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產品電商推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網民數量以幾何級數不斷增加,我國已經進入了名副其實的網絡時代。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的概念不斷被提及,傳統產業如何與互聯網更好地進行結合,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與互聯網的結合依然不夠緊密,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網絡環境下農業企業的良性發展。桂林地區農產品種類繁多且優質,然而卻存在市場知名度不高、銷售不暢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農業企業沒有較好地掌握網絡環境下農產品推廣的方法、策略,導致了推廣效果的下降,產品在市場上沒有很好的知名度。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桂林地區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未來要更加熟悉網絡環境下農產品推廣的特點,制定切實有效的推廣策略,從而實現農產品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一、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的必要性
(一)提升產品知名度的需要
農產品推廣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實現農產品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畢竟只有知名度提升,才能夠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關注,繼而購買該地區的農產品。目前桂林地區農產品的知名度還不是很高,雖然有大量的優質農產品,但是因為沒有知名度,出現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情況。桂林目前能夠叫得出來名號的特色農產品品牌非常少,品牌競爭力較弱,這給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帶來了不利影響。網絡給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渠道,可以有效地改變農產品知名度不高的現狀。
(二)實現農產品銷量提升的需要
網絡環境下,電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網絡購買農產品,坐等送貨上門,這種商業模式給農產品銷售提供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的渠道。目前桂林地區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之間矛盾比較突出,農產品供求失衡問題嚴重,銷售壓力比較大,桂林地區如果能夠在網絡環境下,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推廣,自然可以虜獲更多的網民,帶來農產品銷量的不斷提升。畢竟超過7億的網民,超過3億的網購群體,其蘊含的市場空間巨大。
(三)促進本地區農I發展的需要
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的必要性還體現在農業發展的需要層面。桂林是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農產品在終端市場沒有競爭力,賣不上價錢,這制約了農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加強農產品的推廣,可以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以及在終端市場的競爭力,反過來促進農業的更好發展。舉例而言,通過推廣本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可以使農產品能夠享受到品牌溢價,提升終端市場的銷售價格。
二、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的挑戰
(一)市場競爭加劇
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的挑戰之一就是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從農產品市場的競爭趨勢來看,完全競爭、充分競爭成為了重要的標簽。一方面是農產品供給層面的結構性失衡,導致了不同地區農產品之間的競爭加劇;另一方面則是網絡環境下,農產品企業的推廣宣傳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因此導致了桂林地區農產品面臨著來自更多地區的農產品競爭。競爭加劇對于桂林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來說必然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需要其在產品推廣方面能夠推陳出新,憑借更好的品牌影響力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二)農產品獲取渠道轉變
電商模式的不斷成熟正在越來越大程度上拓寬人們獲取農產品的渠道,傳統的農產品獲取渠道,基本上就是到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采購農產品,但是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對農產品的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更加便利的網絡渠道購買農產品,這給農產品的推廣方式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傳統的線下推廣模式肯定不適合網絡環境,沿用固有的推廣模式必然會導致推廣效果的下降,這客觀上要求農產品的推廣模式要與時俱進的轉變。反之,如果在網絡環境下,無視消費者農產品獲取渠道的變化,不注重推廣模式的創新,其必然導致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下降。
(三)消費偏好轉變
消費者在農產品消費偏好方面的轉變對于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能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這是評價農產品推廣效果的唯一標準。目前消費者在農產品消費偏好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更加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及安全,對于價格的關注度正在不斷下降。這種變化意味著農產品的推廣重點需要轉變,如果依然將推廣重心放在農產品的價格層面,強調低價,這反而會導致農產品的推廣因為難以照顧到消費者的偏好,而出現效果走低的情況。
三、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策略
(一)提升網絡推廣力度
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的網絡推廣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高度重視網絡推廣工作的開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將這一工作提升到企業戰略層面,花大力氣來制定完善的網絡推廣計劃。具體推廣計劃內容要涉及產品包裝、產品定位、推廣平臺選擇、推廣預算編制、推廣效果評估等等,通過網絡推廣讓更多的網民了解自己的產品。舉例而言,桂林地區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可以選擇與一些電商平臺進行合作,在電商平臺的顯要位置宣傳品牌,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來進行品牌宣傳方案的推送。
(二)開辟網絡渠道
網絡渠道對于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來說重要性是只增不減,我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依然處于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這一渠道進入千家萬戶。因此對于桂林地區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來說,一定要注重網路渠道的開辟,堅持線上以及線下并行的做法。企業可以選擇進駐第三方電商平臺,也可以嘗試自建銷售網站,從而借助于網絡渠道實現產品銷售區域的拓展。舉例而言,桂林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可以在天貓、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利用這些平臺的巨大流量來提升產品的銷量。
(三)打造電商品牌
從未來農產品市場的競爭情況來看,競爭焦點將會越來越集中在品牌層面,良好品牌形象不僅僅可以提升客戶的忠誠度,更可以帶來品牌溢價,讓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獲得更加理想的收益。在網絡環境下,桂林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一定要注意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做好品牌宣傳方案的設計,制定朗朗上口的品牌推廣口號,力求能夠引起消費者共鳴,并設計簡單明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標志,在電商平臺上進行大力推廣。同時做好品牌維護工作,切切實實地將顧客當作上帝,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來贏得客戶的尊重。舉例而言,當客戶購買到的產品不滿意的時候,要第一時間進行應對,客戶要求退貨就及時退貨,客戶要求換貨就要及時換貨,這樣才能夠讓客戶形成良好的品牌印象,提升客戶的品牌忠誠度。
(四)做好配套工作
網絡環境下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相關配套工作同樣必不可少,配套工作包括了推廣隊伍的建設、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等等,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對于農產品推廣效果的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工作開展方面,也一定要注重相關配套工作的跟進,根據推廣工作的需要,構建一支能力突出的推廣人員隊伍,完善推廣信息管理系統,從而實現推廣效果的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網絡時代的到來對于桂林地區農產品推廣工作不僅僅具有挑戰,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對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來說,需要積極主動地分析網絡環境下農產品推廣需要做出那些方面的變化,在對于這些變化進行分析把握的基礎之上,高度重視網絡推廣力度的加強,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來開展此項工作,同時更要做好網絡渠道開辟、電商品牌的打造以及相關配套工作,實現網絡環境下農產品推廣效果的最大限度提升,為桂林地區農業強市的建設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曾淑云.論如何有效利用網絡推廣來銷售農產品[J].中國電子商務,2014(16)
關鍵詞:農產品;電商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農產品電商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農業生產與消費大國,更應重視農產品電商化問題。在信息化蓬勃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的今天,積極探究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1.規模小
分散種植、規模小且割裂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以小農戶為主的農產品生產方式,生產技術水平低、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電商組織方式松散、運行效率低且缺乏有效管理,這種碎片化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2.產品同類化
我國農產品同類化現象較為嚴重,如若不進行品牌差異化建設,勢必影響農產品電商化發展。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品牌數量逐漸增多,但是缺乏商標品牌的全面營銷規劃。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尚未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品牌發展思維,品牌建設未能與農產品質量同步發展。
3.物流問題
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產業鏈跨度大、時間長,而農產品本身保質期較短,尤其是生鮮農產品易受到溫度、環境等因素影響,更易發生腐爛,這就給農產品儲存運輸帶來了嚴重困擾。另外,我國物流業發展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也嚴重制約著我國農產品電商化的快速發展。
4.人才問題
目前,電子商務正向著移動電商、云計算方向發展,人才與技術正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農業電商化發展需要既精通網絡知識又熟悉農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一直忽略對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導致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出現了較大的人才缺口,進而嚴重阻礙農產品電商化的健康發展。
二、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對策
1.農產品電商規模化發展
新時期,必須加強農產品電商規模化發展,筆者認為,可通過農業合作社模式將零散生產力進行集中,提高r業生產的標準化、專業化程度。然后通過電子商務技術進行推廣,這樣一方面能擴大特色農產品宣傳力度,另一方面能大幅縮減傳統推廣模式中的宣傳費用。電子商務與農業合作社模式相結合,不僅能節約農產品生產成本,還能有效提升合作化規模效益。農產品電商規模化發展可有效促進農產品供給、需求的匹配,特別是在農產品交易量上升的情況下,合作社規模化效益將進一步凸顯。農業合作社這種規模化農產品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規格要求,更好的滿足了市場需求。
2.強化品牌建設力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產品品牌的重要性,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展了重大變化。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更加看重品牌的力量,例如,褚時健的褚橙這一成功營銷案例,讓人們看到了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是我國農業電商化發展以及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應從如下方面入手:①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質量與品質是打造農產品品牌的關鍵,因此,新形勢下必須加強農產品品質管理,保證農產品質量,強化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力度,從從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加強農民技術指導,積極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通過全面的質量監管體系,強化品牌信譽。②國家資金支持。政府部門應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特色農產品,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支持,使得這些農產品尚未被人們知曉。在新形勢下,政府部門應充分調動多方面力量,形成以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優勢樣板產品,加強優勢產品品牌培育力度。③農產品生產企業必須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強化品牌創新意識,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品牌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商標注冊,更需要多方面努力。
3.物流專業化發展
物流是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關鍵,其直接影響到生產方、消費者以及中間方的關系。在信息化時代,全面提升農產品物流水平、創新物流發展模式,是全面推動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關鍵。物流專業化發展應從如下方面入手:①建立健全完善的農產品電商體系,在農產品物流運輸全過程中均應使用冷藏箱或冷藏車。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以物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環節,進而全面降低其他流通環節的資金浪費。另外,積極出善的電子商務物流標準,全面推動流通標準化的發展。②大力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及時更新冷鏈物流設備體系。與此同時, 政府部門還應加強資金、技術等力量支持,積極鼓勵外商、集體、個人資金等投入力度,推動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多元化發展。在農產品集中區域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打造一批集散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批發市場,進一步推動直銷配送、連鎖超市等流通方式的發展。
4.積極引入電商人才
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強電子商務企業與高等院校、研究院之間的交流協作力度,積極建立電商實踐培訓基地,推動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與此同時,積極組織面向下崗職工、農民的電子商務技能培訓,全面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滲漏力度,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與此同時,加強冷鏈物流人才建設。規模化電商可積極組建物流團隊,綜合自身的資金、技術優勢制定物流計劃,全面提升物流專業化程度,全面促進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另外,還應積極引入電子商務、農業經濟人才,為農產品電商化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我國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從電商規模化、品牌建設、物流專業化、人才建設等角度入手,詳細論述了農產品電商化發展的對策,多角度入手,旨在促進農產品電商化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隨學超,周應恒.蔬菜零售價格對上游市場價格波動的反應機制――基于零售渠道差異的比較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6).
[2]徐振宇.國外鮮活農產品流通“經驗”之再審視[J].經濟與管理,2015(3).
關鍵詞:農產品;網絡營銷;政府;農產品企業;品牌戰略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3)02-0032-05
2012年2月在安徽蕪湖成立的安徽三只松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只松鼠”)從第一單到日銷售1000單(10萬元),僅僅用了63天,創電商發展速度的奇跡。2012年11月11日,上線僅4個多月的三只松鼠旗艦店當日成交額近800萬,一舉奪得零食堅果特產類目第一名,并且成功在約定時間內發完近10萬筆訂單。在淘寶商城(天貓)創造出驚人的銷售神話,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這不僅震驚了電商界,更是在傳統商業模式中引起了強烈地震,激勵了各行業參與電子商務的熱情。如前兩年的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分別推出了蘇寧易購和國美電器網上商城,近日房地產大佬萬達集團為電子商務公司CEO開出200萬年薪,擬打算通過成立專業團隊迅速上馬電子商務。以電商為代表的新商業生態系統將對傳統商業生態系統開展一次革命性的顛覆。過去農產品主要是通過傳統商業模式和渠道來銷售,中間流通環節多,產品價格低,甚至出現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致使農產品賣不出去的現象。三只松鼠堅果網上熱賣現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農產品網絡營銷將是大勢所趨。
一、三只松鼠堅果網上熱賣現象分析
(一)好的品牌名稱,會讓營銷事半功倍
一個好的品牌名稱,對于產品的形象、宣傳和
推廣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一個好的名字首先要“好聽”、“好認”、“好記”、“好意”、“好傳播”,如“雅戈爾”是英文“Younger”年輕的、青春的意思,中英文發音接近,好聽又好記,寓意也非常好,很好的滿足了以上幾點要求。在這些要求中,“好意”所發揮的作用占有很大比例。所謂的“好意”是指看到這個品牌名稱就會進入幻想境地,那么這個名字在品牌聯想度上已經成功了。當客戶第一次看到或聽到“三只松鼠”這個食品品牌時,會想象有非常可愛的小松鼠們正在享受著它們最愛吃的堅果。那為什么是三只松鼠,而不是一只或二只呢?客戶這時會聯想三只松鼠在搶著吃堅果,說明這個堅果非常好吃。所以“三只松鼠”在這個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使這個品名帶有很好的意境,這種意境往往能奪人心智,從而讓品牌贏在開端、贏在起跑線上。
(二)產品定位要與眾不同
產品定位并不是指產品本身,而是指產品在潛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亦即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三只松鼠”的定位是“多品類的純互聯網森林食品品牌”,除了主打的產品堅果,還包括茶葉、粗糧等原生態未深加工的產品。近幾年,人們從“高科技”食品逐漸轉向原生態食品,土雞、
土雞蛋和土菜館遍布大街小巷,在這個流行“原質原味原生態”的年代,三只松鼠的產品定位可謂是恰到好處。
(三)電子商務不僅是渠道,也是媒體
電子商務煩惱的事是無法博取“眼球”,沒有用戶基礎,電子商務連生存都難,更不用說是否存在口碑效應,所以淘寶、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網站的廣告都登上了央視黃金時段,億元級的銷售額逐年翻番。三只松鼠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不僅通過淘寶網、QQ商城和一號店等知名網站做電子商務廣告宣傳,也通過贊助第九屆網商大會這種傳統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產品還未上線,名聲已經在外了。
(四)用戶體驗:電子商務要做傳統商務做不到的事
電子商務用戶體驗就是指消費者在訪問網站過程中對網站的界面、功能、相關信息的可讀性、操作性、交互性等方面建立的心理感受,特別是購買過程中與客服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所獲得的心理感受。如淘寶的“親”文化,拉近了客戶與銷售者之間的距離,傳統商務中銷售人員與顧客面對面交流時就不能這樣稱呼對方。三只松鼠不把客戶當成上帝,因為他們感覺上帝距離太遠,而是把客戶當成主人,自己則裝扮成一群為主人服務的小松鼠,一下子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三只松鼠客服人員與顧客交流過程中,可以撒嬌,可以賣萌,甚至可以乞求顧客購買商品,顧客也不會因此覺得有什么不妥,因為這一刻客服人員的角色就是一只小松鼠。
二、三只松鼠堅果網上熱賣現象反映
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趨勢
從三只松鼠堅果網上熱賣現象,可以看出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趨勢。
(一)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特色品牌農產品在網絡上越來越受歡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要求也從過去的溫飽、小康,上升到今天的吃好穿好。所謂的“吃好”并不是過去所說的大魚大肉,而是一些對身體健康有益的食品如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過去因為地域、時間等限制,人們無法買到自己心儀的健康食品,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這些特色品牌農產品在網絡上越來越受歡迎。
(二)隨著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網絡需求量會急劇增加
過去我國農產品品種繁多, 生產單位小, 配送需求多樣, 物流技術也難以提高, 給農產品的網上銷售帶來了不便。并且過去的農產品網絡銷售者都是一些小農戶,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和衛生等方面的擔心,使得農產品網絡營銷舉步維艱。現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和管理,按照統一、簡化、選優的原則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以及品質等級標準等[1],從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消除了消費者的疑慮,網絡需求量也會急劇增加。
(三)基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B2B和B2C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將快速發展
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迅速發展給很多傳統企業帶來了機遇,激勵了各行業參與電子商務的熱情,一些農業企業利用第三方交易平臺出售農產品,拓寬了傳統交易市場,降低農產品市場推廣和銷售環節的成本,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業企業加入到這個交易平臺。這些第三方交易平臺主要是一些知名的跨行業的交易平臺,如B2B交易平臺阿里巴巴,B2C交易平臺淘寶商城和QQ商城等。基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B2B和B2C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將快速發展。[2]
(四)將涌現出來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行業網絡營銷平臺
行業網絡營銷平臺是一個行業的門戶網站,由于其匯集了整個行業的資源,為供應商和客戶了解行業信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形成了一個網上虛擬的專業市場,在這里尋找商機要比在跨行業的交易平臺浩瀚的信息中尋找商機容易得多。所以未來將涌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行業網絡營銷平臺,農戶和農業企業可以在這樣專業的網絡營銷平臺上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
三、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
(一)政府應培育規模農產品企業,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和物流配送能力
1.政府應培育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企業
過去農產品生產主要是一些個體戶和一些規模非常小的農產品企業。雖然農產品網絡營銷部分彌補了分散生產個體缺乏競爭力的缺陷。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意識的提升和網絡消費群體數量的增加,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和獲取農產品的便利性需求不斷提高,對綠色有機或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加,這些小的個體戶和規模小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政府可以將分布的農產品消費市場逐漸聚合在一起,培育提供該類服務的規模企業,使各地農產品生產從小規模且分散格局向規模農業發展,并逐步代替部分傳統農產品營銷市場。
2.政府應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程度
研究表明,有標準規格、易配送、為消費者所熟知的產品,在網絡進行宣傳和銷售的效果會更明顯,如雅戈爾襯衫、駱駝鞋子和南極人內衣等在網絡上非常暢銷,是因為這些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非常高,消費者只要確定自己的尺寸就不用擔心這些產品不合適。但我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都不高,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生產規模小,不利于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制定相應的生產經營技術規范。為了便于農產品網絡營銷,政府一方面要培育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企業(這在上文已經論述過);另一方面應將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和管理,按照統一、簡化、選優的原則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標準、檢測技術標準、包裝規格標準以及品質等級標準等,從而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
3.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能力
物流配送直接聯系著客戶,是網絡營銷的關鍵環節。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能力,不僅可以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也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的成敗。農村地區物流不發達,甚至很多偏遠山區缺少物流配送,成為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的瓶頸。結合農產品網絡營銷特點,再充分考慮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提高當前農產品物流配送能力。
(1)針對B2B可加強與物流企業的合作或自建物流。針對B2B上下游企業,網絡零售商和一些單位大批量的采購,農產品物流服務可考慮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也可自建物流,完成農產品的配送。在企業自建物流時,一方面要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規劃和建設;另一方面在物流系統設計時,要針對農產品易腐、易爛、 時間性和季節性強等特點,考慮農產品銷售的物流合理化問題, 確保農產品新鮮上市。(2)針對B2C可加強與快遞公司的合作。B2C農產品網絡零售的消費者比較分散,而且一次性購買的數量不多,無法集中配送。農產品企業這時無論是自己配送還是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成本都會非常高昂,而與第三方快遞公司合作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如三只松鼠的消費者遍布全國,很多消費者一次性購買產品總價不超過200元,如果單獨配送成本太高。所以三只松鼠與申通、圓通、韻達等知名快遞公司合作,既可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物流配送能力。[3]
(二)政府應構建農產品行業網絡營銷平臺,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更好地發展
1.政府應承擔農產品行業網絡營銷平臺的構建
現在農業部比較重視農產品電子商務,許多地方也都專門打造了各自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是專業服務于全國農業企業(經濟主體)、提供農副產品(含農資、農機 類產品)網上展銷、自由交易和團購的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和獲得各類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科技知識以及在線進行農產品交易等渠道并有效防止偽劣農資產品進入市場。省、市、縣各級政府以當地農業部門為主體建立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開展B2B和B2C服務,幫助中小型農業企業參與面向批零市場的終端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其目的是保障當地農產品的流通,并通過信息和在線咨詢引導企業或個體生產者生產符合終端市場的農產品。
2.政府應督促農業龍頭企業帶頭入駐,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更好地發展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統籌城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連接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更是農產品經營的重要力量。農業龍頭企業采用企業化運作、規模化經營,無論從實力還是必要性看,都是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主體,因此政府要督促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從而吸引農產品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也入駐這個網絡營銷平臺。[4]隨著知名采購商、供應商和分銷商的不斷加入,會進一步壯大行業網絡營銷平臺聲勢,平臺受眾數也會倍增,必將形成全國領先的品牌化的農產品行業網絡營銷平臺,從而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更好地發展。
(三)企業要突出農產品特色,實施產品品牌戰略
1.創建一個好的品牌名稱
品牌名稱,是實施產品品牌戰略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關鍵的一個要素。例如,“聯想”讓生活充滿聯想,“美的”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品牌名稱。和現實生活中一樣,品牌名稱是否正氣,響亮,易記,對品牌的形象和宣傳推廣也有很大影響。
在確定品牌名稱時要注意一下幾點:(1)名稱要正。其實就是要合法,合理,合情;(2)名稱要易記。最好用中文名稱,不要使用英文或者中英文混合型名稱。另外,網站名稱的字數應該控制在六個字(最好四個字)以內,四個字的也可以用成語;(3)名稱要有特色。例如:天籟之音,電腦之家等。在體現出產品的性質時,能點出特色之處。
2.突出農產品特色,加強品牌宣傳與推廣
品牌是指社會公眾對產品的品質和價值肯定。品牌對企業來說具有獲利效應、促銷效應、競爭效應、乘數效應和擴張效應。在網絡市場上非品牌化的產品可能無人問津,因為需求者在網絡上不能現場評價和檢測農產品的質量,更多的是依靠供應商的信譽和農產品的品牌。要創立農產品品牌,需要建立農產品的差異,突出產品特色。如果是同質或者是沒有什么特色的農產品,消費者就沒有必要對農產品進行識別、挑選。在創建農產品品牌后,要及時地加強品牌宣傳與推廣,就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樣,電子商務不僅是渠道,也是媒體。通過宣傳和推廣農產品品牌,可以向需求者傳遞農產品的質量和特色信息,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客戶的忠誠感,鞏固和擴大其市場份額,增強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重視商標注冊和保護意識
商標是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使其產品與其他同類或相似產品相區別而附加在產品上的標記。對很多人特別是農民朋友來說,商標也許是一個很空泛很抽象的概念,但它對提升農產品品牌效益和附加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農產品的一個無形資產。但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大多為農民,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慣性,市場意識、商標意識淡薄。注冊商標是農產品取得法律保護地位的唯一途徑。一旦名牌商標被他人搶注或冒用,不但商標價值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會是損害品牌產品的形象,影響企業的聲譽。因此,農產品生產企業在創立品牌的同時,應積極進行商標注冊,使之得到法律的保護,獲得使用品牌名稱和品牌標記的專用權。
(四)企業要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上信息和建立店鋪,加強宣傳、推廣與銷售
1.企業要在B2B第三方交易平臺上供求信息,加強宣傳
這些第三方交易平臺既有專門服務于農產品交易的,如農市通B2B、農產品交易網、農產品信息網等,也有跨行業的廣義第三方交易平臺,如阿里巴巴、慧聰、銘萬網、中國制造網、自助貿易 、環球經貿網、百業網、全球采購等。農產品企業運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農產品價格、供求等信息的收集與,利用在線拍賣、網上招投標等交易模式,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以網絡為媒介,實現農產品安全快捷地交易活動。在B2B第三方交易平臺上供求信息,使信息公開、公平和透明化,價格信息反映出供求關系,引導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戶科學安排生產,為農產品網絡營銷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農產品企業在選擇第三方交易平臺時要根據農產品產出和各用戶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選擇信息服務平臺,因為農產品會隨季節和氣候年份不同而產生一定的波動,所以該模式的網絡營銷有時表現出一定的隨機性。
2.企業要在B2C第三方交易平臺上建立銷售店鋪,推廣與銷售
隨著網購慢慢成為購物的主流,網店的交易量將隨之大幅增加,農產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網絡訂購農產品的需求自然也跟著急劇增長。再加上實現農產品訂購、配貨、城市物流、在線支付的條件逐漸成熟,很多的農業企業開始建立自己的網上銷售店鋪,農產品銷售服務逐漸面向個體消費者。如同過去幾年網絡零售的快速發展一樣,面向個人的農產品網絡營銷也將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銷量,除了產品具有特色和保證質量外,還要加強產品的宣傳與推廣:(1)在客流量大的B2C網站建立店鋪。農產品企業要選擇在知名的客流量比較大的B2C第三方交易平臺上建立銷售店鋪,如淘寶商城、京東商城和騰訊拍拍等,這有利于潛在客戶的尋找;(2)加強店鋪的宣傳與推廣。電子商務不僅是渠道,也是媒體,要想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銷量,就必須加強店鋪的宣傳與推廣。具體的方式包括通過論壇里多發帖子、寫博客和QQ空間、限時折扣、滿就送、秒殺、在網站上做廣告、免費試吃等。如三只松鼠老總章燎原在做殼殼果時就策劃了一次“萬人免費試吃”活動,當天銷售額突破100萬,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知名度,實現了店鋪的宣傳與推廣。
參考文獻:
[1]解蕙.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 2010(9):55-56.
[2]馬海燕.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策略應用[J].決策探索,2008(8):36-37.
摘 要:小組就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環節設計調查問卷,前往北碚區鎮進行實地調查,運用SPSS和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匯總,總結出了重慶市北碚區生鮮農產品信息流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果表明:農產品電商這塊藍海在北碚亟待挖掘,北碚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觀念很淡薄,北碚民眾對生鮮農產品電商的了解程度有待大幅度提升。本組成員根據調研的實際情況,發現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提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北碚區
1 調研基本情況介紹
小組于2017年3月對北碚區城區、歇馬鎮、靜觀鎮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供應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商進行了調研。通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意在了解北碚區生鮮農產品的信息流通情況,了解居民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知識普及現狀,研討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分析相關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激發民眾對電商的熱情。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口頭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共發放和收回問卷17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為86.4%。問卷主要采用選擇題形式,包括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受訪者對生鮮電商的了解程度及偏好等內容。問卷發放的同時會對被調查者進行簡短訪問。
2 調研結果及分析
2.1 消費者調研情況分析
此次問卷發放共120份,收回問卷10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96份,問卷有效率為91.4%,小組成員于北碚城區街、歇馬鎮及靜觀鎮的菜市場和連鎖超市周邊進行調研,并在問卷完成后進行短暫訪談。
2.1.1 受訪者基本情況分析
統計表明,受訪者年齡分布在35歲以上的最多,占比38.5%;25-35歲的排第二位,占比35.4%;18-25q之間的占比20.8%;18歲以下的占比6.2%。此次調查受訪者的職業其他類占多數,經了解,除退休人員以外,還有工人藍領階級等其他未計入問卷的職業,占比44.8%;學生排在第二位,占22.9%;白領類職業排第三位,占比19.8%;自營商人占比12.5%。
2.1.2 受訪者農產品購買方式分析
此次調研受訪者多選擇在連鎖超市和菜市場的攤位購買新鮮農產品,分別占比96.9%和87.5%,選擇網絡購買的只有9人,占比9.4%,調查到的有6人選擇吃自己家里種的農產品。由此可見,北碚區消費者基本通過傳統渠道來購買需要的農產品。
2.1.3 受訪者網購情況分析
北碚區消費者實際網購農產品的頻率較低。在受訪者回答“是否有在網絡上購買農產品的經歷”時,僅有4.2%的人選擇經常購買;有22.9%的人選擇偶爾購買;絕大多數選擇基本不在網上購買生鮮農產品,占比72.9%。當受訪者進行網購行為時,有19.8%的人選擇“專業的電子商務平臺”;有21.9%的人選擇“天貓國際商城”購買農產品,在淘寶上購買農產品的占比9.4%,認為購買平臺隨意的占比54.7%,這說明北碚區消費者對網購平臺的了解需要進一步提升。
2.1.4 受訪者網購原因分析
在回答“如果要在網上購買農產品,選擇網絡購買農產品的原因”時,有89.6%的人選擇“可以足不出戶”;有52.1%的人選擇“可以提前預定,到點送貨上門”;有49%的人選擇“網絡支付購買操作方便”;有31.3%的人選擇“網絡銷售品種多”。多數受訪者選擇網購農產品的原因是因為方便,可以節省一定時間和體力,而對于網上的農產品多樣性無較多偏好。
2.1.5 受訪者網購農產品的傾向分析
在回答“網絡購買農產品的個人傾向”時,有64.6%的人選擇“當季新鮮產品”;53.1%的人只選擇“健康綠色產品”;有40.6%的人選擇“反季節產品”;有35.4%的人選擇“保質期久的產品”。統計表明,消費者更傾向農產品的鮮活性和健康度,在反季產品和保質期較久的產品上沒有展現較高的期望。
2.1.6 影響受訪者選擇網購農產品的原因分析
消費者不選擇網絡購買農產品的原因多在商品質量本身,有65.6%的人選擇“擔心商品質量問題”,有60.4%的人會因為“擔心退貨問題”而不在網絡進行農產品選擇;有51%的人認為“等待時間過長”而可能影響農產品的鮮活性;有44.8%的人選擇“物流費用較高”,認為可能多出的其他費用會影響個人網購活躍度。
2.1.7 受訪者網購農產品的意愿分析
在調查受訪者“在未來生活中,是否希望農產品會比較方便的在網絡上進行交易”時,有70.8%的人選擇“愿意,可以方便購買”這一選項,說明潛在網購消費者數量較多,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北碚區是一塊待挖掘的藍海。但仍有29.2%的受訪者認為“農產品價值小,不值得在網上進行購買”,說明北碚區相關部門需要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宣傳上做更多工作。當受訪者被問及“若網購農產品的價格(包括物流費用)稍高于市場價格,是否還會選擇購買”時,有43.8%的人在能接受的價格范圍內會購買,有39.6%的人不考慮購買,還有16.7%的人認為只要質量保證就可以購買。由此可見,北碚區消費者對電商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呈比較積極的態度
2.1.8 受訪者對農產品電商的了解及看法
統計表明,有8.3%的人認為自己對農產品電子商務“了解”或“比較了解”;有44.8%的人對農產品電商“有一點了解”;有46.9%的人認為自己對農產品電子商務“根本不了解”。58.3%的受訪者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看法比較積極,有9人認為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有36人認為“改變了傳統的購物行為”,有11人認為農產品電商未來“發展前景大好”。但仍有一部分受訪者由于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了解受限,認為其“發展前景比較迷茫,沒什么看法”,占比41.7%
2.2 生產者調研情況分析
小組成員前往北碚區城區、歇馬鎮和靜觀鎮尋找生鮮農產品生產者進行調研,分別在菜市場的生鮮貨物供應商、特色生鮮農產品區域進行采訪調研,通過口頭訪談的形式進行問卷填寫,共完成57份問卷。
2.2.1 生產者基本情況分析
受訪者中有12.3%的人在19-25歲之間;14%人在26-35歲之間;35歲以上年齡階段的人最多,占比73.7%。調研顯示,受訪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超過59.7%的受訪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33.3%的受訪者學歷為本科,只有7%的受訪者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由此可見,生鮮農產品生產者的年齡偏大,且受教育程度低。
2.2.2 受訪者使用網絡的頻率
此次調研受訪者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的頻率普遍不高,有42.1%的人經常使用通訊工具上W;21.1%的人不經常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36.8%的人很少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
2.2.3 受訪者售賣農產品的方式
有71.9%的受訪者將農產品運輸到就近的菜市場出售,24.6%的受訪者將農產品出售給收購人,只有3.5%的受訪者會將農產品通過網絡途徑售賣。由此可見,生產者基本都是通過傳統方式售賣農產品。
2.2.4 受訪者對農產品電商的了解程度
統計表明,只有8.8%的受訪者聽說過農業電子商務并且很了解;21%的受訪者聽說過但對農業電商不是很了解;有17.5%的受訪者沒有聽過農業電子商務但想要了解,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沒有聽過農產品電子商務且不想了解。說明北碚區農產品生產者對新興信息的接納度不高,獲取信息的渠道受限。
2.2.5 受訪者對農業電商的接納程度
有51位受訪者愿意嘗試網絡這種渠道來銷售自家農產品,而問及“是否愿意和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固定的長期合作關系”時,有70.6%的受訪者選擇愿意;有11.8%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建立合作關系;有17.7%的受訪者態度不確定。由此可見,北碚區生產者對農業電商有一定了解后,對這種新型售賣方式接納度較高。
有6位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嘗試電商銷售,其中4位生產商的原因是“自身生產的農產品數量不多,不愿意麻煩”,1位生產商的原因是其他,覺得會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影響自身種植情況;還有一位生產商觀念較為保守,表示“與傳統市場相比,更信賴傳統市場”。
2.3 結論
通過對農產品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調查可以發現,北碚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觀念很淡薄,多數民眾對電子商務了解不多或基本無了解,說明農產品電子商務這塊藍海在碚亟待挖掘,應當提升北碚民眾對生鮮農產品電商的了解程度,加大已有平臺的宣傳力度,并從多方位整合資源建立電商平臺,形成具有北碚區域特色的品牌進行推廣。此外,生產者的文化程度較低造成了生產者對農產品電商的接納度不高,觀念較為保守,除了知識宣講外,相關部門應培養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強北碚區電子商務相關政策出臺
北碚區政府應借勢發力,在充分利用本區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構建起具有特色的電子商務經營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采取政府主導引領下的聯合驅動模式,支持監管機構、網站、金融、校企、電商、物流配送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促進各個環節的綠色發展,達到產業鏈各環與自然及社會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的統一可持續發展。
3.2 加強農產品品牌化建設
當地政府部門為促進電子商務與特色農產品、休閑旅游等優勢產業相融合,突出農產品特色,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比如借助生態旅游資源打造休閑旅游電商知名品牌。其中,北碚靜觀臘梅作為原材料的臘梅系列日化產品生產企業,重慶菩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小有名氣的。政府可牽頭涉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結合電子商務與文化創意的項目,利用品牌名氣進行推廣宣傳,進一步擴大北碚電子商務的知名度。
3.3 加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全力推進光纖入戶與“三網融合”,加大網絡主干的升級改造力度,提高網絡互通互聯水平。提高網絡承載能力,大幅度提升互聯網接入寬帶標準。同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也應該不斷完善。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將工商、稅務、社保、勞動仲裁等綜合政務系統內的信息接入信息共享體系,加強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適應消費者支付習慣的改變,應該順應并主動介入電子支付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第三方支付,建立電子商務投融資體系。
3.4 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宣傳,提高農民電子商務意識
充分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導向作用,利用北碚手機報、北碚農業信息網、北碚農產品信息網等媒體頻道,通過開辟專題、專欄,推介電子商務優秀網站和典型案例,加大宣傳和普及電子商務知識力度,強化農民對于電子商務發展意識、應用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充分利用自媒體等現代手段,開通縣委、政府微平臺,集民智、謀發展,通過網絡展示來推動招商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李玉卿.國內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現狀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08):246.
[2]劉靜.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葛俊,嚴奉憲,楊承霖.國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05):48-51.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實踐
電子商務的出現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貿易的新形勢。同時電子商務為我國的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所以,電子商務已經滲透進了各行各業的交易中,尤其是農產品交易。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興起,加快了我國農產品的交易速度,增加了交易量,創造了新的交易額。改變了農產品生產者的生活條件,拓展了農產品的交易渠道,增加了農產品的交易數量,所以農產電子商務對于農業的發展和銷售是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和意義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日趨成熟,農產品電子商務也隨著農村網絡的建立,和網絡平臺的設立,在農產品交易中應用的越來越頻繁。農產品電子商務,是農產品交易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作出的必然改變。能夠增加農產品的交易量,提高交易額,給農產品生產者帶來巨大的收益。尤其是很多涉農企業,更注重電子商務交易,也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收益,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快速的宣傳農產品信息和對接農產品,節省了農產品的交流過程。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扶持農產品電子商務,針對農產品的特征,可以更好的銷售農產品。
二、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中遇見的問題
(一)農產品產業交易的復雜性
我國農產品的種類繁多,交易價格也是跟隨市場、天氣、收量變化,沒有固定的成交流程和規則,所以農產品的交易過程是很隨意的。就是因為沒有一定的交易流程可以遵循,所以農產品的交易才會變的很隨意。同時還由于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個人的農產品交易信息和渠道沒有涉農企業和批發商的寬,所以在交易的過程中會由于信息不暢通的原因,導致農產品成交量減少。除了大型的農產品生產商,在農產品的交易中,成交量極大,成交額很高以外,個人的或是小型的農產品生產商的交易規模就比較小,成交額低,成本高,產生的利潤就少。所以首先需要對農產品交易制定規則和交易流程,保證每一個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
(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
我國近年來在不斷的建設農村信息網絡,讓更多的農民能夠用上電腦,用上網絡,讓電腦和網絡成為農產品交易的平臺和工具。農產品電子商務雖然主要是以涉農企業的交易和的信息為主,但是對于個人和小型的農產品生產者來說,農村建立信息平臺,在電子商務平臺上,也可以自己有關的信息和交易要求。因此,建立農村信息平臺是十分重要的,改變現在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是保證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成功的前提。
(三)農產品缺少標準控制
我國農產品交易環節過于隨意,無論是價格還是交易流程,都缺少標準控制。我國農產品交易的標準控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成產流程和等級質量的標準化。但是目前的農產品交易卻缺乏這個標準。也就導致我國的農產品的交易成交量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增加,降低了市場運行效率。但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產品的交易流程和農產品的質量制定了一定的標準,但是還不完善,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交易流程規則和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踐和發展分析
(一)社區店推廣模式
涉農企業在進行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可以全程跟蹤。把農產品從田地到售出整個環節都可以進行監控。為了方便百姓購買產品,可以與社區聯合,構建社區商店推廣的經營模式,把農產品直接送到社區商店,然后直接賣給消費者,減少了批發商的流程,降低了農產的成本。
(二)生產與超市對接的模式
超市的產品都是可以追溯農產品來源的,也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有效辦法。消費者可以對超市買到的農產品進行信息查詢。農產品生產商和超市對接,直接把農產品對接到超市,這些都是保證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三)提供多樣化服務的模式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目的就是所點農產品的交易流程,拓寬農產品的交易渠道。并且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模式。通過對不同人群的定位,生產不同的要求的農產品,提升品牌價值。并且可以跟蹤消費者,進行農產品售后服務,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是安全的,可以放心的。
結束語
我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形式日趨成熟。為我國的農產品交易拓展了新的路徑,增加了農產品的交易量和交易額。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的交易額是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農產品生產者的主要生活來源。而推行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讓農產品的銷售更快,同時減少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滿足了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高質量、價格低的要求,增加了人們的經濟收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滿足了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楊碩.構建鮮活農產品全程電子商務的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10(11):97-101.
[2]蔣照鵬,朱永法,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5(08):21-26.
【摘要】海南省發展崠水果產業區位優勢明顯,熱帶水果品種多且產量高,但海南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傳統的銷售模式。隨著我國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海南農產品線上銷售潛力無限,但海南生鮮電商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農產品難以標準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無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難題。本文將以“互聯網+”海南特色農產品為出發點,探討生鮮電商的發展路徑,為海南特色農產品提升市場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創建品牌提供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生鮮電商 海南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商務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主導力量,傳統行業已經迅速地向網絡營銷轉型,實現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農產品營銷與互聯網的結合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預示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了。生鮮電商即生鮮產品電子商務,指的是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互聯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生鮮肉類等。生鮮電商作為電商界的最后一片“藍海”在近幾年發展迅猛,據艾瑞咨詢公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的整體交易額約900億元,比2015年的500億元增長了80%。
海南熱帶水果種質資源豐富,種植面積廣,水果產量高,是我國主要的熱帶水果生產區,有“熱帶水果王國”的美稱。據不完全統計,海南擁有熱帶水果品種29個科、53個屬、400余個品種,為全國及世界其他地區所罕見。目前主要種植的產品有芒果,香蕉,龍眼,荔枝,菠蘿等,海南的水果以成熟早、外觀好,品質優等特點,享譽全國,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雖然以網絡為平臺,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海南農產品線上銷售潛力無限,但海南生鮮電商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農產品難以標準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無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難題。本文將以“互聯網+”海南特色農產品為出發點,探討生鮮電商的發展路徑,為海南特色農產品提升市場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創建品牌提供思路。
一、海南生鮮電商發展現狀
海南省電子商務的起步比較早,早在1998年5月,省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就組織省內信息技術企業開展“海南省電子商務試點工程 ”。2000 年 4 月,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與幫助下,“九五”電子商務工程在海南扎根試行,并在2003 年 11 月,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項目管理辦公室的全面檢驗。
在2013年12月12日,海南省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開館,包括熱帶水果、有機瓜菜、茶葉沖飲等七大類產品,160家企業4000個品種正式上線銷售,開館僅4天,成交額就突破了3000萬元。2014-2016年海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概況如表1.1所示,海南省農產品電商企業從2014年的1600家增長至2016年的4000家,增長150%。2016年海南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達到68億元,比2014年的60億元增長13.3%。2016年“特色中國?海南館”成交額為14.13億元,較2014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254%。由此可見,近三年海南省農產品生鮮電商得到了穩定的發展,電商企業在逐步壯大,銷售額也在逐年增多。
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于網絡的建設與信息的暢通。2012-2015年海南省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如圖1.1所示,截止2015年底,海南省網民規模達466萬,而該值在2012年僅為384萬,增長21.35%。海南省互聯網普及率從2012年的43.70%增長至2015年的51.60%。近年來,由于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內互聯網建設,發展氛圍濃厚,海南省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都呈逐年遞增趨勢,基礎建設正在逐步完善中,給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作用。
二、海南生鮮電商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標準化程度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海南生鮮農產品屬于標準化程度較低的產品,每一種水果的品質口感、顏色大小、形狀往往參差不齊。再加上農產品供應鏈源頭的質量難以控制,即便都是海南三亞的芒果,由于采摘批次時間不同,芒果的品質口感也難以一致。由于目前海南生鮮農產品沒有實現廣泛的標準化,海南水果的生產銷售還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統一標準,這就導致了顧客在購買后獲得農產品時可能感覺實物與網絡圖片不符,影響電商的信用和成交量。
(二)品牌意識薄弱且產業組織化程度低
受體制和傳統習慣的影響,目前海南熱帶水果生產和營銷大多仍處于粗放型經營狀態,即主要以一家一戶獨立生產、分散銷售、單兵作戰形式為主。農戶們普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意識,再加上農戶們缺乏品牌意識,大部分農產品在消費者流通市場中除了產地標志之外,沒有品牌標識。海南熱帶水果產品多以原始狀態或初級加工狀態進入市場,加工工藝粗糙,包裝程度差,不利于產品保鮮、保存,從而影響到產品的品質,這不僅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也不利于海南農產品的品牌塑造。
目前在海南雖有“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但小公司居多,實力有限,輻射面小,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還不強,區域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較低。再加上各類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很少,大多是農戶自己闖市場,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組織化程度低。
(三)物流基礎設施薄弱且倉儲難度大
海南省孤懸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而海南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省外,一方面,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難免會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農村交通基礎設施不健全,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導致農產品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二是現代化冷鏈配送,倉儲設施滯后,海南農產品在運輸出島過程中,損耗率高達25%―30%,這給海南的農產品銷售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三是物流體系不發達,海南熱帶水果出省所采取的運輸方式如圖2.1所示,其中公路運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大約占96%;鐵路運輸其次占 3%;航空運輸第三占1%。目前海南大部分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擁有的運輸手段單一,運輸網絡不完善,貨運汽車空車回島的現象嚴重,導致出島的農產品運輸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熱帶水果相對于其他商品而言,本身具備易損耗、保質期短、不易儲存等特點,其保鮮要求苛刻造成倉儲難度大。例如,海南三亞的芒果對氣溫較為敏感,一般 10°C 左右即可出現冷害,而溫度較高又促使其腐爛加速,對其密封又容易變質產生異味,因此海南芒果的最佳儲存溫度為 12℃ ~ 13℃ ,相對濕度為 85% ~ 90% ,并且要確保儲存環境中有新鮮空氣。而海南荔枝的最佳儲存溫度為 5℃~ 15℃,如要使其保存完好,需在其包裝箱內放置用于降溫的冰袋和隔離保溫的泡沫箱,還需使用吸塑盒固定荔枝位置,防止其互相擠壓損耗。如此既要建設冷庫又要細心保存,物流成本難免居高不下。
數據來源:2015年海南省統計年鑒
(四)農村電商普及率低且電商人才缺乏
數據來源:2012-2015年海南省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
海南大部分農戶觀念較為封閉,習慣性依賴傳統銷售模式,沒有足夠壓力促使其去突破坐等水果批發商上門收購的現狀。2012-2015年海南省城鄉網民比例分布如圖2.2所示,雖然上述分析到海南省的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規模都在逐年遞增,但是近年來海南省網民城鄉比例失衡明顯,農村網民所占比重僅維持在20%左右,這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速度。大部分農戶對電子商務還比較陌生,相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線上交易,他們更愿意相信傳統銷售模式。而有部分農企盡管接受了電子商務銷售模式, 但大多數農戶電腦操作技能較弱,缺乏電子商務營銷技能。根據海南省農業廳調查報告顯示,海南電商人才的需求缺口超過200萬,海南省中高端人才缺口達2萬人,主要體現在運營人才的匱乏,甚至部分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缺乏基礎性知識。由于缺乏相對應的人才也約束了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推廣。
三、海南生鮮電商發展策略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海南各級政府部門應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發揮宏觀調控手段,從政策、法律的高度上扶持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首先,提高熱帶水果產業組織化水平。建立“海南農業商會”“果農協會”等中介組織,組織成員企業之間互通信息,統一培訓指導,集體生產營銷,減少分散活動的成本,從而有效提高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其次,推廣應用水果標準化生產體系。確保農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土壤改造、施肥、采摘,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包裝。同時制定實施統一的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 靠科學技術和對生產的全程監控,穩定產品質量。對網上銷售的海南農產品進行生產與銷售質量監管,定期抽查農產品質量,實行動態監管, 提高源頭高品質。再次,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如增加對熱帶水果標準化商品生產基地建設的投資,或建立熱帶水果保鮮貯藏技術研究中心。最后,出臺相應的法律體系維持電商市場的穩定性。通過相關法律的監管使電商市場規范化,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二)實施品牌戰略
海南省的熱帶水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抓質量,樹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海南農產品要注重品牌設計、包裝設計,銷售推廣,構筑海南熱帶農產品的品牌形象。相關政府部門應規劃建設或通過行業協會以合作的方式,把農戶組織起來建立規模化的熱帶水果生產基地。要鼓勵、支持并積極發展一批有一定規模、市場前景好、具備一定品牌的大企業,按照“公司+農戶”的模式組建水果產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統一品牌、質量、價格,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相關政府部門要引導和扶持本省農戶與農企創建農產品品牌,幫助積極開展品牌建設和推廣營銷,不斷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提升海南農產品品牌形象,讓海南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真正走向市場化運作。
(三)加強物流體系建設
由于上述分析到海南熱帶水果出省采用的運輸方式多為公路運輸,為了加強物流體系的建設,首先,海南省政府應盡快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設,建立功能齊全港口、碼頭等公共基礎設施,建立綠色通道加速海南農產品的通關速度。其次,加快海南省大型冷藏O施、冷藏運輸工具、農產品物流園區、信息技術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冷鏈物流效率,推動物流技術的革新。最后,積極尋求合作。例如與航空公司合作,海南目前航空運輸水果的運輸方式比例較輕,但海南目前擁有航空運輸的優勢明顯,三個國際機場分別位于海南省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若能發展航空運輸,必定能縮短運輸時間,從而提高熱帶水果的保鮮時效性。或者與省外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企業的合作,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共同配送模式,建立高效的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海南已經與長江以北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企業實施合作聯盟,構建延展海南農產品銷售輻射半徑配送網絡。
(四)加強對電子商務的引導宣傳與人才培育
要改變海南大多數農戶的經營思維,海南政府相關部門一是要提高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率,加強電子商務有關知識的宣傳與培訓,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戶中的可信度;二是要鼓勵質量可靠,信譽良好的農產品生產企業首先在農村開展電子商務,通過示范輻射,帶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初步發展;三是要建立便于農戶接受的電子商務形式,幫助農民建立與電商平臺之間的溝通渠道,使電子商務在農村全面發展。此外,為解決海南省電商人才供不應求問題,海南部分高校也應順應人才市場需求,開辦電子商務專業,為電商儲備后續人才。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給予政策支持,鼓勵農村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青年、養殖種植大戶等人群進行電子商務創業。
參考文獻:
[1]王萍.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發展分析[J].熱帶農業工程.2010(02)
[2]童元保.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1(13)
[3]吳清燕.“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策略研究――以海南芒果營銷為例[J].中國市場.2016(27)
【關鍵詞】農產品 跨境電商 現狀
一、湖北省農產品跨境貿易發展現狀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湖北省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出口大省,近幾年來農產品出口值增長勢頭良好。統計數據顯示,我省2014年省農產品出口額和增長率均高于周邊農業大省,居中部第一。我省主要出口農產品有淡水產品、蔬菜、雞蛋、生豬、罐頭、茶葉。據海關統計,1-11月份湖北省淡水產品出口量2.74萬噸、同比增長11.48%,創匯3.39億美元、同比增長30.2%,水產品出口是全省農產品出口第二位。出人意料的是茶葉則成為2014年農產品出口黑馬,同比增幅達到15.8%,而其中我省水產品出口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1.36%。明顯我省農產品跨境貿易發展勢頭良好。
二、湖北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發展的特點
主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我省農產品的出口量巨大,可是不難看出現我省出口的大多是初級農產品。比如說水果蔬菜等,甚至一些水產品都是未加工直接出口的,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多少,大多是農戶自己直接處理。2015年1月達到9月湖北省進出口總值為1145.1億元,而這9個月里湖北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865.9億元,增長17.5%;同期,湖北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279.2億元,下降3.7%。發展成版塊化不統一比如說以湖北潛江小龍蝦為例就是跨境貿易與電子商務的不合作。潛江2014年的小龍蝦產量達到4.2萬噸,同比增長31.2%;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小龍蝦出口創匯1.5億美元。但是去年全國小龍蝦線上銷售突破百萬筆,銷售金額近億元,而潛江小龍蝦去年在線上總共才賣出了800萬元。
三、湖北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困難
(一)冷鏈物流發展滯后
湖北省對于冷鏈物流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它是農產品跨境電商的命門,沒有它,我們完不成這樣一個復雜的流程,雖然我省大力的發展冷鏈物流,政府也扶持了很多但是我省冷鏈物流發展遠遠不能夠與我省農產品龐大的出口量成正比。基礎設施不完善,制冷技術不過關。造成了大量的物資損耗在運輸途中,是很大的一筆損失,而且在一些地方冷鏈物流并沒有建設到位,特別是一些山區,壓根沒有冷鏈物流,這些地方的農產品根本無法出口,只能自產自銷。物流信息化落后,上下游資源缺乏整合;湖北省在建立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一定的進步但遠遠不夠。而且其流通信息體系沒有完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信息資源較為分散,其流通的信息資源也利用不足。
(二)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缺乏
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一直到現在人民幣穩定升值。而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以人民幣報價的商品在美元市場上的價格持續上升,直接影響到我省出口企業的銷售數量和利潤水平,而我省出口農產品主要是打價格戰,以價格優勢占領市場。競爭力下降。國內外貿易政策因素。會因為一些政策的改變從而被影響。比如綠色貿易壁壘。以質量安全問題制約農產品出口。近年來湖北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發,最出名的就是湖北紅心咸鴨蛋含蘇丹紅這樣事件,鉆國內政策空子,這限制了我省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出口市場集中單一。如果這些市場的進口政策或者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這樣會極大程度的影響會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穩定性。我省農產品的出口集中于美日俄這些發達國家。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沒有龍頭企業的帶領,現階段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大多是中小型公司雜且亂。缺少品牌農產品。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農產品占大多數,加工農產品比重偏低。沒有競爭優勢。
(三)電子商務發展緩慢
我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有一些進步,但是我省大多企業品牌推廣效果不佳。多數企業品牌知名度水平處于中下,沒有什么名氣,急需品牌推廣將產品推出。只有極少品牌知名度較高市場反應良好,比如潛江蝦皇、清江野魚。湖北省大部分農產品品牌多、雜、亂、小,牌子太小太雜沖淡了品牌效應,難以形成區域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部分經營業主只注重眼前利益,惡性競爭嚴重,影響了區域品牌的形成。電子商務發展不平衡,湖北東部地區的農村網絡設備比較完善,但是湖北省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很少有上網條件,即便有網絡設施,設備也比較落后,并不完善這直接導致農產品網絡銷售發展不起來。湖北省大多鄉鎮網絡平臺沒有建立好,大多數農村沒有網絡溝通手段,使其信息傳輸有了斷層。湖北省農業信息市場還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農產品信息采集與分配制度,基層農村缺失信息流通、搜集、處理的一些基礎的設施。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電商人才短缺,湖北省大多公司的公司員工主要是本地區人;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和經驗;員工流失率高;企業培養計劃滯后,未能適應電商發展的需要;員工未能及時適應形勢變化,提高自身能力。
參考文獻:
[1]黃鵬程.潛江小龍蝦遭遇電商困局 缺配套多個環節跟不上[N].楚天金報.2015年4.18
農產品為多數電商企業所關注的領域,其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通過對溫州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實踐分析,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具有融合聯動、區域定位、物流支撐、資源整合的優勢。為使區域報業媒體更好地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應加強電商平臺建設,做好電商引流,創新營銷形式,建設區域物流支撐體系,擴大電商服務范圍及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等。
[關鍵詞]
區域報業媒體;溫州;農產品;電商;
2014年阿里巴巴與12家主流報紙戰略合作推出“碼上淘”業務[1],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各地陸續有區域報業媒體選擇了農產品作為從事媒體電商的切入點,如《長沙晚報》的“星滋味”、《成都商報》的“買購網”、《海峽導報》的“無空間超市”、深圳報業集團的“桃源壹號”、廈門日報社的“晨報超市”、錢江晚報的“錢報有禮”、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溫都貓”和“溫州愛購”、瑞安日報的“瑞安淘”等電商平臺。農產品是多數電商企業關注的領域,被譽為最后的電商藍海。但由于農產品的區域性、運輸成本高、標準不統一、周期性、價格波動性、安全性不高等原因[2],以及農產品電商整體還存在底子薄、專業人才缺乏、銷售平臺影響力不足、物流配送瓶頸等問題,農產品電商發展一直沒有大的突破。區域報業媒體介入農產品電商領域,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發展的新動力。本文通過溫州區域報業媒體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實踐,分析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的優勢,提出區域報業媒體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的路徑。
一、溫州區域報業媒體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優勢
從事農產品電商的溫州區域報業媒體主要有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溫州都市報、溫州網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瑞安日報。分別推出“溫都貓”電商平臺、“溫州愛購”電商平臺、“瑞安淘”電商平臺。“溫都貓”電商平臺為全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該平臺于2014年5月上線,上線當日,點擊量超5萬人次。一年多來,“溫都貓”電商平臺已累計上架商品2000多種,實現營業額2200多萬元,利潤達10%[3]。“溫州愛購”電商平臺主營農產品,在2015年“雙十一”當日,交易額破百萬元。瑞安日報與商派公司簽約合作推出“瑞安淘”,定位于區域農產品社區電商平臺,為社區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這些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基于溫州區域報業媒體具有“四力”、融合聯動、區域定位、物流支撐、資源整合的優勢。
1.“四力”主流媒體都有很強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即“四力”。傳統報業的發展歷史悠久,積累的內容產品豐富,是市民重要的信息和資料來源,在市民心目中具有公信力。溫州都市報擁有相當數量的受眾群體,從原來傳統報業的25萬受眾,到經過新媒體發展,現已超過百萬受眾[4],其宣傳范圍非常廣,傳播力和影響力都很強。據人民網研究院《2014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顯示,溫州都市報位列全國第21名,同屬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的溫州晚報位列第36名[5]。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擁有一支強大的采編團隊,有視野開闊的采編人員和知識豐富的行業專家,他們在新聞采訪、策劃創意等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具有很強的引導力。“四力”優勢是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也是溫州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的根本性優勢。
2.融合聯動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的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和其它經濟實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使《溫州都市報》從單一的紙媒變身為集報紙、PC互聯網、微信、微博、客戶端(“兩微一端”)各種形態的全媒體。通過紙媒電商平臺、促銷活動、商品等信息,溫州都市報借助二維碼直接把讀者轉變為買家。PC網站、“兩微一端”通過每天帶創意的文案、商品鏈接、活動信息等,進而達到為電商平臺吸引人氣的目的。而其它經濟實體利用各種機會,適時推出電商平臺活動,實現全方位多渠道聯動。此外,報業媒體還擁有在社區開展各類活動的便利條件,達到線下聯動的目的。
3.區域定位區域報業媒體可精準定位,為區域對象提供精準服務。通過差異化、區域特色的營銷策略,發揮比較優勢,避開與全國性電商平臺正面競爭,從而使區域電商平臺實現市場的有效覆蓋。針對部分溫州人消費購買力較強,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特點,“溫都貓”電商平臺為這一群體推出進口水果、生鮮等產品,如法國銀鱈魚、澳大利亞牛小排、本土品牌特供奶粉等,這些在普通電商平臺比較難買的商品,通過特色營銷,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銷售量,老客戶的回訪率達到50%以上。另外,“溫都貓”和“溫州愛購”電商平臺還開展區域應季農產品的營銷活動,走進社區,走近用戶,實現了短時間內的大量營銷,是農產品電商O2O(線上線下)營銷非常有效的途徑。
4.物流支撐物流是制約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瓶頸。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利用報紙發行網絡,整合資源,從千人投遞人員中選出百人組建成電商物流團隊,利用發行間隙進行物流投遞。這種物流配送既節約資源,還高效穩定,有效避免專業快遞公司“雙十一”物流高峰的物流延遲現象。“溫都貓”電商平臺在上午11時前下的單,可以實現當天送達,這種便捷良好的用戶體驗是一般物流公司所不能做到的。同時,“溫都貓”電商平臺與社會物流公司合作,進行市場化運作和競爭,提升物流服務水平,擴大物流配送范圍,提高物流服務質量。
5.資源整合2014年溫州網利用自身網絡媒體優勢,聯合溫州市委農辦(市農業局),策劃楊梅采摘游活動。該活動借助電商平臺,整合農戶、農產品和沿線旅游資源,讓市民感受深藏在大山中的清新味道,品嘗原產地的生態美食。通過電商載體,泰順楊梅不只在溫州地區銷售,一些溫州商務人士還把楊梅送到杭州、寧波、上海等地,甚至還有來自廣州、內蒙古的咨詢電話。溫州日報、溫州都市報、溫州商報、溫州晚報、溫州電視臺、電臺等媒體則全程參與宣傳報道該活動。通過媒體電商的運作方式,溫報集團溫州網將“大公司”與“小農戶”聯結起來,嘗試全媒體時代的“企業+媒體”模式,融合傳播賦予了企業新鮮活力;同時還助力建設“合作社+媒體商業化”模式,加強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打造“農商對接”電商平臺。
二、區域報業媒體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的路徑
基于溫州區域報業媒體從事農產品電商的優勢分析,以及兩家電商平臺的運營實踐,區域報業媒體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的路徑。
1.自主平臺,定位區域,打造區域特色電商平臺目前,區域農產品電商交易主要通過阿里巴巴、京東等知名的第三方平臺。雖然使用第三方平臺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交易規則經常變化、平臺受制于人、數據掌握在第三方、不利于大數據開發、缺乏自主性等諸多不便之處,。區域報業媒體一般都有新媒體中心、有較強的信息科技支撐力量,完全可自主擁有平臺,開展獨立的商城運營。區域報業媒體自主擁有平臺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一是完全自主開發,要求單位有非常強的技術開發力量,能夠進行完全自主開發。這種方式可最大程度地整合單位內部資源,實現個性化開發,后期維護容易,但存在開發周期長、對人員要求高等缺點。二是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開發,要求本單位有一定的信息管理人員,能夠協同專業公司進行開發。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單位內部資源,實現個性化開發定制,但存在后期維護難和缺乏個性化的缺點。三是通過購買專業電商平臺,可滿足一般企業的基本需求,但存在個性化需求都要求助于平臺提供方的缺點。在平臺具體建設上,可采取一平臺多入口的方式,將傳統的購物網站改版升級,開放微信、微博、APP終端、PC端四大接口讓供求雙方自由選擇任一端口進入,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平臺將每個入口的后臺數據打通,便于用戶數據庫信息的更新與統一,實現平臺數據無縫對接,全方位覆蓋,精準解決客戶難點。電商的趨勢正在往社區遷徙,趨勢是線上社區+線下社區,而且商業模式的變化發酵迅速,本地化O2O已成為必然趨勢,區域(社區)電商平臺是農產品電商的一大方向。因此,可在區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平臺細化定位到社區,以“搭建社區農產品電商平臺”為切入點,全方位服務社區用戶。
2.整合資源,融合渠道,做好電商引流電商引流是電商平臺建設后的重要工作,是營銷的入口。區域報業媒體資源豐富,多渠道的電商引流已有一定的實踐基礎。農產品與區域結合非常緊密,報業媒體必須進一步整合資源,融合渠道,做好農產品電商全方位引流。一是整合線上資源,融合線上渠道,充分利用新聞網站、“兩微一端”等工具,開展立體矩陣式營銷。區域報業媒體的新媒體在不同的用戶群中擁有各自的影響力,在線上進行電商引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二是整合線下資源,融合線下渠道,充分利用報紙、廣告發行及其它經濟實體開展線下營銷,實現隨時隨地全方位引流。三是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融合線上線下渠道,結合區域季節分布和新聞站點分布,利用強大的采編隊伍,通過農產品宣傳、營銷活動,吸引讀者參加,開展多線O2O營銷,實現電商引流。
3.定用戶,定產品,創新形式精準營銷區域特色的電商平臺必須結合用戶群體、產品選擇和營銷方法才能實施,區域報業媒體應利用自身優勢,對農產品電商平臺進行精準定位。一是定用戶。確定農產品電商平臺用戶中的銷售對象、區域、價格等屬性。通過第三方大數據平臺分析,農產品電商平臺應為區域內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用戶提供服務,在年齡分布上,第一階梯為30~39歲,第二階梯為20~29歲。二是定產品。賣什么產品決定了農產品電商平臺在用戶心目中的定位。農產品種類豐富,必須有所突出,才能提高品牌認可度。據各地媒體電商實踐情況看,從事原產地直供的生鮮果蔬、綠色健康的糧油副食、高品質可信賴的營養保健品等產品,有利于樹立優質品牌形象。三是創新營銷形式。傳統企業“觸電”是通過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店,區域報業媒體自建商城與線下門店則更能體現傳統企業價值。根據不同產品類型選擇銷售渠道。如營養保健品自身的目標用戶與報紙的需求群體一致,中老年人習慣眼見為實,則可利用報紙宣傳渠道將用戶引流至門店消費。生鮮果蔬等品類消費則更多為白領階層與年輕家庭,宜用創意講故意的形式進行推廣,通過運營策略逐步提高客單價與復購率,增加互動與黏性等。
4.立足發行,便捷物流,建設物流支撐體系在農產品電商運營過程中,物流成為能否打通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區域報業媒體完全有能力打通電商物流的關鍵環節,這將成為區域農產品電商的重要優勢。區域報業媒體有組建便捷物流的特有條件:一是區域報業媒體有專門的報業投送力量,充當物流的重要力量。報業投送人員沒有物流公司人員專業,但卻是一支可經過培訓轉變為有效物流投送的力量。二是區域報業媒體可在各縣(市、區)、鄉(鎮、街道)發行站設立倉儲基地,以作農產品的中轉倉儲之用,解決農產品的倉儲冷鏈問題,進而實現最后一公里送達。三是區域報業媒體可與當地物流快遞公司合作,開展社會化物流服務,提升自身物流服務能力。建立一個市、縣、鄉三級的物流支撐體系,將有效解決區域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最大障礙,促進區域農產品電商發展再上新臺階。
5.借力政策,承擔公益,擴大電商服務范圍區域報業媒體在地方一般扮演著官方角色,比較適合承擔政府層面的關于農業及農業電商方面的組織角色,借助媒體的宣傳力,這是一條服務農產品電商發展非常有效的路徑,如成立農產品電商協會、組織企業入會、通過協會開展各類合作及資源整合等。借助此類組織,區域報業媒體可開展許多衍生服務,為各類農產品企業、農業合作社提供有效政策服務、信息服務、新聞服務、線下服務,幫助會員單位解決問題、加強互通,共同促進農產品電商發展。
6.培育人才,創新機制,提供農產品電商發展雙保障目前,農產品電商發展整體存在專業人才缺乏、機制不靈活的問題。專業人才缺乏靠培養,機制不靈活靠創新。區域報業媒體可通過與高校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報業媒體為高校提供專業指導團隊,為高校學生提供包括方案策劃、文案編寫、美工設計等的技術培訓和支持。高校則通過社會實踐、實訓周等方式派遣學生到區域報業媒體電商平臺進行實際操作,為電商平臺提供管理運營及拓展營銷等。此外,區域報業媒體還應加強自身內部電商人員的技能培訓。媒體電商包括電商平臺、管理團隊、物流體系、行政體系、宣傳體系等各環節,必須協同推進才能增強用戶的良好體驗。因此,一定要創新機制,進行有效的內部管理,將平臺技術、營銷推廣、內容策劃、物流配送、人員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優化整合,理順管理機制,達到協同一致,以適應電商的快速發展。農產品電商是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區域農產品電商發展是對網絡經濟發展的一個有益探索。區域報業媒體優勢與農產品特性存在天然契合,利用區域報業媒體優勢服務農產品電商切實可行。但區域農產品電商發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覆蓋面很廣的工作,還需要各行業和政府的強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林功勛.媒體電商:媒體轉型的新寵[J].傳媒,2015(16):21-23.
[2]張衛.《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J].中國食品,2015(10):54-57.
[3]李雪昆,梁曉龍.溫報集團:開辟電商新“錢景”[N].中國新聞廣電報,2015-08-25(6).
[4]郭樂天,施文洪.溫都全媒體:用“三個再造”完成融合[J].新聞戰線,2014(10):52-54.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探析
一、概述
云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多樣,特色生鮮農產品突出。生鮮農產品,指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直接來源于農業生產活動(含農林牧漁業)中獲得的保持了所產物的本質特征及物理特性,未經加工或只做簡單清理的初級農產品,包括新鮮蔬菜、水果、野生菌、花卉、禽蛋、肉類及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屬于農產品范疇下的一個細分產品,是農產品中的核心和特性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季節性強,時鮮性強,易腐易損性強,產品的市場價值及經濟價值隨時間流動而變化,鮮活程度高低決定其市場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高低。
電子商務交易模式,指基于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環境下形成的新商業運作方式、買賣主體交易對接模式和盈利模式。根據交易主體、交易客體、交易載體、交易關系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分為多種類型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如:B2B、B2C、C2C等常見模式,隨著電子商務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和信息服務方式的不斷創新,新型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也隨之產生。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指生鮮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的方法手段進行快速便捷交易的營銷模式。這種概念的出現及應用,是隨著“網絡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的發展趨勢而出現和發展,伴著“互聯網+”及其“電子商務”在農業產業結合發展下的具體應用和延伸發展,是有別與傳統商務模式的運作方式。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新生事物,是農產品電商領域的最后一片“藍海”,2012年被視為生鮮電商發展元年,2014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60億,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根據云南省生鮮農產品優勢特點,研究分析其已有的交易模式,從創新經營理念、流通渠道的思路出發,優化、創新構建多元電子商務交易模式,推進生鮮農產品在“互聯網+”的經營管理和銷售,最大程度地實現生鮮農產品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體現社會綠色消費需求與“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雙贏,促進生鮮農產品產業體系建設和其營銷網狀式發展,更好的服務于云南經濟建設。
二、云南省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現狀分析
1.云南生鮮電商交易模式類型分析
(1)前端農商信息平臺介紹型
此類型主要表現為:G2B、G2C模式,所謂G2B, Government To Business,即市場交易主體以政府與企業為主的電子商務或電子政務關系;G2C,Government To Citizen或Government To Customer,即市場交易主體以政府與消費者為主的電子政務關系,既屬于現代電子政務體系建設的一方面,又屬于以B2B為核心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的延伸運用,這兩種交易模式的共同特點體現為:以地方政府(云南省-州市-縣鄉-村鎮)為主導圍繞地方性農業生產為特點的生鮮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的、行業資訊(技術、政策、價格等)、農商服務提供等,一般以政府官方為涉農網站的主辦單位,打造或搭建涉農信息服務的渠道系統平臺,各界農商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團、農戶等為普遍涉及服務對象,屬于典型的前端介紹型農業信息平臺,同時也起促進農產品市場交易作用。典型代表有:“云南數字鄉村”由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辦,云南省農業廳承辦,其系統建設包括從云南省-各地州市-縣鄉村整個系統;“云南電腦農業網”,由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主辦,下設全省主要地縣鄉鏈接,主要提供農業資訊、市場供求等方面信息的官方渠道平臺;“云南農業信息網”,由云南省農業廳主辦,云南省農業信息中心承辦;“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其系統下設“云南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主辦。
此外,還存在由企業為主導的農業資訊、市場信息及交易對接平臺,如“云南特色農業網”,由普洱晟鑫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誠信農商網協辦;“云南三農網”由云南鑫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設立。
(2)中間農商交易促進型
此類型多以第三方開放式交易平臺為主,具體表現為B2B、B2C的交易模式,所謂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業與企業間進行批量的產品交易、服務及信息交流的模式;B2C,Business To Customer,即商對客非批量批發式的散客交易模式。其模式中農產品網絡交易平臺的構建主要以中間商或第三方中介企業為主導力量,一方面和提供最新的農資信息,服務廣大農商及市場產銷兩極,另一方面,匯集區域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促進市場交易主體間的交易。
根據中間商或中介平臺來源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以省內中間商為主導的交易運營,典型代表有:“云南三農網”、“云南農業網”、“七彩高原電子商務”、“土大姐”等,其中,“云南特色農業網”,作為云南農產品流通的創新型服務門戶網站,主要以系統的云南區域特色農產品的打造為特色,推介當地農產品流通主體網上店鋪商城,促使區域農商品牌的樹立,從而促進農產品網上交易流通和區域經濟發展;“然鮮品”則是依托華曦牧業集團由第三方企業運營的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網購商城,主要針對整合云南農特產品資源,將云南高原地區品質優良農產品提供互聯網傳播的渠道。另一類借助省外網商平臺資源進行省內農產品的交易推廣,典型代表有:“昆明貢天下電子商務”,主要依托2011年創辦的北京貢天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貢天下特產網交易平臺資源,進行云南省內農特產品資源在全國的推廣及銷售;其次有“1號店”、“京東生鮮”、“天貓喵生鮮”、“順豐優選”、“本來生活”、“淘寶匯吃”等。
(3)后端市場交易對接撮合型
此類型主要表現為B2C的交易模式,網絡交易平臺構建依然以第三方企業為主,消費者以個人家庭為主,一方面以第三方運營商為代表進行生鮮農產品的集中采購,存儲、網上商品信息展示、包裝運輸及客戶配送服務;另一方面以城市型居多的個體消費者進行網絡訂購。其主要的運行特征表現為提供各類農產品資源,撮合市場終端消費者,完成電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務,方便最終消費者。典型代表為:“樂在生活網”。
2.云南省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模式現狀問題分析
(1)交易模式結構單一,交易主體涉及范圍小
交易模式結構比較單一,表現為以最先發展形成的B2B、B2C和G2B等為主的模式,結構模式比較單一,而且涉及的生鮮農產品僅占其中一部分;交易主體涉及范圍小:一是生鮮農產品生產者(基地)這個最大的主體受地理經濟發展條件的影響或制約,全省范圍內發展的程度低;二是交易服務的主體呈多樣化、零星狀,經營戶(批發市場)不發達;三是餐飲、農超、深加工企業、配送服務發展層次低、數量少、品種單一。如僅有昆明“樂在生活網”在昆明主城區內開展配送服務。
(2)涉農及本土企業電商數量少,成立年份短,系統化建設善不成熟
就全省范圍看,涉農網站數量不多,且多為政府農業部門行為為主導,多數農產品生產者、生產大戶或企業借助第三方開放式電商平臺進行網上交易,國內僅有“貢天下”、“京東生鮮”設有針對性較強的云南農產品專柜。城市型電商和網購數量比值較大,但以農產品生產為核心的縣鄉村電商系統依然未被覆蓋。此外,多數涉農網站成立于2012年以后,整個系統化建設尚處于建設完善階段。
(3)農產品電商“鮮度”不夠凸顯,“生產者-消費者”電商鏈中鏈接度低
研究分析,除“云南花卉網”等少數幾個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外,特色生鮮農產品資源、品牌優勢凸顯不夠,中介型電商交易模式下的農產品多為初級加工品,即干貨農產品或簡易加工包裝產品;生鮮農產品的技術處理(保鮮)程度低,因而電商交易模式受客體性質特征的影響較大,產品物權空間轉移過長將導致時間拖延使產品新鮮度降低。
(4)交易延伸要素配套建設滯后
即在農產品網絡交易過程中涉及到的延伸因素,如政府政策支撐、農業產業規劃、物流體系構建、保鮮設施配套、信息化網絡化建設水平等。
三、云南省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優化與創新探究
在基于已有的B2B、B2C、G2B等電商交易模式之上,構建優化創新的生鮮農產品多元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創建:
一是以B2B為發展核心,創新構建M2M交易模式。M2M模式,即Market To Market,基于區域內、外生鮮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接,形成區域戰略聯盟模式。在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上,利用所形成的市場資源規模優勢,加速擴散,進一步將批發市場“虛擬化”建設發展、轉化升級;加強區域內、外市場戰略聯盟,有效形成上下游間兩極市場對接與擴散。加大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批發市場交易模式的建設,一方面是基于我國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對農產品需求量大的現狀出發,發揮云南生鮮農產品資源優勢;另一方面,云南省內農業生產、消費仍以散戶經營為主要特點,而省內農村網絡普及率及電子信息化建設程度仍有待提高,就2014年數據來看,全省網民數量約為16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10.5萬,占68.9%,鄉村人口410.5萬人,占總網民數量的31.1%。
二是以電子商務中企業間交易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石,向關系鏈兩端延伸打造電商系統的“樓堂館所”,可有多種創新模式并存,一方面向上游發展“P2B”模式,Peasant To Business,農產品主要供應方(個體、家庭農場、專業農戶)和農產品需求企業(產或銷地批發商、餐飲商、加工商、配銷商、超市)間交易模式,農戶與批發企業直接對接,改變傳統市場供銷關系和運營模式,發展季節性農產品定向供應,“訂單式”生產,在市場需求下促進農業生產的“個體生產-家庭農場-生產聯盟-區域性生產基地(凸顯區域性農產品特色)”體系的建立,而“B”則負責電子市場平臺的搭建、“產品-市場”的對接供應、交易擴散及分流轉移;另一方面,向下游建設“B2C”模式,即“批發企業-消費者(個體為主)”,在這里,生鮮農產品批發企業既是下游批發企業,又是中間商角色,個體、家庭消費者可直接向生鮮農產品供應商進行網絡購買或訂單式購買,供應商也可開展配送服務。
三是二維電商交易模式向三維或多維電商交易模式轉變,建設綜合一體化交易模式,促進生鮮農產品交易鏈間各要素的一體化聯動性發展。從目前云南省生鮮電商交易模式現狀分析來看,三維或多維模式的優化創新,有利于整體化系統化建設。如:“B2B2C”、“B2A2B”、“B2G2C”、“P2G2B”、“M2M+O2O”、“B2B+O2O”、“P2A2O”等交易模式。
四是發展生鮮農產品“O2O”交易模式,建立“O2O”交易實體機構體系,向本地化生鮮平臺轉型。所謂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交易現下交貨,消費者根據自身的消費需求在網絡上進行購買,并在當地指定地點直接提貨。構建“產地-轉運地(或分銷地)-銷售地”的生鮮產品實體機構體系,實體機構可由連鎖店、生鮮超市、專營店等形式構成,從而實現資源交叉多途徑利用:一方面強化了產品流通轉移過程中的分銷作用;另一方面為線上現下的交易模式提供便利和實施操作的可能。
基于“O2O”交易模式之上,可延伸創新為“O2K”模式,即Online To Kitchen“農產品產地-消費者廚房”的交易模式,其中在上一模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線下實體店-生鮮配送-廚房”這一配送環節。此外,在消費終端這一環節還可延伸出“電子菜箱”、“智能菜柜”、“社區服務”等新型電商模式,從而實現“農超對接”向“農宅對接”、“農廚對接”模式的轉變和創新。
五是創新C2B反轉營銷電商交易模式,即Consumer To Business模式,構建消費者預購消費方式。C2B交易模式,是以消費者為主導的逆向思維反作用營銷策略模式,消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飲食喜好、季節性、時鮮性預定生鮮農產品;批發供應商(企業)根據消費者預定,可以有計劃地采購、存儲,減少積壓和變質;農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根據消費者預定,可以根據季節時令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生產,避免盲目性,預防亂投入,減少采收積壓、滯銷變質損失,減少倉儲、冷藏勞務和成本,促進“消-產-銷”間的快速反應和對接。為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渠道構建創新模式,促進家庭農場或專業合作社生鮮農產品的電商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方一如.“網絡經濟”下云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渠道構建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5(5).
[2]曹春雷,李仲陽,姜法竹.黑龍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5,(2).
[3]齊赫.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的探討和研究[J].中國電子商務,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