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科技小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管理者對創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
許多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區分“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差別。所以在進行創業教育時也只是對學生進行技巧、政策、形勢等方面的指導,不重視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的教育[1]。
(二)創業創新環境不理想
社會上對創業者還沒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圍,“學而優則商、學而優則創”的創業文化遠沒有形成;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設立的門檻很高,或很難操作,或在執行過程中變了樣,學生實際獲得資金資助的比例不高;家長的不理解、不支持,導致學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創業熱情進一步消退。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目的是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是賺錢,大學生在校期間搞創業必然會占用學習時間,鼓勵學生開公司,等于鼓勵學生為賺錢放棄或荒廢學業,是不務正業的一種表現。
(三)大學生創業缺乏市場意識
大學生創業項目技術含量高,創意新穎。大部分學生樂于向投資人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忽視了這些產品或技術生存發展的市場空間。即使是涉及到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不著重在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如何營銷這些方面考慮,可能最多的就是花錢打廣告,做一些簡單的宣傳而已。其實,創業的投資人真正在乎的是產品或服務是不是有市場需求,而不是那些只有先進的技術卻沒有消費人群的創業項目。同時,創業者應該多涉獵一些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制定非常忙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贏利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投資人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改變大學生就業結構、增強大學生社會競爭力、改善大學生就業壓力等具有積極意義。所以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正好能夠發揮其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導向作用,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教育的實效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興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將其轉化到大學生創業工作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業興趣,促進大學生創業自信,還可以提高其創業項目的水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推動社會發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技術支持、降低風險
大學生創業缺乏創業技能,沒有更多的成熟項目可以選擇,直接阻礙著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校科技成果技術成熟,項目種類多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最可靠地項目,并且參與科技成果研發的優秀科研人員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與技術支持,降低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風險。
(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升大學生創業的科技含量
傳統的大學生創業往往青睞于一些技術含量低,投資少的項目,傾向復制其它創業成功的模型,導致大學生創業缺乏創新性。高校科技成果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項目新穎實用,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員,可以更早的了解并掌握科技成果,并可深入的運用。同時,高校的尖端的科研設備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都有能力解決大學生創業遇到的問題,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技術含量,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高授課教師的積極性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科學;人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2-0078-03
20世紀初,美國管理學家泰勒提倡的“科學管理”之風深刻影響到社會各個領域。“泰勒的組織和管理理論原本是為提高工業組織的理性和效率而創立的,結果卻同時成了整個20世紀管理實踐的基礎和框架”[1]。隨著講究效率、成本和收益的觀念逐步建立,高校中便積極倡導教育成本分析、開展教育標準化以及教育教學評估量化等工作。這雖然克服了管理的隨意性和模糊性,但也形成了集權化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大學精神的衰弱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大學世俗化、功利化及同質化傾向嚴重,從而使我國高等教育陷入“科學管理”的困境,難以自拔。
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提出了人群關系理論,認為人不再是“經濟人”,而是“情感人”。研究者關心的重點不再局限于工作場所的“硬性”物質環境,而是注重“軟性”心理環境,“文化”的意義已經凸顯。“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人文過程,是以人(學生和教師)為中心的過程”[2]。這對我國高校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大學管理實現人文轉向是由教育的本質、大學的根本任務以及人的本質決定的。高校管理在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之后,勢必進入到文化管理的新階段。
一、斗爭與博弈: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漲落”
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最精確、最可靠的知識,是其他科學的典范;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唯一正確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認識方法的楷模;自然科學知識可以推廣至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人文主義認為,意志、非理性的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以直覺、信仰作為認識世界的途徑,認為只有體驗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反對理性和科學進步,主張抽象的個人價值、個人中心和個人地位等等。
綜觀科學主義產生、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科學的發展是在人文主義大旗高揚的情況下得到的發展,也就是說人文主義是科學主義之母。然而,由人文主義孕育而成的科學主義最終在慢慢吞噬著它的“母親”。尤其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以排山倒海之勢迅猛影響著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科學至上”、“科學萬能”等“唯科學”觀點占據大部分人的頭腦,人文精神的淪落正變得越來越嚴重。生態失衡,貧富分化,人情冷漠,理想淡薄,精神空虛,幸福感缺失,科學的異化最終導致人類的異化。
其實孤立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割裂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補充和內在聯系,片面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而貶低另一方的價值,無疑都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負面的作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只有走向融合才是最好歸宿。沒有科學的人文是空洞的,沒有人文的科學是無向的。科學精神是工具理性,人文精神是價值理性,二者同等重要。正是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補中,人類社會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燦爛和輝煌。
二、對立與異化:中國高校學生管理的“科學”困境
與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觀點相對應,產生了高校學生管理的兩種模式:科學主義傾向管理和人文主義傾向管理。
1.科學主義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困境
科學主義取向的管理在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它強調學生管理的統一性、制度性和規范性,認為只要嚴格執行一套管理方法和程序,就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強調管理者的權威,要求被管理者的服從和“聽話”,將管理當成終極目標;其教育評估效果單一,尤其是對德育的評估方法簡單,以考代評。這種管理模式雖然具有有章可循、集中統一的特點,可以避免工作的隨意性,但是也有著巨大的消極作用。它對學生管理過多、過細和過嚴,抑制了大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的發揮,嚴重束縛其主觀能動性,導致大學生變成沒有個性的“小羊羔”或強壓之下的叛逆。
2.中國特定組織文化的熏陶浸染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國高校形成科學主義取向的學生管理模式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在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高等教育一直受到來自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和控制,學校的機構設置、管理模式等與政府部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行政化嚴重,大學儼然是一個“小政府”。師生之間也是有著“尊卑長幼”之分的,學生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經驗和制度,老師威嚴有余,慈愛不足。這對于正當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來講,會引發其強烈的逆反心理,這種管理日益暴露出諸多弊端。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如果忽視對大學生心靈的啟發和教育,他們并不會感到幸福和快樂,反而會出現心靈的扭曲。
3.經濟管理理論的生搬硬套是其形成的另一原因
雖然學校管理和企業管理同屬“管理”這個大范疇,但二者不能等同。其區別具體表現在: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物,而大學“生產”的“產品”是人;企業產品的質量可以量化,是顯性的,而大學“產品”的質量沒有統一量化標準,是隱性的;企業產品質量具有即時檢驗性,而大學“產品”質量具有延時性,有時要在學生離校之后多年才表現出來。另外,高校學生管理與企業管理還有著目的的不同:高校學生管理的目的不僅是要維護正常的秩序,更重要的是為教育服務,讓學生熱愛教育。高校學生管理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一種管理活動,又是一種教育活動;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教育為主,管理為輔。如果為了管理而管理,則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義,偏離了促進人的發展的根本目的。科學主義的高校學生管理正是錯誤地處理了學生管理的管理性與教育性的關系,把學生管理絕對化,造成管理的異化。
三、提升與超越:高校學生管理的人文主義范式
黨的第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文化建設”的興國方略,要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而大學不但是傳播知識和真理的場所,而且具有引領社會文化方向的功能,培養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大學里進行文化管理,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由科學主義的硬性管理向人文主義的柔性管理的轉變,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興國戰略的實施、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和學生的成人成才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人文主義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特征
人文主義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是以大學生的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尊重學生個性,理解學生需求,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它是在對科學取向的學生管理壓抑人性、阻礙學生發展的反思與批判中產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目標,以柔性管理為手段,以民主平等為形式。這種管理從其產生開始,就定位為“人文取向”,把大學生與物區別開來,與其他類型的人區別開來,把大學生和諧、充分和自由地發展作為終極目的。它提供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拋卻不必要的束縛和障礙,尊重學生主體性,拋棄強制的管理方式而更多地采取柔性管理方式,把大學生青春年少的強烈“逆反”減到最小,多給他們以傾聽、關懷、感化和引導,從而使學生管理不僅具有工具價值,又具有目的價值。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老師不再享有特權和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而是平等的、民主的亦師亦友的關系。管理也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不管理,人文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更多體現在其教育傾向上。
2.建設組織文化是其必由之路
《易經》里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是古人對“文化”一詞最古老最有深度的解釋。人類學家克里福特?爵茲認為,文化代表著一種“意義形式的歷史傳承”。 “組織文化”是由美國的管理學者鮑曼等研究提出的,他們認為日本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歸因其包括信念和價值在內的組織文化因素。“組織文化”即影響組織運作、發展的所有文化因素,它是包括信念、觀念、信仰、價值及禮儀的一個集合體。組織文化對企業績效有著關鍵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管理自己的文化來贏得競爭的優勢。大學是傳播文化和創造文化的搖籃,同樣可以采用 “通過文化的高度認同使組織創造佳績”的管理模式。
大學文化管理實質就是“人化”管理,以大學生為出發點,以其全面、和諧發展為最終管理目標,通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愿景,使主客體之間形成共識,產生強大的凝聚力、文化力。當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大學管理制度、大學文化三位一體之時,發揮管理作用的不再是外界的強制力,而是發自學生內心的文化感召力,從而充分發揮其自覺能動性。大學文化管理的關鍵是要使主客體雙方達成共識,這種共識建立于承認大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的基礎之上。
大學組織文化建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建設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決定大學的本質和個性,是一個大學與另一個大學相區別的根本標志。而目前大學精神呈現千校一面、世俗化、功利化和行政化的趨勢,大學師生的精神家園受到來自世俗的紛擾和侵蝕。大學生求真精神缺失、學術論文抄襲、社會實踐作秀及追弄新潮等現象嚴重。塑造強大的、有特色的大學精神是大學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學生管理“無為而治”的根本所在。只有在以大學精神為引領的優秀大學組織文化的感染中,大學管理才會變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馮大鳴. 溝通與分享[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52.
[2]王大中. 關于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問題[J]. 清華大 學教育研究,2000(1):8.
[3]薩頓. 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M]. 陳恒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141.
關鍵詞:生生合作學習;小學英語課堂;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316-02
引言
生生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活動的策略和類型之一,現被小學廣泛采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常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只注重語言知識本身而忽略了語言的實用性。在教學觀念上,只注重教師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生生合作教學策略把學生互動放在了首要位置和主體地位,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并且這種教學模式重在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杜郎口作為合作學習的示范校,已經通過實踐證明,生生合作學習不僅為英語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而且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供更好的平臺。然而,一些學校在應用過程中卻有運用不當,流于形式等問題出現,背其道而為之,最后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缺乏實效,效率低下。作者對此進行了進一步探索,并結合實踐提出了應注意的問題及優化策略,以提高生生合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一、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活動,所以它的理論自然也就具有復雜性和多元化色彩。
(一)人本主義學習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融為一體。羅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稱之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重視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式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教師的角色由此而改變,教師由課堂中的主導者變成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朋友。合作學習正是以這種理論為基礎,打破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格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理論和學習理論在教育研究領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杰、布魯納和維果茨基。建構主義強調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起新的經驗。建構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i+1”為生生合作學習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在“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中,維果茨基強調它是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之下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之中,同樣也體現在與較強同伴的合作之中。“最近發展區”也表明了同伴之間的理解范圍相近,所以同伴之間的互動更有益于同伴之間溝通、學習以及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消化。
(三)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構》一書中提出的來的。其理論主要強調‘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種智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所在,他試圖通過擴大學習的內容領域與知識的表征方式促進以往被忽視的智能的開發,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多元智能論”包括言語、邏輯、視覺、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觀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論為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智能領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多維度的智能發展提供理論指導,這也為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忽視的其他智能也隨之被開發,尤其是激發了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學生們通過合作完成任務,懂得了交流、溝通、理解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和群體意識。合作學習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生生合作在課堂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生合作在課堂應用中出現的問題
本人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實習,在此期間對在校的同一年組多個班級針對合作性工作的五個基本要素對學生的行為、教師的行為展開問卷調查以及課堂觀察。調查顯示,生生合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存在著如下問題。
1.組內成員搭配不合理
教師對小學課堂的小組分組這方面還是重視程度不高。大部分老師還是遵循就近原則,或者是讓學生自動分組。而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性別,學習特點等沒有明確的分析。有的學習強的同學分到一組的話學習效率會很高,但是學習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分到一組的話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可能完成的程度就沒那么好,甚至沒有機會參與課堂的發言。所以活躍的小組或某小組比較活躍的同學上課說英語說得更多,參與程度更高,學得更扎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不會產生相應的積極促進作用,反倒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信心、情感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2.存在假冒的學習小組
假冒的學習小組與高績效的合作性學習小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績效的學習小組內部學生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鼓勵,分享信息。并且組內的每個人都擔任著一份任務,每個學生所做的事情都與本小組的總成績掛鉤,所以每位學生都會很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生怕自己的小組被其他小組落下,并且有很好的團隊和競爭意識。然而,在假冒的學習小組內部,學生被要求一起完成任務,但他們對此并沒有興趣。盡管學生們表面上的確在一起討論問題,但是有的小組在下面聊的內容可能就與課堂老師布置的任務無關。他們沒有小組內部合作完成任務的意識也沒有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而且小組內部會有矛盾產生,這樣更不利于小組內部的合作。
3.教師干預力度不夠
有些教師對生生合作學習形式和教學設計了解得還不夠,只是把生生合作流于課堂形式,布置完任務后,站在講臺上等待各個小組的最后結果。從而導致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的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況也不清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整個課堂秩序很容易混亂,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改進也沒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導致教學內容沒有預期完成,學生也什么都沒學到。沒有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忽視了教師的新的角色擔當,即參與者、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這樣對生生合作學習狀況的影響是極大的。
4.教師對合作小組的評價不合理
教師對合作小組的評價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合作任務展示之后,教師只注重小組內比較活躍的個人進行積極評價,相反,缺乏對小組整體的評價和組內其他成員的評價。這樣不但造成每個小組組內目標不統一,而且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只注重合作之后的結果評價,不注重合作中的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等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不給予一定的評價。片面的評價方式會導致學生很容易缺乏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包括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提高生生合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合理組合小組成員
通常來講,分配小組成員都是異質組合的小組。異質小組將有更多的優勢,在異質小組里,那些有來自不同背景、能力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的小組能讓學生在學習上互補,讓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認知上產生更多的分歧,這樣就會刺激學生積極地學習。他們會有很多復雜的想法思想,從而會頻繁的進行解釋,以及從更廣泛的角度討論資料,所有這些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幫助他們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質量。比如說,在復習課上,老師就可以根據以前的成績由高到低的順序進行序列排號,然后進行優、中和差的穿插組合,進行異質組合。還有可能考慮的因素就是性別、性格等。或者在保證異質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意愿自行組合。
2.傳授學生高效的合作技巧
第一,小組的目標能夠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激發每個成員的共同愿望,讓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實現超越個人目標的小組目標;第二,要讓他們感覺為了實現最終目標他們每個人都有身負重任,他們每個人的成績都關乎集體的成績;第三,教師要引導他們互相幫助、彼此分享信息,相互鼓勵,彼此相互促進。
3.教師及時監督學生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監督意味著不斷檢查。生生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新型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的互動形式更多,尤其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比較薄弱,更不能只是通過任務的完成程度和課堂的表現對學生作出評價,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布置任務,哪些任務通過學生之間互動即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老師及時干預才能完成的,教師心里要有數。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在學生們一起工作時,不斷地在各個團隊之間來回走動,監督他們的學習情況。還應該觀察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以此來評估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的進展情況;觀察他們對人際之間和小團體技巧的運用情況。還要傾聽一個團隊的交流,并收集有關團隊成員之間交流的資料。
4.教師進行合理全面的評價
對學生的理論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是教師的責任,但是如何全面合理地進行評價就需要教師進行仔細計劃。教師既要注重結果性評價,也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成績的價值和意義,又要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組內成員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教師首先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并告知學生。把評價組內每個成員的成績記為評價小組整體成績。組內每個成員都要參與,都承擔一定的責任。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公開指出缺點后給予建議。
綜上所述,生生合作作為較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引進英語課堂,有積極的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尤其是促進小學生的聽力與口語技能的不斷完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興趣英語化。但是低效的合作學習也會降低課堂學習效率,所以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對不合理的小組分配要及時調整,并且進行合理的干預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傅永曙.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劉玉靜,高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劉慧.英語教學實踐與案例分析[M].長春:吉林電子出版社,2011.
【論文摘要】 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當今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這一群體更加值得關注。本文客觀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高職學生存在的學習心理問題,并從做好學生輔導員工作角度提出了對策。
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發展與特點,從中學到大學開始適應各種轉變,這使得他們在高校中成為另一特殊的群體。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職生源結構多樣,素質參差不齊,學生思想狀況復雜,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分析他們的思想心理特點才能發揮學生的自身特長和潛能,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名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1 高職學生心理問題表現
筆者一直從事高職學生輔導員工作,經過這四年的輔導員工作經歷,我發現以下心理特點是高職學生當中最普遍、最常見、最突出的心理問題。
1.1 學習缺乏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高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因素的激勵作用比較小,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對所學專業沒有激情。他們大多是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難學生”,因為考分低而不得不進入高職,專業的選擇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或者是錄取時調劑而成的。他們對為什么學、為什么讀書等問題認識不清,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些主要表現在:有的無理想,無抱負和期望,沒有上進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對于學習成績,沒有榮辱感,不及格也不覺得丟面子,沒有學習的壓力;有的對學習態度冷漠、厭倦、缺乏興趣;有的不愿在學習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有的在學習上怕難怕苦,一遇到難題就退卻。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來說,近幾年招考錄取分數偏高,有些專業甚至高于“三本”分數線。這些高職學生進入大學后往往不能重新審視自己,喜歡沉浸在中學階段的自身成績中。把高考成績的不理想歸結為考試失利,總是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悲感情懷。因此,他們總認為自己只要使點小聰明,考試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會及格,平時不用刻苦學,滿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學習上的攔路虎就知難而退。
1.3 自我約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職學生大多在中學時就自我約束力較差,不良習慣相對較多。在大學,猶如進入了一個輕松的世界,沒有父母的管束和嘮叨,也沒有老師會時時刻刻管制著。現今大學校園崇尚開放和自由,各種行為和理念一并涌進來,對于這些剛剛進入大學的高職學生來說無疑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開始嘗試和接觸各種網絡游戲,沾染抽煙喝酒的不良習慣,大肆揮霍金錢購買時尚手機和漂亮衣服,學別人談戀愛等其他無益的活動。
2 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針對高職學生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認為只有充分的了解學生,不斷改進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自身的價值,才能真正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解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障礙。
2.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個人的靈魂。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就能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在學生時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取得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功。
面對高職學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們對自己前途無望時,要加強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高職學生只要學好理論知識,重視技能學習,有一技之長,就會有廣闊的社會前景。相對本科學生,高職生也有特長之處,如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就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加深對學生特性的認識。針對高職學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輔導員要在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基礎上,調動其內在的積極因素。用“以心換心”的理念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在這個基礎上,輔導員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學生,把握學生工作的規律性,把學生放在首位。從多方面信息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解決他們思想上的負擔。比如對于貧困和特困學生給予他們經濟上的幫助,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 轉貼于
學生中的意見有對有誤,建議有妥與不妥,對于這些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盤否定和肯定。承認他們提出的正確和合理的意見,就需要因人而異,尊重學生不同的志趣、習性,理解每個人的不同表現。學生通過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錯誤認識是堵不住,壓不服的。運用強制和灌輸的方法講大道理,不符合學生思想變化發展的規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導學生正確估價自己。學生過高或過低估價自己,都會產生不好的后果。估價過高,會出現孤傲、自大心理;過低估價自己,則會出現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還要考慮考慮環境的利弊的各種因素。要善于調整自己,適應環境的變化,進入大學后每個人都進入到一個起跑線上,要拋掉過去的一切,調整狀態迎接新的開始,避免因為這兩種心理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高職生大多年齡偏小,他們大都存在著自卑、焦慮、情緒波動等心理偏差,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還相當不穩定,可塑性很強,輔導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乃至自身的品質、工作態度等都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導員首先應加強自己多方面的素質修養,身教重于言傳。
參考文獻
[1] 闞汀芳等.心理衛生——人生助長的引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10)
[2] 汪秉權,李小松.從個性心理特點入手解析高職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
[3] 周志軍.高職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見——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
[4] 白濤,劉才剛.大學生誠信現狀與對策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5,10
一、發現科學問題
在我們身邊到處充滿了科學知識,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生活就是我們研究的大百科全書。立足生活,將課本所學知識不斷拓寬延伸,使之活學活用,是發現科學選題的一個好途徑。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本上的研究性課題、動手操作、課外延伸等處著手,對學生較感興趣的課題討論,也可以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有的會得到印證,有的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質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實踐和研究,可以提出解決一些問題的對策或改造、改進方案,甚至可能提出新的認識和新的觀點,甚至我們還可從其科學性、實踐性、推廣性等方面進行反復論證,如果有價值,那就從中選取一個小切入口,來進行研究。例如,我班學生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走進信息世界”這一綜合性學習內容后,對本單元的研究報告《李姓姓氏的歷史與演變》很感興趣,于是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立足于課本有限的內容,集思廣益,紛紛提出了可行性的補充意見:(1)李姓家族不同歷史時期名人情況調查與分布;(2)李姓家族在中國各省分布情況與調查(附中國彩色地圖);(3)李姓家族在亞洲(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分布情況與調查;(4)李姓家族名人典故、諺語、歇后語等……
二、確定論文選題
確定小論文選題,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積累科技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科學的思想解釋生活。同時,不斷拓寬學習渠道,加強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基于此,教師再啟發學生進行分析和綜合,鼓勵學生在開展具體的科技活動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分析所產生的原因,再思考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對解決問題方案進行思考,通過篩選、提煉,確定論文選題。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科技小論文《讓自行車走進我們的生活》一文時,我對學生能確定此選題給予高度肯定。這一選題是針對目前在中國,汽車已成為大中城市的新寵兒,家庭人均擁有私家車已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從一個側面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后,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不可否認,私家車的逐年遞增帶來了一系列弊病:城市交通狀況日益擁堵、汽車尾氣的排放致使空氣質量下降、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小學生能夠“慧眼識英雄”確定此選題,實屬難能可貴。可是,小論文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寫得有理有據?于是我鼓勵孩子多方面去搜集信息:(1)自行車的歷史、種類和價格等;(2)目前各個國家自行車的使用現狀;(3)自行車對人體的益處;(4)通過調查、走訪、設計問卷等方式了解周圍人們使用自行車的情況;(5)常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調查表(對比價格、速度、污染指數、使用期限等)(6)未來自行車的發展趨勢(外觀、速度、價格等)。
三、積累論文素材
科學實踐是新的發現、新的觀點、新的設想產生的基礎,小論文寫作必須建立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科學實踐形式有科學考察、科學實驗、觀察記錄、選取樣本求證等等。因此,我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活動,如:生活中的實驗——《水變戲法》《廚房里的實驗》《房間里的實驗》《陽臺小實驗》等;在課堂上開展保護雞蛋》《高空拋蛋》《創意回形針》等活動,在活動中本著尊重孩子們興趣的原則,施行立體型多層次交叉的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各項活動的選擇性、自主性、興趣性、靈活性等優勢,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各項科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通過活動,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學會小論文寫作
學生在撰寫小論文時,老師還要恰當地傳授寫作方法和技巧,不斷激勵創新。學生在確定好小論文的選題后,老師要及時指導學生根據課題擬訂提綱,按照課題研究的有關格式要求,把活動經過以及成果、思考、建議寫下來,把實踐活動中閃光的創新點記錄下來;撰寫時要求圖文并茂,力求用準確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對比、圖表等)加以論證,從而給人留下真實準確的印象。
責任編輯黃日暖
本學期,我們小學科學教研組以《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教科研工作的專題化,樹立教師天職是為了每個學生全面生動的發展的觀念,注重校內和校際交流,努力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水平,全面推進師生的整體科學素養,取得了不少成績。
一、教學科研,成效顯著:
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這已成為我們教研組教師的共識。本學期,全組老師認真學習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及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工作計劃、教學進度,并在實際工作中有計劃、有步驟地貫徹和落實。平時我們經常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展開討論,提高認識水平,并用以指導教學實踐。外出學習、聽課的老師,回來后能熱心地向組內其他老師介紹學習內容與經驗。每次教研活動有明確主題,討論交流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獲得的經驗、取得的成功、經歷過的失敗,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
3月14日,麗水市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材培訓會在蓮都區城北小學召開,來自九個縣(市、區)的小學科學教研員和50余位小學科學骨干教師參加了本次會議,我組陳建秋老師參加了本次活動并主持短信評課活動。
3月20日—21日,蓮都區小學科學(修訂版)下冊教材培訓會在我校召開,來自全區的30余位小學科學教師參加了本次會議。在全組科學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我組陳建秋老師作《五年級下冊教材簡析及教學建議》專題講座時,他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思、和與會老師互動交流等獨特的方式吸引了所有老師的目光,使研討氛圍達到。
4月16日,區教研室組織送教下鄉活動,我組陳建秋老師到老竹民族學校上了題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交流課,整節課一氣呵成,學生主動參與,在有效探究活動中建構科學概念,得到聽課老師極高的評價。
5月20日,XX年學年第二學期區小學科學教研組長會議在中山小學后慶校區召開。作為本次會議唯一一個進行經驗交流的教研組,陳建秋老師作了《關注科學概念優化教學過程——“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與研究(二)》專題講座。之后,我組葉巧美老師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她執教《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一課,注重在“科學概念”的引領下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展示了我校教教育科研的顯著成效。
5月27日-28日,浙江省小學科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在蕭山區朝暉小學舉行,我組陳建秋老師參加本次會議并作為網絡骨干參與主持視頻直播和互動評課活動。
6月6日,蓮都區小學科學新課程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在劉英小學召開,我組陳建秋老師作了題為《有效記錄深化探究》評課講座,探討如何關注實驗記錄,進行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記錄描述能力,搭建相互學習和對話的平臺。
本學期,組內教師多次參加各類優質課、觀摩課,并取得不少榮譽。另外,我們十分注重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有不少論文獲獎、交流或者在刊物上發表:
論文標題或榮譽名稱
頒獎單位
級別
獲獎者
時間
XX年年度優秀版主
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分會
省級榮譽
陳建秋
2011.1
優秀指導教師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國家級榮譽
陳建秋
2011.1
重新確定市學科帶頭人
麗水市教育局
市級榮譽
陳建秋
2011.1
《科學網絡,一路走來……》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國家級二等獎
陳建秋
2011.1
《整體把握 準確定位 實施有效教學》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國家級一等獎
陳建秋
2011.1
“有結構材料的選擇與組織”主題教研活動案例
《蓮都課改》
區級發表
陳建秋
2011.1
《科學課》伴我成長
會刊《科學課》
國家級發表
陳建秋
2011.2
科學教學博客《不睡覺的兔》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國家級二等獎
陳建秋
2011.2
《五年級下冊教材簡析及教學建議》專題講座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交流
陳建秋
2011.3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送教課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交流
陳建秋
2011.4
《生的生物和熟的生物》優質課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二等獎
葉巧美
2011.4
現場教學設計比賽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三等獎
葉巧美
2011.4
《關注科學概念優化教學過程——“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與研究(二)》專題講座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交流
陳建秋
2011.5
《生的生物和熟的食物》觀摩課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交流
葉巧美
2011.5
《有效記錄 深化探究》評課講座
蓮都區教研室
區級交流
陳建秋
2011.6
二、少兒科普,碩果累累:
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再次警示科普知識的重要性,給青少年最需要的科學知識、觀念,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科技知識,掌握一些科技技能,增強科技意識、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主要途徑。作為科學教師,我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挖掘教材中的科技素材,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富于創造性的科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快樂。然后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實驗過的科技知識整理成文,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會用科學知識、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思想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上個學期,我們組織了校首屆科學小論文比賽,并挑選了相對比較優秀48篇小論文篇參加全國小學生小探索者科學小論文競賽,共有19篇獲獎,其中一等獎4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9篇,具體名單如下:
論文題目
獲獎級別
作者
班級
指導師
“怪異”的水
國家級一等獎
梁逸超
601
朱美珍
廚房衛生
國家級一等獎
留念
數學學習中的“聽”
(1)聽老師上課
聽老師上課,主要是聽老師上課的思路,即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思維過程。既要聽老師講解、分析時的每一句話,更要抓住重點,聽好關鍵性的步驟,特別是自己預習教材時發現或產生的疑難問題。
(2)聽同學發言
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是聽老師上課,還包括聽同學的發言。同學間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鳴。從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學學習數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加之老師適時的點撥和評價,有利于自己開闊思路、激發思考、澄清思維、引起反思。學會傾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群體凝聚力。數學學習中的“說” 培養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任務,也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數學學習的任務之一。
(1)說體會
學生通過讀教材、讀書刊,聽上課、聽發言后,再讓學生說“讀”、“聽”的體會,可以加深對“讀、聽”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說教材內容,特別是教材中“讀一讀”內容的體會,講報刊雜志中的數學,講課外讀物上的內容概要,說對老師上課、同學發言的看法,甚至說自己存在的疑問等。
(2)說思路
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但不能為解題而解題,應在解題過程中重視解題思路的講解,哪怕是錯誤的思路,從中也能吸取經驗教訓,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以學生的作業作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惟一通道往往掩蓋了學生思維的完整過程,是不全面的。通過學生大膽地說,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思想,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以利于教師掌握準確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數學學習中的“讀”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會學”的基礎當是會“讀”。
(1)讀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讀教材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課前讀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內容,發現疑難問題;課堂讀教材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有關知識點;課后讀教材是對前面兩個環節的深化和拓展,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
(2)讀書刊
除讀教材外,學生應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如“中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系列”叢書、中小學生數學報刊雜志等。比方說讀報,它不僅能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還能使學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研究的動態。然而,與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習題集相比,滲透現代科技的高質量的數學課外讀物實在太少了。 數學學習中的“讀”,不同于讀小說,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還需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
數學學習中的“寫”
數學學習中的“寫”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通過上述“聽、說、讀”,應進一步要求“寫”,它是對“聽”、“讀”的檢驗,對“說”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書面寫(做)作業外,還應包括寫讀后感、寫小論文等。
(1)寫讀后感
通過閱讀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讀一讀”內容,以及報刊雜志、課外讀物的有關內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內容概要寫下來,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積月累,培養興趣,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2)寫小論文
培訓方式及目標:
1.根據青少年求知欲強、好奇心重、活潑好動的特點,結合現行中、小學教材,選擇青少年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數、理、化等各科的科學實驗項目開展“做中學”科學教育活動,從做中學,培養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激發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熱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初、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小班施教,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通過系統的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小發明、小論文、小創造、小科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信心、獨立動手能力,塑造個性、發揮特長,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后進變先進,先進更優秀。
3.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省市級、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選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試保送和加分的殊榮,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學生因此而被免試保送名牌大學深造!)。
招生對象:八歲以上中、小學生
開課時間:2004年10月,周日上課
學費:每人每學期480元
報名地點:市青少年宮天文館辦公室***青少年宮
我是三年級一班的學生,我叫xx。首先,我要感謝老師和同學,對我一直的關心和愛護,使我不斷的成長。我是歷年的全面發展星、學科技能小能手、文明少年、小小書法家,榮獲書香家庭、科技手抄報一等獎,科幻畫二等獎,科技小論文等各種獎項。2009年在日照市少兒美術、書法大賽中榮獲色彩獎。2010年在國際天使藝術節第七屆全國青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展評活動中,榮獲繪畫類少兒組一等獎。
我從小喜愛讀書,小小的書柜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圖書。上一年級時就喜歡讀《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么》、《安徒生童話》、《100個寓言故事》、《100個父愛故事》、《100個母愛故事》、《湯姆叔叔的小屋》、《愛麗絲漫游記》、《愛的教育》、《森林報》、《魯濱遜漂流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增廣賢文》……二年級時能背古詩二三百首,三年級我讀了四大名著等。現在我的綠色閱讀已過了六級。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讀書使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懂得了不少道理,同時也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我也是學校綠色悅讀活動的真正受益者。
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這是我的座右銘。我從小堅持記日記,記下自己的不足,記下成功的經驗,也記下自己的親身感受。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幫助他們干家務活。我的紅領巾、襪子、桌布都是自己洗,從不讓媽媽插手,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我還處處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在學校,能夠關心他人,尊敬老師,熱心幫助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