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第1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科;區別;聯系

        一、問題的提出

        從國內外大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MBA以來,管理經濟學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然而,我國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學位MBA始于1990年代初??梢哉J為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對建設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工商管理專業具有重要意義并產生了重大影響。經過20多年的發展,許多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逐漸進入商學院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工商管理學科的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對管理經濟學的了解,缺乏對它在工商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特別是簡單地把管理經濟學等同于微觀經濟學,因而在課程設置上,用微觀經濟學取代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相對較新的課程,管理經濟學在課程內容上確實與微觀經濟學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什么關系?”“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與微觀經濟學有何區別?”這些問題一再被提及。由此我們深切地感到,只有厘清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明確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促進工商管理專業學科的健康發展。

        二、管理經濟學簡介

        管理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盛行,成為西方管理學院課程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屬于應用經濟學科的范疇,因其強調應用的特點而與傳統的經濟學科相區別。管理經濟學有許多定義,這同它有許多名稱一樣,較為常見的幾種名稱是:(1)管理經濟學;(2)公司經濟學;(3)經營管理決策分析;(4)經營管理研究。實際上,許多差別是語義學上的,真正理解這門學科還在于明確其本身的內容、方法,它在管理領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學科(包括傳統的經濟學科)的聯系與區別。盈利性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實現組織的目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經理必須對各種各樣的經營管理問題,從日常工作的問題到制定未來計劃等做出決策。做出正確的經營管理決策需要對決策的技術與環境狀況有清楚的了解,把經濟理論用來解釋與分析有關的技術條件和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將會對合理決策起很大作用。因此,經濟理論對于分析經營管理的現實問題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企業環境的日益復雜,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和它對決策過程所起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管理經濟學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門學科。經濟理論對于管理經濟學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分析方法、以及澄清用于經營管理分析的各種概念,防止經理犯概念的錯誤等。因此,管理經濟學是由作為分析經營管理的合理決策問題的那部分經濟知識或理論所組成的。有的學者認為,管理經濟學是利用經濟概念和經濟分析系統提出合理決策的學科。通過考查管理職責的特點與經濟理論在幫助管理完成這一職責上的作用,可以獲得對管理經濟學特點的一個全面認識。如前文所指出,管理的基本職能是依據某些預定要實現的目標來做決策和執行這些決策,正確的決策是成功經理的首要訣竅。管理經濟學所著重的,是經濟理論中與企業管理決策最有直接關系的那些部分。從這一意義上說,管理經濟學可以說是傳統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策兩者之間的一道橋梁。管理經濟學在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作用示意圖表示了上述管理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經濟分析方法之間的關系,及其在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的典型問題和現實問題中的橋梁作用。

        三、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

        每一門學科之所以得以成立,關鍵在于其所依賴的基礎理論,這也就構成學科之間的基本區別。如果說,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基礎理論,那么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則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如表1所示,管理學科的課程一般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與公司管理活動中的內部職能部門有關的課程,管理學院一般都設有這些部門或系。第二類課程涉及管理技能、方法、技術、手段的內容,稱之為工具課程。考慮到管理經濟學與決策科學和方法的關系,也把它列入此類課程。常常有的課程跨及兩個領域。例如,會計──它是企業內部的一項職能,但又是企業任何部門都要使用的一種工具。因此,會計既列作職能課程,又被看作是工具課程。第三類是某些與專門業務領域有關的課程,如銀行管理、保險管理等。專門業務領域課程的界限也相當分明,它們在管理課程中的地位比較明確。不同的管理學院,側重領域和特點不同的專門領域課程。第四類課程可稱之為綜合課程,包括戰略管理、產業組織、企業文化、企業倫理等。這些內容對于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但是企業內部不一定設置專門的有關部門。第五類是綜合基礎課程,包括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必須有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并用以指導其發展。管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就占有這樣的地位。著名管理學家孔茨在其論文《管理理論的叢林再論》中,曾較系統地論述了管理理論在管理學科中所起的核心作用。[1]

        四、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管理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首先在于企業管理學科所獲得經濟理論的支持。從國外管理學院、系科的發展來看,絕大多數最初只是經濟學系里的一個部門(如部門經濟教研室),其課程偏重應用與實務。后來,隨著商科課程的不斷擴增,終于另行成立管理學院(或稱商學院)。管理學院成立之后,與經濟理論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人們也已日益認清這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很明顯,經濟學家要想描述企業經營活動并幫助企業確立規范性的目標,他們就必須對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管理實務有深切的認識,但這顯然并非經濟學家之所長。與此同時,商學院的教授們也日益認識到經濟學家在企業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因此在西方商學院的課程中,管理經濟學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經濟理論對管理經濟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這些模型能幫助決策者去除可能妨礙決策的次要因素,聚焦于主要問題。二是提供管理決策的分析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往往無法直接用于解決具體問題,但對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確實是有幫助的。三是厘清管理決策中涉及的各種概念,防止管理者犯因混淆概念而導致的錯誤。必須強調的是,雖然管理經濟學吸收了微觀經濟學中對于企業和經理最為重要的應用部分,但是,不能將微觀經濟學等同于并替代管理經濟學。

        換言之,有關廠商的傳統個體經濟理論固然是管理經濟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但并非等于管理經濟學。因為管理經濟學在分析起點上,把廠商視作一個經驗上的實體(而非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構造),必須考慮理論模型在若干限制條件下的可實行性。在分析內容上,涉及風險與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投資、財務等問題,以及需求、生產與成本函數的測定;在分析工具上,則包括統計決策理論、線型規劃、博弈理論、計量經濟學、模擬模型,以及電腦技術,所有這些,都非傳統個體經濟理論所能概括。與微觀經濟學的描述性研究不同,管理經濟學主要是規范性研究。規范性研究不滿足于描述經濟主體實際采取的行為方式,而會進一步指明經濟主體為了達到期望目標所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微觀經濟學試圖描述經濟如何運行,而不涉及其應該如何運行,管理經濟學則嘗試建立一系列規范和方法,以實現特定的目標。例如,對于通用這樣的汽車制造商,它如何進行產品定價是微觀經濟學所關注的,它應該如何定價則是管理經濟學考慮的,這構成了兩門學科的重要區別。在管理決策方面,管理經濟學的任務在于找出企業決策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提供答案,使管理方面做出較佳決策。但是,經濟學家并不實際就企業做出決策,而是經理在作決策。應當指出,管理經濟學必須從實證分析出發進行研究。因為我們首先并且必須對所處的現實世界,諸如企業環境、制度環境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兩者之間的不同,還特別體現于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在經濟學理論中,研究的重點是市場而不是企業。經濟學在討論經濟問題時,主要著重于生產資源如何經由市場上眾多個別選擇的交互作用,分配在整個社會的各種廣泛用途上面(市場機能或自動性的分配過程)。在市場機制下,市場力量支配著企業及其經營活動。市場對企業的產出進行檢驗,企業則必須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由此實現資源配置。

        市場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中,企業是同質的,因而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只能被動地對市場做出反應。管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點正好相反,其更為關注的是企業而非市場。管理經濟學理論將市場視為企業的外部環境,并質疑完全競爭市場的現實存在性。作為完全競爭市場重要特征的企業同質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與企業的真實實踐相悖的?,F實中的企業在資源稟賦、能力、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企業有強烈的動機避開同質化陷阱。因此,企業的決策既受到市場的影響,也受其內部要素制約。企業與市場相互作用,企業家和企業引導市場、創造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是在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中經常被忽略的一面,而其對于企業具有重要的決策意義。另外,管理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有一定聯系,而微觀經濟學沒有。在產業經濟學中普遍采用S-C-P分析范式,即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效果(performance)范式。S-C-P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在管理經濟學中都有涉及,在該分析范式中,產業結構是后兩者的原因。相當廣泛的研究證實,行業中公司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場力量就越大,相應的利潤就越高。在管理經濟學對公司行為進行分析時,非常注意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特別是行業結構與競爭行為。另外,管理經濟學中所引用的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對行業的分析。

        五、微觀經濟學與管理經濟學

        在課程內容及其結構上的區別在經營決策分析中,管理經濟學把經濟學理論和決策科學聯系在一起。經濟學理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其中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中有一部分與企業決策有關。管理經濟學吸收了這一部分的微觀經濟學內容(如需求理論、生產理論、成本分析),同時也吸收了經濟理論中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博弈論、委托理論)。之外,管理經濟學還吸收了大量決策科學的內容,運用最優化技術,包括微分學、數學規劃等來為決策者確定最優方案。作為對最優化技術的補充,管理經濟學還運用統計學的方法估計相關變量間的關系,并對數值做出預測。我們參考了西方眾多經濟學家的相關著作,包括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2]、羅伯特•平狄克和丹尼爾•魯賓費爾德(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3]所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以及布魯斯•阿倫(W.BruceAllen)等[4]、詹姆斯•麥圭根(JamesR.McGuigan)等[5]的被廣泛使用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對兩門學科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

        1.管理經濟學強調對統計學方法和最優化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理論的可操作性。雖然管理經濟學部分理論來源于微觀經濟學,如需求理論、生產與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但仔細分析即可發現,這不是簡單的借用。以同為兩門課程的教學重點的需求理論為例,微觀經濟學側重于市場均衡分析,關注市場力量能否推動相互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同時達到均衡,需求理論僅僅是市場均衡分析的一個構成部分。作為企業管理者,是難以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理論直接用于確定對企業特定產品的需求的。例如,絕大多數經理人都知道,價格上漲會導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下降(這是微觀經濟學所揭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于特定幅度的價格上漲,企業產品的需求量到底會下降多少(這正是管理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相比之下,雖然管理經濟學也以“經濟人”為基本假定,同樣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但它側重于需求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從理論上明確了影響單個商品需求的相關因素后,更進一步給出了估計需求函數的具體方法:消費者調查、市場調研,和回歸分析法。這就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工具,得以利用相關的數據,擬合出需求方程,進而利用需求彈性,制定企業的相關策略,如價格調整的方向與幅度、是否需要對競爭者價格變動做出的反應,等等??梢钥吹?,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純理論分析,而管理經濟學則力求為企業管理者的日常決策提供分析工具。

        2.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目標進行簡單假定,而管理經濟學則提出了一套有層次的企業目標體系。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決定了二者在課程內容上的差別。微觀經濟學把企業作為一個抽象的個體,沒有興趣去打開這個黑匣子,自然也就否認企業的異質性。這集中表現在對企業目標的認識上。微觀經濟學將企業目標簡單化,假定所有的企業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無一例外,并將之作為構建眾多模型的理論前提。然而在現實中,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企業追求的目標也不盡一致。承認這一點,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企業是誰的?在傳統的資本主義早期,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單一,決策機構單一,企業的運作由出資者負責管理。這種企業很少雇用管理人員,可稱為雇主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開始逐步轉變為企業家的企業和家族式的企業。在企業家的企業中,股東往往是創業企業家的家族成員、朋友和關系較深的商業伙伴,因而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密切的監控。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雖然會由職業經理人擔任一些中下層管理和上層管理職位,但創業者和出資者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對企業的控制。隨著企業家的企業規模擴展,企業所有權不斷分散,股東不再具備從事高層管理的技能和知識,于是職業經理人開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務,企業家式的企業由此轉化為職業經理人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和企業家的企業是由所有者控制的,所有者目標明確,就是追求利潤,因此,以利潤最大化作為這類企業的目標并無不妥。但經理人的企業由于存在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使得經理人具有相當大的管理自,他們追求的目標就不再是單一的利潤最大化,而可能是包括銷售收入最大化、企業增長最大化、公司經理的個人目標、社會責任目標在內的多元化的目標。正是基于對這一重要問題的認識,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把對企業目標的分析涵蓋在內,提出了一個由多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并進而對現代企業中廣泛存在的委托問題進行討論。

        3.在企業競爭這一重要問題上,微觀經濟學僅僅聚焦于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價格競爭,而管理經濟學則圍繞企業職能對競爭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和深入的探析。企業競爭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價格與產量決策,以及短期與長期均衡。對于實踐中企業之間豐富多彩且不斷演變的競爭手段,微觀經濟學完全不予置評,而管理經濟學則高度關注企業競爭的各個層面,采用區域、行業、職能等不同維度對競爭進行分類,以期實現對企業競爭全貌的了解。同時,管理經濟學對企業競爭實踐的最新動態非常敏感,針對新經濟條件下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現象,提出了基于時間的競爭;針對越演越烈的不兼容的技術之間爭奪市場支配權的狀況,提出了標準競爭,并進而區分了標準之間的競爭和標準之內的競爭,明確了信息競爭、技術與創新競爭、籌供競爭、成本競爭、質量競爭、價格競爭、產品競爭、促銷競爭、服務競爭等標準內競爭的具體形式。由此可見,從課程內容上來看,與微觀經濟學相比,管理經濟學更貼近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它所揭示的理論和方法也因此具有更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六、結論

        作為一門在傳統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管理經濟學吸收了許多經濟分析的概念,把經濟理論家的純理論分析和管理者面對的日常決策聯系起來,為經營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研究問題、課程內容上都存在明顯區別,不可混為一談,而這種差異也是不同學院在課程設置時應該認真考慮的。以培養經濟學者為目標的經濟學院將強調市場均衡分析的微觀經濟學設置為核心課程,這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目標的商學院若也重微觀經濟學而輕管理經濟學就值得商榷了。對于未來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純理論分析,而是能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而后者正是以單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承認企業異質性,并不斷吸收經濟理論、決策理論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已用的管理經濟學所能提供的。

        參考文獻:

        [2]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微觀經濟學(19版)[M].蕭琛主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著.微觀經濟學(第7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布魯斯•阿倫,尼爾•多赫提,基思•韋格爾特,埃德溫•曼斯菲爾德,著.管理經濟學(原書第6版)[M].毛蘊詩,劉陽春,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2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綠色發展與多重轉型背景下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競爭戰略優勢提升轉換研究”(11BGL0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研究”(12&ZD094)

        作者簡介:李寶元(1962-),男,河南陜縣人,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和人本發展與管理問題研究。Email:byli@163com

        摘要:人本管理經濟學順應后工業化及網絡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人本化大趨勢,立足于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視界,遵循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邏輯思維范式,借鑒利用現代經濟學有關人類行為的經典及最新理論和方法,以研究并回應組織管理中人的問題為基本宗旨和任務,特別聚焦于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戰略性激勵相容問題主題,以“職場就業—戰略規劃—目標導向—投資開發—人際整合”人本管理運作主線,分別沿著競爭—合作(人本組織激勵管理基本矛盾)與規矩—方圓(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個層面)兩大人本管理經濟問題導向線索展開相關學術研究而形成的一門應用經濟學新分支。

        關鍵詞:人本主義;人本價值論;組織人本激勵管理;人本管理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12001808

        一、問題提出:直面歷史現實的理論演化脈絡及跨學科整合走勢

        大而言之,主體欲求的無限性與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共同困境和永恒主題。為此,人類在長期歷史演化中自發形成兩種基本應對機制,即市場交換與組織管理;相應地,在學術上分別直面聚焦回應這樣兩大實踐的理論范式就是經濟學與管理學。

        要緩解這個基本矛盾和困境,人力在主觀“用力”上無外乎兩個基本方向:一方面,依托“情商”(人文倫理及)努力節制欲求或抑制需求;另一方面,憑借“智商”(人類理性或科學技術)盡力有效利用既有資源并進一步開發利用新資源。其結果,以工業化為標志使人類歷史發生了一種“非對稱性突變”:工業化以前,人類情感在漫長演化的市場自然擴展秩序中占了上風;而市場運作和發展到一定閾值或拐點,引發了工業化革命性突變,結果使人類理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或解放,發展到后來甚至達到登峰造極的無知之狂妄程度。

        所謂現代社會,乃工業化及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而正是這種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現代社會經濟實踐活動,才孕育出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正是基于大機器工業生產的需要,以及在此基礎上由發達市場機制鏈接而形成的社會化大生產體系,才使人們集結在一個個具有開放系統性、內在合作性和外在競爭性的命運(利益)共同體中;所謂組織,就是這些命運(利益)共同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穩固化、巨型化發展的結果,并隨著市場秩序不斷向外自然擴展而在空間上廣泛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特別是進入20世紀,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完成工業化,其市場經濟進入高級發展階段以后,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被普遍地“扭結”在特定的社會組織中;同時,以工商企業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和政府公共組織多元鼎立為基本格局的現代組織網絡體系,逐漸演變成為每一個現代人時時刻刻生存其間、必須直接面對和積極適應的基本生存情景或社會生態環境。結果,市場與組織并肩而行、互動發展,不僅促成了無比繁榮昌盛的現代社會經濟實踐,而且促成了現代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大融合大發展。

        雖然從現代社會經濟實踐源泉來看,關注市場的經濟學與聚焦組織的管理學可以算作孿生兄弟,但在啟蒙與集大成發展的時序節奏上,經濟學可以大致算作管理學的兄長。早在1776年,現代經濟學鼻祖斯密就在其開山大作《國富論》中,富有遠見地奠定了主導經濟學理論研究基本發展方向和主流趨勢的學科信條和理論范式,即建立在每個人追求自利基礎上的自由市場機制乃國民財富根本源泉及和諧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石。其后,經由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詮釋,以及凱恩斯主義的宏觀拓展,到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宏微觀新綜合,經濟學基本上是圍繞市場資源配置基礎功能主題一路拓展開來的。

        相對于經濟學來說,管理學實現集大成并蓬勃發展步伐稍有滯后。雖然早在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所開創的工業化新時代,大規模、高密度、商業性和社會化的工業組織(企業)形成了對管理前所未有的特殊需要和要求,并激發了歐文等一大批工業管理專家及管理教育先驅相繼輩出,但尚未形成一組邏輯清晰的學科信條和一套完整成型的理論范式。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到巔峰的歐美工業化社會經濟、特別是企業制度化管理實踐,才孕育出以法約爾特別是以泰勒為代表的一代管理大師級人物,他們在其經典論著中《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1916年)和《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正式提出并清晰闡釋了現代組織管理學的基本信條和理論范式,從而使管理學以科學的面目正式登上學術大雅之堂,并在其后近百年的歷史中衍生出蔥郁茂盛、五花八門的管理學派叢林[1]。

        無論是經濟學還是管理學,最初的元問題都是屬于或為了回應人的問題,即:如何有效開發、配置和利用稀缺資源才能滿足個人、組織或社會等特定主體的目標和需要?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工業化大生產體系中,本來是主體、目的和本源意義的人,卻在自己所創造的器物工具中被異化,最終被淪落為器物、工具和手段。好在大自然自有自組織平衡協調機制,兩極輪回,物極必反,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近百年來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主題都明顯地呈現出一種人本化的回歸趨勢(如圖1所示)。

        圖1人本管理經濟學的實踐背景及學術源頭

        按照傳統經濟學范式,市場是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四個主體之間進行產品和勞務及勞動力交換,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或方式,至于四個主體各自內部是什么狀況又如何運作則不屬于其研究的范圍。在這四個主體部門中,廠商是經濟學最原本、最主要的聚焦點,其他三個則相對有些輔或衍生性;也就是說,回答廠商內部組織管理問題,相對來說顯得更為迫切、更為重要、更可以縱深發掘,由此衍生出一門管理經濟學分支學科。傳統管理經濟學,由私人廠商拓展到公共及非營利組織,其實就是將微觀經濟學特別是市場與廠商理論基本原理運用于組織資源配置及管理決策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現實操作性的程式、技術和方法。例如,在國外眾多管理經濟學教科書中,由麥圭根、莫耶和哈里斯三位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應用、戰略與策略》以其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緊跟前沿、貼近實際等具有顯著代表性。他們在最新的第8版中是這樣界定管理經濟學研究主題的:“管理經濟學研究的是在經濟中的私人、公共和非營利部門內,由分析人員、經理人員和咨詢人員所制定的資源配置戰略、戰術策略。管理經濟學的各種方法力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實現組織的目標,同時考慮對實現目標的洼陷和內含約束條件。本書圍繞兩大主題組織內容:私人部門企業的產品線競爭和股東財富的最大化。此外,管理效率問題為所有組織做出資源配置決策提供了一個共同基礎”[2]??梢姡芾斫洕鷮W總的理論基點、基調和著重點還是在強調工商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的市場邏輯及其對組織決策者的宏觀政策約束及技術經濟條件限制。

        經濟學真正從市場偏在視界走出將企業等科層組織正面納入其研究視野,并將它看做與市場對等并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現實世界替代其發揮經濟職能的一種特殊資源配置方式,在期間發揮了轉折點或里程碑性關鍵作用的,是1937年科斯等發動關于“交易費用的概念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的“新制度經濟學”浪潮。由此開始,經濟學理論研究逐漸回歸人本軌道,一大批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組織、組織中人的(契約與非契約)關系、組織制度架構及演化,特別是聚焦于組織中管理者(雇主)與員工(雇員)這個基本矛盾,借鑒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研究新成果,將研究對象和重點逐漸指向組織(中人的)行為及其激勵問題,拓展衍生出行為經濟學、組織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契約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等諸多新分支,進而與當代組織管理學中的勞動關系學派、人事管理學派和人力資源管理學派漸次對接起來,以致在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上提出了構建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現實目標和任務。

        近年來,作為傳統管理經濟學的理論變革和疆界延伸,英美等國一大批對組織經濟學問題感興趣的學院派學者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工作,他們試圖在企業等組織層面以人的行為及激勵問題為焦點構建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范式和框架。這方面具有集大成代表性的最新標志性著作,大致可以舉出如下幾部:一是2002年英國白金漢大學組織經濟學教授利科特的《企業經濟學》,該論著以科斯定理及企業的契約理論為立論基點,討論了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的制度結構,以及企業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的激勵和環境約束問題[3];二是199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米爾格羅姆與羅伯茨所著《經濟學、組織與管理》,該論著對傳統管理經濟學范式進行了革命性變革,總結了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在組織合約、協調、驅動、雇傭、激勵管理及變革領域發展起來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4];三是2003年亨德里克斯所著《組織的經濟學與管理學:協調、激勵與策略》,該論著基于博弈論、科斯定理及信息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圍繞如何協調與激勵組織中策略互動著的人們這個核心主題,對組織中有關決策、匹配及商業策略問題進行了新的詮釋[5]。

        與此同時,近百年來,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特別是網絡數字化新技術革命的推動,組織管理學越來越呈現一種不斷軟化和人性化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領域的相關研究課題,迫切需要依托一套以組織中的人為中心、以既自成體系自圓其說又邏輯嚴密思路清晰的經濟學理論框架做支撐,為組織管理者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提供一整套既可以證偽又易于操作的經濟學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和分析工具。為此,中外學者在學科建設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相關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拉奇爾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人事管理經濟學》,該書圍繞招募與雇傭、人員流動、精簡、工作效率、團隊、年功報酬、考核、福利、職權和任務分派等人力資源管理主題,系統地介紹了一系列相關經濟分析技術和方法,其目的是為組織管理者及人力資源管理者權衡相關利益關系、提升決策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相應的經濟學理論支撐[6]。在該領域國內學者也做了有益探索,近年來國內圖書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若干部有關人力資源經濟學或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分析[7]教科書,探索性地將經濟學、勞動經濟相關的原理與方法依照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模塊串聯成體系,試圖形成一個獨立學科。

        但是,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尚有不少缺憾及存疑之處,大致說來有三:一是沒有在人本主義意義上給出具有硬核性質的學科概念和核心理念,使相關經濟學分析方法缺乏堅實可靠而又邏輯自洽的理論根基。二是對有關經濟學概念、原理與方法的轉述,沒有從學科視角分歧、學術流派淵源及交叉整合脈絡上給出應有的清算梳理,使相關內容雖然圍繞組織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模塊組合在了一起,但在經濟學理論邏輯體系上顯得十分零碎零散,不能形成邏輯清晰、前后連貫的統一體系,往往研讀起來使人有些不得要領。三是由于在理論邏輯上不能自洽成體,相關問題研究沒有可支撐的對接點,因而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上缺乏應有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筆者數十年來由宏觀而微觀、由經濟學而管理學,游走于國民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企業管理學等多門學科教學與科研活動之間,但在研究方向和主線上萬變不離其宗,長期始終如一地聚焦于人本發展與管理問題。2006年,筆者將自己多年累積的相關成果匯集成著,以《人本發展經濟學》名字推出[8];經過又七年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學術累積,并基于現實咨詢管理和科研教學需要,特別是依托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資助,認為是該推出其姊妹篇人本管理經濟學(二者類似于宏微觀經濟學之的關系)的時候了。本文乃該著之導論,現將自己初步構思和粗略觀點先行公開發表,以求教于同行專家。

        二、研究范式: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視界、方法論及主題基線

        人本管理經濟學是立足于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視界,嚴格遵循個人自由主義方法論的邏輯思維范式,借鑒利用現代經濟學有關人類行為的經典及最新理論和方法,以研究并回應組織管理中人的問題為基本宗旨和任務,特別聚焦于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戰略性激勵相容問題的研究主題和主線,并由此形成的一門應用經濟學新分支。

        1人本管理經濟學視界: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

        關于人本主義(Humanism),源于人如何實現自己的自由意志這個最基本的元哲學命題。雖然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特殊物種,但人類畢竟也是大自然的造物,人類文明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面臨著一個無法擺脫的現實困境,那就是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兩難悖論:自以為自由的人類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類到頭來往往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9]。

        自然科學是人類理性超越自然束縛而客觀認識外部世界的產物,西方科學主義最初正是源自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文化傳統,那時的人們普遍崇尚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正義去觀察思考大自然奧秘的精神意志。但是,進入中世紀(公元500—1 500年),這種理性主義精神在大自然強大的力量壓迫下被扭曲為基于的神學,一開始一些傳教士還試圖運用古希臘理性主義文化去解說基督教義,隨后在經院哲學那里理性主義異化為論證基督教永恒真理的工具,這樣,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傳統伴隨著日益盛行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而得以保留和傳承。后來,當傳教士墮落行為被揭穿、經院哲學越來越走向玄虛而逐漸遠離現實生活被人們所唾棄時,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啟蒙者們,將科學理性主義從傳統經院哲學中抽取出來,以人本主義面目出現而成為反對神本主義的有力武器,由此濫觴并迅速演化成為西方主流價值文化。

        也就是說,人本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價值觀和哲學思想文化傳統,是自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后,經歷代思想家發展、完善逐步形成和傳播開來的。最初,人本主義是特指16—17世紀的一種文化思潮,即對古希臘羅馬文學、語言、科學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熱衷,對宗教、神權和經院哲學的揚棄和批判,對個人主義、世俗主義、理性至上和科學實證精神以及人權和人的自由價值之復興或弘揚等;但是到了18—19世紀,以人本主義為表現形態的理性主義發展到極致,終于孕育出了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理性主義逐漸走向現代科學理性主義極端,在這種理性主義思潮涌動下,導致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之象:科學技術開發出來的物質機器逐漸將人性異化,本來是生產目的和主體的人反而被異化為生產的工具和手段,物質享受幾乎侵蝕人們所有的心靈空間,物質性的工具理性代替了終極關懷意義上的價值理性。

        20世紀,可以說是人類在社會變革特別是科技革命中涅槃重生的世紀。隨著大機器工業化的登峰造極和人類科學理性主義的泛濫成災,人們逐漸看清并感同身受地體驗到主體異化和工具理性帶來的一系列不快樂、不幸福乃至痛苦或災難,人們在大自然一場場懲罰性的災害面前越來越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無力感,不得不生發出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敬畏感。于是,以人為本,回歸大自然、回歸人本性、回歸人的主體性和價值理性,成為從市場運作到組織管理、從經濟學到管理學研究的共同取向。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人本主義就具有對立于科學理性主義的新意義,而回歸人性,反思科學價值、解構理性標準、呼喚終極關懷、重塑心靈美德,也就成為當代人本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及主流傾向。這也是人本管理學應持有的認識論視野。

        2人本管理經濟學方法論:遵循現代經濟學邏輯思維范式的“個人自由主義”

        在方法論上,人文社會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研究者本身就是參與其研究對象中的一分子,很難在“局外”用條件控制的試驗方法對社會活動或人類行為做觀察。盡管目前一些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在研究技術上已經發展到很像自然科學的狀態,對個體微觀行為也已開始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但就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總體狀況來看,這也僅是作為一種輔的經驗檢驗方法來使用,其主要研究方法還是以理論實證為基本特征的。

        關于理論實證研究方法,其基本套路無外乎:從大量的客觀社會現象或人類行為中分析、歸納和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論假定,也就是借助理論思維將客觀對象抽象為韋伯所說的“理想模型”,以此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然后,在這些基本假定基礎上進行邏輯演繹,推導出一系列理論結論,并通過逐步放松有關假定,把原來抽象掉的不同層次的非本質的東西追加進去,使理論聯系(契合)實際,以達到理論實證社會經濟現實的目的。這種社會科學方法,在馬克思那里就叫做抽象法,其前一過程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而后一過程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而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則稱之為“假想結構法”,并認為“經濟學的獨特研究方法就是假想結構法”[10]。

        經濟學對于人類行為的研究同樣或更需要依賴這樣的抽象法,但從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分工協作關系來看,經濟學則有其獨特的角度和方法。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任何人類個人的行為,在經濟學看來都是一種在稀缺資源環境約束下來追求個人自身預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行為。其中包括三層基本含義:一是自利動機,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類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和基本目標。二是環境約束,即追求自利目標是在稀缺性資源條件和社會制度規則約束下進行的。三是理性選擇,即人們總會設身處地地權衡自己的處境和所追求目標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最終找到一條均衡的、恰如其分的最佳方式或路徑,使自己所費成本最小而獲得收益最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無論在家里,還是在政府或私人的辦公室里,無論在教堂里,還是在科學活動中,簡言之,無論在哪里,永遠是效用最大化者[11]。這就是所謂理性人假定,是經濟學方法論的硬核,是任何經濟學包括人本管理經濟學必須操守的。

        自斯密以來,經濟學之所以成為市場主義的誓死捍衛者,按照米塞斯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中的論述,就是因為它認定:“市場經濟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進行勞動分工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人都代表他自己的利益,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既是為了滿足他人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每個人在行為時都在為他人服務,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是在接受他人的服務,每個個體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自身的最終目的以及使他人獲得滿足的手段”[10]。也就是說,“市場將個體活動引向能最好地服務他人的渠道”[10]。“市場不會直接阻止某一個體隨意傷害其同伴,但市場會對這種行為進行處罰?!薄笆袌錾?,強迫每個人都盡力服務他人并克制自己的隨意和惡意的,不是因為憲兵、劊子手和陪審團的高壓統治和強制政策,而是因為個人利益。契約社會的成員之所以自由,就是因為他服務別人就是服務自己。限制成員的只有不可避免的自然資源稀缺現象,至于其他部分,所有成員在市場范圍內都是完全自由的?!彼裕皼]有一種自由可以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自由相媲美。在極權的霸權主義社會中,個體所應有的唯一自由,也是無法剝奪的自由,那就是自殺”[10]。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濟學的任務主要是分析市場上交換的物品和服務的價格決定?!钡F實中“人們總是同時面對‘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他們要從不同的替代品中進行選擇,不管這些東西是被歸為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價值的天平上,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是混合在一起的。即使我們能夠在物質的與精神的考慮之間劃出明確的界限,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每一個實際的行為要么是為了同時實現物質的與精神的目的,要么是物質與精神的東西之間選擇的結果。”因此,為了完成特定研究任務,經濟學“必須從人類行為的綜合理論開始研究”,其研究對象要超越有關利用貨幣進行交換的“市場現象”而涵蓋所有人類行為[10]。在米塞斯看來,市場中人與人的競爭是“想在合作的制度里取得更優秀、更杰出的成就。競爭的功能就是,給整個社會體系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安排一個最適合他的位置,從而使他能夠最好地服務于整個社會,服務于社會里的其他成員。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就成為一種把最稱職的人安排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的有效方法”[10]。因此,由市場鏈接起來的社會是“聯合的行為和合作,其中的每一方看待對方的成功就像是自己的成就。”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偉大的社會”[10]。

        尊重并弘揚每個人的個性和自由,由他們各自為了自身利益而自主自由地做選擇,整個組織或社會才能和諧發展。這是經濟學在認識論上不可更變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也是無論什么經濟學(流派或分支)都必須傳承和操守的價值判斷和學術信念?;诖苏J識論立場,將研究視野從市場運作拓展到組織管理層面而且特別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管理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必然要嚴格堅持個人自由主義立場,即不承認一個超越個人之上的所謂公共利益或集體利益,一切選擇和決策歸根結底都是源于組織成員或利益相關者的個人理。正如美國學者博蘭指出:“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這樣一種觀點,在社會現象的任何解釋中,它認為只有個人才能成為決策者”[12]。 從此觀點出發,將個人(及其利益和行為)看做是任何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和基礎,并且認為一切集體的行動、群體的互動、社會的活動以及政治的程序或過程都是一種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總結果,而任何超越或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的所謂集體利益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定,分析人類行為或研究社會活動(包括我們所關注的組織管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觀察個人基于理性的選擇行為表現來達成,這應該成為人本管理經濟學最恰當或最有效的方法論。

        基于方法論的個人自由主義原則,人本管理經濟學在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及其管理問題,自然離不開經濟計算、在約束條件下求極值以及基于邊際的成本—收益分析等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方法,但鑒于傳統新古典主義濫用數學的惡劣傾向,而現實組織中的人不是物理原子式的無生命個體,而是有自由意志并由此支配其行為的主體人,而且隨著社會進步人的自由意志及其表現行為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和非線性化,因而人本管理學研究不能沉溺于基于大數定律的統計學方法去尋找所謂規律,必須對傳統經濟學計量分析方法在揚棄中有所發展。

        關于經濟學分析濫用數學的傾向,正如米塞斯所批評的那樣:由于數學家的自覺不自覺誤導,“本可以用幾句話和平凡的語言來表達的意思卻用一種大多數人不熟悉的術語來表達,因此這種語言很快得到了人們的尊敬。人們甚至認為這些令人迷惑的公式有著某種未被傳授以隱藏起來的很重要的啟示,認為存在一種賭博的科學方法,而數學的神秘學習可以教會人們贏得勝利的鑰匙”[10]。應該清楚:“無論用哪種定量的方法去分析經濟學的問題,都存在一個基本的缺陷,那就是: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即在我們說的經濟變量之間沒有常數的關系。在各種商品交換比率的形成和評估中也沒有任何的不變性和持續性可言,每一個新的數據都會導致整個價格體系的重新組合。相反,理解,通過力圖抓住事件所涉及的人的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可以很好地預測未來情況的變化。我們可以說這個方法不是令人滿意的,而且實證主義者們也鄙視這種方法,但是這種武斷的判斷根本不會、也不可能會遮蓋一個事實,即理解是唯一一種用以處理未來不確定因素的恰當的方法”[10]。近年來,這種故弄玄虛、自娛自樂的研究傾向在管理學界也司空見慣,一些學者不直面回應現實問題,而是沉迷于數學的精細美妙,甚至喜歡“用玄妙深奧的理論辭藻來粉飾論文”,例如“一頭會說話的豬”用晦澀的學術語言表達成“家畜與人這兩類不同物種成員發出的聽覺信號之異質同形性”,但這并不能解決“憑常識顯而易見”的現實問題[13]。對此,人本管理經濟學研究必須力戒之。

        3人本管理經濟學主題:組織管理中“人”的戰略性激勵問題

        百余年來,現代組織管理呈現出“人性漸凸現”的歷史趨勢,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于古典管理(特別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勞工管理時代;20世紀中葉,基于組織行為與人際關系理論的人事管理時代;20世紀末21世紀初,基于人力資本和戰略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時代。近年來,在技術網絡數字化、市場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人本化的新時代背景下,以人為本,戰略性激勵成為當今世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為獲取并保持戰略競爭優勢、實現長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指向和必然選擇。這也應該成為人本管理經濟學研究并回應的核心問題。

        關于以人為本,在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方法論意義上,大致有兩個層級的提升:一是從把組織中的人看做人力成本,到把人看做能夠創造價值的人力資源、人力資產或人力資本;二是在此基礎上,將人從手段或工具意義上剝離開來,進一步提升到將組織中的人看做是具有生命終極價值目標意義的主體,即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現實人?;谝匀藶楸镜暮诵睦砟?,現代組織管理的基本目標和核心任務,就是戰略性激勵,即通過人力資源戰略管理以獲取和保持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以人為本,戰略性激勵是組織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任務,也是人本管理經濟學關注和研究組織經濟問題的基線。

        簡言之,以人為中心,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兩級提升,以及組織激勵基本矛盾在理念、機制和方法上的互補辯證平衡關系,為組織獲取可持續發展的比較戰略優勢為基本目標和任務,逐漸展開相關經濟學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就構成人本管理經濟學的主題主線。

        三、初步構想: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基點、主體架構和內容體系

        在組織管理問題的研究中,始終以人為中心,將人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活生生的主體在價值理性意義上來看待,而不是僅將人視作客體(勞動要素、勞工成本、人力資源、資產或資本)在工具理性層面打轉轉,此乃人本管理經濟學獨特的理論視野和基點。

        價值論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正如勞動價值論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效用價值論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人本價值論是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沿著新古典主義聚焦于市場的學術傳統,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與產品(或服務)市場相對應的要素市場中不同于(物質)資本市場的勞動(力)市場運行及其結果[14],其隱含的基本假定就是勞動(力)是一種生產要素、一種稀缺資源,它在由雇主作為需求者與雇員作為供給者構成的勞動(力)市場上借助工資這種價格信號引導實現有效配置,由此展開并形成整個學科主線、理論體系及政策含義。同樣,傳統組織管理學及管理經濟學,包括與人事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直接相關的經濟分析,往往也主要是將員工的勞動力或知識技能視作生產要素在成本管理、資源配置和價值增值層面打轉轉,而無意忽視或有意漠視組織成員(管理者及員工)的主體價值和工作本身的內在激勵意義。與傳統價值論有所不同,人本價值論不僅關注人作為勞動力、作為人力資源、人力資產或人力資本在生產要素意義上的外在價值,而且更加關注人作為組織成員在主體、主人翁意義上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驅動力,以及如何通過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激勵去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的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應該搭建在這樣的人本價值論基石之上,沿著“人本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到工作價值論”—“組織人本激勵管理基本矛盾:個人競爭目標與組織合作目標”—“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層面:制度契約激勵與管理策略激勵”的邏輯層次循序展開。

        1人本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到工作價值論

        如果說,勞動是描述前工業社會以及所有不發達或發展中狀態下每日掙扎在生存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群體生態的過時語;那么,工作就是關于工業化乃至后工業化的現代社會組織中職場人士特別是白(領)骨(干)精(英)群體生態狀況的流行詞。關于勞動的外在謀生手段意義,從普通百姓到學術精英,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例如,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傳統勞動經濟學乃至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都想當然地認為,勞動對人來說意味著一種外在的苦難,因而假定勞動是一種給人帶來負效用的東西,人們都是為了謀生而不得不勞動。應該承認,如果歷史地看問題,這是有其合理性乃至科學性的;但邏輯地瞻前顧后辨析問題,可能會發現這是一種局限于特定歷史條件和物本功利觀點而形成的極其表象化、非常膚淺的偏見,即使用勞動價值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也是一種很不實事求是的看法;如果從正在走向后工業化、已經步入網絡數字化時代的當今社會經濟實際情況出發來前瞻性地審視問題,那么,這種觀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端不合時宜、不負責任的想當然假定??傊谌吮局髁x觀點,關于勞動價值或工作意義的一個精確表達就是:煩人的苦工是工作意義的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帶來的結果。技術永遠不能消除苦工,但正確的社會關系卻能辦到[15]。為此,人本管理經濟學應該本著馬克思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方法論,條分縷析地梳理經濟學如何從工業化背景下的勞動價值論,逐漸擺脫人被異化為手段和工具意義上的勞動要素、人工成本或人力資源之理論局限,走到當今以后工業化為時代大背景的工作價值論,直面現實討論關于作為主體的人在組織中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和組織目標的內在激勵意義,以及由此引致的現代組織學習型變革趨勢及革命性意義。

        2組織人本激勵管理基本矛盾:個人競爭目標與組織合作目標

        從組織角度來看,所謂激勵意味著一個簡單而復雜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調動、鼓勵或強化與組織目標相契合的個人行為。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一些各有目標和行為動機的個人,最初可能來自五湖四海,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之所以要加入組織,成為組織一員去干事,就是因為想干那些他們自己單個干不了的事情,這種事情就構成了他們的共同目標,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組織之所以存在并進一步發展下去的基本使命和戰略目標。但是,加入組織的個人成員其最初動機和最終目標,可能并非就是為了達成組織目標,他們可能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特殊利益和目的,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有種種行為表現。這些行為有些與組織目標相一致、相融合,有些可能與組織目標不一致、不協調,有的甚至相矛盾、相對立。針對組織合作目標與個人競爭行為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組織人本激勵管理的核心意義和基本任務就是,要強化、鼓勵、獎勵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相契合的競爭行為,弱化、調和、協同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不一致的競爭行為,矯正、規制、懲戒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相矛盾、相對立的競爭行為,使每個組織成員的個人競爭行為與組織合作目標契合在一起。在實際中,這個基本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組織合作目標與個人競爭目標具體體現為績效與薪酬兩個焦點職能之間的關聯??冃w現的是組織合作目標,薪酬體現的是組成成員的個人競爭目標,組織目標與個人行為的一致協同要求,就表現為績效與薪酬在制度設計理念和具體制度安排上的相容性,以及二者在運作管理機制層面的契合性。這正是人本管理經濟學所特別關注和著力研究的焦點問題,其他管理模塊相關的經濟學問題都可以由此向外展開并涵蓋其中。

        3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層面:制度契約激勵與管理策略激勵

        組織人本激勵機制的設計和運作,必須立足于這一基本事實,即組織成員都是在既定的外在環境條件約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經濟學和管理學各有其側重的抽象視角、理論解說和政策含義。經濟學看重環境條件對人們行為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側重從制度層面研究激勵機制設計問題,由此可以引申出相關的組織激勵原理,我們稱之為制度契約激勵;而管理學則更加關注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特定動機和具體情景,因而注重從日常管理策略上研究有效激勵實現問題,因此可以引申出相關的組織激勵原理,我們稱之為管理策略激勵。制度形成及變革,更加強調基于組織成員自主選擇權利的民主互動,一旦形成和確立,則要求所有成員必須嚴格操守;而制度的具體實施和執行,又往往需要組織管理者以某種科層性的、行政性的、非對等性的程序和方式,來策略性地、變通性地體現進而實現制度所內含的民主性質及人本化要求。相對而言,制度契約激勵就是“立規矩”,管理策略激勵就是“尋變通”。制度契約激勵是組織需要建立的一種長期穩定的根本性激勵機制,它是管理策略激勵的基礎或前提;而管理策略激勵則是一種動態權變的日常性管理策略,它是制度契約激勵的具體實現形式。二者一體兩面,合起來才能完整解說組織激勵相容的基本原理及現實運作機制。這樣,可以將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新制度及契約經濟學理論、人力資本產權變革、公司治理及股權激勵理論、經濟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心理學、組織行為及行為經濟學等領域有關研究的最新成果[16]-[19],一一經過適當改造納入并有機整合在人本管理經濟學之中,形成一種具有全新視野、邏輯自洽、問題聚焦且內容完整的學科體系。

        總之,人本管理經濟學以人本價值論為理論基石,以“職場就業—戰略規劃—目標導向—投資開發—人際整合”人本管理運作主線,分別沿著“競爭—合作”(人本組織激勵管理基本矛盾)與“規矩—方圓”(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個層面)兩大人本管理經濟問題導向線索,形成自成體系的研究主題、內容、原理及方法。當然,人本管理經濟學要真正屹立于管理學及經濟學叢林,尚需國內外學界同仁合作協力做出一系列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工作搜尋與人員招聘 人本就業管理經濟問題 就業公平與職位配置

        生涯規劃與組織戰略 人本戰略管理經濟問題組織演化與管理變革

        薪酬設計與績效評估 人本目標管理經濟問題核心理念與戰略演進

        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 人本投資管理經濟問題HCI戰略與HRD策略

        個體行為與組織行為 人本整合管理經濟問題組織文化與人際溝通

        圖2人本管理經濟學理論架構及內容體系

        參考文獻:

        [1]D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孫健敏,黃小勇,李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JR麥圭根,RC莫耶,FH哈里斯管理經濟學:應用、戰略與策略[M]李國津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M利科特企業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P米爾格羅姆,J羅伯茨經濟學、組織與管理[M]費方域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J亨德里克斯組織的經濟學與管理學:協調、激勵與策略[M]胡雅梅,張學淵,曹利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EP拉奇爾人事管理經濟學[M]劉昕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顏愛民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李寶元人本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9]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其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

        [10]LV米塞斯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上) [M]聶薇,裴艷麗譯,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210,228,228,246,208,98,146-147,88,89

        [11]GJ斯蒂格勒經濟學家和說教者[M]貝多廣,劉滬多,郭治薇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90

        [12]LA博蘭批判的經濟學方法論[M]嚴俊驊,陸越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290

        [13]Siggelkow,N案例研究的說服力[J]管理世界,2008,(6)

        [14]RG伊蘭伯格,RS史密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第八版) [M]劉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35

        [15]MA 盧茲,K勒克斯人本主義經濟學的挑戰[M]王立宇等譯,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77

        [16]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7]E布魯索,JM格拉尚契約經濟學:理論與應用[M]王秋石,李國民,李勝蘭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第3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關鍵詞:生產函數 商業銀行 內控管理 管理經濟學

        每個企業的運作都離不開必要的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商業銀行的運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過對管理經濟學的學習,就可以了解經濟理論在企業運營決策過程中的科學理論依據,為企業實現業務目標提供經濟分析工具。如果一個企業能成功地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建立自己的經營策略,并把它應用到日常商務管理中,將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好處。如何把企業運營和經濟理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將產品價格彈性結合需求規律,運用于市場。在市場條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規律是:所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為企業的市場戰略服務,就必須將需求價格彈性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任何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企業都應設法提高價格。需求彈性充足的產品,企業可以降價銷售,提高總收入。有效運用這個經濟原則,用低的價格,可以薄利多銷,進行更多的銷售。快速銷售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利潤率雖然低,但通過更多的銷售,更快的銷售可以增加總利潤,加快資金周轉。

        再次,可以利用生產函數,對企業產品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生產函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又稱短期生產函數。公式為:q = f (l ,k0 )k0不變 ,l增加帶動產出增加。譬如說,康柏公司從1993年起開始改革傳統組織形式,在蘇格蘭的工廠試行“三人勞動組”制,結果證明這種組織形式大大優于流水線,每個工人的產出提高23%,實現了目標?!叭藙趧咏M”運作情況如下:生產流水線一般由20名工人參加,每個人只干一種活。改革是將流水線的全部工種交給3個人承擔,每個人要干6種~7種活。如第一個人負責把要組裝的部件準備好;第二個人負責把那件組裝到個人電腦的機殼內;第三個人負責全部測試工作,確保所有線路暢通無阻。“三人勞動組”的優越性表現在:(1)占據廠房面積小,平均每平方米的產出比流水線提高16%。(2)流水線的方式使電腦在組裝的過程中觸摸人數多,不但延長產品組裝時間,而且增加影響產品質量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質量的高低同被觸摸的人數多少成正比。(3)流水線一旦出現故障或其中的一個成員在操作中發生問題,20個人都要停工,而小組若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則僅限于3個人。但是“三人勞動小組”要求每個工人能夠干多種活,他們必須經過多方面的培訓方能上崗。在這個案例中還運用到了邊際產量原理,即在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固定不變條件下 ,該可變要素投入量變動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總產量的變動量,公式為:mpl =q/ l,邊際產量是可變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數量,在一般情況下,單位可變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邊際產量就會更大;由公式可知,在總產出不變時,勞動力的減少可使產量增加。

        從內部因素的影響,中國理念的商業銀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約了其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從概念上講,沒有將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這兩種關系有機統一,有一個片面的業務發展和風險規避的兩個極端片面強調的重點。也沒有真正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整個過程缺乏,品種齊全,完整的風險管理意識的概念。風險管理制度,雖然在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業銀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來像”。管理制度的發展滯后于風險的發展最終建立還沒有完全垂直,獨立的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業務流程,崗位職責,也仍然有許多違反內部控制原則的情況。

        從實際角度來看,金融詐騙和其他商業銀行系列事件的出現或發生重大案件是對內部控制失控的反應。失控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對重新審核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審計的不足,也沒有對商業銀行監管當局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正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方法和措施;銀行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失靈,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內部審計評價和監督缺乏。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

        首先,企業在決定上要做很多市場需求的分析。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的產品分析,以確定產品價格,來判斷什么價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過定價策略,一個企業決策者,以改善企業狀況,就必須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價格彈性不足,不夠靈活削減下來,否則,就是自我毀滅。預測價格彈性是發展市場營銷計劃的關鍵。通過價格的營銷推廣,交易折扣,產品抽獎等,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你必須了解不同客戶群體

        和特定商品的價格彈性的喜好。也就是說,要知道是否銷售價格上漲抵消了單位收入的下降。從經濟管理角度出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從零產量開始,首先需要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后慢慢地降低價格,因為利潤最大化的輸出總是在適當范圍內的需求彈性。顯然,如果企業能夠自覺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就可以得到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兩公司之間的交叉彈性的產品戰略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市場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競爭。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在市場上互補性商品,就是合作關系。其替代產品,配套產品應密切關注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補充了企業的產品。把握消費者的喜好,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相關的程度??刂茝V告和營銷支出,以刺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第4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西方經濟學是教育部指定的經管類專業核心課程,在全國各本科院校的經管類專業中普遍開設,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對經濟學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只有打好堅實的西方經濟理論基礎,掌握該課程獨有的邏輯分析方法,才會更有效地學習本科階段的其他相關課程,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學習的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課程。

        1 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西方經濟學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通過講授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體系與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把握宏微觀經濟理論精髓,達到運用供求、邊際效用、生產和成本、廠商與博弈、分配理論及福利經濟學等分析簡單的微觀經濟現象;運用國民收入理論、消費與投資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周期理論、失業理論、總供求理論等分析簡單的宏觀經濟現象。西方經濟學有規范的經濟分析框架:①界定經濟環境。②設定行為假設。③給出制度安排。④選擇均衡結果。⑤進行評估比較。

        西方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比如:“經濟人”假設和完全信息假設等,并借助抽象的數學模型來解析經濟現象,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西方經濟學在生產發展、資源配置、就業失業、貨幣供給、財政赤字等方面的理論為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鑒于西方經濟學特殊的課程特點,很多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感覺困難。

        2 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不同專業學生一刀切式的教學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在我校不僅為經濟類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開設,還為管理類專業,如信息管理專業和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開設,培養計劃統一安排為微觀48學時,宏觀32學時。教學不分專業、不分學時,各專業一起授課。因為不同專業對經濟學的要求不同,所以統一學時、統一授課的效果不很理想。這樣的教學安排會導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對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這對該專業后續一些相關課程的學習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對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會覺得該課理論性過強,與后續課程聯系不緊,對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無法獲得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

        2.2 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主要來源于薩繆爾森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教科書的編寫多以概念、模型、圖表、原理為主,應用經濟學原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案例涉及較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及時反映,另外國內教材也缺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案例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抽象的經濟模型、大量復雜的圖形和數學論證感覺很不適應,對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甚至存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以至于學生普遍感覺西方經濟學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即便能夠應付考試,也不能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相對于宏觀經濟學,大家覺得微觀經濟學更容易學,但是學好宏觀經濟學,并將相關理論用于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實踐指導意義更大。

        2.3 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差

        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教師在前面講授,學生在下面拼命記筆記。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互動環節少,進而導致課堂氣氛的輕松性不夠,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空談。而國外的經濟學授課則以教師精講和學生課后大量閱讀,然后進行案例分析討論為主,學生主動學習性較好。

        3 西方經濟學應實現的教學目標

        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究竟是為了什么?除了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學會運用理論去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外,還應著重實現下述目標:

        3.1 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解決的是資源利用問題。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并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只有掌握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才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例如,均衡分析,它是經濟學中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單位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并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歸納為16個字:給定假設,簡化關系;放松假設,逼近現實。

        3.2 培養學生從經濟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西方經濟學是一種實證經濟學,是對客觀經濟現象的總結,反過來再用經濟學理論去指導經濟實踐。所以經濟學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之余,對經濟學做到活學活用,比如通過美國籃球明星科比?布萊恩放棄讀大學直接進入NBA打球的例子,來理解機會成本在決策中的意義。要達到這一目標,首要要求教師自己要養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會經濟問題。讓學生了解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優點,引導學生主動接觸經濟前沿、熱點問題,開闊視野,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去看待周圍經濟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中,最終學會用專業思維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3.3 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間的融會貫通

        西方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鑒于經濟學的基礎地位,在教學中實現經濟學內容向其他課程的滲透很重要。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穿插引入其他課程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后續課程與西方經濟學的銜接部分,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專業課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用經濟學的成本理論去解釋產業經濟學中產業組織的市場策略行為,也可以用其它課程的知識點帶出經濟學課程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國際經濟學中提到美國很多紡織品和服裝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國際貿易如何影響經濟福利?各國間的自由貿易中誰受益,誰受損?如何比較利益和損失?這些都是經濟學的應用問題。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的其他課程,做到相互聯系、融會貫通。

        4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進措施

        4.1 增強教學中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發展的貼合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應盡量選擇精練易懂、所舉案例符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教材,有條件的可以考慮自主編寫適合本校學生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比如,凱恩斯反對用削減工資的方式增加就業,但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期間卻采用了低工資政策,實現了高就業,帶來美國經濟的增長,對此應如何理解?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并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如對管理專業學生授課時,可以以西方經濟學的框架為基礎,加入管理經濟學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起經濟學理論與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之間聯系的橋梁。

        4.2 引入開放式教學,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

        引入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學生課后多關注經濟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問題,課后廣泛閱讀,汲取外界對經濟現象的多角度剖析和點評,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經濟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相關理論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用實際案例引出相關理論,把枯燥和抽象的經濟理論轉化為貼近現實的經濟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用演唱會門票定價來解釋一級價格歧視,從人民幣升值角度來解釋當前的通貨膨脹問題。運用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宏觀經濟理論對現實宏觀經濟運行的一些問題進行解析,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討論,適當安排課程小論文和社會調查,如:通過對某地區的基尼系數的調查,了解該地的收入分配情況,并進一步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使學生關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實踐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來,調動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

        4.3 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并與板書相結合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將圖文、聲像等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增加課堂教學表現力,提高知識傳授效率。多媒體教學在視頻資料和案例演示上具有板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考慮到西方經濟學的內容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多媒體,而是要將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達到讓學生聽懂的目的。特別是在公式推導、曲線生成等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上,板書是多媒體教學不能替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思路跟上老師的授課節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充分消化理解復雜的圖形變換和數學公式的推導。

        4.4 強化授課效果檢驗,實行考試方法改革

        為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情況,可以將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和習題課相結合。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課堂提問及時點評,用輔導答疑、習題課和考前集中輔導等手段強化教學。改革傳統期末筆試決定學習成績的辦法,將平時考核的課堂提問、案例討論、課程論文等與期末考核筆試成績相結合。建立筆試的規范化考核程序,首先是試卷題型標準化,設置如名詞解釋、單選、判斷、簡答、計算和案例分析等標準化題型,合理確定主觀題和客觀題比例,注重試卷包含的知識點和難易程度,做到出題的科學性;其次是命題組命題規范化,由命題組統一命題,避免由單個任課教師命題的片面性和不科學性;第三是試卷內容標準化,客觀題多為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可以建立試題庫,主觀題一般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可結合實際經濟問題命題,適當加大主觀題的分值。

        總之,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提高離不開教學經驗的積累,授課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知識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理論和實踐水平,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上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教好。

        參考文獻:

        [1]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原書第3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第5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關鍵詞:公共經濟學;特色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243-03

        引言

        公共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門的經濟行為和政治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目前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的專業核心課程,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眾所周知,由于學校間差異較大,學生良莠不齊,目前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定位和教學目標各不相同,導致公共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各有特色,有的依托財政學發展而成,有的基于政治經濟學背景,還有的則側重于公共政策與管理[1]。如何準確把握公共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并結合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特質,設置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以所在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為例,嘗試依托本校的優勢學科,并結合專業特點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就如何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形成特色教學,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思路。

        一、我國高校公共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作為一門政治學、公共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有著完整的框架體系和嚴謹的學術內涵。整體而言,本文認為公共經濟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求學生掌握多學科知識,并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和良好的運用政治學原理及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案例多,實踐性強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是以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公共產品和公共選擇作為兩大理論支柱,其研究內容包括市場與政府的相互關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預算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等,是一門源于實踐,形成完善的理論并應用于實踐的學科,案例多,且理論和實踐聯系緊密,如果課程設計合理,能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使理論―實踐―理論這一過程能夠迅速地轉化和融會貫通。

        (三)數學模型多,分析方法多樣的特點

        公共經濟學會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來演繹公共部門的各種經濟行為如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一般均衡論等;且分析問題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比如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法、歸納與演繹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法等。這一特點決定了公共經濟學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未體現學科特點與專業特色

        目前公共經濟學是各高校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屬專業如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與醫療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科特色、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學生生源等有所不同,公共經濟學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也應有所區別。但目前大多數高校該門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普遍沒有結合各校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單一,沒有針對性,也沒有結合各校的優勢學科,不能反映專業特色,也無法滿足多樣化需求。

        (二)教學資源匱乏,案例教學素材不足,本土化缺失

        國外大學有關公共經濟學的案例庫建立往往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形成,而我國引進公共經濟學這門學科只有十余年的歷史,雖然我國有些高校的學者編寫了反映政府及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案例,但符合我國公共經濟學教學特點、又具有教學適用性與應用性的高質量案例并不多,影響到案例教學的實效性。而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多以國外案例為主,脫離我國公共經濟實踐,國內的案例教材比較零散,沒有形成體系,在這些教材中,多數是案例的堆積,沒有將公共經濟理論與案例結合起來進行分析[2]。

        (三)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未結合學生特點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如何設置安排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3]。公共經濟學理論學習中較多地借鑒了經濟學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來解釋政府的經濟行為,如果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強調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會讓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望而生畏。而且從考核方式來看,不少學生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公式,為應付考試而學,最后考完就忘了,是純粹的應試教育。

        三、公共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新思路

        (一)教學目標與內容要突出學校優勢學科與專業特色

        “特色”是由學校的資源決定的,是由專業教師決定的,更是由“特色教學計劃”決定的。因此,各校在制訂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時應根據各校的資源情況,依托各校的優勢學科群,來體現專業特色。以筆者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目前公共管理學院下屬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公共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并沒有突出體現本校資源類專業的優勢與特色,因此課程內容體系應以此目標進行調整。例如在市場失靈與資源配置一章,可就資源稀缺性展開討論;在講到公共產品時,可以適當增加公共資源的分析,比如土地、石油;例如講到外部性這章,就如何糾正外部性,可針對目前礦產資源產權不明等現狀展開討論與分析。

        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而言,公共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梢詡戎赜陉U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4]。

        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知識背景。以本校學生為例,行政管理與公共行政系的絕大部分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多是理科生,對其理論的數學表達及其相互間的數學推導沒有太大問題,則可培養學生運用公共經濟學的“語言”去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資源,建立案例庫,案例教學體現本土化、本專業化

        案例的編寫與更新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基礎,運用國外先進的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需要一個本土化的消化和研究過程[5]。國內各高校在積極收集具有典型性、實用性,并符合我國公共經濟學教學特點案例的同時,也要嘗試建立本土化與本專業化的公共經濟學案例庫,為實踐與實驗教學奠定基礎。案例庫的建設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案例的精選要具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的目標要有系統方案,同時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公共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

        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本專業化原則。案例的選取要突出專業特點,并結合學校的優勢學科。例如針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講到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職能一章時,可以針對目前房價虛高以及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設計案例。二是本土化原則。即盡量選擇反映中國經濟發展和運行的案例,或者與國內實際經濟生活情況相近的國外案例。例如在講到公共選擇一章時,很多高校會列舉美國總統大選的案例來解釋中位選民定理,但讀者認為如果以臺灣為例,討論為何能當選的案例可能更能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其原因不言而喻;三是真實與實效性原則。案例的選取應來源于客觀事實,同時應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最好是引起政府和的帶有爭議性和研究性的熱點問題。例如在講到尋租問題時,可結合目前國家出臺的“三公政策”以及官員等案例展開討論。再比如壟斷涉及的中國電信拆分、公共支出中的醫療體制改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涉及的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等熱點問題都可以當作案例展開討論。

        (三)教學方法結合生源特點,力求多樣化;考核方式注重靈活性

        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多數為文科生,數學基礎薄弱但人文知識豐富,表達欲望強烈,在公共經濟學的教學中,應結合生源特點,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法,而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除了上面說到的案例教學法外,還可采用分組討論法。即把公共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劃分為資源配置與政府職能、公共產品及外部性、公共選擇、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五大塊,然后根據班級人數及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這五大塊的內容,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專題”,分配給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設定學習任務,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考慮到文科生的特點,教學方法上講究深入淺出,理論結合實踐。公共經濟學教學內容具有一定深度并非指一定要用到復雜的數學推理,而是指知識結構具有一定層次性,實際上進行完整的知識結構的講解只用簡單的數學推理,甚至不用數學推理只用圖表也能完全辦到;適當開展課外實踐,組織學生走訪相關公共部門或者邀請相關專家來校做講座,增強學生對我國行政、公共經濟和政策的感性認識。

        另外,有必要調整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公共經濟學考核方式普遍采用閉卷考試(70%)+平時作業(20%)+到課率(10%)。該方式過于突出期末考試的成績,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筆者建議縮小期末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適當增加一些考核方式,綜合構建成績評價機制來評定學生掌握公共經濟學知識的能力。比如老師可對學生在案例與小組討論中的參與程度以及課題熟悉程度做出評價,并作為最終成績評定的一部分;也可采用國外考核方式,增加中期考核,理論知識放在中期考核中,減輕學生的期末負擔,將后半學期的精力放在綜合應用與實踐鍛煉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階段學結、口試、小組報告、時事分析、文獻閱讀報告、經濟學知識競賽等考核方法對其加以補充,以便更為科學、準確地把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并對其做出評價[6]。

        (四)豐富教學資源,推進信息化教學與網絡課程

        公共經濟學的特色教學除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上需要創新,體現專業特色與本土化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還應該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教學平臺,使公共經濟學的教學更系統化、正規化。而且,運用網絡資源實施教學,會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課程體系及課堂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這對于優化教學過程、增進教學效果、加大信息量的傳授、提高教學質量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國內有不少高校的《公共經濟學》精品課程會把相關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展示在網上,推進信息化教學后,可將相關鏈接放在平臺上,幫助學生突破僅限于本校學習的空間局限,能拓寬課程信息來源,擴大學生研究視野。教師可建立個人教育博客、播客、QQ聊天室、BBS以及電子信箱等多種途徑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學生雙方可以通過發表自己的博文,發表評論、留言,實現師生間的交往,從而實現智慧共享[7]。

        參考文獻:

        [1]劉曉玲,周蕾,周月書,李放.公共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07,(3).

        [2]楊龍,王騷.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3]黃萬華.公共選修課《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法探討[J].學理論,2010,(11).

        [4]黃建軍.公共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北方經貿,2009,(11).

        [5]婁崢嶸.公共經濟學課程模式創新分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3(1).

        第6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水利效益不同于其他建設效益,具有一定的延后性,需在建設項目完成后一段時間內才能體現,在水利統計的過程中,水利經濟效益往往容易忽略。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刺激下,將提高經濟效益作為人民、國家發展的中心,水利是人們生活、生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改善人們生活條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水利經濟學是用于研究水利事業的經濟活動規律與關系的科學,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每一階段均能得到應用,能夠優化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多個階段,水利事業作為基礎的公益性事業,研究水利經濟活動于一九八零年十一月正式成立,為水利事業的發展與改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水利經濟學在國內國外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2.1水利經濟學在國內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水利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主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水利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社會基礎結構之一,具有行業經濟特點、社會經濟特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不斷的發展,現階段已形成一套富有我國特色的水利經濟理論與體系,水利經濟屬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運營、管理等也會作出相應的轉變。根據水利行業的發展特點,水利經濟市場化發展必然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水利經濟運行的過程中還需參與一系列公益,例如防洪、抗旱等。我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普遍具有公益性、經濟性效益的特點,在水利工程經濟特性的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構建良性的水利運行機制,有助于推動我國水利事業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關水利經濟研究人員對水利經濟運行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由于我國水利經濟運行機制比較復雜,再加上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水利經濟運行機制不能滿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需要,嚴重制約了我國水利工程經濟運行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不斷的深入,結合國外優秀的水利經濟運行理論與技術方法,不斷研究與摸索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利經濟學管理體系,我國陸續頒布相關的水利經濟規范及文件,為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評價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依據,我國水利工程改革逐漸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2水利經濟學在國外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二十世紀初期最早的經濟學概念由美國提出,人們首次認識到經濟、時間、價值這三者的關系與作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基于工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美國整治與修建水利工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水利工程項目第一次建設資金少于其整體經濟效益。隨后美國政府連續修復和完善相關的水利工程條例,制定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評價標準與內容,提出水利工程建設應從國民經濟出發,對水利工程管理進行綜合研究與分析,不斷優化建設方案,并指出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與方向。水利工程建設應能夠改善國民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助于提高社會福利,注重經濟、時間、價值這三者的協調關系,資金與時間形成科學、規律的換算值,能夠對整體水利工程建設的效益作出評價和分析。一九六五年計算機技術面世后,隨即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應用,水利經濟學采用計算機技術及工程理論,不斷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改革與發展,在水利事業改革期間,為準確的體現出水利工程建設的效益,提出水利工程建設的新概念,即能夠反映出區域經濟、資源、居民工資、市場匯率等,并將其納入水利工程計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階段中,基于地區、國家經濟發展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與方法,由此建立了可行性高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評價體系。

        3水利經濟學在水利工程中的發展方向

        加大水利經濟學的研究力度,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水利經濟學作為水利事業發展與改革的基礎依據,不僅有助于協調水利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還能優化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每一階段,降低整體工程造價,提高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發揮出水利工程最佳的效用,保證水利最大限度的利用率。二十一世紀以來,水利經濟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水利經濟學附屬分支學科也逐漸豐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水利規劃經濟學、水利灌溉經濟學。水利經濟學的研究也會朝更精細、更全面方向發展,例如不斷衍生出水利經營管理經濟學、水利施工經濟學、水力發電經濟學、防洪經濟學、水庫移民經濟學等。根據我國實際的國情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水利經濟學的研究方向應著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與地位、水利效益指標、水利事業的性質、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籌集渠道、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管理與使用等。水利效益是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目標,水利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由于水利效益具有一定的延后性,還需加強對水利效益的定量計算研究、基層水利統計的調查與研究等內容,水利效益的綜合計算需要各種數據、信息的支持,數據的采集、分析、處理、計算方法等有待加強。在實際工作中,還需相關研究人員制定長期、短期內的水利經濟學研究規劃,并嚴格按照水利計劃,實現水利經濟學在水利工程中科學的、合理的、高效的應用。

        4結束語

        第7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城市經濟論文范文一:對城市經濟學意義和作用的分析與感想

        摘要:很快這學期的城市經濟學課程就結束了。學了城市經濟學感覺學到了很多相關知識,非常有用,使我受益匪淺。

        如今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都在進行城市化,而發達國家也在將城市的建設進行優化,使城市也更發達更現代化。不管是城市化階段,還是使城市的更發達的階段,城市的進一步規劃都離不開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將從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城市內部結構、城市公共服務及福利設施、城市人力資源經濟、環境與城市生活質景、城市發展政策等方面通過經濟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預測城市現象與城市問題。從而使我們在規劃城市時使我們的建設更合理化,并用最優方法解決與城市或城市經濟有關的問題。

        關鍵詞:城市經濟、城市經濟學、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城市財政 、城市化 ,城市規劃。

        半年的城市經濟學課程轉眼就結束了,在學習這個課程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城市經濟學的知識,感覺對我們非常重要。為了詳細說明城市經濟學,我們可以先了解他的分類。城市經濟學學分為理論城市經濟學與應用城市經濟學。前者從理論上研究城市的經濟活動,了解問題的現象與實質,不涉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

        主要內容有:城市化理論,城市發展理論,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論,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城市規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經濟現象和問題,是城市規劃前必須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決城市問題,增進居民福利的對策及具體辦法,研究內容為城市問題與城市發展政策,如住宅擁擠且質量低劣,交通堵塞、失業、種族歧視、貧民窟等。上述兩者皆與城市規劃關系密切,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 而在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面,城市經濟學主要研究對象有:(1)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新城建設等;(2)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3)城市公共服務及福利設施,包括城市財政、公共服務設施(如水、電,公園等)的供需狀況;(4)城市人力資源經濟,包括就業、消費、遷移、貧民、人力資源、投資等;(5)環境與城市生活質景,包括公害預防及處理、防范犯罪、舊城改造等;(6)城市發展政策。

        城市經濟學的包含的內容主要有: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城市經濟學的性質上,他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一種經濟學。

        在我看來,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在于:(1)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城市經濟發展的實踐呼喚著一種全新理論的產生,并以此對城市經濟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指導。一些學者致力于城市綜合問題的研究,諸如城市土地利用與價格問題、城市交通問題、城市運輸問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城市規劃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求解使城市經濟學應運而生。此后,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復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成都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課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城市經濟學的羽翼不斷豐滿。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2):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宏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并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城市經濟學的誕生,給傳統的 工業、商業、建筑業、金融業等部門經濟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外延,使得對其研究從條條式的局部研究轉入在城市這一綜合有機整體下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城市經濟學將許多部門經濟學難以解決的問題納入其研究的范疇,以探求應對良策。城市經濟學又與各部門經濟學密切而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門跨學科、跨部門的邊緣學科。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3):城市經濟學是空間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產生適時彌補了傳統經濟學對空間因素的忽視,并關注空間要素在城市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間范圍內對城市進行綜合研究,以實現經濟要素在空間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經濟學是空間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格外重視對經濟要素之間的相鄰效益、布局效益、網絡效益和城市區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這些城市空間結構效益具有比部門經濟效益更深遠、更廣泛的意義,對空間結構的研究是城市經濟學在發展一般經濟學過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4):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 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運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于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5):城市經濟學是高級市場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所要研究的變量比市場經濟學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變量,在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下也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生產的動力和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且這種經濟效益是可以用貨幣衡量的,而在城市這一經濟集合體中,絕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更要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不能用貨幣來衡量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站在比微觀經濟學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市場經濟,研究由無數單個經濟主體組成的經濟系統的運行、形成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其規律,并通過這些規律尋求城市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途徑,以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經濟學是比微觀經濟學更為復雜的高級市場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6):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宏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實國家宏觀管理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是保證企業微觀管理合理實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條件。雖然從總體上說三者都是從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活動,但城市經濟管理卻有其獨到之處,諸如定位城市政府職能、進行城市經濟社會綜合規劃、確定城市發展戰略和目標;完善管理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機制等。此外,城市經濟管理的導引、規范、治理、服務、經營五大職能更是對傳統管理職能的創新,城市導引是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行方向性引導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7):城市經濟學是先進文化經濟學。先進的城市文化將有力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會制約、阻礙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文化對城市管理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管理者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養等決定其觀念、行為,進而影響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過市民的道德規范、文明程度、文化休養、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影響著城市的精神風貌,決定著城市管理措施的實效。將城市文化納入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不僅又一次豐富了城市經濟學,而且也使城市經濟學成為先進文化的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的作用和意義(8):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于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于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于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

        總體感想:城市經濟學覆蓋的方面非常多,包括城市、城市經濟、城市化經濟、城市經濟空間、城市經濟結構、城市經濟增長、城市土地經濟、環境經濟、城市區域經濟以及城市經濟管理。城市經濟學具有顯著的時代性、一定的研究性和較強的應用性,可作為經濟學、國民經濟、區域經濟、人文地理、城市規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對象。該學科對促進城市發展,加快城市問題解決等有顯著作用,是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的,值得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公民去學習。

        在以后的發展中,我相信城市經濟學將會受到更多的注重,受到人文科學界科學家青睞,并會迎來更多的愛好者,去繼續深入探究城市經濟學,并用于城市的打造上,會為我們造更多福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為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開辟新道路。

        參考文獻:

        [1]:(美)奧沙利文.《城市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謝文蕙,鄧衛等.《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張郭富.《城市經濟學原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4]:(英)麥卡恩.《城市與區域經濟》.格致出版社,2010

        [5]:(日)佐佐木公明,文世一.《城市經濟學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城市經濟論文范文二:青島市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摘要: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蔚為大觀的大趨勢,當前世界工業發達國家都進入了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高級階段。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第三產業概念以來,第三產業我國迅速發展起來,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漸加大。然而,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是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們要發揮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讓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近年來,青島市緊跟全國發展建設經濟的步伐,在優先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同時,第三產業也悄然發展起來,并逐漸成為青島市國民經濟總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是巨大的。目前,青島市內四區的第三產業發展已經崛起,然而還有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各區的產業結構的單一、產業間協調性不高和各個市區之間的產業連接不夠等問題成為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因此,青島市在未來經濟的發展中,應調整和優化市內四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之間的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各個產業的聯系與對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第三產業;青島市內四區;產業發展研究

        引言

        21世紀,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多。目前, 美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在全體就業人數中占70% 左右, 西歐、日本、新加坡等國占50% 上下;除阿爾巴尼亞外, 東歐各國占40%以上。然而,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5%左右, 不但比越南、印度低, 而且低于馬里、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等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一些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50%-60%, 而我國只占20%左右。因此,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的當務之急, 只有把第三產業全面、迅速地發展起來, 才能使整個國民經濟從總體上活起來, 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同時也會廣開就業門路。

        青島作為首先開放的城市,借助良好的國際經濟交流形式,在第一、第二產業發展成熟之時,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初顯端倪,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會生活服務。在過去十一五發展過程中,青島市在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和李滄區著重發展品牌經濟、會展經濟、信息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業、商貿流通及各種服務業,并成功打造了市南區國際化的經濟貿易、四方區和市北區濃厚的文化基地和李滄區繁榮的旅游和工業生產基地等。由上面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在青島產業布局中占有越來越多的空間,在全市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有極大的比重。然而,青島市第三產業的發展中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加強各區之間產業的聯系、如何調整和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成為青島市在十二五發展中的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同時更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青島市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成就

        青島在過去的十一五建設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支持發展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文化、會展、旅游等產業,并將這些產業合理的分配到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和李滄區,第三產業在青島市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市南區成為青島政治、文化和貿易的中心,以紅瓦綠樹、歐陸風情成為著名的海濱游覽勝地;市北區發展了成熟的中央商務中心,青島啤酒街、婚紗攝影街分別被授予中國特色商業街和中國婚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并且擁有臺東路步行街和中山路步行街兩大商業區;四方區將傳統的工業區轉變成了富有生機和朝氣的新城區,重點發展科技與信息服務、文化創意、金融保險服務、中介服務、現代物流等五個第三產業門類;李滄區東部發展為青島的CLD(中央生活區),是2014青島世園會的主辦地,中部商業發達,成為與市南區相媲美的青島兩大購物中心之一,西部工業基礎雄厚,集中了青島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機械、針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為支柱的綜合性加工工業體系。

        二、各市區第三產業的發展與成就

        1、市南區

        市南區自2008年奧運會之后,酒店業、航空運輸業、零售業、國際會展、國際旅游業及體育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今年來,市南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繁榮、平安、潔凈、溫馨、誠信市南的總體目標,迎接挑戰,搶抓機遇,科學謀劃,依托區位優勢,扎實推進,全面發展。市南區如今已經擁有金融服務業、物流業、分銷業、社會事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房地產業、旅游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軟件信息產業等九大第三產業,占全區經濟的絕大部分。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GDP)634.21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3.05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571.16億元,增長12.2%。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達到90.1%,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

        2、市北區

        市北區自1946年成立后,針對城區經貿發展特點,制定實施了商貿興區發展戰略,并確定了一園二街二線三區的全區經貿整體發展布局,著重將第三產業放在重點發展產業的地位上。一園即市北區工業園,建成后的市北區工業園將成為市北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和工業生產區;二街即青島科技街和青島地下中心商業街,成為市級科技開發、科技成果交流核心和集商貿、娛樂、飲食服務、交通于一體的大型地下綜合服務設施;二線即市北區商貿走廊一線和308國道加工倉儲一線,建設成為集購物、飲食服務、旅游娛樂于一體,在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繁華商業街和全市重要的物資倉儲基地和市北區加工工業基地;三區即遼寧路科技商業區、臺東商業中心區和敦化路特色商業區,三區建設成為涵蓋商業、文化、餐飲、金融和貿易等設施的綜合商業區;青島文化街和青島婚紗街等文化產業也在市北區有較好的發展。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實現280億元,增長13%。區級財政收入實現16.8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4億元,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億元,增長25%。實際利用內資34.6億元,增長18.5%。實際到賬外資完成1.3億美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2億美元,增長30%。

        3、四方區

        在過去的經濟建設中,四方區將傳統的工業區轉變成了富有生機和朝氣的新城區,重點發展科技與信息服務、文化創意、金融保險服務、中介服務、現代物流等五個第三產業門類。

        第8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一、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分析

        從該專業四年所學的課程可以看出,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以及專業課程。

        1.通識課程。所謂的通識課程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等。我院為更好的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繼開設了大學英語、微積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概論等隸屬于通識教育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同時,對學生氣質和校園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我院針對工商管理專業開設了諸如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概率統計、宏觀經濟學、財務管理、經濟法基礎等學科,這為之后該專業的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課打下了基礎。

        3.專業課。嚴格意義上來說,工商管理專業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方法與技術的科學,該專業范圍較廣,所學課程較多,大致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諸多科目,為此,我院開設了管理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生產與運作管理、公司戰略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課。通過開設這些課程,使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初步具備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分析

        為了深入的了解企業對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過調查企業以及查詢各種資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結論: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專業知識外,還對其溝通表達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以及學習創新能力也較為看重。

        1.專業素質。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企業要求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⑵.掌握企業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工作和問題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國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⑸.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⑹.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溝通表達能力。在調查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指出:應屆畢業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他們聘任人員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在當前經濟形態下,不管何種單位,都離不開分工與合作,而良好的溝通是團隊合作的基礎,企業內部成員內存在著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員必須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務,只有具備較高的溝通表達能力的成員,才能在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合作做事,從而能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為此,一些部門負責人針對該指標列出了具體的標準,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夠熟練地使用普通話同他人進行交流,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②能夠團結隊友并且有出色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包括良好的品德素養、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合理的價值取向、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本文調查中,多數企業表示,對于那些有德無才的人,他們將培養使用;而那些有才無德的人,便限制使用。從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4.學習創新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觀念、知識融通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想像能力、能動應變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同化順應能力等。歸根結底,學習創新能力就是把知識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這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運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業的產值。

        三、畢業生綜合素質狀況與就業崗位要求對接分析

        對宿遷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質以及企事業單位實際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進行比較分析,為更直觀的表現其中的差異,本文據此得出如下圖表:

        由圖所知,企業所需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并不是最強的,用人單位相對而言更注重的是應屆畢業生的道德心理素質和溝通表達能力,較注重學習創新能力,對專業素質的需求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么強烈;作為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往往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在學習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質方面的表現卻差強人意。這就使得應屆大學生所具備的素質不能較好的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其中固然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表現出來的不足也應予以重視!在眾多高等院校中,都有這樣的一個特性,教學上面最重視的是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對專業課格外的重視,對學科基礎課程較為重視,而對通識課程最不重視。學校以為專業課才是正真的課程;教師以為教專業課才是真正的專家;學生也以學好專業課才配得上自己的專業稱謂。然而,通識課程常用大班上課,通識課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學生的專業素質加強了,但是綜合素質卻減弱了,這對學生的就業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筆者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消息,兩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去應聘,用人單位在看了兩人的在校考試成績后,出人意料的將綜合素質得分較高的應聘者招為公司人員,而那位專業較好的應聘者只能另謀出路了。

        第9篇:管理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范文

        會計環境是指與會計產生、密切相關,決定著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法制、會計,以及會計工作水平的客觀歷史條件及特殊情況。會計環境對簿記及會計的影響是直接的,就簿記及會計的職能或曰功能作用而言,它伴隨著的、的、文化的,以及經濟體制等環境要素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會計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會計的功能作用,限定了人們對簿記及會計功能作用的認識,進而也限定了人們對它的評價,限定了它在某一歷史時期經濟工作中的實際地位。因此,會計的基本職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發展變化既取決于會計所處環境的變化,也取決于人們的思想水平。人們只有在認真分析與研究會計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對某一歷史時期簿記或會計的職能作出正確評價,進而也才能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會計定義作出科學的結論。正因如此,在研究會計職能與揭示會計本質時便不能僅僅把“會計”作為一個專業名詞或者一種純技術性的工作來對待,而應當從總體上對它加以考察,把它看作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在一定會計部門組織之下與在一定會計法制支配之下的會計工作,以及這種工作與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技巧、會計方法相協調所形成的一體化關系的集合體。這是研究會計職能與定義問題的一個具有關鍵性意義的出發點。據此,我們分別考察歷史上有關會計職能的幾種不同認識。

        (一)核算工具論

        在人類會計發展的早期階段,會計環境中的經濟發展要素成為人們認識“簿記”職能的主要依據,它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對人們的“簿記思想”產生著重要影響,而這一歷史時期又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的經濟結構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生產的目的主要是自給自足,而非積累價值、故在此階段經濟關系較為簡單:這時作為國家僅需要通過簿記核算其財政收支狀況及其結果,為考察“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服務;而民間商業與手也只需要通過單式簿記核算其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這一所企望的結果。古代數學家正是從記帳、算帳、報帳、用帳與服務相結合的角度,作出了“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結論。這一定義僅僅表現了簿記的核算職能,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方面均未涉及到會計的監督職能,所以它所體現出來的是這一歷史時期,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核算工具論”思想,是人們最早關于單式簿記本質的認識。

        (二)管理工具論

        隨著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復式簿記在早期的業、商業等行業的中漸自成長起來,并最終在核算中取代了單式簿記的地位。這時,人們對簿記職能的認識逐漸發生變化。1494年盧卡。帕喬利的《簿記論》問世,改寫了人類會計發展的歷史,它標志著由古代會計進入近代會計發展。16世紀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使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統治時代。而從18世紀60-80年代開始的產業革命,及至到19世紀這場由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革命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人類又進入到機器大工業時代。在此幾百年間,一則,學者們通過復式簿記在公司經濟管理中所顯示出來的功能作用,將家計與公司簿記分離開來,并使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自此得以獨立;二則。在市場經濟體制支配下的各類股份公司逐步實現了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此時,在權益成為管理所關注目標的同時,人們已進一步認識到簿記對于公司管理的作用;三則,由于價值決定機制、供求機制及競爭機制協同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在公司內部管理中,逐步把加強成本核算作為加強管理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正是由于成本核算問題而引發,使學者們不僅明確認識到簿記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成本問題也逐步成為人們由簿記思想認識階段向會計思想認識階段演進之導因,進而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會計界完成由簿記發展階段向會計發展階段轉變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此外,由于會計師事業的興起及其社會性功能作用的展現,也相關地向社會顯示了簿記工作在社會經濟及公司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人類的會計思想與理論由“核算工具論”轉變為“管理工具論”。使“管理工具論”成為在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與理論。

        把簿記看作管理的工具,認為它是為公司經營管理工作服務的觀點,最初可以從盧卡。帕喬利的《簿記論》一書中看到。他認為簿記是商業經營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它在管理資產及所有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商人欲求經營之順利便離不開復式簿記。在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學者克朗赫爾穆(F.W.Cronhelm)在《簿記新法》一書中曾作出這樣的結論:“簿記,乃是通過記錄財產,隨時反映所有者的資本全部價值及其組成部分的技法?!边@里盡管作者依舊看中簿記之技法,并僅僅強調簿記的反映作用,然而,他卻明確指出簿記與體現所有者權益相關聯,從這方面已體現出簿記的管理功能。此后,又有美國學者本杰明。富蘭克林。福斯特(B.F.Foster)在《復式簿記解說》一書中所作的類似結論:“簿記,乃是反映全體價值及其各組成部分的價值方法,是記錄財產的技術。”這類觀點對其后出現的“技術()論”有著直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工具論”這一在復式薄記時代占支配地位的簿記思想,其影響極為深遠,在20世紀現代會計發展中,西方會計界關于會計定義的幾種主要派別,與其均存在歷史淵源關系。其在前蘇聯及東歐國家中的影響更為深刻。那里的教科書中明確寫道:“核算是一種工具?!薄皶嫼怂闶菍窠洕y一體系的各個環節的活動進行監督和領導的最重要的工具?!?0年代,這一理論被引入我國,成為直至70年代在我國占支配地位的一種思想及理論。究其原因,“管理工具論”之所以在上述國度復興,其根源在于這些國家所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會計實體是國家而非獨立核算的,故在客觀上,無論政府會計還是企業會計均是實行計劃管理的工具。

        (三)技術論與信息系統論

        歷經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一百多年曠日持久的探索與在漸進的歷史過程中進行革新,如前文述及,終于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完成了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轉變——由簿記時代進入會計時代。到20世紀30—40年代,世界又進入到以新技術革命為基本特征的信息時代,從40年代開始,“三大”(即大科學、大工程、大企業)發展態勢的出現,從此“使科學研究和生產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始了科學社會化、技術社會化、管理社會化、社會化,以及生產社會化的新階段?!毙畔⒒洕蔀闅v史發展的潮流。在這一背景變化及“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決策論”影響之下,以及在經濟管理界醞釀、設計與構建“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會計界產生了旨在揭示新歷史時期會計本質的“兩論”——技術論與信息系統論?,F就“兩論”出臺的情形及其內容分述如下:

        1、會計技術論

        對“會計技術(Art)論”,我國不少學者將“Art”譯為藝術,并依此將這一學派稱為“會計藝術論”學派。從本質上考察,會計不能列入藝術之列,只能講它在帳目、匯總帳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現在會計報表中對各科目的組合方面顯示出具有一定“藝術”形態的技巧或技藝。因此,部分學者將“Art”譯為“技術”為妥。194l年美國會計師協會(AIA)所屬會計名詞委員會的《會計名詞公報》第1號《復查與提要》(RevieW andResume)指出:“會計是一種技術(Art),是關于誠實有效和以貨幣形式記錄、分類、匯總具有財務性質的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以及說明其經營成果的技術?!逼浜笤撐瘑T會又于1953年了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ARRs)重申會計是一種技術。可見技術論僅強調會計的反映職能,并據此強調它的服務性作用,認為會計工作重點在于分析或說明財務成果。正如前文中所講,現代“技術論”與歷史上的“簿記技術論”在思想與理論上有著一定的聯系,而又結合現代技術的應用擴展與充實了新的內容,最終在對會計本質問題揭示上自成一派。在80年代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亦明確寫道:“會計是分析和說明經濟數據的技術(Art)?!蓖诔霭娴摹洞笥倏迫珪返谌碇幸矊懙溃骸皶嬍怯涗?、分類和匯總企業交易與說明其成果的技術(Art)?!眲⒈捉淌谠赋觯喊褧媰H僅看作是純技術的工作是一種偏見,因為在一些美國人當中只承認純理科學和自然科學,從而把會計只作為一種技術。從性質上考察,“會計技術論”是以往“管理工具論”思想的變態,它依舊把會計的本質認定為管理的工具,僅以反映的職能作用為管理服務,在思想和理論上并沒有質的變化?!睹绹倏迫珪吩陉U述前文所引會計定義的同時,又作出這樣的具體解釋:“在企業,會計貫穿于每一活動之中,并且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而提供服務。”這便足以說明“會計技術論”學派在思想上與立論方面的本質所在。

        2、會計信息系統論

        為闡明“會計信息系統論”的成因,首先必須揭示其產生的歷史導因,這將使我們明顯地看到以往對這一學派的研究存在的片面性。

        “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產生,大體上受三方面的影響。首先是計算機應用之啟示。最初,在部分公司中計算機部門“相當于會計部門的一個延伸機構,它每天的工作就是處理工薪帳單、財務報表和總帳?!逼浜螅藗儽銤u自“把計算機看作公司嚴密管理資產的一種信息工具?!边@種電子計算機實踐對“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產生具有直接影響;其次,是公司管理部門與管者、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建立“管理信息系統”過程中的直接影響?,F代經濟關系的復雜化,促使科技工作者與管理工作者考慮到實現管理過程中的人機結合問題,其中必然涉及到實現財務會計信息取得中的人機結合問題。正如美國商用機器公司的特德。加維伊所講:“為了管理復雜事件的需要,我們強調建立一種信息系統計劃,它也是企業計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痹谶@計劃中公司會計部門被吸收參與這一工作,從而使人們逐步認識到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產生還受到管理會計發展的影響,1950年4至6月英國會計管理考察團赴美國對五十多家大中型企業和哈佛等著名大學,以及幾個主要會計團體進行了調查研究,并于當年10月寫出了《管理會計》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管理會計是以幫助管理當局制訂政策和控制日常企業經營活動的方式來提供信息服務的?!?965年1月,英國還將1931年創立的《成本會計師》期刊改名《管理會計》;著名會計學者萊昂德。R.艾米曾在刊物上指出:“向管理當局提供信息并指導其行動,至少同外部報告同樣重要,而且,這個職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日益重要?!彼€強調指出:在當時“為決策提供信息方面是會計師最薄弱的環節,但從戰略上說,這是最重要的任務。管理會計著重闡述會計人員必須向管理當局提供有助于計劃、決策和控制的信息。”可見,從管理會計角度所提出的會計信息問題對于引發“會計信息系統論”學說具有何等重要之影響。

        上述表明,“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緣起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歷史導因。只有把握這一點,才能在研究中不致于曲解它的本意,才能從會計本質內容的內在規定性方面洞察這一論斷的歷史局限性。

        美國會計學家利特爾頓(A.C.Littleton)關于會計信息方面的論述較之上述英國考察團所寫報告要晚幾年,他在1953年才指出:“會計是一種特殊門類的信息服務?!庇种v:“會計的顯著目的在于對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提供某種有意義的信息?!?966年在美國會計學會的《會計基本理論說明書》中指出:“從本質上講,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會計既是一個經營實體一般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又是信息概念范疇中的一部分?!边@一提法在70年代己為相當一部分學者所認同,并為大多數會計工作者所接受。1970年,美國公共會計師協會(AICPA,1957年由AIA改為此名)也改變了它在40年代“會計的性質是技術”的提法,而在公報中指出:“會計是一種服務活動,它的職能是提供有關經濟事項的定量信息。該信息主要是財務性質的,而且是對經濟決策有用的。”這份公報強調信息服務,并在信息服務與經濟決策之間建立了必然之關系。至70年代,由美國學者西德尼。戴維森(SidnyDavidson)主編的(現代會計手冊》在序言中指出:“會計是個信息系統——一種用來將一個企業或其他實體的有意義經濟信息傳達給有關部門的信息系統?!边@種觀點歷經80—90年代,已成為在世界會計界占主要地位的一種論說,其影響之大是史無前例的。

        從總的方面考察,“會計信息系統論”較之“管理工具論”、“技術論”的進步在于:一則,它迎合了時代潮流,引入“信息系統”這一科學概念,從人機結合方面突出了會計反映這一功能性作用;二則,它明確并強調了財務會計信息對于公司經營決策的有用性與必要性,并從服務方面突出了財務會計信息在公司經營決策中的作用;此外,這一學派從建立科學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方面來認定會計方法改革的方位,使現代會計方法體系與電子計算機有機結合起來。然而,必須指出,從根本上講“會計信息系統論”所強調的依舊是會計的反映職能,所肯定的也依舊是會計的服務性功能作用,即使在確定財務會計信息與決策的關系方面也依舊是從被動方面認定的,而未能體現會計的能動作用,所以,說到底它與“技術論”一樣均未跳出“管理工具論”的圈子,僅僅體現為對以往“管理工具論”的進一步發展。美國會計學家利特爾頓在闡明“會計是一種特殊門類的信息服務”這一基本觀點的同時,又直言不諱地把現代會計說成是由過去簡單的工具發展成為一種復雜的工具“,這一事實便是反映”會計信息系統論“依然囿于”管理工具論“圈子之內的最典型的例證。

        縱觀以上從古至今人們對會計職能認識的演進史,以及人們在認定會計職能的同時對會計本質問題的揭示,使人不得不作出這樣一個驚人的結論:在眾多會計名家及著名會計團體的筆下,會計從來都未曾擺脫過作為“工具”的命運,無論會計環境發生著多么重大的變化,會計都始終被看作是純粹服務性的工作,是處于被動狀態的行為,從始至終處于作為“工具”的這個社會位置之上。面對這一令人深思,甚至被人熟視無睹的奇怪現象,使人不能不產生一系列的思索:產生這一怪異現象的根本性原因究竟何在造成這一怪誕現象體現在人們思想認識與理論研究方面的誤差究竟又出自何處在會計界是否有一部分人一直處在一種自慚形穢的狀態之中,還是生在山中無甲子,不知世上己千年這些正是下文將試圖探索的問題。

        二、經濟管理學家眼中的會計“廬山真面目”

        檢索大量有關經濟管理的,可以同樣驚人的發現,那些著名的經濟管理學家們從來就不從“工具”的角度來評價會計,他們的觀點甚至完全與一些會計學家相背離,以其所論、所云相較量,會計界中“工具論”者便陡然顯得黯然失色。

        美國著名學者克勞德。小喬治(ClaudeS.George)在評述考古發現的史前“帳單”時指出:在五千年以前的蘇美爾人文化中所發現的世界上某些最早的書面文件,是管理控制實踐的證明。同時,他認為那些祭司向所謂的“神”提交的財物保管帳目其本身便是“一種管理控制實踐?!睋怂€斷定當時蘇美爾人已認識到“進行管理控制的必要?!痹谶@方面他與英國著名史前考古學家柴爾德(V.G.Childe)所作結論相同,而柴爾德又進一步強調那些史前“帳單”所體現出來的意義還表現為人類知識上的一次革命,而制作“帳單”的人本身便處在管理的位置之上,他們為“管理日益增長的收入的任務……必須設計出更好的辦法來?!痹诮洕芾韺W劃期中,經濟學家們把第一階段古代史(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600年)劃期的首要標志確定為“通過薄記來掌握和計量個別的社會關系?!辈⒚鞔_指出:對于經濟管理學來說必須充分評價復式簿記的意義。他們認為:復式簿記與帕喬利關于復式簿記的著作“把商人的私人家政(計)與商人的經濟管理分離開來,依據復式簿記使商人的經營管理獨立起來。資本主義企業就是這個進程的結果?!庇纱丝梢?,經濟管理學家與考古學家們一開始便從管理的方位上來評價原始計量記錄法與單式簿記,并對復式簿記在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予以高度評價。事實上,他們已把簿記工作作為管理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看待。

        19世紀下半葉,在人類努力創造條件實現由簿記向會計轉化的前期,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1885年版)中,以高瞻遠矚之偉大氣魄對“簿記”之重要性、本質及其發展作出了科學的論斷:“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簿記就越是必要?!瘪R克思是把會計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這個歷史動因緊緊聯系在一起加以分析并作出這一科學論斷的。一方面,表明社會經濟越是向更高階段發展,生產與市場的關聯關系越是緊密,公司內外所體現出來的經濟關系越是復雜,會計的地位與作用便越是顯得重要;另一方面,則表明會計具有“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之職能,既反映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及其結果,將客觀經濟現象如實顯示出來,并作出相應的結論,而又對整個生產經營活動過程發揮控制性功能作用??梢?,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與”管理工具論“毫無相涉之處。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在一些跨世紀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又可以進一步看出他們對會計社會地位與工作地位更切實、更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德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MaxWeber)指出:“一個合理的資本主義企業,就是一個附有資本會計制度的企業,也就是根據現代薄記和結算方法來確定它的收益能力的一個機構。”他還指出:“資本主義存在最起碼的先決條件,就是把合理的資本會計制度作為一切供應日常需要的大工業的標準。韋伯講的”現代簿記“即現代會計。他既強調簿記的技術,又強調規定技術操作的標準——會計制度,既說明簿記在確定企業收益中的作用,但又指出這種作用并非僅僅是技術的、服務性的,而是具有重要管理意義的。顯然,這是一種公正的評價,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觀點。

        與韋伯同時代的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亨利。法約爾(HenriFayol)不僅明確把企業的財務與會計區別開來,而且相關聯地確定了它們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法約爾認為,公司的經營與管理活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是由技術活動、營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與管理活動六大部分有機組合而成,而其中的管理活動又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這五大要素。他還指出:財務活動的基本目標在于資本的籌措與應用,而會計除具有核算功能之外,還直接與管理相關,諸如會計組織、制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它既體現了經營與管理之密切關系,也體現了在公司經營活動中的能動作用。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中,財務及會計與其他活動結合為一體,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司的管理行為之一。而這一點卻正好在一些會計學者眼里出現了視覺上的誤差。

        與以上兩位學者齊名的是美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泰羅(FrederickTaylor),被譽為“科學管理”的創始人。這位跨世紀的優秀人物在現代公司管理中確立了:“現代成本制度”。并在這一制度中充分體現了“標準成本”、“差異分析”與實行“預算控制”的精神,以及具體進行計量、考核的基本方法。泰羅不僅從工程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方位觀察管理方面的問題,而且在實踐中認定了進行“預算控制”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他將會計納入公司的管理活動,并開辟了由財務會計擴展到管理會計的通道。在泰羅之后,又有很多工程師在“管理會計”建設方面作出了貢獻。1937年出版的由美國管理學家盧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與英國管理學權威林德爾。厄威克(LyndallfUrwick)合編的《管理科學論文集》,將自法約爾以來的有關管理職能方面的論說加以系統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職能論”,即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七大職能,在論及“預算”職能時,他們認為,在這一職能中應包括財務計劃與會計控制等重要內容,并將會計納入整個管理活動之中,從管理的角度認定了會計的職能。

        最后,本文還要提到的是德國經濟學家古藤伯格(E.Guten berg)在《管理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對于財務與會計地位之認定與作用之評價。古氏之作分為三論,第三卷為《財務論》(1969年版)。論說中把籌資、投資、生產、成本、銷售、會計等關鍵性管理環節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了財務與會計,尤其是成本控制在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他的理論對其后財務與會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此等等,經濟管理學家們筆下的會計,在經濟世界里顯示出一種重要管理能動力,無論它在理論上的位置,還是在實踐中的位置都始終與經濟管理關聯在一起。無論是從那荒遠時代去探索會計的歷史起點,還是在當今信息經濟發展時代考察現代會計的狀況及其發展態勢,他們都把會計的發展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歷史演進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確認會計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管理的發展始終相輔而行的關系,并且隨著經濟之演進使會計與管理漸自融為一體??芍^識得“廬山真面目”。相比之下,為何在會計職能作用認識與會計本質揭示方面,經濟管理學家與一些會計學家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為何在研究結論方面存在天壤之別在此,試從以下幾方面考究其原因: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886年,美國科學管理的先軀亨利。湯(HenryTowne)發表了題為《作為經濟學家的工程師》的著名論文,作者指出經濟管理與工程管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認為工程師具有的知識應當擴大到經濟管理范圍。這一思想認識影響了包括泰羅在內的許多工程師,促使他們把工程技術問題與企業管理問題,乃至會計問題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用于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問題,這既是20世紀初工程師們得以在“管理會計”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們能站在全面管理的高度來觀察會計,并最終確定會計在公司的管理工作中完全可以發揮能動作用的重要原因。然而,會計學者與會計工作者則往往局限于會計范圍之內來認識會計、研究會計與評價會計。這樣,他們更多地看到的或體驗到的是會計的服務性作用,從服務方面所認識到的則只是會計的反映職能,從而忽視了會計在公司管理中的能動作用。他們中的很多人不能站在會計與經濟管理、科技管理的結合點上居高臨下的看待公司管理中的會計問題,自然也不能從全局上來確定會計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同時,至現代社會,在文理滲透。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相互長入之際,他們中的一些人知識面日益狹窄,觀察會計問題的視野已處于近視狀態,也就依然沿著傳統之路走下去,大體上是就會計而研究會計,以致最終導致不識現代會計“廬山真面目”之結果。

        (二)單純從“會計”詞意上或將“會計”作為一種純技術工作,來認識、研究會計基本職能與揭示會計本質上的失誤。

        會計是具有一定知識結構與職業道德素質人的工作,尤其是進入近代社會后,在文化素質、專業素質、道德素質,以及在智能方面有著更高要求的管理者的工作。從本質上講,會計人員本身便是管理者,他們所從事的是管理者的工作。同時,無論在企業中還是在政府部門,會計管理者又歸屬于一定會計組織部門,并以一定的、制度作為他們工作的依據與行使管理權之保障。他們的會計思想受著經濟環境、科技環境,以及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學歷、資歷與理論、技能又決定著他們的管理能力及其在管理組織中的地位。以上便是考察、研究會計職能,揭示會計本質的依據或出發點。如果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把“會計”作為一個名詞或一項技術工作來看待,便必然在結論上產生誤差。經濟管理學家們之所以能識其“廬山真面目”,其重要原因便在于他們總是從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從會計工作與會計組織部門、會計法制、會計理論、會計方法。會計技巧與手段相結合的一體化方位上來認識會計;而會計學者們卻總是從會計的核算技術與服務性作用方面,或是從會計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或是從“會計”詞意方面來認識與評價會計,由此便在結論上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這種體現在所作結論方面的差異,是全面看問題與片面看問題的區別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后者只看到了現象,而前者看到了本質。

        (三)經濟管理學家從會計與科學管理關系的一致性方面看到了會計的特殊性;而會計界的不少人只從形式上看到了會計的技術特性。

        從前文所引史實中可見,經濟管理學家們從會計的反映職能方面看到了作為技術的會計,而同時又從控制或管理職能方面看到了作為一門科學的會計。會計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體,至現代社會及至未來,作為科學的屬性方面,它融合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關內容,日益顯示出作為一門邊緣科學或交叉科學的特征,而作為技術它又將歷史上形成的方法、技術本體系與現代信息技術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為科學的會計信息系統。同時,它又在理論上包容了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及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決策論等管理理論,以及自然科學中的相關理論,使它又將具有綜合性科學的特征。那些會計學者們卻一直是從會計的反映職能方面確認其技術性,然后僅僅從技術性方面看到其服務作用,最終在服務方面走到盡頭,在終點的地方便產生了無法擺脫的“工具”之結論。

        1980年,學家史蒂夫。洛爾(Steve Lohr)發出感嘆:“會計過去從本沒有受人尊敬的形象?!边^去的一些同行與他有著一樣感覺,在電影、戲劇及不少小說里所見有關會計的人物大都是些不幸的形象。這種看法雖然有失偏頗,但與近年來中國人對會計的看法已大不相稱。然而,記憶猶新、陰影猶在,“會計工具論”依然在全世界泛濫成災,洛爾之哀嘆正是他的那些同行們造成的??梢灾v,正是這支龐大隊伍里的一些人,在不知不覺中有損自己的形象,降低了本職業的威望。當今,在會計環境這面巨大的鏡子面前,該是我們認清自己形象的時候了。

        我們認為,用任何方式表現出來的“工具論”都是不能成立的,“會計工具論”應當在世界上退出舞臺。同時,應當看到,只有消除“工具論”在世界上所造成的不良,方能為現代會計正名,方能為現代計奔向二十一世紀從思想上、理論上掃除障礙。

        三、會計本質與職能在中國的

        世界會計界在會計職能研究與定義的闡述方面,有其杰出代表者。如英國的勞倫斯。狄克西(Lawrence Dieksee)、弗朗西斯。皮克斯利(F.W.Pixley)等人在完成由簿記向會計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并在會計理論建設的最初階段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許由于他們通常是站在公共會計師的位置上來審視會計,并且由于他們對與會計存在血緣關系的審計有著精深研究的緣故,所以他們一開始對會計地位的評價便是客觀公正的。正如邁克爾。查特菲爾德(Michael Chatfield)指出的:狄克西、皮克斯利等對現代會計思想的影響遠比現在活著的任何人都大,他們正是在由會計實踐發展到會計理論之時出現的人物,并且把握住了未來的會計師建立公認會計準則的歷史時機。此外,在德國也可看到一些與狄克西等同的、齊名的會計學家,如雪爾(J.F.Schar)、伯利納(M.Berliner)、霍格利(Fridrich,他們在會計學建設,明確會計在管理中的地位方面做出了同樣突出的貢獻。

        從揭示人類會計思想演進方面來考察會計中的問題,查特菲爾德指出:“古代世界所遇到記帳、控制和檢查之類的問題,在許多方面與現代有共同之處?!饺素敻坏姆e累導致了受托責任會計的產生……調查受托者的誠實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內部控制成為所有古代簿記制度的主要特征?!边@是從史學的研究方位考察會計問題所作的結論。

        在中國,70年代末期以來,會計界對會計職能的研究與對會計本質的揭示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中國學者即使在引進諸如會計信息系統論之類的理論時,也是從再認識、再研究的角度出發的,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是值得加以肯定的。

        (一)“會計信息系統論”在中國的發展

        “會計信息系統論”的基本觀點自80年代引入中國,并經過一些著名會計學家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論斷,從而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片面性,使這一論說得到發展。其基本貢獻在于:

        第一,從管理的角度闡明了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信息系統。如葛家澍教授等人所下定義:“會計是旨在提高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p>

        第二,在通過對會計所下定義揭示會計本質的同時,又相關聯地強調了會計具有“反映”與“控制”兩大基本職能。葛家澍教授等人認為會計“在企業和各單位范圍內,主要用于處理價值運動所形成的數據并產生與此有關的信息,起反映職能,上述數據與信息的進一步利用,又能起監督、預測、規劃和評價等控制職能。會計的上述兩項職能,都有助于進行正確的經濟決策和財務決策。”事實上這一論斷已將“會計信息系統論”同“管理工具論”、“技術論”區別開來。

        第三,從宏觀經濟調控與宏觀經濟控制總體系研究方面相關聯地研究會計信息系統建設及其作用問題。如裘宗舜教授等人指出:“現代會計是一個財務、成本信息系統。”而這個系統卻是“為宏觀調控服務的經濟信息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它與宏觀經濟決策密切相關。由此,便改變了以往將會計的作用僅僅局限于公司方面的觀點,從而將其作用擴大到公司以外,并最終與“國民經濟總控制系統”建立起必然的關系。這是很值得肯定的進步。

        (二)“會計管理活動論”的歷史貢獻

        1912年,圍繞“管理經濟學”的建立,德國經濟學界展開了一場論戰,其結果宣告了持傳統技術觀的私家經濟學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管理經濟學的建立。從導致這一轉變的理論建設原因方面講,人們不僅認為當歸功于德國經濟學家“施馬連巴赫(E.Schmalenbach)在動態資產負債表論、成本核算論、公司(財務)論等方面所進行的實證研究?!倍覒獨w功于在簿記、會計、財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這些進展是“管理經濟學”得以建立的重要依據。此后,日本學者鈴木英壽又進一步研究了“管理經濟學”的歷史劃期,在他劃分的六個歷史發展階段中,與簿記、會計發展相關聯者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簿記理論時期”(1900年前后);第二階段“資產負債表理論、成本理論、核算制時期(1920年前后)”。因此,成本理論、財務理論、核算制,以及有關企業經營成果形成方面的理論最終便“成為管理經濟學的一個主要領域?!比绻俾撓低粴v史時期“管理會計”的命名,并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學科的產生,便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圍繞會計與管理的關系問題,家、工程師,經濟學家及部分會計學家們的認識開始出現趨同之處。至40年代中期,西方學者在管理經濟學研究方面開始由經濟實證轉入理論化時期,這時企業財務不僅成為這一領域里的研究重點,而且通常把財務與會計問題聯系在一起認定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受管理經濟學理論的影響,50年代在美國產生了“管理經濟會計學派”(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其基本理論明確地揭示了會計與管理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就中國出現的“會計管理活動論”學派而言,無論該學派是否在立論方面受到國外相關學派的影響,其影響程度如何,我們都認為該學派從實質上揭示了會計與管理的關系,其理論的立足點是正確的。

        1979年12月,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學者們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1981年2月,在財政部印發的《全國會計工作會議紀要》中最早使用了“會計管理”名稱。1982年8月,楊紀琬、閻達五教授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論“會計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會計這一現象屬于管理范疇,是人的一種管理活動”這一論斷,并指出:“會計的職能總是通過會計工作者從事的多種形式的管理活動實現的。他們提倡在中國使用”會計管理“概念。1983年2月,閻達五教授撰文指出:”會計管理的是價值運動,會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會計管理的基本職能是計劃和控制。1983年6月,成圣樹教授等撰文指出:會計“是經營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并使之達到一定目的的一種能動行為,是有組織,具有管理職能的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管理活動論”的基本觀點反映了對“會計工具論”的否定,它是我國進行會計改革以來,體現在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中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這是因為:其一,這個學派認定了現代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它在國家經濟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這一點奠定了中國會計改革的思想基礎;其二,這個學派把對會計本質的揭示與對現代會計基本職能的認定結合起來加以表述,明確了會計的反映與監督(控制)職能;其三,這個學派明確了會計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能動的,從而從根本上與“工具論”、“技術論”區別開來;此外,他們認為會計的本質性含義與職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強調對會計的認識與研究應破除“終極論”的觀點。

        (三)會計控制系統論

        楊時展教授指出:“現代會計是一個以認定受托責任(Accountability)為目的,以決策為手段對一個實體的經濟事項按貨幣計量及公認原則與標準,進行分類、記錄、匯總、傳達的控制系統。這一定義從外延與內涵兩方面揭示了現代會計的本質。首先,定義闡明了會計基本目標在于認定受托責任履行情況這一內在的,并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其次,又在確認受托責任目標的基礎上,揭示了現代會計是個控制系統這一關鍵性問題,使人明確地認識到受托責任這一目標與會計控制系統的結合,便是現代會計內涵中顯示其本質的問題,而現代會計的主導性職能是控制;此外,又明確了受托責任與決策的關系。應當注意,以上三個方面所揭示的問題并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而且是從會計工作的基本內容及基本程序上體現出來的。楊時展教授在會計本質問題上的研究成果,體現了現代會計發展的歷史方向,在會計基本理論建設上將占有重要歷史地位。

        可見,中國十多年來的會計改革,在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革新中已見顯著成效,它產生了已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創造性研究成果。就會計本質問題研究而言,它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體現了中國會計發展對于世界的貢獻。

        四、論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

        在第一個問題的闡述中,筆者強調了會計環境的變化決定著會計職能變化這一基本觀點,并表明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在會計的內涵與外延兩方面都同時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直接影響到會計的本質性內容發生變化,并最終影響著一代會計學者的思想,使他們在新的思想支配之下就會計的定義作出新的結論。在現代會計發展階段,當如何認定會計的基本職能,明確會計工作的基本目標,以及應當如何從定義上科學地揭示現代會計的本質,這是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中所要集中探討的問題。

        (一)關于會計歷史演進中管與算的關系

        在史前時代便可發現,原始人所作的刻畫符號,一開始便與管理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即使那些栩栩如生的動物畫圖也“并不是一種神秘的‘沖動’的表現。……也不是專門的尋求那種樂趣,而實是為的一個嚴肅的經濟目的。”盡管人們在這個階段對生產關心的程度不同,然而,事實卻表明,人們一開始所進行的計量與記錄便出自對經濟進行管理的動機。進入文明社會后,在經濟發展階段,單式簿記的體系逐步構建起來,它體現了官廳會計的歷史貢獻。除簿記方法之外,為貫徹“量人為出”之制,統治者組建了財計組織,頒行了財計制度,最終形成了簿記組織、簿記制度與簿記方法相結合的簿記工作格局。故在此階段,人們所關注的或認識到的只是簿記的核算職能,認為簿記是為維護國家財政收支服務的工具。然而,這時客觀上與簿記核算職能并存的還有簿記的監督職能,簿記工作還起著監督國家財政收支實現的作用,只不過在此期間,簿記的核算職能處于主導地位而已。

        由單式簿記階段演進至復式簿記發展階段,與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貨幣經濟萌芽、演進密切相關。正如韋伯所指出的:當“合理商業終于在整個經濟生活范圍內成為占支配地位的一個領域,在這領域內便首先出現了數量的。他還認為:”在貿易由群體進行時,為了清算帳目就必須有精確的簿記?!岸趩问讲居洉r代的簿記錯誤很多,即使從最近的由”佛羅倫薩留傳下來的那些用文字記數的演算,竟錯誤到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的程度。“所以,韋伯把復式簿記稱之為”真正的簿記“,是進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考察簿記與資本主義性質商業的關系時,韋伯認為:”簿記(復式簿記)是在貿易組合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在早期出現的一批家族性質的公司里,由于公司簿記與家計混為一體,故這類公司的帳目最初是”一筆糊涂帳“。直到帕喬利的《簿記論》問世后,這種情形才大為改觀,家計與公司簿記逐步嚴格劃分開來,理論與實務統一起來,簿記在公司經濟管理中的作用也突出起來,人們開始認識到管與算結合的意義,進而認識到薄記的反映職能與監督職能同等重要。經歷產業革命,在20世紀進入信息經濟發展時代后,人們在管算結合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又逐步認識到在管理與核算之間,算是基礎,是手段;管則是目的,管處于主導地位。

        總起來考察,在會計發展史上,自從有了會計的算,同時便有了會計的管。會計的管不可以脫離會計的算,而會計的算又始終是圍繞會計的管理目標進行的。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既不存在脫離管理而獨立存在的算,也不存在脫離核算而獨立存在的管。由會計環境的變化及人們的認識水平所決定,相對而言,在古代社會里,通常認為簿記以算為主,以管為輔;至近代社會,人們將管與算并重對待,提倡管算結合;而進入現代社會發展階段之后,人們又逐漸從會計對于管理的能動作用方面認識到,在會計的基本職能方面,當以管理作為主導方面,而核算僅起輔作用了。

        (二)論會計的基本職能——反映與控制

        管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會計的發展不僅與管理發展的歷史動因相同,而且它們在發展中又是同步的。人們也是從揭示管理的實質出發對管理下定義,一般認為經濟管理是針對人力和資源的結合,通過計劃、組織和控制來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過程。這一定義所包含的內容,與會計存在的意義至為密切相關。一方面,這一定義明確了會計控制的對象——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并對會計控制提出了要求,要求會計應充分利用信息,參與對一個經濟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又集中體現在經濟效益方面,自然這也是會計控制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從總體上講,以上兩方面包含著某一單位的經營管理向會計工作者所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即要求作為管理人員的會計工作者必須承擔他的崗位責任——受托會計責任。

        當簿記還作為一種附帶工作之時,其會計責任體現于整個經濟責任之中,尚未成為一種專職責任。當會計專職出現乃至會計組織部門產生后,便出現了受托責任;井在官方形成了受托責任制度,在民間則出現了體現受托責任的“人簿記”。至近代,當股份公司從家族公司形態中擺脫出來后,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分離,科學意義的受托責任才得以明確、普遍地體現出來。泰羅強調公司中的“崗位責任”,而法約爾則把責任與權力統一起來,他指出:“對責任的畏懼,恰如對權力的喜愛”,而有其權便當負其責。韋伯則把責任、權力體現在組織部門建設之中,從組織上明確了包括會計部門在內的作為一個管理組織的責任。至現代會計發展階段,正如楊時展教授所指出的:“受托責伍‘已成為現代會計控制中的核心問題了,在對會計本質問題的研究中,人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現代會計的目標在于認定管理中的受托責任,現代會計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履行受托責任。在市場經濟下,認定經營者的責權利,維護所有者權益,以及實行科學、嚴格的會計控制,是履行受托責任的集中體現。

        正是從現代會計所處的環境出發,從現代經濟管理對會計所提出的要求出發,以及從市場經濟下會計所擔負的重大經濟責任出發,筆者認為,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應當歸納為反映和控制,而為了達到反映與控制的目的,現代會計在發展中逐步構建了它的兩大工作系統,即會計的信息系統和控制系統。

        1.會計的反映職能與系統

        會計的反映職能是通過一定的會計方法,遵照公認財務會計準則的要求,正確地、全面地、及時地、系統地將一個會計實體單位所發生的財務會計事項表現出來,并通過科學的分類方法,將不同性質的會計事項分門別類的、集中的表現出來,以達到揭示會計事項本質之目的;會計的反映職能在客觀上體現為通過會計信息系統對財務會計信息進行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具體體現為兩個基本工作階段:一是信息確認階段,通過這個過程進行信息篩選,去偽存真,將虛偽假冒及失準的信息揭示出來,清除出去,為整個優化信息的過程奠定基礎,確保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為決策提供有用的、能確保決策正確無誤的信息。二是核算工作階段,核算過程包括制證、計量、記錄、歸類、組合、測試、編表等環節,這個過程體現為對若干會計方法的具體,諸如以貨幣為統一的計量標準、設置帳簿,會計科目在分類中的應用,以及在編報前應用平衡公式進行測試等??梢?,以往把會計的反映職能與會計核算等同起來對待有失片面,應當注意,在會計信息系統工作過程中,為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應當把財務會計信息確認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信息經濟發展時代,計算機在經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最終形成了科學的“管理信息系統”,而這個系統理所當然地將財務會計系統包括其中。把電子計算機處理技術與財務會計方法體系有機結合起來,便形成了科學的會計信息系統,而這個系統又自然而然成為“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系統。除上述環節外,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還應包括信息儲存與信息輸出兩個環節。這樣,便把確認、核算、信息應用三個階段結合起來,而后通過電子計算機技術處理,既在“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實現了人機結合,而又使所取得的財務會計信息成為可分解、可傳遞、可交換,以及可供管理者、決策者選擇使用的信息。由此,通過這個系統便可達到行使會計反映職能之目的。

        現代會計的反映職能是現代會計工作的基礎,它通過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既服務于企業內部的決策者,又是會計部門參與決策的依據;它既服務于企業內部管理,又服務于投資者,以及與企業工作相關的財稅、金融及審計部門;此外,財務會計信息的另外一個突出作用是為會計部門的會計控制工作服務的。故可以看到,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理解會計的服務作用,這種服務作用也決不是被動的,而是具有能動性的。此外,應當明確,無論從人機結合的角度,還是僅僅從會計工作者在信息確認環節所體現出來的作用考察,都可以看到會計的反映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2.會計的控制職能與系統

        就現代會計的反映與控制兩大職能的關聯關系而言,反映職能是會計發揮控制職能作用的基礎,是為進行會計控制服務的,而會計控制則是現代會計部門適應市場競爭環境變化,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增強企業競爭能力,以及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首要職能。

        追溯歷史,人類會計控制思想的產生與從會計控制方面認定會計的職能,起始于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階段。其主要歷史原因,是在此期間社會生產由家庭手向工場手工業發展階段的演進,具體表現集中在“成本控制”思想、方法及其理論的萌芽方面。1436年在威尼斯建成了為制造兵艦服務的造船廠,史稱威尼斯兵工廠。該廠成立之初便采用了復式簿記、到15世紀中葉就已經有了“早期形式的成本會計?!痹?6世紀,該廠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廠,由于它開始采用控制與分權管理的辦法,在工廠生產控制中已形成了由人事管理、部件標準化管理,以及“會計控制”、“存貨控制”與“成本控制”組合而成的基本內容。從成本控制方面講,當時已經把成本范圍界定為“固定費用、可變費用和非常費用”三種,其控制細致程度已達到對于進入和離開造船廠的每件財物都要進行詳細記錄的地步。

        歷經產業革命陣痛之后,以成本控制為中心的“會計控制”成為“工廠制度”建立的一大支柱,這時工程師與管理者都認識到“動力傳動的機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但也提高了對資本的要求和資本成本?!彼麄冞€認識到必須通過最大程度地利用資本來控制資本成本?!斑@樣,到18世紀與成本控制問題乃至整個會計控制問題相關聯,人們開始把財務控制作為管理的一個重點,正如小喬治所講:在英國的那些工廠主心目中”財務是他們的王國?!罢菑呢攧湛刂瞥霭l,人們充分認識到”新的簿記制度在控制方面的價值。“同時,在18世紀,人們也已認識到預算在經濟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進入19世紀后,英國博爾頓—瓦特父子公司索霍鑄造廠便在管理中”制定生產標準、編制生產計劃、部件標準化、成本控制應用、成本會計……“,其中以計劃與成本控制作為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其后,成本控制也在美國制造業中播下了種子,并出現了由管者惠特尼所制定的”成本會計制度。“至19世紀末,人們在經濟控制中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建立管理控制組織,實現科學的組織控制方面。20世紀初在美國企業中建立科學管理制度的同時,在大中型企業中出現了由”會計控制長“(Controller)主持的會計組織部門及由”財務控制長“(Treasurer)主持的財務組織部門,從而這種組織格局又將計劃(預算)控制、成本控制、會計制度控制等內容統一起來,最終形成了會計控制的實質性內容。進入市場經濟中的信息經濟發展時代后,人們便在研究”管理控制系統“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在從事管理工作的人與電子計算機結合方面考慮到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問題,其中尤其是著重研究解決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問題;而另一方面在相應考慮”會計控制系統“建設與應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考慮到現代會計的這兩大系統之間的協同關系處理問題。美國學者安托尼(Anthony)把公司中的控制劃分為”業務控制、管理控制和戰略控制“三種,其中又將會計控制納入管理控制之列。同時,以上三種不同的控制,需要三種相應的不同信息,其中進行會計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自然來自于會計信息系統。這方面我國學者也有同樣的認識,并且作出了進一步的研究。在涉及會計信息系統為會計控制提供信息依據方面,會計學者莫德姆。拉曼(Mawdudm Rahman)與莫里斯。海拉第(Maurice Halladay)明確指出:”會計信息的支持確定了企業中會計控制所能達到的范圍:當企業需要控制系統,并明確所進行的控制要達到的目標后,他們便要在會計信息系統上投資?!?/p>

        由此可見,人們對會計控制職能的認識取決于會計環境變化中的四大要素:一是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二是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三是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企業內部管理組織與管理系統的革新;四是現代會計文化的發展,電子計算機與會計的結合應用等。事實表明,由以往“反映—監督”(或核算、監督)職能向“反映—控制”職能的演變是客觀環境變化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同時,在現代會計發展階段,會計通過兩大并存的系統——“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顯示其職能作用,通過前者體現其反映職能,而通過后者行使其控制職能。反映是實行控制的基礎,控制則是現代會計的目的或“落腳點”,故在兩者之間會計控制職能處于主導地位,它體現著現代會計發展的歷史性進步,顯示著現代會計的本質。以下圍繞現代會計控制職能方面的問題,試作進一步分析:

        (1)會計控制職能的涵義

        首先,應當明確的問題是現代會計控制的對象與目標。從控制對象方面講,它表現為對一個法定的會計實體進行控制。如果這個實體是指一個獨立核算的企業,由于這種企業是由處于經營管理系統中的若干崗位或環節組合而成的,因此,為行使會計對企業經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控制權力,并履行其受托責任,便自然而然要按這一專職崗位設置會計組織部門,由其具體組織會計控制工作。這樣便把會計的崗位職責與權力統一在一起。從現代會計控制工作所立定的管理目標方面講,它集中體現為這個會計實體的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并且是這個實體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這里,如果再把會計控制的對象與所確定的管理目標統一起來加以認識,便可作出這樣的結論:現代會計組織部門為實現其既定控制目標,以法制為依據,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一定科學的程序,采用科學的方法與現代化手段,充分履行自己的受托責任與行使管理權力,使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與財務活動過程遵循經濟活動規律及其經濟活動規范運行,這一工作過程及體現在這一工作過程之中的能動管理作用便是“會計控制”。

        其次,從現代會計控制的基本內容方面考察,它應當包括以下六個基本方面:一是財務會計控制與管理會計控制;二是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參與經濟決策;三是會計部門利用財務會計信息在工作過程中直接進行控制,諸如在執行財務計劃中體現出來的計劃控制,以及進行成本控制等;四是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控制,即通過對優化財務會計信息的過程控制,防止信息失真;五是就現代會計而言,已由側重利用內部信息施行控制轉向從管理戰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市場信息、信息,以及來自外部的財務會計信息進行全面控制。同時,現代管理會計亦由以往固守傳統的財務成本控制轉向作業成本控制;六是現代會計控制還應包括內部審計控制等內容。

        再次,現代會計控制的基本依據與指導思想?,F代會計控制所持依據已超出財務會計理論與管理會計理論的范圍,它實行控制的依據已擴展到現代經濟控制理論方面,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決策論等。圍繞經營管理與決策問題,在充分發揮會計控制作用中還應當明確:“有效的控制必須是科學的系統的控制:系統的控制必須是把握優化信息的控制;優化的信息必須通過科學的系統方法取得?!蓖瑫r,現代會計控制的指導思想又應是實行全面控制,即這種控制應在時空關系上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結合在一起,把事前、事中與事后結合在一起;同時,應把微觀、中觀與宏觀控制結合在一起。

        (2)現代會計控制系統的構成

        現代會計控制系統包括經營循環控制與決策過程控制兩個分支系統,這兩個系統與電子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結合,便成為處于自動控制狀態,并與會計信息系統相結合的科學的控制系統;經營循環控制系統包括市場、計劃、過程控制、成本、庫存、價格、行銷、內部審計八個控制部分,其中過程控制又包括設計、采購、投入、產出、質量、儲存、計價、運輸、銷售及盈虧等環節。而決策過程控制則圍繞參與決策和本部門自身的決策進行,由以下九個運行環節構成,即預測、分析、決策。計劃、建制、審核、檢查、監督及追蹤決策等。

        以上兩大分支系統不僅體現了全面而系統的控制,而且突出了成本控制這個核心;不僅從參與決策方面體現了會計的能動作用,而且突出了現代會計在強化企業內部控制中的能動作用;不僅體現了以市場作為控制起點,以計劃作為指導的“市場第一、計劃第二”的思想,而且體現了對全作業過程的控制。同時,從決策過程控制這個系統的建立中可見,會計的監督作用當涵容于會計控制之中,它只是實行會計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不能在對現代會計職能的表述中,以監督取代控制,把會計控制職能局限在監視、考察與督促方面。倘若如此概括現代會計的職能,便會在現代會計本質揭示方面出現片面性,并影響到一系列會計理論問題的研究。

        當然,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方面,還遠遠不如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成熟,其中也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關于揭示現代會計本質的定義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把問題集中在以下這個重要觀點之上:進入現代會計發展階段后,現代會計在其工作的組織運行過程中,顯示出兩大基本職能,一是反映職能,是通過會計信息系統加以體現的;一是控制職能,是通過會計控制系統加以體現的。這兩大工作系統都體現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如前所述,在這兩大職能中,前者起控制基礎作用,后者起主導性控制作用,后者是現代會計工作的落腳點;在兩大系統中,前者不僅通過技術性功能作用為企業的決策者及企業內外部的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而且還直接為會計部門進行會計控制工作服務,而后者則通過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以及其他相關經濟信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控制,并最終在經營決策方面體現現代會計的地位與作用。事實上,體現于現代會計兩大職能、兩大系統中的具體問題已涵容于上述內容之中,如經濟效益目標揭示問題,貨幣計量手段應用問題、財務會計信息通過一定程序的優化問題、資金運動問題,以及受托責任關系問題等等。故依我之見,在揭示現代會計本質,為現代會計下定義時,便勿需在內容中一一加以表述?;诖?,試對現代會計定義作如下概括:

        現代會計一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性運作,實現對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系統控制的一種具有社會性意義的控制活動。

        筆者認為作為會計的定義,它既須體現會計的對象、職能、目標、意義、地位、作用,還須描述會計控制的范圍。會計定義便是這些內容的抽象性概括,它集中說明會計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這些與揭示會計本質相關的問題。因此,在上述定義中強調了六點:一是強調了會計管理者這個工作的主體;二是突出了兩大系統進行協同運作所顯示的功能性作用,在其中涵容了現代會計的反映與控制職能;三是反復強調了會計控制的主導性功能作用,并強調了系統控制;四是將對象與目標結合在一起,明確對市場經濟中產權關系及價值運動進行控制,這樣,從控制范圍方面講,既包括了宏觀經濟部分,又包括了微觀經濟部分;既涉及到企業或公司這個市場經濟的細胞,又包容了市場經濟構成中的各個部分,諸如商品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勞務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等,這樣也就克服了以往表現在會計控制對象方面的局限性。同時,產權關系與價值運動是一個內容十分深廣的概念,它包括了經營者、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及經濟責任關系,涵容了個別經濟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性問題,進而提示性地將經濟效益問題表現出來。從廣義方面講,它可泛指企業內部經濟關系與企業同社會的經濟關系,從總體上將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統一在市場經濟這個客觀環境之中,將國家所有者、企業所有者、外商所有者及個人所有者的關系統一在市場經濟這個客觀環境之中;五是將意義、地位、作用結合在一起,將其概括為會計是“一種具有社會性意義的控制活動?!标P于社會性意義從第四點可見,如將這種意義具體化,便可以得出現代會計是市場經濟(或市場經濟發展的信息經濟階段)管理基礎這一結論,自然,這一結論便體現出現代會計的地位與作用。當然,這樣來概括現代會計的定義,揭示其本質,是否合適,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性网在线观看 | 亚汌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在线免费观看h片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黄 | 五月天Av在线进入不卡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