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勞動實踐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教育何去何從
“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好像是商家們蠱惑家長最為有效的廣告詞,而相當一些專業教育機構更是把所謂的特長開發作為打開家長腰包的“金鑰匙”,在這樣的輿論攻勢的影響下,家長們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筆者這樣說絕不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家長們之所以熱衷于開發孩子的特長,說到底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彌補自己生命的遺憾,二是延續自己的夢想。各種專業機構之所以生意火暴,無非是利用了家長們這種補償心理和追夢情結,“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功利性口號成為家長們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支柱,并以此作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信條。于是我們把終生發展的堅韌過程自欺欺人地寄托于三至五年早期的定型培養,我們冒著犧牲兒童現實幸福的危險去賭注孩子們虛無縹緲的未來幸福。
我個人認為,比讀書求知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親歷實踐和與人的溝通交流的能力,至少也應該是同等重要。因此,我認為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聽一場交響樂,讓孩子體驗協調之美,感悟合作之重要;也可以帶孩子到農村去參加田間勞動,讓孩子體驗泥土的芬芳,感悟勞動是內心幸福與快樂的源泉;可以帶孩子去觀察拾荒部落一天的生活,讓孩子去體驗人世間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感悟拾荒者別樣的幸福與憂傷;也可以帶孩子到特殊教育學校去觀察特殊兒童一天的生活,讓孩子體驗人世間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感悟我們習以為常的健康其實已經多么地不平常。你帶他到城市,你領他去鄉村;你陪他爬高山,你伴他趟平原;你也和他一起悠悠走過老街古巷;當然更可以光顧小吃攤點。總之要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感悟生活!
另外,教育情懷也是師者和為人父母者不可或缺的素質。何謂教育情懷?我認為它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能夠深刻地理解教育,二是能夠激情地投身教育。所謂深刻地理解教育就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質。教育最為本質的意義就是要喚醒靈魂,教育最崇高的目標就是要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導向真善美。所謂激情地投身教育就是時時刻刻都保有一顆明敏的心靈,和每一個天真無邪的生命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感動著孩子們的感動,幸福著孩子們的幸福。一旦擁有這樣的情懷,我們就可以在日常化的教學生活和教學生活的靈動性之間尋找到詩意的生存空間;擁有這樣的情懷,我們既可以享受日常職業生活的安全感,又可以擺脫日常職業生活的乏味感。
當教師和家長擁有了這樣的情懷,就不會歧視任何生命,孩子因此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實現生命的主動發展、和諧發展與終生發展;而當每個人都擁有了這樣的情懷,我們就應該堅信中國教育已經和中國社會一道沐浴在未來明媚的祥光之中!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實踐活動;家庭實踐;學校實踐
如今的思想品德課早已摘掉了“講大道理,說條條框框,枯燥、乏味”的舊帽子,而是越來越具有活力,不僅形式多樣,而且更加新穎獨特,尤其以注重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于教學課堂中。
一、開展實踐活動的意義
(一)開展實踐活動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初中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學生不滿足于單純書本知識的接受性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培養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成為與時俱進的人。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能夠促進他們對家庭、學校、社會的了解,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結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開展實踐活動是思想品德課自身特點的需要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思想品德本質上不是一套知識體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的習慣和養成的課程。實踐能夠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也可以加強和鞏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教師多引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感悟、體驗,變封閉教學為開放教育,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為社會培養道德高尚的人。
(三)開展實踐活動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需要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首先,我們要明確實踐是學習知識理論的目的。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競爭激烈,更要求很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就會偏離學習的根本目的,單純為了掌握書本知識,為了考試和分數而學,就可能導致“高分低能”或“混文憑”的結果。其次,實踐活動一方面使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親身檢驗了書上理論的正誤;另一方面使學生學到課堂上、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綜合能力,為學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實際鍛煉的機會。
二、實踐活動的開展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它包括學習性的實踐,人際交往的實踐,社會公益性的實踐,自立自理的實踐等。開展實踐活動就是立足于社會,著眼于學校,致力于家庭。
(一)家庭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后盾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我們的情感棲息地、娛樂天地和今后以發展的大本營,也是思想品德課開展實踐活動的場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家庭道德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回家給父母洗腳;安排學生在周六、周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回家與父母談一次心,并做好談心記錄和反思等,讓學生在自己的家庭實踐活動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被愛,為正確處理和化解親子關系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奠定了情感基礎。家庭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開放性的,通過具體的家庭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自參與,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其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二)課堂是開展實踐活動的陣地
思想品德教學是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課堂是開放的,教學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是實踐探究活動、演講辯論、情境表演、主題班會等形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合作與競爭之間的關系,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團隊精神的價值;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消防疏散演練,從中體驗和感悟到生命的重要,進而去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組織學生參與誠信校園的建設,從而體驗到高尚品德的魅力,感悟出高尚情操的力量;實踐證明,豐富而有意義的思想品德實踐活動是深受學生們歡迎的,學生們喜歡參與并樂于參與,這本身就說明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在實踐中把從課堂上學到知識生活化、具體化,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統一和有機結合。
(三)社會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前線
一、家校聯合的示范性,促進小學生的德育養成
在家庭活動中,會遇到很多反應家長或者其他家庭成員道德的問題,學生處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家長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成為學生的模范和表率,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品質。當然,如果在家庭活動中遇到家庭成員道德素養較差的情況,小學生會結合在課堂上學到的道德內容,有所感悟,指出家長的錯誤,獲得新的道德體驗。如,小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學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要求,如果家L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嚴格遵守交通信號燈,堅持走人行橫道,孩子則會向學習家長,培養講文明、懂規矩的優良道德。如果有的家長出現了闖紅燈、橫穿馬路等不文明的行為,孩子則可能給家長指出錯誤,糾正錯誤。總之,家長堅持示范性,對孩子的教育就有促進作用,反之亦然。
二、家校聯合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
1.愛勞動、講衛生的優良品質。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是家校聯合,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小學思想品德教師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如晚飯前布置飯桌、飯后收拾碗筷、打掃衛生等,并將相關的圖片提交到家庭作業交流平臺。二是尊重并感恩別人的勞動成果。如開展家庭勞動體驗活動“我和媽媽互換角色”,體驗媽媽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媽媽的勞動量很大、很辛苦。體會到媽媽勞動的辛苦,不要隨地扔垃圾,不要弄臟了家里的地板等。三是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求小學生自己的個人衛生自己做,并要求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完成,要求家長監督小學生洗澡洗頭、換衣服、剪指甲等個人衛生問題的完成情況,是家長幫助完成還是個人獨立完成,家長通過寫小紙條的方式將孩子的家庭表現反映給教師,對于不良習慣,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做專項教育。
2.遵紀律、重安全的優良品質。一是遵守交通,注意安全。家校聯合調查學生每天上學、放學的交通工具,課堂教學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家長接送孩子過程中要結合路上的交通狀況,給孩子講述交通知識,并通過現場觀察,讓學生懂得遵守交通規矩的重要性。如,在一個擁堵的交通路口,有的人亂闖紅燈,遇到交通事故。有人違規超車,造成交通擁堵甚至交通癱瘓。二是不買小攤販吃食,注意食品衛生安全。大多數小學校門口都會有一些無證攤販在出售不衛生食品,家校聯合共同監督孩子不要隨意購買,不衛生的食品對健康不利。
3.愛學習、懂知識的良好品質。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技能是學生的必備品質。一是通過家校聯合建立學習反饋機制,有利于小學思想品德教師的針對性課堂教學。如建立“預習卡”制度,學校教師布置了課前預習內容,學生在家庭作業中完成得怎么,家長要做出評價,并反饋給教師。二是通過家校聯合動態跟蹤學生的學習動態變化。有的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會出現大的波動。如有的孩子因為迷上了電子游戲,導致上課不聽講,作業完不成,成績下降等情況,家校聯合的雙向溝通平臺,家長將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反饋給教師,教師將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反饋給家長,雙方約定應對措施,共同教育。
三、小學品德教學中家校聯合的具體措施
1.家校聯合,合理衡量學生的品德狀況。學生家長要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如學習、勞動、公德意識等方面做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表現不好的“后進生”,要具體分析原因。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根據家長的評價,觀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正確地分析其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對于教育效果的評價,也需要家校動態跟蹤,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
2.家校聯合,健全“小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制度。評價制度能詳細記錄學生在不同年紀、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中的道德表現,既需要家長記錄家庭表現,也需要教師記錄學校表現。要盡可能詳盡、精確地評價一個學生的道德變化情況。
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針對原來學校德育工作目標“高大全”、內容“假舊空”、方法簡單無力、評價主觀模糊、實效性差等問題,宜賓縣把德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實踐,總結提煉出了“德育三化”模式,即德育目標具體化,德育活動主題化,德育評價情境化。并把它作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長效教育機制建設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把研究目標確定為構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自成體系、便于操作、能夠量化的創新性德育模式。經過近8年的深入研究,該參加實驗的教師、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具有針對性、創新性、貼近性、全時空、情景評價等特點。
二、“德育三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德育三化”模式一經提出,便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德育主題活動實行每年一個重點,每月一個主凸顯德育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首列主題班會課大賽,2007年的主題是“弘揚傳統美德”,2008年的主題是“文明禮儀伴我行”,2009年的主題是“自立自強我能行”,2010的主題是“學會關愛”,2011年的主題是“學會感恩”。
確立“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三愛’教育為核心,以基礎文明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線”的德育具體目標。
首先,分學段確定德育具體目標,制定具體的德育實施方案,構建德育工作機制。其次,各校分年級確定具體的德育目標。最后,根據每一位學生實際制定具體的德育目標。
幼兒階段:培養良好的基本生活、衛生習慣、行為習慣,懂得對教師、同學和親人的基本禮貌。
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具有良好的待人接物習慣和健康、開朗的心理,初步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品質及誠信意識、環保意識等。
初中階段:培養初步的時間觀念、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熱愛班級和學校,愛護集體榮譽,熱心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熱愛勞動,具有一定勞動技能,學會恰當安排學習、生活和休閑,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設施,具有尊重、關心、愛護、幫助他人的品質,待人誠懇、善良,正確交友,尊重異性同學;初步具有民主法制意識,基本懂得責任、權利、義務的關系,學會獨立思考,不輕信盲從,正確評價自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生活節儉,自重自強,不向父母提過高要求。
多維度確立德育活動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
根據德育時代性、科學性要求,教育局確立了每年的德育主題。各鄉鎮學校根據自身實際細化德育主題,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天天有內容”。每次活動有計劃、有方案,有反思、有資料呈現。
德育活動主題設計從內容上分為:在培養思想觀念上確立主題,如傳統美德、社會公德教育;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在培養行為習慣上確立主題,如從《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文明禮儀常規》、《校外行為常規》等規范中確立德育主題,加強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在培養心理健康上確立主題,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矯治等。
德育主題設計從時間上分為:長期性主題活動和階段性活動主題。長期性主題活動,如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愛國教育、誠信教育等。階段主題活動,為重要人物(如時代英雄人物、時代先進人物等)和重要紀念日(如國慶節、勞動節、元旦節、兒童節、青年節、建軍節、建黨節等)開展紀念活動。開學第一個月定為“養成教育活動月”。每年兩個假期分別為學生德育社會實踐月,學校要積極和家長聯系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親情教育、感恩教育。
德育主題設計從形式上分為:游戲類,如各種趣味活動、表演活動;競賽類,如各種比賽、競賽;傾訴(聽)類,如各種演講、報告、展覽;思辨類,如各種討論、辯論;實踐類,如各種家庭、校內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德育主題設計從空間上分為:在校園要創造性搞好校園綠化、美化、凈化、亮化、文化,實現環境育人:在教室要根據學生特點布置和美化教室,辦好學習園地、學生特長展示臺等;在寢室要從安全、和諧、優美等方面開展星級寢室、文明寢室等評比;在家庭要引導家長營造溫馨、和美、健康、上進的家庭氛圍,建設愛勞動、愛學習、愛科學的新型家庭等等。
構建多元化德育情景評價新手段,讓學生在一個個情景中,表現出一個個向善向上的具體行為。
研究表明,品德要經過行為來外化,行為大多能反映品德的影子。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和考查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表現,來判定學生品德水平的高低。
在全縣層面,由縣上統一組織德育情景化評價,用來評價各校的德育成效。通過隨機抽查詢問師生、對學生現場設置德育情景、實行德育實踐行為檢測、設置禮儀常規現場情景、公民道德建設基本綱要現場情景、安全法制教育、飲食衛生現場情景等,對學校德育效果進行不定期和定期集中、量化評價。
在學校層面,德育工作從表面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實質上它與教師師德修養密切聯系,教職工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身教重于言教即為人師表。上級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學校教職工德育水平實行全員、全程、全面評價。學校通過對學生的文明禮貌每周評、每月評、每期評、年終評的全程評價。對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在社會講社會公共道德、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等方面的評價,作為對教職工德育工作評價的主要依據,從而達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在班級層面,教師對學生實行德育發展性評價。教師關注學生在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激發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其不斷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
一、 豐富生活空間,尋找源頭活水。
生活是作文之源。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作文教學必須與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去拓寬生活范圍,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從而產生表達的需要。
1. 擔當家庭成員角色,在勞動中積累素材。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家庭里的瑣事,諸如買菜、拖地、洗衣等,一律不讓孩子動手,讓孩子失去體驗生活的機會,所以,學生們寫起家庭生活總是枯燥乏味。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在家里完成一些家務勞動,如掃地、整理房間、到超市購物、燒飯等,家務勞動任務由簡單到復雜,并提出一定要求,讓學生寫一些日記或主題作文,學生有了親身的生活經歷,他們寫起來,內容上沒有難度,語言上更富有真情實感。
2. 引領學生走進經典,在閱讀中積累素材。我們的學生現在大多過著學校、家庭兩點一線或教室、食堂和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對社會了解的機會比較少,感悟人生比較膚淺,這就需要通過閱讀彌補他們的不足。我們要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引領他們走進經典。可以結合語文教材的主題單元,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如初一新生入學,可以結合“親近文學”這一主題,向學生推薦名家名篇,組織學生做讀書卡片、舉行寫讀書心得比賽等活動;還可以利用網絡閱讀、收看專題電視節目“百家講壇”途徑,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而達到激發閱讀興趣,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語文素材目的。
3. 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在體驗中積累素材。在我們的很多教師的作文課上,常常是按照單元作文教學的要求布置學生練筆,有的作文內容學生沒有生活體驗,如果讓學生對陌生的事情進行作文,他們是難以寫出切身體驗的,也寫不出好作文。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作文素材的重要的源泉之一,我們應有計劃地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生活,積累作文素材。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學生中開展:做一天值日班長,當半天小交警,進行一次采訪活動等。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觀察到很多的事情進展過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體驗探究的無窮樂趣,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內容的作文,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了。
二、 科學指導訓練,提高寫作實效。
寫作是復雜的腦力勞動,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涉及到語言表達、情感態度、結構布局等很多方面,可以這樣說,寫作指導訓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鑒模仿指導。模仿是人的天性,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模仿”起步,對學生進行作文能力訓練。呂叔湘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能力,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 范文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訴學生某類文章該寫什么和怎樣寫,這比任何指導都清楚明了,模仿范文是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茅盾曾說過:“模仿可以說創造的第一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從語句、片段簡單的仿寫開始,再到整篇文章仿寫,也可以提供不同角度寫法的文章,讓學生在比較中去思考文章的寫法,去訓練寫作能力。
2. “下水”示范指導。作文教學僅靠模仿范文的寫法是遠遠不夠的。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說:“有的作文雖然可以讓學生按‘例文’去依葫蘆畫瓢,但‘畫’的畢竟是‘瓢’,而不是‘葫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示范――寫個樣子給學生看看。”[2]教師只有經常寫“下水文”,對選材、構思、立意等有了自己的思考,對學生的作文困難了然于心,對學生的作文指導才有針對性,學生作文才會少走彎路。于永正先生在三十多年作文教學中,堅持寫“下水文”,采取“下水”指導的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 系統訓練指導。新實施后,全國出現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這些教材都有意識地加強了作文教學,每個單元后,都有一個作文專題訓練。但總體而言,規范有序的作文訓練還不夠明晰。作文訓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情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系列訓練:寫作習慣的訓練。一般包括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勤于閱讀和積累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列提綱打腹稿的習慣,反復斟酌修改的習慣等;寫作知識的訓練。主要抓住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修改等環節進行訓練;文章體裁的訓練。要圍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四類文體進行訓練。命題形式的訓練。近年來,常見的命題形式有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各類命題作文要訓練學生掌握基本要求。
三、 建立評價機制,增強寫作信心。
魯迅先生曾要求人們“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修改文是提高質量的重要步驟,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要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激發寫興趣,增強寫作信心。
1. 自評修改法。小聲朗讀自己的作文初稿,圍繞作文要求和寫作的重點修改草稿。讀文章時,注意標點是否漏缺,使用是否正確;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加字漏字;句子是否通順、完整;是否有主次,重點突出……文章中的一些問題,通過朗讀顯露出來,通過及時的糾正、加工,就能基本達到訓練的要求。樹立學生“寫好”作文的信心。
2. 互評批改法。魏書生老師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學生互相批改的好處,如“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3]……他的作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互評作文是切實可行的。教師在批改作文之前,可根據每次作文的特點或者本學期作文批改的系列訓練要求,提出不同的批改重點,讓學生圍繞這些要求去相互批改。魏書生老師通過對學生長期互批訓練,讓學生逐漸掌握從“中心、選材、結構、表達方式”等十個方面寫出具體評語。
3. 小組討論法。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讓小組成員依次朗讀自己的作品,其他學生根據本次作文的要求,對文章進行鑒賞、評論,提出修改意見。這樣做的好處是發揮了小組的積極性,同時可以使學生接觸更多的文章,吸取更多的優點,使學生在相互啟發下增長寫知識,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又可以做到以好帶差,提高集體寫作水平。
一、精讀博覽,廣為采擷
1.從課內獲得積累語言
語文課本是運用祖國語言的典范,是祖國文化的精髓。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文化素養的感悟。在學習寫景的文章時,教師要用形象的語言描繪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學習寫人記事的文章,要指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學習思想品質,感悟事理之美,體會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到美、欣賞到美、領悟到美,便會有積累的興趣。這樣,學生從課本中收集大量的語言文字信息,在大腦中儲存下來,長期積淀,就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
(1)多途徑,精心為學生選擇讀物。可訂閱少兒刊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低段學生可指導其讀童話、寓言、兒歌等活潑有趣的讀物;中段學生可指導讀詩歌、古詩、民間故事、科幻小說、歷史故事;高中段可指導他們讀科普讀物、短篇小說、名家作品。電視、廣播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學生能從聲情并茂的講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惡,對未講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學生耳熟能詳,積累語言文字就得來全不費功夫了。
(2)指導背誦的方法。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誦,但不是死記硬背,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提綱背誦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層次提綱,抓住重點詞,然后循著主導詞熟讀成誦;有些名言警句、詩歌,可采用手抄與背誦相結合的方法。再如理解背誦法,沒有以此為基礎的記憶是機械記憶,機械記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為防止遺忘,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
(3)指導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要指導學生養成一邊讀一邊圈點勾劃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查閱工具書的習慣等,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進入中年級后就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取名《朝花夕拾》,專記文中的成語、名言警句、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式、含有關聯詞的句子等。
(4)及時歸類,納入舊知。對積累的語言進行歸類,有助于建立與舊知的聯系,實現新的知識構建。可按詞語組合方式積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有含有相同部分的詞語如天長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開頭;有用反義詞組成的詞語,如南轅北轍、聲東擊西、大驚小怪、出生入死等。
(5)剪貼法。在閱讀過程中,可讓學生把好的文句剪貼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開闊視野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會為背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并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觀察新農村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設施的添置;觀察身邊人物的工作表現,如教師熱愛關心學生、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爺爺奶奶勤儉節約;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田野莊稼、蟲魚鳥獸、日月星辰……通過觀察,能激起學生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情操。
2.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有意識地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習作材料,這不僅關系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進行作文訓練時,若單靠作文指導時啟發學生選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一時想不起來而無從下筆。在作文前教師組織開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學生就會有較多時間有意回憶,搜集所寫人物對象的材料。這樣,既可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產生作文興趣,又有可能選取出表現人物特點的典型材料。
3.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它是一種以幼兒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具有自身特點和規定性的實踐性課程形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創新性、整合性和發展性等明顯特征。它包括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
二、積極心理品質概念的提出
2000 年7 月在Christopher Peterson 等人的領導下,通過翻閱大量的資料與著作,從中歸納出了上百種人類擁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6 種普遍贊同與支持的美德。期間,ChristopherPeterson 和George Vaillant 領導的小組通過研究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6 大美德和24 項積極心理品質。
三、組織幼兒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這本書里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給孩子一味地強化和灌輸知識,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不僅需要知識,還包括情感意志、行為規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與發展。
聽可能會忘記,看可能會記住,只有實踐才能真正得到感悟與理解。因此,引導幼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有益補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方面的不足,通過幼兒感官去分析,把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自我發展的前驅力,自我發現并提高。
四、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
具備良好的積極心理素質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前提,而心理素質是心理潛能、心理能量、心理特點、心理品質以及心理行為的有機結合。對于任何人來說,積極心理品質不是天生就能夠具備的,往往是由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在某些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經感悟、總結、培養等方式最終來習得而形成。
1.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幼兒堅強意志的養成
擁有堅強的意志對幼兒來說很重要,可以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從容地面對各種挫折,有利于適應周圍各種殘酷的環境。遠足實踐活動,幼兒需要跟隨隊伍一起從學校出發,然后再回到學校,一路上師生相互鼓勵。他們在此活動中學會克服困難,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2.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養成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一生的初始階段,他們此時品德的培養極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此時的品德培養也是一個重要課程。學校的德育需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開展送美食到敬老院的綜合實踐活動,幼兒喂老人吃、表演節目、按摩等,從中可培養尊老為德,敬老為善,愛老為美,助老為樂的美德。
3.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幼兒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養成
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離開老師和父母的庇護,自主想方設法去解決難題。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可以說自信是一個人的膽,有了這個膽,你就會所向披靡。在任何時間、任何社會環境中都需要有很強的自信心。夜宿幼兒園和超時購物等實踐活動,幼兒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需要自己獨立解決。這樣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更有利。
[關鍵詞]少先隊活動課程;勞動意識;勞動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簡介]謝兆萍(1979-),女,江蘇江都人,本科,揚州市江都區國際學校教師,小學一級。
在參加“快樂童年,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對少先隊員們作重要講話:“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當前,少先隊組織要指導隊員認真學習貫徹在“快樂童年,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并通過引導隊員參加力所能及的校園、家庭和社區勞動實踐體驗,使隊員從小懂得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培養隊員熱愛勞動、勇于創造、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勞動果實的優良品質,增強隊員的身體素質,提高隊員的勞動能力。
一、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目標看,注重勞動意識的培養和勞動習慣的養成相結合
少先隊活動課的目標明確提出:從培養合格建設者的角度,引導少年兒童有愛心,養成勞動意識,鍛煉強健體魄。在此基礎上培養隊員樹立勞動的光榮感,把勞動內化為隊員自己的意識,并形成習慣。
在少先隊活動課程中,教師可帶領隊員認識科學家王選、袁隆平、吳孟超,勞動模范許振超、包起帆、徐虎,優秀公仆任長霞、丁曉兵等,讓隊員知道他們就是勞動者中的佼佼者,他們都是勞動光榮的典范。使隊員了解:沒有勞動,就沒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熱愛勞動是一種美德。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教師要讓隊員樹立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來了解社會、學好本領、將來去改造社會的勞動意識。
少先隊活動要與家庭教育活動相結合,教師要督促隊員形成勞動習慣。家庭教育活動中可引導隊員去體驗父母生活的艱辛,了解父母的職業特點。輔導員要引導隊員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做親身體驗,并交流暢談體驗的酸甜苦辣,為他們養成勞動習慣創造條件,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實踐習慣還要體驗生活,在體驗中感悟。少先隊組織應定期舉辦自理能力測試、勞動能手競賽、“今天我當家”等少先隊活動,為隊員搭建平臺,讓隊員參與勞動實踐,并結合隆重的頒章儀式,增強勞動的榮譽感,潛移默化地加速勞動習慣的形成。
二、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內容看,注重校內勞動技能的培養和校外勞動實踐的鍛煉相結合
(一)校內課程設置,全方位注重勞動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充分利用每周一節的“少先隊活動課”,進行主題鮮明的專項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與技術”課程與“少先隊活動課”的整合,比如結合六年級“勞動與技術”課程中“西紅柿炒雞蛋”一課,開展“最美小廚師”比賽活動。
教師可結合晨會課,對隊員在校期間每天的值日工作進行評比:教室窗明幾凈、地面一塵不染、黑板干凈整潔,以此評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電燈及時開關、黑板前的投影儀用完就關閉、飲水機的電源線每天放學后就拔離插座,以此評比“最佳節能員”;及時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澆水、松土、曬太陽,以此評比“最佳小園丁”。
教師、輔導員還可充分利用少先隊陣地,對勞動技能的形成推波助瀾;利用櫥窗校園“勞動之星”,培養隊員勞動的榮譽感;利用廣播臺介紹勞動經驗,如洗紅領巾的要領、刷運動鞋的技巧、系鞋帶的方法等,讓更多隊員掌握勞動技能。
(二)校外實踐鍛煉豐富多樣,多渠道拓寬隊員勞動視野
學校可以大隊為單位,開展集中活動,帶領隊員走出課堂,組建紅領巾小記者團、雛鷹假日小隊等,開展專項勞動實踐活動,走進工廠、農村、城市社區,走訪親友、鄰里、家長,與身邊的黨團員等勞動模范結對,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如走進田間看農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幫他們拾稻穗、搬糧食,體會“粒粒皆辛苦”。走進工廠,進入車間,看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并體驗他們的工作崗位,了解爸爸媽媽掙錢的不易。走到紅綠燈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揮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標志,揮舞小旗指揮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規則,體會交規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三、從少先隊活動課程的時間看,注重隊員年齡特點的勞動與節日時效體驗活動相結合
(一)關注隊員年齡特征,開展恰當的勞動教育主題活動
教師指導隊員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時,要結合各個年齡段隊員的特征,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低年級隊員以簡單操作勞動為主,中年級隊員以勞動技能培養為主,而高年級隊員則更多的是讓他們在勞動實踐中體會辛苦,更懂得感恩與回報。如在自理勞動方面,低年級學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級學生能自己梳頭、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務方面,低年級學生要學會鋪床、疊被等,中年級學生要學會洗餐具、茶具等。專項競賽活動同樣如此,洗紅領巾比賽、系鞋帶比賽適合放在低年級中舉行,而包餃子比賽、蛋炒飯比賽則適合放在高年級進行。
(二)抓住節日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
每一個重大節日開展的活動都能給隊員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結合節日活動開展的專項實踐體驗活動,既增強了隊員的勞動技能,又提高了隊員的勞動意識。如“3月5日學雷鋒”時教師可帶領隊員走上街頭,拾撿路邊雜物、鏟除墻壁“牛皮癬”、清掃道路垃圾等;母親節當天,隊員們在家為媽媽炒一盤菜,給媽媽梳梳頭,幫媽媽洗洗腳,再抱一抱媽媽,在勞動中培養隊員感恩之情;春節來臨之際,隊員們走進社區,為社區的爺爺奶奶寫春聯,送祝福;重陽節時,走進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擦窗戶,拖拖地,再幫老爺爺老奶奶捶捶背。通過這些活動,隊員們總能受到精神的洗禮。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這是黨的十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勞動者人生價值的實踐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隊員只有今天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將來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游園.少先隊社區教育活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8).
[2] 詹小嬌.小學少先隊組織工作現狀調查與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6).
【中圖分類號】G621
兒童的品德與生活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教學中采用兒童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它突出的表現了其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
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根據本課程的特征,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學校、社會、家庭之中,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提供一個輕松的自主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小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由發展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個體性格。因此,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如:在《溫暖的家》“我長大了”主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恩情。我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品,照片以及嬰兒時的小件物品。并在課上開展了“小小展示臺”(我來介紹我自己)的活動。學生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紀念品和小時候穿過的小衣物……我以“猜猜這是誰”的方式請出猜中的同學繼續自我介紹。看到孩子們兒時一張張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讓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還真要費些周折,因為身體上的變化太大了!一臉秀氣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壯得像小牛犢的;而頭無毫發,小臉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寶寶今天竟是豎著小辮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學們在驚詫和歡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提高,進而懂得了長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務勞動來分擔父母的勞動。
可,開放式環境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 放飛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在“和春風一起玩”的活動中,我啟發學生在自己設計并制作了一些與春風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戶外去玩。在操場上有的學生舉起雙臂,迎著春風把小巧的飛機拋向遠方;有的學生拿著五彩的風車頂著春風跑向前方;有的學生單臂一揮將圓圓的飛碟拋向天空;有的學生蹲在地上,觀察滾龍的移動軌跡;有的學生牽動線軸,試圖讓風箏飛上空中……后來,又引導學生按玩具種類分組進行比賽,接著啟發學生還可怎樣玩?回到教室,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與春風一起玩時有什么發現,有的學說:“我發現小飛機順著風飛時,在空中飛得時間長。”有的學生說:“我發現風車上的圖釘如果按得太緊,轉不動。”有的學生說:“我把滾龍放在地上,有風時它滾得快,沒有風時它不動。”有的學生說:“我的風箏沒有風飛不上天。”好玩,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玩得這么忘情,感受豈能不深;玩法這么獨到,感受豈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的、有創意的生活。
三、 讓家長合作,參與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長的配合,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家長的合作參與,需要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會及其兒童生活的許多空間,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
如:教學《尊老敬老過重陽》一課,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重陽節,我們能為老人做什么?”“平時我們要怎樣尊敬老人?”教學時,如果我們只在課堂上進行說教,活動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不能真正落實到行動上,體會也不是那樣深刻。若要學生真正參與到家庭和社會中的尊老敬老活動,教師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實、去指導。為此,教學時我就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成為我們的合作者,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中。我把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在重陽節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聯系卡”,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活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為家庭、社區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理解、幫助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