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危機管理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12-02
農村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作為管理領導中的決策者之一,農村學校的管理人員不僅要在日常秩序中統籌好學校的基層工作,而且也要提前預防好學校管理中的校園危機。
一、校園危機
1.校園危機的定義。校園危機的含義,字如其意,就是指學校管理領導的決策者要在學校平常的教育秩序中提前開展預警系統工作,以便在特定的環境中預防一些可能或已經潛伏在學校教學中的可能威脅到學校環境、教師以及學生等的危機事件。
2.校園危機的特征。在學校的系統管理中,校園危機的規劃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危機事件的出現,或者在最大程度上約束和減弱危機事件的破壞程度,防止學校隱患導致教學秩序的正常執行。其中,校園危機具有四大特點,其特點分別是:①預防性;②潛伏性;③針對性;④緊急性。
3.預防危機的基本方式。校長等學校領導在管理的過程中,除了要打破慣性思維,及時留意學校的基本安排和循環,還要細心觀察學校的小隱患,并在適當的時機中,提前并有針對性地處理這些不斷產生量變的危機,確保學校能在最大范圍中正常健康地發展。然而,假如學校無法化解和處理好相關隱患,無可避免地突然發生一些危機事件。那么,學校的管理者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及時處理好這些發生質變的危機產物,調整好學校的教學秩序和管理體系,避免校園危機給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農村學校管理中面臨的校園危機
(一)設施環境中存在的隱患
在學校的設施中,學校不僅僅要管理校園里的課室、運動、飲食、醫務等多種場所,而且也要考慮到教學或生活過程中使用的相關事務的修改、補充和更新等。學校管理階層要考慮以下問題:
1.課室設施的殘舊與多媒體設施的缺乏。課室設施是師生進行教學教育的基本前提,而多媒體操作是教師的日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農村學校中,師生很少有特別留意課室的相關設備和多媒體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燈泡損壞等現象。所以,學校應該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定期對學校內的課室和多媒體等設施進行檢查和更換,最大限度地幫師生維持好健康的教學環境。
2.避免飲食安全問題。在農村,大部分學生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情況或交通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很多學生會選擇在學?;驅W習附近的小店鋪里吃飯。然而,如果學校沒有定期檢查飯堂或找相關部門去監控學校附近的小賣部、小店鋪等各種地方,很容易就會讓學生過多接觸一些不新鮮或不衛生的垃圾食物或過期食物,影響到學生的身體健康。
3.醫務工作的缺乏。由于農村學校的工資比較低,所以,農村學校很多情況下都會陷入缺乏教師或者校醫等僵局。相比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往往都會更加好玩、好動。他們在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或課外玩耍時,可能會造成一些意外。當意外發生以后,如果學校沒有校醫、醫療房間等基本醫務資源,而且特殊原因不能及時將學生帶到附近的醫院,那么,學生的安全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因此,建立和完善醫療設備、條件,保證足夠的工作人員,就成為學校增強校園安全環境的保證之一。
(二)師生的危機防范意識薄弱
1.教師過于研究教學,忽視校園和學生的實情。在學校的日常運行中,教師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等各方面。同時,部分教師更是把學校危機管理的責任,完全推到學習管理層方面。但客觀而言,農村學生面臨的問題早就已經打破了學習方面的問題,很多情況下,農村學生會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心理情況、與家庭和朋友的人際關系、城鄉學生的潛意識上的分歧等。因此,教師在工作時要學會主動、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觀察學生、其他教師和學校等整體情況,避免教學過程中埋下過多的隱患,導致校園危機的產生。
2.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有待加強。農村學生多數是處于自給自足的成長狀態。整體心理素質比較差,嚴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假如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或生活中自身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很多情況下都會選擇沉默,沒有及時向學校、家長和教師等去求助,很容易造成心理的畸形成長。當學生的心理受到嚴重的影響時,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身邊的同學、教師乃至學校。
三、農村學校預防校園危機的管理策略
1.完善和執行校園危機的管理機制。為了更好地健全和管理學校的規章制度,農村學校領導者要確定好學校的具體情況,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去排查學校的各項設施,如及時更新課室的設備與多媒體的相關設施,有針對性地抽查食堂飲食的安全情況,以及健全農村學校的醫療設備等。在實施對學校的各種設施的檢查前,學校領導者要先確立好鮮明的獎懲管理,在程序上設立好精簡的管理規范和檢查監督制度等,在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嚴格執行相關規范,而且也要靈活使用,增強管理機制,提升管理階段的人文效果。
2.增加校園危機的宣傳,提高師生的防范意識。農村學校如果要加強管理層的應急條件和反應,就要高度重視對師生進行以“研究和學習校園危機管理的基本知識”為主題的教育培訓等。在日常教學中,學??梢赃m當聯合當地的消防機構,定期對師生進行火災、地震逃生等安全演習,讓學生學會使用消防工具進行滅火等,提升教師與學生的安全意識。
危機縮減,即將危機所帶來的沖擊力和影響力縮減到最小,這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內容,強調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規避和消解風險帶來的破壞力。危機預備,是對危機進行的有效防范,通過制定完善的危機預警系統,強化應對危機的模擬訓練和演習,不斷提升組織及成員的危機管理能力。危機反應,指當危機發生時,危機管理者做出何種反應來應對危機,其關鍵是對時間、信息與資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危機恢復,即在突發事件得以控制和妥善處置后,及時檢討和總結經驗教訓,并通過實施有效的方法保障組織平穩、重塑組織形象。
二、理論借鑒與策略選擇
危機管理4R理論為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提供了一個動態管理模式。任何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都需要根據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或者危機周期進行階段性的分析與策略選擇。
(一)縮減策略:ABC減緩法則
ABC表示“遠離(Away)———更好(Better)———相容(Compatible)”。該法則認為理想的危機管理策略應該有如下三個步驟或選擇:遠離風險或威脅根源;比要求的做得更好,以抵制風險或威脅根源;與那些最能抵制或減輕風險的設計模式相容。首先,要厘清遠離風險與主動作為的思想誤區。輔導員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概念、內涵和外延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結合工作實際,做好風險評估與管理,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威脅根源,即輔導員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有主動作為的意識,從被動防范應對到主動排查避險。風險排查與確認可以采取頭腦風暴、數據分析及現場調查等策略,對風險或威脅根源進行統計分類,力求較為全面地掌握相關隱患,為危機管理打好基礎。其次,要實現從“求穩”到“創穩”的觀念蛻變。安全穩定的底線意識目前已深入輔導員的思想認識,然而,由于安全穩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量化考核,規模不同的學院發生的突發事件可能有所區別。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即使日常工作扎實到位,責難聲也在所難免。因此,若要完善危機防范工作,輔導員不僅應該有主動作為的意識,而且應該有開拓進取的工作精神與狀態。實施“相容策略”,尋找與險情的起因和環境相容的方法,以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危害與沖擊。相容策略講究的是“因勢利導”,而非“圍追阻截”。
(二)預備策略:預警與模擬演習
在實施危機縮減之后,若仍有危機發生的征兆,則需立即采取危機預備的相關策略。建立預警系統。對輔導員而言,此處的預警系統有別于安全保衛部門的消防預警等“技防”系統,應該側重于建立渠道通暢的“人防”預警系統。如,充分發動黨員、學生干部、宿舍長等人員的作用,在班級、學生組織、學生樓棟之間建立信息聯絡制度,形成學習與生活交織的信息預警網絡,動態觀察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建立周報制。輔導員的溝通策略要適應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行為習慣,通過新媒體等平臺,采用圖文并茂的漫畫、微電影等載體做好溝通引導。模擬演習。當前各高校均建立了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在新生軍訓期間開展安全主題教育和消防演練等,但目前大學生,對于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基本流程、險情發生時的逃生避險方法等仍顯陌生。對此,輔導員應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平臺和載體,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知識學習與模擬演練。
(三)反應策略:危機慎思
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可能存在兩種狀況:其一,信息不明,時間緊迫;其二,已確定某些物資或人員處于危機之中,需要立即進入危機反應階段。危機慎思向管理者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危機應變管理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管理者注意到危機情境中的各種因素。首先,要獲得更充分的時間。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是更好地部署,二是盡快到達現場。更好地部署主要指突發事件發生之后,輔導員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包括應變的先后順序、所需執行任務的分類、各種輔助物資的儲備策略等。盡快到達現場是輔導員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舉措。當然,趕赴現場前要思考如何進入危機中最脆弱的地域,或對應急救援等工作最有幫助的“焦點”地區,同時在行進路線、交通工具選擇、現場保護、秩序疏導等方面均要有所謀斷。其次,要獲得更多信息。提高危機反應績效的保障就在于獲得更多更詳實的信息,否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將無從談起。具體而言,獲得更多信息可以采取的兩個基本策略是分解-真空策略和實情調查策略。分解-真空策略,即將匯總信息分解消化,重點關注、甄別突發事件利益攸關者的信息,同時使得這些信息“陷入”一個校勘和評估的真空容器中。此類策略有助于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如處理學生打架斗毆事件時,輔導員應有意識地找當事人分別談話,盡量避免當事人同時在場,若出現各執一詞需要當面對質時,也可考慮在雙方當事人之間放置屏風等隔離物,確保當事人發表意見可以較為平和。實情調查策略。這是對分解-真空策略的深化,向當事人及旁觀者進一步了解信息。輔導員可以采取格式化提問的方法開展調查,即在實情調查前應該有一個提問提綱或具體的題目,做到有的放矢。最后,應盡可能降低損失。此處主要涉及物資的節約問題。一是應該保護受到危機威脅的資源,如在火災中應及時做好物資轉移并考慮存儲物資的新場所。二是要保護好用于支援或消除危機影響的物資。三是要做好物資的合理配置。
(四)恢復策略:PICPIC恢復策略
突發事件得以控制后,危機管理者就要開始考慮危機恢復工作,盡快地將組織的人、財、物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對此,羅伯特•希斯提出了PICPIC恢復策略。即計劃(planning)、信息(Information)、核心(Core)、人(Peo-ple)、整合(Integration)、持續性(Continuity)。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碎片化。與危機管理的前三個階段一樣,恢復管理階段同樣有賴于計劃的制定。因此,輔導員應該增強制定恢復計劃的意識與能力,并保持與相關學生、家長的溝通、互動,必要時做好回訪、記錄等善后工作。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信息孤島”。信息管理對于突發事件平息后的恢復管理十分重要,恢復管理的信息要及時反饋給危機遭受者,特別是在24-72小時內。若危機遭受者未在此“黃金時間”內得到有效的信息回應,將加劇緊張、沮喪和挫敗感。因此,在突發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后,輔導員要將恢復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結果導向。即消減或平息突發事件影響不應是最終的結果,實現組織危機前的工作常態才是核心所在,應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危機管理者和遭受者的實際困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核心作業是指維持組織或團隊運作的最必要的那些活動。一方面,輔導員應盡量調整工作狀態,從危機反應的緊張狀態中調試回來;另一方面,輔導員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危機遭受者盡快適應“后危機”階段,如采取開展朋輩活動、將危機遭受者安排至辦公室勤工助學以方便觀察等辦法進行幫扶。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個體標鑒化。無論是反應還是恢復,必然涉及人的管理。此處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人”的范圍界定,除了危機當事人,還應包括現場的旁觀者、危機發生后信息的接收者乃至社會公眾等。如學生自殘、自殺等非正常傷亡事件,對目擊者、舍友、同窗、在校生乃至社會公眾均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沖擊,甚至會發生連鎖反應。因此,輔導員在處理此類事件中要特別注意對“人”的管理,要確保信息通暢,但不宜對相關學生過分關心,避免“貼標簽”,要營造一種危機前的常態。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條塊分割。整合的目的在于將恢復階段的信息交流與資源配置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輔導員不能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資源,而應充分調動其他力量,共同致力于危機恢復管理,同時應借助傳播渠道(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及新媒體等)使人們了解和交流信息,如可以依托輔導員協會,通過險情回顧、案例分析、經驗交流等平臺進行信息共享與集思廣益。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避免間斷性。無論是計劃制定、信息管理、核心作業恢復、人的管理還是資源整合都應該是連續的。當危機遭受者相信危機管理者是在努力地恢復危機前的狀況,他們就會感知并更加努力地保持這種持續感。因此,輔導員要努力幫助遭受危機影響的學生融入集體中,形成歸屬感,避免險情或者危機的再次發生。
三、現實困境
輔導員應努力構建一種全程化的、動態的危機管理模式,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妥善應對突發事件。然而,現實中卻依舊存在諸多困難。
(一)高校管理機制
高校條塊分割的運行機制影響縮減管理。當前高校行政化色彩濃厚,內部運行機制條塊分割明顯,應急協調不力,無法形成良性互動的多主體應急決策組織,資源整合和快速反應能力有待加強。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事件,學校則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集合各方力量,進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沖擊力和影響力。高校預警體系不完善影響預備管理。對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重救輕防”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當中。高校“風險管理”的意識依舊淡薄,在安全穩定評估指標、預警體系建設、應急演練等方面流于表面,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堪憂。高校危機應對網絡松散影響反應管理。高校危機應對網絡包括組織網絡、信息網絡、社會資源網絡等,當危機發生后,如何有效地整合、動員各應對網絡的功能是管理成敗的關鍵,而其中以信息網絡尤為重要。當前各高校仍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事原則與“內緊外松”的宣傳策略和公關方式。這些傳統理念和方式顯然不適應當今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僅無法有效控制態勢,反而會造成更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高校危機管理法律框架脆弱影響恢復管理。當前困擾高校管理者的是,當發生突發事件特別是涉及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時,學校往往要承擔本不應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與社會壓力。并且,這些個案往往會成為今后比照的案例,造成學校在提供所謂人文關懷方面的投入力度日趨保守,此種無法可依的窘境對高校應對突發事件、開展恢復管理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輔導員隊伍建設
一、權變理論概述
權變理論研究的是管理者和員工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影響。這一理論指出,有效的管理應隨著員工的特點及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有效的管理是企業應對內外部變化而作出的反應,使企業的管理更符合生存和發展的目標。企業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其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變動均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F代企業越來越多地面臨動蕩的環境,給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挑戰,企業必須根據內外部環境和員工狀況的變化適時調整管理策略。
根據權變理論,管理策略的調整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企業的外部戰略,主要研究企業如何在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全面優化企業與環境的關系;二是企業的內部戰略,如落實外部戰略,協調企業內部個人、集體的目標,解決企業與環境、企業與員工的相互適應問題,使企業適應客觀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目標。通過管理策略的調整,使企業有效地運作,實現與環境的適應,實現企業運作方式與員工的心理、行為方式的和諧。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外部環境,只有采取新的獎勵、報酬、考核制度,重新對組織機構進行設計,才能不斷滿足員工的各種需要,最終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二、“緊縮性”策略的反思
在金融危機之下,市場需求總量出現萎縮,企業會采取一系列的“緊縮性”人員政策來應對危機。為減少開支采取縮減各項活動,減少培訓、縮減招聘、降薪、裁員等政策,如通用、索尼、惠普、日產等行業巨頭采取了整合業務、關閉工廠等手段,國內企業中原地產、南方航空、中石油等也紛紛裁員,這一切對于應對危機會有一定的幫助,但這些手段的運用必然產生許多副作用。
首先,裁員與降薪盡管快速有效,但如果沒有因此突出新技術、新管理和新材料運用,這種降低成本的方法可能加劇企業的困境,為經濟復蘇后的業績回升種下禍根。因此企業會失去卓有貢獻的寶貴人才、挫傷了留用職員的士氣,有損在職員工的企業忠誠度,甚至引發一些出色的職員另謀高就,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時有損企業的信譽,造成客戶對企業實力的質疑,甚至客戶源流失,進而降低企業的市場生存力。
其次,“緊縮性”人員政策導致大量員工面臨失業危機,給勞動關系的穩定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企業用工策略的改變如果得不到員工的認同,就可能造成勞動糾紛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在金融危機下,企業不得不裁減人員,但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裁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從而可能引發勞動爭議與糾紛。如2008年最為典型的行業性“出租車的罷駛”事件,雖沒有進一步釀成重大惡性事件,卻給勞動關系的處理與協調提出警示。
最后,“緊縮性”政策可能會錯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創新的機會。一般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崗位設置不夠合理,激勵機制不夠到位,績效考評不夠完善等,經濟平衡期由于擔心改革帶來的沖擊太大而沒有合適的機會推行,金融危機的沖擊正是一次非常好的切入點。如果只是一味地推行“緊縮性”政策,沒有抓住機會進行改革,企業就會因此錯過了建立新型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歷史機遇。
三、管理策略的新思路
依據權變理論的描述,企業必須根據內外部環境和員工狀況的變化而適時地調整管理策略,為迎接將來經濟的復蘇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一)順利通過“裁員關”,重視人才的優化
利用經濟低迷時期這一調整人員的有利契機,優化企業的人才。根據相關的研究,裁員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在裁員的過程中,首先,應合理確定裁員對象。對于那些過去的低績效人員,應采用末尾淘汰制的方式實施裁員;對于冗余和沉淀性的員工,以優化組織結構為目標,對重復性員工、重疊性職位進行裁減。對于有外包人員的企業來說,在保留其中的優秀員工或對企業未來發展有用的員工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人數,外包員工的裁減可以極大緩解內部員工的裁員壓力。其次,應做好與員工的溝通和相關再就業培訓及經濟補償。企業應制定出詳細的溝通方案,如通知裁員前,要進行一對一的溝通,設計好談話時間和談話地點,對預先的談話內容設計全面,說明公司目前的困境與裁員的原因,應著重強調經濟形勢而回避個人因素,溝通過程中應注意聽取員工的意見,避免爭執,同時可要求律師及心理專家到場配合,防止被裁員工產生過激行為。公司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員工的經濟補償,直到其能心平氣和地接受裁員的決定。要實施人性化的裁員管理,有能力的企業應與相關培訓機構合作,幫助被裁的員工進行再就業培訓,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被裁員工盡快找到工作,使被裁員工得到較好的心理安撫。同時實施“崗位贖回”機制,承諾在形勢好轉的情況下優先雇傭被裁員工。這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可以使公司的裁員任務順利完成。
(二)化危為機,加強對留用人員的管理
對于留用人員來說,盡管沒有被裁,但大量研究證實,裁員會對留用人員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主要有安全感下降、工作滿意度下降,對領導失去了信任,工作的積極性下降等,這些現象會直接影響其工作績效,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企業應對留用人員的管理更為重視。
第一,引入企業健康管理,對員工實施壓力管理,維護職業心理健康。實施企業健康管理的重點應處理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提高員工抗壓能力,緩解員工的緊張情緒,必要時請專業人員對員工進行心理干預。組織管理者與下屬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教育引導員工認清企業目前的形勢,在危機形勢下以更強的責任心和敬業度對待工作。不能恐嚇員工,加大員工的心理壓力。管理者應說明人員調整的目標及進度,公開企業的危機應對策略,說明公司戰略調整計劃,幫助員工解除內心的疑慮,盡量降低工作不安全感給員工造成的困擾,使員工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心態得以調整。同時,適當戶外活動,節日團聚等,緩和內部人際關系,培養員工的組織認同感。
第二,堅持培訓與開發計劃。人才是企業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經濟低迷時期更是不容忽視員工的培訓與開發。例如,IBM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營非常困難,但仍保留了其雇員發展計劃及人員發展方面的歷史性投資,為Gerstner實施新戰略成功扭轉局勢提供了重要動力。我國企業應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經驗,引入合理的交叉培訓。所謂交叉培訓就是一個部門的員工到其它部門學習、培訓上崗,使員工在對自己從事的職務操作熟練的基礎上,又獲得了另外一種職業技能。經過交叉培訓的員工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整個管理系統的操作流程,對于業績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連續保持42年每年盈利的美國紐柯鋼鐵公司,在經濟蕭條時期,接受過交叉培訓的員工會離開生產線,幫助翻新設備和維修設備,公司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了,但沒有裁員。交叉培訓使員工在不同的崗位上學到不同的知識與技能,信息在企業內部得以共享,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交叉培訓可以在企業內部開展,用本企業的員工開展培訓,這樣既節約了培訓成本,又能讓員工通過培訓加強溝通與了解,營造融洽的工作氣氛增強集體凝聚力。加強對留用員工在企業文化、工作技能、人際關系處理、工作態度方面的培訓,盡快重新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活力的優秀團隊。
第三,實施靈活的員工管理。首先,要把握機會,引進高素質人才。研究表明,經濟低迷時期正是一個非常好的聚才機會,企業所招募的員工的素質普遍有所提高,利用這個機會去雇傭失業的人才,公司能以較低的價格挑選到原本要價很高的稀缺人才,為企業將來的發展打好基礎。例如,金融業的大規模裁員,使得非金融企業因此獲得大量高精尖人才。
其次,儲備核心人才。構建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是企業核心人才的儲備量及其才能發揮的程度。在經濟低迷時期,為避免核心員工的流失,應實施重點保護策略。在考評時盡量給予核心員工相對優厚的待遇,保證其穩定性,除了基本工資外,應采取多元化的報酬結構,用員工持股和期權激勵等方式,實現核心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相結合。
再次,合理地進行薪酬調整。金融危機中,企業高層薪酬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普通員工紛紛被裁或降薪的同時,部分高管的薪資還接近于天價。這表明企業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要采取“強激勵政策”,工資制度應有著高度彈性,如基本工資較低,獎金占薪酬比重要較大些。公司經營效益好,員工都會受益;經營效益差,員工都要共同承擔。例如,美國紐柯鋼鐵公司采取“逐級遞增”的方式,讓部門領導和高層管理人員承擔更大比例的風險。在1982年的危機中,公司的工人工資下降25%,主管工資下降60%,時任CEO的工資下降了75%,這種方法很好地詮釋了“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理念。對普通員工而言,將自己的薪資與高管的薪資相比較后會感到公平,從而激發了工作熱情,對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工作士氣有很大幫助,進而獲得公眾的認可,提升社會口碑和企業形象。
最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文化所追求的目標是個人對集體的認同,應在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相依的關系,最終使員工依戀并熱愛自己的企業。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元氣,在經濟蕭條時期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助于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多普達通訊的CEO楊興平曾提出,員工留在企業的真正原因是擁護和認同了企業的文化而絕非薪酬。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可以向員工灌輸、宣染經營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更會激發員工的歸屬感和對企業的忠誠度。通過優秀企業文化的培養,員工在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平等交流、發揮潛能、創造價值的氛圍中,不斷提高滿意度和投入度,從而更加熱愛本職、忠于職守。
一、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常見的危機類型
(1)晨檢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傳染性疾病或大面積地暴發傳染病危機。由于幼兒人數多,保健人員更多的只是檢查幼兒手、臉和分發晨檢牌,而完全淡忘了該履行的工作職責,使晨檢流于形式。
(2)食品衛生監管不力,造成食物中毒危機。由于幼兒園沒有嚴格的食品衛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人員、采購員、炊事員因責任心不強或工作疏忽易造成危害,引發食物中毒事件。
(3)門衛制度不嚴,造成幼兒走失危機。保安、門衛沒有堅守崗位,沒有隨手關鎖鐵門,以致幼兒從大門走失,門衛制度形同虛設。
(4)幼兒園設施不良、設備年久失修、沒有及時保養或者存在細節隱患沒有及時發現造成意外傷害危機。
(5)幼兒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差,造成相互傷害危機。幼兒年齡小,自制力差,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活動中經常表現為推、擠、碰、撞造成的相互傷害。
(6)活動區材料衛生問題發生污染,引發交叉感染危機。班級的幼兒活動材料豐富多樣,有購買的教學玩具,還有很多老師自制的利廢利舊的材料,日積月累,給保育員的清潔消毒工作帶來極大困難,特別是自制的材料因季節、氣候發生變化產生霉變,讓幼兒不可避免地接觸到這些細菌,大大增加幼兒感染各種疾病的機會。
(7)離園接送時,人多混雜引發接送危機。離園時,老師要面對很多家長,特別是老師需要與個別家長交流孩子情況時,有的家長直接接走孩子,沒有告知老師,甚至有的請人代接也未告知老師,造成危機。
二、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危機預防策略
(一)強化危機意識,充分認識危機預防的重要性
(1)增強管理者的危機意識,常念“危機管理經”。管理者是幼兒園危機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管理者必須牢固樹立“預防為主,防范勝于搶險”的思想,堅持以“憂患意識”來思考和構筑幼兒園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把危機管理擺上幼兒園一日工作議事日程,時刻繃緊“危機”這根弦。管理者只有時刻保持對危機的高度警惕,才能把危機管理扎扎實實落實到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及時排查和發現可能發生的危機和隱患,包括對危機管理的計劃、布置、檢查、監督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把可能發生的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
(2)培養教職工的危機意識,常講常敲。危機的管理和預防,僅僅憑管理者本人是難以有保障的。調查發現,一線教師常常因為大量的教學任務而沖淡了危機的意識,而后勤人員因為工作性質缺少對危機判斷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培養教職工的危機意識,首先必須讓每個教職員工意識到安全工作是幼兒園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保障幼兒的安全是幼兒園工作的首要任務,明確安全一票否決制和責任追究制;其次,組織教職工深刻領會各級各類有關安全文件精神及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提高他們更強的責任心和危機感;再者,以全國各類典型安全事故為警示,共同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讓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消除和避免危機中的巨大責任,從而提升對各種事故后果的預見性,做到警鐘長鳴。
(二)建立危機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增強防范能力
1.成立危機管理領導小組,明確職責,落實責任
(1)制定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危機管理計劃,包括園內大型活動、戶外活動、突發傳染病、突發疾病、火災、地震、食物中毒、觸電、撞傷摔傷、燙傷、骨折、走失、幼兒接送等。計劃要明確相關人員的基本職責、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排除不安全因素的具體措施以及危機發生時的應對策略等。
(2)成立以園長為組長,行政后勤副園長、綜治副園長為副組長,教學副園長、保衛科長、安全員、保安、食堂管理員、保健人員、班主任為組員的危機管理領導小組。園長負責全園危機管理的總體決策、部署、人事調配;綜治副園長、安全員配合后勤副園長負責在日常管理中對各類危機進行評估、檢查、監督,排除事故隱患;保衛科長負責協助保安做好園內治安危機的巡視、排查,對所有進出幼兒園的外來人員進行審核、把關、登記;食堂管理人員負責對食堂食品衛生和飲食衛生進行檢查、監督;保健人員則負責發現、排查、控制疫情的發生,保持與所屬衛生醫療機構的信息暢通,對受傷幼兒進行檢查、診斷,作出相應的處理;班主任則配合教學副園長負責對全園幼兒進行安全教育計劃的擬定,組織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幼兒安全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小組做到責任分工明確,落實到人。
2.健全各類危機管理制度,確保危機管理有效運行
制度是危機管理的強有力的保障,面對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機和傷害,制定切實可行、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各種制度,涵蓋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所有的安全方面內容,包括食品留樣制度、索票索證制度,等等,讓全體教職工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并嚴格制度的履行,獎懲分明,共同擔負起對幼兒安全管理的義務,確保幼兒的安全,把危機隱患降到最低點。
3.加強危機防范措施,構建幼兒園安全管理平臺
關鍵詞: 成人教育 管理危機 應對策略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成人教育是實現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其承擔著終身教育的職責。成人教育涵蓋的教育內容包含再就業培訓內容的崗位培訓、成人學歷教育及為專業人員提供的繼續教育。在國家倡導創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成人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在國家倡導的終身教育事業中,成人教育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社會攻堅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但是與普通高等學校的集中教育管理有所不同,成人教育存在發散性,使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善性,導致潛在危機萌生。這就需要我們在開展成人教育的同時,根據時代需要實施必要的改革創新,以使成人教育的教學思路和管理方法更符合社會發展方向。
1.中國成人教育的特點
1.1成人教育的生源復雜。
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彌補普通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滿足社會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為部分為提高自身知識素養的人員提供進修機會。從成人教育的招生來源看,主要以社會在職人員為主。這部分群體從自己的工作崗位出發,希望針對自己的工作需要彌補知識的不足,因此必須接受成人教育,以提高工作質量。另外,接受成人教育可以在職讀書,以其無需放棄工作而提高自身學歷的優勢受到在職成人的歡迎。此外,接受成人教育的學生則為沒有獲得普通高等教育機會的學生,以及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其目的是通過接受成人教育,接受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便有更多機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創造條件。沒有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的多為高中畢業生,他們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考分數又沒有達到高校投檔分數線,因此選擇成人教育。從學校畢業后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人,希望通過接受成人教育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這部分群體對成人教育的選擇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有必然的聯系。
從目前生源調查情況看,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普及,使得選擇成人教育的人員數量逐漸降低。我國倡導高校樹立終身教育理念,采取各種措施活躍成人教育,以推進我國改革向知識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生源以有工作不愿放棄工作的職員為主。接受成人教育無需脫產學習,以迎合這部分群體的需求。但是這部分人群畢竟數量很少,導致成人教育招生數量總體并不樂觀。
1.2成人教育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我國開展成人教育的初衷是適應社會生活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以促使成人全面而和諧地發展。從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看,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融入實踐內容,以符合成人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從目前中國成人教育情況來看,主要建立在普通高校教育基礎上,可謂是普通高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成人教育延續高校教育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成人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有所不同,其以學歷教育為導向,這就意味著如果在教學方法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必然影響成人教育質量[2]。如果在專業教材選擇和教學管理上參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就會導致成人教育培養的規格及對學生的考試考核,都會由于教育計劃過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導致隱性弊端生成。基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學生以在職人員為主,其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自身在職業生涯中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因此,成人教育要更注重職業性和實踐性。這必然要求成人教育在教材的使用上及課程的講授上更符合學生的需求。
1.3成人教育與社會專業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由于成人教育生源的特殊性,且以在職成人為主,因此教育課程要與社會職業息息相關。那么成人教育就要擺脫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特別是基礎理論、專業基礎及專業技能,建立在專業實踐的基礎上,從學生職業現實性角度開展教學,以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那么,在成人教育教學計劃上,更強調手動操作和專業技能訓練,使教育內容更實用且具有針對性,以符合職業特點。在課堂教育上,成人教育多采用業余授課的方式或者遠程教育,所以不再使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而是從成人角度出發,以案例和模擬教學為主,引導學生接受知識的啟發,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并以討論教學的方式展開,不僅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2.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危機
2.1對成人教育沒有給予正確的定位。
成人教育的生源逐年滑坡,主要是由于普通高校普及,而在人們的觀念意識中,成人教育已經不再具有社會地位,并不會對未來發展有指導意義。更有人認為,現在的職業教育已經完善,應該將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合并,以節省教育資源。這種對成人教育認識的不足,必然對成人教育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關于成人教育的定位,《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有所明確,所謂的“成人教育”,就是指針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開展教育活動,其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從教育本質角度而言,成人教育能夠使勞動者的素質獲得提高,對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從實際辦學角度出發,成人教育多為普通高校辦學,因此成了普通高校教育的延伸或補充,被視為高等教育附屬物的成人教育必然被忽視,并形成認識上的不足[3]。由于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成人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教育設施的引進,都由于經費不足而被擱置,嚴重影響辦學質量,妨礙成人教育健康發展。
2.2對成人教育沒有建立起系統化的培訓機制。
接受成人教育的學生以在職人員為主,他們中有許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一些學生已經成了各領域的骨干。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部分群體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不僅提高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更新觀念,以避免滯后社會發展進程。從成人教育教學角度而言,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難度,主要在于生源的復雜化。每一個成人學生處于不同的社會領域,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加之個性不同、人生閱歷各異、職業理想也會有所不同。成人教育要滿足每一名學生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成人教育建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但由于我國成人教育發展較晚,且與社會的發展進程之間存在滯后性,加之成人學生具有獨立思維能力、較強的工作能力等,都會為成人教育管理增加一定難度[4]。更重要的是,由于成人教育人事上的不足,導致管理人員配備缺乏合理性,因此錯誤地認為成人教育管理屬于簡單事務性工作,僅限于招生、收費,并安排學生上課,而沒有對成人教師加以系統化訓練,使得教師素質很難符合成人教育的要求。
3.成人教育管理危機的有效應對策略
3.1促進成人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相適應。
經濟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在職從業人員都希望通過學歷教育,接受崗位培訓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為在職從業人員提供了繼續教育的機會,同時也承擔著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從社會實踐角度而言,現實的人才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這就需要成人高等教育機構予以補充教育缺失,以不斷完善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使然,需要成人教育機構對人才市場的經濟發展規律有所了解,以根據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促進成人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相適應[5]。
3.2組建成人教育專職師資隊伍。
按照傳統成人教育模式,由于成人教育被視為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的延伸,因而使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化,教師隊伍也多為普通高校聘任,使得成人教育延續普通高等教育模式,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應用性。成人教育有自己的教育培養目標,就有必要建立符合成人教育特點的教育體系,那么,組建成人教育專職師資隊伍非常必要。為使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對成人教育準確定位,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以使成人教師樹立起新成人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成人教育教學的模式,以促進成人教育系統化發展。從成人教育的性質而言,其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成人教師在開展成人教育的時候,從實踐性角度出發,使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符合成人特點。只有針對成人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因材施教,真正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
3.3加強學校領導核心力量,推進成人教育正規化管理。
教育的發展需要有優秀的學科帶頭人,才能引領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走出困境。要推進成人教育的發展,就要增強學校領導核心力量,使成人教育正規化管理。由于我國成人教育起步較晚,校領導可以有選擇性地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不僅可以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更應該在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上突破思想瓶頸,為成人教育的創新發展施以思想的啟迪。從成人教育管理看,學校領導要有與時俱進的管理方式,就要在管理上有一定的遠見卓識,提高教育水平,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授課,以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成人學校在管理模式上不斷突破、創新[6]。要促進成人教育適應時代需要并不斷完善和發展,可以組織成人教育研究的課題座談,定期組織專家來校講學,交流經驗,以使成人教師以更新的觀念開展教育。
4.結語
成人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成人化特點。這就要求實施成人教育時,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區分。鑒于目前成人教育管理上出現潛在的危急,就要從現實角度出發加以分析,在突出成人教育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同時強化學校的成人教育管理,提高成人教師的素質,以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從業人員。
參考文獻:
[1]劉永清,陳愛嫵.基于成人特點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76-78.
[2]陳艷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缺失思考與對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9(14):87-88.
[3]曾婷婷.成人教育管理危機與應對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7):91-93.
[4]魏小瑜.增強領導藝術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J].繼續教育研究,2008(5):34-35.
一、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的原因
1、行政意識相對落后
山于受我國傳統行政心理的影響,一些組織成員的行政意識仍停留在“輕法制、重人治”上,同時,人民群眾中也有很多將政府的權利視為至高無上,這就忽視了法律制度的存在。盡管我國的行政體制己經得到不斷完善,但是,在落后的行政意識的影響下,組織成員的個人決策代替了制度與規則,這就失去了制度與規則指導行為準則的作用,從而造成了公共管理的失范。由此可見,落后的行政意識是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2、管理職能的定位不夠明確
目前,在我國行政機構的設置中,由于管理職能的定位不夠明確,這就導致相互間的職責與職權出現分離、重合等現象。同時,各部門之間的界限也不夠清晰,這也容易導致職權行使時的錯位。這樣,當出現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務時,公共部門就會在利益的驅使下相互競爭,相反,如果出現不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務時,公共部門之間就會相互推脫,這就導致了公共管理失范的發生。
3、政績的評估缺乏合理性
在政績評估的體系中,盡管已從單一的評估標準轉化為政治與經濟結合的標準,但是,由于政績評估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這就容易造成評估體系出現薄弱的環節,同時,這也致使很多官員只看到自身的利益,從而忽視了廣大群眾的利益。由此可見,在這種政績評估體系的影響下,就導致了我國公共管理失范。因此說,政績評估缺乏合理性是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4、權利的監督與執行不夠規范
在公共權力行使的過程中,由于上級賜予的權力很難真正落實到所有公民的身上,這就導致權力在行使時出現了單一的線條,同時也限制了上下級之間的相互制約與監督。從選民與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在對公共機構進行監督的過程中,由于沒有足夠的參考信息,這些都導致了我國公共管理失范的發生。由此可見,權力監督與執行不夠規范是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避免我國信任危機的有效策略
1、強化公共管理的意識
公共管理意識是從公共組織的精神面貌而言的,它不僅可以提高公共組織的凝聚力與創造力,同時也能夠規范公共組織的行為。因此,要想避免公共管理失范,應強化公共管理意識。目前,從我國公共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公共管理意識不但要包括責任、公正,同時也包括效率與創新等。其中,這些都是從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信仰與目標出發的,以便提高我國的社會信任。
2、構建合理的信用體系
從社會的角度出發,信用體系不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且也關系著我國的社會信任。因此,為了避免社會信任危機的發生,應構建合理的信用體系。要想構建一個完善的信用體系,應從政府的系統體系出發,以便提高群眾對政府的信用度,從而構建成取信于民的信用體系。同時,在完善服務方式與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應切實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從而提高我國的社會信任。
3、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
在我國的社會管理中,政策與法規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正常發展。因此,為了避免社會信任危機的發生,應制構建完善的社會政策與社會法規。在社會政策與法規的構建中,應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公正、社會的事務以及社會的穩定等。同時,也要從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以便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管理體制。由此可見,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是提高我國社會信任的有效途徑。
4、加強依法行政的機制
在完善我國公共管理體制的過程中,依法行政不僅是實現行為規范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我國社會信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避免我國社會危機的發生,應加強依法行政的機制。目前,在依法行政的工作中,要想充分發揮依法行政的作用,應抓住依法性質的關鍵,從“三個環節”與“一個根本”出發,以便更好地實現依法性質規范的落實。由此可見,加強依法行政機制是提高我國社會信任的重要途徑。
總結
【論文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變革人力資源管理危機越來越突出,對企業產生的危害性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本文結合企業變革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探討企業變革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危機及應對策略。
1.前言
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變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企業各個經濟活動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企業變革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環節,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高度重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因此企業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應對這些危機。
2.企業變革人力資源管理危機的類型
企業在變革時期,其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通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這些危機嚴重阻礙企業的長遠發展,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目前,我國企業變革時期人力資源管理危機主要存在的類型有:員工的人格危機、員工人身的安全危機、法律危機、人事管理制度危機等等。
2.1員工的人格危機
員工是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執行者,其人格的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整個經濟活動。忠誠度及品德是企業員工重要的人格條件,企業員工良好的忠誠度及品德可以促進企業各項工作的順利發展,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實現企業財富的最大化[1]。企業員工忠誠度及品德的缺失給企業帶來諸多的問題與麻煩,影響和阻礙企業各項工作的順利發展,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甚至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2.2員工人身的安全危機
在企業營運中,經常出現企業員工人身受到傷害的現象,尤其在一些施工企業中,員工人身傷害事故頻頻發生,這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員工的生活與工作,降低員工的生活質量,同時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影響企業的正常營運[2]。企業員工人身的安全危機由諸多的方面引起,比如工作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不符合相關的要求或標準,致使機械設備在運行時出現異常的現象,進而引發安全事故的發生。有些企業在營運過程中,過多地注重于利潤的追求,而忽視員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很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發生。
2.3法律危機
企業在營運中經常出現各式各樣的法律問題,比如,企業的新員工一般來自于相同的行業,來自于企業的競爭對手,因此他可能會帶來之前所在企業的一些重要的經營秘密,新員工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再加上企業的疏忽,容易將原企業的經營秘密泄露出去,從而觸犯相關的法律,引發訴訟或者經濟賠償等諸多的法律問題,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2.4人事管理制度危機
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人事制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時有章可循,減少或者避免在管理中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在管理中如果出現問題,也能根據制度及時地進行處理,企業無人事管理制度或者人事管理制度出現錯誤,都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危機。企業人事管理制度應該包括招聘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晉升制度等等,企業在設計人事管理制度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方面的制度,并且應該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使人事管理制度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使企業員工自覺地做好各項工作[3]。企業人事管理制度與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其設計不合理,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利益,降低員工工作的熱情,致使員工的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低下,進而使企業出現相關的危機,制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3.應對策略
企業變革時期人力資源管理危機嚴重影響和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競爭力,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強有力的應對策略,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危機問題。
3.1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水平
工作人員是企業各項工作最直接的執行者,他在工作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整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工作人員是企業工作質量的保證,因此企業必須努力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對此,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開設培訓相關的培訓課,傳達行業最新信息,增加員工知識儲備,培養員工樹立新的觀念,以增強員工的工作能力,使員工能在任何工作環境下都能圓滿完成工作任務,通過提高員工自身的業務素質來減少因員工業務素質不高給企業帶來的危機[4]。(2)增加業務培訓課程,增強員工的業務素質,使員工的各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以激活員工的工作興趣和激情,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3.2重視員工考核
企業應該加強工作人員的考核工作,依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置適合企業員工的考核標準,并對員工進行嚴格的考核,使員工認識到自己工作中成績及不足之處,并工作中做到揚長避短。同時企業應該設置相關的考核制度,包括責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勵措施,執行責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勵措施,在制度上規范工作人員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使工作人員自覺地將各項工作做好。
3.3加強對企業員工人身安全的管理
對內,員工安全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問題,不能掉以輕心,保證員工人身安全,首要任務是給員工營造安全的工作環境,避免員工在高危的工作環境里工作,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定期檢查安全設備,做好預防措施,確保企業員工人身安全。除此之外,為確保能對突發事故作出及時反應,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企業應設置對應的安全系統處理突發的安全事故。對外,要時刻關注企業駐外國公司員工的最新動態,了解國際企業員工的健康信息,排除境外企業員工人身安全危機。
3.4建立健全企業的人事制度
伴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競爭環境不斷變遷,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只有適時的調整人事制度,才能滿足員工對企業的要求,對外,企業要及時了解并掌握各國各地勞動法規、人才市場、薪資情況以及對方的人事政策等人事環境的最新動態;對內,要根據需求調整公司各項人事管理制度,例如,考核制度、培訓制度、員工休假制度以及招聘錄用制度等,不斷滿足員工的需要,以此達到提高員工工作的激情,避免員工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離職,解決人力資源危機的目的[5]。
4.結語
企業變革中人力資源管理不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危機,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因此企業必須高度重視。企業變革人力資源管理危機的類型及應對策略不僅僅有以上幾點,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鄯婧,李崇亮.經濟危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07).
[2] 曾田華.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J].中國商貿.2010(02).
[3] 吳章權,楊力.經濟危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01).
關鍵詞:金融危機;保險;風險管理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全球保險業遭受的損失巨大。歐美大型保險機構不僅遭受了巨額損失,還導致了全球最大的保險企業AIG被美國政府監管。在風險管理方面,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有許多共性,如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關系,控制負債比例,平衡市場機制與政府監管的關系,應對貨幣政策變化的中長期沖擊等。但中國保險業由于其業務特點,決定了其風險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對此,本文提出建議如下:
一、應該要加強資產負債管理
當前的金融危機在企業中反應的是資產負債表的危機,一方面資產的總量和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是負債比例過高,表外負債帶來的風險。西方金融機構遭受的損失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有毒資產,這類資產不僅價格下跌,而且許多資產既沒有市場報價,也沒有市場流動性。在負債方面,高負債比例使金融機構在應對危機中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但對保險機構而言,主要還是表外負債帶來的風險。例如導致AIG被接管的主要問題是公司出售的信用違約互換,這種信用違約互換在性質上是賣方承擔債券違約賠償責任的履約保證保險,但并不體現為保險負債。
因此,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而言,資產負債表的管理至關重要。通過資產負債管理,不僅實現資產負債的匹配,同時為股東創造價值。這要求保險企業首先要強化資產管理,確保資產與負債期限的匹配和收益率的匹配。同時考慮到保險資金的性質要確保配置資產的質量,防范有毒資產的形成。其次,要優化負債管理,使負債的規模與償付能力相適應,嚴格控制表內忽然負債,嚴謹表外負債。
二、償付能力管理
這是資產負債管理的具體化,它一方面要求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認可資產的計算。另一方面要根據最低償付能力的計算控制負債規模,加強償付能力管理,有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從資產管理入手可通過提升資產收益率增加認可資產來增強償付能力。從負債入手可通過控制負債結構和規模減少對資本的需求。另外,也可在不改變資產負債狀況的情況下,通過股東不斷增資或通過發行股本來增強償付能力,在強化資產管理,優化負債結構是償付能力管理的根本之路。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依賴股權或債券融資,不僅面臨融資成本上升的風險,更有信貸壓縮,甚至信貸凍結帶來無法融資的風險。
三、 再保險管理
科學的再保險安排有助于轉嫁封面,增強保險企業的自身承保能力。由于保險產品在保費收入與保險責任之間的杠桿性質,決定了個別大額保單或個別險種的保單缺乏分保安排,就足以成為摧毀公司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再保險的償付能力如果不足,對于分保人的危害也是致命的。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全球保險人和再保險人的財務狀況明顯分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再保險人的資質選擇就顯得更加重要。
四、 資本金管理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一個教訓是金融機構在資本金管理上應始終把安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資金融機構中失敗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都是以資本金為基礎,不斷增加負債杠桿。就凸顯出資本實力對金融機構的重要性,美國的保險機構在這場危機中也遭受巨大損失,由于美國的保險公司是各州監管的,不符合金融救援的條件,所以最近美國的一些保險公司,如林肯國民都在收購小型存貸機構,企圖通過購買銀行轉變身份,以求獲得救助方案的資本金援助。資本金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方面要確保在既定負債水平下資本金規模的匹配,并確保資本金高質量的資產,另一方面需要負債及資產價值的變化對資本金進行動態管理,在出現資本不足時通過股權融資及時增加資本,并不斷優化資本結構。在我國的保險企業中,由于實行嚴格的監管規定,資本金所能投資資產的風險是相對比較低的,為資本金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保險行業平均的資本回報不穩定,分紅水平比較低,且有許多不確定性,資本的內源性增長受到很大限制。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要增強保險企業的綜合實力,增強償付能力,必須不斷強化資本金管理,這已經變得刻不容緩了。
五、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管理
由于保險企業的資產配置決定了90%以上的風險與收益,市場風險的防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凡是出現償付能力危機的機構大多數都是因為資產配置不夠合理。隨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信用風險已經成為繼市場風險后另一個突出矛盾。信用風險上升也可能成為這場危機進一步升級的一個導火線。9月份美國全國違約率只有3.2%,10月份數字已經達到7.9%,最近又提高到11.4%,有的機構把一年的違約預測率提高到16-17%,這是自大蕭條以來最高的水平。我國的保險企業對純信用產品的投資目前受到嚴格限制,在經濟下行過程中,有關產品涉及的信用風險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如擔保企業擔保方的變化,中小銀行及部分外資銀行可能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等等。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還在深化的階段,提高信用風險的分析,對保險企業資產負債表安全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保險企業是管理風險的行業,保險企業就負債業務而言是風險承擔者,保險企業的這個性質決定保險企業的資產業務不能承擔過高的風險,資產負債表不能出現過高的杠桿率,加強保險企業的風險管理應貫穿到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并始終把它作為生命線,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無限責任在險峰,而不僅僅是風險風光在險峰。
參考文獻:
[1]肖本華.美國次級債危機及其對東亞經濟的影響與對策[J],載《亞太經濟》2008.2.
經濟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必然會產生直接影響,但更加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經濟危機所暴露的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劣勢。經濟危機一方面使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優勝劣汰的過程。因此,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如何在金融危機下應對挑戰是值得人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沖擊
首先,經濟危機引發全球性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導致我國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上漲,而產品的價格或者沒有漲幅,如包裝業,或者略有漲幅,但遠不及成本的上漲幅度。并且我國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內耗巨大,使企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運營成本。加之中小企業多為生產加工業,且產品外銷為主,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波及到實體經濟,海外訂單的減少也使我國中小企業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在以上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甚至出現虧本經營的狀況,從而使一些中小企業陷入困境。
其次,我國中小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組織結構不合理、銷售管理不透明,內耗巨大。大部分企業只注重對外的訂單數量、銷售渠道,疏于企業的內部管理,多由家族內部人員負責管理,而這些人缺乏科學的管理知識與理念,造成內部管理混亂,資源浪費,這也是企業運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再次,我國中小企業生產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致一方面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而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更加會凸顯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激烈性,這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占據優勢地位。另一方面,企業的生產成本受勞動力價格的影響較大。這兩方面都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明顯減弱。
最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為民間資本的擔保、借貸,而非正規的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企業之間的互相擔保現象極為普遍,從而在一家企業因經濟危機發生生產困難,資金鏈斷裂時,會誅連多家企業,從而引發資金緊缺的連鎖反應。
二、我國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的機遇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擴散,中國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當前應對金融危機應在自主創新方面進一步開拓思路,在國家的戰略指導下尋求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經過改革開放,我們改變了過去用市場換技術的辦法,在各行業積累了豐富的優勢資源;在對外合作中,要利用綜合資源展開合作,提升對外合作的層次。所以,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們應認識到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機遇。
我國中小企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創新問題。目前一些我國中小企業重復性比較強,產品缺乏個性,企業本身缺乏創新,這樣的企業將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立足。目前全球中小企業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個性化、定制化、高附加值化,對企業的規模已經要求不大。
這次危機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講,更多的是機會。企業機制越靈活,在競爭中生存的時間就越長,“小企業機制靈活,得到的機會就會更好”。
三、我國中小型企業面對金融危機的發展策略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能動力量,既要立足當前千方百計開拓市場、穩定生產,又要著眼長遠推動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后勁。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調整也不斷加快。企業要在應對危機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這就需要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準備來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第一,我國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其實,我國中小企業的很大的弱勢就是缺少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能力,過去依靠低勞動力所占的出口優勢逐漸被喪失,于是,需要在產品創新和技術設備的升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的一點。第二,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面對現在的金融動蕩的局面,企業要想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就必須對包括出口匯率等相關知識和外貿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專業方面的人員來研究和分析匯率的變化等現象,以此對企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引。第三,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的金融政策的變化。 企業了解國際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貿企業,這里面比較重要的是國際“銀根變化”。這些政策很可能會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來不斷的進行調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結合地更加緊密,輕微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業的利益,外貿政策的調整將對出口產品價格以及出口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企業在一個時期內,將國際國內的銀根方面的變化糅合到自己的生產決策中。這對我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思想變革,也是基礎性準備。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大企業還要嚴重,包括產業結構矛盾還比較突出,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企業內部的抗風險能力亟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小企業的重視非常不夠,很多重視僅僅是在口頭上,實際行動卻很少,其本質是長期以來對于民營企業根深蒂固的歧視。由于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當前逐漸受到關注。有專家更是指出:“現在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希望借助這場金融危機能解決我國中小企業國民待遇問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需要在國民待遇上實現突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