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

        第1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1 意識概念及其神經生理基礎

        關于意識(consciousness)的概念及其組成一直是心理學、社會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所爭論的焦點問題。到目前為止,意識的概念尚無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不同學科之間對此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和分歧。神經科學領域比較多的觀點認為:意識是生物體對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動等客觀事物的覺知或體驗。意識具有從感覺體驗(視、聽、體感覺等)到非感覺體驗(意志、情緒、記憶、思維等)的多種要素,對這些要素的結合和整合,即產生了個體的具體意識體驗[3,4]。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意識主要是由警覺(Alertness)和知曉 (Awareness) 兩大成分組成。警覺是指一種簡單的清醒行為,是感知、清醒的理解活動以及記憶和回憶等活動的基礎。警覺和喚醒依賴于皮層下區域的功能,皮層下區域不僅可維持基本的喚醒和警覺狀態,而且對知曉的其他成分也起了關鍵性作用。知曉(Awareness)與警覺和喚醒不同,它依賴于大腦皮層的功能,但不排除皮層與皮層下結構的聯系、特別是皮層與丘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意識這種高級而復雜成分的影響。意識的形成需要警覺和知曉的有機結合,它所表現的是大腦整體的一種快速整合活動,是相關中樞區域結構之間的偶合以及不同神經元細胞群之間同步化活動的結果,而并不取決于某個中樞區域或神經核團獨立的活動。已有的神經生理研究顯示,與意識形成的相關中樞區域結構包括皮層、丘腦和中腦(主要為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等在內,各腦區必須共同參與對外界信號刺激的識別和處理,而最終產生意識。其中上位腦干區域結構可對意識的不同水平進行調節,并在喚醒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丘腦和皮層的活動則提供了意識的大部分內容,如聯合皮層構成了識別特異性信號刺激的基礎,而額葉皮層則可對信號刺激進行整合處理。其中中腦網狀結構和丘腦結構是最為關鍵的中樞區域,稱得上是意識之門,此即為Newman和Baars提出的中腦網狀結構—丘腦激活系統(Extended Reticular-Thalamic Activating system,ERTAS)決定意識覺醒狀態理論[3-5]。而相關中樞區域結構之間則可通過分散在中樞各區域的、與解剖結構相關的神經元細胞群的同步化活動、神經振蕩、適應性共振、自行更新的反射模式等模式進行偶聯或整合,意識的消失也是全麻藥物對這種偶聯或整合活動的抑制和阻斷的結果。

        2 全麻意識消失的中樞區域定位

        全麻藥物的中樞作用具有相對選擇性,功能性腦成像研究顯示,多數全麻藥物普遍降低全腦的血流和葡萄糖代謝,但這種中樞抑制作用并非是均勻一致的,而是表現出程度不等的區域性差異,其中與全麻意識消失狀態相關聯或相伴隨的中樞抑制區域也可能就是全麻藥物產生意識消失的關鍵部位[2,5,6]。

        Alkire等采用吸入麻醉藥異氟烷和氟烷進行麻醉誘導,發現在觀察對象意識消失(對言語指令無反應)時,測定的全腦rCMRGlu(局部腦區葡萄糖代謝率)平均值分別降低42%和40%,并且觀察到兩者共同之處在于,丘腦、中腦網狀結構、背外側額前皮質、顳下回、中額回、楔葉、枕葉皮質等區域的rCMRGlu均明顯降低,提示全麻藥物引起的意識消失也可能就是通過影響這些神經結構而實現的[6]。而定量腦電圖的研究顯示,麻醉期間伴隨意識消失時,中樞的多個區域可見3.5Hz(處于?波和?波之間)功率的顯著增加,這些區域結構包括眶額部皮層、背外側額前皮層、帶狀前回、基底核、杏仁核、中央后回、海馬、丘腦,鑒于3.5Hz功率的增加往往提示所在區域的神經結構功能受抑,推測定量腦電圖顯示的這些神經結構可能也就是全麻藥物引起意識消失的中樞作用區域,這與功能性腦成像技術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5,7]。Fiset等采用正電子發射成像術,研究了不同劑量的丙泊酚麻醉下,各腦區血流量的變化以及相應的行為學改變,結果顯示受試對象的意識狀態與丘腦、中腦、基底前腦以及枕頂聯合皮層血流量的降低有顯著的直線相關關系。低劑量的丙泊酚能夠引起軀體感覺皮層血流量的降低,此時受試對象對振動、觸覺的反應減退,但意識仍清醒,皮層下結構(丘腦和中腦)的血流量也無顯著改變;而應用中等劑量的丙泊酚時,振動刺激引起的所有皮層上相關腦區的興奮被完全抑制;當藥物劑量進一步加大并使受試對象意識消失時,可觀察到丘腦和中腦的血流量顯著降低,而且兩者的血流量是同步發生變化的,提示全麻藥物對丘腦和中腦功能的抑制可能是產生意識消失作用的關鍵環節[8]。這與全麻藥物作用于特定的神經結構而產生意識消失的假說相一致,也與Newman和Baars提出的中腦網狀結構—丘腦激活系統決定意識覺醒狀態的理論相吻合。雖然中樞區域定位研究顯示,丘腦和中腦網狀結構是全麻意識消失的主要作用區域結構,但其實重要的并不是網狀結構,而是網狀喚醒中樞所調控的丘腦門控區域[6,8]。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全麻藥物均抑制全腦血流和葡萄糖代謝,如分離性靜脈麻醉藥氯胺酮,在達到意識消失濃度時往往引起人類全腦代謝的增加,但這些不抑制全腦代謝的少數全麻藥物,通常都對丘腦局部的活動(包括丘腦——皮層之間的聯系環節)表現出特異性抑制作用,這也進一步證實丘腦是全麻意識消失的關鍵區域或環節[9,10]。由此推測,雖然各種全麻藥物的神經生理機制不盡相同,但是意識消失的產生可能都要通過抑制丘腦這一關鍵區域的功能而得以實現。顯然其他與意識相關的中樞結構,如部分皮層、基底核、杏仁核、海馬、中腦網狀結構、還包括脊髓到腦的上行交通支等也參與了調節全麻藥物對意識狀態的影響[2,9,10]。

        3 全麻意識消失的神經生理機制

        鑒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復雜聯系,全麻藥物對于相關中樞作用區域的影響并不是孤立的,也可能不是直接作用所致,而只是全麻藥物作用于復雜神經網絡后所表現出來的間接效應。事實上,目前的研究也證實,全麻意識消失的產生過程是一種發生在中樞不同水平、由多個環節組成的級聯反應,而丘腦則是級聯反應中最為關鍵的中心環節[1,8-10]。

        第2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O43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人們對于信息資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的迫切需求,促使網絡技術的產生和快速發展,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使用為人類信息文明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主要包括各種局域網的技術思想、網絡設計方案、網絡拓撲結構、布線系統、Intranet/Internet的應用、網絡安全,網絡系統的維護等內容。隨著計算機網絡管理功能的強化,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都與網絡技術融合到一起,近幾年來應用程序的開發更發展到以WEB門戶網站為界面,以與后臺網絡分布式數據庫和實時交互操作的程序庫,共同組成網絡環境下的三層架構模式,這成了計算機應用程序開發模式的主流趨勢。

        一、我國計算機應用的發展現狀

        1 我國計算機擁有量、互聯網用戶、網站數飛速增長

        我國計算機互聯網的用戶、網站及域名在“九.五”期間飛速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到2002年我國計算機安裝臺數達到3800萬,聯網計算機臺數達到2083萬,互聯網用戶達到5910萬。上述統計的計算機臺數都是通用臺式機,我國還有上千萬臺工控機,幾億臺嵌式入計算機。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計算機應用的網絡化。

        2 電子政務工程全面啟動并初見成效

        2002年電子政務進入全面的實施階段,全國政府的采購投資就有350億元其中硬件250億,軟件45億,信息服務55億元,比同期增長25%,2002年7月國信辦公布了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包含以下措施:(1)建立兩個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平臺,用內網處理辦公,外網處理部門間及公眾、企業服務義務。(2)推進12項金字工程的建設,(金稅、金關、金財、金審等)。(3)加快重要戰略性。

        二、我國計算機應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我國計算機應用水平低

        企業信息化水平低,上網企業和上網家庭數量還是較少,信息技術在企業和家庭中的應用尚不夠普及。同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相比都還有很大的差距,據國家統計中心研究分析,我國的信息化能力不僅遠落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也落后于新加坡、菲律賓、韓國、埃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網民占人口的比例瑞典達67%,德國49%,瑞士60%,我國僅為3%。

        2 國內計算機應用發展很不平衡

        各地區的信息化指數高低相差20多倍,互聯網用戶、計算機擁有量在東西部地區、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差距很大,臺灣的互聯網用戶有540萬,網民占人口的比例達26%,連網的主機達85萬臺,50%的企業已開展電子商務,大陸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還不到10%。

        3 我國的信息產業尚不能完全滿足信息化發展

        計算機應用對軟硬件產品的需求,國產化產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較低,重大的應用工程和大型的應用系統所用的軟硬件產品主要是靠國外公司,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較慢,系統的集成,信息的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計算機應用的有關標準、規范既缺乏又不統一,急需有待加強。

        4 計算機的應用、信息化的市場經濟和政策法律尚待完善

        目前還缺乏有力的技術、經濟政策來推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的組織領導和管理體制尚待完善和加強,有關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社會的信用體系還未完全進行建立,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所需要的市場環境還不完善。

        5 企業的管理體制、機制、管理理念和組織機構等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部分領導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緊迫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企業采用的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還缺少內在的動力、人力、財力和物力。基礎工作的薄弱,信息技術人才,尤其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行業業務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缺少,廣大職工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應用知識欠缺,職工的文化素質急待提高。

        4、計算機技術應用之管理信息系統

        一定意義上說,管理信息系統的產生和發展是建立在電子計算機基礎上的。硬件方面,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從龐大的只能在實驗里供研究使用的計算機到今天適應不同環境的滿足不同需求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千次到每秒幾百億次;處理器從焊有幾百萬個電子管的大的驚人的電子板到只有指甲大小的集成電路;現在計算機在硬件方面的發展已達到了每三個月更新換代一次的驚人速度。軟件方面,也已從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發展到現如今的第四代語言――非結構化、面向對象、可視化的語言。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對學校當前運行的地數據進行處理來獲得有關數據,以控制學校的行為;利用過去的和現在的數據及相關的模型,對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能從全局目標出發,對學校的管理決策活動予以輔助。

        三、內容廣泛,拓寬教學范圍

        計算機應用教學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延伸和拓展教學時空,通過影、音、色彩和動畫,傳遞傳授信息,解決由于時間和空間局限的教學疑難問題,使學習變得輕松易被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初學者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實踐證明,計算機教學能充分激發調動、人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主動性。然而,正如萬物都有正反面一樣,計算機教學也有它的弊端,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容易改變教學者的主導地位

        盡管計算機體系教學是一種高效、先進的教學模式,但它決不能取代教學者的主導地位。如果過分地依賴和習慣性的利用這種教學模式,那么結果將是導致一些人喪失動手能力,本末倒置、得不償失。計算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工具,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方法。我們不能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計算機”為軸心的教學思想,以至于失去了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形成以“學”為主、“傳統理念和先進的計算機教學互動”的教學思想。

        2、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和學兩者之間互動關系

        教學并不只是為了信息的傳遞,更重要的是為了各種技能的培訓和掌握。而計算機教學在這方面則是提供了更多的現成答案,學習者從而缺乏了對細致過程的展示和求索精神。這樣,初學在學習過程中就容易缺乏由教師引導的由淺入深、由具體到復雜、由簡單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惰的思想。

        3、容易分散學習時的注意力

        計算機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然而,許多學習者注意的只是音樂和動畫,甚至有的還要討論屏幕哪些地方怎么好玩,并提醒周圍人們來注意,興趣調動起來了,可注意力卻分散了。

        4、課件制作簡單地以計算機代替一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計算機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傳統的教學手段似乎都可能由它來代替。總的來講,計算機體系固然有其它媒體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許多特色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也是計算機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與其它有機配合、“和平共處”,而不要一味追趕時髦。

        “總之,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良性發展,任重道遠。事物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優點而讓它隨意滋長、也不能因為它的缺點而對它敬而遠之。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計算機這個現代化學習工具,將給我國的現代化教育帶來不可估計的巨大效益;。此時,正是它發展途中在這里我們要通過嘗試,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改善不足。

        四、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1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并進行高速數學與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的量子物理設備。當某個設備是由兩子元件組裝,處理與計算的是量子信息,且運行的是量子算法時,這樣的計算機就稱為量子計算機。

        2 神經網絡計算機

        人腦總體的運行速度相當于每秒1000萬億次的電腦功能,可將生物大腦神經網絡看作一個大規模的能緊密耦合的、并行處理的、能自行重組的計算網絡。從大腦工作的模型中抽取計算機的設計模型,用許多處理機來模仿人腦的神經元機構,把信息存儲在神經元之間的聯絡中,同時采用大量的并行分布式的網絡就構成了神經網絡計算機。

        3 化學計算機

        在運行機理上,化學計算機以化學制成品中的微觀碳分子作為其信息載體,來實現信息的傳輸與儲存。所以,它具有更小的體積,更快的運算速度,以及巨大的計算機能力,其信息傳輸的速度甚至有可能比人腦的思維速度還要快若干倍,具有著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

        4 光計算機

        光計算機是指以光、電作為介質與載體,對信息進行保存與傳輸的計算機。光計算機也是一個相對環保的產業,能量消耗很低。

        5 生物計算機

        人體細胞吸收營養進行補充能量,因此不需要外界的能源,它將成為能夠植入人體內而成為幫助人類學習、思考、發明、創造的最理想的伙伴。此外,由于生物芯片內流動電子間的碰撞問題可能極小,幾乎不存在電阻,因此生物計算機機的能耗極小。

        五、結語

        當今世界是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各行各業中離不開信息處理,這正是計算機被廣泛用于管理系統的環境。計算機的最大好處在于利用它能夠進行信息管理。使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控制,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尤其對于復雜的信息處理,計算機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優越性。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與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密切相關,系統的開發是系統管理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我國計算機教學的新發展”.《電化教育研究》。

        第3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word2vec 詞向量 用戶向量 抑郁檢測

        1 引言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指出,在2020年到來之際抑郁癥的發病率將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嚴重的流行疾病。抑郁癥心理障礙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十分巨大,患有抑郁的人群注意力學習能力會相應的下降,工作的效率會大大減小,這極大的影響了這群人的生活。在世界前十種致殘或使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種是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癥名列第一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目前抑郁癥的檢測主要是基于問卷調查的方式,醫院或者心理檢測機構向參與心理調查的用戶發放調研問卷。基于心理測評表的方法能夠很好的預測用戶是否有心理障礙的跡象,針對心理自評表的得分基本可以判斷用戶是否有抑郁癥等心理障礙。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于一對一的調查檢測,大規模的采用這種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人群普查將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作為中國的的社交網絡工具,微博是中國最熱門的個人及媒體信息的平臺之一。由于微博是個人用戶分享心情,發表看法以及與他人互動的平臺,個人用戶的微博包含了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以及情感動態,獲取并對這些微博內容進行分析可以進行個人情感的挖掘,深度挖掘這些內容為分析個人用戶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本文通過獲取具有心理障礙以及沒有心理障礙人的微博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格式的清洗,去除不需要的信息如符號,表情,標點等,獲取到文本信息進行詞向量的訓練,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用戶向量用于分類器的實現。

        2 詞向量簡介

        word2vec是google的通過訓練詞匯得到詞向量的一款開源工具。word2vec采用的是分布式表示的詞向量方法。根據給定的分此后的語料庫,word2vec可以使用神經網絡模型將詞語表示成向量的形式。主要思想是根據每個詞具有不同的詞頻特性,使用Huffman編碼方式對詞語進行編碼。編碼的方法是根據不同的詞頻采用不同的編碼。詞頻越高的詞語,其訓練時隱藏層數目越少。詞頻相差不多的的詞匯在訓練時隱藏層采用相同的激活方式。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減少模型計算的復雜度。

        Word2vec包括兩種訓練模型,分別是CBOW和Skip-gram。

        如圖1,CBOW模型采用周圍的詞對中心詞進行預測,中間為求和層。這種方法是Mikolov將原始的NNLM的神經網絡訓練模型經過改造后的到的一種模型。其中,最下一層是句子上下文詞匯,中間層是對上下文詞匯進行匯總去預測中間詞匯。

        圖2為skip-gram模型,輸入為詞的獨熱向量形式,隱藏層對輸入進行了抽象處理,輸出層節點的數目和目標詞周圍詞對應。最終由softmax計算得到詞的預測概率。

        3 詞向量的訓

        3.1 數據獲取

        本文通過編寫爬蟲的方法,獲取了443個患有抑郁癥的用戶數據以及477個沒有抑郁的用戶的數據。由于是采用詞向量的方法進行試驗所以本文去除了與文字無關的符號。采用正則匹配的方式過濾掉無用的信息,最后針對文本進行分詞處理,得到一個微博文本的分詞庫。

        為了保證詞向量訓練的效果,要將分詞庫中的停用詞去掉。常見中文停用詞包括“的”,“得”,“么”等助詞,同時也包括“和”,“與”,“以及”等連接詞。同時也包括逗號,句號等標點符號。

        訓練過程中,word2vec根據不同參數的值來改變訓練的方法以及詞向量的表示大小以及采樣大小等。word2vec的具體參數如圖3所示。

        其中time表示訓練的總共時間,train后面為訓練文件即輸入的處理后的分詞文件。Dir為文件所在地址。output為訓練后的詞向量文件,一般保存為bin格式。cbow表示是否采用cbow模型訓練,默認為skip-gram模型。兩種模型有不同的優勢,cbow訓練速度快,skip-gram對于罕見詞匯有更好的表示。Size表示詞向量的維度大小,window表示訓練詞向量時上下文相關詞匯的數值,word2vec會根據這個數值來掃描當前詞匯的上下詞匯,詞匯的數值反映了得到詞向量的語義包含的上下文詞匯數目。hs和negative是訓練網絡中的采樣方法表示,1表示選用,0表示不選用。Sample參數是采樣過程中設置的大小,這個要根據語料集的大小來決定采樣的數值。min-count參數是最低頻率的表示,一個詞語的頻率小于設定的閾值系統將屏蔽該詞匯。本文為了得到用戶微博中所有的詞向量的表示,將頻率設置為1。Binary參數指的是輸出的向量文件的編碼格式,word2vec采用的是二進制的詞向量編碼,一般設置為1。

        4 基于TF-IDF的用戶向量表示

        由于微博用戶的微博信息由微博文本數據以及個人信息數據組成。本文在構建微博用戶的用戶向量時考慮到這一點,將文本數據的向量以及個人信息的向量結合在一起作為最終的用戶向量表示。

        4.1 個人信息向量

        個人信息數據包含用戶的個人年齡,性別,個人的粉絲數目,關注數目以及總共的點贊數和轉發評論數等。這些數據是體現個人在微博上的社交情況,同時也反映了一些用戶的性格特征。個人信息數據組成的向量用Vi表示。Vi包含了個人信息的相關特征,本文制訂了15個用戶信息特征,所以Vi是一組15維的向量。

        由于最終獲得的詞向量的值在0到1之間,所以要把個人信息向量歸一化到0到1之間。歸一化的公式如下:

        4.2 用戶文檔向量

        本文采用加權詞向量的方式獲得用戶的文檔向量,由于詞向量包含了上下文的語義信息,由詞向量獲得的用戶文檔向量則包含了整個用戶微博的語義信息。在這個加權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詞的語義的損失,但是大部分的信息都被保存下來了。所以用戶的文檔向量可以抽象的表示用戶的微博內容信息。本文采用TF-IDF方法對詞向量進行加權。

        其中ni表示詞語i出現的總次數,除以該用戶微博中所有詞的次數之和得到詞i的詞頻表示。

        (3)式表示了詞語的文檔間頻率。N為總的文檔數,mi為詞語i出現過的文檔數。為了防止出現詞語出現次數為0導致分母為0的情況出現,本文在分母中加了數值1。

        基于上面的式子,用戶的文檔向量可以表示為:

        其中Ei為詞i對應的詞向量表示,N為詞的個數。根據上面得到的用戶的文檔向量以及個人信息向量,本文得到了用戶向量Ui的表示。Ui={Di,Vi}。括號內為連接的操作。

        5 實驗與分析

        本文使用三層神經網絡作為分類器進行用戶的分類。分類的輸入為用戶的用戶向量。本文共獲取了68.4萬的微博數據作為詞向量的訓練文本。Word2vec參數上本文設置了批處理大小為128,上下文詞數為3,以及頻率過濾數目為1.對于不同維度的詞向量以及不同訓練方法的訓練出來的詞向量,本文給出了對應的結果。

        本文從微博上獲取了920個用戶的信息,其中443個為有抑郁的用戶,477個為沒有抑郁的用戶。本文采用精確率,召回率以及F1值作為實驗的驗證標準。其中,采用十折交叉的方式遍歷所有的樣本,獲取十次的預測結果的均值作為本文最終的實驗結果,即平均精確率,平均召回率以及平均F1值。本文最終采用F1值作為實驗的綜合考量。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CBOW相比于skip-gram的效果更好,CBOW模型的F1值普遍高于用Skip-gram,這是因為在小規模數據集上,CBOW方法訓練的詞向量具有更好的表現效果。在詞向量50維的時候,CBOW獲得了最好的F1值81.501%。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使用詞向量構建用戶文檔語義的方法是正確的。CBOW方法的各維度詞向量分類精確率均在80%左右,說明該方法構建的用戶向量模型是可以用于抑郁預測的,且有較好的實踐效果。

        6 結論

        本文提出了使用加權詞向量的方法構建用戶向量的方法,并使用用戶向量作為用戶的抽象表示。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著比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擴展研究,比如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對詞向量進行順序的編碼以獲得詞的次序信息。同時利用詞向量的聚類特性,可以對用戶進行聚類的分析與研究。總而言之,詞向量對于抑郁檢測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幫助。在此基礎上可以挖掘出新的方法與模型用于社交網絡的抑郁檢測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睿,黃樹明.抑郁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4(12):1332-1336.

        [2]付菁文,林凡凱,喬瑾淵,等.抑郁癥發生的病理生理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儀器,2015(01):12-16.

        [3]⒎家耍朱麗明,方秀才,等.三種不同心理測評量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評估[J].胃腸病學,2012,17(02):106-109.

        [4]Lai S,Liu K,He S,et al.How to Generate a Good Word Embedding[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15, 31(06):5-14.

        [5]Salton G,Buckley C.Buckley,C.:Term-Weighting Approaches in Automatic Text Retriev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4(05),513-523[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8,24(05):513-523.

        作者簡介

        方振宇(1992-),男,安徽省銅陵市人。

        第4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執行功能 反應抑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130-02

        一、基本概念

        (一)執行功能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簡稱EF)是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一個定義混亂的概念。執行功能也稱為執行控制、認知控制或者中央執行功能[1],該功能主要負責調控其他的認知過程,使認知系統更加優化,從而使人的行為更加協調有序、具有目的性,執行功能調節有限的注意資源去完成心理任務,是對思想和動作進行意識控制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知系統中最高級的認知活動。

        對執行功能的研究最初來源于對額葉皮層損傷病人的研究,額葉是大腦最高級的部分,目前的研究表明產生執行功能的腦區主要是額葉皮層和其他皮層及皮層下腦區,如果前額葉皮層受到損傷,那么會導致許多神經心理的缺陷,具體表現為學業成績較低,社會責任感降低等現象。

        (二)抑制控制

        對不適當行為模式的監控與抑制對人類的生存適應十分重要[2],過濾無關信息對于目的的實施和適應環境十分關鍵。抑制控制能力能夠使人適應任務變化的要求做出正確的行為決策,控制注意、想法、行為、內部傾向性和外部誘惑,使個體不受自身本能沖動驅使。

        然而抑制控制并不是一個界定清晰的概念,當前學術界對抑制控制的概念使用也較為混亂,綜合不同的觀點,本研究認為抑制控制就是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對于優勢的、自動化的反應和干擾信息進行抑制,既抑制對優勢刺激的行為反應,也抑制對優勢刺激的注意偏向,從而使有限的認知資源服務于其他更重要的目的,該種抑制通常指的是對優勢反應或習慣的抑制。

        二、反應抑制的相關理論

        反應抑制作為執行功能的和核心子成分,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由此產生了大量不同的理論對其進行論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自我控制理論、敏感強化理論和認知情緒模型。

        (一)自我控制理論

        自我控制理論最初由赫希和高佛森提出,后來Gifford提出了以生物因素為基礎的自我控制理論模型,將自我控制行為的本質看做是對具有不同價值的行為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與大腦前額葉皮層上的工作記憶系統和情緒動機系統的支持有關,前額葉及其工作記憶系統使人具有抽象加工能力,使個體從即時報酬的顯著特征中分離出來,降低即時滿足行為的價值。但是在情緒系統的作用下,個體仍作出有較低價值的選擇。個體只有克服情緒的動機力量,才能避免選擇可以滿足即時需要的行為,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控制。

        (二)強化敏感理論

        強化敏感理論由Gray提出,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人格生理心理學領域內最受關注的理論范式之一。該理論認為對個體的行為控制依賴于行為抑制系統和行為激活系統,行為抑制系統與焦慮相關,能夠停止行為,阻止對將要進行行為的深度加工,行為激活系統與沖動性相關,負責行為的喚起,兩個系統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對行為的控制取決于處于優勢的一方。

        三、反應抑制的研究范式

        (一)Stroop任務

        Stroop效應由John Riddly Stroop在1935年發現, Stroop效應的特點為同一刺激的兩個不同維度相互產生干擾從而增加了對信息進行判斷的時間。Stroop任務中的沖突是屬于刺激水平的沖突,即被試需對與任務要求有關的維度進行判斷與反應,同時忽略與目的無關維度的信息。Stroop范式所涉及的認知領域主要包括認知靈活性、對外界無關刺激的抑制、創造性等一系列與個體解決認知壓力的能力有關。

        Stroop效應自發現以來,經過不同研究者的發展,其研究范式不斷發展、完善,已經由基礎學科領域發展到神經科學領域,經過演變已經發展成各種各樣的變式,如晝夜Stroop范式,雙語Stroop范式,圖-詞干擾范式和無意識的反轉范式等等。Stroop多年來被廣泛使用,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并且執行和計分都十分簡單,因此在現在仍有活力。

        (二)Flanker任務

        Flanker任務又稱為側抑制任務,最初是由Eriksen等人提出,是沖突監控理論常用的范式,Flanker范式最初選用的刺激是字母和箭頭,后來也衍生出了一些變式,有些是對刺激進行外形上的改變,如改變刺激的方向、形狀或者顏色等,還有的研究使用情緒Flanker任務等。

        Flanker任務的刺激分為中間的目標刺激和兩側相同的分心刺激,被試只需對中間位置的剌激進行反應,忽略兩側的分心刺激。當中間靶刺激與兩側的分心刺激同時出現且不一致的時候,兩側的分心刺激所帶來的干擾會對被試判斷中心的靶刺激產生影響,因此靶刺激和分心刺激沖突時的反應時和錯誤率都會高于一致時的反應時。[3]這種由分心刺激所帶來的干擾效應被稱之為Flanker效應,在行為層面上它主要由反應時和正確率這兩個指標反映出來。

        (三)Stop-Signal任務

        信號停止任務類似于真實的生活情境,由反應任務和停止任務組成,與反應試次相比,停止試次以小概率的方式隨機呈現,實驗要求被試按照提示快速而準確地執行一個行動或停止這個行動,并且根據反應信號快速準確地進行相應選擇性反應,因此它是一個迫選反應時任務。在該任務中,停止試次主要是受控過程和抑制過程的競爭。

        四、反應抑制的腦機制及腦電成分

        (一)反應抑制的腦機制

        圍繞著沖突監測理論的腦電研究結果都發現前扣帶回和前額皮層都參與了反應抑制。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出來ACC和PFC之外,反應抑制還與輔助運動區、額下回等區域有關。

        1.ACC在反應抑制中的作用

        前扣帶回(ACC)被認為是與認知功能相關的重要腦區,負責執行功能高級調控功能的神經網絡結構,在如工作記憶、運動反應、錯誤監測等認知任務的神經成像研究中都出現了前扣帶回和前額區域的激活。[4]

        此外,通過實驗,一些研究者還發現ACC的激活反映的是反應沖突。M.P Milham等運用Stroop范式,采用事件相關fMRI技術對沖突中前扣帶回的激活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有意控制中前扣帶回和右側額葉皮層的功能僅限于反應沖突,而左側額葉皮層的功能卻延伸到無反應水平沖突的發生。[5]

        2.前額葉皮層(PFC)在反應抑制中的作用

        前額皮層在沖突解決過程中更多的是負責沖突解決策略的調整以及具體的解決沖突的執行控制,在Go/NoGo范式和Stop-Signal任務中,運動反應抑制過程是依靠額葉以及基底神經節控制區域和運動輸出結構的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對右側前額葉受損的病人的停止信號任務的研究發現,他們的SSRT與健康人相比更長,說明其前額葉的代償機制在完成抑制控制的過程中效率較低,這也說明了右側前額葉皮層對于反應抑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腦區。很多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即在運動抑制的過程中,會激活額中回、額下回以及前額葉。

        (二)反應抑制所涉及的腦電成分

        近一二十年來,研究者多使用ERP的方法對反應抑制及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者對反應抑制腦機制的研究基本得出一致的結果:行為控制相關N2成分被認為主要與抑制任務中對沖突的覺察與監控有關;而行為控制相關P3成分的出現則是反應抑制過程中行為抑制的直接指標。

        N2是一個負波,潛伏期在200―300ms,P3則是一個正波,潛伏期在300ms左右或者更長。二者均產生于誘發反應抑制的條件下,N2主要反映了對沖突的覺察,P3出現在對任務進行識別和分類之后,因此P3的潛伏期反映了對刺激物的評價或分類所需的時間,而P3波幅反映的是工作記憶中表征的更新。以往研究發現,有反應沖突的任務誘發的N2成分波幅顯著大于無反應沖突任務所以誘發的波幅。Janette等人采用ERP技術對7―12歲的ADHD兒童進行反應抑制能力的研究,結果發現ADHD兒童的反應抑制能力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為額―中央區N2與中央-頂區P3成分上,這說明與反應抑制過程密切相關的ERP成分為N2和P3成分。

        五、反應抑制的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反應抑制的研究很多,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如ERP、核磁等,涉及很多不同的領域,比如情緒調節、學習、病理學等,現將反應抑制的相關研究做如下梳理。

        (一)反應抑制的病理研究

        執行功能依賴額葉皮層的整合作用,協調和整合基本的認知功能。執行功能出現障礙會導致抑制能力受損,而抑制能力受損常會引起神經心理方面的明顯缺陷,導致多種心理和行為障礙,如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者、強迫癥患者等。

        注意力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ADHD)是一組以注意力缺損、角色管理失控、多動、沖怒為主要表現特征的行為―情緒的綜合癥候群,是在兒童群體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許多研究發現ADHD兒童在執行功能尤其是抑制功能上存在缺陷。王勇慧等人進一步對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ADHD兒童的反應抑制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這兩種類型的ADHD兒童在反應抑制能力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并且反應的錯誤率隨著反應沖突負荷的增大而更高,這說明不同亞型的ADHD兒童都在反應抑制能力上存在缺陷。

        強迫癥(OCD)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堅持的、闖入的思維,以及儀式化的行為和難以抑制的重復,還有研究表明OCD患者在多種執行功能任務中的表現比正常人差,造成這些表現的直接原因就是無法對無關的信息和行為進行有效抑制,而額葉是負責抑制的主要腦區,因此強迫癥的發病與額葉異常有著重要的關系。

        (二)關于情緒和反應抑制關系的相關研究

        情緒與反應抑制的關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消極心境和應激導致更差的自我控制。調節情緒和感覺狀態可以導致在很多方面的自我控制失敗,情緒調節能力問題是這些自我控制失敗中重要的原因。已有研究發現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也會對情感、認知、社會行為、心理健康等會產生影響。有研究者通過對青少年情緒調節策略和暴力犯罪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與普通中學生相比,青少年暴力犯罪者更少使用認知重評策略,更多使用壓抑的情緒調節方式,更少進行積極的情緒表達。研究還發現,情緒調節方式和情緒表達方式與青少年的暴力犯罪有密切的關系。

        (三)執行功能與學習的相關研究

        人類的認知和學習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目前對執行功能與學習的相關研究多是關于學習困難的研究,學習困難指的是不以智力為基礎的學習障礙,是一種心理過程障礙,主要探討腦生理結構與學習障礙的關系,學習障礙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

        已有研究表明執行功能與學習能力之間存在相關,并且關于學習困難的內外因素的研究發現導致學習困難主要是由于學生在抑制無關信息時存在困難,是工作記憶中的內源性干擾產生的,而不是對外源信息的抑制缺陷造成的。

        六、結語

        目前關于Flanker范式究竟反映的是認知抑制還是行為抑制仍存在爭議,王琰、蔡厚德對反應抑制的研究范式進行分類時認為Flanker范式主要與認知抑制有關,而不是反應抑制,胡鳳培也認為Flanker是認知控制的常用研究范式,但是王妍等在關于高原反應抑制的研究中也使用了Flanker范式,王寶璽在研究沖突控制與意識的關系中也使用了Flanker任務。今后對于反應抑制的研究可以對不同范式所反映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Baddeley,A.,Exploring the central executiv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Section A,1996.49(01):p:5-28.

        [2]Li,C.-s.R.,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during a stop signal task.Neuroimage, 2006.32(04):p:1918-1929.

        [3]Eriksen,B.A.and C.W.Eriksen,Effects of noise letters up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target letter in a nonsearch task.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1974.16(01):p:143-149.

        第5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The Advancement of the Effect of Iron Deficiency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ZHANG Huirong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4, China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兒童和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1]。有報道顯示在發展中國家,超過50%的孕婦、46%~66%不足4歲的兒童存在貧血,其中半數以上為缺鐵性貧血。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貧窮、少數民族和(或)移民來的嬰幼兒仍具有鐵缺乏風險[2,3]。1999~2000年美國的全國性健康和營養調查[4]顯示1~2、 3~5、 6~11歲兒童的患病率分別為7%、 5%和4%,在3~5、 6~11歲組還呈上升趨勢(分別從1988~1994年階段的3%和2%上升到1999~2000階段的5%和4%)。據此,鐵缺乏比例則更高,有報道估計25~50億人存在鐵缺乏[5]。國內朱易萍等[6]報道9 118名7月~7歲兒童,鐵缺乏占32.5%,IDA有7.8%,而7~12月嬰兒鐵缺乏占44.7%,IDA發生率20.8%。鐵是人體含量較多的微量元素,在體內參與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酶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參與體內氧及二氧化碳的轉運、交換和組織呼吸過程,鐵缺乏可引起貧血,生長遲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紊亂,異食癖及上皮改變[1]。在鐵的各種生物學功能中,已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鐵營養狀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和功能[5]。近年來有了很多新發現,本文就這些進展作一綜述。 對行為、認知的影響

        在過去三十年里,有很多關于鐵營養狀態與認知、行為相關性的研究,但這一問題一直處于爭論中[7]。Yehuda.S等[8]的兩次研究均發現鐵缺乏大鼠在水迷宮試驗和水迷津試驗中較對照組表現差;且鐵缺乏程度與學習能力缺失的輕重具有相關性。Deungria等[9]發現幼鼠腦內鐵含量明顯下降而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也比對照組下降,特別是具有認知功能的腦區(如海馬)下降幅度最大。來自胎兒或新生嚙齒動物模型的研究[3]發現,從神經解剖學上也證實了鐵缺乏對認知、行為的影響。最新的一項研究[10]發現,妊娠/泌乳期的鐵缺乏對幼大鼠紋狀體神經代謝有顯著影響,紋狀體是基底節的一部分,是認知和情緒進程的更高指令區(執行功能)。在大鼠的缺鐵模型中,De los Monteros等[11]發現腦白質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缺陷,經過長期的補鐵后,腦白質的改變雖能部分恢復,但與對照組相比仍存在顯著差異。神經髓鞘是腦白質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證據證明,白質中的少突膠質細胞是腦內含鐵最豐富的細胞,腦內70%的鐵與髓鞘有關[11]。鐵作為酶的輔助因子,參與了DNA合成、呼吸鏈、神經遞質代謝及脂類合成等各個方面[12],從而通過多個水平影響少突膠質細胞,最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形成。髓鞘化的異常可導致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減慢,使神經網絡的聯系產生障礙,從而影響認知行為的發育[13]。盡管不同的動物試驗方法各異,但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即鐵缺乏確能影響認知和行為功能。

        臨床上,鐵缺乏的兒童可表現為情感淡漠、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度下降,反應遲鈍、動作刻板。大量研究表明,鐵缺乏對兒童認知、行為有影響。但Perea等[14]發現,缺鐵性貧血孕婦充分補鐵雖可糾正貧血,但她們所產的嬰兒在10周時進行Griffiths心智發育量表評價得分較對照組低,且在9月時仍表現為發育延遲。另外Lozoff等[15]通過長期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嬰兒補鐵治療后可糾正貧血,但在11~14歲時仍可表現出認知、情感、社會行為及運動等多方面測試的異常。這些均提示鐵缺乏對認知行為發育具有長期的影響。國內外還有報道鐵缺乏與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有關[16,17],這主要與鐵缺乏造成兒茶酚胺代謝及多巴胺受體功能異常有關。

        2 對聽力的影響

        鐵缺乏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5]。盡管很多學者都懷疑鐵缺乏對聽力有影響,但長期以來都苦于缺乏證據。鐵缺乏對聽力的損害包括中樞性及周圍性。早在1987年,孫愛華等[1822]就報道了突發性耳聾與鐵缺乏有關,并通過一系列的試驗證明鐵缺乏使大鼠耳蝸毛細胞、琥珀酸脫氫酶、過氧化酶反應產物減少或消失以及鈉鉀依賴的ATP酶活性降低,通過試驗證明鐵缺乏大鼠畸變產物耳聲發射異常且電鏡掃描見耳蝸毛細胞靜纖毛紊亂、融合、粘連,并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觀察到大鼠耳蝸內鐵缺乏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耳肌動蛋白的代謝,導致肌動蛋白絕對量減少從而造成感音性耳聾。1994年李燕燕等[23]將聽性腦干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s)用于鐵缺乏的研究出現陽性結果,關于聽神經中樞傳導影響的研究有所增多。聽性腦干反應是一種檢查中樞神經系統聽覺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對聽覺神經系統紊亂和聽覺異常的診斷起重要作用[1]。Sarici SU等[24]的小樣本研究顯示在IDA治療前(n=20)、后(n=20)及對照組(n=20)之間沒有發現ABRs在90和70分貝時的Ⅰ、Ⅱ、Ⅲ、Ⅳ、Ⅴ波及ⅠⅢ、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間潛伏期有顯著差異。來自臺灣的研究[1]顯示嬰幼兒組、IDA亞組ⅠⅣ波峰間潛伏期較對照組增加(P

        3 對睡眠的影響

        由于睡眠對情感行為和認知表現的影響,睡眠的長短和質量越來越被認為是人類發育的重要因素。睡眠的形成依賴于包括神經和體液作用的各種機制,其中若干機制受鐵缺乏的影響[26]。早在十九世紀70~80年代Youdim等[2]就已在動物模型上證實缺鐵性貧血可引起睡眠覺醒循環改變。隨后的十多年里,人類鐵缺乏對睡眠影響的研究很少。直到最近的兩三年里,人們在困惑于怎樣找到鐵缺乏影響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直接證據,這一方法才重新被利用。目前的研究證實了兩個方面的改變:(1)睡眠覺醒循環。Dean T Jr等[27]的動物研究結果顯示:持續4 h黑暗期分析表明ID鼠較對照組覺醒時間長(P

        4 展望

        關于鐵缺乏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在研究設計、方法選擇等方面還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未來的研究中,我們不僅要找到鐵缺乏對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直接證據,而且應進一步明確其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Cankaya H, Oner AF, Egeli E, et 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in children with iron deficiency anemia [J]. Acta Paediatr Taiwan, 2003, 44(1): 2124.

        [2]Peirano P, Algarín C, Garrido M, et al. Irondeficiency a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characteristics of sleep spindles in NREM sleep in infancy [J]. Neurochem Res, 2007, 32(10): 16651672.

        [3]Lozoff B. Iron deficiency and child development [J]. Food Nutr Bull, 2007, 28(4 Suppl): S560S571.

        [4]Clark S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J]. Nutr Clin Pract, 2008, 23(2): 128141.

        [5]Beard J. Iron deficiency alters bra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J]. J Nutr, 2003, 133(5 Suppl 1): 1468S1472S.

        [6]朱易萍, 廖清奎. 中國7個月~7歲兒童鐵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 2004, 42(12): 886891.

        [7]Stoltzfus RJ. Irondeficiency anemia: reexamining the nature and magnitude of the public health problem. Summary: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ograms [J]. J Nutr, 2001, 131(2S2): 697S700S; discussion 700S701S.

        [8]Hidalgo C, Núez MT. Calcium, iron and neuronal function [J]. IUBMB Life, 2007, 59(45): 280285.

        [9]de Deungria M,Rao R.Wobken JD,el al. Perinatal iron deficiency decreases cytochrome c oxidase (CytOx) activity in selected regions of neonatal rat brain [J]. Pediatr Res, 2000, 48(2): 169176.

        [10]Ward KL, Tkac I, Jing Y, et al. Gestational and lactational iron deficiency alters the developing striatal metabolome and associated behaviors in young rats [J]. J Nutr, 2007, 137(4): 10431049.

        [11]de los Monteros AE, Korsak RA, Tran T, el a1. Dietary iron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developing rat brain: a study with the artificiallyreared rat pup [J]. Cell Mol Biol (Noisylegrand), 2000, 46(3): 501515.

        [12]Areedondo M, Nunez MT. Iron and copper metabolism [J]. Mol Aspects Med, 2005, 26(45): 3l3327.

        [13]Gur RC. Brain maturation and its relevance to understanding criminal culpability of juveniles [J]. Cure Psychiatry Rep, 2005, 7(4): 292296.

        [14]Perez EM, Hendricks MK, Beard JL, et al.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and infant development are altered by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J]. J Nutr, 2005, 135(4): 850855.

        [15]Lozoff B, Jimenez E, Hagen J, et al. Poorer behavioral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treatment for iron deficiency in infancy [J]. Pediatrics, 2000, 105(4): 51.

        [16]儲曉彬, 張 瑜.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鐵缺乏關系的研究[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6, 26(6): 492.

        [17]Konofal E, Leeendreux M, Amulf I, et al. Iron deficiency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 l58(12): 1113.

        [18]Sun AH, Xiao SZ, Zheng Z, et al. A scanning s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cochlear changes in irondeficient rats [J]. Acta Otolaryngol (stockh), 1987, 104: 211216.

        [19]Sun AH, Li JY, Xiao SZ, et al. Changes in the cochlear iron enzymes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in experiment iron deficiency [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90, 99(12): 988992.

        [20]Sun AH, Xiao SZ, Li BS, et al. Iron deficiency and hearing loss, experimental study in growing rats [J]. ORL J Otohinolaryngol Relat Spec, 1987, 49(3): 118122.

        [21]田樹昌, 孫愛華, 丘杰, 等. 鐵缺乏大鼠畸變耳聲發射與耳蝸毛細胞的改變[J].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2006, 13(1): 69.

        [22]袁軍, 高下, 孫愛華, 等. 鐵缺乏大鼠耳蝸肌動蛋白的檢測及其意義[J]. 細胞與免疫學雜志, 2002, 18(4): 363365.

        [23]李燕燕, 王慧敏. 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對聽覺腦干誘發電位的影響[J]. 中華醫學雜志, 1994, 74(6): 367369.

        [24]Sarici SU, Serdar MA, Dündarz MR, et al. Brainstem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 [J]. Pediatr Neurol, 2001, 24(3): 205208.

        [25]Küreki AE, Sarici SU, Karaoglu A, et al. Effects of iron deficiency versus iron deficiency anemia on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infancy [J]. Turk J Pediatr, 2006, 48(4): 334339.

        第6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 教育神經科學 初中歷史課堂 啟示展望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及其與教育科學的結合程度不斷提高,構建以教育神經科學為背景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理論正成為教育研究領域一種新的必然趨向。有學者將這種實踐取向的“基于腦的教育”形容為“教室里的神經科學”,這并不指將教室作為開展神經科學實驗的場所,而是希望采用神經科學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并解決某些真正來自教學實踐中的問題[1]。

        一、教育神經科學的概念

        教育神經科學是將生物科學、發展科學和教育科學等學科的知識技能進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學的教育理論、踐行科學的教育實踐的、具有獨特話語體系的一門新興學科[2]。“教育神經科學”這一術語最早由肖爾和莫茨基于1978年提出。姜永志認為,教育神經科學以2003年哈佛大學“國際心理、腦與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Society)成立為標志,成為一門基于實證的新興學科[3]。教育神經科學凝聚著跨學科專業研究者的共同智慧,汲取多門相關學科中的知識精華與哲學理念,形成獨特的概念結構。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改變了長期以來教育學缺乏實證依據的狀況,為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與教育神經科學類似的概念有神經教育科學、教育生物學等。“教育生物學”的含義與“教育神經科學”的含義部分重合,因為神經科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一些研究者將神經教育學定義為“一門整合了心理學、腦科學和教育學研究而形成的新科學,匯集了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認知神經科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學習理論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學習的生理機制”[4]。由此看來,“教育神經科學”和“神經教育科學”的內涵相近,但是周加仙認為,兩者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前者強調以教育為核心的跨學科整合,后者的核心是整合教育學的神經科學,更重視這一新興領域的知識創造[5]。

        二、教育神經科學視角下的中學課堂教學研究

        教育神經科學研究者認為,教育神經科學不僅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與行為變化等宏觀層次的研究,而且強調在不同教育環境下,學生大腦內部神經聯結和突觸結構的改變等微觀層次的研究。研究者借助先進的腦成像技術手段(ERP、fMRI)與多種研究方法,從基因-分子-突觸-神經元-神經網絡-神經系統-課堂行為-社會等不同層面,全面揭示了學生在不同教育環境下學習心理和行為的變化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了因果解釋,從而發展出了學生學習改變的完整的、有用的和確定性知識。

        三、教育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啟示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6]歷史有兩層概念:一是指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二是指記錄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資料等。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功能,它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基礎學科;它能夠提升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經濟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歷史學科還具有促進學生身心多方面協調發展的功能[7]。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誰抓住了課堂,誰就抓住了教學工作的關鍵。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是不容否認,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現象。由“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學生面對著浮光掠影般的多媒體信息不知所云;教師仍然難以跳出“教書匠”的窠臼。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能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帶來如下啟迪:

        (一)腦發育的不同步對初中生歷史學習的影響

        青少年的性格不穩定,行為易偏激,以往的觀點是荷爾蒙分泌過剩的結果。但是,近來研究者使用神經影像技術對腦發育進行的縱向研究表明,與情緒有關的腦區在10到15歲時得到充分的發展,但與理性思維和情緒控制有關的腦區的成熟則發生在22至24歲。有學者將這種沖動稱為“短暫的瘋狂”[8]。這一發現解釋了初中生的思維具有不成熟和片面性的特點,屆于初中生對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歷史知識感興趣,歷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選擇最佳的課堂教學策略。另外,初中生的額葉尚不具備全面控制過激情緒的能力,容易引發一些不可預測而且危險的行為,包括情緒爆發和身體攻擊等,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做到公平對待學生,妥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

        (二)情緒影響歷史課堂

        相比小學教師比較習慣處理學生的情緒表現,初中教師所受到的訓練則是向學生傳授大量課程內容。尤其是初中歷史課程這樣的非重點科目,一周只有兩節課時,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繁重,導致歷史教師幾乎沒有時間關注學生的情緒發展,并常常假設初中生應該“像成人一樣行動”。張元認為:“認為本世紀以來,由于腦神經科學的飛躍發展,讓我們在過去談及認知時,十分忽視的部分,重新受到關注。我們非但知道感性在認知上應有不讓于理性的重要地位,并且知道就是‘潛意識’也是我們在教課時應該注地方,不論老師的講述,抑或學生的聽課,潛意識很可能扮演著支配的角色。老師在課堂中,談及看似無關緊要的三言兩語,或是輕輕地一聲嘆息,甚至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個人感情的流露與品味的展現,都會在學生的腦中留下印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9]其實教師應該理解情緒的生物學特征,特別是壓力的生物學特征,只有當學生在生理上和情感上都感到安全時,他們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課程上。

        (三)學校的文化氛圍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學生、同伴和教師間會產生相互影響。學校通常注重學業和測驗,往往忽視了社會和文化力量對學生的巨大影響。神經影像研究已經發現了負責評價事件意義的腦區,這一領域的研究發現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稱為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學校的文化特征體現在開放性、期望、對努力的認識與賞識程度、參與決策和關愛的程度,這些影響著學生個體的自尊。教育者需要更多地關注學校積極的社會和文化氛圍的營造。當學生感到自己受到學校排斥時,會產生情緒上的不滿。我們不能再將學習和情緒分開來考慮,或者認為情緒干擾了學習,我們不能僅僅從單個學生的角度分析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發揮歷史學科易于激發學生情緒的特點,利用豐富的史實、濃郁的情感,讓學生理解歷史,在歷史的回憶中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

        (四)飲食和睡眠對記憶的重要性

        大腦的運轉需要能量支持,充足的水分和葡萄糖是大腦高效運行的生理保障。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按時攝取水分和營養。高效的睡眠可以讓一個人醒來后精神煥發地處理新一天的事務。研究發現,腦在睡眠時非常活躍,仍然進行加工,幫助腦進行學習、建立聯結、記憶和清除混亂,睡眠剝奪會使人腦難以獲得任何形式的記憶。研究表明,睡眠被剝奪的學生比睡眠時間長的學生成績差,也更有可能變得抑郁。很多中學生和教師睡眠不足,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5-6小時。教師了解睡眠研究的結果,就可以向學生強調保證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大多數青少年大約需要9個小時的睡眠。

        四、展望

        事實上,目前教育神經科學所積累的確定性的知識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育神經科學的目的不是發現學習規律,而是用已經發現的知識解決教育問題,它與所有的教育學一樣是一門應用科學[10]。現階段,教育神經科學研究進展成果在我國一線教師隊伍中的普及力度不夠,很多教師的理論水平還停留在皮亞杰、奧蘇貝爾等人的教育理論上。對教育神經科學的誤解或盲從容易造成“神經神化”的訛傳,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危害。教師學習教育神經科學的基本知識,能夠初步從神經功能分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恰當的策略改進教學,這樣的優勢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陳巍,丁峻.教室里的神經科學:一種從理論到實踐的取向.外國教育研究,2010,37(9):2.

        [2]周加仙.教育神經科學的領域建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7(3):69.

        [3]姜永志.教育神經科學的理論與實踐―――從“實驗室”到“教室”的學習科學.開放教育研究,2013,19(3):72.

        [4]楊娟,等.基于神經教育學的個體化教育研究及實踐.現代教育技術,2016(5):50.

        [5]周加仙.教育神經科學:創建心智、腦與教育的聯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1(2):42.

        [6]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3:1.

        [7]參見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0.

        [8][美]格力?格雷戈里,等著.趙麗琴,譯.差異化教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7.

        [9]張元.教出歷史課的美感與品位.清華歷史教學,2014,6

        第7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隱性知識;對話技術;SECI;對話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5—132-03

        軍校任職教育培訓的主要模式之一就是專題講座式培訓,即由專家教授以專題的形式對參訓者進行培訓。其具體做法是,根據任職教育院校的實際情況及時事分析,針對參訓學員所需明確主題,由本院或外請專家教授圍繞該主題進行講座。也可以讓專家和學員圍繞共同話題各抒己見,實現經驗交流和思想啟迪;還可以讓院內學員開展相應的研討活動,激發參訓者的潛能。

        一、軍校任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淺析

        筆者發現,任職教育講座中師生互動這個環節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參訓者來自各個單位,接觸的時間短,相互間的熟稔程度不高,不愿輕易坦露心扉;另一方面,則與授課教員沒有掌握隱性知識挖掘的方法有關。教員沒有很好地引發學員的隱性知識,教員沒能準確、及時發現學員的真實訴求。因此,引入隱性知識引發中的對話技術,探討其在軍校任職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隱性知識轉化概述

        日本學者野中等人對波蘭尼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分類進行了擴展和進一步細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組織知識創新動態理論。組織知識創新動態理論為進一步研究隱性知識轉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中的SECI模式是當前隱性知識轉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野中在SECI模式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場”和領導力,這三個元素構成了一個動態的知識創造的統一模式。在這里“場”被看作知識創造的共享情景。“場”為向前移動的知識螺旋提供了能量和場所。它是一個場所,在那里信息被解釋轉化成知識。與SECI模式的四種知識轉化模式相對應,“場”有四種:引發場;對話場(Di—aloguing Ba);系統化場(Systemizing Ba);訓練場(Exercising Ba)。野中指出,在知識轉化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能夠加速知識轉化的過程。

        三、對話技術的引入

        首先要明確,構建良好的對話場是實施對話技術的關鍵。對話場是由集體的和面對面的或者虛擬的人機交感定義的,是分享智力模式和技能的場所,這些智力模式和技能將轉化為共同的術語和作為概念融合起來給外在化提供情景。個體的隱性知識通過與提問者的對話被捕獲、收集和篩選,然后經過加工(系統化和編碼)被固化。它們一方面固化于個體的腦中,通過自我反思,產生更高水平的知識;另一方面固化于組織的知識管理系統中,便于分享和查詢,同時它們作為組織的知識資產,也是下一輪創造知識資產的起點。

        1.對話和對話技術。精神治療專家Carlo Perris是這樣定義知識創造的:知識創造是一個導致達到超越目前的清晰狀態、能力和理解的過程,或者說是對基于自己的、他人的和真實存在的觀點的認知或情感建構的過程。一個解釋會在知識創造的過程發生,這將導致相應的映像。對話是兩個或者更多的人之間的談話,它的目的是幫助個體反思和超越自己的認知界限,對話期間的實例和討論這些實例的不同的方法間發生辯證的運動。對話的目的并不是把概念進行分解,而是促成概念的遷移。因此,對話是知識創造的一種基本模式。

        歷史上,蘇格拉底在其教學中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和對話技術,值得后人借鑒。蘇格拉底的對話,目的是發現知識和洞察對話參與者已經有的(即使他們不知道自己有的)知識。蘇格拉底對話技術的目的是激發個體。他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提問來激發他的學生,其意圖并不是達到知識的“終極真理”,而是鼓勵參與者去踐行合理的自我反思。Molander歸納了蘇格拉底對話技術的特征:其一,對話有一個具體的假設的情景;其二,蘇格拉底在他知道中心問題的答案的前提下裝作對問題一無所知;其三,蘇格拉底轉向去問那些認為自己知道答案的人;其四,蘇格拉底是純粹地想要學習,他是一個真正的知識探索者,而不是對什么都抱想當然的態度,然而,蘇格拉底絕不是一個消極的聽眾,他有學習的意向:傾聽、觀察、提問等等;其五,蘇格拉底的提問揭示無知,對話的合作者將會自己意識到自己所不知道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2.對話技術的分類。依據對話的功能可以將對話技術分為三種:詢問無意識想法的對話技術;影響認知扭曲的對話技術;改變和駕馭行為的對話技術。詢問無意識想法的對話技術,其功能是引導發現的方向。通過一系列簡單的問題,如“接下來呢?”“這將意味著什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提問者能幫助回答者研究他們是怎樣揭示自己的境遇的和避免回答者的迷向。影響認知扭曲的對話技術,其功能是指出認知扭曲。例如,回答者會選擇性地提取個體所關注的消極評論進行對立思考(所有的或者沒有一個等)。使用這種術語減少了認知扭曲的情感力。改變和駕馭行為的對話技術,其功能是預見行為的結果和提高自我動機。許多個體都因為不能預見結果而低效地處理他們的行為和問題。一個人必須持續地質疑“行為是怎樣的與明確的目的相關的”。另外,感知到自己在行動上無能的人通常都有動機的問題。這也許源于模糊的目標和怎樣達到它們的同樣模糊的方法。為了使它們清晰,得到反饋是重要的,怎樣達到目的也是重要的。

        四、對話技術在軍校任職培訓中的應用

        在對話技術的引導下,怎樣展開對話才能保證隱性知識的高效引發呢?對話技術引導下的全面的知識引發是一個過程(如下圖)。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依照認知方式進行提問,通常提問的問題應該是沒有價值偏向和不具有質疑特性的。即是說,問題不應該包含價值判斷的詞語,比如:“最合適的方法去做……”;“最重要的任務是……”;“最好的方法是……”等等。問題應該提高個體的自我認知和個體間相互的理解,也不要束縛、誤導和給予不正確的聯想提示。此外,問題中不要包含質疑的詞語,如“為什么”等,這將把對話參與者的注意力以狹窄的方式吸引到明確發生的事上,而不是相關的思考,如情景化、論點、問題等。

        全面的知識引發過程有六個階段。第一,程序開始于一個中心的起點。比如,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看待你的工作境遇的”?問題要足夠開放以不在方向上對參與者產生誤導;還要足夠明確以吸引參與者的注意力。第二,核實話題的重要性。提問者從另一方進行考慮:“如果不研究這個問題會產生什么后果?”;提問者也應該詢問回答者是否知道,或者對為什么存在這個問題的看法。第三,問題將被用一種迭代的方法以不同的步驟進行處理。從采訪和研究中得到的結論是個體會有意識地理解他們真的知道的,或者執行一項任務時值得注意的困難。從大量的采訪和調查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提問者不斷地重復、核實和具體化回答者的描述是特別重要的。比如,提問者會問這樣的問題:“怎樣的和為什么?”并要求回答者例證和敘述這個問題。“告訴我,你在不同的環節是怎樣執行你的任務的?”“能舉一個例子嗎?”“為什么?”“你是這個意思嗎?”有一個例子可以闡明了上面描述的程序:我們經常會向一些領域的專家或者能手咨詢他們是怎樣解決一個特殊問題的,開始時他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有些荒謬,因為這是很自然的。然而,經過一個完整的對話過程后,當他看到用正式的陳述呈現的自己的“故事”時,就明白了這個結果對自己和他人的價值。因為在這些認知技術的幫助下,可以呈現外在化的知識描述。第四,將回答者發生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進行反思和對照。可以提問這樣的問題:“你做這件事的方法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當然了,這里講的不同不應該讓回答者產生負面的理解。第五,個體做出行為的重要的參考要被明確化。比如,提問:“當提到……時,有沒有一個中心在影響你的行為?”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回答者展開一些潛在的設想和為個體為什么做出那樣的行為創造一個解釋。第六,嘗試去喚起個體沒有說出的問題,讓回答者去反思自己是怎樣做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當今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推動了知識工程研究的發展。一方面,人工智能領域中的專家系統、神經網絡和智能等大大提高了人機對話的效率;另一方面,虛擬現實領域中的建模技術和各種數據采集設備為人們創建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創造的“虛擬場”,給學習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體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網絡構建許多虛擬會話室(虛擬場),加入者選擇一個虛擬的人物代替自己(虛擬替身),然后根據自己的業務分類進入不同的會話室,選擇會話的主題,與基于專家系統的虛擬主持人對話,每個會話室還附加有領域專家承擔的副主持人角色,其作用是實現動態的專家系統知識庫的更新,領域專家和知識工程師通力協作以及時收集、篩選和編碼入庫對話中產生的知識。該虛擬場的優點有: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減少現實中的心理壓力;參與者只需通過簡單的動作(鍵盤、鼠標等)就能體驗現實生活中所不能,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這也有效規避了由于時間短、相互間的熟稔程度低造成的一些知識轉化障礙。

        五、對話技術在軍校任職教育中應用的條件分析

        對話技術只有在充分的準備條件的支持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通常情況下要考慮以下三個重要的條件。

        1.對話前期對會話者(培訓學員/教員)的分析,是保證對話針對性的前提。這就要求培訓教員具備高水平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有計劃地安排教員到部隊、科研單位、院校進行調研、培訓或代職也是必須的。通過調研、培訓和代職,教員可以真正了解一線的需求及訓練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掌握所從事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及時補充教材中所缺少的新知識、新技術。這樣在對話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挖掘學員的隱性知識,避免受訓學員的迷失和對話方向的偏移。

        2.知識生產者的識別,是隱性知識引發的關鍵。知識生產者(組織的中層管理人員)的角色在知識創造過程中是特別關鍵的。他們處于組織水平的和垂直的信息流的交叉點,通過與他人積極的交感來參與和領導場以創造知識。知識生產者的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在不同的組織水平上推動不同知識轉化模式間的知識螺旋。知識生產者要能夠有效利用語言(修辭、知識的語法和情景、非語言的視覺語言)去創造他們自己的概念和用自己的話表達他們的概念。知識生產者應該能通過參與知識創造過程臨時準備和推動即席創作,特別是在處理隱性知識的時候。

        3.提問者(教員/講師)的選擇,是隱性知識引發的保障。提問者不僅僅擁有領域知識和知識可視化的理論知識,而且能透徹地領悟對話的目的和熟練掌握對話技巧,特別地,提問者能根據對話過程中的臨時事件及時調整對話的既定方案并從中挖掘會話者的意外隱性知識,而且始終保證引導對話的方向。

        第8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關聯主義;數字化閱讀;數字化閱讀能力,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5-0010-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2

        引言

        源遠流長的文明因閱讀而傳承,亙古經典的智慧因閱讀而發揚,人類一直追求探索的學習因閱讀而實現。進入數字時代以來,知識的更新周期不斷縮短且以指數級增長,這迫使我們追求更加便捷、有效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同時也對閱讀方式的更新和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于是,全新的數字化閱讀應運而生,并呼喚一種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可以有效指導閱讀行為的學習理論。

        一、數字化閱讀

        當前,數字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變革正改變著學習圖景,重構著閱讀生態版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Web2.0技術的發展,人類不再單一的尋求視覺享受,而是渴望多重感官體驗的、多功能設置的、個性化操作的、友好而交互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方式。

        數字化閱讀,即數字環境下的閱讀活動,是指利用數字化平臺或移動終端,透過屏幕獲取和傳遞多種形式媒體信息的認知過程,是一種嶄新的閱讀學習方式。數字化閱讀包括網絡閱讀和移動閱讀在內的所有屏幕閱讀。當前,廣受追捧的數字化閱讀載體當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各種專用閱讀器。

        隨著公眾視線的聚焦,數字化閱讀已成為眾多領域的研究熱點。我國從1999年開始開展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并權威的定量研究報告,呈現我國國民閱讀的現狀,為相關研究提供依據。2013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周歲國民的數字化閱讀(包括網絡在線、手機、電子閱讀器、光盤、PDA/MP4/MP5閱讀等)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上升1.7個百分點。數據充分說明,數字化閱讀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閱讀人群,躋身為重要的閱讀方式。

        Mare Prensky認為,自出生便伴隨數字化技術成長的“數字原住民”,更傾向于屏幕閱讀,其多任務處理的認知方式、獵奇追新的心理特征以及圖像優先的思維方式更容易接受和適應數字化閱讀;而經歷信息技術從無到有的“數字移民”,更習慣文本閱讀。事實上,關于傳統書本閱讀與數字化閱讀的比較,早在研究領域上演了唇槍舌劍的爭辯。時至今日,人們似乎更傾向于中立,即倡導讀者理性看待,并根據各自優劣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這兩種閱讀方式。

        然而,即使能夠厘清兩種閱讀方式的利弊,人們在津津樂道數字閱讀之余還是顯現出缺乏深入認知、數字化閱讀能力不足的弊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擴大使得知識的半衰期日益減小,人們周圍不斷充噬著的新知識、新詞匯讓讀者們難以從海量且蕪雜的信息中汲取智慧。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培養良好的數字化閱讀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是適應數字生存的必修課。

        二、關聯主義

        信息時代,一方面信息量在不斷激增,知識的更新日益頻繁,另一方面讀者難以有效地獲取、整合和利用信息已經成為突出的問題。當數字化閱讀成為社會熱點而傳統的閱讀理論難以遷移到數字化時代時,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體系用來重新審視和指導數字情境下的閱讀行為,探究信息社會數字化閱讀的健康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關聯主義席卷而來,為數字化閱讀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機。

        學習,原本發生在不可見的大腦神經網絡中,今天也透過社會網絡、計算機網絡外延到更大的范疇中。但是從學習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在應對這場變化之時,無論是強調“刺激一反應”之間聯結加強的行為主義,還是將人類的認知過程類比為計算機信息處理過程的認知主義,抑或是認為學習者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起個性化認知結構的建構主義,都或多或少地在闡釋人類的網絡學習機制之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論上的缺陷。加拿大的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認為,以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為主的學習理論,是在學習活動還未受到信息技術巨大沖擊的背景下興起和發展的,更多地強調把學習視為發生在學習個體內部的心理活動,所以在應對數字時代下全新的學習圖景時,無法完整地詮釋外部連接因素眾多的網絡學習行為。

        西蒙斯通過2004年發表的文章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關聯主義: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2005年發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關聯主義:網絡創建即學習》):2006年發表的Connectivism:Learning andKnowledge Today(《關聯主義——當今的學習和知識》);2008年發表的What is theunique idea in Connectivism?(《關聯主義的獨道見解是什么?》)等系列文章以及專著Knowing Knowledge(《知曉知識》),提出并詳細闡釋適用于指導數字時代學習行為的理論,即關聯主義(Connectivism)。關聯主義作為較新的學習理論,由混沌理論、社會網絡理論、復雜性理論和自組織理論等整合而成。概括來說,關聯主義認為,技術已經重組了我們原有的生活、學習與交流方式,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下,學習是把不同的專業節點或信息源連接成網絡的過程;知識不僅存在于人腦中,也可以儲存在身體外部。西蒙斯與他的研究搭檔斯蒂芬·迪恩斯(Stephen Downes)就關聯主義理論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并通過舉辦在線國際會議、開設開放課程及博客、網站,公開其研究的實時進程與成果,為相關研究者全面了解關聯主義及相互溝通交流提供了平臺。

        Connectivism被引入中國伊始即吸引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眾多學者紛紛解讀該理論的同時出現了不同的譯名:最初李萍老師翻譯西蒙斯原文時使用“關聯主義”一詞替代;隨著學者們研究視角的多元發展,出現了如“聯通主義”和“連接主義”等譯詞。而發展至今,最直擊Connectivism核心思想的“關聯主義”被更多學者接受,本文作者采用“關聯主義”作為Connectivism的中文譯詞。

        三、關聯主義與數字化閱讀的映射

        關聯主義重新解釋了新時代背景下學習的行為和特征,被定位為“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而數字化閱讀是數字環境下學習行為的一個具體表象,突破了傳統閱讀形式和內容的限制,符合數字化學習的特征和內涵。另外,關聯主義理論與數字化閱讀都是在信息技術改變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都以數字化技術為依托,二者具有天然的、本質的共通性。因此,以關聯主義為理論基礎探析數字化閱讀的研究視角,能夠提供更為系統、嚴謹的研究話語。通過構建關聯主義與數字化閱讀的映射關系,推動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幫助我們深入探究“關聯時代”下的數字化閱讀。

        1.關聯主義的基本概念與數字化閱讀的映射

        關聯主義的核心思想是:知識存在于學習者自身之外的實體上(如個人計算機網絡、組織等):學習就是編織個人社會知識網絡的過程;要在不同節點和網絡之間建立關系,將網絡中的弱連結變為強連結。因此節點、連接和網絡是關聯主義中最基本的概念。

        (1)節點

        節點又可以稱作頂點、元素或實體,根據關聯原理,節點是任何可以連接到其他元素的元素,在學習網絡中任何人們能了解或經歷的元素都可能成為節點,如個體的情感、與他人的互動、信息源等。如果把數字化閱讀看作一個完整的學習網絡,則數字化讀者、數字化閱讀材料、數字化閱讀設備等要素都是自成體系的節點,其中每一個節點又由若干獨立的節點構成。另外,節點雖然從屬于網絡,在網絡整體動作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同時,節點又能以相對整個網絡比較獨立的方式動作,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治特性。因此可得,在數字化閱讀過程中,諸如數字化讀者這一節點是獨立且自治的,其內部包含讀者的閱讀動機、情感、認知等節點,而讀者數字化閱讀的內在過程即是這些節點相互作用、融合、連接的結果。

        (2)連接

        節點處于網絡中,并通過與其他節點的接連,提供信息流動的通道。連接指的是兩個節點問任何形式的聯系,是構成學習網絡的動態過程。各節點連接的強弱程度不等,連接關系越強,該段節點間的信息流動越流暢。數字化閱讀過程就是連接的過程,即把從外部信息源獲取的新閱讀信息作為新節點與閱讀學習網絡中現有的節點連接起來。

        在知識不斷增長進化的社會進程中,“怎樣學”(knowhow)與“學什么”(know what)正在被“從哪里學”(know where)(了解從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識)所補充,甚至替代。數字化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憑借網絡搜索到大量的、多種形式的相關或補充性的閱讀內容。如何有效地獲取和處理信息以補充閱讀、如何增強閱讀效果,已經成為重要的數字化閱讀能力。正如西蒙斯強調的,因為內容在迅速地改變著,所以管道比管道中的內容更重要。因此,數字化閱讀學習的關鍵在于對連接的培養和保持連接。

        (3)網絡

        網絡是由若干節點聚合而成的,因此會隨著節點的連接而動態改變,學習網絡呈現出絕對運動的狀態。正是新舊知識(節點)的不斷更替、個人環境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促進了學習網絡的構建。

        2.關聯主義的觀點與數字化閱讀的映射

        西蒙斯在其專著Know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正在改變著知識環境的七個社會發展趨勢:

        第一,個體的提升。與歷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類相比,身處現代的我們憑借日益發達的科技和逐漸普及的網絡技術,擁有了更多控制能力、創造能力和連通能力,“我們渴望共同創造和體驗知識分享與傳播的雙向流動模型”。同時,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增強數字生存能力。數字化讀者只有不斷提高數字化閱讀能力才能在這場數字活動中獲益,否則只是洪流下的無知追隨者。第二,增強的連通性。人腦的能力是由每個神經元的能力相互連通而形成的,因此連通是能夠提升適應性的。“當知識不再依附與物理空間時,我們就能在多空間內復制(或連通)這些知識實體。當知識以數字化的形式(不同于紙質雜志和書之類的物理實體)出現時,更容易與新知識組合(或再混合)。”因此,數字化閱讀過程中,引入“連通”的理念能夠促進閱讀行為的有效發生。第三,直接性和即時性。當人類的溝通不再受到空間的局限,當知識的傳播掙脫了時間的桎梏,可以說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已經變得直接。數字化閱讀立足于網絡環境,有便于檢索的優勢,其傳遞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和即時性的特點,提供讀者實時獲取知識的便利。第四,拆散和重裝。知識的“碎片化”是數字化閱讀的一個特征,是劃分數字化閱讀為泛在學習、非正式學習范疇的依據。數字讀者往往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片段性的閱讀,尤其是手機閱讀,大都造成知識拆散的現象。這就要求現代讀者具備重裝知識的能力以獲取知識關聯的意義。第五,管道的顯著地位。內容、情境和管道塑造著知識的意義:內容——開始知識循環;情境——使其有意義;管道——使其關聯、流通和可得到。內容必須與情境和管道混合起來。這再次強調了管道比管道里的內容更重要的觀點。映射到數字化閱讀,即讀者能夠將管道連接到合適的知識源上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第六,全球社會化。技術的革新實現了連通全球社會化的可能性,數字化閱讀設備已經實現了閱讀過程中與其他讀者連通、交互的可能性,推進全球社會化。第七,物理和虛擬模糊的世界。地球上真實的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人們生活在充滿“0”和“1”的數字時代下,逐漸接受并習慣了虛擬空間。數字化讀者時刻處于“在線”狀態,獲取信息的同時上傳、共享資源,扮演著信息獲取者和信息制造者的雙重身份。

        3.關聯主義映射的數字化閱讀能力新要求

        關聯主義提出了適應時展的學習者應該具各的技能,筆者將其映射、融合到數字化閱讀,概括為數字閱讀能力新要求,如表1所示:

        (1)認知能力。數字化閱讀棲息于數字環境,當讀者面對浩如煙海的多媒體閱讀內容時,頻發“迷航”現象(閱讀數字化材料時偏離閱讀目標的現象)。探究其原因時,認知心理學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信息負荷或注意力發生漂移,極易出現“迷航”。關聯主義強調“保持關注”,就是提出了認知能力的要求。數字化學習者在閱讀時要具備合理分配自我注意力的認知能力。

        (2)管理能力。關聯主義要求學習者獲取的知識必須具備直接性和即時性,即要獲取精確的、最新的知識。因此如何有效建筑知識結構、管理個人知識成為數字化讀者能力的新要求。歸類、分析、精煉閱讀信息為知識、轉變隱性知識為顯性知識、邏輯組合零散的知識為系統知識、加工再造知識并共享轉移等,都是數字化閱讀過程中知識管理能力的內涵。

        (3)關聯能力。數字環境下,知識是動態的、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變化著,其離散性和立體多維的連通性使學習更依賴于知識的意義關聯。學習者的關聯能力,是指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或與學習工具交流、聯結的能力。數字化閱讀作為獲取閱讀信息的行為活動,是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知識的聯結過程。通過連接讀者與閱讀工具、聯通已知與未知、關聯內在與外源網絡以擴展知識到最大化。

        (4)協作能力。關聯主義提倡個人學習網絡中的節點與外部學習網絡節點間的互通,以達到共享合作的效果。數字環境給數字化讀者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同時創造了讀者間協作學習的機會,允許讀者在平等、自主、互助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形成廣泛參與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要求數字化讀者具備一定的協作學習的能力。

        (5)理解能力。關聯主義要求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兼容能力。映射到數字化閱讀,即要求讀者具備生成閱讀信息的意義、理解閱讀文本內涵、領會閱讀內容價值的閱讀能力和兼容并蓄的學習態度。

        (6)辨別能力和驗證能力。面對“多如牛毛”又“魚龍混雜”的信息時,數字化讀者需要對信息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辨別閱讀內容的真實性。另外,“網友共享,上傳自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網絡,但同時帶來了資源內容制作粗糙、缺乏科學性等問題,這就需要數字化讀者具備驗證信息有效性的能力。

        (7)創新能力。關聯主義關注創造知識的過程,認為創新能力是學習者重要的學習能力之一。創新能力要求數字化讀者汲取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觀點的信息,關聯有效內容,并加以自我內化吸收,待融會貫通之后提出創造性的新見解、新方法。

        (8)決策能力。信息洪流激涌的背景下,關聯主義提出決策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數字化讀者應加強自身決策能力,依據現實需要選擇閱讀的內容和方式,提高數字化閱讀能力,優化數字生活的質量。需要說明的是,決策的正誤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因為隨著信息背景的變化,此時的正確可能是彼時的錯誤。四“關聯時代”數字化閱讀的優化策略

        數字鴻溝中的弱者是那些無法獲取即時信息、缺乏網絡實用技能的人。要想實現數字時代的話語權,就要掌握一定的數字能力。數字化讀者是數字生活中的活躍者,關聯主義理論可以為其指導閱讀活動并構建優化策略。

        1.知識觀:培植重要節點,提升數字信息素養

        西蒙斯在解讀關聯主義知識觀的時候劃分知識為:Knowing about(知道關于)、Knowing to do(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be(知道成為)、Knowing where(知道在哪里)和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怎樣轉變,“知道為什么”也屬于該領域)。數字化閱讀允許讀者捕獲感知文字時腦海中的浮光掠影,還鼓勵讀者觸類旁通地檢索相關知識,整合、兼容、吸收為內化知識。因此,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怎么樣轉變是一項重要的數字化閱讀能力。關聯主義啟示我們通過培植重要節點,提升數字信息素養以強化閱讀效果。

        關聯主義視域下,數字化閱讀是一個連接知識節點或信息的過程。讀者培植知識節點的意識和能力是優化閱讀過程的“神來之筆”。首先,數字化讀者要針對個人的學習特點在眾多節點中甄選出重要的節點,依據個人特點實行自我攻略:提升網絡搜索的能力、加強資源辨析的能力;樹立兼容、內化、創新知識的意識,培養多思考、勤疑問的習慣;提高數字化閱讀工具的使用技巧等。另外,讀者要注重保持節點間的暢通,加強讀者與讀者、讀者與工具之間的交流。關聯主義倡導把知識分給朋友和機器。現代社會不需要一個記憶的“百度谷歌庫”,學習者持續學習的能力比掌握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數字化讀者要調節節點間的關系,合理利用機器、善于借助學習共同體的幫助,構建讀者問優質資源的共享機制。邀游于數字世界的讀者應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實踐操作,將數字信息素養的培養上升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提升讀者的數字閱讀能力。

        2.學習觀:優化學習網絡,強化深度閱讀意識

        西蒙斯為我們勾勒出他暢想的未來學習:學習形式多樣,利用各種移動設備即時即地聯網學習;學習內容呈小塊狀以方便實現目標開展學習活動。我們認為,西蒙斯提倡的未來學習正是當下關注度較高的泛在學習,是一種自組織學習。自組織理論是目前關聯主義學習理論唯一可見的理論基礎,以一切自組織現象為研究對象,關注的是開放系統中自組織結構如何產生、演化,以及由系統內在演化機制而導致的系統外部表現。

        數字化閱讀依托數字閱讀工具(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具備隨時隨地開展閱讀學習的天然優勢,隸屬于泛在學習的范疇,為閱讀者提供了自由的學習空間。讀者應加強閱讀的自覺性,展開自組織學習,優化個人的學習網絡。第一,數字化讀者要為自己創造一個開放、兼容的學習網絡,要主動關聯各節點、增強與其他節點共享、協作的意識。第二,在開始閱讀前,依據閱讀文本的內容制定閱讀目標,設置相關閱讀任務,并及時調整和改進閱讀過程。另外,要引導、鼓勵數字化讀者開展深度學習,有意識的深度加工閱讀思維,感知、聯想非線性信息的同時關聯、整合其他知識節點,并遷移再創造以拓深思維加工的全過程。

        3.能力觀:加強重視,提高數字閱讀能力

        知識激增、競爭激烈的今天,倡導終生學習、培養數字生存能力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關聯主義詮釋了全媒體時代下個人應具備的能力觀,如上文所述,筆者根據西蒙斯所述概括為認知能力、管理能力、關聯能力、協作能力、理解能力、辨別能力和驗證能力、創新能力和決策能力等。數字化讀者作為相對分散的學習者,大多呈個體狀分布,缺少對數字閱讀的重視,缺乏針對性較強的專門培訓,容易導致忽視自身數字閱讀能力的培養。

        培養數字化閱讀能力,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培養讀者自我提高數字化閱讀能力的意識。通過宣傳短片、教育推廣等手段向全社會介紹數字化閱讀的特點以及閱讀技巧,鼓勵數字化讀者樹立優化閱讀的意識,教授其優化閱讀的策略。其次,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多方面入手,把數字化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升到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高度。相關教育部門應利用教育手段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字化閱讀的內涵,培養其元認知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樹立良好的數字環境道德,開設信息檢索、利用、評價的相關教學課程,提倡優質資源共享,引導學生高效開展數字化閱讀。

        4.工具觀:管理個人知識,掌握數字閱讀工具

        數字化讀者要注重個人知識的管理。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種概念框架,指個人組織和集中片段信息轉化為可系統性應用并以此擴展個人知識建構的信息策略。數字化讀者可以挑選優質資源信息并利用閱讀書簽工具分組存儲,如“專業知識”、“擴展知識”、“生活常識”、“休閑娛樂”等模塊,便于再次閱讀的同時有利于讀者建構知識結構,完善個人知識管理。

        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Web2.0完勝Web1.0,進入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知識不僅存儲在人類的大腦中,還可以駐留于工具中。這給數字化讀者提出了善用閱讀工具的挑戰。同時,熟練操作數字閱讀工具是有效管理個人知識的必要條件,二者相輔相成。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閱讀工具的功能設置逐漸向個性化、友好化、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數字閱讀工具允許讀者設置個性界面、能夠記錄閱讀歷史、設置閱讀導航,這些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戶體驗。讀者在使用數字閱讀設備之前,要全面了解其功能設置;調整視覺要素至最佳閱讀觀感(如調節顯示字體的大小、調整屏幕亮度):善用閱讀輔助功能(如即時搜索、工具幫助等)。另外,數字化讀者應針對不同的閱讀要求選擇閱讀輔助工具:用于創造節點的信息處理軟件,如Office Word、Power Point:用于建立連接的交流軟件。如QQ、MSN等;用于管理節點的信息管理軟件,如金山快盤、云快盤等。

        5.資源觀;延展社會網絡,規范閱讀資源開發

        隨著關聯主義和泛在學習理念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環境的范圍已經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環境中,學習不僅要不斷締結個人學習網絡,還要不斷延展社會網絡,要在范疇更廣的社會網絡中獲取學習資源——即要注重社會學習環境的創設,不斷開發優質資源,促進知識管道的形成。

        數字化讀者,要不斷地通過意義建構以加強社會學習網絡中新節點的建立,要滲透不同領域,開通與各類資源的通道。這給數字化閱讀建設者提出了要求,即設計、開發、制作出集科學、規范、美觀、實用于一體的數字化閱讀資源。首先要優化閱讀內容:規范數字出版業,完善行業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監管網絡數字資源,剔除不健康的內容和不良廣告;監管網友自行上傳的資源,剔除不科學、不正確的內容等。其次要規范閱讀材料的制作;制定數字閱讀材料的統一制作標準;開發一批高質量的優質資源;加大數字化閱讀的研究力度,從應用層面上探究數字化閱讀的發展策略等。通過相關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共同規范閱讀資源,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最終帶動數字化閱讀的產業發展。

        五、結束語

        第9篇:神經網絡中的注意力機制范文

        關鍵詞:時尚女裝;供應鏈;拉動式戰略;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Fashion changes every day and every second, so there are enormously styles of fashionable dress which has very short product life cycle and highly uncertainty of demand. Since the productivity is too low to couple with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demand, the manufacturer or the fashion company should produce enough products and store them before put into market according the demand forecast. The estimated quantity of production isn't very accurate. Sometimes they are so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emand, sometimes the surplus products will fill up the store. The manufacturer or the fashion company should set up an effective supply chain adopting pull strategy and forecast demand accurately based 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 fashion; supply chain; pull strategy; demand

        對于時尚類產品,特別是時尚女裝,種類繁多,受消費者喜好影響很大,流行期很短,可能只有一季就過時了,同時,每款服裝批量較小,使得時尚女裝具有明顯的需求不確定性,在實際運作中就會出現部分款式供給不足、部分款式供給過剩的問題。這樣就使得很多企業在產品暢銷時錯失銷售良機,滯銷時積累大量不斷貶值的過季庫存,結果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因此,過季積壓庫存是嚴重影響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1 時尚女裝供應鏈管理戰略

        要研究時尚女裝供應鏈首先要明確時尚女裝的定義,了解它的特點,才能知道時尚女裝供應鏈的特點,并制定相應的管理戰略。

        1.1 時尚女裝的定義和特點

        服裝分類方法有很多種,通常可以按照性別、年齡、民族、用途等進行分類,一般最沒有爭議的是按性別分為男裝、女裝和中性服裝。本文所說的時尚女裝是指專門為有一定消費水平中青年女性而精心設計生產的、符合當前流行趨勢的服裝產品,如時尚女性、白領女性等。

        時尚女裝的出現是對服裝市場不斷細化的結果,由于這一消費人群消費能力很強,追求個性,因此,服裝價格處于中高檔水平,產品的利潤率較高,但是消費喜好不宜把握,流行期短,這些直接導致了預測非常困難。

        1.2 時尚女裝的供應鏈管理戰略

        時尚女裝的供應鏈管理非常困難。時尚女裝的供應鏈由于在其中流動的產品特性,需求不確定性很大,小批量多品種,生命周期非常短,對整個供應鏈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由于企業無法對未來市場需求做出準確預測,只能采用“推動”式策略。這樣就要求企業提前生產出商品,靠提升銷售能力和打折來解決商品積壓問題,否則,只有持有大量積壓庫存。

        2 時尚女裝的市場需求

        為了實施需求驅動戰略,則必須先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很多,必須全面考慮才能比較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亦即某類產品市場規模的大小以及某種產品的銷量。

        2.1 時尚女裝的市場需求

        服裝,作為一種季節性產品,其銷售量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如季節變化,流行趨勢變化,氣候變化,廣告媒體效應,地區消費觀念和突發事件等的影響(如非典)[1]。

        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市場、品牌、產品以及購買者等四大類。市場類因素主要指某一地區對市場需求的客觀因素,包括當地人口數量、人均收入、出生率、GDP、零售總額、氣候以及習俗等;品牌類因素是指某一品牌對市場需求影響的客觀因素,包括品牌價值(市場份額,VIP顧客數量,知名度)、店鋪數量(店鋪客流量)、店鋪等級(店鋪位置,店員素質,店鋪陳設);產品(時尚服裝)類因素則指產品本身對市場需求影響的因素,包括樣式、顏色、面料、做工、尺碼、配飾、價格和開始銷售時間、可穿著時間等;購買者因素是指購買者本身對市場需求影響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個人喜好、收入、理財方式、家庭負擔等。

        根據對影響市場因素的分析,某品牌的總市場需求是由不同地區的區域需求構成的,不同區域的需求又由分布在該區域內的店鋪需求構成,同時,某一品牌的總需求也由該品牌推出的不同款式的市場需求構成,再往下可以細分至顏色、尺碼。

        時尚女裝的市場需求的影響因素眾多,包括:人口、地域、氣候、經濟狀況、銷售渠道、產品、消費者、替代產品以及促銷活動等。市場需求要能分解到每個城市的需求,再分解到款式、顏色、尺碼,這樣的分析預測才有實際意義。

        2.2 時尚女裝的產品生命周期

        產品生命周期就是產品從進入市場到退出市場所經歷的市場生命循環過程,進入和退出市場標志著周期的開始和結束。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導人期、成長期、成熟期、衰亡期[2]。時尚女裝的單款存在時間極短,從設計到銷售一般也就在半年到一年之間,象ZARA這樣的快速消費品牌甚至只存在數周時間,因此,人們將此類產品稱為短生命周期產品。

        從時尚服裝設計制作流程來看,從流行資訊收集、圖稿設計、材料選擇、樣衣制作、工藝確定、訂貨展銷、到大貨量產,這段孕育周期大概要9~12個月。而時尚型服裝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特點是,從剛上市時很少有人接納(稱之為獨特階段),隨之接納人數隨著時間慢慢增長(模仿階段),終于被廣泛接受(大量流行階段),最后緩慢衰退(衰退階段),消費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另一種更吸引他們的時尚,這段周期大概只有短短2~3個月[3]。

        一般來講,時尚女裝的特點和服裝產品的生命周期決定了它的上貨計劃是分批次上市銷售,因為類似波浪一波一波往前推進,所以,服裝從業人員稱它為按照波次上貨。在實際運作中,時尚女裝公司在每一波次都配備款式足夠多的搭配合理的貨品,下一波次的貨品在上一波次尚處在成熟期末段或衰退期初期上市,使得銷量的變動盡可能的小,以便讓整個供應鏈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在圖中銷售量表現是一根起伏不大的橫線。在這個狀態下,供應鏈的人力、物料以及資金的需求不會因為銷量的急劇變化而總是處于一種嚴重不足和嚴重過剩的狀態中,這樣可以為企業節約大量的資金,見圖2。

        服裝公司可以通過對歷史需求數據,以及新產品的分析,合理的預測出市場需求,因此,服裝公司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模擬出這條曲線,這也是本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Zara在實際運作中采用了區分基本需求和突發需求的概念。在此概念中,基本需求是依據以往經驗確定的最低水平的潛在需求,超出部分被認為是突發需求,如圖3。相應的策略是基本需求選用低成本的外發渠道,對于超出部分的突發需求采用具有更快響應速度的外發渠道。區分外發法要求需求預測基于最新銷售數據,同時預測誤差需要降低。此策略可通過以下兩方面得到強化,一是從低成本的渠道提前訂購零件或原材料,二是將成品的裝配或制造本地化以提高響應速度。這就是Zara一家成功的西班牙時裝零售商采用的策略[4]。

        3 時尚女裝公司存在的主要問題

        技術的不斷進步、消費者偏好的快速改變、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得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有些商品其生命周期之短更為突出,即包括服裝、玩具、手機、電腦等時尚產品。由于缺乏對于此類產品運作的系統性指導,企業遭遇了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突出的庫存控制問題。雖然此類產品的邊際利潤較高,但是庫存過剩和缺貨帶來的損失大大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5]。

        目前,很多服裝企業對市場需求預測的準確度都是不高的,這點可以從多數企業較高的過剩積壓庫存得到印證。

        4 解決方法

        中國大部分的服裝企業已經意識到庫存問題的嚴重性,在對庫存的反映機制中,更多的是強調物流、ERP的建設和營銷終端銷售策略的研究,這些在管理經營上動用大量人力與物力進行銷售終端信息化的建設和改造,使銷售數據能得到有效控制,根據銷售數據來進行配貨、調貨,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對庫存量的減少和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沒有從產生庫存的源頭上去解決核心問題,往往是事倍功半作用[6]。

        為了減少服裝企業的積壓庫存,還可以從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和增加生產的柔性兩方面著手。第一,通過有效利用歷史數據和對新產品的調研數據提高預測準確度,滿足市場的基本需求。第二,增加生產能力的柔性,滿足突發需求,同時使庫存處于一種低水平狀態。

        5 結 論

        本文通過對時尚女裝供應鏈及其戰略的分析,并根據時尚服裝的需求特點,提出服裝公司可以通過對歷史數據和新產品特性的分析,合理地預測出比較準確的市場需求,將供應鏈戰略由“推動式”變為“拉動式”,建立一條采用“拉動式”戰略的高效供應鏈,以解決庫存過剩或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俊. 服裝商品企劃[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38-50.

        [2] 徐賢浩. 短生命周期產品庫存管理及運營策略[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136,263-265.

        [3] 趙麗萍. 基于BP神經網絡技術對時尚服裝銷量預測的應用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Martin Christopher, Denis R. Towill. Developing Market Specific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2(13):8-9.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人物在线观看 | 亚洲人在线观看视频 | 综合色天天鬼久久鬼色 | 亚洲综合国产偷自区第一页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没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