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實踐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上訴人(原審原告)吳某。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銀行某支行。
吳某系1997年1月調入上海銀行某支行, 1997年3月被聘為該支行行長助理,并與該行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合同約定:支行根據經營和工作需要,有權調動吳某的工作崗位,吳某有權反映本人意見但必須服從調動。1997年12月25日,吳某以購買私房為由向該支行的小金庫借款人民幣10000元,一直未還。1998年6月12日,該支行上級機關發出吳某不再擔任該支行行長助理的通知,并于同年12月21日書面通知吳某至下屬營業部報到,但吳某表示異議。1999年2月8日、3月11日上海銀行某支行二次找吳某談話,要求其服從分配到崗工作,但吳某未予理睬,雖然出勤但未到崗。在被免去支行行長助理職務后,吳某還協助已被免職的原行長一起隱瞞單位帳外帳,并負責帳外帳帳冊及余留資金的保管。期間,吳某還填寫日期為任職期內的付款憑單,從帳外帳中支取現金購買超市禮券等。1999年4月29日,吳某又與原行長一起虛開價值7410元的發票兩張,抵充帳外帳支出。同年5月8日,吳某因涉嫌職務侵占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3日,吳某被批準逮捕。同年11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對吳某等人作出起訴意見書并移交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2000年6月9日,某區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書,認定:吳某被免去行長助理的職務后,協助該行原行長一起隱瞞單位“小金庫”,并先后以借款形式從“小金庫”內取得人民幣現金共計49000余元用于家庭生活。同年6月12日,吳某被釋放。此后吳某一直病假,直至2000年9月20日到崗上班。2000年12月19日,上海銀行某支行找吳某談話,并向其書面送達了“關于給予吳某違紀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決定”。吳某提出異議并拒收退工單及書面決定。次日,上海銀行某支行以掛號信方式向吳某送達了解除勞動合同決定及退工通知單。自同月20日起,吳某不再上班,并為此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查后認為,吳某的行為嚴重違反所在單位的規章制度和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上海銀行某支行與其解除勞動關系符合有關規定,遂裁決:對吳某要求撤銷上海銀行某支行對其作出的解除勞動合同決定之請求,不予支持。
吳某不服裁決,訴至一審法院,認為單位與其解除勞動關系是打擊報復,要求撤銷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恢復勞動關系。
上海銀行某支行則認為吳某違反該行的有關規定,違紀事實確鑿,該行與其解除勞動關系是有依據的,不同意吳某的訴請。
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吳某作為上海銀行某支行的領導成員,在任期間隱瞞私設帳外帳情況,并從中借款用于個人購房。在被免職后,不服從工作分配和調動,還協助他人隱瞞帳外帳,并采用各種方法從中支取錢款用于個人生活。其行為嚴重違反了勞動合同約定及企業規章制度的規定,給企業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上海銀行某支行據此對其作出解除勞動合同決定并無不妥,遂判決:吳某要求上海銀行某支行撤銷對其作出的違紀解除勞動關系決定、恢復勞動關系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判決后,吳某不服,提起上訴稱,該行雖有制度規定,但小金庫乃歷史遺留問題,各支行為消化利潤,均設有小金庫。在被免職后,其未去營業所報到以及沒有交出小金庫,是對無端遭免職的抗議。其被公安部門拘押系上海銀行某支行誣告,有意打擊報復。檢察院已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上海銀行某支行再以小金庫一事為由與其解除勞動合同沒有依據,是繼續實施迫害。
上海銀行某支行則認為,根據該行員工獎懲辦法等規定,違反本行及金融行業有關規定,造成嚴重差錯事故的,或者雖非嚴重差錯事故,但在規定時間內該上報而隱瞞不報的,應給予違紀解除勞動合同處理。吳某作為行長助理,在任期間對原行長私設帳外帳的違紀行為不抵制、不報告,反而從中借款用于購買私房且一直未還。該行根據有關規章制度及勞動合同約定,對吳某作出解除勞動合同決定并無不當。要求駁回吳某的訴請。
二審法院審理后認為,上海銀行的員工獎懲辦法明確規定,違反該行及金融行業有關規定,在規定時間內該上報而隱瞞不報的,應給予違紀解除勞動合同處理。吳某作為上海銀行某支行的行長助理,對此應該清楚。其對原行長私設帳外帳的行為知情不報并幫助隱瞞帳外帳、負責保管帳外帳帳冊及余留資金,與被免職的原行長一起虛填付款憑證,虛開發票抵充帳外帳支出的行為已嚴重違反了上海銀行某支行的規章制度。吳某對其被免職一事不滿,可以通過有關途徑反映,不能以此作為其不服從工作安排及繼續隱瞞帳外帳的理由。吳某的行為違反了勞動法、上海銀行某支行有關規章制度及雙方合同的約定。上海銀行某支行對其作出解除合同的決定并無不當。據此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是一起因勞動者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而被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糾紛。本案主要涉及問題是:
一、規章制度能否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依據。
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是指用人單位制定的適用于該單位的勞動規則,是勞動者在共同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各用人單位為加強管理、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各自的規章制度。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后,除了按約定提供服務外,還有遵守國家法律、法令、政策,遵守勞動紀律,遵守用人單位各項規章制度的義務。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的行為,國務院1982年制定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中已明確,用人單位可以給予警告直至開除的處分。而1995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也正式將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行為列入了用人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范圍。而通常情況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定的勞動合同中也都有勞動者必須遵守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原則約定。一些用人單位為在勞動用工過程中更占主動地位,常制定一些苛刻的所謂規章制度對勞動者進行各方面的限制。為防止用人單位權利濫用,在司法實踐中,對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所依據的有關規章制度仍需進行審查認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4月16日作出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此已予明確,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經過公示,且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可以作為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依據。這樣即保證了用人單位辭退違紀職工的合法性,也可以避免勞動者因不知相關規定的無意行為遭至辭退的不合理情況發生。因此,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對勞動者發生拘束力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得侵犯勞動者應享有的權益。二、對于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用人單位盡了告知的義務。告知的方式可以是通知、公告、組織學習等。有些單位在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之前將匯編成冊的規章制度事先交給勞動者的做法應當提倡。本案中,上海銀行某支行提出與吳某解除勞動合同所依據的是該行制定的《上海銀行勞動合同制實施辦法》及《上海銀行員工獎懲辦法》。此兩項規定與法不悖,且在該行中進行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吳某作為支行的行長助理對此是清楚的。因此,上述規定可以作為本案處理的依據。
二、吳某的行為是否違反了上海銀行某支行的規章制度。
私設帳外帳是嚴重違反財經紀律,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大量流失的違紀行為。國家三令五申,要求嚴肅財經紀律,增強法制觀念,杜絕私設“小金庫”現象。上海銀行某支行系金融機構,對此多次整頓、檢查。該行制定的獎懲辦法中亦規定有關“違反金融行業有關規定……在規定時間內該上報而隱瞞不報,應給予違紀解除勞動合同處理”。吳某作為上海銀行某支行的行長助理更應身體力行。其對原支行行長私設帳外帳的行為確無法抵制的,亦應及時向組織匯報。吳某知情不報違反了該行的規章制度。即使如吳某所述當時其系下屬,無法上報有關情況。在原行長被免去職務后,其亦應及時向組織匯報。但此時吳某仍繼續隱瞞帳外帳情況,其行為顯然已違反該行的規章制度。更嚴重的是吳某還負責保管帳外帳帳冊及余留資金,并與被免職的原行長一起虛填付款憑證,虛開發票抵充帳外帳支出。該違紀行為的主觀惡性已遠遠大于知情不報。吳某以“小金庫是歷史遺留問題,被免職后沒有交出小金庫是對無端遭免職的抗議”作為辯解顯然不能成立。上海銀行某支行根據吳某的違紀事實,按該行規定給予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一、抓住各種重大節日的契機,讓學生設計各類卡片
如,學校倡導書香滿校園活動,我讓學生設計和制作了書簽、書卡等,并做成展板,供大家學習;“六一”兒童節,我讓學生一起設計制作卡片,并在卡片上給最好的朋友寫一句祝福的話來慶祝自己的節日;“植樹節”我帶領學生設計制作各類保護樹木的標語,掛在校園的植物上,提醒大家愛護樹木,熱愛校園,從身邊做起。“三八婦女節”和“教師節”,我教學生制作賀卡和各種紙花獻給老師和媽媽等。學生在此類的活動中,有效地鞏固和實踐了紙編技術,并進行了有效的創新設計。
二、班級環境布置給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
抓住班級環境布置,以及每月一次出黑板報的機會,以勞技作品為框架、各科知識為內容進行設計創作。這樣的布置既美觀,有立體效果、層次感強,又有知識內涵。比如,設計以書簽為主題的板塊。結合勞技課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制作各種形態不一的精美的書簽,在書簽上寫上小詩、好詞好句、格言、名人名言、科學小知識和數學智慧題等。整個內部設計好后,再用彩帶或皺紋紙做成小花或者其他圖形鑲嵌在外框上,形成一版書簽特刊。在制作和設計過程中,老師在旁邊適當教學生剪、折、貼等手工技能。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中隊角、學習園地等欄目,把勞技課中紙工、編織、手工等等勞動技能融入設計中去。這樣既可以激勵優秀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營造一種愛動手的氛圍,創造一個交流、展示勞技活動成果的舞臺。
三、學校勞技室開辟創新作品展示
學校成立勞技教室,給學生一個展示作品的平臺。把學生各類創新作品進行展示,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往往作品得到展示的學生會產生一種成功的,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創新,樂于制作。同時也給參觀的學生一種學習的機會、創作的靈感。
四、爭當“護綠小天使”
通過開展爭當“環保護綠小天使”系列活動,讓隊員在爭當小天使的過程中學習勞動種植方面的知識,知道植物對人類的作用及受到熱愛勞動的教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調查學校植物的種類、名稱,并認領一棵樹,培養熱愛校園的情感。學生定期做到:
1.認識樹木,測量樹徑、高度,收集資料,填寫校園樹木調查表。
2.分小組認養樹木,每周定期澆水,并隨時關心,使樹木不遭受人為破壞。
3.觀察樹木生長情況,記好植物觀察日記。
學生在爭當“護綠小天使”的過程中,使所學的林木、花卉的種植知識有效地得到鞏固和應用。
五、成立“花山”實踐基地
一、健全組織,營造氛圍
1.健全制度,活動保障
為了加強勞動實踐基地管理,充分發揮其作用,我們結合當地實際、學校特點,制定了《勞動實踐基地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勞動實踐基地管理制度》《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安全應急事故處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使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證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2.領導重視,加強宣傳
為了確保我校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工作順利實施,學校聘請了農業種植專業技術員為我校的實踐基地輔導員,成立了由校長、專業技術員、校外輔導員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基地建設的管理、檢查、評估和協調工作。以德育主任、行政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組成勞動實踐活動指導小組,負責基地建設計劃的制訂、科研和運作。并成立勞動實踐基地教研組,以教研組長為主抓好勞技課題,負責基地建設的具體實施工作,使基地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從而確保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狠抓培訓,強化素質
抓好學校勞動教育,教師是關鍵。沒有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學生不可能掌握現代科技知識。我們把工作重點放在抓教師能力和水平提高上。我們采取坐下來學(通過網絡書籍學習)、請進來教(聘請農業技術人員講授),聘請本村有經驗的熱心人士,進行現場指導,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教學水平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學校建立了一支比較合理,穩定的勞動課教師隊伍,并選派有實踐經驗的老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
三、校本開發,學科整合
1.狠抓教學,實踐鍛煉
勞動課的主體是學生,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上,我們首先抓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質量。我們建立了班田責任制,做到領導包年級組,任課教師包班級,教師包學生。校田地從種到管到收,完全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為了使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各班級建立了勞動檔案,老師將每次勞動做好記錄,學生在每次勞動后都要寫日記;還設立了作物生長記錄,記錄了各種作物階段性長勢,不同植株的高度和葉片數,成熟收獲的時間等等。
2.編制校本,開發資源
我們的勞動實踐基地是實施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天然資源。為了給學生創造勞動實踐的機會,我們開發校本課程《勞動實踐課》,每星期一下午兩節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有學生勞動的基本技能、任務分配、農業種植方案、勞動實踐等環節,保障學生由理論向實踐的成長過程。使學生從課堂走向博大寬廣的大自然,從呆板的課本走向豐富多彩、生動的實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供了得以實施的土壤。
3.學科滲透,促進整合
勞動實踐課不但可以教給學生勞動的基本技能,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現代化經濟和市場發展狀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發明創造能力,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們加強綜合實踐、勞動、科學、品社、數學、音樂等學科之間的滲透,注重德育功能的發揮,在勞動基地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去除嬌氣,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對學生進行愛勞動、愛農村的教育,促進思想素質的提高,促進智育發展。學生參加勞動有利于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能夠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如,勞動課我們教學生勞動技能;品社課我們向學生進行勞動觀點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認識水平;數學課教給學生商品買賣的知識技能,使學生到草莓基地能夠幫助校外輔導員稱草莓,進行價格結算賣草莓;音樂課唱草莓歌、跳草莓舞;美術課畫草莓畫,編草莓報;語文課寫草莓文,促進了學科整合。
4.活動開展,強化效果
有了勞動實踐基地,我們組織學生們進行栽種、除草、收割等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增強了自理能力,培養了廣泛的愛好和興趣,樹立了科技意識,提高了素質。我們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公益勞動,勤工儉學、參觀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機會。
一、勞動是每一個的必然歸宿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勞動正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心理。通過讓學生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創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各自的創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膭趧訄龊希瑢W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學生通過默契協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主體地位,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劉天成.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資源規范研究課題研究報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關鍵詞:;實踐;認識;改造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哲學理論中最基礎的也是其核心的理念,實踐是人類存在的方式和生活發展的基礎,并借由實踐來體現人類的本質。哲學不僅是一直理念中的至上,實踐觀經典作家在批判地繼承了由康德到費爾巴哈實踐觀中的合理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它是唯一科學的實踐觀,實踐觀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實踐觀點既有歷史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解釋和說明世界,即從形而上學、宗教學等形式去解讀世界的本源,卻沒有把研究的眼光放在如何用理想指導實踐去改造世界,而實踐唯物主義的宗旨在于用革命的實踐去改造世界。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雹偎辛速M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認為兩種世界觀,兩種思維方式的共同缺陷都在于不懂得實踐在整個哲學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雹谝虼?,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則被唯心主義發展了,而唯心主義只是抽象地發展了這種能動性,“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的現實的感性活動。
的科學實踐觀是唯物主義實踐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謝林和黑格爾的實踐觀是唯心主義實踐觀與歷史唯心主義的結合,二者有天壤之別。實踐觀不僅批判地繼承了康德關于認識的能動性和辯證綜合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以及認識論與歷史哲學相聯系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關于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辯證聯系的思想,而且還從認識層面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拋棄了這些德國古典哲學家其理論的唯心主義基礎和純粹抽象的思辨,把認識論建立在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上,使之成了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
實踐的本質,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體,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但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按照人的意愿創造出的一個對象性的世界。這充分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因此又具有特殊性的特點。
的實踐觀也把辯證法引入了認識論,深刻地闡明了認識的辯證途徑和認識發展的總規律。它深刻地闡明了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也表明了實踐和認識的幾種辯證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無論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是社會科學知識,歸根到底都發源于實踐。人們只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使對象諸多隱藏的方面呈現出來,暴露出對象的真實狀態、屬性和本質、規律等不同的方面。同樣,人民也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使得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的同對象接觸,反映到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感覺經驗。形成各種各樣的自然科學知識,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社會的本質、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科學知識。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學會從個別中把握一般,由感覺上升到概念,形成理性知識,并以此指導實踐。實踐的需要及其發展,又形成新的認識,如此循環往復,推動著人們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使人們的認識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認識的有限性發展到認識的無限性,也使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由低級到高級,不斷深化,不斷發展。恩格斯曾經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雹墼既祟愔粦{本能適應環境,他們認識的主體與認識的客體尚未分化,隨著實踐即原始人的勞動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有了語言這一物質外殼,使得人類根據文字的形式逐漸地把人與環境對立并記錄下來,將自然環境作為自身認識和改造的外部對象,同時又在實踐中按照自己的認識和需要改造環境,使之符合人們自身的需要。
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和探索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總是在一定的認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人類的認識總是為各個時代社會實踐的特定需要服務的。人類之所以要認識自然,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使之服務于人類自身。世界上的事物無限多樣,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同時同等重要的進入人類認識活動的領域和視野,其中被人類關注和認識的對象,是由實踐活動的需要決定的。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币虼私茖W的發展,許多課題和科技發明都是由社會實踐的需要所決定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因為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優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堅持實踐的客觀性本質,堅持認識的對象是實踐的觀點,在真理標準論證的問題上,既能堅持真理標準的客觀性,也有余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真理標準劃清界限。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雹軐嵺`的這種普遍性和直接的現實性就能證明真理的現實性和力量。
實踐觀是從實踐出發勘察人的認識能力,借此來解決人的思維和認知內容的真理性以及思維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他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⑤它從實踐出發去理解自然、人和社會。在它看來,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實踐范圍內,被人類認識并且運用自身的能力和相應的各種手段和條件,才能作為人類生存基礎和認識的對象,而人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才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實踐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建立各種社會關系的中介,實踐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聯系的紐帶,沒有生產勞動實踐,沒有人及人類社會,因此“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雹?/p>
馬克思把實踐作為自己整個哲學的基礎,創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或實踐思維方式,也就是的實踐觀。經典作家,一方面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反對脫離實踐的純粹思辨、要求把理論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合理思想,另一方面,又克服了它僅僅把實踐理解為人的生活實踐,理解為謀利活動的局限性,把實踐確定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動的物質性的活動。以這種科學實踐范疇為基石,來建立自己嶄新的哲學――實踐的唯物主義。這種嶄新的哲學同舊哲學有本質的區別。
實踐觀既是一種嶄新的歷史觀說它是一種新的歷史觀,認為勞動實踐是理解整個社會歷史的“鑰匙”。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任何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在實踐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并且依賴余一定的條件和手段都是社會提供的,甚至實踐活動所改造和探索的對象也是人們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以往實踐活動的結果。并且隨著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變,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必然不斷發生歷史的變化,那種脫離具體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和具體歷史條件的抽象的“實踐”是根本不存在的。
這種新的世界觀把生產方式看作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生產方式的歷史,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歷史的變革;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的決定力量。
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生產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的主體,是認識的主體,同時也就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哲學在談到這種新的歷史觀及其同舊的歷史觀的本質區別的時候說:“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發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⑦”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
可見這種新的歷史觀也就是一種新的實踐觀,它是從實踐出發來解釋人類社會的歷史和觀念的東西。因此它是實踐觀與歷史觀的高度統一。這也是實踐觀的一個基本特征。雖然謝林和黑格爾的實踐觀同他們的歷史哲學也是有聯系的(特別是黑格爾已經闡明了以勞動工具為中介物的勞動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他們已經猜測到或已經模糊的認識到人類歷史是勞動實踐的產物。但是,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他們不是“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而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
總之,科學的實踐觀也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它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思維方式――實踐思維方式。我們學習的實踐觀,就是為了正確的運用實踐觀的理論到改造社會中去,而實踐觀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一直堅持的夢想。實踐觀所揭示的人類實踐活動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實現這個偉大夢想,即要遵循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必須以中國的現實發展狀況為基礎。實踐觀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論、歷史觀、認識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這就是實踐觀在哲學史上所作出的劃時代的貢獻。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中華民族的復興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和繁榮,而經濟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發展中起帶動作用和決定作用的一環。在經濟發展不斷深入的進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把握實踐觀中重點論的精髓,在全局的發展中充分發揮抓重點的政治智慧。(作者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學院)
注解:
①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第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②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第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④ 《馬列著作選讀?哲學》,第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一、以服務型學習理念推動研究生社會實踐創新
服務型學習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興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在課程中添加“服務性學習”的內容,學生在服務社會和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將學生學科知識與社會服務中學習實踐知識有機聯系起來,為學生創造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際的機會。針對我國高校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一)把服務性學習納入到研究生課程中,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的銜接。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從事社區服務而學習知識和技能、發展多方面能力,系統分析研究生社會實踐創新機制的負面障礙和根源,并尋求解決的有效途徑,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實踐氛圍,使研究生在服務性學習中促進其自身的專業領域發展,將研究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得到解決。
(二)結對式的實踐方式。研究生通過學校相關方面的引導,選擇與自身研究領域相關的服務對象,形成有組織、緊密型的對等服務關系的實踐方式。其核心并不是志愿服務,而是強調自身的素質的培養、專業技能的提高。開展結對式實踐要遵循雙向選擇,雙方有共同利益契合點,自主確定服務內容與形式,并在階段結束之后,對活動情況進行反思、總結,形成有老師指導、結對雙方共同參與的效果評價機制。
(三)突顯服務性實踐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社會實踐應注重研究生的主體和創造性,將學生的需要、專業領域置于核心地位,充分發揮研究生在實踐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高校聽取研究生對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意向,采納合理觀點,與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接軌,將所能夠提供的社會實踐項目列出供地方與企業任意選擇,地方與企業根據列出的項目結合自身的需求,與校方確定項目方案。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學校安排什么,地方接受什么,學生也就實踐什么的傳統,增強了社會實踐的針對性,提高了研究生社會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二、產學研聯合推動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創新
產學研聯合的目的在于學校與產業密切配合,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企業的科學研究開發,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用性,同時企業也能通過人才的作用,促進企業的科技管理進步。產學研聯合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主要是以產學研聯合為依托,以社會、工廠、農村為基地,把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以及研究生的專業學習緊密結合。以產學研聯合推動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創新,主要模式有:
(一)企業參與模式。企業人員在高校擔任兼職導師、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方式進行研究生培養。引進企業任意在高校兼任導師是國外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常用方式,企業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彌補在校教授理論扎實、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聘請他們到學校兼任導師,能拓寬研究生的專業視野,更好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二)依托項目模式。以項目、科研課題為載體,連接大學和企業,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使研究生有機會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其中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企業委托高校研究,另一種是高校和企業聯合攻關。企業委托高校研究生形式是指企業根據自身需要,將科研課題和項目委托高校教授和研究生進行研究開發,這種形式較靈活,合作周期沒有固定要求。高校與企業聯合攻關是指針對科研課題,高校和企業各自派人員組成研發團隊共同研究開發,這一形式可以使高校和企業的研發團隊得到充分鍛煉,為研究生培養創造良好的平臺。
三、強化體驗式教育,建立對接模式
體驗式社會實踐模式是通過與農戶家庭對接,讓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感受農民生產的勞累,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群眾觀念。這一形式突破以往實踐隊入住賓館、宿舍集中住宿的模式,以農戶家庭為活動基點,實踐隊員入住相應對接家庭,將基層實踐的情景體驗轉化為育人實效,切實增強了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實效。
(一)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村生活。今年西南大學選派志愿者服務團隊奔赴重慶各地農村,甚至進入滇東北最偏遠的田壩鄉涼山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鍛煉活動。隊員們與山民們一起挑水、做飯、施肥、挖洋芋、鑿石頭、放羊放馬,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真正的農村生活,鍛煉了自身吃苦耐勞的品質。
摘 要:現代工業大生產使現代人面臨著生命意識淡化的危機,包括工具理性膨脹的奴役,富足物質前的人格異化和整合思維的技術意識形態,本文通過分析家庭、學校、社會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重要性,明確審美教育對生命意識的積極引導作用并提出生命教育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審美實踐的建議。
關鍵詞:工業社會 生命教育 審美教育
作者簡介:劉雁,女,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09級研究生美學專業。
一、機器大生產導致生命意識的淡化
現代化的進程中,工具理性極度膨脹,富足的物質生活把人的意識淹沒,科技信息產品排擠和壓制人的情感、意識、價值。
(一)工具理性膨脹的奴役
現代社會機器大生產讓工具理性躍居主導地位。勞動被定義為完成機器無法完成的重復性工作,人的生命活力被扼殺。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認為,人的勞動變成商品中對象化的抽象勞動以后就完全按照商品生產的客觀規律進行,合理化的分工和計算使勞動者的目光停留在局部的事情上,勞動者把自身異化成了資本雇傭設備的一部分,體驗的是與自我相脫離、相對立的感覺。工具理性膨脹使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種精神退卻的痛苦中,整個社會都為數據和體制忽喜忽悲。大機器生產的漸進奴役和慢性麻痹使現代人間歇性忘卻勞動的煩躁和痛苦,主動地將生命價值體現在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現代工業社會不僅陷入經濟危機、政治危機、信仰危機,還有人的生存危機。
(二)物質富足的被動人格
現代工業文明通過機器大批量生產的方式使物質達到空前豐盛,富足的愉悅使消費不僅是滿足生存的需要,更是最大限度地占有。人的生活目標變成從商場購買好的一切,原來的理想和宗教讓位于占有欲。然而人們對物品膨脹無度的占有欲終究趕不上大生產的步伐,能力的貧乏和精神的空虛揮之不去。弗洛姆認為現代工業社會并不健全,物質大生產背后暗藏著罪惡:物質生活的富足以精神自由的喪失作為代價。確實如此,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把人的獨立、自由和批判的精神從有價值的實踐中轉移。當理性代替了過去的蒙昧,與此作為代價的是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被邊緣化。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物質富足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內涵,演變成一種物質的消極過剩,人格的活力被物質的占有欲望推動著。
(三)技術意識形態的控制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指出,科學技術正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它雖不同于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但同樣具有為社會辯護的功能。在弗洛姆看來,原始宗教意識形態的消失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沖破了宗教學說對自然的解釋,現代社會生產的“倫理道德”截斷了宗教對道德的詮釋,技術能力躍然成為道德的職責和源泉。技術意識形態突出作用于大眾傳播對社會的操控,它借助科技成就,通過無形的文化力量對社會進行整合,調節公眾生活,控制私人生存,把外在意識形態內化,把確定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加給人們,使人無法避免地消解內在的自由、獨立的決斷能力?,F代人通過各種宣傳鼓吹的所謂事實進行選擇,事實變成了一種目的后的附庸,技術進步使得工業社會成了一個單向度的,卻又是令人安然自得的極權主義社會。
二、工業社會中生命教育的審美實踐
(一)審美教育對生命意識的引導
改革開放的深入、網絡時代的來臨、長期的應試教育,現代人思維方式往往重現實而忽視理想,重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健康的社會需要充分肯定個性和生命自由,而審美教育是調劑高情感與高科技的重要途徑,對由現代工業革命帶來的生命價值危機和主體存在感喪失具有療傷作用。審美教育根據時代積極的審美需要,以形象與情感為特點,充分發揮審美教育功能,促使受教育者進行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發現、感受和創造美,形成自由、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格。審美教育在培養和發展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感性能力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在加強心靈教育方面,審美教育將美的情感融入思想和行為規范之中,使受教育者正確地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在激活生命價值觀方面,審美教育通過審美理解與審美體驗提升生命內涵對人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啟示。現代工業社會需要通過審美教育方式進行的生命教育凈化人們看待生命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生命教育的審美實踐,有利于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引導社會價值觀,讓受教育者超越現代工業社會的工具理性,正確面對物質富足帶來的正反面影響,擺脫技術意識形態帶來的挾持。
(二)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實施
生命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實踐,從實踐的環境來看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家庭實踐是學校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基礎,社會實踐是家庭實踐和學校實踐的繼續,學校實踐是家庭實踐與社會實踐的橋梁。在這三個環境中進行的生命教育審美實踐對引發受教育者關于生命的主動思考有積極的作用。
家庭是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搖籃,融合正確審美觀的家庭氛圍在生活中引導著生命教育。首先,父母要用正確的審美教育觀念引導孩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讓孩子感受世界的多彩,提供孩子主動參與探索生命存在意義的環境。接著,通過家庭照片、家庭故事和有趣的家庭集體活動加強家庭成員。同時,營造符合家庭經濟條件和氣質的藝術氛圍,讓每個成員在廣闊的藝術空間中找到寄托,通過喜歡的方式去再現價值。再而,通過家庭成員自信的態度互相激發珍惜生命的熱情,使成員積極投入工作、學習與生活。另外,家庭成員應主動提供生命關懷,在遭遇挫折和壓力時互相鼓勵,正視挫折與逆境。最后,親人的撫育和培養都讓一個生命附上了美好的意義,復雜而美妙的生命是個體存在的方式,不應隨意踐踏。
學校是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基地。學校是一個人接收系統教育的地方,更是實施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基本單位。首先,學校要轉變教育觀,擺脫“成績至上”的工具理性,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審美教育課堂上結合審美活動開展生命存在教育、生命價值教育、死亡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渺小與偉大。通過參觀、調查、宣傳、角色扮演,讓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正確認識工業物質文明。其次,學校應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協助他們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不僅能從學習中汲取知識養料來充實自我,更能使其在迷失方向時及時以興趣遷移。再而,學??砷_設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熱線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鼓勵他們以堅強的生命意志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社會是生命教育審美實踐的歸屬。面對現代工業社會文明帶來的復雜影響,應該采取客觀評價、積極利用的方式,不能矯枉過正。社會是每個人進行生命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終身課堂,全社會要共同致力營造讓人心身愉快的環境,實踐正確的消費觀,增強自我判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參與社區交流活動,積極為社會作貢獻,理解尊重生命。同時,借助現代高科技加強社會設施的審美建設,培養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樂的耳朵,讓影劇院、音樂廳、美術館、文化宮、圖書館走進生活,用游覽、娛樂、競賽的方式提高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另外,充分利用大眾文化力量,根據網絡、電視、電影、報刊等傳媒的審美特性去宣傳生命教育,通過感性的方式在全社會形成一股濃厚的珍愛生命的高尚風氣,建立與現代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美]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選[M].黃頌杰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論文摘要]黑格爾的實踐現提出了勞動是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的思想,指出了實踐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征,并把理論同實踐統一起來闡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從而為的實踐觀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料。但他的實踐觀帶有濃重的神秘與唯心主義的色彩,這是它的根本缺陷。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以“絕對理念”為基礎構建了其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此體系中他提出了有關辯證法及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比較正確的看法,如他對實踐的觀點就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對科學實踐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由于黑格爾的資產階級立場和唯心主義思想的束縛,因而在其體系中也出現了一些糟粕和謬誤。深入細致地分析黑格爾的實踐觀,對于全面、準確地把握和理解的實踐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黑格爾實踐觀的基本思想
黑格爾實踐觀的基本思想,主要散見于《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等著作中。概括起來,黑格爾是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述實踐的:
第一,黑格爾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實踐要素的內容。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流露出許多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勞動的思想。他認為:實踐是一個由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實現”—他物或被“創造出來的現實”三個環節組成的過程。在《邏輯學》中,黑格爾以純思辨的邏輯方式把這一過程表述為“行動的推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推論”,所以在黑格爾看來,實踐活動本身是觀念實現自己的活動,客觀不過是精神的異化。概念發展同時具有合目的性,實踐過程實際上是實現目的即自由的過程。人類的一切實踐,都是為了實現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實踐要素包括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和實踐客體;實踐因素包括實踐目的、實踐手段和實踐結果。這就是黑格爾對實踐概念的基本分析。
第二,黑格爾論述了實踐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首先,實踐具有目的性。黑格爾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而動物則沒有。動物雖然也有出自本能活動的“實踐”,但這種所謂“實踐”與人所獨有的實踐根本不同。動物所進行的活動不論多么精巧,均無目的性,都是不自覺的,是在本能的驅使下消極地適應自然界;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覺的能動性,是在意識、愿望支配下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表現了特有的目的性。黑格爾說:“人類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東西一那便是從開始就稱作‘理性’的東西,又從它的活動和自決的力量,稱作‘自由’?!奔词钦f,人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人的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化,而且表現在按照事物本質的認識進行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正如他所說的作為實踐的“善趨向于決定當前的世界,使之符合于自己的目的”。黑格爾認為,實踐是由主體的目的達到客觀現實。他說:“行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來就是與現實聯系著的,而且目的與現實的這個統一性就是行動的概念;行為之所以發生,乃是因為行動自在自為地即是客觀現實的本質?!逼浯?,實踐具有中介性。黑格爾提及的目的性實現所需要的手段。就體現了實踐的中介性。他說:“目的通過手段與客觀性相結合,并且在客觀性中與自身相結合。手段是推論的中項。”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手段,黑格爾批判了拋開手段的主觀性和空想。他指出:“當有限概念的主觀性輕蔑地拋掉手段時,它在它的目的中便不會達到[比手段]更好的東西?!奔词钦f拋棄手段,目的就是只能停滯在主觀性中,顯然黑格爾關于實踐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在他關于人類實踐活動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黑格爾論述認識和實踐關系的時候,表述了實踐高于理論的思想,提示了實踐的現實性品格。黑格爾指出:“理智的工作僅在于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這世界成為如此?!崩碚撆c實踐相比,“這種觀念(指實踐觀念)比上述認識的觀念更高級,因為這種觀念不僅具有普適東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單純現實東西的品格”。這是因為,理論認識雖然是從客觀世界為自己取得規定的內容,揭示出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具有一般性的特點,但對于這種活動本身,客觀對象仍然外在于表現理論的概念,概念尚未將自身規定為對象的本質,僅限于主觀性方面。它所包含的實踐的意向和因素,只是一種潛在的設想,還不是現實的東西。而實踐這一具有普適性的活動,則是揚棄客觀世界的片面性的現實力量,它能改造客觀對象,以符合概念的本質要求,使概念獲得客觀的現實性。從理論和實踐的比較中,黑格爾指出了實踐的特征: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資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資格”。
第三,黑格爾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必然環節,并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在黑格爾看來,理念自身的辯證過程即認識。他說:“理念作為過程,它自身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理念的第一個形式為生命……理念的第二個形式……就是作為認識的理念,這種認識又表現為理論的理念與實踐的理念這雙重形態,認識的過程以恢復那經過區別而豐富了的唯一為其結果。由此得出理念的第三個形式,即絕對理念?!辈⑶宜J為,在認識過程的單一活動里,主客觀還未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統一,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前者的特點是從客體到主體,接受客觀世界的內容于主體之內,以消除主體的片面性、抽象性,認知這世界是如何;實踐活動的特點是從主體到客體,把客觀世界當作不符合“應當”的一堆偶然的事實、虛幻的形態的聚集,當作有待改造的東西,憑借主體的內在本性改造客體,把世界做成“應如何”。
黑格爾所說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整理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客觀的活動,他所指的客觀世界是由概念建立起來的,而由概念建立起來的客觀世界,最初并不與概念相符合,實踐活動則以主觀必然性來整理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使之與概念相符合,從而揚棄了客觀世界的客觀性的片面性。黑格爾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他看來,不論是理論活動,還是實踐活動,就其自身來說,都還是片面的。理智停留在“是如此”上,意志停留在世界“應如此”上。他認為理念必然不會停留在主觀性里面,而是要揚棄它的主觀性并表現自身為客觀的東西。那么,理念就必須通過一個中介使客觀世界同自己相符合,這個中介就是實踐。黑格爾認為,事實上,世界為“絕對理念”所主宰,“它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因此,他主張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真理乃是“理論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
黑格爾把實踐引入認識論,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猜測到了人類認識世界、獲得真理的實際過程,猜測到了把實踐和認識結合起來的必要性,把二者都看成是認識過程的必然環節,克服了康德哲學的缺陷;并且突出了認識主體的能動方面,提出了主體不僅要認識客體,而且應當憑借主體能動地規定并改造這個世界,也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消極直觀的缺陷。
第四,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首先,他在關于實踐的目的性的論述中,指出實踐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自由,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就暗示了真理標準的問題。也就是說,關于主體與客體統一的過程,就包含了主觀的東西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理論與實踐是否統一的問題。從黑格爾對邏輯范疇發展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他接近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黑格爾在“客觀性”向“觀念”的推演過程中,提出了目的性這一范疇作為中間環節。他認為,合目的性的活動即是實踐活動,要實現目的,就要通過手段。他把人的有目的活動看作是一種推理,在目的、手段(工具)、對象三項中,工具作為中項,從屬于目的而與對象直接發生關系,他把這種有目的地利用工具的活動叫做“理性的技巧”。他說:“理性的技巧一般講來,具體表現在一種利用工具的活動里,這種理性的活動一方面讓事物按照它們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預其過程,但同時卻正好實現了它自己的目的。”他認為目的通過手段即實踐與客觀性相結合,得以實現后,就達到了主客觀的統一,也就是達到了絕對理念,即真理。
其次,在黑格爾看來,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把實踐和認識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主客觀的絕對同一,達到客觀的絕對的真理,而達到客觀的絕對的真理,也就是以實踐檢驗了認識的真理性。他認為,“行動的結果是對主觀認識的檢驗和真實存在著的客觀性的標準”,列寧對黑格爾關于人通過“改變外部現實”的活動,消滅假象,達到真理的思想評價很高。黑格爾認為,理論的認識活動不能達到對事物全面的內在聯系的認識,而要認識事物的本質,須進一步認識構成客觀外部世界的概念自身。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達到對客觀事物內部概念自身的認識,達到對整個理念體系的認識。他認為客觀世界符合概念才是真理,由概念建立起來的客觀外部世界最初并不與概念相符合,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作用于客觀世界,使其發生變化,從而揚棄了其中的不與概念相符合的特性方面,深入到客觀外部世界的本質,使它成為與概念相符合的現實,達到了主客觀的絕對統一,即絕對真理。
黑格爾實踐觀中雖然有不少天才的合理的猜想,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缺陷:
第一,雖然黑格爾運用了科學的實踐活動概念,但卻把實踐活動歸結為絕對理念的精神性活動,把人的實踐看成是概念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物質活動。認識實踐的過程,也就是思維自身運動的過程,實現主客觀統一的過程,達到絕對理念的過程。所以,黑格爾的實踐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第二,他看到了實踐的基本構成,卻錯誤地規定了各要素的含義。在其實踐要素中,也包括主體、客體和中介,和的實踐觀相似,但其主體卻是“絕對理念”的自我認識;客體雖指的是客觀世界,內容雖然也是客觀的,但卻不是指客觀的物質世界,而是指作為客觀物質世界本質的客觀概念和思想。
第三,他的實踐僅是在道德修養方面,如“意志或理念的實踐活動”,其目標是“實現善”,而沒意識到實踐還具有世界觀意義、價值觀意義和認識論意義。
第四,雖然黑格爾把實踐引入到認識論,但他的認識過程卻是:認識一實踐—認識,他所說的認識和實踐都是建立在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的,他僅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一個必然環節,沒看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源泉,沒看到人們是通過實踐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從而獲得邏輯范疇的。他認為,是邏輯范疇通過實踐自我認識,從而使客觀與概念相符合。因此,他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正像列寧所評價的,他的實踐檢驗的是客觀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檢驗客觀是否符合主觀,所以歸根結底也是唯心主義的。因此,黑格爾的實踐觀在其形式上帶有濃重的神秘和唯心的色彩,這是他的根本缺陷。
二、黑格爾實踐觀在哲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爾的實踐觀,是在對認識史上的有關實踐思想的繼承、改造和發展基礎上而確立的,在其學說中居于顯著地位。同時這一實踐觀對于科學實踐觀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古希臘,實踐已成為一個哲學范疇。古希臘先哲們雖然也研究生產活動和科學活動,不過他們所講的實踐,都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實踐活動。即把實踐理解為倫理活動。同時,又把理論活動看作是優于實踐以至脫離實踐的優秀活動。亞里士多德曾為此作過論證:從知識的層次來看,理論知識屬于智慧的最高層次,因為它掌握了原理和普遍原因,其他學科和技術則低于它。從知識的目的來看,理論知識不以實用為目的,不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人世快樂為目的,它出于驚異,為求知而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亞里士多德有關實踐的思想的兩點論述:一是“離開了行動,真理與謬誤和善與惡,就是同類的東西了”,乃含有在實踐中才能明辨什么是真理和謬誤的問題;二是他認為,在實踐方面,不但人們理性認識起作用,而且非理性的東西,例如激情,也在起作用。只有熱情與理性發生關系,并服從理性,使理性與非理性統一起來,這樣的行為才是美德。他的關于實踐的思想,盡管也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然而不過是他在對政治、倫理等問題的探討中附帶提及的。因此,盡管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范疇比他以前的哲學家豐富得多,正確得多,但從本質上看,實踐在他那里還不是嚴格意義下的哲學認識論的范疇。
在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如英國的培根和法國的狄德羅都極力強調哲學的實踐方面,但仍受傳統哲學的思想束縛。“我思”的認識論仍是一種靜觀。在此情況下,人的主體能動性,知識就是力量的理念被機械論所吞沒。人的認識只是被動地觀看自然,人的實踐作為倫理活動不是對神的理智的愛就是走向以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康德哲學革命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修正了傳統哲學的理論高于實踐以至脫離實踐的教條,提出了實踐高于理論的主張。康德指出:人類關于本質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實踐領域中才能得到滿足。理論理性是現象界法則的源泉,實踐理性是本體界法則的根據。因此實踐對于理論便有優先的地位:現象統一于本體。實踐對理論的優先性還在于自由是純粹理性體系的拱心石。由于實踐理性保證了本體界的客觀實在性,理論理性的現象知識才有可靠的基礎。自由作為先驗的理念盡管對知識沒有構成性作用,卻有調整性作用。實踐理性為理論指明其來源、目的和意義。然而,康德對實踐的高揚卻以認識與實踐的分離為代價。康德自己宣稱,自由之所以成立,關鍵在于把認識與實踐分開。這種把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引起了其理論上的種種矛盾。
康德提出的觀點為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與實踐的結合原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費希特努力消除康德關于認識和實踐的矛盾。他發揮了康德的“自由是整個理性體系的拱心石”這一原則,以實踐理性為基礎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他就不僅把理論認識作為自我的行動,而且把實踐第一次賦以認識論的意義,即第一次把實踐引入認識論。知識學的第一原理自我設定自我,它作為本原行動,表達了自我決定的自由意志。又表達了認識的根本條件,即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性。第一原理一開始就表述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突出了實踐高于理論的優先性思想。但是,費希特沒有能根據這種認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來解決自我與非我的對立。這是因為他的實踐概念只是主觀的道德努力和沖動,這種沖動不能對客體有因果性,僅停留在觀念活動上。因此自我只能在觀念上而不能在現實上創造非我。他沒有找到一種對客體起因果性作用的目的性活動。因而也就無法克服絕對自我的主觀性。
關健詞: 人學 實踐唯物主義 現實活動
人學研究的興起是世界哲學的主潮,雖然它在中國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受到國內哲學界的廣泛關注,已成蓬勃之勢,學者們采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哲學。人學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它就有理由成為相關領域的典型代表而起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時代精神的結晶,是先進思想的代表。因此,在人文學科領域內它將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何建設當代的人學仍然是一個必項受重視的前提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我認為,人學的建設必須注重它的實踐唯物主義品格,以實踐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作為人學建設的指導思想。
一、實踐唯物主義是哲學的本質特征
實踐概念在馬克思1845年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有過重要的論述,馬克思是以實踐為基礎去批判舊唯物主義,建立新唯物主義的。整個的歷史觀都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頭就批評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指出它們的主要缺點是不把事實、現實、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在人對自然界的關系的問題上,舊唯物主義哲學僅靠感性的直觀不可能了解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達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統一。真正實現這種統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觀活動,即物質生產勞動(這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首要的內容)。因此,作為哲學范疇的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內容,便是表現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的物質生產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概念的提出才使馬克思決定性地超出了費爾巴哈。他不僅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而且根據唯物主義的原則改造了他的辯證法,從而積極地揚棄和克服黑格爾哲學。
實踐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意識的關系。這些關系的總和又構成了現存世界中的基本關系,實踐是人在現存世界的生活過程中最基本的生存狀態,是在實踐過程中的人。可以說,實踐以縮影的形式映視著現存世界,它蘊含著現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類所面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因此,哲學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而從實踐出發理解現存世界的根本點在于從物質實踐出發去把握現存世界,把物質生產活動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作為現存世界的基礎。由此看來,把哲學規定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的定義,它所表明的不是一種要把理論付諸行動的哲學態度,而是指實踐的觀點是哲學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哲學的建構原則。實踐的唯物主義構成了哲學的本質特征。
二、人學研究的中心內容與實踐唯物主義的共同點是現實活動中的人
實踐活動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其自身意識的關系,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如前所述,處于實踐活動中的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體的人、現實的人?!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具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首先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才能開始其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中人面對世界首先展開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人對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即勞動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第一要素”。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因此,對于來說,實踐絕不是從“人的本質”或“人的特性”中引伸出來的人本主義的概念,而是從人的現實存在即他們的現實生活關系中概括出來的概念。它內在包含著人對自然界及人對社會的雙向互動關系,實踐活動首先是人的感性的物質活動,偏離了這一點,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不是實踐唯物主義的歷史要求。所以,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即實踐的唯物主義觀點),我們必須把人理解為從事實際活動、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實踐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人的活動特別是從人的感性活動、實踐出發,才能理解人的現實的存在和人的現實的特性和本質。由于人的各種形式的活動都是人在歷史中的行動,它們是歷史性的,又是歷史地變化的發展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質,都不是固定不變、始終如一的,而是隨著人的歷史性的活動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學研究與實踐的唯物主義有著共同點――現實的人的活動,正是這種活動聯結了人學與實踐唯物主義的關系,使得人學以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研究人,研究人的現實生產生活活動,研究人的本質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關于人的學問。在二者的關系上,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要求更具基礎性、優先性,這需要從哲學與人學關系的分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