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創新理念 美術教育 職業中學
在傳統職業教育中,美術教學重知識輕技能的教學內容特征,相對單調乏味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信息技術條件下對學生技能進行培養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因此,美術職業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積極運用創新教學思想和最新美術發展成果來調動學生的思維,提高美術教學課堂效果。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方法都存在創新與改變的要求。本文就影響美術教學因素、創新教學理念的組成、教學模式的構建等課題,做了深入的闡述,旨在提職高業教育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一、影響美術教學創新的因素分析
(一)素質教育理念的模糊性和機械化
素質教育強調素質和知識的基本性和全面性,以平衡人的各種發展要素,塑造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同時針對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又提出創新精神的培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系,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創新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然而,職高美術教育教學的實際卻暴露出諸多認識方面不足:素質教育理論淡薄,表現為教育教學的創新意識不強;素質教育創新的原理和規律不明確,認識模糊,疏遠和虛化美術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聯系。肓從求眾,使教育教學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目標中顯得被動、落后,認識上的模糊性,實踐的機械化,限制了教學活動中創新的空間。
(二)美術教學忽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職高美術專業教學具體過程的思路、方向及做法在體現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方面存在著明顯錯位。美術學科最為顯著的教育功能是培養創造、創新能力,而美術創造、創新能力作為藝術實踐能力的最高集成,它實際上又反映出思維創新的層次和水平。職高美術教學要重在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誘發這種思維還必須尊重藝術思維的多元異化特征,激發藝術個性思維在深度和廣度上求取豐富的創新內容,促進素質教育在實踐能力上的高新發展。但現行美術教學中,強制接受式的傳統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充斥了民主和諧的自主式課堂結構;封閉的教學模式壓制了全面開放的教學空間;疆硬單一的定勢定向教法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多向發展。致使實施美術素質教育的促創作用蒼白無力,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要求難以形成鮮明卓實的教育效果。
二、實踐創新教育理念的途徑與過程
(一)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和諧的學習環境需要教會學生寬容、理解、信任和激勵學生。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情境,讓他們經常體驗成功的樂趣,自信樂觀、積極進取。但我們不急于懷疑他們的動機,這是由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水平決定的。寬容的本質,是要我們從學生的過失發現問題,進而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來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識點,并與他們的生活實踐相聯系。美術課的內容應該充分突出美感教學,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美感的內容吸引、感染學生,讓學生認識和理解,進而主動選擇美。當今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師必須主動的引導學生用美的原則去選擇知識和信息,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自己能夠健康成長。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
具備敢于創新的勇氣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個性就沒能創新,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并且要在課堂上營造和諧、平等的學術氣氛,讓學生相信自己具備巨大的創新潛力。學生的創造才能是不可限量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新題材被不斷地發掘。激發他們創造熱情,大膽展開聯想,使學生想做、敢做、會做、能做。鼓勵學生不斷的觀察,大膽地構思和想象,一步步喚醒他們沉睡中的征服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方式。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但不同的人對自然界的感受及對生活的體驗大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積累創作素材,同時應有意引導學生對這些素材進行加工概括、提煉取舍、為創作所用。
(三)聯系學科特點,創新課堂教學
職高美術學科課程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為實現的,室內外課的實踐性特點尤為突出。審美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重點是借助形象思維方式及造型技術手段進行審美思維、審美想象、審美表現、審美創造等一系列綜合藝術實踐活動而最終獲得的。形象思維的延伸、發展與創新是審美能力的質量核心,主要反映審美創新的實際水平。因此,職高美術過程應努力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教學思想、學習意識等創新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堅持開放性、啟發性原則,實踐教學內容、教學課型、教學過程、學生思維空間等的全面開放。開啟審美心智,激發藝術潛能,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植適宜的土壤,努力營造民主寬松的創新學習的良好氛圍。只有合理有效地發揮好美術課堂教學的積極教育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拓展學生的美術創新思維,進而推動藝術創新能力向較高層次的順利發展。
(四)美術課程改革應重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中的美術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是一種重要的技能培養,因而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①加強美術實踐性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通過美術教學積累學習技能的經驗有利于提升學生日后的學習能力。②學生通過實踐進行學習,有利于將學生引向正確的學習方向,明白學習不僅僅是課堂的行為,生活處處可以學習。③通過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養成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型學習 職業教育 語文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中語文課一直作為公共必修課而存在。但傳統的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學生看課本老師講課本,課堂教學方式單一的弊端,使學生漸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急需改革。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微博、微訪談、微小說、微電影等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進入了“微時代”,而“微型學習”的理念也應運而生。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被看作是新的學習環境下實現非正式學習的一種實用模式。它的出現與學習媒介終端和內容的微型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已被提倡并推進了多年,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很多情形下還是以傳統的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進行授課,這顯然已經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以及目前學生的認知需求。微課作為新時代的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中的創新與補充的教學方式,逐漸以其獨有的特點加速著我們的教學改革。在將微課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利用教學視頻在輕松的氛圍中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使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在課堂中使用微課,還可以更好地實現互動,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從而使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監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Theo Hug是較早界定微型學習概念的學者之一, 他認為“微型學習是處理比較小的學習單元并且聚焦于時間較短的學習活動”。我國對于微型學習的理念的研究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也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正越來越被重視并逐步被加以應用。但把微型學習的理念與高職院校教學相結合的實踐相對較少。將微型學習的理念引入高職語文教學與這一具體學科結合起來,以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為載體進行有效的探索性實踐和研究,找到在微型學習的理念與傳統的語文教學之間最佳的切入點,不僅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新的課程理念的突破和確立提供了借鑒,也為高職教育語文課堂教學另辟了新思路。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側重于在教學方法上對高職語文教學進行探索,結合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的特點,兼顧傳統課堂教學的精華,營建微型學習理念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方面發揮最大的效用。
1.微型學習是指向實際問題的,是在數字化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基礎上對學習的重新規劃,要重構學習形態。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欣賞部分本是內容豐富的模塊,對培養學生的審美取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課本-粉筆-黑板的模式使教學效果非常有限。加入微型學習的元素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作品賞析教學中,在教師講授的同時,以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不同時代的同題材的作品,不同作者的同題材的作品,不同體裁的同題材的作品,使視覺的直觀與教師的講解高度融合,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等領域的知識互為借助,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篇目。
2.微型學習提出了“松散和分布式知識”“即時知識”“關聯知識”等相關的新的概念,對現有的教學和教育理論構成了挑戰。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文寫作模塊實用與枯燥并重,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難點。引入微型學習理念,以微課的方式展現具體的情境中文體相近的文種的區別,與其他寫作文體在寫作技法、語言表達上的不同,進行正反例文的比較等,幫助學生理解寫作理論,使學生真正明白某一文種怎么寫是正確的;以微課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再現成功案例,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以微課的形式展示教師示范寫作的過程,在一個良好、開放的氛圍中師生同臺競技,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這樣的微課我們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減少需要學生強行記憶的內容,每一個微課的時間不超過3-20分鐘。同時注意內容的實用度和豐富性,避免過多沒用和無關的信息,內容長短符合實用的學習需求。
3.微型學習是一種即時獲得解決問題知識的學習,因此要從情境和實踐的角度來看待微型學習,分析、設計和開發。語言運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口語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溝通和交流的效果。傳統的口語課堂教學由于練習方式的單一練習過程的老套,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微課的形式進行普通話重難點的突破,培養學生想要說的勇氣,樂于說的信心;以微課的形式對不同的口語表達形式的關鍵點進行有效的分析,培養學生善于說的能力;以微課的形式再現生活中的情境,使口語課堂的教學和生活相連接,使學生在運用中有所提高。
4.微型學習的理念不是簡單的教學理念的更新,而是對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微課進入課堂教學環節,不僅可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資源,更是結合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實際需求而靈活運用的短小精悍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在課前準備中,教師布置預習提綱,列出自定微課知識點,同時征集學生所需加強知識點并進行篩選;課堂教學中,微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嵌入微課知識點,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引導深化。課后梳理中,教師答疑,總結反思,使學生觸類旁通,得到知識能力的雙重提高。
5.微型學習的理念以及微課的應用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生事物,目前國內對其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因而,將微課與高職語文教學的實踐相結合,不僅具有研究視角的獨特性更具有教學實踐的創新色彩。以微課服務于課堂,找到兩者結合的最佳結合點,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雖然目前國內對以微型學習的理念從某一門課程的學科建設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進行研究關注較少,但我們仍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前行。
微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微課是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誕生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它融合了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的手段,以生動形象的短片的形式呈獻給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更好地使用微課,不斷對新型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與開發進行研究,為新型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提供借鑒。
微課的引入無疑促進了教學課程數字化的改革進程。微課不僅是一種共享的教學資源,更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性在于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對推動課堂教學數字化進行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微課不是單純的學習資源更不僅僅是視頻,微課的本質是“課”。它包含微型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和認證服務四部分。微課小、散,但有序。注重微課教學信息服務的描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建立各個微課間的關聯,保證微課處于有序的狀態,這些都為為微課的組織、檢索、推薦、個性化、聚合等奠定基礎。未來的微課是“群建共享”的、個性化的、情境化的、社會化的,微課的“可重用的微內容及其聚合”“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架構”等方面的新趨勢與新特點將受到更多關注。
(本文為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SKL-2016-2649]。)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
[2]吳美嬌,項國雄.國家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現狀分析及優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02).
[3]馬婧,韓錫斌,周潛,程建鋼.基于學習分析的高校師生在線教學群體行為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02).
[4]溫敏儒.語文教學中的五種偏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1,(01).
[摘要]文章以中國民航大學乘務學員為調查對象,通過量表測量發現現有高職在校學生雖然整體創新能力較好,但卻面臨著創新能力的“年級性衰減”和創新能力內部結構失衡等問題。高等職業學校及其教師應對此問題引起充分的重視,并從教學理念、授課方式、創新團隊等方面加以解決。
[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能力 年級性衰減現狀與對策
[作者簡介]張傳彬(1981-),男,天津人,中國民航大學安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航安全管理;宋洋(1977-),男,天津人,中國民航大學安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航安全管理。(天津 300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創新型民航安全科技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14ZLZLZF00078)和2014年度中國民航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公共管理學》教學實踐平臺建設與課程實驗模塊的接入研究”(項目編號:CAUC-ETRN-2 014-02)的階段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0-0103-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首次提出要“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作用”,把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并積極“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成為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同時,為了鼓勵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還規定“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等成果,可依法依規在企業作價人股”。這必將成為中國未來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然而,在明晰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這一方向的同時,我們需要先弄清楚這樣兩個問題:今天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創新能力現狀究竟怎樣?現有的教育及教學環境是否有效提升了高職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前者能夠幫助我們對高職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后者可以讓我們了解高職學生在現有教育條件下是否提升了創新能力。
一、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的創新使命及特點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開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突出的特點是恢復中斷了的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提供優質的生力軍,對在校學生的要求是抓緊學習并成為各領域技能工人。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許多職業大學,成為后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力量。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解決的主要矛盾是提升高等教育覆蓋率。尤其是90年代末,隨著高校的擴招,高職院校的數量和招生人數也成倍增加,從1999年的161所398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548所781萬人。第三個階段為21世紀初至2014年,解決的是高等教育與高職教育的結構失衡問題,使職業教育體系的層次、結構更加科學,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對高職在校學生的要求是要將自己的技能結構適應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2014年開始,國家進一步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解決的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新常態條件下,學生的創新力不足的問題。對高職在校學生的要求是不但要學習職業技能,而且要有職業創新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教發[2014]6號)認為,到2020年,中國專科及以上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將超過1480萬人,成為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從功能上來說,高職教育將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持續開發人力資源和生產力轉化的需要。高職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承擔著將知識、技術和發明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功能。在這一過程中,無疑需要大量的創新性工作,才能夠順利實現生產力的轉化。從世界范圍來看,各主要發達國家都比較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因此,可以說當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學生肩負著創新的功能性使命。
二、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年級性衰減”現象的表現及成因
關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測度,學術界有很多研究。有學者將智力水平和創造力傾向作為測度指標,也有學者進一步將創造力傾向分成創新觀念、創新欲望、創新毅力、創新興趣、創新觀察力和創新性思維。基于此,本文所謂的創新能力是指創新意識、創新觀察力、創新毅力、團隊合作和創新技能。所謂的“年級性衰減”是指隨著高職學生年級的增長,其創新能力并沒有隨之提高,相反是在下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隨著年級的增長,創新意識和觀察力下降。以觀察力為核心的創新意識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只有在現實中總結出業已存在的問題,才能夠創造性地加以解決。從現有的研究發現,高年級的高職學生,其觀察力反而居于較低水平,這部分是由于高職教學方式使然。在高職教學中,教師多采用講授等單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較少使用討論等雙向互動的方式,而后者往往能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隨著年級的增長,對職業知識和技能越來越不重視。這一方面是由于高職新生對于專業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加之高中時的學習習慣被不知不覺帶人了高校,使他們相對較易于投入到專業學習中去。然而,這種習慣并不容易被長久保持,隨著年級的增長,其對職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另一方面也應反思現有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面對信息社會成長起來的高職學生,如果不從體系上加以適應,將很難承擔起其應有的職責。
第三,年級的增長并沒有提高在校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創新毅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創新毅力是決定創新過程是否成功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團隊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集思廣益;而個人較好的創新毅力則是保證創新活動的重要條件。在高職學生中,隨著年級的增長,不但越來越缺少團隊合作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而且自身也缺少解決難題時迎難而上的毅力。這或許是由于在學校期間,高職學生較少遇到需要主動解決的技術難題,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是由教師示范而來。另外,這也與高年級學生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
三、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年級性衰減”的實證研究
這里以對中國民航大學乘務學員調查結果為例,分析該現象的表現和成因。
1.空乘專業在校生的整體創新能力現狀。如表1所示,在創新意識方面,乘務學員所得平均分為7.98,沒有超過總分15分的60%,乘務學員在創新意識方面比較欠缺。在創新觀察力方面,總分為15分,學員們平均得分高達11.83,有79%以上的學員得分都在10分以上,說明乘務學員整體上有著較好的創新觀察力水平。團隊合作意識滿分為25分,均值為18.07,得分17分以上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76%,說明乘務學員責任感和群體合作意識比較強,能很快融入創新團隊。在創新毅力方面,乘務學員所得均值為13.42,非常接近滿分15分,有96%以上的學員得分在11分以上。
針對乘務學員未來工作的特點,筆者參考國內幾大航空公司乘務員手冊的內容,嘗試制作了衡量乘務學員創新技能的量表。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乘務學員(52.31%)只答對一道題,只有1.54%的乘務學員三題全部答對。這說明他們對乘務員基本知識還不夠熟悉,專業技能掌握不夠牢固。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整體的創新能力并不低,在創新觀察力、創新毅力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甚至有較好的表現。這說明許多人持有的“高職學生素質較差”“不具有創新能力”的認識有著一定的片面性,與高職在校生的創新能力現實有著較大的差距。無論是普通公眾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認識到,在高職學生中間蘊藏著巨大的創新動力,值得深入挖掘。與此同時依然要看到,高職在校生的創新技能儲備嚴重不足,專業知識結構欠缺,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他們創新能力的發揮。
2.空乘專業在校生創新能力的“年級性衰減”。上面量表所衡量的是乘務學員的整體創新能力,卻不能說明不同年級的乘務員之間的創新能力差異。為此,采用樣本T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年級乘務學員的創新能力的高低(見105頁表2)。
如表2所示,創新能力各項變量測量值在不同年級間有著差異性的分布,并且差異比較顯著。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觀察力方面,大一年級乘務學員比大二年級學員表現要好。這或許是由于初入學校的學生還抱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觀察力。但是,這并沒有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培養,從而使之日漸衰減。在團隊合作與創新毅力方面,大一學生與大二學生也有著較顯著的差異,且高年級的表現好于低年級。這是因為大一年級剛入學不久,會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軍訓和集體活動,這會增加乘務學員的集體榮譽感。期間還會進行會操表演等,會強調團隊合作,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乘務學員的群體合作意識和自我毅力。而大二年級學員過多關注于個人發展,且群體支持相對較少,這使得團隊合作和創新毅力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大二年級在校學生已經有一年多的專業學習,按照常理來說,其創新技能得分應該高于大一年級,但分析結果卻恰恰相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大一年級剛入學,學校對他們的管理更加嚴格,課程較多,沒有太多娛樂時間。再加上大一同學也還保持著高考前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對學業更加關注。而大二學生在校已經快兩年,適應了新環境,結識了新同學,會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自由時間增加,這使他們對課程投入的精力減少,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另外,有17.69%的乘務學員認為航空公司比較看重學員是否有親切的外表。這說明,航空公司看重外在形象的招聘導向使得乘務學員們越來越不關心自身的技能獲得,相反會將很多精力放在與學業不甚相關的事情上。這部分解釋了隨著年級的增加,為什么乘務學員們的創新技能并沒有顯著提高。
總之,雖然乘務學員整體的創新能力表現不錯,但不同年級間有著顯著差異。大一年級乘務學員在創新意識、創新觀察力、團隊合作、創新毅力和創新技能等所有的指標上的表現都顯著好于大二年級乘務學員。乘務學員的創新能力呈現出“年級性衰減”。
四、對策與建議
第一,切實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明晰高等職業教育功能定位,把提升高職學生創新能力作為高職學生培養的重要目標。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水平,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使新技術通過高職學生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第二,改革現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式,更加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變單向講授為多元互動,將學生的創新熱情引導到日常教學過程中來。可以適當引入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讓學生們在工作中體驗創新的樂趣,提升創新的動力,從而使得高職學生在學期間始終持有較高的學習和創新熱情。
第三,把提高學生創新知識與技能作為重要培養目標,并貫穿于高職教育各個年級。要使學生理解,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創新知識和技能,才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取得較大的成就。
第四,加強高職在校學生創業團隊建設。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條件,鼓勵其在學期間自愿參與和組成跨年級的創新小組,以團隊的形式解決若干技術問題。這種創新小組不但可以增強高職學生的團隊意識,而且由于創新小組成員的跨年級性,從而有效激發各個年級學生的創新熱情。
總之,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新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珍視高職學生身上所擁有的創新潛力,通過多種方式消除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年級性衰減”問題,同步提升各個年級學生的創新能力。
[
參考文獻]
[1]劉大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文獻述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
[2]劉建湘.略論職業教育功能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5(18).
[3]柳小年,傅新民,朱發仁.高職大二學生智力發展水平調查[Jl.職教論壇,2006(10).
[4]任君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5]沈興全,吳淑琴,溫全生,等.測試報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與培養[J].中國青年研究,2002(3).
我國的高級職業教育工作正在不斷發展,就業市場對于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使得許多人選擇了接受高職教育。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培養高職學生在職業中應用英語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國的高職公共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公共英語教學效率較低。因此本文基于職業教育理念,從實際應用出發,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職業教育理念;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現狀;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已經成為了我國職業工作者必須了解或者掌握的一種語言。因此對于正在為職業生涯做準備的高職學生來說,公共英語課程是一門非常有必要深入掌握的課程,尤其是應該針對日后職業需要學習一些更加實用的職業英語知識。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院校開辦的公共英語教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都還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不強,降低了高職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應用效果,必須更加深入地基于職業教育理念對其進行改革,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一)現狀分析
我國的高職院校的學生組成較為復雜且水平不一,大多數為高中畢業生,還有一些中職學生等,通常一個班級由40至50人組成。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不可能做到照顧每一個同學的英語學習水平,而且由于是公共英語課程,在管理上也可能出現很多疏漏,學生有時候不認真聽課學習也難以進行管理。此外,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大多采用“2+1”或者“2.5+0.5”的學期組合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大約為兩年左右,公共英語課程大多開設兩個學期,此后就只有少數高職院校開設了專業的英語課程。種種現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安排的不足之處,也必然會對實際的教學效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主要問題
我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思想不明確,教學缺乏針對性,高職院校開辦公共英語教學應該針對的是學生將來會在工作中使用到的一些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應該基于職業教育理念制定教學計劃,才能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教學模式落后,在我國大規模推進教育改革的現在,許多高職院校卻還是使用傳統的以老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中基本依賴于老師和教材,只為完成學習任務,許多學生在考完全國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后就不再關注英語學習了,這種教育模式弊端較大,學生學完之后依然不能做到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第三,高職英語公共教學師資力量建設不完善,許多高職英語教師是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大多數只有英語知識而沒有較為豐富的職場經驗和知識,學生因此也就只能學到英語知識,無法學習到這些知識在真正的職場中進行運用的方法,師資力量建設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分析這些現狀和問題,可以發現目前我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在職業市場不斷發生改變的時候,更應該對于現在的教學方法進行改善,才能夠真正提高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成果。
二、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一)做好目標定位,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因此更應該深入理解職業教育理念并將其有效融入到各科教育中。因此要改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首先就需要高職院校重新明確教學目標的定位,突出職業教育特色,以就業為導向,切實結合當前就業趨勢,制定符合學生就業需求的一系列教學措施,突出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特色。此外,老師和學生也應該準確把握英語教學的定位,老師應該更加技術性地進行教學,學生應該將其作為一種能力進行學習和鞏固,注重實用性以及專業性。
(二)創建靈活的課堂教學方式
針對學生學習狀態低迷、英語教學模式落后等問題,應該對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方式進行深入地改革。首先就是要改變“填鴨式”教學方法,增加一些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說,可以針對某一種職業進行一個場景模擬,學生在場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用英語來完成不同的工作內容。這種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在較為真實的工作模擬中考驗學生實際的英語應用水平,對于學生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目標,結合職業教育理念,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模式,才能提高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三)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應用能力
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因此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的必要性,要將其與現在的就業形勢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主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高職院校和老師也應該適當改變教學內容,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用的職業英語應用知識,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尤其是對于學生的翻譯、書寫以及口語交流等方面都要進行更加專業地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增強實踐
高職院校可利用院校的性質,開展“雙師”教育模式,即教師應該既具有英語教學方面的專業水平,同時也有較為豐富的職業實踐經驗,才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和參考,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可以多與一些外企或者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讓學生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實際體驗在職場時如何靈活應用自己學到的英語知識,進一步加強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實用性。
三、結束語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專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英語應用水平,但是目前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把握職業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模式,增強師資力量,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進行深入改革,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才能夠適應現代職業市場的變化,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職業技巧,才能在求職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加優秀,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為國家和社會貢獻真正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明潔.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0,24(4):154-155.
【關鍵詞】通識教育 音樂教育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177-02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基本含義是:自由教育是適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要促進人的身體、道德和智慧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是要促進人的理性的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從愚昧和偏狹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育的內容必須以自由學科為核心,應避免狹隘的專門教育。[1]現代意義的通識教育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在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這一報告中提出的,它是傳統的自由教育在新時期的發展。[2]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3]
職業教育是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特點是著重進行適應社會和生產發展的實踐動手能力的技術培訓,這就具有過專的工具理性傾向,有較為嚴重的知識割裂和異化現象,并由此引發了對人的輕視和人的片面發展問題。在知識急劇增加和分化的現代社會中,這種現象表現得愈加嚴重。[4]同時,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良好的職業技能外,其他領域的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提高和發展精神素質,培養和諧的人”為目的來開展職中的音樂教學,可能是職中音樂教育應該走的一條路子。關鍵在于,要找好“識”和“德”的結合點,從而使音樂課既有音樂課的特點又起到比思想品德課更好的作用。
通識教育正是緊緊抓住“識”與“德”來做文章的,因為這是一個合格人才的根基所在。筆者將結合近幾年的教育實踐,談談如何運用通識教育的理念來進行音樂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教學內容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因此凡能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相關內容都要不遺余力地“拿來”。
音樂是一種混生性的藝術活動,它涉及文化的各個領域,因此教學內容也應是豐富多彩的,絕不限于課本內容,選擇權在“教師的教師”――學生。筆者的教學板塊有:“情感體驗”、“社會關注”、“音樂常識解答”、“禮儀知識”、“音樂創作”、“演唱PK”、“表演模仿秀”、“主題聚焦”、“精品欣賞”等。
情感體驗,使學生重溫美好的情感,接受精神的洗禮;社會關注,使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懂得關注社會也就是關注自己;音樂常識教學,采用有問必答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禮儀知識,使他們學習接人待物的基本禮節,懂得自愛,增強自信;音樂創作,使他們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同時也使他們發現自己知識的匱乏,從而積極地學習;演唱PK,使他們懂得鑒賞,學會競爭與合作;表演模仿秀,使他們認識到成功的表演背后凝聚著智慧和汗水;主題聚焦,選取一個主題(時事、情感等),圍繞該主題展開教學,使他們明白音樂從來都是有感而發;精品欣賞,在他們心中樹立鑒賞的高度。
下面是我的一堂情感體驗課的教學案例。學生在感動中重溫真情,體驗到了音樂的巨大力量。
[設計感言]音樂是觸及人的心靈和本質的東西,那我們就用音樂敲開他們的心靈之門,從而使他們去渴求獲得音樂的知識和修養……
[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欣賞歌曲、小品和一組主題照片,感受音樂藝術背后的動人故事,領悟“以情帶聲,用心去舞,用生命去演繹”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欣賞歌曲、小品和一組主題照片,感受、思考和領悟藝術的魅力。
[教學方法]欣賞法、啟發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欣賞歌曲《天亮了》
歌曲創作背景、詞曲作者――韓紅簡介、欣賞歌曲
2.欣賞歌曲《斯卡布羅集市》
歌曲創作背景、詞曲作者之一――阿特•加芬克爾簡介、欣賞歌曲
3.思考、討論:藝術創作既然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那么怎樣才能演繹好一個藝術作品呢?
4.欣賞小品《前面有棵樹》(2007年CCTV小品大賽一等獎作品)
5.看一組主題照片,談談自己的感受。
6.有感情地演唱《感恩的心》
7.作業:以小品《前面有棵樹》為題材,借用《天亮了》或《斯卡布羅集市》或你喜歡的歌曲的旋律,自己填詞,做一首歌曲,歌名就叫《前面有棵樹》。
二、教師課堂角色的多樣化
通識教育要求在教學中,著重引導人積極向上,引導人對人生的審視與探究,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與方法。[5]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
在上“情感體驗”課時,筆者是主持人,讓學生跟著筆者的腳步馳騁“情海”。在上“音樂常識解答”這一內容時,筆者是權威發言人和顧問,有問題先讓學生自己解決,筆者再作評判和解答。上音樂創作課時,筆者扮演創作助理――學生交稿,筆者彈奏,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展現自己,讓他們知道“原來我也能創作!”;有些學生課后還跑到筆者的辦公室,迫不及待地把他腦中的旋律哼給筆者聽,請老師幫他記下來修改并要拿去發表。在上“山丹丹模仿秀”這一內容時,筆者是表演參與者,其他學生是觀眾評委,其間其樂融融,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學習欲望。
三、教師知識結構的多元化
教師在通識教育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一個好的教師可以使學生得到統觀的知識和人格的陶冶。[4]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豐富多元,才能更好地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通識教育關注培養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任何公民,旨在使學生獲得作為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所具備的基本知識、理論、技能和態度,從情感和理智兩方面促進人的協調發展。同時,早期的自由教育者認為,真知源自內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對人的啟發誘導。[5]
教師要有廣闊的胸懷,能夠包容,學會包容,愛學生,這是上好音樂課的前提。音樂教育就是讓學生能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而音樂教師要努力成為美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涂艷國.試論古典自由教育的含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3)
2 萬秀蘭.國外通識教育的方式及其啟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6)
3 俞大麗、夏煥堂.談構建藝術類院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1997(12)
關鍵詞:初中政治 新課改 自主 探究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更新理念,轉換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路人”。如何在教學中踐行新的課程理念,真正地實現教師角色的轉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主動地承擔起學習的責任?為此,我在平時的思品教學中展開了不斷的探索,下面談談我對“研究性學習”的幾點嘗試。
一、整合教材,拓展教學時空
在教學內容的運用上,教師既要憑借教材,又要不局限于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發展的要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與發展的需要。
我們根據生活實際和青少年身心特點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剪裁,或增或減。刪除了空洞或陳舊的內容,增添了學生感興趣、與時事聯系緊密的內容,并設計成專題課。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四單元“過健康、安全的生活”的內容時,結合學生實際,我開設了以下四個專題探究課:1.拒絕誘惑,告別網吧;2.珍愛生命,遠離;3.尊重科學,消除愚昧;4.防范侵害,保護自己。再如依照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三單元“融入社會,肩負使命”的內容,我們緊扣時事,回歸學生生活,開展了三個專題探究活動:1.我看“十一五“規劃;2.宣傳綠色消費,合理支配零花錢(壓歲錢);3.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共同打造和諧校園。這些專題課在吸引、打動著學生的同時,能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時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優化教學過程,開展專題研究
1.開展系列專題講座。開學初,我們充分地利用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系列專題講座,如“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什么?它的目標、形式是什么”、“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一般程序有哪些”等等,同時還有計劃地展示了有關研究性學習的一些資料、成果。這樣,能讓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研究性學習”操作的環節、具體過程,知道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等,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清楚思想品德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并能在研究過程中生成、感受并自覺踐行思想品德課的觀點。
2.確定研究課題。
首先,引導學生結合目錄瀏覽全書,知道教材的整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其次,讓學生自學,對教材中的觀點或內容有贊同、質疑、補充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認知及條件組成研究小組,確定研究課題。選題的方式可多樣化:可由教師圍繞某一教學內容編制一組參考課題供學生選擇;或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確定;也可由教師創設一定情境或提出一定要求,讓學生自由選題。
3.開展課題探究。首先,小組成員依照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合作設計研究方案。制定方案時,教師應扮演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能及時地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其次,圍繞某一課題,小組成員合作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將研究性學習方案付諸實施。
4.搭建平臺,展示成果。如在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課時,我就安排了A小組同學上臺展示“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的研究成果。小組成員各展所長,有《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演講活動,有“做環保衛士,創綠色學校”的行動宣言,有精彩環保用語大薈萃,也有“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方案交流,還有“優秀環保企業介紹”等精彩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學生臉上始終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內心充滿了責任感和自豪感。
三、注重多元評價,完善評價機制
1.改變評價項目。學生的總評成績由課堂成績(包括課堂學習態度、課堂紀律、課堂發言)、作業成績(包括書面作業、行為作業)、研究性學習成績(包括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表現、作用、效果和課題報告)、期考成績四大部分構成。
2.豐富評價內容。除了增加評價項目以外,在每一個項目里還充實了許多具體的內容。以作業為例,我們強調作業應根據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體現開放式、合作式、多樣化、行為化。
作業可以是名言警句的背誦,可以是某項活動的設計與總結,也可以是漫畫的創作,小論文、小評論、小調查的撰寫,還可以是對某項行為習慣的實施與執行。實踐中,我們積極鼓勵學生的作業作品化、個性化,并多方提供其展示的機會和舞臺,使其產生自信心、成功感。
關鍵詞:職業教育理念;高職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8-0133-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35
1 . 高職英語課堂開展有效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職英語教學作為職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兼人文與技能的基礎課程,肩負著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重任。”但是,目前高職英語教學質量遠不能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缺乏職業教育理念;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主導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沒有高職特色;教學實踐環節薄弱;行業英語教學“滯后”;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缺乏英語學習的自主性,英語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大學期間不但沒有進步和發展,反而不如高中階段。這就說明高職英語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教學效率低下。即“費時低效”、“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等現象(戴煒棟,2001)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仍然十分突出。
職業教育理念是工學結合,能力為本。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基于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如何更好地適應教學新形勢,調整和改進教學思路,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是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 . 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心理學影響下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以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中(崔允,2001)。近年來,結合國外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有效教學進行闡釋。姚利民(2001)認為:“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鐘啟泉認為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實現了學生成長(鐘啟泉,2007)。因此,有效教學的焦點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程紅、張天寶(1998)認為有效教學包括三個方面的涵義:即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學有效果主要考察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目標的程度;有效率重點考慮活動結果與活動投入的比例關系;有效益主要指教學活動的收益和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其中有效益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它是有效性的最高體現,是在保證效果與效率的基礎上,實現整個教學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因此,有效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辛苦、認真、細致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3 . 高職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
課堂教學是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形式,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線。
基于職業教育理念下的高職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實現職業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取的解決教學問題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學操作手段,包括教學準備策略、教學實施策略和教學評價策略。
3 . 1 教學準備策略
全面、充分的教學準備是實施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備課。教學前,教師要吃透教材,掌握課程教學要求,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利用和整合現有的課程資源,創設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設計多樣的師生、生生互動,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只有精心準備教學,才能避免耗時、費力、無效的教學局面。準備策略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
3 . 2 教學實施策略
3.2.1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的主渠道。注重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力求避免無效教學,減少低效教學,提高有效教學的力度,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一節課中的實踐階段和總結階段,教師要把絕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在確定的主題下,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諸如小組討論、辯論、角色扮演、模擬活動、游戲、口語競賽等,讓學生在“教中學”、“做中學”,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3.2.2 選擇適合高職英語的教學方法
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選擇適合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方法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有交際法、語法翻譯法、認知法、直接法、自然法、聽說法、視聽法、情景法、任務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等。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基礎英語和行業英語階段,在不同的階段,選擇何種教學方法關鍵要看它的有效性,是否適合高職教育特點。“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進行有效教學,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老年服務與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學模式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2015年度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
【中圖分類號】G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09-0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傳統的養老方式和陳舊的老齡工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轉,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源做保證[1]。隨著有知識、有文化、有經濟實力的新一代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對專業護理、心理溝通、精神慰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為養老行業從業人員提供了增加知識積累、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學歷層次的有效渠道。我院結合自身的辦學傳統與優勢,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的教學模式與課程設置中進行了系統設計與實踐,并取得了一點的實效。
一、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一)人才培養
由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的學生大都是養老行業的一些從業人員,在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時,堅持以“職業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出發,以構建模塊化專業課程為先導,并以此為核心拓展延伸到教學及管理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培養“實用職業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以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2個面,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保健、緊急救助為4個點的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模式。教學內容與養老工作職業標準相對接,使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成人教育學歷證書與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學內容相融合。
(二)教學方法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專業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由于該專業成人教育的學生基本都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歷,在教學過程別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教師為本”,向“學生為本”過渡,由原來的理論講解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轉向了開發引導學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 、角色扮演等 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互動教學[3]。同時,加強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課程設置改革與創新
(一)專業課全程模塊化
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的課程分設8個模塊,每個模塊由一名教師負責,稱之為“模塊負責人”。 “模塊負責人”在本模塊下設計若干個項目,項目課程由2―3名教師共同承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一線養老行業的專家能手、本學科的專業研究者與學生一起參與課程的設計,使教學效果更加符合實際崗位的需求。
(二)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強化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的三大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一是要掌握對健康老人、自理老人的輔導能力;二是掌握對失能老人的生活照護能力;三是要掌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部門崗位的服務與管理能力。
(三)強化課程融合重組
將部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根據項目課程的要求納入相關模塊課程。比如法律課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和社工課結合;體育課太極拳、五禽戲與康復課結合;外語與老年專業外語課程結合,力求學以致用。
(四)創新學生成績評價方法
采用以學習過程和工作結果相結合的三元評價方式,注重完成數量與工作質量相結合,技能掌握與運用相結合,職業素養與技能相結合,基本功與創新能力相結合,校內校外評價相結合,即教師、團隊、學生個人三方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模塊課程實施過程中,記錄小組日志、個人日志、教師日志,將各工作日志作為模塊課程實施和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結語
在推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創新課程體系。在優化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教育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發揮高校的優勢,同時與老年專業從業人員的實際需求有機結合,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培養成具有堅實的老年社會服務能力,真正成為符合未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急需的老年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白.社會化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12
[2]劉翠蘭.高校如何培養適應老齡社會需求專業人才的探討[J].老齡科學研究,2014(2):29-36
[3]張穎心,張開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12):1576-1577
摘要:語文作業不僅是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更是課堂教學的升華,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科學合理的作業既能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作業;鞏固知識;發展智力
眾所周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是成績一般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于學習的熱情不夠高,不能夠很認真的完成作業,抄作業乃至不做作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那么如何改變我們職業中學學生的這一現狀,是每位教師應深思的問題。鑒于此,我在自己的教學中就嘗試讓語文作業設計有新意、有彈性,讓學生選做自己喜歡的作業,并摸索出中職語文作業設計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寫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在語文作業的布置上要有新意,讓學生能享受到“陽光的味道”
傳統的學生作業無論在設計理念、作業形式和評價體系上都顯得呆板生硬,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新課標倡導的學習過程要“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求相差甚遠。所以我嘗試在作業的布置上轉換角度,另辟蹊徑。比如在多音字的處理上,我就讓學生自己選擇梳理探究多音字,不限漢字、不限形式,只是告訴他們你編的句子越是搞笑越容易記住。很快就有學生寫出類似“倔強的你勉強地笑著,我知道你并不堅強”這樣的句子,相信用心去梳理的學生在將來對多音字的考察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恐懼。這樣的作業讓學生享受到了“陽光的味道”,學生當然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二、語文作業的布置形式上要多樣化,不僅僅只限于書面
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落實語文實踐效果的同時,設計科學適當的作業是體現與落實語文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的重要環節,也是加強學生語文應用實踐的必要手段。于是在我的語文作業里有了不少口頭作業。“口頭”即著眼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注重表達,杜絕大量機械的抄寫,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還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
1.“多朗讀、勤背誦”學習語言
“還課堂瑯瑯的讀書聲”是近幾年中學語文教改的呼聲之一,這也是我國語文“厚積”的傳統經驗,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很多時候我的作業都跟背誦有關,也許有老師會說那不是死記硬背,增加學生的負擔嗎?但我始終認為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條必經之路,沒有一定量的語言積累是不可能有很好的語文素養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以為多讀勤背的學習方法與新課改倡導的理念并不違背。
2.“編故事、談體會”運用語言
在新課標精神的引領下,語言實際運用越來越注重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連接與溝通,和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凸現“生活化、實踐性、人文性”三大特征。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鄉鎮農村,膽子小,朗讀水平不高,閱讀面不廣。于是我就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依據學生的能力選定書籍要求他們歸類朗讀文章,一段時間以后要求他們脫離書本,結合自己的理解改編故事或者談談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理解文章的內涵,能夠聯系時代背景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運用語言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3.“表意見、說看法” 發展語言
學生在學會初步運用語言交流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發展語言的能力。不僅能夠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還要能夠品味文章中的賦予表現力的語言以及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當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章時,他們也能在學習中比較各種表達方法的優劣,從而使自己的表達更多樣化、更流暢。在學習《阿Q正傳》這篇文章之后,我就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阿Q精神”的理解和認識,聽著學生們或深沉或激昂的看法時,我覺得他們的思想認知也成熟起來了。更重要的是,在廣泛閱讀中,讓他們能學會如何思考問題、看待人生,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也很好的發展了語言。
三、語文作業的布置內容上要創新化,用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針對我們職業中學學生的特點,對于作業內容邊實踐、邊反思、邊調整,根據各單元的教學內容不同,作業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總體上說可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1.生活體驗型作業。職業中學的學生雖然已經不是兒童,但他們還不能夠完全曉得父母的艱辛,于是利用十一長假布置“給父母洗腳”這一小學時老師就留過的作業,并要求寫下自己的感受。很多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學生,是第一次發現父母為自己已經不再年輕,感慨良多而學會了感恩父母。
2.作品型作業。把作業轉化為作品創作、展示的形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感,也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例如在學習了《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后,要求學生根據作者在文中對于荷塘的描述以及自己對于荷塘的理解,創作一幅《荷塘月色》圖,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做作業興趣,又在繪畫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和陶冶了學生的藝術審美情操,收效明顯,可謂“一石三鳥”。
3.利用較長的假期布置學生辦手抄報。我們針對職高一年級新生的實際情況,曾讓學生出一期跟語文有關的手抄報,范圍比較寬泛,就是要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內容加以編排,而手抄報再次成為展示學生才華的最好載體,這一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近幾年對中職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我發現只要語文作業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文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職業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主編.名師作業設計經驗.[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袁湛江等.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作業(上)(下)[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