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改革的舉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2年10月16日至17日,由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聯席會主辦,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承辦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論壇在南京召開。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聯席會議會員單位,全國24個省4個直轄市國家示范學校校長、示范辦負責人和重點專業建設負責人25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推進國家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
在大會的集中論壇上,江蘇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處處長尹偉民同志從江蘇職教實現三個轉變介紹國示范校建設的基礎狀況,總結江蘇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主要舉措。他指出,江蘇省先后三批58所中等職業學校入選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單位,比重為全國第一,這是江蘇職業教育實踐三個轉變的結果,即實現“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變、實現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到全面發展的轉變、實現重視學生由階段性發展到終身發展的轉變。尹處長還通報了江蘇省國示范校建設四條主要舉措。一是建立示范校多維度輻射機制。二是探索完善協作會管理體制。三是構建四級建設質量監測平臺。四是啟動省級數字化資源建設。
本次大會設立了新興產業類、現代服務類、工程技術類和其他專業類四個小組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代表,結合重點專業建設工作經驗作了主題發言。如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在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進行改革創新,確定“以校企合作為核心,師生參與企業項目,改革教學模式,形成長效機制”的建設理念,提出并確立了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江蘇省揚州商業學校在中餐烹飪專業構建了“春秋輪換、工學交替”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項目引導,任務引領”式課程建設模式,構建了“分層培訓、分段提高、分級強化”的師資培養模式,嘗試“5S”企業化管理和“雙百分”的實訓管理模式,實施“聯合協作,集成研發”的專業研發模式;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建筑專業為龍頭,以電子、信息、環境和機電專業為兩翼,以實訓為保障,以產學研一體化為試點,以中德職業教育的全面接觸為主線,追求“內涵求規模、質量求數量”的發展之路,形成了“雙元培養”“終身教育”“職教富民”三大辦學特色;開封市衛生學校以口腔技能大賽制度研發為突破口,定期舉辦口腔技能大賽,“以賽促練,以練促改”,推進重點專業建設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各分論壇主題突出,內容豐富,交流效果顯著,成功搭建多方對話交流平臺,為建立教育與產業對話協作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董瀟瀟 報道)
2012年度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視頻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交流總結了2011年的工作成果,進一步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推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舉措,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魯昕出席北京主會場會議并講話。
魯昕指出,2011年,職成教戰線根據中央的總體要求和教育部黨組的具體部署,全面啟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健全職業教育國家制度政策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國家辦學機制建設,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升職業教育信息技術能力,部署和推動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教育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保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積極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全面部署新時期繼續教育工作,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幾年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魯昕表示,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2年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全國職成教戰線要重點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實體經濟、區域經濟發展、保障民生、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構建合理教育結構八個方面提高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服務能力。
魯昕要求,2012年,職成教工作要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改革和發展大局,以體系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深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為主線,進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關鍵領域改革,整體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推動中高職銜接取得實質成果,提升行業指導職業教育的能力,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加強職業教育國家制度和標準建設,加強和改進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大力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加快發展面向農村和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加大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力度,全面推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大力提升職業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會上,來自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廣西自治區教育廳、中國供銷合作總社、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的9位代表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發文,啟動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從2010年到2013年重點支持全國1000所中等職業學校改革創新,形成一批代表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中等職業學校,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當年,我省推薦的第一批17所申報學校全部一次性通過評審。2011年9月,第二批21所申報學校以優異成績全部獲得立項。12月,教育部組織開展第三批申報學校遴選工作,我省基本符合申報條件的學校達78所。目前,全省第一、第二批共有38所國家示范中職校,占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總數的比重全國領先。
江蘇創建國家示范中職校,基礎扎實,成效顯著,得益于近年來運籌帷幄之下,中職優質資源的不斷積聚、擴大。“十一五”期間,我省加大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力度,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星級評估,重點建設了一批省高水平示范職業學校。截至2011年底,全省中等職業學校435所,有三星級(國家級重點)以上中等職業學校和五年制高職校212所,其中省高水平示范職業學校114所。三星級以上學校吸納了全省80%左右的中職在校生,其中國家示范中職校占20%。
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推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家示范中職校承擔著引領中等職業學校體制機制改革、教育模式創新等重要任務,通過兩年的項目建設,將大幅度提高職校辦學的規范化、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帶動廣大中等職業學校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為凝聚力量、集聚智慧,2011年8月,省教育廳組織成立了“江蘇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工作協作會”,下設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物流服務與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機電技術應用、軟件與信息服務、電氣技術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計算機應用、電梯安裝與維修、旅游管理、中餐烹飪、商貿、財經13個“重點專業建設協作組”和社會服務、基地建設、創業項目、校園文化4個“特色項目建設協作組”,讓具有相同或相近建設任務的國示范校們抱成團,協作共建、資源共享、追求共贏,全力推進中等職業學校現代化建設,打造江蘇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品牌。
這輯策劃,分別以這個協作會及其中某個協作組和一所示范校的思路和運作為樣板,介紹我省國家示范中職校建設工作情況,既是改革經驗的提煉和總結,也是發展路徑的探索和思考,供正在建設和積極創建“國家示范”的中等職業學校借鑒參考。“國家示范”,在目前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內,都只是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向“國示范”進軍,我們期待更多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共同為我省職業學校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推波助瀾。
摘要: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十五—十一五”期間發展調研。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發展迅速;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與完善;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與內涵建設得到優化;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提高質量任務艱巨。本文是承擔河南《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與研究》科研課題的基礎篇,課題編號(082400451680)。
中等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服務三農,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要推進中原經濟區發展,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尤為重要。現就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中職教育十年發展情況調研如下。
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間,國家及河南省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促進了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一、國家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密集出臺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院校執行招生并軌政策和薄弱普通高中換牌改制職業學校,政府投資不到位,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差等因素,導致全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低潮,中職學校招生困難,就業不暢,規模下降。
200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了“十五”期間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強調要從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等七部門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印發了《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年11月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之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豫政[2003]18號)。政府提出了調整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比例宏觀調控的措施,規定各地在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過程中,要確保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不低于50%,即普高與中職在校生比例為1:1。
“十五”——“十一五”期間,國家、省市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先后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等項目。教育部和財政部印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和《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國家助學金管理辦法》兩個文件,對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中職學生實施學費減免政策。2010年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一系列發展職業教育的舉措,使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河南省教育廳開展中等專業學校教學質量評估,推進了中等專業學校的結構優化和內涵發展。一批示范性公辦、民辦中等專業學校、示范性縣級職業教育中心成為中等職業教育的骨干,拉動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教師隊伍建設成績顯著、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整體提升、教學改革強力推進、縣級職教中心形成規模,民辦中職學校異軍突起。
二、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發展迅速
1.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口數多于普通高中教育。2001年河南省的普通高中有819所,2004年達到909所,2006年達到頂峰955所,到2008年的908所,2010年降為825所,2011年為792所。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01年921所,2006年上升為1023所,2007年-2010年依次為1116、1173、1180、1130所,2011年961所。僅從校口數分析,普通高中的高峰期在2005-2007年,中等職業學校的高峰期為2008-2009年。
2.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增幅高于普通高中。200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37.6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29.98萬人;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69.9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0.71萬人;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70.5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65.51萬人;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64.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73.11萬人,首次超過普通高中招生量;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62.8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72.47萬人;2011年普通高中為64.6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為68.02萬人。普通高中年招生的增長期為2004-2007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從2002到2009年之間以近6萬人/年的速度增加。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豫政〔2006〕20號中指出:“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6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實際招生數比這個目標高出20.8%。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數在2007年以后處于明顯的下降態勢。盡管初中生升學率增長較快,以2010年數據比較,升學率也只接近80%,還有20%的學生沒有升學,一是走入社會,二是回初中復讀。
3.中等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發展較快
河南省各類學校在校生人數從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態勢,揭示出諸方面的問題。
這次職成教年度會議和技能大賽表彰會議在安康召開,昨天上午我們各位代表參觀考察了旬陽、石泉兩個縣級職教中心,下午又到了安康市,交流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和作法。我和與會代表都有一個切身感受:一是感受到了近年來安康城鄉發展的新變化;二是感受到了近年來安康教育事業的新發展,特別是安康教育事業對安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新貢獻;三是感受到了安康市委、市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形成了市長、縣(區)長分管教育,分管的市長、縣(區)長主抓教育的領導機制,這是我們全省唯一的,足以體現安康市委、市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
在會議舉辦過程中,安康市委、市政府給以高度重視,市教育局以及縣(區)的同志們為我們這次會議順利、圓滿舉行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我代表省教育廳和所有與會同志對安康市委、市政府,安康市教育局以及辛勤工作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會議是在全省職教戰線深入貫徹教育規劃綱要實施意見精神,全力推進職成教改革創新的背景下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傳達教育部職成教年度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回顧2011年工作,分析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部署2012年全省職成教重點工作任務,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省教育廳將今年確定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年,足見省教育廳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改革發展是職業教育重要主題,下面,圍繞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我講四點意見。
一、認真回顧總結2011年的工作,不斷增強推動我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信心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我省職成教育在省委、省政府及委廳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職成教戰線同志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我省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創造了新亮點,積累了新經驗,作出了新貢獻。
(一)改革招生制度,確保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穩定招生規模。一是充分發揮骨干性中、高職示范校的辦學優勢,探索實施中高職 “五年制連讀”試點工作,省屬11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與7所高職院校聯合舉辦五年制高職。二是創新招生形式和方法,廣泛開展城鄉合作辦學和東西部中等職業學校聯合招生,既滿足了優質職教資源擴招需要,又解決了農村薄弱學校培養能力不足的問題。三是積極探索中職技能大賽優秀獲獎選手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工作。這些創新舉措,有效促進了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全年完成招生31.45萬人,超額完成了教育部和省政府下達的年度招生任務,保持連續5年招生規模穩定在30萬人以上,為實現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積極實施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我省職業教育的骨干體系初步形成。啟動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工程”,落實省財政專項資金2.25億元,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1.6億元,有效地推動了我省中等職業教育骨干體系建設。一是加強骨干學校建設。落實9所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資金1.22億元,通過13所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立項建設任務,建設省級示范中職學校10個。全省各類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85所(其中,國家級示范15所、省級示范校33所、國家級重點學校49所),占到全省中職學校的24%。二是以中職學校達標驗收為抓手,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依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開展了全省中等職業學校達標驗收,通過“合并、共建、劃轉”等方式整合職教資源,與2010年相比,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數量減少48所。安康、咸陽、寶雞等市在加強市級職業教育資源統籌的同時,大力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工程,建成了彬縣、旬陽、陳倉、府谷等一批骨干縣級職教中心。三是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在學校布點調整的基礎上,要求各地以設區市為單位,積極推進職業學校專業布局結構調整,避免專業重復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漢中市實施“一縣一品”專業建設戰略,形成了南鄭縣汽車專業、寧強縣電子專業、西鄉縣茶藝專業等特色品牌。
【關鍵詞】公共管理;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而高等職業教育則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等職業教育在許多地方尚未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發揮。
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應建立具有多層次內涵的服務型政府,這應該是政府實行高等職業院校管理職能轉化的首要目標。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轉變觀念,為高等職業院校改革和發展在投資等諸多領域提供良好的服務,建立服務型的高等職業院校管理職能。對于高等職業院校遇到的問題,應主動及時地組織調研、溝通、解決。要改變指揮式管理,切實強化服務職能。實踐證明,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著一個地區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關系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體現。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和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作為地方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其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來體現。公共管理就是要改革政府管理的體制,通過參與公共管理的主體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方法,使政府發揮新型、不同和有效的作用,而是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促進者,從而達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有效性的根本目標,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培養高級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
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級技能人才,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作為農業大省,經濟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農業比重較大,靠天吃飯,加工業產品多為初級產品,這些問題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業規模小,小企業多,經濟總量少。河南省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期,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需要提升,產品結構有待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力度相對落后。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新興產業發展滯后。加快河南省經濟發展的基本對策就是要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力推動河南新型工業化大發展,加強區域經濟發展,增強“三大板塊”的協調性;通過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第三產業;教育優先,為即將到來的快速發展做好人才準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將大量的農村人口引入第二、第三產業服務,而這些人最缺乏技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將他們培養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明顯趨勢不再是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規模及數量的競爭,而是發展水平和質量的競爭,決定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最關鍵的因素是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作為區域經濟,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高新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產品質量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質勞動力作為基礎支撐。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對受教育者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且注重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
因而總體而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不僅具備更強的勞動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勞動素質。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的素質要求和能力結構方面能夠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對接,為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各種能力和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盡快培養一批實用型人才,以此帶動勞動者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市場短缺人才,加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綜觀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應用型人才的短缺制約著一些企業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由于人才培養的職業定向性、市場針對性以及價值功能的高效性,能較好地緩解這一矛盾。從本質上講,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教育,也就是其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都要以市場需要為目標,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就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其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公共管理思想對我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
公共管理思想對我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公共管理運用于高等職業教育管理中,將會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更好也更加有效,可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系,使高職院校逐步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暨第三次理事會上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理清發展新思路,增強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樹立育人新理念,落實改革新舉措,創造發展新環境。
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須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服務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發展進程,服務國家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服務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換代,服務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傳承,服務改善民生和社會穩定。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大規模培養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的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機會的能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要緊緊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要將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與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結合起來,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職業院校 產學研 瓶頸 策略
[作者簡介]龍陵英(1960- ),女,廣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高職教育。(廣西 柳州 545002)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3-0031-03
產學研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推動和科研的促進。沒有企業的參與和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相當有限;沒有科研的支撐與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將缺乏持久力。同樣,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職業教育的人才支撐,離不開職業院校的技術支持。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工學結合、產學研合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職業院校的產學研合作發展問題,仍然是院校改革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產學研合作作為最能體現職業院校特色的重要方面,問題十分凸顯,改革勢在必行。
一、職業院校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意義
目前,能否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和開發出受企業歡迎的產品,已成為深化和檢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和重要標志。因此,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開發,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舉措。推進產學研模式的變革,符合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符合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更有益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成長。
1.推進產學研結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職業教育是教育中與社會生產實踐結合得最緊密的一種類型。從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來看,它具有顯著的經濟屬性。從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來看,它必須不斷加強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職業教育強化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教育與社會勞動和生產密切結合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對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的基本舉措,因此,它對于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強化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國外經濟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和經驗來看,它們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就是工學結合,強調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應當虛心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和成功模式,以降低發展成本,少走彎路,提高發展的效率。因此,強化產學研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符合世界各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也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3.實踐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經濟發展中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既然要培養活躍在生產一線的高素質人才,就不能脫離了一線“閉門造車”,否則科學技術將很難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說,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科學與生產之間最為重要的銜接紐帶和一線的骨干。因此,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人才,就必須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有效培養“技術過關、熟悉一線”的高素質人才。
4.加強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職業教育的興起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產物,它具有其他教育無可比擬的特色。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怎樣辦好職業教育,已引起了我國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以高等教育階段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擴招過程中,真正在規模擴大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一大批地方性高校,包括一批專科層次的高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院校。因此,職業院校是優化教育結構的生力軍,符合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此,在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中,必須不斷加強職業教育的質量發展和內涵建設,重要抓手就是產學研合作,這樣才能保證職業教育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力量。
二、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瓶頸問題
如果說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重要體制形式,那么產學研合作就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的實踐證明,實行產學研合作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大措施,是一條成功的基本經驗。產學研合作涉及各個方面的內涵,包括體制變革、機制形成、管理規范、運作統籌、協調規劃等。當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產學研結合還處于淺層次合作。多數企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和協助完成部分培養任務,主要停留在提供資源的層面,企業沒有深入到學校的辦學和人才開發等活動中,產學研合作還未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1.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基礎尚未真正構建。在當前職業院校的產學研合作中,企業由于缺乏根本的利益驅動和機制約束,對于產學研合作依然興趣不高。從企業經濟生產的本質來看,這種“消極”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經濟利益對于企業而言是第一位的,而且中國的企業發展水平確實不如西方國家那么高。但是,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背景下,產學研合作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且都是可以研究和探索的。實質上,其問題的根源在于企業與學校缺乏深入的“對話”和溝通,未能找準雙方合作的利益點,最終未能構建雙方合作的利益基礎。其中,企業的因素可能更為明顯,因為企業可能會對這種“對話”缺少興趣。從學校方面來看,如何形成有效的“對話”平臺和手段,積極構建與企業合作的利益點,需要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2.未形成“友好”的產學研合作氛圍。產學研合作是一個全員參與的實踐,它不僅需要學校方、企業方參與,更需要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參與,要由多方來營造一個產學研合作的良好氛圍。既然要參與其中,必然先要對產學研合作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全面了解什么是產學研合作。但調查顯示,在各職業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可能由于院校宣傳和實踐方式的問題,一些教師對產學研合作僅有十分粗淺的認識,對產學研的實踐做法并不清楚,有些教師甚至比較茫然。還有一些教師對于產學研合作有抵觸情緒,因為產學研合作打破了其慣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這種革命性的改革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也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在情緒上難以很快接受。作為直接受益者的學生,很多學生對產學研合作比較陌生。此外,企業出于利益的考慮,對產學研合作“若即若離”,直接導致了產學研合作的氛圍營造十分困難。
3.企業尚未真正參與和融入學校教育。當前,職業院校的專業定位與企業的需求之間依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很多職業院校缺乏專業的市場調研和分析,而“跟風”盲目開設專業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未能真正參與職業院校的專業規劃、專業設置分析、工作崗位分析、人才培養規劃制定等環節,從而引起了院校專業設置不夠合理、專業定位不夠準確的問題,也最終影響到了學校實際教學的效率和企業的參與熱情,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實質上,企業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對產學研合作缺乏興趣,亦是可以理解的,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相關的政策體系尚不健全,使得企業參與產學研結合的平臺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的發展水平也普遍不高,出于社會責任感而參與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少之又少。由此,如何健全機制、完善體制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4.文化基礎課不能有效協調于產學研合作中。在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課程設置是一個大問題,主要體現在文化基礎課無法有效協調于產學研合作、基礎知識不夠、靈活性不夠等多個方面。在目前實踐的產學研合作中,已經逐步把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有機地融入其中,但普遍沒有把文化基礎課融會進產學研合作中。現在普通高校強調通識教育,但職業院校的“通識教育”應該擺在什么位置需要進行深入探討。文化基礎課對于職業院校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對于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學生的基礎不一,導致文化基礎課授課難度增加。從近年來對企業的大量調研情況顯示,企業普遍反映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當前在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過程中,還沒有讓企業有效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環節,這直接導致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學校的課程設置中,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和內容十分欠缺,而且在課程設置中,一些內容限制過多,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更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主動性。
5.合作基礎和資源水平無法滿足實踐性教學的要求。從當前職業院校的實際發展現狀來看,職業院校的總體資源建設水準還有待提高,不管是從師資隊伍水平,還是從實訓基地建設水平來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學校與企業的緊密度不夠,而一些企業與市場的前沿發展緊密度也不夠,使師資隊伍建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一是由于學校老師實踐不夠,對崗位技術的了解不夠,導致所教授的知識與企業崗位技術要求相脫節;二是作為學校兼職教師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理念與社會發展需求也存在相脫節的現象。由于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較高且技術的更新也日新月異,學校普遍更多的是擁有教學用的實訓基地和教學用的設備,生產用的設備相對較少,且實訓基地規模較小、設備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學生的實習實訓需求和實踐性教學的要求,影響了產學研合作的開展。
三、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發展的應對策略
雖然我國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從整體上看,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長效的機制保障,特別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還不很高。為了提升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的實際效果,應當不斷思考產學研合作的有效途徑和方式,以解決當前產學研合作困難的諸多問題,需要不斷創新機制,依據上述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實際,把提高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的動力和活力作為一個需繼續攻關的課題。以下是我們關于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發展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1.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對接。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就是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對接,這種對接包括教學與生產的對接、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其途徑主要有:一是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學校教學的知識必須與企業的需求對接,緊密貼合企業崗位技術要求。比如,在學校實施項目課程中,要密切關注企業的需求,以工作為導向,以項目為導向。二是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的提升。為了有效緩解教學與生產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師資隊伍的素質和發展水平問題,包括“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建設。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復合型的師資不僅能夠促進教學,提升學生素質,而且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意義深遠。三是承攬企業任務。建議職業院校要注重實際生產因素的引入,比如多與企業合作搞培訓,或接洽企業任務及單子等。對于接單子、接任務,可以逐步拓展涉及面,讓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參與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操作流程,使他們也有實踐參與的機會。
2.注重“雙資源”的核心推動力,推進資源整合與建設步伐。為了有效推進職業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必須積極強化各職業院校的資源整合與建設,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所涉及的資源主要包括師資和實訓基地。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合作對于學校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是教師脫胎換骨的過程。比如,原先英語教師可能只會英語教學,卻不懂專業,而開展產學研合作以后,英語教師不懂專業就很難開展教學,因此,文化基礎課教師要加快自身學習,學習一些專業的知識,如英語教師要學習一些專業術語、了解專業背景等。只有學校師資了解了實踐,并具備了專業知識,才能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緊密崗位技術,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也即學校的潛在兼職教師,也必須加快與當今時尚前沿的聯系,關注時尚需求,創新時尚理念,緊跟時代步伐。二是加快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是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它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實習實訓難的問題。在共同的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基礎上,建議可以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出資建立實訓基地。一是可以通過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在企業內建立實訓基地,既不需要企業承擔過多費用,也可以將生產成品對外銷售而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將實訓基地建于學校內,由于政府對學校發展的相關支持舉措,如用電以民用電計算等,可以降低基地運行成本。
3.以現念為指導,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職業院校產學研合作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融入新的改革理念與思路,以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發展的逐步提升。首先要加快實行教學制度改革,主要是實施學分制和分層教學法,即以學分替代傳統的考試分。同時,基于學生生源差異較大的問題,可以把學生們按照文化基礎層次劃分班級實施教學。其次是有效實施教育教學改革與內涵調整。要強調對課程進行有效的調整,注重課程新內涵的挖掘,注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適應性。課程設置一定要以適應學生的發展為要求,以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認知習慣特點為基礎,由企業專家參與研究與開發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課程。再者要逐步將文化基礎課融入產學研。學校及教師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基礎課的重要性,建議要將文化基礎課與實訓基地、實訓項目、專業課教學等聯系起來。此外,還要加快開發校本教材、強化學生職業指導,并積極改革考核評價機制,以保障教學改革的全面性。
4.逐步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加快市場化合作進程。在實踐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各職業院校應當以市場規律和經濟發展特點為依據,逐步拓展市場渠道,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職業教育也應當打破傳統的辦學模式,引入市場機制,以市場的規律和要求來實施產學研合作,諸如企業實習、企業培訓、技術開發、技術鑒定,等等。各職業院校應當堅持走市場化的道路,要善于挖掘商機。特別是去企業參觀、交流機會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更應當注重市場化機制的形成,創造與企業合作的機會。比如,目前市場上有些產品質量很好,但包裝粗糙,基于人們物質條件的提升和審美觀點的改變,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即為一個商機。根據對企業的調查,企業普遍認為今后企業和學校在產學研方面合作的前景很寬廣。因此,如何進一步協調與企業的關系、逐步拓寬合作的領域,是各職業院校值得深入研究的。
四、推進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發展的思考
從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要積極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之外,各職業院校還應當拓寬思路,對一些與產學研合作相關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找準產學研合作結合點,緊密合作。產學研合作發展,是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的合作,如何協調好各參與方的關系,維護多方的利益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認為,應當在產學研合作中找到一個恰當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或者說紐帶、橋梁,必須建立在多方利益的基礎上。這個最好的結合點應當是實訓基地,它不僅可以體現校、企方的利益,也能產生經濟效益和人才效益。當然,這種設想還有待進一步論證與探究。
2.調整產學研合作資源,形成合力。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必須建立在優化資源的基礎上,這種資源主要包括師資、設施設備、實訓基地(校內、校外)等,因此,實現產學研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必須完善現有師資與設備資源,形成發展的合力,并積極推動各項工作的質量與水平。有效的措施可以有:加快實訓基地建設、開拓校外實訓基地、整合現有實驗設備并有選擇性地淘汰與添置、強化師資培養培訓工作、提供師資企業實踐與交流學習的機會,等等。
3.緊密“三個結合”發展,提升高度。這“三個結合”一是傳統技術與現念相結合,很多職業教育專業都有很好的傳統技術,如何傳承傳統技術,并積極創新現念,必須對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二是設計與操作相結合,有些學生可能會設計但不會制作,有些相反,需要把握兩者的結合度;三是教學與生產的結合,由于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有時教學的內容不一定完全能體現生產的實際,因此,生產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4.強化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凸顯特色。作為一個需要全面發展的人,除了專業技術的學習之外,一定要注重學生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想象力和思辨力的發展。從職業院校的特性來看,專業創新能力不僅是專業學習的需要,也是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
5.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完善體系。模式的形成是學校長期累積經驗和努力的結果,模式的內涵包括完善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有效的產學研合作管理體制,合理的產學研合作制度體系,以及強大的監督保障機制。一旦形成模式,就可以有效解決和規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順暢學校發展的各項環節。因此,職業院校必須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建設,加快形成有效的模式,構建典型。
6.加大產學研經費投入,強化保障。經費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學校健康運轉的基礎保障。相對而言,基于較高的辦學成本,職業院校更需要尋求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以此來保障產學研合作的順利開展。可行的措施有形成有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尋求企業資金與設備投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社會贊助與捐贈、政策傾斜幫助等。
高職教育要實現培養多層次、多樣化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實施“產學研合作”是重要途徑。結合高職院校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我們應當以現念為指導,按照行業企業的需求,注重“雙資源”的核心推動力的建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加快市場化合作,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變職業教育管理
在三十多年改革歷程中,政府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積財千萬,不如一技在身”,關于職業教育的思考也從未中斷。政府轉型,必須推進新戰略,使政府與國企、國有資產管理所有者、社會組織分開,簡政放權。在我國,政府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我國職業教育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機遇期,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等戰略的提出和實行,對職業教育創造了新環境,也提出了新的任務。
一、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職能轉變
我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進行職能轉變,從過去大包大攬的全能型政府逐步轉變為一個“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服務型政府。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缺乏高層次院校的支撐,以至于在中低層次的基礎培訓上花費過多精力,學生技術水平難免參差不齊。這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和政策支撐。政府的強力干預有自身的優勢,比如可以控制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結構,把握發展方向,使其在框架內可以有效利用資源取得較好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無序競爭以及盲目發展帶來的混亂。但是,政府過度干預、介入到職業教育中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應改變政府職能的范圍和管理方式,而更多地關注學校自主辦學的主動性以及企業有效參與職業教育體系等。
二、政府對職業教育進行管理的建議
政府在履行職業教育管理職能時通過加強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政企分開等手段,對職業教育進行管理。首先,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政府職能體系的政策指導和法律保障,實現政府職能運行的法制化。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引導職業教育部門調整行政組織結構,加強執法監督,保證職業教育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其次,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行政部門的職責權限,統一規劃。對計劃招生、師資配備、教學管理等工作進行明確分工,相同或相近工作由同一個部門來負責,防止政出多門,規劃不一。同時,加強多部門之間的協調管理,統一運行體制,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立足產業,面向企業。企業作為重要的辦學主體,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已經或正在建立與企業相聯系的實訓實作基地。只有建立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的體制機制,才能辦出有特色的職業教育。
正確理解政府主導的涵義是尤為重要的。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管理等手段進行職業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切實引導各種要素參與職業教育,并使之形成一種合力,進而逐步形成一種成分多元、結構合理、導向明確、監督有力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同時,政府運用信息化、媒體等手段,讓尊重職業教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避免人才培養路徑新的不公平,避免在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中,前者競爭壓力大,而后者出現生源少、投入不足等問題,為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還應該逐步提高一線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提高優秀技術工人的生活待遇,保證措施加快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鼓勵技能型人才以智力資本入股或參與企業分配。
關鍵詞:職業教育;積極;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116-02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社會的教育,特別是我國農民占絕大多數,職業教育也就離不開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是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建設和諧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以及現時從業農民的知識水平,決定了農民教育已經不是單純技能培訓所能滿足的。因此,把職業教育的優勢與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一項緊迫的任務。如我國近年來各地農村職教的改革,有效服務了農民的繼續教育和發展農村經濟。
職業教育的特點可以將職業教育與事關民生的“三農”相結合,扶持職業教育涉農專業,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企業還是農村、農業對技能型勞動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對技能型勞動人才的綜合能力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的客觀需要,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大,這給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天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如同雨后春筍生機蓬勃,但就在我國職業教育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亦存在不和諧的一面,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為“三相不適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不適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三相不適應”總結性地概括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20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初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初、中、高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上世紀以來,從中央、國務院到各級地方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了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指出,發展職業教育對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發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在服務“三農”方面尚有很大發展空間。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職業教育部門關注最多的是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對事關民生的“三農”問題重視不夠。例如,根據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十一五”期間要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對其中大部分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數億多農民開展崗位培訓,然而,目前教育部對廣大職業學校“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承擔主要任務”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落實,職業學校在承擔非學歷培訓上的資源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體現出來。
二、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1.職業教育要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要牢固樹立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為地方經濟、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深化教學領域的改革要根據社會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方向,要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習,借鑒外因的職業教育先進經驗,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2.加強職業教育統籌協調,推進城鄉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
各地區要加強統籌協調,積極開展城市對農村、東部對西部職業教育的對口支援,把職業教育對口支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扶貧、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推進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保障東西部和城鄉居民享有接受良好職業教育的機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充分利用東部地區和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進一步推進東西部、城鄉之間職業學校的合作辦學。第二,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制。有條件的職業學校可以采取分階段、分地區的辦學模式。第三,繼續實施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把農業技術推廣、科技開發和教育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共同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
3.職業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必須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第一,更新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觀念。政府部門要改變“重城市、輕農村,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農村職業學校要轉變辦學指導思想,積極創新辦學模式,從學歷教育轉變到學歷教育與短期職業培訓并重以短期培訓為主。第二,構建多層次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農村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建立結構要合理、靈活、開放。
4.創新農村職教辦學模式,送教下鄉
創新農村職教辦學模式,送教下鄉,讓農民一邊學習,一邊通過實訓發展生產,把教學實踐與農民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使農業增產,幫農民增收,讓農村繁榮。對職業教育涉農專業重點扶持,將其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5.普及農村職業教育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把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爭取讓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個適齡孩子能上職業學校,教給他們一技之長,幫助他們就業,由“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帶動貧困家庭穩定脫貧。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需要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同時,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也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實現轉移就業,所以,重點扶持職業教育中的涉農專業,將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認識,從根本上扭轉農業不強調技術的錯誤觀念;另一方面,要規范各項制度保障,確保農村職教經費來源,大力發展縣級職教中心。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S].國發[2005]35號.
[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6]16號.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serves the "three agriculture"
XIE Liu-zhi WANG Chang-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