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司治理審計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審計意見;影響;貸款續新
中圖分類號:F23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0)02-0074-05
一、引言
我國銀行業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建立“統一授信、審貸分離、分級審批、責任明確”的授信管理體制,后來又逐步引進了客戶信用評級體系和貸款風險分類制度,整個銀行業對貸款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在逐漸加強。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規避信貸風險對保證國家經濟安全,促使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健康和快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深入了解借款人信息(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是降低信貸風險的重要舉措。那么,審計意見作為企業信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否為銀行所識別、理解和運用呢?也就是說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對是否貸款的續新以及貸款續新的數額具有決策價值。
二、文獻回顧
從文獻來看,對信貸決策中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采用針對銀行信貸官的實驗研究法,也散見問卷調查法和多元回歸法。早期學者從債權關系的視角考察審計意見對銀行信貸資源配置的影響多采用試驗研究的方法,且結論不一。如Estes和Reamer(1977)向貸款主管寄發問卷調查,問卷模擬了現實貸款決策情形,統計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對貸款主管的決策程序并無顯著的影響。而Firth(1978)采用同樣的方法卻發現無保留意見公司被給予的“最高貸款額”顯著大于持續經營和資產計價兩類保留意見公司;“偏離公認會計原則”保留意見公司被給予的“最高貸款額”顯著大于持續經營和資產計價兩類保留意見公司。在以后的試驗研究中,Gul(1987)、Bamber 8L Stratton(1997)、林志軍(2003)、楊臻黛和李若山(2007)等人的結論支持審計意見在商業銀行信貸續新中的決策有用性,即審計意見的“潔凈”程度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信貸人員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評估產生影響;而Libby(1979)、Houghton(1983),Johnson(1984)、AbdelKhalik et a1,(1986)、Elias&Johnson(2001)、Bessell&Umar(2003)等人的結論則顯示審計意見與貸款續新無顯著相關性。
在問卷調查研究中,結論較為一致。Antonio(2003)曾對西班牙的銀行業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銀行進行信貸限額、貸款期限、貸款利率、貸款擔保等決策中,審計意見皆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胡奕明等(2007)的問卷調查發現,銀行在審貸過程中除了要求借款人提供一般信息外,還要求提供近3年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有的銀行甚至還對審計師提出了資格要求,如要求審計師具有一定的規模、較強的業務能力和經驗等。非常負面的審計意見可能導致貸款申請失敗。審計意見在某些銀行是內部評級的一個指標,且占有相當高的權數。
審計意見與貸款續新關系的多元回歸研究較少,相近的研究多見于財務指標與貸款續新,如Peterson和Rajan(1994)發現,銀行偏向于給予規模更大的上市公司較低的利率及更多的續新貸款;而對存在擔保、訴訟的企業,銀行會通過提高貸款利率、減少續新的政策保護自身利益。Blackwell etal(1998)針對經過審計和未經審計的差別,考察銀行在對小型私人企業的循環貸款決策時的審計意見價值,研究發現與未經審計的企業相比,經過審計的企業在貸款續新方面更具優勢。胡奕明、周偉(2006)利用1999~2002年的上市公司數據考察了銀行貸款政策與企業財務狀況之間的關系,審計意見被作為一個控制變量,發現審計意見與銀行貸款決策之問的關系不明確與不一致。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由于人類的有限理性、契約的不完備性、會計報告模式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會計信息并不能消除信息不對稱。同時會計被廣泛運用于“決策”領域和“政策”領域,使之具有“經濟后果”。而審計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和減少企業成本(Jenson和Meckling,1976)。審計意見是對企業財務信息的斷言和聲明,潔凈的審計意見是審計師向銀行傳遞的“好信息”,是對審計師站在獨立的第三方立場對企業財務信息的肯定。不潔凈的審計意見表示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處理或財務狀況是有問題的,銀行對此類客戶會有負反映。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獲得潔凈審計意見的公司比獲得不干凈審計意見的公司更容易得到貸款續新,且授信額更高。
為了增強審計報告的可理解性,審計報告準則經歷了2次大的修訂。2003年對1996年頒布的第7號具體審計準則《審計報告》進行修訂,2006年對2003年的《審計報告》進一步完善。2006年之前的《審計報告》準則專業性很強,審計意見隱藏于審計報告之中,其類型不易識別,尤其是帶解釋說明段(或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業外人士很難識別意見段之前帶說明段與意見段之后帶說明段在審計意見類型上的區別。而2007年開始實施的新《審計報告》準則在各段之前增加了標題行,審計意見類型在標題上直接體現。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新《審計報告》準則比舊準則在貸款續新方面更具決策價值,即更具信息含量。
(二)樣本選取
由于2006年上市公司年報實施舊準則,2007年開始實施新準則。為兼顧比較新舊《審計報告》準則的可理解性,以下選取2005~2008年的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年報數據。樣本均來自于CSMAR數據系統,并參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披露的有關上市公司的數據與信息。由于是為驗證上年審計意見對次年貸款續新的影響,因此,剔除4年中IPO的公司樣本284家,同時剔除4年中數據不全的樣本公司累計476家和信息不可比的金融類公司48家。最終選定4962家樣本公司,其中潔凈審計意見4516家,不潔凈審計意見446家。公司治理指數來源于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CCGINK)。
(三)模型設計
根據阿爾特曼(1977)的ZETA評分模型以及胡奕明(2004,2005,2007)等人的研究,銀行貸款續新決策主要取決于客戶的財務評估和非財務評估兩方面,財務評估主要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
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等角度進行,非財務評估則從企業的行業背景、治理結構、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據此建立以下審計意見與貸款續新的基本模型:
TLOAN=a0+a1Opion+a2EPS+a3ROE+a4DEBTRT+a5CURTRT+a6CASHCD+a7TERNTA+a8LnTOAT+a9EXFU+a10SUE+a11CCGI+ε
(四)變量解釋
1 因變量
TLOAN為貸款續新。計量方式為公司新增總銀行借款(本年年末銀行總借款一上年銀行年末總借款)除以年初的總資產。為檢驗新舊審計報告準則對貸款續新決策影響的不同,文中分別以TLOAN、TLOAW、TLOAN2代表全樣本(2005~2008年)、舊準則樣本(2005~2006年)和新準則樣本(2007~2008年)。
2 自變量
OPION為審計意見,當公司上年收到潔凈審計意見時取O,收到不潔凈審計意見(包括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無法表示意見)時取1。預期符號為負數。
3 控制變量
EPS為上一年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業獲利能力越高,越易獲得銀行借款,預期符號為正。ROE為上一年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企業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標,同理預期符號為正;DEBTRT為上一年的資產負債率。企業資產負債率高則償債能力低,不易獲得銀行借款,預期符號為負;CURTRT為上一年的流動比率。企業流動比率高則償債能力強,易獲得銀行借款,但另一方面,流動性強的企業,對銀行借款的需求會較低,因此,預期符號不確定;CASHCD為上一年的現金流量負債比,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流動負債之比。現金流量負債比越高說明償款風險越低,更容易獲得銀行的青睞。同樣,充足的現金流量也可能會降低企業對借款需求,因此,預期符號不確定;TURNTA為上一年的總資產周轉率。企業總資產周轉快則營運能力強,容易獲得銀行借款,預期符號為正;LNTOAT為上一年企業總資產的對數,表示企業規模。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續新,預期符號為正;EXFU為銀行借款以外的融資渠道。如公司上一年發生配股、增發或者發行債券的取1,否則取0。公司外部融資能力越強,意味著資本實力越強,償債能力進一步提高,會增強銀行對企業的正面評價,但獲得外部融資可能會減少對銀行借款的依賴性。因此,預期符號不確定;SUE為訴訟仲裁案件,公司如果在上一年末存在有訴訟,則取1,否則取0。涉及訴訟事項,將使銀行對企業產生負面評價,使企業不易獲得銀行貸款,因此,預期符號為負CCGI為公司治理水平,計算公式為公司治理指數/100。公司治理指數水平越高,越容易獲得貸款續新,因此,預期符號為正。
四、統計分析
(一)獨立樣本T檢驗
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顯示:潔凈意見組與不潔凈意見組在很多解釋變量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1)潔凈意見組的貸款續新顯著高于不潔凈意見組。在全部樣本公司中,總銀行借款(TLOAN)最大值0.7880,最小值-1.7564,均值為0.0284。潔凈組TLOAN的均值為0.0486,顯著高于不潔凈組0.0139。初步驗證了假設1。(2)新準則樣本(TLOAN2)中兩組的差異要大于舊準則樣本(TLOAN1)中兩組差異。TLOAN2的均值在潔凈意見組是0.0561,在不潔凈意見組是0.0194;但TLOAN1均值在兩組中差異較小,顯著性水平也低于TLOAN2。這初步印證了假設2,即新審計準則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3)潔凈意見組之所以更容易獲得貸款續新是因為潔凈組的財務指標和公司治理指標普遍好于不潔凈意見組,潔凈組的每股凈收益、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負債比、資產周轉率、企業規模、外部融資能力、公司治理指數都優于非潔凈組。這說明企業財務狀況和公司治理是銀行貸款決策的重要參考。(4)企業訴訟在潔凈組和非潔凈組并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差異性。
(二)回歸結果分析
多元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了財務指標和公司治理指標后,貸款續新與總樣本(2005~2008年)的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下顯著負相關(參見表2)。這說明,獲得不潔凈意見的企業銀行借款增加得少,而獲得潔凈意見的企業銀行借款增加得多。審計意見在貸款續新決策中具有價值相關性,這支持了本文的假設1。筆者按年份對樣本數據分別進行回歸發現,新準則樣本(2007~2008年)比舊準則樣本(2005~2006年)更具價值相關性,新準則樣本貸款續新與審計意見在1%的水平下顯著相關,而舊準則樣本兩者只在5%的水平下相關。是因為審計報告準則的格式與行文的改進提高了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舊準則的審計意見蘊藏在審計報告之中,晦澀的專業術語使業外很難辨別其類型,2007年實施的新報告準則在各段前加上相應小標題,明示相應段落主要內容。這使審計報告觀點更明確,結構更清楚。使用者只要瀏覽一下標題即可知審計意見的類型,方便使用者閱讀、分析和理解。回歸分析表明,審計界的這種努力為銀行所知曉與運用。因此,本文的假設2也得到支持。
數據還顯示,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與銀行貸款續新顯著正相關,說明獲利能力越強,銀行評價越高,越容易獲得貸款;資產負債率與銀行借款續新顯著負相關,說明資產負債率越高,償債能力越低,越不易獲得銀行借款;流動比率與貸款續新顯著負相關,說明流動比率越高的企業,對銀行借款需求越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負債比與貸款續新在5%水平下正相關,說明銀行對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指標的重視。現金凈流量是現實的還款資金來源,可以據以測算貸款的回收期和各期還款額以及投資項目的報酬率。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是現金凈流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負債比也就成為銀行衡量企業償債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總資產周轉率與銀行貸款續新在1%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說明良好的企業運營能力可以獲得銀行的積極反應;企業規模與貸款續新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相關性,這與預期不一致。有文獻指出,我國信貸資金重點投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這種現象可能的解釋是在非上市公司范圍內,銀行可能存在大公司喜好;而在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優質客戶的信號,可以將其與非上市公司分離出來。外部融資與貸款續新在1%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這意瞇著企業成功進行了增發、配股、發債等外部融資行為,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償債能力增強,也意味著有關資金提供方對企業資質的認可,銀行對其會有更為正面的評價,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借款。此外,企業在獲得股權融資后,可能還需要配套的銀行借款來支持有關項目的投入和運營。新準則樣本的訴訟仲裁與銀行貸款續新在10%的水平下負相關,而舊準則樣本和總樣本公司不存在相關性。這體現出銀行越來越對存在訴訟事項的企業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擔憂,因此,此類企業更不容易獲得銀行借款。公司治理指數與貸款續新僅僅在10%水平正相關,且相關系數很小。這說明現階段在銀行信貸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中,公司治理尚不是一個重要的考慮,或銀行對企業公司治理有其自身的一套評價體系。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審計意見在我國銀行貸款續新決策中的價值有用性進行實證考察,以期為銀行信貸決策行為的經濟理性現狀提供一個微觀佐證,也為新審計報告準則的改善效果提供經驗證據。研究結果顯示,銀行因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而作出不同的貸款決策,說明審計意見在銀行貨款的決定過程中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審計報告行文格式的通俗化提高了可理解性,能夠勝任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媒介。
關鍵詞:現代企業 公司治理 內部審計 作用
一、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內涵
內部審計是一種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監管過程進行評價的獨立、客觀咨詢活動;而公司治理,是指對公司經營管理和公司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套管理制度。在一個企業組織中,公司治理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控制和評價系統,而內部審計在公司內部控制系統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在公司治理中,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中權利制衡機制形成并有效運行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這個系統中對各個主體的監控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通過監督公司治理的合理有效性、調查舞弊情況,提高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具體作用體現在:
一是監督作用內部審計的首要功能就是監督,以第三方的身份參與公司治理,揭發公司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財務數據進行監督。因此,內部審計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審核,對管理層的會計信息編制和披露起到了有效的監控和管理作用。
二是評價作用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是企業風險控制問題,號稱企業風險管理專家的內部審計常常掌握著企業風險管理、內部監管等多方面的信息,審計中常常協助企業識別和評估尚未顯現出的重大風險,從而對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起到了潛在的預警作用。
三是控制作用基于審計報告對內部控制的的監督和評價作用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過程的基本功能之一,通過審計對企業所使用的各種資產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起到了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從而使資產發揮最大價值。
三、我國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受到影響
根據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我國大部分股份制公司貨有限責任公司都借鑒國外的管理模式在組織結構建設方面大都設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等企業組織,大部分上市公司往往還設立審計委員會。因此,現代企業審計工作推進中的慣用做法是:通過外部審計對企業股東和董事會負責,通過內部審計對公司總經理為代表的內部管理層負責。但是,近年來“銀廣廈”和“中天勤”等國內外公司呈現審計過程的舞弊、造假事件給我們的企業審計工作敲響了警鐘。因企業的環境各不相同,企業所有者和公司內部管理層往往都會干預審計過程和審計結果,造成內部審計的審計過程和審計結果的相對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也使得企業的審計的效率和效果有一定差異,出具的審計報告往往會偏離真實結果。
(二)內部審計方法與手段落后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為一體化,代表現代經濟發展潮流的知識經濟正逐步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著革命性的影響,一些顯得管理新思維、新知識和新技術正對傳統的管理理念產生強大沖擊。企業審計中內部審計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逐漸引入內部控制審計、企業經營審計、企業管理審計、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審計及企業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審計等等,使得審計人員力不從心。目前,大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方法和審計管理手段落后,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管理需要。
四、加強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發展的途徑
(一)改進內部審計策略和方法,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企業要實現內部審計真實反應企業內部管理現狀和提升審計速度,必須改進內部審計手段和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審計體系,實現審計手段和審計方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在審計策略上,審計小組要采取參與合作的方式和謙虛的態度,對被審部門保持信任態度,多征求被審計部門意見,在審計報告中盡量采用建設性語言描述,以取得被審計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在審計的具體實施中要從“小作坊式”的單個項目審計轉向整體性、系統性的“集約式”規模審計,實現審計部門牽頭和組織協調、多部門協作和整合監督資源、實現全員參與審計。在審計方法上,審計小組要在信息技術輔助審計的方法上確保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如:信息系統審計技術方法、聯網審計技術方法等。因此,審計小組應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推行內部審計信息化,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與企業管理控制系統一體的審計操作平臺,以實現對企業財務的實時監控,為企業的股東等利益相關者、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及時提供信息。
(二)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優化人員結構
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內部審計的質量,影響內部審計速度和審計對象的全面和合合理性。因此,內部審計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在專業能力方面不僅要熟悉本企業經營理念、精通會計業務等通用技能,還要熟悉稅收、金融、經濟法律、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在審計實踐中具有敏銳的執業判斷能力;同時,在內部審計人員的個人素養方面要作風正派,堅持審計原則,敢于同企業內部管理中的不規范行為作斗爭,指出相關人員的違紀違規問題。在內部審計人員的構成組成方面,應采取配備的少數職業內部審計師為主、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內部協審員為輔的人員團隊模式進行相關專項審計和評估,必要時可聘請公司市場、生產、質量等部門的專業人員協同參與,這樣可保證內部審計職能的職業化。在人員知識結構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內部審計師是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較廣的知識面。因此,企業應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內部審計人員進行信息技術、風險管理技術、金融創新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以保持其知識的不斷更新。
五、結語
內部審計一定程度上能在公司治理中發揮控制作用;一個企業如果有完備的內部審核體系將會為公司的全面發展起著保駕護航作用,不完備的內部審核體系將會導致公司管理失敗,失去競爭力。我國的內部審計應順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和公司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內部審計對公司治理的保護作用,在促進企業自身不斷完善的同時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注冊會計師;審計;公司治理;商業銀行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導致的英國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國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機中金融巨頭倒閉引發金融監管的思考。這些都使得理論界和業界意識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委托關系,是公司治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注冊會計師審計也產生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審計意見,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幫助其作出合理的決策,這與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在國外,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標不一致,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會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較大的成本。這種成本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審計通過鑒證可以降低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外部審計構成公司治理機制的一部分(DeAngelo,1981)。在國內,韓東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作為一種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的,但整個審計市場質量還不高,還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而針對公司治理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影響,余宇瑩(2007)基于系統論的視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統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發現公司治理系統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越小,審計質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從審計與公司治理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兩者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角度分析不能體現其相互作用的機理;二是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大型商業銀行及集團公司的出現,審計對公司治理在作用機理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基于以上兩點,本文利用博弈論的觀點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公司治理會促進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提高也會促使公司治理日趨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沒有動力聘請高質量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不利于激勵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業銀行為例,分析當公司具有眾多的分支機構時,如何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公司治理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將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與審計程序聯系起來,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商業銀行治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了解商業銀行的性質以及內部控制成為風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也將公司治理環境作為風險應對的考慮因素。這不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內在動力,同時公司治理層同注冊會計師進行溝通,對相關內部控制環節進行再設計,以完善內部控制。二是注冊會計師在實施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時,會將交易的內部控制目標與關鍵內部控制聯系起來,這將有助于公司相關交易所涉及人員在業務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比如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會計基礎工作薄弱,賬戶設置不合理,入賬時間不合理,未按規定更正入賬錯誤等,注冊會計師審計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趨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影響
公司治理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會導致審計委托關系的異化,從而損害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部分上市商業銀行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不完善,在審計委托關系上就表現為企業的經營者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審計委托人,這樣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產生的審計委托關系將會降低審計質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影響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來影響審計質量。公司治理是會計信息的第一層過濾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組織結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監事會失效的情況,企業的經營者就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和財務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低下。而對其進行審計的注冊會計師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審計要求的“合理保證”,不可能發現公司所有失真的會計信息,而作為審計需求者的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只關注審計報告的結果,二者之間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滿足這些審計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審計質量不高。
(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治理相互作用關系
公司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經營者與注冊會計師博弈的過程,其收益矩陣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經營者;A代表注冊會計師。
1.不存在審計合謀,相應的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健全
由于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健全,因此當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質量低時,注冊會計師將承擔法律責任和法律訴訟的風險。則該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
2.存在審計合謀,相應的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不健全
由于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時,注冊會計師將綜合考慮或有收費、可能失去審計客戶以及承擔法律責任、法律訴訟的風險,選擇低質量的審計,出具不實的審計意見。則該博弈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
商業銀行治理越不完善,越會對注冊會計師施加更大的壓力,從而使注冊會計師可能屈從于客戶的壓力而出具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從而影響審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的提高,出現“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的“惡性循環”狀態。如果商業銀行將審計視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內部審計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冊會計師審計將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現“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的“雙贏”狀態。
注冊會計師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時,注冊會計師可以選擇不與公司進行審計合謀,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展開審計工作,促使公司必須完善公司治理;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不高也會給管理層舞弊、粉飾財務報表提供機會,注冊會計師審計沒能起到很好監督的作用,這將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業銀行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商業銀行治理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監督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的規范化治理和保證財務數據真實、可靠性方面考慮,商業銀行需要重視內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統。但是由于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受內部審計模式、內部控制受經營者觀念的影響,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須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注冊會計師對這些分支機構財務報表開展審計工作。注冊會計師將分支機構存在的問題與治理層進行溝通,治理層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商業銀行綜合利用內部控制與注冊會計師審計達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業銀行審計與一般公司審計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業銀行審計本身就具有較大風險。由于商業銀行機構龐大、分支行眾多,注冊會計師不能對其進行全面審計,只能選擇部分分支機構進行抽查,又由于審計抽樣的局限性以及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及定性的審計評價,使得商業銀行審計具有特殊性。二是商業銀行業務復雜,由于不斷擴展和創新,每個業務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資料,給審計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審計人員很難全面掌握商業銀行內部經營管理情況,而且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現有審計人員專業素質、知識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審計發展的需要,審計技術方法滯后于金融業信息化的步伐。
四、結束語
商業銀行審計對于商業銀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業銀行審計又存在上述的問題,這兩者的矛盾如何解決,商業銀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如何提高審計質量,達到商業銀行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雙贏”的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提高審計質量,更好地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完善商業銀行治理,筆者認為應該逐步改善證券市場的法律環境,引導審計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促使會計師事務所增強獨立性和執業能力,提高審計質量,建立聲譽和品牌,逐漸發揮出較強的外部監督能力,減少公司中的問題,改變實際的審計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
第一,明確界定商業銀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的職責和權限,改變實際的審計委托模式。公司治理的形成和有效運轉取決于組織的職責、權限。從縱向上看,必須明確股東與董事會的委托受托經營關系,劃定出資權與經營權的界限,必須明確董事會與管理層的委托受托管理關系,劃定決策權與執行權的界限;從橫向上看,必須明確監事會的監督權力和責任,監督的責任必須與細化的監督權力相互對應。在合理的公司組織架構基礎上,改變實際由經營者委托的審計模式,有效避免審計合謀,使得注冊會計師審計真正起到監督的作用。
第二,建立審計聲譽市場,完善審計激勵約束機制。一是審計聲譽的建立是由審計服務品質、足夠的綜合能力、較高的品牌專用性等因素互動而成的,而治理完善的商業銀行傾向于接受高質量的審計,因此審計市場應該主要從培養高質量審計服務的自愿需求、建立審計服務質量的識別和控制系統、以及完善促進審計市場合理競爭的相關制度安排等方面進行改進。二是必須強化審計責任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提高審計服務的收費,激勵注冊會計師付出與之收益對等的工作;同時加大審計失敗所應承擔的責任,使提供低質量審計服務,出具虛假審計報告成為高風險行為,從而引導注冊會計師行業形成自覺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良性循環格局。
【參考文獻】
[1] 韓東京.所有者、公司治理與外部審計監督――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審計研究,2008(2).
【關鍵字】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治理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它不但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信度,而且嚴重影響國家宏觀調控,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以下是我從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就如何完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出的一些看法。
一、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失真之間的關系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的反映客觀經濟活動,給決策者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會計信息失真可以分為會計信息有意造假和會計信息無意失實,只有會計信息有意造假才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公司治理結構主要指現代公司制企業在管理、激勵、約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則,它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在責、權、利上的劃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控制關系和制度結構。公司治理系統中內外監控機制的有效運用和作用的揮發,主要取決于公司的會計信息系統,如果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會計信息系統缺乏良好的運行環境,就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影響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的根本原因,只有對我國目前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分析,才能找出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只有解決我國目前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真正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二、我國公司治理缺陷與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公司治理的內部監控機制失效。在目前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機制還未很好地建立起來。對以國有產權為主體的上市公司來說,產權主體的缺位以及普遍存在的董事和經理層之間相互兼職導致作為委托人的股東大會,其組成人員本身并非真正的所有者。這就使得公司內可能既無制衡的動因,也無制衡的機制安排。會計信息的編制和披露難以體現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會計信息質量必然低下。
(二)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經理人員作為公司運作的中心,控制著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統,尤其是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當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時,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其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控制為自身利益服務。因此,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經理人員會操縱會計信息使上市公司提供給外部信息需求者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股權高度集中,股東大會流于形式。目前我國很多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股權過分集中問題嚴重。某些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東幾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經營管理人員。中小股東難以發揮對公司的控制作用,控股大股東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采用商品購銷、勞務提供、托管經營、資金占用費、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等關聯交易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使其成為一個空殼公司。
(四)懲罰手段難以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對于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于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
(五)注冊會計師審計不夠規范,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機制失靈。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目前還不夠成熟,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往往得不到保證,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普遍不高,缺乏應有的法律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等。更有甚者,為了在競爭中取得業務,注冊會計師往往屈從于客戶管理當局的意圖,甚至與之勾結,出具虛假審計報告,欺騙投資者。
三、針對我國公司治理缺陷與會計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完善董事會。首先,提高董事會中外部(獨立)董事的比重,并使中小股東和重大債權人能夠進入董事會。其次,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應當分離。從防止經理人員對財務報告進行操縱的角度來看,如果董事長與總經理由同一個人擔任,董事會將較難對經理進行監督,這就為經理控制會計信息提供了可能。再次,應在董事會下建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其職責包括負責對公司的經濟運行和財務活動進行監督,聘用內部審計人員、領導內部審計工作,決定聘用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審查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等。
(二)完善監事會制度。保證監事會在實質上和形式上的獨立性并賦予監事會更大的監督、彈劾、權,還可賦予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共同決定外部審計和內部審計人員聘用的權利。其成員中內部人的比例不得過高,尤其應注意吸收銀行、國家審計機關、中小股東代表、職工參加,以保證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能保護股東、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經理報酬激勵制度。應改變目前經理報酬以固定工資和獎金為主的現狀,適當采用經理股票期權等長期激勵方式,將經理的報酬與企業的業績尤其是長期業績聯系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理操縱財務報告的動機。
(四)采取切實措施鼓勵股東參加股東大會,保護中小股東權益。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股東遠離會場參與股東大會已成為可能,因此,應當支持廣大中小股東采用信息技術遠程參與股東大會投票。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應當盡快建立征集投票表決權辦法,允許專業機構代表廣大散戶股東參與上市公司重大決策的投票表決權,使股東大會真正成為監督經營者行為的最高權力機構。
(五)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首先應當改革審計委托制度,將目前由管理當局委托改為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選擇事務所、支付審計費,從而提高審計的獨立性;其次應進一步完善審計準則體系;三是應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四是注冊會計師應加強法律責任意識;五是有關管理機構應加大對違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過江鴻,《我國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結構研究》,生產力研究,2010:83-84.
[關鍵詞]公司治理;審計模式;治理基礎審計
一系列審計訴訟案件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注冊師不誠信的源頭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層的不誠信。因此,公司治理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空前的關注。1998年世界合作與組織(OECD)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公司治理問題。到為止,該委員會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公司治理結構的準則和指南。而在2002年1月,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也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在上述公司治理準則中,都專門提到了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鑒于形勢,現代審計要想從根本上擺脫困境,就必須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圖景中去,并對公司治理問題給予足夠的審計關注。
一、公司治理圖景和現代審計的參與
(一)公司治理圖景的勾畫
廣義的公司治理是聯系內部以及外部各利害關系人的正式的和非正式關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契約的集合[1].海德格爾認為,世界變成了圖景,“世界圖像并非只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2]在分析和處理公司治理時,我們也試圖將之模型化、形象化,并最終勾畫出一幅宏大的“公司治理圖景”。公司治理可以使各利害關系人在權利、責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實現企業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公司治理中的相關利益主體包括外部利害關系人和內部利害關系人兩方面,因此公司治理不僅包括內部治理機制,還包括外部治理機制。通過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和內部治理機制的協調,利益主體之間在頻繁的博弈活動中達到一種動態均衡。這樣,公司治理圖景得以形成并展現。
(二)公司治理圖景下的審計參與
在企業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契約來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約條款的實施得到監督,否則它就起不到這種作用;而審計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監督方式[3].既然公司治理的實質就是契約安排和權責配置,那么審計監督在公司治理圖景中的參與必然是全方位的。現代審計參與公司治理可以分為外部審計參與和內部審計參與。對這種審計參與的具體說明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現代審計通過各種形式的具體審計服務,全面參與了公司治理,并對公司治理產生了積極有效的。現代審計是對公司治理的一種監督保障機制。
類型 工作形式 對公司治理的參與方式 對公司治理的積極影響 外部審計 1報表審計
2增值服務
3專項受托審計
1會計信息審計
2內控評價和管理咨詢
3管理審計
4公司戰略審計
5治理結構審計 對外部治理機制的影響:
1資本市場效率提高,股價更靈敏的反映了公司信息
2監管部門對合法性的關注
3經理市場的競爭與接管
對內部治理機制的影響: 內部審計 1內部審計報告
2內審增值服務
1會計信息評價
2內部控制評價
3經濟責任審計
4部門、項目效益審計
5預算、決算審計
6管理審計、戰略風險審計 1股東的積極投票與利益協調
2董事會的監督和干預更積極
3高級經理層的責任更明確
【關鍵詞】 內部審計;審計成果;獨立性
審計成果是指審計部門按照規定的審計計劃和程序實施審計檢查,而取得的對被審計部門某一方面業務或整體經營管理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包括審計披露的基本信息和對基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后形成的具有指導性和參考性的材料。對于內部審計而言,內部審計成果就是內部審計人員經過一系列的審計實施程序,匯總工作成果,分析組織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偏差和失誤,解剖問題產生的各種主客觀原因,先是出具工作底稿,最后形成審計結論與建議,出具審計報告。可見工作底稿和審計報告是審計成果的載體,它作為一種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提供給組織的管理層。內部審計成果作用為:(1)內部審計成果為組織提供信息和報告有關重大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建議,不斷完善組織的內部控制,實現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達到加強組織內部經營管理的目的。(2)內部審計成果可以將組織制定的各項激勵目標詳細分解,定量定性,通過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最終對經營者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和考核,使經營者的經濟利益與其貢獻相吻合。(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內部審計成果反映出組織管理中存在的風險,使組織可以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風險,減少其經營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4)內部審計成果也可作為年度考核工作中的重要依據。(5)內部審計成果是各級領導全面、準確了解組織內部情況,掌握全局,制定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是其它監督部門進行業務監督檢查和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是被監督部門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的有效指導。
一、完善組織治理結構,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內審機構的獨立性越強,其地位越高,內部審計才有權威性可言,有權威的內部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才會引起組織高層的關注。一個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是否具有獨立性,也表明了該組織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重視程度越高,內部審計成果得到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監督約束對象,重點應是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應徹底改變內部審計機構地位低下的現狀。建議公司的內部審計由審計委員會領導,審計委員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在程序上能保證其行使職權的條件,以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成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內部審計人員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包括經濟和人事、組織方面,內部審計成果才更有說服力。
二、建立反饋系統,監督內部審計程序的執行和落實
為了保證內部審計成果發揮出相應的效用,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向上級領導或監督部門匯報,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饋系統,嚴格執行責任制度和報告制度。內部審計的信息反饋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格報告制度。要求企業在實行內部審計后,對企業存在的問題以及薄弱環節都有一定的了解,應定期、及時向內部審計主管領導、內部審計組織進行匯報,經過集體分析討論,形成一定的審計意見和整改措施,提交給企業主管領導。內部審計報告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內容全面。報告應詳細說明內部審計的時間、審計的目的、審計的對象、審計所采用的方法、審計的過程,通過內部審計所發現的問題,全體審計人員討論結果,會上發言情況以及具體整改措施,造成問題的原因及責任人,不僅包括經濟指標還要包括文字說明。第二,時間及時。內部審計報告的及時性直接決定了內部審計功能的有效發揮,內部審計報告反映出的問題越及時,調整和處理越迅速,對企業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內部審計應進行必要的審計后監督工作,檢查監督責任部門整改情況,真正實現內部審計成果的作用。
三、提高組織負責人的認識
領導重視內部審計工作,相應地整個企業的工作人員都會重視該項工作。內部審計工作,不論在人員管理還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組織的負責人,只有提高組織負責人的認識,使他們和自己的團隊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內部審計制度才不會成為一紙空文,才能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成果的作用。目前,我國很多企業不是沒有內部審計制度,而是沒有得到良好的執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組織負責人不夠理解,沒有帶頭執行,甚至破壞既定的審計制度,導致內部審計成果無法有效利用。
四、優化內部審計隊伍結構,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
內審工作涉及面廣、要求高,面對內部審計新的發展趨勢,必須不斷加強內審人員隊伍的建設。內部審計人員雖然對本企業內部情況比較了解,對于企業的薄弱環節較外部審計人員清楚,內部審計人員接觸的業務面有一定的限制,隨著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許多新的經濟業務,內部審計人員需加強學習,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企業的需要。
參考文獻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查閱2004年5月至2006年11月間被深交所和上交所因年報信息披露問題而遭到譴責的部分上市公司95家,其中深市45家,滬市50家。被譴責的上市公司,多為前一年信息披露不實。審計意見分為兩類,一類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另一類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其中包括無保留意見加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加解釋說明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理論上,帶有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報告與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具有相同性質,但實際上,注冊會計師在需要對客戶出具保留意見時,一方面迫于客戶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規避職業風險,兩者權衡,往往出具帶有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來自證券市場的現有經驗證據表明,審計報告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并報告管理當局的盈余管理跡象或行為。所以,我們假設該公司該年度會計報告被深交所和上交所譴責且在審計報告中出現非標準審計意見,則把其定為會計信息虛假的樣本,查得符合規定的上市公司共計39家,其中無保留加解釋意見明顯偏多,可以看出注冊會計是比較青睞這種意見的表示類型,這是由于他們規避風險的選擇。
以2006年年報公布的總資產數額為標準,分別對選取的2006年樣本的選取對照樣本,具體步驟為:(1)分別選定每家樣本所屬行業。(2)在同一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生成與樣本公司具有相同的期初資產規模的上市公司若干家。(3)挑選出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并選擇與樣本公司期初資產規模最為相近,且所在同一行業的上市公司。(4)樣本公司與對照樣本進行T―檢驗與Z檢驗,測試樣本公司與對照樣本期初資產規模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同時,根據所選樣本進行監事會人數、會議頻率、持股人數、監事會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檢驗,證明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到底有無監督會計信息質量的功能。從監事會規模來看,樣本公司的監事會人數的最大值、標準差及均值都高于對照樣本,但兩者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監事會規模的大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并沒有太多的影響。
在監事會會議次數方面,也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我國的監事會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方面并未其到應盡的職責,原因可能是由于由于監事會的選舉是由股東大會選舉,因而他們必然會代表大股東利益,難以保證其獨立性,開會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種形式,他們會議的召開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并未起到良好的作用。
監事會的樣本公司持股人數明顯低于對照樣本的持股人數,并且在概率90%時,通過檢驗,而從監事會中監事的持股比例中來看,樣本公司的持股比例要低于對照樣本的持股比例,并且在概率為95%時,通過檢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監事會中的監事如果能夠在上市公司中持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他們監督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其原因應該是當他們在公司持有股份時,為了長期利益,他們會選擇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披露,從而會采取主動的態度監督經理層,防止他們,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假。
二、通過實證分析,我國的監事會能監督不到位的原因
1、監事會組成的先天性不足,難以保證其獨立性。監事會的基本職能就是監督董事、董事會和經理層的,保障上市公司利益,故而相對獨立是首要堅持的。而依“公司法”的規定,由股東大會選舉監事會。根據資本多數決的原則,結合我國國有股權占絕大多數的現實,大股東必然能選出絕大部分的監事,毫無疑問這樣的監事也必定代表大股東的利益,他們必然會與大股東一起維護自身利益,從而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
2、監事會對董事會的制約不力。公司董事兼任其控股公司董事,對董事公司被收購中的權力義務以及反收購措施缺乏限制性規定,董事會享有股東大會唯一的召集權,中小股東權益受到損害后救濟無法可依等。
三、面對我國監事會存在的問題,結合本國國情,提出幾點建議
1、提倡監事的激勵制度。加強監事會中監事的持股比例,讓他們的經濟效益與公司的經營業績直接掛鉤,使他們自主地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去關心公司的經濟效益,從而他們會去關心經理層對公司的業績,關心公司的會計信息,所以能夠有效的防范經理層造假,降低經理層隱瞞,漏報信息的可能。
公司治理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企業制度、公司管理等的各個領域,是關系到企業生存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狹義上說,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者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廣義來說,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東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廣泛的利害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公司治理包括炔抗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內部公司治理有股權治理、董事會治理、管理層激勵和內部控制;外部公司治理有控制權市場、債權人市場、投資者保護以及產品和要素市場。
內部控制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而逐步生產和發展起來的。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部控制分為內部審計控制和內部財務控制,這里著重講內部審計控制。
二、公司治理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關系
一是實現企業目標,提高企業價值,是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最終目標。減少虛假會計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是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而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保證,因此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有著共同的目標;二是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具有同質性。公司治理是建立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內部控制的核心也是在兩權分離的基礎上如何實現企業效率的最優化;三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的保證。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環境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反之,若沒有科學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無論設計如何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也會因流于形式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是惺惺相惜的,公司治理的兩權分離的結構是內部控制有效運行,正常發揮其功能的前提和基礎。公司管理者作為內部控制的主體,卻不能決定經營者的聘用,因為這是由公司治理的結構決定的。若公司結構不健全,同時也沒有對管理者起到有效的監督激勵作用,公司經營管理者就會沒有建立完善內部控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
大多數上市公司都具有兩權分離的公司治理結構,在這種形式下,內部控制特別是內部審計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審計部門地位低,審計工作不規范。絕大多數公司對于內部審計的認識不高,甚至沒有設立審計部門。公司只有在立法時按規定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這就使得審計部門看起來可有可無,在我國這個沒有內部審計氛圍的大環境下,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較差,其地位也會低于其他部門。審計工作由于其靈活性較大,應當依法進行,或者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而定。現在企業一般都不在意內部審計工作,所以多年來管理比較松散,也讓內部審計人員陷入兩難的工作狀態,一邊是審計工作沒有監督人員,另一邊內部審計沒有細化的規定,出現問題也沒有可以依據的法規,造成審計工作一直沒有效率和質量。
(二)內部審計人員素質不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現在的審計人員大多數來源于財務部門,根本不能適應工作,內部審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同時,企業也并不是很重視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而一般的審計人員只會簡單地對賬和查賬,并沒有眼光和足夠的預測能力去全局把握。如若企業的內部審計只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評判公司內部的財政狀況,總是會有一些偏袒的狀況出現。
(三)高層管理人員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內部控制是在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職員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在執行時,內部控制的焦點仍然在財務會計系統和業務執行系統,兩者均在管理層之下,對高管的控制力還是比較弱,主要是針對普通員工。
(四)內部控制的運行環境缺乏有效性。內部控制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才能有效運行。其中,公司治理就是其所需環境的一個重要基礎和保障。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運行環境較差,主要是因為:第一,內控觀念落后。認為內部控制可有可無,從而造成約束的條條框框無人問津;第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即缺乏健全的運行環境。內部控制系統的成功建立和實施是以健全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為基礎的。上市公司中,股權集中度較高,使得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無法履行其職責,更進一步說,成本也會增多。
(五)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的問題。我們所得到的是來源于公司注冊會計師的關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審計報告,公司自身的內部審計報告只是徒有形式,而沒有《基本規范》要求的以內部環境為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活動為重要手段,以信息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五要素內部框架。
四、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不足原因分析
在內部治理機制設置了合理的權力機構、建立了適當的監督與激勵機制的基礎上,為實現三大目標而建立的自行檢查、制約和調整內部業務活動的自律系統,這就是內部控制。而上市公司權力機構如董事會、監事會等未發揮作用、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等是內部控制失效的直接原因。
(一)董事會獨立性不高。董事會獨立性的缺乏是指董事會中的大股東、經理層之間獨立性不高,董事會成員中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不夠。大股東擁有很高的控制權,董事會有時從大股東中選出,這使得董事會的獨立性不夠。
(二)監事會的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向全體股東負責,對公司財務、公司董事、經理以及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履行職責的合法性、合規性進行監督,維護公司和股東的合法權益,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處于監督制衡的重要環節。實質上,設立監事會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但是,我國上市公司的監事制度與上述思想有很大的差別:我國監事會只負責審查公司活動的合法性,不具備任免董事的權利,不參與決策一致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不能對董事會的控制力有任何的制衡作用。
(三)內部審計不健全。完整的內部控制有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監督五個要素組成,其中控制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控制環境是一個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是企業的人以及它所處的環境,是內部控制體系存在和發展及其實施的空間,是內控體系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推動企業內控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礎。我國內部審計機制不健全,審計范圍有限,內容單一,不能對財務人員等職員起到一定的制s作用。
(四)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委托理論認為,由于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委托人與人的利益不一致,兩方肯定會采取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措施。如果激勵機制不到位,委托人和人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因此,在內部控制過程中,必須重視內部控制執行層的經理和高管人員的激勵措施,通過短期和長期激勵政策,促進其努力履行受托責任制,提高公司效率。我國上市公司對經營者的激勵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報酬偏低,高層管理人對報酬制度普遍不滿意,即經營者投入很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從而產生激勵不足的問題;二是高管薪酬結構單一,例如它不是與持股比例呈正相關。
五、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完善建議
(一)健全完善內部控制環境。這里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完善內部控制環境。首先,就高層對內部控制意識薄弱來說,需要優化股權結構。股權分置改革后國有股和法人股均可以上市流通,同時境外境內投資者也可以進入,改變了我國一股獨大的格局,對多個大股東形成制衡局面,對公司治理格局的改善有所幫助,提高了我國的公司治理水平。
(二)注重管理者素質與品行塑造。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管理者素質的提高對公司內部控制的影響是很大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品行有很大的關系。任何一個企業,管理者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管理者在重視文化建設和內部控制作用的同時,要以身作則,不應搞特殊和例外。因此,上市公司管理者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要把對公司發展有利的建設看作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約束,而是從自身做起,重視內部控制的建設,把自己也置于內部控制的管理范疇之內。
(三)從董事會的角度考慮。首先,優化董事會結構。基于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特征,經營者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資產和經營活動。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的沖突也是由于兩權分離造成的。調整上述兩者的利益關系,激勵和約束管理人員的行為,是建立在完善的董事會基礎上的,完善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關鍵環節。完善董事會有以下幾種方法:優化董事會成員結構;改善董事的提名及產生機制;明確董事會的職責權限,完善其運行機制;加強對董事會的考評及培養。
(四)從監事會角度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首先,對監事會加強管理,明確監事會的工作程序,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其次,加強監事會的日常監督工作;最后,監事會應利用專業人才的職業技能和經驗來豐富和提高自己。
(五)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激勵機制是管理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一種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硬性制度。激勵制度的產生也是以兩權分離的公司治理結構為背景的,是調節股東與經營者之間沖突的一種措施。因此,過多地關注經營者與所有者的激勵措施,適當運用這種機制,會使得經營者提高其管理效率,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玲.公司治理視角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的探析[E].經濟與管理科學輯,2011.S1.
[2]陳華.論上市公司治理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7.15.
[3]范帆,田永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與內部會計控制[J].會計之友,2004.9.
[4]高濤.基于公司治理視角的內部控制問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
關鍵詞:內部審計 職能 組織模式 方法
一、引言
1995年《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指出: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實施內部監督,依法檢查會計帳目及其相關資產,監督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活動。2003年《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現定》中,給出了內部審計的新定義: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以促進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1999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目標是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是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來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來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2007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將內部審計的定義修改為:內部審計是一種旨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營運的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幫助實現組織目標。內部審計定義的轉變是對內部審計職能轉變的一種概述,同時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也意味著內部審計組織形式需要配套地進行改進,以適應新的內部審計職能以及公司治理對內部審計的新要求。在國內,王光遠(2010)比較了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其比較更多是內部審計內容橫向上尋找差異,并提出改進意見,并未集中考慮我國借鑒國際內部審計后,內部審計職能與內部審計組織形式的轉變關系。張儉(2009)分析了內部審計報告對象應該是董事會還是管理層,借鑒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分析了內部審計的矛盾,但其并未注意到組織形式變化的深層次原因是其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在國外,Hermanson(2002)認為內部審計機構應該采用隸屬于董事會,向審計委員會報告這種結構,才最有利于改善治理,才能使內部審計成為治理結構的一部分,Richard G. Brody(2000)也介紹了內部審計不同的職能,并且隨著職能轉變其獨立性的要求。而本文借鑒了上述內部審計的研究成果,探討我國內部審計職能與組織形式的演變,分析內部審計職能與組織形式在演變中的相互關系,比較不同組織形式的優劣,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
二、內部審計職能與組織模式的演變
( 一 )內部審計職能的演變2003年以后,內部審計職能進一步發生了變化,2007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對于內部審計新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內部審計職能的變化,內部審計從過去的查錯防弊,到監督與評價并重,再到確認與咨詢活動,使得內部審計從單一的審計功能向管理審計職能轉變,其保證程度逐漸地下降,而審計工作的深度逐漸加強,這使得審計不僅具備評價、監督、鑒證等職能,也在管理服務、咨詢、風險與戰略管理等職能上實現突破,進而有利于公司治理,把內部審計的目標與公司治理最高目標協調一致:為組織價值增值服務。(1)傳統內部審計的觀點。經濟監督職能:經濟監督職能是內部審計基本的職能,也是內部審計產生的原因,以各種規章制度為標準,對企業內部財務收支和經營活動進行檢查和評價,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查處經營活動的違規行為并予以糾正和處罰;規范公司財務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和完整,防止錯誤和舞弊行為的發生,監督企業經濟責任承擔者是否按既定的目標進行,有利于企業的每個部門按照既定的政策完成指定目標,以達到公司治理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監督職能可以為公司的違規行為起到威懾作用,良好的監督不僅可以查出違規行為,也可以減少違規行為的將要發生可能性。經濟評價職能:經濟評價職能是從經濟監督職能中拓展而來的,內部審計對企業的各種財務資料和經濟活動進行評價,可以說內部審計的經濟評價職能奠定了現代內部審計職能的基礎:內部控制、風險與戰略管理、咨詢職能都是經濟評價職能的延伸,它的實現才能真正為內部控制、咨詢服務提供素材,無論是審查被審計部門的預算、計劃和政策,還是評價經營活動合規性與否、評價目標執行的路徑,都是為公司治理服務,基于此提出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建議,可以真正地實現企業目標:公司價值最大化。(2)現代內部審計公司治理的觀點。傳統內部審計的職能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但并未全面地體現在公司經營的方方面面,現代內部審計公司治理的視角使得內部審計的職能體現地更加淋漓盡致:第一,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指為了確保實現企業目標而實施的程序和政策,內部控制應當確保識別可能阻礙實現這些目標的風險因素并采取預防措施。內部控制活動和程序只有配合內部審計才能真正地實現:首先,內部審計本身就是一種控制,它按照內部控制要求,通過內部控制為其制定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務、達到的目標,協助管理層監督內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來促成好的控制環境的建立,并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意見。其次,內部審計的效果也取決于內部控制的質量,基于控制程度低的內部審計工作不會起到良好公司治理的目的,反而因為內部控制的質量較差而無法有效地開展工作;基于良好控制的內部審計工作可以擴大審計領域,采取現代審計方法,從更大的程度上加速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的步伐。第二,風險與戰略管理。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一個延伸,COSO風險管理的框架與內部審計所采用的方法相似,風險管理過程與內部審計過程職能相互補充,相互滲透。風險管理發現企業風險點,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審計證據,內部審計更容易評價風險管理部門對于風險的識別是否準確、方法是否得當、分類是否正確等。內部審計部門可以通過各種風險分析方法來分析企業的內外部風險的因素、趨勢后果和頻率等,來判斷風險管理部門是否已經識別出了重要的風險,并充分考慮風險的成因,為評估風險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通過檢查各個業務流程的活動,獲取企業內部因素的發展狀況分析,公司經營決策可以結合公司外部環境的分析,調動企業不同領域的資源,制定出適合公司的戰略發展路徑。第三,咨詢職能。在內部審計的職能被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咨詢職能也逐漸地從傳統內部審計向管理層提供建議延伸出來,它拓展了內部審計的服務內容。咨詢活動主要是向管理層提供建議或提供客戶服務等活動,具體包括:提供管理建議、職工培訓和流程設計等。內部審計在提供確認服務的同時可以很好的了解公司各個部門的管理活動及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這一優勢使內部審計的咨詢職能減少了成本投入(如外聘咨詢公司),成為內部審計監督檢查工作的附加值生產,第一時間把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的報告給管理者,同時針對這些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來幫助管理層改善組織的經營與控制。如(圖1)所示。這形成了以公司治理為核心,以風險管理、戰略管理、咨詢服務為內容的具體內部審計職能,真正地使得內部審計為公司增值服務。
( 二 )內部審計組織模式的演變 在1995年頒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并未規定內部審計的從屬關系,而2003年新頒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只是規定了對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負責,對于內部審計應該對管理層負責還是董事會負責并未提及。自從2003年新的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實施以來,內部審計的地位逐漸被企業重視,而內部審計的組織形式也因不同企業而有所不同,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種:(1)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財務部門。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財務部門,內部審計機構實質上成為履行財務部門稽核職能的機構,雖然可以發現和糾正會計和財務上的差錯和舞弊,但是內部審計的工作僅限于財務領域的查錯,更像是財務部門部門職能的擴張,對于公司其他領域無從貢獻,不能作用于公司治理層面。同時,內部審計人員隸屬于財務部門也不符合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原則,內部審計的效果將降低,其只能起到監督的職能,包括評價和鑒證在內的一系列增值目標職能不能有效地發揮。(2)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管理層。這是2003年以前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內部審計部門成為監督經營活動的機構,這樣有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財務上的差錯和經營活動中不合規的行為,有利于協調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關系,從而將審計工作與企業的內部控制相結合,但是內部審計機構依然缺乏獨立性,內部審計機構難以監督高級管理層,無法保持獨立性以及監督和檢查的客觀性,使得其無法監督管理層舞弊等情形,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要求內部審計機構不得隸屬于管理層。(3)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監事會。監事會受股東大會的委托,代表股東對管理層進行監督,對股東大會負責并向其報告,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在監事會下也成為監事會監督經營活動的分支,這種設置的優點在于獨立性較高,對于傳統審計的監督、評價職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但是關于風險與戰略管理、咨詢功能卻得不到最好的發揮,使得內部審計對于公司增值的貢獻程度降低,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內部審計定位對于內部審計組織模式的影響,進而影響了內部審計的職能。(4)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董事會。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董事會,向董事會負責,有利于保持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使得內部審計機構能夠真正地實現監督管理層的行為。《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訂)》指出:公司內部審計制度和審計人員的職責,應當經董事會批準后實施,審計負責人向董事會負責并報告工作。這樣的設置有利于內部審計機構對于企業經營活動中進行監督,但是董事會是集體決策,企業對董事會負責可能出現操作中的困難,不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和對評價的改進建議。(5)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董事會下屬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內部審計機構隸屬于審計委員會,接受審計委員會的監督。筆者認為這是目前內部審計組織模式的最佳方案:第一,審計委員會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利于保證內部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使得內部審計的重要結果及時報告董事會, 以便董事會及時、正確地作出決策。第二,這種隸屬關系的優勢在于它既考慮了內部審計機構監督管理層的可能,也考慮了審計委員會監督內部審計機構的可操作性,利用了審計委員會的專業性。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審計委員會直接管理公司的內外部審計,并與董事會、企業經營層形成直接聯系。內部審計的負責人由董事會確定,以增強其獨立性,并由審計委員會直接領導內部審計。2009年由中國會計視野網站發起并組織對5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了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如(表1)所示。從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來看,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依然未能上市公司足夠的重視,這不僅限制了內部審計職能的擴展,也意味著上市公司不能有效地利用內部審計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裘曄(2010)利用博弈論觀點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內部審計之間的博弈過程,并利用模型的擴展得出結論: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直屬的內部審計會對管理層進行監督,對管理層的違規行為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而直屬于管理層的內部審計工作效果將大打折扣。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有賴于內部審計獨立性程度,所以對于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應該納入公司對于內部審計的定位及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中,割裂地看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將找不到獨立性強弱的原因,而片面地看內部審計職能無法很好地發揮也將不利于內部審計的貢獻,所以內部審計的職能與組織模式必須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優配置以達到公司價值增值的目的。
三、內部審計職能組織模式與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發展
( 一 )內部審計職能組織模式的發展內部審計職能在近年并未體現出根本性的轉變,從傳統內部審計職能到以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成為當下公司主要的內部審計職能方式,但關于如何更好地實現內部審計職能的方法爭論卻一直在進行,即:如何更好地實現內部審計公司價值增值的目標,內部審計參與價值增值的途徑主要兩種,一是為公司提供增值服務,二是減少公司損失。在提供增值服務上,主要是通過確認和咨詢服務為組織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使每一部門和每一項目達到節約成本和提高收益的目的;在減少組織損失上,主要是對公司的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價,以確保公司的內部控制對防止價值損失風險的有效性,這就引出了一個同內部審計職能與組織模式都密切相關的問題:內部審計方法發展的選擇,其中一種選擇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而另一種選擇是是治理導向審計:(1)風險導向審計與治理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該作為增值型內部審計的一種方法,其目標是為了企業增值,通過風險管理、控制以達到減少加之損失的目的。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基于現代審計理論,基于審計風險模型有針對性的審計策略,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利用其審計程序發現的問題,擬成內部審計工作報告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實現內部審計職能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是咨詢也成為內部審計的職能之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該更多關注事前和事中工作,要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以更為靈活、系統的風險分析方法代替傳統內部審計。治理導向審計延續了傳統內部審計的方法,并把重點關注于公司治理狀況,其主要的審計程序包括先導性治理狀況分析、審計重點識別、審計風險估算、實施基本審計程序、編制審計報告。治理導向審計是在分析公司治理目標與治理環節后,對公司治理水平進行測試,尋找各治理環節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可操縱空間,從而確認治理水平,并編制治理評價報告為公司治理的完善提出建議。通過治理分析對各環節治理水平進行評價,識別治理風險,確定治理風險對經營活動和會計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并按照前兩階段的分析進行適當范圍內的實質性測試,對確認的審計重點環節進行更嚴格的測試,進而發表內部審計報告。治理導向審計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將審計程序建立在對治理的分析基礎之上,對治理薄弱環節給予更多的關注。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治理導向內部審計的關注點不同,前者更關注公司業務層面的風險點,它最大的要點就在于風險評估程序及風險應對程序,并根據風險點的控制情況報告,而后者更關注公司治理情況,它最大的要點就在于實施基本審計程序前的先導性治理狀況分析,并根據治理環節與治理評價提出建議;風險點控制也可以作為公司治理報告的一部分,所以兩者并不相矛盾,在內部審計的發展過程中,兩者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為內部審計實現公司價值增值的目標服務。(2)董事會領導還是總裁與董事會共同領導。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必須依賴于內部審計組織模式改變,獨立性與內部審計意見反饋的效率都是內部審計組織模式應該考慮的問題,從內部審計的演變過程來看,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正在逐漸走向:內部審計隸屬于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的模式,這種模式在獨立性方面是最強的,也正是內部審計基本的監督職能得以實現的有利條件。但是有觀點指出:這種模式不利于內部審計工作對于管理層的經營建議,因為隸屬關系使得內部審計對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報告,而內部審計的建議與改進措施就不能很好地被管理層利用;管理層在經營活動中起著主要作用,內部審計的結果需要管理層在經營活動中應用而實現價值,所以內部審計的服務對象不僅需要在目標上達到一致,也需要在傳導效率上達到最優。在內部審計――董事會――管理層的信息傳導過程中勢必出現信息遺漏及信息不暢。所以董事會與總裁共同領導下的內部審計具有以下優點:第一,董事會領導保證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保證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管理層目標不沖突,不會出現企業對內部審計有競爭性的需求。第二,總裁領導意味著內部審計評價與咨詢的職能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內部審計的工作報告與改進建議可以提交于管理層,為其經營活動出謀劃策。這兩者的沖突在于共同領導者的目標不一致,當然這其中的機制設計還是在于董事會主導,畢竟經營活動的重大經營決策權在于董事會,這過程中的沖突可以由審計委員會溝通完成。
( 二 )內部審計技術與審計人員素質的改變與發展 (1)內部審計技術的發展。內部審計部門應當依托信息網絡技術,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個完善、高效的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和審計操作平臺,實現審計信息到管理信息的有效轉變。改變內部審計的審計方法,逐步實現審計過程的三個轉變: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事前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非現場審計相結合。內部審計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對于初步設計、招標、物資采購、征地、工程施工等各項工作,審計人員都及時參與并實施審計,通過事前、事中審計,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時效性,解決了事后審計難的問題。內部審計應向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在審計工作中的溝通與合作,減少重復審計,提高審計效率,互動地發揮作用。(2)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使得內部審計工作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內部審計人員熟悉審計知識,還得了解管理學、計算機等方面知識,使得內部審計人員成為咨詢型人才,所以內部審計部門需要改善內部審計人員的構成,不僅要有精通財務、審計、管理、計算機的人才,還應配備熟悉企業各項相關業務的專門人才;公司需要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使得內部審計人員及時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只有在內部審計人員擁有必備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后,內部審計的職能實現才可以真正地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光遠、嚴暉:《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比較與借鑒》,《審計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