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禽養殖市場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席卷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機影響,各地都在調整經濟、金融等相關政策積極救市。當前,隨著我國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許多家禽養殖經營單位和經營者正面臨著嚴峻挑戰,諸如“融資難”、“銷售難”、“市場差”、“風險大”等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紛至沓來,從而催生了市場疲軟、成本上升、企業競爭加劇、發展環境趨差、發展后勁乏力等新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家禽養殖經營企業在這方面的問題更顯突出,養殖用地“閘門”的嚴控,使新企業用地困難;物價上漲過快,使飼養原材料等養殖成本增加。這一切就相應造成了企業的生存壓力加大。市場就是這樣,行情好時,大小企業各得其所,行情趨壞時,為爭奪市場難免相互擠壓,這樣,一些中小企業勢必處境艱難,有的還面臨停產、破產的命運。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形勢下,養殖經營者發展的困難比起20xx年“非典”和20xx年~20xx年“禽流感”的直接沖擊有過之無不及,甚至可以說是生存的壓力前所未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雞苗和雞肉價格暴跌 去年10月份以來,父母代種雛由前階段的每套25元暴跌為9元左右,下跌177.38%;商品雛的價格由前階段的每只3元暴跌為0.9元,下跌233.33%;毛雞價格由每千克9元暴跌為7元,下跌28.57%;肉雞出口受阻,副產品進口居高不下,使種雞和肉雞養殖戶嚴重虧損。
雞肉產品消費放緩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世界許多國家金融機構相繼發生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國內企業生產萎縮,訂單減少,出口減少,企業出現停產半停產狀態,從而嚴重影響社會工礦企業團體消費對雞肉的需求,給養殖企業帶來直接沖擊。
“三聚氰胺”事件影響養雞產業鏈 前階段受“三鹿”奶粉和“大連”問題雞蛋事件的嚴重影響,使肉雞加工廠對市場前景產生恐慌而停止收雞,導致養雞農戶“賣雞”難,使種雞業苗雞滯銷造成整個肉雞產業鏈銷售不暢。
肉雞生產成本增加 飼料原料成本不斷上漲,豆粕最高價每噸5000元,玉米每噸1900元,磷酸氫鈉高達每噸6300元。加上疫病導致獸藥等費用的增加。另外,招工困難,社會工資上漲,進一步增加了企業勞動力成本。
合同違約率增加 受目前市場行情影響,養殖場所訂苗雞合同不能全部兌現,有的要求取消合同,有的要求降價處理,有的要求減少進雞數量等,家禽業的生產計劃被嚴重打亂,無奈之下部分種雞被提前淘汰,同時把部分種雛作商品苗雞處理,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另外,國際金融危機也嚴重挫傷了農民養雞的積極性,有的縮小存欄數控制規模;有的清欄空棚關門閉戶。顯然,養禽業下一步的生產銷售出現了嚴重的困難。
資金周轉困難 前幾年,各養禽企業抓住機遇,調整規模,開發新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目前攤子較大,抗風險能力不強,每天生產支出費用較高,資金周轉在非常時期較為困難。
祖代種雞存欄量創歷史新高 近兩年受肉雞價高利好的拉動,20xx年我國祖代種雞引種65萬套,20xx年引種78.3萬套,已突破歷史最高水平,種雞存欄量已達到飽和。“漲潮必有退潮時”,供求關系的改變必然導致肉雞價格回落,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當前家禽養殖經營的調整思路
拓寬籌資渠道,解決“融資難”問題 產業要發展,資金是關鍵。資金緊缺是制約家禽養殖經營發展的重要瓶頸。近年來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了房地產業、建材業、證券業等行業及其下游產業,而對農業產業尤其是畜牧業除國家的扶持資金外基本上是微乎其微。因此,我們要在繼續積極爭取財政資金、項目資金并發揮其導向作用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廣泛吸納民間資本、金融信貸資本及外資,還可以通過股份合作興辦實體,擴大經濟收入,增強造血功能,拓寬融資渠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并存的多元化家禽業投資格局,從而促進家禽產業的發展。
優化發展環境,解決“環境差”問題 優化發展環境主要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投資環境,要加強政府部門各方面的工作整治,在行政審批、行政執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給家禽養殖經營者最大的便利和實惠,繼續加強招商引資,引進和培育專業人才,鼓勵全民創業。二是要改善服務環境。畜牧主管部門要作好調查研究,提供信息、搞好指導,推進服務質量的提高。生產部門要不斷研制開發新產品,為養殖戶提供優質產品。加工企業要盡早與養殖戶簽訂收購合同,科技部門要積極做好技術服務。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家禽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大力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家禽生產、流通秩序,為家禽業發展保駕護航。
健全行業管理,解決“風險大”問題 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是目前家禽業行之有效的行業管理措施。一方面,要集中農村各養殖大戶的物資和智慧,建立家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 進一步搞好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有序流轉,向養殖大戶及專業合作社集中,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經濟互補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種市場風險,帶領養殖戶走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方面,養殖企業也必須走“強強聯合”之路,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整合資源,形成規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市場開發,解決“市場差”問題 市場開發主要是搞好兩大市場的建設,一是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市場對禽產品的消費需求尚不旺盛,尤其是農村市場需求始終處于原始的疲軟狀態,供給十分充足與需求很不旺盛的矛盾導致禽產品消費無法維持高增長。作為家禽企業來說,一方面要搞好禽產品的消費與引導。既要宣傳禽產品的營養價值與食用安全,又要強調禽肉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要搞好國內市場開發。國內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大型禽產品批發市場少而不規范,尤其是農村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所以必須從思想上、戰略上、行動上重視大型家禽產品市場建設和農村市場建設,形成系統的市場開發行動方案,通過宣傳引導,實現擴大內需,培育壯大禽產品市場。二是國際市場。要在穩定現有市場的條件下,努力開拓新興禽產品出口市場,選擇和開發多國市場、多地區市場,把產品做到多個國家、多個地區,以減少相對集中的個別市場波動給家禽產品市場帶來的影響,減少出口禽產品對單一市場的依存度。
強化健康養殖,解決“質量劣”問題 禽產品質量是禽產品的生命線,也是養殖經營者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國家禽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小規模分散式的經營方式仍占主體,標準化、集約化加工生產的要求與傳統分散的養殖生產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在全國禽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大趨勢下,當前禽產品質量安全仍存在不少隱患,禽產品市場尤其是國際貿易仍面臨質量安全因素不穩定的巨大壓力。家禽企業或經營者應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建立自身的質量保證體系,管好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流程,著重加強投入品的使用與管理,確保從“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確保產品的健康和產業的健康。
創新營銷策略,解決“賣雞難”問題 養殖者,既要埋頭養雞,又要抬頭看市,要擅于掌握信息,抓住商機,隨機應變,化難為易。銷售方式可以上門配送、連鎖經營、超市經營、訂單銷售、網上銷售等。對于養殖企業來說,還應該搞好品牌建設,通過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創立自己的養殖品牌,提高企業的效益。
促進肉雞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肉雞業在整個養殖業乃至大農業范疇中產業化程度最高,帶動相關產業最多,是出口創匯最大的一個產業。肉雞具有生產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比其他畜牧產業或傳統的種植業更能體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企業贏利。它帶動了養殖業、飼料業、獸藥和生物制品、運輸業、餐飲業、加工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但肉雞養殖業有著不同于工業企業的特殊市場風險和疫情風險。一是由于成品為鮮活產品苗雞,必須當日銷售。二是行情好壞具有不可預測性。還有受國際貿易、相關商品的進出口和走私、國內飼料原料供應、苗雞供求關系、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建議為肉雞養殖龍頭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和扶持。
對列入國家八部委認定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就養殖企業而言,現在普遍免征企業所得稅,這對原先只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享受的政策一下子放開了,不利于體現扶優、扶強、扶大,建議國家對列入考核的國家龍頭企業制定扶助政策,以幫助養殖業集團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外向化拓展、國際化接軌。對當地經濟帶動作用較大,能顯著提高農民收益的企業,在龍頭企業專項資金中予以優先扶持;對培養地方家禽品種,提升產業品牌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在國家有關項目中予以優先立項;對家禽用飼料糧,糧食部門給予政策傾斜,以提升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
平穩市場,進行總量控制 近幾年來,我國的養禽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市場大起大落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企業由于承受不了市場大幅波動退出養禽行業,得以生存的企業也因為市場的異常波動影響了正常的經營活動。為了避免這一現象,建議農業部對行業發展應有整體規劃。畜牧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從源頭上控制祖代肉種雞的進口規模,敦促在養祖代種雞準時淘汰,杜絕超齡服役。同時適度提高祖代種雞企業準入門檻,確保父母代種雞的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市場需求。
建立農業保險和風險基金,抵御市場風險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基本上還處于空白狀態,農業面臨著市場和疫病兩大風險。而當風險發生時,除了國家和地方對突發事件有一定補償外,基本上都是農民自我承擔。農業龍頭企業雖然可以對農民給予一定的扶持,但畢竟能力有限,因此不能作為農業保險的主體。建議國家對農業保險予以立法,組織各商業保險企業承擔此項重任。國家也應當在財力上對參保企業和個人予以必要的財政扶持。
1.鄉村網吧隨著信息業的高度發展,許多農民已開始利用互聯網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足不出戶便使客商云集。開通互聯網,能定期為農民供貨、價格、產業等方面的信息,可大大促進農產品的快速流通。如今上網沖浪的人不在少數,上網學習、娛樂、尋找信息已成為各地農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因此,農村開網吧,前景十分看好。
2.科技書店現在的農村大都搞多種經營,農民們也廣尋致富門路。通俗易懂的農村科技致富書籍能為他們提供致富信息及相關知識,越來越受農民朋友們的歡迎。倘若能夠因地制宜地提供一些適合實用的科技書刊供農民們選購或租借,一定會有可觀的收入。
3.上門照相農村中需照相的人越來越多,但不少農村還缺少照相館,尤其是老弱病殘者,照相就更難。專門下鄉照相,上門服務,不失為一條較好的生財之路。
4.家具調劑城市中有不少人將那些看起來還不錯的舊家具,以低價賣掉,重新購買新家具。而這些舊家具,在某些鄉村依舊很時尚、很搶手,投資者不妨把在城里收購的舊家具運到那些地方出售,生意必將紅火。
5.流動修理如今農村的空調、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各種農機具都有一定的擁有量。但如果這些東西壞了,往往要跑很遠的路送到修理部去修理,對農民朋友來說,實在不方便。若辦一個流動修理部,開一部小型人貨兩用車,帶上一些維修工具和零部件上門服務,一定會大受歡迎。
【關鍵詞】綠色生態;互聯網;農副產品
【Abstract】The modern demonstration area of gree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network mainly to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inked to establish a sale from planting to full public transparency in online trading platform,as well as provide the trading platform with a green and healthy suppl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zone.The trading platform is mainly used for one class of customer demand for green and healthy agricultural products.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quaculture) began,management,harvesting,packing and transport of the whole process,through the blind camera lights shooting,always appear in front of customers,which allows customers to see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or process, you can also allow customers to play food games,and observe the growth of products, but also prove that our products are green and healthy.
【Key words】Green ecology;Internet;Arm and sideline products;Plant;health
0 序言
“民以食為天”,農副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飯桌的安全日益成為上至國家政府、下至普通民眾迫切解決的問題。然而,由于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使用過量的農藥化肥、家禽家畜在飼養過程中使用禁止的飼料添加劑、食品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的超期以及過度包裝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社會對食品安全的信用度屢屢降低。如何吃上安全健康的農副產品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
綠色食品是近幾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同時,在各超市里面,一些農副產品也貼上了綠色食品的標簽,然而其銷量卻不盡人意。一則,綠色食品的定義不明確,人們不知道有著怎樣生產、種植、養殖過程的食品就是屬于綠色的;二則,由于社會信用度差,人們對這種認證也抱著懷疑的態度。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生活質量,特別是對食品食材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無農藥化肥殘留、無有害添加劑的食品成為人們飯桌上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如何實現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1 項目設想
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毒韭菜、毒豇豆等不良食品危害人體健康,深受人們的痛惡,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果蔬殘留過量的有害成分,引起人們把目光轉向綠色食品,而現有綠色果蔬稀缺,綠色果蔬市場前景巨大。許多人希望能買到綠色健康的果蔬,但是由于不了解蔬菜的種植過程,無法辨別市面上果蔬的好壞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本項目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讓客戶能放心購買滿意的果蔬產品,并能確保每一位客戶買到的都是綠色健康的果蔬。
如何才能將這一平臺變成現實呢?互聯網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清攝像頭性能不斷的完善,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率不斷增加,網絡傳輸速度的不斷提高,從而為高清影像的實時傳輸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本文的研究內容就是將互聯網技術和綠色農副產品的生產流程結合在一起,實現對生產流程的實時監控與共享。
傳統的果蔬種植大多是大棚里批量化生產,作物一成熟就向外界目標客戶推廣銷售。相比于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本項目的種植有自己的特色。現如今,許多人除了追求食品上的健康,也在追求工作之余的心理放松。本項目采用“互聯網+私人定制“總模式,往下再細分為 ”客戶先定制,基地后種植”、“基地先種植、客戶后定制”和“客戶定制、客戶種植”三種子模式,每一種模式都能讓客戶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特殊的種植銷售模式不僅可以讓客戶吃到健康的良心菜,還能幫助客戶享受心靈上的愉悅。如果能以實時監督的形式,讓客戶親眼見到糧食、果蔬從種植到成熟,家禽從出生到上市的全部過程,從而實現農副產品生產的透明化,使得客戶買得放心,吃的安心。同時還可以了解作物或者家禽的生長過程,增長農業生產知識,增添城市生活樂趣。
2 實施過程
2.1 生產管理
在種植過程中,貫徹落實“綠色”理念。
施肥:不施用化肥、農藥,使用作物廢秸稈制成微生物有機肥。
供水:為防止作物潮濕易上菌,使用滴灌供水。
防害:使用殺蟲燈、人工防治等方法進行物理性防害。
2.2 檢測系統
生產種植前期,檢測生產基地土壤的重金屬含量、肥沃度與澆灌系統水源的水質,根據實際情況改善土質。
生產種植過程中,應用云技術對果蔬作物的水份、養分等實施二十四小時調控,運用互聯網技術對作物進行供水分、供營養。
生產種植后期,檢測果蔬產品的營養元素與重金屬的含量及比例,整理列表;檢測數據保存到云端,方便客戶隨時查看。
2.3 監控系統
從種植管理到收成銷售,利用監控設備對生產基地進行24小時全程聯網監控,客戶可以通過客戶端隨時觀看即時錄像,做到透明化、公開化生產種植和可視化操作,接受客戶隨時監督,讓客戶真正了解和放心食用本基地提供的綠色果蔬產品。
3 實施模式
3.1 基地先種植,客戶后定制
在種植基地里,有成熟的果蔬作物,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根據自己的口味,在本種植基地的網站或者手機APP上選購現成的番茄、芹菜、苦瓜等果蔬。本基地會根據客戶的需要,安排專門的送貨人員將選購的菜派送上門。
3.2 客戶先定制,基地后種植
在作物開始種植之前,本基地提供一定范圍內的果蔬品種,供客戶選擇種植。客戶選擇好品種,本基地即開始為客戶精心培育果蔬產品。在整個種植過程中,本基地會使用監控設備實時監控作物的生長情況,如果客戶對果蔬的綠色度信任不足,可以調取相關監控視頻以解不安。待作物成熟,基地會通知客戶,并根據客戶需要送貨上門。
3.3 客戶定制,客戶種植
本基地提供一定范內的果蔬品種和一定面積的種植地,供有興趣的客戶選擇和種植。客戶選擇好自己的品種之后,在本基地內培育,客戶可通過互聯網在自己的家里種植。客戶想要知道作物的實時情況時,可調取監控設備觀看,通過互聯網對作物進行供水、施肥。本基地也會替客戶實地觀察作物成長情況,一發現不良狀況,會提供適當的技術指導與種植建議,保證客戶種植出高質量的果蔬。
4 問題與展望
4.1 國內認知度不高
與傳統的農業模式相比,國內對基于網絡的現代綠色農業產業鏈的模式和優點認識遠遠不夠,形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他們似乎還是對傳統的大棚種植比較認同,而認為基于網絡的現代綠色農業需要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建設這么一個產業鏈,需要聘請相關的技術人員。
1.蔬菜、水果模式。本模式適用于城鎮周邊區域,交通便利,有具備購買力且持久的消費群體,該區域的種植戶應成為城鎮蔬菜水果的主要供銷商。蔬菜的種植過程中,應分析市場情況,消費者生活習慣,預測市場走向,考慮當地氣候資源,決定種植蔬菜的種類和品種,同時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注重品種搭配,如結合地膜種植技術保證白菜、蓮花白等葉用蔬菜四季生產供應,蕃茄、海椒、茄子、豇豆成為反季節基層工作,同時生產供應黃等時令蔬菜,四季配種蔥、蒜等調味蔬菜,達到和實現城鎮居民蔬菜商品基地的目標,并能做到多余外銷。水果種植過程中,應考慮矮化、密植成熟期早,更換方便的樹種品種。把色鮮味美、糖分水分含量高、鮮食的水果作為主要種植種類,做到春、夏、秋都有新鮮可口的水果供應,如春季應生產供應草莓、櫻桃、杏及早熟品種油桃,夏季應生產供應桃、李、枇杷、葡萄及早熟品種蘋果,秋季應生產供應蘋果、梨、晚桃及獼猴桃等。
2.糧食、果樹、經濟作物模式。該模式適應于海拔500m-900m距城鎮較遠,但交通較方便的區域,種植戶將地勢
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及灌溉條件好的用地種植一定數量的水稻、小麥和玉米,收獲的糧食除部分食用和出售外,其余可作為養殖家畜、家禽的飼料。將坡度較緩、灌溉較方便的用地種植耐貯藏的果樹,如蘋果中的秦冠等,將坡度較大、光照較好田邊、地邊種植核桃,核桃品種應選擇矮化、薄殼品質優良品種,同時應將核桃作為該區域主要發展果樹種類之一,因為核桃易種植,管理方便,易粗加工,耐貯存,同時有很高的商品價值及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經濟作物的種植種類,小春作物應考慮油菜、豌豆等作物,尤其把油菜種植放在首位,油菜適應性強,管理相對粗放,是南方地區主要油料作物,隨著農副產品市場價格的提升,食用油市場前景樂觀,該區域可大面積種植油菜作物;大春可在坡地種植一定數量的大豆,隨著大豆系列產品開發,大豆市場需求量增大,
大豆種植面積應增加,因此該區域種植優質高產大豆,并擴大種植面積。
3.經濟樹種,藥材模式。此模式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相支持,方可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因此農戶在種植過程應了解本地的氣候資源、土地資源及植物品種特性。種植經濟樹種中,應把茶葉和辣椒、花椒、竹作為選擇種類。茶葉的種植區域需要土質肥沃、土壤偏酸性、小氣候條件好,具備這些條件可種植茶葉,種植時加強管理,多施農家肥,適時采摘,配以優良的加工工藝,茶葉可作為這些區域主要種植植物;辣椒是南方大部分地區主要調味作物之一,隨著各種菜系的大融合,辣椒相關產品的開發,辣椒市場需求量增大,種植辣椒時應考慮鮮銷產品和干制產品品種相結合,避免市場滯銷帶來的不必要損失;花椒和竹的種植同樣要考慮當地自然資源,多方分析后得出可行性方案,種植生產出市場走俏產品。在特殊的自然資源區域種植藥材類植物,如適應茶葉種植區可種植杜仲、厚卜、黃白等木本藥材,在海拔較高的區域可種植天麻、當歸、黨參、大黃及嘗試種植蟲草等藥
材,在藥材的種植過程中應結合前人經濟和市場行情,不應盲目種植。
4.食用菌、果樹模式。隨著人類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保健意識的上升,市場對食用菌需求量增大,食用菌市場的開發使食用菌種植規模擴大,并成為現代農業重要組成部分。山區食用菌的生產應主要放在木耳和香菇干制品的生產上。木耳(黑木耳)的生產應選擇地勢開闊,水源較近,交通方便,易于收集培養料的區域,種植過程中除掌握好相應的種植技術外,還應根據種植地區氣候狀況注重管理,適時采集和干制;適合種植黑木耳的區域同樣可以種植香菇,并盡可能培養出干制花茹。該區域適合生產的果樹主要品種是板栗,板栗種植過程主要是更換品種,所更換的品種應是矮化、成熟早的品種。
一、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區按照“穩糧、擴菜、增畜、上果、添花”的產業發展思路,突出基地建設,強化龍頭帶動,注重科技支撐,著力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2008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4萬畝),總產25萬噸,建成百畝以上連片種植設施蔬菜生產基地10余個,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基地縣(區)之一。大家畜、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1.13萬頭、10.8萬頭、52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0.83萬噸、0.32萬噸、1.37萬噸,規模養殖場(戶)上百家、養殖小區5個。苗木花卉面積6480畝,經營場戶30家,其中百畝以上苗圃4家。果品面積5.2萬畝,總產8.93萬噸,以設施大棚杏、櫻桃為代表的優質雜果初具規模,種植面積達到8600畝。紅薯產業迅猛發展,“莽塬紅”牌紅薯產品遠銷省內外,面積達到2.8萬畝。
但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整體形勢不容樂觀。一是規模小,產業聚集度低,區域布局不明顯,難以產生規模效益。二是品種結構不合理。尤其在果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區是梨的優生區,但其種植面積僅占果業總面積的30%左右。三是科技含量低。受慣性思維影響,仍然沿用老經驗,使用老技術、老材料作務、管理,與市場脫節,嚴重限制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四是缺乏品牌。在市場上拿得出、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寥寥無幾,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五是扶持力度不夠。未充分建立起“全面、便利、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貸款難、產品銷售難等問題時有發生,影響產業發展,制約農民增收。
為改變這種現狀,各相關鎮辦、部門必須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內部結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村和農業工作的大事,咬定目標不放松,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迅速掀起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熱潮,確保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市新農村建設觀摩會議精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目標,堅持“政府統一領導、政策全面扶持、部門精心包抓、鎮村全力實施”的原則,按照“南有苗菜花、北有果畜奶”的產業布局,大力實施“雙千雙萬”工程,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規模擴張、質量提高,為農民增收夯實產業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原則。面向國內外市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增強產業競爭力。
2、堅持農民自愿原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合理流轉土地,充分調動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注重實效。
3、堅持重點突破原則。以設施蔬菜、設施雜果、高效畜禽、苗木花卉、優質梨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示范典型,以點帶面,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聚集度。
4、堅持科技支撐原則。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普及實用技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農民,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名牌產品。
5、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推廣健康、生態的種養殖新模式,以“畜—沼—菜”、“畜—沼—果”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發展。
6、堅持財政扶持發展原則。區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用于產業發展,采取以獎代補的政策,重點對規模連片、優質高效的生產基地和產業進行扶持。
三、區域布局
依托資源稟賦,結合產業基礎,立足我區實際,全區農業產業的總體布局是:南有苗菜花、北有果畜奶。
塬上馬莊、雙照兩鎮,搶抓全省百萬畝設施蔬菜建設工程實施機遇,大力發展設施蔬菜、雜果,重點推廣新型日光溫室建棚模式(新型日光溫室建棚模式為半地下、厚墻體、鋼結構、大跨度),積極推進“蔬菜上塬”工程。結合全省果業提質增效工程,抓住大宗型蘋果園改造的有利時機,對現有樹齡老化、病害嚴重的老果園進行淘汰,在以馬莊鎮北坡頭東三支干渠為軸線的整個臺塬區域,推廣種植市場前景看好、品優價高的黃金梨、南水梨、新高梨;對品種優良的幼園,通過推廣“四大”關鍵技術及主桿掛果等新技術,實現果業的提質增效。以建設規模養殖場(小區)為方向,大力發展生豬、奶牛、家禽及荷蘭豬、長毛兔等特色養殖業。在以四號路為軸線的兩翼,通過加快品種更新改良,注重包裝宣傳,積極引進深加工企業等有效措施,擴大“莽塬紅”紅薯種植面積,延長產業鏈條,努力打造品牌響、標準高、效益優的紅薯種植基地。
半塬馬泉、古渡兩辦以渭豐牧業有限公司、永安堡和渭店奶牛養殖小區為龍頭,大力發展生豬、奶牛等養殖業。依托陳家臺和石斗村困難職工再就業基地,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設施蔬菜生產。
渭河南灃東、釣臺、陳楊三辦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苗木花卉產業。重點在咸戶路兩側、高速公路以南發展設施蔬菜,在渭河南岸曹家灘、馬家寨、王道村一帶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產業,滿足城市綠化、家居美化的需要。結合實際,發展奶牛、生豬、蛋雞等適度規模養殖業。
同時,注重拓展農業的其他功能,以苗木花卉、蔬菜、特色養殖等產業為載體,大力發展旅游休閑觀光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四、目標任務
(一)目標任務
堅持“行政推動、
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科技驅動、服務促動”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力爭用3年時間,全區新發展設施蔬菜1萬畝,推廣優質高效梨1萬畝,新增苗木花卉1萬畝,新增奶牛、生豬、家禽分別達到0.6萬頭、7萬頭、12萬只。
第一階段:抓點示范。集中精力抓好雙照鎮肖何廟、毛村兩個示范生產基地建設,到年底,肖何廟建設新型日光溫室285畝,毛村建設新型日光溫室100畝。在馬莊鎮建設4個百畝以上的連片設施蔬菜示范基地。全區新增設施蔬菜1600畝,推廣優質高效梨2500畝,新增苗木花卉4000畝,新增奶牛、生豬、家禽分別達到0.2萬頭、2萬頭、4萬只。
第二階段:全面推廣。2010年全區新增設施蔬菜3700畝,推廣優質高效梨3500畝,新增苗木花卉3000畝,新增奶牛、生豬、家禽分別達到0.2萬頭、2.5萬頭、4萬只。2011年全區新增設施蔬菜4700畝,推廣優質高效梨4000畝,新增苗木花卉3000畝,新增奶牛、生豬、家禽分別達到0.2萬頭、2.5萬頭、4萬只。
(二)重點工作
集中精力實施好“雙千雙萬”工程,帶動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
1、區肖何廟千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新建新型日光溫室1000畝,部分日光溫室推廣應用“畜—沼—菜”種養模式。
2、區毛村千畝設施果蔬生產基地。新建新型日光溫室1000畝,部分日光溫室推廣應用“畜—沼—菜”、“畜—沼—果”種養模式。
3、區萬畝優質梨生產基地。基地東起渭城、西止興平、北接禮泉、南到東三支,涉及馬莊鎮、雙照鎮的22個行政村,推廣種植優質高效黃金梨、南水梨、新高梨1萬畝。
4、區萬畝苗木花卉生產基地。基地東起咸戶路、西止渭河、南至長安縣、北到三號橋,涉及釣臺辦的5個行政村,分為城市森林景觀區、苗木生產區、水生植物區、設施花卉區、經濟林苗木區、展示交易區等六大區域,發展設施花卉600畝,種植苗木7400畝,種植紅提葡萄1000畝、清水蓮菜1000畝。
五、扶持政策
(一)設施蔬菜、雜果
凡百畝以上連片新建的示范基地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由水利、電力、交通、農發等部門負責做好基地規劃區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工作。
2、新型日光溫室每畝補貼1500元,水泥大拱棚(俗稱燕子棚)每畝補貼1000元。
3、由區信用聯社負責做好基地群眾發展果蔬貸款工作,每戶群眾最低2萬元。
4、由區農機中心負責做好大棚自動卷簾機的補貼和推廣工作。
5、凡按照“畜—沼—菜”、“畜—沼—果”建設的基地,每口沼氣池補貼1500元。
(二)畜禽養殖
重點對新建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實施積極的財政激勵政策。
1、對新建存欄奶牛200頭以上的養殖場,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新建存欄奶牛3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對轄區原有奶牛養殖場(小區)實施改擴建項目,參照新建場(小區)落實同等財政激勵政策。
2、對新建年存欄1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新建存欄1萬只以上的養雞(鴨、兔)場一次性獎勵5萬元。
(三)苗木花卉
1、政府統一配套基礎設施,搭建平臺,其中新建主干道3條共10公里(柏油路),修建生產輔道12公里(沙石路),新打機井30眼、維修機井40眼,埋設電纜5公里。
2、對新建百畝以上連片清水蓮菜,每畝一次性補貼300元。
3、對新建百畝以上連片新型日光溫室大棚花卉,每畝補貼1500元。
4、對新建百畝以上連片苗木花卉的農戶,每畝一次性補貼300元。
5、對帶動能力強的苗木花卉龍頭企業實行一次性5—10萬元的獎勵。
(四)優質高效梨
1、政府統一采購種苗并無償提供給農民群眾。
2、凡新建500畝連片以上的生產基地,政府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3、由區農機中心負責做好基地內生物、物理增溫、滅蟲等技術所需儀器設備的推廣補貼工作。
上述發展農業產業的優惠政策,經區農林局驗收合格后予以兌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主管書記、主管區長任副組長,區委區政府辦公室、區委農工部,區發展計劃局、財政局、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教育局、農林局、水利局、交通局、科技局、旅游文物局、農發辦、供銷社、市區電力局、信用聯社及國土、工商、質檢等部門單位負責同志以及相關鎮辦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農林局,由農林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主管局長兼任辦公室副主任。各相關鎮辦也要及時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完善推進機制,夯實工作責任,在全區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方向同一、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迅速在全區掀起新一輪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新。
(二)廣泛宣傳發動。各相關鎮辦、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橫幅、板報等宣傳工具,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調整的重點及方向、區上的扶持政策送到農民群眾手上,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動員一切社會力量關心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盡快在全區形成農民為主、政策扶持、社會參與促進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嚴格考核獎懲。為確保用最短的時間使全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區上將其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的重點內容,作為評價各相關鎮辦、部門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制定嚴格的《考核獎懲辦法》。對成績突出、進展較快的鎮辦及部門單位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滯后的給予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四)層層落實責任。為了確保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取得實效,區委、區政府決定對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區級領導和部門包抓制度。區級領導繼續堅持“3+2”包抓機制,鎮辦和部門主要負責人為包抓工作第一責任人。區農林局要做好基地的規劃設計和生產全程技術服務工作;相關鎮辦村組要做好產業發展所需土地的調整和流轉工作,并制定出臺積極的扶持政策,人、財、物全面傾斜;相關部門特別是水利局、交通局、農發辦、市區電力局等要做好基地內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同時,要將本部門的有關涉農資金和項目向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傾斜;區旅游文物局要指導鎮辦做好農家樂發展工作;各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合作社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體現市場主體地位,主動與農戶、基地簽訂購銷合同,加強產地(產品)一體化認證和品牌注冊等工作,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各級、各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和鎮辦,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中,要主動介入,全面加強對上溝通協調力度,積極爭取涉農項目和資金,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創造條件。
[關鍵詞] 牛繁改 問題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206-01
引言
長順縣是綠殼蛋雞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原始的綠殼蛋雞品種,現已鑒定,作為貴州省禽類品種遺產資源,具有很高的保護、開發、利用價值。隨著我國畜牧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大力開發利用地方性禽類品種遺產資源,并成為地區性養殖業發展的主要途徑。新形勢下,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綠殼雞蛋的特色品牌,積極構建市場化的發展平臺,打通向外發展的道路,在推動綠殼蛋雞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品牌優勢,積極申請權威認證,逐步建立獨特品牌,實現品牌化、市場化,促進優勢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現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談談當前長順縣綠殼蛋雞的發展情況,并為今后的養殖發展提供一定的技術基礎。
一、發展概況
就目前長順縣綠殼蛋雞養殖情況來看,發展已經覆蓋全縣十七個鄉(鎮),七十五個行政村,養殖戶達到20000余戶,飼養蛋雞總數超過4500000羽,與2005同一時期調查比較,翻了近十翻。鼓揚鎮是綠殼蛋雞的原產區,在鄉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其養殖數量翻了好幾翻,2000年時僅有一萬羽左右,到了現在,已經達到500000羽,逐步擴大為綠殼蛋雞養殖中心,成為重點保護開發的核心區,極大的推動了全縣綠殼蛋雞產業化養殖的發展。
綠殼蛋雞主要生長在山林里,最初僅局限于村寨中飼養,飼養方式為典型的傳統式散養法,雖然有雞舍,但主要是散養,還有些依靠灌木叢進行自然飼養。養殖效率極為低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受市場價格上漲以及政府大量優惠鼓勵政策的引導,近幾年不斷涌現出一些大規模養殖的養殖戶或者是養殖場,這一點在鼓揚鎮的格道村尤為突出,養殖數超過50000羽。養殖農戶規模最多的也是在鼓揚鎮,其養殖規模每戶在500羽以上,按照傳統的養殖辦法,去除劣勢品種,保留優勢品種。目前鼓揚鎮5個行政村養殖總數超過500000羽。從整體的市場前景分析,綠殼蛋雞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平均價格為白土雞蛋的價格3倍以上,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綠殼蛋雞的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如何應對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是當前眾多養殖戶思考的關鍵問題,根本來說。還是以提高養殖技術,提高質量和產量為本,現將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二、雞舍建造
綠殼蛋雞喜在山林里生長,雞舍建造應該遵循通風向陽的原則,雞舍的前后可以適當的設置寬120cm、長70cm的通風窗,按照每隔3米的標準設置,雞舍內設置飲水器、飼料槽、棲息架,按照雞舍大小等距離擺放,要在雞舍向陽面開一個高160cm、寬75cm的門,門外鋪一層沙子的空地,便于蛋雞活動,一般的養雞場雞舍都適合綠殼蛋雞的養殖,也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據地勢或者空閑的房間搭設簡易雞舍。
三、孵化
選擇種蛋的標準依據其重量,在40g以上的作為種蛋,通過人工孵化技術進行孵蛋,首先控制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分批次孵化應該選擇恒溫,每批次要交叉分開放置,要將大頭朝上放在蛋盤上,在孵化期前18天內,要保持蛋殼表層溫度在37℃,進入19天后,要進入雛機。一定要平放,保證機內溫度在37℃,前18天內保持濕度在60%,19~21天內保持在70%。其次是翻蛋,要保證每隔兩個小時翻一次蛋,程度在90°;再次是出雛,一般情況下在孵化進入20天后開始出殼,第二天基本出雛完畢。第四,種蛋進入孵化期之前要進行消毒,產后消毒一次,放入孵化前消毒一次,出雛結束后要及時清洗和消毒,一般選擇福爾馬林溶液蒸熏。
四、綠殼蛋雞的飼養管理技術
蛋雞的飼養要有所區分,一般雛雞主要喂養20%的粗蛋白,青年雞選擇15%的粗蛋白飼料,而種雞選擇17%的粗蛋白,根據不同年齡段的雞的代謝情況決定飼養量。
1. 雛雞的飼養管理
一般認定出殼至一個月內的為雛雞,一周齡的雛雞溫度控制在33℃,以后每周相應降低2℃,要保證雛雞周圍有均勻的溫度熱。孵化機內的濕度控制在60%~65%之間,但地面要保持干燥,按照雞齡決定育雛的密度,10日內的每平方米放置40~50羽,11~20日內的每平米放置30羽,21~30日內的防治20羽。雛雞的飼料一般選擇玉米、大米、稻糠、豆餅等雜糧,保證其營養的均衡,飼料每天光照23小時以上,隨后幾周內可以適當減少光照時間,一般選擇日光燈照射即可,根據室內面積選定大小。
2.青年雞的飼養管理
雛雞飼養至一個月以上便成為青年雞,進入青年雞階段后要適當調整飼料的配比,根據階段性用途分為膳用雞和后備雞,膳用雞主要以長肉為目的,選擇全價肉雞飼料,集中供食不限量,并適當喂養青飼料。每天保證新鮮充足的水,保持每平米12只以內,溫度控制在10~20℃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50%~55%,保證充足的自然光照,晚間適當進行日光燈照。等仔雞生長至80日時便能夠上市銷售,否則生長速度減慢,造成飼料浪費,經濟效益降低。后備雞的飼養要有所限制,防治過肥或者早熟,對于后備雞的飼養要保證水源的充足和清潔,采用合理分群養殖法,定期淘汰發育不良的仔雞,根據個體大小決定養殖密度,每平米控制在8只以內。
3.種雞的飼養管理
青年雞在生長至20周齡后便進入種雞階段,種雞群控制在100~150只之間為宜,開始產蛋前半個月開始喂養全價飼料,一天喂3~4次,每只每天控制在60~70g之間,保證水源充足,這一階段要增加光照時間,保證每天光照在17小時以上,每間雞舍可以安置40瓦的燈,紅光為首選,產蛋期的溫度在23℃左右為宜,濕度在53%左右為宜。
五、疾病防治
綠殼蛋雞養殖的疾病防治工作貫穿于整個養殖環節,出殼雞要注射雞馬立克氏疫苗,根據雛雞日齡劃分喂藥時間,5日內喂一次,12~14日內喂一次,35~37日內喂一次,每次保證在3天以上。一般預防細菌性疾病的首選藥是恩諾沙星,選擇10%的100ml溶液與200斤水勾兌,進行喂藥。預防呼吸道疾病可以選擇強力霉素等藥物。飲用水要用百毒殺進行消毒,3周齡時期以預防球蟲病為主。種雞階段主要預防雞新城疫病、傳染性法氏囊病、支氣管炎等疾病,選擇滅活的油乳劑疫苗接種。
參考文獻
[1]蘇世廣,許月英,秦浩亮,等.蛋重和蛋形指數對烏骨綠殼蛋雞種蛋孵化率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1,29(2):232-233.
[2]許興嘉.綠殼蛋雞育雛、育成期的飼養技術要點[J].家禽科學,2008(3):27-28.
[3]王福明.不同飼養方式對涼山巖鷹雞屠宰率和胴體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5):158-159.
瀘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45.2%。縣城白沙鎮號稱“中國氧吧”縣城。縣境處于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號稱“ 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地形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然而,目前瀘溪縣林下經濟雖然有了初步的發展規模,但仍處于林農自發摸索階段,缺乏讓林農循之有效的發展模式。為此,我們就瀘溪縣的林下經濟進行了調查,以期探索出適合本縣乃至湘西山區的林下經濟發展之路。
一、瀘溪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近10年來,瀘溪縣實施了退耕還林、長防林建設、世行貸款造林、八百里綠色行動等幾大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新造林24.2萬畝,新增有林地面積28.32萬畝。這些森林優勢的形成,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2009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地進入流通領域,可進行租賃、流轉,瀘溪縣的林下經濟發展開始走向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種模式。
1.林農模式
主要有林糧間作、林煙間作和林菜間作等。如全縣30多個柑桔產業合作社共發展椏柑10萬余畝。椏柑成長初期,在柑桔空地中種植紅薯、花生、馬鈴薯等,畝收益達到500余元。這樣既彌補了果樹生長的先期投入不足,又增加了土地肥力,促進了林木生長。達嵐鎮、合水鎮、武溪鎮、浦市鎮、八什坪鄉等鄉鎮部分村民利用退耕還林后期鞏固項目探索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發展林農間作,在林間套種烤煙,實現林農雙贏,畝增收2000余元。洗溪鎮鄧家坪村的民民生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興隆場鎮的喜農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合作社農民發展林下蔬菜種植,分別有常規蔬菜230余畝和辣椒面積300余畝,這種林菜復合模式種植的蔬菜大受消費者的喜愛。興隆場巴斗山的辣椒、鄧家坪的大蒜、蘿卜被市場譽為高山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興隆場的玻璃椒,聲名遠揚,出口國外,被縣里定為致富支柱產業,正在進行包裝上市。另外,解放巖的生姜種植面積也達到800余畝,市場份額占到吉首市場的一半以上,每年為農戶帶來800余萬的收入。
2.林藥模式
瀘溪縣是中藥材生產大縣,中藥材種植已經形成規模的有青蒿、迷迭香、金銀花、杜仲等,瀘溪縣八什坪鄉農民張祖金,依托華立(吉首)青蒿素制藥有限公司、重新科瑞南海制藥有限公司和本縣武陵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全鄉90%以上的農戶利用林下空地,荒山荒地進行中藥材種植。共發展青蒿5000余畝,迷迭香1000余畝,年產青蒿和迷迭香干品70~80萬斤,產值2000余萬元。并且種植范圍還輻射到鄰近的武溪鎮、梁家潭鄉和沅陵縣的二西鄉。合水鎮林農劉自文在本鎮新橋村種植金銀花新品種“九豐一號”300余畝,還帶動全村10余戶農戶種植40余畝,金銀花干花供應湖南濟草堂金銀花科技開發公司,畝產值達到600元以上。
3.林禽模式
森林不僅可以為雞、鴨、鵝等家禽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動環境,還能提供昆蟲、草料等食物資源。林下的青草、雜草、昆蟲、小動物以及新鮮陽光、空氣等作為畜禽的食物、空氣和活動場所,從而生產出市場銷量大、售價高的帶“土”字的畜禽產品。據了解,林下養殖的土雞不易生病,且口味好,售價比普通肉雞高50%以上。另外,通過雞、鴨、鵝等家禽攝食控制林地內雜草生長,減少林木病蟲害發生,降低林業生產成本,同時可將家禽糞便發酵后施入林地,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果產量,實現“林養禽,禽育林”。武溪鎮朱食洞村楊磊等林農創辦的瀘溪縣金莊土雞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本村沙渡溪水庫周邊山林面積280余畝,水面50余畝.養殖土雞4萬羽,養魚2萬余尾,年出售土雞5萬余羽,土雞和土雞蛋銷往吉首、瀘溪、沅陵、常德等地酒店、賓館,產品供不應求。2010年合作社總收入150余萬元,純收入達到40萬元,平均每畝林地養雞增收達到800多元。
4.林畜模式
在林下放養牛、羊等牲畜,或在林下種植牧草發展養殖業。林下的青草且有良好的營養價值,同時放牧有利于強健牛、羊體質,增強抵抗力,提高其生活力和生產力。林下放養牛、羊等發展方式在瀘溪縣各個鄉鎮都有典型。例如,武溪鎮朱食洞村石旦生林下散養南江黃羊300余只,潭溪鎮大成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散養南江黃羊200余只,潭溪鎮楠木沖村向巨全散養麻羊130余只。這些林下放養牛羊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牛羊的生產力,同時,所養牲畜所產生的糞便為林木提供大量有機肥,促進樹木生長,形成生物產業鏈。另外,縣種羊場及縣鐵骨豬資源基地通過在林下種植牧草、圈養種羊及本縣鄉土品種——浦市鐵骨豬,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浦市鐵骨豬屬于我省地方豬優良品種,具有繁殖力高、適應性強、肉質好等優良特性,市場前景廣泛,2010年還獲得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5.林蜂模式
瀘溪縣植物資源豐富,油茶、椏柑、油茶、桂花、山槐、野山菊等資源為發展林下養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潭溪鎮小陂流村民和養蜂場,長年養有意大利蜂50多箱,利用不同的花期進行異地養蜂,年產蜂蜜300余公斤,年收入12萬多元,經濟效益顯著。另外我縣武溪鎮五里洲村,白沙鎮紅土溪村的養蜂規模分別達到了65箱和40箱.
6.林特(特種養殖)模式
即利用本縣豐富的林地資源發展特種養殖,包括養殖竹鼠和娃娃魚。瀘溪縣的竹鼠養殖已初成規模,全縣形成了以瀘溪縣森竹綠色產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特種養殖大戶。該公司竹鼠養殖常年存欄1000余只,年出售竹鼠2000多只,售價高達60元/斤。目前全縣竹鼠養殖規模達20000余只,養殖企業30余家,全年總產值達到200余萬元。潭溪鎮朱雀洞村的鑫興大鯢特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林下人工開發的溶洞,發展新興的大鯢(娃娃魚)養殖,開創瀘溪縣娃娃魚養殖先例,現已初具規模,并獲得高收益。
7.林游模式
以森林景觀作為休閑、旅游景點景區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森林資源作為休閑、游玩場所或開發農家樂。例如瀘溪縣的天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縣級的代朝山、巴斗山自然保護區等。這些地方山大林密,植被豐富,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其林中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200倍以上,發展森林旅游前景可觀。隨著瀘溪縣森林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發展和升溫,森林農家樂也不斷發展和壯大,成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這也是瀘溪縣的一種新興的林下經濟。瀘溪縣軍亭界渡假山莊,依托軍亭界林場3萬余畝的森林資源,總投資400余萬元,打造目前我縣最具規模的休閑農家樂。其休閑項目有燒烤、采摘果園、水庫垂釣、原生態養殖體驗、原始油房水碾、天然浴池、民間民俗表演、民間藝術品展覽。渡假村除了接待本縣游客休閑渡假外,還輻射到周邊的沅陵縣、吉首市等縣市。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景區”,是我州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鄉村旅游景區。洗溪鎮峒底村紅山果園負責人譚永峰,大學畢業后創辦瀘溪縣紅山椏柑專業合作社(公司),帶動全鎮9個村的林農發展果業種植,面積達1200余畝。2010年5月,還創建以自養山雞和純農家菜為特色的“紅山柴火飯店”,成為全縣農家樂休閑旅游中的佼佼者。其公司被州政府確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被省委、省政府定為“為民辦實事省級示范企業”,紅山果園被省科技協會定為“湖南省先進農村科普示范基地”。據不完全統計,瀘溪縣現有各種森林和生態類型的農家樂,休閑農莊達40余家。
二、瀘溪縣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瀘溪縣林下經濟的調查分析,發現目前林下經濟雖然呈現欣欣向榮之勢,有良好的政策環境,有發展較為成熟的模式,有一定的科技支撐,但仍存在不少制約其發展的因素。
1.區域分布不合理
林下經濟區域分布不夠合理,沒有統一的組織和協調。如果林下養殖在局部或者總量養殖數量失控,可能會造成動物疫病防控和生態環境受沖擊等問題。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籌不平衡。某些鄉鎮規劃不合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2.缺乏品牌和市場競爭力
林下經濟缺乏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得不到長遠發展.對于產品進入周邊的大中城市缺少營銷策略。
3.模式比較單一,缺少復合循環模式
瀘溪縣林下經濟多是傳統的單一模式,立體或者循環種養的模式少,缺乏對林下資源的綜合利用。
4.缺乏標準的生產技術規模
農戶缺乏統一的技術培訓,造成生產上操作不合理,產量不理想。
5.大多數林下經濟模式輻射效益不太明顯
全縣林下經濟從業者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缺乏龍頭帶動。雖然有金莊土雞、民和養蜂、紅山果園、軍亭界渡假山莊等典型示范,但還沒有完成形“公司+基地+農戶”的動作模式,不足以帶動周圍林區的共同發展。
三、瀘溪縣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強化宣傳,營造氛圍
積極開展林下經濟發展成效宣傳,促進社會各界對林下經濟發展認識的普遍提高,吸收民間資金投入,加快林下經濟發展,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對發展林下經濟進行全面深入、廣泛宣傳,通過收入對比,邀請專家開展技術講座,科普宣傳,參觀考察等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激發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2.出臺政策,加快發展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在瀘溪縣尚處于自發的自然狀態,政府要及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給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勵。一是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建立林權交易中心和林產品專業市場,大力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推進森林保險,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林下經濟發展。二是按照性質不變、渠道多樣、捆綁使用的原則,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綜合開發、經濟結構調整、畜牧養殖、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相結合,在資金使用上進行有機結合,推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3.扶持龍頭,典型帶動
由于林下經濟目前還不成熟,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試驗性,干得干不得,大多數農戶在等待觀望,要等到別人干出效果之后,才會紛紛效仿。因此,扶持龍頭和大戶,抓好典型帶動很重要。一是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鼓勵種養戶搞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實施品牌戰略,不斷做大做強,林業、科技、農業、畜牧、扶貧等部門要各自選擇2~3個種養戶作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點,進行重點培育,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帶動更多的群眾投身于林下經濟發展。二是發現培育本地有一定經濟實力和開拓精神的大戶先干一步,起到龍頭和典型的作用。三是筑巢引鳳,招引外面有一定投資能力、看好林業發展方向,有志于發展林下經濟的能人或人才。并且為他們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讓其做大做強,起到滾雪球式的帶動作用。
4.強化服務,合力推動
林下經濟發展涉及各行各業,覆蓋千家萬戶,需要眾多部門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協調服務、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術服務。要整合技術服務資源,在產業選定、項目發展、產品開發及其程序操作等各個環節,有關部門要搞好送科技下鄉、下村,甚至下到農戶或項目,通過會議、培訓、現場指導等多種方法,普及推廣林下經濟方面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民技術骨干和示范戶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同時,密切關注林下經濟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經驗,搞好適宜林間種、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二是搞好資金服務。縣、鄉財政應根據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扶持,鼓勵快速發展。搞好上級扶持資金整合,在不違反項目使用范圍和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與林下經濟結合起來,進行整合和捆綁投入,共同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金融部門要將林下經濟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加大信貸支持。三是搞好市場服務。積極培育市場營銷組織,成立行業協會,大力發展經紀人隊伍,加強市場研究,建立市場預警機制,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使林下經濟種(養)得好,賣得出,能得利。
參考文獻:
[1] 向林榮 陳連榮等 武義縣林下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 華東森林經理 2011.25(3):29~32.
[2] 魯澤廣 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J] 河南農業 2007(11): 45~46
[3] 董棣 瀘沽湖區域內生態與經濟問題的思考[ J] . 生態經濟, 1993( 5) : 48~51.
[4] 李金海, 胡俊, 袁定昌 發展林下經濟加快首都新農村建設步伐[ J] . 林業經濟, 2008( 7) : 20~ 23.
[5] 鄧家友 發展林下經濟正當時[J] 湖南林業信息網.2011年5月6日.
一、畜牧業現狀及發展形勢
年畜牧業再創新高,全縣實現牧業產值10.39億元(90年不變價),較去年同期增長21%;加工產值達到12.4億元;肉類總產量9.3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6%;禽蛋產量3.4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7%;生豬出欄36.87萬頭,較去年同期增長19.6%,家禽出欄4400萬只,較去年同期增長27%;山綿羊出欄3.14萬只;出口肉品達到10500噸,創匯1532萬美元,上繳財政達到785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數的15%,牧業為全縣農民人均增收270元,達到了人均牧業產值4045元,分別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高3倍和4倍。全縣規模養殖場戶達到4000多個,擁有年出欄30萬只肉雞場154個,擁有千頭以上規模豬場42個,只規模蛋雞飼養場96個,肉牛養殖基地1個,存欄達到735頭,養羊小區21個,存欄達到3100多頭,奶牛生產基地1個,存欄達到650頭,時宰3000只肉雞生產線1條,時宰1萬只肉雞屠宰生產線2條,班宰1千頭豬肉生產加工線1條。此外,全縣年出欄5000萬只肉雞飼養量、存欄50萬套肉種雞場、350萬枚蛋位孵化廠、時宰1.2萬只肉雞加工廠、年產30萬噸飼料廠、縣級畜產品檢測中心等方面在全省也是名列前矛。全縣畜牧業已形成了一個從畜禽—飼料—飼養—屠宰(加工)—深加工—冷貯—運銷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成為出口創匯、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二、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綜合以上所述不難看出,目前我縣畜牧業商品生產正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畜牧業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城鄉人民對畜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二是加入WTO后,畜牧業經濟的全球化格局已經形成,在畜產品質量標準上,如不與國際接軌,勢必被淘汰。面對上述挑戰,分析淇縣畜牧業,目前還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養殖業的整體規模和個體規模都有待進一步擴大。雖然我縣人均養殖量在國內領先,但是養殖總量還不大,參與國際競爭還顯得身單力薄,同時,還有三分之一規模小的養殖戶,它們的科技含量低,生產效率低,急待擴大規模。二是畜禽品種結構還不盡合理。我國人均禽蛋產量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國內消費市場已接近飽和,同時,我國奶類產量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特別是我縣奶類生產方面還是一個瘸腿。三是畜產品的質量還有待提高。養殖業原料中的農殘,畜產品中的病殘、藥殘均還未從源頭得到徹底解決,急需統籌規劃,建立綠色畜產品基地。四是畜牧工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世界發達國家的畜牧加工產值與畜牧業產值的比為3:1,淇縣雖比全國的1:3高,但也僅為1:1,畜產品附加值低,深加工滯后。五是為畜牧業提供原料的種植結構不盡合理,耕地的生產潛力還未能充分發揮出來。鑒于上述情況,為進一步振興淇縣的畜牧經濟,使淇縣畜牧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必須盡快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三、怎樣調整產業結構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改革和科技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草食畜養殖,突出發展奶牛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走高產、高效、優質低耗的產業化、現代化、品牌化之路,把淇縣建成全國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調整產業結構的措施
具體就是“一突出”“二發展”“三穩定”“四帶動”
“一突出”就是突出奶牛業。奶牛業做為一個新興、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豐厚的利潤空間,必將成為世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們將以良種繁育為基礎,以“公司+農戶”為合作模式,大力推動奶牛業發展,重點是做好淇縣綠佳公司與公司的合資項目,引進世界先進奶牛性控胚胎移植技術,快速繁育高產奶牛,年繁育高產良種奶牛達到3000頭,同時,帶動農戶在3年內,良種奶牛達到3萬頭,使全縣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以上,并進一步籌建奶牛加工廠,力爭躋身全省前五強。
“二發展”就是大力發展養羊業和乳品加工業。以、公司為龍頭,積極推進全縣養羊業,繼續實施“公司+小區”的合作模式,推廣商品羊的飼養技術,加大波爾山羊的繁殖速度,力爭三年內波爾山羊存欄達到1萬只。以三博公司為龍頭,引進乳品加工新技術,提升奶業加工品質,建起農戶與市場的橋梁。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三大主導產業根基穩固
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刺葡萄、南酸棗、毛竹林等三大主導產業。據統計,全縣已種植刺葡萄1500畝,南酸棗人工栽種5萬畝,年產南酸棗鮮果3000噸以上。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67.6萬畝,活立竹9861萬根,年加工產品竹200萬根,竹筍產量20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實現稅收500萬元,林農來自竹產業人均年收入達1200元。
(二)六大特色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已成雛形
基本形成了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有機水稻、畜禽養殖、臍橙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
(1)茶葉:以橫水、鉛廠、上堡、樂洞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茶葉生產初具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5120畝,年產茶葉982噸。
(2)油茶:全縣現有油茶總面積達8.3萬畝,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壩、思順、上堡、過埠等鄉鎮,2013年全縣油茶籽產量750噸,茶油產量250噸,實現茶油產值2000萬元,有油茶專業合作社3家,油茶協會8家。
(3)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等鄉鎮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個(處),總面積超過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豆杉、香樟、桂花、羅漢松等,2013年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
(4)畜禽養殖:有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其中出欄4000-10000頭養殖場4家;有年出籠8000羽的家禽養殖場1家。2013年生豬出欄9.5萬頭,家禽出籠77萬羽。
(5)以新世野農業開發公司為龍頭的有機水稻種植1500畝,年產有機大米40萬斤,市場前景看好。
(6)臍橙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達9.2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主要分布在龍勾、揚眉、鉛廠、橫水等鄉鎮。臍橙果品分級、包裝銷售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臍橙加工企業12家。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逐步顯現
縣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貴竹發展有限公司、省華森竹業有限公司、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縣林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市級龍頭企業4家(縣寶龍果業有限公司、縣鑫豐人造板廠、縣赤水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其中:種植業81家,林業25家,畜牧業23家,漁業1家,農業服務業6家),2013年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家(涵蓋種稻大戶、苗圃基地、特種養殖等行業)。
(四)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優惠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2013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2013年起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1000萬元,共計2000萬元用于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棗、大棚蔬菜等產業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持,激發了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我縣目前有8個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認證產品涉及茶葉、臍橙、大米等21個產品,認證面積達到83591畝,其中無公害認證3萬畝,綠色認證5萬畝,有機認證3591畝。“高山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產地”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的只有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棗加工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機大米、崇峰罐頭食品等企業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還有很多拓展空間。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
2、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農戶分散經營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矛盾,農民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現階段農村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就農業投入的風險評估而言,農業產業面臨市場價格、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方面風險,使產業集約化經營很難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愿按訂單收購,造成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信息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于加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強龍頭、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著力提升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種養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
1、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我縣要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齊云山”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力爭強的行業“航母”。從而徹底改變我縣經濟結構單一的“一鎢獨大”的經濟格局。一是從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信息、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例如我縣茶葉、臍橙、竹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廠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競爭力低下等現象,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經營;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圍繞南酸棗、刺葡萄、茶葉、竹筍、有機大米、油茶等產業,切實利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并制訂優惠的政策,千方百計引進幾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戶,建設規模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加工營銷等,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建設力度。圍繞刺葡萄、南酸棗、竹業、茶葉、油茶、有機大米等主導(優勢)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搞好產業布局。采取訂單農業等形式,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系,引導龍頭企業,采取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形式,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合作社、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一是通過簽訂合約,合理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實行最低保護價;二是在再生產各環節上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調整各利益主體間的分配關系;三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共享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四是建立風險保障制度,從再生產各個環節經營額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以調節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各方所帶來的損失;五是加強對合約的法律監督和仲裁,維護合約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