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競技體育的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的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競技體育的基礎

        第1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一、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過程的主要因素

        1.從市場的角度分析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是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沒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體育產業體系,現有體育產業主要是從計劃經濟下的體育事業改革轉軌而來,仍存在明顯的雙軌制痕跡。一方面是,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體育經費完全靠國家撥款形式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另一方面,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辦體育賽事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賽事投入越多,而效益卻每況愈下,這種只講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就自然的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資福利分配投資萎縮“的經濟流程,制約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

        2.從國家政府和國情方面分析

        (1)國家政策缺乏對體育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科學的管理造成市場競爭力弱。比較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再結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來看,資產明顯處于弱勢。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損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在這方面我國的扶持力度遠遠不夠,缺乏對體育產業發展上的激勵制度和優惠政策。

        (2)從國情來看,城市居民消費結構中服務性消費,文化消費、享受性消費偏低,從總體上限制了體育市場的規模。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主要精力和注意還在各種的致富的活動上,在許多時候,還要犧牲部分體育利益求得經濟發展。

        3.從高素質體育經營人才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化人才流動等需要,尤其是體育領域中懂體育又懂經濟人才的匱乏,以及受承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影響,迫切需要體育經濟專門人才。從目前來看,中央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分別在2004年,2003年開始招收體育經濟本科生,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開始招收體育經濟碩士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開始招收體育MBA學生之外,到目前為止,其他普通高校沒有培養體育產業經營人才。由于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數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他們一般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運作及其規律的深入了解,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市場的調控,導致了我國體育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4.體育市場管理來分析

        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管理缺乏高層次立法,國務院的行政法規甚至法規性文件很少。雖然大多數省市已經了地方性體育市場管理的法規,但是管理中的重大問題仍需高層次立法予以明確。從目前來看體育市場在存管理權限不明確,法律責任界定不清楚,管理不規范,有的體育項目還存在交叉管理。

        5.體育消費意識來分析

        我國體育消費意識相對滯后,目前,我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填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不強。自從1990年亞運會后,中國已逐漸將體育全面推向市場,使其市場化、產業化、商業化,并適應兩個轉變體育經濟政策,使體育經濟迅猛發展。但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育產業體系和一個健全的體育市場而未能引發更多投資人的關注。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出路與具體措施

        1.狠抓市場的體系建設

        要進一步活躍思想,自我更新觀念。要加強我國體育經濟的市場競爭力,把群眾基礎好、吸引力強的競賽項目推向市場,形成體育實體,以經營效益為中心,按照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競爭規律、實現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體育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其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特點,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和經濟管理的法則,畢竟市場是體育經濟預以生存的導向和載體,體育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起點、為目標。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調節作用來優化配置體育資源,并挖掘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以引導和刺激體育消費為核心,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市場、勞動市場、人才市場、觀眾市場、文化市場、證券市場、廣告市場等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體育市場網絡。

        2.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國家應制定一系列向體育產業傾斜的政策、法規,積極扶持體育產業的發展。除了在稅收和融資等方面給予體育服務性行業持別的優惠,吸引社會資本向體育產業流動外,還應當采取以體育養體育的發展戰略。即將來自于體育產業的稅收等收入中的大部分反哺于體育市場,專門用于資助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和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競技體育的發展是體育觀賞業的源泉,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才能顯出明星和明星效應,才能創造表演價值和觀賞價值。目前我國經濟還處于轉型階段,體制需要不斷的創新,產業結構必須優化。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投資者的利益;二是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三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3.加大體育經濟人才隊伍建設

        由于社會發展和國際化人才流動等需要,尤其是體育領域中既懂體育又懂經濟人才的匱乏,以及受承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影響,迫切需要體育經濟人才的參與。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體育院校招收體育經濟方向的本科和研究之外,要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對現有的體育經營人才進行強化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管理水平,要廣泛的開展國際體育經濟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外體育經濟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推動我國的體育產業市場改革與發展。

        4.大力推進體育產業經營

        要不斷拓寬和開發體育產業領域,逐步提高產業的質量和效益,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和潛在的市場優勢。一是有形資產的經營;二是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我們可以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大力發展體育品牌,為我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提供了無限的商機。而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去占領國際市場。體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充分利用體育設施多種經營,讓閑置場充分調動起來,趁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增添花色,服務對路,實行多種經營,提高場館的使用率。

        5.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創新與改革已經為體育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由于體育經濟組織內部管理相對滯后,經濟效益還達不到理想狀況。因此,注重創新,采用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靈活高效的運轉機制,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資源管理和使用效率,是體育經濟發展有待解決的問題。盡管體育發展已取得較好成績,但存在不少問題,如體育產品的種類較少,科技含量較低,層次單一,不能滿足各類別多層次及多種不同偏好的消費者的需要。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調整企業的產品和產業結構,爭取自身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和功能上下功夫,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去占領國際市場。

        6.大力推進協會制

        協會實體化是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足球和籃球等一些喜聞樂見的群眾項目以率先試點成功。國家體育局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有11個中心一年可贏利1000萬元。國家體育總局一年從社會上拿到4億元,已不亞于國家的財政撥款。同時,還要依托體育進行借光經營,如用一些體壇名人、名物、名事的影響力來擴大產品和企業的知名度,進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1)與體壇名人聯合辦學,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后繼人才。(2)出口優秀選手和教練。中國的乒乓球稱霸世界乓壇數十年,將我國優秀選手和教練輸出到有需求的國家,既可開展兩國體育交流,又可促進友誼和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回顧我國體育發展體育經濟走過的路程,體育經濟尚處于初級水平的發展時期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差距,要快速有效地挖掘體育產業發展,不能閉門造車,要解放思想,廣開思路,加強交流和創新。通過政府的倡導,企業的支持,輿論的幫助,要狠抓市場體系建設,引導和刺激消費,開發體育用品市場、讓社會主義市場體育經濟與國際接軌,要健全體育經濟法規,加大體育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以保證體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特性、學術性、競技性以及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幾方面的闡述,就如何處理好高等體育院校辦學中學術性與競技性的關系,為高等體育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學術性競技性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可持續發展

        高等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1952年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創建至今,已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里程,現已形成以15所體育院校(其中一所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及體育學院和118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院系在內的較為完整的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級的體育專門人才,為我國的體育事業和高等體育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第一次大整合,推行大學強強聯手,專業調整,隸屬條塊疏通,綜合功能增加,規模效益提高,辦學資源共享,大學校區相對集中等舉措,我國高等院校進一步顯示新的活力,逐步加快步伐與國際接軌。

        隨著與各個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發展,當代體育派生出了許多新興的相關邊緣學科的科學理論體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育學科體系,并逐漸向不同學利自身項群的體育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發展。這極大促進了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創新拓展、充實發展,各單科性體育專業學科院校在本體范疇內,逐步走體育領域的多專業、綜合化發展道路,其定位與專業及學科課程設置由單一性、粗放性向多元性、融合性發展,以培養出符合新世紀社會需要的各類體育專業人才,適應和彌補自身的先天不足。如何根據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認識和處理好競技性與學術性的關系,使體育院校適應21世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走“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

        辦學特性是學校的性質和屬性,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指在一定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下,形成的一所(類)大學比較固定、比較顯著的性質。辦學特性凸現的是一個(類)大學與別的大學的根本區別,這種區別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辦學特性表現在觀念層面是大學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以及學校在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長期形成的以校風、學風為主要形式表現出來的大學精神;表現在操作層面就是學校與外部環境相結合而形成的宏觀的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也有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觀的學科、專業布局特色,還可指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模式、培養方式以及高校在科學研究中形成的科學研究范式。對辦學特性的把握,可以從三個維度去認識。一是獨特性,一類(所)高校的辦學特性首先是要有鮮明的個性,亦即人無我有,唯我獨有。從哲學的意義上講,特性是指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二是穩定性和持久性。辦學特性的形成是在大學長期歷史積淀的基礎上形成的,能成為辦學特性者必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并被社會所廣泛認可。三是發展性。辦學特性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總結,同時也要著眼于未來學校的發展前景和規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外部辦學環境的改變,辦學特性也會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與時俱進地可持續發展。

        按照認識辦學特性的基本方法,確定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要遵循三條原則:應該反映高等學校的共性;應該反映體育的個性;應該是二者精髓的凝練,使之有機統一,形成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三個應該的綜合,即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是學術性和競技性的統一。學術性和競技性的關系是認識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的一對范疇。范疇不僅其內容是高等體育院校辦學客觀現實真實關系的反映,而且這種反映還具有歷史的辯證的性質。

        二、競技性與學術性關系的認識和處理

        (一)競技性

        競技性是體育的基本屬性,高等體育院校是行業性較強的學校,因為它突出了體育的特性。以競技性作為體育的特性,既尊重了體育發展的歷史,又彰顯了現代體育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首先,從體育的歷史看,競技一直是體育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再從體育的發展看,競技性反映了現代體育發展的要求和趨勢;然后,從體育的幾個特性之間的關系看,競技性是體育的核心表現。

        (二)學術性

        學術性是大學最基本的特性,是大學自治的基礎,是大學產生和維系大學生存的重要依據,是推動大學發展和改革的內在邏輯力量,也可能是大學聞名于世的根本原因。教學和科研是大學學術性的具體表現,訓練則是體育競技性的具體反映。

        (三)競技性與學術性的融合

        教學、訓練、科研三者的有機結合,融合了學術性與競技性,是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的表現,更是高等體育院校的綜合優勢所在。教學、訓練、科研結合其自身歷史性特點,同時也必須兼顧考慮該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等基本國情,也就決定了教學、訓練、科研結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四)競技性和學術性關系的處理

        大學的學術性是維系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依據,突出體育的競技性是高等體育院校區別于其他各類大學的根本點。高等體育院校沒有學術性和沒有競技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甚至是體育大學。既要保持大學的學術性,又要突出體育的競技性,這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始終面臨著雙重要求,也成了高等體育院校發展中一個矛盾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需要通過三方面來解決,一是學校是否具備大學的特性;二是學校是否有體育的特性;三是兩個特性能否在辦學過程中有機的統一,形成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培養出各種層次、各種規格的體育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三、高等體育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思想沒能緊跟時代的發展,沒能及時采取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導致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質量、師資隊伍、生源質量、就業市場等產生了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可持續發展。

        對我國體育院系來說,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擴大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和學科建設。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和學科建設。營造寬松的環境,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加強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引進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學術帶頭人的帶動作用,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促進作用,營造良好的體育學術氛圍:引進非體育專業人才,請進國內外專家,派出人員到國內外進修以打破學科壁壘等。培養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優化人才結構,加強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修訂教學計劃,改革課程設置及其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重新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課程設置要注意將體育領域內新成果、新特點、新趨勢及時增加進去。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支持學生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

        因此,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學術性和競技性關系的處理問題。這是高等體育院校在不斷解決其與社會發展的矛盾過程中,所碰到的種種矛盾的集中表現。解決好學術性與競技性的辯證統一,就是把握了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處理好學術性與競技性的關系,是把握高等體育院校的根本問題。既要尋找學術性與競技性統一的平衡點,又要讓學術性與競技性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

        參考文獻:

        [1]陸遵義等.高等師范院校體育院系聯合辦學模式探索[J].體育科學.2000.20.

        [2]戴曉敏等.論21世紀的高等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

        [3]孫明治等.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

        [4]楊貴仁,季克義.當前我國體育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綜合報告[R].教育部體衛藝司文件報告.2002.

        [5]陳鈞,孫明治.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辦學模式和專業設置現狀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2.1.

        [6]史康成.2001年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發言摘編[J].體育科學.2001.21.

        第3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審計;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Circular economy i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face of China's grow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e should find out a road that ca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This text constructs the basic supervisory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 audit which based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but also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that the environment audits and exists in the recycle econom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environment aud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D035.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近幾年來,我國GDP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全國環境狀況來看,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相當多的地區環境污染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改變,有的甚至還在加劇。水和大氣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問題突出,一些地方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

        環境狀況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和健康,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經濟發展,關系到生態平衡,關系到人類的繁衍、生息。社會要凈化生活環境,國家要平衡生態環境,企業要凈化生產環境,資源需要充分合理利用。這些都是整個社會最為關心、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應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所以我們必須走一條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本文結合國際上的一些理論以及我國實行循環經濟和環境審計的實際情況,努力構建符合我國循環經濟國情的環境審計體系。以期為循環經濟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依據,為我國環境審計體系的構建起到指導和參考作用。

        一、環境審計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及兩者之間內在聯系

        (一)環境審計的概念

        1、陳正興在其《環境審計》一書中指出“環境審計是對生產、生活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的抑制、消除或改善而進行的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監督、鑒證、評價,使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種獨立監督行為?!?/p>

        2、國際商業協會于1995年提出的環境審計定義是:“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工具,它是對與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設備等業績進行系統的有說服力的、客觀的估價,并通過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鑒證等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3、格蘭特·萊杰伍德在其所著《環境審計與企業戰略》一書中提出的定義:“環境審計是企業戰略的重要作成部分,它不僅涉及到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創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等各個方面?!?/p>

        筆者認為環境審計是生態經濟效率審計的良好形式。廣義地說,環境審計是對環境管理的某些方面進行檢查、檢驗和核實。作為一種環境管理工具,它對于環境組織、環境管理和儀器設備是否發揮作用進行系統的、定期的和客觀的評價,其目的在于通過簡化環境活動的管理、評定環境政策與環境要求的一致性這兩個方面來達到環境政策要滿足環境管理的要求,幫助保護環境,提高環境利用效率。

        (二)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經濟的簡稱,指在經濟發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

        從物質流動和表現形態的角度看,它體現為“資源—生產—消費—二次資源”的閉環過程。與傳統的按“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不同,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循環、再使用”的3R原則,包括清潔生產單個企業的小循環、面向共生企業的中循環和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大循環三個層次。

        (三)研究環境審計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環境審計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一條明確了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是審計的主要目的之一。當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可持續發展。國家審計機關作為宏觀調控的組成部分和高層次的經濟監督系統,有必要在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中發揮作用,通過環境審計加強環境保護,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開展環境審計對發展循環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環境審計是基于循環經濟良好的評價形式的原因

        與循環經濟相對應的是線性經濟,它體現為即定資源環境條件下單個主體的競爭,傳統審計對經濟活動的效率評價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評價標準,以單個獨立主體為空間界限確定收入和費用并計算利潤,自然資源消耗、環境影響等公眾福利的共同性項目為獨立主體的外部性項目不予考慮。但是,單個主體的環境影響最終會影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著該區域人民的福利,甚至于全社會福利。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環境審計這一環境管理的最佳工具,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構筑起不同層面的環境審計來促進地區、國家的循環經濟,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全國甚至全球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基于循環經濟的環境審計監督體系

        筆者認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環境審計有著三個層面的內容:國家環境審計、注冊會計師環境審計和企業內部環境審計。這三個層面構建起了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區循環經濟的環境審計體系。

        (一)國家環境審計

        環境審計是我國國家審計的法定職責。我國審計機關成立十幾年來,逐漸拓展了環境審計的工作范圍,包括工業、農業、漁業、林業對環境影響的評價領域,近幾年來,在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下,更是以促進循環經濟作為環境審計的重要主題。

        第4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創新;體育;教學活動;教學效果

        一、師生關系的和諧性

        傳統意義上的體育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交流的媒介主要就是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長期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因此這就導致了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基本的交流和互動,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積極性的發揮,還不利于體育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為了進一步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和隔閡,老師應該放下自己作為老師的架子,主動地融入學生中,在增強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同時,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要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

        目前,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化,而簡單的教學內容會使學生失去對體育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多樣性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的同時,提升初中體育的教學效果。

        三、課外活動的豐富性

        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延伸、擴展課堂的教學內容,還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課外活動還是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體育老師,應該充分地利用教學課程的課余時間,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釋放學習的壓力,還能使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提升初中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也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以及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等等創新的體育教學活動來促進初中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第5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為了進一步促進初中生全面發展,新課改在改變傳統教學理念的同時,將體育教學劃為重點,許多教師在這樣的教學轉變下,以傳統體育教學為基礎,著手研究更加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通過不斷實踐總結出體育游戲這一新型體育教學活動開展方式,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但與此同時其中也不乏存在許多問題,下面便對其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

        1 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1 體育游戲在準備活動中的運用

        準備活動是體育教學中的必要環節,它可以幫助學生減少運動損傷,增強學生身體靈活性,對后續的體育教學有很強的輔助作用。但傳統體育教學中的準備活動十分枯燥,只是簡單的幾個動作,無法激發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準備活動敷衍,身體無法進入運動狀態,從而失去了準備互動的應有效果。針對這一情況體育教師可以選擇具有針對性效果好的幾種準備動作,以此為主基礎開展體育游戲,比如“你說我做”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舒展、活動身體,提升學生運動興奮度,以此來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輔助后續體育教學的開展。

        1.2 體育游戲在基本部分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教學的教學理論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初中生普遍不愛運動,對體育課興趣不大,這無疑為體育教學的開展形成了阻礙。針對這一問題,體育游戲中的趣味性可以很好的將其解決,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傳統體育項目與活動作為基礎,在此之上融入游戲元素,比如在籃球運球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保護與破壞”環節,要求學生分為兩組,在規定范圍內使用規定動作對雙方運球過程進行干擾,哪一隊最快將球運動終點既為勝利,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籃球運球技術,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團隊精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 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體育游戲推廣與覆蓋不夠全面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各校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都開始從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方面入手,在傳統教學中努力尋找突破口,力求創新來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而初中體育教學也不例外的將新型教學方法運用于實際教學當中,體育教學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并因為其易操作、教學效果好等特點逐漸成為眾多初中體育教師的教學首選。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因為傳統教學觀念未完全轉變,而沒有進行體育游戲的實踐,此外還有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區域,對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導致體育教學方法止步不前,體育游戲教學無從談起,體育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提升。

        2.2 體育游戲與體育教學目標不統一

        當前,雖然已經有許多體育教師將體育游戲應用于日常教學當中,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但教學效果卻沒有得到大幅度提高,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過度注重于教學的趣味性與娛樂性將教學目的弱化,導致學生只關注到了游戲而無法領會到其中運動理念,教學目標自然無法順利完成,教學的目的也無法真正達到。

        3 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發展前景

        3.1 進一步發展與覆蓋

        雖然目前體育游戲還沒有真正的全面覆蓋于我國初中體育教學當中,但隨著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初中體育的教學地位在不斷提升,為了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體育游戲這種高質量的教學方法必然會逐漸成為體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也必然會成為體育教學模式的核心發展方向。

        3.2 體育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不斷發展

        隨著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小斷發展和壯大,游戲的形式和內容也變得豐富起來。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出符合初中生的體育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了體育游戲的作用。因此,體育游戲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多彩,體育游戲的項目也會不斷增多,在提高學生素養的同時體現游戲的特點。

        3.3 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體育游戲的不斷發展和利用,形式和內容的不斷豐富,它在體育教學中的效果也會越來越顯著。體育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和實踐,完善體育游戲的模式和方法,在體育游戲和體育教學中取得平衡,從而使體育游戲和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小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還體現體育游戲的有趣性、教學性、游戲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w育游戲可以培養學生體育素養,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第6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神州大地,是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五千多年來,我們的祖先建設了無數的城市和鄉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形成了非凡的環境理念,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關于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方面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商周時期的《周易》就曾提出“視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等觀點。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是我國第一部帶有地方志雛形的區域地理著作。以山脈、河流等為標志,根據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內在聯系與差異,將全國劃分為“九州”,建立以華夏為中心的地域視野,表達了古代的區域觀念,并對每州的方域、植被。土壤等自然形態,以及物產、田賦、民族、交通等人文景象,均作出簡要的描述。同樣威書于戰國時期的《管子,地員》是我國最早的土地分類專篇總結了我國遠古時期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把土地分為5類,即瀆田、墳延、丘陵、山林和川澤,然后詳細論述了各類土地與植物的關系,并根據各種土壤的生產能力劃分等級,認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已具有因地制宜的思想?!豆茏?地圖》則是我國最早的地圖專篇,主要論述軍事統帥在作戰之前,必須了解諸如“名山、通谷,經川,陵路、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等各種情況。

        先秦古籍《山海經》,包括《山經》和《海經》,內容龐雜,自然方面有山川、澤、林、野、動物,植物、礦物,天象等,人文方面有邦國,民族,民俗、物產、信仰,服飾、疾病醫藥,以及帝王世系、葬地和發明制作等,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所述地域,地望以及山水的走向大多可考,對于古代歷史、地理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漢代關于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研究著作頗豐。西漢學者司馬遷所著《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其中《貨殖列傳》可稱為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論著。根據他游歷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的見聞,以發展的觀點觀察社會經濟活動的內容,根據地區的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等,將國土劃分為“龍門碣石以北”、“山東”、“山西”、“江南”等4大經濟區域,進而細分為12個小區,分別描述各地的自然與人文特點。同時,以城市作為地區的中心,對30余個城市的地理,風俗、交通、物產和貿易情況進行分析。東漢學者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最早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對漢代郡縣封國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戶口、物產,風俗和文化等均作出綜述。部分郡條記述了一些重要的自然和經濟情況:在縣條中,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分別記錄有關山川、水利,特產、官營工礦,著名的關塞,祠廟,古跡等情況。其中載有鹽官共36處,鐵官共48處,反映了當時官營鹽、鐵產地的分布。

        北魏夜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介紹了豐富的農牧漁獵知識,記述了樸素的生態學觀點,其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的觀點,具有人類對自然應該合理利用的思想。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以河川為綱,記述的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業地理等。此外還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方面的珍貴資料。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志》,南宋學者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以及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肇域志》,以及《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著作,涉及了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各個方面,在歷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具有很高價值,為今天研究文化景觀遺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獻。同時,從五代開始,我國地方志的編撰逐漸盛行,在一千多年中,全國各地先后刊行的地方志達到上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地貌,地質,水系,氣候,植物,動物,交通,社會,聚落、物產、貢賦,災異,民俗等,地方志中所涉及的文化景觀內容幾乎無所不包,也是今天開展文化景觀遺產研究內容極其豐富的資料。

        在我國眾多古代文獻中,不僅描述了各個時代,各個區域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內容而且記載了基于山水文化的環境設計理念,表達各賦特色的環境意境,所形成的不同類別與特征的文化景觀。我國古代先民在選擇定居地點時,出于對生存環境和防御需要的考慮,往往對周邊的山水地貌格外關注。例如西漢時期的晁錯就曾建議在“移民實邊”時,必須考慮良好生態環境,指出一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后營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仟佰之界,先為筑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閉,量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至新邑也”??梢姽湃嗽诳紤]新的居住環境時,要選擇那些水質甘美,土地肥沃,草林茂盛的地方,繼而加以規劃,開辟道路,建造房屋,合理安排居室結構,這樣才能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使人們對新的居住環境感到滿意,體現出農業社會人居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特點。此外,我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牧漁獵生產中,還積累了樸素的生態知識,例如在《國語?周語》中就有“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毀壞山林),不崇藪(不填埋沼澤),不防川(不障阻川流),不竇澤(不決開湖泊)”的論述,體現出難能可貴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

        古代城市選址則對自然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涉及地形,地質,氣象,水文,資源、交通等多種因素,還要考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城邑分為都城,府城,州城、縣城等多種等級,城市又有商業都會、軍事重鎮。手工業城市等多種類型,因此選址時考慮的因素各不相同,對環境的要求也各有所別。盡管如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始終遵循一定的規則,體現一定的規律,形成我國特有的城市景觀和山水文化,將自然環境的特征與優勢,通過特定的文化景觀突出地表現出來。例如《管子?乘馬》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困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既反映出在城市選址中對自然環境和

        山水格局的嚴格要求,又強調城市選址應充分結合地利條件,視地形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必強求形式上的規整。這種重地利,講實效的城市建設理念,對于摒棄單一的城市格局,突出城市個性特色,形成風格各異的文化景觀,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我國古代“以農立國”,強調根植于富足農業基礎之上,對土壤,水源的要求格外重視。例如周、秦、漢、唐各朝相繼在關中建都,皆因當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我國古代,也留下了大量記載周邊國家和地區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文獻。例如公元前139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歷時13年,身經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闐等國,其主要見聞被錄于《史記?大宛列傳》,公元416年,東晉高僧法顯,根據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經過,寫成《佛國記》一書,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公元627年,唐代高僧玄奘只身西游,跋山涉水,行程5萬里,歷盡艱險,攜回梵文經典,所著《大唐西域記》,生動地記錄了當時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地區的138國的地理形勢、人口疆域。國都城邑,政治歷史、物產氣候,風土習俗,語言文字、民族宗教等;公元1405年始,明代航海家鄭和7次遠航“西洋”前后共歷28年,隨航人員著有《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載了所歷亞非30余國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這些著作不僅是反映我國歷史上國際交流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各國文化景觀的珍貴文獻,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

        文化景觀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結晶。由于地理、氣候和生態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加之文化方面的差異,造就了東西方不盡相同的文化景觀理念。在古代的希臘,羅馬,曾有不少關于人地關系的論述。例如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strabo)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區的自然特征、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但是自從進入中世紀黑暗時代以后,神學代替了一切。直至14-17世紀,歐洲先后發生了文藝復興科學從神權統治下解放出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累了不少宏觀生態學資料。實際上西方社會在17世紀才開始欣賞自然之美。在此之前 自然、荒野往往被看作是可怕的禁地,被視為兇殘的土著人和野生動物的領地。隨后,歐洲出現了工業大生產的萌芽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歐洲航海者開辟了新航路發現了新大陸,促使各國居民紛紛移居海外,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始了殖民掠奪,同時也促進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人文景觀、資源分布、商業中心等情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

        對于景觀的辨別,描述和解釋,在西方長期以來就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主要工作。德國地理學家A洪堡(A.Humboldt)在19世紀初曾提出應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討由原始的自然景觀變成文化景觀的過程。另一位德國地理學家c.李特爾(c.Ritter)則是在近代地理學中,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主張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布滿人的地表空間,人是整個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頂點。認為”地球上,人類的每一個物質成就,不論是一間房屋、一個農莊或一個城鎮,都代表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綜合”。在組成地區特征的復合統一體中,自然和人文是不能分開的。c.李特爾在具體研究中偏重人文現象。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因素,主張地理學必須與歷史學攜手前進。他的學術巨著《地學通論》,又名《地球科學與自然和人類歷史》一書,探討了世界各地區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因素,認為自然決定人類歷史的發展。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c.R.Darwin)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提出生物通過自然選擇以適應生存環境的生物演化論觀點,在國際社會引起極大反響。1865年,英國學者G.P.馬什(G.P.Marsh)在《人與自然,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地理》一書中,以生態學的觀點認識到人對自然的影響會帶來生態平衡的失調。

        由此我們看到,人們對于文化景觀的認識也是由零星的知識積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科學。直到19世紀,美國才逐步認識到荒野是人類社區的組成部分。美國聯邦政府把一些迷人的自然景觀劃定為不準人們永久居住的保護區,1872年建立的黃石公園就是其中的首例。這是發展區域文化的一件大事,它第一次公開確認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搖籃,不能不顧后果地把自然環境僅僅用于經濟開發,因為風景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資源,也是一種生態資源。在城市景觀方面。1858年,有美國景觀之父之稱的奧姆斯特德(F.L.Olmsted)和沃克斯(calvertVaux)在曼哈頓的核心地區設計了長2英里,寬0.5英里的城市公園,繼而在全美掀起了城市公園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一批景觀設計師在美國各城市從生態的高度,實施將自然引入城市的設計。其中波士頓公園系統設計,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依據,在城市濱河地帶形成2000ha的綠色空間,以線性空間連接城市公園,意在重構城市自然景觀系統。奧姆斯特德在《公園與城市擴建》一文中,認為城市要有足夠的呼吸空間,要不斷更新和為全體居民服務,并且歸納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原則,以城市自然脈絡為依托,使城市公園實現有機地聯系。

        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個歷史時期,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準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并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F.Ratzel)最先系統地闡明文化景觀的概念,他稱之為歷史景觀。他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強調了種族,語言和宗教景觀的研究以及文化傳播的意義,并認為人的活動,發展和抱負受到地理環境的嚴格限制。F.拉采爾指出歷史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出文化體系的特征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主張對田地,村落,城鎮及道路等進行分類,以便了解其分布、相互聯系和歷史起源。1885年,J.溫默(J.Wimmer)在其《歷史景觀學》一書中提議,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觀”的全貌,提倡景觀內涵的自然與人文意義的兼容并蓄。事實上“文化景觀”一詞自20世紀初已經開始應用,主要是指自然風光,田野、建筑、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喬丹指出,“文化景觀是文化集團在其居住地域上所創造的人為景觀”。德伯里則認為“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

        景觀所有可辨認的改變,包括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

        20世紀初,生物學家和暫學家P.蓋迪斯(P.Geddes)從生態學研究走向人類生態學,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系統研究現代城市成長和變化的動力以及人類,居住地與地區的關系,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之一。他積極倡導綜合規劃的概念,在1909年出版的《城市之演進》一書中,用哲學,社會學與生物學的觀點,揭示城市在空間與時間發展中所展示的生物與社會方面的復雜性,指出在規劃中要把不同部門和工作統一起來考慮。他把環境看成是多種元素的一種構成物,是在不同地址上人類進行多種活動的場合。P.蓋迪斯提倡“區域觀念”,即周密分析地域環境的潛力和限度對居住地布局形式與地方經濟體的影響關系,突破城市常規范圍,強調把自然地區作為規劃的基本框架。此后,著名學者L.芒福德(L.Mumford)強調以人為中心,提出影響深遠的區域觀和自然觀。他認為城市與區域不僅是地域的范疇,而且是地理要素、經濟要素,人文要素的綜合體,主張復興城市和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優良傳統觀念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載體。他指出“城市和鄉村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如果說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環境而不是人工在它上面的堆砌”?!霸趨^域范圍內保持一個綠化環境,這對城市文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旦這個環境被損壞,被掠奪,被消滅那么城市也隨之而衰退,因為這兩者的關系是共存共亡的”。他提倡要“創造性地利用景觀,使城市環境變得自然而適于居住”。

        20世紀上半葉,許多德國地理學家都認為,研究原始景觀向文化景觀變化的過程,是研究人員的中心任務。德國地理學家O.施呂特爾(o.Schluter)提出文化景觀論,認為景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始景觀,即在經過人類活動重大改變以前存在的景觀,一類是文化景觀,即原始景觀經由人類活動改變以后的景觀。認為文化景觀是地面上可以感覺到的人文現象的形態,人文地理學應該研究這種人類及其勞動所創造的,能反映人類群體的文化和經濟的景觀。他于1906年提出“文化景觀形態”這一概念,強調景觀既有它的外貌,在它背后又有社會,經濟和精神的力量,并指出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區別,要求把文化景觀當作從自然景觀演化來的現象進行研究。o.施呂特爾還把文化景觀分為可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兩種形態,前者指人以及隨人移動的物品等,后者則通過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觀的全部效果來反映。對文化景觀理論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c.O.Sauer),他繼承和發展了德國學者的文化景觀論。他強調景觀一詞把自然與人文兼容并蓄,體現了地理學的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顯著聯系形式而構成的一個地區”,重新評述了地理學研究領域中景觀的內容、形態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各種景觀的形式和功能,把注意力引向“文化景觀”概念。

        1923年,c.o.索爾在就任貝克萊大學地理系主任的演說中指出“人類按照其文化的標準,對其天然環境中的自然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并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C.O.索爾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觀的結果,而在1927年發表的《文化地理的新近發展》一文中,他首次明確定義了文化景觀,即“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由于人類對地球表面的影響已經歷幾千年,按照他的觀點,地表的所有景觀都已經成為文化景觀。因此他提出地理學者應該開創先河,將對自然景觀的研究轉入到追溯當地文化景觀的研究中去。在C.O.索爾看來,文化景觀是特定時間內形成,具有區域基本特征,在自然與人文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復合體。他認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是解釋文化景觀,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征,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人文地理。c.o.索爾一直致力于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并開創了”伯克萊學派”。這一學派引導人們用發生學方法研究歷史文化。他們認為景觀因人類的作用而不斷變化,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與自然景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就像歷史事實是時間事實它們之間的關系產生出時代概念一樣,地理事實可以看作是地點事實,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景觀概念來表達”。C.O.索爾認為“如果不從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來考慮,我們就無法形成地理景觀的概念。它處于不斷發展、消亡,替換的過程之中”。他對農業起源和擴散的研究和人在改變環境中的作用的研究被視為經典之作。

        C.O.索爾之后,地理學家對人文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英國學者A利奧波特(A.Leopold)在1933年出版的《大地倫理學》中,主張把良心,權利等概念擴大到自然界,提倡“完整形態的尊重存在的倫理學”,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沙文主義”。提出“生態價值”概念,主張以倫理學為基礎研究生態的倫理價值和人類對待生態的行為規范即承認生物和一切自然物存在的道德權利,形成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新的價值觀念。由于民族的遷徙,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是在不同時期,由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疊置而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家D.s.惠特爾西(D.S.Whittlesey)在1929年提出“相繼占用”的概念,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相繼疊加的結果,表現出一定的階段序列。因此,地理學不應是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個地區內人類社會占用的歷史演變過程,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征,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他列舉了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實例研究,印第安人居住時為從事采集的原始森林:歐洲遷移來的農民把低地開發為農田,在山坡草場飼養牲口,后來因經濟轉型又把草場轉變為森林(次生林)并養殖牲畜;他預言第四階段將以林業為主要活動。在他看來,每個階段或人類占用的時代,都與人類的祖先和后代聯系在一起,并認為階段演化是內園作用的結果,類似于一個活細胞的發展和死亡。認為一個地區的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自然資源基礎對它們的意義就需要重新估價。

        第7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市場經濟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改變了人的生存、生活環境與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契約關系顯性化且更為緊密,而道德、經濟倫理等隱藏在產品背后的關系更加隱性化且趨于分散;同時,世俗社會被改造,經濟收入以極大的權重寫入“成功的標準”。每一名師生都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他們沒有接受基于市場經濟社會的課程洗禮,卻第一時間受到了世俗社會的熏染,以致有的學校出現了買作業、買分數、買權力等現象。

        導致這些結果的源頭就是舊體制下的舊教育、舊課程與新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矛盾。為此,需要建設基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教育課程,以回應和解決這一矛盾。

        從課程建設思想來看,課程建設要主動適應、準確把握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規律,尋找教育規律與市場規律之間的共生點。就價值規律而言,要在引導學生認識商品的物態價值,挖掘商品的文化與精神價值,探討合理處置剩余價值的方法,即在生產端提高產品的價值賦值和文化內涵,嘗試解決“過度剝削”的問題。就供求規律而言,要研究現有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取向和未來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供豐富而多元的課程,從而改變過去人才內涵單一、淺薄的問題。就競爭規律而言,課程要引導學生追求個性,通過“差異性發展”稀釋、消弭同質類的惡性競爭,同時借助學校成長環境的營造和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就智能遞增規律而言,要在課程實施中滲透“學術啟蒙”“職業啟蒙”“創業啟蒙”思想,建立知識與商品、商品生產的聯系,通過知識創造和商品創造的互動,推動人類智能遞增,改善人類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從課程建設原則看,要把市場經濟社會的現實形態和未來樣態納入考量范圍,無論是課程規劃、開發還是實施,都至少要協調好四個問題:一是等價交換規則與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的沖和問題,二是自由競爭與協作精神的沖和問題,三是優勝劣汰機制與扶弱濟困機制的沖和問題,四是需求決定與法治、道德約束的沖和問題。遵循問題導向原則,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解決這類問題的智慧,為他們參與未來市場經濟社會生活提供良好的智力基礎、法理基礎、倫理基礎。

        從課程建設目標看,首先應把基礎教育課程建設成與既有市場經濟社會形態相一致的課程,而不是諱言“市場”二字;其次要從課程規劃、開發、實施、評價、管理等諸多環節全面建構,形成縱橫交錯、分類分層、門類豐富的完整課程體系,尋找學生喜聞樂見、課程效益高的實施方式,建構系統評價、科學管理的課程輔助系統。

        從課程培養目標來看,要將黨的教育方針與市場經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對應性分解,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旗幟鮮明地引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來,并完成這一向度上人才內涵的界定。這就意味著教育要做兩方面的定位調整:一是通過設置課程,培養既具有體力又具有智力的勞動者,以完善生產資料環節,并考慮如何使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達成高度一致,引導學生具備參與經濟社會的勞動素質、創造稟賦、個性特征、消費觀念。二是通過設計課程,培養忠實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并不斷創新發展的人才,引導學生了解經濟紅線、把握經濟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經濟增長點。例如:如何培養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共贏意識、開拓精神、開放心態,如何避免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怎樣認識“腐敗經濟”“霧霾經濟”等非良構經濟,怎樣實現沒有原罪的商品生產與銷售,怎樣理解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的產業結構調整等。

        從課程規劃來看,可以設置一批校本課程,如基于生活技能的課程、基于社會職業的課程、基于人才分類與分層的課程、基于當地經濟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課程、基于市場與生活的關聯類課程。同時,還要對現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改造,融入與市場經濟社會生活相聯系的內容、情境。

        從課程實施來看,可以結合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任務等開展主題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任務驅動學習、項目學習,增加實踐學習的比重,達成學習內容服務于產品增值、人類智慧升級的目的。同時,課程評價要意識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理想等內蘊著未來的生產意向和消費取向的特質,要積極引導,奠定未來市場生產與消費的“良構”基礎。

        第8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碳關稅;低碳經濟;競爭力;碳泄漏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9-00194-02

        近年來,隨著低碳經濟發展的深入,一些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公平競爭為由,提出了征收碳關稅的訴求,在國際上掀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京都議定書》中部分經濟大國不參與強制性減排可能會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減排國家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即“競爭力”問題,二是非強制減排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即“碳泄漏”問題。因此,基于此兩大合理性,發達國家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減排限額的發展中國家的高耗能進口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

        1 關于“兩大合理性”的思考

        “競爭力”和“碳泄漏”作為發達國家提出碳關稅的兩大理由,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并不完全成立。在低碳經濟日益推進的今天,發達國家已實現了較高的人文發展目標,而發展中國家身兼低碳轉型和人文發展雙重目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要支柱行業的發達國家早已步入后工業時代,它們早將鋼鐵、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也正因為如此,發展中國家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發達國家。而碳關稅的做法實際上是要求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承擔同樣的歷史責任,抹殺“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并且為發達國家的轉移碳排放埋單。因此,從競爭力角度來看,即使發達國家在參與減排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這也是發達國家必須承擔的義務。而且,發達國家由于在低碳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在減排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搶占到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從而彌補先期的損失,這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于碳泄漏而言,我們首先應該看到,在《京都議定書》誕生之初,碳泄漏已經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雖然根據污染避難所假定說的推測,碳泄漏有可能存在,但對于碳泄漏產生的效果是否明顯至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Eskeland and Harrison(1997)和Smarzynska and Wei(2001)等大量有關研究均沒有發現污染密集型產業跨國轉移投資與環境規制標準差異之間的顯著關系。IPCC在2001年及2007年的第三次、第四次評估報告中也指出對碳泄漏的研究是嚴格建立在各種假說的情況下,實際的碳泄漏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由此看出,那些認為率先推行減排將導致碳密集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國際轉移的推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思維實驗的結果。

        另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即使存在一定的碳泄露,碳關稅也并不一定是糾正碳泄漏適當的工具。國外許多研究都指出,碳關稅的使用往往會導致過度調節。Mckibbin W J and Wilcoxen P J.(2008)認為,碳關稅的征收基礎是貿易產品的內涵排放,可是影響內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結構、資源稟賦、技術水平等,如何區分這些因素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并不能因為不確定的碳泄漏而對貿易產品的內涵排放征收碳關稅,這對被征稅國家而言顯然不公。

        因此,無論是“競爭力”還是“碳泄漏”,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的立足點都不盡如人意。事實上,我們認為,如果發達國家能通過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轉移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低碳發展和減排行動,這將是解決可能存在的“競爭力”和“碳泄漏”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但現實在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遲遲不愿將此付諸實踐,特別是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尤為明顯。相反,美國、歐盟等國卻再三要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實行減排行動,從《京都議定書》到《巴厘行動計劃》,再到哥本哈根大會、坎昆會議,這種舍近求遠的態度難免耐人尋味。

        2 碳關稅是發達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發現,發達國家提出并欲推行碳關稅,并非表面競爭力受損,保護環境如此簡單,其實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目的,它是發達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

        2.1 重新布局全球產業鏈,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不僅讓發達國家的國內經濟陷入僵局,也讓它們失去了曾經的戰略優勢,特別對于美國而言,美元乃至世界經濟的霸權地位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推動未來經濟的復蘇,維護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就需要打造一個巨大的新產業鏈來拉動美國等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產業群正是順應全球發展趨勢,并一同解決大國未來能源安全問題的最好選擇。因此,奧巴馬政府上任伊始就在“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中,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的重點,意圖通過新經濟增長點來振興美國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并一反日本京都會議的常態,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而法國等歐盟少數國家由于掌握先進的低碳技術,也訴諸于打造低碳產業的競爭格局,爭奪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2005年歐盟即建立起統一的減排框架,涵蓋能源、鋼鐵、水泥、陶瓷、造紙等行業,其相關技術創新業也走在了美國的前面。雖然低碳發展的遠景很美妙,但在低碳計劃中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引發的可能競爭力問題對于這些正在考慮的發達國家而言卻是非常關鍵的政治阻礙。正如吉登斯在《氣候變化的政治》中所述:“所有的政府在調和氣候變化和能源政策的矛盾時,都會面臨大眾支持的深層困境,尤其是在經濟困難時期……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政府必須求助于一大批戰略,同時盡力培育一種更廣泛的行動意識?!币虼?為了安撫國內傳統產業及其游說集團的抵制,征收碳關稅成為一劑良藥。碳關稅作為低碳計劃的配套措施,一方面可以為政府獲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為本國企業獲得類似于政府補貼或豁免排放限制的利益,為低碳推行保駕護航。

        2.2 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崛起

        根據目前國際上關于碳關稅的實施考慮,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無可否認已成為碳關稅的首要目標。碳關稅的征收,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出口成本,制約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乃至國內經濟的發展,從而緩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改變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的競爭格局,也可以解決發達國家擔心的由減排措施可能引致的碳泄漏問題。美國等發達國家認為,推行國內減排措施會導致高碳產業在國際范圍內的重新分布,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受益。而如果能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征收碳關稅,則相當于以稅收方式讓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義務,并增強本國產品競爭力。因此,碳關稅實際上是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以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已。

        2.3 轉嫁環境治理責任和成本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處于不同的發展時代的,發達國家早已實現工業化,而發展中國家尚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在百年來污染和破壞的工業史上,發達國家應負主要責任。從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開始到1950年,在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中,發達國家占了95%;從1950―2000年的50年中,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占總排放量的77%。然而,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卻先通過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轉嫁環境污染較高產業應承擔的減排成本,同時又提高減排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向其購買先進的減排技術,并推出碳關稅給予制約,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承擔本應由發達國家承擔的減排責任和費用。

        2.4 增加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砝碼

        回顧歷史經驗,可以發現,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不僅是制定全球減排目標和機制,保障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會議,更是涉及各國核心利益,進行政治博弈的舞臺。目前,針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的全球減排目標和機制仍在進行,未來博弈局勢尚不明朗。碳關稅的征收,可以幫助發達國家締造低碳規則,從而迫使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的氣候談判大會上讓步,做出減排承諾,使發達國家免受利益損失的困擾。

        3 結 論

        綜上所述,發達國家提出碳關稅,是欲借環境保護之名,試圖產生“一石多鳥”的政策目的。它通過設置貿易壁壘的新形式,將氣候問題和自身利益問題聯系起來,并將其合理化,在當今的背景和時機下,卻是發達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從全球分工體系的角度來看,碳關稅更是頭腦國家掠奪軀干國家、推行新經濟霸權主義的體現。雖然,碳關稅的提出不可否認也會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產品和技術的創新乃至整個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說,它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不公平的,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貿易歧視,更是對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發展中國家由于起步較晚,基礎不牢固,自身低碳發展已經舉步維艱,而碳關稅的征收更是加大了其經濟發展的難度,也歪解了低碳經濟本該有的內在含義。

        參考文獻:

        [1]謝來輝,陳迎.中國對碳關稅問題過度擔憂了嗎[J].國際經濟評論,2010(4):135-137.

        [2]沈可挺.碳關稅爭端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0(1):66-67.

        [3]任烈.“碳關稅”與我國外貿經濟發展[J].中國財政,2010(8):68.

        [4]安東尼•吉登斯.氣候變化的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第9篇:競技體育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c)-160-02

        The efficac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by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ectomy

        CHEN Mei-yi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ical,Huizhou Center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pproach the efficac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by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ectomy. Methods:A retrospe ctive analysis of 50 cases of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aectomy treatment and nursing points. Results:50 cases of bleeding in the 100~200 ml,average 160 ml operation time of 30~180 mi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3 to 8 d,average of 4.5 d. The complications of intraoperative was 4.0%(2/50);The complications of postoperative was 6.0% (3/50).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Key words] Laparoscopic;Hysteromyomaectomy;Nursing intervention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生率為20%~30%[1]。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應用的廣泛開展和子宮的生理功能重視以及身體的完整性,探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日益增加。作為微創手術科的經典術式,因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深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睞[2]。本文對5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同時加強圍手術期護理,獲得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2003年8月~2006年8月子宮肌瘤患者50例,年齡25~45歲,平均35.58歲。其中單發肌瘤18例,多發肌瘤16例;肌瘤中肌壁間肌瘤4例,漿膜下肌瘤10例,闊韌帶肌瘤2例。術前所有病例均經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證實為子宮漿膜下肌瘤或肌壁間肌瘤,肌瘤個數5個20例(40.0%);肌瘤直徑9 cm10例(20.0%);無腹腔鏡手術禁忌證。

        1.2手術方法

        采用靜脈復合麻醉。按照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4個步驟進行,臍孔穿刺點于4點處做一約1 cm的切口,氣腹針穿刺進入腹腔,充入CO2氣體后改頭低足高位,氣腹壓力為16 kPa, 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鏡。在雙側骼前上棘內側約3 cm處各穿刺5 mm Trocar為操作孔。探查盆腔臟器有無粘連及子宮肌瘤的大小及數目。黏膜下肌瘤直接單極電凝肌瘤蒂部,切除肌瘤。壁間肌瘤者助手將舉宮器向前向上舉起子宮,分離雙側子宮動脈,可見明顯的子宮動脈搏動,電凝子宮動脈。切開肌瘤表面隆起最突出的部位,直達肌瘤表面,分離肌瘤,用大抓鉗鉗住肌瘤并向外牽拉,邊旋轉邊向外牽拉,用電凝切斷結締組織、切除肌瘤,切下的肌瘤用電動子宮旋切器旋切后取出。

        1.3評價指標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抗生素、鎮痛劑的應用,自主下床活動時間,開始進食時間,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并發癥。

        2結果

        術中失血100~200 ml,平均160 ml,手術時間30~180 min。術后住院時間3~8 d,平均4.5 d。50例手術除2例因盆腔粘連過重而開腹外(1例因術中輸尿管損傷而中轉開腹,1例膀胱損傷,未行處理,術后自愈),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0% (2/50);在術后隨訪中,子宮頸潴留囊腫2例,子宮頸殘腔膿腫1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0% (3/50)。

        3 護理干預

        3.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腹腔鏡下手術作為一項新開展的手術類型,我們必須向患者講清手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優越性,同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并對手術過程、時間、麻醉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說明。消除患者心中的顧慮,取得合作。②皮膚護理。術前1 d備皮,其范圍包括會和腹部汗毛,臍孔部用碘伏棉球擦拭,告知患者術前1 d沐浴,做好個人衛生。③腸道準備。術前1 d禁食豆類、牛奶等易產氣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脹氣而影響術野的觀察。同時術前1 d口服番瀉葉10 g,以排盡腸道內的大便及積存的氣體。術前晚進流質食物,術前12 h禁食、禁水,術前晚22:00~23:00時給甘油灌腸劑1支及術晨6:00再給甘油灌腸劑1支。④陰道準備。避開月經期,術前需做陰道分泌物檢查,清潔度欠佳者行陰道沖洗,0.2%碘伏溶液每天沖洗2次,連續2 d。有陰道流血者應先給予抗炎止血治療后手術[3]。

        3.2術后護理

        ①腹腔鏡術后12 h內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變化;為防止CO2氣腹造成高碳酸血癥的危險,術后常規給氧3 h,氧氣量2~3 L/min;②術后6 h拔除引流管及導管;勸其自行下床排尿;③術后16 h拔除陰道墊1塊;檢查有無陰道出血;④術后6 h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以減輕腹脹;⑤飲食護理:術后6 h取半坐臥位,開始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食物,但避免進吃豆類、牛奶等產氣食物以防術后腸脹氣。患者麻醉清醒后即予拔除導尿管,鼓勵其多飲水,飲水量應在1 500~2 000 ml/d,促使盡快解小便,以防尿路感染。術后第1天開始下床活動,可減少腸粘連的發生。

        3.3并發癥的護理干預

        ①皮下氣腫及肩背部酸痛是常見并發癥[4]。注意觀察腹部、頸部皮膚有無腫脹、捻發音,有無氣腹、皮下氣腫發生。一般少量氣體可自行吸收消失。肩背部酸痛多因殘留于腹腔的CO2刺激雙膈神經引起,一般術后3~5 d即可消失,無需特殊處理。向患者講明原因,消除心理顧慮。②感染。呼吸道感染由于全麻氣管插管損傷氣管黏膜以及部分患者有慢性咽炎等致使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應及時采取霧化吸入、翻身、叩背等方式協助患者將痰液及時排出,預防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與手術器械損傷、術中污染、術后滲血、滲液引流不暢有關,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3~5 d,及時引流出腹膜后滲血、滲液。同時注意觀察腹部體征,有無腹痛、腹脹、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4 討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指在腹腔鏡下切除肌瘤保留子宮的手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婦女多希望保留子宮,以維持完整的生理功能。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術中出血較多,對腹腔干擾較大,腹部切口瘢痕較大,術后恢復較慢。而腹腔鏡手術不過多干擾盆腔,術中出血和術后粘連均較開腹手術少,而且術后住院時間短、恢復快,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使護理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得以明顯提高。目前,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成為患者因為某種個人原因或希望保留生育功能避免子宮切除而更愿意選擇的一種術式[4-7]。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較傳統開腹手術效果好,已得到人們的認同,但需要做好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科學的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5,6]。

        [參考文獻]

        [1]李光儀,馮虹.腹腔鏡全子宮切除357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1999,5(4):28-29.

        [2]李光儀,陳蔚瑜.腹腔鏡鞘膜內子宮切除術[J].中國內鏡雜志,2001,2(3):20-21.

        [3]呂鳳云,朱述風.腹腔鏡術后常見并發癥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2,8(10):787-788.

        [4]謝麗吉,王建英.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術前后護理體會[J].黑龍江護理雜志,1999,5(1):83-84.

        [5]黃玲惠. 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46例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6,3(36):54-55.

        [6]高淑鳳,李桂榮,姬明杰,等. 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微創術式臨床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8):30-3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夜夜天天狠狠偷偷青青久久 |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不卡 | 婷婷色五月在线看网站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