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技校 電工基礎課 教學改革 抽象枯燥 直觀化
技校電工基礎課程教學打破舊的教學觀念,改革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直觀化是對技校電工基礎實施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成合格的技術工人才是改革的目的。
一、電工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弊端
電工基礎課是電工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這門課程的理論性很強,而且相對來說有些抽象。對于剛剛接觸電工理論的中技學生而言,如何將難懂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的興趣,一直是教師頗費腦筋的問題。
現在,電工基礎課程有些概念過于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萬事開頭難,只有頭開好了,學生覺得好學、好玩,才會慢慢喜歡這門課程,故課本上有些概念沒必要說得那么專業。畢竟,中技學生主要是以實習為主不是搞研究,對于理論課的內容,只要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把它消化吸收就可以了。
二、電工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幾種設想
筆者以第一章《電路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定律》內容談談教學改革問題。
1.關于§1-2電流
電流這個概念,課本上是這樣說的,“電荷的定向流動稱為電流”。課本上的這一定義毫無問題,但是,電荷是微觀的東西,說一根導線通電有電荷定向流動形成電流,肉眼是看不見的。如何使抽象的電荷形象化,加深學生對電流概念的理解呢?我們通過實際電工教學摸索,認為這一章中的多數概念用水來做比喻很恰當,能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接受電流概念。當然,雖然以水為例講解電的概念,在道理上有相通的地方,但本質上不同,這一點還應該向學生說明。教師可以對學生解釋說:水流的形成是水(分子)的定向流動,同理,電流的形成是電荷的定向流動,這樣,用水做對比,學生馬上就明白了。之后,趁熱打鐵,再用水流方向來對電流方向進行類推,也就不難了。再有,電流大小,課本上是這樣定義的“一定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量的多少”。對于“一定時間”和“導體橫截面”學生都能理解,因為不抽象,但對于“電荷量”即電量的理解,有點費勁。電量,顧名思義,電荷的數量,但是,它看不見,1庫侖電量怎樣理解呢?若以水流大小為例,單位時間內通過水管橫截面的水量叫水流大小或水流強度。這里,水管比喻為導體,水量比喻為電量,則這樣之后,也能加深對電流大小的理解。
2.關于§1-3電壓與電位
“電壓”的概念,課本上是這樣說的,“電場力把單位正電荷從電場中的a點移動到b點所做的功稱為兩點間的電壓”。我們覺得,沒必要這樣去對學生講,只需這樣去講,“水壓是對水(分子)的壓力,而電壓是對電荷的壓力”就可以了。
對于“電位”概念的理解,課本是這樣說的,“如果在電路中任選一點為參考點,那么電路中某點的電位就是該點到參考點之間的電壓”。電位這個概念比電壓更難理解。 我們仍然以水位為例,通過以水位參考點的不同,某點水位高度值也發生變化,讓學生理解電位的概念。比如,若以地面為參考點,a點水位為5米,b點水位為2米,若以地面以上5米為參考點,則a點水位為0米,b點水位為-3米;若以地面以下5米為參考點,則a點水位為10米,b點水位為7米。在這里,由于水位參考點選取的不同,各點水位值也發生了變化,并且有正水位、零水位、負水位。然后向學生說明,電位的概念和水位有相似之處,在電路中,由于參考點選取的不同,各點電位值也發生變化,并且有正電位、零電位、負電位,這樣對比,使學生形象地明白了電位的概念。繼續趁熱打鐵,不管水位的參考點如何變化,任意兩點比如a、b之間的水位的壓力差值是不變的,總是3米,因為參考點是人為選定的,顯然參考點不能影響水位的壓力差值,進而也形象地說明了電壓與電位差的關系即任意兩點電(水)壓等于兩點之間的電(水)位差。
3.關于§1-4電動勢
“電動勢”,課本上是這樣說的,“在電源內部,電源力將單位正電荷從電源負極移動到正極所做的功叫做電源的電動勢”。我們是這樣給學生解釋的,水在自然壓力即重力下,由高水位處流向低水位,若想由低水位處流向高水位,必須借助于外力。同理,正電荷在電壓的作用下,由高電位流向低電位,若想由低電位流向高電位,必須借助于外力即電源力才能實現,即“電荷”在電源力作用下有從高電位運“動”到低電位的趨“勢”簡稱電動勢。這樣,學生也好理解一些。
4.關于§1-6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內容如下:對于不含電源電路,當在電阻兩端加上電壓時,電阻中就有電流流過,流過電阻的電流與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對于該定律,我們可采用的啟發式和對比式方法教學。水流是由于水(分子)的定向流動,那么,為什么水要定向流動,因為受到了壓力才定向流動;那么,為什么必須施加壓力才能讓水定向流動呢,因為水受到了阻力;(最后總結)顯然水流大小與水壓成正比,而與水受到的阻力成反比。對比,則電流是由于電荷的定向流動,那么,為什么電荷要定向流動,因為受到了壓力即電壓才定向流動;那么,為什么必須施加電壓才能讓電荷定向流動呢,因為電荷受到了阻力即電阻;最后總結,顯然電流大小與電壓成正比,而與電荷受到的阻力即電阻成反比,這就是歐姆定律。這樣,一步一步地把歐姆定律明白地講了出來,學生也很容易接受,之后,再理論聯系實際,馬上再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歐姆定律,最終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這個重要定律。
5.關于§1-8電功與電功率
關于電功的概念,我們不用采取課本上的推導講解,可以采取擬人化,即將電荷比喻為人。我們知道,人干活,顯然人多,力氣大,時間長,干的活多,不妨理解為做功;同理,電荷干活的時候,在電壓(力)作用下,電荷運動干活做功,顯然電壓力(U)越大,電荷越多即I,時間t越長,電荷干活做功越多,從而推出電功W的定義電功多少與電壓U、電流I、時間t成正比,即W=UIt。再通過歐姆定律推出W=I2Rt=(U2/R)t,電功概念理解之后,電功率就好理解了,由于人干活的效率與時間成反比。同理,電功率就是電荷干活的效率,故也應與時間成反比,則電功率P=UI=I2R=U2/R。
論文摘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的全面提升對師范生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初等教育專業作為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陣地,理應透徹解讀課程標準,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學訓練和實踐,為基礎教育輸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新型小學教師。
高等院校開設的初等教育專業現已成為培養小學教師的主要陣地,但由于各高校開設此專業時間不長,要么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等師范學校培養小學教師的教學模式影響,要么照搬高等師范院校其他專業的學生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均未能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尤其是教學技能課程的缺席直接影響到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水平。
一、新課程改革促生嶄新的小學課堂教學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國27個省市38個實驗區展開,在“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小學課堂悄然發生了改變,教師按部就班的講解少了,師生共同討論的交流多了;唯一固定的問答少了,豐富多彩的答案多了;抄寫背誦的作業少了,拓展的課外閱讀多了;局限在課堂的思考分析少了,聯系生活的實踐活動多了……朗朗書聲悅耳動聽,課堂活動新穎活潑,師生交流平等融洽。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起來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可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技能嫻熟的教師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各種學習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而井然有序;教學技能欠缺的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卻往往受備課教案束縛,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反映而又被組織課堂紀律所困擾。誠然,教學經驗的積累可以促進教學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學技能的掌握卻不能依賴于教學時間的增長。無論職前還是職后,都需要教學技能訓練。
二、小學課堂提升對師范生教學技能要求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固的復雜的教學動作系統。它既包括在教學理論基礎上,按照一定方式進行反復練習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級教學技能,也包括在教學理論基礎上按一定方式經多次練習,使教學活動方式的基本成分達到自動化水平的高級教學技能即教學技巧。[1]原國家教委1992年印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中,把教學技能定為教師的職業技能,要求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積極、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掌握教師職業基本技能。”把具備教師職業技能作為師范生從師任教的基本素質。
師范生在校期間接受的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主要包括課堂導入、提問、講解、板書、演示和結束等技能。新課程改革促生了嶄新的小學課堂教學,相應的也就提高了對教師教學技能掌握的標準和要求,還要求教師應具有:設計教學問題情境的技能,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技能,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技能和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技能。[2]
三、初等教育專業教學技能課程教學改革
初等教育專業針對性培養小學教師,大學學歷的小學教師應具有較寬厚的文化科學知識,全面系統的教育理論修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扎實的教育教學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能夠從事小學多門課程的教學和開發,同時在某一學科方向上有所專長。[3]初等教育專業的教學技能課程主要依托于學科教學法課程,例如,初等教育專業語文方向開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內容包括小學語文課程理論和小學語文實踐教學兩大板塊。小學課程涉及的知識深度和難度都不大,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此,針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新變化,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課程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順應師范生的學習需求。
1、課程理念先行,透徹解讀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的指導性綱領文件,只有透徹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上出新意和特色來。所以,必須把課程理論的學習放在首位,理念先行,從思想上全面認識小學語文課程的新變化和新發展,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
2、教學實錄觀摩,形象感知真實課堂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學習雖然是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但是有限的課時無法安排足夠的實踐環節,主要還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名師大家的精彩課堂教學也多是由授課教師語言轉述達成感知傳遞的,學生對真實的小學語文課堂缺乏整體的感知認識。
在課堂上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小學課堂教學實錄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對真實教學課堂缺乏形象感知的問題。例如,在介紹情境創設時,結合情境的特點選取竇桂梅老師《再見了,親人》的導入教學片斷。竇老師從學生切身的生活感受開始,抓住“親人”這個詞語,由“有血緣關系的人是親人”到“沒有血緣關系,但同根同族的炎黃子孫也是親人”再到“沒有血緣關系,也沒有宗族關系的人也可能是親人”,圖文聲影,多感官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朝鮮人民與中國人民志愿軍依依惜別的場景猶如就在眼前,成功的創設出親人惜別的感人情境。通過觀摩教學實錄,學生不僅對情境創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了最直接的整體感受,也知道了如何結合課文尋找情境創設的切入點。
3、微格教學訓練,有效查找教學缺陷
師范生初登講臺欠缺的往往不是知識的儲備,而是對教學技能的靈活運用。例如,肢體動作頻繁,口頭語多,語調平淡,說話繞彎子,提問不明確,應變遲緩等等。如果將這些問題放任到真實的教學課堂上,即使是實習生的身份,也會讓師范生產生失敗感,挫傷他們從教的信心。
利用微格教學訓練既可以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檢驗對教學理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有效查找出每一位師范生身上的教學缺陷,將教學問題留在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問答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許多教學活動的展開都需要學生的參與和配合。對教學技能掌握的優劣關鍵也是看教師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如何靈活應對和利用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因此,在對師范生進行微格教學訓練時,為了營造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以小組為單位,一名學生上臺試講,其他小組成員扮演小學生,尤其是刻意扮演調皮搗蛋的小學生,有意為難試講的學生,鍛煉其在課堂上解決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通過“角色扮演”不僅是鍛煉了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而且也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和質量。
4、課程教育見習,實踐提高教學技能
經過多年的教育探索,我院教育科學系建立了穩定的教育見習基地,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有機會深入到小學課堂進行教育見習,使學生能盡早接觸小學教師,了解小學生。教育見習分為綜合見習和課程見習兩種,第二、三學期為綜合見習,主要通過教育見習使學生了解小學校教育情況及教改的動向,從中受到深刻的專業思想教育,近一步樹立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信心。第四學期開設學科教學法課程后,教育見習由專業課教師組織安排見習內容,主要針對教學技能訓練布置見習任務,待見習回校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教學試講,并將試講成績納入課程結業成績當中。課程教育見習與教學技能課程相結合,在明確的見習任務指引下,師范生通過觀摩教學積極思考問題,再配合以模擬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技能的實踐水平。
高等師范類院校作為培養小學師資力量的主要基地,必須緊密配合基礎教育改革,調整并合理開發相應課程設置,轉變陳舊的教學技能課程教學觀念及方式、方法,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小學教師。
【注 釋】
[1] 胡淑珍,胡清薇.教學技能觀的辨析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2).
關鍵詞:職業教育 計算機基礎教育 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對信息的處理速度越來越快,硬件價格不斷下降,軟件的易用性越來越好,計算機正步入各行各業,成為人們生產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這就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能夠熟練地掌握計算機這種工具。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們就業的竟爭力,在這種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各種職業學校的各個專業中普遍開展。
一、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生入學時所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差異巨大。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條件相對較好,入學時已經熟練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技能,而有的學生甚至還沒有接觸過電腦,這就使得教師處于兩難境地,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握教學進度和深度,照顧到所有學生。另外,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只是一種“掃盲”式的教育模式,認為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學校的就業率指標的關系不大,特別是在對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學中,教學要求大多是“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
大多數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課堂上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教師一味講解理論知識和演示操作,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拓展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不注意考核方法,多以純粹的筆試或上機操作的形式完成,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
二、提高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效果的對策
1.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分級教學是解決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差距較大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拿出大量專項資金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各個職業學校除了積極在城市招生,也積極地深入偏遠農村招生,學生的來源很廣。來自城市的學生,由于學習條件相對較好,較早地接觸了計算機,部分已較熟練地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技能,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對計算機相對陌生。如果不考慮學生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對所有學生一刀切,要求學生從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熟悉鍵盤開始,一步步地讓學生學習排版、統計、安裝軟件和搜索信息等內容,必然使一部分學生“挨餓”,或者是想當然地認為所有學生都已具備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直接進行排版、數據統計等學習內容,必然使一部分學生感到吃力。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能對所有學生做到較為全面照顧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差異巨大的狀況,結合前人的實踐經驗和問卷調查,分級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這種困境。分級教學的主導思想是:在學生入學之后,根據一定的考核標準對所有學生進行考核,結合學生的志愿,將學生編入不同級別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班級,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也可準予申請免修。班級級別不同,選用的教材不同,學習的內容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內容,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方面也可以完全不一樣,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計算機方面的操作技能。在問卷調查中有80%的被調查者同意入學后進行考試,然后分級,成績合格的可以申請免修,只有5%的被調查者認為不管大家計算機基礎軟件的熟練程度如何,大家一起重新學習,重新再學一遍。分級教學得到了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的認可。
2.合理教學目標的確定是產生良好教學效果使學生學以致用的前提。教學目標應當盡量細化,明確指出每項技能應該達到什么要求,例如,對于漢字錄入這項技能,應熟悉鍵盤,每分種達到80個漢字;辦公軟件Word排版操作,應能實現指定的圖文混排格式。在學生的上機實踐活動中,要按循序漸進的原則給學生布置目標明確的練習任務,任務完成后進行嚴格檢查并打分。教學目標不但要細化,而且要與時俱進。
3.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是提高學生技能、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保證。教學計劃是一個教學指揮棒,它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和開課的先后順序,意義重大。但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設置不合理,甚至沒有教學計劃,因此,制訂合理的計算基礎教學計劃是職業學校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制訂教學計劃前,要認真考慮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各門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針對不同的專業,區別對待。
4.適當地變換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是教學實踐中激發教師教學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經驗總結。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都喜歡動手操作,而這也正是職業學校十分重視的內容,職業學校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教師動手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5.完善評價體系是科學檢驗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有一個完善、高效、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一個好的評價體系也能反過來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評價體系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平時做好學生的階段性考核工作,期末要進行上機操作的綜合測試和理論方面的筆試,階段性考核體現的是學習的過程,期末上機綜合測試體現的是綜合的動手能力,筆試體現的是理論水平,只有三者按比例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體現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
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意義重大,搞好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做到讓學生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緊密協作。文章對職業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于促進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瞳.論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J].職業技術,2010(4)
關鍵詞:基礎教育新課程 高師物理教育 教學改革
高等師范院校既是基礎教育研究的陣地,又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和輸送教師的搖籃。我國正在實施并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何參與并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和輸送高質量的專業化師資隊伍,是高等師范院校面臨的新課題,而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并構建高等師范院校學科課程新體系是其重要內容。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物理教育的要求
雖然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1]和《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2]中,課程理念在表述上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內涵都是相通的,究其要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調整課程培養目標
由掌握知識的一維目標調整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培養目標,總體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改變教學方式
由傳統的授受式轉變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
3.更新課程內容
首先,教學內容中突出科學領域內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原理和規律,并能從中學會思考與探索科學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其次,介紹最新的科學知識及其有關的科學過程和方法。最后,增加與社會及人類自身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加強科學、技術與社會互動關系的滲透,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由過去單一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多元性、發展性評價,逐步形成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其培養的未來教師必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思想情感、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深厚的教育理論知識、較強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能正確實施教學行為。為達此目的,必須改革高師物理教育課程結構和內容,使之能夠培養出“專業型+研究型”的優秀教師,以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二、基礎教育物理新課程凸顯的新理念
1.體現了一種新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功能
基礎教育物理新課程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提出了物理課程應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上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培養,和在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改變學科本位的現狀
體現學科綜合的課程結構改革發展趨勢,科學技術的發展愈來愈呈現出一種結構性的綜合化,未來社會也對人才的綜合科學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能力越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越強。這次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要求將物理學科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與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并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其中理科綜合課程《科學》的內容標準涵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主題。在高中階段,則在開設必修模塊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模塊,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上關注了物理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滲透,提倡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3.改變教學方式
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鼓勵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課程設置上,從初中至高中設置技術或信息技術課程以及包含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新的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放在非常凸顯的地位,對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目標都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在整體課程實施中通過學習方式的變革,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養成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發展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能力,實現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形成科學素養的課程目標。
4.體現STS的教育思想
體現“科學技術社會”(STS)的教育思想,在《物理》中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的課程基本理念,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聯系。十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關系的教育,既強調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同時又讓學生認識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關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社會問題,激發學生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
三、高師物理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
1.更新教學觀念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根據《綱要》對師范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高等師范教育應從原來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師范教育,轉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師教育,即要求高師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較寬廣的學科知識,關注學科與學科教育發展前沿,有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勇于實踐與創新,能夠發揮其個性特長和潛能,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為此,高師教育、教學觀念應突出以下幾方面的轉變。
(1)從重知識傳授向重發展的轉變
以往的教學中,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倡導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潛能,以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從統一性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改變以往那種對每一個學生都按統一規格要求的培養模式,通過改革課程設置、課程管理、教學模式、課程和教學評價,促進每位學生個性發展,有效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3)從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增長了學生的依賴性,消弱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學習缺乏情感的體驗,因此,要徹底改革課堂這種沉悶的狀況,要重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讓課堂形成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4)從僅重結果向重過程與結果轉變
以往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傳授知識的內容,而忽視了在知識形成中滲透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對科學知識探索過程的真實的學習情感體驗,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發揮,因此,改革要著重強調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構建新的物理專業課程結構
拓寬學科基礎,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依據新的課程理念,高師學科課程綜合化是改革發展的趨勢,物理教育課程結構應體現寬廣的學科基礎,提倡理科綜合和文理科滲透,凸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以上的思考,設想對原有課程進行精簡的基礎上,將物理專業原有的課程結構作以下變動。
在低年級必修課中增設理科綜合基礎課程,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的基礎主干知識(面向全體理科學生開設);在高年級選修課中增設理科綜合前沿專題講座(面向全體理科學生開設);在專業選修課中增加技術性內容的課程(如電子技術、光電技術等專業課程);在選修課中規定每位理科學生應選修若干學分的人文社會課程;增設探究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學科專題研究實踐、教育教學研究專題實踐等活動課程,應用研究性學習和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和體驗,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在選修課的物理教育類課程中進一步加強課程改革實踐研究前沿內容的學習。
課程體系體現了基礎性、前沿性、實踐性和創新性;體現多樣化和選擇性,有利于不同層次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學科背景下的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倡導探究式、研究性學習,根據信息論,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導致課堂上信息交流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的過程。以往以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主要表現為單項或雙項的信息交流。而以討論和探究――研討為主的課堂教學則表現為多項、綜合的信息交流,它將學生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師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及時、普遍地聯系了起來,構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體信息交流網。這種教學方式將改變過去那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同時,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或研究性學習,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合作、交流、十分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并且,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將來指導中學生開展探究式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4.探索新的評價體系
形成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良好成才氛圍,學生學習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發展優勢,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評價還有客觀、全面地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為改進教學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新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
(1)改變評價內容
改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分數),忽視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應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2)改變評價方法
改變過去那種考試、測驗的單一評價方法,根據不同的課程,可采用觀察法、調查法、訪談法、測驗考試法、檔案記錄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評價。不同的評價內容所采用的方法應有所不同,注重體現評價的實效性。
(3)探索評價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a、評價分值的比例,應能體現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b、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通過自評和互評,建立良好的溝通、協商的評價氛圍,提高學生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體現評價的最大效益;
c、關注學生各時期動態的進步、發展,注重過程性評價,將“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d、測驗考試評價應注重考核學生的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e、注意評價指標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重視“質性”評價。
高師物理教育專業肩負著將學生培養成為不僅有扎實的物理學科專業知識,而且有廣博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更要有與教師職業相稱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職業道德、教學方法與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優秀的物理教師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7-0051-02
隨著知識領域的拓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的有力助手,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大學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也是培養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啟蒙計算機知識的重要基礎課程。由于在各地的中、小學中已開展了計算機信息化教育,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要更加深入和系統,本著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等幾方面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其與《大學計算機基礎》理論教學相輔相承。
1.硬件實驗。《大學計算機基礎》理論課教學詳細講述了計算機硬件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如系統主板及各部件的作用、常用的外部接口及功能、存儲器的安裝及用途、總線及其分類和常見輸入、輸出設備的連接與使用等。理論教學結束后,如果沒有相應實驗教學的輔助,這些知識將只能成為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因此,我們開設了一個硬件實驗機房,由20臺計算機組成,每臺計算機配有相應的打印機、掃描儀、傳真機和數碼相機等。將學生三人分成一組,60人一次課,進行計算機的拆裝、外部設備的連接和操作系統及驅動程序的安裝。硬件實驗深受學生的喜愛和好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
2.Word實驗。Word應用軟件許多學生在中學時就接觸過,因此,在大學的實驗課里要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拓展。我們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Word實驗里除了介紹基礎知識,還注意在其實際應用方面的涉獵,分別加入了報刊雜志排版、科研論文排版、畢業論文排版及傳統流程圖、N-S圖、個人簡歷和課題申報等表格制作模塊。每個模塊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報刊雜志排版中,使用一本近期發行的雜志中的一頁作為模版,讓學生從文字輸入,圖文混排等基礎方面入手,完成文檔從無到有的創建,感受排版的全過程。在大學生活中同學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科研論文和畢業論文的排版問題,因此,以往屆優秀論文及教師的科研論文作為樣例,熟悉在論文排版中經常遇到的標注、腳注、尾注及公式編輯等操作,為以后的應用打下基礎。通常在學生二年級時要學習程序設計課程,涉及程序流程圖的繪制,因此,在Word實驗中加入了流程圖的畫法這一模塊,為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掃清障礙。另外,在學生畢業時還要制作個人簡歷,參加工作后申請項目時還需要制作課題申報表格,我們使用人才市場中用人單位發放的個人簡歷和本校的課題申請書作為樣本,教學生不規則表格的制作,滿足了學生的實際的需求。改革后的Word實驗,與中學的Word課程有很大的不同,更貼近實際,將Word應用逐步推向深入。學生真切感到了它的實用價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Excel實驗。在Excel實驗中使用了“案例教學法”,先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入Excel的各種操作。如在講解Excel的公式與函數時,給出一個表,表中包涵一個班30名同學的學號、性別、姓名及五門課程的成績,在不講公式與函數的情況下讓學生求出每位同學的總分、平均分、分數等級及在班級中的名次,統計出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和及格率,計算出班級總人數、男生人數、女生人數、男生平均分和女生平均分等。開始學生信心十足,使用各種方法,但很快就發現這些方法非常煩瑣,這時,引入Excel的公式與函數的概念,引導他們使用相應的函數得到結果。學生頓覺眼前豁然開朗,興味十足,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4.Powerpoint實驗。在Powerpoint實驗中讓學生自己拍攝照片,搜集素材,制作以美麗校園、我的大學生活、我的室友們等為主題的演示文稿。在制作過程中,學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不僅學會了Powerpoint的操作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校園的了解,也增進了同學間的感情。最后,每人10分鐘的時間介紹自己的作品。在作品欣賞時,我們還為學生提供了歷屆畢業生的優秀畢業論文答辯的演示文稿,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有了榜樣和目標,同時,對Powerpoint的應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Access實驗。在Access實驗中,采用了“項目驅動法”做數據庫的開發,如建立“圖書管理”數據庫。先建數據表,如“職工基本信息表”,再針對這些表設計查詢、窗體和報表。項目的完成貫穿教學的始終,結合課堂上關于數據庫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關系數據庫、關系、屬性等概念有了具體的認識,也對Access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隨著項目的完成,學生普遍擁有了成就感,對學生的自信心是一個極大鼓舞。
6.網絡實驗。隨著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效利用互聯網,迅速、快捷地獲取信息已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我們在網絡實驗中首先教學生如何瀏覽網頁,利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內容,其中包括利用網上圖書館查找專業資料、檢索國、內外期刊和下載論文等。其次,讓學生在網上申請郵箱,學會收發E-mail,并通過E-mail交實驗報告。然后,教學生申請QQ號,通過QQ發送在線和離線文件,并在QQ上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群,隨時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最后,教學生制作網頁,并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將網頁組織在一起,形成“大學計算機基礎”網站。通過網絡實驗,學生學會了如何使用互聯網,并能正確對待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便利。利用網絡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模式的改革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受到學生和專業課教師的一致好評,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團結協作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活躍了思維,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也使學生將來能緊跟時代步伐,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呂鳳英,劉若慧.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天中學刊,2010,25(5):83-84.
[2]胡緒英,何明瑞.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的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5):4066-4068.
[3]劉艷,李曉安.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12,15(1):40-4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因此,中職教學作為中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對其進行教學路徑改革。然而,改革并不應該是盲目的、孤立的,而應該基于多元智力的角度,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路徑的改革,從而使得中職教學無論是在培養人才方面還是在貢獻社會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眾所周知,教學的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中職教學也不例外。與普通教學不同的是其教學目的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中職教學對學生的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的文化知識和基本的文化素養,還能讓學生能夠更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能,從而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由此可見,中職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更多優秀的、專業的技術型人才。而培養人才的地方必然是學校,教學的路徑必然是與專業課程有關的教學工作。但是,從我國目前的中職教學情況來看,現狀并不樂觀。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思想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傳統的觀念,認為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差生。從而出現了學生不愛學,老師更不愛教的現象。因此,要想使得中職教學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要改革中職教學的教學路徑,從而使技術型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對其的需要。在眾多的教學改革路徑中,基于多元智力角度的改革路徑已經被證實可以實現這一要求。
2.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中職學生的現狀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其一,進取型。這一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擁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和競爭意識,然而擁有這些素質的學生卻非常少。其二,滿足型。這類學生并沒有太大的上進心,認為自己考上了中等職業學校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或家長的要求,很容易感到自我滿足。從而在學習上采取的是一種應付的態度,其上學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拿到一個畢業證。其三,消極型。學生存在這樣的心態大多是因為自己曾經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結果,或是因為沒有考入重點中學而一蹶不振,他們往往需要面對許多方面的壓力,從而使得自己心情低落、意志消沉。其四,抗拒型。在學校的眾多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對周圍的學生、老師或環境常常抱有不滿的情緒,面對老師的批評更是有很大的抵觸情緒。越是存在這種糟糕的情緒越是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攻擊,從而導致了這些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逐漸成為離經叛道的差等生。
2.2 中職學生的專業課學習狀況
據專家和學者的調查顯示,中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態度很不樂觀,表現的興趣很低或者根本就沒有興趣,從這一反應來看,迫切要求我國中職學校的各位老師采取有效的改革路徑,從而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熟練的運用知識。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我國從事中職教學的各位老師和工作者都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共性智力和個性智力進行分別引導,在課堂上使這些智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達到調動中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2.3 多元智力理論對中職教學的影響
隨著多元智力理論逐漸在外國教育教學中得到推廣和應用,我國也開始認識到了多元智力教育理論的重要性。早期基于多元智力角度的教學被應用在初中和小學階段,通過對小學生和初中生進行教育改革,讓我們更好的看到了學生的天賦,為發展學生的多元智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達到了給學生減負的目的,更提高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
3.基于多元智力角度的教學改革路徑
3.1 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對一般規律進行科學探索的產物,通過在課堂上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索,實驗的設計、調查和觀察,并通過對研究現象和結果的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學習方法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能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各自的智力來探究并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相對而言,教師則扮演了一個激勵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3.2 項目化教學
通過多元智力理論的研究,讓我們認識到了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多元智力,這些智力就是我們所謂的潛能,然而這些多元智力只有在遇到了合適的環境或情景才能夠淋漓盡致的發展出來。
項目化教學是把學習任務設定為某個項目來完成,學生則以完成該項目為學習目標。教師在設定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激勵學生進行探索,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技能,有利于他們多元智力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6-0040-03
1研究背景及目標
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趨勢是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對于培養應用性人才為目標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如何進行創新和改革,注重質量、特色,形成應用型學院的辦學特色,體現高等教育在多樣性基礎上的個性,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討的。
20年來,通過參加全國高校計算機基礎研究會組織的學術研究研討會,我們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認識,使我們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的,非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區別,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和社會培訓的區別,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等問題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提高。3年來,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CFC2004”、“CFC2006”和教指委“白皮書”精神,明確了突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面向應用、學以致用是課程的教學目標,從而構建了適應我學院特點的突出應用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體系。
2構建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體系
“CFC2004和CFC2006”中給出了各類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們按照“面向應用需要,采用多種模式,啟發自主學習,重視實踐環節,培養創新意識,樹立團隊精神”的教育理念,構建了適應我學院的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公共課程結構及建設目標。
2.1公共課程結構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是一所文、理專業綜合的一所應用型學院,針對我學院學生的特點,以及學院規定的一學年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時,我們按照學院對課程目標的要求,了解了個專業的需求設置了1+2的計算機公共課程結構。1是指“大學計算機基礎”:,2是指根據專業需要設置第二學期的程序設計課程,分別為“Access數據庫技術應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2類課程。針對以上三門課程,我們對如何突出應用性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在近3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構建了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公共課程。
面向應用的計算機課程是指我們在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突出應用性。在教學模式上我們采用邊講邊練的教學形式,以示例驅動教學內容,講練結合地組織課堂教學,建設了實驗操作練習庫,提供實驗拓展內容,以鞏固學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促進創新實踐和動手能力。對每一門課程設置了學生自選綜合實驗項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根據綜合實驗項目的基本要求,設計并完成綜合實驗項目。例如,Access數據庫技術應用課程,學生自選綜合項目是做一個小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以進一步拓展設計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建立了多元立體化教學和學習資源,在課堂上或通過網站可以獲取化教學和學習資源。教學和學習資源包括課件、教學大綱、教學進度、通過郵件與教師交流、在線自測、實驗操作練習庫、綜合實驗項目要求和樣例等學習資源。例如,學生瀏覽課件、下載實踐練習素材,瀏覽綜合實驗基本要求等
2.2公共課程
三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掌握了解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具有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具有程序設計及基本應用的能力,具有編制一個小型的應用系統的能力,突出應用技能的培養。
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礎理論教學由7個部分組成。
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的使用 Office辦公應用軟件的應用計算機網絡應用及多媒體應用算法與數據結構基礎程序設計與軟件工程基礎數據庫設計基礎。
(2)“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礎實踐教學由4個部分組成。
計算機基礎知識(通過了解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完成配置一臺電腦的設計。)Windows XP基本操作能力 Office 應用網絡應用。
2)“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
(1) “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基礎理論教學由7個部分組成。
數據庫基礎知識數據庫及表的基本操作創建和使用查詢主要介紹查詢的功能和用途,創建和使用查詢的操作方法文創建和使用窗體創建和使用報表創建數據訪問頁和宏的應用VBA編程入門及模塊。
(2) “Access數據庫應用”課程基礎實踐教學由6個部分組成。
數據庫及表的操作(學會創建、編輯數據庫及表,建立設置表的關鍵字,設置表中字段的屬性,建立表之間的關聯。)查詢的應用(學會創建各類查詢,使用查詢進行統計計算,運行查詢。)窗體的應用(主要學會建立各種窗體,通過窗體控件事件運行宏。)報表的應用(主要學會建立不同的報表,在報表對數據進行計算。)數據訪問頁和宏的應用(學會創建數據訪問頁,創建宏、宏組,掌握宏的相關操作命令,運行宏。)VBA編程入門及模塊的應用(學會VBA編程的基本方法,掌握程序設計的3種基本結構的設計方法,學會模塊的應用,參數傳遞的實用方法等。)。
在課程結束之前完成一個小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綜合實驗項目。
3)“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
(1)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基礎理論教學由8個部分組成。
Visual Basic程序開發環境、對象及其操作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的輸入輸出以及Visual Basic常用控件Visual Basic程序控制結構Visual Basic數組及過程 Visual Basic事件過程Visual Basic菜單、對話框、多重窗體等程序設計Visual Basic數據文件。
(2)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基礎實踐教學由7個部分組成。
Visual Basic環境和程序設計初步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及數據輸入輸出語句的應用常用標準控件的使用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程序設計數組及過程程序的設計界面設計程序的設計文件應用(掌握順序文件和隨機文件的打開、讀寫操作和關閉。掌握文件系統控件的使用。)。
在課程結束之前完成一個小型的應用系統綜合實驗項目。
2.3教學資源設計和建設
為提高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程的教學效果,針對我學院學生的特點,近4年來,我們不僅對課堂教學形式進行了改革,同時構建了3門課程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平臺,利用兩種局域網環境的輔助教學系統和學院計算機中心主頁,提供了這3門課程多元化的教學和學習資源,主要包括:教材、課件、教學進度、習題與實驗指導、試題庫、教學實踐素材和樣張、綜合實驗項目要求和樣例、網上自測練習、網上討論及答疑、在線考試系統等教學學習資源。教學和學習資源的建設,擴展了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操作應用技能。圖1給出了教學學習資源展示圖。
2.4面向應用的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
三門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主要是采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站提供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平臺、網站自測系統、郵件答疑等形式。課堂教學采用邊講邊練結合的形式,學生通過對示例的操作,進行感性理解,進一步理解知識點和操作方法;通過實踐教學練習,加強和鞏固知識點的理解,提高操作及應用的技能;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布置課程的綜合實驗項目,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操作的能力,構思設計自己要創建的應用系統;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通過在網上瀏覽資源平臺的學習資料,通過自測系統自測所學知識和操作,通過郵件進行答疑解決知識點概念和操作等問題;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面向應用的理念,提高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收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設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應用技能。
2.5考試機制的改革和實現
在2005年我們將筆試和上機考試機制改革為在線考試系統(無紙化考試,理論和上機兩部分),考試系統為B/S結構,可方便設定考試范圍、難易度、各題分值,可自動判卷,及時給出成績。大大解決教師閱卷和上機評判操作題的工作量,提高了考試的公正性和閱卷的準確性。考試機制改變后,我們為了突出應用能力的考查,將考核標準比例進行了調整,綜合大作業設計和平時的實踐練習成績占40%,期末上機操作測試部分占30分,期末理論部分考查占30分。考試機制的改革,注重了學習過程,突出了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
3改革效果
近幾年在構建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有以下收獲:
提高了教師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目標的認識,加強了教師的執教能力,提高了教師的團隊意識,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工作量。
統一了3門計算機公共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進度、教學知識點復習題、上機操作實驗指導等教學資料。
課堂教學采用邊講邊練的形式,以示例驅動教學知識點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了3門課程的立體化教學和學習資源。在計算機中心網頁和局域網輔助教學系統中提供了教學和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在家里、自由上機、電子閱覽室等上網獲取學習資料,并可以在局域網絡輔助教學系統中進行自測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在2005級學生的462份問卷調查中,313份認為課程學習內容有所收獲,對教學效果認可率達到了67.7%。
注重課程教學過程,3門課程的綜合作業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和設計能力的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
進行了考核機制的改革,實施在線考試,不僅考查知識點概念,同時測試操作技能。綜合成績的組成是(平時課堂練習+期中成績+綜合作業設計成績+期末成績),注重了學生的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考核,加強了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注重了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不斷學習、探討、研究和改革實踐中,我們在構建突出應用的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課程體系上以上的體會和收獲,我們將堅持面向應用的教育教學方向,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計算機公共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等職業;電子與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培養目標;教學改革;教學形式;評價機制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content in view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direc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occup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form; 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中職學生求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明確地達到一個崗位的目標,勝任一個崗位的需要。在當前職業學校中,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重理論知識教學、輕實踐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仍是兩張皮,實踐只是理論的延伸和驗證,是理論的附屬。特別對于電子技術類專業課程,由于電子技術更新速度快,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及知識更新都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和變化,又缺乏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僅能使學生完成學科理論的基礎教育,缺乏適應就業崗位的實踐能力。這樣的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也制約著專業的發展。在創建全國示范性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過程中,并積極響應教育部進行職業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開始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進行調整,花大力氣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諸多專業實訓室。下面就以我所在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為例,探討一下專業課課程體系設置與教學改革的方向。
1、中職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課課程體系設置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為了很好的貫徹這一精神,結合貴州省省情以及經濟發展規劃,開發能夠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是中職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改革的重點、難點。應在廣泛企業調研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專業職業知識與能力。打破原有學科理論型課程體系,分析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就業為導向,構建與實際工作內容相聯系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全面實現“學做一體化”。我校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主要圍繞電子設備裝接技能、無線電調試技術、維修電工技能和產品電路繪制與設計能力等方面安排教學內容,包括專業課程及實訓環節,制定針對培養關鍵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掛鉤,全面開展了崗位所需的職業資格技術培訓。
1.1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設置六個方向的培養目標
我校把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按崗位技能分為維修電工、電子設備裝接工、無線電調試工、家電維修工、PCB繪圖員、小型單片機系統開發員六個專門化方向。各專門化方向是六個大模塊,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模塊又分為許多個小模塊,每個小模塊的設計主線是學生在今后的崗位上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每個小模塊之間又是一個技能遞進的過程。以電子設備裝接工這個大模塊為例,我編排設計出幾個小模塊分別作為具體的學習項目。最開始是音樂門鈴的裝接,中間是MF47型萬用表的裝接,最后是烘手器的裝接。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實訓為主導,由易到難的過程。同時根據不同電路,又可以兼顧理論的學習。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這既突出技能教學的主體地位,又能使理論教學為技能教學服務。與此同時,要把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目標要求嵌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強化。緊緊按照完成各工作任務的需要來組織教學,讓整個教學組織過程接近企業的生產制造流程,增強教學評估與崗位技能要求的相關性,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
1.2構建新型的專業課程體系
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應遵循“能力本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中職教育教學理念,借助社會行業方面的專家力量,在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從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的有關理論對電子信息職業工作進行定位,了解電子信息產業鏈及生產過程管理形態。以此為參照,抽象出電子與信息技術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在職業成長規律分析的基礎上,將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序化。如此般建立的課程體系才是符合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的。同時應以知識應用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核心,充分考慮電子信息產業的需求,考慮企業生產管理方式變化以及學生的發展要求。我校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基本能力模塊、電子設備組裝的能力模塊、電子設備維修能力模塊、智能電子設備控制與維修能力模塊、智能設備開發與運用能力模塊、團隊合作能力模塊、謀職與就業能力模塊七大模塊。基本能力模塊注重專業綜合基礎知識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進入后面幾個專業技術模塊的學習。主要內容見下表:
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到工廠參觀,讓學生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初步認知專業特點;最后進入專業能力實訓模塊時,綜合應用前面模塊的專業知識,采取“以項目為引領、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完成專業能力的培養。綜合實訓采用工作過程導向法進行崗位技能實訓,教學實施中盡可能模擬企業生產管理過程,盡量將企業運用到的最新技術、工藝、方法和工作過程引進到教學中來。最后再安排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來強化生產性實踐直到畢業。通過這種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專業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設置,使學生能夠逐步適應企業的要求,畢業后能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中等應用技能型人才。
2、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教學改革主要內容
2.1課程體系變化
打破傳統理論學科型課程體系,針對崗位要求構建 “以學生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課程設置中要做到公共課應體現基礎性、人文性、發展性,專業課體現崗位需求,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應嵌入其中,校內教學與校外實習互為補充。學生的學習目標應由原來對學科知識理解轉向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應以培養學生專業崗位技能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中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模式實現 “從理論到實踐”到“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的轉變。
2.2教學形式變革
廢除傳統的以單一“課堂式”理論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根據教學模塊的需求采用實踐主導、技能培訓、電子產品制作、小組合作開發、頂崗實習等多種學習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打破原有按學科型課程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教師主動課堂及實驗與理論分割的教學現狀,按項目、任務引領組織教學,形成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按照崗位技能要求來建構知識體系和技能訓練目標,實現學生的技能與理論知識協同進步和發展。
2.3創建特有的過程評價機制
根據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崗位能力結構,建立以能力評價為中心,注重過程的課程評價體系。具體實施中不同的課程在評價中考核的內容應不同。基本能力課程應從學習態度、提問、課堂筆記、作業、考試成績、同學評價等幾個方面分別評定。而專業能力課程則應從實操秩序、實操時間、技能質量、合作態度、安全生產、社會行為等幾個方面分別評定。每一課程的評定應一個項目、一個任務的分別評定,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實訓中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實踐能力;改革方案
引言
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和社會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位大學生都應具備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即使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計算機水平亦成為衡量大學生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標尺,因此,我國各類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培養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內容,尤其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要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1]。
本文試結合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和特點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改革方案。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目的在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為將來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自己專業中的問題打下基礎。但現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新生在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總課時少、實驗課安排不足以及教學手段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問題。
(一)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由于學生生源地和家庭環境不同,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有些來自城市的學生在初高中就開設過計算機這門課程,計算機水平相對較高,而有些學生來自較偏遠的農村地區,對計算機知識了解很少,甚至有的新生從來沒接觸過電腦。對于學生們的計算機水平起點高低不同,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把握有一定難度,很難達到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感覺到“吃得飽,消化好”的理想效果。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多、涉及面廣,但課時較少
根據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該門課程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五個部分: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些基本概念,還要講授一些軟件的應用和技巧以及網絡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計算機的實踐能力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多且廣泛,更新速度快,但課時相對太少。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滯后,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在我們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室授課的方式,雖然比“黑板+粉筆”的授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實際上學生仍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和學脫節,沒有體現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以實踐學習為主、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特點,不能滿足學生邊學邊練的要求[2]。
(四)實驗上機課時偏少,指導教師不足,實驗教學效果不理想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實踐性和實用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應該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只有讓學生有更多的上機時間練習,老師負責指導答疑,才能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相反,即使教師講授得再清楚,學生不多加練習也不會有好的效果。但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等原因,學校的實驗機房明顯不足,上機課時偏少,而且計算機基礎課教師人員亦 偏少,教師要同時指導幾個班的上機實驗,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6》中明確指出:“計算機基礎教育實質上是計算機應用的教育,它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點。” 因此,在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各個環節中,都要始終堅持這一方向,努力培養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3]。
(一)采用分層次教學,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
針對入學新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若要滿足不同學生的“胃口”,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則應當打破原來以班為單位的教學模式,采取分層次教學。首先,在新生入學后進行一次計算機知識的摸底考試,可以采用筆試和上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于高層次的學生,略講基礎知識和Office的操作,給他們留一些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實踐操作題,并給他們提供一定的上機練習的機會,同時安排老師給予指導;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講授計算機知識,包括基礎理論、網絡知識和Office操作等知識;而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則要增加一些課時,詳細講解計算機的基礎、網絡相關知識及Office操作,同時也要增加學生的上機實驗課時,讓學生們都能達到熟練應用計算機,為學習后繼課程及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改革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
計算機技術的特點就是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快,這就要求在教材的選取和大綱的制定方面不斷更新。在授課內容上要求把已經淘汰的內容刪去,把新的內容加進來,保證每堂課講授的內容都充實、有意義。所以,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來選擇教材,要體現出層次差別和針對性。我們已經嘗試自編教材和實驗輔導書、相應的電子輔助教材、電子教案,自制多媒體教學包,建立教學網站等,形成立體化教材,滿足了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當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廣泛閱讀學科材料,及時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充實、更新教材內容,增加知識信息量,以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效果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深入探索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在機房上課,利用網絡和“同屏”軟件,教師 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講解和演示,使學生與老師保持同步,避免學生上課時間做其他事情。在整個演示過程中,學生無法控制自己的電腦,這樣起到了一些強制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還可以利用該軟件讓學生參與演示,通過該軟件的控制,教師可以隨時掌握每個學生的操作過程,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也可以隨時切換到學生練習的狀態,這樣可以保證隨講隨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已經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實現雙向交互功能,也取得了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4]。
(四)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創新能力
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上機的實踐與鉆研。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驗課比理論課更為重要。實驗課可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工作,筆者認為,要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一定要解決實驗上機課時不足、教師指導上機班級多及指導實驗教學效果差的問題。
在實驗上機課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主動地去練習和和鉆研,發現問題后,教師只要做好指導工作,把方法和經驗教給學生,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扎實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比如,給學生一些開放機房的時間,通過一些Word排版比賽、Powerpoint制作比賽和網頁制作比賽等,讓參加比賽并且成績好的的同學可以在期末成績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這樣,既加強了同學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實踐和應用能力。
(五)改革考試制度,全面看待及格率
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得失和獲得教學工作信息反饋的一種手段,也是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僅憑學期考試成績高低來判斷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并不科學。為此,可將考核成績分為四個部分:平時作業、上機考試、參加競賽、期末考試,其比例設為20%、20%、20%、40%,并提倡課程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可采用通過網絡上交電子作業和實驗報告的方法,設置開放性問題,包括學習心得體會,實驗中發現、使用的一些技巧,學習中的疑點、難點等。教師通過電子作業和實驗報告檢測學生的作業水平和作業的真實性。
素質教育比應試教育重要,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比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及格率重要。所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基礎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可以挖掘巨大潛力。
三、改革前后的教學模式對比分析
為了驗證改革前后教學模式的不同效果,筆者在所教的兩個平行班就同一個教學內容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采用觀察法、課后調查法等手段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感受進行了記錄,并采用對比研究法,分析總結了兩者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改革后的教學模式中課堂的有效利用率高,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主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協同意識和創新能力有所提高
按照新的教學法施教真正突出了“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在“教”與“學”這一過程中,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習目的更為明確,往往能夠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靈活應用。
2.教師的教學模式更新,自身素質得以提高
新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實際經驗,促進教師參與實踐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使教師主動擴大自己的知識范疇,提高了教學素養和與學生協調溝通的能力。
3.教學資源使用更加有效
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硬件設施資源,在專業機房局域網內搭建各種信息共享的平臺,例如,用于各種作業上傳下載的FTP服務器、學習過程討論的BBS服務器和過程性評價動態網站等。教師創建自己的教學主頁為學生提供在線教學服務,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
總之,信息時代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當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把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整體方向,更新教學理念,對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創新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7).
[2] 汪曉璐.淺談關于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