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網絡預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腦卒中;并發癥;康復治療
腦卒中康復治療時間常規為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精神系統癥狀不再進展后48 h,才宜行康復訓練[2]。
1肢體癱瘓的康復訓練
肢體癱瘓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后果是直接導致生活能力下降,康復治療可根據不同時期分以下幾個階段。
1.1急性期(軟癱期),發病且病情穩定后1~2 w,以患肢的被動運動為主,誘導并強化患肢的主動運動。正確的擺放:患者入院當天以良肢位擺放為主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的抗痙攣[3]。方法包括:①患側臥位:將患側上肢前伸,避免肩關節受壓,掌心向上,手指張開;健腿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患腿在后微屈。②健側臥位:健側肢體采用舒適位,胸前放一軟枕,將患側上肢置于軟枕上,手心向下,手指伸展;,勿垂腕,手握布卷,使大拇指與四肢分開。患腿屈曲向前放在另一支撐枕上,髖、膝自然放置。③仰臥位:患側肩下墊一軟枕,使患側肩關節抬高向前,與健側肩關節在同一水平面,患肢肘、腕自然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張開;腳背翹起與床面成直角,患側下肢持中立位。④坐位:患側上肢置于前面小桌上,腕關節輕度背屈,以利于靜脈回流;⑤立位:注意保護患側肩關節,用三角巾將患肢吊掛,避免患肢自然下垂。急性期患者擺放適當的肢體功能位,能夠有效減輕和預,防患者發生肢體痙攣。附加按摩聯合被動運動肢體關節,有助于改善肢體循環狀態,降低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的發生率,激活部分細胞,提高患者的感受刺激反應能力[4]。
1.2恢復早期(痙攣期),一般為病后2 w~3 個月。①坐位平衡訓練,應用反射抑制肢體(抗痙攣)降低痙攣。②坐、站轉換訓練及床、椅轉移訓練。③踝背屈,屈膝運動訓練。④站立平衡訓練及膝穩定性訓練。⑤步行訓練及日常生活(包括起居、飲食)訓練。⑥上肢功能訓練,包括上肢前舉后伸,伸肘屈肘,握拳伸指及精細動作訓練。
2吞咽障礙的康復訓練
吞咽障礙易導致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重則可危及生命,據國外文獻報道,吞咽障礙在腦卒中的發生率約為51%~73%[5]。其中43%~45%有吞咽障礙的患者出現誤吸,37%進一步發展為肺炎,4%患者因此而死 亡[6]。因此,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非常必要。
2.1冰鹽水棉簽刺激方法用消毒棉簽蘸生理鹽水放置于冰箱內冰凍4 h,用時取出棉簽囑患者端坐,張口發"a"音,迅速用冰凍棉簽輕劃患者的咽部,軟腭,腭弓,取出棉簽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進行1次/10 min,3次/d。
2.2針灸治療 取雙風池、雙合谷、廉泉、水溝、承漿穴,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行針1次/10 min,1次/d,10 d為1療程。
林春鳳等用以上2種方法治療吞咽困難30例,結果顯示治愈25例,顯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且此方法簡單易行,便于操作[7]。通過吞咽功能基礎訓練及進食訓練,①反射性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網絡重組及側支芽生,皮質感覺區擴大, 從而促進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②早期訓練可防止咽部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此外,中醫學認為,近部取穴有疏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之功,使腦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促進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現代醫學則認為,針刺近部穴位及神經刺激點,能夠促使被破壞的神經反射弧重新建立起來,使病變的神經組織功能逐步恢復[8]。
2.3食物的選擇 食物有一定粘度可有效減少吸人性肺炎的發生率,容易吞咽的食物多是密度均一,不易松散,有適當的粘性,通過咽、食管時容易變形且不在粘膜上殘留。常選用果凍,布丁、蛋糕、豆腐等,通常認為最容易吞咽的是泥狀食物。此外,喂食前還應避免食物過冷、過熱,同時準備好吸痰器,以免進食時嗆咳,發生窒息,喂食時患者應將注意力集中于吞咽,如吞咽動作開始,可輕輕上抬甲狀軟骨,有流涎時不必擦拭,使其隨食團一起吞咽[8]。
2.4姿勢與技巧 喂食時患者的能顯著改善吞咽安全性,能有效預防吸入性肺炎及嗆咳的發生。一般采用軀干與地面成≥45°最安全。可采用坐直位或45°半坐位,頭稍前屈。如患者不能坐起,可采用健側臥位[7]。
3認知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
據國外文獻報道,腦卒中后約有50%~75%的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9]。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主要包括智力障礙、意識障礙、記憶障礙、失用癥與失語癥等。侯國勇等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由康復人員為患者訓練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集中力、語言、日常生活能力,1次/d,并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項目[10]。在康復訓練的同時讓患者口服鹽酸多奈哌齊片5 mg,1次/d,連續1個月。王毓雯等運用高壓氧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11]。高壓氧療法先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后進入氧艙,經面罩吸氧60 min(氧壓0.1 MPa),中間休息10 min,前后勻速升壓與減壓各20 min,10 次為1 個療程。康復訓練為先訓練患者的認知能力( 注意力、記憶力、書寫與計算、思維與分析、精細活動協調) ,再以Bobath 療法結合PNF、Rood 等方法為患者行運動治療,1次/d,6次/w。
4語言障礙的康復
有報道指出腦卒中患者約65%伴有語言障礙[12]。在腦卒中患者失語的急性期,我們首先要與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交流穩定其情緒,對患者當前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進行評估,從而了解患者失語癥的性質分類而后進行語言訓練。劉蘊倩使用口語表達、文章閱讀、書寫、復述等康復方法治療丘腦出血導致的語言障礙[13]。結果康復組顯著優于未康復組。運動失語常用訓練方法包括:①發音器官的訓練:先要進行舌肌、面肌、軟鱷和聲帶運動以及頜面部肌群運動。主要包括縮唇、張口、卷舌、叩牙、鼓腮、吹氣等動作, 以使語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復。②詞、句訓練:從簡單的單詞開始, 如“山”、“水” 、“太陽”、“吃飯”等。從1個字到1個詞, 到成語到短句, 堅持每天練習, 有助于語言功能的恢復。③跟讀訓練:將適合患者發音的生活用語錄制成磁帶, 讓患者跟讀, 反復進行語言刺激。輕者用繞口令進行口語訓練, 逐漸加快速度, 要耐心地教, 練習靈活性, 鍛煉語言的運用技巧[14]。
5心理康復
腦卒中患者多突然起病,常在早期表現出對疾病的否認和不理解,出現言語欠清,口角歪斜時,尤其是伴半身忽略或體象障礙時,患者自覺四肢仍能活動,完全否認偏癱,負性刺激較大,表現出焦慮、傷感、易激惹等情緒,醫師應制定確實可行、個體化的方案,來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相信醫生,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使早期康復干預進行的更順利。護士則要利用鼓勵、暗示、支持、疏導等方法,幫助患者學會健側活動自理,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
6藥物在康復中的作用
Margaill等[15]研究發現在腦缺血時,自由基產生顯著增加,遠遠超出內源性抗氧化系統的清除能力,進而引起一系列細胞損傷。Zhang等[16]研究發現依達拉奉能抑制實驗動物短暫性腦缺血腦組織內中性粒細胞活化以及內皮型一氧化氧合酶和神經元型一氧化氧合酶表達。它通過促進eNO表達增加NO產生,從而改善或維持腦血流量,同時又不會增加再灌注期間過氧化亞硝基陰離子的形成。通過抑制小膠質細胞或內皮型一氧化氧合酶表達,使缺血半暗帶內硝基酪氨酸形成受到抑制。因此,依達拉奉不僅可作為一種抗氧化劑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 ROS)產生,也可緩解缺血再灌注后ROS誘導的炎性氧化應激反應,從而促進患者早期康復訓練進行。
此外,對于口咽分泌物過多的患者,可采用抗膽堿能藥物能抑制口咽分泌,減少誤吸、咳嗽、噎塞等,但過度的唾液減少會使唾液又黏又稠,成絲狀而難以清理。Ebihara等[18]證實腎素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預防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繼發吸人性肺炎方面有一定作用。
7結論
腦功能重組與可塑性理論是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理論基礎,通過早期康復治療,能夠對患者的外周刺激形成感受反饋,通過反復學習與訓練,從而刺激處于休眠狀態的大腦突觸,使其再生、發芽和活化,最終重組大腦功能[19]。許多腦卒中致殘并非由偏癱所致,而是在患者的肢體恢復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確的康復訓練,使其產生姿勢性痙攣、關節畸型、攣縮、肌肉萎縮等殘疾。康復訓練可以促進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聯系的建立,大腦皮層缺血損傷區域經過康復訓練后其興奮性增加,從而增加了腦的適應性改變和自身恢復的敏感性。因此,腦卒中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是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通過功能訓練,使腦卒中患者病而不殘,殘而不廢,對患者能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起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章惠英,劉慧娟.社區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2):1107.
[2]陳建偉,許紅梅,陳曉琳,等.早期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康復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1.
[3]牟利鳳,徐濤.腦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區運動功能康復的連續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59.
[4]李鴻舉.急性腦卒中偏癱30 例早期康復治療[J].中國健康月刊,2011,30(9):213-214.
[5]Han TR, Pnik NJ, Park JW. 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 fluoroscopic studie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677-682.
[6]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衛生部辦公廳印發,2005:64.
[7]林春鳳,楊如香,李存鳳.綜合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3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