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災區兒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每當一個地區有難,全國上下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們,去愛護他們,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
我校每年都會有許多次捐助,可見每一年都會出現災區的人民沒有飯吃,沒有房住,沒有衣服穿。他們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勞動成果被毀于一旦,其心情是何種滋味可能是我們這些人無法體會得到的。人人都說“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句話正表明了我們全國上下人們的心情,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拉他們一把,幫他們一次,也許對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些物質,對他們來說卻是那么的珍貴。
前幾年,我國開展過為希望工程獻愛心活動,那是一次非常徹底和完善的捐助活動,已經普及到了大小鄉村和城市,幾乎每個人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是民族的精神,是一種極度偉大的精神。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我們祖國才會逐步走向富強。各種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災害,正體現了這種精神。
每當學校開展了獻愛心,捐助他人的活動。全校師生都積極地去參與,捐錢、捐衣服,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努力。他們也許都明白,和災區的人們比之,他們或許都幸運了千百倍,只要自己平時省下一些零花錢,積少成多。一個人這么多,十個人,百個人,那種力量會更大,只要能集中在一起,就能使那些受災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或許還能在他們在重建家園的行動中,給予一些物質基礎。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這首歌詞可能寫到人們心坎里去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你們好!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但自從我得知你們的遭遇后,我對你們深表同情。
許多年來,有多少個國家曾經籠罩在戰爭、災難、貧困的陰影中,又有誰知道,兒童是這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正因為如此,身處和平環境中的我更應該關注你們這些災區的兒童,多么想讓你們和我們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學習、玩耍,使你們那孤獨無助的眼神,閃爍著快樂無憂的光芒!
朋友們,在我眼里,身處困境中的你們就好似困在一片沼澤地里,苦苦地掙扎著,無助地求救著,而那片困住你們腳步的沼澤便是災難、貧困,正像我說的那樣,只有伸出援救的雙手才能讓你們走出困境、走向希望。
災區的朋友們,我們雖隔千里之遙,但我的心卻停靠在你們身邊。每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在你們那里,由于子彈、自然災難、貧窮奪走了一個個嬌嫩的生命,而你們卻幸運地存活了下來的時候,我在高興的同時,真想為你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買幾件像樣的衣服;買一個嶄新的書包……不過這些暫時的困難都算不了什么,只要你們勇敢地面對困難,敢于向挫折挑戰,你們的明天一定會和我們一樣美好。
我想告訴那些挑起戰爭的罪人:把戰爭消滅掉,讓和平之神永駐人間,人類需要和平,世界更需要和平!我還想告訴那些富裕的國家及其國民:向災區伸去援助之手,使貧困地區的人民早日擺脫貧困,走向光明!
最后我想告訴這些災區的小朋友們:一定要自立、自強,用一顆快樂的心勇敢地面對生活,用一雙勤勞的手,不斷地改善生活。只要我們手拉手,明天一定更加燦爛美好!
如果說《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是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篇幅最長、發行量最大、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兒童小說,那么,《笑貓日記》系列則是新世紀最受孩子們歡迎的長篇童話(已出8種,約55多萬字)之一。百年中國原創童話作品,可謂汗牛充棟,但能讓孩子們記得住、叫得出名字來的童話人物形象,大概只有十個左右,如神筆馬良、大林和小林、寶葫蘆與王寶、皮皮魯與魯西西。楊紅櫻出手不凡,短短數年間,就將“笑貓”這一人物形象牢牢地矗立在了中國童話的藝術版畫、中國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而且漂洋過海,被美國哈珀•柯林斯集團購走了全球出版發行的英文、法文版權。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美學因素成就了笑貓?
閱讀《笑貓日記》,最讓人難忘的是作品中一個個呼之欲出、詡詡如生的動物形象,笑貓自然是寫得最為成功的。笑貓是馬小跳的表妹杜真子的寵物,一只男貓。但這是一只善于用笑來表達心情的貓,一只有思想的貓,一只喜歡觀察人、也能聽懂人說的話的不平凡的貓。童話世界雖然是超越現實塵世的虛構世界,但同時也是現實世界的曲折投影與反映。《笑貓日記》中的動物活動天地是以都市里的“翠湖公園”為中心,并連結起《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中的馬小跳、杜真子等孩子的家庭、學校、社區,所構成的一個活生生的當代社會生活氣場。透過笑貓與其他小動物們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讓人們看到的正是現實社會生活的風景畫、世俗畫、人物畫。動物王國同樣有利害、有算計、有明爭暗斗、有爭風吃醋,有的還相當緊張。如《塔頂上的貓》,因為妒嫉塔頂上虎皮貓的成功,眾貓使盡了壞招:“我們上不去,別的貓也休想上去!就算有誰上去了,我們也要把她滅掉!”妒嫉產生的磨擦甚至仇恨,實在令人心悸。但塔頂上那只高貴的、優雅的虎皮貓,在療救好自已的傷痛以后卻悄然地離開了塔頂,她不愿成為被無數的花鷺圍繞著的耀眼人物,而對妒嫉她的同類,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極大寬容。
《笑貓日記》系列童話所要表達與倡揚的正是類似的精神: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理解、同情、友善、幫助、責任、道義,以誠相待,以心換心,建構起溫情脈脈的人性譜系,讓人性的光輝戰勝邪惡,照徹四方。兒童文學的終極目標是要通過藝術的形象化途徑,在下一代心里打下堅實的人之為人的人性基礎。《笑貓日記》系列童話就是努力踐行這一美學目的的優美作品,或者說這正是《笑貓日記》具有強大藝術魅力,令無數小讀者和他們身邊的大讀者愛不釋手的深層次的美學因素。其實,豈止是楊紅櫻的《笑貓日記》,那些多次被列入少兒類優秀暢銷書榜單的作品,如《愛的教育》《草房子》《窗邊的小豆豆》《城南舊事》等,都是以堅持正面價值精神、堅持高貴的人性原則為其美學責任的。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我要為《笑貓日記》登上5月份的暢銷書榜首叫好。
【關鍵詞】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信度;效度
中圖分類號:R395,R74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6-04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17
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可能引發創傷后應激反應,對汶川地震災民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1]。在兒童創傷評估和干預領域,國內有一些研究修訂了成人版的事件影響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2-3],并用于兒童和青少年[4],專門針對兒童編制或翻譯的測量工具仍是罕見。
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前身是成人版事件影響量表,后者由Horowitz等人于1979年編制[2],包括7個條目的侵入和8個條目的回避2個因子。1996年,Dyregrov[5]等在事件影響量表中刪去了對于兒童來說意義模糊或易誤解的5個條目,修訂成一個共8個項目包含侵入和回避2個因素的量表。2003年,Smith[6]等根據PTSD診斷標準的3個主要癥狀,在8條目的基礎上加入5個條目用來評估兒童PTSD中的高喚醒(hyper arousal)癥狀,形成修訂版兒童版事件影響量表(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并將其應用于篩查2976名9~14歲的暴露于戰爭的波斯尼亞兒童中。盡管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侵入與回避2個因素載荷較高,信度較好,但大部分高喚醒因素進入了侵入因素;驗證性因素分析則支持高喚醒作為第3個因素,它與侵入性相關較高,內部一致性較低。Giannopoulou[7]等對2037名9~17歲經歷希臘大地震的兒童施測時,發現CRIES量表的內部一致為0.87,侵入、回避和高喚醒3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分別為0.82、0.82和0.70。并且得出了與之前一致的三因素模型。侵入指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回避指對與刺激相似或有關的情景回避,高喚醒指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包括睡眠、注意力等方面的行為喚起。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信效度較高,條目較少,施測方便,是目前國際上應用廣泛的兒童創傷評估工具之一。
本研究探索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在中國受試中的信效度,并用于評估汶川地震災區初中生群體的創傷后應激反應。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在重慶大足中學(該學校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屬于國家定級的一般災區)初一至初三班級中各抽取2個班級,共446名學生參加測試,回收有效問卷428份。其中,女212名,男216名;年齡:11~12周歲105人,13周歲117人,14周歲134人,15~16周歲67人;初一155人,初二137人,初三136人。
1.2 工具
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 [6],共13個條目,適用于9~17歲兒童。由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實驗室熟練英文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將問卷從英語翻譯成中文初稿,參考臺灣已修訂的繁體字版本進行修改,確保句子的內容和含義翻譯準確。由另外一名精通中英文的博士研究生回譯成英文。然后逐字逐句對照原始問卷和回譯問卷的項目,對中文初稿進行修改,并形成測試稿。
施測時間為2008年12月,汶川地震發生6.5個月后。由所抽取班主任在自習課上統一發放問卷,所有學生完成后統一回收。
1.3 結構模型
在應用CRIES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創傷事件,如戰爭或地震,出現了兩因素[8]和三因素[7]兩種模型。兩種模型的區別主要在于Smith等加入的5個高喚醒條目是否能夠區別于侵入因素成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因此,本研究的模型比較主要關注兩因素(回避,侵入與高喚醒)和三因素(回避,侵入,高喚醒)兩類模型,每一類又進一步分為因素相關和不相關兩種假設,共4個不同的結構模型。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量表的信度及顯著性統計,使用AMOS統計軟件進行結構效度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2 結 果
2.1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條目評分及與總分的相關性
量表13個項目得分見表1。各項目與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在0.36~0.58之間, 均P
2.2 結構效度
使用AMOS統計軟件進行結構效度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 三因素相關模型的擬合優于其他3個模型(χ2/df=1.927),GFI、AGFI、CFI均高于0.9,NFI指標接近0.9,且是4個模型中的最高值,RMSEA
2.3信度
內部一致性信度:量表總體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為0.724,侵入、回避和高喚醒3個因素的α系數分別為0.659、0.622、0.518。
重測信度:2周后在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個班級進行重測,得到有效數據122份。量表前后測分數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88,P
2.4受試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的評分情況
受試(n=428)在3個因素中侵入得分最高(1.78±1.16),其次為高喚醒(1.63±1.02),最后是回避(1.20±1.13),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45,6.84,9.01;均P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兒童版事件影響量表的測量學特征。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24,重測信度為0.88,各條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36~0.58,表明內部信度較好。
對四種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因素之間相關的模型擬合度要好于不相關的模型,其中三因素相關模型的各項擬合度參數均達到模型適宜的水平,且其擬合度指數χ2/df=1.927,比其他各模型都要小,表明該結構模型優于其他3種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與Giannopoulou等人[7]對1999年希臘大地震的青少年研究結果一致,支持三因素相關模型最能夠代表CRIES的內部結構。
從三因素相關模型的進一步考察中可以看到,在3個因素中,侵入和回避2個因素的信度均>0.6,信度尚可,條目的載荷較高,在0.40~0.67之間。但高喚醒因素的信度
本研究對重慶大足地區的地震受災兒童創傷癥狀的初步調查顯示,從癥狀上來看,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侵入、高喚醒、回避。
綜上所述,修訂版兒童事件影響量表信效度較好,其中侵入和回避兩個因素在各項統計學標準上更高更穩定。驗證性因素分析所發現的與國外研究相似的結構還表明,CRIES具有較好的跨文化一致性。在對兒童創傷的診斷和評估研究上,未來還需要結合PTSD的診斷性訪談,以進一步確認CRIES的鑒別效度以及臨床診斷劃界分。
參考文獻
[1]王相蘭,陶炯,溫盛霖,等.汶川地震災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4):967-371.
[2]Horowitz MJ,Wilner N,Alvarez W.Impact of event scale:A measure of subjective stress[J].Psychosomat Med,1979,41:209-218.
[3]Weiss D,Marmar C.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M]∥Wilson J,Keane T.eds.Assessing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TSD.New York:Guildford,1997:120.
[4]郭素然,辛自強,耿柳娜.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1:15-17.
[5]Dyregrov A,Kuterovac G,Barath A.Facto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 with children in war[J].Scand J Psychol,1996,37:339-350.
[6]Smith P,Perrin S,Dyregrov A,et al.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 with children in war[J].Pers Individ Differ,2003,34:315-322.
[7]Giannopoulou I,Smith P,Ecker C,et al.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 with Children Exposed to Earthquake[J].Pers Individ Differ,2006,40:1027-1037.
[8]Smith P,Perrin S,Yule W,et al.War exposure among children from Bosnia-Hercegovina: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 community sample[J].J Traumat Stress,2002,15:147-156.
[9]王濟川.結構方程模型[M]∥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53-369.
關鍵詞: 興趣教學法 兒童英語教學 運用
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生動、形象、有趣的手段來激發兒童的興趣,在語言教學中應主要以語言本身的興趣為主。各種游戲、全身性的反應活動、直觀教具、錄音、錄像都是為了引起兒童對語言本身的興趣,通過種種方式幫助兒童理解,加深記憶。為了喚起兒童的語言興趣,往往又要依賴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過兒童的各種感覺器官豐富兒童對語言的認識、理解、想象,強化兒童對語言的記憶。同時我們看到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還會形成兒童良好的情緒、意志品質及活潑的個性。兒童期英語教學內容應當是兒童感興趣的,日常生活中兒童經常接觸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識、故事、歌曲等。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我們認為要將以上內容傳授給兒童,充分調動兒童的興趣,使兒童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使兒童主動接受,變兒童外在的語言興趣為內在的興趣。
一、歌曲、韻律兒歌法
根據兒童對歌曲、韻律兒歌、舞蹈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它們的優越性來帶動兒童,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教授字母時,有ABC字母歌;教數字時有韻律兒歌“One,Two,Three,Four”;教顏色有與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 and Green”的小詩“What Is Red?”;教星期、月份有“Day Week,Twelve Months”等。還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語。例如“Good Morning To You”,“Hello”,“Happy New Year”,“What’s Your Name”,“Let Us Sing 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現在進行時”,我們可運用歌曲“Are You Sleeping?”“The Bus Is Waiting”來引導與幫助兒童掌握并理解這一時態。如果再配上與歌曲內容相符合的動作,邊唱邊跳,效果會更好。
二、游戲法
運用游戲進行教學,是激發兒童英語學習興趣的另一種有效方法。例如,在復習動物名稱時,我們可采用猜謎的方式,即根據一些動物的特征編成易懂易記的兒歌,根據它來猜是什么樣的動物。如“鼻子像勾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辮子”(elephant)。還可根據學生所聽到的一些動物的叫聲進行復習。如果教師在課下準備一些動物頭飾,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做《我是誰》的游戲,即教師戴上某一種動物的頭飾問:“Who am I?”學生回答:“You are....”如果教師能結合以上幾種方法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好。通過游戲的生動性和競爭性,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充分發揮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既調節了學習的節奏,又鍛煉了兒童的語言能力,使兒童在愉快協調的氣氛中鞏固了學到的知識。這種自覺參與實踐的活動,對兒童英語教學尤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觀教具
在教“What’s this?/It’s is..../This is..../That’s..../Is This...?/Is that...?/Are these...?/Are those...?/These are..../Those are....”時,運用直觀教具,例如實物、圖片、簡筆畫等,會使學生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優勢,在最短的的時間內獲取知識。
2.用圖片敘述故事
在教學中依據所學內容配備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對培養兒童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強趣味性很有幫助。即根據故事內容畫成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復述故事,這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兒童好動、好奇,又能大膽地使用語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創設情景、鍛煉兒童聽說能力的極好方法。如果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簡單的道具,配上動聽的音樂,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會話表演,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打電話、生日晚會、買水果、在動物園里、在百貨商店、吃午飯、看醫生、去學校、下課后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適時、適度、靈活多樣地運用興趣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復習舊識,鞏固新知,創設語境,還有利于學生增長見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更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想象更豐富。這些教學技巧都符合兒童學習外語的特點,非常實用,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創設真實的交際環境給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機會。盡管每種技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假如教師能靈活運用它們于實際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嘉毅.教學研究方法論.甘肅:甘肅文化化出版社版,1997.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一、努力激發和培養兒童對繪畫學習的持續興趣
學習美術,興趣是基本動力之一,大部分兒童從小愛好美術,繪畫興趣很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隨著年齡增長,部分兒童繪畫興趣減弱,甚至出現轉移現象,影響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應找出兒童轉移繪畫興趣的主要因素,采取一些積極的、具體的措施控制兒童轉移繪畫興趣,力爭培養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一)教師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化家長重視與支持,讓父母熱情地幫助和鼓勵兒童學習繪畫,幫助兒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方面的嘗試,體驗活動過程和成果的樂趣。如鼓勵孩子們用繪畫形式表現身邊的景物、事物及情緒,抒發內心活動,體驗繪畫獨特的表達形式;鼓勵兒童多參加學校或班級組織的繪畫小組、板報小組等組織,發揮作用,展示才華,激發孩子學習成就感和欲望,保持孩子美術學習情趣。
(二)多鼓勵表揚孩子,積極幫助兒童樹立自信心。在繪畫學習中得到老師家長真誠的認可,可使孩子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并充滿自信。在培養孩子自信的同時,教師可以經常介紹畫家軼事,培養兒童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樹立喜愛繪畫的信心和恒心。采取一些造型游戲與方式,結合語文、數學、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使其在創作中找到成功的快樂,對美術產生持久興趣。
(三)多組織兒童參加集體繪畫活動,如戶外寫生、參觀畫展、兒童繪畫表演、兒童繪畫比賽、舉辦兒童繪畫作品展覽等,促進兒童相互學習、相互比較、取長補短,在繪畫中體驗美的享受。同時幫助兒童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認知水平提高學習美術興趣和能力。
通過控制兒童繪畫興趣轉移,培養兒童對美術的持久興趣,促進兒童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進一步創造的精神,發展兒童美術實踐能力。
二、加強兒童繪畫中的創作輔導
兒童繪畫創作輔導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一環。正確進行兒童繪畫輔導,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反之,可能抑制和妨礙學生美術學習的發展。兒童繪畫輔導主要做好以下三個階段。
(一)注意觀察,收集素材,展開想象。
兒童畫創作過程與成人繪畫創作過程大同小異,創作前,都要深入觀察與了解生活,目的都是收集創作素材。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不夠豐富,必須引導兒童從身邊開始,細心觀察生活、觀察事物,善于發現有意思的情境和新奇有趣的現象。學會觀察并不是看看而已,不能熟視無睹,要引導他們主動有目的地看,分析、留心和記憶事物過程和細節,繪畫創作時做到心中有數。
(二)精心設計、反復推敲、構成畫面。
有了充分的“感知材料”,如何構圖這一階段很關鍵。盡管兒童畫作品構圖沒有成人作品那么嚴謹,但花心思布置畫面,設計出“巧”的構圖,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構圖如同布置房間,哪些家具擺在什么地方最合適,既實用又好看,所以,下筆前讓學生想想,把要畫的內容分布在什么地方最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畫主要的東西(主體部分),哪些地方畫襯托的東西(背景),哪里應該留出空白,為什么?想好了再下筆。學生常出現的問題有兩種,一種是學生認為畫的內容越多越好,整個畫面畫得滿滿的,沒有透氣的地方,另一種是學生作畫不夠大膽,所畫物體既小又少,畫面空空蕩蕩。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克服,要讓學生明白,只有把要畫的東西都畫到最合適又好看的地方,才算畫出完整的畫面。如我在輔導一位學生創作《沖浪》時,開始,這位同學不僅畫了在水中沖浪的兩位小朋友,旁邊還畫了幾個游泳的小朋友,而且周圍畫了不少的景物。這幅畫面松散、主體不突出,因而引導學生在構圖上舍去其他人物,重點突出兩個沖浪的小朋友,周邊適當添畫水浪做背景。這位同學聽取我的建議,把橫構圖改為鳥瞰式的豎構圖,使畫面很有特色,沖浪嬉戲的兩位小朋友表達得夸張生動有趣,突出畫面主題,結果這幅畫在少兒書畫大賽中獲得金獎。
(三)大膽用筆,大膽用色,以色達意。
有了好的內容與構圖,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畫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階段,如果用筆用色不當,就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效果,出不了好作品。
在輔導學生完成作品階段,首先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因“畫”制宜,根據繪畫創作內容,選擇適宜的畫種及繪制方法。有的內容宜用國畫,有的內容宜用水彩或水粉,有的宜用紙版畫制作等,這種“適宜”是從畫面效果考慮,如畫有關雨天題材的畫,選用水彩或國畫畫法,容易表現出水跡淋漓的感覺。二是因“人”制宜,即根據學生個人喜好及掌握畫法程度考慮,有的學生喜歡畫水彩、水粉,有的喜歡畫國畫,還有的喜歡制作紙版畫。兒童繪畫創作輔導應以兒童為主、教師為輔,給予細心的導。作畫時經常鼓勵兒童大膽用筆,如果作畫拘謹、放不開,就不可能出奇制勝,出不了好的效果,反復涂抹甚至會損害畫面效果。所以,整體要畫得大膽,局部及細節要畫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膽用筆,細心“收拾”,最后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伢碘微創凝膠去齲技術在兒童齲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門診齲齒患兒確診病例100例。隨機分為伢碘治療組(50例)和傳統治療組(50例),伢碘治療組給與伢碘微創技術的治療,創痛治療組采用傳統的磨牙技術治療,兩組均采FX玻璃離子充填材進行填充。在治療之后,分別記錄兩組的治療操作時間、患兒的疼痛程度、伢碘凝膠氣味的接受率;隨訪6個月后,記錄患兒填充體的脫落率、繼發齲齒的發生率、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炎的發生率。結果:兩組的人數、性別、齲齒的齲壞深度和齲壞面積、齲洞開口大小經過統計分析后,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伢碘治療組和傳統組的治療操作時間分別為7.6±2.1分鐘、7.3±2.2分鐘,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t3.42,P>0.05);伢碘治療組的較傳統治療組的疼痛輕微,有統計學意義(χ26.31,P
【關鍵詞】伢碘治療;凝膠;兒童齲齒;傳統治療
【中圖分類號】R7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079-01
齲齒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多種發病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以口腔細菌的破壞為主,表現為牙齒等硬組織呈現一種慢性進行性破壞,分為活動型和靜止型[1]。因為兒童喜歡甜的零食,如不注意口腔衛生,最容易發生齲齒,而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是兒少衛生主要的預防疾病。齲齒的治療是出去已經腐壞的牙組織,常用的方法有手工去腐法、超聲去腐法、高速電鉆去腐法等,這些治療發放操作過程中噪聲較大、而且破壞正常鄰近的牙組織[2]。伢碘凝膠治療是一種新型的聯合化學和機械的治療手段,微創、噪聲小、對周圍正常的牙組織沒有破壞,被廣大的口腔醫生應用在臨床,尤其是在治療兒童齲齒中。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100例兒童齲齒患者,探究伢碘微創凝膠去齲技術在兒童齲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門診齲齒患兒確診病例100例。其中男孩60例,女孩40例,年齡分布為1.5歲~8歲,平均年齡4.5歲,病程有6月~2年。所有患兒沒有明顯的臨場癥狀,沒有牙齦發炎或者根尖周炎。齲齒的齲壞深度為1.3-5.5mm、齲壞面積3.2-5.2mm2、齲洞開口直徑為2.0-5.5mm。
1.2 方法
1.2.1 分組及治療方法:將100例患兒隨機分為伢碘治療組(50例)和傳統治療組(50例),伢碘治療組給與伢碘微創技術的治療,創痛治療組采用傳統的磨牙技術治療,兩組均采FX玻璃離子充填材進行填充。
1.2.2 觀察指標和統計分析:在治療之后,分別記錄兩組的治療操作時間、患兒的疼痛程度(根據wong一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對患兒去齲時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其標準是:1級,很愉快的笑臉,無疼痛;2級,微微笑的臉,輕度疼痛;3級,有些不舒服,中度疼痛;4級,想哭,重度疼痛;5級,流眼淚大哭,極度疼痛[3])、伢碘凝膠氣味的接受率;隨訪6個月后,記錄患兒填充體的脫落率、繼發齲齒的發生率、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炎的發生率。劑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的人數、性別、齲齒的齲壞深度和齲壞面積、齲洞開口大小經過統計分析后,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伢碘治療組和傳統組的治療操作時間分別為7.6±2.1分鐘、7.3±2.2分鐘,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t3.42,P>0.05);伢碘治療組的較傳統治療組的疼痛輕微,有統計學意義(χ26.31,P
3 結論
齲齒的治療需要將腐壞的牙齒組織去除掉,從而組織腐壞牙齒的進一步蔓延。保持口腔衛生是預防和治療齲齒的關鍵。伢碘凝膠微創技術治療齲齒,即使用了化學方法,也使用了機械方法[4]。伢碘凝膠包含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呈現無色的次氯酸鈉,另一種是呈現紅色的攜帶了不同電荷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是亮氨酸、賴氨酸和谷氨酸。這些氨基酸可以和次氯酸鈉發生反應,生成氯代氨基酸,減小了次氯酸鈉的腐蝕性,從而保護了正常的牙組織不會被破壞,但是保留了原來物質的離子特性,發揮了去除腐壞牙組織的作用,同時,對正常的牙組織有清潔去污垢的作用[5]。
本研究中,伢碘凝膠微創治療顯示了比傳統方法治療齲齒中的優勢,而且因為雅典治療微創的特點、不同麻醉、噪音較小等特點[6],患兒在治療時,沒有心理壓力,應激反應較小,疼痛反應較小,能積極配合醫生的操作治療。
表1 兩組操作時疼痛比較
表2 兩組總體效果比較
綜上所述,伢碘微創凝膠治療兒童齲齒是一種有效、創傷較小、不良反應較少的新型齲齒治療技術,患兒疼痛減少、凝膠氣味能被患者接受,能改善患者預后,減少繼發齲齒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進英,劉英志,何文丹. Carisolv微創齲齒去腐的有效性評價[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5):4-6.
[2] Banerjee A, Watson TF, Kidd E AM. Dentine caries excava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clinical techniques .Br Dent J, 2010,3(14):84-85.
[3] 逄愛慧,湯國雄,陶學金,等. Carisolv微創技術治療齲齒的臨床研究[J].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10,16(12):1795-1797.
[4] 羅琨,王秀榮,王穎. 伢典凝膠去腐法治療乳牙齲臨床觀察[J]. 當代醫學, 2010,26(7):823-824.
從統計中,我們發現:低年級兒童課外閱讀習慣需要加強培養,專注于閱讀的程度還有待提高;兒童們在課外閱讀中對知識的獲得、理解、遷移、運用等能力都還比較低;絕大數兒童都喜歡繪本故事。
為此,我們選擇了繪本作為培養兒童課外閱讀興趣的支點,通過書店、網絡廣泛搜集、梳理、形成了我們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的基本篇目。
隨后,課題組搜集到近百本繪本,各個班根據本班的實際需要,梳理出不同的書目。以二年級2班為例,該班的繪本基本書目主要有:《石頭湯》《犟龜》《蚯蚓日記》《你真好》《變形記》《媽媽的紅沙發》《驢小弟變石頭》《卡夫卡變蟲記》《愛心樹》《你看起來真好吃》《失落的一角》《紅舞鞋》等。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繪本只是我們在研究中激發兒童課外閱讀興趣的主要載體,并不意味著只讀繪本而排斥其他書籍。而是從繪本入手,逐步培養起興趣并遷移到其他的課外閱讀上去。
一、 開展繪本主題教學,從淺表走向深入
1. 開設繪本閱讀課――培養兒童課外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我們調整了時間,每周專門安排并保證了1節繪本主題閱讀課,以繪本為載體,逐步教給學生們課外閱讀的基本方法。
一讀:讀封面、扉頁。讀封面時,我們引導他們:① 讀書名。發現書名在封面上總是最醒目的,明白書名在封面上是最重要的信息。② 讀作者。發現作者名的位置和大小。了解作者、編者、編著等的區別。如果是外國作品,還要關注國籍以及翻譯者的名字。③ 讀出版社。出版社也是衡量一本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④ 讀配圖。封面配圖一般都緊扣故事設計,讀配圖,讓學生猜猜故事,猜猜主人公的結局,他們閱讀的興趣就從封面開始。⑤ 讀扉頁。我們引導學生明白扉頁上包括哪些信息,與封面有何關系。
二讀:讀封底。一般說來,封底會有條形識別碼、定價、適合閱讀年齡或本書閱讀評論、獲得榮譽等等。課堂上,我們引導孩子們盡可能捕捉到封底傳遞給我們的信息,讓這本書還沒有打開前,已經有了“第一印象”。
三讀:讀正文。正文部分是課外閱讀教學中的主體部分。我們緊扣繪本的特征,抓住圖畫與文字間的關聯,從圖畫的顏色、人物的表情、文字的呈現形式,尤其是抓住繪本中的一二個關鍵點拓展開,通過品讀、猜想、拓展、表演等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在這些關鍵點上激活,從而深入理解故事深意。① 品讀圖畫。圖畫是兒童天生的語言,比文字更讓他們感興趣。繪本的每一幅圖中的細節都暗含故事。讓學生看懂圖畫,欣賞圖畫,就是帶領學生走入故事情景,感受無法用語言描繪的情節,體會作者的情感。 ② 猜想情節。故事總是一個環節緊跟一個環節往前推進,或在讀者意料之中,也或在讀者意料之外,因此故事總能引人入勝。在繪本閱讀中,我們總會在恰當的地方戛然而止,給學生留下懸念,讓他們來猜一猜故事會怎樣發展。③ 補白拓展。繪本的最大特征是畫面精美,語言簡練,圖文之間形成許多遐想空間,因此意蘊豐富。為此,我們常常抓住這些遐想空間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拓展他們的想象和思維空間。④ 表演朗讀。繪本的文字往往都是抓住故事環節中最關鍵的地方展開,具有“畫龍點睛”之效。因此,和課內閱讀一樣,我們在繪本閱讀教學中也選用了聲情并茂的朗讀。當然,繪本閱讀沒有一個絕對相同的模式,而是視書籍內容以及學生們的閱讀情況進行方式的選擇。
2. 從課內到課外――讓課堂閱讀教學成為課外閱讀的主題樹。盡管我們有1節專門的課外閱讀課加以指導,但時間畢竟有限,如何提高課外閱讀的指導力度?如何引導他們開展主題性課外閱讀活動?我們根據教材的單元主題嘗試形成以繪本為主要載體的課外閱讀主題樹,進一步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比如,在一年級上冊《家》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給學生補充了許多與親情有關的繪本讀物,如《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我媽媽》《我爸爸》等,讓他們充分感受親情的無私和溫暖。
3. 從課堂到生活――讓廣闊的生活成為課外閱讀的實踐地。我們嘗試讓課外閱讀與生活直接相聯。仍然以親情的閱讀主題為例。繪本閱讀結束后,我們倡導每個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告訴孩子他的可愛之處、進步之處,自己有多么愛他。然后,家長在全家共聚的時刻鄭重地念給孩子聽。同時,我們也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文字或繪畫表達對家人的愛。
二、 組織課外閱讀活動,營造兒童閱讀氛圍
1. 一日有三讀。研究中,我們設置了“晨誦―午讀―暮省”三讀,將兒童“泡”在書本中。“晨誦”,指每天早上進校到上課前的25分鐘晨讀時間,主要引導學生們讀經典繪本、經典童謠。“午讀”,指每天下午課前的10分鐘時間,主要引導他們共讀老師或同學自己改編的童謠、繪本故事;“暮省”,為每天放學前的5分鐘,主要引導他們分享當天的閱讀感受……
2. 一月一主題。我們為學生們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以每月一主題的形式開展課外閱讀主題活動。① 我們指導兒童表演“繪本劇”。讓兒童按角色化裝表演,以深化對人、事、景、物的認識,讓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② 我們開展“故事講演比賽”。把繪本故事與講述結合起來,要求人人都參與。引導兒童們有意記憶、復述,進行語感能力訓練,引導他們在講演中再現書本中人、事、景、物特點,把自然美、人物美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思想,培養他們創造美的能力。③ 我們開展“童謠及古詩文朗誦比賽”。學生自由組合,個人朗誦、多人朗誦、配樂朗誦,他們在臺上聲情并茂,激情洋溢,臺下積極互動,活潑歡快。
3. 一期一展示。每一個學期末,課題組都會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課外閱讀的成果展示會。會上,各班將平時課外閱讀活動的各種成果一一呈現。如“小書蟲旅行”“日記巡回展”“小書蟲讀書摘錄卡展示”……同時,我們還評選出優秀集體或個人,比如“小小朗誦家”“我是繪本故事王”“知識小博士”“小小作家”“閱讀之星”“優秀日記之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課外閱讀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 嘗試綜合素養評價,激活兒童閱讀內動力
1. 將課外閱讀列入綜合素養評價的重要指標。我們針對不同年級的要求,設置了有所區別的評價指標。其中:一年級主要包括:課堂聽講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課文背誦、拼讀能力、識字、寫字、課外閱讀、古詩積累、期末筆試等。二年級主要包括:課堂聽講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拼讀能力、識字、寫字、課內背誦、課外背誦、課外閱讀、期末筆試等。
2. 采取發揮評價指標的調控和激勵的作用。
(1) 尋求家長的理解性支持。學期初,我們召開家長會,告之本學期末語文綜合素養考查的具體辦法和指標,向家長推薦適合兒童閱讀的基本書目(重點推薦一些經典繪本)。同時,介紹一些引導孩子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方法,既做到家校同步,又讓家長明確目標,心中有數。
(2) 注重閱讀的過程性監測。評價過程中,我們關注對學生課外閱讀過程與結果的雙重考評。一方面,我們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過程。尊重他們的興趣和特長,盡量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以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評價監測,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我們通過設定一定的統計調查指標,如“是否堅持每天閱讀”“閱讀多少字”“閱讀的繪本有多少本,其他有多少”“積累古詩有多少首”等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基本考查,納入學生期末語文綜合素養的等級評價之中。
(3) 發揮結果的導向性作用。評價的功能在于評鑒,更在于激勵與導向。結果本身反映的是前期實施情況的成效高低,總結成果,能夠幫助我們調整思路、改善方法,以便在后斯的教學中提高下。為此,對結果的關注與運用,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嘗試請家長參與統計,在家長會上統計調查的結果,對優秀孩子予以表彰,對班上集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診斷,與家長共同協商下一步解決思路。
四、 研究成效
1. 切實激發了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熱愛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孩子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明顯增加了。只要說到上閱讀教學課,學生們就會歡呼雀躍,高興之情溢于言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參與激情更是高漲。
2. 有效促進低年級學生順利達成“課標”要求的課外閱讀量。學期末,在家長的配合下,我們對一學期的閱讀書目、閱讀字數作了大致統計。以一年級下學期二(2)班統計情況為例:班級45名同學讀書總量達到76萬字,人均閱讀量達16800字,超出“課標”的要求。其中,個人最高閱讀量達4萬6千多字。
3. 有效促進了低年級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研究中,從家長們的反映來看,絕大多數孩子回到家不再需要家長的提醒就會自覺讀書,把讀課外書當作了自己的需要,有的孩子甚至還要求家長與自己一起讀,一起交流。不僅如此,我們還積極鼓勵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他們的日記中常常有繪本、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和對話,有精彩的語言和獨特的見解。上學期末,不少二年級孩子竟開始了自編自繪的繪本創作。
[關鍵詞] 兒童食品包裝設計 趣味性 應用
中國擁有3.6億兒童,年消費400億人民幣,而且在以20%~30%的高速度穩定增長。但是現階段很多兒童產品的包裝忽略了兒童群體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從視覺、觸覺和動覺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趣味性設計在兒童食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一、視覺趣味性設計
視覺趣味性設計研究主要針對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他們通常以感性方式來購買消費品,所以第一時間抓住他們的眼球是最為主要的,視覺趣味性設計研究主要包括色彩與圖形的趣味性設計。
圖片是包裝中表現實物最常用的方式。它一般可分為簡圖、實體照片和插圖等多種形式。簡圖是主要以簡潔的線條、塊面作為輔助裝飾性圖形。日本的一些兒童包裝就是以兒童簡筆畫的平面形式表現,畫面簡潔明快,以簡潔的圖形搭配有趣的包裝造型,線與面的巧妙碰撞,更加豐富了整個包裝的設計感。
實體照片和插圖由于其逼真性,多用于展現產品形象圖形、產品原材料的形象圖形或者是人體形象圖形。如嬰兒奶粉,常采用活潑、可愛、健康的嬰兒形象作為包裝圖形,這種包裝設計抓住了父母的消費心理,即看到如此活潑可愛的嬰兒形象就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從而博得他們的好感,又突出了產品的特性。
二、觸覺趣味性設計
包裝中的觸覺設計是近年來包裝設計中的新趨勢,目前國內食品包裝應用中還不是很常見。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包裝材質、材料的不斷豐富,在兒童食品包裝中,我們就可以漸漸滿足兒童對觸摸的要求。人類早期的包裝秉承的是“樸素自然,天人合一”的特點,包裝材料多取材于大自然,成就了包裝材料的多種多樣,其凹凸感與質感也都與眾不同,如:蘆葦葉、芭蕉葉、竹筒、藤條、麥秸、玉米皮等。而今我們所看到的兒童食品包裝材料多為塑料和復合材料,在環保與多樣性方面反倒不如以往了。
所以,在兒童食品包裝的觸覺設計中,一方面,我們可以返璞歸真,在兒童食品包裝中大量使用大自然原材料,將這些原材料加上豐富的色彩以及動感的圖形,既增加了包裝材料的趣味性,同時還可以環保。另一當面,科技飛速發展,我們可以使用高科技新材料,納米材料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通過調節銻攙雜量可以得到不同藍色調的納米 ATO 粉,從而獲得不同色調的抗靜電涂料,這種材料用于兒童食品包裝中,既可以防止靜電,又增加了包裝的趣味性。當我們觸碰到這種包裝材料時,手的溫度傳遞給包裝材料,這種材料達到或超過這個上限溫度時,包裝就會變成冷色調:當我們松手,溫度隨之消失,低于上限溫度,包裝就變成了暖色調,孩子們對于這種包裝的新奇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我們還可以使包裝材料與食品的特性相結合。在設計兒童食品包裝時,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把食品特性的主要元素提取出來,將具有食品特性的主要元素通過真實的包裝材質肌理來表現,使孩子們在第一時間就能夠很好的對包裝商品獲得認知和識別,并且通過與觸覺的結合加深視覺記憶。
三、動覺趣味性設計
動覺設計是整個包裝趣味性體現最明顯之處。富有動感的食品包裝通常更能引起兒童的注意,符合他們好動的心理特點。例如雀巢加拿大公司全新推出三款“Smarties”節日糖果筒,通過旋轉筒身的 3個分割部分,組成多樣化的、不同的彩色商標圖案。通過此案例的靈感來源,我們亦可以構想出于此類似的設計方案,我們可以把包裝筒身的三個分割部分組合成一個開口,而只有三個分割部分扭轉到一起時,包裝的開口才會敞開,孩子們才能夠吃到美味的糖果。可以想象當兒童接觸到諸如此類可以動的包裝的時候,他們的好動性便被激活,整個食品包裝將成功轉型為互動式的設計。
互動性的設計不僅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開發孩子們的智力,孩子們大都喜歡玩游戲,“寓教于樂”也是現代家長普遍推崇的關鍵,邊吃邊玩邊學習的包裝可謂是“面面俱全”了,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在包裝的造型結構與圖形搭配上多下一番功夫。我們可以從兒童經常玩的拼圖、拼音組合、算數以及迷宮等智力游戲中進行元素提取,既完成包裝的組合設計,又讓孩子們體會到邊吃邊玩的樂趣,啟發了孩子的智力,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結語
所謂包裝,最基本的便是保護產品的功能,尤其是對于兒童這一類認知能力不夠成熟的弱勢群體,我們更應該在看重兒童食品包裝趣味性的同時,多多關注包裝的首要功能,只有做好了本質的功能,我們才能談其它。兒童食品包裝如何既不失其趣味性,又符合包裝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值得研究與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曉娥.兒童食品包裝設計的新思路[J].淮北師范學院學報.2008.29.4
[2]王俊娜.兒童食品包裝的圖形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