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勞動實踐的不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實踐的不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實踐的不足

        第1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為了加強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的領導與組織工作,維護廣大民工的合法權益,保證首都社會秩序的穩定,現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計劃的通知》(勞社廳發〔2000〕17號)轉發給你們,同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幾點要求,請一并貫徹執行。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一年一度的春運工作關系到廣大民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首都的社會秩序的穩定。各部門、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將春運工作作為開年一項利國利民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均要成立春運工作領導小組,主管領導要親自掛帥,要設立辦公機構,派專人負責,通過制定工作方案,建立春運值班、帶班制度,設立值班電話等方式,加強春運工作的領導組織,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同時負責協調有關科室做好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

        二、開展廣泛的政策宣傳活動。春節前,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企業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文件規定,并及時將政策下發宣傳到轄區或所屬各用人單位。同時,要選擇本地區1~2處民工流動頻繁的火車站、長途站開展宣傳日活動。通過設立標語宣傳欄、散發《致外地務工人員一封信》、咨詢解答等形式進一步做好春運有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

        三、1月9日至3月17日春運期間及春運過后1個月內,本市將暫停用人單位招用新民工,市、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暫停辦理《外地來京人員就業證》等有關手續。企業在此期間因生產、經營特殊需要,需招用外地務工人員的,必須提前15天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出用工申請。經批準后,方可招用,并依據有關規定辦理招用手續。

        四、加強民工流動的監測和監控工作。為了加強春運期間民工有序流動的管理,及時準確把握民工離京、返崗的時間人數,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要選擇10家使用外地務工人員百人以上的用人單位進行重點動態監測,重點了解離京、返崗的時間人員安排。并將有關情況分析整理后于1月9日至2月17日期間每周五將情況上報市勞動保障局就業處。市建工集團、市城建集團、市政工程局、市二商局等重點監控企業也要將所屬企業使用外地務工人員的變動情況按上述時間進行上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設在本市崇文、海淀兩區的民工流動監控點要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認真做好春運期間百名民工流動的監控工作,并將監控信息按時上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五、組織開展勞動用工大檢查工作。為了維護春運期間本市勞動力市場正常秩序,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要在春運期間組織開展勞動用工大檢查,重點對私招亂雇、拖欠克扣民工工資、非法職業中介行為等違法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勞動監察。

        六、在春運期間,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對民工流動的動態信息的收集、信息上報工作,對出現的重大突發事件要及時上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各企業主管單位要加強工作中的指導協調,統籌安排所屬企業務工人員的休假、返崗工作。企業對于留京工作的務工人員要做好工作、生活的安排,開展多種形式的慰問、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務工人員的節日生活。

        七、各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重點監控企業要認真做好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的工作總結,并于2月15日前將總結上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

        附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計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為做好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各項工作,現將《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計劃》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貫徹執行。

        請于2001年1月5日前 將你廳(局)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負責人、工作人員的姓名、聯系電話(手機)和傳真號碼傳報我部。

        聯系人:賈麗、黃華波

        聯系電話:(010)84201056,84201656

        傳 真:(010)84227798

        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計劃

        2001年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要繼續認真貫徹國務院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和農村勞動力就地安置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運用近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加強地區間、部門間合作,確保春運期間民工流動安全有序。具體安排如下:

        一、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上旬

        1.制定上報工作方案。分析預測本地農村勞動力流動數量、方向及趨勢,協調有關部門,制定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預案。2001年1月5日前各地將工作方案報勞動保障部。

        2.部署春運期間重點監控工作。指導和督促重點監控地區按照勞動保障部要求,做好檢查網點設置,開展人員培訓,制定必要的調控預案等項準備工作。2001年1月9日開始,上報春運期間民工流動信息。

        3.開展流動就業工作檢查。檢查內容為: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準備情況;農村勞動力就地安置和有序流動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重點監控工作準備和進展情況;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以及保障民工權益情況等。檢查方式:以各省(區、市)自查為主,1月中旬勞動保障部派出檢查組到有關地區督查。

        二、2001年1月中旬-2月中旬

        1.開展宣傳工作。輸出、輸入地要根據本地實際,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活動。宣傳內容:城鄉就業形勢,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和就地安置政策等。宣傳工作要開展到農村勞動力流動量較大的鄉村、企業和車站碼頭。

        2.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返鄉民工疏運工作。輸入地要調查了解企業春節期間放假安排和民工返鄉情況,并通報相關輸出地,協助有關部門搞好民工返鄉運輸組織;輸出地要了解民工返崗時間及數量,做好本籍返鄉民工的輸運接應工作;中轉地要積極開展疏導分流工作。

        3.做好春運期間信息調查預測。重點開展春節期間百名民工抽樣調查,指導重點監控地區開展信息監測和通報。隨時上報民工流動動態。

        4.協助有關部門搞好返崗民工輸送工作。輸出地與鐵道、交通部門配合,采取組織專車(列)、預訂團體票等措施,組織好民工返崗工作;輸入地與有關部門配合,幫助返崗民工及時安全到崗。要集中力量做好正月初一后和正月十五后的民工返崗工作。

        5.開展疏導分流和調控,勸阻勸返盲目外出人員。輸出地要發揮基層勞動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動員返崗民工不攜帶新民工外出,勸阻盲目外出人員;輸入地、中轉地與民政、公安部門配合,做好盲目外出人員的疏導分流、勸阻勸返和收容遣送工作。重點監控地區要開展對外出民工流動的調控。

        6.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輸入地要加強勞動監察,對勞動力市場和企業用工情況進行專項監察,嚴厲查處私招亂雇、非法職業中介行為。

        7.做好春運期間值班工作。各主要農村勞動力輸出、輸入地建立春節期間值班、帶班制度,搞好值班工作安排,保證春節期間信息暢通。

        三、2001年2月下旬-3月中旬

        第2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關鍵詞】唯物主義 馬克思 理論成果

        作為個性化理論的馬克思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以區別于舊唯物主義。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不足,對人類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建立起完整的實踐唯物主義體系的。我們認為。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邏輯路徑包括萌芽、確立、構建核心內容三個重要的階段。

        一、萌芽:《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勞動”理論

        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發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克思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手稿》中的“勞動”理論的提出,可謂是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萌芽。

        在《手稿》中,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勞動,而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構成了人類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在《手稿》中,馬克思把人類的勞動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勞動,另一類是私有制下的異化勞動。對象化勞動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它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的本質的集中體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活動就是類生活。”“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這樣就明確地把人的生命活動與動物的生命活動、人的勞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來了。人在類本質的支配下,通過勞動創造對象世界,在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完善自我。正如馬克思所說:“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人是類存在物,對象化勞動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在對象化的勞動中,人的對象化勞動的終點,不是創造外部世界而是創造自己。但在改造對象世界的同時,人也將自己的本質凝結到勞動產品中,因此,人們可以在勞動中確證自己的本質,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

        勞動理論的提出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成為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萌芽。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是在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社會的歷史,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歷史。馬克思在這里看到了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為馬克思提出科學的實踐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確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實踐”理論

        馬克思在深入分析國民經濟學之后,得出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的結論。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紐帶,人通過勞動與自然發生關系。馬克思的新哲學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改造世界不能憑空想象,必須以勞動為基礎付諸實際行動。后來,馬克思進一步意識到改造世界的活動不只是作為人類早期活動形式——勞動。因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實踐的概念,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實踐的基本觀點,標志著實踐唯物主義的真正確立。

        《提綱》的第一條馬克思就重點闡述了實踐的觀點。“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在這里批評舊唯物主義只是把客觀事物作為自在存在之物,是與人的實踐沒有任何聯系的、孤立的直觀對象:沒有從人的實踐方面去理解客觀世界以及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沒有看到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動性。人的能動性被舊唯物主義忽略了,但卻被唯心主義大肆發揮。“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人的能動性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和片面的夸大,人成為無所不能的人。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誕生之前,所有哲學的共同缺點是沒有真正理解實踐。針對舊唯物主義,其學說具有直觀陛的缺點,馬克思明確指出實踐具有能動性;針對唯心主義不理解“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其學說具有抽象性的缺點,馬克思明確指出實踐具有客觀性。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就是主體的“能動的”“現實活動”、“感性活動”、“客觀活動”。

        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實踐又需要理論的指導。人們從事實踐活動時,總是以一定的思維活動為前提,而思維活動又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區分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是什么?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實踐,也只能是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實踐性,“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強調哲學家不能僅僅滿足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從《提綱》來看,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實現的變革是對傳統哲學的總體性變革,用實踐把主體與客體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克服唯心主義只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和舊唯物主義只從客觀方面去理解的不足。實踐從此成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首要觀點和理論基礎,同時也標志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

        三、構建核心內容:《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物質生產”理論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對象世界的雙向對象化活動,物質生產是人們為了能繼續存在和發展而進行的改造(下轉第207頁)(上接第203頁)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對象世界活動的總稱,而物質生產只是人類實踐活動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是實踐的具體化。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時就明確指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基本形成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對實踐的最基本形式——物質生產作了系統的闡述,建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物質生產理論。這既是實踐唯物主義理論的完善,也是馬克思創立實踐唯物主義的真正目的、理論旨趣和關鍵所在。

        現實的人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離開人來談人類社會是毫無意義的。在馬克思看來。“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生存問題,也就是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就很難想像人們會有心情去做別的事情,就談不上創造歷史,更談不上追求自由,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明確告訴我們,“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顯然在這里,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的發展基本條件的思想,已經超越了自己先前提出的作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類”,而是現實生活中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實際生活需要和日常生活。

        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首要條件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人要想存活下去。就要有保障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因此,馬克思認識到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這就是說,人類為了生存首先必須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社會是不斷向前進步的,同樣人的需要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們不會僅僅滿足于基本生活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的第一個需要得到滿足后又會引起新的需要,人類的第二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用以滿足相關生產需要的生產資料的活動,也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是歷史運動的動力和基礎。在馬克思看來,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歷史活動中最基本的活動,而這種物質生產活動不再被認為是費爾巴哈眼中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的活動,而是人類改造現存世界、推動歷史前進的歷史活動。

        第3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社會實踐在我國高等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參加社會生活的一條主要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促進了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優化配置了人力資源,成為傳播先進生產力、傳播先進文化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力量,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2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2.1調查情況統計

        為體現調查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調查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大學生劃分成不同的群體,包括旅游類在內的各大專業,然后在每一個群體中隨機抽樣調查。在本次調查中,一共抽選了1500名調查對象。

        2.2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及形式

        通過調查探究,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以及內容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方面,大學生利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到為社會服務上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量,傳遞社會的溫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有:服務咨詢的185人,占14.2%,教育的385人,占29.6%,從事體力勞動的412人,占31.6%,進行發明創造的36人,占2.8%,從事服務經營的156人,占12%,做導游服務的72人,占5.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從某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這些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是比較積極的,其中參加的服務活動主要形式是以體力勞動和教育服務為主。而智力型服務形式也有較大的參與度。

        2.3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情況

        某職業技術學院當前面臨的問題就是實踐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當的重復性,使得社會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學院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過程中,需要認真規劃,地址選擇合理得當,與本校的特色相適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社會實踐的機會。另外,某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實踐基地的同時,考慮到了大學生德育等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建設。例如旅游管理專業,很好地將學生專業、德育等素質融合到校外實踐基地,同時一些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能夠很好地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就業實習的地方。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專業素質,也達到了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和作用。

        3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策略

        3.1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僅僅局限于實踐的橫向發展,而缺乏縱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經過不斷的革新,將空泛的實踐主體豐富化,將單一的形式多元化,將無趣的知識專業化,將陳舊的內容時效化。讓學生學有所用,時刻把握未來的趨勢和方向。結合自我特色,讓大學生實踐活動朝著思想認識提高、智力提升和社會化能力全面加強的方向高層次發展。

        3.2規范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的機制要具有一定的激發性和公平性,更能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實踐活動具體的內容和效果記錄和積累下來,形成一種總結。另外,實踐活動的要求可以學時制,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成果。實踐活動的成果展示可以是報告或者論文等形式,將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形成書面文字,成為評價的客觀標準和要素。

        3.3開拓實踐基地,整合有效資源

        高校在開拓校外實踐基地時,尋求長期合作,雙方共贏,達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性,并為大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實習做好充分準備。這就要求高校和實踐基地搞好聯系和合作,主動了解和解決單位的難題,實現資源的共享。將單位和高校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和場地,實現三方受益。

        3.4重視社會實踐管理

        為了讓大學生能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與長效性,有必要對社會實踐進行管理,第一,要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以便為其順利開展提供便利與保障;第二,在學校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構建一個協調機制,努力使兩者之間的矛盾最小化,不斷讓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第三,要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保障機制,強化安全知識與教育,培養他們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要建立其安全保護網絡,以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4結論

        第4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關鍵詞:經濟社會;發展;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目標不明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企業需求中高層管理者較多。但是絕大多數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經驗,沒有做過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這就導致了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定位中層管理者為主。缺乏實踐經驗,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的去向不夠明確,定位不夠清晰。絕大多數的學生為企事業單位輸送人才。但學校并不明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對于市場經濟環境的了解不準確,沒有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不合理。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內容與實踐的聯系不緊密,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的實踐性較差。課程內容設置上與實踐密切聯系的關聯性較少,應用性的指導較弱。工商管理專業教材的內容與實踐的聯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實踐的基礎。絕大多數的人才對于理論的掌握由于缺乏實踐,人才在遇到問題時運用理論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內容與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參考國外的工商管理的經驗和理論,結合當前市場環境編排課程內容。但其在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前提下,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升級轉型的需要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求。拋開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而言,課程設置中應該積極地融入實踐教學的內容,結合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安排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工商管理專業關聯性不強,課程基礎為后續課程更新不足,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當中逐漸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續更新課程滯后,使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的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的關聯性不足,缺乏專業特色和教學的特長。

        3.課程實踐教學匱乏課程實踐教學匱乏。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傾向于理論化,實踐教學的主導地位,沒有得到體現,而且沒有形成實踐與理論體系化教學。專業的理論成果和理論教學的測試較多,相對的實踐教學的測試較少,實踐的觀念還沒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學內容中。加之當前各大高校對于工商管理硬件設施的構建力度不足,實踐教學成為一種虛設,硬件設施的滯后,使得高校的實踐教學內容難以開展。絕大多數的教師由于其實踐能力不強,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的實踐經驗缺乏實踐教學,必然受到影響。就是對于工商管理的實踐教學,缺乏實踐經驗,致其對實踐教學的認知較少。工商管理專業并沒有構建完備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實踐教學效果的評估,以及存在的問題的修正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也就是說高校校對實踐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不足,相反的對于理論教學的評估較多。

        4.缺乏創新培養能力缺乏創新培養能力。高校培養的學生嚴重缺乏創新能力,導致工商管理類的人才在學校的理論學習中,缺乏實踐的經驗,缺乏創造力,人才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高校對于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以及各種因素導致實踐教學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使得人才在實際的解決工商管理的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不足。對于實踐教學的開展,高校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并不能反映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不利于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強化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

        1.強化硬件設施的投入強化硬件設施的投入。強化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硬件設施的建設,培養工商管理創新型人才。學校加大圖書硬件設施的投入,引進相關的書籍、數據,人才通過廣泛閱讀資料和分析數據來源,創新資料的查詢。并加大對工商管理實驗室建設資金的投入,創造更好的硬件設施保障,工商管理學生的不斷的加大投入,學生實踐的力度,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開設實踐課程,提供實踐的基礎設施支持。

        2.優化高校師資結構優化高校師資結構。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來說,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實踐教學的思想意識,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豐富自身從事管理實踐的經驗和教學內容,加強學科邊緣化建設,鼓勵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廣泛的參與到企業的實踐中,在實踐中尋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并將融會貫通的知識傳授于學生。并為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提供進修和學習的機會,以此來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鼓勵教師參加工商管理相關內容的交流與會談,了解前沿的信息,幫助中青年教師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學能力。不斷的強化工商管理專業的教材內容與社會環境的接軌,豐富教學內容從教材理論到實踐經驗的修訂,滿足實踐的需求,盡量保持教材內容與實踐的緊密聯系,通力合作,促進教師與實踐內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體質量。

        3.構建校企合作體系構建校企合作體系。轉變高校的教學觀念,拓展辦學思路,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堅持走校企合作辦學的道路,實現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等,實現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提高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素質建設,不斷的增強高校辦學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構建校外實訓基地,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訓中提高人才的實踐能力。人才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實踐的體驗,并為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時,要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方案的制定。監督人才培養的質量,并為其解決高校人才就業難的問題,努力實現高校教育社會化的目標。

        4.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建設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建設。改革高校教學評價機制重視,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行考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應用創新為核心的教學評價。激發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創造力,激發學生開拓創新的能力。增加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制定嚴格的高校人才培養指標。構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評估制度,對于高校輸送人才的質量進行評價,關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去向,構建科學嚴謹的就業反饋機制。進而促進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會需求的質量監控進行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實現與經濟發展成功對接。

        三、經濟社會發展對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創新是培養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關鍵創新是培養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關鍵。高校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次可以準確的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以經濟產業發展為導向,在適應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培養能夠支持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構建開放型的專業調節系統優勢。創新高校教育模式,培養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續發展道路、創新道路。實施人才的戰略化、品牌化經營,滿足工商管理專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與工商管理實踐型人才的良好對接。

        2.特色化培養之旅特色化培養之旅。以經濟的發展特色為核心,對工商管理的專業人才,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載體,體現經濟發展的方向,體現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遵循發展需求驅動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創新課程的設置,培養工商管理專業需要的實用性人才,發展市場化戰略。增強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業為學校的實訓基地,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建立雙方互信、互惠的合作關系。加深對于專業的認識,堅持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激發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學習的主動性。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下,高校對人才培養的質量不斷面臨著挑戰。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的培養,存在著高校對管理類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人才的培養缺乏科學的方法,以及實踐的設備基礎。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理念滯后,相應的實踐教學的硬件設施投入以及特色化辦學的能力不足。

        參考文獻:

        [1]劉麗娟.從勞動經濟學視角解析我國“民工荒”現象[D].北京交通大學,2006.

        [2]龐小燕.廣西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問題的經濟學分析[D].廣西大學,2008.

        [3]丁勝.奧肯定律在中國適用性的探索[D].安徽大學,2006.

        [4]陳于.私營企業勞資沖突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第5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一】

        這次社區服務活動,使我增強了社會職責感和使命感,我也學到了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與人溝通的技巧,受益匪淺。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

        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社區服務心得。這次的活動讓我覺得自我是另一個雷峰。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我。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構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潛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職責感和社會適應潛力。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社區服務心得。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這天,對于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這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對于此刻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忙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社區服務不僅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我們講的服務,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務必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用心為社區服務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參加這類實踐活動,對于此刻的高中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鍛煉我們的實踐潛力,這也是這個活動開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學生與外界的交流,使得學生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的所在;三是讓學生們學會感受社會,體驗社會,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讓我們自覺地去發現生活中的完美,去感受更廣闊的人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是古代讀書人的完美意愿,它已經不貼合現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園,心兒卻更加開闊,他們期望自我盡可能早地接觸社會,更早地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時下,此類活動正逐漸壯大,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顯然,這種活動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社會潮流,學生更趨向于全方面發展。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剛開始勞動是有點累,但很高興,有種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齊吃著你做的菜,心里會很幸福高興。

        看到了成績,也看到了自我存在的不足。我感觸深的是萬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我不斷克服困難才會成功,做事要認真踏實。假如我不去認認真真地做一遍,就發現不了自我的不足。學習也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自我體驗了才會明白。自我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報。只有認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透過自我的努力付出,不管結果如何,那個過程自我肯定是受益的。

        透過這次社區服務勞動,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想就應是我們在勞動中明白了許多平時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長大了,改變自我。勞動中,我明白了許多自我的不足之處。平時,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把我們當寶一樣的伺候,這次我們算是親身實踐了,而且我們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進,在挫折中成長,相信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我們每一天都是有收獲的,我們總是在進步。

        拿著水桶,抹走桌上的塵埃,擦亮窗戶。拿起油漆桶,刷走墻上的涂鴉。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沒有做過了,趁著寒假,我有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透過此次社區服務,我不但享受了勞動的快樂,而且體驗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滿足感。墻上,那些各式各樣的涂鴉,硬生生地掛上的圖畫和bànzhèng,讓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環境是靠大家來保護的,但是大家卻不以為意。

        從中,我還人知到自我就應在有空的時候幫忙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那就應也是我們必修的功課。我們要幫忙辛苦勞動的父母,在他們感到疲倦時,端上一杯熱茶,撫慰他們勞動后的疲憊。我最后了解到了清潔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環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潔工認真的精神,瓜子殼、煙頭等都是他們勞動的對象。

        這次社區服務將會為我以后的勞動做出榜樣,讓我受益匪淺,也給我以后的學習帶給了精神理念:艱苦奮斗。

        在此活動中,環保、勞動、奮斗都成了我以后的目標。我相信我也能做到這些。期望它們能在我將來的生活留下最燦爛的一筆。

        【二】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作為21世紀大學生,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應當用心參加勞動。胡*主席曾在八榮八恥中明確提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我班在學校領導之下,用心組織開展社區服務勞動。

        我班大部分同學進入部分單位參與志愿服務。進入單位后,我們在單位負責人的分配下,有條不紊地做相關工作。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我們互相合作,互相搭配,爭取到達較高的工作效率。看著同學們熱情服務、忙碌的樣貌,單位負責人對我們做了很高的評價,對我們的服務表示十分的滿意。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勞動改造人。透過這次社區服務勞動,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想就應是我們在勞動中明白了許多平時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長大了,改變自我。勞動中,我明白了許多自我的不足之處。平時,在家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把我們當寶一樣的伺候,這次我們算是親身實踐了,而且我們都努力的去做了。我們做了將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掃地、擦窗等。最后當事情全部完成的時候,我們松了一口氣,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剛開始勞動是有點累,但很高興,有種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齊吃著你做的菜,心里會很幸福高興。我感觸深的是萬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我不斷克服困難才會成功,做事要認真踏實。假如我不去認認真真地做一遍,就發現不了自我的不足。工作也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自我體驗了才會明白。自我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報。只有認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認真學習了,會有好成績;認真工作了,會有成果。透過自我的努力付出,不管結果如何,那個過程自我肯定是受益的。這次勞動并不是很難,想想父母每一天都要工作,辛苦掙錢供我們讀書,而我們只要坐在教室里學習,沒有負擔,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真學習。我們就應珍惜眼前

        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時候連吃都吃不飽,更別說讀書,比起父母來,我們幸福多了。或許賺錢這么辛苦,甚至比這樣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覺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決心,以后必須要讓父母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讓父母以我為驕傲。

        從這次勞動中,我還明白了我們就應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這樣的一次勞動對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用心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得認真負責,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這樣所得到的和所收獲的經驗和價值是值得學習和珍藏一輩子的。

        【三】

        這次社區服務活動,使我增強了社會職責感和使命感,我也學到了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與人溝通的技巧,受益匪淺。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

        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這次的活動讓我覺得自我是另一個雷峰。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我。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構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潛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職責感和社會適應潛力。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這天,對于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這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對于此刻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忙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社區服務不僅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我們講的服務,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務必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用心為社區服務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參加這類實踐活動,對于此刻的高中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鍛煉我們的實踐潛力,這也是這個活動開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學生與外界的交流,使得學生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的所在;三是讓學生們學會感受社會,體驗社會,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讓我們自覺地去發現生活中的完美,去感受更廣闊的人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是古代讀書人的完美意愿,它已經不貼合現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園,心兒卻更加開闊,他們期望自我盡可能早地接觸社會,更早地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時下,此類活動正逐漸壯大,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顯然,這種活動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社會潮流,學生更趨向于全方面發展。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剛開始勞動是有點累,但很高興,有種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齊吃著你做的菜,心里會很幸福高興。

        第6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250-02

        為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情況,以河南省大學生為樣本,與2007年7~12月組織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調查選取河南省有代表性的9所高校,發放問卷1 500份,經整理得有效問卷966份,從社會實踐的參與狀況、組織狀況、實踐效果和滿意度以及對待社會實踐的態度等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通過調查數據我們發現,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雖各有特點,但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使社會實踐活動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參與不足、覆蓋面小

        首先,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程度仍然較低,實踐的次數與頻率相對于大學教育的需求而言仍嚴重不足。數據顯示,有20.0%的大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社會實踐,其中大四的學生中仍有9.9%未參加過社會實踐,大三的學生中亦有15.4%未參加過社會實踐,這一比例明顯偏高。同時,無論哪一年級,均有一部分學生能夠較多地參與社會實踐,觀察其實踐的組織者,我們發現,這些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實踐傾向,其社會實踐一半以上是自發組織的,如果剔除掉這些自發組織的社會實踐,這些學生的實踐次數與其他學生相同。這說明,學校對社會實踐的組織是比較薄弱的。

        目前,高校對本科生組織社會實踐的頻率通常是每年兩次,即利用寒暑假組織較為正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照此計算,整個大學期間的社會實踐次數應達到八次左右,然而在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中,參加過三次及以上社會實踐的學生僅占50%左右,一半的學生僅參加過一至二次社會實踐,這說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覆蓋面較小,并非所有的學生均能參加。在對數據進行分組后,我們發現,學生干部有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其次,學校對社會實踐的組織與宣傳不足,有39.4%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頻率。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校對社會實踐的宣傳不力或者本身就沒有形成對社會實踐的制度化管理。

        二、實踐內容單一、收效不明顯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大學生在成才過程中所缺乏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專業應用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培養,從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因此,社會實踐在內容與方式上應有所選擇,盡可能以需要動手操作,引發獨立思考,促進協調合作的項目為主。然而,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仍以“三下鄉”等社會認知類實踐為主,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而忽略了對大學生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大學生大多是在“感知”社會,而不是在“融人”社會。在各類社會實踐中,社會認知類實踐的比重最高占68.1%,專業認知類實踐只占19.7%,而專業研究類的實踐僅占4.O%。雖然專業認知類以及專業研究類的實踐雖然隨年級的增長有所增加,但與社會認知類實踐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說明實踐內容有明顯的單一性與專業偏離性。

        由于大學生以認知類實踐為主,對專業的幫助很少,因此2/3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兩個方面有明顯收獲,僅有23.7%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三、認識偏頗、缺乏有效的指導

        社會實踐的作用在于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綜合實踐能力,完善其能力結構,彌補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之間的差距,進而促進就業。由于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為顯性知識,在使用上具有非競爭眭和非排他性,同一專業的學生之間知識結構相似,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也造成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難以甄選和區分。為了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很多大學生借助考研、考證來形成區分信號,從而造成目前的考證熱,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積極性不高的現象。調查顯示,42.9%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只是有一定的必要,并非不可或缺,這體現出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但認為社會實踐可有可無的比例亦在增加。這一現象體現了觀點兩極化的傾向。對這些問卷進行單獨分析發現,這些學生往往對社會實踐的效果評價不高,認為社會實踐流于形式,沒有起到預計的效果因而認為其可有可無。

        近l,3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對自己沒有什么影響。社會實踐的主要影響體現在評優評先上,這說明學校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程度沒有硬約束。同時,在實踐前的培訓指導、調查組織、實踐中的指導管理和實踐后的總結評價四個環節中,僅有21.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參加的社會實踐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節。這體現出學校重視的不足以及社會實踐管理的不規范。

        目前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由團委組織,專業教師參與較少。僅有6.4%的社會實踐是專業教師組織的,其余為院校組織或同學自發組織的;僅有5.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了專業教師的指導,絕大多數學生的社會實踐是自己獨立完成或與同學合作完成的;83.7%的實踐內容由學生自定或學校指定,與教師商定的比例只占3.6%。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大多來源于聽講座和自學,僅有11.0%的同學認為自己得到過專業教師的指點。這種籠統的學習方式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技能普遍缺乏,造成社會實踐在選題上、信息的獲取和經驗的積累上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組織、選題和指導無疑可以提高社會實踐的專業水平。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才能,使社會認知和專業提高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有利于專業領域的創新。然而,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并沒有充分利用專業教師這一大學的優勢資源,因此沒有實現社會實踐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致使社會實踐大多缺乏新意,選題頻頻撞車,初時計劃宏偉,結果卻是偏離初衷,走向形式主義。

        四、實踐滿意度低

        如前所述,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組織上、運行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大學生對目前社會實踐開展狀況的滿意程度也不盡如人意。在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和不滿意五個選項中,48.7%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狀況的評價是一般。即有一定的收益但沒有突出的效果。為了更明確的觀察滿意度水平,編制“綜合滿意度”指標,將五種滿意度程度按由高到低分別賦值為2、1、O、一1、一2,按各自的權重計算加權平均數,得出的數值即為綜合滿意度。總體的綜合滿意度為0.17,說明滿意度水平不高,僅略高于臨界值。

        從分組數據來看,學生干部的滿意度明顯高于非學生干部,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干部的社會實踐機會多于非學生干部,但無論是學生干部或是非學生干部,對社會實踐開展狀況的評價都不高,44.7%的學生干部和40.2%的非學生干部認為社會實踐流于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級的增長,綜合滿意度呈下降趨勢,至大四階段,綜合滿意度已下降至臨界水平以下(小于零)。這說明社會實踐的開展與大學生的期望之間有較大差距。隨著年級的增長,知識在不斷增加,對社會實踐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明確,而社會實踐的組織、內容、方式卻往往是一成不變的,或者說,從年復一年的社會實踐中,沒有獲得更多的收益或不同的經驗和技能,于是造成滿意度的下降。目前,大學生參加最多的社會實踐項目是參觀學習類的社會實踐,以社會認知為主,缺乏挑戰性,而最希望參加的則是工作實習及創業活動,體現出大學生較強的專業意識及創新意識。然而,這些可貴的想法無法在社會實踐中得以實施,從而使社會實踐的滿意度差。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需求雖有一定的差異,但最希望參加的社會實踐項目依然集中在“工作實習”以及“創業活動”上。

        五、總結與反思

        第7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關于實踐內涵的界定,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有涉及。只有才第一次對實踐范疇作出了科學的規定,揭示了實踐的本質內涵。然而,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實踐范疇的論述散見于眾多的經典著作中,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現在高校普遍采用的《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中,對實踐界定為“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定義雖指出了主體客體間的認識和實踐關系,但沒有進一步揭示出實踐是一種什么性質、怎樣的相互作用,因而顯得有些寬泛了。

        要準確把握實踐的內涵,還要從的文本中來找根據。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在這里,馬克思批評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理解感性世界的片面性,主張既從人的、主體的方面,又從物的、客體的方面來把握感性世界,強調主體與客體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馬克思認為,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一方面主體具有積極、能動地反映客體本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受客體本質與規律的規定或制約。這不僅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即人的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也是客體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客體主體化的表現,這就克服了費爾巴哈只是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客體的不足。在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馬克思認為,一方面主體要受到客體本質與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主體在實踐中具有積極能動改造客體的功能。這不僅是主體人的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也是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主體客體化的表現,這就克服了黑格爾神化或“抽象地發展”主體“能動的方面”的缺失。

        基于上面的分析,關于實踐范疇的內涵可概括為人的自覺自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過程[2]。實踐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就是主體人能夠自覺地把外部對象作為他所需要的對象、作為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來加以改造,根據自己的主觀要求和價值目標,使客體由自在之物不斷地轉化成為我之物。實踐是人對對象化揚棄的活動,就是說,人在實踐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它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人不僅構造對象世界,也現實地塑造自身,“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了他自身的自然。”[4]總而言之,實踐作為人的感性對象性的活動,一方面否定并超越著人和世界的既定狀態,另一方面則為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可能。通過實踐,人與世界形成全面的“為我”關系,人成為“自為”的存在物。可見,實踐不僅是人現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還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手段,是人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

        二、厘清實踐、認識、真理、價值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在講這對關系時,可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在認識問題上的不同回答入手,導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科學回答,即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并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受實踐的檢驗。可見,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實踐和真理的關系。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人類的認識活動從總體上講是為了獲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導實踐,以取得實踐的成功。在講這一對關系時,可先闡明真理是什么,什么樣的認識才是真理,說明真理的本質特征及其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突出只有實踐才能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當然,人們在實踐中也必須遵循反映了實踐對象的客觀規律和本質的真理,用真理來指導人們更好地實踐。這就是實踐的真理尺度。

        實踐和價值的關系。講述這對關系時,首先要分辨哲學上的價值概念與其他學科所講的價值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概括出哲學上價值概念的內涵及特性。然后分析價值評價的特點和功能,最后引申出實踐和價值關系的三層意思:一是實踐是價值形成的基礎。價值的形成離不開價值主體、價值客體、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等基本要素,而這些基本要素無一不是實踐造就的。二是實踐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才包含有價值,創造價值的源泉只能是社會實踐。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單純的自然物質,只要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其中,也就是說,只要它是不依賴于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物質,它就沒有價值,因為價值只不過是物化的勞動。”[4]三是實踐的價值尺度,即人們在實踐中必須要遵循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內容的價值目標。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基礎上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須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即按科學規律辦事,又符合價值尺度即滿足人的需要,并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價值的形成和實現是以堅持真理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人們對實現價值的追求,構成了實踐的動因,但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對相關真理的正確把握為前提。總之,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真理的發展促進價值的實現,而價值的實現又推動真理不斷的發展。三、全面闡述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實踐觀的理論意義。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論成果的基礎上,一方面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科學地規定了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認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是一種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就是說,主體是為了實現一定認識目的而自覺地、主動地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們對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是一個認識主體能動地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把辯證法運用于反映論,科學揭示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把認識看成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認識就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從而創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認識的產生和發展規律問題,實現了人類認識史的偉大變革,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實踐觀的方法論意義。首先,實踐觀使哲學思維方式由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經費爾巴哈人本思維方式向實踐思維方式轉變,這是對一切舊哲學根本思維方式的變革,是人類思維把握存在的根本方式合規律性發展的偉大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次,實踐觀將傳統哲學的抽象辯證法改造為實踐的主客體辯證法,從而最終克服了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原則和舊唯物主義機械決定論原則的局限,建立了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辯證決定論的方法,為哲學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論。再次,實踐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自然界和歷史之間對立的缺陷,既從歷史考察自然,也從自然考察歷史,確立了“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的唯物史觀,實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實踐觀的現實意義。實踐觀來源于實踐,也指導實踐,它要求人們不把理論當教條,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才形成了黨的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這無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深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成為“四有”新人,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掌握的認識工具,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積極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只有這樣,青年大學生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摘要:實踐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在實踐觀的教學中要注意三個層次:首先,以實踐觀的核心范疇即實踐為起點,科學把握實踐的內涵;其次,要厘清實踐觀理論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最后,要全面闡述實踐觀的理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實踐觀;認識;真理;價值;教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光.如何講授哲學的實踐觀[M].北京:教學與研究,1996,(2):27.

        第8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關鍵詞:社會實踐;影響因素;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9-0104-02

        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1]。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顯性方法之 一[2]。基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現實中應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尤其是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研究。只有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才能順應大學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適應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最終實現實踐育人的目的。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價值尺度

        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提升其社會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評判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主要應從以下四個維度分析:一是學生社會認識水平的提升。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以及獨立自主地面對、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二學生是所學課堂理論知識的深化。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現實生活和生產第一線,可以將課堂上所學的抽象片面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全面的知識。社會實踐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通過實踐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教育與勞動以及知識與能力聯結為一體。三是學生社會化進程的加快。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逐步實現從學習者角色到工作者角色的轉變,實現從學生到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四是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煉。通過實踐使大學生受到社會大熔爐的鍛煉,能夠增長才干,磨煉意志品質。

        總之,社會實踐是學生理解課堂知識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動力源泉,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的必要途徑[3]。

        二、制約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1.社會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的匹配度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個人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其了解社會實際的重要方式。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現實參與意識,渴望在社會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體現自身價值。但是有的社會實踐組織者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忽視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匹配問題,所選課題與專業對口的較少,內容缺乏實際性,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得不到充分運用,致使部分學生由于實踐內容的單調、脫離實際及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

        2.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度

        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把參與活動僅僅視為教學環節的一部分而只是簡單地去完成任務,或只是為綜合測評加點分。另有一部分學生則是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作賺錢或旅游觀光的機會,或者當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過多地投入時間,從而卻荒廢了自身的學業。還有的學生抱有“考上大學就有了好工作”的傳統思想,忽略了社會上殘酷的競爭,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還是一味地沿襲著等、靠的思維,不愿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導致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不強,表現出實踐能力的缺失。

        3.社會實踐組織形式的合適度

        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1],但是目前,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領域不夠寬、內容不夠豐富以及時代性不足等現象,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大學生的實踐需要。目前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表現為散兵式的特點,重點不突出,形式較單一,缺乏自身特色,不能充分發揮高校專業系統集中、智力資源

        豐富和優勢互補的優勢,從而使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發揮出最大作用 。

        4.社會實踐支持體系的力度

        實踐育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積極努力。我國現有在校大學生約2 500萬,做好數量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的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單依靠教育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4]。由于市場發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許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為其提供的有效信息。部分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獨立參加社會實踐[5]。同時,大學生深入基層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費用遠遠超過他們在校期間的消費水平,自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可見大學生社會實踐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多個方面的影響,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為大學生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提供幫助。

        三、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對策

        1.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

        社會實踐活動要點、面結合,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形式多樣。實驗、實習、社會調查、課外興趣活動、暑期“三下鄉”以及畢業設計等活動,都是直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的有效活動形式。同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不斷探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學校要倡導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支持學生開展科技發明活動,力爭使社會實踐活動做到重要節點有主題,重大活動有影響,常規活動有品牌。另外,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和創業模擬活動[6]。

        2.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實踐育人的對象,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 體 [1]。大學生應當把握好“為什么要實踐、怎樣實踐和實踐之后怎么辦”這三個問題[7],加強提高實踐能力的意識,在重視理論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盡可能多地進行實習,增加社會閱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實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鍛煉自己,施展才華,通過社會實踐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長,而不是走馬觀花般地完成任務。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導學生自主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體作用。例如,鼓勵學生組織跨專業背景人群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成員從其他專業背景的人身上學到更多知識,在互相的協作中開拓思維,塑造性格,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化運作

        “社會實踐項目化”是筆者所在學校社會實踐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團委下發社會實踐主題供本科和研究生組隊申報,申報的時候要寫成項目書的形式,并且要求每個項目團隊人數控制在8~15人,這充分保證了項目運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時每個項目都要經過初審和公開答辯過程,最后經過激烈角逐選出優秀項目,學校給予一定的資助。實踐結束后團隊回到學校再進行項目驗收,并且申報評優,通過評優小組審核和公開答辯評選出校級、市級及全國優秀或最佳項目獎。在這個過程中,廣泛地調動了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發動了學生們集思廣益做好項目的申報工作,在培養學生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的同時更加鍛煉了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

        4.強化實踐基地的拓展與建設

        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橋梁。因此,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基地的橋梁作用,探索實現社會實踐基地與生產實習基地、創新創業基地以及就業實踐基地一體化的道路。首先,高校應本著“雙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則,主動加強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的協商協作,為學生參加實習實訓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高校應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密切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學校辦學規模相適應、數量足夠、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實踐基地全面開花的態勢。其次,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積極開拓社會實踐市場,使得社會實踐基地不僅為大學生鍛煉自我提供場所,更可以借助實踐之機充分展示自我,創造就業機會。此外要廣泛動員整個社會資源來促進高校社會實踐的開展。

        總之,當今社會就業市場的競爭異常殘酷,沒有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想找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日益困難,社會實踐尤其是實習已成為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準備。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將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還可以做到融會貫通,開拓視野,鍛煉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升華,從而對本專業知識形成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不與社會現實相脫節[8],為畢業后社會角色的轉變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N]. 中國教育報, 2012-01-10.

        [2]孫楚航.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一種嘗試——開展大學 生“三進三同”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

        [3]龔濤,徐建軍.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考[J]. 現代大學教 育,2010(4).

        [4]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2-02-09.

        [5]趙俠.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 江蘇高教,2007(5).

        [6]龍妮娜,等.論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發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第9篇:勞動實踐的不足范文

        [論文摘要]高校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建設。“人的主體性”是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實踐主體建設的動力,“人的發展”是實踐主體建設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實踐主體;入學;“人的主體性”;“人的需要”;“人的發展”

        人學的相關理論,蘊涵著對“人”的豐富、深刻的觀點闡述。尤其是在“人的主體性”、“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等論述上,對于指導當前高校理論教育實踐主體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人的主體性”:實踐主體建設的前提

        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不僅是人學理論的內核,還是包括理論教育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石,同時也是理論教育實踐主體理論的重要依據。人學對作為主體的人的作用的發揮提出了“實踐性”、“自主性”和“能動性”等現實要求,這對于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有著重大意義。wWw.133229.cOm

        第一,人學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這與以人為本的時代命題相呼應。學說的理論出發點和基本立場不是其他,正是實實在在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其實,在內含著人學理論的所有經典著作中,不論哪方面內容的論述與展開,都離不開“人”的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態》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皆表明:“現實的人”是理論研究的認識前提和出發點。這個“人”的界定,不是抽象的、靜止的,“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而且作為“現實的人”,其首要的特質就是主體性,要具備主體意識和主體行動力的人,同時又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總和中的、進行歷史的實踐活動的社會存在物。

        那么,如何實現“‘現實的人’能動地表現自己”?如何凸顯“人”的現實性及其創造力?這就需要激發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性,這種主體性的自我覺醒與激發,正是我們的時代強音——“以人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正是我們理論教育教學充盈無限創造力的重要源頭之一。高校理論教育是教師通過一定的中介手段將理論傳授給大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師生、生生多邊交往的活動,是師生分享經驗、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在這一教育活動中構成的師生實踐共同體,更為凸顯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意識和理念。其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現實的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主體性;其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作為教與學這一實踐活動的共同體,處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相互關聯,相互依存。高校理論教育從根本上探討的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何者為“人”、如何成“人”的價值命題。因此,理論教育教學中的“本”,不僅從實踐上要求對師與生主體性的共同重視,而且從目標追求上要求師與生主體性的共時發揮與運作。在這一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成“人”的價值命題的完成,恰恰需要師生的互動,需要師生共建共享,忽視哪一方面都不行。正是由于這樣相互關聯的兩個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顯得更有可行性,從而使以人為本的時代命題在理論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詮釋和滲透更有期待性,最終使教學環境更適合師生人性的需求,適合師生共同體共時同步的發展與完善。

        第二,人學是以“改變”世界為目的,這與主動建構并完善和諧師生關系的時代意旨相契合。人學實質上即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郾弘眾所周知,作為“現實的人”始終處于因為不斷面臨新的社會交往實踐故而不斷更新原有的社會關系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從而實現自身歷史的發展與完善,但這僅靠主體的主動思維認識世界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以一定的“勞動”亦即一定的實踐力去主動地改造社會、改變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而改造社會的實質就是改造人與人之問的各種社會關系;正是在“改變世界”的主體行動中,也只有在“現實的人”以“改變世界”的驅動力去發揮出主體能力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生成為或自我實現為“現實的人”。這正如馬克思所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同時,人學認為,人是在實踐活動中自我生成的,即在人的生成探究上,人學觀進一步做了勞動創造論的應答,“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強調認識、改造世界(社會),與認識與改造人自身(各種社會關系)是統一的,認識世界還不夠,還要改造世界;認識你自己也不夠,還要“成為你自己”(意即通過自身能動的實踐的創造活動,現代人學觀點之一)。同樣地,在理論教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師生的思想交往實踐中,認識并成就具有完備道德情操和正面價值追求的師生共同體,并且與時俱進地關注師生及其兩者關系的現代轉型與重塑,“人的轉型與重塑則是人的現代化,主體的現代化”,這種轉型與重塑,就是對師生發揮主體性、以其主體的實踐力能動地改造、完善理論教育教學命題的現代詮釋。這不僅需要師生教學理念上的共同主體責任意識,更需要其教育教學行為上的共同自覺追求,師生不是教學課堂的旁觀者,而是“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教學環境與教學質量的改造者、完善者。因此,在理論教育教學實踐中,師生沒有理由規避自身作為“現實的人”的共同責任。進一步說,從理論教育教學的終極意義而言,歸根到底靠的就是師生在德育領域上共建共享的一致行動,相互承認、尊重、理解、關愛、塑造,從而不斷改善異己的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現狀。

        二、“人的需要”:實踐主體建設的動力

        人學理論認為,人的勞動產生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人類一切歷史活動的動力。“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需要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人的需要(不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是推動人去生產、形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初始動因;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行動、交往發生的初始動因,更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社會變化發展的深層次動因。”根據人學觀,“人的需要”是客觀現實的需要、是主觀能動的內在需要。高校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更要關注教師與學生作為主體人的需要。高校理論教育實踐主體建設,必須從當代大學生和教師的具體實際出發,加強針對性。特別是要根據“需要”的現實和能動的特性,對師生實踐共同體的“需要”做出明確定位,真正走近實踐主體本身,激發其自需自愿的潛能,最終提高理論教育的實效陛。

        第一,把握實踐主體的需要,要以師生雙贏為主要基調。社會實踐與交往活動歷史性地形成了具體的人的豐富個性和特質,而這種豐富的個性又決定了具體的人的需要的多樣性、互動性。如,在實踐的具體的理論教育教學中,學生對自我發展和需要的能動追求,實際上也是對教師提出了對稱性要求,以使教師也應根據學生不斷發展和需要的特點和規律,時刻要求其自覺地、主動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充實和完善教育內容,創新和拓展教育方式方法對他們需要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為什么需要,以及通過怎樣的方式和途徑滿足他們的需要等問題必須有清晰地認識和實踐。嘲當然,我們不可能滿足師生的全部需要,這是不現實的也不是必需的。其關鍵是,應該在“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下,厘清師生實踐共同體的主要需求、互動性需求,并有效整合,引導這種整合性需要朝著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這是實現師生需要互惠雙贏的前提之一。

        第二,把握實踐主體的需要,要以精神動力為基本原則。一般地,教育活動就其實質來看,是人類精神能量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在不同的主體之間實現轉換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過程。嘲瑚理論教育更加側重于包括信念信仰在內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精神培養與提升(這些蘊含在理論教育中的精神能量會不斷地轉化為師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智慧和人格),而精神培養與提升的原動力也是與人的需要休戚相關的。不論是教師或學生,建設或提升精神世界以滿足自身精神需要,就必須在一定的精神動力前提下實現。這種精神動力的開發與給予,實質上就是師生在需求和價值層面上需要達到共識和融合,即立足于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和責任意識等,以此為主要的精神動力產生強大的自我發展、自我教育意識和自律要求,逐步感知如何加強對自身主觀世界的改造,將自己的需要、發展目標及行為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內在地有機地統一起來。事實上,當前對于作為高校理論教育實踐共同體的師生而言,其主體意識與教學活力的缺乏,正是與某種精神動力的開發與給予不足密切相關。因此,以特定的精神動力(理想、信念、信仰和責任意識)來激發、引導師生的精神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把握實踐主體的需要,要以換位思考為全新思維。在理論性和教學挑戰性都相對較強的理論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往往會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色上來提設自我的需要和歸咎對方的不足。如,若教師“無視學生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結果只能是“教育本身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至于不是以愛的活動一而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從事教育工作。這就失去了師生互動和諧、溝通有序的平臺,很難實現“需要”的滿足和教學利益的互惠雙贏。只有打開師生原有的視界,切實理解另一方并再重新認識自我,從而使師生雙方同頻共振,整合為互愛和諧、共建共享的實踐主體。

        三、“人的發展”:實踐主體建設的目的

        第一,人的全面發展是實踐主體的立體而共時的發展,要求內涵與外延相統一。這種“發展”,有其特定的涵義,“人是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對應于高校理論教育師生實踐共同體,這種“全面的本質”的自我占有,是師生協調發展的一個整體實現過程,實踐共同體不僅要實現整體的共時陛的發展,還要實現雙方立體的多維的發展。學生一方的“發展”不是理論教育教學意義上的全面的“發展”,只有當教師與之實現共時的且又交互的發展,才能有助于高校理論教育教學切實取得實效性。按照人學理論,我們認為,實踐主體的全面發展的外延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實踐主體的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實踐主體的社會關系的豐富發展以及實踐共同體雙方的自由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說,在理論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實現教師和學生在各自具體領域中的知識技能的發展,還要實現各自自身素質的提升和發展;不僅要實現師生實踐共同體在理論教育教學實踐中育力與學力的同向協調發展,還要實現師生實踐共同體在交往實踐中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社會屬性的協同發展。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是實踐主體的勞動實踐的發展,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人學理論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勞動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同時,勞動是實踐化的生成過程,人就是在實踐的勞動中、實踐的反思中得以不斷自我發展的。這對于高校理論教育實踐主體而言,“勞動”即為教與學,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共時陛的理論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創造性教學、快樂教學,并通過在教與學的實踐中的反思,不斷螺旋式上升為更新、更高水平的“勞動實踐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實現師生實踐共同體的全面協同地發展,進而促進理論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這種“教學”不是單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還包括師或生雙方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更重要的是還包括生與生、師與生在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的和諧有序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相互促成發展、合力式發展,并在這種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提升發展的理論命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14 | 在线观看成福利网站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无线码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第二页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