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體經營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個體經營場所 火災隱患 消防安全措施探討
前言:個體經營場所的不斷出現促使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是由于其小而散的特點,消防工作往往是其工作的盲點,一旦發生火情,控制極難,近年來,關于個體經營場所的火災引發的事故頻頻見諸報端,成為消防安全共組的重點,本位就對如何加強個體經營場所的消防安全談一些建議。
1.重視消防監督的意義
隨著近年來的商場火災頻發現象的增加,所造成的傷亡現象愈加嚴重,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對商場火災的防治賦予了高度的重視,對其危害性與嚴峻性給予了正面應對,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商場消防安全治理也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成效,在各大商場內都會貼有一定的宣傳和廣告,宣傳消防和安全的重要性,最近,商場火災現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體商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其消防工作卻沒有及時到位,成了安全的盲點和漏洞。由于個體經營場所的分布廣泛,缺乏組織性,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作為行政管理部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經營管理不到位,在防火安全問題上也沒有及時的建立統一的規范,并沒有建立一個規范性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統。
從整體的形式分析來看,我國的個體經營場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消防監督和管理,而且,我國的個體經營場所的經營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從整體情況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個體經營場所在消防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火災隱患存在于無形中,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給國家的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因此,從整體來看,要充分結合我國現在的市場消防安全管理的實際工作,建立并逐漸完善個體經營場所的消防監督管理機制。
2.個體經營場所的火災隱患特點
個體經營場所的火災特點相對于成片的商鋪,發生大火災的危險性小,但是其自身存在著諸多的危險,例如發生頻率高等。
2.1 周圍環境差 防火器材缺乏
個體經營場所相對于成熟的商鋪,建筑質量不過關,多是利用原有的居住住宅改造而成,距離居民樓較近,有的甚至穿插在居民樓中間,這種現象較為普遍,我國大多數個體經營場所都自行安設了防盜措施,即防盜門窗,但是其防火設備卻極度缺乏,從走訪的情況分析,我國大多數個體經營場所沒有任何防火器材,一旦發生火災,疏散起來極為困難,而且無法及時處理,往往會造成人員的傷亡。
2.2 人員安全意識淡薄
從目前我國的從業人員組成情況來看,從經營老板到從業人員,整體上的防范意識淡薄,人員組成成分復雜,但從總體來看,這些人中大多數人的文化素質低,知識結構簡單,意識中對于利益與效益看重比例較高,缺少防火的意識,更加沒有參加過相關部門組織的防火安全培訓,對基本的滅火和火災逃生知識不了解,消防技術差。從個體經營場所的火災發生情況分析,大多數是由于人員的意識疏忽,處置不當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的。
2.3 物品堆放復雜,易燃易爆物品多
個體經營場所呈現經營地狹小,綜合經營現象多,物品種類多,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沒有分離,倉庫和銷售地點集中,物品隨意堆積性強,部分物品本身易燃,一旦引發火災,火勢迅速蔓延,猛烈無法阻止,造成慘劇。
2.4 用電混亂暗藏隱患
從個體經營場所的現象分析,我國的個體經營場所多還用作生活居住以及貨物儲存,在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下,個體店鋪為了招攬顧客會安裝大量的照明燈,還有就是為了招攬顧客還會在夏季安裝風扇、空調等電器,在提供居住的私人場所還會安裝電飯鍋等家用電器,增加用電量,人們為了節省開支,不會進行電源的重新安裝,而是采取私接電線的形式,部分個體經營者對用電知識掌握不夠全面,極易造成危險引發火災。
3.加強個體經營場所消防監督管理的措施和對策
3.1 各部門協調配合,提高建筑的安全質量
個體經營場所的發展是依賴我國近年來政策的支持,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管理部門應該積極的改進現有的經營建筑的安全質量,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并且同時與城建部門、規劃部門以及消防安全部門積極配合,協調好多部門的關系,做好環境的改善工作。在建筑的改建、新建過程中沖分考慮到防火間距、消防通道、耐火等級、消防設施等消防安全問題。只有多部門的協調配合,才能營造出好的經營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3.2 消防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作用的發揮
從個體經營場所所涉及的部門分析,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從根本上改善火災頻發的現象,公安派出所要對自己負責的轄區內的全部個體經營場所以及從業人員的情況有一定的掌握,對其進行必要的防火安全教育。街道辦事處要充分發揮其管理意識,加強轄區內的消防監督,利用社區的宣傳優勢,加強經教育,及時檢查、并向消防機構反饋個體店鋪存有的火災隱患、不安全因素,協助消防部門做好消防管理。
3.3 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防火消防安全的宣傳力度,加大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消防監督部門要與社會力量共同配合,促進消防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依托社會力量進行宣傳,提高消防安全意識,爭取全民懂消防,全民做消防。
3.4 消防執法做后盾
作為法律監督部門,消防執法不可懈怠,要堅決嚴懲消防違法人員,抓住典型,嚴厲查處,對其責任要嚴厲追究,借機宣傳其違法行為與造成火災的原因,讓人們從具體案例中吸收經驗,提高安全防火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安全防火的重要性,個體經營場所在安全防火上仍存在諸多的隱患,需要全社會協力配合,共同促進經濟的進步,全民經濟環境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術, 1991, (01)
[1] 廖能宏. “應付”的代價[J]. 安徽消防, 1996, (08)
浙江省地方稅務局:
你局《浙江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個人從事房地產業務有關營業稅問題的請示》(浙地稅?〔1996〕59號)收悉。關于個人經營房地產應如何征收營業稅等問題,經研究,現批復如下:
個人以各購房戶代表的身份與提供土地使用權的單位或個人(以下簡稱“地主”)簽訂聯合建房協議,由個人出資并負責雇請施工隊建房,房屋建成后,再由個人將分得的房屋銷售給各購房戶。這實際上是個人先通過合作建房的方式取得房屋,再將房屋銷售給各購房戶。因此對個人應按“銷售不動產”稅目征營業稅,其營業額為個人向各購房戶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另一方面,個人與地主的關系,屬于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權,另一方提供資金合作建房的行為。對其雙方應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問題解答(之一)>的通知》國稅函發〔1995〕156號)第17條的有關規定征收營業稅。
個體經營戶的特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特別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極大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個體經營戶也成為支撐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來,筆者發現個體經營戶呈現四個特點。一是數量多。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截止到2012年底,個體經營戶達24764個,與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57568個)相比,個體經營戶占到了整個普查單位數量的1/3。其中,東城區行政區內著名的百榮世貿商城、永外城文化用品批發市場、萬鵬文化用品城便是個體經營戶的聚集地。二是變化快。個體經營戶不同于法人單位,其規模較小,經營的隨意性較大,店鋪業主的更換也很頻繁,有的商鋪一年內很有可能轉手三四次,換戶率達40%。三是情況雜。個體經營戶有市場內的,有市場外的;有自營的,有出租的;有合伙經營的,也有家庭經營的,并且經營業主大多為外地人,人員流動性較強。四是差異大。個體經營戶之間的投資數額、經營商品的種類、門市的大小、從業人員的多少、經營規模和經營方式存在較大差異。
個體經營戶的上述特點,一定程度上也給經濟普查工作增加了難度,即部分個體經營戶配合程度不高。這主要是因報表涉及財務狀況引起的,他們擔心有關部門掌握情況增加稅賦;個體經營戶的主要負責人不經常在經營現場出現,而雇傭人員又不了解情況;個體經營戶在只有一個營業執照的情況下,卻存在著多點經營的問題,致使申報面臨實際困難;個體經營戶申報數據的真實性難以判斷。
摸清了個體經營戶的特點后,筆者結合在普查試點工作后的幾點體會,提出如下建議。
選聘人員看仔細
選聘普查人員,是做好個體經營戶普查工作的組織保障。筆者認為承擔個體經營戶的普查人員,首先要能熟練地使用PDA(手持電子終端設備)。對于東城區而言,網格管理員從一開始就使用PDA,PDA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加之他們對本地區的情況又比較熟悉,可以說是最佳的普查員人選。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由于部分地區個體經營戶相對較為集中,以下“三員”的選聘還需重視。
普查指導員。選聘文化素質較高、責任心較強、熟悉當地基本情況并具有感召力、親和力的人員擔任普查指導員,既有利于提升普查業務能力,又有利于普查登記工作的順利進行。建議這部分人員由街道社區居委會主任擔任。
輔助調查員。在商品交易市場內,每個樓層、每個區域都有對應的樓層管理員,他們對所負責區域的商戶比較熟悉,且具有較高的影響力。通過和市場管理負責人的溝通、協調,筆者認為可以將市場管理員吸納到輔助調查員的隊伍中,由他們陪同進行普查工作,這樣既可以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又可以做到不重不漏,還保證了普查質量。
普查員。一方面普查員可以從社區居委會干部中選聘;另一方面還可以公開招聘一批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員擔任普查員,例如實學生等。由于普查員隊伍的流動性較大,因此在選調普查員時要有“預備隊”,以備人員流失時及時增補。
宣傳工作要做好
經濟普查涉及個體戶的經營狀況,特別是一些相對敏感的問題,如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用工情況及生產能力等,這使得一些個體經營戶對此存在抵觸情緒。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筆者認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查宣傳工作。
注重培訓環節。一要堅持“講清楚”。授課人員應是普查機構的業務骨干,不僅對單位核查業務熟悉,對上級普查機構的要求融會貫通,還要具有一定的講課能力,既要自己講清楚,還能讓普查員聽明白。二要堅持“實地練”。進行實地模擬訓練,提高普查業務登記水平。三要堅持“嚴格考”。要增加對普查人員的考核環節,列出具體內容綜合考核,凡考核不合格的普查人員不能上崗。
另外,提供以下三種宣傳方式供大家借鑒。一是集中宣傳。在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內,利用大字幕、流動字幕及反復廣播的形式進行經普宣傳;充分利用短信,進行告知和提醒;在市場附近設立宣傳點和咨詢臺,開展經濟普查知識有獎問答活動。二是會議宣傳。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個體勞動者協會等單位協調、溝通,召開商品交易市場相關領導及部分個體經營戶代表的座談會,講解經濟普查的目的和意義,取得普查對象的支持和配合。三是發放告知書。普查指導員、普查員在入戶登記前,首先要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入戶登記時,應向個體經營戶發放“致普查對象的一封信”,向普查對象說明經濟普查的意義,應如實申報普查數據。
普查質量需強化
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核心,針對個體經營戶普查的內容,應加大數據質量的控制力度。
科學劃分普查小區。首先要考慮普查小區的工作量。原則上按150個單位劃分一個普查小區,如果個體戶比較分散,可以對普查小區再劃分得細一些,這樣能充分保證調查員在調查期內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做好調查登記和普查表的審核工作。其次要盡量保證各個普查小區間不重復、不交叉、不遺漏、全封閉、全覆蓋。最后要選好標志建筑,安排好普查路線,使小區內所有應接受調查的對象不遺漏。
“公交化是農村客運發展的一個方向,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對幫助農村居民出行,提高乘車質量有很大幫助。我們理解的田園公交即農村客運公交化。”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說。
在他看來,城市公交由于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運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管理措施以及相應的應急方案,對田園公交的開展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根據吳洪洋的梳理,與田園公交相比,城市公交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公交具有很高的可達性、接近性。公交線路網可以覆蓋到城市中較狹窄的街道以及相對遠的郊區,同時小型公共汽車也逐漸發展起來,縮短了居民出行的步行距離,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2)城市公交針對居民在交通安全、快捷、節約出行時間和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要求,已經向多層化方向深入發展,同時以電力為能源的交通工具逐漸被采用,此外,快速有軌電車和軌道交通的建設速度也明顯加快,在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出行的效率和滿意度。
3)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計算機和無線電通信技術被普遍地應用于城市公交體系,在城市公交行業信息監管、智能調度、出行信息服務等方面都具有相對成熟的應用,為城市公交調度、規劃和運營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時也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公交車輛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問題,便于公交公司及時有效地采取應急預案和管理措施,為城市公交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技術保障。
4)各種先進基礎設施設備的引進和安裝,城市公交線路狀況的改善、場站建設的完善及功能的加強、公交站點設施的完善及配套功能的加強,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公交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廣大居民出行的需求,提高了出行滿意度。此外,隨著關于城市公共交通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布局的不斷優化,城市公交越來越受到青睞。
5)城市公交由于其社會公益性,其發展一直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不僅包括政策支持,更包括一系列的財政支持和補貼。此外,在國家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公交也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可以說,城市公交在國家大力倡導公交優先發展的大背景下,近年來發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持。如果能把城市公交的這些經驗和做法推廣到農村去,將會給中國數億農民帶來實惠和好處。
農村客運亟待公交化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客運班線普遍服務水平不高,由于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同屬道路旅客運輸,但分別執行不同的法規標準,城市公交執行原建設部《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管理辦法》和各地制定的《地方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條例》,而農村客運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管理條例》和各地方性的《道路運輸管理條例》。因而兩者在服務水平方面差距較大。與城市公共交通相比,現行農村客運公交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線網密度不高、線路冷熱不均,且田園公交線路路網布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道路通行條件,通達性不高,線路間銜接不暢,換乘不便,不能有效滿足農村居民的出行需要。此外,農村客運線路由于受地域、人口、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客流量的不均衡,冷線熱線反差很大,造成客運車輛大多擠在客源多、道路狀況好、經濟效益高的熱門線路上,而支線、冷線無人問津。
2)經營主體多、小、散、弱,經營行為不夠規范、服務意識總體較差。且經營主體多為個體戶,雖然采用了聯合承包經營模式,但這種聯合承包經營的模式,主要是通過線路為依托,車輛產權為紐帶,將原來分散經營的個體車主利益捆綁形成的一種松散型運輸組織。企業在車輛產權上只是形式上的所有者,在線路的運力調整上根本沒有發言權,從而導致了企業對線路運行的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監管失效。如此一來,群眾反映的“司乘人員態度惡劣、亂收票價、不按規定線路、時間運行等”各種情況就時有發生。作為管理部門,對個別人員、個別行為的查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3)客運票價偏高、發班間隔較長、車輛狀況不好。由于現行客運公交的經營主體多為個人,營運企業在票價的制定和管理行并沒有太多的發言權,經營者為賺取利潤往往不按照政府指導價執行票價,特別是對于中途上下車等違規行為,收費標準更是由經營者自主決定。另外,在是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出現車滿才走的情況,并且沿途撿客現象嚴重,這就導致了每班車之間的時間間隔加長,單班運行時間延長。
4)農村客運市場秩序混亂,非法運營運猖獗。農村客運管理由于點多、面廣,有限的執法人員難以顧及全面,一些非法經營者從事運營屢禁不止。尤其是地處偏遠的冷線,由于正規經營成本大而不愿經營,為非法營運者的存在留有空間。鄉村客運站點嚴重滯后。作為農村客運網絡結點、讓農村人民群眾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乘車、候車場所的鄉鎮客運站嚴重不足。鄉鎮客運站點建設的滯后,致使農村客運缺乏有效運輸組織,客車在村鎮內多為亂停亂放、亂攬客。
5)從業人員素質低,服務質量差。農村客運的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民和城鎮無業人員,文化水平低,沒有經過專門培訓,職業道德水準低,不正當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農村客運市場準入條件較低,普遍存在經營主體多,經營規模小,運輸組織松散,競爭和抗風險能力較弱。存在著爭客、搶客、甩客、抬價、殺價、串線經營等無序競爭現象。
為此,農村居民對農村客運運營服務意見較大,不少地區農村居民要求將城市公交向農村延伸。因此,業內關于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和運營的呼聲日益高漲。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就是用城市公共交通的運營方式改造和代替現行的農村客運班車的運營方式。而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則是指道路客運經營者經許可同意,使用設有站席的客車在設置途經站點多、發班密度大的農村客運班線上運送旅客,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同時具有公益性質與商業性質。公交化成為農村客運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把城市公交的先進經驗帶入農村
“為改變農村客運現存的各種問題,需要對農村客運進行公交化改造,把城市公交的先進經驗帶入農村客運。”吳洪洋認為。
根據吳洪洋的研究,綜合起來概括,農村客運可參照城市公交: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由多、小、散、弱的個體經營轉化為集約化、規模化、公司化經營的模式;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轉變為集中統一管理;服務模式采取“五定六統一”模式。
這些先進經驗具體包括:
1)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由多、小、散、弱的個體經營轉化為集約化、規模化、公司化經營,走公司化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轉變為集中統一管理。運輸車輛由運輸企業出資購買,車輛產權屬于運輸企業所有,車輛有關證照注明的所有者為運輸企業,運輸企業對所有運輸車輛負有全部的管理和安全責任,客運線路經營權歸企業所有。司乘人員是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員工,并由企業統籌安排工作。車輛營運收入全部上交企業,由企業統一支配,按相關規定發給司乘人員工資;是承包車主的員工按照與企業簽訂的承包合同領取應得收入。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客運力量。在運力布局上要充分確查本地區農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時的規律性變化,在此基礎上統籌安排,避免“棄冷線、爭熱線、擠干線”的做法。通過線路的合理布局,分流運力、平衡運量、提高通達能力。
3)服務模式采取“五定六統一”模式,即定點、定線、定車、定時、定型;統一車型、統一標志、統一排班、統一調度、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票價。
4)加快場站建設,積極發展以農村客運為主體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積極抓好農村客運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行業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為了給農村群眾的出行提供便捷、優質、周到的服務,必須加大農村客運站場的建設力度,在鄉鎮、行政村和主要路口建設農村客運站場。農村客運站場規劃要與農村集市、商貿中心和行業管理用房相結合,興建一站多能,一站多用的客運場站。
5)明確管理部門。政府應該明確公交化的農村客運應該歸哪個部門負責,明確責任和義務,并制定營運企業應該遵守的法規。對于城市公交免繳的各項規費,農村客運進行公交化改造后可參照執行。實行田園公交是為了方便農村居民出行、促進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田園公交也應該與城市公交融為一體。
一、當前專賣行業稅收征管的現狀
據統計,我縣城鎮專賣店、、超市經營的納稅人有98戶,經營方式很多,也很復雜,有的是原來的商店增加營業面積擴展而成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品種齊全,批零兼營,大多是自己經營。有的是直接租用原來的商場,專賣店、大多是租用2到3間門面經營,有的是投資新建商場,聘請大量員工。
一是“雙定”征收。主要是針對專賣店、以及家庭式的自主經營為主的業戶,名義上以超市經營,其實,也就是原來的個體商店,只是改頭換面,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老酒”,自主經營,自收自付,無賬可查,稅務機關只能根據其地段、生意好壞實行定期定額的“雙定”征收辦法,一般一定一年不變。有的采取成本測算法,通過成本加費用加合理利潤倒推算出營業額,然后,核定其稅額。這種方法簡單,但不能準確核定其應納稅額、也不公正,征納雙方容易相互扯皮。
二是“查定”征收。針對有一定規模,大多數是合伙經營,有據可查,但賬務不健全的小超市和專賣店、商。通過相關數據核定一個月的營業額,從而推算出全年的銷售收入,然后根據淡旺季平均核定全年的稅額,按月繳納。這種方法進行評估不準確,稅收流失較大。
三是“查賬”征收。針對經營比較規范的超市,采取記錄超市后臺管理服務器上的銷售來結算稅款,這種結算需要超市的積極配合,超市收銀臺實行統一收款按期結算。例如:君發商貿1-4號收銀臺與公司出納一天一核對,十天一結算,從各柜銷貨款中提取管理費。各項稅費由公司統一繳納。這種作法無法保證超市后臺管理銷售額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一方面增加了經營者的稅負,同時,也給稅源管理、日常巡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四是“電子”定稅。無論超市、、專賣店大小,統一規定,對不同的地段確定不同的系數、將營業面積等相關數據輸入電腦確定其稅額,并通過張榜公布,領導審批,下達定額稅款通知書,確定全年稅額,按月申報繳納。這種管理辦法雖然科學,但也參雜了一些人為因素,不一定準確公平,容易引起上訪事件。
二、專賣行業稅收征管的難點
無論對超市經營,還是對專賣店、商的征管,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都有一定的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收入”核定難。城區和集鎮超市、專賣店、大多數是個體經營或合伙經營,由于經營方式靈活,很難確定其真實的銷售收入。1、銷售額很難掌握。農村集鎮超市、專賣店多是個體經營方式、項目多變,進貨渠道“靈活”,隱蔽性較強,現金結算居多,稅務部門很難掌握其真實的收支情況,對其“應稅收入”難以準確掌握。2、專賣店、超市經營電腦賬目保存不全。超市、專賣店購進貨物一般都是將貨物品名、數量、單價以不同條形碼形式輸入電腦,銷售時由電腦收款進行識別、結算收款和核算收入。有的專賣店、超市是當天結算,當天刪除,有的資料保存一個星期,有的最多保存一個月,導致稅務機關無法對其銷售收入進行核查。3、做假賬現象普遍。有的、專賣店、超市的電腦可以隨意修改,數據不真實,有的超市賬外不開票收入占應稅收入的一半以上,有的個體私營者在進貨時索取專票到超市抵扣稅款,有關業務往來抵賬以物易物等隱形收入均不作銷售收入,有的是不使用正規發票而使用其它銷售憑證不具實申報納稅等等。這些收入稅務機關很難核定,偷逃稅收相當嚴重。
二是“稅收”管理監管難。如今,超市行業已基本脫離手工或單機收銀方式,而使用的是百年軟件和正同軟件,服務器(后臺)/tamisv2.0版機(前端)的網絡銷售管理系統已成為超市主要采取的收銀及管理手段。他們使用的管理軟件似乎在軟件中隱藏了避稅功能,此功能在各軟件公司的體現方式各有千秋,但最終結果都一樣,那就是隱瞞真實的銷售金額來達到直接偷稅的目的,如使用最高管理權限進入超市管理軟件的系統設置中按住指令的同時快速雙擊指定區域就會出現隱藏功能,此功能在輸入最高權限密碼后就可以直接調整超市公開數據的一定比例,可以隨意將收入擴大或縮小多少倍,這樣,被隱藏的銷售收入就可以人為操作變小了。這只是其中的秘密之一,軟件啟動運行時還有特殊的程序,可以自動生存二套賬,在查詢功能上也有很多“玄機”,這已經是業主內公開的秘密。這些讓稅務人員防不勝防,給稅收日常巡查、監管帶來了一定難度。
三是推行使用“稅控收款機”難。稅控收款機軟件操作方便,成本費用較低,一臺機器要使用多年,一個超市至少要配1-4臺機器,如果全部更換成稅控裝置的收款機。1、增加了納稅人的負擔,納稅人很難接受,工作難度較大。一臺新的稅控收款機少則6000多元,多則1萬元多元,一個超市、專賣店、納稅人按1-4臺測算,以前的全部廢棄掉,損失過大,同時,也增加了納稅人成本。2、安裝稅控收款機控制銷售收入后,超市的毛利潤率平均不過15%左右,本身就是微利經營,如果按4%據實征收,超市稅負過高,擠占了超市利潤,無利可圖。3、對專賣店、商的納稅人安裝稅控收款機,品種單一,成本過高,具實反映經營情況,因此,一些超市、專賣店、商對安裝稅控收款機普遍存在抵觸情緒,不愿意接受,真正全部推行難度很大。
四是“租賃經營”確認難。當前,很多有一定規模的超市將柜臺或部分場地租賃給其他經營者自主經營,有的直接將柜臺出租給第三方,收取一定的場租費,有的是統收統付,稅費由超市統一收取,代扣代繳,稅務機關無法區分那些是租賃區,承包給個體經營,那些是超市統一管理的,在納稅問題上,雙方互定盟約,相互推諉,逃避納稅檢查,無法認定是否承包,其實,無論是那一種形式,稅收并沒有繳納。因此,也沒有被稅務機關所管理,形成稅收管理的“真空地帶”。
三、對專賣行業稅收管理的幾點建議
針對超市、、專賣店現有稅收管理現狀,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完善:
一是推行稅控收款軟件。推行稅控收款機,是國際通行對現金使用量大的專項管理,是實施征管科學化、精細化的重要手段。當前,一些稅控收款機雖然開發出來了,但是,技術不成熟、不配套,也沒有統一,稅務機關實際操作困難。稅務系統要開發統一模式的稅控收款軟件。一是數據要有“可控性”。確保數據只能讀寫,不可刪除、修改,而且規定“稅控卡”的數據每月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向稅務機關申報后系統才能繼續運作,否則,系統自動鎖定
,從而確保稅務機關及時掌握準確的銷售收入。二是存儲信息要有“永久性”。在稅控收款機中添加一種“稅控黑匣子”,能準確記錄納稅人的經營情況,對納稅人銷售出去的貨物,無論是否開具發票,稅控收款機都能自動存儲銷售額,稅控收款機的密碼由稅務機關掌握,稅務機關按月將其中存儲的信息和納稅人申報的信息進行核對,確保銷售收入的準確性。三是巡查要經常性。發現未按規定使用或損毀稅控裝置的,可依照新《稅收征管法》的規定進行處罰,對情節嚴重的要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理。 三是分類管理。1、對規模較小的超市、專賣店稅收管理。一方面實行“雙定”征收辦法,同時安裝稅控裝置進行監控,如果定稅額數小于稅控卡記錄的開票數,則按稅控ic卡記錄納稅,并按有關程序對定額進行調整。另外也可按超市、專賣店的規模、大小、按行業規定實行最低稅負率,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地段確定各行業的最低稅負率作為系數,然后根據經營面積實行科學的“電子定稅”,張榜公布,群眾評議,領導審批,最后下達定額通知書,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合理。2、對規模較大的,要強制安裝稅控裝置,實行規范管理。一方面對超市、專賣店收款系統軟件進行備案,以便稅務部門了解納稅人軟件的性能,當軟件變更或者系統數據重新安裝時應及時向稅務部門報告,否則應視為非法銷毀數據,同時,建議在超市、專賣店推行商品銷售收款稅控時,對超市商品的條形碼管理系統也加入稅控裝置,把超市、專賣店商品的進、銷、存都進入稅務管理的視線,以防止經營者通過進貨渠道弄虛作假、騙抵稅款的現象。3、對達到一定規模的要建立健全賬務,辦理一般納稅人,同時,安裝稅控收款機,實行雙向監管。對銷售達到一般納稅人規模又不申報辦理的,按有關規定對其一般納稅人標準征稅。凡安裝使用稅控收款機的超市、專賣店、的納稅人,必須攜帶稅控ic卡辦理納稅申報、并確保稅控ic卡記錄的所有開票都申報納稅。另一方面要加強日常產生數據報表的檢查,經常性地開展突擊日常巡查,以防止納稅人隨意備份,修改,刪除數據,有效防止超市、專賣店、納稅人的偷逃稅行為。4、對租賃柜臺或場地的業戶進行清查,賬務健全的可實行查賬征收,無賬可查的,實行完全承包經營的,按個體戶管理辦法實行“雙定”征收,可有效防止管理“真空”,堵塞稅收征管漏洞。
關鍵詞:村鎮銀行;中小企業融資;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082-03
自2007年3月試行村鎮銀行以來,至2010年6月,全國已開業村鎮銀行214間,村鎮銀行已成為各種民間資本的追逐的對象,同時也成為各地方政府樹立金融政績,解決融資難的一個主要手段,事實上,在村鎮銀行的發展中,有著民間資本對金融行業不熟悉的盲目投資,也有著因不了解金融經營風險而來自的地方政府盲目引導。筆者認為,在我們真正認識村鎮銀行的經營風險,并找到一條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后,村鎮銀行將成為各地方政府需要整理的首要金融機構。在下述的論述中,筆者將通過對村鎮銀行的經營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及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來論述。
一、村鎮銀行經營面臨的主要困難和風險
1.居民、村民缺乏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形成村鎮銀行吸儲難:目前在村鎮銀行設立的地方,其針對的主要客戶群體是居民、農民,而居民、農民的儲蓄觀念比較傳統,特別是部分地區國內郵政支局、農信社等基層金融機構間歇性地會發生擠提事件,使居民、農民對一般商業銀行(特別是非國有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發起人的村鎮銀行存在一定偏見,村鎮銀行在吸納存款時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缺乏令當地居民、中小企業的信任,吸儲難度較高,容易對村鎮銀行的放貸等經營業務和資金流動性、資本充足率造成不利影響。
2.由于農信社、城商行、郵儲銀行的客房戶群體與村鎮銀行存在一定交叉,村鎮銀行發放抵押貸款的幾率較小,如發放信用貸款,又由于缺乏相對的風險評估體系,總體上存在風險偏高的現象。
事實上,從國內現階段的金融機構布局來看,在基層農村、鄉鎮,基本上都有農信社或郵儲銀行,對于基層的傳統金融服務需求已基本滿足,在信貸方面,在見險可控的情況下,基本上滿足條件的需求客戶都能貸上款。特別是近年來,郵儲銀行在小額貸款方面的創新,已使部份需求客戶通過信用款貸上了款,就村鎮銀行而言,由于基資本金較少,使其抗風險能力少,且相對于郵儲銀行、農信社來說,還存在人才缺乏、經營沉淀少、風險評估體系尚未能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村鎮銀行在抵押貸款上的競爭、信用貸款上的競爭都相對于落后于農信社和郵儲銀行等基層金融機構。
例如,廣東計劃設立村鎮銀行的某縣,盡管全縣總體的存貸比較低(存貸比49%),但對中小企業容易發放貸款的農村信用社來說,存貸比已達到74%,接近監管上限,并且從當地了解的情況來說,有抵押物的人基本上都在銀行貸上了款,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放貸對象和民間借貸對象,都是一些無法提供抵押物的客戶,因此,村鎮銀行進駐,如無產品上的優勢,與四大國有銀行競爭,特別是當地的農村信用社競爭,發放抵押貸款的幾率會較小。
村鎮銀行在信用貸款,也將面臨較高的個人違約風險,據該縣銀監局統計,在該縣,個體戶和個人經營貸款的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農信社身上,相對于全部貸款來說,其比率較低,2007年占9.47%,2008年占5.68% ,2009年占3.56%,但就相對于不良貸款中的占比來說,其占總不良貸款的比率基本在35%左右,是產生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村鎮銀行如果定位中小個體工商戶,則個人違約問題是其信用貸款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3.村鎮銀行同時將面臨信用環境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村鎮銀行面對的客戶基本是農戶或個體經營戶,客戶群與信用社相似,但廣東某縣為例,該縣四大國有行都無不良貸款,不良貸款基本上集中在當地農村信用社,2007年至今都占全縣不良貸款總額的98%以上,至2009年底,農信社不良貸款占全縣不良貸款總額的99.8%,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占信用社總貸款余額的9.76%,因此,村鎮銀行經營的信用環境仍有待提高、改善。
4.政府導向的政策風險,某些行業短期內可以在政府主導下快速發展,但由于政府導向或支持政策的取消,使村鎮銀行支持的這些行業內的小企業可能倒閉,加大村鎮銀行的風險。
5.結算渠道不暢順引起的經營風險,雖然人民銀行、銀監會《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銀發[2008]137號)文件規定,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按照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申請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和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但該文件卻未能明確是直聯方式加入還是間聯方式加入,也未能明確“符合條件”的具體是什么條件,因此,實際落實比較困難,例如,廣東某村鎮銀行就遇此問題,據了解,其今年3月開業至今,結算渠道是以某國有大銀行為行進行結算,暫無自己的結算渠道。
6.人才缺乏、貸款調查手段落后或信貸調查無針對性導致的經營性風險。作為村鎮銀行,是近兩年的新興事物,其經營人員或貸款調查方法主要來自于發起行,但發起行的經營理念與客戶群體又與村鎮銀行有一定的差異,如對將這些經營方式移植于村鎮銀行,顯然不適合于村鎮銀行的經營。
作為村鎮銀行的經營定位,主要是針對小額貸款,事實上,小額貸款因其所面對客戶的特殊性,有著一整套不同于商業銀行的貸款調查、貸款風險評估方案,而這些,對于國內銀行來說,仍是一個探索階段,而作為村鎮銀行,無論從其經營人員的構成上,經營經驗的積累上,資本積累上,都無法承受對這些探索的風險,所以,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要么走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要么是走不太成熟的小額貸款之路,但無論何種方式所帶來的經營風險,都是村鎮銀行無法承擔的。
二、國內村鎮銀行的經營定位與原銀監會設想相背離
從銀監會來說,當初設立村鎮銀行,其主要目的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個體經營戶、農民、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特別是融資需求。但是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大部分村鎮銀行的設立地與經營方式與銀監會當初的設想相背馳。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1.資本的逐利性,沿用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使村鎮銀行的經營偏向城鎮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現階段,國內村鎮銀行的股東構成模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或信用社作為發起行,但不是絕對控股的股份制村鎮銀行;第二類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或信用社作為發起行,并由發起行絕對控股的股份制村鎮銀行;第三類是發起行全資控股的村鎮銀行。
從上面三類村鎮銀行的股份構成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村鎮銀行的主要資金構成,是商業銀行的資本、或民營資本,而現階段,作為村鎮銀行在經營上不能享受與信用社同樣的所得稅減征50%的稅收優惠,更無法享受國家其他任何補貼,放在村鎮銀行身上的卻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解決欠發達地區的融資難,這與構成村鎮銀行的資本的逐利性是相矛盾的。另外,村鎮銀行的經營人員、經營方式大部分是從現有的商業銀行遷移或移植而來,使其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面向中小企業或零碎客戶的需求。例如,廣東某村鎮銀行的人員構成,除部分一線員工外,基本是來自發起行或大型商業銀行,同時其所開放經營的金融產品基本上是發起行的復制。因此,資本逐利性和缺乏村鎮銀行獨有的經營方式,使村鎮銀行的經營方向和客戶定位群體與銀監會最初的設想背道而馳。
2.村鎮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的弱小,使其不能支持融資困難的企業。雖然,國內的議論普遍認為存在國內小企業融資難、農民融資難等困難,但筆者認為,事實上,有實力的小企業、個人、有抵押的小企業、個人并沒有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最多也是存在融資額度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近年來銀行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加強,對一些有風險的行業或企業加強了風險的管理,并且從自身的風險承受力考慮,限制了部分企業的融資額度,或限制了部份企業的融資,從而形成了普遍認為的融資難。因此,從實際上來說,未能從商業進行融資的企業或個人,要么是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要么是企業本身處于產品研發階段,具有不確定性,要么是企業所在的行業具有極大的風險性。所有這些這些特性都與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理念相背馳,因為銀行畢景不是風投機構,其所追求的是穩健的利潤。何況,對于只有幾億注冊資金的村鎮銀行,其本身抗風險的能力就非常弱。以國內經營較為成功的中山小欖村鎮銀行為例,其三農貸款也僅僅占總貸款的16%,而且這些三農貸款基本上都是三高農業貸款,相對來說,這部分三農貸款在商業銀行的融資也相對容易。
3.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使村鎮銀行設立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其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對村鎮銀行經營定位的錯誤認識,認為村鎮銀行的經營類似風險投資,貸款條件比國有商業銀行寬松,認為有了村鎮銀行就一定能解決所轄地區中小企業、居民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對銀行業經營的風險認識不足,過高地評估了村鎮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三是認為設立村鎮銀行是政績的體現。事實上,村鎮銀行經營的方式不僅是銀行的經營方式,而且可以說是銀行中的承受風險最受弱的銀行,其經營的不穩定,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民眾問題,也不一定能解決所轄地區中小企業、居民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如將其認為是政績的體現是政府觀念的錯誤認識。
4.發起行利用設立村鎮銀行,變相異地開分支機構,使村鎮銀行的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由于銀監對對商業銀行異地開設分支機構有相當嚴格的要求,而村鎮銀行的要求較為簡單,使部分商業銀行通過在異地開設村鎮銀行,達到在異地開設分支機構的目的,這勢必形成在選址、經營方式、目標客戶群等方面與村鎮銀行的設立點和服務范圍與銀監會設想相背離,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解決中小企業、三農融資難方式的探討
銀監會當初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是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融資難,金融服務欠缺的問題,所以,對村鎮銀行設立的準入門檻也相對較低(注冊資本最低要求為100萬元),正如前面所述,村鎮銀行在經營中,由于民營資本的引進,政府觀念的認識錯誤,民眾對村鎮銀行的信任度等問題,使村鎮銀行的經營要么陷入困難,要么與銀監會的原初衷相背離,如杭州聯合農村合作銀行旗下的村鎮銀行――長興聯合村鎮銀行,是目前經營得較為成功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是8 000萬元,其所堅持的是“貸農、貸小、貸散”的市場定位,但實際調查中,發現其與當地的農村合作銀行與城商行仍是主要的競爭對手,換言之,仍不能真正解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綜上所述,村鎮銀行的設立不能成為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真正的有效辦法和手段,相反,由于其與普通商業銀行一樣的經常方式(吸儲、放貸),如出現經營風險,則會出現影響儲戶資金安全、接受貸款企業不能正常使用貸款資金等一系列問題,深遠之,則有可能產生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成為當地政府、發起人、參股股東的包袱,成為當地政府要小心處理或清算的金融企業。使當地的金融企業形象受損,這些在前期的城市信用社關閉和部分商業銀行清算中已有先例。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加以實施:
1.通過稅收優惠手段,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欠發達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以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需求。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紛紛退出農村市場,使本來就欠缺金融服務的地方更加缺金融服務,而部分地區,同于經濟欠發達,邊農村信用社等基層金融機構也加入了退出行業,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部分地區有金融需求,但管理成本大,利潤小,因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手段,鼓勵商業銀行在這部分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如可以規定商業銀行在某地設立分支機構,并辦理多少中小企業貸款,可以獲得減免部分稅收。
2.通過設立政府保證金,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商業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大,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政府保證金,與商業銀行共同聯手,創新金融產品,放大保證金的作用,在政府作為保證人、并有貸款保證金到位的前提下,鼓勵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三農貸款。
3.探討貸款保險制度,鼓勵保險與銀行業聯手共同承擔貸款風險,分享收益。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商業銀行在對無抵押的中小企業貸款時,往往要求擔保公司的參與,而擔保公司的費率普遍較高(廣東現階段的費率約是一年其貸款額的3%,并需提供一定的保證金和反擔保),因此,在中小企業普遍接受擔保公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探討引進保險公司,與銀行共同開發銀保產品,在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情況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村鎮銀行由于其規模、資金來源、經營管理方式、風險承受能力、人才等一系列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相反,可能會因為經營的不慎,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要解決金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村鎮銀行的發展不是一條長久之路,而通過稅收政策、財政手段、銀行聯合等一系列的措施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特許經營;現狀;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特許經營發展現狀
特許連鎖又稱合同連鎖或契約連鎖。美國商務部將它定義為:主導型企業把自己開發的產品、服務的營業系統,包括商標、商號等企業形象的使用、經營技術、營業場合和區域,以營業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規定區域內的經銷權或營業權,加盟店則交納一定的營業權使用費,承擔規定的義務。
雖然特許經營模式進入我國并不久,但是已涉足快餐、方便店、服裝業、百貨零售業、酒店業、美容業等領域,可以大致歸類為三種不同形式,且優劣各異。
(一)我國特許經營發展模式比較
1、產品特許經營權。我國許多企業在需要擴展市場時通過將自己所擁有的某種商品的專利權,授權另一區域的企業(通常是特定區域)生產及銷售該種產品。產品特許是特許經營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
2、商標使用權。一些企業作為商標擁有人容許另一家企業作為受許人在一定情況下使用其商標于受許人所生產的商品上。這種模式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產品或技術商標的特許還不普遍,主要表現為明星將其名字、形象特許商家使用。
3、營運模式特許經營。企業作為特許人向受許人提供一個完整的經營模式,其中包括商標的使用、提供銷售商品或服務、經營手法、品質控制、市場策劃、選擇經營地點以及其他必需的服務等。最為常見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業。
從三種“特許經營”模式的資金要求來看,前兩個所需要的資金較多,非一般以小本創業的個體經營者所能負擔,至于第三種“營運模式特許經營”,資金需求相對較少,集中在零售方面,對個體經營者較適合。
(二)我國特許經營的特征
1、發展迅速、規模有所擴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根據商貿局的統計,截至2006年上半年,特許連鎖經營涉及行業60多個,特許經營商達2,320多個,加盟店數量8萬多個,整個市場以40%~50%的驚人速度迅速成長與擴張。連鎖經營實現的銷售額近幾年來每年以40%以上的增長率增長,超過全國社會消費品增長率約30個百分點。
2、新的先進管理技術手段、促銷策略、經營方式被特許經營廣泛使用。特許經營打破了傳統的經營方式和工商、農商、批發商、零售商之間的關系,本著“共學一個技術,共做一個產品,共享一個品牌,共獲豐厚利潤”的觀念使其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尤其是一批品牌專賣店,以廠家為龍頭,與商相結合,采取特許經營方式,在全國已形成連鎖經營網絡。如上海桑塔納、一汽大眾、李寧體育用品等等,同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3、特許經營向多業態、多行業領域拓展。從業態上看,我國的特許經營從以超市、便利店為主,發展到專賣店、精品店、倉儲式商場;從行業上看,特許經營從零售行業向餐飲、生產資料生產擴張,從有形商品經營向服務市場經營擴展,幾乎覆蓋了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目前,我國國內的特許經營已在圖書、洗染、沖擴、汽車租賃、維修、家政服務、健身娛樂、美容美發等領域發展。
4、特許連鎖經營更多開始向城鎮發展。連鎖企業在城市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通過特許經營開始由城市向周邊地區延伸,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膠東半島等比較發達的地區,一些連鎖企業有半數以上的店鋪開在縣級以下的鄉鎮,如上海聯華超市、廣東東莞美佳超市等。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通過特許連鎖經營方式利用自己的商譽、經營技術及商品采購優勢向周邊地區擴展。
從這四個特征可以發現,當直營連鎖店發展到一定規模,形成自身品牌后,將會轉向特許經營為主拓展市場。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特許經營是在更大范圍內吸納社會資本,實現低成本經營規模的一種方式,尤其對中小企業發展更具吸引力。因此,特許經營必將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連鎖經營模式。
二、中國特許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目前已基本具備了發展特許經營的基本條件,也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客觀地分析,中國特許經營仍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中國特許經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法規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范特許經營問題。盡管商務部在2004年12月31日頒布了商務部令2004年第25號《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并已于2005年2月1日正式實施,但這還只是部門頒布的管理辦法,并不是法律條例,因此沒有強制性。而且還不夠完善,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商務部于2005年3月發出了《商務部關于加強對特許經營活動管理的通知》,但這只是一個通知性的文件,起不到法律的威懾作用。
2、缺乏對特許經營的了解和認識。如有的企業以為按照總部提供的方案將店面裝修一致,店內的商品陳列保持一致就是特許經營,或者以為特許經營就是統一經營商品、統一供貨,而沒有認識到特許經營更重要的是使用特許人的商標、專利技術等經營資源。又如,有的總部甚至對自己的無形資產沒有進行有效的商標注冊和法律保護,就開始發展加盟店,當加盟出現侵權現象時,總部卻無法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3、缺少知名的企業、品牌和成熟的、可轉讓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采用特許經營的模式需要有知名品牌、專利技術或先進、成熟的管理技術作支撐。如果沒有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和產品作支撐,沒有消費者對產品以及服務品牌的認同,特許權就毫無使用價值。而在我國,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少;而且很多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落后,信息技術、物流技術落后,服務質量、人員素質比較低,特別是缺乏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特許經營人才;并且缺乏有
價值的可轉讓技術,沒有形成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過硬的管理體系。
4、市場機制不健全。改革以來,我國的市場機制有了很大進步,但仍不健全。目前,我國不僅缺乏對特許經營的政策扶持,而且普遍存在的行政壁壘和市場進入障礙,嚴重地限制了特許經營的發展。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就是地區封鎖,行業條塊分割嚴重,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了特許經營規模效益的發揮,使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流動存在著各種障礙。
三、促進特許經營發展的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很多國家有專門針對特許經營的法律,如韓國1986年頒布的《批發、零售業振興法》第五章對連鎖化事業做了專門規定;美國于1997年7月頒布了《特許經營與創辦新企業的公開義務與禁止事項》的法令,已有22個州頒布了公開法,14個州頒布了特許經營登記法。沒有專門的特許經營的法律,特許經營的健康成長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法律條例的制定和出臺刻不容緩,政府部門應該繼續努力,爭取特許經營法律條例早日出臺。
2、加強宣傳。創造有利于特許經營發展的良好氛圍。特許經營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社會各界對特許經營了解不多,對于特許經營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就業等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認識不足。各級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對特許經營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廣泛宣傳、發展和規范特許經營的重要意義、基本知識,等等。同時,對守法經營的特許企業給予表彰,對違規經營的特許企業及時曝光,創造發展特許經營的良好社會氛圍。
3、政府部門應改變對特許經營的支持方式,并加強對特許加盟的監管。政府對特許經營的支持應從目前的貼息貸款、稅收減免轉向為市場法規的建立和市場公平競爭機制的形成上。同時,應加強對特許加盟的監管。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應聯手對特許加盟進行動態管理,在工商注冊、交納稅費時,對經營情況進行調查,不允許頻繁變更法人代表、企業實力弱、網絡穩定性較差的企業采用加盟店經營模式,幫助受許人盡量避免特許加盟的風險。
4、加快發展特許經營協會。國外特許經營協會是加強和約束特許經營道德行為規范的有力組織,只有成為特許經營協會會員的企業才有資格開展特許業務。我們也應學習借鑒美國和歐洲等特許經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盡可能地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成立自己的特許經營協會,把原來政府的一部分行業管理職能讓協會擔當起來,使其起到溝通政府與企業的橋梁作用。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馮成偉.我國商業特許經營發展對策研究[R].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9.16.
[2]王坤良.特許經營在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經濟論壇,2007.15.
[3]張勇.特許連鎖經營在我國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4]郭淑娟.我國發展特許經營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池州師專學報,2007.2.
[5]方世建,湯靜.我國特許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7.5.
關鍵詞:土地流轉;河間市;問題;對策建議
1河間市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河間市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萬畝,轄區20個鄉鎮,615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河北省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多種農副產品供應京、津市場,有30多種產品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河間市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可觀的土地耕種面積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促進農業就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同時,也促進了河間市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
2個體經營與規模經營之間效益的差異
個體經營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農業生產活動,其受到種植規模以及經營方式的限制,導致農村農業發展的經濟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個體經營模式下,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特點是高風險、低回報。規模經營是在一定的適合的環境和適合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為土地是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實現土地規模經營能夠降低邊際成本,促進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農場化生產方式可以進行集約化生產,在農業生產要素如化肥、農藥等方面的每畝投入要低于農戶的家庭式生產方式,而且農場化生產方式可以采用大規模機械,這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因此農場化生產方式的每畝凈收入要遠遠高于農戶的家庭式生產方式。農戶將土地承包給農場,既可以獲得穩定的租金,還可以通過外出務工或經商等方式獲得其他收入,有時土地租金只是維護農戶與農村關系的一個紐帶,很多農戶已經開始向城鎮化轉移。
3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河間市土地流轉現狀,我們可以看出河間市當前的土地流轉存在著土地流轉相關機制建設不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土地流轉面積占比較小,缺乏新型農業人才等問題。
3.1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
一是農地流轉法律體系不完善。目前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農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但對“集體”這一概念的內涵界定較模糊,導致所有權權屬模糊不清。相關法律也未具體規定土地流轉的最低期限、土地流轉權益的保護辦法、糾紛解決機制和法律責任等,可操作性較差。另外,河間市及其下的各鄉鎮政府,也較少真正結合本鄉鎮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地流轉政策和法規,缺少規范的土地流轉操作規程。制度的缺失反映到社會現實中,表現為農地流轉違規操作時有出現。
二是農地流轉市場機制不健全。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和引導農村土地集中和流動,是促使土地流轉順暢進行的重要條件,然而河間市各鄉鎮尚未建立統一的土地流轉交易市場,缺乏完備的市場運作制度和完善的市場交易規則,市場信號失真,流轉信息不暢,土地資產評估缺乏依據,亟待建立土地流轉的市場供求、價格和競爭機制,從而影響了土地流轉順暢有序地開展。
3.2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河間市亦是如此,這就造成土地流轉無法形成規模,達到集群效應。土地流轉沒有統一的市場價格,大部分是人為規定的,變動性比較大。另一方面,土地流轉過程中沒有專門的土地流轉管理機構對土地流轉進行科學的管理、認證和指導,沒有提供社會化服務的中介組織,政府的許多政策農民根本不知道,政府與農民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政策建議
4.1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
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是提高河間市農村土地流轉程度的必然要求。由于河間市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貧富差距比較大,土地對農民而言不僅是一種經營手段,更是大部分農民就業、生存保障和社會福利的主要依靠。因此,做好農地流轉的首要問題是解決河間市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4.2建立土地流轉有形市場
建立土地流轉的有形市場,可以更好地促進土地高效有序集中。目前,河間市大部分土地流轉市場屬于無形市場,流轉雙方均需要較高的搜尋與考核成本,且操作不規范。針對土地流轉無形市場交易成本較高的情況。河間市政府可以效仿山東省滕州市的做法,建立起土地流轉有形市場。河間市各個村莊隨著市場的發展,應該逐漸有具體的交易場所,逐漸形成完善的價格機制、談判機制與管理機制。
一、蘭州牛肉面經營現狀
根據實地調查和查閱蘭州統計年鑒發現,全市目前有蘭州牛肉面經營館(店)1,099家,遍布全市所轄的三縣五區,從業人員達l萬余人,年營業額突破10億元,每天大約有70萬人享用牛肉面。全國各地蘭州牛肉面館有5萬多家,從業人員56萬余人,年營業額近l66億元。蘭州牛肉面行業已逐步進入了升級換代的新的發展階段,先后涌現出金鼎、金強、占國、馬記、馬子祿、牛家兄弟、牛肉面大王等被廣大市民普遍認可的品牌。牛肉面的發展在帶動周邊產業(如牛肉面碗清洗消毒公司、紙巾制造公司、蔬菜調料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率。目前,甘肅省共有15家消毒碗公司,30多條生產線,每天處理消毒碗20萬只左右,每年大約創造近1,000萬元的收入。
在外地,真正的蘭州人經營的牛肉面館相對較少。比如,在上海市,70%的店卻是由青海人經營,20%由河南人經營。而且由青海人經營的面館還呈與日俱增的態勢。相比之下,蘭州人經營的蘭州牛肉面大部分仍停留在甘肅省內甚至是蘭州市內。
(一)就經營方式來看,以個體經營為主。個體經營是指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以個人勞動為基礎,勞動所得歸勞動者個人所有的一種經營形式。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存在諸多品種的牛肉面店,主要包括金鼎、金大碗、伊真、馬子祿、厚梁等。少數是連鎖式或合伙制經營,絕大多數以個體經營為主,占據了89.4%(其中包括加盟店)。(表1)
(二)就經營者動機和目的來看,以保守經營為主。半數以上經營者出于養家糊口的目的創建牛肉面館,僅有少數面館的經營者旨在做大做強,做出自己的品牌,但同時面臨諸多挑戰阻礙了其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如牛肉面行業激烈競爭、投資風險、自身能力有限等。(表2,表3)
(三)就經營規模來看,小規模經營為主。調查的數據顯示,在選擇面館的規模中,63.15%的店占地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過小的面積會容易造成吃飯高峰期的擁擠,而過大的面積則會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小規模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衛生條件和就餐環境的改善,使得拉面館整體水平和檔次普遍偏低。(表4)
(四)就員工素質來看,普遍偏低。經營者自身的基本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均為農村進城的流動人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有65.63%的經營者反映其內部管理體系很不完善,亟須改進;56.25%的經營者反映在服務能力方面亟待提升。
(五)就聲譽來看,知名度高,但美譽度不夠。蘭州牛肉面的知名度可謂家喻戶曉于國內,名聲大噪于國際,但是無論是蘭州當地人還是到此的觀光旅游者,或是外地消費者對其當地的牛肉面的評價都不是很高,更是對牌子上的“正宗”二字感到懷疑。甚至有些面館成了“臟、亂、差”的代稱。
二、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營比較優勢
產業化經營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趨向于集約化經營。雖然分散的中小企業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但集約起來,則可上質量、上規模、出品牌,形成產業化經營,帶動一方經濟。在所調查的25家樣本店面中,個體經營者占據了絕大部分;而且經營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知名度高,美譽度不夠;作為餐飲品種已經成熟,但作為產業卻很幼稚,處于成長初級階段;行業門檻低,導致經營者競爭異常激烈;安于蘭州經營的多,愿意走出去的少;在全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不符合市場化的要求。可見,個體經營的方式和經營者的素質并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是制約蘭州牛肉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原因。
(一)蘭州牛肉面的營銷環境分析
1、社會文化環境。隴上名吃蘭州牛肉拉面是一種別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史書上最早的記載是在清光緒年間由一位叫馬保子的回民創出的品牌。蘭州牛肉拉面已成為甘肅叫響全國、走出國門的三大名片之一。1999年12月同北京烤鴨、天津狗不理一起被國家國內貿易局確定為中式快餐三大試點推廣品種,被譽為“中華第一面”,是餐飲業的一朵奇葩。2007年蘭州市政府已將牛肉面的制作正式列入了市政府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政治法律環境。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為蘭州牛肉面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帶來了難得機遇。2010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47條意見涉及甘肅省和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是甘肅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契機,必將促進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濟的發展。
3、市場需求環境。首先,蘭州每天有七八十萬人次以牛肉面為早餐或午餐,其中有超過80%的人以早餐為主。正是有了牛肉面的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蘭州東部黃土高原的養牛產業和西部河西走廊的面粉加工業;其次,城鎮居民外出和外來旅游者就餐消費呈穩定增長態勢,對快餐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背景下,快餐食品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蘭州牛肉面勢必會從快餐業的迅猛發展中分得一杯羹。再加上當地人的飲食習慣,蘭州牛肉面的產業化發展指日可待。
(二)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發展的比較優勢
1、新時期的國家政策促進了牛肉面的產業化經營發展。國家加快服務業發展戰略和宏觀政策利好,為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蘭州牛肉面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帶來了難得機遇。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2010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47條意見涉及甘肅省和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是甘肅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契機,必將促進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濟的發展。
2、歷史文化沉積和品牌聲譽為產業經營奠定了基礎。近百年來,蘭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色及經濟實惠的優勢吸引了眾多消費者。據統計資料顯示,蘭州牛肉面館僅在國內的銷售數量已遠遠超過了肯德基和麥當勞連鎖店在全球的總和。蘭州市有關部門甚至將蘭州牛肉面技術和牛肉拉面師作為境外勞務輸出的一個重要項目。從1979年至今,甘肅民間已累計向韓國、日本、美國等國輸出了5,000多名牛肉拉面師。
3、連鎖店的出現及發展規模的壯大。1997年馬蘭拉面開創了牛肉面的連鎖先河。緊接著“金鼎”、“牛家兄弟”、“馬子祿”分別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各自的特點興起了蘭州牛肉面的品牌連鎖“革命”擴張之路。連鎖店的優勢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在規模效益上,原材料的集中采購與配送形成了成本上的集約。二是在品牌優勢上,享受品牌的知名度和整體廣告宣傳帶來的經營效應;提供統一的店鋪管理模式,經營思想,服務規范,產品技術,更容易取得消費者的信賴。三是在科研力量上,產品的后續發展有了足夠的市場,為行業競爭提供了保證。蘭州牛肉面連鎖店的出現并相繼的壯大,使得蘭州牛肉面在餐飲業中有了真正品牌化的經營運作,為實現產業化經營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4、“蘭州牛肉拉面”商標注冊成功將促進產業化發展。隨著“金字招牌”的商標注冊成功,在蘭州乃至全國市場亮出了蘭州牛肉拉面的形象標識,對整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蘭州市政府制定了以規模化、標準化經營為重點,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企業實施”為原則的牛肉面發展新模式來整頓蘭州乃至全國的拉面行業體系,建立起了集科研開發、技術培訓、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為一體的覆蓋全國的牛肉拉面產業體系,積極發展加工、配送、銷售、標識、管理、服務等“六統一”的連鎖經營店,進一步促進蘭州拉面產業化發展。
三、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營制約因素
(一)蘭州牛肉面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拉面行業是競爭市場,該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蘭州拉面準入門檻低,進入和退出市場相對容易,對資金、技術、管理人員、場地等方面的要求都不高。同時,蘭州拉面行業的社會化組織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不強,難以實現行業內公平有序的競爭;二是因為蘭州牛肉面沒有一個確切的定位。我國地域之間的差異導致口味偏好不同,必然對產品存在不同的需求。傳統的蘭州拉面屬重口味麻辣的西北口味,而我國傳統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口味劃分使得蘭州拉面應在不同地域配菜類型上多做研究。
(二)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營缺乏發展動力。目前,市場上蘭州拉面館大部分仍是個體經營者或家庭經營。其經營規模小,行業進入障礙較低,企業實力薄弱,經營保守,理念落后,易于滿足現狀。普遍缺乏規模擴張、經營升級的動力和欲望,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化經營。要實現產業化經營,必須具備現代管理理念,善于運用現代企業的經營方式,用企業家的管理才能來發展壯大企業。而蘭州牛肉面卻極少有這種現代企業的觀念,對外擴張能力薄弱。這不僅體現在其發展規模上的資金短缺,更體現在經營者的素質和意識上的淡薄。現代管理人才的嚴重短缺制約了牛肉面產業化的進程。
個體經營也導致了蘭州牛肉面館普遍存在服務狀況和經營環境欠佳的問題。表現在就餐衛生條件極差,操作間、進食間混在一起;服務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服務人員素質低,未持健康上崗證等。美譽度亟待提升是蘭州牛肉面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
(三)缺乏真實可行的牛肉行業規范和標準。甘肅省有關部門雖在2003年頒布了蘭州牛肉面等級標準化評定,旨在保證質量、衛生,規避不正當競爭,推動連鎖模式的發展步伐,促進產業化經營,促使拉面館的優勝劣汰,使蘭州牛肉面經營秩序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等。然而,該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該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規范作用,卻沒完全得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忽略了消費者偏好、消費者收入問題,牛肉面的消費群體定位主要在中低收入階層。而消費者更注重的是其飲食習慣和價格,而不是所謂等級化標準。不同等級形成不同的消費群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的行業導向作用。
(四)技能培訓滯后。目前,蘭州拉面館以家庭作坊模式為主,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專業人員缺乏、操作技術標準化程度低,多數經營者主要靠經驗來控制生產流程,操作隨意性強,品質和口味差異很大。培訓的滯后導致了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人才的缺失,嚴重制約了在外地開店規模的擴張及連鎖化發展和企業品牌的全國推廣。
(五)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蘭州牛肉面作為一張特定的城市名片,代表了蘭州的城市形象。同時,作為能夠大量解決就業,推動消費增長,帶動上下游相關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產業化發展的前景極為廣闊。因此,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極為迫切。但是,長期以來,政府只是從特色餐飲的角度考慮蘭州牛肉面,而沒有從產業化發展的高度予以足夠的重視,配套政策缺位,扶持資金薄弱,缺乏有效的、具體的促進措施和辦法。在調查中發現,只有一家面館有過政府的優惠政策,其他均未享受過。在與經營者交流過程中了解到,目前政府對牛肉面的營業執照和衛生執照的審批辦理管得很嚴,每辦一個證都得花幾萬元,這對剛開始創業的人是筆很大的開銷,也讓有些創業者可望而不可及。
四、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發展SWOT分析及戰略選擇
(一)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發展SWOT分析。(表5)
(二)推進蘭州牛肉面產業化經營的建議和對策
1、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促進牛肉面產業化發展。政府要充分認識牛肉面產業在蘭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視牛肉拉面產業化的發展,要以切實可行的實際行動支持牛肉面產業化發展。鼓勵經營者擴大規模,面向全國開辦連鎖店,實現行業優化。
政府應鼓勵各商業銀行加大對蘭州牛肉面連鎖經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按照區別對待、調整結構的要求,在嚴把信貸關的同時,對企業效益佳、市場前景好、能夠帶動就業的給予貸款融資支持,幫助解決經營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政府應在全國甚至全球加大“蘭州牛肉面”的宣傳力度,提高其知名度,減少在對外擴張過程中的阻礙;加大法制力度,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這一金子招牌;對外省濫用“蘭州牛肉面”的行為加大監察力度;積極向經營者宣傳維權意識,鼓勵已有一定競爭力的牛肉面館“真正走出蘭州”。
政府出資培養一批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人才,并制定相關的人才吸引機制,防止“人才外流”,用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武裝企業。
2、規范行業標準。牛肉面在多年的發展中,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性的質量技術標準。一切都是靠著經驗而做。所以,應該由政府牽頭,定制出牛肉面行業的行業標準和質量技術標準。而且還應該加大對行業標準的檢查力度。對于不符合這些行業標準的應當立即停業整頓,以保護好“蘭州牛肉拉面”這一金字招牌。
3、連鎖店應加強帶頭作用,加大產品開發力度。界定其產品的各自市場定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地在各省市推行其產品;應加大各自廣告宣傳的支出,改變保守、易于滿足的思想意識,用現代的管理理念發展壯大自己;加大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合作,用產業化發展的理念擴大經營。
4、建立一個快餐式的現代服務業。一個現代飲食產業,良好、優質的服務是必需的。而現在蘭州的牛肉面館除了部分走高端客戶群的面館之外,絕大多數服務體系還很不完善。肯德基、麥當勞之所以廣受好評,與他們優質的服務不能分離。所以牛肉面館參照肯德基、麥當勞等的服務模式,建立自己的服務體系,爭取更大的盈利空間。
5、建立牛肉面培訓機構。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建立牛肉面的培訓機構,由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培養新人才(包括拉面師、調味師等)。鼓勵吸引外地學客來蘭州學習。采取校企聯合的方式,注重發揮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科技優勢,組建“蘭州牛肉拉面研發中心”,為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著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牛肉拉面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梁波,王兆寰.蘭州拉面走上品牌發展之路[N].西部時報,20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