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旅游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旅游安全生產意識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為確保全市旅游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市安全生產會議精神和市旅游局有關安全生產文件的具體要求,我局及時召開了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會議,制定了相關方案,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安全生產大檢查”領導小組,負責領導組織和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組織全市旅游系統有計劃地開展安全生產檢查行動。同時,進一步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從思想認識到工作部署上把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安全責任制的落實,高度重視和加強旅游安全規章制度的建設。從行業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能出發,對旅游安全工作的要求與日常各項具體工作深入結合起來,突出旅游安全生產的標準化。在全行業中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和“旅游安全重于經濟效益”的觀念,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強化措施,嚴格執法,確保了我市旅游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認真貫徹《安全生產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一是按照有關安全生產的具體要求,在全行業中深入學習貫徹《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強化安全法律意識,規范安全生產行為。對全市相關旅游企業進行了全面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推動了我市旅游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促進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二是組織重點旅游企業負責人認真學習《安全生產條例》及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并研究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進一步增強了安全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加強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力度。三是組織我局干部職工認真學習黨和國家關于安全生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省、市有關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認真普及安全生產知識,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了領導和干部職工對安全生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強化“安全第一”和“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的觀念,推行企業安全生產職責告知承諾制,強化了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主體意識。四是在開展旅游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在全市旅游行業中進行落實貫徹活動,有效排查消除安全生產隱患。
三、周密部署,認真開展安全生產檢查工作,消除各類事故隱患為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保證國慶、十期間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2012年9月16日—20日,我局對全市4家旅游星級賓館、2個旅游景區及2家旅行社進行了安全生產大檢查,此次檢查的重點為各星級賓館后堂餐飲衛生,客房防盜、消防通道等安全設施,旅游企業特別是旅游賓館、電路、電梯的安全狀況、消防設施的安全狀況及設施的配置狀況;景區內飲食衛生等安全內容;;旅游景點景區的的安全狀況;各類易發生安全事故路段、地點(如可能發生泥石流、坍塌等)的警告標牌的設立和完善情況;飯店、餐館、農家樂旅游項目的食品衛生狀況;旅行社團隊操作、租用經交通運管部門批準的擁有旅游資質的車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約束司機的違章駕駛、疲勞駕駛及對陪同人員的安全防范、急救教育情況;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險及告知游客自愿購買意外險情況;各企業簽定安全責任書及安全責任制的落實情況;公眾游樂場所設施安全。
通過為期5天安全生產大檢查,未發現較大安全事故隱患,但個別旅游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力度不夠,領導責任不清,任務不明,重生產、輕安全的思想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旅游賓館消防器材簡陋、配備不足。個別旅游賓館洗衣房消毒措施不健全,衛生較差。在旅游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旅游局還將相關安全生產方面的材料下發到各旅游相關企業,加強了對安全生產工作的宣傳。
對于在旅游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檢查發現的問題,我局已通知有關企業進行了限期整改,目前已整改完畢。
根據市委、市政府有關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指示精神和市文明辦統一部署,為促進全市旅游行業文明創建工作,增強旅游企業和廣大從業人員的誠信經營和文明服務意識,努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經營接待環境,充分展示旅游行業文明服務形象,今年10月份以來,市旅游局及時動員和帶領市直旅游行業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以加強旅游行業誠信建設、規范旅游經營行為、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樹立旅游新風、美化服務場所環境為主題,扎實開展了創建文明城市提升服務形象專項行動。通過開展文明創建和形象提升活動,進一步樹立了市直旅游行業“規范、誠信、文明、高效”的旅游服務新形象,整體推進了我市旅游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為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和加快皖東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精心部署,及時動員。根據市委、市文明委專項會議精神和職責安排,市旅游局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制定了《***市旅游行業提升文明服務形象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實施方案》,及時印發全行業貫徹實施。《方案》明確了活動指導思想、組織機構、活動范圍、活動內容、活動步驟及工作要求,并將相關活動通知和《方案》等內容通過市旅游網站和宣傳,號召全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認真實施《方案》要求,積極開展城市文明形象旅游行業百日提升行動。
二、建立組織,強化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旅游行業創建文明城市提升服務形象專項行動的領導指揮和組織協調,保障系列工作落到實處,市旅游局及時成立了以嚴正局長為組長,李駿副局長為副組長,局機關各科(室、所)負責人和各縣(市、區)旅游局負責人為成員的行動領導小組。
三、明確內容,分工負責。本次文明創建和服務形象提升行動范圍涉及了市直旅游行業共40多家旅游企事業窗口單位,具體包括風景區1家(瑯琊山景區)、旅行社30家、星級飯店10家、旅游客運公司(車隊)2家。主要內容包括:1、“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實和經營接待場所環境衛生保潔;2、認真執行國家、地方及旅游行業相關標準,重視綜合件硬軟件建設;3、為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無障礙設施和相關服務;4、服務項目及服務商品明碼標價;5、安全生產管理有效,確保無重大安全事件發生;6、各種資質及證照合法齊全;7、有文明創建活動宣傳氛圍,主要服務區域和崗位有溫馨提示,充分利用多媒體、閉路電視、電子顯示屏、宣傳欄、標語立牌等形式廣泛宣傳文明創建活動;8、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意識較強,儀容儀表規范大方,講究禮貌禮節和周到細致服務,使用普通話服務,用語文明;9、守法經營,文明經營,無索取小費、誤導消費、強買強賣、欺客宰客、虛假廣告宣傳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10、有服務承諾、誠信經營等相關制度;11、注重科學文明建設,弘揚正氣,拒絕和偽科學,無黃、賭、毒等丑惡現象;12、有服務質量投訴處理機制,確保無較大以上旅游質量投訴事件發生;13、積極組織員工學習創建文明城市相關知識、宣傳口號,增強文明創建意識,提升整體文明素質。
四、分步實施,扎實推進。本次專項行動共分為宣傳發動、組織實施、檢查改進三個主要階段。10月份,市旅游局及時行動通知和方案,并在旅游網站上同步開設“文明旅游”專欄,旅游行業文明服務溫馨提示用語、文明創建活動標語口號等,加強宣傳和信息交流。市直旅游企業單位組織從業人員學習上級精神和文明創建活動相關知識,并在主要服務區域和崗位增設溫馨提示,利用電子顯示屏、宣傳欄、標語立牌等形式宣傳文明創建活動,營造良好氛圍。11月初進入主要實施階段,市旅游局監督和指導各旅游企事業單位根據創建目標任務和全市活動方案,按照規定的行動內容和責任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完善具體實施方案和創建工作對策,明確任務和時間,積極開展系列活動,同時,結合會議、培訓班、安全檢查、星級復核檢查、旅行社市場檢查等形式,對各單位行動開展情況及時跟蹤督促和檢查指導。一是加強對旅游市場監管力度,重點對旅行社經營行為、導游隊伍管理、景區文明服務、星級飯店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重點督查。二是以誠信教育為重點,開展思想道德建設,推動行業從業人員樹立職業理想,掌握職業技能,嚴守職業紀律,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三是通過國家新版星級飯店評定標準宣貫培訓、星級飯店質量工作會議、星級飯店現場復核檢查、旅行社法規知識及安全工作培訓會議、導游人員年審培訓班等形式,積極開展旅游行業服務禮儀禮貌、文明用語、服務規范、創建文明城市等知識培訓,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隊伍形象。四是結合行業特點,以比言行舉止、比服務效率、比服務環境、比公道誠信、比行業風氣、比創建氛圍為主要內容,在旅游企業中開展提升文明優質服形象“六比”活動,進一步營造活動氛圍,增強文明創建活動效果。五是在提升活動中加強檢查和不斷改進。10月中旬至今,各旅游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行動內容和目標要求認真做好自查自評和改進提高。市旅游局以專項檢查、工作檢查、聯合檢查等形式,共組織近15批次50多人次,對旅游企業創建活動開展情況和服務場所的環境衛生、美化、亮化、綠化等情況進行了檢查和督查,對存在不足的企業進行指導,推動其不斷改進與完善,對行動滯后、存在影響城市環境和服務形象方面的各種較嚴重問題,及時落實整改,并進行跟蹤督查到位。
***市旅游局
(一)工作目標:按照“抓龍頭、鑄鏈條”的要求,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優勢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填平補齊和上下游配套,梳理形成拓展延伸產業鏈路線圖。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和條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產業鏈延伸需求和對接央企、民企、外企的潛在業主單位,策劃生成一批重點項目,指導市本級和各縣(市、區)有針對性地開展三維項目對接工作和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提升和完善我市現代工業體系。
(二)工作重點:在充分利用“十二五”產業專項規劃和已有產業梳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以下工作:
1、把握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主要分析我市的產業規模、產品結構、市場需求、產業鏈、布局、園區發展和國內外行業發展態勢等。其中重點對我市已形成的產業鏈、尚未形成的產業鏈以及已有產業鏈中的缺失環節等進行分析。
2、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從產業鏈發展條件和需求出發,在原有產業鏈梳理成果和相關產業專項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方向和重點,明確鏈條和各個環節,策劃生成產業鏈項目。
3、提出對接合作建議。針對產業鏈的環節,重點在央企、省屬企業、民企500強、世界500強和省內外知名企業中提出潛在的投資方和市內合作方,策劃提出對接合作項目及項目的布點建議。
二、工作要求
產業梳理成果建議以《市重點產業梳理報告》形式體現,包括一個總報告和11個分報告,總報告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撰寫,分報告由市直有關部門牽頭研究撰寫。各級各部門要在產業梳理后進一步深化項目策劃和與央企、民企、外企的對接合作工作,主要針對產業鏈缺失環節的填平補齊和上下游延伸的重大項目尋找對接合作重點對象,加強聯系和跟蹤推進,及時反映對接中存在的困難和需要提請解決的問題。具體要求如下:
(一)堅持三個突出
1、突出龍頭培育、鏈條延伸。促進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環節延伸拓展,抓大項目、大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集聚發展上下游企業。
2、突出發展定位、優化布局。按照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區位特點與產業基礎,統籌產業空間布局,確立差異化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區域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
3、突出轉變方式、保護生態。切實把好新上項目的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珍惜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二)總報告:《市重點產業梳理總報告》,具體內容為在深入研究分析全市產業發展現狀基礎上,提出龍頭培育、鏈條延伸的具體方案,包括項目策劃、合理布局、協調機制和統籌推進(包括優勢互補、飛地管理)等的舉措。
總報告由市發展改革委負責組織匯總編制。
(三)分報告:由機械(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農副產品加工、林產加工、紡織服裝、冶金建材、精細化工、礦產資源加工、生物、旅游養生、商貿流通、創意等11個重點產業梳理分報告組成。各分報告要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和條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產業鏈需求和潛在的合作雙方,策劃生成一批重點項目,填補產業鏈的空白。
1、機械(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2、農副產品加工業,由市農辦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3、林產加工業,由市林業局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4、紡織服裝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5、冶金建材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6、精細化工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7、礦產資源加工業,由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8、生物產業。由市發展改革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9、旅游養生業。市旅游局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10、商貿流通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11、創意產業。由市經貿委負責組織梳理編制。
(四)報告格式:報告格式要求統一,內容包括:產業現狀和趨勢、產業鏈分析、產業發展重點、對接合作建議等四個部分(具體可參考省上產業梳理分報告)。此外,為了配合完成總報告,要求各分報告撰寫單位從分報告中提煉一份摘要,字數控制在3000-5000字,提供給主報告撰寫單位。
三、任務分工
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落實好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協作,落實責任。
(一)市發展改革委:產業梳理工作牽頭單位,與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共同推進產業梳理工作。主要負責產業梳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內容的總體把握,做好與“十二五”規劃、有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具體負責總報告和生物產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
(二)市經貿委(商貿辦):具體負責機械(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精細化工、冶金建材和商貿流通等重點產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負責全國民企500強和部分省內外重點企業發展規劃、產品優勢的收集、整理和競爭力分析,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三)市農辦:具體負責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我市農副產品加工領域的三維項目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四)市旅游局:具體負責旅游養生產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旅游養生領域的三維項目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五)市林業局:具體負責林產工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林產工業領域的三維項目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同時積極配合做好食品加工業等重點產業梳理工作。
(六)市國土資源局:具體負責礦產資源加工業分報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我市礦產資源加工領域的三維項目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七)市外經貿局:積極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工作,主要負責世界500強境外企戰略布局、產品優勢的收集、整理和競爭力分析,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八)市國資委:積極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工作,主要負責119家央企“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針對我市產業梳理成果,提出對接合作意向和建議。
(九)市科技局: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工作,主要負責提出相應的技術發展路線、“十二五”期間我市重點突破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科技工程。
(十)市農業局: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農副產品加工、生物產業等重點產業梳理工作。
(十一)市藥監局: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生物產業等重點產業梳理工作。
(十二)市糧食局: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重點產業梳理工作。
(十三)市統計局:主動參與和配合做好相關產業梳理的指標統計工作。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北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工業園區管委會、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要加快轄區內優勢特色產業梳理和重點產業集群(基地)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的編制,明確目標任務,認真梳理產業集群(基地)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圍繞產業鏈延伸和配套策劃生成一批項目,向重點產業梳理牽頭部門報送。
四、時間進度
(一)9月下旬完成梳理初步報告;
關鍵詞:工業遺產;休閑綜合體;保護性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5-0057-03
休閑時代的體驗性提升,后現代社會的異質性要求、知識旅游者的普及,使旅游業的轉型升級變得迫切,工業遺產旅游是一種符合時代背景的對傳統旅游顛覆的創新。2006年4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通過了《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問題被提上議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工業遺產面臨或存在、或消失的重要抉擇,保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并加以合理利用,對于繼承城市文化、彰顯城市名片,發展城市旅游具有顯著意義,工業遺產的保護性再利用是產業升級的創新突破。
一、休閑綜合體――工業遺產保護性利用的新視角
2003年7月,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的保護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中定義:工業遺產由工業文化遺存組成,這些遺存擁有歷史的、技術的、社會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學上的價值。這些遺存由建筑物、構筑物和機器設備、車間、工廠、礦山、倉庫和儲藏室、能源生產、傳送使用和運輸以及所有的地下構筑物及所在的場所組成,與工業相聯系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教育機構)也包含在工業遺產范疇之內[1]。工業遺產旅游[2]具體而言,就是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種能夠吸引現代人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屬于廣義的、包括工廠觀光在內的工業旅游[3]。工業旅游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國,國內起步較晚。李蕾蕾(2003)是將德國工業遺產發展首先引入國內研究的學者,提出了工業旅游的四種形式:博物館模式、公共游憩空間模式、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區域一體化模式[3]。楊宏烈(2008)提出了主題博物館、工業遺址公園模式、公共游憩空間模式、購物旅游中心模式、工業博覽與商務旅游開發、出租轉讓定性使用模式、區域一體化治理模式[4]。卞顯紅(2012)認為旅游綜合體是在一個特定的旅游地域空間里,以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資源與區位條件為發展基礎,以旅游景區,旅游飯店等旅游企業為主,集觀光、休閑、會展、美食、演藝、運動為一體,擁有多種功能和旅游設施,能夠滿足游客多種旅游需求,并且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旅游綜合發展區域[5]。筆者認為休閑綜合體是以旅游業、娛樂業、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6]四大龍頭產業為核心,為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的特定區域的綜合空間。休閑綜合體作為工業遺產保護性利用的新視角具有科學性與應用性。第一,城市化發展,工業遺產需要尋求全新的出路。《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城市用地變得更加緊張,工業遺跡隨著功能的衰退,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面臨著拆遷、移除、重置等現實。工業遺產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美學、科技價值,如何讓舊的遺產既能得到延續,又能與新城市的建設和諧共處,保護性再利用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出路。第二,消費者時代,要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這是一個以消費者為主的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改變是事物變革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現今工業遺產多以博物館形式保護再利用,靜態的博物館模式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而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不如市場化的運營高。而基于工業遺產的原有基礎,通過空間改造、區域規劃整合、多業態容并,加上休閑體驗元素,打造全新可感知、可理解、可參與的休閑綜合體符合時代要求。
二、無錫工業遺產資源分析與價值效益評價
(一)無錫工業遺產資源特點分析
第一,內容豐富。資源內容形式有資產實體、工商遺存、知名商標。第二,地域聚集。無錫工業遺產地域分布集中于南長區、北塘區、崇安區。在大運河兩岸的雙河尖至利民橋一段,擁有遺產40多處,分布密集而且連續,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遺產風光帶[7]。第三,保存較好。無錫工業遺產保護較好,2007年出臺第一批無錫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又出臺了第二批無錫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關于開展工業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通知》對工業普查和保護進行全面部署,采取條塊結合方法,文化,規劃、經貿、檔案等部門和資產經營公司,及各級政府聯手對工業遺產開展普查,已將48處近代民族工商業史跡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確立了“護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的工業遺產保護思路,規劃形成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遺產人文景觀帶,建設博物館、產業園等。
關鍵詞: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動力機制;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7-166-02
2004年9月,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5省簽訂了“赤壁宣言”旅游合作協議,宣布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中部旅游經濟共同體,拉開了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帷幕。2006年3月,參加中部六省旅游協作年會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六省旅游局官員簽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部六省區域旅游合作即將進入實質性階段。2007年9月,中部旅游投資暨旅行商洽談會,為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將為中外旅游投資者、旅行商帶來無限商機。
一、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
(一) 中部崛起的政策驅動
在國家實施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宏觀區域政策后,為遏制“中部塌陷”,中部崛起戰略應運而生,并且成為熱點話題。2004年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要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總理中關于中部崛起的闡述,對中部來說,是一次最科學、最全面、最符合中部實際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揮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中部崛起僅僅依靠傳統產業的發展,很難實現中部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成為中部崛起的關鍵。旅游業是中部六省都積極發展的產業,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更是中部旅游合作的現實動力。
(二) 中部六省實現各自區域利益的驅動
區域利益是中部旅游合作的根本動力,在六省中,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湖北建立“武漢城市圈”,湖南提出“長株潭一體化”,江西要成為珠三角的后花園,安徽要與長三角對接。其目的是要實現各自區域利益最大化。旅游業是開放性和關聯度較強的產業,合作符合六省的共同利益,目前發揮中部六省區域聯動效應,實現市場一體化,已成為中部六省的共識,旅游成為六省經濟合作的首選產業。在六省區域旅游合作中,對內實現資源與要素的充分配置,降低成本,還可以擴大內部客源市場;對外打造區域旅游聯合體的總體形象,拓展客源市場,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能有效增進六省的區域利益。
(三 )提升區域旅游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競爭力是競爭的基礎與源泉。旅游競爭力是以旅游企業為主體,通過在旅游市場上銷售其產品而獲得的持續發展壯大的能力。現代市場競爭演化經歷了對抗性競爭階段,已走向了合作性競爭階段,合作性競爭主要是在競爭中求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旅游地之間加強區域聯合和協作,使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通過合作,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城市旅游發展優勢,擴大客源市場,促進產品的銷售,降低促銷成本,增強旅游企業的競爭力,獲得旅游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 、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條件
(一) 中部六省旅游地理環境
從我國風景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上看,河南、山西屬于中原歷史文化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歷史文物旅游資源分布集中,質量高;安徽、江西屬于華東山水園林區,距東部沿海近,屬綜合型旅游區;湖北、湖南屬于華中名山峽谷區,資源特色鮮明,世界級的資源密集度高,中部六省旅游資源分布集中,數量多、品級高質量好、類型全,共性與個性都很鮮明,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很豐富且資源的對應性強,關聯度高。如河南少林與河北武當,紅色旅游資源中的江西井岡山―湖北大別山―湖南韶山等。
6.4.3中部六省社會經濟條件分析
第一,區位優勢突出。中部地區處于我國內陸腹地,承東啟西南北聯系的樞紐位置。擁有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西部等大區域對接的絕好區位。中部地區交通便利,鐵路縱橫交錯,京廣、京九縱穿南北,隴海橫貫東西;公路擁有京珠高速、上瑞高速,10縱14橫的24條國道,幾十條省級高速公路;長江、黃河橫貫東西;民航以6省會為中心開通上百條航線,可直達全國主要城市及港、澳、臺地區。第二 , 資源豐富。中部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和糧食、蔬菜、水果、水產、藥材、肉禽等食品的主產區與調出區;礦產資源儲量大、品種多、可開采的條件好。第三,科技教育資源豐富。中部許多城市尤其是各省會城市集中了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據統計,6省的高校、中專學校、職業中學、高校在校生、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及專業技術人員數分別占全國的24.7%、24.4%、30.5%、25.2%、22.9%及23.1%,同時許多高校很多高新技術在全國都處于領先水平。第四,工業體系較為完善。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在中部地區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工業有一定的基礎。
(二) 中部六省區域旅游合作潛力分析
地緣上的鄰近性為開展區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基礎。首先,地理空間上的近鄰關系使得本區在開展區域旅游合作上優勢明顯,區內交通、通訊通達度高,鐵路、公路緊密相連,水運、航空都有較好的基礎,旅游交通便利;其次,文化背景、社會生活等方面聯系密切,既有某些共性特征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使得本區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上均具有較強的整體吸引力,有利于旅游合作的開展;第三,“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及各省優先發展旅游業的方針政策,使得區域旅游合作政策環境良好;旅游業的發展對中部區域旅游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中部六省在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旅游產品供給、旅游信息、旅游客源上的優勢互補,以及對旅游業整體效益和整體品牌的追求,可以解決重復開發、切分資源爭奪市場、地方保護、條塊分割等問題。
三、中部六省旅游
根據中部六省的旅游資源狀況以及對其合作條件和合作潛力及已有合作基礎的分析,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主體眾多、合作內容廣泛、合作的層次眾多、合作的深度不一,可以從垂直合作模式和網絡化合作模式兩方面來探討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模式。
(一)垂直合作模式
以旅游企業為合作主體,以特色旅游資源為對象,沿交通線等開展垂直合作。這是中部地區進行初步合作的基礎。因此以中部最主要的交通軸――黃河和長江進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利用黃河和長江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眾多自然與人文景點,展現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合作內容如表(2)
資料來源:由中國旅游景區發展報2005和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05 整理而得
(二)網絡化合作模式研究
面(圈)狀結構的以點、軸結合的跨區域旅游合作,是歷史較長、發展較為成熟的區域旅游業合作,區域間不僅旅游行業全面形成密切的協作關系,而且其他相關產業也參與其中,各地區的旅游業在市場驅動、政府推動、民間互動等多種機制下形成共生共榮、水融、高度融合的全方位合作關系。這是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必然要求和高級形式,是走向無障礙旅游區的模式選擇。合作內容如表(3)所示,以長江之旅、紅色之旅、名城之旅、禪宗之旅四大主題為核心,進一步加強相關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帶動區域內外相關產業之間的合作,同時加強沖突管理,建立協調機制。
區域旅游合作是一個動態、漸進的發展過程,從簡單走向復雜,從單一走向多元,從低級走向高級,參與主體由政府主導到逐步多元化。但競爭仍然是區域旅游發展的主流,區域旅游合作應更加關注構建和諧的旅游環境、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剛剛進入實質性的起步階段,如何進一步開放市場,實現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與合作,打造中部無障礙旅游區,實現中部旅游業的崛起,仍然需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蘇昌貴,魏曉.中部崛起戰略的若干思考[J].經濟地理,2006,(2).
[2]田廣增 ,中部地區的區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5,(5).
[3]劉名儉,中部地區旅游打開發戰略構想[J].經濟地理:2004,(5).
一、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鞏固提高第一產業
(一)我區農牧業發展已經具備的良好基礎。自治區始終把農牧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來抓,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穩定完善基本經營制度,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農牧業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一是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我區已具備年產400億斤糧食、230萬噸肉類、900萬噸牛奶、45萬噸禽蛋、10萬噸絨毛、1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二是現代農牧業發展步伐加快。高產優質高效安全作物比重達到66%,設施蔬菜、馬鈴薯面積雙雙突破百萬畝。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區第三大支柱產業,2010年,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增加值721億元,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2200家,實現銷售收入2200億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3個,占全部馳名商標總數的80%;全區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143家,產品425個;有機食品生產企業65家,產品402個;全區有農業部認定的地理標志農產品29件。三是有力帶動了農牧民增收。“十一五”期間,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先后跨越了3000元、4000元、5000元大關,達到5530元,比“十五”末的2989元提高了2541元,年均實際增長9.7%。2010年,農牧民人均來自家庭經營收入3670元,占總收入的66%。
(二)我區農牧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近些年我區農牧業經濟長足發展,但農牧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牧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根本消除,農牧業總體上還處于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過程之中。一是農牧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全區耕地中有2/3是旱作農田,1/3是中低產田,噴灌、滴灌面積僅占總播面積的6.6%,糧食生產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比較大。牲畜棚圈建設嚴重滯后,飼草料基地不足,畜牧業抗災減災能力較弱。二是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自治區成立以來全區在冊耕地面積翻了近一番,牲畜頭數增長了十倍多,粗放擴張的生產經營方式難以為繼。農牧業生產力布局不盡合理,優勢農畜產品基地和產業帶尚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規模化種養和標準化生產水平亟待提高。大型機械作業比重低,大型拖拉機僅占總數的5%左右,主要集中在大型農場和水澆地集中區域,廣大農區以中小型機械作業為主。畜禽良種化程度低,大小畜良種比重僅為36.1%。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牧業生產經營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農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滯后,嚴重影響著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與此同時,推進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特別是在穩定完善基本經營制度方面還存在一些特殊困難和問題,需要從實際出發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三)鞏固提高我區農牧業的重點舉措。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現代農牧業發展方向,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增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抵御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鞏固和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主要舉措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本農田和草原保護力度,加快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項目,加強旱作農業基礎能力建設,穩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更多依靠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牲畜單體產量來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肉類、乳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生產。二是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重點規劃建設一批優勢農畜產品基地和產業帶,重點實施新增百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百萬肉牛、百萬奶牛和千萬肉羊高產創建工程,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提高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牧業比重。三是進一步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支持乳、肉、絨、糧油、果蔬加工等骨干企業聯合兼并重組,引進和培育馬鈴薯、皮、毛等大宗農畜產品深加工和流通企業,大力培育農畜產品知名品牌,加強原產地保護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認證,提升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水平。四是加強農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牧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健全完善技術推廣體系、疫病防控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防災減災體系和農村牧區市場體系,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經紀人隊伍,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牧業組織化水平。五是完善惠農惠牧體制機制。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財政對“三農三牧”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牧業和農村牧區。完善農牧業補貼機制,形成適合農區、牧區、林區特點的農牧業補貼政策。穩定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依法推進土地和草牧場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二、構建多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優化提升第二產業
(一)我區已經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大規模推進工業化,帶動全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是工業主導地位穩固確立。經過十年的努力,全區一產比重由22.8%下降到9.4%,二產比重由37.9%提高到54.5%,總體上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二是工業主導產業迅速壯大。立足我區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迅速累積了大量產能,產業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2010年,全區電力裝機6500萬千瓦;原煤產量8億噸;有色金屬390萬噸,其中電解鋁230萬噸;鋼產量2千萬噸,水泥7000萬噸;甲醇及下游產品750萬噸,煤制油142萬噸,煤制烯烴146萬噸,PVC310萬噸,多晶硅9000噸,單晶硅6600噸;乳品900萬噸,羊絨制品2000萬件,玉米加工1300萬噸;汽車11萬輛,風機4100臺套。三是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以新能源、現代煤化工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風電裝機規模已突破1000萬千瓦,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氣和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非資源型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以上;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30多項技術、工藝和設備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二)我區工業經濟面臨著繼續做大總量和加快提高水平的雙重任務。我區全面大規模推進工業化時間不長,多數盟市經濟剛剛實現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轉變,只有少數盟市進入了工業化中期。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做大工業經濟總量、提高工業經濟水平的任務都十分繁重而艱巨。一是從產業多元化的角度看,我區多數產業都處在成長階段,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尚未形成。二是從產業規模化的角度看,全區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和稅收收入過百億元的園區分別只有19家,同與我區經濟規模相近的省份相比,不論是企業、園區的數量還是規模都有不小差距,與中部一些省份培育千億元級、東部發達省份培育萬億元級的產業集群相比,差距更大。三是從產業高端化的角度看,除了煤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等個別行業外,多數產業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原字號”和初級產品比重高,延伸加工不足。四是從產業穩定性的角度看,工業重型化、產品低端化特征明顯,受市場變化和產業政策調整影響很大,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亟待增強。五是從產業可持續性的角度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節能節水減排壓力較大,工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艱巨而迫切。
(三)按照構建多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目標優化提升第二產業。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構建多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大力提升資源型產業層次、提高非資源型產業比重,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增強我區工業經濟實力。主要舉措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推動資源型產業延伸升級。按照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目標,緊扣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下大力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促進產業向高端化、產品向終端化發展,推動資源開發由初級開采、粗放加工向綜合利用、精深加工轉變。重點是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煤化工、氯堿化工精深加工,加快鋼鐵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推進有色金屬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提高農畜產品轉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努力把資源型產業做強做優。二是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按照培育打造新的支柱產業目標,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區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優勢,抓住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周邊先進發達地區資本和產業“北上西移”、向周邊擴散的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機械設備、汽車制造、零部件生產等裝備制造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推動工業經濟集群化發展。我區工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加快發展以園區為主要載體的產業集群,有利于提升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實力,有利于降低資源環境代價,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業關聯配套、協作共生的發展環境,對于快速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要大力實施“雙百億工程”和“千戶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產業帶和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合理引導企業兼并重組,推動優勢企業向重點園區、優勢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
三、按照培育新的支柱產業目標,發展壯大第三產業
(一)推動我區服務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優勢。我區服務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持續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10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209億元,由全國第23位前移至第14位,在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拉動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為生產業和生活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空間、蓄積了優勢。特別是物流、旅游、金融等產業,已經具備了打造支柱產業的先決條件。從物流業上看,我區煤炭產量超過8億噸,一半以上供應區外,跨省交易量占全國的40%,乳、肉、糧食、毛絨革等農畜產品都是全國重要的供應基地,又有臨近中心市場的區位優勢,培育發展物流支柱產業條件日臻成熟。從旅游業上看,我區自然地理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非常豐富,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獨特的草原文化,都是人們所向往的。特別是隨著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主要旅游景點景區的可達性大大增強,服務設施條件逐步改善,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具備了先決條件。從金融業上看,我區經濟規模已過萬億元,今后一段時期固定資產投資也將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金融服務需求日趨旺盛。同時還要看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生產性、生活需求,必然催生新興服務業態,刺激服務業繁榮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調查報告;行業經濟協調發展
一、引言
眉山作為四川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市,研究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很大的實際意義。因此如何可持續、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成了最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對眉山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及分析,提出相關建議,促進眉山經濟協調、高速發展。眉山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新型工業化經濟優勢,如何在實施工業化規劃中,保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眉山經濟的發展現狀
四川眉山,是占地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地級市。眉山經濟實力與經濟基礎薄弱,撤地建市只有十年歷史,經濟總量與企業規模都較小。2009年末,全市GDP只有465億元,居全省第13位。由于眉山是新建地區,多數企業受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影響小,重產品經營,輕資本經營。同時眉山緊靠成都,交通便利,地處全省經濟最活躍的成都平原經濟區,有利于融入成都,求得經濟的快速發展。
工業落后是眉山經濟落后的根本癥結所在,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眉山市要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首先必須解決這兩大難題。對于正在大規模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眉山來說,大投入才能有大產出。近年來的發展經驗表明,招商引資是借助外力,加大投入最經濟、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可是在大規模招商引資的同時,東部許多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大舉向西部進軍,實行產業的轉移。雖然在一方面為當地創造了高額的稅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市場,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可是另外一方面在這經濟高增長的背后是以環境的危害為代價的,我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應該根據資源條件,地區區位和發展潛力,在充分發揮各地區特色與優勢,保護好和引導好各地區加快積極性的前提下,加快工業的發展。
三、調查總結及建議
2012年是“十二五”的關鍵,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注重環境的保護,將低碳路線進行到底。同時按照“融入成都、一體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與成都的交流合作。在農業,工業,服務與交通等各個方面認真開活動,在低碳背景下的。推動眉山經濟全面的協調發展。
(一)大力發展低碳農業
眉山作為農業大市,在平衡發展經濟的同時,根據地區特色大力發展低碳農業。通過農業與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安全和人類健康的最終目標。
1、大力發展節水農業
通過水資源的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可以修蓄水池,將雨季多余的水儲存起來,在旱季利用,這樣可以降低對自來水的依賴程度。高效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技術,有效利用水資源,從而產生最大的生產效益。
2、結合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開發和建立低碳農業生產體系
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農民進行有關技術指導和培訓,改變傳統的育種觀念,利用現代化的方式,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循環經濟,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建立嚴格的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和監測體系,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
3、以基地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
圍繞拳頭產品和優勢農產品,進一步調整結構、提升品質、作響品牌,繼續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推廣“龍頭企業+養殖小區+適度規模養殖戶”的養殖模式,強力推進西部乳產業基地建設,奶牛規模養殖率提高到65%以上。進一步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養知名品牌。
(二)大力發展低碳化工業
1、促進科技與經濟的協調,培育區域經濟
眉山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資金和人才匱乏,區位不占優勢導致對外開放程度較低。1999年,眉山的生產總值為114.37億元,人均3377元,比全省人均低1073元,比成都平原經濟區人均低5645元,比全國人均低3168元。在同類的西部城市中處于后位,雖然近幾年經濟增長較快,可都是粗放型增長,導致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另外,眉山的特色產業也存在盲目仿效和無序競爭,資源的開發無法形成整合效應,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尖銳。
2、發展新能源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新能源產業是低碳經濟的最高形式。眉山資源豐富,鈣芒硝儲量十分豐富,目前元明粉年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青衣江水能儲量較大,以坡為代表的三蘇文化以及彭祖長壽養生文化等源遠流長,旅游資源點多面廣,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三)大力發展低碳服務業
旅游資源點多面廣,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按照“一山二灘三文化”的發展思路,打好“東坡牌”,深度挖掘以坡為代表的三蘇文化和彭祖長壽養生文化等源遠流長,抓好瓦屋山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大力發展面向成都市場的休閑度假旅游,加強文化娛樂業管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改進旅游開發策略,加強與樂山、成都等周邊地區的區域協作,搞好旅游招商引資,加大旅游促銷力度。
參考文獻:
[1]郭強主編,《節約型社會》,[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2]王城《論新型工業化及地方經濟發展一四川省眉山市向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建議》,[J]財經科學,2005
[3]連玉明、武建忠主編《中國數字發展地圖》,[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4]譚崇臺主編《發展經濟學概論》[M]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5]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編,《2008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西部大開發區域政策效應評估》,[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 008
[6]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可持續發展》,[N]社會科學家,2009
[7]嚴衛華《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根據國際工業遺產聯合會2003年在《下塔吉爾》中的定義,工業遺產由工業文化的遺留物組成。英國是最早開始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的國家。保護的范圍不僅包括蒸汽機、核電站,工礦地、農產品加工工廠、各種商業性建筑、工人的住房、工廠主的管理和辦公建筑等都被涵蓋進工業遺產的范疇。在國外老工業區改造成功的案例中,德國魯爾(Ruhr)工業區一直被視為經典案例。它用10年的時間將一個落后、陳舊的老工業區改造成為一個工業遺產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勝地。在20世紀90年代,魯爾區興建了200余座工業遺產博物館,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利用舊產業建筑改造為館舍的遺址性博物館,例如,亨利鋼鐵廠(Henrichshuette)、措倫采煤廠(Zeche Zollern)和關稅同盟煤炭焦化廠(Zollverein)都是成功案例。
我國也一度形成了建立工業遺產博物館的熱潮。據統計,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近現代工業遺產博物館不下五六十座。其中遇到的問題也非常多,比如陳列設計低級、管理落后等都成為限制其發展的因素⑥。雖然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意見,但是因為現實原因,很多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將眼光投向了新興的概念——數字博物館。
目前已經推上網絡的博物館總數達到三四百萬之多。這些博物館涉及各個方面,從科普知識、歷史文化到藝術收藏,幾乎涵蓋了博物館的方方面面。以世界上最成熟的數字科技博物館——舊金山探索館網站為例,每年有2萬人次訪問此網站,這個數字是每年造訪探索館人數的30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了一份關于“新媒體與博物館觀眾參與”的報告,這份報告顯示了互聯網對博物館的巨大影響。81%的機構認為,網絡和數字技術對藏品的宣傳“非常重要”;78%的機構認為,數字技術對提高觀眾參與“非常重要”。這份報告證明,互聯網在提升博物館的社會融入度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是增強博物館傳播效應的有力手段。
二、以“原真性”為基礎的數字工業遺產博物館
“原真性”(authenticity),是文化遺產一個核心屬性。因此展示文化遺產,無論是有形(物質)還是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必須考慮其“原真性”的凸顯。原真性包含原初的(original)、真實的(real)、可信的(trustworthy)這幾層含義。文化遺產原初的真實狀態應該得以保留并盡可能地展示。以“原真性”為基礎的文化遺產展示,源自滿足人們的深層次心理需求。人類總有探究事物原始真實性的好奇心,要親眼看到、親臨其境,甚至還想親自觸摸,歸結起來就是人類有一種要體驗事物“原真性”的持久欲望。
博物館一直是對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重要手段。對于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并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工業遺產,結合工業遺產及構筑物設立主體博物館、展示館、展示廳、紀念館等形式進行保護和展示,這樣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對歷史信息進行保護,同時也可以對其進行開發利用,博物館是保護、保存、展現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博物館雖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物化的文化遺產,但是對于工業流程、工業場景等體現得就比較有限,并且投入高、資源占有量大都是限制工業遺產博物館發展的因素。所以,我們將眼光投入了新興的“數字博物館”這一課題。
筆者認為,數字工業遺產博物館從下面幾個方面體現了以“原真性”為基礎的保護和展示特點:
第一,對現有工業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保存原始的數據是“原真性”的基礎。數字采集包括數碼圖片、影像、工業結構數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真實性和原始性,也為后面的展示工作打下基礎。
第二,靜態工業遺產的數字化展示。通過采集數據,可以對靜態的建筑、工業結構通過3D建模、二維圖片等方式向用戶進行展示,展現已經消失或者損毀的工業遺存。
第三,對動態工業場景的數字化展示。工業遺產博物館除了注重靜態的保留工業實物、歷史資料以外,更為注重的是真實再現工業時代的工業生產、人們的生活、時代精神與文化。這恰恰是體現工業遺產“原真性”的重要因素。日本已經運用運動捕捉技術對奧茲地區的活態文化遺產“獅子舞”進行了三維數字化保護。這證明數字化表現方式能夠成功地保護和展現活態文化遺產。
第四,基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可在全世界任意一網的計算機上運行,不需要安裝復雜的軟件,不需要用戶學習任何復雜的知識,可以說是能夠跨越語言、文化、地域障礙的傳播方式。
第五,多種信息交互方式的融合。除了視覺信息的傳播外,數字博物館還應該融合豐富的背景知識講述、背景故事介紹、音樂效果等內容,甚至還應該提供游客之間的交流,“觀眾之間還可以通過創造網絡鏈接實現討論和彼此互動”。
基于數字博物館的這些特點,筆者認為,雖然數字博物館在表現和陳列的手段上和傳統博物館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體現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三、數字與傳統工業遺產博物館的結合與應用
從目前發展成熟的數字博物館來看,數字博物館大多依托傳統博物館存在。例如依托盧浮宮博物館,數字盧浮宮館內數字化展示藏品多達16.5萬余件,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數字博物館之一。其他的紐約科技館、日本民俗博物館等也是如此。但也有例外,例如埃及政府投建的“永恒的埃及數字博物館”,不依托于某一個實物博物館,而是在互聯網上展現了整個埃及五千年的文化藝術遺產。這說明數字博物館可以依托傳統博物館而存在,成為其擴展和補充;也可以單獨存在,成為展示某一文化遺產的獨立手段。
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情況和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發展,筆者認為,現階段的數字工業遺產博物館還是應當與傳統博物館相互結合,原因如下:
1.游客對傳統和數字博物館均有需求。雖然越來越多的游客已經能夠利用互聯網獲得資訊,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種信息,但是更多的游客還是習慣見到實物和真實場景。所以,數字博物館并不能滿足所有游客的需求,而最好是能夠成為游客在旅游前后對旅游地查詢的有效通道。
2.數字工業遺產博物館獨立傳播的效應較小。除了“永恒的埃及”這樣有巨大影響力的旅游地品牌的數字博物館外,很多在互聯網上獨立傳播的數字博物館影響力都比較小。例如美國很多個人的數字藝術博物館都是基于比較小眾的人群,這當然不符合我們希望擴大影響力的需求。所以,和傳統博物館共同發展是傳播效應最大化的需求。
3.合理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互通和共享。在傳統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各數字博物館館藏的數據資源總量是非常可觀的。實現各種資源的互聯互通與有機共享,消除信息“孤島”現象,是當前數字博物館建設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臺灣的“Butterfly Digital Museum”、“LanyuDigital Museum”將精力集中在如何讓用戶透明地訪問分布異構的博物館資源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這樣的數據互通共享,既需要傳統博物館的大量藏品和資源支撐,也需要數字博物館的技術和理念。
4.滿足地方發展需求。對于地方政府,工業遺產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工業遺產而存在,還承擔著發展旅游經濟、城市規劃建設、解決勞動力就業的責任,而這些問題都是數字博物館無法解決的。所以,傳統工業遺產博物館還對城市發展有正向影響,不能夠被數字博物館取代。
結束語
[關鍵詞]旅游綠色營銷文化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形象營銷
旅游作為后工業化信息社會中的一種主要的消費活動,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本文將對旅游市場進行重新細分化以求達到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并根據不同的旅游市場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營銷模式,以求“精、準、快”地占領廣闊的旅游市場、拓展后續發展空間。論文百事通
一、旅游者類型
日本心理學家今井省吾指出,現代人的旅游動機分為三種:(1)消除緊張感的動機,包括交換氣氛、從繁雜中解脫出來、接觸自然;(2)自我完善的動機,包括對未來的向往、接觸自然;(3)社會存在的動機,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識、家庭團圓。
不同的旅游動機決定了游客選擇不同旅游市場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據游客選擇旅游的動機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觀光型。分為以自然景觀為主型和以人文景觀為主型。
2.學者型。此類游客的目的性較強,多把旅游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
3.健身型。以強身鍵體為目的,這種健身及療養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較大。
4.獵奇型。以年輕人為主,希望憑借自己的體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業型。主要足跡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能力比較強。
二、旅游市場的細分
根據以上對旅游者類型的劃分,我們可以將旅游市場劃分為以下幾類: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組織的《世界旅游報告》指出,在21世紀,旅游市場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長,現代旅游已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層次發展。
2.生態旅游: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3.鄉村旅游:自2006年國家旅游局確定全國旅游宣傳的主題為“2006中國鄉村游”起,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中國旅游新的亮點。
4.工業旅游:這個詞或許在今天的中國還相當地陌生,但在發達國家卻已經開展得相當成熟。法國的雪鐵龍、德國的大眾、日本的東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工業旅游有著廣闊的發展遠景,并會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探險旅游:隨著人們對旅游的多樣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僅希望從旅游中獲得對異地文化和風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三、營銷模式的制定和運用
根據以上對不同旅游者類型和旅游市場的細分,制定以下相對應的營銷模式。
1.生態旅游—“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企業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經營哲學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力求滿足綠色消費需求的營銷觀念。生態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歸大自然、愛護旅游生態環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營銷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綠色營銷:指為目的地設計一個悅目且符合環保與生態消費觀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態旅游景區地名、徽標、廣告標識語、景區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觀設計,這些設計都要符合綠色標準并且能充分體現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和解釋大自然的特點。
(2)行為綠色營銷:是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行為綠色化,即承擔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引導減少破壞環境行為的責任以及具備有關生態學和保育原則,心理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以及經濟承載力。
通過以上兩種方式的綠色營銷來為旅游者設計一個愉悅的生態旅游環境,讓游客感受到真正回歸大自然的喜悅。
2.文化旅游——“文化營銷”
文化營銷,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的市場營銷活動。在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通過營造其文化特色來吸引旅游者實為準確地營銷模式。以下將從外部宣傳和內部景點兩方面進行分析:
(1)外部宣傳——借勢文化營銷:即借用電影和電視來宣傳文化旅游景點的悠久歷史和內涵。如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故宮》,以此喚起人們對北京故宮這一文化旅游景點的向往。
(2)內部景點——主題文化營銷:即通過挖掘旅游景點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優勢,對這一旅游景點進行的主題文化營銷。例如在永州,就根據其所在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和特色,每年定期舉辦一到兩次大型主題文化旅游活動,如“中華舜文化旅游節”、“國際瑤文化旅游節”等。通過主題文化營銷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點的知名度,而且增進了游客對旅游景點的了解,為不同知識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3.鄉村旅游——“體驗營銷”
體驗營銷是一種通過為旅游者提供體驗來創造價值的營銷方式。
(1)娛樂體驗營銷:即通過滿足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娛樂訴求而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策略。讓旅游者在鄉村的藍天碧水、廣闊無垠的田園中享受清新的空氣和身心的釋放。
(2)角色體驗營銷:即通過讓游客角色置換,體驗真實的鄉村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例如可以在鄉村旅游景點推出“農家樂旅游”、“采摘節旅游”等。
(3)文化體驗營銷:即從旅游者的文化體驗訴求出發,借助與文化相關的產品、設施及服務來塑造一種文化氛圍,從而滿足旅游者文化體驗的需要,達到營銷目的。例如我們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鄉村飲食文化和鄉村農耕文化的文化體驗活動為主。
4.探險旅游——“定制營銷”+“體驗營銷”
(1)“定制營銷”,即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將市場細分——把每一位顧客視為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并根據每一位顧客的特定要求,單獨設計的營銷方式。由于探險旅游具備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根據各人的不同專業探險知識和體魄制定不同的探險旅游項目的定制營銷成為首選的探險旅游營銷模式。
(2)“體驗營銷”,就是通過探險體驗,幫助旅游者真正達到挑戰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過體驗激流探險、巖洞探險、海底探險、登山運動等活動征服自然,樹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業旅游——“形象營銷””+“知識營銷”+“體驗營銷”
工業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旅游,它能給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現工業文化,感受工業文明,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而同時又能夠給企業增加收入、傳播形象。因而工業旅游的營銷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形象營銷”——即借助企業形象、品牌形象、產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來展開的營銷活動。企業通過塑造優美的工業環境吸引消費者,用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說服游客。
(2)“知識營銷”——即通過耳聞目染向旅游者傳播相關的工業知識。工業旅游不是“工業”與“人流”的簡單結合,而是要把工業的魅力滲透到旅游的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鋼鐵企業可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主題設計知識營銷的方式。新晨
(3)“體驗營銷”——工業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為游客們增長知識的同時,能夠制造出多種體驗。游客們在面對五光十色的工業產品時會產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當汽車工人、煉鋼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國奔馳公司,游人可以參觀奔馳車的總裝線,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擰幾顆螺絲釘,最后還可以直接把車買走。
面對迅速變化的旅游市場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營銷模式的綜合運用,還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營銷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旅游市場將會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要使中國成為世界旅游強國必須加快旅游營銷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使其適應消費人群和市場細分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昕李晴:旅游心理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
[2]劉婧靳俊喜:旅游景區景點營銷策略[J/OL].企業研究,2007-02-05
[3]尹雋: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劃[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2
[4]J.克里斯托弗.霍洛韋著修月禎等譯:旅游營銷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8
[5]張朝枝:生態旅游的綠色營銷特點及策略[J].社會科學家,2000,15(6):54-55
[6]唐峰陵:永州文化旅游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