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學專業社會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

        第1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專業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校“編制”內的教師有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第2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關鍵詞】提升 專業學位 實踐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是吉林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2G017)的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237-01

        教育部在2009年3月提出要將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重大調整,著手展開招收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作,到2015年,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結構將以應用型為主,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將占總招生人數的50%以上。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中一種新興和重要的力量,在社會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科學技術及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職業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對高層次、應用型農業人才的需求,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

        一、農學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何為應用型人才?有學者認為,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稱之為應用型人才。再詳細劃分,又可分為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對于研究型人才而言,應用型人才是為人類的需求發揮創造、構建等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1】,可見,實踐能力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說是必備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尤其要重點培養的。

        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著培養目標比較單一,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不強。2009 年我國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其生源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2】,應屆本科畢業生缺乏實踐經歷和實踐經驗。農學類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更是對當前農業的生產、工作程序和社會需求了解甚少,難以將所學知識與農業生產和企業管理的實踐結合在一起,造成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嚴重影響了農學類專業型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圍繞培養方案、導師、學生、實踐平臺幾個方面對如何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進行思考,對于提高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農學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創新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農學類全日制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具有參考意義。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

        通過訪談得知,專業學位研究生整體的自學能力比較強,能夠主動去獲取信息,但論文寫作、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薄弱。這一方面與導師課題的類型、招生情況有關。有些導師的研究項目大多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類項目少,僅有的幾個研究生,在做基礎研究還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更不“舍得”把學生派出進行實踐研究。另一方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實踐環節不嚴密,雙導師制運行不徹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都是培養教學科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轉變了以后,隨之改變的是培養方案的具體要求,但實施過程中,實踐環節往往形同虛設,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有些導師仍按照培養學術型研究生一樣的思路去培養,仍然每天泡在實驗室,沒有給學生去實踐基地實習的機會;雙導師制的副導師有些是隸屬于其他科研院所,做的仍然是以實驗室內為主的研究,或者只是掛名,并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再者,就是與實踐基地建設和開展實踐規模有關。實質上的實踐教學基地規模小,數量少,組織不夠嚴密,實踐時間較短,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都客觀存在。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和提高。

        三、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建議

        針對以上的分析,筆者從本院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出發,提幾點提升實踐能力的建議:

        第一,完善培養方案并設定相應的考核指標。培養方案的設置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到培養的質量,明確了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要側重專業學位的特點,增加案例教學,設置實踐必修環節,并配套有實踐環節的具體要求和考核指標,避免在實踐環節弄虛作假。

        第二,規范導師指導學生的條件,充分發揮雙導師制作用。專業學位研究生只能從師于有實踐工作課題的導師并從事有實踐內容的課題,并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的性質和內容加以規范。加強副導師的作用,盡量在實踐基地選擇副導師,并且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研究內容最好有聯系,這樣研究生在校內進行完規定的課程培養后,可以到實踐基地接受副導師的實踐指導,這樣有機的結合勢必會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第三,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豐富創新實踐活動。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實踐基地的建設,努力把實踐基地建設成為一個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解決勞動就業的平臺,建設好實踐基地,有利于調整好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改革,也相當于學校在企事業單位中開辟了一個窗口,使學生更容易得到單位的認可,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對接。還可以建設校內實踐基地,方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習。同時,在廣泛參加科研學術和科技交流活動的同時,認真組織研究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研究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活動等等,要鼓勵專業學位研究生廣泛參與,讓他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受教育、得鍛煉、增強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

        第四,要完善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復雜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它既要有理論教學環節、基本實驗技能培養環節,還要有實踐環節,制定相對應的獎懲措施和相關政策,對于在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環節有突出成績和貢獻的教師予以獎勵,對于認真參加各種創新實踐活動的研究生同樣要給予獎勵【1】,使導師和學生有動力、自覺的參與到各種實踐中,保障實踐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周鴻玲,李雁翎,王叢林.應用型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8(20):127-128

        [2]李敬鎖.農科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0):20-22

        第3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農學專業與管理學專業學科分類的特點表明農學專業與管理學專業學科差異性較大,專業特點不一,課程各異。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基礎,管理類(各種管理)工作的許多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獵三農問題,就我國行政管理的總體狀況和重心而言仍然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體,無論是管理組織比例還是管理人員比例,涉農數目都在60%以上。因此了解農村、精通農業和熟悉農學等均有利于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不同專業方向課程差異性概覽與分析

            目前,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門類、專業方向設置較細、差異較大,但不同專業課程設置也有相同之處,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等五大部分,而且各個部分總課時數也有具體規定和一定的比例關系。了解和掌握這些規定(律)有助于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由學科培養方案可以看到,農學專業與管理類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基本一樣;專業基礎課程中也有部分課程近似與類同;專業課程中部分課程相近似;選修課程中的部分課程也有相似的基礎知識點和學科理論交叉點。所有這些都成為農學專業跨學科(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加上課題組成員長期從事教學、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備扎實的基礎研究條件。

            三、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1.有效利用公共選修課,積極選報相關管理方面的課程,并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要將所選報的管理類課程內容詳細了解、扎實掌握,力爭系統性聽課并堅持課后交流與討論。2.利用本校不同院系所開設的“雙學位”輔修專業課程教學安排,積極選報有關管理類輔修專業課程學習,系統掌握管理類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并獲取相應的學位證書,相對而言該途徑社會認可度更普遍、更權威。3.利用課余時間,有針對性地選聽相關管理專業課程,也可以借助網絡學習網上的遠程課程,收聽、收看相關精品課程的視頻和光盤等影視資料,學習和掌握有關管理類的課程內容。4.目前大學教育資源相對透明,同城高校相距較近,異校聽課也較易實現,也可以通過同學、老鄉、親戚和朋友等渠道獲得教學課件、教案、習題集和考題資料等方便自學。5.利用圖書、雜志、期刊、教材和高等教育精品課程等資源自學相關的管理課程,掌握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專業技能,增強管理專業的興趣愛好,在主專業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隨時發掘第二專業素材和培養跨學科意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

            四、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模式,促使學生提高跨學科(管理類)學習的效果

            學生是主體、是內因,因此,在新生入學后,要及時地、多次反復地向學生闡明專業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這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另外,還要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雙學位學業指導工作,要讓學生明確跨學科(管理類)開設的專業課名稱、開課方式、方法和學習目標等,按照高質量、高標準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結合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讓感興趣的學生根據自身愛好、興趣及就業(深造)目標,掌握要點、明確相關事項和存在的疑難問題等。爭取及早準備,查找所需要的教材書籍和光盤等資料,讓學生加深對農學專業和所跨專業的教學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對課程內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要引導學生思考、比較、延伸和找出異同點,以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果。還要突出專業實踐過程,促使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提高,養成科學嚴謹、求是創新的學習風尚。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了解所跨學科領域的新思想、新成果、新技術、新動向等,激發學生對所跨學科的興趣,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對所跨專業非常感興趣的學生也會促使或帶動對本專業感興趣,對所跨專業的學習也會促使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帶動激情,激情激發熱情,對于學生的好奇、探討、爭論等盡可能給以及時解答或引導。把跨專業學習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等及時總結、糾(改)正,使農業高校在各自主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積極開展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逐步成為農業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以適應社會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農學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更好地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要。

        第4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我國本科生教育質量的實證調查分析

        關于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工作的幾點思考

        中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

        西部高師畢業班學生教師職業道德調查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研究述評

        試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之實踐鍛煉法

        試論新時期井岡山精神

        自我認識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信息化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索

        試論“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案例教學法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施懲戒教育探析

        “海西”發展戰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地方高校大學生聽說學習障礙性因素及其對策的分析研究——以麗水學院為例

        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新探——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微生物的簡單分析

        “現場總線控制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網頁設計課程的改革探索和實踐

        以知識失業現象的視角反思我國高校文科建設——兼論文科招生規模與教育教學質量的統一

        高等教育自身規律與社會經濟制約性關系探析

        獨立學院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

        體現職業特色的高職人文教育問題研究

        高校女教師職業價值觀調查分析——以重慶市為例

        論大學精品課程建設

        以轉化高校“問題學生”為路徑的教育公平研究

        從“孝心”與“孝行”說開去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造高校服務型機關

        積極學習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語境策略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的價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類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途徑

        聽力教學改革新思路:元認知策略培訓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的思考

        大眾化與高校政治課教學研究

        虛擬樣機軟件ADAMS在工業機器人教學中的應用

        構建“植物學”課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普通本科院校化學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對農學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特點的調查分析——以廣西大學農學院為例

        解放思想艱苦奮斗開拓創新——西南科技大學30年改革發展回顧與展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30年的回顧與思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題”研討

        學術何以道德——論大學學術道德建設的三大路徑

        大學合法性危機:大學治理的原因探究

        論基于信任的教學

        教學交往的修辭互動——重構教者與受者的權力關系

        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政策歷史回顧、價值分析及啟示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師生關系探討

        對外漢語中級階段詞語辨析方法的探討

        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的比較分析

        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聽力教學探究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翻譯教學探討

        信息光學與設計性實驗探索

        開展設計性物理實驗課程的探討

        化學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

        大學生實驗成績評定方法與問題探討

        高校德育課堂如何走向主體性

        生物制藥工藝學和中藥制藥工藝學融合教學初探

        第5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觀教育關聯不足

        現任專科農學教學的教師隊伍中,研究生學歷的專業課教師相對缺乏技能,極易忽視農學專業思想的培養,導致重知識輕技能的觀念,從而影響學生專業自信心和穩定性的建立;本科學歷的專業課教師鑒于知識結構和水平的局限,也很難將自己牢固專業思想傳遞給學生;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力軍的思政課教師,大部分對農學專業了解較少,缺乏專業性,往往導致對學生進行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從而影響時效性的發揮,而教學效果不理想也會引起思政課教師情緒波動和思想不穩定的惡性循環。加上思政課教師數量有限且分工不明,對隊伍龐大的農學專業學生,及時有效的教育并不容易。

        二、高職院校農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高職院校農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提高。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通過加強二者的關聯性來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是走出目前農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

        (一)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觀教育的關聯性與契合點

        首先,二者教學目標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專業觀教育堅定的基礎和保障,專業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都把育人放在首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人生觀、價值觀和專業觀等多方面內容,而專業觀教育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二者教學內容具有交錯性。第三是方法統一,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者緊密結合還可以減少重復,節約教育成本。第四是作用互補,將大學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是用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專業觀,以鞏固農學專業思想的教育目標。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思想教育關聯性

        第6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1.1 相關組織機構支持力度不夠

        社團服務農村活動作為高校的一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直是由學校團委組織開展的,他們利用暑期的時間,抽選部分學生來參加這項活動,因此,該活動并沒有形成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局面。另外,地方政府對學生社團服務農村活動關心不夠,地方政府僅把它當成是一項高校學生要完成的任務,并沒有組織相關部門具體負責,學生在開展活動時,不但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很多地方還存在推諉、應付現象,高校在聯系活動時經常會吃“閉門羹”。因此,如何由單純的教育活動轉變為相關多方聯動的惠民行動已成為社團服務農村活動必須盡快破解的首要困局。

        1.2 學生所學知識難應用

        除農學、理工類、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在社團服務農村過程中,將專業技能和實踐結合起來,能很好的為農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但是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專業則難以發揮實踐作業。以經濟管理類的專業為例,在暑期進行的社團服務農村活動中,隊員們原本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以服務當地經濟和管理為重點開展實踐活動,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需求少等諸多現實條件的限制,難以施展拳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服務農村活動,大多是利用暑期的時間進行,活動設計方面對服務地區農民的實際需求沒有考慮周全;活動目標方面強調社會效應較服務效果要多;活動效果和長效機制建設難盡如人意。此外,由于經費、安全等原因,社團服務農村活動時間都很短,學生所獲大多只局限于感性認識,對于理論思考深度不夠全面,不能深入的解決農村現實問題。還有,目前的社團服務農村活動還只是停留在將課堂老師所講的東西應用到實踐當中,對“三農”問題等做不到更全面的見解和探討,因此活動達不到明顯的效果,學生受教育程度才干增長程度都是有限的。

        1.3 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流于形式、培訓制度不足

        社團服務農村活動,利用暑假時間開展,由于缺少專業教師的輔導,學生對于解決實際農業生產中的問題時,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學生從熟悉環境到工作結束,往往只有十幾天的時間,中間要開展義務支教、科普知識宣傳等多項活動,由于時間原因,就造成了每項工作都開展不深入,活動開展不久便因時間等原因草草收場。活動結束后,由于缺乏與活動所在地的溝通渠道,學生返校后,對于活動中所遇問題的解決對策,也沒有辦法做反饋活動。在活動中缺乏對學生的指導與培訓,導致了活動開展的效果不佳。

        2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對策

        2.1 加強培訓管理機制

        發揮高教隊伍優勢,組成一支高職院校指導教師團隊,為學生培訓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活動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環境,實現活動計劃,促進當地“三農”發展,減少活動的盲目性,避免走彎路而浪費人力、物力。通過組織系統的培訓和宣講,對學生加強科技、文化、衛生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指導,心理調適、溝通技巧、突發事件的處理等系統的培訓。在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的活動基地,還可以聘請校外社會實踐指導員,如由當地的村支兩委的干部、鄉鎮干部、致富帶頭人等老百姓擔任指導員,和高校專家團隊的老師一起共同指導學生參與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活動。

        2.2 建立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指導機制

        高職院校的學生參與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活動,一方面,是對所學專業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是對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是對自身全面發展的促進和提升。要建立一支專家型的指導團隊。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參與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活動的社會實踐中,出現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熱情高漲,但實際收效菲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指導機制不健全,大學生過于盲目,缺乏相應的指導。因此,建立和健全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社會實踐的指導機制對于活動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首先,要建設一支專家型指導團隊。由經驗豐富、專業技術過硬、科研能力較強、參與熱情較高、專業結構合理、年富力強的指導教師組成。其次,建立合理科學的指導老師考評機制。對指導教師開展定期定向定崗的培訓,促進高職院校的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幫助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提供更為科學的方法,確保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活動圓滿達到既定目標。再次,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社會實踐的指導。根據學生專業、年級、個性特點的不同進行統籌安排,促進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與專業相結合、與民生需求相結合、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大學人才資源優勢和服務功能。

        2.3 拓展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和強化資金的監管力度

        保障大學生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可從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提高學校的撥款比例,必須要保證學校對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且要做到逐年遞增;二是要尋找企事業單位的作為支撐,學校應以校企合作為突破點,主動建立與企業的聯系,尤其是駐地大企業,獲得資金上的補充;三是加大社會募集力度,注重發揮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的作用,為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社會實踐承擔費用開支;四是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項目,將學生的社團服務農村建設社會實踐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保障經費供應。同時也要強化資金劃撥、發放的監管力度,避免經費的挪用和浪費。

        第7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一是明確共青團思想育人的根本任務。該校通過將黨的重大政治、理論主張學術化、思潮化、通俗化的方式,切實增強思想引領工作的實效性。形成了堅持用重大節慶日紀念活動影響青年,堅持用輝煌成就凝聚青年,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堅持用榜樣典型帶動青年的“四個堅持”方針,通過五四主題團日、紀念日等主題活動,以團支部組織活動、專題講座等為載體對團員青年進行教育,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學生。

        二是明確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基本職能。該校一直堅持以青年者培養工程實施為切入點,以創新的精神推動青年者培養工程深入實施。成立了“西安科技大學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骨干培訓的系統性、規律性、連續性。鼓勵學生按照專業學科及個人愛好劃分組成研究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入探索探索通過理論的框架性訓練和能力的結構性訓練相結合、參加社會實踐與進行正確社會觀察相結合、對學員的培養選拔與日后的觀察、舉薦、使用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完善院、校兩級培養體系。

        三是明確共青團科學發展長效機制的戰略意義。共青團的發展必須以創新的精神抓好團的機制建設,基本實現團的基層組織有效覆蓋全體青年。該校堅持對新生團干部實施集中理論培訓與分散實踐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從“源頭”抓好團支部班子建設,開展團支部達標升級工作,采取定期考評、逐步推進、不斷提高、周期運行的方法,逐步優化團支部內部機制和工作體制。并積極推動社團建團、學生自組織建團,在三農學社、新空氣環保協會、數碼協會、自行車協會等8個學生社團中建立團支部。同時,探索利用電子郵箱、網絡論壇、QQ等網絡虛擬空間建立團組織或青年組織,進一步充實完善“共青團西安科技大學委員會”網站,加強對青年自組織的引導,擴大對青年的有效覆蓋。

        第8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

        MBA(工商管理碩士)進入中國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20年來MBA教育見證了中國企業的迅速成長,大批MBA人才促進了企業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極大提升,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高等院校MBA培養點不斷增加,辦學形式和種類多種多樣。受自身綜合實力、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的限制,農業高等院校“仿效型”的MBA專業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顯。在MBA辦學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農業高等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資源,加大力度對MBA專業課程的結構和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為MBA教育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農業高等院校MBA人才培養的目標,分析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業高等院校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探討。

        一、高等農業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MBA專業課程體系的特色被淡化

        目前,各MBA培養點課程體系的設置主要是依據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而設計的。課程體系大體分為基礎課、核心課和選修課三個模塊。其中,基礎課和核心課均來自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體系,如管理經濟學(或經濟學)、組織行為學、數據模型與決策、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等課程。一方面,選修課程選自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列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主要是學習和借鑒其他重點院校的課程體系而設置的,如競爭情報、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競爭戰略、戰略薪酬管理、企業危機管理、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等課程。有的農業院校還結合自身的特點開設了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和農產品營銷等課程,但總體而言,開設此類特色課程門類少,缺乏對涉農企業管理、環境保護與法規及對涉農企業產業鏈前后端主體特征和行為進行研究分析的專業課程,而這類課程內容恰恰是涉農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瓶頸問題,是經營管理者扭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必須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二)MBA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偏實踐

        相對于實踐教學而言,理論課程的教學對硬件設施的要求相對要低一些,一只粉筆、一塊黑板或有多媒體系統就能開展理論課程的教學。而實踐課程不僅對教師要求高,而且對硬件設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機房和模擬沙盤的建設、MBA案例的建設和案例庫的購買和實習基地的建立等。很多農業高等院校在MBA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上跟不上理論教學的步伐,體現在: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不合理。農業高等院校MBA專業的總學分一般在43~50之間,其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大致在5~10,在總學分中占比太低。而且,這些實驗課程中大部分學分又被校外參觀、團隊拓展、學術報告等環節所占,MBA學員缺乏有計劃的參與管理實踐的經歷。“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課程開設不足,導致學員動手能力較差,進行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撰寫論文時常常感覺無從下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覺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提高。第二,實踐課程缺乏針對MBA管理思維形成的訓練課程。目前農業高等院校的實驗課程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部分。校內實驗仍然以課程知識應用為主,缺少不同課程之間,尤其是跨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之間的遷移和綜合運用的實踐。雖然,有的學校也設置了綜合模擬實課程,如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等,但是,類似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課程太少,學員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專業思維和職業能力難以形成。同時,校外實習流于形式。由于MBA學員大多是在職學習,自身崗位工作繁重,學校不可能給每個學員都聯系專業的實習崗位,大部分學員就將自己的工作作為社會實踐的一部分。這導致學員的社會實踐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崗位的學員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運用所學MBA的知識,但是非管理崗位的學員就無法體會這個過程,實習效果如何,考核起來都比較困難。實踐課時不夠,內容單調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就不能滿足MBA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求,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員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論,實踐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

        (三)MBA課程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差

        農業高等院校的MBA課程教學,一般較注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講解,結合當前熱點事件對MBA理論的介紹較少,課程缺乏前瞻性;知識講解趨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師能夠深入闡述理論知識的合理性和恰當性;從MBA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看,基本還是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學員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嚴重影響了學員的思維活力,壓抑了學員的創新精神,不利于學員能力的培養。MBA專業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師和學員缺乏互動,使得整個MBA課堂教學單調而枯燥,學員體會不到所學知識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學知識對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從而提不起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學員沒有學習興趣,有時候上課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現請人上課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學熱情淡化。教學手段陳舊也體現在實踐環節,學員單向練習多,師生交互互動少。農業高等院校的校外實習基本以“放羊式”為主,缺乏任務導向,學員在實踐中缺乏指導,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該做什么”;課程論文和案例分析報告寫作情況也比較糟糕,分析問題表面化,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來要促進MBA學員全面發展,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學校對MBA專業課程建設不重視

        一方面,農業高等院校更加重視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大農學類專業被認為是學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對于專業課程建設的投入和評價標準的制定更加傾向于大農學類專業。另一方面,農業高等院校對MBA教育的認知不準確。學校普遍認為MBA教育沒有財政撥款,對學校而言沒有經濟效益,只是學院層面的創收項目,因而對MBA專業建設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農業院校定期會進行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和重點課程的建設,但是,選擇資助哪些課程往往與學科點的發展水平相掛鉤,毫無疑問,農業院校的MBA專業不具有學科優勢,從而獲得支持的課程數目和課程建設經費都非常有限。在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上,學校總認為相對于自然科學專業而言,社會科學專業不需要什么硬件設施,教師也不需要經常進行學習和培訓,因此,學校劃給MBA專業實驗室的場地面積和經費投入都遠遠低于大農學專業。

        二、農業高等院校MBA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一)人才培養目標

        朱晶、溫思美較早地介紹了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農業企業工商管理碩士”的培養目標是為農業及其相關企業培養富有創造性和競爭性的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兩年的課程學習,掌握一般的企業管理的綜合知識和實用技能,了解農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特點,為今后在競爭日益激烈、情況不斷變化的農業和食品行業中擔任高級管理工作做好準備。李敬鎖,范杰介紹了德國韋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學農業MBA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了解國際農業商務運作規則,掌握農業生產經營咨詢、銷售及談判技能,能夠從事農業項目規劃、農業企業管理和農業人才培訓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目前,我國農業院校MBA項目培養目標大同小異,大體為培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特別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熟悉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業精神,善于溝通與合作,具備組織協調能力與經營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中勝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層次應用型綜合管理人才。”

        (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

        1.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的指南針,是建立和形成課程體系的基本指導。因此,圍繞農業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體現三個明顯特征:第一,課程體系要能促進學員的全面發展;第二,課程組成要體現服務農業經濟和地方經濟的特色需要;第三,課程內容要突出學員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合適的課程體系,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和載體,又能促進農業高等院校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的優勢,實現差異化高級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辦學特色,形成辦學優勢和品牌。

        2.以提升學習興趣,培養職業能力為導向

        MBA的職業能力是指MBA學員憑借其對專業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管理實踐的熟練掌握,對經濟事件進行準確定性和分析,從而為企業經營管理制定合理化政策的能力。MBA學員工作中面臨的是千變萬化的現實經濟環境和經濟事件,如何將這些經濟事件結合經濟環境和企業現實情況準確地用理論來解釋,或進行理論創新,從而轉化為企業管理決策是MBA學員應該具有的重要能力。因此,MBA專業在課程教學上應該加強對學員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職業能力的培養,學員創新性思維受到了激發,從而更容易感受到專業課程的魅力和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農業高等院校MBA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形成MBA專業特色

        農業高等院校要形成專業特色,在課程的建設上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開設涉農課程為選修課,優化學員的知識結構。環境治理問題、農業主體行為分析和農業企業發展問題等都體現了MBA管理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而且,這種融合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其值得研究和思考空間很大。高等農業院校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在MBA專業開設《環境治理與法規》、《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和《產業生態》等課程,讓學員不僅了解MBA的專業知識,也對農業經濟和生態經濟這些與MBA結合比較密切的領域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形成“管理+特色”的課程體系。第二,利用優勢資源,挖掘本土教學案例。案例資源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案例讓課程教學的內容更加飽滿和生動有趣,調動了學員進行專業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案例分析和討論,有效地訓練了學員的思維,提升了學員的專業素養。案例教學要注意對案例的更新,否則達不到案例教學的效果。農業高等院校普遍在農業科技服務領域、生態環境方面擁有優勢,與很多農業企業、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有密切的聯系。MBA專業課程教學的案例,應該利用學校的這些社會資源形成新的分析案例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學員感興趣,教學效果好,老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加強實踐環節教學,提高學員運用知識的能力

        MBA專業的實踐環節包括校內和校外實踐課程兩個部分,要培養高素質MBA管理人才,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和優化必不可少。具體而言:一是研究開發開放性實驗課程。MBA人才最終是企業的管理者,而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統一的范式可循,是一個開放的綜合系統,為了讓學員擁有應對企業經營復雜局面的能力,應該多開設一些開放性實驗課程,包括課程開放性實驗和綜合開放性實驗。在開放實驗的設計上,要注意案例的“時新性”,可以引入當前熱點事件設計案例,如“寶萬之爭”就很有代表性,即受到投資者關注、也受到管理者關注;既有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又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涉及公司治理、小股東保護、管理層激勵、保險舉牌、信息披露和監管,以及杠桿收購等方方面面,綜合性極強。學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選擇不同的點進行觀測和深入分析,多渠道嘗試收獲不同的經驗和教訓。二是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學員要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上,而要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去歷練和積累經驗。實習基地的建設主要是利用校外導師的資源和學校優勢學科的社會資源。三是鼓勵學員參與學科競賽。要鼓勵學員積極參加各類“MBA案例大賽”,案例大賽的案例一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學員通過“頭腦風暴”,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形成具有說服力的觀點,比賽的過程一方面是學員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學員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訓練的絕好時機。

        (三)豐富教學手段,合理組織專業課程教學

        MBA專業課程在內容構成上各有特點,有的側重于基本的理論,如《管理經濟學》;有的側重于規則導向,如《會計學》;大部分既有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如《財務管理》《戰略管理》《市場營銷》以及《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在教學方法上,要結合不同課程的內容和特點,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一是運用案例教學法。MBA的理論是比較抽象的,而MBA的實務是非常具體的,案例的運用在抽象的理論和具體的實務之間架起了橋梁。在MBA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使學員自覺進入“角色”,促使他們勤于思考、舉一反三,變被動聽課為積極思索。有助于訓練學員有效的思維方式,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案例教學的效果與案例選擇有很大關系,一般選擇課程案例應該遵循現實性、針對性和綜合性原則,這樣即突出了教學重點,化解了教學難點,又起到知識前后連貫的效果。二是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討論思考題,鼓勵學員通過綜合運用調研、查閱資料和數據分析等手段來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此來激發學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員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三是運用“慕課”等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MBA相關課程的理論典故,以及經濟事件等內容錄制成“慕課”發給學員或掛在網上,方便學員鞏固和查詢知識。

        (四)與其他大農學科的協同發展,爭取學校更多的支持

        要完善MBA專業課程教學,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推動MBA專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MBA專業師資、經費、科研和學校支持力度都不占優的情況下,MBA教育如何發展,MBA專業人才培養如何定位,以及MBA課程教學如何組織實施,是高等農業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大農學專業的學科優勢不僅體現在學術地位突出,還表現為與社會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深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大農學科在發展中也意識到需要來自經濟管理學科的助力。MBA專業的發展應該抓住這些契機,主動尋求與大農學科的融合,集中優勢資源,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實現MBA專業與大農學科的協同發展。在此基礎上,積極思考MBA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具有農業高等院校特色的MBA課程體系,并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來組織和實施課程教學,為社會輸送既有專業基礎又有專業特長,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高級MBA管理人才。只有MBA教育的學科地位不斷提升,輸送的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MBA專業的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才能夠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朱晶,溫思美.素質教育與創新型農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農業企業工商管理碩士”教育介紹[J].世界農業,1999,(09):49-51.

        [2]李敬鎖,范杰.德國農業MBA教育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韋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學為例[J].世界農業,2011,(04):78-81.

        第9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特色課程;校本化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B-0025-03

        一、核心素養:設置學校課程的風向標

        2016年9月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和積極的價值導向。面對這一體系,我們必須著重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內容,二是如何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在細細研讀國內外關于落實核心素養的研究報告后,我校結合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進行了反復思考。我們認為,教育的首要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色,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在走出校園后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提出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所在。對學校而言,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外,更應關注學校特色課程的建設,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作為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蘇南農村小學,我校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質,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學校的課程方案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從國家規定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維度進行架構,形成了“一體兩翼,一校兩院”的課程結構。其中的“一體”是核心課程,指的是作為學業基礎的國家必修課程。“兩翼”中的一翼,指向促進人格成長的活動課程,包括儀式典禮、節慶活動、體育藝術科技、親子活動、讀書節活動、素質教育成果匯報展演、書畫展拍等社會實踐生活體驗類課程。另一翼指向促進智慧成長的學科拓展課程,包括國學經典、數學游戲、英語口語、科技小制作、小荷花劇社等學科拓展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與第八次課程改革同時進行,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一校兩院”校本特色課程,即以“少年軍校”為載體的德育校本課程,以“少年農學院”為載體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以“少年書畫院”為載體的藝術校本課程。這三大校本特色課程都有屬于自己的課程基地,緊緊圍繞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系統編制了課程標準、學期課程實施綱要、教與學參考用書、三大校本課程管理控制程序文件,開發設計了主題學習活動方案。它們既是課程建設的平臺,又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抓手,更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地。

        二、特色課程:落實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少年軍校有少年軍校陳列館、軍事拓展活動基地、國防教育趣學空間等課程實施基地。《少年軍校課程》按照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分別安排知識性主題、活動性主題、研究性主題等三類活動主題。知識性主題的活動,讓參與學生獲得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一些軍事知識與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愛軍、學軍的意識。活動性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性主題活動,培養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真實的情境中逐步形成責任擔當意識。研究性主題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參與主題的研究,通過上網學習、尋訪、閱讀、合作研究等不同的途徑,對研究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培養學生的現代國防意識、愛國情感等品質,提升綜合素養。

        少年農學院有蔬菜種植方桌田、紅領巾小桃園、蔬菜大棚、家禽養殖區、小小農展館、小荷美食工坊、小小組培實驗室和玻璃花房等課程實施基地。學校圍繞“我是小小種桃人,以桃為媒愛家鄉;我是小小花藝師,以花為媒愛自然;我是小小美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員,以物為媒愛探索”四大目標,整合校韌飩萄ё試矗優化、調整少年農學院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管理及評價體系,開發設計系列主題學習活動,幫助來自農村的少年兒童有效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和體驗探究學習,積累勞動和生活的直接經驗,培養學生愛勞動、愛家鄉、愛自然、愛生活、愛探索的品質。

        少年書畫院近1800平方米,包括陶藝教室、國畫教室、書法教室、創作室等十多個專用美術室。少年書畫院課程實施堅持普及和提高兩手抓。在普及層面上,把人人寫好一手中國字作為基本要求,以書畫院校本教材《清清水墨》《悠悠書韻》為依托,以美術課、寫字課為主陣地,著力培養和提升全校師生的藝術和審美素養。在提高層面上,外聘有名望、有經驗的輔導老師,簽訂培訓目標責任書,做實做細做優各年級少年書畫院小學員的日常培訓活動,并通過師生作品展拍會、各級各類書畫競賽、書畫考級、素質教育成果展演等多種方式,促使更多的學生學好書畫技能,愛上書畫藝術,為師生搭建展示藝術素養的平臺。

        縱觀我校三大特色課程“少年軍校”“少年書畫院”“少年農學院”的實施過程,在提升學生素養、提高教師科研能力、發展學校內涵、強化學校特色課程的后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核心素養體系頒布后,我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有了新的內涵,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發揮三大課程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多源匯流:形成特色課程的新活力

        1.家長群體:課程建設的新生力量

        我們倡導“每一位家長都是課程開發的參與者、組織者、實施者”。為此,學校開展“小荷家長進課堂”活動,整合家長的教育資源,結合三大特色課程,形成課程菜單。每個班級通過家長委員會推薦有特長、熱心學校公益事業的家長志愿者,每周二、四社團活動時間來校給學生授課。社團活動時間,“小荷媽媽”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童話故事繪本閱讀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小荷爸爸”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校“國防軍事趣學空間”里帶領孩子們體驗國防教育,利用VR設備模擬戰爭情境,進行實槍演練。家長參與到課程建設之中,使我們的課程更有了生命的活力。

        2.實踐基地:課程實施的最佳場所

        學校是兒童成長的樂園。在校本特色課程建設中,學生是課程參與的主體。如何利用學校校本課程基地,提供最佳的場所與環境,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為學生的素養提升服務?學校根據“一體兩翼,一校兩院”的課程結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以“學校基地主題活動課程的系列開發”為研究課題,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我們在農學院基地主題活動課上作了嘗試。要求語文老師創造學生與大自然親密的機會,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一是觀察,即帶領學生在種植、植物生長與收獲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二是閱讀,閱讀與植物、節氣、種植相關的農諺、古詩、童謠,豐富知識;三是寫作,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與收獲,并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遇到不懂的,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調查訪問等方式再學習。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實踐基地,讓少年軍校、少年書畫院都成為課程實施的最佳場所。

        3.特聘教師:課程發展的智慧錦囊

        在三大特色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特聘教師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少年軍校將繼續與共建部隊協同開展活動,在每學年開學前夕,學校舉行全體學生在校常規軍事化訓練,共建部隊的官兵們通過集訓,讓學生在學會隊列、行走等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打軍體拳等更高難度的動作;社團活動時,邀請官兵來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系列教育,如軍史講座、介紹英雄事跡等等;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共建部隊參觀戰士們的內務整理、軍事訓練,并請戰士們根據切身感受講述獨立生活的體會等等。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综合基地婷婷 | 日韩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