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促進鄉村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鄉義務教育 均衡發展 資源優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98-02
一 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立國之本,而義務教育更是“科教興國”戰略的根基。1986年我國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并正式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開辟了中國基礎教育的新紀元。為了積極有力的推動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200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重新修訂,提出保障教育公平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思想。近年來,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辦法保障了我國上千萬農村孩子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并使義務教育的入學率得到了顯著提高,進一步縮小了城鄉間義務教育的差距。但是由于客觀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引起的一系列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等連帶問題,仍然是一大難題。因此,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弱化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發展,發揮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引導作用,達到資源共享,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迫在眉睫。
二 我國目前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總體概況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城鄉人口分布不均,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總量相對短缺。加之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資源投資是以“城市優先”,有限的教育資源優先投入了城市地區和重點學校,因此城鄉差距縮小的步調仍顯緩慢。由于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三大資源,因此下面通過這三個方面對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差距進行分析。
1.城鄉基礎教育階段人力資源配置差距
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源,即是師資力量這一特殊的資源,由于它的靈活性及動態性,決定了其具有相對流動性。較之于城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占較高比例,農村中小學教師大部分趨于老齡化,出現了“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尷尬局面。數據表明,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在39~47歲之間。而我國近年來實施新課改和素質教育改革,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提出了高標準要求,大批農村教師趨于老齡化必然使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受到了直接影響。教師素質的高低基本可以通過教師學歷和職稱反映,而農村教師在這兩者上均處于弱勢,城鄉之間的差距懸殊。以重慶市2008年專任教師分配情況為例。全市小學學歷達標數118010人,達標率98.5%;初中教師學歷達標數70279人,達標率97.6%;農村小學教師學歷達標數62282人,達標率97.6%;初中教師學歷達標數16730人,達標率96.2%。全市小學高級職稱教師44649人,占37.3%;初中高級職稱教師3976人,占5.5%。農村小學高級職稱教師20471人,占32.1%;初中高級職稱教師355人,占2.04%。市級骨干教師數量,全市認定的中小學市級骨干教師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農村占15%。①另外大部分農村教師主要通過函授或自考的形式獲得學歷,專業基礎知識還不完善,教學觀念相對落后,教育學生缺乏系統有效的方法。此外,農村相對于城市基礎教育資源,辦學條件有限,教師工資普遍較低。而城市中小學憑借其優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辦學條件不斷廣泛吸收各市縣鄉鎮的優秀骨干教師,一些在農村逐步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也向城區流動,造成了農村教師的缺失。特別是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擇業時,在城鄉之間首先考慮的是城市學校。
2.城鄉基礎教育階段財力資源配置差距
我國基礎教育財力資源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相比大多數西方國家,我國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一直嚴重不足。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20%,但教育經費卻只占世界教育經費總額的1%。②據調查,在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中,中央政府僅負擔2%,各省市區的負擔合計起來也僅有
11%,縣和縣級市的負擔為9%,而鄉鎮卻要負擔整個經費需要的78%。近幾年,盡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加大,國家預算提高了教育經費預算的等級,將教育經費預算單列到縣級,但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向城鎮傾斜,導致城鄉之間溝壑仍然難以迅速填平。1993~2003年,我國實施了逆向非均等投入方式,城鄉生均經費相對差距與絕對差距呈現急劇擴大趨勢,只有2004~2006年才開始實施正向改進型投入方式,相對差距趨于收斂,而絕對差距一直在擴大。③
3.城鄉基礎教育階段物力資源配置差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基層政府財政本就不夠富裕,還要負擔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突出表現在物力資源上的差距。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鄉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不達標,連最基本的教學設施設備,甚至課本都難以保證。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城市中小學的“大手筆”投入,不斷向周邊拓展,擴大辦學規模。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城鄉各級基礎教育生均儀器設備值對比顯示,小學和初中階段城市生均儀器設備值分別是農村的3.61倍和1.98倍。而2008年建立校園網的差距更大,城市學校甚至是農村學校的7.97倍。多媒體教學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三 優化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單靠計劃或市場其中一種配置模式是無法進行的。必須雙管齊下同時進行,只是在進行的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重點采用某種模式,另一種進行輔助。世界各國經濟改革的共同屬性,就是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現階段我們依然強調政府應該對教育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④而政府的基礎性作用,就是以政府為主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體制、法律法規等宏觀調控手段來實現城鄉基礎教育的優化配置。同時還要結合市場配置的輔助功能,統籌兼顧。
1.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基礎教育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具有較為明顯的公共產品屬性,這一屬性的根本特征是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是教育資源共享的首要責任主體,當務之急就是要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分野的教育體制,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居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堅持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以此作為教育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義。同時以公平理念為指導制定新的教育發展政策,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2.彌補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缺口
如前所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較低。在投資結構上,表現出大部分教育資源明顯向城市中心傾斜,農村基礎教育所占比例太小。而根據木桶原理,要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要填補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這塊木桶中的短板。政府作為主導力量,要持續推進將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不斷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共享的財政投入。設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共享工程專項資金,對農村基礎性教育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和進行給予支持。
3.加強立法監督,規范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資
政府在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過程中,還要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相對于多數發達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基準,我國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還存在法律漏洞。在教育資金投放過程中存在個別政府官員權力“尋租”,占用、挪用基礎教育經費等較大問題。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變相流失及各種制度上的漏洞導致的腐敗就必須通過立法規范監督,采取法律措施嚴懲違規者,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及時到位,確保農村學校教育正常運行。
4.利用市場調節作用,發揮政府靈活性
要解決教育資源的有限性與教育所需資源無限之間的客觀矛盾,單一的政府計劃配置教育資源的方式不利于教育基礎資源的高效利用。因此,應以政府計劃為主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打破單一的政府壟斷局面,鼓勵多元化配置格局,建立靈活機制。將城市和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看做一個整體,統籌城鄉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資源,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
5.建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實現教師輪崗制
農村基礎教育的財力、物力到位,人力資源的投入也不可松懈。我國城鄉基礎教育中教師資源的非均衡發展,主要是由我國基礎教育優質教師資源的無序流動引起的。城市學校良好的師資待遇和福利,使大批優秀教育骨干趨之若鶩,而農村的學校卻門可羅雀。為防止這種城鄉教育“馬太效應”的持續惡化,建立教師定期輪崗制度便是必要措施之一。《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因此,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優秀教師到落后地區農村學校任教,建立城鎮教師到鄉鎮定期服務的制度。通過城鄉教師的輪換調整,可實現在保證各方師資力量相對均衡的同時還有利于各校辦學經驗的交流。
注 釋
①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教育事業統計分析資料,2007
②楊東平.教育的階層差距仍在擴大[J].南方人物周刊,2008(11)
③王元京.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差別的制度障礙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9(9)
④范先佐.教育資源配置:政府應起基礎性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2)
參考文獻
[1]陳鋒.均衡發展取向下的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問題[J].教育導刊,2007(2)
[2]王菲.論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 2006(3):456~458
關鍵詞:農村;美術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07-02
前言:《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人才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應擁有高素質品質。而美術教育是人才審美能力、審美情緒等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為此,為了達到高效性教育目的,要求當代教育部門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擴大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間相互促進作用的發揮,且增強薄弱學校師資建設力量,由此達到基礎教育目標,并實現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推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1.農村美術教育現狀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農村美術教育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方法單一,例如,安徽省金寨縣在調查報告中指出,部分美術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始終秉承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即10-20min寫課后題,10-20min復述課本內容,剩余時間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此種教學方法在應用過程中逐漸誘發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繼而影響到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等層面的培養;
第二,師資力量薄弱,即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從而致使部分教師不愿投身于偏遠農村支教活動中,繼而形成了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的問題。為此,為了增強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要求我國教育機構應擴大對農村地區政策層面的扶持[1];
第三,基礎設施不完善,即農村地區教育經費有限,因而部分農村院校在建設活動開展過程中更為注重對教育質量的關注,而忽視了美術基礎設施等的引進,為此,在當前農村美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借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力量,推進美術教育活動的不斷改進,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2.農村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間的相互促進
2.1 均衡教育資源。為了推進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間的共同發展、相互促進,要求農村地區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如,銅陵市在推廣義務教育過程中即出臺了《銅陵市基礎教育設施布局規劃》,且提出"城鄉一體、以人為本、整合資源"發展理念,同時從美術課本、美術繪畫工具等角度出發,展開院校建設工作,由此推進了教育領域的均衡發展。此外,為了縮小城鄉差距,要求各地區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將美術硬件設施、美術軟件設施傳送至農村中小學,且建設城鄉教育共享試點,由此來實現教育資源間的共享。同時,在均衡教育資源工作開展過程中加大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銅陵市在推廣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共同發展過程中,即于2010年投入5200多萬元資金建設農村院校,且到2014年為止,投入資金已經達到6000多萬元,同時美術器材達到了Ⅰ類標準,最終由此滿足了農村義務教育活動開展需求,且推進了銅陵市教育活動的有序展開。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農村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共同發展、相互促進過程中,對美術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要求當代農村地區在義務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即針對"擇校風"現象,對校長展開選拔、管理、培訓等行為,繼而將校長分配于弱勢學校,由此來帶動農村弱勢學校的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進一步實現。此外,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亦要求農村地區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遵從2-3次/年的原則,安排美術教師等參加專業化的培訓項目,同時為職工安排交流授課機會,以此來引導美術教師在良好的培訓環境下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達到最佳的教育狀態,且就此迎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趨勢[2]。另外,為了滿足農村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相互促進需求,要求當代農村院校亦應將教職工由"單位人"專向"系統人",繼而通過美術學科教師的交換,達到高質量教育目的。從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
2.3 規范辦學方式。為了打造良好的義務教育空間,首先在辦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針對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等政策實施監管,同時優化辦學方式,達到均衡性教育目的。其次,農村院校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亦應針對美術教學現狀,規范美術等學科管理,即從課程學時、課程教學方法、課程內容高等角度出發,標準化美術課程教學體系,由此達到最佳的教學管理狀態,并就此帶動義務教育的均衡性發展[3]。再次,在義務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規范收費狀況亦有助于緩解城鄉差距問題,為此,我國教育部門在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應對城鄉院校收費情況實施監管,且控制班級規模或數量,同時提高對美術實踐課程的關注,滿足農村教育需求。
綜上可知,部分農村院校在美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教學設施不健全且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影響到了整體教育質量。為此,為了打造美術教育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相互促進空間,要求農村地區在推廣義務教育活動過程中應從規范辦學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均衡教育資源等途徑入手來應對傳統教育模式下凸顯出的相應問題,并帶動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在美術教育環境的帶動下趨向于均衡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繼新,施楓,吳秀圓."互聯網+"教學點:新城鎮化進程中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01):86-9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規劃,同時,部署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
2012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做出了采取措施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安排。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稱“計劃”),從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著眼,從切實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入手,提出了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八項措施,從提高教師素質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提高物質待遇到給予精神鼓勵,從師資配置的編制數量到質量等多維度,從鄉村教師隊伍實際出發,綜合施策,打出了組合拳,精準施策,制定出了有效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務實措施。“計劃”及時、務實地落地,對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綜觀我國教育發達地區和國際教育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教育之所以強,最根本的是教師隊伍強,教師隊伍強的基礎是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強。由于營造出了比較突出的職業吸引力環境,才將優秀的人才聚攏起來,教育強區、強校的建設才有人才的保障。上海、北京等地區,北京十一中學等學校的教師職業吸引力強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芬蘭的教育質量是國際公認的,他們國家的師范類高等教育是最難報考的專業之一,從事教師職業必須有師范類教育專業碩士畢業學歷,教師職業是社會上最受羨慕的職業。
我國鄉村教育在整體教育格局中是薄弱環節,而鄉村教師相對薄弱的現狀,是鄉村教育這個薄弱環節中的關鍵因素。解決鄉村教師薄弱的老大難問題,抓住了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無疑是抓到了關鍵。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工作的重點難點均在鄉村。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教師等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鄉村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一靠國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二靠地方政府同心協力的落實。落實國家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實實在在提升,真正使鄉村教師職業成為教師羨慕的崗位,這是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試金石。
持續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讓教師職業更有尊嚴。我國教育的發展,一直伴隨著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提升,教師職業越來越受到尊重。但也應看到,由于社會勞力待遇的普遍提高,教師職業收入比較優勢在下降,一些農村地區教師的工資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在農村教師招聘中,出現了女生比例大大超過男生的狀況。從社會擇業的維度分析,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有所下降。
扭轉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趨勢,持續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形成優秀人才愿意選擇教師職業的局面。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專業成長建設,讓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形象,進一步發揚大,助力于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提升。
關鍵詞:鄉村小學; 校長; 基本素質
一、前言
鄉村小學與城鎮小學除了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差異之外,在學生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和整體管理上都與城鎮小學有一定的差距,現實的困難給鄉村小學校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基于這一分析,鄉村小學校長要想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帶領鄉村小學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鄉村小學教學質量,提升鄉村小學教職員工整體教學水平,提高鄉村小學生整體素質,滿足鄉村小學教學需要。為此,鄉村小學校長要明確自身任務,做到正確把握教育規律、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從細節入手體現公正公平原則,提升工作水平,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鄉村小學校長。
二、鄉村小學校長要把握教育規律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這種特性就決定了校長要具有專業性,決定了校長應該懂得教學,懂得教育規律。從校長的角色看,校長前身是教師,作為校長就應該低下身子,走人課堂,走近教師,走近學生,經常性地深入教學第一線聽課,俯下身子和教師一塊評課,和教師共同探討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傾聽教師對教學管理的意見和建議,聽取一線老師的對教學工作的要求,同時,校長要經常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與教師們一起研討教材,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研討中去偽存真,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做到“問題既課題”,以科研促教研,通過以上種種努力提高課堂的效益,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從鄉村小學教育實際來看,由于鄉村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整體素質與城鎮學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鄉村小學的校長就要正確認識到學校的實際教學特點,做到根據教學現狀把握教育規律,做好教學分析工作,根據鄉村學校的實際特點制定具體的教學措施,不斷提高鄉村小學的教學質量,保證鄉村小學教學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縮短與城鎮小學的差距。由此可見,鄉村小學校長應明確自身任務,將教學工作作為主要工作內容,針對鄉村小學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鄉村小學發展,為鄉村小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領導。
三、鄉村小學校長要做好學校管理工作
1、加強制度建設
為了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創造一個嚴格、規范、公平、有序、高效的學校管理環境,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學校工作有法可依,必須制定和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常規管理的基礎
首先,在教師隊伍建設、管理中,既需要用“心”用“感情”來管理,也需要用“法”用“制度”來管理。其次,樹榜樣,激勵教師自我規范。重點抓領導的率先垂范作用。全心全意地為教師服務,以自身的實干精神,廉潔自律的品質去贏得人、凝聚人。
3、加強鄉村小學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鄉村小學校長作為主要領導,應在工作過程中注重鄉村小學的日常管理工作,應結合鄉村小學管理實際,加強鄉村小學的日常管理,應通過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明確管理職能,發揮教職員工的管理優勢,切實做好鄉村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斷提高鄉村小學的管理水平,滿足學校發展需要。
4、加強鄉村小學的安全管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
受到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小學在小學生安全防護工作方面相對薄弱一些,這就需要鄉村小學的校長對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應結合鄉村小學的管理實際,積極推動鄉村小學的安全管理不斷向前發展,滿足鄉村小學的安全管理需要,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
四、鄉村小學校長要體現公正公平原則,從細節入手
在鄉村小學管理中,校長作為領導核心,應在日常管理體現公正公平的原則,從細節入手,做好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并不斷加深鄉村小學管理改革,創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從目前鄉村小學的實際管理來看,鄉村小學校長應重視管理原則的體現,做好細節管理,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鄉村小學校長要鍛煉領導能力,提高管理實效性
鄉村小學校長肩負著帶領鄉村小學快速發展,實現鄉村小學整體管理水平提升的責任。基于這一考慮,鄉村小學校長要鍛煉領導能力,掌握專業技能,提升領導水平,使鄉村小學各項管理滿足實效性要求,促進鄉村小學的快速發展。
2、鄉村小學校長要在管理過程中體現公正公平原則
鄉村小學校長在管理中體現公正公平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管理手段,才能使鄉村小學的管理提檔升級,滿足鄉村小學的發展需求,達到促進鄉村小學發展的目的。所以,小學校長要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3、鄉村小學校長要在管理過程中注重細節管理
鄉村小學校長要想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就要在管理過程中注重管理細節,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建立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推進鄉村小學管理不斷向前發展,從根本上滿足鄉村小學發展需要,促進鄉村小學建設取得積極效果。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鄉村小學的管理中,校長肩負著重要的管理職責,只有不斷提高校長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滿足鄉村小學實際需要,達到村鄉村小學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為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鄉村小學校長,就要正確把握教育規律、做好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以及體現公正公平原則,認真做好鄉村小學的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梁紅梅;吳彬;;追求規范和諧管理 打造特色品牌學校[J];遼寧教育
[2] 宋書仁;;規范管理 以人為本[J];現代閱讀(教育版)
[3] 曹小娟;以人為本視角下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
[4] 王雪瑩;王筠《教童子法》蒙學語文教學理論及其現代意義[D];吉林大學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室舉行。孩子們用純真的歌聲和呼喚,向老師致敬,讓在場的觀眾激動的流下熱淚。這些鄉村教師有從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來,有從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來,還有從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來,而他們的學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頒獎嘉賓。這些遠道而來的普通頒獎者,手捧著獎杯走上舞臺,把這沉甸甸的榮譽獻給了最可愛的鄉村教師。
【理論鏈接】
1.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這一活動,展示優秀鄉村教師的高尚精神風貌,不但有利于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也有利于激發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
2.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活動,優秀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系列活動,能夠喚醒人們深藏內心的奉獻精神,進而激勵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搞好本職工作,激發社會各界對教育、特別是對鄉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必要要求。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系列活動,有利于宣傳、學習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是聯系新時期新階段的實際,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
5.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我們要重視精神的力量。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引領社會風氣,用與時俱進的道德準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6.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在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習最美鄉村教師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7.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最美鄉村教師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為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作著自己獨特的貢獻,他們的事跡感動并激勵著無數人。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最美鄉村教師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的身上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精神。
【創新預測】
1.下列是對“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開展有益文化活動,提升公民文化素養
B.在全社會營造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C.發揮先進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D.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發展
2.在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典禮上,我國首位飛天女航天員劉洋說:我們的成長經歷中,伴隨著鄉村教師的愛和激勵,他們點燃了學生孩子無數的夢想,也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成長,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表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強制的、有形的 B.先進文化自然能夠戰勝落后文化
C.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 D.文化能夠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在當今社會,有的人計較索取,最美鄉村教師卻以奉獻為榮;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鄉村教師卻以責任為重。最美鄉村教師引領著時代先進的風尚,詮釋著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凈化著社會的風氣。據此回答3—4題。
3.材料告訴我們
A.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難以改變的
C.青年人的價值觀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D.成為別人學習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4.當前,我國之所以要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及其類似的道德教育活動,是因為
A.市場經濟必然導致世風日下 B.社會意識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同時變化
5.中國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農村,近一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無數鄉村教師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在中國最貧窮、最偏遠的基層學校默默堅守,為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作著自己獨特的貢獻,他們的故事令人感動、讓人牽懷。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喚起了更多的人關注中國農村教育現狀,不少單位、企業、個人走上了資助鄉村教育的道路,用點滴行動,為鄉村的教師和學生送上溫暖和祝福。
最美鄉村教師的事跡說明,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感動他人的人,讓我們在傳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跡的同時,也從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匯聚成無窮的道德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1)運用“文化的作用”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
(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
(3)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我國應該怎樣提升全社會道德水平?
(4)最美鄉村教師對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使不少單位、企業、個人走上資助鄉村教育的道路,體現了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②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系列活動,讓人民群眾受到了教育,體現了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③在鄉村教師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會各界用自己的行動支持鄉村教育,體現了文化能夠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④鄉村教師的精神品格感動了人民群眾,體現了優秀文化能夠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聯系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優秀鄉村教師的精神感動了社會各界人士,社會各界紛紛對鄉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鄉村教師作為一群普通的勞動者,但他們的工作直接關聯到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③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通過尋找最美鄉村教師,使更多的人開始關心鄉村教師,開始支助鄉村教育。
關鍵詞 義務教育 教師流動 教師資源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縣域內義務教育城鄉教師流動是必要的。教師合理流動,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緩解城鄉教師資源不平衡的壓力,而且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師流動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合理流動應該是雙向的、多維度的。但目前義務教育城鄉教師向上匯集性流動“趨之若鶩”,而向下分散性流動“舉步維艱”,教師的不合理流動,嚴重阻礙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1.教師向上集中勢頭猛
在居住城鎮化背景下,教師向城鎮學校、重點學校匯集性流動是當前的基本流動態勢。根據近幾年教師流動的現狀分析:江西省教師流動在區域上主要是從鄉鎮向縣城流動,村小、教學點向鄉鎮中心學校流動;學校之間主要是從普通學校向重點學校;流動主體上主要是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的流動;流動年齡結構上主要是中青年教師流動;流動學歷層次上一般是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流動;流動方式上主要是通過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關系戶找關系、進修學習后上調。
2.教師向下分流困難
教師分散性流動是指把城鎮學校、重點學校的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疏導分流到普通學校和村小、教學點。目前,教師分散性流動舉步維艱。城鎮學校、重點學校中潛在的社會價值、學校教學條件差異等因素,使骨干、優秀教師向下分流極其困難,甚至有些教師寧愿丟棄工作也不愿意到鄉村學校任教。為了使城鎮學校、重點學校的骨干、優秀教師能夠有序、合理地向下分流,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規定:“其中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于交流總數的20%”[1]。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執行細則,但實施效果甚微。江西省教育廳“優化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查組調研了解到,絕大部分的縣城校長、教師都反應不愿交流輪崗到鄉下任教。
3.不合理流動的整體后果
骨干、優秀教師都匯聚到城鎮、重點學校,導致鄉村學校的教師隊伍質量整體下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年齡兩極分化。一邊是新補充的教師,初出茅廬的“新秀”,一般教齡還不滿3年;另一邊是學校的“元老”,教師職業的“老江湖”,基本快到退休年齡。據調研,江西省義務教育學校50歲以上的教師占義務教育學校聘用教師總數的28.36%。其中,城區(縣城)初中50歲以上教師占比為18.72%,城區(縣城)小學50歲以上教師占比為17.73%,鄉鎮初中50歲以上教師占比為23.46%,鄉鎮中心小學50歲以上教師占比為38.50%,村小、教學點50歲以上教師占比為38.98%。很明顯,農村小學50歲以上的教師占比接近四成,年齡明顯老化。而我省學生數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學校有1906名50歲以上的教師,占比為57.24%,超過半數。二是學歷低層化。據統計,我省義務教育學校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義務教育學校聘用教師總數的86.84%。其中,城區(縣城)初中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比為97.19%,城區(縣城)小學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比為90.17%,鄉鎮初中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比為96.96%,鄉鎮中心小學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比為98.82%,村小、教學點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比為63.13%。而全省學生數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教學點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僅占微型教學點聘用教師總數的30.63%。三是教師性別結構失衡。近幾年新補充的教師呈“二八定律”,即80%是女性,只有20%是男性。四是中高級教師斷層。鄉村學校教師一般都沒有職稱,中級教師是“珍寶”,高級職稱教師則是“稀寶”。城鄉教師的不合理流動,拉大了城鄉教師資源的差距,嚴重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教師流動現狀的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城市經濟發展明顯優于農村。在城鄉二元分化和城鄉教育差距大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單向不合理流動的原因主要有城鄉教師待遇差距、教師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等。
1.城鄉教師待遇差距懸殊
目前,城鄉教師收入存在差異,雖然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相同,但工資構成中的津補貼以及醫療等社會保障福利卻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鎮學校所獲得的各種獎金、福利性補助明顯比鄉村學校要高。除此之外,城鎮學校的教師一般都有額外收入。城鎮經濟條件有先天的優越性,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鄉村,因此,衍生出大量的課外輔導班、托管班等,城鎮教師通過在外兼職、課外輔導、家長在節假日的節日問候等方面獲得不菲的“灰色”收入,而農村學校的教師只能望“羊”興嘆。這是拉大城鄉教師收入差距、導致鄉村教師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2.城鄉生活條件差距大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城市的娛樂生活和文化生活相應“水漲船高”。按照巴格內(D.J.Bagne)的“推拉理論”,城市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層出不窮的電玩游戲、各式各樣的美食、美輪美奐的建筑,這是教師千方百計想留在城市學校的“拉力”。相比之下,鄉村學校生活條件簡陋、文化生活枯燥、情感生活單調。通過調查訪談了解到,江西省大部分縣的鄉村都缺教師周轉房,甚至有的縣連一套教師周轉房都沒有。鄉村教師大部分住的是學校教室改造的宿舍或者居住在學校附近的農戶家里,住宿的地方幾乎沒有網絡,條件好的地方會有電視,吃飯沒有教工食堂。鄉村艱苦的環境構成了教師向城里流動的“推力”。
3.促進教師分散性流動的激勵力度不夠
邊遠貧困地區尤其是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條件艱苦。為鼓勵和吸引教師到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任教,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育質量,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了《關于落實對在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的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的通知》的文件。2013年,江西省對邊遠山區補貼金額作了第二次調整,邊遠地區每人每月提高到210元,最邊遠地區每人每月提高到360元,調整后的標準,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執行。然而據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城區義務教育學校資源配置問題”課題組的調查發現:很多教師覺得當前的補助資金太少,對教師缺乏吸引力。目前江西省某些縣的邊遠山區中小學教師特殊津貼存在“折扣”,補貼金額居然還是按照2008年最初的邊遠地區每人每月70元,最邊遠地區每人每月120元。這種“折扣”現象普遍存在,極大挫傷了教師去邊遠山區任教的積極性,阻礙了教師“進山區”的信心和步伐。
三、促進城鄉教師合理流動的對策
鄉村學校設備不健全,教學、生活環境差等“先天缺陷”,按照信息經濟學理論,“理性人”很難選擇到鄉村任教。為實現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實行差別化邊遠地區津補貼制度
首先,在考慮教師工資均衡化,追求同工同酬的同時,應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準。對貧困邊遠山區的津補貼金額,不能搞一刀切,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山區學校與縣城的距離來劃分補貼等級。以現行教師津貼金額為基礎,對相應更高等級的貧困邊遠山區再增加20%。其次,對貧困山區學校服務年限超過5年的教師,應以5年為基礎,每增加3年提高一個年份等級,在相應邊遠等級補貼金額的基礎上,每上升一個年份等級增加10%。最后,邊遠山區補貼是吸引、鼓勵教師到邊遠山區任教的有效形式之一,是對邊遠山區教師“心里的關懷”,各級部門應按照政策要求,使邊遠山區的補助達到全覆蓋,并把補助資金不折不扣地發放給邊遠山區的教師。巧用“待遇留人”,逐步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時間越長、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從而提高貧困山區學校的吸引力,使得貧困邊遠山區的學校能夠“進得去”教師。
2.改善鄉村學校教師生活條件
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只有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較高層次的需要。要想留住教師安心教學,必須先解決衣食住行這一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首先,加強鄉村學校周轉房建設力度。相關教育部門應做好規劃,選擇一個連接附近幾所村小、教學點的“黃金”位置,建設符合標準的教師宿舍,對教師進行集中管理。它不僅便于對教師資源的有效管理,也給各個學校的教師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其次,加大學校教工食堂建設。《漢書?酈食其傳》曰“民以食為天”,解決食堂問題,是使教師安心留在鄉村學校的基礎工程。相關部門應盡快落實建設學校食堂,盡可能實現一校一食堂。最后,加快學校網絡建設。電教管理部門應加快學校信息網絡建設,實現校園寬帶網絡校校通,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是與外界互聯互通的媒介。教師通過網絡,了解時事政治,及時更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學習網絡課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親朋好友聊QQ、微信,豐富教師的情感生活。
3.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
在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條件和程序辦法上,實行差異化管理。鄉村教師評聘職稱(職務)時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的剛性要求;城市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稱(職務),應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相應年限的任教經歷。為吸引教師到鄉村任教,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在本地區中小學教職工崗位結構比例內,預留一定的中、高級崗位,專項用于評聘在鄉村任教多年的教師。
4.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
教師榮譽是對鄉村教師工作的肯定也是精神鼓勵。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應按照有關規定頒發國家級榮譽證書,在鄉村學校從教25年以上的教師應按照有關規定頒發省級榮譽證書,在鄉村學校從教15年以上的教師應按照有關規定頒發縣級榮譽證書。在職稱評聘中,有榮譽證書的鄉村教師,在滿足基本條件后,具有直接“晉級權”,使得鄉村學校能“留得住”教師。
5.統籌安排教師編制
通過以縣為單位預留一定比例的教師機動編制,用于補充鄉村中小學緊張的學科教師。積極探索城鄉教師崗位定額制度,實行“人走崗位留”的崗位管理辦法。鄉村學校的中、高級崗位如有空缺,優秀教師流動到鄉村學校時沒有達到崗位要求的中、高級職稱,可實行“低職高聘”的辦法,吸引城鎮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推動縣(區)域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的總體均衡。
6.加強鄉村教師本土化建設
異地教師是鄉村學校教師向外流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外地教師通過招考的形式考進鄉村學校,因不適應當地鄉村生活、文化環境,對學校缺乏歸屬感、安全感,他們流動動機相對更強。可通過在“三定向”招生中對邊遠山區的本村本鄉的定向生源在分數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在“特崗教師”招聘文件中,通過對本縣的考生給予一定的分數優惠等措施提高鄉村學校本地教師比例。各縣應加快建立教師信息互通系統,便于各地了解教師歸屬地等信息,在條件合格的情況下,對兩地相應本地教師,建立“人事對調”綠色通道,提高教師本土化。
7.完善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制度
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是促進教師雙向、合理流動的一種新嘗試。輪崗交流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快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首先,一方面要明確執行交流輪崗制度各項工作的責任主體,制作各項工作的責任書、時間表;另一方面對參與交流教師在交流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應做明確的規定。其次,優化配套制度,對參與交流的教師在評獎評優上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最后,完善對交流教師的考核制度。對參與交流教師教學業績進行科學的考核,公平地評價其貢獻,應將對學校及教師自身的各種獎勵及優惠政策直接與參與交流期間的考核結果掛鉤,承諾給參與交流的學校和教師獎勵及政策優惠,分階段履行,切實做好有償交流、優質交流。
參考文獻
[1] 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Z],教師,[2014]4號.
[2]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Z].人民教育,2015(6).
親歷鄉村教育多年,我認為新鄉村教育迫切需要提升鄉村教育的幸福指數,這是克服目前鄉村教育中許多問題的鑰匙。
幸福感的缺失,是鄉村教育的硬傷。缺失的不僅是學生的幸福感,還有教師的幸福感。這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很多人找機會逃到城里去,很多人想徹底擺脫學校教育,教育悲劇在一遍又一遍地重演。無須夸張,不解決幸福感的問題,我們的鄉村教育“新”無方向,“新”無出路,“新”無根基。
這里,我僅從學生的角度談談提高鄉村教育幸福指數的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切實減輕負擔。沉重的生理、心理負擔是鄉村教育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鄉村教育喜歡以“量”取勝,有時間上的“量”,有作業上的“量”,孩子們沒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自由,處于被動的受壓制狀態。處于這樣狀態中的學習,缺乏熱情和活力,與生命的自然特征完全背離。另一方面,我們總是以考試為劍,以跳出農門為餌,威脅利誘,軟硬兼施,把孩子置于身心煎熬之中。這樣的學習狀態,是與“幸福”無關的。在新鄉村教育的建設中,我們需要根治重負頑疾,尊重生命,張揚個性,釋放身心,提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幸福指數。
第二,貫徹“全面”方針。鄉村教育的功利色彩濃烈到如此程度,以至于鄉村學校的一切活動都以考試為依歸。表現在課程編排上,就是大考大教,小考小教,不考不教;大考大管,小考小管,不考不管。這樣,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科技等學科,能成為鄉村教育餐桌上的副食品就已是萬幸,很多情況下是還沒擺上桌,就已經被撤換。孩子一天到晚都是在語數外等“主打”科目中翻騰,而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調動學生興趣的選擇被剝奪,這是導致鄉村教育幸福指數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偏癱”式的教育,讓高考成為鄉村學生幾乎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他們難以找到適合的路徑。我們的新鄉村教育要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多樣化的選擇,給予學生更多發掘潛能的機會。這樣,幸福指數的提高才不會是天方夜譚。
【關鍵詞】民辦院校 鄉村醫生 免費培訓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進步,“三農”問題,即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日益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題。而提高農村衛生水平,保證農民健康,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證。鄉村醫生作為農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的網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植根于廣大農村地區的衛生服務工作者,直接承擔著廣大農民的醫療、預防及保健任務,對于作好農村衛生工作,保障農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農村居民患病后在村衛生室就診的比例高達69%。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鄉村醫生對緩解當地缺醫少藥現象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民辦高校開展免費鄉村醫生培訓這一舉措,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其專業特色優勢,主動擔當社會責任,凸顯民辦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作用,同時,還有利于民辦高校拓展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構學校與醫院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鄉村醫生免費培訓形成制度
落后的基層醫療條件,高素質基層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制定,促使民辦高校實行鄉村醫生免費培訓成為可能。基層醫療條件的改善需耍依托辦學優良、機制靈活的民辦高校,同時民辦高校基層醫療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也需要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突破點。
1.構建平臺
民辦高校擁有優厚的師資隊伍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為鄉村醫生的培訓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以山東協和學院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開展醫護專業培訓,積累了較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短期培訓經驗。2005年醫學類專業通過了國家教育部、衛生部醫學類專業高等專科教育評估,為鄉村醫生免費培訓構建了良好的專業基礎。
2.落實定位
民辦高校醫學類專業確定的服務,面向定位與貫徹落實國家新農村衛生工作方針相適應,與地方農村衛生服務需求相一致,與培養社會和基層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標相銜接。
3.“非典”觸動
2003年“非典”,凸現出農村三級衛生網薄弱、高素質的醫療衛生人才匱乏,多數由“赤腳醫生”轉變而來的鄉村醫生基本還是靠體溫計、聽診器和血壓計等“老三件”診治疾病。鄉村醫生中只有約10%的具有職業醫師資格證,很多人都是憑借經驗,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弱化,農民看病就醫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責、看不好病的現象。
二、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的積極作用
鄉村醫生是農村衛生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的直接參與者。鄉村醫生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農村衛生政策的落實,影響著農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但高素質的基層醫療型人才還很匱乏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民辦高校辦學機制靈活,又擁有充足的師資和教學設備,這為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既提供了政策支持又提供了環境支持。同時,民辦高校在培訓鄉村醫生時,其醫護類專業還可以更好地落實面向基層培養基層醫療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而實現雙贏。
1.服務作用
鄉村醫生免費培訓體現了民辦高校“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方針,拓展和實現了民辦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農村的辦學功能和服務地方衛生事業的社會責任。
2.雙贏作用
鄉村醫生免費培訓彰顯出雙贏作用,一是培訓雙贏。鄉村醫生免費培訓推進了學校全日制教育,增強了學校教師與學生綜合素質,同時,全日制教育進一步促進了鄉村醫生免費培訓。二是資源雙贏,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和基層衛生資源共享互利。
3.橋梁作用
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抓手和橋梁,褡建了學校與基層、教育與就業、培養與培訓、需求與服務的直通橋梁。通過這個橋梁,了解地方基層衛生狀況和實用人才需求。檢查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合作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推進了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基層專業技術建設。
4.促進作用
鄉村醫生免費培訓促進了學校與地方衛生部門及醫院的緊密結合,優化了合作關系,增進了友誼往來,促進了共同發展,在人才培養中產生最佳的共振效果。
三、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的成果豐碩
民辦高校開展鄉村醫生免費培訓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鄉村醫生業務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時對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諸如辦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師素質、學生就業、實習實訓等的完善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深化辦學理念
辦好一所學校,尤其是辦好一所民辦高校,辦學者是關鍵,關鍵在于辦學者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抓手,建立校院結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了辦學者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又優化了校院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強化社會責任感
以社會責任為動力,推進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很好地實現學校教書育人與服務社會的職能。同時,學校以強化社會責任和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切入點,推進了職業道德建設,確保了校院結合共同育人的效果。
3.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能力
通過集中培訓,提高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能力,掌握了常規醫療儀器和藥物的合理使用,杜絕了以往在藥物應用上的“三素一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和輸液)不良現象。
4.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學院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抓手,推進校院結合育人的過程中。注意發揮“三個”作用,即:發揮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改革中的主體作用、校外醫療衛生單位在教學改革中的參與作用,社會服務與實習實訓在教學改革中的橋梁作用,在校院結合和合作中多渠道地檢驗教學內容對人才標準要求的契臺度,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5.增強教師業務素質
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抓手的校院結合,拓展優化教師教學思想和業務素質的路子,推進人才培養工作。校院結合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到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參與臨床實踐,開展科研工作,有效提高了業務素質,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6.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抓手,校院結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轉變學生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以鄉村醫生免費培訓為平臺,組織在校學生與鄉村醫生進行座談交流,以畢業學生和培訓結業的鄉村醫生在基層一線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學生,促進學生擇業、就業和創業觀念的轉變,引導醫護類學生把基層醫療衛生一線崗位作為重要的就業去向。
7.強化信息平臺與實訓基地
每期培訓班結束后,及時跟蹤鄉村醫生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能力的信息,建立常年聯系,聘其為學院衛生信息員和德育輔導員,及時反饋信息,改進人才培訓工作,提升鄉村醫生培訓質量。建立鄉村醫生網站,把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所在衛生機構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
8.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梁漱溟;鄉村教育;行誼教育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
一、“社會本位”的教育思想
他把教育的大生命、大功能的根本辦學方針應用到“社會本位”的大教育系統方案上,為此,他推出 《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草案》。草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分”、“教育宜放長及于成年乃至終身”和“教育應盡其推進文化改造社會之功”三項宗旨,并強調在中國辦教育,“必須理會以上三根本點”,否則,“必無從盡其應負荷之任務,必失其教育之功用,而不免轉為社會病”。[1]梁漱溟認為在社會改造期,教育應盡其推進文化改造社會之功,推進社會改造,促進社會不斷進步。他提出的“社會本位”教育思想,主張以社會式教育為主,將教育著眼于一般社會,把社會改造運動納入教育系統中,用教育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
在梁漱溟的教育系統中,各級學校應有明確的分工,承擔的責任亦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密切相關,且以社會作為本位。在梁漱溟看來,之前中國教育的對象局限于幼兒、兒童和青少年,但事實上對中國所處的現狀而言,更應將教育對象的年齡拓展到成人。所以,梁漱溟提出“教育宜放長及于成年乃至終身”,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也是對中國教育方向的一種重新定位。經過在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的實踐,更加證實了梁漱溟的“社會本位”教育思想,應該在鄉村中開展針對農村青壯年的生產技能與生活技能的培訓,借此推進農村的社會改造。
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手段
在梁漱溟看來,教育的手段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傳統的教育手段主要是學校教育,梁漱溟搞鄉農學校的主要目的便是要化社會為學校,可以稱之為“社會學校化”。讓社會教育與鄉村教育合流,將教育目標轉到農村,正面解決社會問題的鄉村建設。把教育歸到鄉村建設中,需要了解教育的功用,不外乎“綿延文化而求其進步”。人類不能不有生活,有生活就不能不有社會,有社會就不能不有教育。[2]對于中國所處的現狀,已經不適合單純的學校式教育,這就要求勾勒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將社會式教育作為主體,輔以較短周期的學校教育。
三、“行誼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所謂的“行誼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人感性的那一面,“行誼教育”不是單純的情感教育,是寓于情感的道德教育。比如注重情感、情緒和人格等因素。梁漱溟主張情志教育是根本,并說:“中國教育除非從此沒辦法則已,如其有辦法,必自人生行誼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識技能教育乃得著其功;抑必將始終以人生行誼教育為基點而發達其他知識教育焉”。[3]
梁漱溟推行“行誼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只注重知識的傳輸,忽略了情感教育。他認為教育不能單單的是知識的傳授,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不能忘記中國的傳統,不忘道德禮儀。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梁漱溟借鑒了孟憲承先生翻譯的《丹麥民眾學校與農村》,在他看來,丹麥教育的實質就是“行誼教育”。這種教育是“人感人的教育”,由少數人的精神感召大多數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覺醒之后,便促進了丹麥農業的發展。[4]這種教育模式不采用通俗的技能傳授,用精神感召的模式給予丹麥青年動力,講究實用性,讓人心自然而然的活起來。
“行誼教育”的核心是重在開發“理性”,即是要發揚民族精神。“行誼教育”的內容包含了合理的人生態度與修養方法的指點、人生問題的討論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分析。合理的人生態度就是指深心大愿,但空有心愿是不夠的,必須把心愿付諸于實際行動,對人生問題的展開討論。至于對歷史文化的分析就是讓我們認清現實,對社會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改造社會。梁漱溟認為通過“行誼教育”能培養人們的深心大愿,這是人們道德水平上的一種提高。
四、“導師制”為輔助的教育改革
梁漱溟除了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同時也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的應用。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梁漱溟主張施行“導師制”。在這里,導師是一位知識淵博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他能夠指導學生的全部生活。梁漱溟說“每一導師皆分有幾個或十數個之學生此幾個或十數個學生之全部生活,亦即為此一導師之教育對象。學生個個有其最親近之導師,導師亦人人有其最親近之學生。全校親切相依之校風,于以樹立。”導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起到輔助的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又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色給予相應的輔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人生向上”為靈魂的教育動力
“人生向上”這一觀點來源于儒家。梁漱溟認為生命就是活的相續,是一種向上的創造。“向上創造”就是靈活奮進,讓生命得到一定的延展。從人類發展史上來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向上和擴張的過程。一步步向上創造,一步步地開展開來,生命就是如此地向上創造的過程。
人生要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對于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生除了與教師保持教與學的關系之外,還與自身的主動性有關。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在自學時,有一片向上心,自覺主動地接納知識,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總之,梁漱溟的鄉村教育思想貫穿于鄉村建設之中,對我國所處的現狀認識的比較透徹,又結合了教育的實際狀況,對教育理念的整體定位和素質教育觀的普及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熊呂茂.近十年來梁漱溟研究綜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05)
[2]梁漱溟.教育與人生[M].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