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醫學工程職業定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類。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后來,一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 學科發展軌跡
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 學科發展特點
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 學科體系
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data),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特征:①數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
(1)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科學價值。
(2)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監測和管理。可以很好地開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3.結論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江蘇省醫療器械 現狀
目前,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職業教育被作為教育的一個層次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全國各地的教育體制要做相應的調整,我省也不例外。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給我省原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一次新的飛躍、一個高的起點。因此,我省應該在這一系列有利政策的鼓舞下,加快高等職業院校的建設,作為新興專業的醫療器械類相關專業更應該抓住著一有利時機,首先在現有相關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在高等職業院校創辦醫療器械工程系(或開設醫療器械類專業),力爭取得教育廳、衛生廳、科技廳等有關部門的重視、關心與支持。下面我就此談幾點想法。
1.醫學工程技術隊伍人才建設的現狀
根據相關調查機構在近幾年對百余家不同級別、不同地域的一般性醫院的醫療裝備管理和維修人員的調查報告來看,當前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才需求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同時也表達了工程技術人員的愿望和要求。
1.1人員缺乏。
從調查顯示,所有醫院都反映工程技術人員的缺乏,我國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在醫療機構人員中比例只有1%―3%,每一個醫學工程技術人員要承擔30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資產的維護管理,基層醫院尤其突出,有的基層醫院甚至沒有維修人員或由總務科的電工兼管。這主要是與醫療器械相關專業起步晚,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少,早期國內只有上海醫療器械專科學校和一些中專校開辦這一專業,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醫療器械的高速增長。
1.2水平偏低。
人員編制比例低,“半路出家”和學歷偏低者在絕大多數醫院都存在著相當的比例,雖然這些人員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由于專業基礎差、知識較陳舊,外語水平低,因此對新設備、新科技接受較慢較難,維修水平明顯偏低。有的畢業分配到醫院后,技術水平不高,動手能力差、長期不能獨立勝任工作,這與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經驗有關,也與后期缺乏必要的專項培訓有關。
1.3職稱晉升難、留住人才難。
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和醫療器械類相關專業教師因在醫院和衛生職業院校都誤認為不是主要學科得不到應有重視。例如:部分醫院(其中包括三甲級醫院)把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化歸后勤科、總務科、藥材科或醫務科代管;學校由于新興起步專業大多數把從事醫療器械相關專業教學人員化歸數學物理教研室。同等條件或高于臨床醫生和臨床教學教師晉升條件,他們能晉升而從事醫學工程專業的卻不能晉升。而那些學歷低沒文憑、外語應試和口語能力低、基礎理論知識不系統,寫論文困難的基層維修人員晉升就更困難了。而相關醫療器械企業給出了豐厚的待遇和系統的職業規劃,由此出現了留住人才難的現象。具有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的高層次人員到了醫院或衛生職業院校認為屈才,除了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職稱、住房等不公外,還有更大的抱負,有的到了科研部門,有的到了國內外大的醫療器械公司,有的考了研究生。
1.4人員來源不一、知識結構不一、人員所在的學科不一。
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大致由經過醫療器械設備培訓班培訓(1980年前工作)的工人、相近專業(自動控制、無線電、電工電子、計算機)改行和80年以后畢業生物醫學工程、醫療器械維修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組成。因此他們只能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從事不同難度醫療器械的維修。把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化歸后勤科、總務科、藥材科或醫務科,造成人員所在的學科不一,定位不明確沒有歸宿感,這樣很不利于醫學工程隊伍的發展。
2.醫學工程專業的教育基地的現狀和矛盾
80年代后期,衛生部在全國五所醫科大學(北京醫大、上海醫大、華西醫大、中山醫大、湖南醫大)建立了五個儀培中心。五個儀培中心的創辦和開展,為我國醫學工程技術隊伍的壯大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近幾年雖然先后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西安醫科大學、一軍醫大學、四軍醫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十幾所高校陸續開設了生物醫學工程或醫學裝備工程專業的本科班,我省內的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醫學院等相關院校也陸續開設了相關專業。但這些學校培養的是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其畢業生不樂于從事基礎維修工作。而南京市第二衛生學校(現為南京衛生學校)開設醫療器械維修中專班,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其畢業生只能對低、中檔器械進行維修,對高、精、尖的大型器械又不太勝任。鑒于上述情況,相關高等職業院校開設這一專業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辦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到目前為止,在教學過程中《影像設備》一直作為主干課程。在此基礎上06年開設醫療儀器維修技術專業、10年開設了醫用電子儀器與維修,醫療儀器維修技術專業已經畢業3屆,在校就讀和正在實習的2屆。據統計,這兩個專業的生源主要來源于本省,畢業的學生主要分布于上海和省內醫療器械企業和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表現很好,已成為主要技術骨干,有的還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醫療儀器維修技術這個專業就說明了通過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實用性高等職業技術人員的可行性,一如既往的發展一定會對目前醫學工程技術人員匱乏現狀的改善作出貢獻。這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開辦醫療器械專業群甚至開設醫學工程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于前期投資大、校企合作動力不足、經費不足、師資力量缺乏、教材和實驗室等種種問題,制約了本專業的發展,導致與上海等同類院校水平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南京建康職業學院也有醫療器械相關專業,但也存在規模小、投入少等共性問題。
3.發展醫學工程專業是現代化醫院建設的趨勢
當代醫學的發展極大地取決于現代化的工程技術進入醫學領域的程度。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已把幾十門學科匯集一體。80年代以來,在醫學診斷過程中廣泛使用了醫學成像技術(X線、同位素、超聲學),內鏡技術、核醫學技術、生理工能檢測技術、免疫診斷技術、人工臟器等先進技術。正是有了這復雜且相互滲透的先進技術和相應設備,才使現代醫學發展如此之快。具調查統計江蘇省蘇南鄉鎮以上醫院和蘇北二級以上醫院DR、彩超、CT、磁共振已經基本普及。因此,現代醫院建設,工程技術人員必然進入醫院,因而發展醫學工程專業是現代化醫院建設的趨勢。
4.醫學工程的發展給醫學工程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諸多客觀歷史因素的存在,目前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的素質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醫院建設的需要,表現為:現有醫療儀器裝備的功能開發沒完全達到設計要求,有的儀器設備的應用只占其全部功能一半,甚至只有全部功能的五分之一,造成儀器裝備的極大浪費,儀器裝備的安裝和使用達不到儀器裝備的基本要求而造成人為的損壞;維修力量缺乏,有的儀器出現故障不能及時排除,壞了無人修,或越修越壞,每年都得支付高額的維修費用。所以,支持醫療器械專業的發展提高全國醫學工程技術人員的素質,是全國醫學衛生事業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場營銷學理論誕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一門獨立學科。隨著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醫療器械生產、銷售的實際需要,市場營銷學知識已逐漸滲透到醫療器械學科之中,形成一門專業性的市場營銷分支學科,是一門內容涉及生物醫學工程學、哲學、數學、經濟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它將伴隨著世界范圍內醫療器械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管理而出現的機會與優勢而產生和發展,并且有著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醫療衛生行業、個人或家庭廣泛的服務利用的需求,必將成為本世紀發展最快的管理學科之一。
一、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歷史沿革
戚鵬等人認為,“教材建設工作在實踐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教材內容、創新性的滯后,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相脫離,教材重復建設嚴重,缺乏對教材編寫質量的監控”[1]。就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來講,起步較晚,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開始從國外引進市場營銷學編著、雜志和國外學者講課的內容譯稿。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更是黑洞,開設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來的事,且并不多見.即使開設此課程的高校也沒有教材,所用教材幾乎都是教師自編,湖北科技學院與國內多數高校一樣,采用自編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醫療器械營銷實務》十二五規劃教材,供高職高專醫療器械類專業用,可視為教育史上第一部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教材,它只為今后教材建設提供最初的式樣和鋪墊,也能為編著出版一部供醫療器械類專業使用的《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優質教材提供研究基礎。
二、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體系的構架
(一)課程內容目標與體系設計
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課程內容總體設計,在“管用、夠用、實用”的整體設計指導思想和“邊教學、邊探索、邊選材、邊優化”的內容建設原則的影響下,探索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課程內容,本著以營銷理論為主干線,融洽醫療器械知識特點,在市場領域中形成專業性營銷學分支學科,突出以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目標、任務為中心組織選擇教學內容,以醫療器械營銷對象為載體而設計營銷知識點,達到以點帶面,把握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匹配、實踐知識與崗位技術匹配、營銷知識與管理能力匹配的關聯性,并充分考慮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融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營銷知識、技能的要求,完善課程內容構建體系。
(二)課程性質定位與適用專業
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探索,實質是課程性質的擇向。作為非營銷類專業或醫療器械類專業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選擇方面,它針對不同學科或專業來說,可以是一專業基礎課,也可以是一專業的主干課;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可以作為醫療器械營銷或其他專業的必修課程,也可以成為選修課。當然,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作為新學科、新課程的面世,依內容體系的整體設計,其課程性質應定論為是一門具有系統理論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應用性學科。適應什么專業用?課程性質的定位已闡明,它主要適用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醫療器械制造與維修(維護)專業,藥劑設備制造與維修(維護)專業、醫學影像設備與管理專業、眼視光學專業使用;也可供醫療器械營銷專業、藥學營銷專業及從事市場營銷或銷售管理人員參考。
(三)課程范疇教學要求與學時
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為科學、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屬于管理學科范疇。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采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與討論等教學方法與手段相結合,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牢固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觀念,培養學生應用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知識解決企業營銷問題的基本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能較好地適應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于學時分配,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的先修課程是醫療器械監督管理、經濟學原理等課程,明確了這些課程,有了這些課程的知識,其營銷學的學時配量也就有了基礎和方向目標,一般要求是按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所占地位與實際需要而分配學時數,其課時量策劃,醫療器械類本科專業必修課配量48學時,專科類專業以36學時為宜;如果作為本科專業選修課來開設,學時分配宜36學時為度;公共選修課就不用分專業,教學形式可多樣化,分配18學時左右,當然這都是個商榷的課時量,僅是個參考的標準。
(四)課程內容體系的架構
四年多來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課的教學實踐,探索課程內容與結構體系,以總結性概括出適合理工醫類專業特點,體現出醫療器械行業開發生產、營銷管理的思想方法,針對醫療器械類專業的差異,已將基本內容的精選與結構框架設計分為10個主體模塊部分,并在每個模塊后備用中英對照的關鍵詞、模塊思考題、典型案例與思考分析,以助知識認知、識記與保持,達到理解、掌握與應用知識、技能的目的。
1.醫療器械市場營銷概述。(1)目標與要求:了解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營銷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與階段特征、內涵及其外延,市場營銷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方法;掌握醫療器械營銷的含義、內容,熟悉醫療器械營銷與醫療器械監督管理關系、醫療器械營銷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研究醫療器械營銷學的意義。(2)教學內容:市場與市場營銷概念,市場營銷學的產生和發展,市場營銷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方法,醫療器械營銷的含義、內容與范圍,醫療器械營銷與醫療器械監督管理關系,醫療器械營銷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2.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環境。(1)目標與要求:了解市場營銷環境對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環境和企業營銷行為的關系、市場營銷環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場營銷環境的概念、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的主要構成,應用分析、評價市場機會與環境威脅的基本方法,分析企業面對市場營銷環境變化所應采取的對策,熟練掌握營銷環境的分析方法及其應用。(2)教學內容: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環境概念和特點,醫療器械市場宏觀環境分析,醫療器械市場微觀環境分析,醫療器械企業內外環境SWOT分析。
3.醫療器械市場購買行為分析。(1)目標與要求:了解消費者市場的含義、特點以及影響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費者購買一般行為模式和決策過程,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及其作用機理;學會運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理論分析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類型及其特征。了解生產者市場、中間商市場和非營利組織市場的含義和基本特征,市場營銷組織的演變,掌握生產者購買決策的參與者,影響生產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和生產者購買決策過程的階段特征,運用生產者、中間商和非營利組織的購買行為類型及其相關原理,分析中國組織市場購買行為的特殊性[2]。(2)教學內容:消費者市場的概述,醫療器械消費者市場購買行為分析及其購買決策過程,醫療器械組織市場購買行為分析。
4.醫療器械市場調查與預測。(1)目標與要求:了解醫療器械市場信息對企業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場營銷信息系統含義與構成,掌握市場營銷調研與預測過程和方法、步驟;預測市場的需求,應用市場營銷調研和預測結論為企業市場營銷決策服務。(2)教學內容:醫療器械市場現況調查與分析,醫療器械市場需求的預測[3]。
5.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組織、計劃與控制。(1)目標與要求:了解市場營銷組織的演變、組織形式及其對現在和將來的事務的具體安排職能,掌握營銷計劃內容與實施,市場占有率的主要指標及其意義,明確計劃是企業進行營銷管理的重要依據,通過計劃的制訂與實施能夠協調營銷活動,掌握面向對象的營銷技術,加強營銷管理,從而實現營銷目標;掌握營銷控制,面對現在和將來,開展營銷質量監控,實施營銷質量評估[4]。(2)教學內容: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組織,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計劃,面向個人或家庭消費者、經銷商、醫療衛生機構推銷醫療器械實務,醫療器械市場營銷控制。
6.醫療器械目標市場營銷戰略。(1)目標與要求:了解市場細分、市場選擇、市場定位營銷戰略各步驟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及其聯系,理解市場細分的作用和依據,應用市場細分原理和市場定位方法,處理企業目標市場營銷中存在的各種問題。(2)教學內容:醫療器械市場細分,醫療器械目標市場選擇,醫療器械市場定位。
7.醫療器械市場營銷組合策略[5]。(1)目標與要求:了解產品的概念及其營銷價值,掌握產品組合策略和產品生命周期的階段特征及其營銷策略,學會應用新產品開發過程、新產品采用與擴散過程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決企業市場營銷實踐存在的各種問題;了解醫療器械定價的主要影響因素,掌握定價的一般定價方法和基本策略,學會應用價格變動的反應及價格調整原理,分析醫療器械行業的價格大戰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銷渠道和物流的含義及作用,掌握分銷渠道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分銷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類中間商的作用,并應用分銷渠道理論來解決當前企業營銷的現實問題。掌握促銷的含義與作用,促銷組合的基本內容以及各種促銷方式的主要特點,理解廣告的設計原則和人員推銷的基本策略,公共關系和營業推廣的主要活動方式,應用促銷組合理論,分析中國企業促銷實踐中存在的問題。(2)教學內容:市場營銷組合策略內涵、構成、特點與作用,醫療器械產品策略,醫療器械定價策略,醫療器械分銷策略,醫療器械促銷策略。
8.醫療器械招投標與融資租賃[6]。(1)目標和要求:了解醫療器械招投標、融資租賃的基本概念、形式、特點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簽約與履約的法律責任。(2)教學內容:招標、投標及其融資租賃的基本概念,經營租賃、金融租賃與融資租賃,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醫療器械招投標的種類、范圍與形式,醫療器械融資租賃方案設計與實施,合同簽約與履約。
9.醫療器械市場國際營銷。(1)目標與要求:了解國際市場營銷與國際貿易,掌握國際市場營銷與國內市場營銷的區別,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內容及其在國際市場營銷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選擇國際目標市場的基本標準,揭示和分析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營銷策略。(2)教學內容:醫療器械國際市場營銷概述及其演進,國際市場營銷與國際貿易、國際市場營銷與國內市場營銷的比較,醫療器械國際市場營銷宏觀環境分析,醫療器械國際市場目標選擇與進入方式、關稅知識,醫療器械國際市場營銷組合策略與組織形式,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國際市場營銷問題與對策。
10.創新理念與特色營銷。(1)目標與要求:了解關系營銷理論知識,掌握關系營銷與傳統營銷的關系;掌握綠色產品市場,樹立綠色營銷觀念,服務營銷的定義、分類,服務營銷組合策略,了解網絡營銷特點,運用網絡營銷策略;了解體驗營銷特點,學會讓目標顧客觀摩、聆聽、嘗試、試用等方式體驗醫療器械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讓顧客實際感知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或性能。了解文化營銷內涵,掌握文化營銷特征。(2)教學內容:關系營銷的概述及其運作;綠色營銷的內涵及其特征;服務營銷營銷概念、分類及其服務特征,服務營銷組合與質量管理;網絡營銷特點與運行方式;文化營銷內涵及其特征,文化營銷層次與功能;醫療器械體驗營銷的產生與發展,體驗營銷特點營銷策略;水平營銷的概念與傳統營銷的區別。
三、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設計的實踐探索
(一)近幾年課程教學實踐成效
幾年來,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內容,在滿足教學需要中選材,在不斷充實內容中優化知識體系。已在2008級、2009級、2010級、2011級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必修課)和2010級、2011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專選課)的教學中,通過課程試教、試改與內容精選的程序運行中,使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完善,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從理論教學上講,仍采用課堂班級授課,輔導課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實踐教學主要途徑是每年參加一次區域性或省、市大型醫療儀器、設備展覽會,5―6次醫療器械市場調研、營銷案例分析,也有平時的課堂案例短時討論。
(二)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主要教學方法。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教學鑒于目前還沒有正式出版教材,書市上典型營銷案例也較少,教學參考也處于短缺狀態,教學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適量結合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閱讀有關醫療器械市場營銷案例資料。講授要求少而精,講重點和難點,啟發引導學生自學;也可運用醫療器械典型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式學習;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參與營銷多種形式的實踐來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主用教學手段。采用講授與自學結合,案例分析與講堂討論結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借助課堂討論、計算機模擬、情景模擬、社會實踐、市場調查、營銷策劃、營銷咨詢與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營銷知識應用能力、營銷決策能力和營銷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業,給學生接觸實際、運作分析的機會,達到實踐操作的訓練目的。
(三)課程考核目標與單科成績計算法則
課程結業考核。實行試卷考核的傳統模式,采用百分制計分。對于非營銷學專業學生來講,可以通過營銷學理論知識的記憶、理解,加深對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系統性認知,體察其課程內容的整體概貌。但這方法有引導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的基本概念、難以考量出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績計算。采用閉卷考試,卷面成績占50%;醫療器械年展會和醫療器械營銷案例分析是學生實踐課考核的資料與標準,成績占30%;平時上課考勤、課堂紀律等項占20%。綜合計算單科結業成績,滿分100分。
(四)課程考核命題設計
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課程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開設的一門專選課、專業必修課程。課程考核試卷命題標準參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專業、同層次、同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的結業水平,以《課程教學進度計劃》中所規定的知識內容和目標層次要求編制。試卷分大題型,以各大題學時分布與該門課程教學中所占的學時數對應,各大題考分分布以考試內容所占全卷的總分分值,體現教學時數的短長,體現知識單元在整個學科領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識考點涵蓋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體系,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并保證多數考生能夠在規定考核時間內完成全部試題回答,其試題難易度、期望考試質量與實際命題目標測試要求相符合。
(五)課程內容構建質量與效果的實證分析
課程內容構建質量與效果的實證分析,其實證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見證于采用課程內容選擇與內容結構體系調研,課程教學考核的質量分析等手段舉證比較。
1.課程內容及其結構體系實證分析。調研對象與方法,以調研開設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的必要性、學時數、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及其結構體系設計問卷調查表。2011年7月以來,先后通過網絡調查、問卷調查、回校面談等多樣化的方式方法,向畢業生和在校生共發放調研問卷46份,實際收集有效電子版、紙質版問卷共37份,無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約占80%。
調查結果。對醫療器械類專業開設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認為很有必要開設,14人認為可以開設,4人認為沒有必要開設;對開設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時的回答,23人認為開設36學為好,10人認為54學時合適,4人認為36學時多了;對近三年開設醫療設備營銷課程教學內容選擇、知識含量與內容結構安排的認知,24人認為內容管用、夠用、實用,13人認為內容基本上管用、實用,內容缺少不夠用。
實證分析一。從教學學時看,認為36學時多了的觀點認為,醫療器械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是醫療器械使用、維護與維修,做售后服務性技術工作,學點營銷知識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深學;持36學時不夠用的觀點認為,醫療器械產業是關系人身安全與健康的“朝陽產業”發展迅猛,將會推動醫療器械營銷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這個需求量就包括數量和質量,需要懂得醫療器械營銷學專業知識,才能適應市場營銷工作。最后的結論佐證了開設36學時比較合適,其點擊36學時的人數也占多數(62%,23/37)。
實證分析二。從教學內容方面看,撇開認為內容基本管用、夠用的觀點而來討論其認為內容不夠用的說法。認為內容不夠用是因為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較大的支柱產業,營銷學涉及的學科知識面寬闊,只有足夠學時、豐富知識內容才能構成知識內容結構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的連貫性、實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營銷、家庭醫療保健儀器營銷,體驗營銷知識內容。
結論,教學內容的充實性,內容知識的寬度、深度及其結構體系的科學性,是個漫長的建設與優化過程。對已持有的不同學說,可能是當時的問卷調查表沒有把本專科分類設計而形成的調查自身誤差,還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2.課程考核與考試質量實證分析[7]。在醫療器械市場營銷學課程內容探索研究,以教學實踐為手段,并在教學實踐中選材,2010年以來,對課程內容構建質量與效果的考核,用教學測量來舉證分析。以2010級醫用電子儀器與維護專業醫療設備營銷課程結業考核為例,考核資料來源于湖北科技學院課程考試質量軟件錄入醫療設備營銷課程結業考核分數,自動生成考核結果及其成績分析、質量分析數據。
考核結果,本專業共有35人參加考試,最高分92分, 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標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區分度 0.23。
考試成績分析,從成績分數段分布頻數看,高分或低分的學生數相差也不遠,大約處于持平,頻數曲線顯示中間高、兩邊低狀態,近似于正態分布,大部分學生考試分數在均值75.8±8.37的范圍內,考核結果與結論反映學生對課程知識系統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試質量分析,從試題總體上看,以偏度與峰度見證,偏度值為0.12,表明考試成績的分配,屬于正偏態,偏態程度屬中下等。峰度值為2.18,本次考試成績的分配曲線屬于近似于正態曲線,為扁平而略帶尖的頂峰度。再從區分度看,它是衡量、鑒別學生水平能力差異的指標,本次考試區分度值為 0.23,在區分范圍 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試質量沒有較好地區分學生實際水平。
參考文獻:
[1]戚鵬,邢鵬.高校教材建設工作問題及對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蔣長順,喬忠.安徽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
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3).
[3]胡亞榮,金浩宇.把握企業需求提升醫療器械專業學生
就業能力[J].衛生職業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營銷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研究[J].中國市場,2012,(5).
[5]吳錦.淺談藥店會員制創新營銷策略研究[J].價值工
程,2012,(17).
[6]金興,喬忠,王能河.醫療器械營銷實務[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11:179-210.
(一)生物醫藥
(1)創新藥物
以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生物制藥骨干企業為依托,加強產學研合作,以基因工程藥物、疫苗和診斷試劑、抗生素類藥物、化學新藥、特色非專利藥、新型藥物制劑和醫藥用包裝材料及制藥設備為重點,重點研發預防和治療重大傳染病、心腦血管和腫瘤及地方常見多發病的創新藥物,提升藥物的原始創新能力,推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品種,并加大對處于研發階段和臨床試驗階段藥物的扶持力度,為產業化儲備一批新藥。基因工程藥物。依托哈藥集團生物工程公司、圣泰制藥、仁皇藥業、紫杉科技、眾生北藥、美華生物等骨干企業,加速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化進程。重點發展基因重組人干擾素α-2b、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抗HER2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重組抗EGFR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CD20單抗、CD52單抗、高糖化重組人干擾素α-2b、高糖化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腫瘤壞死因子(TNF)融合蛋白、人血管內皮抑制肽、纖維蛋白源、NGF神經生長因子、基因疫苗、轉移因子、胸腺肽系列等產品。疫苗和診斷試劑。抓住國家擴大公共免疫計劃范圍的契機,針對重大傳染疾病的快速診斷、預防,建立人用疫苗研發技術中心和診斷試劑研發技術平臺,加快推進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治療腫瘤、乙肝、七價肺炎、子宮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梅毒、衣原體、人瘤病毒(HPV)、腫瘤等診斷試劑和肺癌、胃腸癌、卵巢癌快速檢測試劑盒以及生物芯片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打造國內現代化疫苗和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基地。抗生素類藥物。以哈藥集團為重點,繼續鞏固抗生素原料藥和頭孢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培育青霉素系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引進膜過濾、7ACA及系列產品項目,進一步提高抗生素深加工品種的競爭能力;開發和仿制一批市場需求量大、工藝技術先進、質量穩定可靠、療效確切、副作用的化學藥品;建成全國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建設原料藥出口生產基地,以規模優勢贏得市場。化學新藥。依托哈藥集團總廠、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譽衡制藥、博萊制藥等骨干企業,開發替代進口藥品的治療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等的化學藥物,重點開發和生產三精司樂平、西維來司那抗感染凍干粉針、厄貝沙坦膠囊、鹽酸伊托必利片等一批國家級新藥。特色非專利藥。加快國際認證步伐,緊抓國際市場一大批暢銷藥物專利集中到期的歷史機遇,有選擇地發展高附加值的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大力發展藥物制劑產品國際化;以國內市場為重點,優先選擇發展抗腫瘤、心腦血管等潛在發展前景廣闊的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藥。新型藥物制劑。依托骨干企業,大力推廣新型粉碎技術、薄膜包衣技術、微型包囊等制劑新技術,加快發展控釋、靶向給藥、透皮吸收劑、速溶制劑、口腔粘膜給藥、透皮控釋制劑、微囊劑及滲透泵片等新劑型產品,重點開發胰島素口服制劑項目。醫藥用包裝材料及制藥設備。依托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納諾醫藥化工、紅十字中心血站藥業、宏立藥用膠囊等一批骨干企業,采用國內外技術和設備,開發生產鋁塑包裝系列產品、藥用丁基橡膠膠塞、機制膠囊及膠囊充填設備等先進包裝產品和制藥機械,提高醫藥產品包裝檔次和水平。
(2)現代中藥
緊抓國家振興和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機遇,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藥食兩用”,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北藥開發為重點,積極開展野生與栽培藥材的資源調查、種質保藏、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技術的研究,盡快完善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建設,推進中藥傳統劑型向現代劑型轉變;加強北藥應用開發研究的技術平臺建設,利用細胞融合、克隆、組培脫毒、轉基因等技術加快改良和選育中藥材優良品種,應用緩釋、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膜分離等現代制劑技術重點發展抗腫瘤新藥、心腦血管特效藥、保健藥品等產品;完善中藥的技術標準和安全用藥保障體系,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北藥種植。以33家中藥廠為依托,建立起北藥規范化種植(GAP)基地,扶持一批市縣級中藥材種植基地。在丘陵淺山區如五常、延壽、依蘭、木蘭、賓縣、阿城等地開發建設五味子、刺五加等基地,在依蘭、五常、巴彥、通河、延壽等地建立充山參、西洋參等基地,大力推行GAP規范種植。現代中成藥。依托哈藥集團中藥有限公司、世一堂制藥廠、葵花藥業、珍寶制藥、圣泰制藥等骨干企業,努力實現中藥產業裝備現代化;有重點地培植一批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企業,推動組織培養、細胞培養、微生物發酵、轉基因、膜分離、指紋圖譜等現代生物及現代制藥技術向中藥制造領域滲透,促進傳統中藥產業升級和現代中藥開發;支持企業采用超微(含納米、微米)粉碎、超聲波提取、CO2超臨界萃取、大孔樹脂吸附分離、超濾、膜分離、噴霧干燥等中藥提取、分離、純化技術,提取中藥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加大“中藥二類新藥注射用金森腦泰”、“中藥三類新藥圣寶肝泰膠囊”、“護肝滴丸”、“雙參乙肝滴丸”等中藥新品種的開發力度;緊抓雙黃連、刺五加、芩暴紅、熊膽等具有資源優勢的品種,對“世一堂”、“葵花”、“滿山紅”等品牌產品進一步深度開發,搞全覆蓋的劑型開發,盡力做優、做大、做強,真正形成拳頭產品和獨家品種;重點開發完成加味血栓通緩釋膠囊、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用骨瓜提取物等并推進產業化。中藥飲片加工。以市中藥優勢企業為依托,加強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及規范研究,鼓勵中藥原料、飲片、提取物、中成藥等有效成分含量測定方法、質量檢測與質量控制(如利用指紋圖譜、生物芯片技術鑒定藥材及相關產品)技術研究,建立符合GMP標準中藥飲片生產基地,推進中藥飲片生產向標準化、可控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強配方顆粒、單味超微速溶飲片等新型品種的開發與應用。OTC及保健藥品。依托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哈藥六廠等骨干企業,鞏固和發揮原有品牌效應,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現代中藥制取技術,開發生產促進人體增強免疫力、調整神經、調理胃腸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勞等獨家、特色、系列化的保健藥品,重點發展維生素類、蜂產品類、人參類、鹿類等大眾健康產品。
(3)生物醫學工程和生物醫藥服務外包著眼于滿足全民基本醫療保健的需求,加強產學研聯合,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等現代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積極發展包括睡眠醫學工程系統和裝置、便攜式微型生命體征監測和小型生化檢測裝置(快速微型血壓、血糖、血氧、尿液、動脈粥樣硬化檢測,以及中風等疾病早期預警等裝置)、按摩及中醫保健器械等在內的康復醫療器械。進一步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依托市的醫藥研發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合同研究組織。生物醫學工程。引進一批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骨干企業,鼓勵采用智能化、數字化、光電一體化技術,擴大國內市場緊缺的常規普及型醫療器械的生產規模,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材料制品、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領域,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發揮市實驗室管理系統、儀器分析、技術服務、項目信息、人才培訓等各領域優勢,依托醫科大學、中醫藥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的生物醫藥服務外包公司落戶,整合和完善各類服務資源,搭建生物醫藥信息、活動和技術平臺,初步形成涵蓋新藥研發各階段的“外包”服務鏈,為創新企業提供實驗場所、實驗設備、實驗室服務、新藥申報、臨床研究等一系列技術外包服務,重點發展包括分子優化,先導化合物篩選、動物試驗等臨床前研究和包括臨床文件、政策法規咨詢、生產包裝及藥品推廣、市場銷售、藥物經濟學、商業咨詢及藥效追蹤等藥品上市輔助工作在內的生物醫藥服務外包。
(二)生物農業
(1)生物良種
積極發展優質超級水稻、專用大豆、專用玉米,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加速農林業新品種的升級換代,擴大優質品種覆蓋面積;加強優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擴展和延長產業鏈;支持重點科研機構和大型種業公司,提高市生物種業競爭力;逐步形成集資源保護、良種選育繁育和經營推廣為一體的現代種業體系。優良品種的規模化種植。重點支持優質超級稻、高產專用玉米、高產(超高產)專用大豆,推進優良品種的自主選育。重點建設雙城、呼蘭、阿城、賓縣的優質玉米基地,五常、尚志、延壽、方正、木蘭、通河的優質水稻基地,巴彥、賓縣、依蘭的優質大豆基地。動物新品種及特色農產品。重點培育奶牛核心群、肉牛優良雜交組合、生豬新品種、轉基因魚等,促進其實現產業化。推進依蘭錦燈果、延壽萬壽菊、賓縣雙孢菇、香坊巴西菇等10余項特色產業開發試驗示范項目建設,推廣“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林木新品種。進行林木育種區區劃,建立林木良種科研、推廣和生產體系,實現林木基因工程優良新品種、工業用材林良種、能源林新品種等產業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以及加強食用菌深加工和菌種選育建設及產業化。
(2)綠色農用制品業
抓住綠色食品市場迅速壯大的良機,重點發展枯草芽孢桿菌、淡紫擬青霉產品及其復配制劑、生物降解高效活性吸水劑、肥料控釋劑、酵素有機肥等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產品;并以哈獸研為核心,重點建設包括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在內的、達到國際標準的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利用其工藝規程和工程化技術數據加速向生產企業進行技術轉移,建立和擴大生產能力,形成獸用生物制品的開發、中試和工程化技術研究、規模化生產的產業化體系;推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生產企業進入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形成1-3個大型龍頭企業,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且規模最大的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研發生產中心、動物疫苗專業化生產基地、動物疫苗獸用生物制品高新示范產業化基地。生物肥料。依托益農生化公司、恒華生物肥料公司、白石生物有機肥料等科技型企業,利用麥秸、玉米稈、高粱稈等農業廢棄物生產肥料,重點開發微生物肥料菌種劑、生物復合菌肥、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等綠色農用制品;支持農用水資源清潔、高效、安全利用技術和農田灌溉制品研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開發生態飼料、功能飼料,積極推進動物源性蛋白飼料和秸稈生物顆粒蛋白飼料研發,加強配套技術及生產設備的研究,促進新型飼料產業化;在推廣使用大豆、玉米、水稻等專用肥料控釋劑產品的基礎上,支持建設控釋肥料生產基地,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生物農藥。依托強爾生化、科潤生物等科技型企業,重點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等綠色生物農藥,支持高效、經濟、安全農藥的產業化;重點支持寧南霉素、淡紫擬青霉和枯草芽孢桿菌項目。加強與全俄羅斯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全俄羅斯生防所的合作,研制以食蟲病原真菌為主要成分的生物制劑用于防治蝗蟲,對全俄植物保護研究所研制的治農作物真菌性和細菌性病害的生物制劑、防治蔬菜、果樹和觀賞作物的有害線蟲的生物制劑、防治節肢動物門和致病線蟲、蚜蟲、紅蜘蛛、螨類的生物制劑在我國環境條件下進行試驗,力爭研制出適合我國的新型生物農藥制劑。動物疫苗。依托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維科生物技術開發公司等骨干企業,在禽用常規疫苗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禽流感等特種疫苗,同時大力發展牛、豬、羊等大動物疫苗,大力發展獸用抗生素及抗病毒系列產品。研究流行毒株鑒定、基因工程疫苗株分離技術和中草藥抗病毒藥物篩選、提取技術,開發禽流感系列疫苗、豬流感新型疫苗、豬繁殖障礙病疫苗、牛乳腺炎透皮制劑、獸用長效緩釋注射液等產品,并盡快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動物用診斷技術及試劑。依托哈獸研大力開發多種診斷技術及試劑,盡可能擴大病毒亞型鑒定技術、ELISA診斷技術、Dot-ELISA診斷技術等標準在全國推廣應用,力爭實現重組和蛋白抗原瓊擴診斷試劑盒的規模化生產和推廣使用。
(三)生物制造
生物基材料。利用豐富的生物質原料,以生物質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基礎,以化石資源的生物替代為目標,以降低成本為重點,加快推進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規模化發展,努力提升大宗發酵產品的生產水平及產品質量,通過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示范,加快相關產品衍生產物的開發應用,重點建設一批生物基材料的中試工程技術平臺和環境友好型的生物基材料制造中心。以辰能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優勢骨干企業為支撐,大力發展通過發酵生產1,3-丙二醇、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生物基材料;以工業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為支撐,支持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大力發展丁二酸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氨基酸、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多功能可降解液態地膜)、L-乳酸、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羥基脂肪酸酯等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酶制劑)。以促進節能減排為目標,以新型生物反應過程為核心,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劑對傳統化學制造過程的改造,對現有的重要酶種、生產菌種及發酵工藝,進行重點改造。以美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樂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美佳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為依托,重點開發動物腸道益生菌、果蔬微生物活菌防腐保鮮劑、凝乳酶、大豆肽、大豆苷元粉、工能蛋白等生物酶制劑,加快產業化步伐;以工業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為核心進行技術研發,開發研制高產細菌纖維素菌株、亞油酸異構酶、高溫酸性淀粉酶、高溫糖化酶、堿性蛋白酶、堿性脂肪酶、堿性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等重要酶制劑產品,重點突破工業酶規模化表達體系技術;建立工業酶制劑工程技術研究平臺,開發新型酶制劑,提高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產量;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業,發展壯大一批專業化的工業酶制劑生產骨干企業,促進酶制劑產業的集聚和發展。功能添加劑。通過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及代謝工程技術,加強對傳統發酵產業的技術改造,開發新的玉米綜合利用產業鏈,以哈工大集團、華冠科技、大成玉米等企業為依托,以高產γ-聚谷氨酸的菌株發酵制造γ-聚谷氨酸;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發酵生產黃原膠、環狀糊精、普魯蘭膠、透明質酸、結冷膠等微生物多糖類產品;以玉米為原料精深加工生產玉米玉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化工醇等產品。糖工程產品。支持以玉米芯為原料生產低聚木糖、木糖、糠醛、低聚木糖醇、木糖醇等糖工程產品,不斷完善聚葡萄糖、香菇多糖、海藻糖、殼寡糖、異麥芽酮糖醇、赤蘚糖醇、甘露醇等產品的工業化生產技術,實現產品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建立“農林廢棄物資源利用—功能糖產品生產—無公害養殖業—安全食品生產”的綜合利用循環產業鏈。大豆深加工。發揮本地產非轉基因綠色大豆的資源優勢,以哈高科、三樂源生物、惠康食品、禹王植物蛋白、吉慶豆業等為依托,以大豆為原料,生產優質低溫豆粕、蛋白、蛋白纖維、大豆皂苷、高純磷脂、改性磷脂等產品,重點發展大豆蛋白系列、大豆醫用保健產品系列等深加工產品。
(四)生物能源
農村沼氣建設。依托國家大力推動農村沼氣建設的契機,積極推進“一池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四位一體”(沼氣池與塑料大棚、改圈、改廁相結合)和“八個一工程”(沼氣池、太陽能、省柴節煤爐灶與衛生廁所、畜廄、水窖、青貯氨化池、經濟林或生態林建設相結合),逐步形成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菜”農村循環經濟基本模式,形成較為完整的良性循環生物能源發展鏈。依托龍能燃氣投資公司等龍頭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充分利用農業畜牧養殖廢棄物和城市有機垃圾,加快規模化沼氣技術開發力度,大力發展集約化專業養殖場沼氣工程,以滿足廣大農戶需要的新型、高效小型戶用沼氣池。針對冬天氣候寒冷,沼氣發酵系統產氣能力低的特點,力爭采用高效、連續規模化沼氣裝置及低溫菌應用集成技術,加快解決沼氣池不能正常產氣的技術難題,實現高寒地區沼氣的常年生產。燃料乙醇。采用國際先進的酶裂解和微波技術,以各種谷物秸稈、蒙古櫟種子等農林業殘余物及非糧作物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乙醇。加大利用纖維質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科研攻關力度,努力建成萬噸級纖維乙醇產業化示范項目,形成秸稈采集、儲存、調運、纖維素酶生產制取和配送、纖維乙醇生產與集中脫水加工等較為完備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實現纖維乙醇的規模化生產。同時,研究開發纖維素基的丁醇生產技術。生物柴油。研究以地溝油、煎炸油、廢動植物油、工業廢油等廢棄油和大豆油油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工業化實驗裝置和生產工藝,加強清潔生產工藝開發,提高轉化效率,提高產業化規模。同時,測試和確定生物柴油燃燒和排放特性等指標,制定生物柴油產品和技術標準。生物質發電和供熱。按照積極穩妥、合理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探索“直燃做大、氣化做小”的不同生物質發電技術的產業發展路徑。不斷完善以木屑、工業廢渣等工農業生產廢棄物為原料的發電技術,提高節能效果和環保效益,建立高效、高產的生物質發電、發熱工程。充分利用工農業生產廢水,大力發展利用有機廢棄物的大型工業沼氣工程,建設一批高技術、高水平的沼氣熱電示范工程。
(五)生物環保
水污染治理。依托工業大學、工業大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華化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深深藍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研制具有化學絮凝劑同樣性能或性能更好的高性能、高穩定性、無毒性生物水處理絮凝劑;研制強化生物降解無毒化的各種高級氧化/生物過濾耦合水質凈化技術與裝備;研究提高穩定性有機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的預處理技術;開發高效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去除飲用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等關鍵組合生物技術與裝備;開發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復合式高效水解酸化、厭氧發酵和好氧生物處理設施。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依托工業大學、高維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通過生物工程、再生回收的綜合處理方法有效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使之無害化、資源化,實現節能減排;對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進行生物煉制,最大限度發揮使用價值,實現節能、減排、降耗的目標,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生產過程中污染治理。采取生物工程處理技術,對牛糞、豬糞、雞糞進行高效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篩選出2種至4種長殘留性除草劑生物降解產品,建立長殘留性除草劑生物降解產品生產加工的企業標準并進行試驗示范;采用現代微生物發酵技術,將生產淀粉過程中產生的廢渣轉化為無害無毒、營養豐富的高品質動物飼料。
(六)創新體系建設
生物醫藥研發中心。吸引國際、國內醫藥研究的一流人才和機構,構建專業化的研究機構和優秀的人才隊伍,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庫;加快組建生物醫藥、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細胞工程、醫學病原學等重點實驗室,協同醫科大學、省中醫藥大學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及醫藥企業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機制,形成企業與院校、企業與科研機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以獸醫研究所為依托,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包括知識創新基地、技術創新基地和后勤保障系統三部分;其中,知識創新基地包括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科研綜合樓、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中心,技術創新基地由達到GMP標準的現代化實驗生產檢驗設施組成;力爭將獸醫研究所打造成我國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制研究的最重要基地。SPF商品代種雞群和育種保種中心。依托獸醫研究所實驗動物中心暨省實驗動物質量監督檢驗站,擴大SPF雞種群的飼養保種規模。加強在SPF雞的環境監控、遺傳育種、營養調控、飼養管理、微生物監測等方面的工作,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獸醫研究所實驗動物中心自身提供品種優良的京白雞SPF種雞,建立生產規模達年存欄17000只的SPF商品代種雞群和育種保種中心,保證新型禽流感疫苗生產的需要。生物醫藥技術孵化平臺。構建新藥開發專業技術服務模式,以提高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為目標,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打造專業孵化器的生物醫藥特色品牌。以高科技創業中心為主體,組建一批醫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如生物工程醫藥科技創業中心、北藥開發創業服務中心、醫療器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建設服務于生物醫藥企業的技術服務平臺;建立專家庫,為企業提供項目論證、技術咨詢、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服務;建立公共實驗技術平臺,為已有開發項目的企業提供配套的實驗支持和研發支持;建立新藥開發中試基地,為孵化項目提供場地、設施、人才、資金、政策等便利條件,推進成果的商品化進程;開展GCP培訓,培養熟悉《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GCP)及現行管理法規,熟悉試驗用藥品臨床前和臨床方面信息的專業人員。生物產業網絡信息服務系統。依托亞太傳統醫藥技術與產業網、中醫藥文獻信息中心和孵化器與科技信息網、醫藥科技產業園共建的生物醫藥信息網,推動醫藥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并盡快投入使用。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創建生物產業資訊技術平臺,把握生物產業發展最新動態,使之成為一個國內外信息交流的窗口。建立醫藥電子商務中心和物流送配中心,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解決商品流通堵塞造成的產銷脫節、供需不符、積壓短缺、資源浪費等問題,調劑庫存,使市場資源有效配置。
發展空間布局和項目籌劃
(一)空間布局依據
統籌協調原則。產業布局要與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發展規劃》以及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有機銜接,對各產業功能區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明確定位,協調發展。比較優勢原則。從市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開發區、呼蘭區利民經濟開發區、阿城市新華新區以及五常市、雙城市經濟開發區和科技園區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依據比較優勢,有選擇地培育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優勢產業,形成特色經濟,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體系,實現特色產業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推動市生物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突出重點原則。充分利用市生物醫藥龍頭企業的產業基礎優勢,進一步發揮本地資源、區位條件、生產要素供應優勢,促進資金、技術、科教資源、人才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構建完善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培育區域增長極,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布局的產業基地。立足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延伸產業鏈,構建服務平臺,增強對上下游產業的吸引力和帶動效應,形成良性互動、由點及面的發展態勢。可持續發展原則。產業布局要與全市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根據生物產業原料、市場、資源依賴程度錯落布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產業。
(二)總體布局
根據市經濟發展態勢以及生物醫藥產業基礎、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的項目地域分布情況,從構建產業鏈群的需要出發,統籌規劃生物產業核心區和擴展區的產業布局。核心區、擴展區的布局要充分體現集聚發展、集中投入、以點帶面的原則。特色產業鏈條的打造要以現有龍頭企業、主要產品和資源優勢為依托,人力、物力、財力和配套設施為保障,相對集中連片布局,形成以生物醫藥為主導、生物農業為輔助、逐步培育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的生物產業體系架構和以點帶面、點狀輻射與點面結合的區域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格局。即:以建設“一極三園”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為戰略支點,發揮哈藥集團、開發區、呼蘭區利民醫藥科技園、新華新區生物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作用,以賓縣、雙城、五常等為拓展,逐步形成“‘一極三園’帶動(核心區),擴展推進(擴展區),輻射大慶、佳木斯、牡丹江等毗鄰城市(輻射區)”的協調發展布局,促進區域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發展。核心區:發揮“一極三園”(哈藥集團、開發區、利民醫藥科技園、新華生物產業園)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依托其龍頭企業、資金、設施、人才、技術、信息較為集中的先發優勢和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形成以生物醫藥為核心的研發、人才和技術成果聚集、國際信息的交流中心。重點加強創新公共服務條件和平臺建設,搭建產業化示范基地,發展生物醫藥為主、生物制造、生物農業和生物環保為輔的配套服務支撐體系,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一極三園”作為市生物產業發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松北科技創新城為中心,以大學、大所和重點生物企業為依托,建設生物產業研發、檢驗、信息、科技成果評估、中試、孵化、人才培訓等產學研平臺。“一極”中污染嚴重的企業,在具備條件時,應考慮向園區搬遷,以減少市區污染,增強生物產業集聚。擴展區:以核心區相鄰三市(縣),賓縣、五常市、雙城市為擴展區。發揮相鄰拓展區的產業延伸功能,依托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吸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龍頭企業入駐,打造、延長生物產業鏈條。發展與核心區互補定位的生物制造、生物農業。在五常市設立市生物制造產業基地,突出自身特點,重點開發微生物制造、酶制劑有關技術、產品,依托五常市“稻米之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物農業。建設雙城市農用育種公共研發平臺和實驗室,設立現代農業生產示范中心。輻射區:以市其它縣(市)、大慶、佳木斯、牡丹江市等毗鄰城市為市生物產業輻射發展區,拓展市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擴大產品研發試驗、試生產、示范消費半徑。
(三)重點產業布局
1.生物醫藥。主要布局在哈藥集團所在中心城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利民產業園、新華生物產業園。依托哈藥集團、富爾斯特、濟仁藥業、仁皇藥業、完達山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疫苗和診斷試劑、抗生素類藥物、化學新藥、特色非專利藥、新型藥物制劑等創新藥物,現代中成藥、中藥飲片加工、OTC及保健藥品等現代中藥和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服務外包。2.生物農業。主要布局在南崗區、五常市和雙城市。依托省農科院的技術優勢,發揮育龍種業、松粳科技等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依托稻米、大豆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種植、畜牧、水產等農用良種,生物農藥,動物疫苗和診斷試劑有關產品。3.生物制造。主要布局在南崗區、五常市。以大學的先進技術成果為基礎,重點開發生物質基高分子新材料、木質纖維素原料生物高效轉化等技術和產品,開發微生物資源、傳統啤酒類制造等關鍵技術。4.生物能源。重點布局在南崗區、五常市、雙城市和尚志市等其它輻射縣區。依托哈工大生物工程研究所、大學、省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重點開發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轉化木質纖維素等物質生產能源乙醇、秸稈原料生物高效轉化生產乙醇、高能源植物優選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5.生物環保。重點布局在南崗區,五常市。重點引進、開發生物環保裝備與技術,構建生物環保產業鏈條,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四)重大項目籌劃以項目為載體,促進市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促進已建設完成的項目盡快投入運營;二是“十二五”期間,在項目規劃建設上加大向生物產業領域的傾斜力度。
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市生物產業基地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市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協調等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具體負責市生物產業的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管理服務和相關優惠政策的落實,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統籌服務基地產、學、研、開發等事宜。2.完善咨詢論證。聘請包括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醫學、生物農業技術、經濟研究、企業界等領域的國內外著名專家,成立市生物產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就生物產業政策、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產業定向、項目篩選、園區建設等重大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3.推進行業管理。由核心企業牽頭成立市生物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行業自律,負責上下游企業的協作,促進會員間交流,協調會員間利益,為會員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對外合作、職業培訓等方面服務,推動生物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4.強化責任落實。市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根據《市生物產業發展規劃》進行分工,加強溝通協商,密切配合,落實和完善各項保障措施,確保實現《市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各區縣要按照《市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各自實際抓緊制定具體落實方案,確保取得實效。具體工作方案和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報送市發展和改革委。建立獎勵機制,對生物產業發展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獎勵。
(二)加大政策扶持
1.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加快省生物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結合生物產業發展具體情況,制定進一步加快市生物產業發展的有關投融資、土地、財稅和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政策的實施細則,加快生物產業發展步伐。2.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爭取資金支持。積極推薦我市生物技術企業申報國家和省重大項目,對獲得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等項目,市政府給予50萬元至200萬元的配套資金。3.加大對重點生物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對重點生物企業投資擴能、重大技改等項目在現有流動資金、技改貸款貼息政策基礎上,提高貼息比例、延長貼息年限;支持利民醫藥園區、開發區醫藥工業園區等重點生物醫藥園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在現有貸款貼息政策基礎上,提高貼息比例;開發區、利民開發區管委會、松北區、呼蘭區、五常市、阿城市等重點區域要在土地、規劃、財政等方面制定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4.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項目計劃,逐年加大在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各類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扶持生物企業產品研發、產業化示范、公共創新平臺等項目。5.落實國家關于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生物產品制度。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用財政性資金進行采購的,應優先購買列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生物產品。6.加強生物產業的國際合作。鼓勵大型生物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和跨國并購,努力培育幾個技術創新能力強大型龍頭企業。加強對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的招商,積極吸引一批跨國生物企業到投資建廠或將其生物科技成果放到進行產業化。
(三)強化招商引資
1.確定生物產業引資重點。全面、深入分析現有生物產業鏈,尋找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和優勢環節,確定重點支持的本地企業和重點引進的外地企業,增強招商引資的計劃性和科學性。鎖定重點目標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對生物產業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優先保障用地和能源供應,按照項目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給予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資金補助;采取由政府性投資公司出資、跟進投資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促進項目落戶。2.提高招商服務水平。借鑒合肥缺席默認制、上海全程服務制等先進地區的各類招商引資經驗,多方面為企業提供幫助和服務,加快和提高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度和水平,使落地項目盡快開工投產見效。建立對政府具體辦事人員的業務素質考評獎勵制度,被企業投訴的工作人員應施行待崗學習或辭退制,以切實提高政府辦事效率。3.簡化、加快項目審批。對于在同一地點,擴建相同規模、相同工藝、相同產品的同質生物產業項目,項目核準、環評、安評批復手續可以并聯辦理,部門內部的審查環節可以合并辦理,提高審批時效。開發區管委會、利民開發區管委會等特定區域按照市總體規劃,行使市級審批權限,對項目進行獨立審批。4.組織對相關招商人員的培訓和業務指導。努力提高招商人員對外招商的能力,盡快建立起一支懂政策、會談判、善公關的復合型招商引資隊伍,為市招好商、引好資提供保證。要使招商人員在熟練掌握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同時,學習和掌握一些企業和生物產業的政策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并努力學習談判知識,熟練掌握談判技巧。
(四)拓寬融資渠道
1.鼓勵商業性金融加大對生物產業的信貸支持。擴大銀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定期組織市重點生物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洽談交流會、項目對接會,及時溝通信貸政策、項目信息,努力解決企業從銀行融資難的問題,力爭實現銀企間的長期合作。建立和完善多種資金來源、多種組織形式、多層次結構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將市生物產業中骨干企業作為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試點企業,如在企業資產抵押的基礎上推行知識產權質押、土地使用權抵押、家庭財產抵押貸款業務。2.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生物產業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對生物企業的扶持,在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積極探索利用低息、小額貸款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生物企業發展。國家開發銀行加大對生物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和生物技術產業化的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加大對生物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3.支持生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支持有條件的生物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可轉換債券,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銷售能力突出、業績優秀的生物骨干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推進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主板上市。4.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物產業。設立“生物產業種子基金”,引導創業投資資金發展,支持有實力的金融投資機構和企業設立風險投資機構,加強與國際創業資金的嫁接合作,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加大市生物技術企業的投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醫工融合
20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數字X線攝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以及超聲等先進醫學影像設備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影像技術學科內涵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隨著醫學影像設備不斷更新,軟硬件不斷升級,諸多新業務、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推動著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決定了合格的影像技術人才必須具備操作各種影像設備的能力,掌握醫學圖像的后處理技術(如各種圖像重建技術、手術引導技術等)、信息技術(如PACS、遠程放射學等)、綜合圖像技術(如功能圖像與解剖圖像、CT與MRI、超聲與X線影像的融合)等;學生必須具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綜合背景知識;具有掌握本學科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和獨立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在本學科探索與創新,獨立從事科研、教學或擔任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善于處理與患者及家屬與臨床其他學科人員關系;具有不斷自我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能力。結合學校特色及地方衛生事業需求,部分院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與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醫科大學提出了“走理工醫結合之路,培養復合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辦學理念[1],泰山醫學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養體系[2],吉林醫藥學院強調對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能力的培養[3],天津醫科大學構建了“三全”人才培養實施體系[4]。
1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目錄中,在醫學技術類下增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代碼:101003)。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09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飛速發展同樣帶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教學形式單一、實驗條件不足。
1.1醫工交叉融合度不夠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基于現代醫學對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應用、管理及維護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分支學科。在“精準醫療”“大數據”“影像導航”等逐步取代傳統醫學影像概念的今天,專業要培養的是“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忽視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理學學位的現狀,臨床醫學與理學學時配比不合理,醫工結合教育出現漏洞,醫學與理工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充分協調[5]。
1.2課程體系特色性不夠彰顯
課程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途徑。為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專業基本要求、辦學標準、辦學條件有了明確的規定。由于許多院校創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時間較短,文化積淀不夠深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或基于原有醫學影像學專業基礎、或基于國家專業標準,應用型、特色性不夠明顯。
1.3教學形式單一
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臨床醫學、解剖學、斷層解剖,到醫學影像技術和設備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導致教學效率降低。1.4實驗條件不足醫學影像技術實踐載體是價格昂貴的大型影像設備,這些給普通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配置帶來很大的困難。全國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論教學、校內仿真模擬,最后借助附屬醫院開展實踐教學,理實分離、校內實踐學時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辦學現象。
2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面對高端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為培養“懂原理、精應用、有發展”的影像技術專業人才,解決“醫工融合、理實融合、校企醫融合”等難題,探索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人文素養并舉的“三位一體、四早引領、五方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醫工結合校企醫合作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三位一體”指校、企、醫三方融合,共同設計具有時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打造實踐平臺、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四早引領”指醫學影像技術職業生涯早規劃、角色早體驗、能力早實踐、素養早培育,將職業理想浸潤到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五方貫通”指:理實融合貫通、解剖與影像貫通、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醫工融合貫通、人文與專業技術貫通。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條件,完成理實貫通及解剖與影像的貫通融合;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完成學業與行業標準貫通及醫工融合貫通;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實現能力遞進及人文與專業技術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3.1構建醫工融合課程體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培養的重要保障。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以“實踐與人文”并重為課程體系的主要價值取向,以“行業需求”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重構“醫工融合”課程體系。隨著影像設備在醫學活動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上升,像質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圍內的相關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6]。但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針對設備質控能力的培養的重視度還不夠,影像設備技術人員對高端影像設備的應用能力亟待加強。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對接專業質量國家標準,設置傳統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外,為打造專業特色,結合高端影像技術人才市場需求,以典型醫學影像技術設備(CT、MRI、超聲、核醫學)為載體,進行核心課程的系統化整合,從課程設置、教材、實踐等方面強調質量控制與檢測的能力培養。具體內容主要有:(1)增加電子基礎類學時,增加AI技術的醫學應用、智能醫學影像等課程的設置。(2)強調醫工知識的融合,將影像設備原理與技術應用課程“復合”,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及設備”系列課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養,建設“質量控制與檢測”課程體系,建立實踐課程資源,融入專業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課程的設置見表1。
3.2推進三結合教學模式
大學作為國家的核心社會機構,人才培養強調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知識社會的深入推進改變了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7]。近年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了各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的熱點。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法、以病例為基礎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基于團隊的學習(Team-based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學法、翻轉課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BL)、微課、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學模式和方法推陳出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被認可。順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要求,推進信息化教學,特別是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影像技術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建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自主學習和教師教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知識-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的深度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知識”以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為一體,線上構建課程平臺,線下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情境”以醫學影像實訓中心模擬醫院科室場景為要點,構建設備、環境、防護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實訓環境,使學生感知影像技師的真實工作場景;“交互”以線上虛擬實訓中心及線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人體解剖虛擬平臺、斷層成像虛擬平臺、醫學影像診斷虛擬平臺、影像設備原理虛擬平臺)為載體,借助信息化技術,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體驗”以真實的醫學影像設備為對象,借助現有的醫學影像設備,著重強調學生操作規范及設備質量控制與檢測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與評獎,將理論考核、實踐考核、技能大賽和課程設計等為驗證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3.3打造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要求極高的專業。應用型院校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排在首位。與傳統的“學徒式”動手能力培養不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需要能融入行業、精通標準、善于應用、熟悉研發,搭建集教學、科研、競賽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尤為重要。上海健康醫學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領計劃項目,開展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實踐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搭建醫教、產教、研教、賽教四結合平臺。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緊密結合醫院(企業)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職業標準,打造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醫學影像虛擬實訓中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以虛擬軟件和實體設備為載體,形成沉浸式教學環境,完成實踐技能的初步培養;建成由附屬醫院和知名三甲醫院的同質化校外實踐基地,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標準實施,完成實踐技能的提升;全國影像技能大賽的組織與參與,與醫院、企業合作建立緊密對接行業發展現狀的“醫教聯合體”,提升專業教學的時代特征性、適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完成實踐技能提升成效的檢驗;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研的常態化開展,完成實踐技能的創新與再現,提升實踐教學的效度與信度。
4結論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醫學教育領域創辦時間短、理工醫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需要在專業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斷探索和明確,以滿足社會的高端復合型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闞仁建,劉.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曉艷,車琳琳,等.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途徑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9-10.
[3]劉國浩,楊娜,劉虎,等.應用型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張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樹人背景下醫技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研究———以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影像技術本科生培養為例[J].醫學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軍,閆樂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養定位的研究與實踐———以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132-135.
[6]陳自謙.大型醫學影像設備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醫療設備,2018,33(10):1-6.
[關鍵詞]眼科;視光學;知識庫
眼視光學是一門以保護人眼視覺健康為主要內容的醫學領域學科,是以眼科學和視光學為主,結合現代醫學、生理光學、應用光學、生物醫學工程等知識所構成的一門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交叉學科。眼視光學的學科特征是進行與人眼視覺有關的生理、病理和光學方面的臨床、科研和教學等。科研重點主要針對視覺方面的研究,如近視、弱視、低視力、眼鏡、角膜接觸鏡、屈光手術及其他視覺方面矯正的基礎、臨床研究等。
一、國內眼視光學發展簡史
在我國著名眼科專家繆天榮教授為首的第一代眼視光學學科帶頭人倡導下, 在1976 年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眼視光學研究室,確立了國內空白的眼科光學專業研究方向。1978 年在首次招收眼視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8 年創建了第一個培養眼視光學高級專業人才的眼科視光系, 這標志著我國視光學學科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繆天榮教授研制的對數視力表1990 年被定為中國國家標準, 在全國強制實施。1992 年, 在我院建立國家衛生部視光學研究中心。從1993 年起舉辦全國性驗光配鏡培訓班, 已培訓眼科醫師和驗光師2000 多人。1995 年開始, 我院還幫助臺灣視光界開設繼續教育課程, 并在2002 年獲得教育部批準, 面向港澳臺招收眼視光學研究生、本科生和開展成人繼續教育。
二、眼視光醫院組織結構
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同時掛牌“浙江省眼科醫院”以及“浙江省眼視光醫院”,是浙江省首家三級甲等眼科專科醫院,創建于1998年,現有6個病區,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設置涵蓋眼科學、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各領域的16個臨床專科,其中4個為院內重點專科,4個醫技科室,核定床位103張,實際開放床位121張。2010年醫院在杭州市新建院區,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開設屈光手術、白內障和角膜病、眼底病科(含眼底外科和眼底內科)和眼外傷、青光眼、小兒眼科、斜視弱視、眼眶眼腫瘤、眼鼻相關等臨床專科。
三、在線智庫問題類分設計
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上數字文獻資源的日益豐富,醫學與眼視光學都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內容,需向深度和精確度擴展,以新的觀念、新的內容和新的方式為臨床、科研、與教學服務。為進一步改善圖書館服務,提高信息咨詢服務的可用性和方便性,也為了更好地融合、服務于全院各部門日常業務,我們設計建立了一個眼視光學在線知識問答系統,簡稱“眼視光在線智庫”。
“眼視光在線智庫”是圖書館提供的全新的信息參考咨詢服務方式,致力于為大家的工作相關問題提供一個相對專業化、理性化的、知識化的參考信息來源渠道。即由專人提供一個多渠道查詢來源(包括互聯網、專業數據庫、館藏資料、圖書館館際聯絡渠道)的參考結果來幫助大家迅速定位工作所需的參考資訊。其設計解決的問題分類如下:
四、 功能實現與利用
(一)功能實現
后臺使用動易網絡公司的問答管理系統(PowerEasyR SiteFactoryTM),構建了一個基于Web2.0的在線知識問答網站。前臺用戶通過院內網鏈接訪問該平臺,進行提問與解答互動交流。其中注冊用戶可以選擇問題分類,懸賞積分提問,對答案進行評價;同時也可以解答其他人提出的問題或對他人回答進行補充,提問與解答均可以獲得網站積分。
(二)應用規則
1.自助進行賬號注冊,要求賬號名取自己的簡體中文全名,部門名稱如實填寫,便于圖書館服務人員識別。服務平臺一律實行實名制,非實名的注冊賬戶將被立刻刪除,所提問題也將被全部刪除。
2.各部門人員針對日常工作相關的各種資訊需求在上面進行提問咨詢,獲取答案用于改善或提升工作;
3.圖書館組織專人針對各部門提交的咨詢問題進行多渠道檢索,搜尋參考內容與答案,一般1~3個工作日在頁面上提供結果。與各個部門日常工作業務越密切相關的問題將越被優先處理;
4.“眼視光在線智庫”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也誠邀各部門智囊精英在這個平臺上,本著互相服務的精神,針對其他的部門的咨詢,力所能及地提供詳盡參考答案,共同營造眼視光學知識與智慧平臺。
五、問題與討論
(一)知識面過寬
由于在線智庫涉及問題分類全面,知識面過寬,需要圖書館員短時間內理解學會相關層面的背景知識,這樣才能更加專業、理性地提供參考資訊。
(二)解答有些混雜
因在線智庫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任何注冊用戶都可以上去解答,眾說紛紜,故需要圖書館人員對答案進行歸納與匯總,經過圖書館員的思考與分析,轉述專業或權威人士回答,這樣答案才會更加簡潔與通俗易懂。
總之,網絡的普及,信息爆炸在所難免。“眼視光在線智庫”高效率地從網絡上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對其進行重組,在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提供經過高度組織化的知識與信息。全方位的知識分類,便捷的提問與解答應用,極大程度地提升了眼視光學文獻信息服務的深度與精確度,同時為教職員工工作與生活提供了參考咨詢與便利,但其中存在的知識層面過寬以及解答混雜的問題,值得進一步去研究與解決。相信經過時間與人氣的累積,該平臺作為一個知識產品,必將在眼視光學與眼視光醫院的發展建設中發揮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霞.現代醫學模式下的眼視光學教育
探索 [J]. 科技創新導報, 2009 , (35) :
221,223.
[2]葉春蘭,徐正祄,瞿佳. 從眼視光學發展
談重點學科建設[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
雜志,1999,12(3):189-191,160.
[3]瞿佳,呂帆,王勤美等. 建立眼視光醫院
新模式的實踐與理論探討[J].中華眼科
雜志,2004,40(10):715.
【摘要】 為適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醫藥領域對醫藥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醫藥院校如何構建具有醫藥特色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醫藥信息;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途徑更好地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協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因此高校必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戰略轉移,實現從學歷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移,在教育觀念和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一、應用型醫藥信息人才的需求現狀
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技術一躍成為領導現代技術發展趨勢的主導性技術群,并進而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奠定了人類社會邁向信息時代的技術基礎。隨著醫學科學、生物技術和制藥技術的迅猛發展,醫藥數字信息化是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強醫藥信息化的建設勢在必行,醫藥信息人才的需求強勁。相比其他專業目前人才需求相對過剩的現狀,醫藥信息人才這種有醫藥專業背景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結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現階段顯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醫院信息中心的建設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沒有特別符合這一要求的專業生源,目前,醫院信息中心的人才來源基本有兩個途徑。一是IT專業或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這是許多醫院信息人員的主要來源,45%的人員是IT專業,55%則為相關專業,如生物醫學工程等。二是由原來醫院的醫務人員、統計分析人員轉到信息中心工作的。雖然這類人員的IT專業水平可能會比不上IT專業畢業的人員,但由于他們了解醫院和醫療,在了解醫院需求、提出方案、與醫務人員溝通方面會做得更好,更符合醫院的實際。可見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強的競爭力,社會也是更加需要這一類的人才。醫藥信息類專業開辦正是為了培養醫藥專業知識和信息知識很好結合的人才。
二、培養醫藥信息應用人才的基礎和特點
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信息應用型人才以滿足醫藥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當前的十分突出的問題。醫藥信息學是一門研究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在醫藥衛生領域中應用的學科,是計算機信息知識與醫藥知識的有機融合,它包括醫院管理、臨床、醫學教育、醫學研究、醫藥學文獻、醫藥統計及決策、醫藥實驗、藥品與醫療器械研制、醫學圖像處理、醫學生物模型和遠程醫療等信息系統[2]。雖然每年都培養了不少的計算機人才,但由于醫藥學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僅熟悉計算機知識但未掌握醫藥學基礎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將醫藥學與計算機知識融會貫通的。目前我國醫藥院校中,僅有簡單的計算機普及教育,從事醫藥信息學研究的人才十分匱乏。所以,通過醫藥院校培養醫藥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一)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特點
首先,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醫藥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學生具有適應在醫藥企事業單位工作需要具備基本適用的醫藥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其次,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醫藥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在能力培養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特別能夠解決醫藥行業信息化問題,這些問題因為醫藥行業的特殊性為其他計算機專業學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醫藥企事業單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醫藥企事業單位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
(二)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方向
根據醫藥信息實際需求,將專業定位為醫學技術信息處理、醫學價值信息處理和醫學語義信息處理三個培養發展方向。整合醫學信息學教育,以集約的形式,將醫學背景知識結合醫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課程重新形成三個不同的課程集群,形成三個發展方向。一些課程組合作為基礎的課程集群,在公共基礎集群上,加上專業必修部分,輔助以選修部分,選擇發展方向,這也是目前和社會需求相掛鉤的最有效教學方式,代表了教學方向和趨勢。具體表示如表1。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4)第4期蔡永銘,等.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表1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閉式培養人才的方式,面向社會培養人才[5]。在多方位調查與論證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實際需要,設立醫藥信息類專業或方向,全方位地為醫藥行業培養人才。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即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發揮醫院校的獨特優勢,實現現代科學知識、醫藥知識與醫藥行業實際的有機融合,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應用型醫藥信息類專業人才。
三、培養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醫藥院校中,如何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醫藥信息人才?國內尚無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鑒,因而這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種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需要哪些知識結構、醫藥學知識與計算機、信息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采取什么樣的比例結構、采取什么樣的專業教材、教師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實際經驗等,都成為直接關系到這個專業方向畢業學生質量的高低、影響這個專業方向生命力的制約因素[3]。因此培養新時期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措施必須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首先具備應用型知識結構,師生積極投身醫藥行業的社會實踐。
(一)醫藥知識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實用化教學
重視實用性課程的開設是教學模式改變的重要特點。在低年級開設一些編程課程,這些實用性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消除計算機的神秘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高年級的課程設計題目采用與醫藥知識背景相關的課題題目,學生通過課程設計可以起到復習和運用所學習過的醫藥知識,同時又可以鍛煉解決醫藥行業信息處理問題的能力。千方百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程設計項目大作業設計進行有效的團隊作業訓練。通過這種途徑學習學生具有區別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夠達到的醫藥行業特殊知識背景的能力。
把培養目標映射到教學計劃中,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體系。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合理兼顧醫藥基本理論、基本課程、計算機與信息等課程的有機結合。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課程包括醫藥基礎課程、程序設計技術與應用類課程、信息技術與應用類課程和應用軟件類課程。醫藥基礎課程開設了基礎醫學概論、藥學基礎概論、臨床醫學概論、基礎化學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掌握了基本醫藥的基礎理論。對程序設計與應用類課程,主要開設了計算機程序設計技術,以算法、案例驅動來介紹程序設計技術,教學語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網絡編程方面,主要介紹JavaScript、HTML、CSS、XML等。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課程的組織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完成項目,每學期學生要完成兩個較大的綜合性編程練習,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與應用類課程主要開設數據庫理論與應用,對高年級學生著重介紹數據庫原理與分析、數據挖掘技術與算法等,對低年級學生主要介紹數據庫的基本應用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Internet技術、數據訪問與安全技術等。在應用軟件類課程的教學中,重視通過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的程序分析、設計和開發能力,幾乎所有軟件類課程,都有完成項目訓練的要求,項目訓練體現了對程序設計能力、開發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改革中進行嘗試,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二)加強與社會結合,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為增強師生對醫藥行業的了解,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充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機會與資源,鼓勵教師學生走向社會走近醫藥行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鼓勵教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參與醫藥行業的實踐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醫藥行業相關的科研活動;指導、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依據醫藥行業的特色積極參與相關大學生競賽活動;邀請相關的計算機專家與醫藥行業計算機高手為師生講學,使師生及時掌握國內外醫藥信息前沿知識及醫藥行業的最新動態。
(三)根據專業的需要建立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專業教師
學生培養質量的高低,師資力量是關鍵,為保證醫藥行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質量,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所以,為組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的師資隊伍,應采取多種形式的師資培養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引進高學歷、高層次、在計算機信息領域有較高造詣的學科帶頭人與專業教師;二是重視現有教師的再培養,鼓勵骨干教師朝應用型、交叉型知識結構的高學歷努力。只有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注意醫藥類、計算機信息類、理論類、應用類知識結構的搭配與交融,才能保證各專業學生對應用型知識的需要。
四、結束語
開展新時期醫藥行業急需的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在醫藥院校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培養方案應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緊扣醫藥信息人才社會的需求,構建一個正確合理的醫藥信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怡. 醫藥信息學教育結構重組探析[J].醫學教育, 2005,(6):79-80.
[2]周毅. 醫學信息學的研究領域及人才培養[J].醫學信息, 2005,(8):66-68.
[3]王愛軍.從醫院信息人才需求談開辦《醫學計算機應用》本科專業的設想[J].西南國防醫藥, 2003,(4):35-37.
“機會失去很難再來”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學習成績優異,即將畢業于東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孫楠楠(化名)原來以為,自己條件好,有大量的工作崗位供自己挑選,因而在求職初期輕易地放棄了一些就業機會,現在不免后悔。
“我開始找工作時,把月收入定在1800元至2000元,低于這個標準的不予考慮。”孫楠楠說。抱著這種“還有更好的”心態,孫楠楠放棄了月收入1700元的華碩集團,與“必須馬上簽約,開始實習”的飛利浦公司擦肩而過……
進入2008年12月,她開始慌神了。“來高校招聘的企業越來越少,以往每年都來的蘇寧、國美電器、阿里巴巴、富士通,取消了來校招聘;一些企業對招聘專業有嚴格限制,而工資等待遇與日俱減;過去肯要本科生的企業,現在只招聘研究生。”孫楠楠說。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背景下,與初嘗求職苦澀的孫楠楠相比,新聞學專業的陳兵(化名)在求職過程中更是一路坎坷。
“盡管預料到就業形勢不好,但沒想到會這么難……”在網上尋找到一些單位,準備“主動出擊”的陳兵意外發現,因為受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已經減少了用人計劃。
參加招聘會的企業少了,招聘崗位少了,用人的“門檻”卻提高了。比如,山東電力第三建設集團等企業規定,沒有通過英語6級的大學生不要;生產王老吉飲料的加多寶集團招聘行政人員,限于行政管理專業……
陳兵說,招聘市場營銷人員的企業也要求專業對口。他最想去的報社、雜志社等媒體單位,不是沒有招聘計劃,就是只招聘廣告部需要的工作人員。
陳兵說,過去總覺得讀四年的高校牌子不錯,自己的能力也挺強,因此,不甘心受委屈,現在,自己轉變了觀念,只要有招聘會,就主動參加,降低身價,尋找機會。
“機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對已成功簽約的大學生而言,就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成為他們最深刻的體會。
英語6級、日語2級水平,TOEIC(托業)考試845分,在高校學習期間多次獲獎學金,即將畢業的大連民族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孫龍坦言,上述這些“光環”在求職前期,并未帶給他多大幫助:參加SK集團面試,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通過;大連通世泰公司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一些企業在招聘的同時,還附帶“需交納費用參加相關培訓”的要求……這些讓他無所適從。
2008年10月,孫龍收到了索尼大連分公司的面試通知。“我覺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孫龍說。
他不斷加強英語口語練習,僅自我介紹就背了上百遍。面試時,他不但十分流利地進行了自我介紹,而且在群體面試中,運用英語正確搶答了兩道問題,給面試官留下了良好印象。
不久前,與中國一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約的東北財經大學學生安子健,2400元的起薪,讓不少同學羨慕。談及求職成功的經驗,安子健表示,自己此前有過去外企求職且英語面試不過關的教訓,便把目光投向對英語要求相對較低的國企。
“我在高校期間曾獲得幾次獎學金,并擔任班長,這也許是企業選擇自己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企業比較看重的是,一個青年人身上是否具有‘復合型人才’的潛質。”安子健說。
多方努力幫助大學生就業
盡管當下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影響何時結束還難以預測,但遼寧省的一些就業專家呼吁,政府部門和高校需要有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意識,并逐漸形成一整套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政策,以應對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眼下,教育部門和各高校應認真做好各種就業信息的搜集、評估以及全面公開工作,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調整自己,爭取找到合適的工作。”遼寧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鑄說。
面對媒體關于就業問題的報道和高校在招生時擴大宣傳之間的矛盾,大學生難免出現困惑、恐慌甚至悲觀心理。為此,高校需將每年不同專業畢業生流向、就業率、薪酬水平;近年前來高校校園招聘的用人單位、筆試和面試內容;全球性金融危機大背景下各行業的現狀、龍頭企業的相關情況以及需求等,盡量向大學生公開,以便大學生參考。
遼寧省人才中心調研員孫鳳歧建議,政府部門應通過加大引導大學生投身基層的工作力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斷拓寬就業渠道。
“遼寧省從2007年起實施‘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一校一名師范本科生計劃’,迄今已選派2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建議參照這一做法,吸引更多醫衛、政法甚至理工專業的大學生去社區、鄉鎮、村等基層組織工作。”孫鳳歧說。
東北大學學生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鄭虹建議,高校應當把大學生分級分類,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就業。比如,東北大學將全體應屆畢業生分為出國、考研以及就業綜合能力強、一般、較弱等類,“對癥下藥”安排專人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一些特殊群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四川地震災區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生等群體,對他們進行求職經費補貼、重點推薦、“一對一”心理輔導,全力幫扶他們完成就業愿望。
制約大學生就業六大因素
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育專家、武漢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趙北平教授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大學生就業日益走向“買方市場”,大學畢業生同層次間擠占崗位的效應仍將呈增強趨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走向“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也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同層次、專業相似但來自不同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質競爭,導致研究生不斷擠占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
大學畢業生人數倍增期與全國性就業高峰期重疊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據統計,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是106萬,2007年則達到495萬,7年間翻了兩番多。初步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將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而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全國性就業高峰期,農民工、城鎮待崗人員、留學回國人員三股勞動大軍幾乎同時涌入勞動力市場。如此多的就業人員同時涌向一個有限的就業市場,給還不太善于“推銷”自己的大學畢業生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隨著全國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啟動,幾乎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危機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中國。不少企業減少了新員工的招聘數量。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今年用人單位的需求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成為當前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外部大環境的影響,趙北平分析認為,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變化錯位也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很多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調整不是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而是立足于學校師資條件,在高校招生和專業設置上不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不是以學生就業和發展為本,結果導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卻是用人單位招不到適合的專業人才。
趙北平特別強調,相當比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內因。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舊思維中,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導致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由于這種不恰當的自我定位,使大學生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就業不難擇業難”的普遍現象,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寧愿待業也不愿“屈就”。
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缺乏是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另一重要內因。由于缺乏這兩種意識,許多大學生上大學后失去了目標與追求,缺乏個人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不能結合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對大學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就業求職時個人綜合素質、專業實踐能力、學習成績、崗位資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造成就業困難。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041-03
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是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2011),他認為企業家們應該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目前這種觀點已經被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人所認可,關于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目前有不同的定義[1]。筆者理解無論如何定義互聯網思維其核心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滿足客戶需求并為其帶來良好的體驗。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彼此滲透和交叉學科的涌現,均對人才培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2]。針對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3]。因此,本文擬應用互聯網思維就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意義
1.應用型英語人才基本含義。2000年教育部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培養目標中就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濟、貿易、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營銷和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4]。
2.應用型英語人才基本特征。應用型英語人才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包括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語音、語調、詞法、句法、章法正確表達能力等;二是具備寬廣的知識面,包括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三是具備一定的相關行業領域專業知識;四是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五是具備較好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4]。
3.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意義。目前我國因社會快速發展人才需求已呈現多元化趨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英語人才必須要拓寬人才培養模式[5]。對于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普遍存在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嚴重脫節現象[6]。基于應用型英語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英語社會實踐能力,其直接能夠參與與英語密切相關的社會活動之中,即能夠在外事、教育、經濟、貿易、文化、科技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等活動,同時也能從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營銷和研究等項工作,為社會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國外高新技術和科學管理理念的引進,以及頻繁的外事往來,對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均不斷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
互聯網時代使諸多不可能變為可能,也為管理者們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管理思維和行為方式。
1.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關系。在用互聯網思維探討高校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模式時,我們可以將高校視為“企業”,高校生產的“產品”主要是培養出的各類專業人才和研究出的不同領域科技成果(注:本文以下僅涉及討論應用型英語人才),而高校的服務對象(“客戶”)既包括學生主體又包含各行各業、各個用人單位。高校如何根據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應用型英語人才,如何在滿足學生個性化英語能力發展的基礎上,為用人單位輸送英語能力強、語言文化知識全面、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英語人才,如何在培養應用型、國際型英語人才方面打出特色,在全國眾多的英語專業中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并樹立自己的品牌,借用互聯網思維中一些新的理念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高校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企業,更不是電子商務的平臺,本文試圖引用互聯網思維先進的理念來探討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
2.互聯網思維與需求分析理論。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圍繞“客戶”進行考量,高校為用人單位提供有用的英語人才的前提一定是基于需求分析基礎上進行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A)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7]。在英語人才培養中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制訂英語教育培養方案、明確英語教學的目標和為實現既定目標所實施的教學方法、設計并實施英語教學的具體內容及對現有英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8]。在互聯網思維中“需求分析”恰恰是最重要的,而需求分析中應以學生個性化需求分析為基礎,畢竟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體;并以社會需求分析即社會對英語人才要求分析為重點考量,因為高校培養英語人才最終要服務于社會。需求分析可以作為一種方法實施于英語教育的改革中,以此促進高校英語教育生態的改觀,語言教學活動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注重課堂教學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活動的有機結合,發揮各自的語言長項,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帶動整體語言能力的提高,達到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應用型英語人才的目的[9]。
三、應用互聯網思維建立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
高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必須從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基于需求分析的結果不斷改變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掌握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馬鐘元等(2011)曾指出“應按照培養市場型人才的指導思想實施新型的培養方案”[10]。
(一)建立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思維中核心的內容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高校培養的英語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發展和變化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人單位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滿意度。雖然需求分析已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各個領域,并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大綱設計和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1],但一些高校涉及到具體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往往與培養社會實際需求的應用型英語人才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如何建立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顯得非常重要。
1.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及英語教學模式改善之前提。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方式建立官方網站、視頻、微博、微信等平臺,為學生和用人單位分別提供交流渠道,這種交流渠道的建設則非常有利于高校進行英語教學的需求分析。一方面高校可以了解學生學習英語個性化需求及對學生進行英語水平的評價;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動態了解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人才不斷變化的新要求及對高校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反饋性評價。這是高校設置大學英語課程和改善英語教學模式最重要的前提。
2.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模式。按照高校英語人才培養目標,在動態收集和及時總結學生學習英語個性化需求及有關社會用人單位對英語人才的具體要求后,高校按學年、學期動態調整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高校一方面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培養,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需求進行針對性英語課程設置和靈活的教學模式安排。根據本校的專業設置采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未來就業需求[12]。以筆者所在天津醫科大學醫學英語與健康傳媒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學院除承擔著全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醫學影像學、醫學心理學等12個專業的大學英語和醫學英語授課任務外,重點承擔本學院英語專業(醫學方向)人才培養。英語教學任務涵蓋醫、理、工、法四個學科門類和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繼續教育等四個學生層次。
(二)應用互聯網思維成立英語人才教育服務中心
互聯網思維本質上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價值領域的不斷創新與擴展是未來發展趨勢。高校如何為社會各個行業用人單位源源不斷地提供符合其要求的英語人才呢?從培養人才的價值鏈層面考量,建議應用互聯網思維成立英語人才教育服務中心。以天津醫科大學為例,本校畢業生將主要就職于各醫療機構(醫院)、醫藥衛生企業、公共衛生、醫藥信息管理、醫學英語教育、國際交流、國際醫院管理等醫學相關領域,由于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差異較大,建議學院在原有大學英語教研室和英語專業教研室基礎上增設“英語人才教育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建立學院官方網站、視頻、微博、微信等各種交流平臺并分別與學生及用人單位建立交流渠道;不斷收集學生學習英語個性化需求及社會用人單位對實習生及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動態評價,及時總結學院亟待改善英語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同時動態掌握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不斷變化新的要求;向學院提議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調整方案,并監督及評價執行效果;根據用人單位要求,對實習生及畢業生開展英語應用能力教育服務及在線培訓;負責學院招生、學生管理及就業指導等。
“英語人才教育服務中心”的設立,起初可以“虛擬機構”的方式存在,如在學院辦公室、大學英語教研室和英語專業教研室各抽出若干專業人士組成學院“英語人才教育服務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條件一旦成熟,學院便可以向主管部門申請正式設立“英語人才服務中心”,并規定其職責及編制等。
(三)以C2B模式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
高校雖然不是電子商務的平臺,但其C2B(customer to business)互聯網電子商務模式,即用戶對企業模式完全可以在高校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方面進行嘗試。所謂C2B模式是指先有用戶需求產生而后由企業組織生產;其用在高校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方面即可理解為先有用人單位具體崗位要求,而后由高校按照協議要求為用人單位打造滿意的人才。
1.C2B模式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的意義。基于對學生及社會用人單位需求分析,原則上完全可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單位人才招聘的有效對接。這種培養模式一方面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即可掌握與未來工作有關英語文化知識和語言應用技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因為學習過程幫助學生逐步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定位則更加明確,高校更容易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培養出來的英語專業學生更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提高學校畢業生就業率。
2.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C2B模式。在高校擁有大量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后,根據自身教育資源,結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可以分成不同模塊定向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而對于具體的培養細則,如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則可以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科學地進行統籌安排。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建立在用人單位的人才標準基礎上,按照雙方的協議要求進行有針對性英語教學。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僅要針對某個單位,也要以行業作為分類基礎,高校應根據各行業實際需求情況制訂多層次和多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保證C2B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可持續性。高校除了要求學生學好英語專業基礎知識,應重點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以便未來能很快地適應工作要求。以天津醫科大學醫學英語與健康傳媒專業為例,在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相對固定的醫學基礎英語系列課程和醫學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在三年級開設通識英語基礎上,根據人才培養協議要求開設專項職業應用英語課程;四年級將重點安排實習生在協議用人單位進行實習體驗,上崗培訓,直接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一方面學生結合本身在學校學到的醫學英語基礎知識、醫學學術英語知識,以及專項職業應用英語課程,能迅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工作實習及用人單位評價反饋將有助于高校教學改革,使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并使之更加科學,更加貼近社會需求。
四、結語
探討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是需要不斷創新的,而本文應用互聯網思維方式進行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實際上可以廣泛應用于高校所有其他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國務院總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特別強調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讓職業應用型教育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由此可見,高校建立和創新各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何等重要。
參考文獻:
[1]譚天.“互聯網思維”深受推崇背后[J].人民論壇,2014,(16):54.
[2]段晉麗.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78-180.
[3]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2000.
[5]張瑞民.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研究[J].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1):20-21.
[6]劉燕維,譚清文.探索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人才的訂單式培養[J].學園,2013,(21):57-58.
[7]徐微.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綜述[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2):73-76.
[8]束定芳,陳素燕.大學英語教學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專業導向英語教學模式的調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9]楊佳寧.淺析需求分析理論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科教導刊,2013,(6):68-69.
[10]馬鐘元,畢長泰,等.獨立學院“市場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18(2):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