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碳排放管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 給水排水工程建設;管理;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質量
中圖分類號: C93 文獻標識碼: A
1 國內工程管理發展的現狀以及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我國項目管理已經受到領導和社會的各界重視, 我國的項目管理以從工程建設領域擴展到IT、金融等行業, 并正在向各個領域滲透,但是我們也清楚看到, 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 我國項目管理的應用面還不夠廣泛,發展速度也比較緩慢,盡管許多項目名義上,實現了項目管理,但存在著管理人員,對項目管理的認識不足、理解不透徹,甚至一些認識誤區等現象,影響了項目的實施效果。
給水排水工程建設是我國基本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建設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給水排水工程建設行為,也必須按國家統一規定推行建設管理制度,但相對于水利、交通、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等行業而言,給水排水專業建設管理起步比較晚,尚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進行研究,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下面列舉一些給水排水工程方面存在的常見問題,以供研究和探討。
1.1 給排水管道的支、吊、托架數量不夠,而且制造技術工藝粗糙、安裝施工技術不規范、固定不牢、給排水管道防腐處理遍數少、而且多數存在偷工減料現象。
1.2 排水管道堵塞問題。室內排水管道堵塞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見的一種質量問題。在安裝交叉作業施工中,排水管道被堵塞的現象很多,尤其是衛生間排水口、設備間排水溝內排水口與地漏之間較為嚴重,即使在管道安裝完成之后,施工人員將管道口用水泥袋封堵,但還往往被人為破壞;有時候屋面雜物較多,在雨季來臨時,部分落入雨水斗內,導致管道堵塞。
1.3 對建筑給排水管件、閥門、水龍頭和衛生潔具材料、配件的質量把關不嚴,以次充好,在施工中重點是閥門的選擇和安裝,各種閥門的形式與管道的壓力功能是息息相關的,現場經常將閘閥和截止閥混用,蝶閥和球閥混用等等,都給管道的運行和維修帶來了很大麻煩,最終影響了給排水工程的安裝質量。
1.4 衛生潔具安裝施工不規范,浴盆底不做防水處理方面,浴盆排水不加返水彎,坐便器螺帽不加墊圈,洗面盆配件不鉆孔,致使溢流孔起不到該起的作用。
1.5 管道滲漏問題也是給水排水管道施工常見的問題,管道滲漏可以從材料、施工操作兩方面分析;施工材料方面:主要是由于管材和配件強度不合格,管道和管件有砂眼,管道安裝后被人損壞,這些質量問題較多;施工操作方面:管道的螺紋加工不合格,管道接口連接不嚴密,這也是常見的問題。
1.6 給排水施工過程中使用的PVC-U排水塑料管,沒有嚴格的按照相關規范設置伸縮節,衛生間立管周邊滲漏,地漏周邊滲漏。
1.7 施工單位缺乏給水排水專業技術人員。給水排水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人員農民工占主導,施工單位沒有相關專業性的技術人員,導致在安裝的過程中,不懂得依據圖紙全面規劃管道合理位置,這樣給安裝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如何在施工中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我認為就應在管理上下功夫,以前采用的工程管理方法已不能滿足新時期發展的需要,這就給工程管理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怎樣去管理?管什么?從哪入手?必須探索出一種新的管理方法,幾年的工作實踐,是我感覺到運用“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可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質量。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觀點和做法,懇請同行和前輩們在百忙之中給與批評指證。
2 “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相關理論及概述,構建一線問責工作法的實施原則。
施工是給水排水工程全部建設周期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階段。施工階段工程管理非常重要,必須高度重視。為了能更好地對施工階段給水排水工程進行管理,對期間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能夠合理妥善的解決,結合本人參加項目的給水排水工程管理經驗,在參考國內工程建設監理文獻的基礎上,特提出了“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目的是更好的,控制給水排水工程的質量、施工時間和經濟成本。
“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流程圖
“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首先要根據現場問題的本質,劃分出類別,分別對發現的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排除偶然因素,查找其中的必然因素,并追溯到相關單位質量管理體系上,然后總結不足和缺陷,落實解決辦法,由建設單位追究責任。
構建一線問責工作法的實施原則。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中,完善專業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及監理單位的相關問責制度,建設依法管理、責任管理及透明管理的文明工程,已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現代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首先,務必堅持各個單位相關一線管理服務人員職責與責任相對的原則。一線管理人員履行著多少管理職責,就必須對現場工程職責范圍以及其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一線管理人員還負有對職責范圍內的現場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及各個單位之間的協調,進行監督、管理及制約的責任;其次,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施工經驗與工作方法的問責制度應與設計圖紙和相關規范、法律及法規相銜接,而不能直接用施工經驗和工作方法問責代替已有的設計圖紙和規范標準;第三,務必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當現場出現或發現問題時,要及時與建設單位進行溝通,讓建設單位提前了解事情的全部經過;第四,相關問責制度的具體條文務必堅持適用性的原則,這是一線問責工作方法的根本所在。適用性決定問責制度的有效性,合理的工作方法要結合問責制度來實施。
3 “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管理中的實施及評價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中,主要為建設單位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和收集輸送污水。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不單是該工程項目使用功能的事,最終影響到設備的生產能力和項目的正常運行,因此進行科學的管理,確保給水排水工程施工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 本文結合自己參加建設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新院區建設項目、天津艾達自動變速器有限公司改擴建項目、愛達天津零部件有限公司新建項目和安徽長豐揚子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搬遷項目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管理的實踐,依據建筑給水排水施工階段常見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該方法,進行解決和處理。
3.1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安裝工序方面
在建筑給水排水安裝中,管道都本著“小管讓大管,有壓管讓無壓管,埋地管道先深后淺”的安裝原則,在本人參加建設的安徽長豐揚子整體搬遷改造項目中,涂裝車間由于工藝復雜,工期緊張,公用安裝單位先將DN50生活給水管道安裝,導致相同標高的DN100主干管道需要增加大量的配件來繞行,也增加消防主干管道的水頭損失;如果先將DN100管道安裝完成,來使用DN50管道上下繞行,將減少損失。消防單位要求出具下達相關設計變更,改變消防主干管道走向,這樣就為建設單位增加了費用。處理措施,按照“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的指導思路,根據出現的問題,查看給水排水圖紙,分析問題原因,主要是由于安裝工序問題,總承包單位未按照統籌規劃, “小管讓大管”的原則,導致DN100消防主干管無法順利安裝,總承包單位應負一定的責任,經過監理單位協調,公用安裝單位同意拆除DN50管道,待DN100管道安裝后再進行安裝。要求總承包單位履行總包管理職責,按照編制的專業施工組織設計,合理布局。建設單位對施工單位追究相關的責任,此次問題的處理為建設單位避免損失;
3.2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與其他專業交叉施工方面
在施工現場經常會出現不同專業的施工單位,這樣的情況在整車制造車間尤為突出。例如:安徽長豐揚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整車搬遷項目的涂裝車間,建設單位為了按期完成工信部專家評審,涂裝工藝設備安裝單位、車間公用設備安裝單位同時進行施工,由于事先無任何溝通,公用設備安裝單位已經從車間東側安裝公用支吊架以及包括吊架上生產給水管道、生活給水管道、廢水管道,工藝設備通風風管從西側進行安裝恰好與公用設備安裝的一側吊桿相沖突,無法安裝通風管道。公用安裝施工單位停止了施工,并要求建設單位增加工期。如果需要現場工程變更,將增加拆除、安裝相關費用,并要求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審計單位現場簽證。處理措施:按照“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的指導思路,分析問題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單位之間交叉施工,沒有溝通的原因造成的,經過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同意,進行一線設計優化,通過對公用設備吊架的重量核算,將公用設備吊架吊裝在風管吊架下方,這樣既可以免去拆除、安裝費用,又可以節省工期,還能避免此次交叉施工所造成的損失。這次交叉施工主要是由于總承包單位沒有對各個分包單位起到良好的管理協調作用,施工單位負有一定的責任,建設單位也在相關的監理例會上,對施工單位進行了問責,追究其相關責任。
3.3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施工材料問題
在建筑給水排水系統安裝中,材料費用占據了建筑給水排水工程70%--80%的成本,所以無論是監理單位,建設單位,還是施工單位都對材料問題十分敏感。本人參加建設的安徽長豐揚子汽車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搬遷改造項目焊裝車間,在監理項目部對現場情況進行查看時發現,施工單位車間內采購大量的DN250、DN300螺紋焊接鋼管,而且鋼管銹蝕嚴重,現場未進行除銹工作,這種管材在國內給排水工程中早已禁止使用,因為它對水質影響比較嚴重,內部管道壁粗糙,水頭損失太大,依據專業知識,不符合規范要求。處理措施:按照“問題導向,一線問責工作法的指導,首先從分析問題的本質入手,仔細查看設計圖紙及相關規范要求,專業圖紙顯示要求使用內敷塑鍍鋅鋼管,這兩種管材直接影響著工程的造價,材料數量較大,施工單位要負全部責任,并通知到建設單位,立即組織召開了此問題的專題會議,并說明了這種管材對今后的水質及設備使用造成的影響,給管道配件及管道維修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最后雖然建設單位由于工期因素,同意施工單位使用螺旋焊接鋼管,但是建設單位還是對施工單位追究了相關的責任,同時要求審計部門扣除一定工程費用,施工單位出具了管道質量保證函,此次涉及工程造價費用達八十多萬元,為建設單位避免了損失。通過處理解決此問題,告訴我們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項目管理中,應該嚴把材料關,對工程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構配件、器具和設備,都要進行檢查, 要求必須有產品合格證、技術說明書及有關部門的檢驗證明。經專業監理工程師認定后才能用于工程。還應優先選用生產工藝、設備先進和質量保證體系可靠的廠家產品。徹底抓住要害,杜絕以后再次發生。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關鍵詞: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國際社會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簽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確立了締約國中發達國家總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額度和減排、限排義務[1]。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國際社會要求中國進行強制減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政府也已經認識到未來國內經濟發展可能面臨的環境約束問題和進行節能減排的必要性,并開始嘗試強制減排[2]。國內的大型電力企業,尤其是集團化運作的企業如何對自身的碳排放進行管理,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實行什么樣的管理策略,將會對企業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3]。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的相關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批準確定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國內首批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開展碳排放權試點交易。
2014年1月13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發《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以2010年為基準,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或以2010年為基準綜合能源消費總量超過五千噸標煤)的企(事)業單位需要定期報告該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此項通知發出的目的在于盡快建立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為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礎支撐數據。
2014年12月10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該管理辦法主要為框架性的文件,明確了全國碳交易市場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規劃,2015年將為國內碳交易市場準備階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相應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10月27日,國務院《“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表示要打造低碳產業體系,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為“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具體措施。
1 國內碳交易市場發展狀況
2014年的中國碳交易市場不僅在試點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努力推陳出新,而且隨著國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開始拉響號角[4]。我國若能成功設計并啟動碳交易市場,則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的低碳轉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還能夠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碳交易市場發揮重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國7個試點碳市場已經全部啟動,20余個行業、2600多家重點排放單位納入試點,年排放配額總量約12.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和深圳碳市場納入的重點排放單位已經完成了2次碳排放權履約;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排放配額交易約6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交易額約為23億元。
目前國家碳交易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2 D集團公司碳排放管理現狀及問題
2.1 D集團公司概況
D集團公司是2002年在原國家電力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的特大型國有發電企業集團。主要經營范圍為:經營集團公司及有關企業中由國家投資形成,并由集團公司擁有的國有資產;從事電力能源的投資、開發、建設、經營及管理;組織電力(熱力)生產和銷售;新能源項目開發等。集團公司通過實施以集團公司、分(子)公司、基層企業為基礎的三級責任主體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
2.2 D集團公司碳排放管理現狀
集團公司在國內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轄區內,分別在廣東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電廠被納入當地控排企業名單中。2013年度合計分配到的配額為2350萬噸,配額獲得數量較企業實際排放數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業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約,并在2015、2016年分別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約。
CCER項目開發方面,目前已有13個風電項目、2個水電項目在國家發改委自愿減排信息平臺備案,其中1個風電項目的減排量已獲得核證和簽發,并以10元/噸的價格出售了部分減排量給另一家機構投資者。在開發中的CCER項目20余個,這些項目都將起到為集團公司降低減排成本、創造經濟效益的積極作用。
2.3 D集團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問題
2.3.1 管理架構和管理層級不明確
目前集團公司沒有明確的碳排放管理架構,縱觀整個集團公司,仍以發電為主營業務,對碳排放管理這一新興業務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暫由集團公司發展規劃部主管,這項業務不屬于該部門的傳統管理職責范圍,同時發展規劃部也不是專業化、具備碳交易相關背景的部門。該部門目前以行政命令、發放通知等形式對整個集團的碳排放管理業務進行指導,使得各下級單位只有轉發的作用,直到相關通知發放到各基層企業。
2.3.2 缺乏統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團公司沒有明確的管理架構,相應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團公司層面目前指定的發展規劃部中,已有的各項規章制度都是在傳統管理職能中發揮相應作用,并沒有專門針對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這就造成了在執行層面缺乏相應指導、無法統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層企業缺乏相關技術儲備
發電企業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項新興管理內容,具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對于集團公司的各個基層火力發電企業而言,他們作為碳排放市場的參與主體和執行主體,很有必要對當地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和相關要求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業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試點地區的企業,對于碳排放管理的相關概念還不是很充分,更無從談起相應的技術儲備了。這對以后各個基層發電企業參與到全國范圍的碳排放市場將產生不利影響,很容易陷入被動局面。
3 D集團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設計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構
本文針對D集團公司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種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構。集團公司內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過成立專門機構或子公司來實現,在參與碳市場的職能上需要獲得集團最高管理層的授權。集團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應至少包括碳資產管理部門、碳排放管理部門和低碳技術管理部門。集團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構如圖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組織結構設計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門設置和職能
D集團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營業務部門包括碳資產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術管理部,根據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國有企業的特點,還應設置財務部、商務合同管理部和綜合管理部等部門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業務部門的設置和職能如表1所示。
3.2.2 業務部門主要工作內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從最基礎的排放數據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統,保證D集團公司下屬各企業低成本完成履約,并發現集團內部減排投資、購銷優化和外部減排投資的機會。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業務部門的工作內容有:
①配額申報。對于公司的控排類火電企業,應通過前期碳盤查工作摸清各企業的碳排放情況現狀,并開展定期的排放報告工作,對于碳交易試點地區的控排企業進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約并確定每年度的配額發放數量。
②CCER項目開發。對于公司的新能源類型發電企業,可以參與國內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的開發,成功開發出的CCER可用于火電企業抵消碳配額,也可以為新能源企業創造額外的收入,應盡早進行優質項目的開發工作。首選對可持續發展有貢獻、準入門檻低且市場比較歡迎的可再生能源類項目,如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的項目,以搶占市場先機,盡快降低集團公司履約成本。
③履約交易。根據公司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獲得配額數量和持有、潛在的碳抵消額數量,可以確認企業的履約能力,并根據不同企業減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屬各企業的具體交易策略。
④配額/抵消額管理。在國家層面碳市場建立和規則確定的過程中,可建立公司層面的配額/抵消額管理體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業產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對沖集團公司火電企業的配額,形成集團內配額與抵消額的平衡,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
全國碳交易市場建立之后,其碳交易價格代表的是全社會的最低平均減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減排都將帶來總收益的提升,通過推動減排成本低于碳價的項目實施,可產生更多配額盈余和資產溢價。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業務部門工作內容如圖3所示。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針對D集團公司面臨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問題,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詳細闡述了該公司的組織結構、部門設置、工作內容等方面的內容。對于D集團公司而言,充分發揮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應對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核心舉措。隨著國內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完善,電力行業勢必會被作為重點控排行業納入其中,碳排放交易體系將對電力生產、管理和運營方面產生顯著的影響,發電企業必須將參與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積極規劃,建立專門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對于集團化運作的企業來說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劉航.中國清潔發展機制與碳交易市場框架設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2]陰俊.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劉瀟.碳資產管理及其在中國電力企業中的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2):11.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排洪越來越受關注,排水管道的設計、施工、維護更顯重要。在管道安裝中,采用直埋的方法最為普遍,而直埋管道的基礎對不同地基、土質也有著不同的要求。
1、錦州世園埋地管道基礎的特點
錦州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位于錦州渤海灣北部,附近海域為敞開淺水海灣,2012年以前為廢棄的養蝦池,閑置海灘,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海上園林博覽會,錦州世博園由“滄海”到“桑田”只用了420天,對閑置的鹽堿灘地進行了再利用、再開發。園區對管道地基全部進行了處理。此地區土質多為潮黃土、山沙土、黑地和淤土。
2、埋地管道軟基處理的方法
2.1產生原因
本地區軟土天然含水量大、可壓縮性高、承載力低,這種軟土廣泛分布于我市沿海開發區。由于軟土層的以上特性,在軟土地基上敷設管道時,必須重視地基的變形和穩定性問題。一般情況下,埋地管道安裝在道路的一側,當管線軟基壓縮沉降時,管體上部受覆土車輛荷載或土體側向位移的作用而產生縱向彎曲,致使管道失穩,在最薄弱處產生破裂而漏水。另外,此園區為回填土,在局部有大石塊的管基或管渠交叉處,普通鑄鐵管或UPVC管易斷裂。因此需要視情況對地基進行處理 。
2.2. 預防措施
①、素土基礎:是先挖除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軟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并分層夯實,對管徑不大的管道基礎常采用素土基礎。
②、 混凝土基礎:適用于處理l~4米厚的軟弱土層。管道基礎是條形基礎,作用于地基上的力也比其他建筑物小,表面的軟弱土一部分已被去掉,所以常用混凝土基礎來處理軟土地區管道地基,以提高承載能力,減少沉降。缺點是屬于硬性基礎,伸縮性差,污水及環境溫度變化大管道基礎易裂縫。
③、砂或砂石基礎。砂或砂石基礎材料透水性大,軟弱土層受壓后墊層可作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礎下面的孔隙水壓力迅速消散,加速墊層下軟弱土層的固結和提高其強度 ,避免地基塑性破壞。因此軟土地基處理常采用砂或砂石基礎。
④、深層攪拌樁:深層攪拌樁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為固化劑,通過特制的攪拌機,在地基深部就地將軟土和水泥漿充分拌合后凝結成樁體,使土壤固結,以達到提高地基強度、改善其物理性質的一種加固方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加固過程中無振動、無噪音、無環境污染,加固費用低,對土體無側向擠壓,對鄰近建筑物影響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與鋼筋混凝土樁基相比,具有節省大量鋼材、降低造價以及提高地基強度等優點.在沿海城市的濱海地帶和現代沉積潮灘中都有飽和軟土分布。
⑤用換填法做管基:當槽底為淤泥時,用塊石壓淤,上用粗砂或石屑找平,分層夯實,處理厚度根據計算設計。
換填計算方法:根據規范GB50007-2011對條形基礎計算
(5.2.7-2)
根據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地基的特點,排水管道基礎處理設計換填與砂石基礎結合的方法:采用了機動車道部分保證拋石深度1米的方法,拋石粒徑不大于500mm,最小不小于20 mm,大于300 mm的粒徑含量不得超過15%。拋石寬度按實際溝槽寬度,拋石上鋪200 mm厚規格為10~15 mm天然級配砂石料或5~40 mm的碎石,其密實度應達到85~90%。拋石施工時分兩層夯實,拋石后無汽車荷載部分120KPa,有汽車荷載部分150Kpa。機動車道下采用管線溝槽水撼砂回填,回填撼砂標高至道路路床上100mm;步道下管線溝槽采用開挖后的良質土回填,回填高度為步道結構層下.良質土是指粒徑小于0.075mm粗顆粒土、中砂、粗砂、砂夾土、土夾石。采用這種設計之后,世園會建設及使用期間,反應效果良好。
3、軟土地基中管道管材的選擇
軟土地基中較常用的幾種管材為鋼筋混凝土管、鋼管、玻璃鋼管和塑料管。在軟基上安裝管道,須慎用管材,因其關系到投資和工程質量,影響今后的安全運行和維修工作。 3.1、管材的強度
主要是抗壓、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塑料管的環剛度),標志著管道抵抗外加荷載的能力的大小。管材的斷裂伸長率、回縮率、沖擊韌性表示管材抵抗變形能力和動力荷載能力的大小。它們都是管材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標。
管材性能比較:
抗拉強度:HDPE塑料管>球墨鑄鐵管>鋼管>混凝土管
抗壓強度:鋼管>球墨鑄鐵管>混凝土管>塑料管
沖擊強度:塑料管>鋼管>球墨鑄鐵管>混凝土管
3.2、管材的接口形式
鋼筋混凝土管采用承插式橡膠圈柔性接口,密封性、抗滲抗漏性較好,保證了管道必要的縱向收縮和接頭的轉動。
鋼管多為焊接連接,大直徑鋼管現場焊接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且要對焊縫處作防腐處理,為管道腐蝕最嚴重的部位。玻璃鋼管采用密封圈承插連接、承插粘結、法蘭連接。HDPE管有熱熔焊接、電熔接 、法蘭連接。接口密封性能好,不滲漏,施工方便。
3.3管材的抗震性能
預應力管和鋼管的抗震性能較好,離心球墨鑄鐵管其延伸性和抗震性能突出;關于pe管材的抗震性能,業內人士的認識比較統一,具備一定的柔韌性和優質的耐刮傷能力,大多PE管材容易移動、彎曲和穿插,鋪設路面沉降也不容易造成斷裂且抗震能能較好。在歐洲管道市場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為美國十幾年來各種塑料管道產品中應用范圍最廣的管道產品。
3.4耐腐蝕性能
鋼筋混凝土管和塑料管的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鑄鐵管有著良好的耐腐蝕性能,遼寧省內多項給水工程都超過了50年,管道狀況仍然良好。鋼管耐腐蝕性能較差,一般只用 20年左右。
3.5管道施工因素
施工方面的難易很大程度上受到管材自身重量的影響,影響施工速度;從重到輕順序為:鋼筋混凝土管、球墨鑄鐵管、玻璃鋼管、鋼管、塑料管。
接口技術:鋼筋混凝土管采用橡膠圈柔性接口形式,施工方便,連接只需要使用簡單的工具,不受氣候和溫度等的影響,另外由于接口具有柔性,在遇到地形發生變化時,埋在地下的管道沿軸線允許偏轉一定角度,故管線遇到小的彎度時,可以不使用管件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地調整。可以保證施工進度。而鑄鐵管質量重,運輸和施工都不便;管材屬于剛性接口,需要石棉水泥填打,工期長且受氣候的干擾。鋼管一般采用焊接連接 ,大直徑鋼管現場焊接質量難以保證,底部較難焊接。
3.6經濟比較
管道建設費用包括管道建設的一次性投入 (如管材費用、施工費用、運雜費和防腐費)和 日常運行維護費用。而一般工程中管道占總投資的60%以上。鋼筋混凝土管價格較低,鋼管較高,玻璃鋼管和塑料管價格偏高,UPVC管用在大口徑管材 (500mm~800mm)時并不經濟,而HDPE管越大管徑的價格與鋼筋混凝土管差距越小,故大管徑塑料管采用HDPE管性價比高。
結合以上多種因素,世博園地下排水管線主要采用HDPE管和鋼筋混凝土管。污水普遍采用HDPE管,水力條件好,其使用壽命大于鋼管,適于在腐蝕性土壤中應用,是一種很有競爭力的管材。鋼筋混凝土管抗壓性能好,故機動車道下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管。
參考文獻
通過碳足跡優化生產流程
“說到節能減排,首先要看企業的意識。”連志偉告訴記者,“其實,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從未來兩三年來看,這種壓力可能不會對企業造成根本性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企業踏上節能減排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連志偉中肯地告訴記者,在國內外各種新標準新法規層出不窮的今天,如果企業沒充分的準備,沒有足夠的經驗,那么,一旦新法規來襲的時候,企業就不可能做到快速應對,因而不能達到國外政府和買家的要求,最終會錯失商機。
“對碳足跡分析要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來考量。從原材料的選擇,到制造過程中產生的能耗,再到產品使用和廢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果企業能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去分析計算出產品的碳排放是多少,就有可能從整體流程上找到系統改良的方法,從而實現最終意義上的節能減排。”連志偉說。
連志偉介紹說,在這一領域,SGS可以應客戶的要求,提供碳排放的數據,幫助企業做出快速評估,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用來幫助企業找到節能減排的重點應該落腳在什么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很對企業會認為碳足跡的計算可能會意味著這成本壓力的提升。連志偉坦言這種一種誤解。“其實,這只是一個數據搜集的過程,不會對企業構成根本性的成本壓力。”連志偉說,“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改換原材料、改變生產過程,事實上,這一過程,首先是要了解企業的狀態,在了解狀態之后,SGS才會找到突破口,協助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告訴企業從哪些方面去實現減排。”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依照連志偉的經驗,通過碳足跡的計算培訓,可以幫助客戶去建立自己的團隊,培養企業內部的員工,從而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以持續改良并維持產品的良好能效狀態。
事實上,在國際上,已經存在ISO14064和ISO14067等關于碳排放的標準。這些標準,會給企業一個框架,告訴企業應該將碳排放控制在什么水平。對于企業來說,如果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對于這些法規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連志偉告訴記者,為了協助企業從容應對,SGS不僅可以協助客戶做碳足跡盤查,使企業獲得碳排放標識,還通過對客戶的培訓,讓客戶懂得如何去改良生產過程。最重要的是,幫助客戶建立相關團隊,以增強企業的應對能力,使企業能夠把控自己的碳足跡管理。
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實現高效運轉
“一臺機器,一天可以運行5個小時,也可以運行24個小時,如果操作沒有改良的話,不管設備多么先進,也不會有好的能效表現。”連志偉說,“因此,企業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通過這個管理體系,去有效地減低能耗。”這就是說,單純依靠節能技術已經不能最終解決能源供需平衡等問題,進行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已經成為能源管理的關鍵。
據介紹,在國內,《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23331-2009)已經于2009年3月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并于2009年11月開始實施。而在國際上,ISO 50001旨在為用能單位提供一整套國際化、標準化的過程管理方法,并將節能措施納入到組織的管理體系中,包括微調生產工藝和改進工業用能系統的效能。“ISO 50001是一個很好的使企業有效地管理能源的工具和手段。將來,中國的國標很有可能不斷向國際標準靠攏。”連志偉說。
在實踐中,SGS經過經驗積累,發現企業在建立能源管理體系方面存在兩方面的考驗。“第一個挑戰是對設備運行表現出來的數據進行檢測,諸如發電機、空調機組等,這些設備的能耗檢測需要有專業的測量工具和專業的人員才能得以實現;第二個挑戰是能源管理體系標準是一個全新的標準,因此企業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鑒。”
鑒于此,在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方面,SGS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讓客戶認識到如何通過這些標準提升整體的能效方面的表現。“其實,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一開始的投入可能不會太大,SGS會針對客戶的具體情況,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去評估自己的狀態。即使是改換設備,也會有一個比較健全的方法去評估這些方案。”連志偉說。
實際上,在SGS的服務中,通過利用過程方法識別、評價、控制能源因素,不僅可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對能源管理全過程的控制和持續改進。
通過培訓打造堅實團隊
松下幸之助曾將說過:“培訓很貴,但是不培訓更貴。”在SGS這里,無論是碳足跡計算,還是協助企業建立自己的能源管理體系,無不需要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通過對企業內部不同層次的員工進行培訓,不僅可以使企業可以達到符合相應標準的目的,而且可以建立企業自己的團隊,使企業在以后面對此類問題時,具有從容應對的能力,使企業整體在能效方面持續表現良好。
關鍵詞:生態旅游;綠色物流;機理;路徑
一.引言
隨著居民環境意識的不斷提升,低碳、環保、綠色等理念已經逐漸被接受,并逐漸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廣泛運用于生產、消費等環節。在此背景下,生態旅游應運而生。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講,旅游行業涉及到多個產業,包括客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賴斌、楊麗娟,2006),其中物流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生態旅游的實施,也對物流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朝著“低碳、綠色、環保”的綠色物流方向發展。但現階段,鮮有文獻結合我國的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就綠色物流對生態旅游發展的影響機理和路徑進行研究,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二.現階段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出現了較多的問題:
(一)過高的旅游需求和有限的旅游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旅游行業有明顯的“淡旺季”,這種旅游需求的時間不均比其他行業體現的更為明顯和突出。以2012年我國“十一”黃金周為例,三亞、華山等山岳景區接待量遠超過環境容量,長城、故宮等人文景觀亦遭受十萬游人“圍攻”。這導致的突出矛盾是:在淡季可以大力推行生態旅游;而在假節日等旺季,景區疲于應付過多的旅游需求,而無力推行生態旅游。
(二)“綠色、低碳、環保”理念與“高碳”旅游產業現實之間的矛盾
生態旅游的核心在于“綠色、低碳、環保”。現階段,盡管旅游業被稱之為“綠色產業”,但實際上旅游產業的碳排放量并不低。例如,游客出行需要借助多種交通工具,這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游客入住酒店產生的水電量通常消耗驚人,這也是不符合“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的;而游客的觀光旅游活動必然會給當地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三)落后的綠色回收物流體系與不良的旅游習慣之間的矛盾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景區的綠色回收物流體系建設并不完善,給游客的出游帶來了諸多不便(詹麗,2012)。加之部分游客素質不高,導致景區的污染現象很嚴重,嚴重損害了脆弱的旅游生態環境。根據新華網報道:“2012年10月1日清晨,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3公里海灘遍布50噸生活垃圾……其后600多人、用了2個多小時才把沙灘垃圾清理完畢。”這些反映了現階段我國落后的綠色回收物流體系與不良的旅游習慣之間的矛盾。
三.綠色物流助推生態旅游發展的機理和路徑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旅游業特別是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強有力的支撐,包括交通等服務業(孫玉琴、劉新偉,2008)。而綠色物流更是充當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生態旅游的客觀要求,游客在旅游途中享受的是環保、舒適、愉悅,而這需要物流產業與之協調發展。
(一)作用機理
1.基于游客的視角
特色美食是景區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對食材或食品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而大部分景區并不生產這些食材和食品。這就涉及到了綠色物流技術,不僅可以提高食材的運送效率,還可以引入生態環保理念,實施于食材和食品的包裝、運輸過程中。另外,綠色物流對食材和食品的包裝有一套嚴格的標準體系,可采用綠色、低碳、環保的方式進行包裝,以降低游客在食用食物后對景點環境污染的危害。
2.基于旅游客體的視角
一般來講,旅游客體包括旅游景點和旅游設施。綠色物流有助于保護旅游景點環境,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借助于綠色供應鏈體系,可以有效減少多余的交錯運輸以保護環境。另外,綠色物流可以通過合理的分配和規劃,幫助游客縮短旅游線路和降低空載率,從而減低能耗和碳排放;而節能低碳技術在物流部門的運用,更是直接推進了生態旅游的發展。最后,綠色回收系統的建立,將可以對旅游景點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合理利用,改善景區的自然環境和污染。
(二)實施路徑
鑒于綠色物流的長期效應,本文認為以綠色物流助推生態旅游的可行路徑包括:
1.樹立綠色物流觀念
大力宣傳綠色物流觀念,在物流行業引入“綠色、環保、低碳”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提高認識和轉變掛念,改變現階段的“環保不經濟、綠色更花錢”的觀念,把綠色物流作為社會長遠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2.進行綠色物流技術與管理方法創新
綠色物流的實施,關鍵在于綠色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創新。對于旅游行業而言,需要構建一個全方位、全時候的物流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有計劃、高效的調配物流車輛;其次,應該加強物流技術、技巧以及服務質量;將以往的分散加工轉變為共同加工和專業化集中加工,通過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減少污染和能耗;在貨物包裝上推行可降解的包裝材料,實行簡單包裝和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加大“綠色”運輸工具的使用,降低旅游行業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參考文獻:
[1]賴斌、楊麗娟,旅游物流:從理論到實踐的困惑與解析,廣西社會科學,2006(3)
[2]詹麗,淺談綠色物流對旅游業的促進意義,經營管理者,2012(13)
關鍵詞碳權分配;公平原則;效率原則;非徑向方向性距離函數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7-0053-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7
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環境壓力備受關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提出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的約束性指標。為完成這一目標,“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省際減排任務,并成功控制了國家層面與地區層面的碳排放。在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又進一步做出了至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的減排承諾。為降低減排的經濟成本,國家發改委已宣布2017年啟動全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碳排放權的市場化以激勵低耗能企業約束高耗能企業的方式推動減排,必然會使我國各省區市因產業結構與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而承擔不同的減排壓力。因此,在宏觀經濟整體增速放緩以及“北上廣”集聚效應增強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期間中國省際碳權分配不僅涉及國家減排目標能否成功向區域分解落實,更涉及到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問題,甚至會影響到區域的社會與金融穩定。從區域碳權分配看,其重點在于公平性與效率性原則的選擇。本文力圖研究“十二五”期間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對比分析公平與效率原則在中國省際碳權分配中的適用性。這不僅有助于明確“十三五”期間中國省際碳權分配這一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亦將豐富低碳經濟理論,助推中國的低碳發展戰略。
1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多層次探討了碳權分配中公平與效率原則的選擇問題。相關文獻可以分為單一公平原則、單一效率原則、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的結合三類。
Kverndokk S[1]認為依據人口規模分配碳權符合公平原則。Van Steenberghe V[2]采用合作博弈論分析各國在長期內依照公平原則的碳權分配,提出祖父原則下的碳權配額高于減排能力原則下的配額。De Brucker K et al.[3]認為利益相關者管理方法能夠解決可持續發展困境問題。徐玉高等[4]計算了全球五大地區基于人口與GDP指標下的碳權配額,指出人口指標分配有利于多數發展中國家。祁悅等[5]在綜述碳權分配原則、標準和模式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不同原則的優劣,并提出中國基于歷史公平與人均原則最為有利。邱俊永等[6]選取國土面積、人口、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與化石能源探明儲量指標,基于基尼系數測算了G20主要國家碳權分配的公平性,并提出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戴君虎等[7]運用動態人口算法、靜態人口算法與“人年”算法分別計算了人均歷史累計碳排放,指出“人年”算法保證了每個人在每年擁有相同的碳權配額,更符合公平原則。朱潛挺等[8]提出最優的全球碳權分配模型應基于平等原則綜合考慮世襲、支付能力與人均累計等因素。
然而單一的公平原則忽略了效率因素,造成效益受損。林坦等[9]運用DEA模型測算出歐盟國家碳權分配效率較低,并基于效率原則利用ZSG-DEA模型調整碳權分配后提高了分配效率。與林坦類似的,鄭立群[10]基于ZSG-DEA模型將DEA-BCC模型下的中國低效率碳權分配進行調整,獲得統一DEA有效邊界的分配方案,達到了碳權分配效率最優。為避免單獨從效率角度考慮碳權分配會導致結果有偏,一些學者兼顧了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Yuan et al.[11]基于聚類分析方法,運用單一公平原則、單一效率原則以及兩者的結合,測度各區域在2020年的減排潛力,提出應在經濟發展水平與減排潛力下,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陳文穎等[12]模擬了全球碳交易情況,提出按人口分配碳權是最優選擇。鄭立群[13]通過構造分配滿意度與公平偏離指數,基于公平與效率的均衡,構建了從單要素角度對各地區碳減排責任進行分攤的模型。王倩等[14]指出當前碳配額免費分配的祖父原則貌似公平但卻有違環境貢獻的效率原則,提倡配額分配的拍賣方式與行業準則。于瀟等[15]基于非參數化標準DDF模型,對2020年碳總量減排目標分解時,指出第一階段應采用公平原則,第二階段應采用效率原則。
王倩等:公平和效率維度下中國省際碳權分配原則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現有文獻對中國省際碳權分配效率與公平原則的選擇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是未建立“單原則分析-雙原則結合-確定原則選取”的研究范式,同時缺乏對中國現階段區域碳減排情況的經驗證據。
因此,本文接下來將對公平與效率原則進行理論分析,基于2011-2014年除外中國30個省市區的數據,從全要素角度,運用雙導向共同前沿非徑向方向性距離函數法分別計算省際碳排放強度與碳排放總量效率值。通過測算相應的技術差距比,計算各地區基于效率最優的減排能力,分析公平與效率原則的適用性。最后分析公平與效率原則兼顧下的中國碳減排方法,為“十三五”減排目標設定及配額分配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Fig.2Potential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of each region in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based on the best TFCi
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結果》可知,海南等級為良好,僅優于和新疆的合格等級。可見,海南雖然低碳競爭力排名第一[18],環境友好程度也較高,但是完成基于歷史排放確定的減排計劃也較為困難。安徽作為農業大省,通過打造“農業改革試驗特區”等手段促進農業的現代化,有效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2012年安徽能源強度排名第二十二位。由此可見,在減排指標確定之前,兩個地區的碳排放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期間減排指標的確定時已經考慮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經濟發達地區的減排指標普遍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17%),而經濟落后地區的減排指標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以體現公平分配的原則。但是,減排指標的確定仍忽略了各地區在減排技術效率層面(可減排空間)的差距。雖然海南與安徽能夠在已經達到前沿面的基礎上通過其他手段進一步減排,從而完成規定目標,但相比其它減排空間大的省市,這兩個省承擔了更大的減排壓力,削弱了這兩個省維持碳排放效率與控制碳排放量的意愿。
碳排放效率較低的地區減排潛力較高,即其減排能力提升的空間較大。如圖2所示,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廣西、貴州、寧夏、新疆等地2011-2014年間的碳排放效率點均處于X軸的下方,說明他們的碳減排潛力較大。由表1可知,這些省市區技術差距比較低。組前沿表示 東、中、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前沿,基于組前沿計算的各省市排放效率僅體現了某一省市與同一地區其它省市相比的碳排放效率,而共同前沿則是全國的碳排放效率前沿,基于共同前沿計算各省市碳排放效率體現了某一省市與全國其它省市相比的碳排放效率,也間接反映了若采用全國最優的碳排放技術,其效率提升的可能。由于效率測度都是以某一群體的最優者作為前沿面,再通過各省市與最優者的距離測算效率,因此可以通過組前沿與共同前沿的均值判斷各區域碳排放效率的差異。例如,內蒙古、陜西、青海與新疆等地,組前沿效率較高,而共同前沿均低于0.5。這表明黃河中游與大西北區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等原因與東部沿海、南部沿海等碳排放效率較高區域存在差距,導致組前沿效率被高估。由此可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距相似,碳排放效率也存在較大的區域差距。以2011年青海為例,組前沿與共同前沿下TFCi分別為0.740與0.305,表示采用大西北的最優碳排放技術,效率能夠提升0.260,而采用全國最優碳排放技術,則能夠提升0.695。區域碳排放技術是該區域的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綜合體現,短期內難以快速提升,因此各地區雖然具有在共同前沿面下的潛力,但是“十三五”碳減排指標不能完全依照文中計算的最大潛力確定,而應充分考慮區域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行業排放額度”等公平原則進行分配。特別是,自1993年實施西電東送以來,貴州、甘肅與內蒙古等西部地區由于“西電東送”工程,將電力資源輸送至電力緊缺的廣東、浙江等地區,從而導致西部產生碳排放,而東部經濟獲得發展,形成“能源東送,污染西移”問題[19]。單純的考慮效率原則,又會忽略東西部地區碳排放與經濟產出不匹配問題。而中國電價未實現完全的市場化,更加重了“西電東送”工程下,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的利益轉移。因此考慮到環境破壞的后果,獲得收益的東部地區應對西部地區進行生態補償,或者針對“西電東送”工程實現碳排放的豁免,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
分別表示基于TFCt最優的各省市2011-2014年碳減排指標完成潛力。從TFCt最優的角度來看,X軸上方地區仍為海南和安徽;X軸下方云南與青海的減排潛力降低,其原因是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增長潛力較大,可見在碳強度減排指標的要求下,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完成碳減排指標的措施之一。
由此可見,確定區域碳減排指標時,既應考慮海南、安徽碳排放效率較高地區的情況,又應關注碳排放效率較低的山西、陜西與新疆等地。為解決高效率地區與低效率地
年的效率值和技術差距比。
區的減排沖突,在省際碳減排指標的制定中應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同時提升低效率地區的技術創新與進步,縮小各區域組前沿與共同前沿的效率差距,提升各地區減排能力。
5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碳權分配
基于上文對各地區減排潛力測算,為解決安徽、海南等高效率地區與新疆、陜西等低效率地區的指標設定矛盾,本文提出了兼顧公平與效率的雙原則。在我國減排的最終落腳點是企業,因此本部分詳細研究減排省市區與減排企業碳權分配的雙原則,為中國“十三五”省際減排目標的設定與全國碳市場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實現責任分攤的公平性是公平原則設定的基礎,國家設定省市區減排任務的最終責任為企業,因此減排的公平性主要體現在企業減排配額設定的公平性上,現階段我國公平原則下的碳權配額設定滿足條件如式(10),
一、低碳經濟、林業產業及林業低碳經濟的概念
(一)低碳經濟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對外公布的能源白皮書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氣候變暖。所謂的低碳經濟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理論指導,通過產業轉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手段創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經濟模式,減少環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各國謀求新的經濟發展空間和應對氣候變暖的主要經濟措施。(二)林業產業。林業是重要的綠色資源,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在低碳經濟下,林業概念得以進一步豐富,被定義為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承擔著林業產品供給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一方面,通過林木資源培育、種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種各樣的林業產品,創造直接的經濟收益,是國家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另一方面,林業作為綠色資源,本身具備氣候調節、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森林景觀等社會,是社會發展中的一類工藝事業。(三)林業低碳經濟。林業低碳經濟,指林業經濟活動中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及創新等,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進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林業經濟產出,進而創造良好的經濟效果。從其定義可以看出,林業低碳經濟強調森林匯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術創新、科學管理等,最突出特點是經濟活動低碳化,根本目標是不影響林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利用低碳技術減緩氣候變暖,發展林業能源,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聯合國召開第九次森林論壇,會上明確指出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和關鍵,肯定了林業產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業為低碳經濟提供綠色資源,如木制材料、能源產品等,它們具備清潔、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優勢,是低碳經濟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業在應對氣候變暖、水土流失控制、涵養水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突出作用,可以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需要的生態環境;第三,林業產業發展為社會提供了無數工作崗位,解決了人民生計,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為人民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是造福人類的重要途徑。以上三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林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潛力所在。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重視林業產業發展。(二)作用。林業作為低碳經濟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經濟中自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第一,林業產業中的森林碳匯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林業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匯功能儲存碳資源,減少碳排放;第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京都議定書》中明確指出持續造林、減少毀林等在緩解氣候變暖上起著重大作用。林木具備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備調節水循環和提供生物棲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中起著重要作用。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肯定,人們的林業產業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森林的功能看,林業在碳匯產業發展和調節氣候服務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應當不斷發展林業低碳經濟。
三、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產業發展策略
(一)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結構。從整體上看,林業產業經濟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且自身產值增速緩慢,經濟產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業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為促進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應當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結構。主要思路是主攻新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充分挖掘林業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經濟為發展形態的企業。具體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業第一產業的投入,大力發展森林培育業,加快森林增長,提高森林資源提升,有針對性的增加第三產業在林業產業中的比重,夯實低碳林業產業發展的基礎;第二,對林業中的第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限制過量生產,節能減排。在林業產業中,第二產業主要有造紙業、板材加工業等,通過優化調整提高產能,促進第二產業生產效率提升;第三,加速發展林區文化產業、森林旅游業等林業第三產業,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第二產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二)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目前,人們對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發展。為發揮林業的價值,重視林業產業發展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不斷的擴大森林覆蓋面,控制林業退化、毀壞等問題,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為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綠色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編制植樹造林、育林等工作計劃,按計劃逐步開展綠化工程,對荒山實行封、造、管等措施,積極開展退耕換林、防護林等建設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適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樹相結合方式,統籌開展人工造林工程。對于哪些不適宜人工造林的荒山,應當先封山,恢復山地植被,增強荒山育林條件,使之可以進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強植樹造林宣傳,增強人們的森林綠化意識,開創人人參與植樹造林工作局面,確保植樹造林工作落到實處。(三)加強林業產業經營管理。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林業產業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對傳統的林業產業經營管理產生了極大沖擊。為發展低碳林業經濟,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加強林業產業經營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強森林火災防范、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保護森林資源;第二,嚴格控制工程建設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護林地資源,減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強林分質量,增強森林的碳匯功能;第四,樹立林業可持續經營理念,不斷加強育林、護林工作,提高現有森林資源的生長量和質量,維護森林的生態環境。(四)構建低碳林業經濟體系。低碳經濟發展形態的提出,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和模式,應當樹立大林業觀,構建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全力發展低碳林業經濟。基于這樣的考慮,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業、低碳林產加工業、低碳森林旅游業為核心的林業經濟體系,使林業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的接合起來,形成一套新型的林業產業結構。其中,第一產業是低碳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要利用科學管理方法、技術手段積極開展森林資源培育,擴大森林覆蓋面、提高森林增長量,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五)大力發展林業碳匯業。由于林業產業中的多數生產指標持續下降,危及林業可持續發展,有礙于低碳林業經濟體系形成。這種情況下,必須需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林業碳匯業,為林業經濟創收提供支持。林業碳匯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相關研究證明,森林覆蓋面持續增加、林業資源退化減緩,可以明顯控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此,應當積極發展森林碳匯業。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龐大,占全球市場的30%左右,這為森林碳匯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在我國發展森林碳匯業是可行的。發展森林碳匯業,創造林業產業增值的新經濟點,利于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推動低碳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想要發展森林碳匯業,就要增強森林的固碳能力,在這方面森林生長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復,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增長量,增強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時,開發碳匯交易市場,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機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匯市場活動有序進行。(六)開發森林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生物質能源是生物體經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主要包括新興能源植物和各類傳統有機廢棄物。生物質能源可以直接生產氣體、液體、固體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種可再生資源,這為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森林中的林木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高,是生物質能源生成的主要場地。所以,低碳林業經濟發展可以從森林生物質能源產業開發入手。在當前及未來林業發展中,堅持“不爭糧地、綜合高效、多元發展”原則,大力研發固體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氣熱電聯產等技術,開發生物柴油基地建設,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七)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低碳林業經濟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新形態,作為一類新興事物,其發展勢必需要國家提供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特別是林業經濟活動具備弱質性特點,如果政府不給于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將無法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更高效的進行資源配置,所以低碳林業經濟發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業執法機制,使林業經營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開,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成效;第二,落實簡政放權,優化林業產業內部的政務環境,減少對市場機制的干預;第三,加大經濟投入,引進社會資本,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四、結論
綜上所述,林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產業要引用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積極調整內部產業結構,建立低碳經濟體系,開發森林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低碳林業經濟。與此同時,加強植樹造林和林業經營管理,爭取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為低碳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作者:彭輝 夏敏 單位:安化縣林業局
參考文獻
[1]辛姝玉,張大紅.低碳經濟背景下北京市林業產業結構及競爭力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4(4):357-362.
[2]李平,張繼梅,王作鐵.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林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亞軍.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四平林業經濟發展初探[J].吉林農業,2011(7):203.
[4]楊芳軍,楊振安,黨鵬,等.低碳經濟視角下鳳翔縣林業產業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3):84-86.
地球的生物資源枯竭的越來越厲害,自然環境處于持續惡化之中,所以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共識。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我國企業的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迫切需要改變,同時需要適應綠色的財務管理模式,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可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主要是對低碳經濟概念以及我國實行低碳經濟下財務管理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和闡述,對于制約我國實行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再對我國企業的低碳經濟的綠色財務管理的實施現狀以及問題進行闡述,最后以政府和企業的角度,對于我國如何實行低碳經濟下的綠色財務管理給出了具體對策和建議,這對當前低碳以及綠色環保的背景下實現綠色財務管理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低碳經濟下的綠色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
1.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能源更新的一個需求,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所以其內在實質就是利用效率同時創建新的能源的結構,追求低碳經濟的綠色的GDP,主要在于技術創新的發展觀。傳統財務管理的活動只是考慮融資,籌資,運營等,沒有考慮到碳排放這一因素,沒有考慮到經濟環保的問題。在當前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更新舊的觀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業務效率,很少或根本沒有考慮到碳排放,能源消耗、環保等的問題。
2.低碳經濟下轉變財務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不足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根本沒有考慮環保的要求,同時低碳經濟也是財務管理的需要。然而,在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是理性的經濟主體,地球能源消耗和環境惡化并非企業的成本因素,對于環保的投入會增加企業成本,降低競爭力。在這一理論的約束,“理性”企業財務管理是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的服務,沒有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的統一的整體成本效益,容易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環境污染企業行為。(2)低碳經濟對綠色財務管理提出新要求英國在2003年就開始有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意識,所以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概念,同時很多的發達國家也開始紛紛附和,都是為了保護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成為了全球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的經濟模式。所以對于企業來說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將生態成本和資本加入到財務體系中來,這么才能有效的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使得生態的概念可以進入到傳統的財務管理的方法和決策。當前歐盟已經最先建立好了一個碳排放的體系,可以監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一個完善的檢測系統。可以說,在未來世界各國也將陸續開展低碳環保的財務管理模式,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的進步,難以計量碳排放的成本,也難以開展低碳投融資決策,因此,需要開發新的財務管理模型以適應低碳經濟的需求。
三、低碳經濟下企業綠色財務管理改革現狀
1.財務人員的素質和思想不夠高
在企業中會計人員的文化層次都不是很高,博,碩士學位罕見,基本企業的會計人員是本科,專科或其他,這種情況勢必影響會計核算的質量,這也為實現了綠色環保的會計基礎財務管理設置了障礙。目前我國的綠色會計還沒有執行和落實,這對于綠色財務的評價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2.缺乏有效的控制機制
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國在低碳經濟的技術方面顯然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唉,低碳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首先,對于低碳經濟的概念來說,技術創新需要很多的資本的投入才可以進行,但是我國的低碳的項目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臨時的資金的貸款,或者是國際組織的捐款,顯然資金嚴重缺乏,沒有一個穩定的機制。其次就是金融機構支持低碳項目所作的貢獻是不夠的,很多的銀行不支持低碳的貸款或者項目的融資,就算貸款,數量也是非常有限,所以沒有辦法滿足低碳經濟的需要,沒有辦法滿足低碳經濟的資金的研發需求。最后,我國在鼓勵低碳經濟的做法上面還遠遠不夠。雖然出臺了相關的低碳經濟的優惠政策,但是顯然很多時候都沒有得到實施。
3.政府的監管與處罰力度不夠
政府作為最大的監督者,需要對那些對于環境破壞較大的使用紫環以及消耗資源較大的企業進行監督,可以讓其企業在立項之前就通過政府的監督,環境監測和評估,同時生產過程中一些項目需要受到監督,這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主要依據企業提供的環境數據,根據對企業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損害加以管制或處罰的狀態顯然很難以滿足對綠色財務管理的需求。然而,受限于政府部門本身的能力,由企業政提供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很難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進而導致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產生對環境污染的博弈,博弈的結果就是政府部門對于輕微的污染環境的企業無能為力,無法得到政府有效監控的結果。此外,現有的對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懲罰的法律法規是不夠的,從而導致企業的法律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實施綠色財務管理壓力。政府的支持是不夠的。
四、低碳經濟下企業綠色財務管理改革的對策建議
1.政府方面
市場經濟有一個看不見的手在牽引,所以在促進市場的競爭以及資源的有效配置方面都有著天然的競爭優勢。但是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對于自然資源的孤獨消耗的話,那么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于我們的未來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但是這一概念違背了企業降低成本的要求。作為“理性人”在一個更大的概率上企業會選擇放棄的綠色投資和融資,從而干擾低碳經濟,“市場失靈”就出現了。(1)建立綠色財務管理的制度環境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方法以及財政和金融工具多種方法鼓勵企業實現低碳經濟的投資,最終實現低碳經濟的管理。政府需要完善低碳經濟的會計制度,適用低碳經濟下的成本的概念,設置一些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態指標等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創造低碳經濟環境下的文化。當前,雖然環保的概念已經被很多中國人接受,但是由于傳統的財務管理方式的一直沿用,導致了人民對于財務管理的領域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傳統的財務管理文化不會突然改變,所以導致了低碳經濟的意識還是沒有得到全社會的認同,這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的工作。(2)加強低碳經濟下的法制建設首先,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的建立也非常重要的。雖然中國已經建立了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而且還存在于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立法和司法的問題,如過于寬松的處罰污染環境的企業,對于重污染的處罰也很輕,輕視環境污染防治問題;執法不嚴的問題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改善中國的環保法律體系,使法律真正發揮對企業環境行為的巨大威懾作用。其次,加對于綠色稅收的征收需要建立法律依據。很多的發達國家很早就采用了這一做法,很顯然,我國也應該借鑒這一做法。通過建立中國低碳化的健全的法律制度,為企業實施綠色財務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3)充分發揮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引導和監督作用政府需要在低碳經濟的環境下發揮指引以及適當的監督的作用。通過政府可以引導企業轉變意識,走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引導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最大限度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導低碳經濟的合作。我國還需要加大對于環境的保護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國的環境的法律,只有這樣才可以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同時當前對于我國出口的產品很多時候由于環境方面的指標沒過關,導致了出口不了的情況。這也是由于我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這一方面的概念還沒有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得到體現的原因。政府還應該建立一個低碳和低碳會計制度審計和監督機制。我國在環保立法和執法明顯滯后的存在,盡管政府出臺了多項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現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完全適應實際需要,可操作性差,處罰是不夠的,因此需要細化這些法規。例如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加大執法力度,如果違反了環境保護的法規就從重處罰等措施。制定一些促進環境保護的優惠的政策,這樣企業才更加愿意促進整個綠色企業的發展,實現綠色財務管理就是勢在必行。對綠色企業實行獎勵制度,增強綠色企業的市場的競爭力。在稅務方面,對于那些綠色財務管理做得好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的制度,降低其生產成本。同時,給其信貸支持,最大限度的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最大程度的統一化發展。
2.企業層面
(1)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滿足低碳經濟對財務管理的要求綠色財務管理發展的要求,要求企業需要適應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的大趨勢,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摒棄傳統的不考慮環境保護的財務管理的方法。參與綠色項目跨越綠色金融管理公司的理念被傳播到財務管理和企業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推動綠色財務管理的具體經營業務。(2)發展適應低碳財務管理的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綠色財務管理的實施不僅影響了公司的財務,會計等模塊,并與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的全產業鏈密切相關,因此,需要進一步整合企業各方面以及財務管理的實施和協調,以滿足低碳經濟和綠色財務管理的需要,在條件充分的前提應該可以實現全員全程綠色財務管理和綠色運營管理。(3)培植低碳的財務管理文化企業文化是在長久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綠色文化是和諧的生態價值觀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價值觀的目的。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環保宣傳和風險意識宣傳活動,特別是要加強宣傳,教育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使他們充分認識保護環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樹立企業的社會形象,培養他們的環保理念和環保管理意識,低碳意識和理念逐漸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全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五、結論
[關鍵詞]清潔發展機制;風險;對策
一、中國CDM市場綜述
《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碳市場的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碳交易量從2005年的7.1億噸上升到2008年的48.1億噸,年均增長率達到89.2%,同期碳交易額從2005年的108.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126.6%。據世界銀行預測,2008年到2012年每年的碳交易需求將達到7至13億噸,每年的市場規模至少達600億美元。2012年由于預期非附件I國家加入,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目前,中國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商機。根據UNEP Risoe的數據,截至2009年1月1日,中國有1608個正在開發的CDM項目,在執行委員會注冊的項目有352個。正在開發的年減排量達332.4百萬噸,在執行委員會注冊的減排量有131.8百萬噸。
二、中國企業參與CDM的風險
(一)審批風險
CDM的第一個風險是審批程序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首先向國家發改委提出申請,并提出二氧化碳減排放量,國家發改委批準后由聯合國批準的指定經營實體(DOE)加以認證,認證通過后DOE將申請材料遞交到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審核(見表1)。一個項目從申請到批準最順利也需要3至6個月時間,復雜的審批程序可能會給最后的結果帶來不確定性,不論結果如何,前期的設計、包裝等費用至少需要投入10萬美元。由于“額外性”的要求,大多CDM項目并不是副產品,而是要投資后才能賣減排額,這些投資在審批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很可能打了水漂。
截止2009年1月1日,中國有1608個正在開發的CDM項目,而在執行委員會注冊的項目僅有352個,大約只占22%。這不僅體現了DOE和EB在CDM項目審批中的管理瓶頸,也說明企業在參與CDM的最初就遇到了審批帶來的風險。
(二)政治風險
首先,隨著《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的到期,2012年之后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已成為許多大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談判的重要砝碼并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氣候政治”。歐盟的態度很清晰,對于氣候變化持積極促進的態度。歐盟的目標是在達成國際協議的情況下,到2012年減排30%。美國也有意重返國際氣候談判舞臺,《2009年美國清潔能源法案》的通過正是美國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會議最終沒有達成一致的協議,這又進一步增加了CDM未來的不確定性。CDM的供需市場是一個受國際政治影響很大的動態市場,發達國家在碳減排問題上的模糊態度增加了企業在CDM市場的潛在風險。
其次,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雖然目前還不必履行《京都協議書》的減排規定,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快就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第一排放大國。中國能否保持非附件I國家,繼續不必履行減排義務,存在不確定性。如果到時候中國開始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義務,中國就將一夜之間從碳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所有企業都可能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如果當時的CERs價格高出我國現在對外出售的價格,就意味著中國必須將以更高的價格將自己以前賣出去的東西買回來,這將帶來額外的損失。碳交易中角色的轉變和CDM供需市場的變化都將使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制度談判中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會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產生巨大的沖擊。
(三)經濟風險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碳交易市場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方面許多曾經活躍于碳交易市場上的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由于投資資金的萎縮或資金鏈的斷裂使得碳交易市場由活躍轉入蕭條;另一方面由于許多發達國家經濟的衰退,許多大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減少導致了它們對溫室氣體減排指標需求量的減少,這種供求關系環節對全球碳交易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首先項目業主開發CDM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其次是買方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外企業要么破產要么存活。企業破產了,他們購買的減排量也會在清算他們的財產時一并清算;存活下來的企業就要對購買的減排量負責。由于資金緊張等原因,企業支付能力下降,進而影響CDM交易的正常進行。此外,當前國內的CER購買合同通常以歐元和美元結算,對中國業主來說存在外匯風險。CER交付時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波動以及人民幣升、貶值都將直接影響項目業主的收益。
(四)市場風險
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碳權交易市場,現有的市場交易體系處于分割狀態,制約了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再加上市場投機因素的作用,’碳信用的交易價格波動較大,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又缺乏定價權。中國企業在CDM項目中面臨著巨大的CER價格風險。CER價格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CERS價格波動給企業帶來的潛在風險。受金融危機影響,CERs價格出現大幅下滑,購碳協議毀約現象增多。CDM項目所產生的CERs價格自2008年9月以來持續走低,歐洲碳市場CERs價格由2008年7月份的最高價22歐元/噸降至2009年2月份的約8歐元/噸,降幅達到64%。國內eERs價格也隨之下跌,CERs平均價格最低時只有6歐元左右。雖然10月份以來CERs價格有所回調,但中國CDM市場仍然不景氣,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第二,中國缺乏對CERs的定價權。由于中國企業對于該領域的了解有限,缺乏相關知識,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使得同國際市場的價格相比,中國相關碳排放量交易產品存在嚴重的價值低估現象。中國的實體經濟企業為碳市場創造了眾多減排額,這些核證減排量卻被發達國家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后,包裝、開發成為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衍生產品等進行交易。如今年2009年6月,中國賣給歐洲買家的核證減排量現貨價格為11歐元/噸左右,同樣的歐盥配額的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貨價格高達19歐元,噸。高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在意外獲得海外金融機構主動送上來的“免費大餐”的同時,也被這些經驗豐富的資本大鱷占盡了便宜。
三、中國企業參與ODM項目的風險控制
首先,對于一些傳統風險,包括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實施風險等,企業可以采用一些金融產品,通過風險對沖或保險等形式來降低風險。中國企業參與CDM項目存在著較大的風險,作為最古老的風險管理方法之一的保險可以在經濟制度上為碳交易提供一定的保障。隨著市場的需要,一些新的保險產品,
如信用交付保證、氣候衍生品等也已經推出。企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保險需求后選擇相適應的保險產品才能有效降低企業風險,進而提高CDM項目投資的收益率。
其次,中國CDM項目業主即供方在與國際買家簽訂合同時需要遵循風險管理原則――合理分配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CER交付不足的風險。中國項目業的策略應采用風險共擔或轉移的方式,不應全部承擔交付不足的風險。國內有的項目合同中規定,如栗沒有達到預期減排,業主不負任何責任,由買家自己另行對策。這種方式賣方承擔的風險小,但價格隨著降低,還有合同規定,如果當年交付不足,不足數量由以后的產量補足,但價格下降,這是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交付風險、但賣家承擔比例大的方式。還有合同規定,若交付不足,由賣家提供其他方式獲得的CER交付買家,這種情況是由賣家承擔全部交付不足的風險。第二,CER價格風險。買賣雙方對于CER價格風險的衡量是不同的。確定后的價格對于賣方來說應該為價格與風險成正比,即低價格、低風險,高價格、高風險。對于買方來說應該成反比,即低價格、高風險,高價格、低風險。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多為買方合同,著重保護買家的利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賣方,特別應該在合同談判中保護自己的利益,在風險分擔和CER價格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表2較直觀和清晰地列出不同價格下的風險分配)。
目前,由于中國企業對CER價格的議價能力低,可以采用在合同中不確定具體價格,將CER價格與交付時國際市場(如歐盟排放貿易的排放許可權(EUA)的價格掛鉤,買賣雙方共擔風險。
四、結論
“低碳經濟”在全球正在形成大氣候,中國也將順勢而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之路。企業參與CDM項目的開發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企業能否在新的全球經濟熱點下抓住機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CDM風險的控制。中國企業不僅要把握機遇,更要抓住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碳金融領域占一席之位。
參考文獻
[1]2012年前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市場――政策環境與發展現狀,中國-歐盟清潔發展機制促進項目,2009
[2]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2009,The WorldBank,May 2009
[3]鄭 爽.CDM項目的風險與控制能源與環境.2006(3)第28卷第三期
[4]余裕平.嚴玉平.王文軍.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風險分析與控制.江西能源,2007(4)
[5]CDM交易.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中國石油網,2009-11-06
[6]碳交易風險隱現.《能源》.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