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

        第1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社會實踐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然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同時,大多數大學生們已經認識到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進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結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究竟如何,本研究報告將初步回答這一問題。

        為了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調查小組以齊齊哈爾大學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齊齊哈爾大學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進行調查,以下是社會實踐的現狀描述及分析。

        一、調查結果的整理與分析

        1.頻率及類型分析:

        (1)大多數同學偶爾參加一次社會實踐,少部分同學經常參加和從未參加過,參加社會實踐的頻率少,參加社會實踐的熱情不是很高,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少,學業繁忙,提供社會實踐的崗位少。

        (2)在社會實踐中,71.94%的大學生參加的是短期兼職,因為短期兼職固定工作,時間間斷,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周末,認為周末兼職不僅利用了課余時間還可以作為日常學習生活的調劑,而一份固定的工作也免去了找工作之憂;固定工作,時間連續,在暑假或寒假這樣較長的時間里,有一部分同學在外打工,賺取來年的費用;隨即工作,時間不定,這種情況一般是剛來大學的新生,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先嘗試做一下兼職,大部分時間用在適應大學生活上。46.41%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說明部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較高,志愿服務的觀念端正,有著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既是大學生本身的一次磨練,增加閱歷,認識自我,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了解當今社會的現狀,同時也是一種積極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比如義務支教,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緩沖部分地區教師資源不足的現象,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帶去希望,狹義地說,發揮自己的價值;廣義而言,則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持著教育事業。同時,少部分同學做個體小生意,說明有一些同學具有自主創業的精神,當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拓寬就業門路,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

        2.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與學業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87.53%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內容與所學專業不緊密相關,可見,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應用存在脫節情況,知識很難運用到實踐中去,57.29% 大學生偶爾用知識但對實踐幫助不大,20.72%從未用過專業知識,一方面說明,大學專業結構不合理、學非所好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最大障礙。大部分大學生出現未能學以致用的現象,這固然與部分大學生的素質相關,但更是大學教育的“缺陷”造成的。重課堂教學,輕市場實踐;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差,這是許多高校普遍存在的軟肋。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知識的吸收角度上存在問題,應改變一下角度,更多的學習思維方式,在實踐中變通思考,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3.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安全問題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67.02%沒有受騙經歷,58.06%相當重視實踐的安全問題,并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說明大學生比較重視社會實踐的安全問題,具備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識,并且安全意識和在校的法律知識教育成正比,大學的安全教育逐步先進化、全面化、生活化,使得眾多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同時,16.07%的同學有受騙經歷,14.19%不是很重視安全問題,甚至有2%的同學幾乎不關注安全問題,主要原因是安全觀念沒有深入其本心,自以為是,社會經驗不足等。

        4.大學生社會實踐態度及需求

        (1)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有超過45%的大學生樂于實踐,但由于前期準備不足導致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沒有提前預料的問題,從而導致實踐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這表明大部分的大學生在主觀上是積

        極的,缺乏的是經驗與克服客觀條件約束的能力。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同學,有積極認真的態度并且提前做好準備在實踐過程中也能靈活應變從而可以收獲完備的調查報告。其余將近四分之一的同學對于社會實踐活動處于被動,大部分是迫于學分壓力而不得不去參與,更有的不僅態度不積極并且行為上也違背了社會實踐的精神,這樣的做法是沒有意義的,從而失去了學習積累社會經驗的寶貴機會。

        (2)有將近一半的受調查同學認為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較為豐富,基本上能夠滿足大學生所需要的社會實踐積累,同時也有超過10%的同學認為學校社會實踐活動十分豐富,能夠滿足自己的實踐需求。另外也有超過40%的同學認為學校實踐活動比較匱乏,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更有8%的同學認為實踐活動嚴重匱乏,無法滿足與另10%認為十分豐富的同學產生了對比,這表明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的需求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學校應該更多的去了解學生們標準盡可能的滿足更多同學的需求。

        (3)在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目的這一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有60%的同學選擇了賺錢這一目的,也就是說有較大比例的同學是從經濟這一實在利益出發。而也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參加社會實踐能夠關注了解社會現實,增長見識結交朋友,這些也都是從自身或者為了解社會現狀出發,更直觀的看就是為未來自身長遠發展而做準備。只有較少的超過30%的同學認為能夠學有所用,將自己實踐學習來的經驗運用到為以后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學生

        并沒有真正理解到社會實踐的最終意義所在,社會實踐不僅只是為自身發展的行動,更多的是為這個社會的發展去深入去總結去實習。

        (4)有超過75%的同學在社會實踐中最想收獲,工作經驗與社會閱歷,這表明大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社會實踐所能帶來的自身的提高,也有超過66%的同學想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并且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想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這說明有很多的同學想借助社會實踐這個機會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能力,為自身以后的發展而不斷努力。同時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同學認為社會經驗可以豐富自身的專業只是,將實踐轉化為真理與知識,這樣是十分難得,而有較少部分的同學想從社會實踐中獲取報酬,這樣的目的雖沒有錯誤,但或許會使自己錯過了社會實踐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問題

        1、自身能力不足。58.64%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面臨著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高等教育模式相對后,一貫重視理論教育,忽視了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重視應試教育,忽視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不少專業的設臵與市場脫節。另一方面,社會實踐意識淡薄,較少的社會實踐使之社會實踐經驗缺乏;缺乏鍛煉,自立意識不足,導致動手能力差。

        2、時間太短,無法真正進入角色。39.24%在社會實踐中很難進入角色,在一份工作上,如果想把握其靈魂,找到工作的技巧,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使其熟練,由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時間較短,沒有過多

        的適應、練習和總結經驗的機會,更無法真正進入角色去體驗,所以,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沒有預想結果,成為廉價勞動力。59.49%對社會實踐沒有過多的預想和目標,只是為了實踐而實踐,沒有看到實踐的真正意義,從而沒在實踐中有所獲,只成為了廉價的勞動力,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因此,大學生實踐應更多地看重實踐的目的,知道自己為什么實踐。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建議

        1、理論知識儲備。64.76%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要做好理論知識的儲備,理論知識儲備是社會實踐的基礎和前提,為社會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學好理論知識,用科學的方法實踐。

        2、心理素質準備。75.94%的大學生認為應有好的心理素質,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一半,因為大部分大學生社會經驗較少,面對著社會上形形的人或事,難免會消化不良,也許你不適合這個實踐項目,也許你被老板痛批,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勇敢的面對社會,勇于實踐。

        3、對所要進行的社會實踐進行了解 。78.27%認為應進一步了解實踐內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對社會實踐內容的了解有利于你更好地衡量自己,制定更完美的計劃,去面對社會實踐,更有利于社會實踐的完成,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成長與進步。

        經調查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在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中以短期兼職為主,參加社會實踐的安全意識較強,大部分學生樂于實踐并想收獲工

        第2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4-0070-03

        高等學校是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集散地和創造源,肩負著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下,大學教學的主要模式需要向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轉變,藉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西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思想、思維、知識、能力”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構建,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

        1 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大學教學模式轉變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備可貴的創新品質、堅韌的創新意志、敏銳的創新觀察、超前的創新思維、豐富的創新知識、科學的創新實踐等素質特征。創新型人才培養就是基于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特征,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過程。傳統的大學教學型模式偏重于知識傳授和理論說教,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需要向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轉變。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是一種融合教學、科研與實踐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法[1],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以發現、探索、研究為活動形式,通過課堂上的理論講授和討論互動以及課堂外的實務設計和實踐調查等,達到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知識建構與能力提升同步推進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創造性學習、創新性實踐的教育目的。為了促進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教育部于1998年修訂高校本科專業目錄,設立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梯隊[2]。作為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人才培養更加注重創新性和應用性,以便學生就業后能夠解決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因此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采用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西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問題意識、參與思維、團隊討論、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 “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思想及模式

        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遵循認識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以問題發現、思維探索、理論研究和實踐佐證為邏輯線條,通過理論講授、討論互動、實務設計和實踐調查等方式將教學、科研與實踐融為一體,構建“思想、思維、知識、能力”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現創造性學習、創新性實踐的教育目的。

        首先,思想分享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根基。“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而“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因此,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根基就在于教師與學生分享思想,通過教師個人的思想魅力和人格特征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通過思想分享培養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思想者,從而為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提供動力之源。

        其次,思維訓練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核心。邏輯思維是分析問題的必備條件,是創造性發現的內在靈魂。思維火花是大學課堂上彌足珍貴的營養,引領著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和樂趣,并指引著問題研究和實踐探索,從而為創造性發現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核心就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的思維邏輯,建構學生的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習慣和方法。在思想分享和創新精神驅動下,思維探究會帶來創造性學習和創新性實踐,從而成為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核心環節。

        再次,知識建構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內容。在思想分享和思維訓練驅動下,知識建構便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條件。知識建構不是傳統大學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和理論說教,而是基于思想和思維之上的體系梳理、理論論證和內容架構,是在創新精神驅動下、思維邏輯指引下,思想者知識體系儲備的能動學習過程。這種知識建構是帶著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的自發過程,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重要內容,成為當今大學教育的主要工作。基于知識建構,思想者才具備創造性發現的條件,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

        最后,能力提升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目的。思想分享、思維訓練和知識建構的最終目的是能力提升,而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是創新性實踐活動。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的落腳點就在于通過課堂外的實務設計和實踐調查,讓具備思維探究和知識理論的思想者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去佐證思維火花和猜想假設,從而去發現及佐證新的思想和觀點。既能夠大膽猜想,又能夠小心求證;既能夠作為思想者仰望星空,又能夠成為行動者腳踏實地。這就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素質,也是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總之,“思想分享、思維訓練、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四位一體,構成層次分明、有機結合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四個方面圍繞創造性發現的邏輯線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形成相互耦合、功能互補的系統整體,最終實現創造性學習和創新性實踐的人才培養目標。

        3 “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實踐及策略

        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思想、思維、知識、能力”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西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探索出一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經驗。

        1)營造民主互動的課堂氛圍,搭建思想分享平臺。在平時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建立友好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交流互動的課堂氛圍。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的觀念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教師教學活動的創新。通過教師個人展現出來的人格特征、專業素養和思想魅力,引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研究樂趣。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公共管理學科,其人才培養不但需要重視公共管理精英思想的熏陶,還應加強草根民生思想的洗禮。例如,勞動保障專業教師在備課中要盡最大努力廣泛搜集相關資料,注重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性,在講授中注意不斷加大課堂信息量,用大信息量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不但與學生分享學術大師的社會保障思想,領悟公平、正義、共享、發展等社會保障理念,還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草根民眾的民生呼聲,進而意識到自己肩負的專業使命和職業抱負。在這樣的思想分享平臺下,將精英成人教育和專業成才教育完整結合起來,培養的學生的人格是健全的,思想是深刻的,因而培養的是一批仰望星空的思想者。

        2)激發自由創造的思維火花,培養思維探究習慣。20歲左右是一個人思維火花四射的階段,大學教學的重點任務就是激發年輕人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和意識。勞動保障專業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具體問題的概念描述、屬性界定、歷史演繹、理論解釋、實踐佐證、結論提煉等思維過程的強化訓練,使學生掌握思維探究的方法論,從而能夠舉一反三,具備獨立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方法基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多學科交叉專業,其人才培養更需要激發自由創造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多學科思維的魅力感染下,養成思維探究習慣,能夠從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角度大膽去猜想問題假設,遵循思維探究的邏輯線條,小心去驗證理論假設,從而發現創新性結論,因而培養的是一批具有邏輯思維的思想者。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討論題目注重基本理論與國內外社會保障實踐的結合,在社會保障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上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交流。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討論過程中教師適時插入追問、反問,也鼓勵學生對同學的發言進行提問,要求發言者對老師和同學的提問進行現場答辯。在追問過程中,發言者常常會發現自己思維中的疏漏,進而激發其繼續探索下去的積極性,也正是在這種討論加答辯的形式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逐漸養成了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習慣。

        3)指引快樂能動的學習過程,夯實知識建構體系。一個人只要是具有邏輯思維的思想者,出于解決問題的需要,其快樂能動的學習動機就很強烈。結合公共管理精英教育的培養特征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科內容體系的應用特征,勞動保障專業教師在課堂上需打破教材知識結構的固定體系,按照概念基礎、歷史發展、理論脈絡、內容體系、比較借鑒、實務實踐等主線架構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科的各門課程內容,這樣就將“思想分享、思維訓練、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統一了起來,使學生不但成為具有思想內涵和思維邏輯的思想者,系統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中的實際問題。可以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參與的研究型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意識、參與思維、團隊討論、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筆者主講的《員工福利與企業年金》、《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用PPT的方式展示各自團隊完成的員工福利設計方案和健康管理方案,最后由師生共同評出最佳PPT獎、最佳文本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提問獎、最佳回答獎等獎項。小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團隊參與效果非常好,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組織中實現了快樂能動的學習,也能感受到學習和動手的成就感。

        4)拓寬創新發現的實踐行為,強化能力提升途徑。在實踐教學方面,通過課外作業的實務設計、教師課題的參與發展和學生課題的自主發展等形式,拓寬創新發現的實踐行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科屬于應用學科,其人才培養的成效最終需要通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來檢驗。教師在課外作業安排上要強化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小組作業等方式,引導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且保持溝通交流,使學生體會團隊合作的樂趣和經驗;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科研課題的社會調研,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學習“如何做社會調查”、“如何做科學研究”以及“如何走上社會”;指導學生獨立申報挑戰杯科研項目和“調研中國”等課外科研實踐項目,引導學生自主開展社會調研和報告撰寫,從而真正成為創新型人才。例如,西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08級共有31人,15人參與過課外學術活動,共計24人次。其代表性成果《西部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效需求分析——以陜西佳縣為例》、《貧困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實施效果分析——以陜西省佳縣為例》分別獲“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全國三等獎、陜西省一等獎;《初探陜南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品牌建設——基于對安康紫陽縣茶葉產業的調研》獲2009年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秦嶺生態移民搬遷意愿調查》獲南風窗“調研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資助項目。因此,強化能力提升途徑是大學教學的關鍵,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落腳點。

        總之,四位一體的研究型與實踐型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宗旨,通過“思想分享、思維訓練、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四位一體機制,努力實現著 “創造性學習、創新性實踐”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第3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研究;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3-0054-04

        在中小學,“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漸入人心,成為研究型教師是不少從教者的追求。針對目前教師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教師研究要堅持“教(學)研(究)相長”的價值取向,走“在教學中研究”之路。

        一、被割裂的教學與研究

        目前的中小學,既有教學部門,也有科研部門,既有教學人員,也有科研人員;教師既有教學任務,也有科研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日常教學的“去研究化”和教師研究的“去教學化”,教學與研究割裂,理論與實踐脫節。

        日常教學的“去研究化”,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缺少研究行為,為教書而教書。不少教師視教學和研究為兩碼事,未把自己的教學行為納入研究視域;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教學。研究是專業人員的事情。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把教學理解為“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認為只要掌握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就夠了,其“研究”視野僅囿于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和教輔書。這時,教師的教學只是一個知識的傳輸過程。這種“教書匠”型的教師,不僅知識結構不健全(只關注學科知識,缺乏足夠的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廣義的文化知識),而且其教育理念也難以更新。

        教師研究的“去教學化”,指教師忽略研究對教學實踐的觀照與服務,忽視對自我的發現,為研究而研究。相當多的教師認為,教學是“下里巴人”,研究則是“陽春白雪”,研究要高于教學。以論文寫作為例,“選題宏大,熱衷于‘去情境式’的研究”“文章中不見‘人’,個人情感和生活體驗被排除在外”。這種研究眼光向上,沒有看到腳下的財富。教師每天身處無限豐富的、多樣性的教育教學情境,這些都值得教師去敏感地感悟、理性地思索和精心地提煉――這個過程,本身即具研究之雛形。離開教學實踐,教師研究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沒有研究的教學和脫離教學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不科學的。目前,無論學校和教師都日益認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師研究作為學校科研中最重要的內容與最主要的形式,日益得到推崇。于是,被割裂的教學與研究開始走向融合。但這種融合并非渾然天成的“生長”,而是人為的“手術縫合”,留下了難看的“疤痕”,即教師研究的行政化、功利化和邊緣化。不少學校采用任務式、管理式思維開展教師研究,如規定每學期教師要開多少節公開研討課、要寫多少字的教學反思、要讀幾本書乃至寫多少字的博客,等等。這種行政化色彩極濃的研究缺少主動性和發展性,因加大工作負擔而遭人反感。再者,許多教師功利心太強, “論文情結”難解,以論文獲獎或者發表為最終目的,為研究而研究。教師研究也是教師的價值追求之一,視研究為一種功利本無可厚非,沒有任何價值的事情沒有人愿意做,但為研究而研究的功利化和功利主義取向則不可取。

        二、“教研相長”: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

        教學和研究作為教師勞動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既各有特點,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學離不開教育科研的指導,研究也離不開教學實踐,只有兩者的辯證運動才能推動教師研究乃至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讓教學和研究相互促進,即“教研相長”是教師研究應然的價值取向。

        教學之于研究,不僅提供了研究的對象、課題和資源,還提供了研究的動力、思路、途徑,甚至教學本身也可成為研究。教師研究不像學者的理論研究,他們從事研究是為了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他們的研究不是在實驗室和書房里進行,而是密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和教育世界中進行。教師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其研究緊貼教學實踐,不僅其研究的課題和素材來自教學實踐,其研究目的也是為了教學實踐,甚至一些研究的方法和途徑也出自教學實踐。這既說明了研究對教學的依賴,也充分說明教學對研究的促進作用。在此意義上講、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是合二為一的,教師研究是一種“行動研究”。我國學者普遍認同:行動研究是一種以教育實踐工作者為主體進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育實踐工作為其本質。所以,教師從事研究,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教學對研究的促進作用,否則就會走彎路、做無用功。

        我們應強調的是,以教學促進研究,是強調教學實踐在教師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并不是僅僅把教學作為研究的手段。教學不是不可以成為研究的手段,但我們要反對那種單純把教學視為研究的手段,且有必要重新審視那種為了展示教學技巧的“借班上課”和“重復課”等現象。這些所謂的“研究課”看似具有“研究價值”,但對于上課的教師尤其是學生來說,上課不是其生命的展示和發展,而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用生命教育的理念來看,這樣的課是一種“表演課”,是對生命意義的遮蔽,沒有教育價值。既然如此,教學之于研究,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從價值哲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實乃教師研究中的價值沖突:教學的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之間的沖突。對于教師來說,教學具有天然的研究價值;既然要研究,就離不開對教學的研究利用,教學不可避免的會成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這一沖突該怎么調適?“在同一價值序列中……目的性價值相對于更高層次的目的來說則構成手段性價值,而手段性價值相對于較低層次的手段來說,則構成目的性價值。”可見,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是相對的。對于教學來說,研究是手段,研究是為了服務于教學;而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教學則又可以是手段。所以,在教師研究中,教學可以是但不僅僅是研究的手段,這時的教學應著眼于教師專業發展和師生生命意義的挖掘,而不能進行單純的“為了研究的教學”。

        研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形而下”的,即對教學的診斷、矯正和促進;二是“形而上”的,即通過對教學的研究提升教學生活的意義,實現教師的幸福。其“形而下”的作用,是許多教師進行研究的最初的、基本的動機和目的。這反映了教師研究的功利性,若沒有這種對教學的矯正和促進,教師研究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從哲學角度看,這種功利性價值是基本的、必要的;同時仍是低層次的,教師研究不可在此層面上裹足不前,還要超越之并追求更高層面的價值。一個不能勝任教學的教師無疑是沒有幸福感可言

        的,教師“只有當個體在合規律性的活動之中實現了自己的目的時,才會有幸福狀態和幸福感”。那種從事“去研究化”教學的教師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即便其經驗豐富,也只是感性的積累而沒有理性的升華,只是實踐的疊加而缺少理論思維的冶煉。教師只有通過研究,在教育科學的指導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逐漸趨向、達到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才有幸福可言。教學的進步、能力的提高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使得教師從研究中體會到一種職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此時,研究之于教師就具有了“形而上”的價值:實現教師的幸福。因此,教師從事研究,不失為醫治現實中彌漫的教師職業倦怠癥的良方。教師從事研究,對教學生活具有“撥冗”“沉淀”以及“冶煉”的意味,能夠讓教師從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教學生活中,發現和提煉職業的價值與生命的幸福,使“祛魅”的生活“返魅”。

        三、“教中研”:教師研究的實現路徑

        價值取向是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的統一。遵循“教研相長”的價值取向,我們就要從研究對象、研究視角與方法等多維度對教師研究進行再認識,走“在教學中研究”之路。

        (一)開采教育實踐的天然“富礦”

        在教學中研究,教師就要對自己擁有的教學實踐這一天然“富礦”進行勘探、開采和冶煉。同大學教授等專業研究人員相比,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從事瑣碎的日常工作,既缺乏足夠的時間、文獻、設備等客觀條件,主觀上也存在研究方法等理論功底方面的不足。這是教師研究的弱點。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教師才能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的研究才能和教學實踐緊緊聯系在一起,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尤其教學實踐中凝練而成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智慧,是一線教師的獨特財富,為專業理論研究人員所難以企及。蘇霍姆林斯基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跟蹤觀察和研究了3700多名學生,積累教學資料2000多本,這是成就他一系列教育名著的基礎。因此,教師越要從事研究,就要愈發重視教學實踐。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實踐知識和實踐智慧越豐富,其研究則愈發接近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本質,愈發使教學與研究做到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逐步走向自由自覺。具有研究意識的教師,他的教學意識不是淡了,其教學的主體身份沒有退隱,恰相反。他更加重視教學,且是以研究的姿態去從事教學。

        (二)“返鄉的陌生人”的視角與審視

        在教學中研究,需要教師具備“返鄉的陌生人”那樣的嶄新視角和深入審視。熟悉的教學生活雖是教師的先天優勢,但正是由于其熟悉,教師反而容易對此熟視無睹。日復一日的繁冗的教學工作,機械、單調、重復的生活方式會使教師沉陷其中,難識廬山真面目。不少一線教師常常哀嘆沒有東西可研究,找不到研究的旨趣。實際上,即使教師開始研究自己的教學生活和教育世界,也常苦于少有發現和創新。雖然此問題比較復雜,但教師研究視角的轉換,也許有助于喚醒教師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發現意識。這時,教師“要成為一個陌生人――讓自己成為返鄉的陌生人。對日常生活采取陌生人的觀點,意味著教師以探索、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一個人所生活的教育世界……返鄉者對于他的故鄉會注意到前所未見的細節與形態”。當教師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生活,用批判、懷疑和探究的視角深入審視,就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需要自己重新認識、重新改變的世界。例如,即便自己教過無數遍的教科書也有值得質疑、商榷和改進的地方,就像“返鄉的陌生人”難以完全自動地適應故鄉的風俗習慣一樣,教師重新研究教科書,對這一課程資源進行重組和整合,就會有新的發現。實際上, “返鄉的陌生人”意識就是教師的發現意識,是教師從事研究不可或缺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沒有“返鄉的陌生人”所具備的批判、懷疑和探究眼光所帶來的專業覺醒,教師就無法在機械、重復乃至平庸的教學生活中撿拾到意義的珍珠,那座實踐的“富礦”就會淪為一座普通而又荒廢的煤渣山。

        (三)尋找合適的草根研究的方法

        在教學中研究,研究方法必然與教學有某種“天然”的聯系。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專業、系統的研究方法既難以掌握又不適用。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教師逐漸掌握了一些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多可歸于質的研究方法之列。以最常見的教師研究即公開課研討和論文寫作為例,前者常用的方法多是觀察、訪談和討論。教師為研究而進行的教育隨筆、教育敘事和教育反思的寫作,也多以觀察、訪談、情境分析、案例分析為主,均可歸入質的研究方法之列。為什么教師研究大多采用質的研究方法呢?表面看來是由于方法本身的適用性,實際上是教師在長期的研究中創造了這些符合教學實踐、符合教育規律的研究方法。例如,評課議課是教師教學生涯中最常見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還是以質的研究方法為主比較好,許多時候不適宜用量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這是由教育的特點決定的,尤其是由教學情境的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決定的。那種統計課堂提問的次數、師生互動的次數等量的研究方法的實際意義有多大,值得拷問。過分的追求量化,會使得教育的人文性受到傷害。又如教育隨筆、教育敘事的研究方法,一度被專業研究人員排除在“學術論文”之外,不被看作是一種研究方法、學術成果。但由于它與日常教學實踐聯系緊密,且易于運用,因而具有極強的生長力。最終得到教師及學術界的認可,是教師“在教學中研究”的得力的研究方法。

        第4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 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教師專業發展

        長期以來,教育理論工作者為克服理論與實踐的對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所取得的進展并不令人滿意,教育實踐工作者仍然以懷疑的目光來審視教育理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鴻溝依然存在。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重經驗交流,輕理論學習,重實用技能,輕理論素養;談問題多,分析問題少;擺現象多,揭示本質少”等現象,無不是教育實踐脫離教育理論的反映,這一點,從廣大教師對教育理論有關認識中可見一斑。

        一、經驗主義的認識觀

        經驗主義者認為,教育經驗直接來源于教育實踐,遠比教育理論有用,從而推崇教育經驗,用經驗排斥、取代甚至否定教育理論。這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淡化理論作用的教育實踐。不可否認,教育經驗之于教育實踐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少做出成績的人主要靠經驗的摸索和積累獲得成功,相反,接受過多年理論教育的高師專業教師最初卻會陷入困境,束手無策。教育經驗對教育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意義,但僅僅停留在經驗和常識的層次上是遠遠不夠的,二十年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復,沒有經驗到理論的升華,沒有感性到理性的躍進,就不可能獲得關于教育的規律性的認識。教師長期體驗著自身的經驗認識,會形成極強的惰性,導致僵化和保守,從而在低水平上重復教育實踐。

        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融會貫通地內化教育理論知識,縮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距離,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一個理論上的解釋和提升,成為不斷反思的“反思實踐者”。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總結,沒有對自己經驗的尋根問底的精神,提高教學水平就不可思議。”

        二、實用主義的認識觀

        實用主義者認為,教育理論應該像醫生的處方拿來就用,藥到病除,只要這個理論實用,理應馬上見到效果,否則該理論就是無用的。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現代社會尤為突出。持這種觀點的人將教育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作了片面狹隘的理解。事實上,教育理論的抽象性和教育實踐的具體性決定了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作用只能是間接的,教育理論不可能成為教育實踐的處方,不可能直接支配教育實踐,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是前人的及現實的教育實踐的抽象,也是對未來教育實踐的預測,這些都對教育實踐起原則的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實踐主體自己的思考、選擇、運用和創造。

        因此,廣大教師要轉變理論效用觀念,摒棄教育理論學習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以即效性作為評價教育理論實效性的標準,而應注意其長遠意義和未來意義。教育實踐者只有結合自己的直接經驗和現實情況,在實踐中對理論作出思考、選擇和檢驗,不斷發展和創造指導自己實踐的個人理解和行動理論,加深對人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的理解,從而對教育實踐發生作用,此時教育理論才具有真正的現實力量。其深層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更新人們對教育的理解,而非為教育實踐提供一套實際的有效的工具,其最有價值的恰在于觀念層面和思想層面的影響力,而不是其方法層面的東西。

        三、理想主義的認識觀

        理想主義者將教育理論研究的方向定位于解決所有教育現實問題,認為教育理論既然來源于教育實踐,又最終指向教育實踐,那么教育實踐中的所有教育現實問題都應是教育理論關注的焦點。然而教育理論一方面不可能直接幫助實踐者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無法向實踐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某種確定性方案,另一方面,教育理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沒有十全十美的理論,更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教育理論也有一定的應用范圍和條件。教育理論不能完全達到實踐主體的期望,勢必導致實踐者疏離教育理論。

        應該看到,與自然科學相比,教育理論不具有自然科學的普適性,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現象非常復雜,教育現象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理論不能像數學公式一樣來要求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起到精確指導作用。教育現象和問題所具有的時空性特點,使得教育的或然性遠比自然現象要大,這些都決定了教育的規律性難以捕捉。從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理論也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可控的、可重復的實驗加以檢驗,從而使其普適性受到較大限制。同時,教育實踐比教育理論更為活躍,更為生動。所以,教育實踐工作者需要學習掌握并內化教育理論,抓住其精神實質,提高理論素養并轉化為實際能力,增強鑒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去埋怨理論不能解決所有現實問題,繼而放棄理論。

        四、正確對待教育理論的觀點

        雖然教育理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由于主客觀原因暫時未得到教師應有的重視,然而教師的專業化必然植根于理論和規范的教育專業知識之中,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如何對待教育理論。

        首先,要承認教育理論的價值。教育理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是重大的。教師專業標準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廣闊的學術視野,追逐學術前沿的意識,又需要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具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品質。因此,教師的專業標準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教育科學理論。教育理論由于擺脫了具體教育實踐所具有的偶然性、具體性、時空性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阻隔,給教師的教育文化底蘊和教育理論修養以全面的豐富和提升,可以給教師諸多的思想啟迪和借鑒。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工作,僅通曉一門學科并不一定能成為該學科的好教師,“學者未必是良師”。一個教師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備豐富的任教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具備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教師的專業領域畢竟是教學而不是其任教的學科,教師的專業化必然植根于理論和規范的教育專業知識之中。教師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教育理論,才能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也才能有新的教育思想,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觀念。

        其次,要選擇適當的教育理論。其實,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程度是分層次的,當代德國原教育學家布蕾津卡把教育理論分為三個層次:(1)教育科學理論。這里的“科學”是狹義的,該理論的命題類型是描述性命題,回答“是什么”(含做什么)的問題,其目的屬于科學目的,其任務是描述和解釋事實。(2)教育哲學理論。其命題屬于規范性命題,回答“應該做什么”的問題,其目的屬于哲學目的,其任務是提供價值取向和規范取向。(3)實踐教育學理論。其命題屬于描述―規范混合命題,回答“應當怎樣做”(含應當做什么)問題,其目的屬于實踐目的,其任務是告訴教育者在特定社會文化情景中的教育任務和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手段,其中,教育科學和教育哲學屬于教育的基礎理論,離教育實踐比較遠,而實踐教育學屬于教育應用理論,與教育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從“實用”的角度說,對教師的實踐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實踐教育學理論,因此它應該是教師更加關注的教育理論。

        第5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項目化;思考;決策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書本講學只是大學生教育組成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應積極開展高校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更好更快地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才。雖然實踐活動取得了很大效果,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包括實際參與崗位與所學專業技術的不匹配,實踐方向不確定,實踐活動重復率高,缺乏資金,實踐過程中缺少專業教師的指導等問題。

        一、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缺陷

        1.社會實踐活動重復率高,內容單一。雖然在每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前期都要確定相關社會實踐的主題,但是,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還是不能擺脫單一的實踐模式,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調查、訪談、參與勞動等,沒有新意。而且脫離社會要求,脫離群眾,脫離所學專業,不被大眾認可。2.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機構雜亂無章。社會實踐活動所包含的種類眾多,學生能夠根據本人興趣進行參與。但存在的問題是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導致社會實踐活動缺少相應經濟或硬件設施,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3.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相應條件的保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技術指導和物質設施的支持。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缺乏科學規范和穩定的管理組織操作體系,相關設備、儀器和材料難以得到供應,具有專業社會實踐技術指導的教師難以落實到位。4.學校和社會活動單位之間聯系不緊密。在有的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單位主要是由學生自己解決,導致實踐單位分散。同時大部分學生都是臨時尋找實踐單位,對于學生的監督難度加大,不利于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二、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運作的措施

        1.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學生專業對口性。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提早接觸將來的就業崗位,幫助學生按需參與。因此,相關的實踐活動應與學生的專業技能相結合,防止形式化的實踐活動,提高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并突出社會實踐的意義。只有學生在需求的基礎上,學生們去做社會實踐才能有所作為;只有結合專業技能,學生才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好的發揮出來,提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實踐中,項目的要求必須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有必要設計相關的實踐方案。要求實踐項目要應用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使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處理遇到的困難。學校相關部門應鼓勵實行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激勵措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專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的社會實踐。2.充分利用實踐資金,分批發放,杜絕浪費。社會實踐經費是保證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進行的關鍵因素,在實際過程中要采取分批發放的方式,在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將一半資金發出,另一半資金的發放要等到審查完成后。審查小組要以活動之前預定目標為基準,確認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是否完成了70%,對于不能通過審核的實踐活動扣除后半部分經費。預定實踐目標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以便在不同的團隊期望之間實現合理的比較。在實踐過程中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和進行可以對預定目標進行修改,但一定要向有關審核部門報備。3.對實踐活動項目化運作實現全方位掌控。第一,做好學院和校級有關部門的溝通,讓學院參與到相關實踐活動中,發揮學院的指導作用,共同商議實踐活動的方向和目標。這樣可以促進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進行,同時加深凝聚力。第二,做好相關實踐活動的宣傳。在信息的傳輸中存在信息衰弱的問題,高校動員社會實踐的做法通常由學校一級消息,但是等到消息到達學生中間就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宣傳到位,避免信息的歪曲,保證學生對于政策的正確理解,正確認識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做好早期、中期和后期的規劃。在早期的規劃中,改善申報評估手續。社會工作一般以年為周期,前期規劃:社會實踐管理部門開始規劃全年部署。中期管理:良好的持續監控和大力宣傳,同時,可以邀請學校相關領導帶頭對實踐活動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對實踐活動涉及單位的安全狀況要充分了解,保證學生實踐條件,激發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在調查相關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考察項目計劃是否實施,是否存在資金違規行為。后期控制:要設立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庫,將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儲存于數據庫內,生成紙質的調查報告,幫助后來學生吸取經驗。

        結語

        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運作過程,列舉了在實踐活動中實行項目化運作的可行性,再加以專業教師的認真指導,讓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更好的回饋于社會。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采取項目化運作能有效提高社會實踐的效果,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穩定進行。

        參考文獻:

        [1]郝麗麗,宋巖,蔡慧慧.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化管理[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2):81-83.

        第6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 中學生素質 學工實踐 辦學成效

        一、引言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承擔著國家未來富而強的建設重任,關乎著國家的興衰。由于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少生、優生國家戰略的影響,新生的一代是生活在溫室中的,他們往往少了老一輩的人(同齡時)奮發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已經成長起來的中學生,尤其是即將面臨以后擇業、就業、大學該如何選專業的思考的高中生,一直從事學校學習,對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對社會生產制造、對自己所學和學習東西的實用性、應用性及未來職業的定向,等等,都充滿迷惘。如何提高他們社會責任感,如何讓他們適當了解和體驗父輩們所從事的勞動、親身體驗產品的生產制造?如何讓他們了解所學知識怎樣轉化成生產力?如何讓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定向有一個切入點?本文提到了中學生學工素質實踐。并通過青島市每年8000高二學生在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學工實踐的實例,論證了中學生學工實踐的成效和積極意義。

        二、學工內容

        青島市里所有學校高二的學生每年下半年,都要依次在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學工實踐。學工人數,每年8000多人。學工時間為一周。每個學生的學分共為10學分,由學工帶隊老師給出,最終學分要記入學籍檔案。

        學工內容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安全教育。

        主要讓他們了解生產設備、工廠秩序、安全知識等內容,使他們了解生產,增強遵規守紀的能力。在安全教育過程中讓他們了解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的現狀、組成、發展、功用,培養何種人才,以及培養的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車間有很多不同型號的機械設備,他們以前都沒接觸過,學工過程要用到,安全注意事項很多,一一強調到位。讓他們知道車間就是工廠,他們現在就是工人,他們要掌握最基本的工人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度,比如必須穿工作服、戴安全帽、排隊進出車間,服從車間所有的制度,服從車間師傅的統一管理,按時完成分配的任務,等等。在安全教育期間安排一次社會調查,參觀大型現代工業企業,并邀請企業專家進行現代企業文化講座。

        2.參觀基地。

        主要讓他們了解現代加工制造的設備、組成、功能和車間的運行模式,使他們看得見、摸得著;使他們有一個切身體會和思考,增進對實際制造業的了解。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主要有焊接車間、機械車間、機電車間、數控車間、汽修車間、模具車間等幾個大型車間組成。帶領學生依次參觀,使學生對車間有一個立體、直覺上的了解,參觀由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老師介紹和學生演示組成,讓他們了解車間機器的運作和功能。

        3.機械小產品制作。

        這個環節是一個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的設計及每一個模塊編排都是實訓基地老師們精心思考、研究和挑選的,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切實增強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內容安排的目的使他們在學習和實做的同時了解到當前制造業的發展和一些產品的設計制作流程,并能夠親身體驗;同時了解當前一些產品制作所凝聚的勞動,對父輩和從事勞動的社會大眾有一種敬佩感;學習平凡崗位的無私奉獻和回報社會精神;使他們與自己所學的知識適當接觸,并從中體會到知識轉化成勞動力的過程,以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定位有一個切入點;機械小產品制作主要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增強他們的成就感、榮譽感和團隊協作意識,達到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的目的。

        參觀完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后,每個班要抽簽決定今后幾天的專業產品制作內容、所在的車間和帶隊老師。由于部分產品的專業技術性較高,學生對相關知識了解得較少,對加工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基地帶隊老師要從本工種的現狀及發展開始講,尤其強調實做的產品制作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相關的識圖、設計和制作的知識,并示范指導學生完成產品的制作。為了激發學生熱情,使學生有所學、有所獲,做出的產品既實用又有技術性,制作項目主要安排以下幾個模塊。

        鉗工制作:制作鏨口榔頭,制作酒瓶起子(很多不同的風格類型),制作小火車模型。

        電子產品制作:裝配迷你小音箱,裝配調頻收音機對講機,制作數字萬年歷,裝配語音控制小車,制作語音控制機器人。

        數控加工產品:數控車床加工國際象棋子,數控銑床加工變形金圖案,線切割加工帆船工藝擺件。

        汽車一級維護:檢查機油,更換發動機機油及機油濾清器,檢查冷卻系液面高度及其防凍能力,清洗空氣濾清器及更換濾芯,汽車燈光的檢查。

        精細化工產品制作與日用品分析:洗滌劑的制備,護膚類化妝品的制備,食醋總酸度的測定,自來水總硬度的測定。

        這些項目都是老師們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學東西,體驗社會生活,體驗理論實踐結合,體驗日常生活產品的制作等方面著手而精心設計的,具有非常好的社會實踐性。

        4.作品點評。

        這個環節,讓學生們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認識,同時對優秀的作品有一個認識,讓他們了解優秀作品和非優秀作品,它們的差距在哪?怎樣改進?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自己找缺點并改進方法。

        學生做完作品,指導老師們要給出最終的成績,并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最后根據作品的情況進行總評,進行表彰。在作品表彰結束后,每個學生的作品都自己帶走留作紀念,讓學生們對學工的鍛煉的記憶更加深刻,強化了學工的意義。

        三、學工的成效及意義

        在學工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熱情很高,組織性、紀律性非常好,產品都能按時完成,車間安全運作良好。對學工的成效及意義,經過調查及多次和學生交流,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了當前制業的發展和一些產品的設計制作流程,并親身體驗。

        學生反映產品的實做帶隊老師把相關的制造領域的發展、制造的新技術、制造涉及的范圍,以及我國制造業的不足,以后他們努力的方向對他們進行講解,擴展了他們的視野。很多學生說老師在對實做項目進行講解時,就設計流程、制作步驟一一給他們介紹,并且最終他們還親身實做,擴展了視野及思考范圍。

        2.了解當前一些產品制作所凝聚的勞動,對父輩和從事勞動的社會大眾有一種敬佩感。

        在產品制作的每一個過程學生都親身體驗。一些學生的產品作廢了,學生們也深有感觸。在學工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意識到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報,或者有時付出很大努力只取得一點成就。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加倍仔細才能成功,使學生看到產品涉及的勞動價值。學生們說,這次實踐活動使他們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工人有了一種敬佩感,并表示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要學習工人們這種有所擔當的責任感。

        3.與自己的知識適當接觸,并從中體會到知識轉化成勞動力的過程,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定位有一個切入點。

        在產品的制作流程中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又運用到以前所學到的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

        比如讀圖時許多幾何標注他們要懂,加工制作過程很多計算他們要會,精細化工產品制作中一些化學反應要用,等等,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精度及質量。

        學生們都深有感觸地說,他們感到以前所學的很多書本上的東西都很實用,并且第一次明白了知識轉化成勞動力的過程。

        學生們說,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他們想到了很多問題。比如:他們現在會什么,不會什么,想干什么,現在應該怎樣去努力,等等。這使他們未來職業的定位有了一個切入點。當然也有一些學生說以后不會干這個,說很累。由此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想干的適合自己的職業,提前思考職業規劃的職業問題。

        4.增加他們的成就感、榮譽感和團隊協作意識,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學工作品需要他們親自動手或幾個人合作才能完成,最后留作紀念。因為學生平時很少動手,并且不少好吃懶做,這種訓練增加了他們動手動腦能力。學生們都興奮地說,他們手中的產品都是他們自己做的,是他們親手創造的奇跡,說他們很有成就感、自豪感。這激發了他們的主觀創造性、自覺勞動性,寓學于樂性。

        5.學習平凡崗位的無私奉獻和回報社會精神。

        因為還處于學校學習階段的他們最終要回到社會中來,他們當中有很多人要在平凡崗位上從事平凡工作,所以讓他們提前體會到平凡崗位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回報社會的精神,能夠為他們今后將要或想要從事的職業做準備,更激勵他們為了將來的職業規劃在現在的學習中更加奮進。學生們說,通過這次學工實踐活動,他們看到了工人師傅們在平凡崗位的無私奉獻,這讓他們認識到現在要更加努力學習。

        四、結語

        參加過學工實踐的學生都在談論通過學工實踐他們今后將要或想要從事的工作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樣遙不可及。同時他們也很敬佩師傅們那種樂于奉獻的精神,這是他們將要學習的。他們最終都要以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他們表示他們將會好好學習,以最好的方式回報社會。最好的方式他們雖然沒具體說出,但是通過這次學工實踐,他們已有了方向。

        通過以上對中學生素質教育學工實踐的成效和意義的總結可以看出,中學生素質教育學工實踐對當前的中學生而言,是一項極其重要并且具有長遠意義的實踐活動,它對當前中學生的影響積極而有效。

        參考文獻:

        [1]學工實踐教程編委會.學工實踐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0.

        [2]粟媛.實踐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N].文匯報,2007.8.2.

        [3]孫克信.調查研究活動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焦金滿.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對策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7,(7):72.

        第7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一、結合創新教育進行社會實踐

        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大學生長期接受傳統教育,在觀察力、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培養不夠,尤其是缺乏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養。社會實踐給了大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會面對許多復雜、實際的各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思維,而這一過程正是對大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和培養的過程。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建設的關鍵問題

        1.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的必修課程。、教育部、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等文件指出:“要把實踐教學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專業實踐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需環節,因此,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將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是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應該和大學生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在大學每學年的教學計劃中都有體現,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能力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以分層次的形式體現,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

        2.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組織形式應該多樣。由于大學生專業特點和社會實踐課程資源不同,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應呈現多樣性。總的來說,社會實踐應該體現“集中授課為輔,團隊實踐為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發展為主的實踐課程中,課程具有把社會作為一個大課堂的特點,學生在走進社會、接觸社會現實、參與社會活動的途徑中,達到理解社會意識形態、人們的生活模式,積累社會生活經驗,體驗社會生活,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勞動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觀、是非觀。

        3.組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指導教師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他們自身具備學科和理論的前瞻性,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圍繞著教學目標開展。目前許多學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存在組成結構不合理、專業程度不足、穩定程度不高等問題。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組織涉及多個部門(如教務處、學生處、學校團委),根據學生的專業不同又涉及多個學科,而實踐主題的不同又造成實踐地域分散、內容種類繁多,教學組織過程較為復雜的特點。

        4.建立穩定的大學生社會校外實踐基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場所,許多高校沒有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只能靠關系去聯系實踐單位,甚至是通過中介進行聯系,出現了“教學實習打游擊,畢業實習靠自己”的情況。實踐地點的分散和不確定性不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便利條件,社會實踐無法深入開展,也不利于指導教師及時解決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因此,學校和學院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借助社會資源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專業學習實踐的目的,社會各部門也應該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歡迎大學生參與到專業實踐中來。另一方面學校同時也應該結合高校專業優勢幫助社會各部門解決實際困難、促進接收社會實踐的單位發展,實現共贏局面。

        第8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高校社會實踐育人載體

        一、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們普遍認為參加暑期實踐是很有必要的,并身體力行或多或少地進行了實踐,實踐次數隨年級升高而相應增加。但是在關于“社會實踐”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問題。例如,學校等對社會實踐的內涵缺乏廣泛的宣傳和深入的闡釋;當今大學生的暑期實踐規模較小時間較短,活動經費來源渠道較窄,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實踐的靈活性和深度發展的可能;家長對社會實踐的支持程度比較低以及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缺乏足夠的指導等。

        二、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現狀分析

        盡管多年來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可供學生參與和選擇的校園實踐活動形式越來越多,但在其發展過程,仍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學生社團組織的民間性,結構的松散性,活動的自主性和成員的廣泛性等特點,加上個別高校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其工作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夠 ,導致一些社團活動品位不高,參與學生不廣。具體受如下因素的影響:

        1、社會方面因素

        現階段,社會實踐活動停留于口頭或書面,流于形式,從政府層面看,未能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承擔應有的責任,沒有從提高人才層次,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提高行業素質和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角度積極為社會實踐創造條件;從企業層面看,不能將社會實踐與企業的長遠發展聯系起來,只把參加實踐的大學生當成廉價或者免費勞動力;從家庭層面看,家長往往把參加社會實踐當作一項不務正業的活動,或者對孩子在參與實踐過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慮。

        2、學校方面因素

        首先,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領導對學生社會社會實踐重視程度不夠,對實踐活動的經費扶持力度不夠,用于學生實踐活動的經費支出比例與教學支出比例相比明顯過低。其次,校園實踐活動場地等硬件條件不佳,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校更多考慮的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需要,而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場地等硬件建設和設施配備始終處于邊緣化考慮的境地。再次,高校的專業的、高水平的教師參與不積極。現在,學生的課外活動主要由團委,學工部門負責組織,承擔活動指導任務的主要是專職的思政工作人員,從整體上來講,還缺乏一些高水平的相關專業的教師參與其中。

        3、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體意識不夠,缺乏實踐成才的信心和動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和新變化,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缺乏主體意識,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自覺性不夠,將社會實踐當作一項可有可無的學習任務來對待。而在行動上表現為走馬觀花、敷衍了事,臨近假期結束,往往是到實踐單位蓋個公章,寫份實踐報告就了事,甚至有的同學只是上網下載一份報告交差,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三、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具體策略研究

        1、擴大宣傳,轉變觀念,提高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

        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高校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其社會影響;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具有個體完善的社會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論的強化功能;對用人單位而言,可以通過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與高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促使產、學、研結合,為用人單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2、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學培養體系和計劃

        學校領導和教師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制定與大學生各學習階段和各專業特點相適應的系統的社會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并編寫教程,規定實踐課時數、學分,規定實踐目的、任務、內容、形式和要求,配備專門指導教師,使之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并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各種評優掛鉤。

        3、整合資源,夯實基礎,建立、健全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首先,要改變傳統觀念,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多渠道宣傳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努力尋求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其次,要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加強聯系,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另外,要變單一型基地向多樣型基地發展。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類型有教學、科研、實習、傳統教育、社區服務、勤工助學等類型基地,學校還要結合學校實際不斷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模式、功能。

        4、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

        學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因此調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尤為重要。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正常教學計劃,作為一門必修課,在規定學時、學分的基礎上,還要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一是成立二級評估委員會或小組,實行定性定量考評,堅持學生自測與集體(小組)評估相結合。二是如實記錄社會實踐活動各項資料、學生具體表現以及實踐單位評價。三是學院(系)要建立社會實踐活動信息接收、反饋及處理機制。

        四、結語

        當然,目前的社會實踐活動仍然不是完全成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各種問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仍然沒有被廣泛認同,開展方式也相對比較單一死板,缺乏靈活多變性。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個人等各方面的努力,將社會實踐不斷發展、深化、完善起來。

        參考文獻:

        第9篇:專業勞動實踐的目的范文

        [關鍵詞]復合應用型人才 大學生 社會實踐 體系

        [作者簡介]劉明明(1980- ),女,重慶人,重慶文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實踐能力。(重慶 40216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YBJY06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7-0168-02

        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辦學的方向。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和十分必要的環節。近年來,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新的形勢下,也存在如環節較為薄弱、實踐教學零散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實踐育人的教育質量。為此,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廣大學者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

        1.部分高校和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不夠。當前,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都在唱高調,但實際上大家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部分高校和個人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到位,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形式,僅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有些學生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很不愿參加社會實踐,即使參加也總是抱著一種試探、游玩的心理和態度。如社會實踐性較強的 “三下鄉” “三進三同”等活動形式也僅僅停留在詞匯層面的理解,效果往往不佳。

        2.部分高校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是認識了解社會,鍛煉提高和增強能力,充分發揮優勢特長,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不要過于簡單,不要僅僅流于形式,從當前來看,部分大學生到農村社區、工廠企業參加社會實踐僅僅是走走過場。加之學生數量多,學校、學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容量”有限,很多學生都成了社會實踐的“個體戶”,擔心學校檢查,只好到家鄉附近單位或熟悉的單位混時間,開一張假證明來應付。

        3.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內容不銜接。社會的需求對復合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大學生需要到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繼續實踐以提高自己所學的知識。事實上,很多同學社會實踐沒有能夠更好地結合專業知識特點,可以說與自己專業知識關聯性不強。受某些條件限制,學生干一些文藝演出、體力勞動、小修小補等較為簡單的活動,在總結成果的時候,也僅停留于感性方面,對于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幫助不大。

        4.學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比較單一。據調查,當前很多高校中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的安排主要是參觀、實地考察等活動,對學生們切身體驗和提高學生專業或綜合素質的作用效果不夠明顯。以社會調查的形式居多,進企事業單位、進農村社區等形式較少,而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術密切相連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少,總體形式單調和有失偏頗。社會實踐的效果關鍵是要為大學生提供鍛煉平臺或創造機會,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

        5.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團隊技術顧問匱乏。作為大學生主要實踐環節之一的社會實踐,有些高校較系統地規定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寒暑假下基層、義務勞動、科技咨詢服務、社會調查、節假日體驗、文化輔導宣傳等形式。一些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項目比較重視,還專門作為“必修課”并給予相應的學分,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專業教師的指導來幫助解決專業技術上的難題還不是很突出,更不要說有專業的團隊技術顧問來進行系統的深化或引領。

        6.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供需失調無保障。據查,目前我國12%左右的學生有實習經歷,僅6%左右的企業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這些企業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這些城市中的企業占全國企業的大多數,其中70%以上的中小企業不愿給大學生實習機會。有資料顯示:首都北京市的某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大約有6000個崗位,但收到了50000多份申請,說明了供需比例嚴重失調。另外,高校有時候考慮到學校的經費情況,在幫助組織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同時,沒有解決好聯系實習單位或地方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強化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的載體,其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發揮才能、展現風采的舞臺,還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階梯,更是大學生提前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的訓練場地。對于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對大學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以及政府政策導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趨勢來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應是復合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不但要培養大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高校原有的傳統的應試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也未根本轉變。加之當前國內外諸多不穩定的因素,就業形勢十分嚴峻。2009年初,時任國務院總理專門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要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在提升畢業生就業的能力上,要求所有高校畢業生在離校前,確保都能夠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就是為培養和適應復合應用型人才提前預熱。綜上,可以看出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顯得非常迫切。

        三、復合應用型人才視野下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的思考

        1.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培養模式。社會實踐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個環節,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最佳途徑。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吸取知識營養、培養自我個性、豐富實踐經驗、陶冶品德情操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作為高校教育者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全面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創新培養方式方法,增強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質量意識,才能為當代社會輸送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新型復合型人才。

        2.改革課程設置,拓展實習基地。設置課程體系要把有目的、有組織、有過程、有要求、有總結的系列實踐教育活動,置于高校教育體系和教育改革的軌跡,納入到教學計劃,貫穿于教育體系的整個過程。同時,應加強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各項服務活動長久持續地開展。高校還可通過地方共建與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

        3.合理配置師資,確保教育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開展好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實施者,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取得效果,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許多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老師多是高校內在職的教師,沒有在企業或農村的工作經驗和相應的實踐經驗。高校要注重吸納部分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領導參與,合理配置一定的高水平的復合型教師,統籌協調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確保大學生實踐教育的質量。

        4.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服務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對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動因,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在需求,同時是滿足當前社會緊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大學生社會實踐要以市場導向為抓手,經常深入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不斷提高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

        5.建立評估體系,完善管理制度。高校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管理評估體系中,抓好組織領導,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統籌安排,對社會實踐的學生實踐計劃、過程、結果予以跟蹤,全面進行評估,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制度,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進行科學的量與質的分析考評。對參與和指導的教師的要將其表現、能力作為評選先進、評定職稱的依據,以提高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對學生要抓好考核評價,如可以把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學生評優、評獎、就業推薦的必備條件;加強對院(系)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可以將此項工作開展情況作為院(系)考評的重要參考指標,要求扎實有效地落實開展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

        6.聯動各級部門,創造育人氛圍。高校要積極整合搭建社會各類資源和平臺,主動與有關單位建立開展實踐合作,讓學生學業和實習都不誤,縮短畢業生上崗之后的實習期,推行“訂單”實踐,拓展大學生實踐服務的就業領域。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橋梁作用,要把學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動員起來,與地方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社會實踐基地與實習基地、就業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等一體化路子。另外,高校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網站廣播、校報期刊、網站論壇、社會實踐成果匯編和影集等形式,宣傳報道學生社會實踐,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四、結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環節和重要載體,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在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視角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要涉及眾多領域和眾多部門。針對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點,還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從實際出發,敢于嘗試,不拘一格地進行改革和探索,切實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育水平,為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蔡景華.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運行機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1).

        [2]關惠琴.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辦學的方向[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4(1).

        [3]黃平芳.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7).

        [4]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建議(教思政[2012]1號)[Z].2011-09-16.

        [5]李強天.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09(11).

        [6]李益眾.謹防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N].中國教育報,2010-07-16.

        [7]楊友文,宋之帥.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管理觀察,2008(2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八a级在线视频品尚网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少妇激情在线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