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性別差異;微積分;初級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6-0130-03
初級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入門課程。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學生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表現將影響其經濟學相關課程、專業或職業的選擇。面對越來越多女生選擇經濟管理等文科專業的現狀[1][2],學生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表現是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成為教育界的重要話題。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把微積分知識看作是初級微觀經濟學學習的主要難點,特別是那些高中階段選修文科的學生,對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不少任課老師也認為,學生微積分知識的不足,給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為此,華南農業大學一度調整了初級微觀經濟學的上課時間,由大一的第一學期調整為第二學期,目的是讓學生在第一學期修完高等數學課程,掌握一定的微積分知識再上初級微觀經濟學。那么其效果如何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初級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性別差異,以及微積分知識對初級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大量的研究表明,女生在經濟學課程上的表現不如男生[3]。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雖然美國女性大學生迅速增加,并超過了男性大學生,但在男性占優勢的傳統課程上,比如經濟學,女性的表現仍不如男性[4]。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大學生中男性比女性更傾向于選修經濟學,而且男性在經濟學課程中的表現要優于女性[5]。女性是否選擇經濟學專業與她們的初級經濟學課程的學習經歷有關。英國大學生經濟學學習中的性別差異主要依賴于考試方式的設計[6]。通過對加拿大1462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上的表現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7]。即使控制家庭背景、學術和數學經歷等變量,女性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上的表現都要比男性差[8]。經濟學課程是許多商科、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因此,較差的經濟學成績可能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職業選擇反過來會導致性別工資差異[9]。就導致性別差異的原因而言,許多人把其歸結為女生數學基礎較差[10]。通過對自1980年以來的64項已發表的研究進行薈萃分析(Meta-analysis)后發現,68.4%的回歸結果顯示男生在經濟學上的表現顯著地優于女生,不過性別導致的差異正在以每年3%的比例縮小[11]。進一步對美國頂級經濟學研究生院的調查發現,在經濟學課程上,女研究生的表現確實不如男研究生[12]。然而,也有的研究發現,在高級經濟學課程上,美國學生的表現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13]。女生擁有某種特質使得她們在高級經濟學課程上和男生一樣表現出色[14]。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及變量假設
本研究以期末總評成績為被解釋變量,性別、期末考試成績、微積分和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為解釋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具體如下:
式(1)中,TG代表學生的期末總評成績,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按一定比例構成(總評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占比+平時成績×占比);GENDER代表學生的性別,分別用1和0代表男生和女生;FG代表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CALC代表微積分知識,大學一年級(簡稱大一)第一學期上初級微觀經濟學意味著學生未能提前掌握一定的微積分知識,用1表示,大一第二學期上初級微觀經濟學則意味著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微積分知識,用0表示;RATIO代表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時用1表示,平時成績占50%(期末考試成績占50%)用0表示。α0為截距項,β1,β2,β3,β4為待估參數,μ為隨機擾動項。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有數據來自華南農業大學2009-2016年間1105名大一學生,這些學生均選修了作者主講的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排除了由于不同任課教師導致的差異。1105名學生中,女生610人,占55.20%;男生495人,占44.80%。從成績來看,女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6.37分,期末總評成績平均分為83.67分;男生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3.81分,期末總評成績平均分為80.97分。一定程度上說明,女生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上的表現優于男生。考慮到微積分的重要性,2011-2013年,初級微觀經濟學被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上,以便學生在第一學期修完高等數學課程,掌握一定的微積分知識后再上初級微觀經濟學。其余年份均在第一學期上初級微觀經濟學。2014年以來,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由原來的30%增加為50%,期末考試成績占比由原來的70%下降為50%。平時成績一般由考勤、平時作業、課堂提問三部分構成。
(三)估計結果及分析
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方程(1)為基本方程,通過逐步回歸得到方程(2)、(3)。從三個方程來看,性別差異(GENDER)和期末考試成績(FG)變量均在1%或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性別差異和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期末總評成績(TG)有顯著影響。性別差異變量的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在控制其它變量的情況下,女生的成績要優于男生。期末考試成績變量的系數為正值,說明期末考試成績對期末總評成績有積極影響。在方程(1)、(2)中,平時成績所占比例(RATIO)變量的系數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大小對期末總評成績有顯著影響,且平時成績占50%時對期末總評成績的貢獻顯著地高于平時成績占30%的情況,亦即平時成績所占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期末總評成績。微積分(CALC)變量在統計上不顯著,說明微積分知識可能并不是學生總評成績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可能的原因包括:1.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微積分知識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涉及簡單的函數求導、求偏導、定積分等,這些知識無論是在大一第一學期還是第二學期上初級微觀經濟學,對學生的期末總評成績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2.期末試卷結構中涉及微積分知識的內容僅占很小部分。
三、改革建議
第一,從學生角度,既要重視期末考試,又要重視平時表現。尤其是課后作業,對于鞏固和理解初級微觀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原理及其運用,以及增強計算的熟練度和準確性有重要作用。在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學習中,不要對微積分產生恐懼心理。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更多地要求學生在理解相關概念、原理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數學工具對這些概念、原理作進一步刻畫,即微積分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從教師角度,加強平時成績的考核。首先,要對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所涉及的簡單微積分知識進行必要的講解,比如常見的函數(比如冪函數、自然對數等)求導、求偏導、極值、定積分;其次,加強對平時成績的考核,力求做到指標可以量化,建議期中考試至少安排一次。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做法,在美國大學的初級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中,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大都在70%左右,包括平時作業、至少一次期中考試、臨時小測驗等,比如麻省理工學院2011年秋學期的《經濟學原理》課程平時成績由八次課后作業、兩次期中考試組成,分別占總成績的22%和44%(每次期中考試成績占22%,在課程進度的三分之一時進行,考試時間兩小時),期末成績占34%;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2015年秋學期的《初級微觀經濟分析與政策》課程期中考試就有四次,每次期中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4%,小測驗一次占14%,期末考試成績占30%。
重慶市共有16000輛出租車,其中主城區出租車近9000輛,車子是3公里起租,起租金額是5元,單價1.2元/公里。重慶出租車罷工出于什么原因?現在看來是他們日常運行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好,歸納起來就是“加氣難、黑車多、罰款多”,當然這是從城市公共管理看問題,然而出租車行業領域的權力壟斷產生的暴利和政府“設租”與“尋租”則是學者們討論的另外一個更深層次問題。重慶“罷運”時間的導火線是:一是加氣難,重慶市出租車的動力能源是天然氣,但天然氣總是供應緊張,時斷時有;二是重慶市政府部門對黑車整治不力,導致黑車泛濫;三是罰款多,平均每個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要接到10張罰款單。
這三大問題與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行業都在減薪、裁人,許多城市的出租車行業紛紛要求漲價,結果導致全國出租車行業出現了“重慶式罷運”,這對我們城市的公營事業管理是一個巨大考驗。我們來看看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信息反饋不及時。對于長期存在的“的士疾苦”無人問津,久拖不決,政府對交警亂罰款聽之任之,終于釀造成大禍。
此次罷運事件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講“看似偶然,實屬必然”。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暴露的是全國出租車管理的一個共性問題――“公司化剝削”、“壟斷暴利”的存在、普通的士司機運營收入日趨減少和運營不穩定。
通過市政府的行政審批和“特許經營”權利尋租(例如湖南省2004年特許經營條例頒布),出租車經營權成為公司的合法特權,而非政府有效管理的普通城市就業的公營資源,說到底,政府與公司管理的模式造就了公司一本萬利的“食利尋租“階層,他們“坐寶馬,勞動主體開的士”,勞動者利益因制度安排上的某些失誤造成這個行業的矛盾日漸激化,所以其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2.利益分配失衡。應該說,這一行業的利益失衡和利益矛盾,早已超越了社會生活的局部范疇,但是,規費重、加氣難和罰款多,直到出租車司機采取了罷工這種極端方式才得以“收買”的方式解決。卻印證了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那句話。長沙(12月12日)又搞所謂的價格聽證會,其實,在沒有解決好制度設計之前,反復去思考如何“分切蛋糕”毫無意義。就的士行業來說,運營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長期被忽視。
我們不要以為“補貼”和公司臨時讓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際經驗表明,的士行業是一個可以通過市場化贏利的行業,過多地政府補貼無疑會增加財政負擔(北京除外)。據報道,僅免除出租車公司違規上漲的規費一項,許多的士司機至少每人每年可增收近萬元。如果不從根本上來改革出租車的運營模式,僅僅考慮政府補貼,重慶的做法會迅速形成其他城市的“示范效應”。
3.重罰惹的禍。的士產業長期的生存境況惡劣,但重慶的一條新規定卻被大多司機認為是真正的罷工導火索。重慶市運輸管理部門新近出臺針對出租車行業繞路、拒載等問題的嚴厲的專項整頓政策。據稱,這一政策自今年十月下旬執行,政策規定:拒載一次罰款五百元,如果拒載孕婦或老人,罰款八百元。而且執法部門罰款后,公司還要追加罰款。三次違規后吊銷出租車營運權。由此可見,不對矛盾進行“解剖麻雀”的方式工作,“重典”未必治亂,反而激化矛盾。所以我們講是出租車管理公司惹得“禍”,其實政府部門的簡單思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公共事務管理的無知也是根源之一。
盡管重慶把這一突發事件轉化為了一次成功的政府公關行為,但問題遠沒有解決。因為,我們管理城市,絕對不能僅僅依靠這種亡羊補牢式管理方式,我們應該去尋找背后隱藏的制度化問題和城市公營事業的管理。
客觀上,歷史經驗表明,人均收入達到1000至3000美元,一個國家就會進入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中國正快步進入這一時期。社會矛盾的頻發無時不在考驗政府的執政智慧和底氣。若處置不當,矛盾就有可能惡化為社會危機。
二、罷工是反映激烈矛盾的“和平訴求”
出租車這個涉及公眾利益的行業被人視為暴利行業,但是成天辛苦的廣大出租車司機卻沒有獲得多少利益,在特殊利益集團的壓榨、畸形市場機制的擠壓下,成為現代的“駱駝祥子”。到底是誰惹的禍?“罪魁禍首”就是管理模式和出租車管理公司!政府為什么還要保護公司的利益,而置勞動者、城市公共利益和穩定不顧呢?出租車行業是采取政府管制還是市場化運營?對于這些問題,2008年12月15日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舉辦的“出租車運營模式研討會”與會的經濟學家和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會者認為一些城市可以突破現行制度“先行先試”,尋找到一個良好的運營模式是關鍵。
我們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這次“重慶式罷運”事件,說明中國沒有建立“共同利益”的“談判機制”,沒有建立勞動制度結構上的談判平臺,政府僅僅有“危機對應”還遠遠不夠。此次重慶“罷運”事件沒有口號,沒有綱領,沒有明顯的組織者,他們幾近是自發、擴散式的方式成功實現了“罷運”,并終于得到重慶當局的積極回應。
據悉,此次罷工并沒有車輛聚集示威,發起者只是敦促司機們不要將車開上公路,這讓政府幾乎沒辦法作出反制。“是的,這和游行示威不一樣”,一位希望匿名的出租車司機說:“我們只是待在家里,沒有聚眾,他們就沒有理由抓人,有人追究的話大不了就說自己那天病了在家休息。”
這給全國的出租車行業尤其是那些覺得自己同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業們以啟發。很快,一個月內,在其他近二十個省市都出現了類似的出租車罷工運動。
從我們研究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觀點出發,我們注意到,所有城市的“罷運”沒有采取 “集體上訪”,沒有到政府有關部門“鬧事”和“喊怨”,而是選擇罷工這種相對文明緩和的方式,一方面說明“上訪難”使得他們對上訪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以消極的方式迫使政府積極對應,當然,我們從政治學領域來觀察,應當被視之一種進步。和平的集體抗議,避免劇烈的“群體性”事件。
不過僅僅把重慶出租車全城罷工事件看成是一場由勞資經濟利益矛盾引發的公共事件個案那就大錯特了。一是是中國許多城市近來先后爆發出租車司機罷工事件,考驗著中央政府在勞動力市場擔憂日益升溫之際對工人示威活動的容忍限度,畢竟“次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減緩的底線遠沒有到來;二是總理一再強調要解決“上訪難”問題,但重慶“罷運”這條渠道被完全棄用,沒有人可以預言今后還會發生什么?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式”管理方法又再次體現。重慶當局在公開場合以及新聞會中多次指出,此次“停運”是一小部分人操縱策劃,而部分營運出租車遭遇一些“暴徒”打砸,致使“受阻”無法營運。當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聲稱要嚴懲肇事者,出主謀,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行業秩序。顯然政府部門遵循了“”一貫的“定式”處理問題。現在看來問題遠沒有那么簡單。
現在我們來看看重慶所采取的措施:
據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說: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市政府于當日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采取三項措施解決主城區部分出租汽車停運問題:一是市級相關部門通過積極爭取,每天新增10萬立方米CNG天然氣,緩解“加氣難”問題;二是政府將對出租汽車“份兒錢”實行價格管理,凡出租汽車更換車型增加的費用從11月起停止收取;三是公安機關和交通執法部門,繼續采取高壓態勢,嚴厲打擊不法分子和非法營運,保護合法出租汽車駕駛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權益。重慶出租車最終恢復正常營運。
三、城市公共事務和社會訴求責任與出租車運營模式改革應相適應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在城市中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使居于其中的人們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從而實現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城市雖然不同于企業,它有著社會、道德和許多公共事務和社會訴求等方面的責任。我國計劃經濟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被認為是城市治理的唯一主體。由于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孤軍作戰,結果往往出現管不好、管不了的情況。現代城市治理從社會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要求城市中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各類組織和社會成員都要發揮治理主體的作用,以真正實現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標。我們的建議是:
(1)出租車行業應該建立起以政府為導的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來實現這個行業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消除背后存在的“尋租”現象;
(2)采用出租車車主自治的治理模式,將最大利益和收入回歸于實際出租車運營者,建立起政府、管理公司和出租車司機三位一體的、利益均衡、自行協商一致的管理模式;
上網搜索一下,歐通國首創的ITAT模式被媒體廣泛報道,并認為這種模式將使ITAT成為服裝業的國美或蘇寧。07年到2008年初,歐通國的媒體的曝光率并不亞于李彥宏和牛根生們。
ITAT的商業模式:愛上“三角鏈”
鐵三角聯盟和利益共同體:即“服裝生產商+ITAT集團+商業地產商”。由服裝生產廠商(供應商)負責供貨;商業地產商 (物業)負責物業場所的服務;而ITAT只負責門店的裝修及經營管理,并且擁有收銀控制權和人員管理權。
這種輕資產模式對投資人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可以做到“零貨款、零場租、零庫存”,即ITAT向上游的供應商進行代銷,而不用提前支付貨款;實行浮動場租,根據每月的銷售額,按比例跟每個商場結算,而非事先簽訂租賃合同;由供應商承擔庫存壓力和物流配送費用,不承擔庫存風險。
ITAT商業模式的軟肋
首先,貨品缺乏吸引力。在ITAT鏈式共營模式中,貨品的研發以及生產由廠家完成。而ITAT在貨品的選擇權上顯得非常局限,甚至陷進了“別人給什么,我就賣什么”的困局。服裝潮流對于缺乏市場經驗的生產廠家來說,未必能及時捕捉到從而轉化到產品上,而對于缺乏貨品絕對主動權的ITAT來說,產品的銷售策略的制定也是困難重重。
其次,非主流地段的賣場。一線地產商未必愿意承擔這種風險。ITAT賣場普遍分布在一些非主流的商業地段。這無疑對其產品的銷售以及ITAT的品牌形象有一定的影響。
再次,物流配送跟不上擴張速度。許多廠家也開始埋怨ITAT的配送效率低, 貨品遲遲不能上市。
缺乏對服裝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
無論是“貨品缺乏吸引力”還是“非主流地段的賣場”或者是“物流配送跟不上擴張速度”都不是根本的原因。“行業本質對于商業模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再好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建立在對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
服裝行業本質是什么?
是“時尚”、“潮流”或是“品質”、“資金實力”、“設計水平”嗎?表面上是,但實際上卻不見得。實際上,服裝行業的品質是――縮短前導時間!
什么是前導時間?就是從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回款這個流程,如果誰能盡快的縮短這個前導時間,誰就會在服裝這個領域獲得勝利。根據數據分析,時裝產品每天貶值0.7%左右,只要提前10天賣出,就少貶值7%,毛利率就可以增加13%,誰更快誰就有可能成功。在中國,服裝企業們的“前導時間”是180天,李寧也不過如此,在美國,最快的能作到100天,即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銷售,需要100天時間。而西班牙的ZARA品牌能把時間作到12天。ZARA是如何達成這個目標的?
其一,ZARA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吸收全球的時尚潮流信息。
其二,ZARA在西班牙總部擁有超過200人的設計團隊,他們自己并不獨立設計服裝,而是迅速消化全球的時尚信息,挑選出最受顧客歡迎的服飾,經過改良與變種,迅速推出最流行的款式。
其三,ZARA極力縮短服裝的前導時間(一件服裝由設計到售賣的時間間隔)。一件ZARA時裝從醞釀設計到產品上市,平均僅為2周,遙遙領先于GAP的半年到一年。
其四,運輸上,ZARA不惜以空運爭取時間。
至此,我們不難總結出ZARA的商業邏輯:不去創造時尚潮流,而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消化全球的時尚潮流信息,挑選出最受顧客歡迎的服飾,經過改良與變種,迅速推出最流行的款式。 爭取了時間就避免了服裝的貶值,提高了毛利率;由于每年推出的款式數量巨大,可以采取款多量少的方式進行“款式限量銷售”模式,無需打折即可全部消化,避免了傳統款少量多所造成的后期滯銷;同時服裝款式的迅速更新,加強了客人對ZARA的新鮮感,每年消費者平均光顧其商店17次,而行業平均水平僅為3-4次。
ITAT怎樣走出經營困境?
縮短“前導時間”是服裝行業的本質,ITAT作為商業運營品牌不可能去自己生產,如果自己生產,ITAT的商業模式將蕩然無存了。那么是不是就沒有辦法解決呢?肯定不是,任何問題都會有一個解決辦法,直接不能解決,也可以迂回解決。或許金融危機下,這是一個機會。
什么因素制約著前導時間?從上面的分析看出,ITAT可以改變的有以下幾項
第一:時尚、潮流信息的收集、分析
專門設置一套情報系統,跟蹤當下的流行時尚信息,甚至專人跟蹤流行前沿的米蘭、倫敦、巴黎、東京等潮流信息。
第二:改善、提升物流配送能力
建立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如果前期不到位,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實現快速配送、交貨。
第三:商品規劃、組合
根據時尚的信息,可以調正好產品規劃和組合,實現快速周轉,減低庫存率,最終提升投資回報率。
1數據來源
把經濟發展與衛生支持結構兩者的關系當成入手點,從個人現金衛生費用支出、社會衛生費用支出、政府衛生費用支出三方面來分析衛生費用支出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樣本選擇“中國統計年鑒”1978—2016年的數據,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衛生費用支出、社會衛生費用支出和個人現金衛生費用支持作為指標,分別為Y、X1、X2、X3,選擇GDP來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各個變量的對數,進而來有效消除多重共線性。選擇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來對多變量時間序列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分析[3]。
2實證檢驗
2.1單位根檢驗
分析各個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發現,當顯著性水平為1%、5%、15%時,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各個臨界值,HO:│r│≥1,接受被擇假設,為非平穩序列。通過一介差分發現,在5%臨界值上,一介差分序列均能拒絕原假設,HO:│r│≤1,拒絕被擇假設,則為序列平穩,LNY、LNX1、LNX2、LNX3為一介單整序列。一介單整序列表現為協整關系,因此能統計檢驗。
2.2Johansen協整檢驗
根據平穩性檢驗結果來協整檢驗序列。常用的協整檢驗方法為EG兩步法和Hohansen協整檢驗是應用比較廣泛的協整檢驗方式。該文所采用的協整檢驗方法為Johansen向量自回歸協整檢驗方法。分析檢驗結果發現,當顯著性水平為5%時,最多0個和1個假原設的最大特征值統計量、跡統計量均>5%的臨界值,原假設被拒絕。檢驗最多2~3個假設,其最大特征值統計量和跡統計量均比5%的臨界值小,表示不能拒絕假設。
2.3Granger因果檢驗
在經濟學領域中,Granger因果檢驗在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分析經濟變量相互間的因果關系[4]。選擇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對該文中的各個變量進行檢驗發現,對于社會衛生支出和政府衛生支出來講,經濟發展是其Granger原因,個人和社會衛生支出則是經濟發展的Granger原因。經濟水平的增加能對對政府衛生支出的增長能力進行有效解釋,個人衛生支出費用的增長,則能對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有效解釋,社會衛生支出和經濟發展存在互動和雙向的影響效果。
2.4脈沖響應
選擇脈沖響應函數能有效反映變量相互之間的聯動交互影響。對于自身標準信息的影響,政府衛生支出費用表現得比較平穩,最高值在第2期到達,之后開始慢慢降低。對于經濟發展變量的信息影響,政府衛生費用支出也表現得比較平穩。對自身標準差信息的影響,社會衛生支出的表現非常激烈,最大值在第3期時達到,然后快速降低。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社會衛生支出的表現也非常激烈,最大值則在第4期達到,然后逐漸下降,上述影響均表現為正向影響。對于自身標準差信息的影響,個人現金支出在在第2期時達到最低值,然后快速增加,第8期時逐漸處于平穩狀態。個人現金支出在第1~6期均為負向影響,之后則為正向影響。
2.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法主要是用來對分析特定變量的變化中各種沖擊的相對重要性。經濟發展變量對政府衛生支出的影響預測誤差方差的影響快速上升,然后逐漸增加,對政府衛生支出的影響表現為主導作用。個人現金和社會衛生支出對政府衛生支出的影響非常弱。政府衛生支出自身的增長信息對自身預測誤差方差的影響慢慢降低。
3討論
為了能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應制定科學和合理的措施。具體為:①加強投入力度:衛生投入不僅是一種投入,同時也是一種健康消費,讓衛生投入的水平不斷提高,不但能讓人民群眾防御疾病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而且還能構建和諧和穩定的社會保持穩定。②調整結構:在提高政府衛生支出比例的同時,應減少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的比例,從而來有效緩解個人的經濟壓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③構建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落后地區的衛生支出加以關注和重視,構建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其衛生服務水平,拓展供給渠道,為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平衡城市和鄉村群眾的醫療衛生待遇。
綜上所述,衛生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構建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能對居民健康進行有效改善,讓醫療衛生的服務水平有效提高,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作者:王秋霞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周德水.我國衛生支出結構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1):57-59.
關鍵詞:程控交換機;維護與管理;故障處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digital program-controlled switches and traditional switch has had the big change, in a conventional telephone switching technology ( TDM ) basi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P technology, in the deployment of analog telephone, digital phone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be deployed IP phone, so, the system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more high demand. How to manage, maintain good exchange equipment not only to the unit 's communications beneficial, but also for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quality, also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Program controlled switch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Fault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TN91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程控電話交換機是實時的通信系統,是日常辦公的主要通信手段,不允許有通信服務中斷的現象發生。程控交換機一經開通使用,就要連續、高效、穩定的運行,因此對其系統的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發生故障要及時處理,及時恢復運行。平時對交換機進行維護、故障診斷、故障處理和例行測試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1程控交換機的維護特點
1.1系統可靠性高,維護工作量小
當今的程控交換機大多采用集成電路,分立元件很少,集成度高、體積小、耗電低、可靠性高。不但采用的器件技術先進,而且裝備工藝嚴格,可靠性大大提高。
在程控交換機的系統結構上,由于大多采用分散控制方式,關鍵部位采用用于冗余技術,采用各種措施及時發現已出現的錯誤,在交換機軟件、硬件出現故障時,應能迅速確定故障性質及其所在電路端口及軟件單元。如為硬件故障,則隔離故障部件,調用備用設備重新組成可工作的硬件系統;如為軟件故障,則采用程序段的重新執行或再啟動,予以恢復。
1.2具有自動診斷功能
1.2.1在程控交換機軟件系統中,一般都可以通過故障診斷程序來對故障進行定位、定位分析。診斷又分為定期診斷測試和隨機診斷測試兩種:定期診斷可以通過人機命令,使交換設備在話務負荷清閑時,對系統作一次全面測試
1.2.2可以隨時打印交換系統對整個系統的運行、操作和故障狀況,以便操作人員及時掌握系統狀況。維護人員可以根據打印出的故障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必要時可通過人機命令在對系統作追性主動測試、重點測試,以得到準確的判斷,迅速地排除障礙。
1.3預防性維護
交換機的預防性維護是指日常對交換機的維護管理,避免通信設備在運行中出現重大故障,在其出現前就對之進行必要的修理、更換和維護。預防性維護的目標是設備的停機時間最短。
1.4糾正性維護
交換機在出現故障時,能在最短的時間查找出故障原因,定位到有故障的電路單元或軟件單元,作為正確及時的處理,避免長時間的通信服務中斷。
2告警信息處理
交換機在運行過程中,一旦某些部件出現故障,系統會產生一系列告警信號,提示維護人員進行必要的處理,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告警系統根據故障對設備的影響程度、重要性及緊迫性分為嚴重告警、主要告警及次要告警。 2.1嚴重告警
當系統出現嚴重故障,無法正常運行時,發出嚴重告警,對應信號為維護面板紅燈亮。故障內容涉及主控板、硬盤驅動器模塊、交換控制板、過載及再啟動等。2.2主要告警
當系統中部分用戶無法通信或通信質量嚴重下降時,發出主要告警,對應面板上為紅色指示燈亮。故障內容涉及普通用戶板、數字網用戶板及數字中繼板。
2.3次要告警
當系統中只有極少數用戶的通信質量受到影響時,發出次要告警,對應維護面板上紅色指示燈亮,相應用戶的用戶板對應紅燈亮,這種告警不必及時處理,但對交換機運行狀態要心中有數,故障內容涉及到倒換失敗、個別用戶故障、故障排除等。當系統發出告警信息后,應及時按以下原則對故障進行分析和處理。
盡量不影響全局通話,最好在話務空閑時處理。
從維護終端查看具體的告警信息,并查閱維護手冊查找相應的措施,不要盲目更換硬件。
插拔電路板時,一定要佩帶防靜電腕套,并將接地端可靠接地。
所有的告警信息都會實時的在維護終端上顯示出來,并同時記錄在交換機硬盤的一個特定區域。也可以調用告警信息做后續處理。
3管理與維護
作為一個維護人員,應做到愛崗敬業,最好將故障盡可能的減少。一般應做到:
嚴格保持機房的環境要求。機房的溫度、相對濕度應嚴格控制在允許工作范圍內,空凋送風應該過濾凈化。工作人員進入機房必須更換工作服和工作鞋,并最大限度地限制進入機房的人員和次數。謝絕與機房無關的人員進入,機房地面應有防靜電措施,取印刷電路板時,必須先戴地線手套,以延長設備的壽命。
加強日常維護管理。應每天檢查電源電壓、電流等指標是否在正常運行范圍內;通過終端,顯示一下系統各部分工作狀況;了解系統有無告警及告警系統是否正常;測試系統的各種音源信號,如撥號音、回鈴音、忙音及鈴流等;
預防軟件故障措施。操作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手冊使用終端,避免打入錯誤的命令或數據。隨時保持冗余的磁帶或磁盤信息的內容與內存信息的一致性。經過檢查I/O設備是否正常,尤其對軟盤驅動器或軟盤的檢查。經常檢查分析故障資料,經常修改錯誤數據或補打遺漏的數據。對用戶使用話機和使用程控交換機的新業務、特種業務等功能做好宣傳工作,避免一些誤操作,充分發揮交換機的優越性。
備品備件的管理使用。為保證程控交換機開通后能正常運行,準備一定數量的備品備件是必要的。
嚴格維護管理制度。為保證程控機房的科學化、制度化管理,應嚴格建立和執行維護管理制度。如:程控機房管理制度;機務員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備品備件管理制度;技術資料和原始紀錄管理制度;機房清潔衛生制度;安全保密制度。
系統維護人員可以使用下述命令定期查詢整個系統的電路板工作狀態,查看是否所有電路處在“ready”狀態,及時發現有故障的電路板。
4結束語
【關鍵詞】自然缺失 親近自然 家庭教育 園林景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的不斷擴張,人們逐漸被游戲機、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所包圍,這種現象越來越低齡化,使兒童與大自然之間產生了令人驚訝的斷裂。2005年,美國著名兒童問題研究專家、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一書中將此現象稱之為“自然缺失癥”。“自然缺失癥”并不是一個明確的醫學名詞,之所以被人稱之為病態,其用意在于喚起公眾對自然助益的高度關注和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全面認知。理查德?洛夫預測自然缺失將會影響未來人類的體質,有可能導致新一代人的平均壽命下降,最終將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1]當兒童極少或不再接觸大自然時,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壓力過大、狂躁、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孤獨、對生命的漠視、自閉等,此外,還可能會導致肥胖癥等等。研究認為,治療自然缺失癥、肥胖癥等病癥,最佳的方式不是有計劃、有引導、有意識的體育活動,而是在自然界中呈放松狀態的活動。讓兒童更多地接觸自然可能是治療兒童抑郁、狂躁、孤獨、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癥的最好方法。[1]
因此,從兒童行為心理角度入手研究探討兒童景觀設計,對吸引更多的兒童更多地接觸大自然,進而消除因自然缺失誘發的多種心理問題、疾病,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兒童周末活動現狀、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家長對兒童親近大自然態度、兒童和家長戶外活動選擇的差異等,研究探討兒童行為心理變化,進而為兒童景觀設計提供依據。
1 調查研究方法
采用網上電子問卷、紙質問卷調查及個人訪談的方式。在微信、QQ、微博等聊天網絡投放電子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3份。在上海各公園、街道隨機發放紙質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回收率為92.5%。統計共回收有效問卷248份,其中包括94份兒童問卷,154份家長問卷。同時采用個人訪談,與分別來自不同年齡段、職業、地區的家長進行了交流。調查結果采用excel整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孩子周末活動現狀調查
對248位孩子和家長的調查結果表明,22.6%的孩子周末參加輔導班,27.3%的孩子參加1-2個興趣班,11.3%的孩子宅在家里,只有38.3%的孩子會外出活動。通過交流發現,11.3%周末選擇宅在家里的孩子大部分家長為外地務工人員,這些家長表示自己也很想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外出,但是迫于生活的壓力,也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環境,他們不得不每天工作,能陪孩子的時間實在太少。
數據表明:在當今社會,大部分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時間很少,周末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室內學習或參加各種興趣培訓。當下,大部分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忙著讓孩子周末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特長班,生怕孩子在奧數、外語、才藝、特長上落后于別人,卻不知在無形中孩子“輸掉”了更寶貴的東西。或許他們能輕松地解答奧數、流利地跟外國人交流、能彈能唱、會跳舞、會畫畫,可實際上卻從未欣賞過叢林間清脆的鳥鳴、花朵的艷麗,牛馬不識,成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
2.2 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
對248位孩子和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17.7%的孩子每天花費“半小時內”的時間在電子產品上,27.4%的孩子每天花費“半小時-1小時”,16.5%的孩子每天花費“1小時-2小時”,38.4%的孩子每天花費“2小時以上”。所有被調查的孩子都有或多或少地沉溺于電子游戲或電視的情況,這也造成了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時間變得更有限。由數據可知,電子產品成為了大部分孩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離不開電源。手機、電腦、電視、游戲機等將孩子困在屋里,而忽略了窗外的自然物。
據報道,2016年2月15日,一位10歲的小女孩拿出一把電鋸學著動畫片《熊出沒》里的光頭強在5歲妹妹的臉上鋸了過去。醫生說雖然經過清創縫合,但是傷口仍會坑坑洼洼的,將來愈合了也會留下很深的傷疤[2]。近年內,諸如此類的事件頻頻發生,2014年3月20日,在宿遷一個兩歲半的男孩模仿光頭強,結果用斧頭將自己的兩根手指砍傷,2013年5月7日下午,連云港的小孩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玩“烤羊”情節,8歲的冉冉和5歲的浩浩兄弟倆被同村另一名9歲的男孩綁在樹上點火導致嚴重燒傷。這些慘痛的事實告誡人們:孩子們處于身心發育成長階段,他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生活常識,有時候意識不到一些潛在的危險;同時他們也缺乏應變能力、躲避危險的能力,過多受到電視、游戲、小說等虛擬情節的影響,生活中遇到特殊情況時,往往會驚慌失措而造成傷害。
2.3 家長對孩子親近自然的態度調查
對154位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51.6%的家長認為最好7天內帶孩子親近一次自然,22.6%的家長認為最好每7-15天帶孩子親近一次自然,20.2%的家長認為應該15-30天帶孩子親近一次自然,只有5.6%的家長認為應該30天以上帶孩子親近一次自然。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親近自然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但現實卻是大部分孩子的周末時間被輔導班或興趣班所瓜分,只有少數家長能做到經常帶孩子親近自然。
25.8%認為“15-30天”或“ 30天以上”帶孩子去親近自然的家長中,67.2%為男性。通過交流發現:絕大部分的爸爸們表示不知道應該要帶孩子去哪里為好,也不知道孩子喜歡玩什么,喜歡看什么,每次自己單獨帶孩子都特別煩惱。在與小林的爸爸訪談時,小林的爸爸說“每次都是跟他的媽媽一起帶他外出活動的,如果小林的媽媽不在家或者沒空,小林寧愿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玩游戲也不愿跟我單獨出去玩”。爸爸們幾乎都存在沒有媽媽們有耐心、細心的通病。
2.4 最感興趣的戶外活動
248份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家長認為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與孩子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圖2顯示,孩子最感興趣的戶外活動是森林尋寶探險之旅活動,選擇此項的孩子占61.7%,其次感興趣的是陽光沙坑,選擇此項活動的孩子約占58.5%。而家長的選擇與孩子的選擇相差甚大:超過54%的父母認為孩子會更喜歡露營、蔬菜種植與采摘,認為孩子喜歡養小植物、森林尋寶的探險之旅、和林間運動會等活動的概率持平,基本為40%左右;67.9%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則認為孩子更喜歡露營類的家庭活動,認為孩子喜歡其他活動的概率基本持平,無太大變化。在問卷調查的開放性問題中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戶外活動時,大部分男孩的回答最多為沖浪、攀巖、踢足球等具有刺激性的活動;大部分女孩及家長的答案基本一致,為和家人參加露營活動。這些差異也是值得景觀設計師們思考的,在進行兒童景觀設計時應該多考慮兒童的興趣和行為需求,這樣才能吸引孩子走出屋子、離開電源。
親近自然,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活動是孩子的天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總是在擔心著屋外各種不安全因素,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這也是使孩子離自然越來越遠的原因之一。這種現象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表現更為明顯,他們的溺愛逐漸的讓孩子們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了任何風吹雨打。這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一點,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家長應該多與孩子溝通,別在無形中抹殺了他們的天性。
3 問題與討論
3.1 阻礙家長帶孩子親近自然的原因
在與家長們的交談中發現,家長們認為阻礙其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最主要原因有:(1)氣候問題,例如冬天太冷、夏天太熱、雨雪天氣等,孩子太體質差,容易生病;(2)自己工作太忙、太累,沒有時間帶他們親近自然;(3)孩子要參加各種輔導班或興趣班,沒時間外出;(4)戶外存在安全隱患,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分辨能力差,容易受傷;(5)不知道該去哪兒,感覺外面都差不多,沒什么可看的;(6)更愿意帶孩子去兒童劇場或游樂園。
通過交談發現,大部分家長認為帶孩子出行,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有的家長對很多戶外活動存在危險表示擔憂:攀巖太容易受傷、泥巴是臟的、草坪里有細菌……過多的擔憂導致了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減少了孩子接觸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民間對孩子的成長有一種說法叫做“接地氣”。意思就是從小在自然環境里摸爬滾打的孩子,會比極少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更結實、更健康、更少疾病。那些經常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的家長用自己的經歷說明:孩子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遠比家長想象中的強大得多,孩子沒家長認為的那般脆弱,家長過分的擔憂只會讓孩子變得更脆弱。
3.2 解決方案
3.2.1 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自然
當代著名海洋學家Rachel Carson曾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3]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從大自然學到的東西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家長應該創造機會,鼓勵孩子走進自然,感受自然,鼓勵孩子在自然中多探索、多想象、多觀察、多發現;在家中培養一些易于觀察的動植物,開辟小型菜園、花園等,為孩子提供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平臺。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孩子的問題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家長應成為孩子喜歡自然,了解自然的表率,與孩子一同走進自然、探究自然、了解和認識自然、享受自然的奧妙與美,引導、啟發孩子在走進自然的過程中,多觀察、多欣賞、多思考。
3.2.2 以兒童行為心理為依據進行景觀設計
分析調查結果可以得知:景觀缺乏吸引力、存在危險性是兒童越來越遠離自然的一個重要原因。兒童能從大自然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和巨大的精神愉悅,這能促進培養兒童健康的人格、強壯的體魄、對好奇事物的探究、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審美力等。因此,在進行兒童景觀設計時如何將兒童從“有電源的房里”吸引出來,又必須保證兒童的安全,讓家長們放心,是景觀設計師們首要考慮的問題。通過與孩子們交流發現孩子感興趣的景觀活動有:沙坑、草坪、森林、水景、蔬菜種植與采摘、照料動物等。
(1)沙坑游戲。沙是大自然的產物,經過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將沙土作為最基本的造景材料,加上他們的構想與構建,通過手的操作及對成品的創造性可以反映出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印象及對未來的想象(如圖3),他們在這里可以擁有自己的宇宙飛船、可以建造出屬于自己的城堡、可以為爸爸媽媽做出“美味的菜肴”、自己可以是救死扶傷的醫生、……這種低結構、沒有既定玩法的原材料對兒童而言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可以讓兒童在愉悅的玩沙游戲中獲得動作發展和社會性發展,而且能豐富認知經驗,提高想象和創造能力,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5]在設計游戲沙坑時,可將其設置在樹林下,即可確保孩子在玩沙土時不受強光的刺激,又可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陽光,增加趣味。沙坑四周可栽植薰衣草、薄荷、艾草、晚香玉、驅蚊樹等植物驅蚊蟲,沙坑旁邊可設置休息平臺,以便于家長放心看護孩子。
(2)草坪。(如圖4)孩子來到廣闊的大草坪就猶如一只在花叢中自由飛舞的小蝴蝶,他們在草坪上自由奔跑。帶上桌布、零食,在陽光的沐浴下跟孩子一起度過愉快的時光或許是很多家長期盼的事情。在上海辰山植物園做調查時,我也躺倒草坪上感受著大自然的溫柔,看到一位大概10左右的小女孩從草坡上滾下來,然后開心地說“媽媽,你看我是草叢里美麗的花朵”。孩子開心的笑容,歡樂的行為或許正是景觀設計師最想看到的。
(3)森林。隨著城市的擴張,大量的自然區域被開發,對現代城市兒童而言,森林是遙遠的、神秘的。問卷調查中,不少孩子說到對茂密的森林十分感興趣,但當問其知道森林里有什么時,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為“森林里有熊大、熊二、光頭強”(動畫片《熊出沒》)。給孩子們一個真實的森林,讓他們在里面探險,了解森林里的各種可愛的小動物,認識各種奇異美麗的植物,欣賞清脆悅耳的鳥鳴、潺潺的流水、艷麗的花朵、高大的樹木。讓他們感受到在林間泥道上奔跑的愉悅,知道道路原本的樣子不是混泥土或塑膠的。這既是家長的責任,也應該是景觀設計師們的追求。
(4)水景。親水性是人的本能,兒童對戲水活動具有強烈的喜好。在設計兒童景觀時,景觀設計師可考慮設計淺池涉水與魚塘垂釣。水深控制在30cm安全深度內,在池底鋪滿鵝卵石,在兒童涉水時既有安全保障,又能達到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此外,垂釣是一項有益身心、老少皆宜的休閑活動,垂釣時,手、眼高度配合的動作能鍛煉孩子的協調性,并且高度保持注意力還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耐心,也能讓孩子變得愉快、恬淡、平和。
(5)蔬菜種植與采摘。蔬菜種植與采摘對大部分城市兒童而言是較為陌生的,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將農田設計成大小不一的地塊,以家庭為單元,開展兒童參與耕地、播種、施肥、澆水、除草、管理、采摘等一系列活動。會有助于兒童認識各種蔬菜,并了解其生長規律,豐富兒童的自然知識。而且通過參加這類有足夠意義和吸引力的活動,能分散兒童對電腦、電視、游戲機等電子產品的依賴性。此外,兒童參與此類農事活動有利于身體的鍛煉;還可以培養其耐心、愛心、注意力,有利于消除兒童的不安心理與急躁情緒。
4 結語
孩子本是自然中的一只小鳥,別把孩子關在你自己編制的鳥籠里,那樣只會讓其失去了天性,忘記了飛翔。自然是兒童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兒童放回大自然的懷抱,讓其體驗到自然的神奇,這也是當下景觀設計師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鄭海云.中國日報:10歲女孩模仿光頭強:用電鋸將妹妹鼻子鋸開,2016-03-10.
[3]Ulla Grob-Mengues.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歐洲視角:走向自然[J].學前教育研究,2004,(7-8).
關鍵詞:外匯儲備管理;成本;收益;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100079―08
一、前言
近年來,全球外匯儲備規模急劇增長。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各國外匯儲備管理目標、管理策略和投資方式等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外匯儲備資產管理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2005年4月IMF對外匯儲備管理目標進行了修正,指出:“與傳統儲備管理目標相比,目前外匯儲備管理在資產保值和確保流動性基礎上,更應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從而突出了外匯儲備管理收益性目標的重要性。高儲備持有國也紛紛采取更加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投資策略,這從近年來紛紛涌現的財富基金(SWFs)中可見一斑。財富基金的主要來源就是各國的外匯儲備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投資于股票、政府或機構債券(包括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機構)以及一些金融衍生產品,其目的是在保持資產安全性基礎上使投資收益最大化。但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貶值,包括“兩房”在內的美國多家金融機構紛紛破產,投資基金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國際投資環境急劇惡化。這給各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據統計,主要投資于美國和歐洲的金融證券和房地產領域的科威特財富基金,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損失了310億美元;淡馬錫2008年4月至11月間資產價值下降31%,僅其在美國銀行的投資就損失了至少30億美元;被認為資產最為多元化的阿布扎比投資局,在這輪危機中也難以全身而退,據估計,該基金最多可能虧損1500億美元,相當于其資產總額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產生了什么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管理究竟是虧損還是盈利?外匯儲備管理效率如何?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本文對1994-2008年間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分析、計算和實證,并得出結論,以期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和參考。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中經網數據庫等。
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分析
外匯儲備在我國的運轉過程,可以表示為:(1)國際收支順差帶來外匯盈余;(2)外匯市場外匯供給增多,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央行進入外匯市場實行干預操作,買入外匯拋出本幣;(3)國家指派專門機構(目前主要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外匯盈余以及從外匯市場買入的外匯儲備進行管理和投資;(4)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內穩定,央行發行票據來沖銷外匯占款。
目前來看,總體而言我國外匯儲備資金的使用還是很有限的。外匯儲備除了投資到國外購買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債券外,其余的資產主要存在國外銀行。盡管2004年以來國家曾嘗試運用部分外匯儲備給金融機構注資以及其他股權投資,并在2007年成立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外匯儲備資產進行積極管理,但資金量小0。在這一運作過程中,持有外匯儲備的損益就顯現了出來。就收益來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持有外匯儲備收益,是指國家對外匯儲備資產的投資收益,具體包括:(1)外匯儲備投資于國外證券的收益;(2)外匯儲備存于外國銀行的利息收益;(3)外匯儲備用作其他積極性投資的收益。這些儲備收益屬于顯性收益。廣義的外匯儲備收益是指一國運用外匯儲備所產生的所有收益的總和,包括經濟收益、社會收益和其他無形收益等,具體而言不僅包括外匯儲備投資的經濟收益,還包括:(4)一國因持有外匯儲備而降低發生金融危機的損失;(5)一國持有外匯儲備帶來的市場穩定的信心等。(4)、(5)部分收益屬于隱性收益。廣義的收益又可分為可量化與不可量化部分,可量化部分為(1)、(2)、(3)、(4),不可量化部分為(5)。
(一)投資國外債券的儲備資產收益率分析
雖然這兩年實行儲備資產多樣化改革,但我國外匯儲備資產中美元資產仍占絕大比重。其中,美國國債約占35%,美國長期機構債券占比30%和長期企業債券占比5%。美國國債具有四大系列:T―bills(4周、13周和26周),T―notes(2―10年期),T―bonds(10-30年期)和TIPS(通脹保護的國債)。中行全球金融市場部數據顯示,我國主要投資的期限品種包括3個月、5年、10年、30年等。近幾年來這些品種的收益率隨著美國經濟周期的變化發生了較大的波動。如3個月短期國債從1994--2008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1%-6.66%;5年中期國債的收益波動范圍為2%-5.2%;10年期長債近幾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3.0%-5.4%;30年期長債近兩年的收益波動范圍為4.25%-5.7%。考慮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投資中、長期國債,其平均收益率約為5%左右。其次還有美國機構債,它們一般比同期限的國債高100-200基點,因此保守估計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美國債券的平均收益可達5%。除了購買美國國債,我國還動用外匯儲備購買了部分歐盟和日本的長期政府債券。根據相關的研究,保守估算我國外匯儲備中歐盟長期債券比例約為15%,日本長期債券比例約為8%。歐洲和日本長期債券收益率近年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在4%和1.8%左右波動,它們相對于美元有超過20%以上的升值水平,折合美元的收益率大約為4.8%和2.16%。
(二)存在國外銀行的儲備資產收益率分析
除了購買一些政府國庫券、債券以外,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主要存于銀行,這部分流動性資產約占總外匯儲備資產比重的7%。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自1998年1月以來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3.06%。結合投資國外證券收益率,運用歸一法,我們可以大致得到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投資的整體收益率水平,為4.607%(5%×70%+4.8%×15%+2.16%×8%+3.06%×7%=4.607%)。按該收益率來算,1994-2008年我國各年度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如表l所示,累計總收益為3550.41億美元,計27553.86億元人民幣。
(三)因持有外匯儲備而降低發生金融危機的損失――風險收益分析
風險收益是指因持有外匯儲備而減少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次數以及降低了危機發生時對經濟的危害程度,這種降低的危害程度可以認為是外匯儲備帶來的一種收益。正因為風險收益的存在,使得新興
國家愿意持有更多的外匯儲備。Rodrik and Velasco(1999)估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規則將使資本流動發生逆轉的概率減少10%,假設金融危機的成本為GDP的10%(該假定比率不高,見Hutchison and Noy,2002),那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規則的風險收益等于GDP的1%;表2依此計算了1994-2008年我國各年度風險收益,累計為20112.35億元人民幣。
將上述三種收益累加,得到1994-2008年間我國持有外匯儲備的總收益為6081.75
三、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成本分析
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成本包括:(1)干預成本,即央行進入外匯市場買人美元等外匯的操作成本;(2)沖銷成本,即央行對沖市場上外匯占款的沖銷行為所支付的費用。廣義成本除了(1)、(2)外,還包括(3)機會成本,即如果不將外匯儲備投資國外,而運用于其他途徑(如進行國內建設投資)可能獲得的收益以及(4)如果國內貨幣市場上外匯占款不能完全沖銷,外匯占款剩余對一國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和影響。這些廣義的成本也可分為量化和不可量化兩部分。量化部分包括(1)、(2)、(3),不可量化部分包括(4)。
(一)外匯市場干預成本
當外匯市場外匯資產供給大于需求時,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外價格(匯率)穩定,政府不得不入市進行干預。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交易市場中心執行干預操作,全額從外匯指定銀行那里買入外匯資產,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基礎貨幣。干預成本就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所產生的交易損失及額外的利息支付。由于從1994年以來人民幣都呈現穩定與升值趨勢,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價拋出本幣而帶來的損失。特別是200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達到12.47%,這使得央行外匯市場干預成本劇增。此外,央行買人外匯拋出人民幣,由此導致的人民幣外匯占款屬于央行負債,央行還需額外支付這些負債的利息,這些額外支付的利息也屬于外匯干預成本。
本文借鑒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來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國外匯市場干預成本。鑒于干預數據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匯儲備的變動額作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匯干預的替代變量。
1.央行外匯買賣的交易損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來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潤,ni為第i期外匯干預額,這里是i期的外匯儲備變動額,ei為第i期買賣外匯時的實際匯率(以直接標價法表示),et為樣本期末的市場匯率。為了避免時間區間的選擇對收益的影響,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進行計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幣匯率計算的中央銀行外匯市場賣出人民幣而遭受損失累計為20541.4億元人民幣,具體分攤到過去每一年的損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樣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7.3046元/美元計算央行的干預成本,結果為11980.9億元,分攤到每一年的干預成本見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外匯買賣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幣負債的利息C=(Btrt)/4 (2)
Bt為第t期末的外匯占款增量,n為本國銀行間90天期限的基準收益率。計算結果見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幣負債的利息累計為1431.44億元人民幣。
(二)貨幣市場沖銷成本
由于國內貨幣市場外匯占款增加產生基礎貨幣擴張,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內價格的穩定,央行不得不通過多種工具和手段進行沖銷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礎貨幣,以保證基礎貨幣進而貨幣供應量不受大的沖擊。沖銷成本就是指央行運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進行沖銷操作以回收基礎貨幣所產生的成本。
1994年以來我國使用過的沖銷手段包括:控制貸款規模、回收再貸款、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發行金融債與增加特種存款、公開市場操作(又稱對沖操作)、將財政及郵政儲蓄存款轉存中央銀行等,與此相對應的央行的沖銷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貸款所損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業銀行支付的準備金存款利息;③發行央行票據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郵政儲蓄轉存中央銀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貸款方面,按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3月期的貸款利率為基準進行計算,1994-2008年間,中國人民銀行因對金融機構再貸款余額在樣本期間的增減而多收入利息51.49億元;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支付的存款準備金利息為9935.35億元;郵政儲蓄轉存中央銀行利息總計4388.1億元。從公開市場操作來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銀行累計總共發行票據671期,發行總量為17058.3億元。為了吸引金融機構用央行票據置換其超額準備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動性兩個方面提供比超額準備金存款更為優惠的條件,這使得該部分對沖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間央行因發行票據所支付的利息累計達到4714.79億元。綜合上述四項數據,可得到1994-2008年間廣義范圍的中國人民銀行沖銷操作成本總共達18986.75億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沖銷成本見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幣匯率上升,央行沖銷成本比2007年增長了38.4%。
(三)機會成本(又稱為外匯儲備資產的機會損益)
如果外匯儲備不投資于國外證券而是投資于國內建設,比如直接用其購買生產資料和原材料,也會帶來一定的收益。我們定義這些因購買他國政府債券而放棄的國內投資收益為外匯儲備投資的機會成本。假定外匯資產投資國內,那么外匯儲備資產的機會成本=國內投資收益率×外匯資產規模×當期匯率。其中外匯資產規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匯儲備累積值。當期匯率按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年度數據來算。中國國內投資的收益率可按多種指標估算,如工業資本回報率、工業資金利稅率和全部資本收益率等,本文選取工業資本回報率作為參考指標。已有的研究數據均顯示,1994年以來我國工業資本回報率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但具體回報率是多少還存在爭議。本文援引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結論:從1994年到2006年工業資本回報率變化幅度為2.2%到13.4%,凈資產回報率變化幅度為6.8%到18.5%;如果選擇凈資產回報率作為參數,平均值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持有的機會成本見表7,總計為46826億元。
四、外匯儲備管理的凈收益
將外匯儲備的總收益減去總成本,就是持有外匯儲備的凈收益。總收益包括外匯資產投資收益和
風險收益,總成本包括外匯市場干預成本、沖銷成本以及機會成本。如果不考慮機會成本,用總收益減去干預成本和沖銷成本,就得到外匯儲備管理的會計利潤(見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慮機會成本,就得到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經濟收益(見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凈收益見表8。
五、結論
(一)如果不考慮機會成本,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間我國外匯儲備投資管理實現凈利潤6706.62億元,收益率達到4.96%。這主要緣于我國執行了安全、穩健的投資策略,從而降低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風險。對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中國外匯儲備管理而言,能在保證外匯資產安全性、流動性基礎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來,我國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支持,增強了我國應對諸如亞洲貨幣危機這類突發性金融危機的能力,維護了國家金融穩定與安全,增強人們對中國金融體系的信心。
方法:96例闌尾炎患者采用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治療為觀察組(n=48),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為對照組(n=48)。觀察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切口總長度、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結果:觀察組無并發癥出現,而對照組1例出現術后感染,經抗生素治療恢復。較之對照組,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切口總長度較小,均有P
結論: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療效顯著的特點,是一種理想的微創手術方法。
關鍵詞:微型腹腔鏡 單孔闌尾切除術 闌尾炎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132-01
我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慢性闌尾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慢性闌尾炎患者為研究對象。48例采用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治療為觀察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13歲,平均(6.9±4.9)歲。病程小于24h,急性闌尾炎35例慢性闌尾炎13例。48例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3-14歲,平均(7.0±5.1)歲。病程小于24h,急性闌尾炎33例慢性闌尾炎1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闌尾炎類型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患者取仰臥位、硬膜外麻醉,根據闌尾體表定位選擇切口位置并作一長約10mm的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及腹膜后。分別用4把直鉗將切開的腹膜固定于切口周圍,吸引出腹腔內膿液后,用食指探查腹腔,卵圓鉗引導直徑3.5mm的腹腔鏡入伏并在腹腔鏡引導下,卵圓鉗鉗夾闌尾游離端提出腹外。鈍性分離闌尾后游離并夾閉闌尾血管。離斷系膜后,常規套扎切除闌尾并包埋殘端作“8”字縫合。腹腔鏡引導下闌尾復位并使用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清洗腹腔后關腹。皮膚切口較小可“十”字貼合。
1.2.2 對照組:患者仰臥位、硬膜外麻醉,采用“三孔法”即于臍下緣作一10mm弧形切口,置入10mmTrocar后,建立氣腹(壓力12-15mmHg)。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并在腹腔鏡引導下,于左腹壁麥氏點和恥骨聯合和臍連線中點左2cm處分別置入5mmTrocar和10mmTrocar。探查吸去腹腔內積膿、頓性分離闌尾周圍的粘連,常規方法切除闌尾。同樣方法沖洗腹腔后,消除氣腹,取出Trocar,逐層縫合皮膚,手術結束。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切口總長度、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用t檢驗,P
2 結果
術中術后對兩組患者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組無并發癥出現,而對照組1例出現術后感染,經抗生素治療恢復。較之對照組,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切口總長度較小,均有P
3 討論
隨著醫療設備的革新和技術的發展,微創觀念成為現代外科的主題[1]。腹腔鏡問世以來,微創和“無痛無瘢痕”的技術成為最新的研究熱點[2]。
微創觀念是現代外科發展的趨勢,腹腔鏡的出現取代了傳統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對病人創傷小,全身反應較輕[3]。而微型腹腔鏡則是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小切口,是微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4]。與腹腔鏡闌尾切除相比,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具有以下優勢。①切口最小化,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只需在腹壁作一1cm左右切口,比傳統腹腔鏡的“三孔法”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更輕。②根據闌尾體表定位選擇切口,使得切口距闌尾距離縮短,不僅操作簡便、減少了感染的發生機會,也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腹腔的干擾。本報告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手術切口總長度、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相對于對照組均有或多或少的優勢。③不用建立氣腹,簡化了操作,同時也避免了相應并發癥。雖然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有諸多優勢,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如對外科醫生操作要求高、不適用與體質較差患者和嚴重穿孔壞疽性或粘連廣泛的闌尾或闌尾位置較深的闌尾切除。
總之,微型腹腔鏡單孔闌尾切除術符合現代外科的微創觀念,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減小患者損傷。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微創術式。
參考文獻
[1] 徐大華.單孔腹腔鏡手術的技術瓶頸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1):21-22
[2] 賴添武,陳國鋒,莫志和,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300例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4):130-131
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內經》有“惡血”、“留血”、“脈不通”、“血凝泣”、“血實”、“菀陳”之說。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多為經絡之血因臟腑失調、氣血逆亂、感外傷內等因素造成氣血運行不暢或離經內留,其中與肝關系較為密切,常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筆者現對《內經》中有關肝病、瘀血學說及其相關性的理解談一些讀經典的體會。
l 肝的生理特性決定了肝病易瘀
《內經》認為,肝“通于春氣”,在五行屬木,具“曲直”之性,以“敷和”、“將軍之官”、“罷極之本”、“藏血”、“舍魂”、“主筋、其華在爪”等概括其藏象特點。長期以往,習慣將肝的生理特征以“體陰而用陽”加以概括。《素問·經調論》及《靈樞·本神》均強調了“肝藏血”的生理功能,《素問·五臟生成》進一步指出:“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以生血氣。”葉天士曰:“絡乃聚血之所。”肝藏血的內涵是指肝體賴血液之濡養,即肝有豐富的血液灌流,同時動態調節諸經血液的流量而保持其運動的“活”性。血屬陰,故肝體屬陰。肝調節諸經之血的作用來自于肝的疏泄功能,通過對氣機的影響而作用之,因肝應春氣、屬木臟,性喜升發條達而為氣機之樞,氣屬陽,故曰肝用在陽。體陰與用陽是對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但二者不能孤立劃分,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陰陽的兩個方面互為基礎,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2 氣血的病理特征反映出肝病易瘀
2.1 肝失疏泄與惡血內留
《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身之氣血貴在運行而“動”,且以流利和暢為常,《素問·舉痛論》形容為“流行不止,環周不休”。氣血的運行雖由心氣所主,但肝可以通過兩條途徑輔助心主血脈的功能:一是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保證氣血津液的運動性、方向性、升降性等活力;二是肝藏血,當人體在思考、運動、進食、“作強”時,肝臟的生生之氣可將所藏之血調動,外運以分別供他臟之所需。要言之,肝臟體陰而用陽的特性在維系這一生理功能正常中起著重要作用。
常態下,肝氣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肝體藏血、動態調節血液而不瘀滯;肝血的正常灌流滋養有助于肝氣的條達而不郁。一旦破壞了(體)陰(用)陽的動態平衡,則會導致氣血的病變。無論其病在氣分或血分,在臟腑或經絡,均能阻礙肝臟及其經絡體的血液暢流,導致氣血瘀滯。《靈樞·五邪》的肝病而“脅痛”,即肝木失卻條達、氣機郁結所致。《醫學發明》進一步發揮:“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于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脅下,蓋主血故也”。
2.2 肝氣虛餒與氣血蹇澀
肝體陰而用陽的病理變化是肝血常不足(虛),肝氣常有余(郁),二者可單獨出現,更多的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歷代文獻少有肝氣虛之敘述,現行高校教材有關臨床辨證“臟腑·肝藏”中無肝氣虛證。殊不知,肝藏血,血以載氣,有肝血虛必有肝氣虛。“勞則氣耗”,若勞倦傷氣者首先耗損肝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肝者罷極之本”,“生病起于過用”;《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后天之本;脾土生化不足,每致肝失所養;年老體衰或七情內傷,皆能導致肝氣虧虛。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謂男子七八,“肝氣衰”,《靈樞·天年》曰:“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靈樞·營衛生會》中“壯者之氣血盛……氣道通;老者之氣血衰……氣道澀”指出了氣血盛衰與血脈通暢、澀滯的聯系。肝氣虛餒,肝臟的活力必然下降,應春升發(直)之力下降,或/和肝之疏泄(曲)無權,陰血失卻陽氣之通達,血運無力、血氣紊亂,而致使血液瘀滯。現代研究表明,肝氣虛血瘀與衰老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肝病臨床上的老年性肝硬化(“肝葉始薄”)與肝氣虛餒亦密切相關。《靈樞》有“凝泣者,致氣以溫之”補肝氣而和血之法。
2.3 火盛氣逆與肝絡受損
《素問·刺法論》中“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通常指肝藏血而主魂的生理活動,病理方面肝氣有余則怒,怒亦易傷肝。《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靈樞·五邪》又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吐血”。
“氣有余便為火”,若肝氣失卻條達之常,郁而化火,肝火內盛,熱傷血絡,則迫血妄行而出血。離經之血留滯于內則為瘀血,故出血則多伴有瘀。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急……善嘔衄”、《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等均敘述了肝病氣血失常所導致的多種血證。
2.4 寒客肝脈與氣血凝泣
《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若寒客肝脈,則肝脈運行遲滯,亦可成為血瘀,如《素問·舉痛論》曰:“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靈樞·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論述了寒邪客于肝脈而導致氣血瘀滯甚至水濕、氣血同病而郁積。
2.5 肝病氣郁與水血互結
《靈樞·水脹》有“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的論述,“腹筋起”實為絡脈瘀血之外候,乃“臌脹”重癥表現之一,屬水血互結,以瘀為主;《靈樞·刺節真邪》所說“津液內溢,乃下流于睪,血道不通”,也是水病致瘀的一種證候,為臌脹重癥的另一種表現,屬水血(瘀)互結,以水為主;《素問·調經論》有“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孫絡細小、遍布全身,若孫絡之水外溢,則會產生局部濕滯和水腫,水阻經隧,絡脈不通,遂留血成瘀,雖非肝病的特定表現,然與肝病有較為密切的相關性。血之與水,同出一源,均為津液所化,全賴氣的發動,故水病常可致瘀,血瘀亦常致水,終成水血互結,此與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有關,究其本乃責之于肝。
2.6 肝熱陽亢與血菀氣滯
《素問·刺熱論》“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之論,闡述了肝熱的臨床表現和疾病的演變(發展)過程,與現代肝病中的重癥肝炎、肝性腦病相類似,其中熱毒傷肝、氣血瘀滯的病機有較為實用的臨床價值。
3 疏肝養肝是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礎
《內經》提出“謹守病機……疏其氣血”的治療原則和“結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除菀陳”等治法,為后世活血化瘀奠定了基礎。辨證論治是中醫學之精髓,其學術思想在《內經》得到了確立。“氣滯則血滯”,肝郁氣滯既久,血滯成瘀,故化瘀必先行氣,“氣行則血行”不僅是氣血運行的生理現象,更是血瘀證治療的突破口,亦為血瘀證的基本治法。欲行氣者,務以疏肝為要。因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舒暢,主疏泄,為氣機升降之樞,尤其在病理方面因肝失疏泄而氣滯者更為常見。《血證論》謂“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臨證指南醫案》中“氣分與血分之殊,在氣分者,但行其氣,不必病輕藥重,攻動其血;在血分者,則必兼乎氣治,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若證之實者,氣滯血凝,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證之虛者,氣餒不能充運,血衰不能滋榮,治當養氣補血,而兼寓通于補。此乃概言其大綱耳”論述,其治不離乎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