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近視眼預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改進教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有力推進,尤其是基本均衡、優質均衡發展示范區等的建設,學校硬件設施逐步改善,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學校的競爭力更多的應該體現在教師的競爭,體現在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等有關教師專業能力的競爭。長期以來,各校都比較重視校本研修、校本教研,但方式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創新的舉措,效果并不理想。
作為地處武進西部的農村小學,我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則更受到了地域、經濟的制約,外出學習的機會較少,引進優秀人才也不大現實,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城區優質學校具有一定的差距,必須充分利用機遇,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迎頭趕上。
前幾輪三年主動發展規劃中,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優質資源,通過成立教師專業發展協進會,教師專業行動計劃,青藍工程,校級名師工作室等,營造了積極的校園氛圍,促進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提高。然而,我們也發現,因為區域規劃調整等歷史問題造成了師資超編的現象,使得學校近十年來,直到去年才有新教師的引入,學科教師年齡大多集中在四十歲左右,利用自身優勢,閉門造車使得教師發展呈現原地踏步的現狀,如何改變與跟進?如何面向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用杠桿撬動教師專業成長?新一輪規劃中提出“要建設一支愛崗敬業,業務精良的優秀教師團隊。‘五級梯隊’人數達30人,實施名師領雁共同發展工程,創新校本研修模式,引領全校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目標如何實現?
如何克服教師培訓從上至下,如何調動全體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如何調動教師主動發展的追求?3月,華師大教授、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吳志宏教授應邀來校進行了兩天的教育教學調研指導,30日下午與全體數學老師進行了一次教研工作坊培訓,整整一個下午,老師們從分組教案設計,推薦代表交流,觀摩名師錄像,比較不同研討,專家點評講座,在任務的驅動下,大家積極探討、互相啟發、大膽表達,研討氛圍相當熱烈。老師們說這是一次頭腦風暴,的確,第一次的嘗試就給了大家深切的感受。這種新的教研方式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與思考。以工作坊為教研形式,將研討貫穿整個活動,讓每個教師帶著思考來,帶著思考走,每個人都成為教研活動的主體,這樣一種教研方式不是能促進每個老師的發展嗎?我們確立本項目,就是要探尋教研工作坊的實施基本形式與策略,以及考量對教師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概念的解讀與創新
工作坊是一種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立場、族群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方式,也是目前越來越流行的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
教研工作坊,顧名思義,教研活動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與傳統的教研方式相比較,工作坊應當具備一些鮮明的特征:1、探討的話題往往更有針對性。很多相關領域的前沿話題,課題研究的內容,學科教學中的一個問題等都可以成為工作坊的主題。2、組織形式更為靈活。可以在某人的家里,也可以在正規的會議室里面,更可以在旅游景點,工作坊的時間與地點都比較靈活。主持人可以是專家、領導,也可以是普通教師,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有共同話題的老師。3、參與性強。一般的民眾參與方式,大致上來說都是先由臺上的主持人以及報告人先行報告,此時臺下的民眾只能做單方面的聆聽,或在會后發問討論。工作坊可以讓每一個參與者互相發表意見,以游戲的方式帶動參與者的參與感,用輕松的方式讓參與者了解其規劃的動機、目的,以及規劃地點的現況,不僅可以獲得多方的意見與想法,更有利于議題的討論及整體活動推行。
我們研究并采用的工作坊,設想有如下形式,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有針對性的邀請某一方面的專家、領導與教師開展對話;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網絡提供的大量名師講座、錄像成為了工作坊比較教研的充足資源;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
我們努力讓研討貫穿每次教研活動的始終。在每個活動之前增加了討論環節,在活動之前每人形成觀點,打破以往無準備的教研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強調教師的全程參與,將參與貫穿活動始終。活動結束,引申總結或是引發新的問題。工作坊的主題來源多樣,教師可以自主參加感興趣的工作坊。工作坊將培訓發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師。
三、實踐研究的過程
確定了教研工作坊來改進我們的教研活動方式之后,我們精心設計了項目研究方案,項目組根據既定的方案和計劃,開展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將工作坊與學校的各項教研活動相結合,嘗試不同的組織形式,逐步形成了學校自己的一套做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嘗試研究,形成項目
吳志宏教授的教育教學調研指導,那場別開生面的工作坊研討活動,全體參與教師,尤其是許多中老年教師全程參與,并且全身心投入,思考、研討、評議、討論,既結合了平時自身的教育經驗,又能針對現實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成為了教研活動的主體,給了我們很多的觸動,原來,教研方式的轉變的確可以讓中老年教師成為教研活動的主體,并且實現自身的價值。
為保障項目的有序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項目研究領導小組。校長任項目領導小組組長,全面主持項目實施工作。副校長任副組長,全面負責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另外,由教導處、教科室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與管理。同時,確立了以骨干中層、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為主體的研究主要成員。并且特邀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志宏、原武進區教育局副主任科員鄭國源擔任本項目的顧問,負責項目實施操作指導。
項目方案初稿形成后,我們舉行了兩次項目設計論證會議,邀請了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對項目的現實意義、可行性以及方案的可操作性進行了論證;邀請教育局副主任科員鄭國源對方案進行論證與修改,保證了項目設計盡可能完善。
同時,項目申報前后,我們就從書籍、報刊、網絡等途徑收集、整理有關工作坊方面的文獻資料,編印了《教育文摘》等資料專輯,使得項目組教師了解和把握當前有關研究的發展態勢,使我們在更高的基點上開展研究,在學習和借鑒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我校的研究思路。此外,我們積極組織教師自主收集相關的理論學習材料,開展自主學習,并組織教師撰寫教學心得,開展專題研討交流,使得項目研究工作更具針對性,有效性。
第二階段:實證研究,全面推開
首先,制訂語文、數學、英語、藝體“教研工作坊”活動計劃。
在學習相關理論以及充分研討的基礎上,確定了我校教研工作坊的具體實施形式。學校所有教研活動采用教研工作坊的形式,將研討貫穿活動的全過程,促進教師的參與和思考,從而提高活動的效率。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 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并且形成了基本的操作流程:首先分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初步形成小組意見,并且進行大組匯總;然后,觀摩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探討;最后,指名教師進行圍繞教學內容,主題教學講座或是觀看名師錄像、專家講座。并且分學科根據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或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制定了各學科教研工作坊的實施計劃。
其次,圍繞設計目標,依據具體實施策略,開展研究。我們要求各教研組圍繞實施計劃,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以上的工作坊。期初兩周內要確定好工作坊的主題以及承擔人員,確定好工作坊的實施形式,納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教科研工作計劃。每次活動前兩周,公布研討活動的教學內容,各備課組進行集體商議,確定教學設計,并且確定中心發言人。工作坊活動時,各備課組首先交流各組的教材理解與教學設計,而后集體觀看名師錄像或是觀看某一備課組的教學展示,最后進行比較研討。各備課組嚴格按照計劃認真組織,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提高了全體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年老教師既成為教學設計的策劃者,也成為比較教學與研討的主力軍;年輕教師既要承擔代表發言,還要承擔公開教學,更能主動詢問年老教師的設計意圖,提升了對教材的理解能力,教學設計創新而又不忽略基礎。
第三、在項目實施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調整策略,穩步推進。
對于教研工作坊的實施,我們遵循原有的計劃與學習經驗總結,然而,我們總感覺教研工作坊的組織形式,尤其是它的實施過程顯得過于單一。結合課例的研討雖然針對性強但總覺得面對有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卻無法實施。
4月27日一大早,卜弋小學又迎來了學校最尊貴的客人:吳志宏教授,這是吳教授第二次來到卜弋小學,對學校教育教學進行調研指導。
上午,吳教授首先走進學校的語文課堂。下午,吳教授又對學校的項目設計《工作坊——教師發展快車道》研究工作進行了指導。全體校級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以及項目組團隊成員參加了研討活動。首先,項目組介紹了“工作坊”項目實施的進程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困惑。吳教授肯定我們的研究與成效,同時結合我們提出的問題,對于工作坊的實施指出了三個注意點:一要選擇好一個恰當的主題;二是主持人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要調動所有教師的參與意識。尤其是我們的實施形式,只是工作坊實施的形式之一,過于單一。接著,吳教授詳細闡述了工作坊的系統理論,又結合了操作實例,讓項目組老師對于工作坊的形式與實施要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于運用工作坊這種新的校本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教研工作坊的形式進行了拓展和演變,通過調查問卷確定相關問題提煉主題,活動中參與者闡述自己或是備課組的具體做法,觀看相關視頻或是傾聽學校自己老師的研究成果,相關專家點評以及明確具體工作等形式應運而生。同時,將教研工作坊與課題研究的主題、教研室研究專題等結合,“情境化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課內語言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三、四年級英語教材的比較”等工作坊很好的解決了課程改革等的實際問題。
研究過程中,全體項目組定期對項目實施進行了回顧與總結,比較實施前后教師發展的心態與活動狀態,總結近年教師的發展成果。梳理項目實施的具體形式與策略,三種形式基本達成共識,以工作坊形式開展教研活動成為學校的常規。
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總結提升,不斷創新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基本形成了工作坊基本形式與實施途徑:
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
與一般專家的講座、培訓,或是聽課指導不同的是,我們將首先根據學校發展、教師發展需求,邀請有關專家,其次活動過程,先分小組圍繞主題進行探討交流,形成小組觀點,接著進行小組交流,然后由專家進行點評與講座,再由教師提問,談區別、收獲和感受,談今后工作的設想。
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
網絡技術的發展,包括配套的多媒體、視頻等更多地應用于教育教研,使得無緣與名師面對面的教師眼界進一步開闊。但往往我們的方式主要是觀摩名師錄像,接著進行點評。而名師比較工作坊我們可以采用這樣兩種方式。其一,確定教學內容,將參與教師分組進行教學設計,形成觀點;接著進行大組交流;然后觀摩名師錄像,談不同與感受,最后由指定教師進行總結性發言,尤其要總結某類課型或是名師風格,確定某一類課型的教學要求。其二,確定教學內容,進行集體備課,進行教學觀摩,然后觀摩名師課堂,最后進行比較,總結不同與不足,進行教學改進。
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
與以往教研活動的方式不同的是,教師參與式工作坊更強調教師的參與,尤其是將研討活動提前到觀課之前。以往教研活動,往往是一個或幾個人的備課,活動時首先觀摩課堂教學,而后進行評課講座。而參與式工作坊,首先仍然要分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初步形成小組意見,并且進行大組匯總;然后,觀摩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探討;最后,指名教師進行圍繞教學內容,主題教學講座。另外,也可以是根據學校主題安排,教師個人或是幾個人集體申報,然后整個教研工作坊由教師組織與安排。活動過程可以先拋出問題或是課例,傾聽參與教師的意見,而后主持人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可以是相關的教學處理,可以是相關理論的介紹,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做法。最后再比較研討的基礎上,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相關主張。
其次,教研工作坊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它的形式我們覺得可以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靈活變動。基本的思路是,每個活動之前增加了討論環節,在活動之前每人形成觀點,打破以往無準備的教研活動方式,將參與貫穿活動始終,從而真正提高研究實效,促進教師專業快速發展。另外,工作坊的主題可以由學校根據發展需求制定規劃,老師們自主申報,也可以是教師自己提出。工作坊可以是學科的,也可以是主題的。可以是長線的一至三年,也可以是短線的一到兩次。教師自主參加感興趣的工作坊。將培訓發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師。具有推廣的價值。
四、效果與反思
1、形成教師主動發展機制。
對于像我們這樣年齡結構偏大的學校來說,教研工作坊更好的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教師發展不再是船到橋頭車到站的感覺,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在教研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高漲,自覺性增強了。近年來,優秀教師比例不斷擴大,我們的五級梯隊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比例在周邊學校都名列前茅。
2、教研工作坊制度與實施策略更加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實施形式與途徑。通過幾年的實施,我們已經將參與活動變成一種習慣,將反思成為一種常態。它的形式越發多元。
關鍵詞:精益生產;質量改進;模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69-02
引言
進入21世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靠產品,產品靠質量,因此,產品質量的競爭也就日漸明顯與突出。企業只有持續不斷學習精益生產等新的管理模式,不斷地進行質量改進,才能減少資源的浪費與消耗,使顧客滿意,從而增強企業的信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生存并發展壯大。
一、精益質量改進
(一)精益生產(Lean Product)
精益生產中的“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產就是準時化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精益生產是基于成本、質量和提前期的生產方式,通過消除浪費對業務流程進行持續改進,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從顧客角度定義價值,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資源,以最小的投入,及時地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精益生產方式的核心思想在于通過“持續改善” 、“消除浪費”,使得生產系統和產品盡善盡美。精益生產方式具有如下的特點:(1)以簡化為手段消除生產中的一切不增值的工作。(2)強調人的作用,充分發揮人的潛能。(3)采用拉動生產系統。(4)不斷改善,以盡善盡美為最終目標。
(二)質量持續改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質量的定義也從傳統的“滿足產品質量的規范要求”發展為“滿足顧客的要求”,質量持續改進已成為質量管理的核心。通過對生產過程進行合理地規劃,以有計劃的、系統的質量改進為基礎,從而達到滿足并增強質量要求能力的目的,真正實現了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持續質量改進所遵守的規則,就是針對造成質量波動的兩類原因實施控制,把波動限制在一個較小的、合理的范圍內。如果做到了,產品質量便會穩定。因此,持續質量改進就意味著持續不斷地減少波動。質量持續改進過程如下:根據產品質量特性,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生產過程中質量波動;通過實驗設計和統計過程控制,提出質量改進方案,最終到達顧客滿意。
(三)精益質量改進模式和方法
生產過程中的波動是無法完全消除的,因此,使波動為零是持續質量改進奮斗的目標。這種向波動為零的目標不斷逼近的改進過程,就是持續質量改進的過程。
運用精益生產理論和質量管理方法相結合形成精益質量管理模式,結合企業產品設計和制造的過程,建立質量改進方法,以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形成精益質量持續改進體系,并在生產中應用和改進。如圖1所示。
二、精益質量改進方法應用
新型永磁電機的特點是可以獲得高的轉矩密度,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問題之一是結構復雜、工藝性差,不適于工業生產,阻礙了永磁電機的推廣應用,針對新型永磁電機的特點,以定子制造為對象進行精益質量改進。
(一)定子生產流程
定子生產流程如下:(1)定子鐵心外協;(2)繞線流水線;(3)一次電感測試;(4)浸漆烘干;(5)半成品檢驗;(6)合格的,進入半成品庫;(7)不合格的,進行不合格品控制。
(二)定子損壞原因分析
根據定子生產流程圖,經過對流程的仔細研究,對定子損壞原因進行分析。經過分析發現,定子損壞有兩種情況:磁芯碎裂和骨架碎裂。可能產生這些問題的流程步有:繞線流水線、組裝流水線、浸漆工序。
定子在浸漆后要進行高溫烘干,這是造成磁芯和骨架損壞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有兩種情況。雖然這種不合格約占到了總不合格的63.26%,但是這些不合格品一般在成品檢驗、入庫抽檢和在線檢測環節都可以用目視方法被發現。而顧客提出的不合格一般是由運輸中的震動和撞擊引起的,或是由于多重因素綜合造成。
生產過程中的不嚴格操作使得定子內部結構松動,是造成定子震動損壞的直接原因。在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仔細分析后,發現生產流程中繞線的緊密度、磁芯的安裝、產品內部浸漆的充滿程度是造成定子內部結構松動的因素。另外,進一步經過在線抽檢將定子拆解分析,又發現有些產品在浸漆烘干以后雖然沒有明顯碎裂或損壞,但有已經出現骨架輕微變形或磁芯內部裂紋的現象。這種變形或裂紋也影響了產品各部件間的緊密程度,加上搬運途中的撞擊造成了碎裂。定子損壞原因分析因果如圖2。
(三)改進措施
經過分析發現,造成定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分為兩類:(1)員工和管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和責任心差是造成大部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2)供應商的問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問題并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員工責任心和員工質量意識的問題。
針對這些原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提高全體員工質量意識問題的處理。第一,造成員工質量意識薄弱的關鍵在于管理人員本身沒有高度質量責任心。因此,有必要系統地對管理人員進行質量意識再教育。第二,加強對員工的現場教育和監督。第三,在工人工資與其質量水平間建立相關關系。第四,采用激勵措施。(2)供應商問題的解決。供應商的問題主要是原材料質量。重新確定供應商評價模型,并將相關信息與各供應商溝通,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引起供應商對供貨質量的重視。另外應積極尋找其他更為優秀的供貨合作伙伴,逐步取代質量水平較差的供應商。
此外,還加強在線檢測強度,并且在浸漆和浸漆后烘干幾個環節加強了管理和監督,同時提高了這些工序的熟練工比例,而且制定了相應的操作規程加以規范。
三、結論
將精益生產理論和質量持續改進觀念相結合,其建立的主要理念就是對過程與波動的理解。生產過程是各種因素的集合,因素的變化導致了過程輸出質量特性的波動,波動越小,質量就越好。持續質量改進就是以波動為零為奮斗目標不斷地減少過程輸出與目標值的偏差。試驗設計作為一種應用統計思想來處理過程波動的方法,它不僅能發現引起過程波動的源頭,而且能找到這些因素的最佳組合,從而持續改進產品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Sung H.Park.Robust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Quality Engineering[M]. London:Chapman&Hall,1996:120-124.
[2] Hoerl,H.and Snee,H.The Role of Statistical Thinking in Management[J].Quality Process,1995,(2):15-19.
[3] He Zhen. Integration of Design of Experiment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 [J]. The Asian Journal on Quality,2002,(3):42-47.
關鍵詞 LOGS宗教科學 認知模式 研究方法 定性定量
我們知道,無論是西方的古希臘文明還是東方文明,都是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在古希臘,柏拉圖用一個叫做“LOGS”的詞匯來解釋人類思維發展的最高境界,亞里斯多德研究了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等一些具體學科,但是他認為這些具體學科的研究成果并非真理,終極真理來至于思辨科學一古希臘哲學。古希臘之后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他們認為人類認知的正確性在于一。近代西方康德用“星云假說”、“彼岸世界”來說明人們對外界事物把握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而黑格爾認為人類認知的終極是絕對精神,而認知過程是他的“大邏輯”“和小邏輯”中貫穿的邏輯演進,包括“三段論”。文藝復興時期,由于認知世界實踐的發展,人們對與科學的認知方式的轉變,人們對于什么是“真理”、“真知”進行了重新的反思。波普爾提出了提出了檢驗科學的標準時“證偽”,即認為一種認知如果是科學,那么需要經得起“證偽”,比如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認知是科學的正確的,那么如果“發現了一只天鵝是黑色的”,則上述命題不正確,也不科學,反之則是科學的。法國學者孔德提出了實證主義,他認為對于事物的認知一定要經過事物的觀察、資料收集、整理、分類,提倡科學認知建立在經驗數據之上,反對LOGS的思辨學說、以及宗教假說。
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從先秦《易經》開始,人們把握世界的結構是現實可見、可聞的具體事物的概括化。人們把萬物的構成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常見的物質,并且它們之間相生相克,往復而生,運動不止,把地理、天象、禍福等歸結于其變化的結果,這也是一種可以叫做LOGS的思辨學說,因為這種概括高于現實事物,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思維描述。當華夏文明發展到隋唐、宋朝時期,隨著異域宗教的傳輸入,以及我國古代儒教、道教的發展,開始形成了三教鼎力的局面,當時的宗教思想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皇家貴族管理方法或制度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教思想的烙印,如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篤信佛教,尋常百姓也會朝貢寺廟。宗教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明清時期,隨著西方文明的發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后來科舉制度的改革,將西學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而不僅僅是“四書五經”之范疇,我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如嚴復、梁啟超康有為等人把西方的實證科學宣講和傳播,實證科學的認知模式在社會管理、政治管理以及經濟管理領域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融入。
通過上述人類認知方式歷史演進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知識的認知。
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古代就有“帝王之術”、“治國之術”,西方也是很早就有民主、君主專制、城邦制度體制,但是管理作為一門科學的誕生還是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歷史,那時候人們對于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很少做定量化研究。但是美國著名管理科學家泰勒1903年在《科學管理理論》中提了一整套科學管理思想,而他的科學管理理論思想正是建立在許多工廠的科學實驗、問卷調查、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的基礎之上提出的,因而他也被稱為了“科學管理之父”。在泰勒之后,出現了許多管理學家,他們的研究方法與泰勒一脈相承,盡管他們的管理著作思想可能與泰勒的思想不一致、甚至相反,比如行為科學學派的思想,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方法——霍桑試驗。我們從孔茨的“管理叢林”理論中可以看出,許多的學派的研究方法都是實驗經驗主義方法比如正交試驗方法、仿真實驗、實地調查實驗等方法以及數學邏輯演繹方法,把運籌學、統計學、對策論、概率論等基礎理論學科之上。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也出現了“叢林效應”。當其他學科誕生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管理學都存在可能將其吸收過來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
不容置疑,管理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它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借鑒前人的定義或者分類新事物,一般屬于定性研究。而研究者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數據資料,借助定量研究工具——如各類數學模型,則一般屬于定量研究,而在科學實證主義盛行的今天,定量研究無疑是一種貴族中的寵兒,受到了各方面的追捧,這也就是幾乎所有的經濟學管理學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傾向于錄用做定量研究的文章。當然,這種極端化的導向是具有一定的危害,因為我們知道現實的管理實踐中結合定量化的研究是較少,管理實踐更帶有定性化的色彩。
如何進行管理學研究工作?管理學研究就是要求我們研究者去研究管理的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性,去歸納、預測或者決策管理現象和事物的發生和管理者應該采取的方法措施。(1)歸納和預測:Y=F(X1X2…XN)),一種管理現象或者事物的出現,他總是與其他事物相聯系,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對X1,X2,....,XN等因素作相關性假設,作層次分析圖,收集數據、假設檢驗,分析數據分析其相關性的大小,由于數據的來源和可靠性的差異,這種分析可做確定性分析~求解相關系數,以及進一步做出變化趨勢(線性相關或非線性相關),這里就會運用到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參數檢驗(均值、方差檢驗)、非參數檢驗等等數學工具,也可作模糊性分析——層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找出事物發生關系重要將分析的結果應用于對過去管理現象的總結和對將來管理現象和事物的預測。(2)決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管理學家西蒙提出“管理即決策”,可見決策在管理實踐和研究中的重要性。運籌學的出現為決策科學的發展起了鋪墊作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也進一步推動了運籌學的發展,人們可以在運用計算機求解出復雜系統多約束條件下的多目標非線性規劃問題,使得以前人工操作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博弈論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在競爭狀態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使得非合作博弈求解的可能,即理性條件下的“雙贏”或者“多贏”。
總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認知領域和認知范圍發生著改變,人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也不斷地更新,這就導致了人們認知的范式的轉變。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很少利用西醫的技術和理念來解決生病的問題,西醫是腳痛醫腳,而中醫是全身調理。當科技發展以后,人們認識到了西醫治病的好處,許多人趨之若鶩。而進一步發展以后人們開始追求中西醫綜合治療調理。管理研究方法的演進也是如此,在人們認知范式的轉變情況下,管理研究方法總是會作出相應的改變,而這也是一門學科保持長盛不衰的最好良方。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英文版)[M],Routledge,2009
英語浸入式教學師資力量全面普及經濟全球化日趨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偌大的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國家間的競爭在于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在于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在于教育的競爭。而世界要交流就需要語言的相同,毋庸置疑,英語成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英語到底應該從多大開始學習,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家長的重視。那么,孩子們到底應不應該早早學習英語的,專家稱只要找到一種適當的學習方法,將事半功倍。
幼兒英語的浸入式教學,是指在幼兒園里開展的英語浸入式教學,也就是說,幼兒園每天選擇半天或者一個周的幾個全天時間里,幼兒被“浸泡”在全英語環境中,教師用全英組織各項幼兒的活動,進行各領域的活動,當然,環境的創設是非常重要的,由教師完成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
一、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的理論依據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歷史觀對于學前兒童學習第二語言最有影響和說服力,對于幼兒發展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幼兒發展觀正好對幼兒英語的學習產生影響。他認為,“語言在幼兒認知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在社會交流中習得語言符號,幼兒具有意圖解讀和文化學習這些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認知技能”。而且最主要的是這個時期的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根據維果斯基的理論,關鍵期培養語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法的優點
(一)利于有效地學習母語和英語
第一,幼兒期是兒童潛能發掘的關鍵期,所以幼兒早期學習語言的潛力大,這個時候學習多種語言也是不成問題,但是鑒于幼兒童年的壓力不能太大,讓幼兒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母語的課程和活動還應該是主要的。幼兒園英語浸入式的開展可以安排每天的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時刻保持一種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狀態,有利于兒童在豐富的英語浸入式的活動和環境情境中學好英語和母語。
第二,幼兒英語浸入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促進幼兒學習英語。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是“浸泡”的方式,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教學工具始終貫穿于各類學科和各種活動之中,盡可能地使幼兒接觸英語的機會大大增多。
(二)培養幼兒運用英語進行思考的能力
鑒于英語浸入式教學方法的特殊性,是一種完全“浸泡”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進行交流和活動,而且英語作為一種教學工具用來設計其他各個領域的活動,這種情況下幼兒可以不斷的在教師的引導下習得英語,自然而然地養成了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這種思維方法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三)有利于促進幼兒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筆者有幸跟隨導師進行幼兒英語浸入式課題組研討活動時,驚奇地發現,這些實驗園的幼兒對于幼兒英語浸入式有著極大的熱情和主動,不管是上觀摩示范課,還是日常的浸入式活動,幼兒都活躍的、迫不及待的表現自己,主動發言,勇于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展示自己的英語能力,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幼教工作者欣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幼兒英語浸入式較其他教學方法有著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幼兒天生的不安分和好奇被吸引了起來,而且,全英的學習環境使孩子們沒有了壓迫感,都很流暢的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就敢于充分的展現自己。
三、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的弊端
幼兒學習英語不是為了學習語法、單詞、句子,最主要的是會說,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無法幫助幼兒流暢的說出英語的教學方法。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只是過于死板、生硬,是為了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忽略了英語作為交際語言作為一種工具的作用。它遵循的是“物體―中文―英語”的三段式教學,這是一種在腦海里進行翻譯式的學習方法,如果用這種方式教育幼兒,就不利于幼兒形成用英語進行思考的能力,流利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愿望,也會在模仿死記的循環往復中破滅。
總之,自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問世,經過專家和學者不斷研究和論證,和其他的英語教學方法相比,英語浸入式以其獨特的教學特點和顯著的教學效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值得大家去繼續完全和研究,應該盡量普及,讓更多的孩子在好的方法引導下學習。盡管我國在幼兒英語浸入式這一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我們確實缺少的幼兒英語的學習環境,我國的幼兒英語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承擔全面普及幼兒英語浸入式這種教學模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事實證明,英語浸入式教學是一種目前最符合兒童學習機制的教學方法,值得在我國有條件的幼兒園推廣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
參考文獻:
[1]蔡曉丹.提高幼兒圈英語浸入式教學中教師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幼兒教育,2010,(04).
[2]丁國旺,宋正國.徹底的認知功能主義語言獲得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23(01):38-43.
[3]方俊明.兒童英語浸入式教學與認知發展[C].強海燕,趙琳[A].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4]高曉妹.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4.98.
[5]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比較教育究,2000,(04).
關鍵詞:220kV變壓器;預防性試驗;繞組泄漏電流
中圖分類號:TM4文獻標識碼: A
一、現狀分析:
1 我們變電檢修班分析解決問題時人員比較多,但在正常的檢修工作中分為檢修和試驗兩部分,試驗人員比較少。
2 由于與變壓器直接相連的設備較多,計劃停電的時間有限,各種設備都要在相同的短時間內完成預防性試驗,因此各種設備的試驗不可避免的分相交叉進行,如果動用吊車等現場環境會比較混亂,班與班之間造成干擾,而且吊車操作繁瑣,靠近帶電部分易造成危險,車輛的調派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3 變壓器220kV套管引線頭比較高,人員攀爬比較危險。大大增加了預防性試驗的時間。
4 按常規拆220kV套管引線頭不但危險和花費時間長,而且給恢復安裝帶來困難,易造成安裝不牢靠,引起接頭發熱,給變壓器的運行帶來隱患。
二、原因分析:
我們從人員、方法、設備、環境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作出因果圖:
三、確定主要原因:
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得出,雖然環境、設備、人員、方法都是導致最終結果的原因,但環境、設備、人員三方面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并非容易解決,而好的試驗方法可以減小或避免這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是實現快速、準確測試數據的主要途徑。
四、制定與實施對策:
采用不拆高壓引線的非常規試驗方法代替以前拆高壓引線的常規試驗方法。
利用檢修、定檢的機會積極開展這項實踐,由于與變壓器直接相連的設備較多,各種設備都要在相同的短時間內完成預防性試驗,因此各種設備的試驗不可避免的分相交叉進行。為了安全并減少相互間的干擾和影響,進行變壓器試驗時,應拆開中性點和低壓側套管引出線,并用絕緣帶固定好。具體如下:
1 繞組的絕緣電阻、吸收比和極化指數
若按常規方法,測量變壓器繞組的絕緣電阻時,非被試繞組短路接地,但由于不拆高、中壓側引線,測量高、中壓繞組對其余繞組及地的絕緣電阻時勢必會將MOA、高壓和中壓側引線對地的絕緣電阻也測量進去,使測量結果偏小。因此應采用外殼屏蔽法測量繞組間和繞組與鐵芯、夾件間的絕緣電阻。用常規法和外殼屏蔽法的接線方式及優缺點對比如表1所示。應當說明,采用外殼屏蔽法時,兆歐表的E端處于高電位(大多數兆歐表如此),為防止鐵芯和夾件承受過高電壓,不應將鐵芯和夾件接于E端。平果變電站主變壓器鐵芯的夾件在內部有一個固定接地點,因此,其夾件不應接入兆歐表測量。而對于存在多點接地缺陷的鐵芯也不應接入測量。
表1 常規法和外殼屏蔽法測量絕緣電阻的對比
表2為平陽變電站#1變壓器在不拆高、中、低壓套管引出線的情況下,用常規法和外殼屏蔽法進行絕緣電阻測量的試驗結果(已換算到20℃)對比。從表2可見,由于接線方式不同,測試數據相差甚遠,常規法測得的數值偏小,不能反映繞組間絕緣的真實狀況。
表2 用不同試驗方法測得的絕緣電阻(MΩ)
2、繞組的介質損耗因數tanδ
按常規方法采用介損電橋的反接線法進行測量時,與絕緣電阻的測量一樣,要求將非被試繞組全部短路接地。這種常規反接線法測得的是被試繞組連同套管對其它繞組及地的介質損耗因數tanδ,但由于不拆變壓器高中壓套管引出線,勢必把套管引出線等對地的等值介質損耗因數也測量進去,使測量結果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測試方式,采用正接線法來測量繞組間和繞組與鐵芯、夾件間的介質損耗因數。試驗時,對于具有多點接地的夾件和鐵芯不應接到測量信號上。為了避免因繞組電感和空載損耗的影響而造成各側繞組端部和尾部電位相差較大,影響測量的準確度,應將各繞組分別短路。
3、電容型套管的tanδ和電容量
測量電容型套管的tanδ和電容量可按常規采用正接線進行。但必須注意,若按測量單套管tanδ的方法而不注意變壓器線圈連接的影響(如被測量套管的導電桿加壓,其余各相套管導電桿懸空,且其它線圈均開路),則會出現較大的測量誤差。產生測量誤差的原因,則是由于繞組的電感和空載損耗而引起的,即由于測量時繞組接線不正確產生的。誤差的大小與變壓器的容量、結構和套管型式有關。為了消除和減少測量誤差,應將與被試套管相連的所有繞組端子連在一起加壓,其余繞組端子均接地。
4 繞組泄漏電流
按常規方法進行繞組泄漏電流試驗時的加壓部位與測量絕緣電阻相同,微安表接在高壓端。但由于不拆除高中壓引線,勢必把高中壓引線對地、套管表面等的泄漏電流也測量進去,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接線方式,采用與絕緣電阻外殼屏蔽法類似的接線方式,具體如表3所示。表3中序號1的接線圖如圖1所示。顯然,除了表3或圖1中所示的微安表外,還可利用直流高壓發生器輸出端的微安表或另外接微安表讀取總泄漏電流,對兩個微安表的讀數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更有利于對測試結果的正確分析和判斷。
表3 變壓器繞組泄漏電流試驗接線方式
圖1 測量泄漏電流接線圖
五、應用效果檢查
我們采用非常規方法進行繞組絕緣電阻、介質損耗因數和泄漏電流測量等試驗的技術,并與常規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證明220kV主變壓器不拆高壓引線進行預防性試驗是可行有效的,不僅能在人員少的情況下縮短了試驗時間,簡化了工作程序,而且數據準確有效。
關鍵詞: 數字電路實驗 弊端 教學模式
1.引言
數字電路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很多專業都將其列為必修課,例如自動化、通信工程、電氣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數字電路實驗作為該課程的一部分,起著對理論的補充作用。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可以更好地掌握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同時還可以建立常用芯片的直觀印象。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通過設計性實驗掌握大規模電路的開發思路和設計方法,可以說數字電路實驗在整個數字電路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教學理念中總是把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往往忽視實驗教學。這種理念使許多學生在做完實驗后覺得什么也沒學到,唯一的印象就是在實驗箱上連了許多線。我們結合自身對數字電路實驗的教學經驗總結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學方法。
2.數字電路實驗傳統的教學模式及其弊端
傳統的數字電路實驗一般是圍繞理論課來開設的,即根據各個重要的理論知識點設置實驗項目,這些項目一般都是驗證性實驗,而且大多只用一個芯片,很少出現芯片之間的組合。這樣的實驗雖然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地體會到某個理論,但是由于缺少各個實驗之間的相互連接與綜合,因此學生很難真正在腦海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學生在做這些實驗時,常常反映當時會覺得豁然開朗,好像一下子就掌握了相關知識點,但是走出實驗室不久,又會有一種實驗毫無作用的感覺。這是因為學生在做這些驗證性實驗時,知識結論已先入為主地占據了頭腦,當實驗數據與理論相符合時,學生就會覺得這個是理所當然的,根本不根據實驗過程去體會結論。而實驗數據與理論不相符時,學生往往不去追求原因,而會簡單地認為是實驗線路、工具甚至芯片的原因,不會去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違背實驗結果,僅僅簡單地以理論為本,去修正實驗數據。
傳統的數字電路實驗以驗證性為主,很少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這就使得學生沒有機會鍛煉自己的綜合電路設計的能力,而綜合電路設計能力是電子、通信類學生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他們在工作中最用得上的能力。傳統的數字電路實驗不但內容老化,手段單一,而且已經違背了開設這個實驗的初衷,根本無法使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直接知識。基于這個觀點,我們應該對數字電路實驗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必要的改革和探討,讓學生能夠從實驗中發現、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并能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驗不正確的癥結所在。
3.數字電路實驗新教學模式的改進
針對傳統數字電路實驗存在的問題,以及自己在教學中遇見的問題,我們對數字電路實驗的教學方法改進提出以下幾點觀點。
(1)實驗教學條件的改進。
現今大多數高校的數字電路實驗都是基于數字電路實驗箱開設的,這就制約了一些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雖然現在的數字電路實驗箱子功能比較強大,但是畢竟空間、體積有限,所以芯片插座、輸入開關量、結果顯示發光二極管等都是屈指可數的,只要實驗規模稍大點,實驗箱就無法滿足。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實驗平臺,實驗室應該根據實驗箱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擴展,將一些常用的芯片插座、可調電阻、信號開關等制作在同一面版上,必要的時候配合實驗箱使用。
另外,教師還應根據實驗室具體情況編制實驗教學實驗書,因為借用別個學校的實驗指導書往往會出現與自己實際情況不適合的情況。
(2)實驗項目的改變。
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個數。我校數字電路實驗課程必做的項目達9個之多,而且均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往往做到后面幾個項目就出現抵觸情緒,認為這些實驗毫無用處,僅僅是插線、拔線,有甚者直接填寫答案等待下課。我們結合自身上課過程,認為該實驗必作項目不宜過多,取3―4個典型項目,每個項目以2個課時為佳。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建立自信,而且可以節約課時留給設計性實驗。
(3)實驗習慣的改進。
這里的實驗習慣包括學生的實驗習慣和指導老師的實驗習慣。首先,指導老師應該要求學生做好實驗預習,最好能在上課前提供預習報告。有些學生在上實驗時一頭霧水,由于沒有課前預習,加上理論不牢,在實驗課上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該干什么。所以引導學生養成實驗預習的習慣對實驗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其次,指導老師的良好實驗習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實驗指導老師和理論課老師不是同一人,那么兩人之間就應該進行溝通,保證實驗遲于理論。另外,實驗指導老師應該在上課前將實驗內容、難點板書在黑板上或提前做好PPT,絕不能在上課的時候出現臨時版書的情況,否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指導老師還應親自反復做開設了的實驗項目,總結出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和錯誤,并總結出原因,以應對學生的提問。
(4)增加趣味性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在開設綜合性、設置性實驗時,教師應該結合實際,切不可盲目設置。首先教師要選擇學生有興趣的項目,例如生活中已經開發出的小東西,或者能夠實現小功能的項目。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題目就有種不做出來不罷休的沖動。其次要注意難度,如果學生有興趣,弄了半天卻找不到突破口,那將會適得其反。項目難度以9―12個課時完成最好。
(5)開放實驗室。
由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往往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構思、設計,這就需要實驗室進行開放性管理,讓學生在有一定的結果時就能夠立即進行連線驗證,找出不足,再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方案修正,如此反復。當然,我們在開放實驗室時要做到管理嚴格,學生使用實驗設備必須提前預約,在與實驗室其他實驗課程不相抵觸的情況下才允許使用設備,并要求登記備案。
4.結語
我們進行數字電路實驗教學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熟練使用各種實驗儀器,增強學生的自主綜合電路設計能力,這種教學改革的效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甚至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才能顯示出來。這種教學改革也是一種連續過程,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改進,才能使實驗的效果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徐瑩雋.基于開放教學模式的數字邏輯電路實驗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報,2006,28.
[2]薛延俠.“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6,(1):116-118.
[3]高吉祥.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與課程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 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應付稅款法; 收益表債務法; 遞延法
一、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演進
我國的所得稅制度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相應的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計劃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利潤分配理念到市場經濟體制深入下的費用理念,從收益費用觀到資產負債觀的轉變過程。
(一)把所得稅作為利潤分配的一項內容進行核算(1983年以前)
我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初期,所得稅被作為企業已獲收益的一部分,利潤分配程序中的第一項內容就是計算繳納所得稅,和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一樣,視同為支付給政府的“股利”。其會計處理為:借記“利潤分配——應交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二)采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1983—1993年)
應付稅款法是費用觀下的第一種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在應付稅款法下,一個會計期間內,企業應交的所得稅額應當按照稅法口徑來計算,即在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加上或減去會計與稅法的差異),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當期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出當期應交的所得稅額。本期會計上所得稅費用就等于本期應交所得稅。其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應付稅款法雖簡單易行,但在利潤表上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的計算口徑(按照稅法)與其他項目金額的計算口徑(按會計制度)不一致。
(三)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1994—2006年)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1994年6月29日,財政部了《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明確了企業所得稅的性質屬于企業的一項費用,對稅前會計利潤和納稅所得之間存在的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允許采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2001年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允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和債務法(利潤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其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費用”(金額按照會計口徑計算),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金額按照稅法口徑計算),差額通過“遞延稅款”處理。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能使公司的財務會計記錄與財務報表的目標相一致,即堅持按照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資產與負債)和固有程序(權責發生制)進行有關會計確認和計量,避免財務信息使用者對財務信息誤解。
(四)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2007年至今)
為了進一步規范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及相關信息披露,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新準則,取代了1994年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和2001年的《企業會計制度》關于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規定,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第12號——所得稅》,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要求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它以資產負債表、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以資產負債觀為基本理念,側重暫時性差異,將所得稅費用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合理分攤,按預計轉回年度的所得稅稅率計算其納稅影響數并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符合資產、負債的定義,因而確認的所得稅費用也比較準確。其會計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費用”(金額按照會計口徑計算),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金額按照稅法口徑計算),差額通過“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處理。
二、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的大小與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相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受到政府部門監管的力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政治成本。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其政治敏感性就越強,其因業務量大、涉及面寬、資金流動頻繁、盈利水平較高而更容易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管。由于政治成本的存在,企業難免會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從稅務籌劃的角度出發,借助于會計核算將現在的盈余遞延到將來,進行收益平滑,這就促使企業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上偏向于選擇納稅影響會計法。
(二)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隨著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不斷變革和演進,其概念抽象深度、程序復雜程度和技術操作難度也在不斷提高,對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國財務人員大約有1 300多萬人,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是從事會計核算、會計信息披露的普通財務人員,約有1 200萬人,注冊會計師、審計人員、資產評估師、總會計師、財務總監等高級財務人員為數很少,約有11萬人。由此看來,具有高素質的財務人員并不多,而普通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職業判斷能力、專業技術水準和實務操作能力等都還很欠缺,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上偏向于選擇簡單容易的應付稅款法。
(三)企業會計核算的主要目的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與其會計核算的主要目的具有相關性。對于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來說,企業納稅仍然是會計核算的主要目的,因此,主觀上更傾向于選擇簡單容易的會計政策,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上更容易選擇應付稅款法。而對于某些大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會計核算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盈余管理,如企業采用所得稅會計方法不同,所計算的會計報表指標也就不同。當會計利潤小于稅法利潤且存在暫時性差異時,采用納稅影響法比應付稅款法可以少計所得稅費用,多計稅后利潤,從而提高公司的每股凈收益,同時列示在資產負債表左邊遞延稅款,相對降低了資產負債率。這對于公司的籌資等十分有利,因此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上更愿意選擇納稅影響會計法。
(四)簿記成本
市場經濟條件下,簿記成本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一般情況下,企業涉及的大多數交易或事項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其簿記成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對于所得稅會計政策選擇則區別較大,因為在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中,應付稅款法核算程序簡單,操作方法容易掌握,簿記成本相對較低。而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程序復雜程度要大得多,操作技術難度較大,簿記成本核算相對較高。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會考慮選擇應付稅款法,以降低簿記成本。
(五)暫時性差異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定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列示在會計報表上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屬于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的確認與計量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關鍵。通常在只存在永久性差異的情況下,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是相等的。因此,企業如果不存在暫時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較少時,不會選擇核算程序復雜的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
(六)國家宏觀調控
國家在組織稅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實行宏觀調控時離不開合理的會計核算,因為會計信息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在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加強內部管理和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而會計信息系統主要是立足于微觀經濟主體(即會計主體),為微觀經濟主體服務,這是由會計本身特性所決定的。但作為企業來說,在會計政策的選擇上,主要還是從企業自身的利益出發,為了能使企業利益最大化,有時會進行利潤操縱,從而損害國家利益。因此,為了加強監管,規范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國家有必要對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一些強制性規定。
三、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現實選擇
在所有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中,應付稅款法簡單易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納稅影響會計法中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由于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會計主體的利益,也要考慮國家的宏觀管理需要,既要考慮會計主體自身條件,又要考慮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各方面因素權衡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應付稅款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兩種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中進行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一)小微企業應選擇“應付稅款法”
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把小微企業定義為: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小微企業一般情況下規模較小,投資者較少,業務較為簡單,核算成本較低,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對單一,會計與稅法之間的暫時性差異很少,會計人員基本上都是普通財務人員,沒有收益平滑等管理的需要等。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小微企業會計核算應力求簡單,因此,采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最為合適。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可進行適當的簡化處理,減少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內容與空間,從而有利于降低會計核算成本,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大中型企業可根據需要選擇“應付稅款法”或“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大中型企業規模較大,經濟業務比較復雜,核算成本較高,企業不僅要重視生產技術的提高,還要重視對企業資金流動和使用的管理,因此,規范會計核算,加強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提升企業生產能力等成為目前大中型企業關注的焦點。在此情況下,企業采用何種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更為合適,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盈余管理、簿記成本、暫時性差異和會計人員素質等。如果企業沒有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的需要,暫時性差異不多,高素質會計人員不到位,有必要降低簿記成本,就應選擇“應付稅款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如果企業需要進行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會計和稅法之間的暫時性差異較多,擁有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就應選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這樣,更有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
(三)上市公司應選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中國證監會《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強調,上市公司應按照新會計準則的有關要求,嚴格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不得繼續采用應付稅款法和原納稅影響會計法。這既有助于企業加強和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從而避免短期行為,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能順應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使得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但由于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在確認所得稅費用時是采用間接的方法,可以按規定對所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企業有可能利用資產負債表操縱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方面比應付稅款法隱蔽性更強,盈余管理的幅度可能更大,因此相關監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綜上所述,我國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經歷了從把所得稅歸屬于利潤分配到采用應付稅款法、遞延法、損益表債務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等過程,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統一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企業應根據自身現實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應付稅款法或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使之既符合國家宏觀管理要求,又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
【主要參考文獻】
[1] 孫紅梅.如何理解暫時性差異的產生與流向[J].財會月刊,2012(7).
[2] 顧愛春.企業所得稅會計中暫時性差異核算的分析[J].商業會計,2011(23).
[3] 龐丹麗.新會計準則下所得稅費用核算的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1(8).
[4] 黃銀紅.淺論《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1(14).
[5] 張向東.淺談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會計核算的相關問題[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7).
[關鍵詞]環境整治; 近期建設規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uangzhou City, launched a large number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ve been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erm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for a number of remediation work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 a systematic unity, saving, operat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u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urban trunk road building exterior finishing projects re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short-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the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erm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內各大城市都將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 近年來,廣州市開展了一系列城市環境治理工程,尤其是為迎接亞運會召開,重點針對亞運場館周邊以及城市主干道兩側建筑景觀環境,進行了大力的整治。整治后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得到了各界的贊譽。
二、項目背景
2010年,為迎接亞運召開,實現廣州城市建設管理“2010年一大變”戰略目標,需在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及從化市范圍內,針對亞運比賽場館、城市主干道兩側以及城市重點地區,開展環境整治,讓廣州以全新面貌迎接亞運會的召開。為實現項目布局系統性,整治效果統一性,整治費用節約性、工程實施可操作性,特編制項目近期建設工程規劃。
三、編制方法
規劃初始,我們認為應該從兩個根本問題出發。一是對于迎亞運環境整治工程,“我們必須要做什么?”;二是從反方向來說,在有限的資金下“我們能做什么?”,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從三個層面來編制本次規劃:
一是在分析層面,以問題導向及目標導向為切入點。規劃首先從廣州市迎亞運、創建文明城市的重大事件角度出發、從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美化運動發展規律,分析項目建設的必要性;然后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城市的案例研究與廣州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廣州市迎亞運視角下城市環境在建筑外觀、道路風貌、景觀綠化、光亮工程等方面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思路。
二是在方案層面,近期建設規劃方案圍繞“整治哪里”、“怎么整治”、“費用構成”、“工期計劃”四個方面展開。“整治哪里”也就是項目構成與布局,規劃以重點比賽場館為點、城市主次干道為線、城市重點地區為面,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項目布局系統,明確的整治重點保證了對外展示效果,同時也有效控制了整治規模,最大程度節約了整治整治經費(圖1)。“怎么整治”同樣是本次規劃重點,為保證在全市范 圍內整治效果的可控性和統一性,規劃提出了建筑翻新、道路改造、景觀綠化、光亮工程“四位一體”的整治內容(圖2),每個整治內容都結合廣州實際提出了整治指引(圖3),有效的指導了下一步各個整治項目方案編制,有效控制了全市各項目整治效果。“費用構成”制定了高、中、低三檔整治標準(圖4),根據項目重要性按照標準進行項目費用估算,確保所有項目總費用控制在項目預算內。“工期計劃”則將規劃確定的70余項項目,按照行政區域分配落實到各區,確定工程項目實施主體,有效的保障了所有項目的實施操作性。
圖1:整治項目布局示意圖
圖2: “四位一體”整治內容
圖3: “建筑翻新”整治內容指引
圖4: “高、中、低”整治標準
三是在實施層面,規劃在制定出整治方案后,為確保項目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項目組反復多次與各區實施主體溝通,征求項目構成、整治內容與規模、投資與工期計劃等規劃內容,經過多次“刪改調整”與“查漏補缺”,最終確定實施計劃。
四、主要經驗
廣州以亞運為契機,從2008年底開始,利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70余項亞運場館周邊、主干道兩側、城市重點地區的環境整治工程。高效高質的完成了各項工程,整治效果有目共睹。近期建設工程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對于項目的高效、高水平完成,起到了規劃引領作用,有四點經驗值得總結。
1.編制內容的創新性:整合打包了迎亞運系列項目,提高了有關主管部門審批效率。本次規劃將廣州市區范圍內70余項“迎亞運”環境整治工程進行了打包整合,編制近期建設工程規劃。對廣州市全面開展迎亞運系列整治工程的前瞻性與系統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整合打包后編制的項目建議書,使得廣州市計劃主管部門、工程投資融資方不必再進行單個項目的立項與融資,極大地簡化了審批程序,提高了項目的審批的效率。對在較短的時間內,全市有序開展眾多的迎亞運整治工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2.項目布局的科學性:結合“重大節事”對城市建設的影響及城市“嶺南特色”,突出了整治重點,提高整治工作的“投入產出比”。規劃對廣州市中心城區的上百條主次干道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充分考慮了項目迎亞運“重大節事”對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重點納入了亞運會比賽通勤道路,廣州熱點旅游觀光地區聯系通道,富有嶺南建筑文化特色的街道,使得有限的整治資金能用在大眾“可見、可用”,“常見、常用”的地點,使得整治后的街道能最大程度的向廣州市民與亞運來賓展示廣州市的積極形象,展示廣州現代與傳統交織,特色與魅力共存的城市形象,達到了有限的整治投入與最佳的整治效果之間“投入產出比”。
3. 整治內容的系統性:規劃制定了“四位一體”整治內容與整治標準,統一規范了全市范圍內的整治工作,極大提高了整治效率,使龐大的環境整治工程效果可控。面對60億元以上的龐大投資,70余個項目的巨量整治工程,要使全市整治效果能達到整體統一,避免出現五花八門、風格雜亂等現象的出現。規劃結合市整治工作領導部門意圖的要求,對中心城區各區的70余個整治項目提出“四位一體”的整治內容與整治標準。
整治內容與標準吸取了我市先期開展的部分優秀整治項目的經驗與做法,提出了建筑外觀立面整飾、道路路面及人行道改造、光亮工程、景觀綠化工程四個方面的整治內容,并對諸如建筑立面粉刷、建筑平改坡、防盜網整改、道路路面鋪砌、車行道、人行道照明、道路綠化、花池樹池等30余個整治子項提出具體的整治要求,有效指導了各個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工程施工,為在全市范圍內統一整治效果、提高整治效率、凸現整治工程的迎亞運節慶氣氛和城市嶺南特色的展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項目的可操作性:規劃貫穿了迎亞運整治工程的上下游若干單位,確保了整治工程的可操作性。本次規劃所含的環境整治工程,經反復與廣州市建委、各區建設部門、街道等單位整治工程的上下游單位反復溝通,核實各個項目建設內容與建設規模,為各個項目下一步設計施工提供了較為準確的依據,使規劃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可操作性。
五、結語
城市開展環境整治工程,不能片面理解為“涂脂抹粉”,應該注重民生、民意。廣州迎亞運期間,立足于改善人居環境進行整治,拆除公園圍墻、“拆違建綠”等做法都見到了成效,不但改善了城市面貌,也為市民提供了寶貴的室外活動場地,這才是環境整治的根本意義。此外,要更加注重建立城市整治和維護的長效機制,例如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每年應給予一定的維護經費,此外有些城市提出了誰建設誰維護,也是一種思路。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迎亞運主干道及場館周邊環境整治的工作方案, 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2] 迎亞運主干道建筑外觀整飾和場館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3] 廣州市迎亞運環境整治“四位一體”示范方案,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09
[ 作者簡介 ]
關鍵詞:工程施工;進度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和控制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工期以及工程的質量和成本,是施工企業管理的重要方面。如何根據工期要求合理的編制項目施工進度計劃,如何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實際進度與計劃的偏差,如何對施工計劃做合理的調整,都是擺在項目管理人員面前的現實問題。因此,對建筑工程施工進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合理而有效的進度控制措施對建筑企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筑工程施工進度控制基本理論與影響因素
2.1 建筑工程使用進度控制基本理論
施工進度控制的實質就是工期目標控制,主要是指按照合同規定的工程建設工期,在施工前根據工程成本、質量要求、工序分工等因素,綜合考慮,制定合理的工程進度計劃,并以此為以及,對整個工程建設過程各個關鍵節點的進度和用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和糾正的行為過程。因此,工程進度控制必須實行全過程控制,在施工前對進度進行計劃、規劃和執行進行預測;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計劃要求監督工程建設進度,及時發現工期拖沓行為,采取措施糾正偏差;在一個工序的計劃完成后,在總結實際進度的基礎上對整個工程的進度計劃進行調整。同時,進度控制還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業主方、承包方、監理方以及主管部門共同努力,協調配合,才能保證進度控制目標的實施。
2.2 建筑工程施工進度影響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進度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業主方,在預算成本等利益因素的驅使下,業主方一般對工程的工期要求較緊,而且這些工期都是通過招標的方式最終采用合同確定下來的,一旦確定,不容更改,所以,從源頭上,相對較短的工期成為目前建筑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的最大障礙。同時,由于監理方在項目招標完成后才最終確定,未參與招投標工作,因此對業主方對工期、成本、和質量三者的具體要求不甚清楚,造成監理人員對工期控制的目標不明確,影響進度控制效果。
其次是監理方,首先在觀念上,認為進度控制的核心是工程施工方的事情,延誤工期的結果是施工方違約,與自身關系不大,這種觀念影響了監理方參與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的積極性,放松了對工程進度的控制。同時,這種觀念也造成目前的進度監理為實現動態管理,監理方不能充分的了解進度的執行情況,無法對工程進度的實施情況作出正確判斷,也就不能及時地為建設工程在進度下提供咨詢和服務。
其次是施工方,首先是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工程的所有工序的基本情況的了解不透徹、不全面,無法根據實際的用時合理的編制進度計劃,為了迎合業主對工期的需求,在計劃編制是隨意性太大,不尊重實際情況,造成進度計劃無法反應真實的工程耗時情況,也就無法指導和督促進度控制的實施。同時,由于考慮短期成本,在部分工序延誤工期是,施工方不愿意增加人力、設備等加快工程進度,存在僥幸心理,最終導致整個工程工期和進度的延誤。
2.3建筑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的原則
動態控制原則:是進度控制的根本性原則,只有堅持動態的進度控制理論與方法,才能及時的發現進度滯后問題,及時的調整進度計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其它工序進度,彌補延誤的工期。
系統性原則:項目進度計劃和執行過程中,涉及到各方的利益的權衡、技術的調整、工序的安排以及協調與成本與質量的關系,編制和執行復雜、牽涉面廣、影響因素多,因此要堅持系統性原則,全面的、科學的綜合各方面因素,提高進度控制水平。
封閉循環原則:該原則就是要求進度控制要按照編制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比較與分析、確定調整措施和修改計劃的閉環流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重復執行,以保證進度計劃的執行和進度目標的實現。
信息原則和彈性原則:信息原則要求將進度計劃信息自上而下的傳達到每一個工程施工人員,保證所有人理解進度計劃的目標和內容,自覺遵照執行。彈性原則要求進度計劃安排要留有余地,執行過程中也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處置。
3、建筑工程施工進度控制保證措施
施工進度的保證措施主要包括組織保證、物資保證、設備保證、施工環境保證、施工技術保證和施工工序保證幾個方面:
組織保證是施工進度保證的前提條件。必須在項目開工建設初期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進度管理領導小組,協調和管理施工進度。在合同簽署前,要保證本工程所需的人力、物資、設備的到位,合同簽署后要迅速組織現場調查,編制施工技術方案,并與地方政府與周邊群眾取得聯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工程順利開工。編制施工進度計劃,按照進度計劃編制作業計劃,合理安排工序,實現平行流水作業,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與科學的施工方法,強化現場管理,提高施工進度、均衡生產。同時建立進度會議分析制度,按照“周、旬、月”的頻率對工程實際進度進行分析,及時調整進度計劃,提高計劃的可操作性。
物資保證,為了保證工程進度,需要根據施工技術方案和進度計劃在工序開始前做好材料的采購、進場以及物資的質量檢驗、試驗、見證取樣復試等工作,保證不會因材料供應問題而影響進度。同時,對敏感位置的材料的的規格、顏花紋等,要與業主方及時的溝通,征得業主方領導的同意認可后方能使用,對于特種材料和設備,如消防阻燃材料、防火門等,要專門機構的鑒定后方能使用,避免無法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延誤工期。
設備保證是加快工程進度的必要條件。施工機械對施工的效率有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工程進度。對施工機械設備的要求是數量充足,穩定性好,安全系數高,所有設備都必須經過主管部門的安檢認證。同時施工設備需要專人定崗,或崗,保證操作人員持證上崗,在保證操作熟練,加快進度的同時保證安全。
施工環境保證主要是應對陰雨天氣、寒冷天氣的物資和處置措施要到位,要提前根據預報做好防范措施,防止陰雨天造成施工現場排水不暢、雨水倒灌、以及施工道路被毀等情況,延誤工期。同時,針對不同的施工階段,需要準備相應的處置物質,如防雨塑料布、防雨棚等,保證天氣不會對已施工區域造成損失和破壞,同時不會對機電設備等造成影響,影響后續施工。
施工技術和工序保證是進度控制的核心內容。在開工前,首先要組織技術人員仔細研究工程設計圖紙,把握好設計細節,保證施工中不會因圖紙理解失誤而導致返工。其次,要根據施工技術規范與施工監理細則,準確掌握本工程質量標準和施工工藝流程。編制好《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提前做好各分項工程準備工作。在施工過程中,制定月、旬、周施工計劃,結合實際對照計劃找差距、找原因,完善管理、促進施工。同時,加強技術管理和工序管理,杜絕因工作失誤造成返工或影響正常施工進度,確保關鍵工序施工工期。
4、結論
建筑工程施工進度分析與控制工作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施工進度控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整個成本投入以及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因此,進度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進度控制基本理論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保證進度控制的措施,其結果對指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建軍.項目計劃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馬宗勝.關于工程進度控制的探討[J].煤礦現代化,2004,3: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