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考試制度的弊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考試制度的弊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考試制度的弊端

        第1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大學考試制度 理念 弊端 對策 教育社會學

        關于我國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影響,近10年來人們對此業已多有批評和分析。這里擬基于以往人們的研究和教育社會學的視角,進一步揭示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并提出若干相應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分析

        考試制度的功能障礙與偏差。概括而言,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的功能障礙與偏差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考試本體功能的缺失與弱化現象。一般意義上,大學考試表現為教育的幾大本體:總結,指在教學活動的結果形成后進行對教學活動的結果的評價;反饋,通過考試以得到教與學的反饋信息從而改進師生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導向,通過考試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校考試通常只作為總結一門課程的教與學的依據,其本體很難真正得到發揮。①甚至早就有論者提出,在我國高校,還沒有一套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制度”的大學考試制度,考試的各個環節缺乏有機的聯系,②考試進行得如何,幾乎全憑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的自覺性與責任心,甚至由于沒有嚴格、科學的制度加以保障和監督,導致助長了少數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這也是在高校中出現考試作弊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考試本體功能偏移或混淆的現象。從社會學視角來看,考試不僅承載教育的本體功能,還往往承載了社會控制功能,考試充當了社會篩選的工具、社會維持的手段。這方面的功能往往會抑制考試本體功能的實現。這突出地表現為考試往往成為了其他方面高等教育評價的“配角”,充當了迎接各種檢查評估的“支撐材料”,成為了選拔學生并對學生進行社會分流的手段(如各類大學評估、評選優秀學生、評定獎學金、選拔保送研究生等)。學校在關注考試形式上的規范、考試成績表面的風光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忽視了考試的教育本體訴求。

        三是考試的功能被異化,即考試的實際作用已經失去了其服務教育的初衷,客觀上發揮了其他的“作用”。如學校和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因舉辦各種形式的考試而獲得種種經濟利益、教師因對具體科目考試的控制權力而獲得所謂制度的權威進而因此忽視自身專業權威與感召權威的提升、導致教育管理人員與教師的權力濫用,這些“作用”,事實上損害了考試的本體訴求。相對而言,第二、三種情況我們可以將其歸之于教育社會學所關注的所謂教育的“隱蔽負功能”,或稱“負向隱”③這是往往為人們所忽視的現象。

        四是考試的功能被反轉,即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負功能現象。這是由于學校教育人員的教育理念偏差、考試制度與運行方式失當,或者由于個別教育人員的職業倫理的欠缺,使得考試不僅無助于學生的發展,反而造成對學生身心發展的損害。這屬于“錯誤教育的負功能”。④如高校考試中的不公平現象比較嚴重,概括起來,主要有:因虛假分(或作弊)導致用功與不用功無差別,因印象分的存在而導致努力后的變化不顯示,由于教師的好人思想而產生的人情分,由于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好惡分等。其他如因不合理的考試造成學生的身心損害、學生利用制度的缺陷從事考試舞弊進而影響到品德發展、在一些學校存在的教育人員以考試要挾學生等現象均屬于此種情況。

        總之,上述現象從根本上來看,不利于考試的教育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辨證統一與協調實現,特別是導致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和當今高校的考試制度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沖突,⑤向社會輸出的仍然是一批批的傳統型人才,傳統的考試制度滿足不了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考試制度理念與教育應然訴求的背離。考試屬于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但審視學校教育評價現狀,不難發現諸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存在嚴重的管理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傾向,這些傾向遮蔽了教育評價的本真追求,制約了教育評價促進人發展的目的,成為學校教育評價改革中必須解決的問題。⑥如在功利主義價值觀支配下,過分夸大分數的重要性,加劇了學生對學業成績的功利化傾向,助長了學生的投機行為。⑦同時,在當前高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條件下,只重視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發展,這是一種“去個性化”的考試制度,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抑制學生的情感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趨于“同化”,抑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⑧

        考試內容的唯“書”不唯“實”。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而不應是唯一的教學內容,也不宜把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和變成教學內容的重復。但在大學考試中,考試內容往往復制了中小學的應試模式,局限于教材的死記硬背。與之相關的一個現象是,不論在教學中還是在考試過程中,高校教師、考試人員只是名義上的“在場”教育者,而實質上是“缺場”的。因為教師往往只是教材的復述者、“傳聲筒”,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知識建構,在場的只是教材上的所謂“法定知識”,即便有些教師有自己的“師定知識”、“師創知識”,在整體上也只是教材“法定知識”的附庸,無法逾越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所確定的“法定知識”的大框框,至于“生創知識”,也就是學生的自主發現,在帶有強烈應試味道的考試中難以有一席之地。這些現象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考試運行管理方式的程式化。這方面人們一致的批評是,由于追求管理的便捷與效率,長期以來,高校的考試形式和方法往往以閉卷考試為主,其他方式少;偏重理論、忽視技能操作和實踐應用;看重標準化,忽視個性差異;甚至命題過程也機械套用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使用如雙向細目表將知識進行了精細分割;追求評分標準的精確化、目標唯量化等,導致學生厭考、懼考、甚至厭學。另外,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高校中的考試多數集中在期末,多數學科沒有期中考試。很少有教師主動將考試結果是否應符合教學與培養目標的情況反饋給學生,出于評估工作的需要所做的試卷分析等“事后”工作其實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學管理部門組織考試關心的是考試秩序的規范、考試結果作為學籍管理的依據,試卷的抽查關注的也只是試卷形式的規范,而很少將對各門課程考試情況的分析與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起來。

        當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弊端的應對措施

        更新考試觀念,樹立科學的考試功能觀。要認識到,考試既是一種教育評價的工具也應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高校學業考試不僅可以考察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還應有利于全面評價和改進教學質量,不能停留在片面評定學生優劣的工具性水平上。不能把考試當成教學的目的,或濫用考試的作用。要科學分析考試成績所反映出的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與能力發展程度。必須正確處理好考試成績與評優、評獎之間的聯系,優秀與否應由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來決定,而不能僅根據一兩次的學業考試成績來決定。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夠站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高度要求自己,虛心學習各方面知識、踏實積累經驗。

        變革考試內容,使教師和學生成為考試的真正主體。要從“知識本位”的考試觀轉向“能力本位”、“創造本位”的考試觀,考試內容應當在考察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更注重考察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應局限于課本和教學大綱,要注重考察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心理素質與學科素養。考試內容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書本的“法定知識”,要能夠給教師的“師定知識”、“師創知識”和學生的“生創知識”以必要的空間。

        變革考試形式,實現考試方式的多元化、彈性化。一是要從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出發,打破考試模式的單一化局面。將閉卷考試開卷、半開卷考試合理結合;注意考試具體方式如筆試、口試、答辯方式、課程論文等的有機結合;注重理論考試、技能考核、操作實踐、成果交流等的有機結合;注意終結性期末考試,平時形成性考試的結合,有效發揮考試的診斷、調節、激勵作用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在思維、實際操作、應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此外,還應重視建立科學命題制度、采用科學評分制度、合理實行教考分離、加強試題庫建設、建立靈活的信息反饋系統等。

        總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呼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高校考試制度應主動推進變革,以順應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注釋

        ①王金蘭,傅國華:“高校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初探”,《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②秦臻:“大學考試制度芻議”,《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9年第2期。

        ③④張人杰主編:《大教育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頁。

        ⑤⑧孫銀蓮:“高校考試制度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第2期。

        第2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導游;資格考試;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107-02

        現行的導游資格考試制度自1989年開始實施以來,為中國旅游業導游的選拔和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現行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日益突顯,導致出現了導游員隊伍迅速膨脹,行業競爭加劇,旅游教育低水平擴張等一系列問題。在許多方面已經不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甚至已經嚴重地阻礙了導游行業乃至整個旅游行業的正常發展。因此,改革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已成為當前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

        一、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旅游者素質的提高,現行導游資格考試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這對于導游人才的選拔乃至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無疑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格考試門檻過低。1999年起實施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3條規定,“國家實行全國統一的導游人員資格考試制度。具有高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或者以上學歷,身體健康,具有適應導游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參加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經考試合格的,由國務院旅游行政部門或者國務院旅游行政部門委托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門頒發導游人員資格證書。”在高中教育幾乎已經普及的今天,對參加導游資格考試的考生學歷要求是高中以及中專以上學歷,這使得導游員選拔考試變成幾乎沒有學歷限制的考試。門檻的降低,使得各種年齡、各種學歷、各種層次的人員都可以參加導游考試。年齡最小的考生18歲,最大的達73歲;學歷最低的是高中,最高的是碩士;行業跨度大,工商各界、研究所、高校、公務員均有人報名。報考人數激增導致導游隊伍擴張、導游行業競爭激烈。據統計,全國共有70多萬人通過了導游資格考試,有53萬人拿到了導游證。另一方面,在現行的導游資格考試制度下,不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專生,最后進入旅游行業的憑證都是導游資格證。這嚴重地打擊了高校旅游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項考試制度面前,扎實的學術功底與廣博的知識積累無法得以體現。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的旅游專業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本科招生也呈現下滑的趨勢。而在面臨就業選擇時,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轉行,而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只是暫時留在業內,伺機跳槽。而這項陳舊的考試制度所造成的不公平,也排斥了許多高素質、高學歷人才進入旅游行業,導游員隊伍整體水平也因此無法得到較大的改善。

        2.考試教材缺乏深度。一名合格的導游員應該具有非常寬廣的知識面,了解歷史、地理、宗教、民族、民俗風情、風物特產、園林建筑、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熟悉各著名景區、景點的自然文化歷史背景,并善于將風景名勝與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名人逸事等有機聯系在一起。而且要具備嫻熟的導游講解技能,語言生動、文明,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然而從各地的導游資格考試教材來看,體現這方面能力的導游基礎知識部分盡管涉及內容較廣,但往往缺乏深度。這使得考生只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對于今后的導游講解工作意義不大。另外,教材頻繁更換,部分存在內容結構不盡合理、表述欠科學甚至錯別字過多的問題。導游資格考試的指定教材是教師進行考前輔導、學生進行考前復習的依據,又是考試命題和評分的依據,同時也是將來導游講解的依據,應具有不容質疑的權威性。但是,教材出現的上述諸多問題使其權威性大打折扣,也使輔導教師和廣大考生無所適從。

        3.考試內容過于簡單。導游資格考試相對于社會上其他行業準入考試的專業化程度明顯偏低。在中國各省市組織的導游資格考試中,所規定的考試科目除現場導游外,筆試科目主要有:《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知識》和《旅游政策法規》。盡管考試內容涉及面很寬,但淺顯易懂,缺乏深度。而各省市旅游局指定或推薦教材的做法,則進一步降低了考試難度。導游資格考試題型基本都是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為主,缺少主觀性題目。題型的固定使得考生只為應付考試而背誦考點,完全可以通過突擊復習取得資格證。但是這些擁有較強記憶力、善于應付考試、取得高分的考生在實際帶團過程中卻未必能表現出出色的帶團能力。旅行社的主力導游應是那些綜合素質較強的考生。這就反映出現行導游資格考試制度中考試內容、考題形式、選拔人才的趨向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弊端。考題形式的固定只能選拔適應應試教育的考生,不利于選拔具有較高文化、能力、思想素質的導游人才。

        4.考試培訓以應試為重點。當前各地導游考試培訓以應付考試為重點,以考試通過率為目標。培訓時教學重點在于猜題、壓題和考點的講解。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部分重點講解,而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則一帶而過,至于實用技能培訓部分由于屬于提高層次而不是資格考試的重點,也不必進行深入講解。這種以應試為重點的培訓方式對真正提高導游技能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在以資格考試為中心的旅游教育中,實用主義思想泛濫,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旅游院校大行其道。通過考試,獲取導游資格證成為許多院校辦學和學生學習的最高宗旨。相當多的旅游專業在設定培養目標、編寫教學大綱、設置教學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等方面,一切以考試為中心。部分學校甚至把當地旅游局指定的考試輔導資料直接作為教材。

        二、完善導游資格考試制度的對策

        1.提高導游準入門檻。伴隨著旅游的大眾化,游客的品位也在不斷提高,對導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養一支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導游隊伍已成為旅游市場的急需。旅游行業應提高進入的門檻,至少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特別是應該鼓勵旅游專業學生報考導游資格考試,從而實現導游隊伍學歷層次、知識層次的整體提升。對于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缺乏基本職業素養的非旅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應適當增加考試內容,加試其他相關科目,提高考試難度。但對于少量行業緊缺人才,如小語種導游、復合型導游、專家型導游可以放寬考試限制。此外,在考試資格上,可做適當區分,如高學歷導游報考中高級導游所需年限可比低學歷導游適當縮短。同時,在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向高層次、高學歷人才適當傾斜。通過適當的區別對待,可以鼓勵導游員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同時,也能留住并吸引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加入到導游員隊伍中。報考門檻的提高,會直接提升導游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這對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統一考試標準。目前,導游資格考試由各省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旅游局)組織實施,試卷的命題和教材也是由各省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相關單位去執行匯編,各省級旅游局可根據本地特點,自行命題、考試和評卷。盡管國家統一制定考試大綱,但在試題上仍然存在很大差異,出現地區性、時間性的標準不統一。建議建立國家級標準試題庫,題型設置應多樣化,采用計算機命題,在考試科目的設置、考試的內容調整等方面,要結合導游員的職業特點,突出考生的綜合素質,為大學的旅游教育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既統一了標準,也避免了各省之間的不平衡,更能體現公平公正。同時,各地旅游局原則上應只提供考試大綱,而不能組織編寫并指定或推薦培訓教材。

        3.強調對導游綜合素質的考查。一個合格的導游員,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強健的體魄、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感、較好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而這些素質不是僅通過導游資格考試就可以考查出來的。考試成績的好壞并不能說明能力的高低和綜合素質的優劣。而在目前的導游資格考試制度下,考生只要取得了資格證,就意味著擁有了當導游的資格。這種制度忽視了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考查,造成導游隊伍良莠不齊,為以后導游服務工作的開展埋下了很多隱患。因此,要打造一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導游員隊伍,有必要弱化導游資格考試的中心地位,只能把它作為行業調控的指揮棒。在資格考試成績評定時,可以結合考生的學歷背景、在校表現。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為旅游行業儲備素質高、能力強、品行好的優秀導游,改變導游人員整體素質低下的現狀。

        4.培訓內容要注重實際應用。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導游資格考試培訓工作,應改變過去應試教育的培訓方式,使培訓內容更加實際,更適應導游工作的需要,以提高導游人員的業務素質。導游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很難通過標準化試題的形式來考查。培訓工作應該選擇有豐富帶團經驗的人員,直接傳授更加實用的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服務程序。這樣,教師改變過去應試教育的培訓方式,不再只是講解某個可能會考到的知識點,而是直接具體就地區情況、景區情況、導游帶團技能等方面把經驗、技巧傳授給未來的導游員。要積極探索課堂培訓以外的其他培訓方式,注重培訓質量和效果。同時,鼓勵各院校加強旅游學科建設,對已設立導游專業的,要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突出特色,加快培養市場緊缺的導游人才。導游職業院校要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對實用技能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在培養合格的導游人員、提高導游隊伍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旅游行業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中國導游資格考試機制日顯落后。而導游員是旅游行業所特有的一支隊伍,是窗口行業的窗口。要強化導游隊伍素質,首先要抓入口,不斷完善導游資格考試制度,堅持考試內容與導游從業實踐的結合,在源頭選拔上堅持重基礎、重能力、重職業素質,以適應競爭和形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韓玉靈.旅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高校 美術專業 專業考試 考試制度 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90-02

        近年來,高校藝術專業學生越來越多,而我國教育體制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以地方招生情況為標準,而沒有建立統一的招生考試指標,這就導致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美術專業招生考試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美術專業學生招生考試是一項十分復雜且影響深遠的變革,一套成功的變革方案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可行性。美術考試制度改變和創新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既要注重學生考試成績,同時還要結合學生平時表現和學力,全面幫助每一個具有藝術天分的學生健康成長。

        1 目前高校美術專業課程考試模式分析

        1.1 自主招生考試

        藝術專業招生一直都是堅持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高校依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下,結合高校自身制定的招生政策,按照一定的招生計劃進行擇優選拔錄取,接受社會監督的招生制度。這種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統一性,高校在學生高考前對考生進行自主選拔,每一位入選學生還要經過全國統一考試,成績達到生源所在地與試點高校同批錄取控制分數,才可能被高校錄取。自主招生考試這種形式具有一定的優勢,能讓學生在系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系統和抽象性思維。但是這種招生模式有一個弊端就是注重學生高考成績,而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與發揮,很多時候由于這種應試教育,導致藝術專業學生缺乏一種藝術的思維。所以,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制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能將傳統的考試模式和現代化考試模式結合起來,全面考核每一個美術專業的學生,讓學生能發揮自己的藝術天分,成為被高校培養的優秀人才。

        1.2 高考分階段考試

        這種形式是指美術學習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美術基本功的養成其主要在于每日不斷的練習和培養,最終才能形成有能力藝術知識分子。美術專業考試制度改革實行自高一起分階段考試的方式,高一主要是幾個圖形、高二就是石膏像與靜物等,高三就是人頭像和自由創作等方面。每一個階段性的考試都不相同,而在高中階段實行這種階段式的考試,更加適合與錄取少部分具有扎實功底的繪畫天賦學生。目前高校美術專業招生中主要是根據社會需求,重點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這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組成部分,對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效果以及得失,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學生要準確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且能進一步明確努力評定,讓家長能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傳統高效美術課堂主要是采用課堂教學,班級授課這種形式,但是,很對時候由于學生比較少,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激情比較低。我國美術專業考試制度經過多番改革和創新,已經在逐漸走向完善和健全的道路上,但是,針對目前考試制度中還是存在的一些不足,教研室與專業課程教師還要進一步研究分析,構建科學的考試體系。

        2 新形勢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統一性

        我國一直對于美術專業學生實行一種地方制的考試模式,從專業招生開始就體現這種差異性。在我國藝術專業考試中,不同民族學生會有不一樣的考試要求,并且對不同民族的學生考核指標也不相同。尤其是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我國政策都非常寬松,在招生過程中,少數民族的學生能享受一些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學生在高考中可以享受加分的獎勵。但是這種制度能保障一些學生的權益,但是,不具備統一性,也會影響考試的公平公正性,對于不能享受優惠政策的學生來講,是一種不公平對待。這種考試制度存在的缺陷就是不具備一個統一性,導致我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在專業課程考試方面,對學生考試考核方面側重點不同,很多學生的藝術天分沒有被充分挖掘。

        2.2 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目前我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主要實行一種教考結合的模式,這種形式嚴重缺乏公平和公開性,教師既是教學主體,同時還是考試評價的主體,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沒學生的考試成績所吸引,而忽視學生的日常表現,或者教師容易帶有色的眼睛來看待每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考試試卷。導致教師最終評定的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和偏見,因此,目前實行的考試制度還不能體現美術專業考試的一種公平公正性,這個問題值得教育者們思考,同時教師也要積極主動思考這些問題,發現目前考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措施。

        3 新形勢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制度改革創新方向

        3.1 常規考試與非常規考試相結合

        美術專業學生從學習基礎造型進入高校,必須要參加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專業考試,即高考。高考雖然屬于一種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考核注重最終成績,這種考試形式存在一定弊端,使得藝術專業學生會缺乏一種藝術情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全面發展,美術專業考試要注重日常中的一些非常規性考試,教師要在常規考試期間添加一些飛常規考試,在專業當中增加一定量的短期考試題目,以這種模式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課的拓展學習,讓學生能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教師可以將學生非常規性的考試成績記錄到學生日常評價過程中,對學生繪制的優秀作品進行點評,給予學生獎勵,增加學生創作的信心。但是,教師一定不能丟棄常規考試,一般常規考試模式能幫助學生有條理進行學習,傳統考試模式能培養學生迅速造型、形象記憶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好處。堅持常規考試與非常規考試相結合,這種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有利的考試模式,藝術專業學生不僅能系統進行學習,同時還能充分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面發展。

        3.2 實踐課程管理考試模式創新

        美術專業的實踐課程是學生走出課堂,真正體驗社會生活,從自己日常生活中獲取豐富的繪畫素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藝術專業學生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多給與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擁有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和心靈。美術作品源自于生活,反映繪畫者對自己所見所感,一件美好的事物在人們心中往往會留下不同的印象,學生只有走出課堂,回歸到自然生活中,才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美好,為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對于實踐課成績的考核,教師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僅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并且教師要明確開展實踐課的目的,很多時候教師將實踐課簡單的看成一種外出游玩,沒有注重學生的創作過程,而是以學生安全為標準,將實踐課程變相發展為一種獵奇式的旅游。因此,學校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標,專業教師必須在實踐課之前事先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從學生學習情況、身體狀況以及家庭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解,了解實踐課目的地的基本情況,規定相應的各種實踐目標,讓學生在出發前能清楚知道本次實踐課的目的,實踐的成果以匯報展覽和撰寫實踐報告的形式呈現,以教研室為單位對學生創作作品進行打分,對單元實踐的成果進行總體評價。通過這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能提高實踐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和學生也能充分實踐課,促進師生關系發展,幫助學生掌握繪畫技巧。

        3.3 做好考試后總結和評估工作

        考試總結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懂得利用總結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不管是單元考試還是學期中或學期末考試,教師都需要進行總結。通過考試總結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能不斷進步,進而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幫助學生能以非常優秀的成績通過考試,讓學生能真正認識到美術學習的重要性,能積極主動接受知識,鍛煉自己的技能,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和問題,積極與教師和學生探討,并且改進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考試總結與分析,能不斷總結經驗,教師能提高自己教學能力和水平,準確掌握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成績分析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且能在以后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向前,尤其是要重視后進生的培養和鼓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發展。教師一定要注重表揚學生的個性,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和學習精神,根據學生個性不同而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在每次單元考試之后,教師就要進行工作和考試總結,完成善后工作,這是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依據。

        教師在進行考試后總結時,一定要考慮單元教學內容的完成情況,主要包括重點、難點以及進度風方面的重要考核,先看到比較理想的部分,對于考試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同時還要從優秀中找出學生之間的差異;其次,將參加考試的學生分的考試成績分為不同等級,將學生不同考試成績以列表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能直觀的看自己成績;最后,教師還要和學生一起總結,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學生能接受自己的考試成績,比較準確和全面的認識自己,并且教師要盡量多征求學生的意見,聽取學生的心聲,最終才能達到理想的總結效果,實現總結工作的實際價值。

        3.4 實行美術學科“教考分離”的考試模式

        傳統是考試與評分都結合在一起,高校的教研室是高校美術教學以及管理的最基層單位,其職能是具體負責每門課程教學工作的組織實施、監督以及研究和總結等。因此,要全面完善考試制度,必須要充分發揮教研室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研室要對教師進行監督,教師不能直接對學生進行評定,將學生定位,而是要通過考試檢測學生每一學科的成績,促進教師有效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教考分離”制度是美術專業考試制度創新和改革的最終結果,有助于實現規范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美術專業課實性“教考分離”這種考試制度能有效避免任課教師一人評定,造成考試評估結果的不公平和公正的結果。教考分離是一種集中評分模式,由教研室工作人員與教師共同對學生的考試試卷進行評分,避免教師從主觀臆斷方式評定一個學生的成績和表現。通過集中考核和評價能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能達到總結、協調以及改進等有效的教研目的。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最終希望能推進我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制度的不斷創新,完善我國高校美術專業學生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最終能規范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且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為社會培養全面型的藝術專業人才。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藝術類招生考試制度也在不斷變革和發展,我國針對目前招生現狀,結合自身國情和地方特色,不斷進行招生考試模式探究和創新,希望不斷完善我國藝術類專業學生考試制度。目前,隨著我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校美術專業考試制度已經取得一些成就,考試內容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將考試結果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種考試模式和考試指標的邊和和調整,有利于更多具有天賦的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未來,我國高校美術專業學生考試制度改革還將不斷深入,必定最終能將我國美術專業考試制度推廣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 陳凱.芻議高校美術專業畢業創作的指導[J].教育探究,2008(3):22-24.

        [2] 阮毅.簡談色彩寫生多元化教學[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148-151.

        [3] 黃輝.簡論高校美術專業學生作業的存處[J].職業教育研究,2008(6):128-129.

        [4] 黃紅屏.試論中職美術專業的藝術實踐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0):149-150.

        [5] 楊晨光.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7):103-104.

        [6] 常曉君.師范院校通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合理設置與有效教學[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45-146.

        [7] 邱鳳香,張紅紅,楊家安.我國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17-18,30.

        [8] 易鴿.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1):56-57.

        第4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 考試改革

        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模式是在新形勢下對學校和學生提出的一種新要求,是指學生在高職學院里既學習專業理論和普通教育課程又在工作崗位上接受職業技能訓練。通過“工學結合模式”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能熟悉工作和社會。

        1.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很多高職院校采用傳統的考核方法,在對職業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這種考試方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的教學特點和專業學科特點,制定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分工合作,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考試由學校和企業單位共同舉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以學校教育教學特點為出發點,打破常規的考試模式,設置出一套切合學生實際的考試制度。

        2.高職院校的考試制度現狀

        傳統的考試是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多少評價學生的好壞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不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傳統考試采用的閉卷形式是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但這種考試在“工學結合”模式背景下存在許多弊端。

        “工學結合”的模式并不是要徹底地拋棄傳統的考試模式,而是通過考試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協調能力、職業道德等綜合素養。這正是高職院校教育理念的體現。高職院校要把考試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過程的手段區分開來,傳統的考試方式、考試內容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完全不契合。

        高職院校的考試制度是以學生的卷面分數作為學生能力的表現。這種考試制度是在學校內舉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校教師所指定的考試題目,按分數的高低排名。學生分數越高,能力就越強。學生的總體成績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試卷成績,二是平時表現,也就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作業、考勤情況等,試卷成績一般所占比重較大,約為百分之七十,平時表現占百分之三十,加起來得出學生的學期總成績。這種傳統模式過于依賴書本,不注重實踐,所以高職學校要對考試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嘗試。

        “工學結合”的形式是以學校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學校與企業在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分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資源共享。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應該把考試過程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知道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

        3.實施“工學結合”的措施

        3.1改革傳統考試方式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運用多種考核方式,比如開卷考試、實驗考試、口試、小組合作考查等。例如一些試驗性較強的專業,可以在考試時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個項目在實驗室進行自主操作,教師根據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評定分數。

        3.2建立新型現代化考核體系

        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的模式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能由學校考試單方面決定,要由學校和企業聯合進行,而最終決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也不是由學校決定的。考試要分為學校的理論考試和企業的實踐考試兩種。基礎理論考試由學校老師根據卷面成績判定,在企業培訓期間,其實習成績應該由實習的企業負責,如何考試,怎樣評分都應該交由企業指導老師決定。企業指導老師除了對學生在技術水平上進行考核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敬業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考核。有的高職院校在寒暑假期間,由專門的企業指導老師帶隊,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到兩個月的實習,這種實習并不是平時在學校里的實驗課,而是把學生當做正式的企業員工來看待,學生在實習期間,要嚴格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來工作,聽從企業分配,服從企業領導,認真完成實習任務,在實習結束時,企業要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給予評價,頒發合格證書,并且發放跟勞動量成正比例的工資。這樣學生就能真正體會到工作帶來的樂趣,對于職業技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會為以后的學校學習提供更大的動力。

        3.3職業資格鑒定與基礎理論考核兩手抓

        為了充分反映“工學結合”模式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對人才的派樣要嚴格按照就業制度,加強高等職業鑒于與勞動就業的聯系。具體體現在學生畢業之后擁有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學校應該根據國家要求,建立專門的鑒定職業技能小組,學校和企業同時設立,相互聯系溝通,根據各學科特點和崗位職能,按照行業的相關標準,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有些學校在學生拿到職業資格考試合格書之后就不再參加期末考試,這也是不合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磚,但真理是實踐的必要前提,在學習技能的同時要有基礎理論做支撐,理論與實踐兩手抓,才能培養出全面的人才。教育與職業相銜接,發揮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時的優勢作用。

        “工學結合”模式是實現學校教學和企業實踐結合的重要橋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轉變以往的傳統考核方法,建立全新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把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考核方法的優勢,為培養知識技能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第5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高校;考試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考試這一教學環節在教學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有時甚至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對學生來說,通過考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促進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參與者及積極探索者,實現對知識由“學會”轉變成“會學”、進而“會用”。對教師來說,是檢查教學效果、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促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造,重理論、輕操作”的考試模式。由于高校的許多專業課程都是閉卷考試的模式,考試內容書本化,創新實踐能力考核不足等,造成一些學生平時不看書,課后也沒有復習的習慣,還存在著課程結束由教師圈定重點,學生背思考題,臨時突擊,應付考試的現象。這樣,就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教師及管理人員也忽視了對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考核,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現象。因此,必須對考試模式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考試在教學中的作用,調動學生參加考試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體才能和潛能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試形式單一,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效果。現行考試方式大都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對于開卷、半開半閉卷、口試、操作考試、演示考試及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采用較少,注重筆試,理論考核內容多,實踐能力考核內容少,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即使有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個部分,考試成績一般也占總成績的70%以上,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以下,造成了學生中普遍存在“平時松、考前緊、考后忘”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素質的提高,不利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還有可能滋長投機心理和浮躁作風。同時,僅僅通過一張試卷很難涵蓋全部教學內容,考試知識覆蓋面窄,考察點代表性差。因此,以這樣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是不科學、不公正的,也很難據此評價教學效果。

        (二)考試內容片面,疏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在考試的內容上,當前高等教育考試大多側重于學生識記方面的考核,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而素質教育要求考試內容應全面覆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有利于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現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現行考試內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察,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劃范圍、圈重點”。考試題型中,客觀性試題比例大,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少,使得考試成為對死記硬背的一種鼓勵,很不利于學生思維、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這樣的考試同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試管理落后,考試中充斥著許多不公平現象。目前,雖然高等院校都在不斷加強考試管理,但考試管理的受重視程度仍不夠,管理隨意性較大,缺乏統一有效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從而導致有制度也難以得到貫徹和實施。比如,很多課程任課教師從出題、閱卷到登錄分數包干,或者是雖推行了教考分離,但制度落實不到位,這就嚴重降低了考試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另外,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補考、緩考制度的管理也不夠嚴格。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考試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實現,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的學風、校風的建設,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

        二、高校考試制度改革建議

        (一)要堅持考試形式的多樣性。在考試形式上,要摒棄過去一刀切的考試模式,應該結合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采用多樣性的考試形式。可以采取閉卷、開卷、口試、筆試、小論文、小設計、讀書報告、調查報告、文獻綜述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進而避免學生的單純記憶,提高學生對考試的興趣。這樣既能引導師生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各門課程的具體考試形式,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與特點,以及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課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共基礎課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比較高,就可以采取以閉卷為主的考核方式,因為這些課程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修養,學習要求的重點在于掌握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對于專業基礎課,往往對于實踐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理工科類可以采用實驗、研究報告等考試形式,文科類的課程可以采取撰寫論文、口試等形式。總之,考試形式應根據課程性質來確定,絕對不能采取統一形式。

        (二)要堅持考試內容的靈活性。考試內容要突出本課程的重點、難點與發展趨勢。不應只考一些有著標準答案的題目,還應有一些“活”題,即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鼓勵學生動腦創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授本課程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知識,還要注意本課程目前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在考試中予以體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收集資料,而不是僅僅依靠教材上的知識或局限在老師的課堂講授。另外,在考試試卷的評閱上,也應該考慮學生對試卷解答的理解。對于客觀題的批閱,試題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稱之為標準答案。而對于主觀題,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發展的眼光評判學生的答案,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而不局限于抄筆記和背筆記。因此,主觀題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稱之為參考答案,相反,對學生所做解答新穎獨到的還應給以高分。

        (三)要堅持考試管理的科學規范性。高等學校考試制度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考試的管理一定要跟上,做到科學化、規范化管理。首先,在考試前應堅決杜絕透題、漏題現象。高校中普遍存在考前劃重點的現象,老師的這種行為使得學生平時不看書,只要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能取得高分。這不僅使學生對考試的意義產生誤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其次,在考試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并且嚴格監考、巡考,防止學生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成績;最后,在考試后的閱卷環節,應盡量減少人工閱卷的主觀性,杜絕“人情分”,保證評價的公正性。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祝遵宏.我國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建議[J].經濟師,2005.10.

        第6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提要:考試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但目前高校不合理的考試制度嚴重制約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針對高校現行考試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高校考試制度改革建議。

        考試這一教學環節在教學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有時甚至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對學生來說,通過考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促進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參與者及積極探索者,實現對知識由“學會”轉變成“會學”、進而“會用”。對教師來說,是檢查教學效果、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促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造,重理論、輕操作”的考試模式。由于高校的許多專業課程都是閉卷考試的模式,考試內容書本化,創新實踐能力考核不足等,造成一些學生平時不看書,課后也沒有復習的習慣,還存在著課程結束由教師圈定重點,學生背思考題,臨時突擊,應付考試的現象。這樣,就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教師及管理人員也忽視了對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考核,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現象。因此,必須對考試模式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考試在教學中的作用,調動學生參加考試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體才能和潛能的發揮,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試形式單一,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效果。現行考試方式大都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對于開卷、半開半閉卷、口試、操作考試、演示考試及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采用較少,注重筆試,理論考核內容多,實踐能力考核內容少,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即使有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個部分,考試成績一般也占總成績的70%以上,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以下,造成了學生中普遍存在“平時松、考前緊、考后忘”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素質的提高,不利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還有可能滋長投機心理和浮躁作風。同時,僅僅通過一張試卷很難涵蓋全部教學內容,考試知識覆蓋面窄,考察點代表性差。因此,以這樣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是不科學、不公正的,也很難據此評價教學效果。

        (二)考試內容片面,疏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在考試的內容上,當前高等教育考試大多側重于學生識記方面的考核,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而素質教育要求考試內容應全面覆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整體素質,有利于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體現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現行考試內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考察,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劃范圍、圈重點”。考試題型中,客觀性試題比例大,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少,使得考試成為對死記硬背的一種鼓勵,很不利于學生思維、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這樣的考試同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試管理落后,考試中充斥著許多不公平現象。目前,雖然高等院校都在不斷加強考試管理,但考試管理的受重視程度仍不夠,管理隨意性較大,缺乏統一有效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從而導致有制度也難以得到貫徹和實施。比如,很多課程任課教師從出題、閱卷到登錄分數包干,或者是雖推行了教考分離,但制度落實不到位,這就嚴重降低了考試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另外,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補考、緩考制度的管理也不夠嚴格。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考試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實現,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良好的學風、校風的建設,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

        二、高校考試制度改革建議

        (一)要堅持考試形式的多樣性。在考試形式上,要摒棄過去一刀切的考試模式,應該結合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采用多樣性的考試形式。可以采取閉卷、開卷、口試、筆試、小論文、小設計、讀書報告、調查報告、文獻綜述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進而避免學生的單純記憶,提高學生對考試的興趣。這樣既能引導師生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又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各門課程的具體考試形式,要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與特點,以及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課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共基礎課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比較高,就可以采取以閉卷為主的考核方式,因為這些課程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修養,學習要求的重點在于掌握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對于專業基礎課,往往對于實踐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理工科類可以采用實驗、研究報告等考試形式,文科類的課程可以采取撰寫論文、口試等形式。總之,考試形式應根據課程性質來確定,絕對不能采取統一形式。

        (二)要堅持考試內容的靈活性。考試內容要突出本課程的重點、難點與發展趨勢。不應只考一些有著標準答案的題目,還應有一些“活”題,即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鼓勵學生動腦創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授本課程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知識,還要注意本課程目前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在考試中予以體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收集資料,而不是僅僅依靠教材上的知識或局限在老師的課堂講授。另外,在考試試卷的評閱上,也應該考慮學生對試卷解答的理解。對于客觀題的批閱,試題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稱之為標準答案。而對于主觀題,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發展的眼光評判學生的答案,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而不局限于抄筆記和背筆記。因此,主觀題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稱之為參考答案,相反,對學生所做解答新穎獨到的還應給以高分。

        主要參考文獻:

        [1]祝遵宏.我國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建議[J].經濟師,2005.10.

        第7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考試制度;考試改革;創新人才

        考試是評價和改進教學,使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考試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的重要手段;考試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辯證地看,考試是一柄雙刃劍。科學合理的、鼓勵創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試制度有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創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而不科學、不合理、束縛學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試制度則會扼殺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因此,積極開展考試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新一輪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改革高等院校的考試制度已勢在必行。

        一、高校現行考試制度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考試對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的考試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試制度的延續,其導向功能發生偏差,考試制度存在許多弊端。

        (一)對考試目標的認識存在誤區

        1.注重過程的組織和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定,忽略了考試結果的信息反饋。高校考試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更充分地發揮其反饋功能,既有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也有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重點教授、解惑的回應。現行的考試雖然也要求教師進行考試情況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對學生答題中反映出來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視,不能把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反饋給學生。

        2.考試制度不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現行的考試制度只注重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和創造力的培養。考試是評價人才的標尺,有什么樣的考試導向,就會培養和造就什么樣的人才。社會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們的人才培養還達不到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從表面上看是培養模式的問題,但深入分析,考試制度缺乏時代特征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二)考試形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1.期末一次性考試決定學生學習成績。我國高校的課程考試絕大部分安排在每個學期末進行,學生成績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期末一次性考試受試卷容量、考試時間限制,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教學全過程。一張試卷要涵蓋一個學期的知識量,并且要求學生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反映出自己獲取的知識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給出卷的教師和應考的學生以巨大的壓力。一次性閉卷筆試難以體現不同性質課程的特點,難以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考核學生除記憶和簡單推理之外的技能,又易造成“一考定成敗”,導致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過關,而不注重自身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2.考試方式固定,高校現行的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筆試方式多,口試、答辯考試少;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察少;統一考試多,因材施考少。這種單一、缺乏彈性的考試方式使得學生學習單調、懼考,不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并且使其動手操作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養成受到限制。

        3.考試計分方式不科學。目前高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師閱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視試卷和考試結果的分析、反饋及改進教學。同時,由于考試成績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升級、畢業、獲得學位,而且是學生獲得獎學金、評優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據,這種只以分數為依據的做法夸大了考試成績的作用,使學生只重分數不重能力。

        (三)考試內容陳腐,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長期以來,高校考試以任課教師出題為主,而任課教師往往只根據指定教材所講授的內容出題,缺乏對教學大綱的深入研究和對知識體系的全盤考慮。考前教師就教材劃范圍、定重點的現象比較普遍。

        1.考試內容偏窄,側重教材和課堂筆記,只考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搞考前突擊,并寄希望于教師考前劃重點,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范圍,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學習興趣降低。

        2.考試題型不合理。題型的選擇被限定在有限的傳統題型范圍內,限制了選擇合適形式來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限制了考試內容及形式設計上的創新。在大多數考試中,使用填空、單選、多選、判斷、簡答、名詞解釋等客觀題的比例大,而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等主觀性試題較少,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試題質量不高,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風建設

        試題的質量決定考試的質量,高質量的試題是實行高質量考試的前提。試題質量的評價指標包括四項:難度、區分度、信度和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難度和區分度。作為一套高質量的試題,除應符合命題的基本要求外,從考試的目的來看還應具有一定的難度,以便測出學生實現教學目標、掌握所學知識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同時,應能區別出學習情況不同的學生,亦即能測出每個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的差異。然而,現時的情況卻并非如此。

        (五)教師自由空間小,不利于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目的除傳授知識外,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協作精神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優良素質。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原理,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使他們在思維中提高,在質疑中思維。然而,現行的考試制度對此卻有很多限制。

        1.教學大綱對教師的限制。同一門課程由若干不同教師授課,要求一套完全符合教學大綱的試卷,導致教師授課沒有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特色的發揮。理想的狀態是教師按教學大綱要求授課,但又不受教學大綱的局限,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把自己最優秀的學識和思維的精髓傳授給學生。

        2.統一考試、單一考試的限制。高校的考試一般都采取期末一次考試并且采用一套試卷。這種做法一是限制了教師根據所教授的學生的特點進行題目設計,二是試卷設計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發揮其潛能,使學生的創造性受到很大限制。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設計考試題目。不同能力的學生、不同的學科應對應不同的題目,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各種不同能力。

        二、關于中國高校考試改革的幾點建議

        高等學校對學生的評價絕不能“一卷定終身”,應以人的個性發展和培養創新意識為本質。然而,看一看我們的教學方式,就會發現,幾乎到處都是“單一標準”和“整齊劃一”,人才的多樣化、人才成長模式的多樣化與管理培養模式的單一化、標準化形成鮮明的反差。我們喜歡強調“全面發展”,而往往忽視或沒有呵護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喜歡說“塑造學生”,按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去“塑造學生”,而沒有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和環境;我們喜歡統一學生的思維,喜歡制造“標準答案”,而不喜歡甚至不容忍學生對我們的觀點提出批評。所有這些不僅印刻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而且處處體現在我們的管理和培養模式中,體現在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即考試中。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著學生個性的發展,限制著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要想在考試制度設計上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的張揚,使這個“指揮棒”充分發揮其真正的“指揮”功能,就必須改變思想觀念、改革考試制度。

        (一)樹立科學的考試觀念,為培養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環境

        更新考試觀念是考試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學的考試觀是從“人”出發的,著重強調的是人的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考試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更強調通過考試讓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同時,科學的考試觀要求考試增加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體現考試的教育功能。兩種考試觀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不一樣,但都以考試為手段來實現各自不同的目的。顯然,在當今社會,知識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趨勢。因此,必須樹立科學的考試觀,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

        1.樹立考試不是為了獲得學期成績,而是作為前期學習效果的總結的觀念。學生在一個階段學習后,通過考試進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時補課,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的起跑線。

        2.樹立考試不是一門課程的教學結束,而是師生對課程教學的一種互動方式的觀念。通過考試,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指出學生在前期學習中的不足,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指導他們進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試后的信息反饋機制。考試管理部門要對試卷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和問題加以研究,并將有關的信息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促進以后教學活動的發展,同時在制度上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鼓勵教師開展考后的試卷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明確考試目標,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

        考試目標的制定應本著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以達到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1.考試目標應體現出對人的價值的重視。要想人才多樣化,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個性。理想的考試應對每一位學生都設計考試標準和模式,適應每位學生素質的發展。這樣,不僅避免了學生缺乏個性,千人一面,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2.考試目標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考試目標應以教學目標所規定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為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活動中,它對教學過程進行質量控制,通過考試診斷教學問題,反饋教學信息,檢測教學效果,從而調節教學雙方向教學目標邁進。

        (三)針對課程特點,豐富考試形式

        目前我們的考試還主要是單一的書面考試,在考試的評價上過分依賴考試成績,盡管現在嘗試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試結合起來,但由于缺乏科學嚴格的形成性考核辦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實際能力,不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從改革考試形式和考試評價標準入手。

        1.要按照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合理的、科學的考試方式。大學課程考試基本測試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種:(1)閉卷考試,具有適合多人同時考試,效率高,測試環境比較容易控制,題型多、覆蓋面大等特點;(2)開卷考試,重點不在考核被試者對知識的記憶,而在于考核被試者對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也包括學習能力和查閱資料的能力;(3)口試,最大特點是應試者在提問范圍和所創設的考試環境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自由抒發見解,可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口試對應試者學識的廣度與深度、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反應能力、想像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儀表風度和個性特征等,均能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觀察和檢測;(4)成果性考試,如綜合文獻調研報告、設計項目訓練、作品展示等,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科研能力,同時能有效考查學生查閱資料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操作合作考試,能夠較好地考核學生涉及動作技能領域的實踐能力與素質,增進學生間的相互配合與分工協作,促進學生的團隊精神,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測試手段;(6)計算機及網上考試,不但可以用于對學生認知領域的考核,還可以考核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會、開放教育的今天,應大力開發和利用這種考試方法。

        2.改進考試評價標準,使考試與學習全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從實踐上來看,目前關鍵是要進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設,增強形成性考核的科學性、有效性,嚴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與監督,充分發揮形成性考核的導向作用,最終實現考核目標多元化、考核內容多樣化、考核方式靈活化、考核評價個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變期末一次性考試方式,將課程考試分階段進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持續過程,考試作為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要達到客觀評價的目的,其評價活動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大綱,可以在每個章節結束后布置思考題,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再出若干個綜合題,由學生自主選擇,以開卷的形式考試。教師在學生完成章節小論文之后,安排論文回顧,總結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在論文中反映出的問題作解答或在學生中開展討論,鼓勵創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通過寫小論文的形式厘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學知識,學會查閱資料,增強實際寫作能力,同時不再以一次性考試決定成績,減輕了學生考試壓力,最終將考試變成實現自我價值、體現自我價值的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可以通過作業、課堂討論、課堂提問、課堂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以此獲取教學信息,引導學生的學習向能力培養方向發展。(四)緊扣時代脈搏,更新考試內容

        根據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考試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以發展能力為主,培養和考察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鼓勵老師在考試命題和評分標準方面進行新的嘗試,力求開放性和人性化。

        1.命題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個人思考。大學教育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尋求教育的相當大的自由度和自,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2.命題要體現開放性。考試的命題要著重從培養目標的全局出發,要反映出課程教學的目的,而不是課堂教過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內容。其開放性體現在:(1)試題的內容開放,教師主要是構建好問題情境,根據培養要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進行綜合分析,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試題答案開放,無標準答案,學生可根據試題的要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答;(3)答題方法的開放,允許學生采取各種有效的答題方法,鼓勵創造性思維。開放性、個性化的考試設計對教師的教學會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對課程有熟練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還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第8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考試 思考 改革 分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情,關平整個民族的榮辱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自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加入世貿組織、2008年申奧的成功等等,一系列大事的背后無不體現著文化支撐的力量。如果說教育是傳承中國古老文明的紐帶,那么考試則是檢驗文化傳承的試金石。在眾多的教育中又數高等教育最貼近人們的生活,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近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知識經濟時代的凸顯,目前現有的高等教育考試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亟待改革。

        1 我國大學當前考試存在的問題

        1.1 考試環境對考試功能的制約

        所謂考試環境主要指人的意識環境,大致包括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以及每個人對考試概念的理解等等。考試的概念與人才的需求緊密相連,二者唇齒相依,就目前來看,眾多高校都是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嚴進寬出,對畢業生在大學期間的要求不到位,造成人才在社會上呈現出學歷第一的不良趨勢,這些都是因高校只重視考試結果,而忽略素質教育,輕視考試命題過程中的科學性而造成的。

        1.2 形式單一

        閉卷考試依然是眾多高校中最流行的考試模式,雖然我們一直在呼吁改革,可是至今并沒有脫離他的束縛,數以萬計的老師仍然憑借一紙試卷來判定學生的優、良、中、差,使學生疲干奔命,而忽略了實用性,造成畢業后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的惡果。

        1.3 內容教條

        教學內容的模式化主要體現在題型的設計和出題人的設計思路上,考試的內容來源于課本,而且部分院校還存在考前劃復習重點的習慣,為了輕松過關,學生在考試時常采取死記硬背而不求甚解。

        2 我國大學考試改革對策

        2.1 轉變考試觀念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大,以往死氣沉沉的應試教育觀念,對于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常起到很大的阻礙作用,亟待打破常規,破陳出新,采用“嚴進嚴出”的教育方式,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充分發揮考試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使考試更加的科學化、人性化,從而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

        2.2 形式多樣化發展

        首先,應當增加日常考試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的比例,重視考試評價過程中的科學性和人性化,改變以往期末一局定輸贏的壟斷局面,形成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

        其次,打破單一、死板的期終考試模式。使考試的樣式呈現出多元化,例如閉卷、開卷、階段性論文、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問題情況分析、情景模擬等形式,都可以運用到高校的考試制度中,另外,在命題的過程中給命題老師們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根據不同科目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老師授課方法的差異,有各個任課老師自己決定考試的計劃。

        2.3 考試內容應豐富靈活

        各科教師應該在新學期開學前將教學和考試大綱,教學以及考試范圍和考試的方式以及評分標準等相關的東西向學生公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重點、難點。

        同時,教師在考試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有一個綜合分析、比較、理解的過程,命題的內容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要有一定的覆蓋面,題型設計要多樣化,重點考察學生們的綜合分析能力,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獨立思考,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對我國大學考試制度改革的建議

        現行大學考試制度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但在推行過程中確實也產生了許多的弊端。因此,我們對高校大學制度的基本命題是不能取消,但必須改革。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3.1 增加選擇性,擴大自

        增加大學考試的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在考試的科目、內容、層次、時間、機制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3.2 推進考試與社會接軌

        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作為教育重要環節的考試亦是如此,我們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思路,對高校考試進行產業化、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教育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

        3.3 加強系統性和整體性

        大學考試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以問題導向的改革,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制定一個“一攬子”的改革方案,對高校考試和招生制度進行系統改革。

        第9篇:考試制度的弊端范文

        [關鍵詞]兩宋科舉制度;防止作弊;中央集權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發掘人才、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的選賢制度,起源于隋朝大業年間,在唐展成型。在兩宋時代,科舉選拔制度更加完備。宋朝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實力;經濟上施行租佃制,使商品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在文教事業方面,宋朝重視文化教育工作,并大力倡導發展文教工作;由于這個時期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科舉制度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也使得宋朝的科舉制度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本文也重點討論探究宋朝科舉考試制度的新特點。

        1.以任用考試代替資格考試

        早在隋唐年間,當時的科舉制度只是資格考試,士子中榜后僅僅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并不會直接授予官職。如果想做官必須在國子監深造之后再由吏部考核任用。考核不合格者需再等三年才有資格再次參加吏部考核。實際上吏部考核的限制名類繁多,大多數寒門弟子都無法通過吏部考核,因而常年不能做官。比如唐宋家之一的韓愈,因多次參加吏部考核不過而淪為一介布衣數年之久。

        兩宋時期科舉考試取消了吏部考核,士子只要中榜就能獲得御賜的名銜,之后便可順利步入仕途。宋太宗趙光義稱帝時期,士子通過殿試取得進士稱謂,以三甲放榜;宋真宗年間再細分成三甲五等,但凡及第以上,無需參加吏部組織的考核,就可以授予官職。隨著歷史的發展,及第被授予的官職越來越高。當初太祖時期授予官職的等級相對較低。如開寶八年僅僅授予當年新科狀元王嗣宗司理參軍的官職,主要是管理地方的獄訟勘鞠事務。而到了太宗興國年間,當時的一、二等進士和九經通常能取得將作監丞、大理寺評事或者各州通判之類的官職(1)。這些進士步入仕途幾年之后最高能官居一品宰相的高位。通過史書查證:兩宋時期共有133位宰相,其中通過科舉制度入官的竟有123位之多。總之,宋朝將科舉考試以任用考試代替資格考試,可以為皇帝籠絡一大批士子,囤積人力資源,達到人盡其才,這一特點也被后世沿用。

        2.限制士族子弟與庶族子弟競爭,取消針對門第出身的限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薦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意味著選拔官員的權利始終被當時的門閥士族所掌握。他們在政治上具有絕對的統治權,因此庶族地主家的弟子很難步入仕途。到了隋唐時期,門閥士族階級已經衰落,實施科舉考試制度,使得寒門弟子也有了做官的機會,這無疑是進步的。但是這個制度很不完善,存在一些弊端漏洞,士族階級仍然有權力去左右科舉考試的公平性。通過史料查證,唐朝共有宰相369人,有98人屬于名門大族。(2)這說明唐朝仍然有將近三成的宰相出身于士族地主。他們把持朝野,控制仕途,這使得科舉考試制度仍然被控制在士族手中。

        宋朝的統治者采取多種措施來限制士族與庶族的競爭。雍熙二年的科舉考試,宰相李之子宗諤參加考試并中榜,太宗趙光義在殿試時義正言辭的喝斥道:“此并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皆罷之。”(3)并且多次告戒主考官,要求選賢任能,“當務選擢寒俊”(4),不能屈于權貴,行私舞弊。以至于士族大家“各以所親為請”,真宗時期,科舉考試“無得以下第親族賓客求賜科名。”(5)由于統治者的重視,大量的庶族弟子憑借自身的能力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

        除此之外,宋朝的君王通過一系列改革,逐步取消了科舉考試的門第限制,擴大了選拔人才的范圍。太宗時期,朝廷詔書明確規定各行各業均可參加科舉考試。(6)這使得前朝前代一直與仕途無緣的工商雜類子弟以及邊關各地的士子也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南宋時期,甚至有屠夫參加科舉考試的奇聞,只要有能力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被授予官職。這意味著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基本上沒有了出身門第的限制。據此可知,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面向整個地主階級、甚至面向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以及工商雜類人員,這結束了士族大家長期把持仕途的局面,也就削弱了社會各領域中血統門第關系的作用,這也會激勵大眾百姓讀書應舉,改變人生,彰顯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

        選官范圍擴大,取消門第限制,使得科舉考試向所有人開放。這種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經歷五代十國的社會動蕩,兩宋時期的士族地主勢力完全沒落。當時的商品經濟發展迅速,租佃制盛行,土地自由買賣,使得庶族地主勢力快速發展,工商業者的地位極大提高。他們想通過科舉考試以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政治愿望愈來愈強烈。2、宋朝的統治者希望通過科考來籠絡大量庶族子弟參與朝政,這樣可以遏制世族勢力的肆意發展,加強中央集權,為宋王朝的世襲統治打下結實的基礎。

        3.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急速增長

        唐代科舉取士名額很有限,每年至多有六七十人中榜,高宗咸亨四年錄取人數最多,也僅僅有79人。到了兩宋時期,情況卻大不同,據史料記載,兩宋科舉取士人數十分龐大:北宋的科舉考試,開科考試達81榜,取士人數方面,有史可考的正奏名進士大一萬九千五百九十五人,諸科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人,共計三萬五千九百六十一人;特奏名(7)人員有一萬陸仟零叁拾伍人;正、特奏名人員共計五萬一千九百九十六人。南宋科舉考試開科49榜,取士人數方面,有史可考的正奏名進士兩萬三千一百九十八人(其中明法科兩人);特奏名進士一萬九千零八十七人,正、特奏名人員共計四萬兩千兩百八十五人。通過其他途徑,譬如武舉、童子舉等科目選為進士的人數也有好幾千人。也就是說,兩宋時期參加科舉考試取士約十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七人,年平均中榜人數約為三百六十一人,這個人數幾乎是唐代取士人數的五倍,是元朝的三十倍,而明代取士人數每年也平均不足百人,清朝則每年取士人數僅僅將近百人(8)。

        兩宋科舉取士人數迅速增加,主要有主客觀兩個原因:客觀方面,北宋建國之初,疆域驟然廣大,行政機構增多,各地官員相對匱乏。開寶年間,“諸道幕職,州、縣官闕八百余員”(9)。直到宋真宗時期“州縣多闕員”。所以只能依靠擴大科舉考試取士人數,收羅大量人才,才能填補各級行政機構的人員空缺。主觀方面,唐末之后五代十國社會混亂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朝廷由武人掌控,武人缺乏封建倫理綱常教育,經常出現專斷篡位之事,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武人出身,因篡位而奪權,故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也就依賴增加科舉考試取士人數來選拔文官參與朝政。

        4.士子的綜合素質大幅提高

        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相對比較完善,這樣不僅為統治階層籠絡了大量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綜合素質較前代大幅提高,其中有些士子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有道是“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之廣不及,而人才之盛過之。”(10)縱觀我國整個歷史,兩宋人才濟濟名副其實。北宋人才從真宗至神宗幾朝最為強盛。僅僅宋仁宗一朝就有千古風流人物幾十人,他們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濃厚的一筆。如晏殊、范仲淹、包拯、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蘇氏三父子等,既包括具有雄才大略,治國安邦的政治家,也包括滿腹經綸,見多識廣,留名百世的文學家、思想家。仁宗在位的40年,各行各業涌現出如此之多的人才,這都與當時相對完善的科舉考試制度密不可分。這些歷史人物雖然出身不同,貧富貴賤也有差異,但是他們都是通過參加科舉中榜而步入仕途的。南宋時期的人才數量與北宋相比雖然略遜一籌,但相比其他各朝各代亦是人才匯集,他們同樣都是通過科舉而步入仕途的,如岳飛、韓世忠、朱熹、陸游、辛棄疾等,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狀元出生,他們都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的影響。

        5.考試的防止工作更為嚴密

        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現象更為嚴重,幾乎達到作弊泛濫的程度。如果繼續放任這種行為任意發生而不加以嚴懲,科舉考試將失去其選賢任能的最根本意義。鑒于此,兩宋時期的統治者都很重視科舉考試的防止工作,并實施了很多防止作弊的措施。

        宋代防止考官與士子作弊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鎖院制度。隋唐五代時期,考官接到監考命令后,不需即刻入闈鎖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收取賄賂,接受請托,這使得科舉考試喪失公平,民怨載道。宋太宗時期下詔明確規定,參與科舉考試的官員一經任命立即鎖宿,以防舞弊。真宗時期兩次下詔,擴大了適用鎖院制度的官員范圍,要求所有參與考試的大小官員都適用鎖院制度。(11)第二,封彌制度。封彌制度也稱為糊名制,早在唐代已經運用。宋朝的封彌制度更加完善,按照規定,考試士子的姓名,籍貫都要被糊住,甚至考官定的等第也要被糊住。根據史料查證,宋代最早在殿試實行封彌制度,然后逐步推廣到省試糊名,最后才普及到州郡發解試糊名。第三,謄錄制度。又稱之為謄錄法,主要是為了防止閱卷官員辨認出考生的字跡而影響考試的公平性。謄錄法最早在真宗景德二年的殿試實行,景德四年頒布詔書,形成定制。祥符八年朝廷設置謄錄院,專門負責謄錄之事。后來普及到省試進而陸續推廣到各級考試。

        由于宋朝實施嚴格的防止作弊制度,相對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保證了科舉取士人才的質量,這種嚴格的制度同樣是宋朝科舉的一個鮮明特點,并被后世所沿用發展。直到今日,宋代的封彌制度依然被廣泛運用在全國各行各業的考試中,這對于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于選拔人才的公平性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6.強調中央集權制對于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

        南北兩宋統治者都在政治上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著重強調并鞏固中央集權制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科舉考試服務于政治,所以當時的科舉考試制度或多或少都會滲透中央集權制度。具體的做法是限制縮小考官的權力,然后把最終的科舉取士決定權掌握在統治者手中。早在隋唐時代,科舉考試的考官們手中權力過大,甚至可以認為他們對未來官員的選拔具有決定權,這無疑會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中央集權。而宋朝統治者必須去消除威脅,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

        宋朝統治者采取了以下幾個做法,一是廢除前朝的公薦制度。這使得封建時期官員之間的座主門生關系失去了基礎。杜絕了士子做官一心二用,心中只有“恩師”沒有朝廷的隱患。二是更改了殿試的定制。宋太祖于開寶五年首次舉行宋代的殿試,之后幾乎全部殿試都是有皇帝親自參與決定。這樣使得選拔官員的決定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這意味著所有的中榜士子都將成為皇帝的門生,擴大了皇帝的人事權。而這種定制被后世沿用數百年,直到清末廢除科舉,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注釋:

        (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五.

        (2)(宋)歐陽修《新唐書》卷75.

        (3)(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6.

        (4)(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3.

        (5)(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3.

        (6)(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59.

        (7)所謂“特奏名”是一種特殊照顧的名額,應舉士子如數舉不中,經皇帝同意后,仍可賜給出身,與正奏名者享受同等待遇,以示對舉子的恩寵和對其應試積極性的鼓勵.

        (8)(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9.

        (9)(清)徐松《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之一五.

        (10)(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83.見原《杭州大學學報》,981年第1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另类日韩国产综合 | 中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欧美成αⅴ人 | 中国亚洲免费福利片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