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蜜蜂的小練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堅持閱讀
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也曾這樣說:只看一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值得借鑒。堅持閱讀,一方面,它可以彌補同學們體驗生活的不足,使他們間接地獲得許多生活材料及對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博采眾長,多方面地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廣泛閱讀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有時從“廣”的角度下工夫,使自己獲得多方面的營養。有時又要從“深”處著眼。對那些好的文章要精讀。不但要認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題是怎么表現的,結構是怎么安排的,語言是怎么運用的,讀后還應該把這些記在本子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把這些記下來,才能時常溫習,不至忘掉。通過精讀,可以獲得好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習作向“深”的方向發展。
二、堅持練筆
多練筆,可以加快從學習寫作知識到會用寫作知識的過程,是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小練筆,放飛想象,使孩子們想表達,加強課外練筆,袒露真情,使孩子們學會表達,并及時表揚肯定,使孩子們享受成功,樂于表達。
1.課堂小練筆
閱讀教學中的隨文練筆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課文內容作為寫的材料,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和諧運行。而且隨文練筆不同單元作文訓練,其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且緊隨閱讀教學,極有利于小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謂是“作文快餐”,簡單而且實用。
如,學習《再見了,親人》一文,當作者寫到朝鮮大嫂為給志愿軍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傷,文中省略了受傷至傷好的情節,可以讓學生小練筆“大嫂倒在血泊中,后來怎樣”,通過聯想補充情節,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將相和》時,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容易接受。進行這樣的小練筆,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容有推動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義,從而,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描寫了故鄉的楊梅樹和楊梅果,作者又從形狀、顏色、味道三個方面描寫了楊梅果,寫得具體生動。學完這課后,我就要求學生仿照課文描寫楊梅果的段落寫法,寫家鄉的一種特產,學生興趣極高,大多數學生都能模仿寫好。
2.生活小練筆
小學生的生活是不會貧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學校家庭,許多事情都會撥動他們的心弦,他們有一個不停變幻色彩的生活領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以無目的性觀察,無意注意占主導的思維方式關注世界,許多可供寫作的材料,他們或不曾仔細觀察而視而不見,或不曾真切感知體驗而成為過眼煙云,大量重復繁雜的表象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以至作文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我讓學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會、日常生活中,告訴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處處都有可寫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在活動中組織學生練筆。如讓學生把在校內參加的過“六一”等活動情況寫下來,讓學生把在家耳聞目睹到的事物寫下來,讓學生把在社會上耳聞目睹到的事物和參加的活動情況寫下來,更富真情實感。學生在參加了校內外活動后,要及時練筆,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認識寫下來。
三、堅持修改
多練筆很重要,但修改的過程其實也是提高的過程。每次練筆后,還應該進行認真的修改,修改可以彌補一次思維的不足。一般來說,凡是稍微復雜一點的事,考慮一次總是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疏忽和錯誤。寫文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僅僅思考一次,疏忽和錯誤更是難以避免。只有反復思考,不斷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寫作水平在修改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這種提高,往往比正面學習寫作知識提高得要快。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方法就是多“讀”。
1.默讀
把自己的文章默讀一遍,邊讀邊找出錯別字和用錯了的標點,立即改正過來。
2.朗讀
朗讀能較快地發現讀不順口、不通順、重復的地方,對這些地方進行修改,再讀起來就會順口多了。
3.對讀
把作文寫完后,念給家長、同學聽,或請同學看看,請他們幫忙找找毛病:意思表達不清楚的、敘述不具體的、層次混亂的,然后自己認真修改。
一、巧觀察引發興趣
寫觀察作文,是老師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最好方式。對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讓學生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他們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習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才真實生動。
1.賦予觀察材料童話色彩
小學生喜歡童話故事,觀察自然景物的時候,如果能賦予其童話的色彩,那么學生的觀察熱情就高了。比如課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校園內的花草樹木被踐踏折斷或遭遇狂風暴雨后“傷心”的樣子,它們為什么“傷心”?怎樣讓它們“開心”起來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觀察,學生就會有熱情,有興趣。
2.讓觀察變得饒有趣味
小學生天玩兒,如果將觀察過程設計成玩兒的形式,他們自然樂于參與。比如寫人物外貌時,如果只是要求一個學生站在講臺前讓大家寫,寫出來的東西就會很呆板,學生寫得無聊,當“模特”的學生也會感覺委屈。假如換個形式,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讓當“模特”的學生比賽,看誰能在兩三分鐘以內就把同學給逗樂,“觀眾席”上的學生則比賽用文字給該“模特”最好笑的樣子“拍照”,比比誰“拍”得最快、最像,技術最好,二十分鐘后展示“照片”。把寫外貌練習當成“拍照比賽”,學生寫的文章自然就生動了,當“模特”的學生也會樂在其中。
二、小練筆另辟蹊徑
僅憑日記和單元作文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小練筆就有效地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
1.續編童話故事
續編童話故事,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如學完《小木偶的故事》后,學生對小木偶的遭遇充滿同情。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構思新的情節,想象新的結局。
2.仿寫創編詩歌
從三年級開始,我堅持讓學生背誦我推薦的古詩詞,并向學生滲透“學以致用”的觀念,把一些特殊節日作為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背誦相應的詩歌,并仿寫或創編詩歌。
三、多積累博采眾長
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積累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指導學生像蜜蜂采蜜一樣,“廣開蜜源”,通過自己的消化釀出“蜜”來。只有把閱讀、思考、練筆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在積累中吸取營養,豐富知識,擴大信息量。這樣,他們的習作語言才會生動,構思才會新奇,習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課內積累
課堂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去進行課外閱讀,要學習經典課文中的寫法,還要將生動的句子、寫得好的自然段摘抄、背誦下來,以供習作時選用或仿寫。
2.課外積累
(一)立足課內,讓學生“快樂作文”
1.上好語文課
讓語文課為作文教學服務。我認為教師盡量把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得生動有趣。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陶醉于課文的情境中,盡情享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優美飄逸,從而愛上語文課,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并積累書本上的好詞佳句。為寫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作小練筆
在小學語文課程設置中,所選編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感人至深或是生動有趣的,每一處景物也是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的。教師要適時地抓住課堂上每一次學生的心理共鳴,鼓勵學生個性表達,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并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補白于語文書本中。
3.緊抓作文課
教師要珍惜上好每一節作文課。作文課是有針對性的、系統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指導。一堂好的作文課,應該是活躍的、靈動的。它可以是歡聲笑語,也可以是掌聲雷動,更可以是面紅耳赤。學生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情感才能真實,思維才能活躍,文章自然也就樂意寫了。
(二)著眼課外,讓學生“激情滿懷”
1.觀察生活,表達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么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又是什么呢?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生活如源泉,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歇。”這番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只有仔細地觀察生活,才能給學生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才能讓學生樂于表達生活。
2.積累語言,運用自如
在教學中,我發現有這樣的情況:很多時候學生想表達一種意思卻苦于不知該用哪個詞語,那是頭腦中的語句積累過于貧乏。所以品讀“好詞、好句、好段”,吸收別人的精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給每位學生設立“采蜜本”,讓孩子們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采集別人的好詞、好句、好段,并進行恰當的評價,有選擇性地進行背誦;平時還可以每周上一節“閱讀欣賞”課,讓學生相互介紹優秀的文章、書籍;堅持讓學生每天“寫日記”,做到“我手寫我心”。
3.個性評價,激勵創新
小學生特別需要老師的肯定與鼓勵。正如心理學上所說的“人的深層需要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愿望。”所以,教師進行行之有效的評價也是讓學生快樂作文的重要途徑。我們不要吝嗇使用贊賞的話語和關愛的動作,做到深切地了解學生的細微進步。教師也要不斷地扎實自己的文字功底,用靚麗的語言、煽情的評價激起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欣賞教師的評語時猶如飲醇酒,品茗香,在不知不覺的耳濡目染中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他們習作的水平。
(三)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妙筆生花”
一、一節低效的口語交際課
當時我對課改理念一知半解,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多搞些花樣,哄哄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就行了。因而力求把課堂搞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不盡人意,甚至不容樂觀。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我講了一節二年級口語交際課《合作》,為了準備上好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一是課前同桌討論,二是小組交流,三是小組選代表發言,四是小練筆,結果課堂上是討論的熱熱鬧鬧,可是等到讓代表發言的時候竟然沒有人舉手,當時我急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教室里坐著全校十多位語文教師和校長,看著他們也有些發急的眼神我的臉都氣紅了,沒辦法只好點將平時表現最好的同學發言,結果這個同學講了小組合作掃地的事情之后后面所有的同學也鸚鵡學舌,說的是大同小異。
二、反思與啟示
這樣的教學效果讓我知道我的課只是一個空架子,根本不是新課程改革所要倡導的課堂,于是我與同行切磋探討,自己也不斷地反思、總結。同時翻閱大量課改前沿論著,特別是在鄭州參加的一次課改講座上聽到的一個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有一個孩子看到一只蝴蝶和一只蜜蜂在飛行,蜜蜂飛的時候“嗡嗡”地響,而蝴蝶飛的時候很安靜,他就問自己的父親:“爸爸,為什么蜜蜂在嗡嗡地響,而蝴蝶飛的時候不響?”第一個父親這樣來回答:“小孩子,哪這么多為什么,成績好就行了,別管那么多閑事。”小孩子也不再問了。第二個父親這樣來回答:“因為蜜蜂在飛的時候,翅膀振動的頻率非常快,而蝴蝶飛的時候翅膀振動的頻率非常慢,所以才是這樣子。”而第三個父親這樣來回答,拿出一只筆和一張報紙,用筆在紙上由慢到快地畫,然后讓兒子照樣去做,等一會兒,他的兒子說:“爸爸不要說了,我知道了。”這三位父親,誰做得最到位?當然是第三位父親,他讓兒子親身體驗學習的全過程,在過程中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這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嗎?而我平空讓學生去想去說學生怎么會感興趣呢?學生又有什么可說的呢,沒有真實體驗的空話又有何價值呢?由此我找到了問題所在。
三、注重實踐,讓學生說真話
陶行知說的好:要解放學生的嘴巴。于是,我又布置了一次實踐作業即和爸爸媽媽或者同學朋友合作完成一件事情,要求在合作之前先分工,之后記錄下合作的事情,如何分工,如何做,結果怎樣,感受怎樣,第二天再次上口語交際課學生們一個個滔滔不絕,把自己做的事情一件件敘述下來,內容是豐富多彩,有打掃衛生的,有做手工的,甚至還有和媽媽一起做生意的,一句句飽含著孩子們真情實感的話語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口語交際課的成功,也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帶來的喜悅。
四、在生活中交際,讓每個孩子都敢說會說
陶行知說: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之后,通過不斷地實踐我把口語交際課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讓語文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比如最近不愛說話的楊林常來告狀說別人拿她的橡皮,于是我就叫住她問:這個他是誰呀?“趙峻杰”“那他為什么要拿你的橡皮呀?”“因為我的橡皮是新買的,我給她看了他就不給我了”“那這塊橡皮漂亮嗎?”“漂亮”“有多漂亮,你能講給教師聽聽嗎?”楊林眨了眨眼睛想了想說:“我的橡皮是黃色的,是一雙靴子造型的。”“那是誰給你買的呀?”“是媽媽帶我去丹尼斯買的。”你喜歡它嗎?喜歡。其他人喜歡他嗎?比如趙俊杰,其他人也喜歡,那你能不能再把這塊橡皮的樣子,誰給你買的和你喜歡它,別人也喜歡它說一遍?“我的橡皮是黃色的,像靴子的形狀,是媽媽帶我到丹尼斯買的,我很喜歡它,別人也喜歡他。”那好吧,現在請你把趙俊杰叫來。就這樣通過簡短的對話不愛說話的楊霖形象地敘述了一段話,我不僅在心里驚嘆:效果真好。因此,我感覺到了從學生的生活中發掘說話題材,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一條有效的聽說訓練渠道。
除此之外,我的語文教學也因為有了讓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田野的體驗而充滿快樂和活力,他們會在課堂上說:搖著綠色的長辮子,我聽到了小鳥在歡快地歌唱,我聽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琴聲,我聞到了春天的味道,我聽到了蝴蝶跳舞的聲音;因為有了學生們動手操作烏鴉喝水的親身體驗結出了水升高的原因,體會到了“漸漸”這個詞語真正含義,尋找到了更多喝水的好辦法,因為有了真實生活體驗,孩子們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才讓語文課因他們而精彩。
五、結合文本,讓學生說好
現在學生們都敢說了,但是總覺得句子說的不夠美,雖然我在課堂上盡力引導可是效果卻不是太好,后來我看了翟浩宇同學的日記受到了啟發,那是我布置的寫春天的日記,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春姑娘來了,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好像春天的眉毛;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好像春天的眼睛,樹木吐出點點嫩芽,好像春天的音符,還有河里的水也解凍了,流水聲就像是春姑娘在彈琴呢!”
和其它同學的日記相比,同是寫春天的小草、野花、河水,可是她卻寫的有聲有色,而這些有聲有色的句子并不遙遠,就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剛剛要求同學們背誦的《找春天》一課里的句子,后來我讀了翟浩宇的日記后,要求同學們進行一次說春天的口語交際,他們也都能夠把春天說的像詩一樣美麗。
如:春天來了,奶奶門前的筍芽兒醒了, 她揉揉眼睛,使勁地從地下鉆出來了。
春天來了,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多美好的春光呀!
聽著孩子動聽的話語,我決定在平常的口語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樣子說話。課文是最好的例子,作為新課程的老師,就要充分利用優美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模仿說話,我真正地體會到這也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最讓我得意的就是我的口語交際課,孩子們敢說了,愛說了,會說了,每次上課前我都安排至少五分鐘的口語交際,這樣我想只要時間上有保障,再讓學生學會在體驗中說真話,結合文本說好話,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一定會提高。
在作文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雙手托腮,緊皺眉頭不愿寫;有的大腦空空,無從下手不想寫;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愛寫;有的覺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寫……如何把學生視為“苦差”的作文變成他們的“樂事”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運用“遷移”規律,從興趣入手,把讀、說、寫訓練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運用興趣的“遷移”,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在修訂版大綱中,對低年級的作文明確提出:“對于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應該注意到,大綱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級稱之為“寫話”,意在明確小學生的寫作就是練筆,就是要傾吐所聞、所思和所想,而興趣則是這一目標實現的“催化劑”!
對作文感到頭痛的同學,往往在寫作中無話可說,語言干癟,內容空洞。其實,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源于他們對寫作缺乏參與的興趣和動力。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調動孩子們對寫作的興趣,這種興趣從何而來呢?
世界著名詩人歌德曾說:“世界是那樣的廣闊豐富,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的全部詩都是應景即興詩,來自現實生活中……在這段話中,歌德明確指出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絢麗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們濃厚的興趣所在嗎?“養小貓、下象棋、學武術、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滿了無限的情趣?小學生年齡小,對他們而言,只有感興趣的活動才會積極地、自覺地去參與,才會有更為鮮明、深刻的情緒體驗。因此,為了調動學生作文的自覺能動性,在訓練過程中我嘗試著運用興趣的“遷移”規律,努力把學生對生活的濃厚興趣逐步遷移到觀察、寫作上來。為此,我注意創造條件使作文教學的內容更貼近于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讓作文訓練回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們寫他們感興趣,樂于寫的作文。
1、圍繞著豐富多彩的生活選題;
我在作文訓練時,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題材中選題(如:下象棋,養小貓,學武術,踢足球……)只要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寫作素材。
2、創設情趣盎然的寫作環境;
訓練時,我們不妨把富有兒童情趣的生活畫面、活動場景搬入課堂。精彩的課本劇表演、激烈的小競賽、活生生的小動物……,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獲得寫作素材,激發了他們的寫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圍繞著孩子們的興趣點展開的。由于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與事物,因此在老師地指導下,他們會有目的地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在老師地引導下,孩子們把興趣的焦點逐步由“樂于做”轉向“樂于寫”,進而激發強烈的寫作動機。
二、利用“知識”的遷移,從會想、會讀,到會寫。
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在指導作文訓練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利用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已經形成、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去影響和解決寫作問題。
(1)想像與寫作相結合,以想促寫。
如學習《鯨》一課時,學生通過幻燈片的具體演示,觀察理解了鯨的外形、生活習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自始至終地處在濃厚的觀察興趣和積極的思維王國里。這樣,在作文課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把周圍觀察到的小花貓、小白兔、小金魚、小蜜蜂等,通過豐富的想像生動活潑、準確得當地表達出來。
通過學習和觀察,學生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多層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過程中開拓思路、強化情感,促進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讀寫結合,以讀助寫。
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輕聲讀和默讀領會理解課文內容,或者通過教材中的“讀寫例話”、“基本訓練”等內容,學習其中的寫作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斷的寫作知識系統化成整體知識,這樣有利于在作文過程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1.(板書:昆蟲)看到這兩個字,你會想起什么?(螞蟻、蜜蜂、蝴蝶、蜘蛛、蝗蟲……)用簡要的話語來介紹一下這種小動物。
2.法國有個昆蟲學家叫法布爾,他一生迷戀昆蟲。在《昆蟲記》一書中,他曾經寫道:(出示)
“哦,我的蟋蟀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們這片土地上的靈魂……一個活著的微點——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無限興趣,更讓我無比地熱愛你們!
齊讀。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法布爾的腳步,去看一看蟋蟀的住宅。(揭題)圍繞課題質疑。
二、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要求:①讀準生字新詞,讀通句子。②讀完后,想一想:蟋蟀的住宅建在哪里?有什么特點?畫出相關的語句反復讀一讀。
2.檢查生字新詞。
三、精讀感悟
(一)住址——蟋蟀的住宅建在哪里?你知道了嗎?
(出示)在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這便是蟋蟀的住宅。
1.理解“朝著陽光的堤岸”“傾斜的隧道”。它的住址是隨便選的嗎?你怎么知道的?
①理解“慎重地選擇”。
②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地方呢?理解:“驟雨”。
這小家伙對住址的選擇多有講究呀!人們常說,造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選擇住址一定慎重。對蟋蟀來說,修建住宅也是——(一件大事),也要——(慎重選擇)。
2.理解“寬敞”“九寸深,一指寬”。比劃比劃,九寸深是多深,一指寬呢?
咱們看看課文的插圖。蟋蟀的個子一般只有兩、三厘米,這么大的住宅對它來說——(夠寬敞、夠舒適的了)。
你看,作者多會介紹呀,簡簡單單的兩個數字,就把蟋蟀住宅的大小非常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3.理解“隱蔽”。你從哪里知道的?(隱藏在青草叢中、隧道彎彎曲曲)
只有懂得保護自己,才能活下來。多么聰明的小生靈啊!
4.朗讀。讀出蟋蟀住宅的特點。
(二)結構——那蟋蟀住宅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咱們細細讀讀第五、六兩個自然段,看看外部、內部各有什么特點。
細心的同學一定發現了,作者的說法很有意思。明明是一叢草,他卻說這是蟋蟀的——(門);明明是一塊平坦一點的空地,他卻說這是——(蟋蟀家的平臺);門里面就是一個洞,他卻說里面有——(大廳),有——(臥室),說這是——(指課題:蟋蟀的住宅)。
領悟擬人寫法的妙處:在作者的眼里,蟋蟀還僅僅是普通的昆蟲嗎?它還是我們的——(伙伴、鄰居、朋友、家人……)
(三)不隨遇而安——這么寬敞、這么舒適的住宅是誰建造的呢?你怎么知道?
(出示第二自然段)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1.仔細讀讀這段話,你還讀懂了什么。
2.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就是說——(別的昆蟲是隨遇而安的)
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這臨時的隱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樣的地方呢?
遇到樹葉就在樹葉下藏身,遇到石頭就在石頭旁藏身,不管這隱蔽所大不大,也不管這隱蔽所好不好,它都不計較。只要能夠藏身,它就——(高興),就感到——(滿足)。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隨遇而安)。
3.別的昆蟲隨遇而安,蟋蟀呢?(反復指名讀相關的句子)
蟋蟀呀,你為什么不肯隨遇而安呢?你能具體說說自己修建住宅有什么好處嗎?
別的昆蟲四處流浪,四處漂泊的時候,你可以——
寒冷的冬天來了,北風呼呼地刮,別的昆蟲因為沒有房子凍得瑟瑟發抖,你卻可以——
……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那就是有家的感覺——(真好!)怪不得你要修建自己的住宅呢。
4.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啊!讀出你對這小家伙的喜歡。
5.奇怪!課文明明寫蟋蟀的,為什么還要寫別的昆蟲呢?
明白對比寫法的好處。
(四)寫話。這小小的蟋蟀用自己的勞動,修建舒服的住宅,創造美好的生活。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來到門口,在平臺上彈琴。這小家伙還是出名的歌唱家呢。也許它還會一邊彈,一邊唱。它會彈些什么,唱些什么呢?讓我們走進它的內心,傾聽它的訴說。
(小練筆)
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我就在這平臺上彈琴。琴聲仿佛在說:“_______。”
四、總結延伸
多么愜意的生活,多么舒適的住宅!
透過文字的描述,你看到了一只( )的蟋蟀。
仿寫的素材一般是教科書中的詞、句、段、篇,因為教科書本身就是很好的習作范例。除此之外,有些來源于平時我們所做的教學資料的素材積累。仿寫的形式也是可以是詞的仿寫,也可以是句、段、篇的仿寫。而低年級的習作更偏重于詞、句、段的仿寫。仿寫的方法也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口頭作文,也可以書面形式寫到我的小本本上,既可以當堂作文,還可以作為課外小練筆,既可以將學生的口頭作文當堂輸入電腦,供全班學生閱讀,還可以鼓勵學生投稿,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培養學生的習作習慣,鍛煉學生寫作的品質與意志。
新課標把低年級的習作訓練稱之為寫話,這就充分說明了低年級的習作訓練還應停留在片段的訓練中,切莫增加難度,挫傷低年級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新課標對寫話的要求有三點:1 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2 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3 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下面我們就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具體談一談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仿寫的習作訓練
一、關于詞的仿寫
仿寫詞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組詞,有了詞就會為仿寫句子作好鋪墊。仿寫詞要注意詞的分類,如:冀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綜合學習“我的小本本”中仿寫“不同的‘風’和不同的‘雨’”。原例:和風、微風、狂風、涼風,細雨、陣雨、暴雨、毛毛雨。第一種仿寫方法是接著原例子繼續組詞如:熱風、大風、斜風,春雨、秋雨、大雨小雨等等。第二種方法教師出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學生仿寫,如:不同的雪與不同的云,不同的山與不同的水等等。還可以是描寫同一類事物的詞,如;描寫春天的詞,描寫夏天的詞。先給學生詞然后學生自己想出自己所熟悉的詞,例如教師給:春風,學生說帶春字的詞,春雨、春雪、春天等,以至擴張為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春回大地等等這樣的詞組。
詞的仿寫是最基礎的,經常進行詞的仿寫訓練,學生的詞匯量會越來越大。這樣為句子與段落仿寫做了有效地準備工作。
二、關于句子仿寫
仿寫句子是在仿寫詞的基礎上展開的,但仿寫句子某種意義上說比仿寫詞有趣味,學生愿意做這樣的練習,原因是句子的仿寫更有話可說。教材中就有許多優美的句子可以模仿,比如:彎彎的小路,彎彎的月牙,彎彎的——,彎彎的——。這樣的練習,教師只要提醒學生想一想哪些東西是彎彎的,孩子就很快地會模仿出來,如:彎彎的小河,彎彎的小橋,彎彎的小蛇……
教師在進行句子的模仿時一定要注意選取優美的句子,學生比較喜歡的詞匯,而且是很容易模仿的句子。如:春天的路是小草鋪成的,夏天的路是——。接著鼓勵學生秋天的路冬天的路等等。再比如:我是青蛙,你是池塘,你是收養我的家園;我是向日葵,你是太陽,你就是照耀我的陽光。在指導學生仿寫時要注意分清楚青蛙與池塘的關系,向日葵與太陽的關系。教師可以反復給學生舉例,如;小鳥與大樹的關系,孩子與母親的關系,蜜蜂與花朵的關系等等。孩子們在明白了這些關系后一定能說出好多這樣的句子。例:我是小船,你是河水,你就是我溫暖的懷抱。我是蜜蜂,你是花朵,你就是滋養我的花壇。
正因為教師及時給予學生習作的拐杖,學生模仿起來既感到淺顯明了,又覺得有模仿的可能,這樣才能逐漸培養他們習作的興趣,使他們從低年紀開始就愛上了習作。
三、關于段落的仿寫
段落的仿寫是在詞與句仿寫的基礎上展開的。段落的仿寫可以是將原文中易于模仿的,比較有規律的段落進行仿寫,在指導學生仿寫的時候,可以以填詞的方式進行,也可以讓學生以相同的格式,變換不同的內容進行仿
在學生仿寫的同時,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比方學生往往受課文的影響,會與原文一樣。教師要指導學生變換關鍵詞。草兒肥,可以為草兒香、草兒綠、草兒嫩等等,擴大孩子的詞匯量,再比方遇到食肉動物要注意不能再說草,將其換成肉等等。其實這樣的可模仿的段落在我們教材中很多,如:《風》《河水和小船》《我想知道》《信》等等。只要教師善于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地進行模仿習作的訓練,相信學生肯定會有好多讓人驚奇的杰作出現。 轉貼于
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引用學生的話就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其實這兩點正是作文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樂趣,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我個人認為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積累材料,豐富文庫
中華民族是一個泱泱大國,物產豐富,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的長河里激起過多少朵晶瑩浪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寶庫里有多少膾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語言華麗多彩、生動活潑,內容深邃,意義深遠,因此值得學生學習、借鑒。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要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像背書似的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現在的教材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尤其是,今年我們實驗小學是閱讀年,提倡大量閱讀,讓學生博覽群書、厚積薄發。另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任何事,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使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二、 有感而發,緣事而發,積極寫作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影響頗大的大事,而對于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無必要寫、沒有內容寫。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節課過后,有的學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題目。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的生活聯想,形成生活積淀。生活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生著不可計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為此,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做到“日憶”,即每日一憶,對當天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為作文素材。對“日憶”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情在腦海里演一遍電影——這是會想;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可以把它寫成什么作文——這是記得。打破這些框框,學生紛紛開始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起來,這就為作文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材料寶庫,不再為無事可寫發愁了。
三、等級打分,激勵學生
烏海市教育局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開放性習作的研究和探討,要求教師在批改習作時注重激勵學生,具體做法是將作文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級。在第一次評改時,教師可控制優級人數,只有極個別優秀作文可打優級,修改后有進步的可升級;對那些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善于抓住進步點、閃光點,稍有進步便予以升級;同時輔以“表揚信”等通知家長的形式,家校結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持久的寫作興趣。
四、師生同評,寫有所成
一、積累材料,豐富文庫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民族,歷史的長河里激起過多少朵晶瑩浪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寶庫里有多少膾炙人口的杰作。《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文字華麗多彩,語言生動活潑,內容深邃,值得學生學習、借鑒。要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優秀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建議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爭取牢記在腦海里,隨時隨地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一些事,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我們則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活動,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二、有感而發,緣事而發,積極寫作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而對于那些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沒有內容寫,也沒有必要寫。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學生缺乏對生活的體驗,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這也導致常常在一節課過后,有的作文本上仍然只是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題目。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聯想的潛能,使之形成生活積淀。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到“日憶”——每日一憶,是很重要的。對“日憶”的要求是: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情在腦海里上映一遍,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可以把它用在什么作文中。為了讓全班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日憶”,我經常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比賽,看看誰說得數量多、質量高。比賽時,我也總是以身作則,跟學生一起參賽,說一說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寫成作文。他們聽了大受啟發,紛紛聚首,爭相發言。這樣一來,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起來,為寫作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材料寶庫,學生也不再為無事可寫發愁了。
三、等級打分,激勵學生
具體做法是將作文分為A、B、C、D四級。在第一次評比時,教師有意識控制A級人數,只有極個別優秀作文可打A級,其余修改后有進步的可升級。對那些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善于抓住進步點、閃光點,稍有進步便予以升級。同時輔以“表揚信”等通知家長的形式,做到家校結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持久的寫作興趣。
四、師生同評,寫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