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防震減災專項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震減災專項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防震減災專項規劃

        第1篇: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甘肅省“十二五”隴藥產業發展規劃》

          到2015年,力爭使隴藥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隴藥種植業增加值達到15億元;隴藥加工業(工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隴藥流通業增加值達到25億元。

          藥源基地建設目標,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260萬畝,道地藥材良種普及率達到70%以上,隴藥種植業產值達到40億元以上;以企業為主體建立藥源基地,建成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等道地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10個;企業發展目標,培育3家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10家年銷售收入5―10億元的隴藥龍頭企業,15家年銷售收入2―5億元的骨干企業,力爭有5―6家醫藥企業上市;品牌培育目標,培育3―5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5―10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過億元、15―30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隴藥大品種,3―5個國內知名品牌;技術創新目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隴藥創新體系,力爭培育3―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1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1個隴藥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完成5―8個創新藥物的開發、10―15個現有重點中成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重點企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研發投入平均達到年銷售收入的3%左右。

        《甘肅省“十二五”應急體系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婦女發展規劃(2011―2020年)》

        《甘肅省“十二五”人力資源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

        《甘肅省梯田建設專項規劃 (2011―2015年)》

        《甘肅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隴藥產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小額擔保貸款工作發展規劃 》

        《甘肅省“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

        社會民生

        《甘肅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就業目標: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農村勞動力累計輸轉2200萬人次以上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左右。

        社會保障目標:全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94%,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73萬人、171萬人、152萬人和116萬人,全省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提前實現全覆蓋,職工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

        收入分配目標:“十二五”末,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長12%。5年減少貧困人口200萬人。返貧率控制在15%以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0%以下。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1200―1500元/月。

        《甘肅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十二五”末,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2753萬人以內,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3‰以內,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嬰兒死亡率降到9‰,孕產婦死亡率降到30/10萬,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3歲;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

        《甘肅省婦女發展規劃(2011―2020年)》

        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5/10萬以下;婦女常見病定期篩查率達到80%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消除女童輟學現象;女性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2.2%以下。

        農業發展

        《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末,農業增加值達到760億元,年均增長6%左右;糧食總產量 達到1100萬噸(22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力爭達到6000元;農產品加工實現增加值200億元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3200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

          《甘肅省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

        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億立方米,供水能力達到147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內,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9立方米,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60%;解決65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7%。

          《甘肅省梯田建設專項規劃 (2011―2015年)》

        2011-2015年新修高標準梯田750萬畝,平均每年150萬畝,人均梯田達到2.2畝。

        應急體系

        《甘肅省“十二五”應急體系規劃》

        自然災害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準確率提高到60%以上;重大流行年份控制在8%以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成災率控制在6‰以內;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1‰;重大沙塵暴監測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事故災難事件類。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礦商貿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7%;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10%以上;企業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環境事件降低20%。

        公共衛生事件類。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率達到100%,及時率和準確率達到100%。

        第2篇: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有關事宜的通知》(魯政辦字[2015]152號)文件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小學班額現狀:

        小學現有教學班12個,在校生443人,平均班額36.9,具體如下。

        一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91名學生,超班額班級:一(2)班46人。

        二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77名學生,不存在超班額現象。

        三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67名學生,不存在超班額現象。

        四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86名學生,不存在超班額現象。

        五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63名學生,不存在超班額現象。

        六年級現有2個教學班,69名學生,不存在超班額現象。

        二、任務目標:

        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嚴格按照“劃片招生、和諧發展、積極推進”的原則,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推進教育公平,嚴格審核入學手續,積極消除超班額現象。

        三、實施計劃:

        經核實,有原籍為常家村的兩名學生,因父母在新龍電化集團工作,現在新龍小區居住,學校將動員這兩名學生及家長,讓學生回常宋小學就讀。

        四、保障措施:

        (一)明確主體責任,實行目標責任制。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嚴格控制班額,做到有效而穩妥地消除超班額現象,做為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實現基礎教育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改革辦學體制機制。深刻認識嚴格控制班額的重要性,適宜班額是尊重教育規律、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基礎教育科學發展、有效發展的重要體現。班額過大,會加重老師的教學負擔,給學校管理帶來極大困難??刂瓢嗉壢藬担瑥募訌娏x務教育學籍信息化管理和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等方面入手,防止新“超班額”的出現。嚴格轉學異動手續,所有手續均報上級部門審批后進行。

        (三)創新名師名校長引進機制。開展分層次多樣化的教師培訓活動,開展“讀、研、寫、講”活動,提升校長、教師隊伍素質,致力于學習型團隊建設,激發教師教育教學的內動力。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促進師資科學、均衡配置,提高薄弱學校校長、教師隊伍素質。

        (四)提升防震減災、綠色環保、數字智能化標準。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認真做好內部設施配備等方面的提升改造工作,優化資源配置,讓學生接受更優質的現代化教育。

        (五)建立教育宣傳和督查考核機制。根據市教育局的要求,按照劃片招生的要求,以小學就近入學的基本方式,嚴格執行“劃片、就近、免試”入學的原則招生。加強對學校招生行為的監管,堅決落實義務教育“零擇校”政策,設立監督舉報平臺,接受社會監督。

        解決大班額工作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有關事宜的通知》(魯政辦字[2015]152號)文件要求,現將我街道基本情況及破解方案列舉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城區外來人員的逐年增多,我街道中小學班額逐漸擴大,大班額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幾個規模較大的學校更加突出,班級學生數每年有增無減。我街道現有中小學13處,超班額學校有9處,分別是建橋學校、西關初中、西關小學、北關小學、東關小學、師范附小、九巷小學、徐家小學和公孫小學。

        二、任務目標

        2016年開始,新建三處學校,屆時將新增小學學位4320個,其中師范附小的新建工作將于2017年完成,其他兩校的新建工作將于2020年前完成;需新增教師128名。預計總投資1.5億元。

        三、破解方案

            (一)新建學校,增加容量

        1.師范附小與原特教學校合并建新校,其中小學24個班,1080人,幼兒園15個班,450人。

        2.東營、崔家、延慶小學合并,在東升路以西、建新街以北建新校,其中小學36個班,1620人,幼兒園24個班,720人。

        3.在銀海路以東、幸福路以西、文圣街以北建新校,北關小學遷入,其中小學36個班,1620人,幼兒園15個班,450人。

        (二)嚴格管理,規范招生

        一是嚴格學校學籍管理,加大學生流動的宏觀調控力度,嚴禁學生非正常流動,嚴格轉學的條件和程序,對已經達到規定班額上限的班級,原則上不再接收轉學學生。二是按就近入學招生原則,重新劃分各校招生范圍,以平衡各校生源。堅決杜絕無序、有償招生現象。

        (三)升學分流,自然消化

        隨著九年級第二學期初職業學校分流,西關初中和建橋學校九年級的超班額問題將自然解決。明年八一,西關初中、東關小學利用現有校舍,對超班額年級進行擴班,可解決大班額問題。

        第3篇: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一、我縣城鎮發展概況及特點

        我縣現有城鎮21個城鎮建成總面積46平方公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建設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規劃鑄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經營保投入,抓產業強后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李渡、文港、溫圳等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速度快。始終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非農化,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快0.2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

        特色顯。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彰顯個性,形成了以酒著稱的李渡、以筆揚名的文港等一批極具特色的名鎮。

        后勁足。始終把發展經濟、增強實力,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中之重,去年全縣鄉鎮財政總收入1.6億元,是20xx年的2.4倍,實現了鄉鎮經濟與城鎮建設的良性互動,為城鎮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縣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缺乏聚集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自來水普及率不高,斷頭路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還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低,南部鄉鎮和北部鄉鎮發展不平衡。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鮮明,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縣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縣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七個一”支柱產業,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不響、實力不強、行業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工業主導產業,不能有效帶動相關一、三產業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城鎮產業用地布局分散,各類性質用地區別不明顯,工業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服務需求,影響到第三產業發展。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規劃編制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協調統一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城鎮間、城鄉間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趨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應。一些城鎮規劃約束力弱,建設隨意性大,市場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線型排列,形成只見新街、不見新鎮的現象。建筑形體空間缺乏藝術效果,風貌趨同的問題比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一是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現象普遍。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到城鎮就業人員在就業、創業上的優惠政策,沒有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三是現行的土地制度制約,不少農民認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線”,不愿放棄擁有的土地經營權,導致了征地難,影響了城鎮建設。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分析,經過深入思考,我認為,××城鎮化應遵循的總體思路是:發揮縣城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城市到重點鎮的聚集效應的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形成縣城、中心鎮、集鎮鏈接配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為加速××崛起構建重要載體,為突現追趕跨越提供發展動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四個堅持”: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規。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集鎮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解決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問題,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互 補和共同發展。同時,要倡導“陽光規劃”,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并搞好各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在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把能看得準的先做了,看不準的先放著,給后人留下空間。同時,要做好水電氣、通訊、環保、防洪、綠化、防震減災、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適應××大建設大發展的需要。

        三要嚴格抓落實。規劃向來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說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決克服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的現象,決不能讓規劃成為“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必須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一書兩證”制定,對未辦理“一書兩證”的違法建設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使規劃與建設無縫對接。建立城鎮規劃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城建、城管、國土等部門的力量,成立規劃巡查大隊,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關口前移、源頭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報,把各類違反城鎮規劃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與血脈,影響著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著城鎮發展的方向與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新區骨干道路,暢通新老城區資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間距離,拉開城鎮發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環,完善城區路網,使城區道路真正形成環狀循環、連貫順暢。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點。堅持做大城鎮規模與做強城鎮實力相結合,根據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設施配套、打造亮點”的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加快推進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吸引農民進城務工,把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建成城鎮的發展新區,農民進城的就業區。

        三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依托現有建設格局,著重改善交通狀況,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鎮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盡快啟動“村村通公交”,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突出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按照“統一布局、分工協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發展、集群集聚,統籌發展、互利共贏”的指導思想,由有關部門啟動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各自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盡量避免產業發展重復投資現象;各鄉鎮根據“三大圈層”發展規劃,加快修訂和完善本地的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重點專項規劃。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項目向園區集聚,關聯產業向龍頭企業集聚,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結,走項目產業集聚之路,加快工業強縣進程,實現產業對城鎮發展的支撐。

        二要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相結合、與爭資立項相結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要壯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是城鎮功能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要根據國家《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精神,城鎮新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服務業發展的需要,規劃確定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出臺具體配套政策,推動服務業加速發展。加強商業網點規劃管理,建設培育商品交易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貿業態、大型購物中心和電子商務。加快旅游觀光、生態農業、休閑娛樂場所建設,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業發展。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匱乏是制約××建設的“瓶頸”,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戰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錢,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錢,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善于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產,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市政管網、城市路橋、公共廣場等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第4篇: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關鍵詞:黔江;生態優勢;經濟優勢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Qianjiang how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Qianjiang; Ecological advantages; Economic advantage.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黔江位于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咸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4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長期以來,綠色生態是黔江最大的財富和優勢。在近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認識到,黔江是山區,工業污染少,生態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經濟自然條件,發展生態經濟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最佳的選擇;更深刻的認識到,“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和源泉,絕不能走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只能做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篇大文章,走出一條生態優勢促成經濟發展的路子。

        1. 借助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黔江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擁有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1個,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AA級旅游區1個,市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各1個。中國僅有、世界罕見的”深山明珠”、4A級景區小南海地震遺址,曾與梵凈山、峨嵋山齊名的武陵山佛道教文化,獨具魅力的阿蓬江峽谷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純厚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1整合黔江旅游資源,增強生態旅游發展內在動力。針對黔江的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做好重點景區景點的控制性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旅游宣傳營銷、旅游線路、特色旅游產品等專題規劃,形成一個系統的規劃體系,進一步加強專項規劃,包括旅游主要景區景點建設的區塊規劃、旅游產品提升擴容的項目規劃、旅游服務設施改善的行業規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在落實現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扶持政策,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發展旅游業。在支持形式上,旅游業在享受同等產業扶持政策的同時,在規劃、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扶持;在政策導向上,堅持政府引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形成有利于旅游項目策劃、包裝、推介等促進機制和支持政策,吸引企業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和保護;充分整合各種政策資源,合理使用新農村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旅游產品建設,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區景點。

        1.2創建黔江生態旅游品牌,著力打造精品旅游。黔江旅游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阿蓬江”、“武陵仙山”、“濯水古鎮”等旅游品牌,但要把黔江旅游做大做強,必須大力推進產品創新。既要圍繞“生態黔江”開發完善和推出一批在重慶及周邊地區旅游市場上影響力大、競爭力強、富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以精品吸引市場;又要大力開發市場潛力大、適銷對路的“一日游”、“二日游”、“農家樂”等大眾化假日旅游產品,以旅游產品的多樣化爭取市場。

        1.3大力提升黔江生態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網絡、平面媒體等多種媒介宣傳推廣,提升黔江旅游形象。一是創意旅游項目。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注重創新,強化項目招商,重點策劃、推介、實施一批帶動性強的生態旅游項目。二是加快推進黔江旅游信息化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宣傳促銷的優勢,收集、挖掘具有黔江特色的旅游信息,不斷豐富和提升網站內涵;三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畫冊、廣告牌等各種傳播媒體,加大宣傳黔江生態旅游的力度;四是制作和印發宣傳資料,組織旅游宣傳團隊,外出宣傳或參加各種旅游促銷宣傳活動等,不斷擴大黔江生態旅游的知名度;五是結合黔江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適時在各景點舉辦各種旅游節慶活動,誠邀各地新聞媒體、著名文藝工作者、外地游客等參加,不斷擴大宣傳面,提高景區知名度。通過構筑精品旅游景區,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創造寬松的旅游發展環境,運用現代旅游新理念,指導黔江生態旅游的發展。

        1.4著力營造黔江生態旅游發展新環境。一是加強民眾生態保護教育。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二是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培訓。加強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在管理人員的培訓上,采取邀請生態學專家、旅游專家等舉辦定期講座、培訓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員培訓上,堅持就地轉化的原則,按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和生態旅游企業的操作規范進行培訓,為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保障。三是加強對黔江旅游業的行業管理,切實抓好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宣傳促銷、旅游人才培訓、旅游市場管理、旅游星級飯店和景區(點)管理工作,促進旅游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三是加強旅游安全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宗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加強旅游交通、衛生、食品、消防等各個環節的安全預防工作。

        2.立足生態優勢,推進現代農業

        2.1 立足生態優勢,打造綠色農業。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是農業經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競爭力的根本出路。一是依托生態優勢確立主導特色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黔江境內生態環境良好,地理環境獨特,氣候條件優越,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最佳地域。黔江立足生態優勢,重點扶持發展了蠶桑、生豬、烤煙三大特色生態農業。二是鞏固生態優勢強化城鄉環境整治。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的方針,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不斷鞏固提升生態優勢。三是放大生態優勢大力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廣泛宣傳發動,充分激發全社會的造林熱情,使廣大林農“愿造林”。加大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面扶持力度,使廣大林農“大造林”。致力建設完善的生態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堅持增綠與增收并重,封山與育林并舉,綠化與美化同步,著力打造黔江林業支柱產業。

        2.2圍繞鄉村旅游,打造觀光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綠色朝陽特色產業。一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將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與城市旅游、城鎮發展、農業發展及土地利用規劃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突出農味,在農字上做文章,力求貼近農家生活,注重游客參與性,滿足游客求變、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費需求。二是以特色基地為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源頭,是觀光旅游壯大發展的重要基礎。立足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集觀光、游覽、采摘、增智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基地。三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農業觀光園區既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重要內容,更是展示觀光農業的有效載體。要利用當地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業產業、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大力開展種、養、購、食、游、做、住等園區經營形式,積極完善園區市場供應、示范推廣、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普宣傳、培訓教育功能。

        2.3突出標準生產,打造品牌農業。農業品牌是引領農業產業的靈魂和旗幟。要以標準化生產為主導,以品牌經營為方向,打造支撐特色農業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大力實施農業技術推廣工程。立足重點產業和優勢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在種苗繁育、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生態保護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實現突破和創新,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二是大力實施農業標準生產工程。制定和實施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質量安全標準,把農業標準化融入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提升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增強農民標準化生產的意識和操作能力,讓廣大農民真正按標準生產,著力提高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三是大力實施農產品質量監測工程。加強面向農村、面向市場的檢驗檢測網點建設,逐步引導農貿市場、超市、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自律性檢驗檢測。切實執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筑牢農產品進入流通、消費領域的安全防線。黔江緊緊圍繞打造品牌興農戰略,積極加強產品認證、品牌創建和品牌營銷,農業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不斷提升,培育了地牯牛、珍珠蘭茶、武陵山珍、牛肉脯等一批知名品牌。

        第5篇:防震減災專項規劃范文

        第一條為了保障*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積極、穩妥恢復災區群眾正常的生活、生產、學習、工作條件,促進災區經濟社會的恢復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

        第三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

        (二)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三)就地恢復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

        (四)確保質量與注重效率相結合;

        (五)立足當前與兼顧長遠相結合;

        (六)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必要時成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協調機構,組織協調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第五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物資,開展地震災后恢復重建。

        國家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給予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扶持,并積極提供物資、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積極參與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材料。

        國家接受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的符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條對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過渡性安置

        第七條對地震災區的受災群眾進行過渡性安置,應當根據地震災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投親靠友、自行安置相結合的方式。

        政府對投親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災群眾給予適當補助。具體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條過渡性安置地點應當選在交通條件便利、方便受災群眾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區域,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擊等災害的區域以及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工廠、倉庫。

        實施過渡性安置應當占用廢棄地、空曠地,盡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農田,并避免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造成破壞。

        第九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條件,因地制宜,為災區群眾安排臨時住所。臨時住所可以采用帳篷、篷布房,有條件的也可以采用簡易住房、活動板房。安排臨時住所確實存在困難的,可以將學校操場和經安全鑒定的體育場館等作為臨時避難場所。

        國家鼓勵地震災區農村居民自行籌建符合安全要求的臨時住所,并予以補助。具體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條用于過渡性安置的物資應當保證質量安全。生產單位應當確保帳篷、篷布房的產品質量。建設單位、生產單位應當采用質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確保簡易住房、活動板房的安全質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條過渡性安置地點應當配套建設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并按比例配備學校、醫療點、集中供水點、公共衛生間、垃圾收集點、日常用品供應點、少數民族特需品供應點以及必要的文化宣傳設施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

        過渡性安置地點的規模應當適度,并安裝必要的防雷設施和預留必要的消防應急通道,配備相應的消防設施,防范火災和雷擊災害發生。

        第十二條臨時住所應當具備防火、防風、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條活動板房應當優先用于重災區和需要異地安置的受災群眾,倒塌房屋在短期內難以恢復重建的重災戶特別是遇難者家庭、孕婦、嬰幼兒、孤兒、孤老、殘疾人員以及學校、醫療點等公共服務設施。

        第十四條臨時住所、過渡性安置資金和物資的分配和使用,應當公開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監督。具體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條過渡性安置用地按臨時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辦理有關用地手續;到期未轉為永久性用地的,應當復墾后交還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條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次生災害、飲用水水質、食品衛生、疫情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環境衛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劑、清洗劑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要求,避免對土壤、水資源、環境等造成污染。

        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加強治安管理,及時懲處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受災群眾應當在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縣、鄉(鎮)人民政府組織下,建立治安、消防聯隊,開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第十七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受災群眾和企業開展生產自救,積極恢復生產,并做好受災群眾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八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修復毀損的農業生產設施,開展搶種搶收,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保障農業投入品和農業機械設備的供應。

        第十九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優先組織供電、供水、供氣等企業恢復生產,并對大型骨干企業恢復生產提供支持,為全面恢復工業、服務業生產經營提供條件。

        第三章調查評估

        第二十條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震災害調查評估工作,為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提供依據。

        第二十一條地震災害調查評估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城鎮和鄉村受損程度和數量;

        (二)人員傷亡情況,房屋破壞程度和數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工農業生產設施與商貿流通設施受損程度和數量,農用地毀損程度和數量等;

        (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數量,需要救助的傷殘人員數量,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數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數量,需要恢復重建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需要恢復重建的生產設施,需要整理和復墾的農用地等;

        (四)環境污染、生態損害以及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毀損等情況;

        (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地質災害、地震次生災害和隱患等情況;

        (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形地貌以及河勢和水文情勢、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受影響情況;

        (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隱患;

        (八)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需要調查評估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分工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毀損嚴重的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其他建設工程進行工程質量和抗震性能鑒定,保存有關資料和樣本,并開展地震活動對相關建設工程破壞機理的調查評估,為改進建設工程抗震設計規范和工程建設標準,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十三條地震災害調查評估應當采用全面調查評估、實地調查評估、綜合評估的方法,確保數據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和評估結論的可靠性。

        地震部門、地震監測臺網應當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所有資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檔案。

        開展地震災害調查評估工作,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有關技術標準和要求。

        第二十四條地震災害調查評估報告應當及時上報國務院。第四章恢復重建規劃

        第二十五條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與地震災區的省級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后組織實施。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包括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住房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規劃、市場服務體系規劃、防災減災和生態修復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

        第二十六條地震災區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省級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實施規劃。

        第二十七條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恢復重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兼顧,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主體功能區建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并堅持統一部署、分工負責,區分緩急、突出重點,相互銜接、上下協調,規范有序、依法推進的原則。

        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標準。

        第二十八條地震災后調查評估獲得的地質、勘察、測繪、水文、環境等基礎資料,應當作為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的依據。

        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地震地質、地震活動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況,對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進行復核,為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進行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提供依據。

        第二十九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包括地震災害狀況和區域分析,恢復重建原則和目標,恢復重建區域范圍,恢復重建空間布局,恢復重建任務和政策措施,有科學價值的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受損文物和具有歷史價值與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構筑物的修復,實施步驟和階段等主要內容。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重點對城鎮和鄉村的布局、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工業生產設施建設、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土地整理和復墾等做出安排。

        第三十條地震災區的中央所屬企業生產、生活等設施的恢復重建,納入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統籌安排。

        第三十一條編制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應當吸收有關部門、專家參加,并充分聽取地震災區受災群眾的意見;重大事項應當組織有關方面專家進行專題論證。

        第三十二條地震災區內的城鎮和鄉村完全毀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或者人口規模超出環境承載能力,需要異地新建的,重新選址時,應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或者生態脆弱和可能發生洪災、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區域以及傳染病自然疫源地。

        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對新址進行論證,聽取公眾意見,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三十三條國務院批準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是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基本依據,應當及時公布。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經依法批準公布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服從規劃管理。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所依據的基礎資料修改、其他客觀條件發生變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復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提出修改意見,報國務院批準。

        第五章恢復重建的實施

        第三十四條地震災區的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地震災后恢復重建。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協助、指導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工作。

        城鎮恢復重建應當充分考慮原有城市、鎮總體規劃,注重體現原有少數民族建筑風格,合理確定城鎮的建設規模和標準,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第三十五條發展改革部門具體負責災后恢復重建的統籌規劃、政策建議、投資計劃、組織協調和重大建設項目的安排。

        財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提出資金安排和政策建議,并具體負責災后恢復重建財政資金的撥付和管理。

        交通運輸、水利、鐵路、電力、通信、廣播影視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具體組織實施有關基礎設施的災后恢復重建。

        建設部門具體組織實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設施的災后恢復重建。

        民政部門具體組織實施受災群眾的臨時基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難救助、農村毀損房屋恢復重建補助、社會福利設施恢復重建以及對孤兒、孤老、殘疾人員的安置、補助、心理援助和傷殘康復。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影視、體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工商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具體組織實施公共服務設施的災后恢復重建、衛生防疫和醫療救治、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應以及維護市場秩序。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加強對有關問題的專題研究,為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商務、工業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具體組織實施動物疫情監測、農業生產設施恢復重建和農業生產條件恢復,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復墾、地質災害防治,商貿流通、工業生產設施等恢復重建。

        環保、林業、民政、水利、科技、安全生產、地震、氣象、測繪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具體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的技術保障及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

        中國人民銀行和銀行、證券、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按照職責分工,具體負責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務政策的制定與落實。

        公安部門具體負責維護和穩定地震災區社會秩序。

        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法組織實施進口恢復重建物資、境外捐贈物資的驗放、檢驗檢疫。

        外交部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調開展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涉外工作。

        第三十六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文物等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地震廢墟進行現場調查,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地震遺址、遺跡劃定范圍,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

        第三十七條地震災區的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民族事務、建設、環保、地震、文物等部門和專家,根據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結果,制定清理保護方案,明確地震遺址、遺跡和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歷史價值與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構筑物等保護對象及其區域范圍,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第三十八條地震災害現場的清理保護,應當在確定無人類生命跡象和無重大疫情的情況下,按照統一組織、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注重保護的原則實施。發現地震災害現場有人類生命跡象的,應當立即實施救援。

        第三十九條對清理保護方案確定的地震遺址、遺跡應當在保護范圍內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搶救、收集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技術資料和實物資料,并在不影響整體風貌的情況下,對有倒塌危險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必要的加固,對廢墟中有毒、有害的廢棄物、殘留物進行必要的清理。

        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實施原址保護。對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具有歷史價值與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構筑物以及歷史建筑,應當采取加固等保護措施;對無法保留但將來可能恢復重建的,應當收集整理影像資料。

        對館藏文物、民間收藏文物等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應當及時搶救、整理、登記,并將清理出的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運送到安全地點妥善保管。

        第四十條對地震災害現場的清理,應當按照清理保護方案分區、分類進行。清理出的遇難者遺體處理,應當尊重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習慣;清理出的財物,應當對其種類、特征、數量、清理時間、地點等情況詳細登記造冊,妥善保存。有條件的,可以通知遇難者家屬和所有權人到場。

        對清理出的廢棄危險化學品和其他廢棄物、殘留物,應當實行分類處理,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第四十一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做好地震災區的動物疫情防控工作。對清理出的動物尸體,應當采取消毒、銷毀等無害化處理措施,防止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

        第四十二條對現場清理過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廢舊建筑材料以及過渡安置期結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動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應當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統籌安排交通、鐵路、通信、供水、供電、住房、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文化、廣播電視、金融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城鎮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統籌安排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其他設施,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時序。

        鄉村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尊重農民意愿,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以群眾自建為主,政府補助、社會幫扶、對口支援,因地制宜,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保護耕地。

        地震災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村民住宅建設的選址予以指導,并提供能夠符合當地實際的多種村民住宅設計圖,供村民選擇。村民住宅應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體現原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

        第四十四條經批準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實行邊建設邊報批,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用地手續。對因地震災害毀損的耕地、農田道路、搶險救災應急用地、過渡性安置用地、廢棄的城鎮、村莊和工礦舊址,應當依法進行土地整理和復墾,并治理地質災害。

        第四十五條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對地震災區地震動參數、抗震設防要求、工程建設標準進行復審;確有必要修訂的,應當及時組織修訂。

        地震災區的抗震設防要求和有關工程建設標準應當根據修訂后的地震災區地震動參數,進行相應修訂。

        第四十六條對地震災區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應當按照地震災區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并根據鑒定結果采取加固、改造等措施。

        第四十七條地震災后重建工程的選址,應當符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抗震設防、防災減災要求,避開地震活動斷層、生態脆弱地區、可能發生重大災害的區域和傳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四十八條設計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計,并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的準確性負責。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施工,并對施工質量負責。

        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選用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國家有關標準規定的材料、構配件和設備。

        工程監理單位應當依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監理,并對施工質量承擔監理責任。

        第四十九條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程進行竣工驗收時,應當重點對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查驗;對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驗收報告。

        第五十條對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第五十一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涉及文物保護、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地震遺址、遺跡保護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二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政府采購活動,應當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資金籌集與政策扶持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政府投入、對口支援、社會募集、市場運作等方式籌集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

        第五十四條國家根據地震的強度和損失的實際情況等因素建立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專項用于地震災后恢復重建。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由預算資金以及其他財政資金構成。

        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籌集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

        第五十五條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捐贈款物。捐贈款物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愿,并納入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受贈人的,應當將捐贈款物用于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公益性社會團體、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作為受贈人的,應當公開接受捐贈的情況和受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接受政府有關部門、捐贈人和社會的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公益性社會團體、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接受捐贈的,應當向捐贈人出具由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統一印制的捐贈票據。

        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提供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物資和人員服務以及安排實施的多雙邊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等,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十六條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投資地震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

        第五十七條國家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依法實行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稅務部門制定。

        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期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實施地方稅收優惠措施。

        第五十八條地震災區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可以適當減免。具體辦法由有關主管部門制定。

        第五十九條國家向地震災區的房屋貸款和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貸款、工業和服務業恢復生產經營貸款、農業恢復生產貸款等提供財政貼息。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

        第六十條國家在安排建設資金時,應當優先考慮地震災區的交通、鐵路、能源、農業、水利、通信、金融、市政公用、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重點工程設施建設。

        測繪、氣象、地震、水文等設施因地震遭受破壞的,地震災區的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緊急措施,組織力量修復,確保正常運行。

        第六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受災群眾的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優先吸納符合條件的受災群眾就業;可以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受災群眾參加地震災后恢復重建。

        第六十二條地震災區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其監護人因地震災害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因地震災害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由國家給予生活費補貼;地震災區的其他學生,其父母因地震災害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因地震災害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在同等情況下其所在的學??梢詢炏葘⑵浼{入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予以資助。

        第六十三條非地震災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當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支持地震災區恢復重建。

        國家鼓勵非地震災區的企業、事業單位通過援建等多種形式支持地震災區恢復重建。

        第六十四條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需要辦理行政審批手續的事項,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方便群眾、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的原則,依法及時予以辦理。

        第七章監督管理

        第六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以及產品質量的監督。

        第六十六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在確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和物資分配方案、房屋分配方案前,應當先行調查,經民主評議后予以公布。

        第六十七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公布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和物資的來源、數量、發放和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六十八條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的撥付和使用的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建設、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鐵路、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組織開展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的監督檢查。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組織開展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建設項目的稽察。

        第六十九條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和物資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和效果的全過程跟蹤審計,定期公布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和物資使用情況,并在審計結束后公布最終的審計結果。

        第七十條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對建設項目以及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和物資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情況登記造冊,建立、健全檔案,并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結束后,及時向建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移交檔案。

        第七十一條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國家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

        第七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的違法違紀行為,都有權進行舉報。

        接到舉報的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應當立即調查,依法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實名舉報的,應當將處理結果反饋舉報人。社會影響較大的違法違紀行為,處理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七十三條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門侵占、截留、挪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或者物資的,由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責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金或者物資,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按照人事管理權限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直至開除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四條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拖欠施工單位工程款,或者明示、暗示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違反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降低建設工程質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按照人事管理權限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直至開除的處分。

        第七十五條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或者工程監理單位,降低建設工程質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七十六條對毀損嚴重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其他建設工程,在調查評估中經鑒定確認工程質量存在重大問題,構成犯罪的,對負有責任的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依照《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涉嫌行賄、受賄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人人做人人爱在碰一区三区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 视频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