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案例教學是國外經濟管理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科學組織案例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質非常重要。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應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在管理類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會推動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對整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而且也給新世紀的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基于多媒體網絡的信息技術通過與各類課程相整合,可以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
現代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概念定位是應用工程科學、技術科學、數學、系統科學及社會科學知識,對人員、物資、設備、技術、能源和信息等組成的各種系統進行設計、評價、決策、改進、實施和控制的一門學科。
概括地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要具備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識結構應建立在工程技術平臺、管理學平臺、經濟學平臺、法學平臺這“四個平臺”的知識體系之上。四個平臺的課程內容如下:
(一)工程技術平臺的知識體系
工程技術平臺的知識體系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事與工程、特別是土木工程有關的管理的學科基礎。是管理科學與工程有別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員若不懂得工程技術的相關知識,就無法實施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首先應該是工程師。
(二)管理學平臺的知識體系
管理學平臺包括通用管理學和項目管理方向管理學兩個方面。在國家教育部《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將管理學規定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學科。而且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既培養工程師,也培養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學知識體系
通用管理學知識體系由以下課程內容構成:運籌學、組織行為學、質量與安全管理、數據庫應用、管理信息系統、ISO質量管理體系概論、風險與保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PMP)。
2.項目管理方向管理學知識體系
項目管理方向管理學知識體系由以下課程內容構成: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國際工程管理、工程建設監理、工程管理軟件應用、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施工企業經營管理、項目總控、外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三)經濟學平臺的知識體系
經濟學平臺的知識體系是工程管理專業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學知識越來越顯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的,管理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因此管理科學與工程(特別是工程造價管理)必須掌握相關的經濟知識。經濟學平臺包括通用的經濟學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經濟學兩個方面。
其一,通用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由以下基本課程構成:西方經濟學、工程經濟學、應用統計學、會計學、則務管理、項目融資、可行性研究與評價。
其二,工程造價管理方向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由以下課程構成:建筑工程概預算、安裝工程預算、道路工程預算、市政工程預算、投資估算、工程估價、工程項目成本控制、造價軟件應用。
(四)法學平臺的知識體系
法律是調整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從事管理者必須熟悉、掌握、應用法律,因此法學知識也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知識平臺,一般包括以下課程內容:建設法規、經濟法等。
在四個平臺基礎上構建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體系以及相應的課程設置,較完整地體現了專業培養目標、業務素質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較好地體現了“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以及整體優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在課堂上,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對這些特殊情境(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探討處理方案,在課堂外,幫助學生選擇一個專題,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進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主體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過程,有機地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旨在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程序和操作體系。
案例教學法最早應用于法學界和醫學界,美國哈佛工商學院將案例教學應用在管理學科教學中推動了這一教學方法的普遍應用,目前它己被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經濟、商貿、管理、法律、教育等各類課程的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將特定的情境帶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并在群體中展開共同討論,使學生主動地進人特定情境和實踐過程,建立起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討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它以其先進的“能力本位”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滿鮮活性、靈活性、啟迪性的教學手法和極具針對性的實施方式,成為管理類課程教學中不可替代的教學方法之一。然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出現之前,案例教學仍然多是以教師講授的形式在課堂中出現的。盡管有一些教師講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動,有時候還可以將案例印發給學生邊聽講邊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點不能充分展示,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案例教學模式
基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案例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無限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模式。
(一)優點
這種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在教學活動開始時又稱為學習情境(或學習環境)。這種教學環境具有信息資源豐富、交互與交流方便、時間與空間開放等特點,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其中多媒體技術的超文本信息組織方式與網絡技術的結合,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能培養他們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養;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不僅可以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思維及創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互助,促進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基本特征。作為該教學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而且為學生的學習和學習環境的創建提供無限信息資源,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樣,是學習環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第三,教學形式多樣,提倡師生、生生、師師等多種教學因素的互動。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因素,結合東北林業大學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學與工程類課程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的過程中探索教師和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提煉、展示、討論、評價案例的方式方法,尋找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培養和評價學生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能力的途徑,研究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案例教學過程中所處地位和應當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案例教學模式的模型設計(圖1)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建立在案例學習任務基礎之上的,設計或提出學習任務是教學模式形成的靈魂:學習任務不同,教學模式也應有所區別;同一學習任務可以有不同的教學模式。學習任務的提出或設計又是以學習者特征分析和教學目標分析為依據的。通過教學目標分析,教師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確定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分析學習者特征,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智能水平,從而為正確提出或設計學習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模式的構建可從創設情境和設計教學策略兩個方面分別進行,并通過相互協調的循環設計,最終形成穩定的教學模式。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將一個個學習任務置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內置其中的認知工具(含會話與協作工具)有助于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內置的大量信息資源有助于問題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學策略的設計為學習者指明活動的方向,提供可供選擇的問題解決模式。
五、案例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得到增強。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引用書本上的理論、獨立尋找案例、獨立分析和撰寫學習報告、獨立進行分析演講、獨立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這一系列學習中的獨立行動,擺脫了一貫依靠教師的傾向,大大鍛煉了學生的獨立自學精神,并使得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后來有同學表示,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展示他們的個人才華,一部分同學還爭著要上臺演講,主動提問的同學也很多。
二是積極思維與創新思維得到發展。最近.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2006)說:“我們的高等教育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連貫性,這的確很重要。但是,如果過于強調完整、系統連貫地學習知識,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大學生可能直到畢業都來不及學到最前沿的課程。”這席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傳統填充式教學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學采用緊密聯系現實,自學、討論、演講、面試等多種方式,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舞臺,極大地推動了學生積極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發展,也獲得了參與學生的熱烈擁護。
三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讓學生演講,互相提問辯論、毫無準備地回答學生臨時性的各種問題,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都帶來了很多好處。由于學生事前有所準備,又有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對于講演的好壞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們會去總結經驗和教訓。特別是今天的大學生就業往往遇到面試這個環節,如果在學校中從來沒有得到鍛煉的話,將給自己的順利就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在案例教學前把這一點說明清楚,更鼓勵了學生演講的積極性。許多學生由于演講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開創了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佛萊雷種指出:‘役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育。”過去的教學是教師一言堂,現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許學生提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在下面談論或商量問題。總的來說,課堂教學和學習氣氛熱烈、學生發言積極,學生自己的評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了推動作用。另外,在課前的小組學習準備中,學生主動自由討論,常常爭論激烈,一份案例分析報告經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開創了課內外學習生動活潑的新局面。
六、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案例教學以討論式教學為主,但也應注意和講授式教學相輔相成。無論哪種教學方式都應在現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到問題無所不在。只有強化問題意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除注意克服落后的傳統教學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手段,如現場調研、網絡應用、CAI多媒體教學等。
案例教學需要創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案例教學重在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考試的目標、內容、形式也應隨之改變。
比如某些管理學科的課程,為了考核創新能力,試卷給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斷正誤的筆不一定掌握在老師的手,而是靠實踐的檢驗。一些同學可能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就要看其是否能進行邏輯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準確,再予以成績評價。
關鍵詞:高職;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隨著加入WTO,中國急需一批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熟悉國際慣例,通曉進出口業務專業知識的管理類人才。國際貿易課程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的開設迎合了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筆者分析了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就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如何有效地開展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一門理論性和政策性強并可供實際操作使用的應用型課程。從教學目標上看,工商管理專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熟悉國際慣例,理解各種調整進出口貿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進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進出口業務專業知識和技能,學會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貿易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然而由于課程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基礎,教學方式等多種原因,在教學中。普遍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一)國際貿易課程內容繁多,專業性強。學生學習興趣難以培養
國際貿易理論部分主要介紹國家分工和國際市場,介紹各個國家的貿易政策和貿易措施以及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狀況。特點是理論性,政策性強,內容比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在先行課程中較少涉及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至多在政治經濟學中,在商品價值,勞動分工理論有簡單提及。因而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相當陌生,感覺比較遙遠,一開始接觸該門課程容易缺乏學習興趣。國際貿易實務部分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往往偏愛該部分的學習,但由于條例多,內容繁瑣,特別是貿易術語部分,術語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學生比較少地接觸到貿易實踐,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困難,由此容易產生學習厭倦感。
(二)學生英語基礎差,國際貿易教學難以真正地達到效果
雖然高職工商管理專業開設國際貿易課程并非為了培養外貿實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中,如國際貿易合同以及各個條款的舉例,單證的講解,難免會涉及到部分專業英語。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之前即使學習過專業英語,但涉及的貿易英語相當少。
(三)教學方式上主要還是沿襲傳統的以教師講授式為主的灌輸式教學。
由于國際貿易課程專業性強,知識性強,學生自學困難,需要大量的教師講解和指導。由此,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容易陷入填鴨式教學的誤區,教學過程自然不夠生動,互動性差,學生學習相當被動。事實上,國際貿易課程知識量大,各章節相關性弱,如果不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學生難以吸收,將會大大影響教學效果。
(四)課程考核形式單一,評價手段缺乏科學性。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成績的考核依據主要按照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來制定的,由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70%)兩大塊構成,平時成績主要由考勤,作業構成。這樣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學習過程,如課堂學習積極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評價機制。而課程的考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調控,關系到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調動。由此,需要結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改革,相應地改變課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內容。
二、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教學改革的探討
針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既要突出高職類院校的特色,又要結合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本人結合自己在該門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就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嘗試。并提出探討。
(一)教學內容上,突出特點。
1、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講授體現一個“廣”字、“新”字。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旨在讓學生了解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間商品交換基本規律,了解各個國家對外經濟活動的方針政策。同時,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含人文,社會科學,經濟金融,法律等多個學科內容。由此,筆者在講述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廣泛涉獵了國際貿易相關專業的書籍和報刊雜志,在相關章節中增加了國際貿易地理。國際金融等知識,在講解國際貿易特點的時候,結合各個國家的文化特色和商業習慣舉例講解,讓學生拓寬了知識面。同時增加了課程的生動性。由于國際貿易政策性、時事性強,在國際貿易理論部分講解中,教師如果著重突出一個“新”字,聯系時事,熱點來講解,能夠教會學生熱心關心身邊的經濟貿易領域新聞,培養學生的專業敏感。如在每堂課中留足5~10分鐘,請同學輪流講解與貿易有關的新聞時事,并和學生一起運用國際貿易相關知識來分析和討論時事。將教與學、理論與實踐比較好的結合起來。學生收集的時事資料將又成為教師上課的新案例,從而實現一個“雙贏”的效果。
2、國際貿易實務部分的講授提高吸引力,體現實作性。國際貿易實務部分雖然條例眾多,內容復雜,但實際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國際貿易實務中涉及到各個國家的貿易習慣,談判風格,文化背景,比較有趣。同時,國際貿易中還暗藏著各種商業“陷阱”,稍有不慎就會給商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落得個財貨兩空的結局。由此,抓住國際貿易中的吸引點來講,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另外,國際貿易實作性強,在內容上安排部分章節相應的實踐操作環節,如報關單的填制,報檢單的填制。提單的填寫,讓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效。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差。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內容安排上盡量強調基本和基礎專業術語的學習,實際上大部分同學在經過培訓后都能夠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證。
(二)教學方式上。多種形式相結合
1、語言啟發式講授,加上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展現形式。如采用提問啟發式,尤其在第一堂課中通過問學生許多讓他們感覺到很好奇的問題,對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效。比如問一些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裝上最好不要印上綠三角的標志,為什么中美貿易摩擦不斷,談判后合同的簽訂中如何正確地表示商品的單價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展現上,盡可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圖文并茂,視聽并用。國際貿易貨款收付方式,進出口貿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圖的方式展現,在介紹運輸方式和路線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現,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國際貿易談判部分,中國入世進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組織學生收看講座和記錄片,從而避免了學生學習中的單調感。
2、案例式教學。國際貿易課程的講授中離不開案例。而案例的選擇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課程中要講授到的知識點要有緊密相關性。在課程的講授中,案例的運用主要有三種。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來啟發思考,然后引入主題的。由于國際貿易專業性強,這一類運用的不多。只是在講國際貿易理論部分運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內容簡單。一般涉及到最多幾個小的知識點,不需要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在講授了知識點之后,通過此類案例來驗證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活躍課堂氣氛,形成一種互動效果。這類案例在實務部分運用比較多,如審核信用證的要點。CIF貿易術語的特點等相關的講解中都可以運用。第三大類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廣,需要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講授中需要留夠時間學生閱讀。然后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在回答問題中。學生之間甚至會形成一種辯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類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幾章結束之后,如考查學生貿易術語的選擇,貨款收付方式,保險等綜合知識的運用。案例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以及探索性學習的開放式教學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實行模擬教學,并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很難讓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的具體操作細節及標準和規則,在教學中讓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夠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發揮了高職類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如在模擬實驗室內設計一個交易場所,讓學生扮演買賣雙方進行商務談判,教師在旁觀察。從商務禮儀到專業知識進行點評。又如根據貿易背景材料,讓學生模擬買賣雙方進行合同的簽訂。從貿易術語的選擇,價格的計算到各個條款的擬定,對學生各項知識的掌握和具體運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合同簽訂后,讓各個小組將合同條款制作成PPT,輪流上臺講解,并請臺下同學點評,指出不足點,最后老師歸納總結。通過這樣的學生參與式教學,有助于學生歸納能力,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在模擬活動以及輪流講解中表現欲強,課堂氛圍相當活躍,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4、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除了課堂的實訓,模擬實踐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教師應該抓住機遇,帶領學生參與或觀摩商品展銷會,指導學生參加產品推廣活動,參觀外貿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請部分外貿公司的從業人員如單證員以及貨運,報關員等相關人員來開設講座或講課,增加學生對相關工作的體驗和感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三)評價方法上,增加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比較分析中圖分類號:C931
一般認為,國外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國外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和管理叢林,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的是初創、重建發展和繁榮三個不同階段。二者的起止時間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卻有很大差異。時間上,國內研究要比國外晚20-50年;內容上,國內基本上是在學習引進西方的理論和方法。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豐富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并帶來管理方式新的變革,給我國管理科學研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1]。隨著理論研究自身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舊的領域在逐漸淘汰,而許多新的領域已誕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出現時間、熱點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斷變化。
1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代碼可以看出國外對管理科學的理解與我國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理解比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它學科如運籌學、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為管理科學其它兩個領域提供合適的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通過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關資料,選定了有代表性的59種國外期刊;然后通過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統計了1990年-2000年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5]。
從總量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其次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工業工程等領域論文數量相對少得多(見圖1)。出現上述研究格局是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直到70年代,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在于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決策的精確度和管理的效率,這些領域一貫以來都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資助。而工業工程、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則更多的被從工程角度和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如果得不到新的學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則會逐漸變弱。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所有領域的論文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論文數量增長最快,隨后就進入一個平均量比較平穩的增長時期。論文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有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和運籌與管理。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仍將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繼續保持上升的態勢。
圖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1.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在考察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時,本文綜合了四個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認定的18種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針對重要管理學術期刊進行的調查結果;三是2000年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四是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據這些材料,確定了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的44種專業性學術期刊。
本文通過關鍵詞檢索,對所有這44種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間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6]。
從總量來看,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其次是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和復雜性研究則在20篇以下,尚未成為主流(見圖2)。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且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系統論的產生在國外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雖然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但在與管理問題相結合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且持續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產生;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在解決新的企業管理和社會經濟問題時,得到了檢驗和新的發展。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評估技術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組織理論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可以預見它們仍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大部分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都不是很平穩,落差比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諸如政府政策、資助環境的影響太大,這對于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剔除掉這些影響,我們還發現,1996年和1999年分別是研究論文數量增長的波峰期。由此在沒有更長時間序列資料作為實證的情況下,推測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周期大體上是3年。這也提醒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資助機構,在制定資助計劃時應該最少覆蓋3年以上。
2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的比較分析
“研究熱點”反映著某一個時段內,學術界對于一些特定問題或領域的關注程度。對于理論研究來說,這一關注程度指標同樣可以用這一領域內的情況或相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來反映。熱點問題是隨著理論研究的進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變遷的。
根據熱點問題形成的來源不同,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來源于實踐的熱點和理論發展自身形成的熱點;根據熱點持續的時間長短,熱點問題可以分為持續的研究熱點、前一段的研究熱點和當前的研究熱點;根據熱點問題的地域差異,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國外的熱點問題、國內的熱點問題和共同的熱點問題。
圖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2.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有驚人的同一性。通過對國外1990-2000年的研究論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熱點問題如表1。
表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國外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知識管理、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
運籌與管理隨機多目標問題及算法、生產系統的調度優化、網絡沖突分析和資源罪優分析、交互式組和優化、金融/保險市場的定價模型
決策與對策理論多目標決策、不確定性方法、神經網絡、多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決策問題、風險和微機決策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變革與創新、網絡組織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組織的影響
管理系統工程系統分析方法、模擬技術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的構造、評估技術在項目投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應用
工業工程并行工程、供應鏈、人因工程
信息技術與管理面向應用的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數據挖掘、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面質量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可擴展數據庫模型
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量子理論和復雜策略的模仿
2.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逐步滲透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來,并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國理論界與決策界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我國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論文和最近3年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與發展管理》、《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國軟科學》的全部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熱點見表2。
表2: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國內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人性假設及管理研究方法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
運籌與管理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多重運輸調度算法、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決策與對策理論實際管理問題的決策模型、群體決策(委員會決策)問題研究、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模糊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及決策規則的選擇、可拓學在決策中的應用、事元、物元分析與決策過程、博弈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術的組織再造、虛擬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管理系統工程管理系統分析方法、系統最優控制、網絡計劃技術、灰色系統與灰色理論、系統效能分析、系統模擬與仿真方法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灰色關聯評價模型、模糊評判、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風險評估、具體對象的效益與競爭力等指標的評估
預測技術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糊預測、數據包絡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預測、遺傳算法
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經濟計量模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模型、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貢獻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業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產調度模型、先進制造技術及其評價、質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的抓鉤排序問題
信息技術與管理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模式與安全研究、組織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技術
復雜性研究灰色系統、集對分析、復雜系統的分析方法、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非線性復雜經濟系統
2.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通過分別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的異同點(見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統工程、信息技術與管理和運籌與管理是國內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內容。持續的研究熱點將集中在這些領域。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是國外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預見,受國外的影響,國內未來3-5年內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大量出現。
表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內容的比較
國外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我國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決策與對策理論信息技術與管理
組織理論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預測技術
信息技術與管理評估技術
管理系統工程運籌與管理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差異比較大,即使是共同的熱點問題,研究側重點也不同。如線性規劃,國外的重點是隨機多目標優化問題[9],而國內的重點是傳統線性規劃問題的求解算法和應用;此外,在熱點問題的形成來源來看,國外基本上來源于管理實踐和其他學科的啟示上,而國內則更多的是應用國外理論結合我國國情來解決管理問題(見表4)。
表4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類型問題特征說明
國內外共同的熱點問題線性規劃、優化理論、決策模型組織結構、組織學習、系統分析方法、決策支持系統、并行工程、電子商務[10]、數據挖掘經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在與實際管理問題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內外研究的共同重視。
國外熱點問題,國內尚未成為熱點問題復雜性研究[11]、供應鏈與價值鏈、知識管理、虛擬組織、績效評估技術、復雜決策問題的博弈分析、風險管理在前沿的研究問題上,國內要落后于國外。
國外非研究熱點,國內為研究熱點問題管理信息系統、敏捷制造、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評估指標體系國外前些時候的研究熱點,在國內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所以成為研究熱點。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還包括:
(1)知識管理、復雜性研究[12]等國外研究熱點,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則引入的時間不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13]。
(2)對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為理論、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等國內外研究成果日益減少的領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將難以繼續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重視。
(3)國內關于一般管理理論、組織理論等一般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狀況,所以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在國內不會成為熱點,但其應用研究在國內還有前景。
(4)在信息技術與管理、決策與對策理論等領域,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比較的啟示
(1)研究的主流領域越來越多地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或者說,這些新技術、新的時代特征給管理研究主流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突破。
(2)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有些研究領域要逐漸被淘汰,像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同時也會出現新的研究領域,如復雜性研究和電子商務等。這就要求國內研究主體要跟蹤最新研究動向,培養發現研究熱點的敏感性。
(3)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多來自管理實踐的需要,即問題導向,注重技術和可操作性。這要求國內研究主體更多地關注管理實踐,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4)國內的研究熱點普遍地落后于國外,但也有自己領先的領域,如工業工程。
(5)國內的資助機構應加強對研究熱點問題的資助,因為研究熱點與管理實踐聯系得最緊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實踐中產生效益。特別是那些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其所在領域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國內研究熱點的形成,基本上有兩個前提:一是國外已經是研究熱點,國內研究主體加以介紹和引入,結合國內實際,形成研究熱點,如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二是國內出于國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動而形成研究熱點,如復雜性研究。
(7)從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管理科學基本上處在借鑒應用的階段,根據中國的管理實踐提煉出自成一體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還不多。
參考文獻:
[1]席酉民.21世紀的管理與管理研究[J].軟科學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學學科代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00年《項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與發展重點選擇[J].管理科學學報,2000,(1).
[4]汪壽陽,金碧輝.SCI、SSCI與管理科學期刊[J].管理科學學報,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國期刊網: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輝.國內外管理科學的研究熱點問題比較[J].管理科學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關鍵詞 管理科學與工程 發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1管理科學與工程概況
管理科學與工程從字面上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科學管理與工程方法,可以理解為綜合運用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經濟學等相關知識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一門交叉學科。屬一級學科,下設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史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已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學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形成及發展規律
2.1.1學科形成
以蒸汽機的改進與廣泛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預示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文化總是可以為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創造條件,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和管理思想的發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學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將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進行分解并系統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響下,吉爾布雷斯夫婦從“運動研究”的角度出發改進了泰勒的方法,將人的所有動作歸納成17個動素,那么工人的作業就分解成一些動素的和。這是工業工程開始的標志,因此泰勒和吉爾布雷斯夫婦是最著名的工業工程創始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子技術得到空前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以及信息論、系統論等學科的應用使得管理理念進一步現代化。二戰結束后的經濟恢復期,工業工程與數量分析、運籌學等學科不斷融合。進入21世紀,管理也逐漸進入到人本管理的階段,該學科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延伸到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金融工程等眾多研究領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該學科為大交通、大數據等熱點問題引入了很好的應用方法。
2.1.2規律總結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有其歷史原因,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方式、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以及需求的改進。從蒸汽時代到泰勒的科學管理再到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技的發展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對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從而共同作用于學科的發展。
2.2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形成及發展規律
2.2.1學科發展
20世紀中期,我國開始建立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80年代初期,開始對工業工程有所認識并不斷發展。到今天該學科涵蓋了工業工程、管理科學等18個分支學科,包含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
2.2.2規律總結
該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可以歸因于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后社會生產水平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改進。
該學科發展的基礎是管理理念的引入與更新,中國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學說―以和為貴,與西方的人本管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說管理思想的發展并沒有伴隨著管理活動的更新與創造,直到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我國才開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動。改革開放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對西方管理及技術理論的重視開始引導國人加強該學科的構建。
2.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發展概況
2.3.1工業工程專業
190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首次開創了工業工程課程,這是工業工程學術化的開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許多大學先后成立了工業工程系。今天,美國已有150多所大學設立了工業工程專業。汪應洛教授是我國工業工程學科的帶頭人,提出企業柔性戰略概念以及“精簡、靈捷、柔性”的生產準則。
2.3.2管理科學專業
上世紀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將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于數據工作,50年代開始出現了管理科學的教科書。60年代初,運籌學開始進入美國大學的課程規劃中。在我國,錢學森是系統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統工程的理論,并致力于將系統工程的概念推廣到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
2.3.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開始在大學設立管理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的普及是該專業產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統的創始人――明尼蘇達大學的管理學教授Gordon B.Davis為管理信息系統給出了一個較完整的定義,各種管理信息系統也應運而生。
3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特征
(1)跨學科性;
(2)拓展性;
(3)實踐性。
4從辨證發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勢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
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同樣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學科發展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學會用辨證的方法去剖析,認識到其中的不足與挑戰。在當今大環境下,該學科應與國家社會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跟蹤國際研究的前沿,推進國際學術交流,同時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以此發揮學術團體的積極作用。
新時期下更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模式,加大創新力度,唯有實現真正的創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體系。
參考文獻
[1] 汪應洛.工業工程手冊[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8.
[2] 梅世強,齊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概念及其體系研究[J].工業工程,2006,9(2):1-5.
在武警院校深化轉型發展的情況下,加快推進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必須深刻理解學科建設的基本內涵,認清存在的主要問題,科學構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體系,努力推進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健康發展。
關鍵詞
武警院校;管理;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院校建設的龍頭工程和基礎工作,是一所院校辦學實力和層次水平的集中體現。實踐證明,只有一流的學科才能支撐起一流的院校。當前,武警“合訓”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自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正確審視,認真研究加以解決,以滿足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需求。
1對武警“合訓”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基本內涵的理解
學科建設是指學科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規律,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手段,促進學科發展和提高學科水平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高等院校的一項根本性建設[1]。學科建設具有創新知識、構建學術組織、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四項基本職能。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武警部隊重點建設的學科,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嚴格遵循武警初級指揮生長干部學歷教育合訓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通識必修、專業必修、通識選修、專業選修四個類別安排課程,突出管理科學、部隊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和裝備管理五個重點研究方向,著重培養學員運用先進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對部隊管理中的領導、組織、行為等問題進行分析、決策和組織實施的能力,力求通過課程設置達到培養具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背景的現代武警警官要求。
2武警“合訓”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
由于起步較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基礎存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需要認真研究、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一是教育理念還不夠先進。
部分教員對現代軍事教育發展趨勢把握不準,對武警部隊建設和遂行任務的現實情況不明,“兩個靠攏”培養人才的理念還沒有確立起來,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專業課程教學的針對性還不夠強。主要表現在:課程標準在專業課程建設上的指導作用發揮不夠明顯,教學設計偏重滿足培養對象的知識積累,忽視了素質能力的提高。
二是課程體系結構設置還需要優化。
管理理論基礎課程所占比重偏大,專業核心課程、個性化課程所占比重偏小。課程教材不夠系統配套,一些課程的定位主要從本課程要求出發,對處理好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關系考慮不夠,部分課程內容重疊,教學內容的特色、針對性不夠突出。就一門課而言,實踐教學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論、輕實踐應用的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機制還不夠健全。
由于與部隊交流機制不夠健全,還沒有完全建立順暢的武警總部、院校、部隊資源共享體系,不能有效跟蹤部隊建設的最新動態,致使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更新緩慢,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部隊管理新實踐新發展,教學內容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不強。“在院校學的到部隊用不上、部隊需要的又學不到”的矛盾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四是教學實施方法手段還需改革。
教學方法和手段服從并服務于課程教學內容,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學員掌握課程內容,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專業課教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育思想體現不夠,仍過于注重學科的完整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向能力轉變的實踐性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概念式、章節式”講授,“說教式、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課堂教學缺乏高質量的研討、互動,“重形式、輕效果”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教學效果還不夠明顯;想定式、案例式、研討式教學方法沒有得到充分運用。
五是教學條件建設有待提高。
學科教學條件建設包括實驗室建設、專修室建設、圖書資料建設、教學基地和專業學科網站建設等,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優良的教學條件保障勢必影響學科的健康發展。目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條件建設已初具雛形,但由于實驗室功能復雜,還處于建設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關提高學員管理能力教學內容的教學質量。另外,學科網站已經建成,但存在網絡課程教學內容不規范、網絡教學應用較少、信息化教學設施利用率不夠理想等問題。
3深化武警“合訓”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的具體舉措
加強武警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必須按照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持續全面推進。
一是要深化學科理論研究。
這是學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本質行為,是學科建設的原動力,也是加強學科建設和推進以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的突破口[2]。重點是加強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前沿理論研究[3]。通過深化學科理論研究,使學科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更加緊密地貼近部隊建設和遂行任務實際,并且走在理論最前沿。
二是要明確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應以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以強軍目標為統領,以武警院校教學法規文件為依據,堅持部隊任務和建設需求為牽引,以培養具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背景的高素質軍事指揮人才為導向,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抓好師資隊伍建設為依托,以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為重點,以加強課程教學條件建設和課程教學組織管理為保障,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分層次進行系統建設,注重效益、突出特色。
三是要以課程內容建設為核心。
課程內容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是決定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關鍵要素。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課程內容建設必須圍繞學員適應任職崗位需要,大力開展內容建設。一要精心完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隨著教學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在完善過程中,要力求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科學確定課程目標,發揮好課程標準對教材、教學以及評價的指導作用[4]。二要加強教材建設。應加強教材建設,規范教材選用機制,堅持優先選用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針對部分課程選用的教材與部隊結合不緊密的現實,要組織教材攻關組編寫貼近部隊的配套輔助教材。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也可與相關部隊、高校共同開發教材。在教材建設中,既要加大各課程教學內容整合、融合的力度,又要加大專業課程教材綜合化和集約化改革的力度,適當增大專題類、綜合類、案例類、實踐類比重,著重體現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問題研討和現地教學等環節,形成一種形式靈活、內容豐富、講求實效的全新專業教材體系。三要建立有效的課程設置更新機制。在保持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模塊基本穩定的基礎上,要始終保持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前瞻性、可塑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四是要加強教員隊伍建設。
只有具有一支學術水平和思想水平較高的教員隊伍,才有可能建設高水平的學科。教員隊伍建設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注重培養高水平的課程建設負責人。要圍繞教學需求,加大課程負責人的選拔培養力度,讓具有先進教學理念、清晰教改思路、豐富教學經驗、深厚學術造詣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專家、教授牽頭進行學科建設;同時也要注重加大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選拔培養力度,讓具有發展潛力的教員擔當學科建設重任。二是要注重課程團隊建設。學科建設涉及面廣,必須依靠團隊進行集體建設。學科團隊建設要注重年齡和知識結構,力爭形成學科首席、學科骨干成員和學科后備成員的完整梯隊。三要注重部隊實踐鍛煉。要依據學科建設方向,著力增加教員隊伍的部隊實踐經驗,采取到部隊代職、調研、參加部隊演習(訓練)、參與軍事學術交流等辦法提高教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
五是要加強學科條件建設。
條件建設是學科建設的物質基礎,是開展學科建設的基本平臺。主要包括教學基本設施、學科實驗室、文獻資料、學科信息資源等條件建設。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教學條件建設,應圍繞學員能力素質培養需要以及部隊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軍事訓練要求,注重以學員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能力為目標、以實踐為基點,大力加強實踐教學需要的專業教室、想定作業教室、案例教學教室、實驗室及教學基地建設。要深入挖掘信息化教學潛力,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著重建設與該學科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網站和網絡課程,進一步豐富網絡課程教學資源、條件和手段。
六是要開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學員掌握課程內容,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應改變以教員、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已在實踐中運用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加強案例式、想定式、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與創新,發揮教員主導、學員主體的作用,形成師生雙方的良性互動。運用理論大課、課堂研討、問題解答和現地教學等教學模式,切實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有機結合,強化學員問題研討意識和創新思維[5]。完善、合理的教學考核體系,是檢驗、促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為配合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應改變傳統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本著著眼學員未來任職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的原則,開展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將課題研討、課堂提問、完成作業等平時學習成績與結課考試成績結合起來,打破以往重結果、輕過程,重成績、輕能力的傳統考核模式。
七是強化學科管理。
主要是依據相關教育法規和上級文件,制訂加強學科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確保學科建設有章可循、依法推進;加強學術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以及對學科經費和學科基本設施的管理;對學科建設水平進行科學評價等。
作者:李崇東 單位:武警警官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參考文獻
[1]孫國強,王莉“.管理科學與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1(3).
[2]劉雪松.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4(2).
[3]陳培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協調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0(10).
論壇開幕式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核成主持,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首席咨詢科學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總編輯、本屆大會主席劉人懷教授首先熱情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教授代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學部致辭,并與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馬慶國教授分別作了精彩的主題報告。
劉人懷院士在致辭中講到,中國管理科學論壇是中國管理學領域高層次、高規格的綜合性學術會議,旨在探討中國管理的科學問題與發展規律。
他認為,國家通過“供給側改革”去落后產能,通過“一帶一路”讓先進產能走出去,通過“互聯網+”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路,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中國制造2025將中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這全方位的布局意在從根本上調節中國產業結構,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其中“互聯網+”給中國的工商業帶來重大的變革,企業的生態環境已經今非昔比。誰能在這一波大潮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誰又能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引領行業發展,邁向產業鏈的高端?企業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而如何變、怎么變,這都是我們管理科學的重大問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硬一軟,硬的是技術、產品、質量,軟的是文化、創新、制度、品牌,這些軟的東西如何去衡量、控制、提升,這就是管理科學的問題。管理科學是研究管理理論方法、管理理論實踐活動的一般規律,管理科學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到現代管理科學等三個重要里程碑,已經成為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并列的第三類科學。在現代管理理論中,百花爭艷、百家爭鳴,人們用“管理理論叢林”來形容現代管理學說群峰并峙的狀況,包括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等。而國家對于我們管理科學研究非常重視,中國的管理科學要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既要適應全球化,又要實現本土化;在管理科學界中要提倡實干、鼓勵創新、加強合作、促進交流。
本次論壇的目標是為所有致力于中國管理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成果交流與展現的平臺。許多學者已經為中國管理科學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在瞬間萬變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研究必須跟上時代,在時代的前沿研究中國本土企業的新問題,得出新思路、新方法。而“互聯網+”生態下的中國管理科學尚有許多領域值得深入探討,包括互聯網時代的創新與發展、中國本土企業成長之路、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智慧以及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管理問題研究等領域。
正如本屆大會主席劉人懷院士在致辭中所期望的,在本屆論壇上能夠分享觀點、熱烈交流、思維碰撞,形成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
開幕式現場近300多位專家和學者聽取了主題報告,報告聚焦于戰略與創新、互聯網與產業發展、工程管理領域,就當今管理學領域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從新情境下的物聯網應用、社會化風險、供應鏈風險規避等角度出發,研究物聯網應用、供應鏈集成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為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獻計獻策。
開幕式后,各位專家學者分三個分論壇,就“互聯網+”生態下的中國企業創新與發展、中國本土企業的成長和新情景下的中國管理問題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學術研討,取得了豐碩的討論成果。此次會議的召開不僅為中國管理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學術成果交流和展現的平臺,同時為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科學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
比如中國從一個制造業弱國,發展成為制造業大國,進而成為制造業強國,三步走的路線圖非常清晰,也離不開管理。我們有必要有責任也有義務,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在管理學上的成就進行總結提升,以便進一步推進今后的各項工作,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而且,我們現在形成了一個品牌,一年比一年的會議規模大,參加的代表日益增加,討論的話題也更集中,這次選的是“互聯網+”。“互聯網+”實際上也是應對當前的“三化”,一個是數字化,一個是網絡化,一個是智能化,體現了我們生產方式、生產理念、管理模式、組織方式等層面的變化。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各個國家都有一系列的重大舉措。這次論壇選擇這個主題,我認為非常切合當前國家的重大需求,需要從理論與實踐上把握它的客觀規律,通過管理學的研究,在指導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上起到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興杰在論壇開幕式上代表學校講話。他表示,我們非常高興地迎來了第三屆中國管理科學論壇在我校舉辦,該論壇是我國管理學領域高層次、高規格的綜合性的學術會議。作為本次會議的承辦單位,我們感到十分榮幸。
首先我代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向論壇順利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關心學校發展的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學部、《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以及各位領導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面對更加開放、包容、互利和不確定的外部生態,中國的管理面臨著極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本次會議圍繞著“互聯網+”時代下的中國管理科學這個主題,共同就“互聯網+”時代下的中國企業創新與發展、本土企業的成長、中國傳統文化與管理智慧、全球視野下的管理問題等開展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學術研討,可謂是一次難得的學術盛會。我相信這次論壇將促進創新的思想火花,在“互聯網+”時代管理創新方面,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方面取得豐富的學術成果,對我國的管理學科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一所電子信息特色突出、經濟管理學科優秀的學校,現在有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職員工2000余人。建校以來我校在眾多領域參與完成了一大批國家高科技攻關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國家發明獎。學校被譽為社會IT企業家的搖籃,許多校友已經成為了中國一流IT 企業的領軍人物和高端管理人才,如京東方、長虹集團、海信、熊貓電子以及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的掌門人都有杭電的校友。我們也做了一個統計,近十年來,我們每年的研究生到華為工作的將近100名左右。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學校的辦學水平,質量與效率等各項指標均位于浙江省屬高校前列,201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確定首批入選的五所建設大學之一。
論文摘要:管理科學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事實來解決管理問題,并且要求按照最優化的標準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案,設法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過程,側重于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高度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管理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等幾個方面。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際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都離不開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管理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產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大大提高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效率,從而成為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強大動力。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科學管理起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管理直接帶來了經濟效益,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資源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學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管理科學學派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就管理科學的實質而言,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的繼續與發展,因為他們都力圖拋棄憑經驗、憑主觀判斷來進行營理,而提倡采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學的研究,已經突破了操作方法、作業研究的范圍,而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要求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被引進到管理領域。因此,管理科學可以說是現代的科學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隊論、博弈論、統籌法、模擬法、系統分析等。這些成果應用于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
1.蘭徹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蘭徹斯特(F. W. 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于軍事,發表過關于人力和火力的優勢與軍事勝利之間的理論關系的文章。
2.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1975)。(生產管理基礎》是伯法根據《現代生產管理》改寫的,簡明易懂,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必讀書目。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正是這些科學的計量方法,使得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紀30年代把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干用傳統辦法難以進行的大量數據處理工作。
管理科學理論的特征
1.以決策為主要的粉眼點,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給定各種決策分析模型。
2.以經濟效果標準作為評價管理行為的依據,為此建立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討論行為的結果及變化。
3.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
4.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后,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于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于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管理科學理論的內容
1.關于組織的墓本粉法
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大,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絡組成的系統。
2.關于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I)提出問題并闡述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對問題的要素用一組變量的函數來表示,E=F ( XF, YF )
式中E代表系統的效益(如利潤、成本等),F代表函數關系,XF代表可控制變量,竹代表競爭者所控制的變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從而取得系統的最佳效益的數量值。
②檢查模型及解的實際意義。
③對所求的解進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諸實施。
管理人員必須隨時記錄貫徹執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注意模型的目標、假設、省略的東西和限制條件等因素,在一個過程之后,重新復查系統模型,以便改進它,使之更符合實際。
3.關于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
這主要有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和關鍵線路法、模擬、對策論、概念論、排隊論。管理科學中所采用的數學模型可以分成兩大類,即描述性模型和規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確定性和隨機性模型兩種。
流行的管理科學模型有:
(1)決策理論模型。模型目標是要使制定決策的過程減少藝術成分而增加科學成分。決策理論的集中點在于對所有決策通用的某些組成部分,并提供一個系統結構,以便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分析那種含有多種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復雜情況。這類模型是規范性的并含有各種隨機的變量。 (2)盈虧平衡點模型。這一模型主要幫助確定一個公司的任何特定產品生產量與成本、銷價之間的關系,得到一個確定的盈虧平衡點,在這個水平上總收人恰好等于總成本,沒有盈虧。這一模型是確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庫存模型。這一模型回答庫存有多少,什么時候該進貨與發貨的問題。因此這一模型就必須考慮庫存適合生產與銷售的需求,又要考慮減少倉儲費用,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經濟訂購批量(EOQ)
(4)資源配置模型。這里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和實物資源,常用的資源配置模型就是線性規劃模型,在給定邊界約束條件的情況下,考慮產出、利潤最大,或者成本最小。這一模型是規范性的模型,變量是確定性的。
(5)網絡模型。兩種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網絡模型就是PERT(計劃評審技術)和CPM(關鍵路線法)。PERT是計劃和控制非重復性的工程項目的一種方法。CPM這種計劃和控制技術,則應用于那些有過去的成本數據可查的項目。網絡模型是隨機性的規范模型。
(6)排隊模型。在生產過程中,員工排隊等待領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費的時間要計人成本。在給顧客服務的過程中,如果顧客們需要排隊等候很長時間就會使顧客失去耐心導致顧客一走了之,但如果開設很多服務臺或售貨柜卻很少有人光顧,則又會導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隊模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最優解。
(7)模擬模型。模擬是指具有與某種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這種真的事物。由于真實事物具有復雜性,以及對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復性,為了得到預計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擬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討最佳行動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實踐的操作之中。模擬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種隨機性的變量。
管理科學的優點
第一, 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于診斷、處理;
第二,制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并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必須指出,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
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
論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西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經濟的全球化直接推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視角分析教育領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種新興學術研究范式。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旨在通過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為經濟組織運行達到最佳狀態提供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方案,必須也必然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個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人才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不僅表現在人才定義與觀念、使用與流動、競爭與評價、環境與待遇的國際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素質與培養的國際化。本文著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的理論與實踐。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我國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高層次的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類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學,管理科學業已成為信息社會促進經濟優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定量研究組織的決策、運營與管理模式規律,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兩個特點,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國際標準”,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是有效適應經濟社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經濟全球化亞需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確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樹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領域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現實選擇;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適應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其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適應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和培養價值由均衡、漸進、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創新型轉變的客觀需要。
人才隊伍靠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素質由培養模式決定。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戰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全球化條件下我國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略是時代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轉型意義重大。
二、全球化視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特征與面臨實際
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給該專業的受教育者制定一個培養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模式集中體現了該專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并且規定了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其實質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學與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為管理型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強調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相比專業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具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組織、執行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質要求與國際社會趨同。應該具備以下的基本條件: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復合型知識結構、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與學習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國際化的運作水平與能力等,這業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高素質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標準。
三是人才培養方式要求走向國際化。具體體現在:目標認同國際化,能否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體制的多樣化,例如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聯合辦學模式正成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課程設置綜合化,更著眼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手段現代化。另外,還有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人才培訓的國際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及根源
當前,在管理型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矛盾問題。總體而言,一是專業設置與分類不規范,二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三是培養模式“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具體而言:一是以學術標準設置的課程模式應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目前,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多是“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模式。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傳授,對學生畢業后的多元社會工作環境和角色重視不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原則和方向:注重綜合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發展前沿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二是工科主導的培養取向與管理型研究生實用價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學與工程是一門橫跨經濟、管理、數學、系統、信息、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門類的交叉學科專業。但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為工科專業或文科專業,而不是回歸管理學這一社會科學的學科本質,單方面強調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實踐平臺和濃厚的管理實踐環境氛圍。管理實踐、實習環節少,實施困難.管理型人才對研究生能力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有較多的管理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課時、經費、場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課程式的學習和考試型的評價為主,造成與管理實踐相脫離、理論學習多、管理實踐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學碩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科化,忽視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本科教育某種程度上只是時間上的延續和理論層次的簡單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師資要求高與院校符合要求的導師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雙重核心素質,其培養對導師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導師有較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導師具有豐富的社會管理經歷和經驗,但現實中這種學、管兼修的“雙師型”導師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視野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培養的戰略實施
(一)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針對國際化視野下現代化建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管理型應用人才。具體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素養;二是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在本領域內有較堅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綜合的能力結構.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可從事專門管理工作,勝任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或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運作、評價和咨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實的創新能力.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不僅要求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更需要具有創新求實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選擇
一是確立“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創新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成當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想體系。“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了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把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體現了培養人才的內容和重點。在培養對象上,主要面向在職人員;在培養目標上,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創新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模式上。通過積極探索,形成了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開放的、靈活多樣的“兩主三多”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種互動方式、多種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二是構建“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注重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專業、專業大類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主線,構建“平臺-模塊”式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的結構:在公共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上,設置若干個課程模塊,課程體系堅持學術標準和應用標準的統一。“綜合性”是指知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力與素質構成的綜合性,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分析能力,掌握系統思維與分析能力。“學習型”指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意識與技能.綜合性、學習型、開放式、國際化的是辨證統一的,倡導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與變化中的管理實踐的進行互動。
三是實施“學習+管理+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借鑒“雙元制”模式,即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由社會和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樣,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畢業就能很快地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歡迎,這種模式曾被譽為德國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鑒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它的核心是從管理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優化。首先是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是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為核心,重點突出信息社會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課堂理論、具體實踐與人員素質的關系,對培訓教材按照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調整。其次是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探索,采取導師指導與專業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研究生培養統一標準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貫徹系統理論學習與科研并重的原則,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實現從“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學生為中心、導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方法的轉變。再次是學習方式改革。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被動式接受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建立以發現和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同時積極參與到各種部隊管理實踐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
【關鍵詞】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專業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陜西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11BZ52)、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特色培育研究”(項目編號SGH10146)前期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須密切結合專業適應“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培育學校專業品牌與辦學特色的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發展要求,遵循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如何適應經濟基礎的重大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與實踐價值。新形勢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模式改革及實踐問題將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長期研究的課題。[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整個經濟進入適度快速和相對平穩的發展軌道。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時期,許多重大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現工程活動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工程時代。[2]隨著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迫切需求工程管理專業人才,而我國目前這一學科的發展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科本身也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3]。然而,我國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卻不相適應,與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進程不相適應。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應當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培養的畢業生數量上講,與社會發展要求基本同步,適度超前;從質量上講,不但知識結構,而且能力素質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從教育結構上講,切實解決近年來石油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中反映出來的人才層次結構不均衡(現場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應求,研究型人才供過于求),學科專業間不均衡(石油主干專業與其他專業),學校(石油高校與其他院校)間差距等結構性矛盾。
其次,應當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目前,還普遍存在專業口徑過窄,畢業生適應性較差。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沒有能優化配置,辦學水平較低,辦學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學科教育的發展趨勢
工程管理是一個橫跨技術與管理的學科,相比于工程技術類專業與管理類專業,其最大的特征是復合型,其研究對象是探究專門技術(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規律。廣義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對有工程技術成分的活動的計劃、組織、資源配置、指揮與控制的藝術與科學,并不面向特定行業;狹義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則主要面向建設行業。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定義的工程管理包括四個方面:重大工程建設實施中的管理(包括規劃、論證、勘設、施工、運行管理等);重要、復雜的新型產品、設備制造、生產過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術革新、改造、轉型、轉軌、與國際接軌中的管理;涉及產業、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戰略發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國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設置情況而言,主要是建設工程管理,是一種狹義的工程管理。[4]
國外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翻譯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專業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學院(Engineering)、設計與環境學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學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學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