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生勞動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高中生對財富的認知現狀。本文從財富的概念、財富的支配以及財富的創造三個方面探討高中生對財富的認知現狀。①對財富概念的認知。財富主要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當問及——你認為財富是什么時,7.5%的學生認為財富就是物質財富,14.8%的學生認為財富就是精神財富,77.3%的學生認為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種。由此看來,絕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財富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依然有部分學生概念不清。②對使用財富的認知。當前富有公民的財富積聚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富有的公民在使用和處置手中的財富不僅僅是一種個體行為,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社會影響,具有價值導向和資源配置作用。在問及——你是否贊同富人的超常規消費時,2.1%的高中生表示完全贊同,10%的學生表示比較贊同,19.6%的學生表示不大同意,60.3%的表示不同意,8.0%的學生表示不清楚。由此看來,依然存在部分高中生對財富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③對獲得財富的認知。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獲得財富的手段呈現出多樣化,資本、技能、勞動和管理等都可以成為創造財富的因素。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些人采用非法手段獲得財富,形成了事實的不公平。針對這個問題對高中生進行了調查,當被問及——你認為當今的富人有多少人是通過合法手段獲得財富時,56.3%的學生認為很多富人是通過合法手段獲得財富的,28.3%的學生認為比較多的富人是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的財富,9.2%的學生認為比較少的富人是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的財富,6.2%的學生認為他們基本上都不是以合法手段獲得財富。由此看來,絕大部分高中生清楚必須通過正當途徑獲得財富,這表明高中生對當前社會財富的創造方式的認知是正確的。
2.高中生對物質財富與人生價值的認知現狀。物質財富是人生價值以及勞動的外在表現,但是它不是衡量人生價值標準以及貢獻大小的唯一標準和手段。人作為價值的創造者的同時,還是價值的享受者,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體。我們可以這樣講,人生價值的重點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包括對社會的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兩個方面。
當被問及——是否認同“物質財富越多,人生價值越大”的觀點時,9.6%的學生表示完全同意,79.7%的學生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由此看來,大部分的高中生否定了用物質財富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方式,知道物質財富并不完全代表人生價值。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實施財富觀教育的方法
1.榜樣示范方法。該方法就是采用別人的高尚行為、優秀品德以及思想等來對學生進行影響與教育,使得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財富觀。榜樣示范教育方法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具有極強的感染性與形象性。教育學家洛克認為:“沒有任何其他的事務能夠像榜樣這樣溫柔而深刻地嵌入到人們的心里。”榜樣示范方法是要將榜樣的感染性、形象性、權威性以及可實現性等對學生構成影響。這些榜樣包括了學生榜樣、英雄楷模榜樣、家長榜樣以及名人榜樣,等等。在選擇榜樣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那些來自本校、本社區的優秀榜樣,通過大家都認同、熟知以及敬佩的榜樣來起到示范作用。
2.價值討論方法。價值討論屬于精神范疇之內的交流,該方法以語言作為交流的媒介,通過主體之間的相互體驗與理解,形成了一個價值共識與互動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其一是價值對話。這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人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其二是價值體驗和共鳴,通過體驗能夠實現個體對財富觀的主觀感受,而共鳴則屬于一個公共體驗,是實現公共交往主體情感的途徑;其三是個體領悟與群體共悟。通過個體自我領悟,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群體共悟,通過個體差異激發更高級領悟;其四是自我價值的構建。通過價值討論形成對其他個體的理解和認識,在相互尊重過程中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有更進一步的選擇和判斷,最終實現“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3.社會實踐法。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組織青少年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社會以及理論知識的了解。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社會的互動,提高學校對社會環境的影響能力,同時還提高了青少年對社會的認識、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首先要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予以明確,這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財富觀教育的目標。要利用社會實踐來達到設計目的,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財富觀與價值理念;其次,對實踐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教育,及時指出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思想認識予以疏導;其三,實踐活動結束后及時總結與教育,通過總結對理論進行澄清,在思想上予以提高,在道德上予以拔高。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保意識;高中生
如今我國正在全力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提倡低碳環保,宣揚生態文明,高中生是國家未來的重要力量,重視對高中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是十分有必要的。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載體,其對于社會和經濟的進步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健康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保證人們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反之,深受污染的環境不僅對人們的身體有害,而且不利于社會的持續進步和國家的健康發展。由此看來,在當今大力提倡低碳環保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環保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特別是高中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重大。然而,目前高中生的環保現狀卻令人堪憂。
1當前高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現狀
1.1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現如今我國大部分的高中生缺乏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環境保護意識相當薄弱,沒有正確對待環境保護的態度,環保責任感不強。很多同學對環保知識的了解甚少,對環境保護沒有太大的興趣,常常將環保行為視為事不關己的事情,嚴重缺乏環境保護的實踐動手能力,對環保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還有待提高。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是推動環保踐行的關鍵,但是目前高中生嚴重缺乏環保意識的狀況十分嚴重。1.2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不深。當前全球變暖的氣候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在不斷增多,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十分慘重,這是大自然對人類污染環境行為的警告,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符合低碳經濟的生活方式。由于對生活實踐經驗的不足,高中生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尚淺,對一些低碳環保的相關概念和知識了解不夠全面深刻,還存在著很多認識片面的狀況。1.3環保實踐能力不足。由于高中生的學業繁忙,學習壓力過大,嚴重忽視了生活中的環保活動,整日整夜埋頭讀書,卻忘了對自身環境保護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很多高中生缺乏足夠的環保實踐能力,沒有積極參與到周邊的環保實踐活動中,長期以往,連最基礎簡單的環保技能都掌握不足。加上家庭對高中生在學業上的苛刻要求,使得他們只能選擇一味地投入學習之中,這又讓高中生更加缺乏足夠的環保實踐經驗。
2高中生培養自身環境保護意識的意義
2.1有利于高中生增長環保知識。完善保護環境的有關制度,提示治理環境的能力,是解決當前環境污染、生態文明破壞嚴重的困境的重要舉措,所以高中生環保意識的培養顯得特別重要。加大高中生自身環保意識的培養對于增長高中生的環保知識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對低碳經濟時代下的生活模式的理解,加大其對環境保護相關概念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使高中生具有更加強烈的環保責任感和行動感,大大提高他們進行環保實踐活動的積極性。2.2有利于高中生全面了解低碳經濟。如今全球變暖問題成為全球發展所必須關注和重視的環境問題,每個國家都在為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做出努力,我們國家也不例外。我國目前正在全面實行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式,讓低耗能、低污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佳標準,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循環利用,達到低碳環保的最佳效果。而高中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又能促進他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低碳理念,具體認識低碳經濟,有利于高中生學習與低碳環保經濟相關的技能,從而能更好地為祖國的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3高中生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的途徑
3.1投入學校組織的環保實踐活動。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職責,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努力。高中生也是如此,盡管學業再繁忙,學習壓力再大,也不應該忽視環境保護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應該積極參與到學校或老師組織的社會環保實踐中去,合理運用學校里的實用性工具資源,與其他同學相互協調合作,認真地加入到環境保護的活動中。例如,高中生可以參加老師組織的校外環保宣傳活動、對學校周邊的環境情況進行考察、對家庭垃圾進行分類等活動。提高環境保護的實踐動手能力對于高中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十分有意義,同學們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實踐,用自己的雙手和實際行動為環保做出了貢獻,這對于高中生自身來說,是一次深入環保工作的良好體驗。3.2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在我們所生活的社區里都會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存在著一些不利于環境保護的不良行為。高中生可以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大力宣傳環保知識,傳播積極的環境保護思想,加深社區居民對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的理解。可以利用周末或是假期時間,設置一些宣傳標語粘貼于社區的廣告長廊,制作環境保護的相關黑板報;親身走進社區居民的家中,向社區居民介紹和分析當前我國的環境污染現狀,并為他們講述低碳經濟生活方式的深刻內涵,從而讓更多的人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除此之外,高中生還可以對社區的垃圾進行相應的分類,具體分析研究社區所產生的有害垃圾,做出一份詳細的社區垃圾分類報告,以此為依據得出相應的處理有害垃圾的舉措,并讓每個社區居民牢牢掌握這些環保舉措,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3.3學會利用廢棄物,變廢為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棄物,比如塑料袋、廢紙片、廢物箱、礦泉水瓶等等。其中很多廢棄物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高中生可以自己親自動手收集一些可以進行再利用的無毒無害廢棄物品,展開自己的奇思妙想,用雙手創作出富有想象力而且實用性強的作品,變廢為寶。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喝完水的礦泉水瓶,制作一個裝飾精美的花瓶;巧用零碎的廢紙片,用于家中照片墻的粘貼;對多個廢紙箱進行清理,可以搭建成多層的儲物紙柜等等。這樣做既能夠使廢棄品得到循環利用,節約環保,又提高了高中生自身的環保動手能力,從而促進自身對環保意識的培養。
4結論
總的來說,在低碳經濟時期加大高中生自身環保意識的培養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工程發揮著巨大的積極意義。在今天低碳環保經濟的時代潮流中,加強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和希望,更應該肩負起環境保護的重擔,時刻注意培養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中;大力提倡和宣傳低碳環保理念,廣泛傳播有利的環保的知識,讓多的人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回收利用廢棄物品,學會變廢為寶的知識技巧,做到有效的循環利用,提高身邊可用資源的利用率。
作者:趙紫彤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中學高三29班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時期;高中生;消費心理
高中生會成為未來消費的主力軍,消費心理會直接影響消費習慣和行為,從而對國家消費結構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我們高中生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對自身消費心理和行為進行規范,在消費中不能盲目追求潮流品味,要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消費心理,并運用恰當的消費和理財手段提高自身消費能力,為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一、新時期高中生的消費心理特征
高中生的消費特點以及心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不平衡性。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因素,不同高中生的家庭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再加上家庭結構方面的不同使得高中生消費心理呈現不平衡特征,其消費行為特點也受到直接影響。第二,多樣性。高中生消費主要涉及學習生活以及文化娛樂,同時消費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是高中生的消費習慣各不相同,再加上家庭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使得高中生在消費層次以及數量方面差異化顯著,另一方面,高中生會根據自身的個人需求進行購買決策,而個人需要呈現多元化特征。第三,主導性。高中生是未來的消費生力軍,首先會側重于滿足自身生活消費,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娛樂消費來進一步豐富精神生活。新時期的高中生也會發揮其主導性,積極調整自身消費心理和行為,為我國消費結構的優化作出貢獻。
二、高中生培養正確消費觀念和行為的方法
(一)注重崇尚節儉
崇尚節儉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消費觀念的重要內容,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已經逐步演變為良好的消費規范,同時為傳統社會中廣大群眾所尊崇,其主要內容是為了解決物質貧乏問題而采用的降低消費形式,從本質上來說是節制人的欲望。崇尚節,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消費心理,同時也要把握節儉程度,在滿足自身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節制,而不是盲目抑制消費。同時在經濟飛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進步的新時期,高中生在培養自身正確消費觀念和行為時要賦予崇尚節儉新的含義,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身必須的消費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抑制不必要的消費欲望,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提高對資源的節約利用,進一步提升消費層次。高中生在學習以及成長的進程中必須真正認識到崇尚節儉的精神內涵,克服在消費中的困難,在生活實踐中充分踐行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從而提高自身層次和素質,同時也要有效規避對資源的破壞,重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樹立長遠的消費眼光,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消費價值觀,并以此來指導自身的消費行為。總之,高中生要珍惜父母的辛勤勞動以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資源,做新時期優秀的國家棟梁之材。
(二)堅持適度消費
高中生必須堅持適度消費,這是提高消費心理層次和優化消費行為的重要內容,這樣的消費形式能夠滿足高中生的基本消費需求,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不合理的超前消費,這樣的形式并不會對消費產生抑制作用,更多的是強調的是消費的科學性,這樣的消費形式能夠提高高中生的自身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同時也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有利影響。高中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可以稱之為純粹消費者,那么就更應該堅持適度消費的原則,為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負責,同時進一步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國家消費結構的調整出一份力。因此高中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踐行適度消費的行為:第一,高中生在消費前需要進行充分的考慮,考慮到自身基本的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能力,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消費計劃,從而有效指導消費行為,樹立良好消費觀。第二,家庭條件較差的高中生在消費時不能過度抑制自身消費行為而單純強調省錢,同樣需要考慮到滿足自身基本需求;家庭條件較好的高中生要規避揮霍和過度消費行為。第三,高中生要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在消費時要考慮到社會資源的保護以及經濟的發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三)做到理性消費
新時期的高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理性消費習慣和行為,因為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思維,同時各方面的素質也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具備了理性思考和實施理的條件,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員也有責任通過理性消費促進自身和社會發展。高中生的消費心理會直接影響到消費決策及其行為,那么就需要形成理性消費心理,將不良消費心理進行根源上的遏制,促使高中生將自身打造成理性消費者。第一,高中生必須認識到盲目從眾消費心理的危害性,意識到這樣的消費心理會造成錯誤的消費行為,盲目追逐潮流時尚會影響到自身審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消費面前必須保持理智的心理和健康的心態,適合自己且滿足實際需求的產品對自己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第二,高中生要努力消除自身的情緒化消費。高中生情緒沖動的問題較為常見,也常常會為自己的沖動情緒買單,但這樣的心理和行為是不理性的,因此需要在正式決策前了解真正需求,同時要平復和消除不良情緒,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消費和浪費。第三,高中生要完全摒棄享樂主義心理,消除自身的消費病態行為,強調提升精神境界和素質。
作為新時期的高中生,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消費與社會發展、消費結構優化、生態保護等方面具有緊密的關聯,從而加強對自身消費心理和行為的正確認知,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做新世紀的國家棟梁。高中生首先要對自身的消費心理進行分析,找準自身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加強學習和優化消費策略的方式來培養自身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郭金麗.學生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9)8586
關鍵詞:高中政治 新課程新理念 現代意識 開放意識 以學生發展為本 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不僅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育行為,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甚至間接影響國家未來和教育的性質與發展走勢。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改下應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質量觀、教育目標觀等。這是適應新課改的先決條件。課程改革成功關鍵看教師,高中政治教師要在素質結構上優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三大要素,這是適應新課改的根本。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是新課改的關鍵,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要貴在得法。新課改究竟要改什么?最為關鍵的是改革舊的課程理念,倡導新理念。更新觀念,明確新課程新理念是課改的前提,教學方法和教師自身素質都與更新觀念息息相關。
一、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識開放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高中生就是這樣一個大背景上成長發展的年輕人,他們的思想必然會打下很深的時代烙印。經濟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養全球意識和開放意識,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放的思維方式,具備合作、交往等行為品質和行為習慣,發展自己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高中政治還要教育學生更要具有中華民族的氣節,培養學生學會辨別精華與糟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保持自己的民族尊嚴。
高中政治新課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也要培養學生國家意識民族意織,適應全球化時代我國高中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到來,知識成為經濟增長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我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過去注重純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技巧與能力的培養必須扭轉。今日的高中生學會把握世界發展的走向,要有國際胸懷。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發展觀下的現代意識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為此高中政治新課程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生成長的重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施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
高中生是正在成長中的勞動者。人才,是未來的建設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以及環保意識、資源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這就要求引導高中生養成自主思考并規劃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職業意識、創業意識,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弘揚民族精神,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維護社會正義,具有社會責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綜合起來表明:新課標確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課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新理念,即堅持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高中政治新課標充分體現了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導思想上,新課標強調要與時俱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并擴大課程性質空間范圍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體任務上,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課程必須理直氣壯地堅持基本觀點教育。做到與時俱進,不可一味地灌輸,在堅持基本觀點教育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關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要求。
三、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而有個性下注意人文素養、健全人格
以人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課改的根本理念,以人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課程尊重高中生人生歷程的發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為人的人格和尊嚴,尊重高中生人性發展需要,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都應體現人文關懷,體現選擇性和多樣性為每一個學生的有個性的成長發展服務。
高中政治新課程重視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采取啟發式、探究式等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新課程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以育人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每位高中生的整體發展,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提供具有拓展性和應用性的選修課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
本課程立足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
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們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采用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狀況。
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切出發,對自然問題、社會事件和人生問題,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成為有主見的人,以利于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還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信息素養。
“教育是在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高中新課程改革是高中生作為人的發展的內在需要,關注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狀況、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個性發展等,培養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
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最全面發展的人,是對新思想和新的機遇開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對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人生道路的選擇問題。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改革要比九年制義務課改更應多關注學生深層次的生活需要。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根本的理念,它體現了教育民主化的趨勢和要求,政治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可能提供現實基礎,關注每位學生的人生發展,引領每位高中生獲得順利通過人生十字路口的鑰匙。高中政治新課程強調課程模塊化、套餐化,大面積增設選修課程,要求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人學習方案,正是這一基本理念的體現。
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義務教育相銜接和普通高中的新發展,呼喚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理念
高中政治課只有能夠滿足和正確引導學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學生的需要是多維的、多層次的,當代高中生的發展需要是獨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個性和思想品德等發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課新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需要,更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實效性。
新課程明確指出,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敞開學生選擇的大門,在選擇中形成學會選擇,學會負責的思想,并為學生的課程選擇提供多種機遇,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終身發展。
高中政治與初中思品課和高校政治理論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既保持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的系統聯系,又體現了內容目標的遞進層次,對應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常識,成為高中政治新課程的重要內容。
本課程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五、新課標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教育性質,體現了夯實基礎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課程設計有四個必修課“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側重為學生進入大學深造打好基礎,基礎性知識一點也沒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塊式的組合形態。六個選修課模塊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選修課安排側重是保證高中政治學科基礎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課程的選擇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尊重學生的差異,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增強規劃人生的意識和提高自主擇業的能力,改變了反課標的單一性升學深造和設計,進一步明確和強調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務,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學任務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升學和就業”外,還應學會培養學生素質、輻射文化、服務社區、開展交流、發展學生自身等任務。
選修課是必修課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
【關鍵詞】高中數學;試卷講解;有效教學;探究
試卷講解,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開展的教學活動之一,也是數學學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實踐學認為,試卷是教師考查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抓手,是檢驗自身教學效能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活動效果的重要“明鏡”.教師和學生能夠借助于試卷完成情況,及時掌握和明晰教與學的活動效率,前進方向.試卷講解,是試卷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活動形式之一.試卷講解,表面看似一個講解分析試題的簡單活動,實際滲透和融入了新課改要求、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意圖的綜合性復雜活動.傳統的就試題講試題的講析活動,難易達到新課改課堂教學“有效”這一目標要求.本人現就結合教學要義,開展試卷有效講解活動,從四個方面作簡要闡述.
一、結合教材內容,試卷講解要“接地氣”
試題來源于數學教材,又高于數學教材.教育發展學認為,試卷講解活動,某種程度上是對教材知識要義的再次“回顧”和有效“升華”.試題設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理解數學知識要義.高中生在數學教師悉心的試卷講解過程中,以典型試題為“媒”,從而對近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容有更為深入、明了的掌握和運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試卷講解時,不能止步于現有試題,而應該將教學內容與試題講解有機結合,針對教材重難點、解析易錯點等方面,進行有的放矢、深入細致的講解,使試卷講解內容更具“說服力”和“生命力”.如在“向量的數乘”測試卷試題講解活動中,教師抓住向量的數乘一節課內容的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等內容,在講解向量的數乘試題同時,引導高中生“回顧”向量的數乘、向量數乘的運算律、向量的共線定理等知識點內容,并組織高中生結合相關知識點內容進行分析解答其他相關試題活動,促進高中生深刻掌握知識點內涵,形成良好數學認知體系.
二、結合課改精髓,試卷講解要“強能力”
試卷講解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應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核心”,是新課改的精髓,它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試卷講解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同樣要承擔新課改學習能力培養的“重任”.高中數學教師應將試卷講解作為鍛煉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把試卷講解過程演變為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和提升的過程,引導高中生探知數學試題內容,探究試題解答方法,辨析試題解答過程,并實時做好課堂巡視和指導,實現高中生在試卷講解中,形成良好解題技能和素養.如在“已知函數f(x)=log4(4x+1)+kx(x∈R)是偶函數.(1)求k的值;(2)若方程f(x)-m=0有解,求m的取值范圍”試題講解中,教師改變傳統的“師講生改”教與學相互脫節的試卷講解形式,而是采用“生探師導”教與學相互融合的試卷講解形式,組織高中生開展試題解答過程的再次探究辨析活動.高中生通過探知試題內容、找尋內在聯系,認識到該試題設置的意圖在于考查函數奇偶性的應用以及根的個數的判定和基本不等式等有關基礎知識,要借助于“函數奇偶性的性質、根的存在性及根的個數判斷”知識點.此時,教師針對闡述的解題思路和過程,引導高中生前后對比解題過程,向高中生指出,該試題解答的關鍵之處是:“正確掌握和運用函數的基本性質”.這樣,高中生在實踐探究、對比研析的過程中,數學思維能力、探究實踐能力、推理概括能力等方面得以有效鍛煉,達到了試卷講解“明智提能”的目的.
三、結合教學特性,試卷講解要“重互動”
課堂教學活動,不是“教”與“學”之間相互孤立、互相脫節、各自為陣的獨立活動,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聯系、深入互動的合作活動.雙向性,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性.但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將試卷講解看作是教師個人的個體勞動,進行教師講解的單一、單邊教學活動,學生始終游離于課堂之外.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試卷講解過程中,應注重師生之間的深入互動、雙向溝通,就某一試題的解答方法、某一案例的解題過程等“焦點”,搭建合作探究、互動交流的載體,引導高中生參與其中,認真思考,仔細研析,主動表達個人見解,深入互動討論,在雙向互動的師生、生生活動中,探知試題,掌握解法,提高技能,增長才干.
四、結合知識內涵,試卷講解要“拓外延”
就試題,講試題,是大部分高中數學教師試卷講解中存在的“通病”.而教育學明確指出,試卷試題是數學知識內容的“一個點”,要以點帶面,認知和掌握數學知識體系這個“面”.試題具有典型性,深刻性,發散性等特點,這些顯著特性,為拓展試題豐富外延,展示試題深刻內涵,提供了先決條件.高中數學教師試卷講解時,要具有開拓者的開拓求索精神,運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理念,對現有數學試題進行挖掘和加工,將豐富的數學知識內容融入到“新試題”內容中,逐步培養高中生完備知識體系和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開展試卷講解活動時,要綜合各方面教學要素,結合課堂教學要義,按照新課改目標要求,開展有效試卷講解活動,讓高中生在數學試卷講解進程中,鞏固強化新知,深刻整改提升,提高數學技能,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法治素養 高中政治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7-02
法治素養培育是全面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是法律常識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當前正在全力推進依法治國,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加強公民尤其是高中生的法治教育,所以將法治教育貫穿于整個高中政治教學中,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思想政治課學科,也符合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一、培育高中生法治素養的必要性
(一)法治素養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學生馬上要步入成年,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其法治素養高不高,法律觀念強不強,是不是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影響到我國依法治國的實現,關系到社會和諧和社會文明程度。因此,通過高中政治教學培育高中生的法治素養,加強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尊法守法,形成科學完善的法治思維,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二)法治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生綜合素質不能缺少法治素養,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建設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實現依法治國,和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強弱密切相關。所以,切實提高和增強高中生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高中思想政治課所要擔負的重任不言而喻。培養出知法守法、懂得運用法律的學生,是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開展中學生法治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是對中學生進行系統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理論教育的初級課程。高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經濟制度,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國策、改革開放等基礎理論,然后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觀念。高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國的外交原則和依法治國的理念,然后結合政治生活的道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高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正確認識世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基于法治素養培育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總結出如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聯系生活提煉法治教育內容
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內,深入挖掘和提煉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將教材中分散的法治教育內容集中化、系統化。如教師在講解“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利”這節課時,可以將勞動者的權利這塊內容拆分成若干個環環相扣、邏輯相關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國勞動者權利包括哪些?為什么勞動者權利應該受到保護?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權利?然后教師在講解這三個問題的時候,自然地引入勞動法中的相關法律知識,通過對勞動法的講解和討論,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樹立勞動者權利應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除此之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橫向聯系、縱向延伸,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高中政治教材中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很少,大部分是有關成年人權利義務、法律保護的法律知識。針對這個情況,教師更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多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未成年人法律案例,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法律法規,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將法治理念融入學生生活。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思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善于加工處理涉及的法律素材,將抽象的法律素材具體化,從而引導學生在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中正確地認識法律,鼓勵學生積極探討、勤于思辨,引導他們提出自己關于法律問題的看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不法觀念的抵抗力,使學生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將法治教育與育人有機融合。比如教師在教授“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境:“我和朋友們在商場購物,我的朋友選中了一件裙子,付款時,服裝店老板提出‘如果你們不需要開發票,那我可以給你八折,如果要開發票就不能打折’,假如你是我這位朋友,你會怎么辦,發票開不開?”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會明白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應該索要發票,而少數學生會認為可以不開發票,還能享受優惠。這時教師可以將與依法納稅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入進來,讓學生明白索要發票合理合法,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權益,一方面是在幫助國家增加稅收,使他們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作為守法公民在依法納稅的同時還要自覺監督其他公民的納稅行為。通過生活案例教學,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律監督意識。
此外,創設情境時問題的設計應該符合法律嚴謹、科學的特點。法律內容比較抽象,概括性強,比較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根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明確教學目標,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認識水平的情境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解“公司的經營”這節內容時,先問學生:“你們的理想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教師了解到部分學生的理想是自己創業,非常喜歡看各種創業故事,但是對于企業的創建、經營、管理以及股權等概念并不了解。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個情況,挑選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業,最初成功,最后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在經營過程中違反法律,最終導致創業失敗,自己也鋃鐺入獄的故事,并根據此故事提出問題:“這個大學生為什么創業會失敗?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學生熱情高漲,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得出結論: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經營者一定要合法經營、合法管理、依法行使權利。通過這個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在交流討論中領悟“法”的意義,加深了對法治意義的理解。
(三)課外延伸課堂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教師可在課外開發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關的課程,通過拓展、整合、構建,將學生所學的相關法律知識有機串聯起來,拓展學生法治思維的廣度和能力。可以在課外進行法治主題教育,如刑法、勞動法、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等法律知識講座,將課堂內容與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進行有機結合;還可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法治故事表演、法治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課外拓展法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相互配合,進一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通過研究,改革生物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養成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受用終身的學習能力,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實現“課堂教學素質化”。真正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真正實現由過去的“教書本,變成用書本教”的轉變,下面就如何開展高二年級的生物教學提出如下方案:
一. 更新教學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應該是如何使教育回歸它的本來,如何使教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高中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高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任何一個國家都特別重視高中教育,但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我國這樣辦高中教育的。
同時,《中國教育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科教興國”,培養一代“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有知識、有能力、懂禮貌、會生活”的新人,這一問題的解決已迫于眉睫。
近年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社會、家庭對人才觀的錯誤認識,對教學質量的片面理解,造成學生心理負面壓力,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優化,甚至制約人才的培養。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生物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二..明確達成目標
1.重視思維能力、思想方法培養,在課堂進行中充分展現生物學科學的認識方法,即觀察、猜想、實驗、分析與推理、總結等,促使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到“善于學習”發展;
2.重視精神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成功教育與挫折教育并舉,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學生自身的調節和矯正,促進健康的人格品質的形成;
3.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培養獨立的自學能力,如預習、檢測、復習、小結等,使學生的學習根據自我需要、社會需要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4.重視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具有科學的質疑精神,不僅多問“是什么”,還要多問“為什么”,在學習中勇于探索,善于創新。
三.掌握教學原則
1.穩定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都是相對穩定的,但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必須適應時展的要求,具有現代化特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情感性與民主性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師生情感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平等,教師應做一個最優秀的學習者,啟發引導,發揮主導作用,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實踐性與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重視實驗教學和活動課的開展,使教學活動富有探索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質疑意識, 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注重體驗、善于質疑、自主探究、勇于創新、勇于展示,在動手過程中發展創造思維,激發探索精神。
4.統一性與個體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做到六個統一,即:①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 ②傳授知識、指導方法與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統一; ③抓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 ④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統一; ⑤正視現實與面向未來統一;⑥自主發展與團隊發展相統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承認個體差異,遵循自主原理,鼓勵學生追求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發揮特長。
四.更新教學內容
1.高中生物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標志,包括知識標志,能力大綱,心理素質標志等。
2.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方法優化,包括各種課型教學的研究,生物實驗的改革探索,教學效果的評價(含模塊考試)標準和手段的探索。
3.活動課、實踐課的開展和優化,包括活動課、實踐課的內容、形式、方法、實施和評價。
4.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包括先進的實驗儀器的使用、信息網絡、CAI課件。
五.改革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過程,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制定教學目標,編擬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組合教學手段等。
1.優化教學目標:依據大綱教材和社會需求,結合本校教學實際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力求使知識目標難易適度,內在聯系自然,不“揠苗助長”;能力目標應從領悟理解模仿獨立操作創造性活動,達到層次分明.例如,高中生物有關實驗的教學,我們就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在三年時間內反復講解,使認識逐步深化。
2.優化教學程序:根據社會需求、教學目的、學生身心特點和知識發展水平,應做到:把握好教學內容,包括對現行教材編排體系、教學目標的微調和教學內容的適當補充。精選教學素材、盡可能地使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刻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哲理與美學特征等。
3.優化教學方法:教而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在吸取各種教學方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構建適合本校教學實際,能真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進行優化組合,絕不拘泥于某一種教法,更不機械照搬。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概述
自主學習是與接受依賴性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并結合自身學習特點獨立學習并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自主獲取知識信息,構建知識體系。自主學習打破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現行教學條件下的自主學習具有自我驅動學習動機、自我選擇學習條件、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及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等特征,這些特征基本涵蓋了自主學習的作用與優勢。
二、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促進個人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學生從學校走出,進入社會,其個人職業發展及社會科技進步都要求其個人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術、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如果個人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離開校園后不能自主學習,就會使個人發展受到限制。另外,隨著科學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新發展,尤其在現代信息社會,個人僅靠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知識早已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更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為此,只有在學生時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將自主學習貫穿生命歷程的始終,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才能更好地適應就業,適應社會需求。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受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高中教育仍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過于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機械式服從,忽略學生的主動性,片面強調課堂教學,而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全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積極弘揚素質教育,并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和探究新知識。因此,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目前,教育專家為高中自主學習的開展與研究已投入了較多力量,一些高中學校創建了校園網,增添了多媒體教室,加強了一線教師的引導,展開了研究性課題學習等,教學環境的營造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個性培養。
三、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轉變師生觀念,樹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轉變師生觀念,樹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規劃學習進程,選擇學習方式及評價學習狀況,減少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監督與干預,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其充分發揮主動創新性。高中生應該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因為意識是行為的基礎,有了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才有章可循、有計劃可施。因此,高中生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發揮積極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學生應該對學業負責,對前途負責。在這樣的思想驅動下,高中生會對自主學習形成內在心理需求。
2.積極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高中學習而言,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內在動力。為此,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注重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實行不間斷的激勵體制,在課堂教學中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與斥責,增加對學生的激勵與贊賞教育,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人,變得踴躍積極,敢于發言與挑戰,并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經常不間斷地激勵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養成預習與復習的習慣,提高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3.創設自學情境,培養學生多種學習方法。
科學高效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綜合了學習主體與教學主體的交互過程。通過真實的課堂情境交流,創設良好的自學情境,是培養高中生多種學習方式、提高自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創設人人動手、人人有任務的學習情境。以高中語文語法教學為例,教師應該將知識以信息樹的形式分布給學生,具體包含“語音”、“生字生詞”、“語法”、“修辭”、“文學識”、“作文”、“特殊句式”等,將這些任務按照一定規則分配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負責,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專項任務的發言權,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幫助。此外,高中教師還應該創設人人質疑、人人有見解的學習情境。目前,制約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質疑、挑戰的勇氣,沒有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習慣,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與問題不敢提出質疑,更不會主動投入自學。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創設人人質疑、人人有見解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敢于提問,這樣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能對教師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4.采用開放教學,加強學生主動性發揮。
傳統課堂教學一般采取“講與問,學生聽與答與記”的模式進行,這樣的課堂顯得封閉而乏味,學生一直處于被動位置。新課改要求現代高中教學,教師要采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而,教師要將發言權交給學生,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讓學生自由展開課堂交流與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例如,在教學高二語文《雷雨》時,教師要重點讓學生了解戲劇的知識和文章中的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戲劇的相關常識進行大膽發言,對于文章中周樸園與勞動婦女、魯大海、繁漪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思考,深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個性特征,并尋找不同答案。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個較寬泛的概念,具體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文章提出了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材開發中出現的問題:一是教材開發的責任和權力過度自由,缺乏監管和調控;二是地區教育部門推廣使用統一編制的地方教材,教師和學生只有使用權,不利于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的完善和發展。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對策就是,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要進行特色化開發的觀點。
關鍵詞 高中綜合實踐;教材開發;問題與對策
一、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材開發中出現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個較寬泛的概念, 具體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文件中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作為必修課程在小學到高中各學段開設。 而高中學段由于學業壓力大,課程安排緊張,往往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對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的開發缺乏重視,直接影響了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高中學校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大多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設。研究性學習,直觀地說,是指仿照科學研究過程來學習某些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形成科學研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和課堂中心,重在讓學生自選課題,搜集相關信息問題,通過討論交流深化課題研究,最終多形成論文進行總結。它是一種動態性和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搜集、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書面表述素質等。然而,在實踐中,也產生了這樣一個誤區:研究性學習就是做研究課題不需要用教材。于是,一些教師和學生就把精力放在遠離教材的課題研究上,而且,片面地追求課題的全而深,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顯示研究性學習的特色。實際上提倡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意義是革新學習方法,并不是要改變或拋棄教材內容。教材內容依然是國家對中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范圍的體現。現在國家針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教材幾乎沒有,只是在普通學科教材中涉及一些探究活動或者研究課題。學校研究性學習教材也處于無序狀態,形式內容復雜多變,或者就根本沒有形成系統文字教材,緊靠教師口述為主。有些研究性學習教材還是僅提供研究素材和資料,對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指導很少,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研究性學習教材。
筆者在高中擔任一線教學工作,在高一、高二階段學校也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往往開課前,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報名選擇各類課程,但開課后反映差異很大。有的課程課題吸引力很強,但學生參加后發現實際內容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很多教師是臨時備課準備;有的課程純粹是知識性的幻燈片,沒有活動的深入開展;有的課程難度太大,與學生已有知識脫節,學生難以理解,逐漸失去興趣。在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高中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形成系統的教材,甚至是沒有課程綱要。在綜合實踐課程中也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建立在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相配套的教材基礎上的。
通過對高中學校已有綜合實踐活動教材開發調查發現有如下兩種較極端的問題:一是教材開發的責任和權力過度自由,缺乏監管和調控。部分區域和學校為了減輕負擔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材開發權之間賦予了教師和學生,這種做法雖然方便簡潔,但是由于個體教師和學生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對教材的質量難以把控,不利于優質教材的形成和推廣;二是地區教育部門推廣使用統一編制的地方教材,教師和學生只有使用權。這種做法雖然能保證系統教材的形成,但是忽視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某種程度上會遏制活動的開展。畢竟教師和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主體,在活動中鼓勵思維的創新和大膽的探究,統一不變的課程教材會使師生思想趨于僵化, 不利于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的完善和發展。
二、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的特色化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教材有無必要開發,這是由其基本功能決定的;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能不能開發,這是由學校條件決定的。對于前一問題,主要取決于綜合實踐活動教材與需求的適切度、 教材本身的質量以及使用的有效性; 而后一問題,不同的學校差異比較大。 總的說來,目前并不提倡每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編寫教材。事實上,也并不是每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需要教材, 也并不是每所學校都能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綜合實踐活動教材的開發并不能簡單地問答有無必要和可能與否的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學生需求、教師發展、學校條件以及課程調整等因素。
綜合實踐活動中教材開發需求性最大的是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的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的編寫,能引導和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活動。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活動能按照教材的思想脈絡,有計劃、有規律、有特點的進行,開發了高中生們的潛能,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增強了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