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效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高鴻業版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到2014年已經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它是當今國內流行的一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數的財經院?;蜇斀泴I均開設有微觀經濟學課程,并指定了高鴻業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許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指定或默認這本書為參考書。另外,該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輔導手冊或練習題,極大地方便了教師出題或學生做作業。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學習手冊》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課后習題答案,還有補充練習,很多增加的習題是歷年的考研題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開發了數字考試系統,供高校使用。它還有針對教師的教學手冊。所以說這本教材是國內較權威的教材,一點不過。認真分析高鴻業版教材的理論知識結構和分析方法,對于幫助教師教和學生學都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理論上是很多的,比如:邊際效應分析,機會成本分析,微觀計量分析等。在課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紹的。它是在介紹了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理論分類和本質后,簡單地介紹了其分析方法,還與宏觀經濟學進行了對比。從學生最后的學習效果,學生對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論還是不理解或者記不住,但對其核心的分析方法——邊際效應——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最終目標,是理解和掌握教科書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經濟學的素養是學會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廠商的行為。因此,有必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歷年考生在考試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尋找讓考生快速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一條捷徑。那就是濃縮在各章節中出現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練出來,并把各個理論揉進去。這種分析方法可以簡單地稱為“邊際補償”分析方法。這是結合了邊際效應分析方法和無差異曲線而得出的。
提到“補償”一詞,一定會聯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費者理論中的補償需求曲線。是的,邊際補償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這里的補償需求曲線的啟發。希克斯在《價值與資本》中極力推崇和宣傳無差異曲線,強調物品的替代和互補性。這里的補償有替代的含義。也正是受這個啟發,借用“補償”一詞,把“邊際補償”分析當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來,從第三章消費者理論,第四章生產者理論,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論來說明邊際補償的分析方法及體現。
二、微觀經濟學的四個發展階段
在講微觀經濟學的脈絡之前,先看看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弄清楚了它的發展,才知道教材上對應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識點,如何聯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觀經濟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微觀夾雜在宏觀中的階段(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這時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宏觀與微觀是混在一起的?,F代微觀經濟學拋棄了勞動價值論,把生產費用學說和稍晚的邊際效用價值學說作為開端。其中,德國人戈森提出邊際效用遞減,與將貨幣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單位貨幣的效用要相等。這兩個規律稱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們構成了現代微觀經濟學消費理論的重要淵源。
第二階段,奠定基礎的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由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向壟斷競爭過渡,經濟危機不斷發生,研究開始同時關注供給和需求。這一時期的微觀經濟學主要是奧地利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和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理論。其中,奧地利學派的效用理論與以前效用價值的區別是加入了“稀少性”。馬歇爾主要是將邊際效用理論與供求論和生產費用論相混合,重視邊際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競爭為前提的。
第三階段,體系初步形成,開始獨立發展的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對廠商理論的發展,補充了微觀經濟的體系。廠商理論就是在不同的壟斷或競爭條件下,廠商的產品價格與產量如何決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張伯倫和羅賓遜。特里芬(1940)提出以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作為必要條件。??怂?1939)利用了馬歇爾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無差異曲線,提出邊際替代率,揚棄了基數效用,豐富了福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內容,由此,微觀經濟學建立起了獨立的體系。
第四階段,發展和演變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高鴻業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個階段。微觀經濟學總體上是主觀效用價值論,從基數效用到序數效用的轉變,廠商理論的建立,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形成。要說明的是,英國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紹了無差異曲線,沒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無差異曲線,建立起序數效用為特征的主觀價值理論,但它只是簡單比較效用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計算組合的效用差額是多少,它有意、法語兩個版本,傳播仍然不廣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齊茨、希克斯和艾倫推動了無差異曲線的應用,希克斯將邊際效用理論轉變成了無差異曲線,計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為邊際替代率。這樣就替換下了基數效用論里面的邊際效用概念。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替換為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三、無差異曲線的特征及補償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經濟學教書》(法文版1909年)應算作對消費者需求學說的一個經典論述。任何現代的研究應該從這里開始。為了研究有關聯的商品,帕累托從埃奇沃斯那里借鑒一種幾何學方法——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是??怂箻O力推崇的,它是微觀經濟學中經典的分析工具。無差異曲線上每個點都表示一個相同的總效用,它是由線上兩種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帶來的,數量組合不一樣,但是總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線、直線、或者垂直形??傂в们€表示商品組合的效用,當x與y的數量增加,必然出現較高的總效用。只有這些移動是互相補償的——x增加而y減少,或x減少而y增加,無差異曲線才不會變動。通過無差異曲線上的任何一點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義,個人為了補償一小單位的損失,需要有某一數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損失,應等于得到某一數量y帶來的效用。它離原點越近,總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費者可以為商品組合的偏好排序。這和中國歷史上的多多益善有點相似。離原點越遠的商品組合越多,總效用就越大。提出邊際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斯樂特斯基。這叫做邊際替代率。邊際替代率的定義是恰好足以補償消費者損失一個邊際單位X的Y的數量。根據規則,無差異曲線是對軸線突出的,用術語來說可稱為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當支出分配在兩種或多種商品上時,以下一點是必須的,即相等的市場價值之間的可能替代不應導致消費者達到較好的位置。
消費者剩余原創人是杜普伊特,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必須以消費者為獲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犧牲作為衡量該物效用的標準。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為基礎。馬歇爾和杜普伊特一樣,認為效用的收獲是消費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對該物付出的價格與其實際對該物支出的價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費剩余的辦法是把它當作一種因價格而下降的結果。以貨幣收入計算消費者所得的收獲,或者還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補償變化,也就是收入的變化正好抵消價格的下降,使得消費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邊際補償分析在消費者理論中的應用
所謂“邊際”是指價格或數量變動一個單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數量變動一個單位。數量用x表示,那么,邊際增加相當于x=1;補償的含義,顧名思義,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來補償,如果把失去當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與收益是相比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換回前者,原來的收益變成了現在的成本,成本相應地成了收益。所以,補償既可以當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價。比如,這里甲有兩個香蕉,乙有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同意用2個香蕉換一個蘋果。那么,甲想得到一個蘋果(邊際增加),就要放棄2個香蕉(成本或代價),一個蘋果是對2個香蕉的補償。以上是對邊際補償較為直觀的理解。下面繼續分析消費者理論中的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說明邊際補償是怎么應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種商品,比如蘋果,用橫軸表示,價格為p1=2,x2表示第二種商品,比如香蕉,用縱軸表示,價格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換條件,2個香蕉換1個蘋果,交換率為2,經濟上叫做邊際替代率為2,即: 。 實際上,它表示市場上的相對價格,顯然,蘋果的價格要比香蕉的價格貴,正好是2倍。表示為 ,這也正好是預算線的斜率,所以,預算線也叫做價格線,因為它是價格之比。如果收入為M,收入全部用來對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項得: ,由x2對x1求導數,可得 ,同樣,移項可得: ,這可以看作消費者消費x1的邊際成本。從機會成本來看,消費者增加1單位的x1,將會損失 的x2。 這個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樣,市場上的交換比率與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之比相等。如下圖1,AB表示預算線,兩種商品市場交換比率正好為預算線的斜率,也就是相對價格之比,假設收入M=1元,OA=1,OB=2,那么,邊際補償在這里可以理解為,為了得到橫軸上表示的一個蘋果,必須放棄2個香蕉,反過來,放棄了2個香蕉,必須用1個蘋果作為補償。
從無差異曲線來看,u=u(x1,x2),由于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效用一樣,所以,無差異曲線可以寫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這個式子可以理解為消費者消費x1的邊際收益,為了增加1單位的x1消費,必須放棄 的x2,當邊際效用之比等于價格之比時,消費點位于均衡點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費點位于A時,價格之比小于邊際效用之比,即邊際成本小于邊際收益,增加x1的消費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費,減少x2的消費。反之,消費點位于B點時,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消費者會減少x1的消費。
五、邊際補償分析在生產者理論中的運用
求解生產者均衡要涉及兩個工具,一是相對價格曲線,它是總產值或總收入。另一個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它是無數個商品組合點的連線。要得出最優的生產點或商品組合點。先分析成本線。如果用m表示這個總產值或總收入,兩個產品的價格分別是P1和P2,則收入函數為:x1p1+x2p2=m,此式確定了x2和x1之間的函數關系,即 ,它的幾何表示為相對價格曲線,與消費者的預算線是一致的。斜率為 ,對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為x2和x1之間的交換率,x1可以交換到 ,交換就意味著補償。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如果x1=1,則x1的邊際收益為x2。
現在考慮生產函數,假設企業家使用單一投入c,來生產兩種商品x1和x2,則生產的隱函數為H(x1,x2,c)=0,顯成本函數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兩種產出的函數。產品轉換曲線表示在給定投入C時,生產商品組合的圓圈。假如固定投入c,為了獲得更多的x2就要放棄x1,假設分別生產這兩種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幾何上,負的斜率定義為邊際轉換率, ,假設成本為c為既定,對成本函數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邊際成本。既然dc=0,所以,兩種商品的邊際轉換率等于x1的邊際成本與x2的邊際成本之比,即 。邊際成本之比,相當于邊際機會成本,表示生產1單位x1的機會成本是 ,假如邊際成本之比為2,即生產1單位的x1將損失2單位的x2,或者說2單位的x2可以補償1單位的x1。當邊際成本與價格之比相等時,商品組合點正好位于E點,如圖2。假設生產點位于A點,邊際成本將小于邊際收益,就應該增加x1的生產。反之位于B點,需要減少x的生產。
六、小結
均衡價格理論、廠商理論和分配理論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福利經濟學也加入進來。由均衡價格可以引伸出個別市場或個別商品的需求與供給問題。顯然,微觀經濟學不僅僅孤立地研究個別單位或個別市場的運行,還非常注重這些單位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所以,學習微觀經濟學,既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怂乖凇秲r值與資本》一書中,極力推崇和大力發揮帕累托的以“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等概念為基礎的“一般均衡理論”。其后,一般均衡理論和無差異曲線在英、美經濟學界廣泛應用。??怂乖谝撝姓f:“但我相信,我寫成的是一本書。這樣說的根據不在于論題的統一,而在于方法的統一。我相信我很幸運地找到了一種可以應用于廣泛的經濟問題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們可理解為,學習微觀經濟學,本質上在學習一種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從??怂箤o差異曲線和一般均衡理論的運用來看,正是具有“邊際補償”分析的特點。在價格給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組合,從而保持效用不變,通過邊際補償方法的運用,同時,也滿足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的原則,從而找到個別市場,從而相互聯系市場的均衡點。這也是我們看到的資源最適度配置的結果。
作者簡介:
1.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教學模式
針對應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小組式分組教學,即構建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式教學模式,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這種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將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的專業和班級打亂,征求學生意愿的同時(可以由學生先提出申請),分別進行高等數學和英語的水平測試,按照學生的基礎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課小組,并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位于第Ⅰ象限的學生,他們的數學功底較深厚,但英語的水平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授課教師可以選用國內的稍難教材,例如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教程,鑒于學生的英語水平薄弱的情況,僅對學生介紹名詞的英文,作為理解課程的有益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比如,講授成本理論過程中,共涉及短期總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邊際成本(SM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AVC),總固定成本(TFC)等十余個名詞。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記住這些名詞,并且還要能夠理解這些成本名詞背后代表的數學意義,要能夠推導公式,并運用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名詞一下子讓學生都記住,并且能夠自己推導和計算,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告訴學生這些概念的英文字母表達其實是其英文名稱的縮寫,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例如,短期總成本的英文是Short-runTotalCost,因此用其英文縮寫STC來表示。經過多年的教學反饋,這樣講解后,學生普遍反映對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得更勞了。在考核上可以以論文和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位于第Ⅱ象限的學生,他們的不僅數學基礎好,而且有著過硬的英語基礎,對于這樣的學生,授課教師可以選用原版稍難的國外經典教材授課,不僅使得學生有更寬闊的眼界,而且原汁原味的外文經典教材還可以讓學生加強對于微觀經濟學專業知識的理解。這部分學生往往學習意愿都很強,授課教師在課下可以布置一些研究熱點和經典的微觀經濟學外文文獻給學生閱讀,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己朔绞缴峡梢砸哉撐淖鳛榻Y課方式,并鼓勵學生撰寫外文論文,授課教師挑選出好的論文可以加以修改后,推薦發表。位于第Ⅲ象限的學生,其特點是無論數學和外語的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往往比較低。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選用一些比較簡單,案例量更大的教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時,分成若干討論組,運用更多的案例討論形式,讓學生的參與度增加,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己藭r,教師可以采用讀書筆記和討論作業的形式來進行。綜上所述,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方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和興趣都將有所很大的提升。位于第Ⅳ象限的學生,他們的特點是英語功底深厚,但數學水平不高,針對這樣的學生,授課教師可以選用國外經典但內容較簡單的教材,例如曼昆原版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教材,就非常適合。這樣學生不僅能體會原汁原味的國外經典教材,同時由于該教材深入淺出,模型較少,案例較多,注重經濟學思想培養,非常適合英語基礎好,而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己藭r,教師可以利用外文試卷和讀書筆記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考核。
2.構建批判式創新思維
培養模式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源動力。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份子,應用型大學的學生有必要肩負起建設國家、復興民族的重任。因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顯得刻不容緩。筆者提出的構建創新思維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講經典理論本身的束縛,而將經典理論的來龍去脈悉數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理論的產生過程和演進的路徑,并在其中穿插介紹其他非經典學派的觀點,從而將經濟理論的全貌展現給學生,而非以往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的理論本身。在授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教師精選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自主地找尋問題。授課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教師講解完理論的外延和內涵的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教師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課后學生根據課堂討論的結果撰寫讀書筆記,幫助更好地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同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個人觀點,定期集中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創新。
3.構建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
近年來,案例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應用型高校的學生更加注重實踐精神的培養,因而案例教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構建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首先,授課教師要選取適當的案例做成多媒體課件。因為低年級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會閱歷,較少地接觸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選取案例時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多選取身邊的案例,如政府報告、熱點話題、新聞報道等等,這樣才能讓他們產生共鳴。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盡可能地還原事件原貌,既節省了時間,又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學生因為缺乏對案例背景的了解,而產生誤解和誤判。其次,教師起到一個啟發誘導的作用,不直接說出結論,而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想法和結論,然后組織討論,讓學生體會暢所欲言的氣氛,教師和學生之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師通過總結,將微觀經濟學經典的理論引出,并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精心的點評,學生可以課下根據討論的結果完成相關的討論作業。這樣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成為了引導者,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自主性學習的動力加強。
二、總結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改進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這一課程本身內容較多,且覆蓋面較廣,涉及知識點和專業術語較多,一些概念和理論分析過于抽象且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在學習微觀經濟學課程時學習興趣不濃,對于這一經濟學理論體系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又由于這一課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級開設,對于剛剛入學的大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微觀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微觀經濟學內容多,難度大
微觀經濟學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和知識點較多,許多概念和術語比較抽象和晦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學習熱情不高。在學習消費者理論的核心概念效用時,一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效用本身實質上是主觀心理分析,無法數量化,因而不能簡單通過數量進行比較,而消費理論又要計算比較效用程度大小,從而推導出消費規律和特征,在這一點上學生感到難于理解和分析。在整個微觀內容體系中,這樣的抽象概念還有很多,諸如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等經濟學中經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學生理解起來也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往往認為微觀經濟學不好學也學不好,進而不愿意學,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無法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2.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輕視微觀經濟學的學習
雖然微觀經濟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但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輕視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微觀經濟學本身理論性較強,一些理論觀點、基本概念和分析過程又比較抽象難懂,使學生對這一理論不夠重視,認為其只是抽象的語言描述,缺乏實用性,與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學習關系不大,對其就業沒有直接的幫助。這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時間投入,使得學生消極對待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低,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只是應付考試,學習效果差。
3.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
微觀經濟學一般在大一和大二開設,很多新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還停留在高中時代,不會自我學習和主動學習,往往只是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不思考,課后也不及時復習和總結,整個學習過程不努力,表現為被動地聽課和學習,更不會進一步閱讀經濟類相關書籍和進行課外拓展。4.教師缺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經常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很難主動學習,不能拓寬知識面,更不能開展創新性學習。盡管多媒體教學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廣為采用,改進了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在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此外,部分教師備課不充分,授課形式和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性,教師講課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提高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建議
1.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吸引學生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從多角度強化知識的傳授和講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一,大量運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優點在于將理論聯系實際,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案例的選取和使用要注重現實性和相關性,避免空洞化,盡量選取社會生活及日常生活中與課程主要內容緊密相關的案例,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際給出案例,從而有效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理論現實性和應用性。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多進行講解,而應主要由學生就案例分析內容、闡述觀點或提出問題,也可組織學生結合案例進行分組討論,要注重運用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第二,善于啟發教學。啟發教學可有效吸引學生聽課,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和學習興趣,因而要重視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要側重引導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啟發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列舉生活中的一些經濟現象,然后引導和啟發學生就經濟現象分析其中所表現出的經濟理論和規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經濟學思維習慣,體會到經濟理論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第三,重視課堂考核,考核方式多樣。課堂隨機考核在教學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要重視課堂考核,并運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通過課堂發言、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可以督促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和訓練,而不僅僅是在考試的前幾天突擊復習,使學生能牢牢掌握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體系和基本知識點。第四,將傳統板書授課方法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法結合使用,不可偏廢一方。傳統板書授課方式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各有優缺點,要將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用于課堂教學活動。現代多媒體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和信息,特別適合進行案例教學和討論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多媒體,特別是不能流于多媒體表現形式而忽視內容講授。
2.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加強重難點和基礎知識的講授
微觀經濟學內容涵蓋面較廣,涉及知識點較多,加之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第一,根據微觀經濟學主要內容體系和結構安排,在教學內容與時間的安排上應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重點講解供求理論及應用、均衡價格理論及應用、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等基礎知識,做到精講并講透。其他內容可以簡單進行介紹,或者以課外作業形式要求學生自己閱讀,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經濟學相關的財經類文獻,并進行簡單分析,從而加深對經濟學的了解,增強對經濟學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通過講授內容的調整和優化,力求培養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克服學習障礙和心理畏難情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第二,側重基本理論內容的講授,淡化數學內容的講授。盡管數學知識已經大量運用于經濟學理論,用以推導、證明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原理,眾多的經濟學教材和著作利用數學工具展開邏輯推理,建立數學模型并展開實證分析,以研究經濟活動中不同變量的數量特征、相互關系及其變化趨勢,借以總結歸納出普遍規律。但是,經濟學畢竟是一門社會科學,并不是自然科學,數學對人的經濟活動規律的分析和刻畫大多是難以成立的。因此,數學知識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有限的,不能無限擴展和任意使用。另外,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大多在大一和大二年級開設,很多新生是文科生,數學基礎并不好,更增加了學習難度。因此,對于初次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學習理解基本理論和原理,掌握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假設前提,并能借以分析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講授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規律,強調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特點,淡化數學方面的講授,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只是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對于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有必要改進、改革目前的教學方法、手段。要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激發學生積極學習和主動學習;同時,努力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加強重點難點的講授和訓練;在講授中,要注重理論分析和現實問題分析緊密結合,學以致用,提高經濟學理論的現實分析力和解釋力。如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較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李錄青.淺議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改進[J].當代教育論壇,2007(06).
[2]魏布誼.工商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
[3]李丹.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專業西方經濟學教改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1(04).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rangement,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it only studies a single consumer's conditions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contacts macroeconomic issues to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not associates price elasticity to consider the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s.
關鍵詞: 消費者行為理論;效用最大化;邊際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經濟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主要探討消費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滿足程度。具體包括了邊際效用分析法和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其中邊際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數學中原函數(總效用函數)的一階導函數(邊際效用函數)的值為零時,原函數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論證了消費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消費某種商品要取得總效用最大的條件是邊際效用為零。即邊際效用為零時的商品消費量能夠保證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對此結論,本文認為:對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分析外,還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廣泛的環境中考察,這樣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觀、更加實際的結論。
1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具體內容
1.1 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邊際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經濟學把消費者消費商品所獲得的滿足程度稱為效用。效用理論包括了基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數效用論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礎上發展了邊際效用分析方法。依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下(如表1)是一個消費者消費一種商品的效用表。
單純從數學角度分析:當一個連續函數的一階導函數的值為零時,該函數能夠取到最大值[實際上,MU=(TU)']。按照這一數學結論,在假設TU函數為連續函數的前提下,當MU=0時,消費者獲得的總效用TU為最大。從上表的情況來看,當消費者的消費數量為5時,消費者得到最大的總效用20。
1.2 基本作圖根據以上表格,傳統教課書作出了MU曲線和TU曲線,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當消費量Q=5時,MU=0,同時,TU取得最大值14。
2對傳統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思考及修正
2.1 對邊際效用(消費量)和總效用曲線圖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據上表一可知,實際上能滿足總效用TU的值為最大的消費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銷售量為4到5這個階段存在一個總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臺期。所以,嚴格來講,TU函數的圖象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拋物線,而是在拋物線的頂端應該有一條平行于Q軸的線段AB,如圖2。圖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費量、邊際效用和總效用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對消費者總效用最大化條件的思考及修正從表1和圖2能夠看出,消費者總效用最大(14)時的消費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觀經濟學其他理論結合起來分析,總效用最大時的消費量則有不同的結論。
2.2.1 單純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消費者在4這個點上已經實現了總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繼續消費第5個商品,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由于第5個商品的邊際效用為0,,則意味著消費者消費第5個商品所增加的效用為零,亦即第5個商品的消費沒有給消費者帶來任何效用。同時消費者在消費第5個商品時,必然投入了貨幣和時間,增加了無謂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正是從這個角度考慮,消費者的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
2.2.2 由于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假設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費者的需求量和廠商的供給量相等,從商品價格彈性理論和廠商所生產產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該廠商生產(銷售)的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甚或無彈性,并且該產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沒有,則意味著該廠商有能力在產品質量不變的前提下向市場(消費者)索要更高的價格,廠商向市場提供更多產品則會牟取更大的超額利潤。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廠商最優的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
2.2.3 結合供求定律并從消費者收入效應的角度來看,廠商的最優生產(銷售)量應該為5。這是因為當廠商生產并向市場投入更多的產品時,既市場供給量加大時,依據供求定律,產品的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產品價格的下降意味著在消費者收入既定的條件約束下,消費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貨幣會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應: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收入不變但其實際購買力增加)。
2.2.4 單純從廠商的角度來考慮,消費者最優消費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保證消費者總效用為最大的基礎上,廠商生產(銷售)更多的產品意味著廠商在生產技術不變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這意味著生產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更大損耗。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假設廠商生產的根本目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利潤最大化首先要滿足的必要條件則是成本最小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純從廠商角度考慮,其最優的生產(銷售)量為4,而并不是大多數傳統教材中認為的5。
2.2.5 拋開以上三種考慮角度,單純站在宏觀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分析,廠商的最優生產(銷售)量應該為4。這是因為在銷售量為4時,市場已經飽和,供求平衡。如果廠商繼續生產同時消費者繼續消費,不但意味著廠商自身生產成本和固定資產損耗加大,消費者消費商品產生負效用之外,而且意味著資源配置的低效和無效。多生產一單位產品(生產量從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產要素可以在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下配置到能夠更有效利用該生產要素的生產上去,最終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綜上所述,對西方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探討不能僅僅局限在消費者自身的角度來思考,而應該同時結合宏微觀經濟學中的其他相關理論綜合進行考慮,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宏微觀經濟理論的融合,不至于讓人們產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完全割裂和西方經濟學中各個理論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這樣,對具體經濟問題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的結論。
參考文獻:
(一)課程的系統性
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作為微觀經濟學的經典教材,十分適合本科生學習。該教材共有11章。首先簡單介紹西方經濟學.然后介紹了消費者理論(包括需求、供給理論、均衡價格和效用論),生產者理論(包括生產論和成本論)。接下來講述不同市場結構下生產者如何生產和定價,包括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以及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最后,在介紹一般均衡的經濟效率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市場失靈和政府應如何行使職能避免這一情況。整個微觀經濟學理論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二)理論的抽象性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對抽象思維有較高的要求。比如,在課程中廣泛使用的彈性這一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很難理解其含義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理論,如寡頭壟斷理論、市場失靈等在現實中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案例來解釋。再者,屬于社會科學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并非如自然科學一般可以在實驗室再現,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圖形分析
使用頻繁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為主,并結合定性分析,其理論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變化較多,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經濟學理論的求證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數學知識推導得出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程度,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掌握這些也有一定的難度。第三,微觀經濟學課程中使用大量的圖形來說明變量之間的關系及變化過程,很多圖形比較相似,學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本科階段的微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切合實際的案例
比較少微觀經濟學是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及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逐步建立起來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國家的經濟案列,缺少對于亞洲特別是我國當前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案例(如土地價格、房地產行業問題等)。這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案例的理解有距離感,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不夠深入,很難運用所學理論解釋現實的經濟問題。
(二)課時相較于內容偏少
從教學時間的安排來看,相對于這一課程的特點、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48學時較為緊張。學生往往要在一堂課掌握近一章的內容。即使課前進行了預習,學生完全吸收課堂內容難度也較大。這就導致前一章內容還未掌握好,教師已進入下一章趕教學進度。由于課程內容的連貫性,學生往往陷入囫圇吞棗的惡性循環,教學和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由于教學的評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試為主,這就決定了學生以書本為主、教師以應試為主,從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作為解釋現實問題的經濟理論,其初衷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服務的。因此,對于理論的學習并不僅僅是弄懂數學公式的推導,或是概念的死記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學會應用已掌握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并嘗試給出解決途徑和方法。
三、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結合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以上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提高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質量。
(一)精心設計課堂內容
由于微觀經濟學內容龐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包括如何引入話題,如何突出重點、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學生提出問題等。遵循由淺入深、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踐的原則,讓學生既能緊扣課本地掌握重點知識點,又能從抽象理論中體會其真正含義。講課過程中,以價格決定機制為主線,讓各章內容貫穿于這一體系當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有一條明確的主線。
(二)豐富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點
對教材進行梳理、歸納,通過動畫、短片、圖片等形式引入課堂內容,并通過課件的制作使學生清晰微觀經濟學理論脈絡、重點概念、定理等內容,加強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往往節省了大量的畫圖時間,且能夠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變量的變化過程及相互間的影響,教會學生如何看圖、看表。其次,加強課堂互動。微觀經濟學課程本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從提出和分析現實經濟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入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信息雙向交流過程能夠將枯燥的理論講解轉化為活躍的理論討論,并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實驗教學;微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
0引言
構筑于經濟理性與均衡分析假定之上的傳統經濟學通常被視為一門不可實驗的學科。正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在著名的《經濟學》(SamuelsonandNordhaus,1985)中所說:“可控性的實驗室是測算出經濟規律的一種可行方法,然而,經濟學家們還不能像化學家或生物學家那樣做受控實驗,因為控制其他重要因素對經濟學家來說并非易事。所以總的來說,他們只能是像天文學家或氣象學家那樣,滿足于觀察而已[1]?!比欢S著人類經濟活動的日趨復雜與多樣性,對經濟世界的認識同樣也在不斷更新和提高,以新古典理論為核心的主流經濟學同樣受到了來自現實經濟世界的各種沖擊與挑戰。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DanielKahneman和VernonL.Smith教授,標志著實驗方法和實驗經濟學已經被主流經濟學界認可,從而推翻了有關經濟學研究不可實驗的論斷。隨著產業組織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和博弈論等經濟學新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的出現,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嘗試用實驗方法來認識多重選擇的不同均衡結果,相關的實驗技術也隨之發展起來,經濟學開始步入了實驗時代[2]。在實驗方法進入經濟學研究視野的同時,實驗在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實驗、分析實驗等環節,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理論,也可以親自證實或證偽理論,加深對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引發學生對經濟理論與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微觀經濟學作為我國當前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長期以來一直以理論教學為主,是否可以將目前流行的實驗方法引入教學當中?如何讓學生鞏固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進而提高其綜合專業素質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從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對微觀經濟學為何要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領域以及基本原則等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未來經管類專業微觀經濟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1微觀經濟學為何要進行實驗教學
19世紀70年代初,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經濟學家萊昂·瓦爾拉斯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提出主觀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方法,對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費用價值理論提出了質疑和否定,掀起了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的“邊際主義革命”,隨著19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代表作《經濟學原理》出版,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這也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新古典經濟學在繼承古典經濟學有關自利經濟人假說的基礎上,通過定義一個更加清晰化、統一化的具有經濟理性的行為個體,將數理方法引入到經濟學研究框架之中以強化經濟學理論推理的嚴謹性,建立起了一套描述個體經濟決策行為的理論和均衡分析體系,使經濟學的研究建立起了統一的分析范式[3],也形成了以消費者行為理論、企業生產和成本理論、要素價格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為主體的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然而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和演變,經濟學研究領域逐漸超出了傳統經濟學的范疇,作為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假設和分析方法也日益遭到人們的質疑和挑戰。主流經濟理論受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基于的理性選擇假定暗示著決策個體或群體具有行為的同質性(均是最大化的自利行為)。這種假定由于忽略了真實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差異特征和不同條件下認識的差異性,意味著作為基本理論前提的理性人假定在這種情況下是失效的,導致了主流理論的適用性大打折扣[4]。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行為經濟學將個體行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將理性假定下個體行為的同質性作為異質性行為的一種特殊情形,增強了對新問題和新趨勢的解釋和預測能力[5]。此外,在傳統經濟學的研究體系中,理論假說也需要通過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來判斷真偽。通過觀察現實發生的經濟現象,從中獲取實地數據是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而實地數據獲取的不可重復性、缺乏可控性和難度較大等特點使傳統經濟學很難獲得理論驗證所需的全部有效數據,影響了經濟理論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將實驗作為科學研究方法引入經濟學后,利用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的優勢,彌補了經濟學實證方法的缺陷,豐富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實驗在擴展理論、檢驗理論以及發現新理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大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同時,在經濟理論的教學方面,課堂實驗也發揮著傳統理論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作用。構建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上的微觀經濟學這門理論經濟學課程,由于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抽象的特性,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靜態分析方法或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講授過程中充滿了大量的數學模型和公式,導致學生面對理論講授倍感抽象和晦澀難懂,而且這些運用數學知識推導出的結論雖然在理論上符合邏輯,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得不到驗證或與實際不符,理論與實際的脫離使學生只能應付于相關結論的機械性記憶,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驗的方法則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實驗方法在理論教學中的運用,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理論所闡述的經濟運行,親自去證實或證偽一個理論,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因此,無論是從微觀經濟學學科自身的發展趨勢還是從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看,將實驗引入到微觀經濟學課堂中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2實驗教學在微觀經濟學中的應用領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系統介紹實驗經濟學的文獻和專著大量涌現,實驗經濟學逐步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規范和標準,實驗方法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研究之中。根據AlvinRoth教授的說法,實驗方法主要用于3個方面:“與理論家對話”(speaktotheorists),“尋找事實”(searchforfacts),“在君主耳邊低語”(whisperintheearsofprinces)[6]。這3種情況,分別代表著實驗方法在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發現新的理論和為公共政策決策提供參考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實驗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在經濟學教學領域。最早的有記錄的經濟學實驗可以追溯到1948年張伯倫在哈佛大學課堂上進行的市場供求實驗,引起人們對經濟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方法的興趣?;仡檶嶒灲洕鷮W的發展歷程,實驗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主要集中在3個領域的運用:市場理論、博弈論和個人選擇理論。因此實驗教學在微觀經濟學課堂中應用也主要集中于這3個領域。
2.1市場實驗
市場理論實驗是西方經濟學家進行的最早的一類經濟學實驗。1948年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報告了他的第一個市場實驗。他在哈佛大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填寫標記著價值和成本的紙牌,導出了這一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函數。在這個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允許在教室自由活動,并以分散化的方式與其他人協商。盡管市場結構是競爭性的,但是張伯倫發現實驗交易的數量大于由供求曲線相交所確定的均衡數量,實驗結果顯著地偏離了競爭性市場的預測[7]。此后,以學生身份參加這次實驗的弗農·史密斯對實驗方法產生了極大興趣。他認為張伯倫讓學生在教室四處走動所發生的分散化交易不是檢驗完全競爭理論的合適制度環境。為此史密斯設計了一個“雙向拍賣”實驗制度作為替代方案,他證明了這樣的市場能收斂到有效的、競爭性的結果。此后市場實驗的方法除了被廣泛應用于產業組織有關問題的研究,還進一步延伸到了勞動力市場、國際貿易市場和證券市場等領域,成為經濟學實驗中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
從微觀經濟學教學的角度來看,市場實驗主要可以應用于微觀經濟學市場結構理論這部分教學內容,通過開展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等課堂實驗,讓學生扮演廠商和消費者,在課堂模擬不同市場結構的交易過程,親身體驗不同市場結構下廠商的決策行為模式,感受和認識供求機制相互作用形成市場均衡的過程,發現不同市場結構之間的異同,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模型的結論,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和掌握。
2.2博弈實驗
博弈論又稱對策論或游戲論,隨著博弈理論在經濟學研究中地位的日益突出,實驗方法的運用也日益受到重視,這是因為實驗方法能夠用于檢驗博弈對局人的真實行為,并對博弈理論的預測能力和適用范圍進行評價和界定。實驗經濟學家將博弈規則轉換為環境和制度,通過觀測實驗被試對象的決策行為來檢驗博弈理論對均衡預期的正確性[8]。囚徒困境、最后通牒、公共產品是實驗方法在博弈論領域運用得最多的3個方向。此外,隨著維克里在1961年第一個用博弈公式解決了獨立私人價值拍賣模型,拍賣理論引起了越來越多博弈論研究者的關注,而史密斯首次通過實驗的方法檢驗了這些拍賣理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博弈游戲親身感受囚徒困境這一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加強學生對占優策略、納什均衡等概念的感性認識。還可以通過模擬“最后通牒博弈”的實驗環境,讓學生通過參加博弈實驗,進一步加深對理性人假設的認識,發現理性人假設的不足,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遠非主流經濟學所謂的“理性經濟人”所能涵蓋,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拉近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的距離,避免經濟學成為遠離現實的“黑板經濟學”[9]。
2.3個體選擇實驗
傳統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和自利性假設的邏輯推論,是個體能夠在穩定偏好下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來預估選擇結果及各種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在現實中,個體的選擇和決策往往與這些假設是不符的。由于個體偏好在自然環境中很難被觀察到,因此以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為代表的非主流選擇理論開始通過實驗的方法對個體選擇中經常出現的非理性行為進行分析,這類實驗多指不確定或風險情境下的個體偏好選擇問題的研究,主要針對所謂的“預期效用理論”而展開,實驗形式大多為“彩票”(lotteries)選擇實驗[10]。在個人選擇實驗中比較著名的實驗有阿萊(Allais,1953)設計的“阿萊悖論”實驗、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發展的有關“偏好逆轉”的實驗,以及Kahneman和Tversky(1979)有關“前景理論”的實驗[11]。因此,在中高級微觀經濟學的課程中可以通過模擬上述有關個體選擇行為實驗來驗證期望效用理論。讓學生參與實驗做出不確定條件下的個體決策,驗證、比較實驗結果和期望效用理論之間的偏離,進一步思考期望效用理論存在的問題。
3實驗教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經濟學實驗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驗,它通過選擇真實的行為人在模擬的實驗環境中進行實驗,因此實驗需要在程序、激勵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以實現實驗設計的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目標。弗農·史密斯通過總結大量的實驗設計的成功經驗,在1967年提出了價值誘導原則這一實驗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為了確保經濟實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他認為實驗設計必須滿足顯著性、支配性、隱私性與報酬的單調性等原則[12]。而實驗的方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應用到經濟學的課堂中,雖然實驗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不如研究型實驗要求的那么嚴格,但是同樣需要遵循這些經濟學實驗的基本原則。除此以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遵循正確處理輔課堂實驗與實驗室實驗、驗證型實驗與設計型實驗以及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關系等基本原則。
3.1價值誘導原則
價值誘導原則的核心是把實驗被試者置于同真實市場交易相似的模擬實驗環境中,在合理的實驗機制設計下,通過為被試者提供真實的物質激勵,考察其在物質激勵下的經濟行為,而將非經濟方面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的程度,這也是實驗經濟學同心理經濟學和其非實驗經濟學的重要區別[13]。在開展經濟學實驗時,要使具有不同特征的被試者能夠像真實的經濟人一樣做出行為決策,就需要采用價值誘導原則。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定的報酬(這種報酬既可以是貨幣獎勵,也可以是本身沒有內在價值的物品或服務,只要是被試者渴望得到的就行)實現對實驗參與人的控制,誘導實驗參與人發揮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個人先天性的特性盡可能與實驗無關。使用報酬手段誘發實驗參與人的特征應滿足單調性、顯著性、占有性3個條件。此外在實驗中一般要求對每個實驗參與者的所獲報酬保持隱私性,實驗者可以通過密封的紙條等方式讓每個被試者只知道自己從每一次行為決策中所能獲得的報酬。可見,價值誘導原則不僅是實驗經濟學在實驗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在課堂實驗教學中也同樣適用[14]。在微觀經濟學的課堂實驗中,除了可以使用一定的貨幣和物質報酬外,也可以使用本門課程的分數來作為激勵手段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做出決策。
3.2正確處理課堂實驗與研究型實驗的關系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進行實驗教學時,首先要認識到經濟學課堂實驗和研究型實驗的差別。研究型實驗主要是通過受控實驗對已有的經濟理論進行檢驗或通過實驗發現經濟規律。而課堂實驗的目標在于教學,因此需要從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出發來設計實驗,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教學條件以及不同層次的實驗對象,制定明確的實驗目標,確保實驗方法、實驗制度、實驗激勵等環節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證課堂實驗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并取得明顯的實驗效果,從而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
3.3正確處理課堂紙筆實驗與實驗室計算機實驗的關系
將實驗的方法應用于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簡便易操作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這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改變了過去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單向信息流動的狀態,形成了師生互動、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的雙向交流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從實驗工具來看,經濟學實驗主要可以分為紙筆實驗和計算機實驗兩種類型。在實驗經濟學發展的早期,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所有的實驗都是在教室或實驗室中通過紙、筆、黑板、時鐘等設備來進行。這種紙筆實驗最大的優勢在于實驗工具簡單,操作簡便,對場地沒有特別要求,在教室中就可以進行實驗,作為一種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驗開始依賴于計算機進行[15]。計算機實驗的優勢在于能夠提高實驗效率,通過使用計算機,被試者在進行決策和選擇時只需要填寫某個數字或者點擊一下鼠標即可完成,實驗結果也會迅速在計算機屏幕上精確地顯示出來。由于計算機實驗的進行一般需要在專門的標準實驗室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安排單獨的課時來進行實驗或者設置微觀經濟學的配套實驗課程(根據專業的不同,也可以在高年級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
3.4正確處理驗證型實驗與設計型實驗的關系
依據教學目標的高低和學生層次的不同,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開展實驗教學時可以將實驗分為驗證型實驗和設計型實驗兩種類型。驗證型實驗側重通過對課本上的經濟現象、經濟理論等進行驗證,使學生通過實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彌補對經濟理論和現象感性認識的不足,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是經濟學實驗教學中最為普遍的類型。但這種實驗形式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產生依賴性,只是被動的跟著老師的安排走,不利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操作和思考能力。設計型實驗是在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經過系統歸納并掌握了較強的實驗技能后,只給出實驗題目和要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實驗研究。設計型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實驗查閱文獻、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得到全面訓練和提高。設計型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高級形式和階段,比較適用于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學。
3.5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關系
教學方法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它不僅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理解與興趣。作為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論教學的目的在于夯實學生的經濟學基本理論功底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實驗教學則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判斷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但是又不能脫離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依存于理論教學的教學手段,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同樣如此。實驗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或教學手段,與課堂理論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的關系。因此,只有建立科學合理并能給予實驗教學以充分重視的經濟學教學體系,才能全面完成培養高素質經濟學人才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案例教學 微觀經濟學 應用
微觀經濟學是以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為基礎,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各種約束條件及諸多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將有限的資源加以最有效利用的學科。它將經濟理論和決策方法相結合,將邏輯分析方法和數學分析方法相結合,并廣泛運用數學知識來論證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比較抽象,因此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動性,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一、案例教學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
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一個真實情境或事件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情境或事件進行分析、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在20世紀二十年代首創。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教學方式,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闡釋抽象的理論知識的要點,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而且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對人思維的一種激發,是學習的內在動力。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外引課程,許多理論與我國的現實國情差異比較大,同時它的基本內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論和實證化原理,并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分析和數學論證,讓學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頭疼難懂。案例教學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讓它們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過聯系實際了解這些概念、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和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動力。例如在講授價格理論時,可以將去年網絡上出現的流行詞“蒜你狠”、“豆你玩”引入到課堂案例中進行討論、分析,會使學生發現微觀經濟學理論原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生對微觀經濟學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案例分析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開拓學生思維。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壑,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并能學以致用。微觀經濟學的知識原理不僅能夠解釋很多的社會經濟問題,也能解答很多和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事情。教師在引入案例時,可從多個層面給學生以引導,開拓其思維。例如在講授“機會成本”這個概念時,可以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討論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如何運用這一知識;又可以啟發學生從生自身的角度思考并討論“你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什么?在繼續深造和參加工作中如何選擇?”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三)案例教學有利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教育方式――應試教育,是以“填鴨式” 、“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師機械地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其后果是學生聽完就忘,或者只是靠死記硬背學習,而無法形成系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而案例教學則不同,案例教學往往是讓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通過案例分析討論,不僅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實際經濟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自主學習的思維方式。案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經濟問題的探索、歸納和推理,因而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能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和關鍵。
二、提高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的方式
案例教學對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科學地運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優勢。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要提高案例法教學效果,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不能重案例,而輕理論。
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全的,案例教學環節和理論教學環節應當相輔相成。理論教學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而案例教學則有助于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論的灌輸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案例教學將流于形式。并且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嚴密的邏輯推導以及知識推進的連貫性,這種連貫性是案例教學不能體現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不能顧此失彼,應使這兩種教學方法互相配合,以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案例選擇的典型性和時效性。
案例教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選擇恰當的案例。好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學理論的案例;同時又是具有時效性,能跟上時代的要求和反映當前經濟現狀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典型案例是指那些能夠充分說明相關理論,被反復引用,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象征意義的案例。例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這一概念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們的認識和理解,可以通過“鉆石與水的悖論”這一典型案例來說明。增強案例的時效性,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案例更新,保證授課內容的鮮活性。因此,在選擇微觀經濟學案例時應更多關注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中的熱點、焦點問題,以便將微觀經濟學原理與我國的經濟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寡頭壟斷”時,可以引入“京東、卓越、當當的圖書價格戰”這一既具有時效性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案例。
(下轉54頁)
(上接34頁)
(三)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關系。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再好的案例教學活動,學生如果不參與,就無法從中得到收獲。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收獲的大小,學生參與則是案例教學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承擔簡單的講授任務,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與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將西方經濟學理論用于實踐。案例教學不能都由老師“教”, 應當確立學生的“主角”地位,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不同意見的討論,把問題引向深入。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非常熟悉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應充分閱讀相關書籍和資料,注意知識的積累。同時,教師應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善于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主題進行,并在必要的時候對基本原理和理論知識進行提煉和總結。除在關鍵時刻予以正確引導外,還要善于歸納學生討論中的各種意見,適時地給予充分肯定,也可以闡明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保證良好的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教學相長。
三、結語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科學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方法,注重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合理互補,注重案例選擇的典型性和時效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這樣的手段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和較強的社會競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金Z,張毅.淺探管理經濟學案例互動教學[J].現代企業教育,2011(08)下期:138-139.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8-0213-02
《微觀經濟學》是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生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無論在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日后專業課程的學習方面,還是在學生思維方法培養和專業素養養成方面,均具有基礎性作用。因此,在教學目標達成度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如何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目標達成度
課程教學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環節,課程教學的質量是反映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制約著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起著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1]。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所能實現的程度。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參照之一;教學目標達成,說明教學活動有效,否則,即便是教學活動搞得“轟轟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學“活動”,而不能稱之為有效或高效的教學。
課程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過程的靈魂,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核心內容,對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測評無論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學過程的調整,還是對教學的引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評價功能。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包含一系列具體環節的動態過程,其中包括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與教學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斷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對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測評,可以為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2.反饋功能。根據控制論原理,教學既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需要依靠反饋進行自我控制。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目標進行測評能夠使教師根據測評結果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從而合理調控教學過程,甚至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目標達成差異情況調整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領功能。課程教學目標既為教師制定教學方案和設計教學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為學生的學習活動確定了方向。通過教學目標的測評,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到目標達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強化的環節,起到教學引領的作用。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了能夠讓學生正確理解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上與供求相關的基本概念,從微觀視角了解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并能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觀經濟規律的內在必然性,教學大綱主要涵蓋了均衡價格理論、效用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廠商均衡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等模塊。為了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分析,我們采用網上問卷的方式對國際貿易專業2012級和2013級兩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分別收回有效問卷148份和81份。問卷根據教學大綱,針對教學內容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設計問題,每個問題依據對具體內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較好、基本、較差和差5個等級的選項。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課程目標的達成具有以下特征:
1.課程教學總體上達到了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對大綱內容的掌握程度,課程教學基本達到了預設目標。就學生對各個模塊內容的總體學習情況來看,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較好和很好的學生所占比例達到35%以上的,占了大綱內容的47.0%;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較好和很好的學生所占比例達到30%以上的,占了大綱內容的62.7%;98%的大綱內容,基本掌握的學生所占比例為50%以上,掌握程度為較好和很好的學生所占比例為30%以上,二者之和為90%左右。
2.課程教學在不同模塊的達成度存在差異。就各個模塊的橫向比較來看,由于教學內容各個模塊在內容的難易程度、對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以及對數學語言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在教學目標達成程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達成度最高的是均衡價格理論,其次是效用論和廠商理論,達成度相對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論。對大綱內容掌握較好和很好的學生比例,均衡價格理論能夠達到40%左右,有些內容如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可以達到近60%;效用論和廠商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廠商均衡理論)能夠達到30%以上,有些內容如消費者均衡和廠商均衡條件可以達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論該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對大綱內容較差和差的學生比例,均衡價格理論均在6%以下,效用論和廠商理論均在15%以下(也有些內容如消費者均衡、壟斷廠商的均衡該比例僅為7%),收入分配理論大都在10%左右。
3.課程教學在不同年級的達成度存在差異。就不同年級的縱向比較來看,由于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氣不同,在教學目標達成程度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總體而言,2013級與2012級學生相比,對學習內容得掌握居中的學生比例較高,而位于好和差兩端的學生比例較低。對大綱內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約高5~10個百分點,但掌握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約要低5~15個百分點,掌握得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但2013級和2012級學生在對大綱內容不同模塊的達成程度差異,卻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論、效用論和廠商理論、均衡價格理論的達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目標達成度的具體途徑
基于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目標達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標達成度的提高尚有潛力可挖,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起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學習競爭機制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以教風促學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學識水平等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須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及其素質的提高,加強導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風促進良好的學風建設。教師要重視道德修養,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為、人格魅力在學風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3];教師還要不斷學習,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探索教學的科學規律,以自己淵博的知識魅力在學風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還要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學風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2.要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增加案例分析,滿足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學風形成,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夠的,如何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更加重要。著名學者江汛清在《與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務》中曾經提到:“21世紀是一個具有更廣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蓋面更廣大的”時代[4],在這樣的實時通訊時代、信息技術整合的時代,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專業基礎課,在協調好《微觀經濟學》和其他專業基礎課的關系的基礎上,要結合學科發展和前沿知識及時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針對內容較難、需要抽象思維的內容,要增加實際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又能夠對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的訓練,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轉變教學理念,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和自學習慣。教學理念貫穿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設計和教學目標確定等各環節,是外在教學行為的內在決定因素。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解惑答疑向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和自學能力轉變。教師要學會轉變角色,由過去傳統的單純知識和經驗傳授者轉變為知識傳授者與學生學習和發展動機的激發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學生科學學習方法和過程的示范者相結合[3]。在原有的課程作業、課題提問和小組討論等環節基礎上,根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可以由教師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和歸納總結。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指導學生采用發散、邏輯推理等思維方法去思考問題,引導學生不斷的突破以前的思維定勢,超越自我。
參考文獻:
[1]王民,鐘小敏.地理教學論[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2]趙金鳳.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測評研究與實踐[M].華中師范大學,2014:11-13.
1.教學模式層次單一
微觀經濟學有諸多假設,其中最著名的假設之一,就有理性預期的假設?,F實中我們也往往選擇這一假設,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往往忽略學生的基礎不同,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而假設認為他們是同質的,按照學生的平均狀況來進行教學。應用型大學的學生往往學業水平差距很大,尤其表現在科目上,偏科的學生很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之所以選擇經管類專業就是為了少學數學,甚至有的學生一提數學就反感。而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模型、數據、圖表,例如在效用理論中,確定最優購買數量時,甚至需要高等數學偏導數的知識。部分學生由于數學知識儲備不足,而導致對于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困難。這種簡單的同質性的教學模式,因為缺乏必要的層次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忽略創新思維的培養
近年來,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共識。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學生是否有創新精神,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應用型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創新型思維要重點進行滲透。然而,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應用型高校的教師選擇這種高速、便捷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因為多媒體不用在黑板上大量的書寫,所以省去了很多的課堂時間。老師可以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進一步地拓展講述的內容,信息量非常大。但這恰恰是多媒體教學的癥結所在,因為信息量大,授課教師急于將所查閱的資料,研究的動態盡可能全面地展示給學生,而缺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這就造成“填鴨式”的被動教學,老師在課堂上“一言到底”、“滿堂灌”,學生成了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不會學習,沒有批判,缺乏思考,這與我們提倡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初衷是完全背離的。
3.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經濟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學科。這也就注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只圍繞著經濟學科來開展,而應該是一門滿足多學科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而現實是,應用型高校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往往只考慮本學科的需要,很少考慮多學科交叉的需要。這就造成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缺少目的性和針對性,與實際聯系過少,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學生普遍反映,教學內容繁雜,難懂,假設過多,各章節之間內容聯系不夠緊密。由于微觀經濟學需要講解的內容很多,高校教師往往忽略講述這些難懂的理論在未來學習和工作中的作用,這就造成學生“學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局面。這勢必會造成學生為了得學分而學習,為了得高分而選擇做大量的習題。等學期一過,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就只剩下老師反復強調的那些模型和公式了,究竟為什么學習這門課程反而被忽視了。
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微觀經濟學課程模式構建的設想
1.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教學模式
針對應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小組式分組教學,即構建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式教學模式,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這種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將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的專業和班級打亂,征求學生意愿的同時(可以由學生先提出申請),分別進行高等數學和英語的水平測試,按照學生的基礎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課小組,并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
2.構建批判式創新思維培養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源動力。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份子,應用型大學的學生有必要肩負起建設國家、復興民族的重任。因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顯得刻不容緩。筆者提出的構建創新思維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講經典理論本身的束縛,而將經典理論的來龍去脈悉數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理論的產生過程和演進的路徑,并在其中穿插介紹其他非經典學派的觀點,從而將經濟理論的全貌展現給學生,而非以往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的理論本身。在授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教師精選的閱讀材料,讓學生自主地找尋問題。授課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教師講解完理論的外延和內涵的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教師啟發學生,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課后學生根據課堂討論的結果撰寫讀書筆記,幫助更好地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同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個人觀點,定期集中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創新。
3.構建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
近年來,案例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應用型高校的學生更加注重實踐精神的培養,因而案例教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構建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首先,授課教師要選取適當的案例做成多媒體課件。因為低年級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會閱歷,較少地接觸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選取案例時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多選取身邊的案例,如政府報告、熱點話題、新聞報道等等,這樣才能讓他們產生共鳴。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盡可能地還原事件原貌,既節省了時間,又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學生因為缺乏對案例背景的了解,而產生誤解和誤判。其次,教師起到一個啟發誘導的作用,不直接說出結論,而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想法和結論,然后組織討論,讓學生體會暢所欲言的氣氛,教師和學生之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師通過總結,將微觀經濟學經典的理論引出,并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精心的點評,學生可以課下根據討論的結果完成相關的討論作業。這樣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成為了引導者,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自主性學習的動力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