方面。作為Blackboard平臺教學資源管理的主體,任課教師的操作水平直接影響網絡教學效果。而當前高校任課教師由于教學科研等任務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時間自己摸索平臺的操作技巧。所以學校可以適時組織教師培訓,幫助任課教師掌握平臺操作;同時,平臺的后臺管理部門可以為每個學院或幾個學院配備一名工作人員,作為平臺管理員,遇到困難或問題時,任課教師可以直接聯系管理員,協助該課程網絡平臺的正常運行。最后是網絡及設備運行方面。校園網絡及設備的不穩定,是影響Blackboard平臺運行效果的基礎因素,也是學生對平臺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本課程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過程中,因校園網速慢,導致許多學生課余時間對案例的學習遲緩。學校要積極投入資金,保證網絡設備充足有序,滿足學生使用Blackboard平臺的時間和空間需求。
四、結束語
依托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該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案例教學載體有機結合,并增加了實踐性案例教學環節,可以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以“課堂為中心”轉向“課內課外并重”,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但是由于網絡平臺使用的主客體因素帶來的問題,需要學校給予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為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良性運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2011.
[2]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徐繼凱.多媒體網絡環境有利于創新教學[J].教育導刊.2000(Z2).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心理健康教育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5-0143-02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以發展學生積極心態、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基礎,以塑造學生優秀心理品質為目的的一門集知識性、實用性、操作性、發展性、體驗性為一體的課程。它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升學生心理品質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從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現狀來看,該課程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重矯正、輕發展,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所以,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更有助于學生應對各種心理困惑、改善生活質量和發展積極心理品質的一門實效性較高的課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案例教學法概述
1.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精心選擇的案例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組織引導學生圍繞案例提出的問題開展分析、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找出問題及問題的原因,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精選和制作案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精選難易適中的案例。2)組織引導案例討論。教師要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呈現案例,組建討論小組,對案例進行討論。3)歸納總結。教師歸納總結案例討論成果,并加以拓展,對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進行點評。
3.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2)有助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3)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4)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的應用
1.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1)選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蘊涵著一定的心理學原理、能夠引人深思和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能對學生的心智有所啟發并具有研討性的事例。通常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含著多個心理問題,而且問題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其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案例可以選自經典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也可以由發生在學校及周邊高校的鮮活典型的例子編輯而成。
(2)案例的分類
根據教材,課時安排及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確定了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就業心理、戀愛心理四個章節的內容進行案例教學。人際交往類案例主要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自負、自卑、害羞等心理問題,培養學生換位思考、共情的能力;情緒管理類案例主要解決學生抑郁、焦慮、嫉妒等心理問題,培養控制和保持良好情緒的能力;就業心理類案例主要解決學生應對挫折、心理退化等心理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規劃執行能力;戀愛心理類案例主要解決由單相思、失戀、三角戀、網戀等因素產生的頹廢、迷茫、輕生念頭等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及正確的戀愛行為。
(3)案例課的課件制作
教師在選取適當的案例后,根據實際情況,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添加配音、圖片、視頻等形式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力求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達到觸動學生內心并激發“我要說”的沖動的效果。
(4)組建討論小組
一個班級一般組建4~5個討論小組,每組4~6人。在組建小組時,要注意各小組成員在個性、性別、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均衡性及互補性,避免有些小組過于沉悶,有些小組過于活躍。小組領導者應具有親和力和組織能力,教師還應專門安排時間講授小組討論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這樣挑選出的小組領導者就能組織好小組討論并能記錄各成員觀點,歸納總結小組成員的觀點,以便在班級自由討論中進行充分交流。
(5)熟悉案例
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對案例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又要精心設計案例討論的問題,使討論的問題難度適中,并且能與學過的心理知識緊密聯系,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圍的相關引申問題做好預案或準備。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為了讓學生在課上討論充分,通常提早一周左右把案例的文字材料及問題發放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熟悉案例,查閱相關資料,準備自己的發言材料。
2.課堂實施過程
(1)呈現案例
案例的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根據案例討論主題的不同,可選擇口述、圖片、視頻、現場模擬、課件等呈現方式,讓學生重溫案例內容,加深對案例的認識,較快融入案例情景,喚醒自我認知和體驗,激發討論的沖動。教師根據案例設計討論問題的多少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可采取呈現案例、討論,再呈現案例、再討論的步驟進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交流與探討。教師還可根據實際案例及學生討論的情況對部分關鍵節點或爭議點反復進行呈現。
(2)組織討論
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第三章情緒管理章節的案例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將“認識和預防抑郁”作為重點,選擇張國榮等人的事件為案例。先通過幾組心理疾病圖片的展示,讓學生初步討論當前危害最大的情緒疾病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讓各組派代表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或課件帶到課堂進行交流。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引用數據說明各種情緒疾病的類別及發病的比例等,并說明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接著呈現張國榮自殺的相關報道視頻,讓學生分析和討論張國榮因抑郁自殺的心理原因。然后,教師播放幾段不同類型抑郁癥患者的視頻以及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案。各小組分別討論不同類型抑郁癥患者的成因及心理調適方法,可采取小組領導者主持,小組成員輪流發言、補充發言等靈活方式。這一環節是本節案例討論課的重點,教師要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擴散性思維,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抑郁的成因及對策,如從社會支撐、家庭氛圍的改善、興趣愛好的培養、人際關系的改善、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理性認知等層面對因失戀導致抑郁的患者提出心理調適建議以及幫助他們的途徑和方法。最后,小組領導者總結各自小組案例討論的觀點、解決方案,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就相關問題、觀點進行提問、反駁、辯論,通過不同理念的撞擊,啟發更深入的分析論證,加深對案例的思考和認知。
(3)歸納總結
教師對案例討論的歸納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首先,教師剖析案例所涉及的相關心理學原理,對這些知識起到進一步強化的作用。如在總結“抑郁”案例時,要幫助學生區分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狀,消除學生對抑郁情緒的錯誤認識。其次,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理清頭緒。由于心理健康是很難衡量、很難定量的心理現象,使得心理健康案例討論的結果或答案具有不確定性,但教師無需給出標準答案,而應重點講解分析案例的思路,幫助學生分清主次,把握節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歸納總結案例討論的結果,并加以拓展。如在“抑郁”案例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扮演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物來拓展理解案例中人物的言行,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感悟、體驗案例中人物的情緒情感,提升自我的共情能力以及調節抑郁情緒的能力。接著,教師要對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表現情況進行總結,要多以贊賞激勵為主,以指出努力方向為輔。教師要及時表揚討論熱烈、氛圍良好的小組,公開贊賞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獨到見解或觀點的學生,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進步,并在課后及時加以鼓勵。教師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提升其自信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下一次案例教學。
三、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學生的角色定位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是案例討論的裁判員,而是案例教學法的設計者和案例討論過程中的激勵者、指引者。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成為主動學習的踐行者。
2.案例的選擇、制作
案例的選擇、制作是案例教學法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多渠道精心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有典型性、研討性和啟發性的案例。這些案例要難易適中,要能夠真正貼近生活,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財務管理案例教學在財務管理課程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倡導“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強調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重要性,重視反思思維。依據思維的五個階段,他提出了教學的五個過程。第一,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內部產生一個問題;第三,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第四,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通過應用來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促使學生尋找理論與實踐恰當結合點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不重視得出唯一正確的答案,而重視通過發散型的思維方式,創造性地找出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思考,從而在案例中獲得各種知識、經驗并提高能力技能。因此財務管理案例教學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
1.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哈佛大學的艾略特指出:“大學的真正進步必須依賴于教師”。研究表明,有較高創造性的教師能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要具有創造力和強烈的求知欲,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采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需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選編財務管理案例,指導學生剖析財務管理案例、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實踐經驗,才有可能實現案例教學的目的。
2阻礙財務管理案例教學實施的因素
盡管已經意識到案例教學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內各高校相關專業在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方法仍然較少,有的甚至為零,目前來看遠遠不能滿足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2.1認識誤區
財務管理案例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務,重宏觀輕微觀,重傳授輕參與。有些教師認為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可達到預期效果;另一部分教師全盤否定傳統教學,完全采納案例教學。另外,案例教學雖然好,但因為課時有限,導致其無法有效實施。這都表明案例教學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從而導致了很多認識上的誤區,這種認識偏差必然嚴重制約創新型、實用型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
2.2案例不足、陳舊
目前已有的財務管理案例有幾個缺陷:一是由于案例的收集、加工和出版等需要花費巨大的費用,而大多屬院校對此投入遠遠不夠,因此許多財務管理案例的獲得途徑是報刊、書籍、大眾媒體等渠道,或者是在一些學術論文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加工增刪改寫而成,甚至有些案例未經整理分析就直接使用。這些缺乏專業調查的案例往往偏離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視角,難以進行深入的專業化分析。二是財務管理案例分析的內容往往涉及商業機密,許多企業不愿意將數據公開化,導致來源于本土的財務管理案例匱乏,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只能采取“拿來主義”,大量使用國外財務管理案例。然而不論是文化背景還是具體的企業制度,都與我國有較大差距,往往導致學生難以學以致用。三是已有案例無法使用越來越快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尤其缺乏實際跨國投資、國際企業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四是大多數案例陳舊,同時從行業來看,主要集中于傳統產業,對信息、網絡、電子商務、通訊等新型企業的財務管理案例缺乏研究。五是案例編寫方法固化,多采用“內容、分析、點評”的三段式結構,缺乏啟發性和引導性,不能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也不利于增強實際操作能力。
2.3教學方法、手段滯后
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初衷是組織學生對實際發生的企業財務管理案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針對性的分析實際問題,以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但許多教師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仍以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這種傳統的灌輸教育與被動教育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無法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動參與性,無法實現案例教學的初衷和目標。在教學手段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較少,很多學校沒有現代化案例教學實驗室,教學中也很難使用計算機及相應地軟件進行輔助,案例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材、黑板、粉筆”的課堂教授方式,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各種計算,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大大限制了學生獲得信息的數量和質量。
2.4教師經驗不足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引導者,但目前我國財務管理案例教學尚處在摸索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培訓模式和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導致教師在案例選擇、課前準備、課中引導、課程總結評價方面缺乏培訓與經驗,難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開展案例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失敗。同時一些教師的知識面偏窄,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也沒有相應地實務操作能力,無法駕馭基于具體事件的知識討論,對案例的分析要么不全面、缺乏深度,要么抓不住分析重點,總結評價不切題、結論難以令學生信服。這就要求從事案例教學的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財務管理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務操作能力,這樣才能結合理論和實踐,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復述和解釋案例。
2.5學生積極性不高
良好的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尤其依賴于學生的主動參與。而案例教學的效果直接受到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以及對案例教學的重視度、課前對案例預習的充分度、課上討論的參與度、課后撰寫報告的認真度的影響。現有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不愿表現自己,不敢或不愿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導致案例教學中,課堂氣氛沉悶,許多學生對案例教學比較陌生甚至不能接受。一些學生習慣于將問題嚴格地劃分為對與錯,無法理解財務管理工作的不確定性,總是希望教師能夠為每個案例提供絕對正確的答案,這些都會降低財務管理案例教學的效果。
3促進財務管理案例教學順利實施的途徑
3.1加大對案例和案例教學的重視和投入
案例教學相對需要較高的投入,平均每個成型案例需要一萬元左右的投入,同時案例教學的準備工作費時費力,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不是硬性要求愿意嘗試案例教學的教師較少,這是目前財務管理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比例偏小的真正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加大對案例教學的經費投入,增加對財務管理案例制作的投入,改革已有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適當提高教學酬金以及給予職稱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引導和鼓勵教師制作和運用案例教學。同時,鼓勵教師通過進修或訪學等方式學習先進的案例教學方法和經驗;支持教師深入企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如修建計算機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在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
3.2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方法磨洗錘煉,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有助于培養基本技能和提高抽象思維能力;而案例教學法注重將理論應用于分析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實現教學相長。因此,財務管理案例教學中應該實現傳統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同時,要將將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目前多數高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但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并未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推廣,多媒體教室僅僅發揮了顯示器的功能。在財務管理的案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文字、聲音、圖片、動畫效果與案例討論充分結合起來,加大信息輸出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3.3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
案例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出發,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案例教學在課堂環節以學生為主,但要搞好一次案例教學,教師在課前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準備一份的針對性、啟發性和客觀實踐性的案例,同時課中有效引導,課后有益總結,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財務管理理論水平,還必須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案例教學水平。
(一)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含義
極力倡導研討式案例教學的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認為:“案例教學應在每一個案例后的問題中都有一固定的討論題,案例后的問題是由每個案例的作者撰寫,其指導思想是它們都像同心圓。最中心的圓—微觀問題—僅僅著眼于正在探討的案例以及它反映的困境。下一個圓—中觀問題—著眼于案例與語境的關系,有時會將事實稍作改變以觀察做出的決定是否一致。最抽象的層次—宏觀問題—著眼于諸如真理、平等、責任和忠誠等等主題。如能使用得當,在任何情況下,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一堂課的時間之內將討論從個別引向普遍。”[1]屬于人文科學的新聞學專業課程案例教學中,新聞專業各問題的答案學生如果不經過系統的學習和頻繁地與這些問題打交道是得不出合理的答案的。可以這樣認為,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新聞學專業課程各種特定案例的討論、分析、判斷,培養學生新聞專業精神和新聞專業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然后師生共同查找各種資料,分析、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不斷地實踐,使學生逐漸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并確立自己的專業精神。
(二)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意義
第一,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新聞技能與培養新聞專業精神。我國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的主要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新聞學基本理論和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培養具有從事與媒介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工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出色的專業記者、編輯和攝影師等新聞從業人員;二是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精神,用艱苦的工作、勇氣和獨立提供的事實、信息和思想的方式獲得公眾的信任,服務于社會,這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研討式案例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新聞技能與培養新聞專業精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設立“奈特案例研究開端”時宣稱:“案例教學將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和領導才能的訓練,學生將有機會檢驗自己在采編、倫理、傳媒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深度與廣度。”[2]新聞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人文科學,要為新聞傳媒業培養決策型與應用型人才,要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盡快適應社會與新聞工作環境,在面臨復雜的新聞傳播問題時能正確果斷決策,運用研討式案例教學加強對他們的思維和技能訓練,幫助他們掌握解決新聞傳播中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就尤為重要。第二,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為傳統的新聞教學增加一個新的向度。我國傳統新聞專業教學主要采用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外實習這兩種基本的教學方法。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教育觀念上,要管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僅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習這兩種傳統教學形式越來越難以適應高校新聞專業的教育教學要求。美國學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爾金斯指出“案例研究對于研習新聞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設立“奈特案例研究開端”時宣稱:“奈特案例研究開端是新聞學院的新探索。我們長期以來擅長于訓練研究生的報道與寫作技巧,而案例教學將使傳統的新聞教學增加一個新的向度。”[4]研討式案例教學法將成為新聞學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必然選擇,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拉近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實踐運用之間的距離,縮短學院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距。第三,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有助于消除教學方法上的一些誤區。我國新聞學專業普遍設置的核心課程包括新聞采訪和寫作、新聞編輯、新聞攝影、布局和平面設計、新聞法律和政策、專業標準和道德規范、研究方法、新聞史和新聞評論、媒體融合等。研討式案例教學方法也被普遍運用于這些新聞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但目前對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認識和操作誤區,比如將研討式案例教學等同于舉例教學等,甚至有時候會把引用案例和案例教學混同起來,即教師先傳授新聞專業課的理論知識,再例舉具體案例予以印證,以便使學生能理解與掌握這些新聞知識。新聞學專業課程的研討式案例教學則是以現實社會中的具體生動的案例為起點,以研討、分析問題為貫穿,以尋找答案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理論邏輯
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論作為方法論工具,只有明確以某種教育理論作為研討式案例教學的實踐基礎,形成科學的教學觀,才能自覺進行教學改革。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主要基于經驗主義、建構主義、緘默知識理論等教育理論。
(一)基于歐美經驗主義理論的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
研討式案例教學法源于“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這一經驗主義哲學和“能力培養比單純的知識傳承更重要”的實效主義理論。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思想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啟蒙運動之后盛行于歐美思想界的經驗主義教育哲學及其激進分支——實效主義。研討式案例教學法貫徹“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這一經驗主義教育哲學理念,即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物觀察為導向、以能力的培養為目標的現代教學理念;反對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反對將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經驗主義教育哲學認為教學資源必須來自于現實世界,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就應來自現實世界,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強調知識的真實性、實踐性和經驗性。實效主義教育哲學不僅強調知識經驗和知識實踐,而且關注知識的實際效用,認為能力培養比單純的知識傳承更為重要;實效主義教育哲學也強調教學應緊扣社會生活,因為“教學即生活”、“教學即成長”、“教學即經驗改造”。教學資源應來自真實的社會生活,教學過程也應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教師應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活動,在實踐中不斷重構自己的經驗世界與專業知識。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法強調以真實記者和真實案例作為教學模式,通過真實場景強化注重實際的特征,展示新聞理念和原則如何體現在真實環境中,探討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難題、哲學問題和各種爭議。研討的案例的真實性是為了在課堂與社會之間架設橋梁,使學生能通過真實案例來體驗真實的新聞環境。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和早期經驗主義教學哲學一脈相承,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外部力量強加)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意圖驅動的自主建構過程。自我學習行為會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從而建立起新的意義結構,并對今后的行為產生影響或制約作用。建構主義認為,交流是自發的并可自行做出選擇;知識并不是人們所發現的客觀存在,而是社會的產物,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而獲得的;知識是語境化的,人們給事件賦予意義是在特定時間、地點、社會背景下進行交流派生出來的,對事物的理解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每個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身的經驗;理論并不是用來發現真理的客觀性工具,而是有助于人們創造新的知識,指導人們應該觀察什么,如何理解自身的經驗。這種意義建構包含三種模態,或者說三個層面:一是解釋或者讀解;二是道德感和得體的行為;三是行動中的能力感。也就是如何理解事物(闡釋);哪些是應該做的(道德);如何去做(能力)。反過來,學習者的行為也強化這些意義結構——闡釋、道德和能力。學習過程中,學生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會對所探討的學習主題積極發表意見,這一意義結構不是群體成員事先規劃出來的,而是長期以來群體成員學習行為的一個意料之外的“副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出現的是闡釋的規則——即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不管探討的是什么題目,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爭論,說服對方。在這一教學情境之下,群體成員之間的交流討論會產生一張關系網,這張關系網為每個成員建立意義結構提供了條件。同時,每個成員建構的意義結構會影響其他成員的意義結構,或是和諧一致或是矛盾沖突。具有“研討式”特征的案例教學為每個成員獲得新聞學相關知識的意義建構創設了生動境景,是獲得新聞知識的最佳途徑。
(三)基于“緘默知識”理論的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
人們具備的知識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知識,也就是通常被說成知識的東西,像能用書面語言、圖表或數學公式來表達的知識;另一種是緘默知識,這是一種非系統闡述的知識,比如我們對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識。“我們總是意會地知道,我們在意會我們的緘默知識是正確的。”[5]匈牙利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認為,緘默知識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是不可言傳的,只有在實踐中形成、應用、檢驗和修正。正規的教育渠道難以傳授緘默知識,只能通過學習者在實踐中摸索、頓悟來獲得,或者同行之間在大量隨機的相互交流和切磋討論中來獲得,從而把一般意義的知識、技能在個性化、實訓化過程中轉化為自己的緘默知識。就新聞學專業課程教學而言,研討式案例教學是學生習得緘默知識的最佳方式。發現一種稱做“Know-what”的知識而不知道如何運用,其實不能叫做真正地擁有這種知識。如果沒有緘默知識的參與,“Know-what”的知識就得不到有效的運用。因此緘默知識是知識發現與知識運用的中介和橋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緘默知識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情景“類比”或“再現”就能激發和應用。但是“緘默知識既能成為一種提高行為效率的資源,也能成為導致行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敗的根源。緘默知識的功效取決于人們對它們的接受及有效利用。”[6]在新聞學專業課程學習中,有些學生總會在一些相同的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因為與顯性知識相比,這種緘默的認知模式與學生的行為具有更大的親和性。研討式案例教學也是一種證偽主義教育哲學理念,即遵循“以經驗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經驗改造的過程,是糾正錯誤的緘默知識的過程。
三、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模式建構與環節優化
(一)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結構模式
模式是對存在的結構和過程進行的一種簡約化的表達方式,它將相關要點聯系起來,模式一旦被建構就可能成為一種操作規則。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的模式建構就是對教學的結構與過程進行科學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操作規程。經驗主義、建構主義、緘默知識理論的共同之處就是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獲取必須依賴一定的情境,因此,新聞學專業課程研討式案例教學應圍繞具有高度情境性的案例來建構教學模式與實踐。模式如下圖。教師主導型結構模式通常是在學生不具備充足的知識積累時采用,主要適用于新聞傳播理論與新聞史等比較抽象的新聞課程;師生互動型結構模式通常是在完整的知識單元結束后在課堂內進行,主要適用于新聞法規與倫理等課程的需要;學生主導型結構模式教師根據學生“做”的情況進行點評,給出實際解決方案與示范,主要適用于新聞實務操作課程。在各種具體的新聞學項目中,研討式案例教學都要堅持“怎么辦”和“為什么”于一體的教學理念,錘煉新聞職業所需的采訪、研究、寫作、編輯、平面設計、圖表繪制、多媒體制作等技術和媒體實用知識,同時解決“為什么”這個容易被遺忘的重要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南陽理工學院本科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專項研究項目(編號:HXKC20161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6-0023-02
案例教學法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創立的對話法,是以案例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案例預設的問題為主題進行理解、分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實現教學目標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目前,案例教學法已廣泛應用于法學、醫學、材料等多個學科領域的課程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該方法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發酵工廠設計”是南陽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本科)的專業核心課程,典型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學任務是在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理論、工程技能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備工廠工藝設計的能力,結合后續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工程師的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課程內容安排是以設計新建發酵工廠為主線,主要講授基本建設程序、廠址選擇、工廠總平面設計、工藝流程設計、工藝衡算、設備設計與選型、車間布置設計等7個方面內容,其中工藝流程設計、工藝衡算、設備設計與選型、車間布置設計是重難點知識。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①學生已具備了生物工程專業尤其是發酵工程專業方向的理論知識,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薄弱,習慣于設計已大量生產的、工藝成熟的大宗發酵產品的生產工廠,較少采用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技術。②“發酵工廠設計”的課程內容比較簡單、枯燥和刻板,主要介紹設計規范、標準、基本方法和步驟等,但學生難以掌握,實踐能力更是不足,表現出“眼高手低”的特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發酵工廠設計”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一、課前精選案例
我國是發酵強國,傳統發酵工業生產有機酸、氨基酸、酶制劑和多元醇等多種產品。因此,“發酵工廠設計”課程的案例資源十分豐富,教師篩選的案例需要具有以下特點:①目標性。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選擇教學案例,學生在對案例中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②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師篩選的案例是源于實際生產,通過案例引導學生重視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③啟發性。教師篩選的案例源于實際生產,又要高于實際情況。通過對實際生產的案例進行預設問題,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筆者所在院校地處河南省南陽市,建有河南天冠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是國家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擁有國內最大的年產80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國際上最大的日產50萬m3生物天然氣工程,是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因此,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篩選的案例都源于學生熟知的實際生產,題目有年產10萬噸燃料乙醇的物料衡算、年產10萬噸燃料乙醇的蒸煮糖化車間設計、年產20萬噸燃料乙醇的發酵車間設計、年產10萬m3生物天然氣工程的工藝設計等。在這些案例的基礎上,預設的問題有小麥秸稈為原料生產纖維素乙醇,酒精—沼氣雙發酵偶聯工藝設計等等,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二、課堂實施案例教學
課堂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步驟:導入案例→呈現案例→討論案例→總結案例。
1. 導入案例
教師首先介紹本次課程與已學知識的關聯,教學目標和要求,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安排。然后導入案例,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對案例產生興趣。另外,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以問題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許多問題被預設在案例中,建立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介紹工藝流程圖的教學內容中,導入的案例是10萬噸燃料乙醇的蒸煮糖化車間設計,首先介紹蒸煮糖化車間的工藝流程,然后要求學生學習物料平衡圖、物料流程圖和帶控制點工藝流程圖三種不同圖樣,預設的問題是這些圖樣的異同點。
2. 呈現案例
根據案例形式和教學目標,呈現案例的方法多樣。①講授法。教師通過講授法,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案例的相關信息和知識,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理解、分析和思考。②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是用文字、視頻、動畫等信息載體通過計算機處理和控制來表達信息,集成性高、表現力強和信息量大。通過多媒體教學呈現案例,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③自主學習法。案例可以在課前發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課前對案例進行預先學習和思考分析。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采用不同學習方法、過程和形式,積極主動地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案例呈現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酵工廠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案例通常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和自主學習法相結合的方法來呈現,教學效果較好。
3. 討論案例
案例在已建立的問題情境基礎上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一般包括開始討論、對問題的探討、設計并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討論實施策略4個部分,其中尋求解決問題方案和實施策略是討論重點。在討論案例的過程中,許多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會被提出、討論甚至互相否定和爭論,教師需要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的預測和準備,保證討論順利進行,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最大考驗,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一個新的討論往往始于一個沉默甚至沉悶的氣氛,在討論的開始,學生往往不會輕易發言,需要理清思路和組織語言,所以沉默是學生的一種正常反應。②教師主動創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討論氛圍,要做到不偏不倚,熱情傾聽和積極維護不同的意見,不要輕易講解或打斷學生發言,讓學生能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③教師需要正確把握討論方向、時間和步驟,討論時需要圍繞著案例的問題進行,不要陷入無休止且毫無意義的辯論中。
4. 總結案例
總結案例是對學生的討論方式、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和提升,通常由教師完成,包括三個主要部分:①肯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及討論的優秀表現,激勵同學在討論中踴躍發言,準確表述自己的獨特見解。②合理評述學生在分析案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過程中暴露的缺點,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思維邏輯能力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使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缺點,從案例教學中得到啟發,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③教師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和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和策略,對方案和策略進行再次調整和完善,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案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評價案例教學效果
“發酵工廠設計”課程內容相對簡單,突出實踐性和綜合性,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較差,表現在教學內容刻板、枯燥,課堂氛圍不活躍,在后續的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中應用該課程的知識時,學生表現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案例教學法相比較于傳統教學法,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顯著提高,教學內容源于實際生產,又高于實際情況,更加生動和形象,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達到了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雅如.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研究——人教版選修3生物科技專題[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 臧東娥.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8,(8):156-157.
[3] 伍亞舟,易東,張彥琦等.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 基礎醫學教育,2011,(7):635-638.
[4] 王曉溪,宋美娟,楊峰等.案例教學法在材料成形工藝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9):110-112.
[5] 吳思方.生物工程工廠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6] 羅虎,周勇,俞建良等.我國傳統工業生物發酵產業面臨的挑戰[J].生物產業技術,2016,(2):12-17.
關鍵詞:建設法規;案例教學法;應用
一、案例教學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課程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設計與課程理論緊密相關的工程案例,學生通過參與分析,更容易理解并熟練掌握理論知識。教師通過這種傳授方式,有助于提高與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習意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擺脫被動接受“填鴨式教學”的消極現象,使學生更全面的投入到由案例營造的專業理論學習環境中。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自覺并主動的進入到案例所設置的場景中,通過學習小組討論或者結合其他方式進行學習。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既可以通過相互對比、仔細分析,研究各種多樣性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繼而提煉出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與此同時,案例教學法也能夠讓學生借助案例中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儲備。[1]
二、建筑法規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建筑法規作為一門系統研究工程建設領域中法律制度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應用性以及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國法治法規進程的發展,以及我國建設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必將推動著工程建設類法律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與發展。與此同時,建設法規理論體系至今尚處于不斷完善之中,而建筑法規課程在高職工程類專業教學計劃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加強《建筑法規》課程的教學研究改革工作是高職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其目標教學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法規課程的最大特點是所涉及的知識面廣,不僅有工程類知識,更多的是法學知識,而且兩者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就造成了本課程知識點多,系統性不強的特點,而作為教學安排,學時往往非常有限,所以造成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知半解。
2、建筑法規作為一門理論性質較強的學科相較于其他工程類課程,更加的抽象,因此只能靠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所以,學生難免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興趣。
3、由于近些年,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迫于就業壓力,對于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的非常重視,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難免有所忽視,例如實訓課程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像建筑法規這類這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對學生未來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課程卻漸漸的邊緣化。
案例教學法在建筑法規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建設工程方面的管理問題錯綜復雜,靈活多變,即便一些身經百戰、知識豐富的管理者,在面對復雜的實際工程問題時,若不善于抓住問題的重點,給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有效的組織實施,再豐富的實際經驗也很難合理快速的處理。此外,當前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習慣等待課堂上老師的灌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介于此,案例教學法以模擬逼真的案例情境,最大限度的拉近教學進程與實際現場之間的距離。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積極參與設置的案例情境中,獨立自主的深入思考,充分帶入并體驗案例角色,對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討論,并在此過程中互相學習,給出自己的認知與見解。案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真實的建設法規運用過程。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對課程的關鍵條款進行自主分析。在實際操作中,建筑法規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由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對授課學時有一定限制,因此,案例教學法在建筑法規的教學應用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的內容,合理選用合適的案例教學方式。
由于課堂學時的限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很難針對每條法律條文選取詳細準確的案例呈現于演示文稿中,而口頭案例的方式更加簡便靈活,所以可以在建筑法規的課堂教學中以口頭案例的方式詳解重點法律條文。將課本重點理論內容和法律條文列于演示文稿中,然后用口頭案例加以解釋和說明,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使學生將聽到的案例與掌握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除了口頭案例之外,還可采用書面案例加以補充。在實踐教學中,某一章節內容課堂學習結束后,通常以書面案例作為總結歸納,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將整個章節的關鍵理論加以聯系和鞏固。因此,書面案例較口頭案例在設計上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加以精煉,并且要選擇更加經典且優秀的案例。
如若有條件,還可以考慮在建筑法規課程中增設實踐課時。但是由于實踐性案例耗時長,且需各方配合,所以實施難度較大,因此可以針對重點章節進行實踐案例設計,例如,合同管理章節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模擬訂立合同,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處理章節可以引出相關事故案例,分組討論并分析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建筑法規課程學習的興趣,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勤查資料,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有效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在建筑法規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經典案例,案例教學法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料,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因此此過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合理分析,這樣能夠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的理解問題、掌握要點并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整個過程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勇于創新,提高綜合素質。[2]
三、結語
關鍵詞:教育管理學;案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16-02
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案例教學在教育管理學實踐教學中應用甚廣,既得到廣大教育實踐者的認可和推崇,更受到學習者的喜愛和好評。那么,案例教學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它在教育管理學實際應用中都有哪些實踐模式?應用這些模式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是許多教育管理學科的工作者必須弄清楚的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
一、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緊密圍繞課程內容選取真實典型的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和交流,加深學生對所學課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其特點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案例教學具有師生雙向交流而非單向傳遞的價值取向
案例教學是教師以教學案例為載體,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判斷、決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能夠通過“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對恰當的人、提出恰當的問題”來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1]。
(二)案例教學具有以學生為中心而非被動接受的價值取向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時時應該關注的中心。無論在案例的精選、情境的設置、問題的呈現、討論的方式、內容的剖析、結論的達成等方面,都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權、選擇權和決策權。
(三)案例教學具有即時性知識而非規律性知識的價值取向
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可謂重中之重,高質量即時性的案例是實施有效案例教學的根本和保障。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新理念日新月異,甚至瞬息萬變。
(四)課堂氛圍具有合作反思而非被動服從的價值取向
案例教學作為新型教學方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真實性、情境性、問題性,重視實踐生成,能夠通過直觀、生動、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意識和探索精神。
二、教育管理學案例教學模式分類及其適用性
案例教學具有情境性、開放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特點,在教育管理學等學科領域被廣泛采用。筆者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將案例教學模式從以下三個視角進行劃分。
(一)按案例不同的呈現模式劃分
案例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呈現案例和發揮案例的獨特優勢,案例的呈現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PPT或書面材料向學生出示案例,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歸納出相關的教育管理原理[2]。這種案例教學模式是教育管理學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從實踐分析走向理論歸納,在構筑知識體系結構的同時,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先案后理型案例教學模式非常適合教育管理學的學科性質,通過真實的案例呈現,將知識原理貫穿其中,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總結反思。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師在案例導入環節先講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關的案例,運用有關的原理來分析這些案例,用相關原理來解釋和論證這些實際事件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是在提升學生理論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專業分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師在展示案例的過程中,根據教育管理原理知識體系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地解析案例。這種綜合性案例,對案例進行分階段地剖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向學生展示分析案例應有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邏輯分析步驟。
(二)按案例不同的教學目的劃分
案例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不同的教學目的,產生預期不同的教學效果,可將案例教學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即時型案例教學模式。即時型案例,顧名思義就是指案例發生時間的當前性,可能是剛剛發生的事例,也可能是正在發生的事例。即時型案例教學模式就是將即時型案例發生地負責人以特邀嘉賓身份請進課堂,并參與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3]。為的是讓師生共同占有第一手信息資料,并且能夠與案例的當事人面對面交流和討論,做出合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決策。眾所周知,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時、新穎、典型的案例不僅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與關注,更有利于充分論證教育管理相關理論,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案例環境中。
2.應用型案例教學模式。應用型案例教學主要基于學生學習時間少,沒有大塊時間進行集中教學的特點,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應用型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確保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4]。應用型案例教學由于教學環境和手段的特殊性,學生可以隨時參與其中,自主性、靈活性比較強。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培養服務、管理領域的人才十分必要。
(三)按案例不同的研究目的劃分
案例教學過程中,為了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同時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可將案例教學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經驗型案例教學模式。一個案例往往就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教學一線教師常常會利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來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以案例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呈現。這種經驗型案例教學不僅可提供真實例證和情境,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而且是教育培訓、個人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5]。在教育管理學課堂教學中,借助這種經驗型案例教學,對于教師關注教育細節,注重身邊教育事態的發展,及時反思和探究教育熱點問題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激勵作用。
2.學術型案例教學模式。學術型案例教學適用于研究“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類型,研究對象通常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件。這種教學模式通常為教育領域專業科研人員所撰寫,主要用以解釋發生在真實生活中復雜的案例事件。這種模式類型可以充分體現學術型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的區別所在。教育管理學集管理學和教育學雙重學科屬性于一身,具有科學性和價值性、專業性和復雜性等多種特點。
三、案例教學在教育管理學實踐中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在教育管理學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深受研究者與一線教師和學生的青睞。為了進一步推動案例教學走向更為嚴謹、規范的發展道路,我們認為案例教學在教育管理學實踐中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案例教學實施前需要注意的問題
1.精心準備,提升案例質量。教育管理學任課教師在課前準備時,案例的精選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需要和能夠接受的相關案例。其次,案例所要表達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把握的,能夠通過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增強課堂互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為學生提供更開闊的思路和空間。
2.針對弱點,加強教師培訓。案例教學作為近些年新興的教學方法,對于研究者和一線教師來說還不能完全運用自如。為了應對案例撰寫、案例分析、案例評價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須針對不同弱項,加強對教師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使他們更新教育觀念,迅速掌握并靈活運用從事案例教學所需要的各項技能。
(二)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雖然在研究性質上屬于實證研究,但并沒有實驗、計算等依據來提供精確的數字和指標,必須借助教師的判斷和解釋,這樣就避免不了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教師會不由自主地根據自身學科背景、教學經驗和對事物不同的見解來得出最終結論。在講授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抓不住案例重點,分析問題天馬行空、離題萬里,教師必須在講解案例前把涉及本案例的主要理論知識點簡明扼要地講解清楚,再指導學生如何運用。還要正確處理好案例教學應用過程中的新型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能夠接受與自己觀點不一、視角不同的學生,要允許學生對教師的看法提出反對的意見,始終將考察和訓練學生的思維作為課堂任務的第一要務。
(二)案例實施過程后需要注意的問題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6]因此,教學反思無論是在傳統教學法還是案例教學法中都至關重要。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悉心觀察、監控和判斷學生的反應與自己的教學設計環節是否吻合,從而在課后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將案例教學過程不斷推向更高的層次。課后反思不僅是推動課堂教學完善的過程,更是促進教師成長和反思的過程,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為今后的教學再設計提供指導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建新,盧厚清.案例教學法的起源、特點與應用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1,(3).
[2]肖慶華.案例教學法在教育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18).
[3]郭文臣.即時型案例教學模式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7).
[4]丁榮榮.“應用型案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2010,(4).
[5]王攀攀.案例研究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2).
[6]羅景靜.在案例教學中開展教學反思[J].科技創新導報,2009,(25).
收稿日期:2013-11-20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繪圖功能;職業技能
Auto CAD(后文簡稱CAD)的繪圖功能十分強大,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由此出現了諸多分支,如機械制圖CAD、建筑CAD、電路CAD等。CAD作為一款出色的繪圖軟件在職業技能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其教學也變得重要起來,如何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CAD教學水平成為中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案例教學法就是將案例融入教學內容中,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授課、知識講解,讓學生站在實際的場合去學習、思考、運用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該教學法對案例的選取、編撰要求達到真實可信的標準,而且案例要和教學內容相聯系。案例只作為橋梁,教師通過這個橋梁把教學內容輸送給學生,加強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實踐性和實用性更高。
在CAD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選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情境,主要以圖為主,包括打印出來的成型圖和電子版本的制作圖。
二、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意義
CAD傳統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逐條講解每個工具的操作和每個操作命令的使用,理論講解結合實際操作演示,CAD教材的編制大多數都只是介紹軟件中的各個工具、命令的使用。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每個操作都會了,每條命令也都掌握了,但是一到操作畫圖的時候就無能為力了。除此之外,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接受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更不適合傳統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應用到CAD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案例來給學生做講解演示,針對一個制圖案例給學生詳細講解,在制圖中遇到什么操作命令就講解什么命令,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就介紹什么工具,而不是純粹的照本宣科,這樣更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性分析思維,提高教學效率,不至于使學生落入紙上談兵的境地,達到學以致用、用以固學的作用。
三、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途徑
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途徑按階段可以分為課前、課內、課后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側重點不同,在這三個階段內穿插案例來進行實踐。
課前階段案例的選取和編撰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引導學生向當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去思考。比如在學習建立圖層的基本操作中,教師先引入一個學生畫圖過程中出現線條、文字混淆分辨不清的問題制圖案例,并向學生提出如何避免該問題。學生會設身處地地考慮,以避免自己發生這樣的錯誤,這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考書本學習,刺激學生去學習,找到建立多個圖層的方法。最后教師引入圖層概念,講解其使用方法。
課內階段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制圖案例,并依據案例給學生講解制圖知識和要領。比如,在講解如何使用畫圓的命令工具時,可以選取吊鉤作為案例圖,吊鉤的側視圖是由若干個圓、直線相切構成,囊括了三點畫圓、兩點畫圓、“相切、相切、半徑”畫圓。在演示制圖的過程中就可以全面地講解畫圓的技術要領,學生不會局限于教材的“平面、黑白”缺陷,邊看邊學邊練,教學相長。
課后階段的案例應用就是以鞏固學生學習內容為主。這個階段案例引用可以從反面和正面入手,將學生制圖作業中問題較多地拿出來作為反面案例,讓學生從中找出問題,與此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人信息,不可直接標出案例的當事人。正面案例除了外界專業優秀制圖作品外,學生中的制圖作業也可以拿來作為案例,并明確提名表揚,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中職學生課后階段時間充足,也可以將專業領域內的以往CAD制圖業務拿過來作為案例,圍繞該案例進行業務重演,模擬實際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課程;課程案例
引言
2018年3月開始,我國教育部正式針對“新工科”提出教學實踐要求,改變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致力于為廣大新興信息產業提供更多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復合人才。“軟件工程”是計算機專業中的必修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其包含了基本的軟件工程操作理論以及對應的實踐方法。
1“軟件工程”課程內容概述
對于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軟件工程”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軟件工程”系列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搭建起正確的軟件工程意識,并形成基礎軟件工程化思想。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相關技術,開發各類軟件。為其后續進入社會工作提供支持。“軟件工程”的技術性及工程化程度比較強,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實踐操作的價值。但是分析傳統教學模式可以看出,該課程的理論講解課時占比較大,學生僅通過背誦理論,很難真正意義上掌握軟件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對軟件工程的學習興趣。而且這種理論教學模式與實際工程實踐方式有很大區別,例如,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僅給學生提供一個基礎的軟件開發項目以及對應的要求文檔,沒有融合工程過程管理以及環境支撐因素,而大部分學生的開發經驗基本為零,所以在開展建設時更習慣使用突出個人技巧的非工程化操作方式。這樣一來,軟件工程運行過程將變得十分復雜且混亂,最終容易造成項目失敗。所以本校教師在講授“軟件工程”相關課程時,正在著重優化現有教學案例,并在教學過程中著重突出計算機課程的特點,增加實踐課時比重,通過課堂調動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并發揮出自己的優勢[1]。
2針對“軟件工程”課程案例的優化策略
2.1強化概念理解
從“軟件工程”的教材內容來看,其涉及到工程學、管理學、數學、結構力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方面,綜合性比較強。如果對概念的界定比較模糊,就很容易導致后期學習過程混亂。“軟件工程”的課程內容綜合性比較強,涵蓋了多種工程概念,比如模型開發、軟件生存周期等等,如果僅靠死記硬背很難理解,應用起來也比較生疏。因此,在強化概念理解時,必須要借助案例講解,例如,本人在進行“軟件生存周期”相關內容的教學活動時,就將教材中對軟件生存周期(SDLC)的描述,即“從軟件生產到報廢的生命周期,周期過程中包括了問題的定義、可行性的分析、總體描述、系統設計、編碼調試、測試驗收、運行維護、廢棄等多個階段”這種冗長的概念分解成實際的案例,如表1所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直接地理解軟件生存周期的意義,并在課上引入案例進行講解,首先簡單說明SDLC的定義,然后配合演示產品從生產到報廢的過程,引導學生總結SDLC的應用特點,這樣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了解軟件生存同期開發的概念,并樹立一定的同期之道開發意識。
2.2構建正確目標
高度全球化已經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軟件技術的研究與發展,軟件產業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21世紀以來,我國接連提出“中國制造2025”“走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道路”等目標,想要實現這一系列目標,離不開軟件工程師的努力,軟件工程專業致力于培養此類人才。從生活中來看,計算機軟件工程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比如云端教學、移動辦公、掌上平臺等等。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需要充分了解軟件工程未來的發展形勢,并將這種形式分解轉化為階段性的教學目標。本校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將課程任務分為三個層面,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軟件工程”理論指導的必要性,強化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例如,本校教師會經常在課堂上配合教材定義講解一些知名的軟件工程案例,并讓學生理解軟件開發系統化所涵蓋的內容,即策劃、設計、實現、部署、維護等等。因為很多學生認為軟件工程的執行僅僅是寫代碼。本校教師也致力于幫助其糾正這種想法。其次,要讓學生理解軟件工程質量的重要性,減少操作時的風險,通過“軟件工程”的學習,激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最后,要講清楚軟件工程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軟件工程開發完成需要經過系統的設計才能實現最終需求。而概要設計也可以細化為各個可實現的功能模塊,也就是常說的“詳細設計”。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讓學生將各類知識爛熟于心,并將這些知識熟練使用在實踐操作中[2]。
2.3夯實理論知識
扎實的理論知識永遠是支撐實踐行動的基礎,因此在開展“軟件工程”教學時,首先就要做好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傳統教學模式中,課本教材中羅列的知識點比較繁瑣,且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與實際社會發展形勢并不匹配。這也導致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對實際操作內容適應速度比較慢。因此在優化教學案例時,可以將現有教材內容進行擴充,精簡教學內容,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例如,本人根據實踐課程按照項目內容,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結合多媒體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模擬真實的軟件工程操作情景,并賦予每個學生特定的職業角色,比如系統分析人員、測試工程師、開發人員、文檔管理人員等等。通過任務進行驅動,鍛煉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的反應能力,強化其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效果。另外,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更加完整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1)基礎部分;(2)應用部分;(3)實踐部分。一方面,在執行基礎部分時,需要向學生闡明軟件工程的概念,使其理解軟件工程的搭建過程,以及工程管理的必要性,學會基礎的軟件工程技術。例如,在優化軟件工程的實踐時,教師應當根據現有軟件項目研發的標準,為學生講解知名企業實際案例,并配合傳導CVS、RationalRose、EnterpriseArchitecture、JUnit等軟件工程工具與環境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實踐部分,教師要組織學生以軟件項目開發團隊的方式,以團隊為單位,共同制作出一個軟件系統,從而深入了解和掌握軟件工程的思想。
2.4豐富評價方式
以項目A為例,“當前社會上的很多小區都開始使用同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為了提高管理效果,該物業公司決定使用B/S系統,請簡單闡述B/S結構的優點”這一案例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B/S結構是否了解,B/S體系是以三層應用結構來實現的,其具體結構是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B/S體系在運行全部模塊時,只需要打開一個瀏覽器,并可以在運行時自動升級。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教師不能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為充分體現出考核評價的效果,可以將課程評價模式更新為:平時成績(20%)+期中評估(20%)+小組作業(60%)=總成績。這種任務驅動模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另外,受到個人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差異性,因此不能制定單一性的考核模式,應做到多樣化、人性化、科學化。整個課程的考核評價系統可以按教學目標分為軟件文檔撰寫、演示、小組答辯等內容[3]。
3結論
綜上所述,“軟件工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重要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加以重視。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中對人才的需求,需要盡快更新現有教學形式,確保學生在走出校門后,能夠對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學以致用,發揮出自身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雷孝,王慧,邢紅梅,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Java軟件開發技術類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智庫時代,2019(47):238-23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