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傳統文化 高中英語 寫作教學
學生的英語寫作活動是基于文化意識、認知心理及語言基礎而開展的。通過對學生的英語作文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多以西方文化為核心,對中國傳統文化涉獵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語寫作作為文化交流平臺的功能。目前不少學校以題代學,在缺少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學生傳統文化的表達能力更受到限制。開展基于傳統文化的英語寫作教學,通過組織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在寫作中更多地思考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避免英語學習過程中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積極比較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外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寫作教學更具教育意義。
一、要有意識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與英語語義系統的差異
傳統文化中的詞匯、詞組和句法在英語中的表達往往是不同的,英語教師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差異,從而學會表達,而不是生硬地照搬翻譯。
例如詞匯語義系統通過詞的對應關系、詞義類型的比較,反映英漢文化因素的差別,如中國人有“老天爺”,英美人有God;漢語中的“狗”和“龍”和英語中的“dog”及“dragon”理性意義一樣,但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均不同,有的意義甚至相反。中國的顏色與英語的顏色在理性意義上沒有什么差別,但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差異較大。詞組語義系統主要包括慣用語、成語、俗語、諺語、典故等。英語中的To teach the fish how to swim(教魚游泳),在漢語中只能說“班門弄斧”。英語中有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漢語中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類包含文化因素的詞組和成語系統,反映了兩族人民在認識方法、心理狀態和文化積淀方面的差異。只有理解語義系統的差異,才能進一步深入掌握句法篇章系統。它們在不同語言中有明顯的文化上的差異,較多地屬于表達方式。如英語中強調主謂(SV)結構一致的基本結構,而漢語中無主句多,沒有主謂一致的標定。還有漢語中并沒有對動詞時態的限定,而英語中謂語動詞則是語句中表達時間的重要體現。
二、突破固定程式,嘗試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教學
目前學生練習的書面表達程式化比較突出,顯著的特點是固定的寫作模式和句式,主題不同,但主要結構和句式是相似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老師讓學生記憶寫作的程式,例如第一段以“as we all know”開始;第二段圍繞“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展開;第三段以“in my opinion”結束。這種程式化的主題寫作缺乏用語言文化表達的空間,結果是千人一面。書面表達教學要適當增加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練習。例如教師向學生介紹有關春節習俗(red pachets紅包,dragon dance舞龍,lion dance舞獅,fireworks煙花等)和中國美食的詞匯,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特別對于中國家常菜或有中國特色物品飾品的英文翻譯,學生的興趣更濃厚,例如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聯)等。教師讓學生寫一段話介紹中國的傳統佳節――春節,并以提綱的形式提供了寫作建議以供參考:春節的重要性;春節人們做什么;春節與中國文化等。這樣在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寫作練習中,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英語語言學習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程度。
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深入滲透傳統文化
文化的滲透往往是逐漸深入滲透的,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傳統文化的滲透也要依托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欣賞中感悟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課內教師可以圍繞傳統文化,設計各種形式的英語競賽活動,比如英語吟誦比賽,指定比賽的范圍為唐詩、諺語等的英語版本或是歌頌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兒歌;又如英語短劇表演秀,要求學生把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小故事以英語呈現出來等,諸如此類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英語表述提供語言實踐和展示的機會,不僅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英語,而且很好地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課外活動依據課本內容設計與開展既圍繞文化主題,又貼近學生實際的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底扎根。如指導學生用英文制作傳統節日的英文小報;通過游覽、調查、采訪等,了解家鄉地方文化,繪成英語宣傳冊,然后用英語介紹等。總之,要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逐漸深入滲透傳統文化。
四、拓展校本英語課程,充分利用校本化資源
作為文化大國,學生身邊處處都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好這些校本化教學資源,把傳統文化和教學資源充分結合起來,對傳統文化在寫作教學中的體現非常有意義。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文學現象入手,向學生介紹幾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有助于他們深層次思考文化身份、文化認同的問題。事實證明,學生對于這門課熱情很高,在管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對于母語文化知之甚少,更激發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強烈的好奇心。例如泰州是一個文化名城,宋代泰州先賢胡瑗提出的“明體達用”教育思想在我國教育史上很有影響。英語課上,我們以胡媛及其教育思想為主題練習書面表達。學生在嘗試寫作的時候,也在理解“明體達用”思想的內涵。利用好這個機會,教師可以把胡媛的教育思想滲透在學生的學習之中,同時鍛煉了語言能力。
總的說來,中國傳統書面表達課以鍛煉滲透傳統文化為目標之一,注重綜合素養的培養,將學習涵蓋課前、課后落到實處,使學生在了解母語文化的同時,英語能力也能獲得顯著提升,做到兼顧母語文化修養與英語能力的提高。學生了解到英語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足,更增強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責任感與緊迫感。
參考文獻:
[1]王守仁.關于全面加強中國英語教育的思考[J].外語教育,2002(2).
[2]任海燕.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教學實踐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3).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符號;景觀
一、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世代相傳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風俗、心志、文化、藝術、制度、技術等等是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從靜態上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不同時期的文化總和,從動態上看,它還包括從過去傳承下來的至今還存活于我們內心深處發揮影響的那些習慣、倫理、方法和文化心理。因此,傳統文化符號即為能承載這些文化意義的媒介,表達傳統文化信息和意義的語言或非語言的符號。
二、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景觀設計中的意義及表現方式
當今社會,人們更加重視對于城市特色個性的塑造,歸屬感和新鮮感缺一不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帶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過去曾歷經輝煌的舊有城市景觀格局可能在新的社會發展秩序下無法生存。但人們對于過去的城市帶給他們的美好回憶總不能簡單地抹去。對于能夠喚起美好回憶的事物充滿感情,希望過去的輝煌不僅在史書中可見。
(一)傳統形式的抽象、簡化
當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形象的、簡單的整體概念和意象時,傳統形式太過具體、繁瑣,細節意義無需表達,因此。我們就把整體形象抽象和簡化,只留一個視覺外輪廓或者簡化的形體。這種情況下,我們采用傳統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義,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個時代的文明,又或者僅因為視覺上的樣式美。
(二)視覺輪廓抽象
在對傳統文化符號抽象時,引用從某個典型、常見的視覺角度觀看景物叫留下的輪廓剪影,以這個輪廓剪影代替整個文化符號形體。該剪影有可能是某個美觀的、主要的輪廓,也有可能是從某個常見角度觀看留下的透視剪影。總之,此時是通過用景觀空間組織中“面”的元素來表現傳統文化符號的整體形象。整個過程可以稱之為 “體——輪廓——面”,即由景觀形體抽象成輪廓線,再轉化為景觀空間的面。這種方法雖然受制于表面形式,無法表達景觀的深層空間內涵.但是比較直接、明了,更便于引用。
(三)形體抽象
保留了傳統文化符號的整體形狀.但把一些繁瑣的細節,或者反映不適合當代價值觀念的一些內容去除,通過一些現代的手法、技藝或材料加以體現,使之成為符合時代文化觀念的景觀,但同時它又使人時刻的陷入對歷史、對傳統文化的遐想中。該種方法便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符號形態的整體把握,了解其中的空間內涵。我們可以采用三種方法進行抽象表達。
1.形體概括:它主要是指對傳統景觀形象進行整體上的形態把握,不去留意部分、細微的地方,運用一個簡單的形狀組合來代表它,表現出傳統的形體特色。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廈,就是中國古塔層層內縮,檐口處往外挑,頂端形成尖塔。
2.形狀的抽象。可看整棟大樓分成幾段逐漸的往頂端收縮,每兩段的交接處有些微往外凸,頂部更是如窄塔形狀的層疊縮小成一尖頂形。
3.結構簡化:指保留傳統文化符號的形體,把內部結構簡化,去掉復雜、繁瑣的細部構造或裝飾,使之體現出簡清、明快的結構。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傳統景觀的空間、結構特色。
(四)對體現傳統文化符號表達意義的特殊手法的引用
在傳統園林文化中,對傳統中的“地花”的引用,人們通過在地面上運用卵石、碎瓷片等鋪筑出各種具象或抽象的民間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某些祝愿、祈福的愿望。在現代,人們運用相同的方法發展出各種圖案,采用多種材料來表達相似的目的,甚至也有一些只是作為地面上的平面裝飾。
三、結語
歷史的傳承不一定是現代化的絆腳石,意象美在現代標志中的傳承體現了民族理念的復興。當然,對傳統的全盤照端與全盤接受西方現代化的態度一樣不可取,中國現代標志設計在探尋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精髓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來自現代西方的各種設計思潮,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形式。一個地區想要發展物質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過去,不了解本地區各種歷史經歷、經驗、教訓,是很難使得自己的物質文化在本地區更大發展及繁榮,回顧歷史、總結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點、特長,從中獲得前進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學生文化底蘊構建、提高學生整體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問題已經相對嚴重。而加強高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提高自身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在完成自身文化底蘊構建的基礎上自覺抵制各種精神污染的蔓延。因此,為完成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文學底蘊、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教學任務,加強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謂意義重大。而基于目前我國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現狀來看,傳統文化的應用狀況是怎樣的呢?
一、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1 影響青少年的未來發展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是中國發展的主力軍。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青少年的重要性會進一步突顯出來。因此,青少年的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環節不容忽視,只有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把每一個家庭和社會緊密的鏈接在一起。初中語文教學,成為向初中生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可以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出來。這樣既可以豐富初中生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提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通過初
中語文教學的加強也可以對初中生在德育方面有很重要的影響,讓他們在成長最為關鍵的時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在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傳統文化的真正作用能否繼續發光發熱,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認真地思考,中國是古老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文明的形成過程是沒有受到他國影響的,因此我國古老的文明是特有的、獨特的。所以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意義。
1.2 可以豐富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做好教學和教育的銜接
中職語文教材中多數是經典的教學內容,多散文、詩歌、議論文等,但是對傳統文化的介紹有所缺失。刻意地將傳統文化內容添加到語文教學中來,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們了解古代的語文形式,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傳遞給他們傳統語文的精髓。雖然在教材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并不多,但是多數是從以前繼承過來的,如果想要徹底的理解,還是需要先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進行。比如在教學一些現代散文時,老師可以添加古代文章中同樣意義的內容,讓學生比較現代和古代表達方式的不同,對學生理解文章是很有幫助的。再比如在學習論語時,完全就可以補充儒家孝道,全面了解儒家文化的同時,也豐富精神層面的需要。
1.3 影響學生們的行為規范,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
傳統文化當中有不少成分能夠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作為語文教學中引用的語言,都是古人表達的高尚、正確、積極的思想,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特別是弟子規、儒家孝道這些方面的教學,不僅僅在語言上豐富了學生的表達,更是從古文的角度教育了學生,傳播了積極正確的思想。古代和現代的生活氛圍不同,用來表達心境和思想的方式也就不同,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能夠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讓自己的語言和寫作都可以有所進步,與別人有更高質量的交流。
二、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
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才能保證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滲透呢?以下幾個方法希望能夠帶來啟發。
2.1 改變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文化相對于現代出現的文學作品等,對普通學生來說不但讀音拗口同時理解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必須改變學習方法如:建立圖書角,把同學們感興趣的圖書放在圖書角,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閱讀學習;舉辦圖書互動交流會,定時舉辦圖書互動交流會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討論,讓同學們自己親自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進行演講稿的撰寫;同時設立獎勵措施,讓學生在競爭中,產生傳統文化的學習動力,同時在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學習到新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的素養。
2.2 在課本中探索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文章都是從傳統書籍上進行截取的,通過對這些文章的仔細研讀,我們可以從文章中體會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們還能夠從這些文章中學習到先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質,如從文人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追求、抱負,從小人物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對當時的社會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由于社會的變遷,道德品質也隨之喪失,當今社會所缺失的就是先人對于崇高信仰以及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所以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在課本中探索先人的精神,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在社會生活中保持正直、率真、自立、自信。
2.3 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道德素養
教師不但是課堂的引導者,還是學生未來生活的榜樣,所以教師自己要對傳統文化有熱愛的心,這樣的熱情會在授課過程中感染到學生,給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學生也會產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能夠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保持積極好學的特性,傳統文化覆蓋了天文地理、經濟政治哲學等諸多方面,因此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樣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把這些知識一點一滴的滲透給學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燃燒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2.4 開拓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途徑
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時,不應該僅局限于授課,還可以開展多樣的活動,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可以開展情景劇演出活動,讓學生親自去扮演傳統人物的言行舉止,為了能夠成功扮演學生必須查找資料,在這時學生就會積極認真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索,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閱讀活動,在暑期或寒假給?W生預留讀后感,將傳統文化書籍列表留給同學讓學生找到自己愛看的傳統文化書籍,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不讓時光白白的浪費,從閱讀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寓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對中職語文教學活動有促進意義。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是學生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分析,然后從三方面闡述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包括教學形式與內容的豐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關注以及專題教學的組織等,最后以實際教學案例進行了具體的剖析,這對于現階段初中生傳統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
初中;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教育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
古詩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其中的精神內涵對初中學生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能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情懷,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充分體現了作者為國奉獻的赤膽忠心。其次,傳統文化學習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體現出的樂觀積極的思想,從而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這種輕松愉快、寧靜閑適的生活態度的寫照。最后,古詩文中的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分抒發了中秋節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這些古詩文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使得我國傳統節日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1.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的古詩文教學形式和內容是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多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包括古代文化、對聯比賽、成語接龍、名言名句默寫、文言文常識和講典故比賽等。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地穿插這些小競賽,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競賽來深入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也能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長,豐富他們的課余活動。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常規的授課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閱讀名著名篇,如《詩經》《禮記》《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并根據自己的感想來寫讀書筆記,相互交流。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暑假時間來了解家鄉的文化古跡、名勝風景和名人軼事等,并寫出調查報告,在教學之余進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來,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關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幫助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對古詩文作品的學習離不開對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讀,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與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關。在古詩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為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圣”。因為杜甫經歷了唐代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所以和“詩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出了對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的詩作沉郁頓挫,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充分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詩言志,即古詩文體現著作者的內心感情。所以,要學習好古詩文,一定要先對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進行關注。
3.組織專題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滲透。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組織一些專題教學,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充分表露了愛國詩人屈原的偉大情懷。教師可以在端午節臨近時,組織“走進屈原”的專題讀書系列活動,對屈原的重點作品進行分類閱讀,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屈原的生平經歷,對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詩文名句進行分析,對其中的文化故事進行研究等,如此一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才能全面、具體,教學效果才能顯著而持續。
《論語》中,主要包括了治國思想、為人之道兩方面內容,《論語》講"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中國人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古代從天子的祭天、祭祖,諸侯國之間的會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喪嫁娶、坐臥行走、互相稱謂等,一切都有禮的規范。因此,中學生通過學習論語能夠了解傳統禮節、禮儀,對中國封建宗法制社會奉為經典的社會秩序有所認識與了解,對傳統文化的源頭、面貌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另外,《論語》的文風與句式較傳統古文更加生動與簡練,更加適合學生古文的學習。而且,《論語》具有一定的場景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代入感,進而促進學生古文水平的提高。
高中論語教學應當肩負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
社會現實不容否認,傳統的倫理道德、傳統的文明禮儀甚至傳統文化中高尚的精神文明思想,正漸漸離我們遠去。對物質文明的追求,在現代人繁忙的社會中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亦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新生代的年輕人,在社會大染缸的熏陶下,對傳統的文化當然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學生認為《論語》這種老古董沒有用處、與現代科技社會脫節,且在高考試卷上所占的分值亦微乎其微。這些都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開展。雖然國家對傳統文化進行影音、文字等保存工作的強化,但是傳統文化正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作為一個國家、名族的基礎,傳統文化傳承是保持民族特點、保持國家特點的關鍵。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夠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提高人們的精神追求、促進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因此,《論語》的教學就必然要承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作為我國2000多年的文化主干《論語》的哲學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代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論語》的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多的接觸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通過《論語》中的思想體會使學生能夠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我國人文發展歷史。在《論語》的教學過程中,以時代背景為基礎,針對《論語》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我國更多的歷史文明。
高中《論語》應以傳統文化傳承為核心目標
組織教學《論語》選讀的教學重點絕不是在于字詞句的落實,而是在于文本的思想內涵。在《論語》選讀這本教材中,編入了十五課《論語》的篇目,其中教學大綱又規定了十課為主要的學習篇目,這十課的內容分別是:《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先富后教,均貧富的含義;《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系;《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這十課內容體現了孔子思想的兩大方面,治國思想和為人之道。對于這十課內容,教師應有重點地引導學生探究并了解其思想內容,不是機械地記憶,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選擇地批判地吸收。例如:通過《為政以德》篇,了解的是孔子以德為政,先富后教的治國思想。而德政的思想與社會現實已存在很大的時代差距,學生只需了解即可,《沂水春風》篇,亦是如此。通過《克己復禮》篇,了解的是孔子提出的禮治思想,仁與禮的關系。這是封建社會統治百姓的倫理道德基礎,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學生也只作了解即可。而《誨人不倦》、《知其不可而為之》、《高山仰止》篇,不僅是認識了解孔子個人性格的重要篇目,其中的思想精神高尚品格,如舉一反三、知其不可而為之堅持不懈等精神亦是值得當代學生學習的。《君子之風》、《仁者愛人》、《周而不比》,其中固然有與時代不合的因素,但像忠恕之道、重義輕利、交友有度等傳統美德,正是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積極發揚的傳統文化。《中庸之道》的思想,已不是簡單的倫理道德,而是上升至哲學思想的高度,應趁機引導學生體會為人處世之道,發揚傳統文化之思想精華。總之,在現代高中《論語》教學中,應圍繞傳統文化的傳承開展《論語》教學。通過教師教學內容、進度的科學設計使高中《論語》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傳統文化的傳承,實現現代高中生傳統文化了解、理解與傳承的目的。高中語文教師自身應認識到《論語》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性、了解《論語》教學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明確《論語》教學對學生傳統文化了解的重要性。以《論語》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此為基礎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實現基礎教育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促進作用。另外,在高中《論語》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將與《論語》教學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傳說等榮譽《論語》教學中,以此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承,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流傳。
[關鍵詞]春節 傳統文化 繼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人們對春節的認知不深刻
在調查中發現,大眾普遍表示對春節及其習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體深入的內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時,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洋節的流行使得春節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遇到了瓶頸。因而,提高大家過春節的積極性,或者說使春節變得有意義、有意思是關鍵的一步。
(二)春節習俗的繼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問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著大掃除、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然而,諸如貼春聯、守歲等傳統習俗的保留程度較低,同時,對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視春晚的關注度也不容樂觀。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的節日文化也一直處于變遷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網絡的沖擊,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電子郵件拜年逐漸被人們接受。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春節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斷減少,出于安全考慮,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鳴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締[1],春節傳統習俗中傳統文化韻味越來越淡了。
(三)春節傳統習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調研數據得出,雖然現在春節傳統習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潛意識中,多數人認為春節傳統習俗的繼承和發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節的傳統習俗是我們的財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節傳統習俗的變遷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著人們對春節傳統文化的一個堅持。此外,也有人擔心,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會不斷動搖著春節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調研中發現,中國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西方節日。
二、分析建議
(一)搭建文化橋梁,發揚春節文化
春節傳統節日的存在是繼承和發展春節傳統習俗的載體,但要想使春節煥發勃勃生機,還需要文化學者、文化部門以及我們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討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一座有機延續的文化橋梁,在保留傳統文化要素的同時,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使之充分適應于時代,贏得時代的青睞。同時,也借助各種方式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進程中來。
(二)調整相關政策,保護傳統民俗
燃放煙花爆竹在春節習俗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應該重新認識煙花爆竹的文化功能。為了安全起見,城市中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已越來越緊。在這一現實狀況下,有關部門應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在保證安全的同時,設置部分的煙花爆竹燃放點,讓普通大眾到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體驗春節氛圍。這不僅保證了大眾的安全,也使得春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新的傳承。
此外,也可組織學術界加強對于全國各族人民春節民俗的全面調查,總結春節民俗在民族認同、價值觀培養和美學方面的意義。[2]
(三)開展文化教育,推動文化發展
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應該對在校學生廣泛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比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舉辦有關春節等傳統文化的講座等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成每位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同時,在現代化通訊工具不斷發展的今天,也可通過各種媒體,來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弘揚。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深入人們心中。
三、結束語
春節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總結本次調研,普通大眾對春節傳統習俗的繼承情況較好,但是人們對于春節傳統習俗的認識不夠深刻。大眾應自主加強對春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適時地對大眾進行春節傳統習俗等方面知識的普及,促進春節傳統習俗的推廣和春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因為這是集體的精神財富,只有每一個人都意識到春節傳統習俗的重要性,開始承擔起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任,中華文化才能在新時代勃發生機。
【參考文獻】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可以傳下去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傳統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精神意識的總體表現。如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我國各族人民世代傳承,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具有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地域性的特點;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優秀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作用
一是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展和弘揚。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國學教育能使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都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反復品味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的一些學校舉辦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儒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學生形象乃至提升學校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國學教育、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理念等在校園生根發芽,使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代代相傳、蔭澤后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3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就是要用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熏陶、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實提升校園文化體系的整體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途徑。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
3.2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是積極倡導國學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加強國學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蘊。二是組織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開展社會實踐,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3創建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載體。
學生社團組織是改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組織指導學生依托傳統文化活動項目創建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載體。
3.4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
傳統文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課堂氛圍的營造,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一些文言文內容時,難免會遇到枯燥乏味的情況,單純的文章閱讀和古詩文的學習,學生找不到學習的興趣點,難免會降低學習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需要重視起對傳統文化教學中,文化氛圍的營造,同時,還應該把握營造的時機。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高中教學中,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完美融合,對于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有著重要意義。高中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的內容帶入其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因為,傳統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別是古詩詞等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飽含的意義深遠,同時也反映著時代的發展和古代的一些社會狀態。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有著促進意義的。
(二)有助于抑制現代化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國家間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我國中學生不斷接受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來文化的影響。
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必然的環境變化,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影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助于提升傳統文化對高中學生的影響力,讓學生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也能不忘中國傳統文化,抵御現代社會多元化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在青少年學生中穩定傳統文化的地位。
二、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育的路徑
(一)把傳統文化納入高中語文教育體系。在高中教學中,傳統文化占據的比例比較少,然而在現代社會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狀態下,高中教學中需要增加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借助圖書館作品給學生豐富傳統文化學習的內容,這樣,能夠更好地提升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影響力。
(二)營造良好的高中傳統文化教學環境。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學還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定的空間,營造更適合他們學習和接受傳統文化的氛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和培養是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途徑,也是需要教師重點關注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校園廣播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宣傳和教育;利用校園社團傳播傳統文化。
(三)通過古詩文教學豐富傳統文化內涵。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很多都是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保存至今,而現代人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很大層面上也是通過古詩文這種形式來研究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古詩文的教學來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的內容,是一個良好的途徑。
從古詩文的特點上來講,中國的古詩文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很多古詩文或蕩氣回腸,或婉轉優美,對于學生而言,學習中國傳統的古詩文本就是一種比較享受的學習過程。
例如,教師在表達中國古代女性的品格特點等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從名門閨秀到經歷重重磨難,父親被貶,夫婦分離,喪夫,改嫁,再到離婚,這個傳奇女性的一生讓人驚嘆,同時李清照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創作了許多詞作,教師可以以人物經歷為線索,以詞作的內容為輔助,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點等。這種古詩文教學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化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育要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增加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篩選和整合,同時,從教師的角度,也應該提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養。只有教師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有深度。
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養,一方面需要教師主動的融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在教授學生的同時,自己也要敏而好學,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填補自身的知識空白。
另一方面,從學校的角度來講,高中院校教師教學壓力較大,教學負擔較重,作為院校本身,也應該給教師多多創設一些學習機會,增加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不定期的給在校教師提供傳統文化的培訓機會,讓語文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能夠實現他們自身對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注重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氛圍營造時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動用各種方式來營造傳統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與文化氛圍的營造相結合。
例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四大名著《紅樓夢》的節選是一個教學內容,其中,單純的文字學習學生讀起原著文字來難免會感覺有些晦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影視作品的方式營造課堂學習的氛圍,通過播放《紅樓夢》影視作品相應的片段,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內容中描述的情景,這種環境的營造達到了創設學習氛圍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的一個途徑,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等都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結束語
傳統文化從我國古代流傳至今,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沖擊,高中階段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關鍵詞:有聲語言;主題觀念;意識形態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的觀念意識
觀念意識作為業界經常提到的名詞,它在我們當今日常語言和學術語言中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它的本來領域是政治理論,在這里它有時指隱藏的動機,有時指那些我們意識不到的、導致錯誤意識的因素,巴赫金用它指一種特定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力求得到社會意義的方式。”①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責任在于呈現,通過這種呈現,去體現主導觀念意識,使受眾得以感知創作主體的個人意識同主導意識的交互。有聲語言藝術對社會的意義不只是在于通過選擇、界定、評價和解釋等手段對原初的社會事實進行闡述,更在于通過意義化的語言實踐過程將駁雜紛亂的世界條理化,通過有聲語言去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有關國家和社會的主流觀念意識世界。因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的話語所體現出的傳統價值帶有強烈的主導性,也就是說創作主體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要同主流觀念意識相一致。創作主體的話語要根據文本而展開創作。一個時代的故事,是創作主體對這個時代人們總體行為特征的講述,任何一種行為被納入到時代的講述中、時代的習俗中時,行為主體不再是個人,而變成了體制所設定的集體意識的代表。例如2014年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齊越朗誦藝術節的主題定位“同抒愛國情共傳華夏聲”。作為創作主體的有聲語言藝術踐行者,首先應當確立的是傳統文化傳播的喉舌意識,必須維護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利益,捍衛傳統文化中的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的文化態度
在當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情況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對于整個時代而言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有聲語言傳播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作主體承擔著傳統文化傳播的責任。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作為有聲語言的施動者,對有聲語言有一定的駕馭能力,他的話語能夠充分體現創作者的文化態度。創作主體向受眾卑躬屈膝,一味的滿足受眾需求而不有所甄別地去傳播,就會喪失有聲語言藝術傳播的文化態度。可以說,一味的迎合大眾喪失自我傳統文化價值也就自動解除了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道德義務的生存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隨俗或是媚俗,通俗上講就是隨大流,“隨俗就是傳統的、教育的、現行意識形態或者說是時髦的產物,是某種先于或外在于個人生活的產物。”②我們倡導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主體話語的審美性,羅蘭•巴特曾經在他的隨筆中曾提到了“審美話語”這個概念,話語的審美在于這種審美活動提供給人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僅僅是視、聽、觸那樣的感覺經驗,也是觀念或意念的感覺化,或者說是思想的現在進行時態的狀況。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凝聚之學、兼容之學、突出儒家經世致用之學三個方面,其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價值的回歸,創作主體突出傳統文化話語,秉承傳統文化價值,增強審美性是其主要職責。現今來看有些藝術性的話語,由于缺乏對文化的細微性的把握,缺乏思想的進行時態,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語言頻頻出現在有聲語言藝術當中,這些難登大雅之堂、陳詞濫調的話語本身就是不思想的一種表現,話語中本身的修辭性和隱喻性對于語言本身的活動而言就是一種不間斷的思想活動,審美話語本身固有的理性的、細微的、思想在場感本身所擁有的深刻話語就排斥了所謂有聲語言藝術話語中的隨俗。真實的,活靈活現的思想性話語始終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語言藝術演出探索中,文化態度是演出行為下創作主體始終的追求!傳統文化最終要追尋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意義,而有聲語言的生存意義最終要通過對語言的探索去獲得,有聲語言演出機制同樣如此。不斷地對它的探索是追求傳統文化價值意義的所在。我們看到很多演出活動在人類經驗世界中產生的意義,其意義絕大多數要通過有聲語言表達才能實現。涵蓋個體經驗、群體經驗及人類往事的事實,一再被作為事件表述在演出活動當中;有聲語言演出作為經驗重現的一種方式,賦予了人類生存以意義,話語形式和話語意義之間所形成的張力和空間,正給傳統文化提供了傳承的可能。通過現今的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有聲語言藝術演出方式,我們言說著傳統文化,諦聽著來自歷史各個角落的文明現象。演出者的話語系統形成了一個具有指示價值的觀念意識世界,讓我們共同祝愿傳統文化通過有聲語言藝術演出活動能夠推陳出新,不斷涌現出好的形式、好的作品。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