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教育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發端。
中國的教育理念發端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是典型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傅帶徒弟。而他的《論語》幾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獨白,沒有學生質疑,更沒有學生反對他的觀點,即使有所謂循循善誘的啟發式,也不過是啟發學生說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訴學生的內容。“引而不發,躍如也。”這就是教育的本質。這樣的啟發式實際上還是不平等。而西方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他自稱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產術”,是自知其無知而引導別人學習,看看蘇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辯論而不是老師對學生的訓誡教導。西方現在也是這樣,上課前老師不一定有什么現成的結論。結論在他們的探討中。他們是師生,更是對手。在他們那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符合標準答案的學生也很難是好學生。誰的見解新鮮出奇別具一格,有創新就是好學生,老師會給他%高分。即使錯了也會受到鼓勵。一個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愛吾師,可是我更愛真理。”這樣的傳統和觀念在過去中國是不可能出現,不允許存在的。把真理當作老師和把老師當作真理是根本不同的。把真理當作老師,真理會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多人們都有進步和提高,而把老師當作真理只會真理越來越少,師傅越來越多從而使人萎縮。中西方的差別也正在這里。
(二)中西方教育對別國教育理念的不同借鑒。
除此之外,中國當前教育同時還借鑒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國家按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千校一面”;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萬人一格”;總之,以“塑造”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導,嚴重的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使教育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一考定終身”和“唯分數論”的觀念滲透到各行各業。西方教育的理念則不然,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穿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干預孩子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么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對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也就是我國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教育需要從根源上鼓勵改革創新。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教育是存在著許多問題的,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其實和孔子本人沒有什么關系,孔子創造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也不簡單,問題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為不可超越的萬世師表,這就十分悲哀了。儒家本來就不是提倡創新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教育適應中國傳統社會,一向缺乏創新機制和精神。而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世多德就是一個名聲和水平不亞于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也是大師帶出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帶出了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才是教師的本領,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反觀中國的“教育”,孔子的后人沒有一個人超過孔子,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就輸給了蘇格拉底,中國的教育就輸給了西方的education。
(二)學校是中國教育改革踐行的前沿。
創新需要澎湃激情,創新需要勇敢堅定,創新需要機動靈活,創新需要融會貫通,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教育缺乏、反對、扼殺的也就是它們。它使只會接受這種死知識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人格發育不健全,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嚴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國的“教育”和課程設置深受中國傳統社會和蘇聯影響,把課程理解為少數人研制、多數人實施、自上而下單向傳遞的指令和目標。教育以教師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識為標準,其內容侵害了學生利益;學生和教師都成為了教材和知識的奴隸,教材內容太多,同時又死板,對學生的要求又極高,中國的學生負擔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減負”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減不下來,甚至是越減越多。原因就在于這些負擔不是由學生主動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強加的,標準是他們定的,自然我們缺乏創新精神也是必然的。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傳統技藝;傳承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留下了無數讓國人引以為榮的傳統技藝。今天,在我們對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藝感到驚嘆的同時,一個沉重的現實問題使我們感到憂慮。當前,從事傳統技藝的人數量很少,掌握這些技能的人都已年近古稀,傳統工業面臨著后繼無人,即將失傳的困境。結合國情作者認為,在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考慮我國傳統工藝的繼承問題,這對我國的傳統工藝發展意義重大,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
傳統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
由于諸多原因,許多傳統技藝正瀕臨消亡。上海文廣局的調查顯示:能夠演唱南匯鑼鼓書、青浦田山歌和能夠掌握松江顧繡技藝的民間老藝人大多年邁體弱。在2004年的普查過程中,南匯區就有四名鑼鼓書老藝人相繼去世。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況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這些技藝難度高,年輕人望而卻步。古老的松江顧繡,被譽為魯繡、蘇繡、湘繡的淵源,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著稱于世。刺繡時,以針,以線為墨,畫繡不分,要求繡工會看畫、懂畫理、認得畫家筆勢,難度很高。現已退休的顧繡傳人朱慶華告訴記者,刺繡時,要先將蠶絲撇成二十四份,然后用12號小針穿上已經剖成1/24的蠶絲,耗時幾個月甚至幾年完成一件作品。她年輕時視力很好,現在已經帶上了三百度的老花鏡,平均每日工作八小時。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令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被譽為“中華一絕”的福建漳州木偶,以樟木為材料,經過開坯、定型、細雕、裱紙、磨光、刷泥、補泥、上粉、開臉、蓋蠟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漳州木偶傳人徐強告訴記者,刻木偶要注重五形三骨,其最高境界是達到人物的性格表情惟妙惟肖,讓人覺得美、飄。在雕刻的過程中,手心往往沁滿了汗水,這種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很多年輕人難以承受。第二,收入較低,傳統技藝難以相傳。老一輩藝人對自己的藝術作品懷有鐘愛之心。當看到自己雕刻出來的木偶神情生動、線條流暢時,當自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工”的表演博得觀眾掌聲喝彩時,就已感到莫大的滿足。然而,這種伴隨著清貧生活的精神富足,對在物質充裕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很難獲得共鳴。由此可見,保護、傳承傳統技藝已經十分緊迫。
職業教育與傳統技藝傳承的關系
教育肩負著傳播人類文明的重任。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態,其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技藝的傳承、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一門技藝、一個行業,自古以來一直通過學徒制得到傳承、發展。多年以來我們強調職業教育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中、高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改革、發展。這里所強調的服務主要指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但是,筆者認為,職業教育還應該為傳承民族傳統技藝服務。在今天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保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性,已經成為國際上的共識。技藝的傳承需要教育,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使其應當也應該承擔起這項責任。反過來,傳統技藝的傳承也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的民族技藝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潛力巨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們的傳統技藝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設置傳統技藝課程的現實意義
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設置傳統工藝課程,不僅能夠促進傳統工藝的傳承,還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河北省衡水市的內畫鼻煙壺、武強年畫自古就名聞天下,為了發展這兩項傳統工藝,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兩個地方就在職業教育中心開設了內畫鼻煙壺和年畫制作課程,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經過2~3年的學習、實踐,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傳統工藝的制作技巧。現在,衡水市的內畫鼻煙壺暢銷國內外,已經成為一個產業,武強年畫也在當地得到了大力發展。另外,我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技藝,通過專門的學習,傳承、發展本地的特色工藝,可以提高當地的人文素養,促進勞動力轉移,并為發展當地的特色旅游做出貢獻。如西藏農牧區青年通過當地的職業學校,學習到了制作唐卡、藏毯和銀飾等傳統手工藝品的技藝。西藏傳統工藝在農牧區的職業教育課堂上得到了傳承,不僅培養了傳統工藝的接班人,還拓寬了農牧區群眾的就業渠道,不少青年通過職業學校的培訓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設置傳統技藝課程,是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新課題。
設置傳統工藝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設置傳統工藝課程,扶持、傳承傳統工藝,需要政府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是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市場法則對有關資源進行配制和利用,培養具有主體性特征的人,從而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一種活動。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具有優勢的經濟運行機制,同時也存在著不足,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市場經濟表現出的盲目性,容易導致教育部門急功近利、盲目發展。教育為市場經濟服務是正確的,但教育的發展不能以市場為主導,要有相對的獨立性。政府不能只看到市場經濟發展對教育作出的貢獻,更應看到教育的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保護傳統技藝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注意傳統技藝和當地經濟的結合,注意傳統技藝傳承和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相結合,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對在職業教育中設置傳統技藝課程給予政策傾斜,資金支持。
其次,在中等職業學校中實施傳統工藝教育,需要解決師資問題。良好的師資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要發展傳統技藝就必須解決師資問題,必須依靠這些掌握傳統技藝的老藝人。由于掌握傳統技藝的人員分散在民間,秉承著獨門秘籍不輕易傳人的古訓,因而尋找、挖掘傳統藝人、轉變其觀念就成為當務之急。這些老藝人雖然經驗豐富,但都已年近古稀,文化水平低,教學方法仍然依據古法,很難適應教學的需要。因而,要想使他們能夠將技藝講出來,并且能夠使人聽得懂,就必須對其進行相關培訓,使他們將自己掌握的傳統技藝形成文字,最終成為“手藝師傅”。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再次,傳統教學模式、方法需要改進。自古以來傳統技藝都是依靠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得以傳承,當前,要發展傳統技藝繼續依靠老辦法是行不通的,需要在繼承傳統傳授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傳授模式。筆者認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藝友制”方法非常適用,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教學形式不拘泥于課堂,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這種形式要求學生數量不能過多,一個教師所帶學生不超過10人,否則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在教學中,注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探索改進教學方法。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重復、再現的功能,利用錄像、錄音的方法采集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提供給學生作為教學參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給學生再創造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最后,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中,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發展傳統技藝,不要求全、求大、求統一模式。傳統技藝的發展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各地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設傳統技藝課程,課程的開設要聯系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文環境,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辦學形式應該多樣化。另外,政府也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改革,鼓勵傳統藝人辦學,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地發展傳統技藝。
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展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應重視的問題,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現狀而言,探討、摸索傳統技藝的繼承、發展,賦予職業教育新的內涵,應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楊金土.多樣性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屬性[J].職教論壇,2001,(9).
[2]施光明.技術與人文——對當代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3,(9).
[3]南海.論“職教系的‘九大屬性’”[J].職教論壇,2004,(5).
[4]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陳至立.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1).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206-01
在進行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大家都共所周知,美術教育是屬于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審美意識、審美能力、藝術表現能力以及有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新課程實施后的調查表明,老教材和新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一個嚴重的遺留問題。傳統美術教材理論性強,突出教師用教教材去實現教學效果,片面地強調“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致使教師的創造力受到教科書的極大限制。而新課程實施后,改變了陳腐觀念,提倡教師用教材教的理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知識素養。
所謂美術教學,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中外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教師教給學生方法技藝,讓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完成美術作品,讓學生通過對美術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審美藝術能力,讓學生運用獨特的眼光去觀察美、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國內外許多的專家、學者也在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美術教育進行深入有效的研究,花費了不少心血,雖然取得了一些教學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繞著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甚至使美術教育難以進步。
出現這樣的美術教育局面,這是我國傳統美術教育中遺留存在的許多問題。因此,本人對傳統美術教育遺留的問題提出一些見解或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大家參考。
一、傳統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遏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傳統美術教學方法,只教會學生學會臨摹和注重真實繪畫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求學生畫得像就可以了,并沒有過多地考慮學生的個性發揮。在表現方法上也一樣,僅極力要求學生采用模仿的形式去表現作品,就像用數學公式一樣,原模原樣地照搬套進去就行了,要的是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美術學科跟其他學科大不一樣,它在藝術創造上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特別是在主觀情感表達上,學生的個性不同,主觀表現感受也就有所不同。傳統美術教育在表現手段上跟新課程標準完全不同,它只要求學生追求形象神象特征,表現上注重形體,形好形像就基本做到了。然而,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學生又有幾個呢?這只能越給學生心理增加負擔,使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反感,那么一些新鮮的事物和東西怎能會在學生的腦海中降生呢?這對我們教學來講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教育意義。
二、傳統美術教材內容單一、形式主義化使教育教學走向極端
傳統美術教材只會單方面地要求學生去學習知識,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傾向和心理水平,違背了教育心理學規律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宗旨,造成了拔苗助長與停滯不前的后果。教材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只充當接受教育的工具,并沒有從中得到啟發和受益。對美術教學來說,主要欠考慮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在初中美術教材上,我們要考慮內容多樣化、形式簡單化,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去編寫教材;教材切忽過多地專業化和成人化傾向,忽視學生學習的傾向,給綜合素質教育方面發展帶來極大困難。
三、傳統美術教材忽略和借鑒本土鄉間教材、中國現代、外國的優秀經驗,導致藝術作品和空間處于滯后發展狀態
在傳統美術教材中,往往過多地引入大量的中國古代、本民族的藝術作品,排斥了中國現代的、以及外國的一些優秀藝術作品,這是不榮樂觀的。美術教育應該注重歷史性、民族性,更應該注重時代性、世界性的潮流發展,注重古今貫通,中外聯系,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因此,在吸收中國當代和本民族的優秀作品的審美趣味入手外,應從古至今,加強中外結合的培養,這才是一條符合審美趣味的特征及發展規律的正確之路。
四、傳統美術教材虛張、空白的領域過多,忽略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傳統的美術教材在歷史領域,批評領域很重視,即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及培養學生提高鑒賞能力的同時,卻在制作領域、創作領域出現了嚴重的一片空白,這是很難提高藝術發展的。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將美術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和創造良好的機會,讓學生參與美術實踐活動,并通過運用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技能創造出各種優秀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大學體育教學;作用
大學體育教學中引入茶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提升學生人文修養與個人素質,是當代體育教學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必經環境。傳統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代表,蘊藏豐富的人文教育價值,將其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能夠補充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原本缺失的內容,強化素質教育落實,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1中國茶文化的概述
1.1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瀏覽中國的茶文化歷史不難發現,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為了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地域特色,人們在對茶文化內容進行補充的同時,也讓其更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性。在唐朝,飲茶成了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們通過種植茶樹來喝上口味正宗的茶水。在吟詩作對時,也會以茶為題材,以茶會友的形式更是屢見不鮮。茶在當時被上升為一種文學的高度,極具藝術價值。陸羽在《茶經》中曾指出,通過種植茶樹采摘茶葉可以更熟練的掌握烹茶技巧以及選擇茶葉品種的方法。人們在品茶的同時,更渴望將茶文化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與生活相聯系,因此茶葉也成了人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物品。隨著人們對茶文化的鉆研,漸漸形成了特殊的茶葉加工工藝,在不同地區還設有茶坊供游客或當地人進行品茶活動。在唐朝盛行一種特殊的茶葉加工方法-煎茶點茶法,點茶法十分講究湯的色澤以及花樣,為了確保烹茶的色、香、味更能滿足人們的品茶需求,在這里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斗茶之風。到了后期,人們飲茶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元代時期更是盛行在茶水中加入蔥、姜、鹽等佐料,讓茶水更加可口。到了后期,茶文化逐漸變得簡單,茶葉種類的增多,也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品嘗方式,茶葉的選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個人的興趣喜好。
1.2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由于茶文化中所涵蓋的宗教思想十分詳細,其中內容最為廣泛的應屬儒家的仁愛思想以及道、佛家的思想理論,這三種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儒家講求中庸,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容,以和為貴,以親善待人為基本原則,提升了個人思想情操的同時,讓心靈可以凈化和升華。在飲茶的過程中,可以在清新的茶香氣息中,了解事物真正的中庸之道,這才是儒家一直追求的一種思想理念,也是更深層次的一種教化方式。道家思想更渴望追求茶的天然氣息,了解茶的自然屬性。道家追求的是一種自由而無約束的生活方式,品茶的同時能帶給人的一種思想上的放松以及生活上的安逸。佛家尊崇茶文化中的禪宗思想,在品茶的同時,希望能夠了解種茶、采茶時的艱辛,珍惜每一滴茶水的同時,可以將茶文化具有的思想教育理念更廣泛的傳播。三種思想相互作用、協調統一,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思想體系,集合了道家境界、宗教境界以及藝術境界于一身,促使茶文化成了中國最具歷史意義的文化形式。
2當前中國體育教學的現狀
2.1人文教育缺失,功利主義盛行
隨著現代化教育模式不斷融入茶文化的教育理念,茶文化在大學體育教學課程中被廣泛的應用。由于茶文化中具有仁愛的思想觀念,因此,更適合體育鍛煉中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觀點。以茶文化為基本思想,學生在學習體育動作時則會更為認真規范。體育教師通過對茶文化進行講解,讓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可以充分了解體育教學思想體系,學生還需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達到教師要求的體育目標。體育鍛煉過程是人們磨練意志、強身健體的過程,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理念的同時,讓人們獲取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強的力量,通過對不同體育項目成績的衡量,讓教師對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不可以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放棄身體的健康去完成任務,這些都違背了茶文化的親人愛己的思想。為了確保學校的體育課程可以更加完善,也為了避免學生在鍛煉過程中對自身造成傷害,學校的老師、領導或者學生本身都需要了解運動不當的危害,以茶文化為基礎思想,客觀地對待每一項體育項目的訓練過程。
2.2全面素質培養,個性化教育缺失
為了培養綜合素質較強,且德、智、體、美、勞同步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在引進大量體育設施的同時,要及時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課程。學生按照體育項目要求完成訓練指標,并達到教師滿意的成績以后,才可以按照個人興趣進行選擇。有些學生十分擅長體育運動,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對這些學生的訓練工作,對于體育不擅長的學生及時引導,以免在訓練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學校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對學生個性化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為了確保學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成為全面型人才,學校的教育模式會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基礎,開展統一性、制度性教學課程,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思想的同時,只能按照教師制定的學綱完成學習任務,無法實現個人思想以及能力的提升,這是現代教育制度的一種缺失,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3中國茶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融合
3.1地方特色茶文化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
茶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指導意義,教師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將其中的茶禮、茶俗以及茶藝表演形式向同學闡述。學生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內涵的同時,豐富了思想,也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待體育訓練項目。古代的采茶舞就可以作為現代健美操的訓練原型,以贛南的采茶戲為例,學生通過不斷模仿和學習采茶戲的基本動作,在盡可能展現茶文化內涵的同時,讓身體可以與音樂的節奏相一致,完成更多高難度動作訓練的同時,盡可能的展現舞蹈的美感與力量。學校由于引進了健美操教學課程,因此,讓體育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年輕人的訓練喜好,激起學生鍛煉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將中國的茶文化良好的繼承和弘揚。學生在鍛煉過程中也需要不斷以茶文化為基本思想,避免在訓練過程中受傷,同時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
3.2人道主義價值觀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在提出“盡人事而知天命”的理論以后,人們的思想終于從封建迷信中解放出來,強調人事重要性的同時,也讓生活變得更為現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仁愛的思想,在處理人際關系的同時,要遵從禮數。后期孟子又提出了“重民而輕君”的思想,這里并非強調對君王的輕視,而是要重視百姓的意見。這些思想理論既提升了個人存在的價值,又讓原始的封閉思想融入了茶文化,讓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讓生活變得美好。古代人十分注重種茶、采茶、煮茶、飲茶的過程,這是對身體的一種洗禮,也是精神的一種解脫方式。將這種茶文化思想應用到現代體育課程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做到“以人為本”,注重個人能力發展的同時,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的真正內涵。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揚。學生可以按照自身興趣愛好選擇體育課程,并根據個人能力選擇具體的體育訓練項目,才能勾起學生的斗志,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分配的訓練科目。
3.3道家自然觀在體育教育中的突顯
儒家思想講求仁愛的同時,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寬容博懷的茶文化,這對現代體育教學有更高的指導和教育意義。道家追求“自然”的生活習性,渴望能夠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正符合了體育教學的主導思想,道家認為萬事萬物皆遵循一定的循環規律,這點不僅符合大自然的系統,也將這種自然理念深深地融入到茶文化的內涵當中。人們在對茶樹進行種植采摘的過程中,了解了自然之美,烹煮茶葉的同時,可以品嘗到不同味道的茶水,讓生活變得豐富也更有內涵。為了追求茶葉本身所具有的自然風韻,煮茶的水源最好選用自然的山泉水,只有這樣,才能讓茶葉中所具有的自然之味被沖泡出來,才能讓人們的生活中透露出那一絲絲自然之氣。體育運動項目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理念,而非以基本競技為基礎。學生在了解融合各家思想的茶文化以后,可以明白,體育注重鍛煉人的身體,增強人的體魄,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形成了堅韌的性格,為追求目標可以突破身體極限,也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在茶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也了解體育中所具有的養生之道。總之,體育課程教學可以讓人的體能不斷增強,也可以確保人們在鍛煉的過程中獲得更高層次的思想理論。將茶文化作為中心指導思想,讓學生在了解人道主義道家思想以后,可以將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理念與體育教學課程更完美的融合,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同步發展。結束語體育教育過程中不僅需要幫助人們強身健體,還需要幫助人們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修養品德與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茶文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與體育教學相融合,是當代體育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必然。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強.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6(02):12-14.
[2]郭赟程,陳元欣,楊磊.推進大學體育教育信息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6(07):25-28.
[3]孫吉旺.新形勢下大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18):56-58.
[4]宋曉琳.淺析新時期大學體育教育的難點與熱點[J].經營管理者,2016(27):34-35.
1 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創建生動活潑、高效率的語文課堂
首先,利用多媒體手段補充文字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的篇章是有關自然景物的描寫,有的篇章是關于風土人情的描述。如果學生沒有身臨其境的體會,或在沒有生活經驗的情況下,要從文章中去感受河流山川的壯麗,感悟文章中風土情物所要表達的情愫,是比較困難的。而要讓千里之外、穿越古今中外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助一臂之力,顯示它獨有的魅力。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優美的視頻播放,或繪畫或風景圖片的展示,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直觀地感受到文章所要表達的美,從而使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都得到提高。
在講《蘇州園林》的時候,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對這節課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原因在于一是對于園林了解的比較少,二是對中國古代藝術所知有限。為此在這節課中筆者選用一組圖片,讓蘇州園林中的亭臺軒榭的布局、重巒疊嶂的假山、高樹與低樹的俯仰如在眼前,使學生如同瀏覽者獲得如在畫圖中的美感。另外,蘇州園林的花墻和廊子,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精美與高超,墻壁的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門窗上的圖案設計,雕鏤藝術的別具匠心,唯有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時候,才有可能讓學生對園林形成印象,從而從中感悟蘇州園林的美與獨特及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美。實際的教學效果是比較理想的,這些美麗的圖片猶如一把鑰匙,給學生打開蘇州園林的美的奧秘之門,使書面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生動的畫面。
其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靈感。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學好古詩對于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意義重大,更可以提高一個的人文修養。同時從教學角度來說,古詩的學習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但古詩的時代以及人物的思想與當今社會是有一定差距的,對于十幾歲的學生來說,學好古詩,理解其中的意味是比較難的。而多媒體教學恰好可在此時搭建臺階,幫助學生體會、揣測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圖。筆者所采用的主要是Flash輔助教學,利用Flas場景重塑古詩的情境、意境。如教學古詩《次北固山下》時,配以鮮明生動的畫面和優美的樂曲,“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容易沉浸在詩人所描摹的詩境中,從而領悟到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其產生共鳴。
2 以傳統教學為主,多媒體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而如果只在形式上追求豐富多彩,不加選擇地濫用多媒體手段,以實現課堂的“生動活潑”,則必然離教育實旨越來越遠。不能以課件的精美程度來確定課件的優劣。一個好的課件,絕不是高超制作手段、高科技含量的堆砌,而應該是與教學內容相適合的,應是能給學生以啟迪和引導的。所以在運用多媒體時,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兩者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才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多媒體教學固然可以以較快的速度幫助學生來建立古詩的意境,但由此并不能取代學生的閱讀、理解,更不能代替學生用心地體會和感悟。只有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使學生的欣賞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積累深厚的文化積淀。
這樣說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運用都是為了語文教學的更好的展開,都是為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好的發展,但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以下的原則和事項。
首先,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思想來指導課件的設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了解學情、熟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來設計課件。在編制課件的時候,要考慮到教學環節的設制,要體現出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如知識形成環節、自主學習環節、拓展知識環節、交流討論環節等。在具體課時的編制中,選擇恰當的環節,使學生明確一節課中的教學任務并能主動選擇學習內容。當然在設制教學環節時,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課件,真正使課件為我所用,而不是做課件的奴隸。
其次,使用課件要遵循必要性、靈活性、簡單易用性的原則。1)必要性。在制作課件之初,要考慮課件的制作和使用是否有價值和必要,如果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就可以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費時費力制作課件的必要。所以,只有在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時,才有必要制作課件。2)靈活性。課件的制作不宜死板,素材的準備要充分,組織形式上要靈活。將課件制作成固定的模式是不合適的,因為面臨的是個性生動的學生,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按照預設的來進行,否則不可預知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情況,也不可預知學生在課堂上的掌握情況。因此,在上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教學表現,隨時對課堂做出調整,調整課件的使用順序、使用內容,以便調節教學的進程等。3)簡單易用性。課件在操作使用上應是簡單易用的,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到組織教學上,確保課件的輔助作用的實現,而不使教師被電腦所左右。
最后,制作課件的針對性要強。課件輔助教學時,應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有助于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采用多媒體課件是為了教學的更好進行,而課堂中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的處理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在制作課件的時候要切合教學目標,細致地分析教材,捕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為出發點來設計和制作課件。
3 小結
摘 要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包括文化傳承缺失、教學內容單一、不適應青年身心發展需求等等。在新課標改革模式下,基于文化傳承視角,需要構建文化與技術并重的體育教學模式,體現對文化傳承的理念,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不斷的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 高校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 模式 反思
傳統民族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的需要,特別是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的特殊時期顯得更加重要。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必須秉承傳統文化傳承需求,加強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
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體育教學發展的幾十年中,經過長期的師資培訓、科研工作、運動競賽等,民族傳統體育早已成為本科院校體育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現階段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而言,盡管在很大高校的體育教學大綱中,逐漸加入了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但是傳統體育教學沒有落到實處。具體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學思想層面來說,現階段高校傳統體育指導思想基本相同,和普通的體育教學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導致傳統文化特色缺失;第二,從傳統體育實施內容層面上,開展的傳統體育形式過于單一,往往集中在太極拳以及長拳上,不能完全體現傳統文化價值;第三,從教學方法層面上,傳統體育仍然使用過去的教學方式,理論大于實踐,教師通過示范讓大家進行模仿,導致學生對傳統體育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
二、基于文化傳承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構建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應該有別于普通的體育教學,使傳統體育項目秉承文化傳承的特色。同時將新課程改革中的相關文件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根據高校學生身體狀況、學習能力等情況,將傳統文化有效的導入到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進行民俗體育、傳統武術等項目學習中,貫穿講解相關的文化知識。只有突出民族體育傳統文化特色,才能讓學生不僅增加體質,更能夠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二)構建完善的傳統體育教學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種多樣,不僅僅局限于太極拳以及長拳上,需要根據現階段高校開展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具體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分類,具體可以分為養生功法、武術、民俗體育以及少數民族體育。其中,養生功法包括了五禽戲、八段錦和易筋經等等;武術包括太極拳、長拳、武器等;民俗體育包括跳繩、象棋、舞獅、踢毽子等等;而少數民族體育包括木球、博克、珍珠球等等。這些多元化的傳統體育項目各具特色,將這些項目進行有機的整合與分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身條件等選擇學習的項目,或者也可以組成一個個學習興趣小組,利用課外的時間開展團體活動交流等。
通過對這些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不僅增強學生體質,更能夠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獲得文化傳承。比如太極拳學習過程中,行云流水的動作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同時也能體會到中華武術中包含的謙虛、守信等道德情操。再如在一些民俗體育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學習到中國民俗文化,了解體育項目背后的文化傳承。
(三)突出傳統文化特色,創新教學方式
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體育學習健身、休閑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在健身鍛煉的過程中,體會到民族文化帶來的知識沖擊。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實現這一點,還需要加強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將過去單一的教學方式改為多元化的模式。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性別、技能等,將各種各樣的傳統體育項目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對傳統體育教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另外,改變過去單一的動作師范,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學生轉播動作要領以及背后的文化,如利用影片資料、影視資料等等,同時還可以采用讓學生相互“切磋”、小組互助等方式,讓學生更快的掌握動作要領。對于同一個體育項目教學中,也必須學會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還應該根據學生個體化差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證絕大多數學生掌握基本動作,并領悟背后的傳統文化。
(四)設置合理的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的一部分,是對教學成果的有效總結。改變以往通過最終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將學生平時出勤率、進步能力、努力程度、對課程重視程度等都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體現教學評價的客觀性、主體性以及科學性,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向著合理化、客觀化的方向發展。另外,需要針對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獲得文化傳承等方面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良能力等進行綜合性的評估,也可以采用學生互評、師生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
三、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點,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能夠將這一特點進行體現,使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傳承,并將這種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構建新時期有效的教學模式,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幾個方面入手,完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提高傳統體育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 單靜怡,劉俊榮,李俊杰.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5(9):144-145.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1-0031-02
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累積下來的,充分體現了我國陜北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
體育活動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體育活動體現在各方面。歷史悠久的體育文化更是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蘊含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識和精神價值。陜北的體育文化有著長遠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如何保護、傳承、發展陜北體育文化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是時代的結晶,充分代表了當地民族的生活狀態。但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現代娛樂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陜北傳統體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根據數據顯示,有些非物質文化顯然已經消亡或者正在從現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因此,我國黨和政府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我國政府經討論決定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日,各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但是,如何切實有效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保護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亟待探討。
(一)政府應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
我國黨和政府應該出臺相應保護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政策,加強對傳統體育的重視,清晰認識到傳統體育的重要性,并且對破壞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群眾給予一定的處罰并進行深刻的教育。政府應該從多個角度去保護陜北體育文化,除了出臺相關的政策之外,更應注重的是思想教育和引導,帶領陜北當地群眾如何更好地保護傳統體育文化。毋庸置疑,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和傳統體育的知識問答會是保護陜北體育的最好方法之一。這樣既可以讓當代青年深刻地認識到當地的體育文化,也可以起到保護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作用。
(二)樹立正確的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觀念
陜北民族個人應該樹立正確的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的觀念,形成“從我做起,從陜北民族做起”的風氣,讓體育非物質文化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來看,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陜北地區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多數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衰落與周邊的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人都推崇現代全球化發展的新興事物,如網絡游戲、奧運比賽等項目。陜北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已逐漸被忽略甚至被遺忘,所以,保護陜北傳統體育文化,人民群眾占據主體作用。特別是年輕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多數年輕人的認識和心理傾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發生根本的轉變。現在的青年人幾乎已經脫離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學習與認識,作為老一輩的陜北人,也應當傳授傳統體育文化知識給后代,教育后代。
黨、國家、人民群眾不僅要保護好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更要做好傳承和發展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工作。
二、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一)深入群眾,廣泛宣傳
陜北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漫長的文化歷史,顯現了陜北民族體育文化藝術資源豐富。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正遭受著猛烈的沖擊。由此觀之,深入群眾廣泛宣傳,加強公眾的整體保護和認識能力是必須的。現階段,還應該廣泛宣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相關法律,促進陜北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積極支持并組織新聞媒體開展專題采訪、報道;積極發動多項體育文化研究、表演;舉辦體育活動展演、論壇、講座等活動,促進陜北體育文化的傳播,增強陜北地區人民甚至全社會保護和傳承陜北體育文化的意識。
(二)加強對陜北體育文化傳承的引導和指導性培訓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無非就是年輕一代,開展體育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和支持陜北體育文化傳承的活動是一項重要措施。黨和國家要增強體育文化傳承工作,能夠使年輕一代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保護和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義務;同時,應當賦予年輕一代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重任和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的責任。作為陜北民族人民,應自覺將自身所掌握的體育文化傳承下去,做到后繼有人。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進一步推進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和推動陜北地區體育文化的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以及推由緇峋濟協調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年輕一代綜合素質較低,缺乏明確的目標方向,或是有的人追求片面性的東西和利益,導致不能正確傳承發展。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陜北地區民族甚至全國人民進行引導、指導性培訓,給他們明確黨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條例規章等,正確引導他們向正規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對體育文化傳承人的教育培訓
為有效保護和傳承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應該有效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如陜北地區的陜北秧歌、安塞腰鼓、靖邊跑驢、邊鼓等,廣泛宣傳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事實上有很多人認為,傳統體育文化的意義不大,或者他們會帶著一種疑問,時代是進步的,沒有必要去傳承古老的傳統體育文化,也認為不能體現陜北民族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他們有著先入為主的思想,認為當代的體育活動才是最有意義的活動,才是最能體現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一種時尚方式。無可厚非,這是一種不積極又不具時代性的想法。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是時展的結晶,能體現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
三、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一)陜北地區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文化生活融合速度也不斷在加快,其深度也在增加。另外一個外力因素就是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極大挑戰和沖擊。而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制,陜北傳統體育文化大多數都是通過言傳來繼承和發展,存在“交流面”狹窄等問題。加上作為青少年傳承的這一代,“崇洋”更加使陜北傳統體育文化得不到更好的發展。
除此之外,個別陜北地區人們還堅持著“原封不動”的思想觀念,保守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傳統”就是一成不變,就是要原封不動地去傳承,而年輕一代的思維恰恰相反。所以造成意見的不統一,逐漸中斷了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再者,傳統體育活動一般都是群眾自發性的,缺乏有效傳承和活動組織。可以說,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發展的困境,隨著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水平的提升、藝術品位、表現形式等多種因素對陜北體育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二)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建議
第一,將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相融合,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重視傳統體育發展,就要將傳統體育繼承和創新發展引入規范化、軌道化發展體系。除此之外,傳統體育處于困境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傳統體育文化人才,以及多數年輕一代對其缺乏認知和認同。只有適當地將傳統體育文化列入到學校課程中,才能最有效、最直接地解決該問題。
第二,黨和政府應該要起到主導作用,帶領陜北地區人民群眾努力開展各項傳統體育活動,如陜北秧歌、安塞腰鼓等富有代表性的活動,這些體育活動是陜北地區民族經過長期勞動生產和社會實踐形成的。因此,黨和政府應該要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宣傳和指導,確保傳統體育項目可持續發展。
第三,構建多種平臺,營造傳統體育繼承發展氛圍,甚至帶動全國人民發展陜北體育活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否認,要想做好發展陜北體育文化這項工作,就必須要借助多重平臺。無論是在陜北地區的傳統節日,還是在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應處處以“發展”的觀念去看待傳統體育文化。
第四,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本身也應該要順應時展的潮流。市場和傳統體育發展相結合,實現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想要壯大興起陜北傳統體育,就必須要重視傳統體育的市場化,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將傳統體育文化引入到市場之中,通過陜北傳統體育的市場化,為傳統體育經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通過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陜北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是經過漫長的時間而產生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體現出了當時陜北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方式,是陜北地區的文化結晶,更是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陜北傳統體育文化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我們不但要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賦予體育文化生命力。政府要制定相關機制進行調控,鼓勵以文化藝術節的形式大力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另外,把陜北傳統體育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野中,就必須要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規律對其展開探討。保護和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過于保護,可能會造成傳統體育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保護和發展”應該是同時進行的,并不是“原汁原味”地保護,陜北傳統體育文化也要發展,可以適當添加現代化元素,但又不失傳統體育文化的味道。
四、結語
陜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申請非物質文化z產,可以從文化、民族和體育發展的整體中研究與保護,這不僅對國家和民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傳統精神和傳統文化,增強我國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陜北地區民族地區文化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陜北傳統體育文化既要受到保護,又要發展,這永遠值得我們去探討。
參考文獻:
[1] 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保護[J].科技信息,2008,(24):510-511.
2012年11月23日我有幸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在南山舉辦的第21期“中華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交流會。通過幾天來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收獲頗多。所見所聞所感歸納有三:感動、感嘆、感恩。
首先,我想說的是:四十多年來參加的會議不可計數,經過的培訓也不勝枚舉,大多是這樣一種景象:滿眼看去會場里睡覺的、打電話的、看小說的、聊天的、空座位的比比皆是。考慮再三歸納如下:講座不夠精彩,服務不夠到位,組織者與參會人員極其陌生。
而這次的學習班組織形式是空前的,服務態度是空前的,義工們身體力行的影響力是空前的,講座老師的感召力是空前的。
感動-----來自于義工們的微笑服務與忙碌的身影。
記得第一天來到南山銀都度假村的情景。車門打開,走下車的那一瞬間感動便撲面而來。我的皮箱在我還沒跨下車的時候被一位記不起模樣的義工接過去拎到了餐廳接待處。從沒遇到的熱情讓我有點不知所措。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但我相信我的感覺,我遇到熱心人了,我只這么想……
在第七組報到處我見到了儀態端莊的李姝儀老師,登記完之后又是另一位義工帶我來到了后來幾天成為我“家”的賓館。房間一塵不染,與穿著印有“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字樣衣服的義工們開始平凡接觸:門打不開、沒帶拖鞋、需要被子、需要暖寶寶……我驚詫于他們的彬彬有禮,驚詫于他們的體貼入微,驚詫于他們竟然不只是對我好的熱心人而是真正把我當成了自家人,當成了兄弟姐妹……就在那個下午我真真切切在家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感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就像會議議程表中寫到的那樣------23日,迎親人。
我感動,感動教室里給我們端茶倒水的身影,感動為我們掀起門簾兒的白發蒼蒼卻慈祥可親的老阿姨。感動廚房里為我們精心準備營養餐的和蹲在六大盆水邊為我們洗刷碗筷的忙碌身影。更感動于衛生間內為我們準備的貼心小護墊。
在這之前不管出門到哪里,隨身攜帶的衛生用具要多全有多全,總嫌賓館床上、衛生間、桌子上哪哪都是大腸乙肝小腸艾滋病。這次一樣,床單、被套、一次性桌布啥的都帶齊了。該鋪的鋪,該不用的絕對不碰。(學習心得 )可就從第二天中午起,我就開始為我所做的一切由臉紅到自責到感覺自己的內心好骯臟——褻瀆了義工們無私的愛與親親的關懷。被子鋪的整整齊齊,睡衣疊得棱角分明,馬桶蓋上多了兩包我急需的東西,洗手池的臺面上滴水不沾,洗漱用具擺放得整整齊齊,那種溫馨、干凈、整潔絕非是賓館服務員所做的表面工作,只有家人才可以為你做到。干凈的讓你那么放心舒心開心。我真幸運,在這個天寒心凍的季節來到了這個空氣清新,純凈美麗的沒有雜質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了天堂的人享受的禮遇。我和我的同伴們被深深感動了。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魅力吧。
感嘆-----來自于所有隔屏授課的老師們。
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是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第一次端身正坐地學習《弟子規》;第一次一天聽10個小時的課卻身體快樂,心里快樂。短短五天,我懂得了:“人生天地間,百善孝為先”。“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正含義。授課的老師們言談中無不滲透著幸福快樂,而他們的快樂幸福感又無不因為泛愛、親仁而得來的。分享著他們的喜悅,分享著他們的淚水,也分享著他們的收獲。這些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能帶給人快樂的快樂生活,真不虛為“幸福人生”交流會之名哪。是啊,該到讓物欲橫流,唯利是圖見情見愛見真純的時候了。該到了讓我們的下一代認祖歸宗的時候了。我感嘆于我們的至圣先師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
感恩-----來源于這幾天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去感恩自然,感恩祖國,感恩身邊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沒嫌我們臟過,吃我們剩下的飯菜,洗我們拉在褲子里的屎尿。 當我們長大以后無論我們美與丑,富貴與貧窮,在他們心里我們依然是他們的牽掛與最愛。如今他們老了,我們為他們做了些什么?在我們因某個節日或紀念日渴望得到鮮花、禮物的時候,在每每感嘆人生時告訴自己“女人,要對自己好點的時候”,在周末或無由頭的與朋友與愛人相聚餐廳酒吧舉杯碰撞著祝福的時候……
感恩,不該是猛然想起的;感恩,不該是轉瞬即忘的;感恩,更不該是“等以后再說”的借口或理由。
《弟子規》----"入則孝"中云: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我們不曾對照檢查過。
我感恩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誨,感恩義工們無言的示范,感恩身邊一切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教學模式 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1 中學語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模式
1.1 中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模式
我國中學語文教學長期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可用教師+學生+課本+粉筆或投影儀來表示,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
1.1.1中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接受程度,適時地改進教學方法,修改教學內容,對課文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解,對教師的教學經驗和閱歷有更高的要求。
(2)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自我創新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較為靈活,師生交流較多。
1.1.2中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1)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中“題海戰術”,“死背書、背死書”,“加時之風”盛行,使得學生學習苦,教師也累,是一種高成本、低效率的教學模式。
(2)以成績為主體的目標成了教學的惟一目標,傳統模式全盤灌注成了教學的主要方法,只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種灌注式的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被挪用,自主思維的空間被擠占。
(3)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價值以應試為中心。這也導致在課堂上形成了一種以教師教學的單向傳輸關系,使學生不能很好地鍛煉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4)傳統中學語文教學中過于重智商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而忽視了情商的發展。使得教學活動成為了為社會生產“標準人才”的流水線,將有差異性的學生進行反復的教學、考試,塑造成標準“產品”。
1.2多媒體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它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即CAI)。通過高質量的多媒體教材,使學生免于單調的教學模式,學生面對的將不再是教師單一的粉筆板書和口頭講述,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室,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學習想學的語文知識。
1.2.1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優勢
(1)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中學語文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并能充分利用資源,豐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2)通過網絡型多媒體教學,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廣大中學語文學習者創設真實的中學語文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應用能力。
(3)多媒體教學,使中學語文教學不只局限在教室內,通過網絡或傳輸工具使學生在有電腦的地方便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或教學資料進行學習、練習和學習檢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1.2.2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弊端
(1)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固定的教學流程,且按一定順序和時間進行的。不便于學生記筆記,且教學內容不易鞏固。使得單純的多媒體教學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知識找我不牢固。
(2)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內容是事先設計的,教學內容和問題是事先設計好的,上課時,由于教學內容已經固定,教師不便于靈活變通。
(3)多媒體的應用使教師的板書相對減少,師生忙于應付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內容也占用了教師的注意力和視線,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
(4)多媒體技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從聽覺、視覺和等多感官進行作用。但往往學生會過分關注多媒體精美的畫面或動畫,美妙的音樂等,分散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
2結合多媒體技術,優化傳統中學語文教學模式
傳統中學語文教學模式,雖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也有其優勢所在。多媒體技術的適時出現也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革新的動力,多媒體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優越性,尤其是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但同時此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結合兩者的教學優勢,利用兩種教學模式進行互補,有選擇性的避免兩者的不足之處,對其合理成分應當重新加以審視和合理應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并不是隊里不能共存的,通過合理的結合,各取所長、相互補充,將會得到更好的中學語文教學成果,才能有助于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全面高素質的人才。
在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
(1)使教師于現代多媒體技術充分結合,加強教師的計算機知識和利用現代多媒體工具的能力;(2)板書與多媒體內容相結合,利用板書適時的調整多媒體教學內容靈活性不強的缺陷;(3)教師的講與多媒體的展示充分結合,使多媒體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展示給學生的同時,教師通過講解能使學生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 席英飛.淺談初中語文電化教學[J].神州語言教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