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健康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高職院校應將學生心理健檔案的建立與管理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
1.身心健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諧的人際關系、適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以及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貢獻、成就、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從事社會活動以及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心理健康可以使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培養自信、自強、自立、自律、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2.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高職學生存在著三個心理問題敏感期。一是新生入校的心理斷奶期。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多年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面對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心理上有較多的矛盾沖突。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強烈的人際交往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二是專升本的心理調適期。許多高職學生進校后,不滿足現有的專科學歷,想繼續升本的學習。可是由于他們基礎較差,競爭實力不強,在專升本考試中大部分學生落榜,這給高職學生造成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三是畢業前的擇業期。現在有些企業、機構、單位在選用人才時盲目追求高學歷、名牌大學,再加上畢業生自身專業上的結構性矛盾等原因,使部分高職學生就業面臨一定的困難和壓力。找到單位的畢業生,有的嫌月工資給的少,有的對崗位不滿意;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整天四處奔波,為找單位發愁。在畢業前表現出困惑、茫然、焦躁的情緒。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高職學生是心理問題的多發“地段”。
我國許多高職院校是轉制或合并而成的,建校時間不長,辦學經驗不夠豐富,學校大都忙于生存和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又缺乏專業咨詢教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致使學生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礙而被迫休學、退學以及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呈上升趨勢。因此,各高職院校應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作為學校的重點工作之一來抓。
3.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高等學校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優秀專門人才,必須重視學生心理問題。“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培養造就和提高學生素質,必須關注并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心理品質,在心理認識、情感、意志三個方面及個性心理特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四個方面有較大差異,如從學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學、詳細地用心理檔案記錄下學生的每一個階段的主要心理狀態,就能準確地分析學生個性特征,及時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將對學生的后續心理素質教育提供連續完善的材料,為進入新的環境幫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員迅速掌握了解學生并及時實施轉換期的心理教育措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二、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重視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涉及到學生的隱私權,是一項很嚴肅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員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學校應定期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學習《檔案法》、《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規范》及相關檔案管理知識,不斷提高工作人員對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檔案管理意識。建立嚴格的歸檔制度,由專人負責保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做到一人一袋,封面要寫請學生姓名、性別、班級、建檔日期,并將其編上序號,存放于檔案柜中。管理人員要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能隨意將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借給他人,如學生自己要看,可在咨詢老師的指導、解釋下查看。
2.客觀真實地設計檔案內容。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內容的設計,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簡單的履歷表,而是應較完整、準確、系統地記錄下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應包括:(1)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對學生心理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事件等。(2)學生在校表現。包括身體情況、生活情況、學習情況、政治表現等。(3)心理素質及教育輔導措施、過程。包括能力狀況、人格特征分析、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分析、職業能力傾向類型分析以及采取的教育、培養建議、心理輔導過程和就業指導等內容。
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學生心理成長軌跡的反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檔案。它記錄的是學生各方面的情況,要隨著學生心理發展而不斷變化,特別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應定期測試、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輔導建議,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的問題與困惑。
3.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檔案管理隊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與管理正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因此,專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嚴重缺乏,必須走專兼結合的路子。學校可設2-3名心理咨詢師作為專職人員,其主要任務:一是解決疑難的心理問題;二是對學校思政教師、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使其具備及時處理和解決一般心理問題的能力,協助心理咨詢中心對學生中出現的一般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地疏導和處理。另外,還可聘請社會上的心理醫師在中心作兼職教師,他們既有醫學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他們參與管理,一定能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實力強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4.對畢業后的學生進行跟蹤管理。對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在校學生,還應關注跟蹤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可經常邀請畢業生回校和在校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座談,讓畢業生談談他們心理成長、成才的經歷和感受,同時對老師在學校給于他們的心理教育作一個客觀真實的評價。這樣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作用。
關鍵詞:公平;初中班級管理;對策
為了實現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公平教育在初中教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關系到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要保障教育的公平性,需切實落到每個班級的管理和整個學校的教育工作管理中,公平教育是建立和諧校園的關鍵。就我國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不公平教育現象到處可見,造成這一現象與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有很大關系。
1初中班級管理不公平教育現象分析
1.1班級管理中存在偏袒現象:公平、公正、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創建和諧課堂的基礎,班級管理的公平性關系到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素質心理都有一定的影響。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如果忽視教育的公平性,對班級的管理有害無利,這樣成績優秀的學生會更加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青睞,盡管這是教師無心造成的偏袒,但那些教師關注少、成績不理想的的學生會認為教師對他們的教育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的身心帶來陰影和傷害,同時也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進行。
1.2班級管理制度不平衡:班級管理工作要想順利開展必須制定適合班級的管理制度,但是現在的初中班級管理在管理制度這一方面還不夠完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制度失衡現象,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獎罰制度方面的不公平。比如,學校為了鼓勵成績優異的學生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在獎勵方面,學校的獎品力度不大,但在懲罰方面,學校為了告誡學生,加大了與獎勵制度不成正比的的懲罰力度。而且學校獎罰制度的標準是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而不考慮其他因素,這一點體現了初中班級管理不公平現象嚴重。
1.3班級管理中班干部的權利有限: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會培養優秀干部進行班級的管理,但在班干部的選擇上,教師會優先選擇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作為班干部任職對象,選擇標準過于的單一化,同時,教師授予班干部的管理權力有限,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上顯得力不從心,對于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學生而言,這樣的班級管理制度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進行。
1.4班級課外組織活動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使部分教師和家長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全身心健康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很少組織甚至不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班級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考試讓路,成為教學課程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長此以往,會嚴重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完善班級管理,提高教育公平性的對策
2.1建立公平、公正、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班級管理服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體態快速發展,心理也產生快速的變化,個性化特征較強,班級管理中注重的是個體與整體的的融合,倡導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制度至關重要,班級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要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管理制度,具體到每個班級每個學生,最大程度的滿足班級成員的心理需求,方便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公平、民主的班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班主任要樹立公平、公正、民主的作風,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對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關注,加強每個學生都爭做班級小主人的意識;二、班級的制度管理要吸取全體學生的意見,保證每個學生有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最大程度的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三、在執行班級管理制度時,學生們要積極監督,發揚班級主人公的意識;四、班級管理干部民主化輪流進行,加強每個學生對班級的責任心。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機,結合教育資源對班級管理進行整合,當有突發性問題出現時,教師要從學生和班級兩個方面進行教育,通過對學生個性與特點的分析,對他們進行教育。
2.2構建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制度:初中教學管理中要意識到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文化素養,在中學生的成長階段,構建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制度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班級文化。比如,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做到提問機會均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這一階段的學生都愛表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提問機會也同樣要留給成績落后的學生,回答正確給予表揚和贊美,回答錯誤給予鼓勵和希望,這樣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都可以激發他們認真獨立自考的能力和欲望,同時課堂的氣氛和教學效果也會有所提高。另外,學校方面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制定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定期組織一些走進自然、融入社會的活動,讓中學生積極踴躍參加,提高中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力。結束語:總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建立民主、公平、和諧的班級管理制度,杜絕和消除課堂偏見現象,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每一個心靈都得到溫暖。
作者:黃炎強 單位:五華縣龍村中學
參考文獻:
[1]朱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對策.《科技創新導報》.2013年17期.
[2]邱百惠.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改進策略探析.《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年11期.
學風是校風的中心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校風。沒有良好的學風,不可能有優良的校風。為此,在抓校風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把學風建設作為校風建設的一個重點、一個突破口來抓。只有培養起良好學風,校風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
目前,學風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認為影響學風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良教風的影響,過去我們比較注意社會人文環境等因素對學風的影響,很少注意到教風與學風的直接聯系,較少從師者去尋找學生懶散厭學,乃至棄學的原因。教師在教學上精力投入不足,平時不注重知識更新,無新知識點,缺乏實踐性,卻自我感覺良好;有的教師授課時照本宣科,缺少啟發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從不顧及課堂效果。二是學生個體差異、智力因素和意志品質的原因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三是有些管理制度不嚴,也是影響學風的一個因素。四是部分學生的學習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少自控力、主動性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其主要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意志消沉,整天處在郁悶或浮躁之中;厭學逃學,不想學不愿學,年級愈高,出現的曠課率愈高。這些不好好上課的學生,時常出沒于網吧;個別學生在學期結束時,即便幾門功課不及格也毫無愧意。五是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或想作弊過關,通常把相關答案寫在小紙條上帶進考場,還有的干脆直接寫在手上,寫在考場的桌面上、墻壁上或儲存在手機里。這些作弊行為總是屢禁不止,學風與考風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以上情況,在抓校風的過程中,把學風建設作為一個突破口。首先是在教師績效考核上加大獎懲力度;其次狠抓考風考紀,對作弊學生加重處理;最后,要有好的學風,必先行好的教風,制定《教師教學工作規范》,提出“三嚴”的教風,加強師德教育,規范教師的教學活動。
二、加強教風建設
教風是校風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優良校風形成的前提。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有著自覺仿效的典范作用。如果教師治學嚴謹、講課認真、悉心鉆研、誨人不倦,那么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必然對學生產生熏陶的作用。過去在校風建設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一些片面看法,認為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因此,不少人往往把校風建設的任務和重點,全部壓在學生的管理方面,似乎校風建設就與學生管理畫等號,這就大大忽視了作為校風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廣大教師的作用。目前,我們在抓校風的過程中,之所以校風建設難以深入,有些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我認為一是廣大教師的言傳身教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二是教風中存在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譬如,備課不認真、教法單一、作業內容不豐富不批改、閱卷不及時,等等,還有部分教師教學熱情的低落和教風的蛻變,對校風的影響不可低估。這就要求在抓校風的過程中,一是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加大校本培訓力度,提高課堂效率上下足功夫。二是校長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能高高在上、,要充分融入教師,校長與教師的關系是一個復雜工程,不能簡單看成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三是在生均公用經費的使用上,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教學獎勵上傾斜。四是加強課題建設。課題建設必須克服走過場,為了綜合考核分,必須落到教師和學生身上,解決比較突出的問題,摸索出規律。五是引入先進的適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六是校長必須講正氣,講團結,廉潔治校。七是注重信息建設。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也是校風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優化校園環境、促進優良校風形成的重要外在條件。豐富、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造就奮發向上,陶冶高尚情操,塑造文明行為和富于創造精神的優良校風。一所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是師生員工言行舉止的準繩和拼搏奮斗的精神支柱,它對學生的培養和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為此,學校重視規范的精神環境布置;讓學校體現學習的主流,創造學習的氛圍;讓每個教室、每塊墻壁說話;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發揮育人的功能,形成規范的精神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目前,部分學校校園文化還存在著內容不豐富、形式無新意、層次不高雅、活動不普遍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校風建設的進一步深入。為此,在校風建設中,制定切實可行的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月度活動安排表勢在必行。
四、加強制度建設
科學的校紀校規本身就是優良校風的一部分,要優化校風,必須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做保障。沒有嚴格和完善的規章制度,優良校風的形成就會落空。學校制度建設要從以下多方面著手:
1.行政人員工作職責:校長職責、黨支部書記職責、副校長職責、辦公室主任職責、政教處主任職責、教務處主任職責、綜治辦主任職責、教研處主任職責、總務處主任職責、團委書記職責、電教室主任職責。
2.教學人員及教輔人員工作職責:教研組長職責、班主任職責、教師工作職責、監考教師職責、宿舍管理員工作職責、水電工工作職責。
3.校務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及民主評議制度。
4.財務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制度。
5.黨支部成員學習制度、入黨積極分子考察制度。
6.教職工考勤制度、教職工請假制度。
7.教育、教師及學生發展制度:骨干教師培養制度、青年教師培養制度、教師業務學習制度、教學成績進步獎評選辦法、三優教師評比辦法、三好學生、優秀干部及各種積極分子評選辦法。
8.教學制度:教學常規細則、考試制度、評卷制度。
9.安全制度、安全首遇負責制管理制度。
10.家長評學校管理制度、家訪制度。
11.學生管理制度。
12.績效考核方案(制度核心)。
學校制度建設必須樹立顧客意識,建立后果負責機制。現代學校制度的構筑,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自主內涵均衡發展,有效地促進學校和諧創新發展。實現制度管人,避免人治學校的現象。使學校管理制度化、常態化,形成學校的制度文化。
五、加強安全教育
1.建立健全學校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嚴格落實各項制度,杜絕安全責任事故發生。安全制度建設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摘抄教育部文件);(2)學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3)門衛安全管理制度;(4)寢室安全管理制度;(5)來訪登記管理制度;(6)消防、交通、防溺水、防踩踏安全管理制度;(7)學生請假制度;(8)校園安全責任書(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家長簽訂的責任狀);(9)集會等大型活動安全管理制度;(10)組織師生外出活動安全管理制度;(11)食品飲水衛生安全管理制度;(12)在校期間學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13)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14)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15)實驗課安全操作管理制度;(16)防震避險演練制度;(17)安全教育月度安排;(18)法制教育制度;(19)營養餐安全制度。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有些學生渴望知識卻易于短視,渴望獨立卻難于實現,渴望交際卻知己難覓,渴望發展卻目標不明;他們擅長單打獨干,卻容易自我封閉,缺乏自信,不善于與人交流,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矛盾無法應付,以致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對此,學校應重視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充分發揮輔導員對學生的引導和疏導、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下,還應依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利用校刊、廣播、黑板報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提高承受和應付挫折的能力。
六、關注留守兒童
建立留守兒童花名冊,將若干名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成立一個家庭,指定幾名教師做他們的家長。每星期召集家庭開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給他們以家庭的溫暖。
關鍵詞:高職;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認同度
作者簡介:顧艷梅(1979-),浙江杭州人,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5-0085-03
規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制度實施。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制訂了方方面面的學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發點是規范校方運作,管住學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學、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在問卷調查中就反映了幾個比較突出問題。
一、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認識
學生管理制度運行是否合理并沒有一定的評判標準,但對管理制度的認識卻成為影響制度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這里主要根據對學生、教師及和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所獲取的信息,分析在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學生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較低
要讓學生遵守現行的學生管理制度,必須使他們知曉制度價值,并對現有制度內容有清晰認知。然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其并沒有清晰的認知,他們認為這只是擺設,真正用到的時間很少,所以都沒把它當回事。當被問及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時,被調查的學生能舉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說明大部分學生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都比較單一,學校也較少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學生直接參與管理制度的制訂比例較低。
(二)教師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對象以外,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因素對制度本身及執行情況的認識也相當重要。從訪談的情況看,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師認為目前的規章制度基本健全,夠用;但認為不健全和沒有管理制度的教師也占到調查總數的40%。同時,大部分教師認為本校學生管理制度“落實得很好”或“基本落實”。說明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實施過程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
(三)學生管理部門對學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頗
通過對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可以看出,管理者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一種手段對學生的行為實行規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因此從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以及變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擔憂思想,在制訂和實施學生管理制度時與學生溝通較少,也缺乏有力的監管機制,多數學校采用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措施保證制度的切實推行,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同樣是一個學生管理制度,為什么不同的調查對象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卻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職院校普遍比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傳,希望透過宣傳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規范,使學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辦事,而通常使學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徑也大多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這些單一的途徑公布相關制度,從訪談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其產生清晰的認知,“比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現有學生管理制度的僅占調查學生總數的約1/3,說明這種制度宣傳方式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從訪談的情況看,學生認為很多制度對他們而言只是“擺設”,認為制度具有消極作用,是“學校約束學生的手段”,造成學生更加不愿意主動認識和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
第三,從學生訪談情況來看,有2/3的被調查學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訂過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而有著豐富學生經驗的教師直接參與和了解制度制訂和實施的途徑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師對管理制度的認識也并不一致。
第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夠全面的原因是他們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規范和約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勵功能,由于害怕學生過多的參與帶來的是爭吵,而不愿意學生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之中。同時也認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辦”的形式來壟斷制度變更。
二、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認同
學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發揮功效,落實到位的話,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了解管理制度,還需要認同管理制度。但是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被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中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學生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照顧他們的情感取向。學生對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響制度實施效果和其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表達了他們總體滿意的態度,但也有超過1/3的學生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不認同。主要情況是:認為條例太多了,限制自我發展,如幾所高職院校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實施中都規定了學業成績所占的比例,學生認為過度強調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實踐課程,不符合高職學生培養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實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實效性等等,還有部分學生表達了他們不認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學生很少知道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渠道,學校也較少考慮到學生提出的制度改進措施。
(二)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實施的效果不夠突出。作為學校中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教師而言,他們能運用對學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專業判斷能力,直接參與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議,但實際上大多數高職專業教師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往往只會關注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事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過程中很少或沒有咨詢教師的意見,導致辛苦制訂的學生管理制度老師不十分了解,使用頻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學生管理制度內容的更新速度快,但過程沒有征求學生和老師的意見,存在不合理規定,學生認可度不高。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均是參照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制訂本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出臺的速度很快,但過程比較匆忙,這種狀態大大消減了學生對制度的認同度,致使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沒能很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難以形成制訂規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識。如某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規定》第十三條規定:“非工作人員一律不準進入異性宿舍;不允許任何外來人員在學生宿舍留宿;親友來訪,須經宿舍管理人員查驗個人有效證件后在指定地點會面。”男女同學、朋友串門聊天其實很普遍,這種“一刀切”的禁令讓許多學生感到不滿;關于親友來訪的規定學生也認為并不合理。
第二,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過程通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出現這種情況,部分高職院校往往通過加強制度執行的方式來改變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思想教育,對學生自身的特點而言,比較勢單力薄;加強監督、嚴格管理,但總是難阻“風險偏好者”[1]。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貫穿著這種方式的學生管理制度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
第三,就學校管理而言,我們常常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實到具體制度制訂中,我們往往又會忽略學生這些“人”。些制度往往帶有目的性的敘述,例如在某高職院校的《學分制實施細則》,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特制訂本辦法”;《學生考試作弊行為處理規定》,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強化學生管理,制訂本辦法”;《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條例》,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結合實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評估,體現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標和要求,特制訂本辦法”等等,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貫徹上級指示,重點要維護學校教學需要而制訂的。這恰恰是目前學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學生對這些近似轉發上級指示的條條框框并不認同。
三、提高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和認同度的建議
各高職院校應依據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精神,總結學生管理制度實施中存在的認識度和認同度問題,推動學生管理部門、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討論、宣講、組織活動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規章制度實施重要性的認識。很多學生在剛進校時對具體的學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違反管理制度的時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見,學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學習是一件長期工作,它必須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同時要注意把握好階段性,按照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對學生實施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導。如對剛入學的新生,學校可以通過講座、班會等宣傳方式,安排專門的校規校紀教育,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對于日常的學生管理,可以通過系列板報的方式加強政策宣傳,每個月的主題班會,組織違紀學生參加校規、校紀培訓班等方法,將管理制度教育貫穿于每個學生在校的全過程,使學生事事有規范,處處有規矩,增強自覺遵章守紀的意識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講座、學習、討論等形式,讓教師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熱情投入到學習、宣傳學生管理制度的隊伍中,自覺采取有力措施,維護學生管理制度。使教師意識到只有落實、抓好學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來一直執行的管理制度,也要進行充分的宣講和教育,增大師生對制度的認同度,以提高實施中的實效性。
(三)注重提高學生在管理制度制訂中的參與度。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承擔的是引路人或障礙掃除者的責任,學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訂的主體。教育自由意味著教育必須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限制,以保證沒有任何外在的權威強迫教育者朝某個規定好的目標前進。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擺脫外在設置的障礙,同時教育必須提供條件和引導,以促使個人擺脫內在障礙(如虛假意識、內在壓抑、自我蒙蔽等),這兩方面都會破壞精神的自我創造[2]。所以學校應該主動提供學生參與制度制訂的途徑和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制度的激勵和引導功能。開辟途徑讓學生和教師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廣開言路,聆聽學生建議,加強相互溝通,接受大家的監督。第一,學生工作管理者應定期組織或參與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和學生座談會信息反饋制度是師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座談,可以及時了解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狀況,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學生管理制度要改變給人以“管”和“罰”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職院校財政許可的情況下,根據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的特殊性,開設各種專業技能大賽,科技比賽,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多種實訓比賽,通過國家認可的各類資格證書、技能證書考試等等,都可以獲得專項獎學金,充分體現以生為本,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相信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改變教師和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觀感,重塑信心和認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實起到橋梁溝通作用,有力的促進教學管理活動進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工作者應當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運用說服教育、關心體貼、心理溝通等多樣的管理方式,讓硬性的管理變成人性的服務,做好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協調和疏導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從多個側面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六)在制度制訂和實施層面上,要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如果學校把自己視為與學生平等的民事主體,注重尊重,維護學生的權利;如果學校身體力行維護法制的尊嚴,嚴格依法辦事,追求公平正義,那么體現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乃至成長發展,所起到的將是說教難以達到的深層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關學生管理的規定總的特征是抽象、籠統、粗糙,學生管理制度充斥著“不準”、“不得”、“嚴禁”、“必須”等帶有濃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語。對學生要求十分苛刻,對學生合法權益作出種種限制等等,如“除節假日外,必須返校住宿,有特殊情況須外宿者必須經請假批準”、“宿舍內不得使用電視機和音響設備”等。因此學生對這些條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認同。所以,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在學生管理活動中,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能增加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張邦偉.學生管理制度的變遷與創新研究[J].論文檢索,2005:35.
關鍵詞:大學班級 自主管理 有效措施 途徑
處于青年中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已趨于成熟,他們普遍具有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好奇好勝心強、是非觀念較弱和較強的自我獨立意識,樂于追求自由、平等,不愿意接受管理等特點,對傳統方式的大學班級管理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實施大學班級自主管理改變當前大學班級管理所面臨的各種困難,促進班級組織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大學班級自主管理的內涵,是在學校民主、平等的氛圍環境下,學校注重對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學生在輔導員的教育和引導下,對學生自身發展和班級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學生自主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實踐過程。要有效實施班級自主管理,需要學校為班級自主管理創設有利的環境氛圍,需要輔導員改進管理觀念和掌握班級自主管理的方法,需要學生增強自身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才能促成班級自主管理的有效進行,從而達到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氛圍,實現班級組織的健康發展和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效果。
一、學校應為大學班級自主管理創設有利環境
大學班級實施自主管理,需要學校為班級進行自主管理創設有利的環境氛圍。這種環境包括以人為本、崇尚民主與平等的和諧環境和有章可循的制度環境,促進對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一方面,學校要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肯定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精神,營造學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校園文化。學校可以開設以自主管理為內容的課程或講座,教育學生學會對自身各方面(如思想道德修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日常生活管理等)進行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教育學生學會在組織中如何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意識,培養學生學會自主管理的基本能力;學校可以開展以自主管理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什么是正確的自主管理,怎樣進行正確的自主管理”,為學生創建進行自主管理實踐的平臺,促使全體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樂于對自身進行科學的自主管理,樂于在組織管理中參與自主管理的各項工作。
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建立和健全以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為目標的各項學生管理制度和以學生為班級管理主體的班級工作規章制度。首先,以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為目標的各項學生管理制度,不是單純的告訴學生哪些行為正確,哪些行為錯誤的約束學生行為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種能教育、引導學生在學校正確地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指導方法。其次,以學生為班級管理主體的班級工作規章制度指的是以充分尊重學生作為班級管理主體的權力的實現,保障班級自主管理有效實施的工作制度。學校應制定保障班級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強化班級組織協調功能,理順輔導員和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職責和權限的關系。而對班級實施自主管理而言,需要一種制度來明確班級自主管理的范圍,賦予輔導員和學生自主確立管理思想、目標以及制度的權利;明確輔導員和學生在班級自主管理中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明確對班級自主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的監督與評價,為實施班級自主管理提供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
二、輔導員應具有班級自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在班級管理中,學生輔導員對學生起著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價值取向,都在班級管理活動中體現出來,并時刻影響著學生。特別是他們的班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和班級組織的發展。班級實施自主管理過程中,需要輔導員在班級管理理念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身在班級管理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并主動學習、思考和研究班級自主管理的方法,激發學生自主管理意識,正確引導學生相互協作,積極參與班級管理活動,促進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施。在班級管理理念方面,需要輔導員明確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體,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教育和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正確發揮學生自身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參與班級組織的自主管理,又要注重學生對自身發展的自主管理。在班級管理方法方面,需要輔導員通過組織班會、講座以及團隊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使得學生明確自主管理對自身發展和班級組織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對自身各方面進行自我教育和對自身制定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自我發展目標和計劃,如大學學習生活學期規劃、個人成長發展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班級學生正確制定班級各項工作管理制度、班級工作計劃以及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和策劃。以此充分發揮輔導員在班級自主管理中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三、學生需要增強自主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在班級自主管理中,學生是管理的主體,其自主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對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施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學生一方面在學校、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與教育下,明確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對班級各項事務的管理既是自己的權利,又是自己的義務。班級組織能否健康發展直接影響著自身的成長;另一方面,在學校、輔導員的教育和引導下,學生要學會對自身進行正確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并對自己的成長進行有效的自主管理;積極尋找、發現、確定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崗位,主動、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努力學會和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逐漸培養自己的工作管理能力。但是,在學校和輔導員不重視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情況下,更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加強對自身各方面進行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更要在班級各項事務的工作管理中,用合理的方法積極表達自己對班級各項事務管理的意見和建議。以此逐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與能力。
四、大學班級實施自主管理的基本措施
結合當前大學實施班級自主管理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大學實施班級自主管理需要以下基本措施:
1.建立有利于班級自主管理的組織機構
班級自主管理需要班級全體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的事務中,每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都有自己的崗位和明確的職責,班級全體學生都被納入一個相互管理、相互制約的班級組織管理體系中,形成一個人人有崗位,人人有職責的組織機構模式。建立這樣的組織機構,要依據班級的學生人數,符合崗位設置合理、人人有崗位、人人有職責、人人職責分明的原則。在建立這樣的班級組織機構過程中,需要輔導員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確立一個崗位設置合理且職責分明的組織機構,引導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崗位。特別是要避免崗位繁雜、職責不明、不利于協調和管理的情況。
2.制定明確的班級發展目標
班級發展目標對班級組織和班級成員的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每個班級都需要一個明確的、科學的、合理的、且符合全體學生意愿的班級發展目標。在班級組織成立之初,全體學生需要在輔導員的引導下,正確表達自己對班級發展的設想,并由班級干部集合全體學生的意見,形成最終的班級發展目標。這個班級發展目標包括班級發展的長遠目標、近期目標和班級工作管理目標。制定班級發展目標一定要符合明確、科學、合理、符合全體學生意愿,經過全體學生的努力有實現目標可能性的原則。班級學生在制定班級發展目標過程中既要制定符合自己特點、有效激勵自己成長的個人發展目標,又要積極表達自己對班級發展目標的意愿,監督班級發展目標的制定并為實現班級發展目標和個人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以此來凝聚班級全體學生的力量,共同為實現班級發展目標而不斷努力。
3.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班級管理制度
班級管理制度是促使班級和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制度保障。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就是要使學生明確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利和義務以及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和班級發展目標應遵循的方法。班級管理制度應該包括班級日常工作管理制度、班級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班級課堂考勤制度、班級學生獎懲制度、班級學生考評制度等方面。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過程中,輔導員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班級學生要積極對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一旦班級管理制度形成,班級學生就要努力遵守,維護班級管理制度實施的權威性。在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義務提出班級管理制度中的缺陷,并監督班級管理制度的修訂和有效實施。
4.創建有利于班級全體學生日常交流的網絡平臺
創建有利于班級全體學生日常交流的平臺,是增進班級學生之間感情,營造有利于和諧的班級環境的重要手段。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Q群、班級博客、班級論壇等網絡平臺,為加強班級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有利條件。在創建班級網絡交流平臺的過程中,輔導員需要積極倡導使用這種網絡平臺,主動通過網絡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感悟和體會。以此感染學生通過網絡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不斷增進班級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這個平臺也是學生表達對班級各項事務管理的意見和建議的有效渠道。
5.組織有利于班級和學生共同成長的班級活動
班級活動要以班級學生的特點和班級發展目標為依據進行組織開展,并要符合班級大多數學生的共同意愿,而且對學生的成長要有極大的教育意義。班級活動內容要包括日常班級活動和班級特色品牌活動。其中,日常班級活動就是班級對學生進行日常思想和學習方面的教育以及學生文體娛樂等方面的常規活動,包括班會、班級評先創優活動、班級學生日常思想教育活動、班級學習活動、班級學生文體娛樂活動等方面;班級特色品牌活動就是班級組織學生在某一個方面展現班級學生特色并能代表班級特點的品牌主題活動,例如,以節日、重大事件為契機的主題紀念活動;體現班級學生風采的文體活動、寢室文化活動。在組織班級活動中,需要輔導員積極引導班級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班級活動的有效開展。特別是在學校和學院要求班級必須開展的班級活動時,更需要輔導員教育學生,使學生正確認識活動開展對自身成長的教育意義,保證學生有積極的熱情組織和參與活動中。而學生在班級活動中,需要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正確表達自己對活動組織的意見和建議,促進班級活動健康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李偉勝.班級管理新探索:建設新型班級[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19.
[2]龔孝華.自主參與型班級管理的基本理念[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10):125.
[3]王小增,杜興艷.班級自治:當代大學班級管理的新趨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230.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24.
[5]白婧靜.普通高校班級自主管理模式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0-11.
[6]楊秀蓮.實現學生自主管理的班級管理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7):5.
[7]袁川.班級自主管理結構模式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9,(9):35.
[8]易邵平.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型班級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8,(3):23-24.
關鍵詞:農村小學;管理效率;管理辦法;有效途徑
學生是學校最主要的構成部分,農村小學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對學生的管理。要提高農村小學的管理效率,促進農村小學健康發展,不能單一地從學校入手,應該結合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
一、重視師資力量建設
一個學校的師資力量是學校發展的關鍵,然而農村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校的發展。由于教師資源短缺,部分農村小學一個老師要同時教授不同的課程,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管理水平。所以要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就要不斷地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學校要重視師德師風的建設。作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在教育學生的同時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學校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要注重教師隊伍建設,規范教師行為,從而推進學校的管理工作。
二、教師應加強與家長交流
要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不能只是單一地從學校入手。教師應該與家庭聯合起來,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通過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狀況,更可以聽取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建議,從而根據家長的建議,對學校需要改進的方面進行總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加強學校的管理工作,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
所以,學校可以通過建立長期的家校溝通制度的方式,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家長會,家長會不僅可以使家長詳細了解學生情況,還可以使家長了解學校的管理制度,以便輔助學校開展管理工作。尤其是農村小學會存在一部分留守兒童,對于留守兒童的管理,教師更應該多與家長溝通,以便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教師和家長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家長和教師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容易開展,進而提高農村小學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制度
要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要依靠學校和老師的管理,更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明確自身對學校管理的重要性。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在學校管理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化墻,將文化墻按不同板塊分配給不同年級的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年級特點,設計自己喜歡的校園標語。這些學生自己設計的標語,可以對學生起到有效約束作用,規范學生的行為,進而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
教師在進行學校管理工作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制度,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干部的培養,培養一支執行力較強的學生干部隊伍。學生干部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不僅可以幫助教師開展管理工作,還可以輔助教師開展管理工作,從而推進學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健全學校管理制度
目前,大多數農村學校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學校的管理制度,是規范學校師生的重要參考,也是學校問題的解決辦法。所以,要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就要不斷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并且,學校的管理制度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特點,豐富制度,避免管理制度單一的問題,使學校的管理制度更符合學校的發展,真正發揮制度本身的作用。
獎懲制度是學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一項制度。學校應該充分發揮獎懲制度的管理作用,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受到獎勵的學生會再接再厲,做得更好,其他學生也會努力向他們看齊。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也要進行相應的合理的處罰,警告本人的同時也會對其他學生起到警告作用。并且這種獎懲制度不僅僅針對學生,對于教師也要實施獎懲制度。對于對學校管理工作有貢獻的教師要給予合理的獎勵,激勵教師繼續努力,雙管齊下,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
農村小學的管理效率是影響農村小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發展農村小學的關鍵。當前農村小學在管理上面臨著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立足于學校的現狀,應用符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的解決辦法。通過完善學校制度、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為學生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等方式,提高農村小學管理效率,促進農村小學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管理制度
一、高校學生管理的基本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2005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中強調依法治校,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完善學校各項民主管理制度,實現學校管理的運行機制體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但是,在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實際執行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管理理念物化,缺乏人本化內涵
傳統的學生管理制度在理念上強調物化,講究管理的模式化、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把制度作為尺度,用來管制、約束學生的工具,實現對學生的控制與約束,但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導致學生對高校管理制度的叛逆心理,使師生關系疏離,造成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滯后的現象。
高校學生管理條例中一般包括一些高校學生行為規范、違紀學生處理制度、學籍管理制度和受教育救治制度,但一些“不準”、“不得”、“嚴禁”等命令性詞語出現在各規章制度中,這些大都有禁止、強制性的意義。條例中著重學生的義務,而忽視學生的權力,在管理上實行人治而非法治,這些明文規定的條例,只是把學生作為被看管、被監督的對象,而不是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校的各項事務中,缺乏人本化內涵,忽視對學生的尊重。
2.管理職能的單一性,缺乏服務功能
高校校規的制定大多數是高等學校通過一定程式確立高等學校及其學生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 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學校監督義務,遵守法律與校規的義務等等,學生很少參與自身利益有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的討論,大多高校強調的是學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忽視對學生的尊重,甚至有些學生合理的需求和友好建議也不能通過正常途徑得以實現,沒有充分體現制度的內在價值,導致高校管理職能的單一性,只是“管”,缺乏服務功能。
3.管理模式規范化,壓抑個性的發展
隨著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進,現代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各高校為適應經濟的發展,調整教學目標,進行各種教育改革,雖然各學校的目標都不一樣,但都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可是現在學生管理與各高校發展目標都格格不入,管理模式呈現約束性、嚴格性、統一性、懲罰性、規范性等特征,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4.管理執行的失范性,削弱制度威信
在傳統學生管理過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法治意識,“人本化”管理理念淡薄,在執行過程中常常發生管理行為不規范的現象,與依法治校的原則相悖。隨著改革開放,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現代社會開放、公開、平等、透明、競爭的社會環境,與傳統的經驗式、控制式、集權式的管理方式相矛盾。高校人員在執行管理的過程中方法簡單、生硬、粗俗,缺乏人性化管理,容易使學生與管理者兩者之間發生沖突,更為嚴重的是導致學生行為失調,引發學生突發事件。
5.信息反饋的滯后性,制約高校發展
一套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不僅要包括制度的設計、執行等環節,更為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監督、反饋信息的跟進,促進高校管理的完好落實。從目前來看,大多數高校學生管理中注重制度設計、制度執行兩方面,缺乏管理監督、信息反饋環節,使制度執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樣監督等一系列問題運用而生,由此可見,高校管理過程中監督不到位問題顯著。其次,管理信息反饋的滯后性、準確性還有待加以完善。由于高校學生監督的不到位和管理信息反饋的滯后性,抑制了學生民主、平等的心理需求,忽視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侵犯了學生的權益,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不利于高校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二、高校學生管理轉型的必要性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不斷進步和人類自我意識的的進一步張顯,傳統的“物化管理”已不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時期“人本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漸成為學校管理制度的價值目標。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是自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是適應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標的需求,也是構建和諧學校的必由之路。因此,轉變高校學生管理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符合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整體改革與發展。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對策
1.從“物化管理”向“人本管理”轉型,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現代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側重的是規范化的制度管理,而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真正需求。但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高校管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管”,而是在于“教”;教的內容不在于學生學了什么,而在于應該讓他們明白怎樣學習。 因此,高校學生管理不能停留在制度的制訂和貫徹層面上,而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更好的學習,約束自己,促進學生素質的持續發展。
2.從“強制約束”向“服務職能”轉型,創新服務舉措
目前,除了部分師范院校免費入學,絕大部分高校都實行繳費上學,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和地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是傳統的管理者與服從者被管理者的關系,而是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系。眾所周知,傳統的管理理念主要特征是管理者的隨意性和被管理者的被動性,容易造成“我說你做”“我管你服”的管理局面,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對立情緒。因此在現代學生管理過程中我們要凸顯管理的服務性,這就要求多一些“服務”,少一些“強制”,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實
現高校學生管理的最大效益。
3.實施學分制,實現個性發展
S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實施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更好的與高校培養目標相適應。學分制中的彈性學制和選課制,學生不再像學年制有著固定的班級、固定的上課時間,固定的老師,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班級、時間、授課老師,
(下轉第181頁)
(上接第180頁)
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強調學生需求的差異性,突出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展現了學習時間地點的靈活性,實施了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實現了培養過程的指導性。
4.依法治校,提高制度執行力
制度建設的目的在于“行”,執行力是制度建設的生命力,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設立的有效落實在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上。因此我們首先要通過廣泛宣傳,發行學生入學手冊,進行新生入學規章制度的考試,讓所有學生了解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制度,譬如獎學金的頒發、學分的修訂、違紀懲罰等,更好的遵守制度,按制度辦事,增強制度執行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讓學生自覺遵守制度,崇尚制度。其次高校學生管理執行者必須以身作則,在執行過程中要實現執行依據合法、執行主體合法、執行內容合法、執行程序合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學生參與管理機制,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管理逐步過渡到主動自我管理,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
5.建立制度監督,完善信息反饋渠道
高校管理執行過程的監督是保證制度管理公開、透明、有效和各種規章制度實施的重要途徑, 學生管理反饋信息的及時性以及準確性是檢驗學生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管理執行過程中,我們要設立和不斷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和學生信息反饋暢通渠道。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應該利用現代通訊手段,如:QQ、微博、博客、微信、論壇社區等互聯網,通過師生在線交流或座談會的形式,加強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領導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執行的情況,若存在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不斷修訂制度的不合理性、不科學性,使制度科學化、合理化、合法化,保障制度得以有效實施貫徹。
高等學校學生的管理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高等學校而言,有效地學生管理,不僅需要合法合理的規章制度,更需要在管理過程中制度執行的嚴格性,以保證學校管理行為的正當性。
【參考文獻】
[1]梁瑜.大學生參與高校民主管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報,2008(01)
[2]文雋.我國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6(11)
[3]王躍.教學管理人本原則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經濟與管理,2008(01)
[4]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高校學生申訴制度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08(01)
[5]曾潔萍.制度化教育下班級差生形成原因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管理,2006(01)
[6]于大海.張D基于學生精神成長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導向性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4)
一、制定班級管理制度
后進生的行為習慣較差。有些后進生無視課堂紀律,在上課時間講話聊天、睡覺,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在課堂上吃零食,完全不把老師放在眼里;還有些后進生不按要求完成作業,或者抄襲他人作業,逃課曠課等。因此,班主任在教W時必須強化班級管理制度,懲罰分明。班級管理制度是指教師針對班級管理,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學生的行為規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出一定的要求,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學習生活習慣。班級管理制度中應當明確學生需要遵守的事項和學生禁止違反的事項,對不遵守的行為應作出相應的懲罰。班級管理制度便于班主任對本班學生進行管理,促進學生的轉化。班主任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應當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公正民主,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根據學生的需求設定相關的制度,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獲取多數學生的支持,使班級管理制度能夠得到很好的施行。筆者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先安排部分學生草擬相關條例,然后在班會課時與全班學生共同討論并進行修改完善,保證班級的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通過制定班級管理制度,規范后進生的行為,幫助后進生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二、樹立后進生的學習信心
許多后進生由于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學習成績通常不太理想,對學習沒信心。班主任在幫扶后進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幫助后進生重新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其學習能力。本人在任班主任期間,發現班內幾名后進生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熱情不高,本人與這幾名學生進行談話。在談話過程中,幾名學生紛紛反映他們的成績較差,他們對有關知識點的理解較差,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而其他任課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較少,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較差。筆者在了解相關情況后,先與幾名后進生達成共識,要求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努力掌握基礎知識;然后及時與其他任課老師溝通,要求他們在課余時間多關注這幾位同學,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幫助后進生重新樹立學習信心。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充分行使自己班主任的權利,及時與學生和其他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兩者之間的橋梁。
三、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學模式下,師生關系通常比較惡劣,許多后進生都把班主任認為是自己的“死對頭”,認為班主任事事針對他們,處處與他們為敵。因此,為了幫助后進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在教學時應當改善師生關系,努力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與學生之間的隔閡,通過建立親切、友善的教師形象,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后進生的成績。筆者在任班主任期間,經常與班級學生溝通交流,課余時間主動與后進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喜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相關班會活動,幫助后進生融入班級群體;在周末時間,本人會組織幾名學生到我家里做客,與學生一起活動,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相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比較傳統,已逐漸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有些高校在培養社會人才的過程中,一味加強制度化的管理形式,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我國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在任何教學活動中,都要主動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然而我國高校管理制度建設時未多加考慮到人性化原則,以致人性化缺失嚴重,不僅影響了人才的培養,也阻礙了高校教育的發展。
1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1.1行政管理人員行為不檢點
行政部門是高校中承擔職能較多的一個部門,由于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員的不良行為問題,以致影響了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具有形式化以及模板化過度的特點,難以達成學生實際要求,從而限制了高校教學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對高校學生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形成這一狀況的因素,其中行政管理人員的作風問題占據了較高的比例,是導致學校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落后于其它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
1.2忽視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健全和完善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和優化高校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從而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并以此實現高校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高。我國高校在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中,主要考慮的方面都是強制性對學生的行為作出規范和約束,但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下去就會嚴重影響到我國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這種強制性的管理制度還可能打擊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路線。
1.3高校教學輔助人員的綜合素質存在一定缺陷
在高校教育管理實踐中,有些高校教學輔導人員并沒有全面了解各個學科專業,設置的學科教學整體方案和專業課程缺乏合理性,以致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一直不理想,學生會因此懷疑教師的教學能力,甚至最后直接對教師采取不信任的態度,而這一切都是管理人員工作存在問題導致的。高校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取決于教育管理人員和學科教師間的關系,只有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教學效率才能不斷提升。然而高校教學輔助人員的綜合素質存在不足,反而使雙方的關系一直有著矛盾,影響著管理效率,以致在分配各項教學資源時冒出許多不良問題。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建設的幾點改善措施
2.1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
我國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全體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管理活動中,轉變傳統被動的教學管理形式。但這給高校教學管理中的精神因素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校的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積極地采用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為高校教學管理質量的提高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建設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必須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認識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建設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人性化的重要意義。管理工作人員在教學管理實踐中,應考慮到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并盡量采用彈性和柔性的管理手段,增加高校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2.2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設不能僅依靠建設文本式的規章制度體現,還應體現在其它方面的建設,如校園的風氣、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建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打造良好、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使高校內的學生和教育者都能沉浸在這種氛圍中,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他們的價值和潛在能力。當前我國的高校應堅持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原則,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思想素質以及情感觀念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尊重他們的自主權,從而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實現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設。
2.3提高院系管理的活力
要想適應我國高校教育環境的變化,就應轉變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將集權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向分權化的管理模式發展,并以此作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點之一。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員的角色也必須做出改變,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更加靈活多變,從而促進高校的院系管理效率,使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得到更加鮮明的體現。高校全面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時,必須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升院系的教學管理工作的地位,并賦予更多的權利,以增加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柔韌性,從而完整地體現出管理部門的服務職能。高校的全面統籌工作由校級管理部門展開,主要體現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廣闊的自主發展空間,使教學管理制度完全發揮服務性的特點,從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