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市場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互聯網+ 傳統教育 在線教育 高校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161-02
在線教育是“互聯網+”向傳統教育行業的延伸,與傳統教育相比,在線教育的知識獲取方式更為靈活,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學習的門檻。隨著智能手機以及4G網絡的普及,通過在線教育APP學習更為方便。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報告》顯示:“在線教育市場拓展速度加快,預計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將突破1.2億,市場將達到1 885.9億元?!?/p>
1 在線教育行業機構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在線教育行業機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目前比較全面的劃分維度主要有3個方面。
(1)根據用戶年齡群劃分:母嬰、學前、中小學、大學/研究生、留學、職業考試、職業技能、成人外語、興趣、綜合、其他。
(2)根據主營業務類型劃分:工具、內容、服務、綜合。
(3)根據商業模式劃分:B2B、B2C、B2B2C、C2C、C2B。
2 主要產品形式
在線教育機構的產品覆蓋面廣、形式多樣,根據各個平臺的資源運作方式,內容形式的不同以及針對不同的學習需求,最終有以下幾種產品形式。
(1)學習音視頻:是線下教學課堂向線上的轉移,老師授課內容不變,授課形式改為通過網絡傳遞音頻或視頻。目前,大多數在線教育機構均提供此類產品,如華圖網校、酷學習網等。
(2)教育工具:是一種學習工具,主要是為提高學習效率、記憶力等提供輔助幫助。目前,市場上的主要產品包括背單詞型(如扇貝網)、題庫型(如猿題庫)、早教類(如悟空識字)、信息搜索工具(如決勝網)。
(3)文檔資料:是資料庫的形式,主要是提供各種學習資料,如百度文庫、豆丁網、知乎等。
(4)咨詢信息:此類產品主要是一些針對考試、就業、留學等的信息咨詢。很多留學、培訓類在線教育機構均有此類產品。
3 運營及盈利模式
3.1 運營模式
不同的在線教育機構在在線教育行業產業鏈上的位置不同,他們的運營模式也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有三種主流運營模式:
(1)提供內容:此種機構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教育音頻、視頻、學習資料等學習知識,通常會對提供的課程和資料收費。
(2)提供平臺:此種在線教育機構主要是為教與學提供中介平臺,教育機構或個人可以通過入駐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教育服務。平臺通常會對進駐平臺的教育機構或個人收取一定的費用,進而允許其在平臺上提供課程或資料,如淘寶學習、YY教育。
(3)提供技術:除了提供內容、平臺的教育機構,還有一些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雖然該類技術機構本身沒有教育相關的內容,但其技術支持隊整個線教育行業也是不可缺少的。
3.2 盈利模式
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報告》顯示:“在線教育用戶對于移動教育的付費意識較強,45.7%的用戶愿意在移動端付費,獲取自己想要的在線教育服務?!蹦壳?,國內在線教育盈利模式主要以下幾方面。
(1)依靠內容盈利:這種盈利模式是對提供的課程或學習資料收費。一些在線教育企業通過向用戶提供專業性的、有價值的、獨特的學習內容而向用戶收費。這也是目前在線教育行業主要的盈利模式。
(2)依靠增值服務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對一些考試、擇業等網絡咨詢收取服務費用。目前,有些在線教育網站推出專門解決學習、培訓問題的咨詢服務,用戶如想取得個性化問題的相關信息,就要對提出的問題付費。這種盈利模式可以降低被盜版的風險。
(3)依靠軟件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是對移動端的軟件安裝收費。目前,該盈利模式比較常見于學前教育階段。
(4)依靠平臺傭金盈利:這種盈利模式是對入駐在線教育平臺的教育企業收取傭金費用。教育企業繳納傭金后,便可在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學習課程和資料。
(5)依靠廣告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是對在網站上投放的廣告收費。網站上的廣告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也可以是多媒體動畫。收費方式,一般是按點擊次數收費。這種盈利模式是在在線教育網站較為普遍的一種盈利模式。
4 發展前景
目前,國家關于在線教育的政策不斷明朗: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2014年,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50%教師和30%初中以上的學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高等學校要實現90%以上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開放大學要實現100%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并在教育教學中深入應用;2015年,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廣大師生在日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使用新技術和新產品;最新修訂的《教育法》提出: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
所有人都離不開教育,不管是早期教育、課外輔導,還是職業教育、出國留學等,而在“互聯網+”爆發式發展的今天,在線教育行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線教育行業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香餑餑。
5 結語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預計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到2019年可突破2 000億元大關,達2 140億元,到2021年在線教育市場規??蛇_2 830億元。各高校也要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的號召,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不斷嘗試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教學相結合,把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互聯網傳播到祖國的每個角落,惠及更多的學子。
參考文獻
[1] 陳鵬.在線教育“持續變大”的利與弊[J].晚霞,2016(10):19.
關鍵詞:會計教育 會計職業能力 企業會計準則 改革
一、引言
我國自1978年高?;謴蜁媽I以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會計教育改革一直是會計教育界熱衷的研究主題,綜觀過去相關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教育目標;學科與課程體系、專業設置;課程或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職業道德;職業教育與后續教育;會計教育改革的國際化;考試評價制度等。筆者認為,在會計教育改革過程中探討的眾多因素中,會計教育目標的確定應是關鍵和核心,其他所有因素均是為教育目標服務的,都應圍繞教育目標展開,因此,只有確定了合理的教育目標,才能帶動其他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高校會計教育承擔著最基礎的教育與培養工作,是會計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會計教育培養的會計人才能否滿足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職業能力需求,直接影響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也將直接關系到未來會計職業在組織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發揮,從而進一步影響會計專業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并最終影響會計教育本身的成敗。本文將在分析高校會計教育改革研究現狀的基礎上,以認識論為基礎,分析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內容特征及其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結合我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不足的現狀和現階段高校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全面的會計職業能力為目標,提出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我國高校會計教育目標確定
( 一 )會計實務界之需: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能力 顯性知識是指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編碼系統如語言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指人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李剛、劉浩等(2011)分析認為,會計準則中的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被準則的條文所詳細規范,并給出具體量化標準的內容,而會計準則中的隱性知識則是指那些在準則中給出了判斷原則,但并未給出詳細而明確的量化標準的內容。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006年我國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較之原來規則導向的舊會計準則,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中隱性知識明顯增加了。準則中隱性知識的增加,確實賦予了會計人員更多的靈活性,但同時也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給會計人員掌握和正確應用會計準則帶來了困難。為此必須了解隱性知識獲取和傳遞的路徑以對癥下藥克服困難。根據認識論中知識傳遞的理論,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書面方式來傳遞,即可以通過記憶等方式予以直接的掌握,而隱性知識難以形式化和書面交流,難以通過正式的研究和學習掌握,主要通過實踐和交流來獲取,同時隱性知識的傳遞還要求傳遞雙方具有較高的理解力和相互信任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鑒于此,為了掌握會計準則的隱性知識并形成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須具備全面的會計職業能力,即除了掌握會計規則外,還應具備以下的條件:(1)深厚的會計理論功底。任何會計制度的安排均源于會計理論,要掌握會計準則的隱性知識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必須要有深厚的會計理論功底。掌握了會計的本質、職能、目標、對象、原則、方法等基本理論知識、熟悉了會計的發展歷程,才能準確理解準則的規定以支撐業務分析做出恰當的職業判斷。(2)寬厚的相關背景知識。會計是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已經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共識,會計人員在準則的規范下將各種類型的經濟業務輸入系統經過系列賬務處理生成會計信息為各利益相關者使用。準則中隱性知識的增加,意味著只是給出原則性規定而沒有明確的核算模板,會計人員只能通過精細的分析找出經濟業務的實質后才能選擇合適的核算方式??梢?,經濟業務實質的分析是整個會計信息系統的起點和關鍵。然而,隨著商業環境的日益復雜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商業模式和交易方式不斷創新,企業的經濟業務日益繁雜,如金融企業出現的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如金融互換、金融遠期等業務相當復雜難以理解,會計人員只有具備了寬厚的金融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才能深刻理解經濟業務的實質,選擇合適的核算模式;另外豐富的背景知識也可增強會計人員的理解力,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快捷傳遞。(3)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在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的規范下,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原則性規定及業務事實進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職業判斷,并最后確定具體的、合理的會計處理方案;另一方面,由于隱性知識的掌握主要在于自身的實踐和接觸,會計人員僅當具備了獨立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主動尋找、掌握和積累隱性知識,不斷提升職業判斷能力。(4)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由于隱性知識的傳遞具有言傳身教的特征,而且要求傳遞雙方相互信任并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因此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與人的溝通交流能力相當重要,需要與其他會計人員或注冊會計師等進行溝通交流,獲取隱性知識,提升職業判斷能力,促進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5)較強的學習能力。首先,全面掌握會計準則中的隱性知識、提高職業判斷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在校的培養,更需要在工作中邊工作邊學習邊積累;其次,我國仍在致力于促進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全面趨同,會計準則的修訂和增加避不可免。故要求會計人員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不斷地去學習會計準則,掌握隱性知識并準確加以應用。
( 二 )會計實務界之困:會計人員能力不足引致準則執行不力 綜觀幾年實施情況,由于會計人員準則執行能力不足導致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出現種種問題。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對會計準則的理解不透徹、職業判斷能力較差,致使準則執行出現偏差。(1)職業判斷能力不足致使會計信息的質量受損。準則中隱性知識的增加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目前準則中公允價值計量、企業合并、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資產減值等都涉及到職業判斷。職業判斷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一把“雙刃劍”,恰當的判斷所確認和計量的結果就是真實公允的;反之,就成為調節和操控利潤的手段,直接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如公允價值確定的隨意性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企業會計準則的亮點之一是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目前已頒布的38個具體準則至少有17項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較之于歷史成本計量更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現實價值和經營的現實情況,從而可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然而,要成功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科學公允地確定公允價值是關鍵。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應當根據不同情形分別采用同類資產活躍市場報價、類似資產活躍市場報價和估值技術等確定公允價值,如此原則的一句話在實務中應用起來卻困難重重: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如何確定修正參數,或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如何選擇估值模型和假設相關參數,會計準則均沒有提供詳細的指導,由于會計人員能力不足,難以掌握該規定的內涵,無法進行恰當的職業判斷作出合理的處理,導致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其確定依據和確定方法不夠可靠和公允,造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受損。又如“控制”確認的不恰當性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的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同時,是否具有“控制”還決定了對企業合并交易是否屬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判斷結果,進而產生不同的會計結果。準則對“控制”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控制是指一個企業能夠決定另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另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獲取利益的權力。因此,幾乎每家持有對被投資單位投資的上市公司都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依據控股比例和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做出恰當的職業判斷確定是否屬于控制。而在執行中可見,由于職業判斷能力不足,曾出現部分上市公司在未詳細披露原因的情況下,將持股比例較低的被投資單位納入合并范圍,或未將持股比例較高的被投資單位納入合并范圍,有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再如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的不合理性損害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離不開職業判斷。按照準則的規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在估計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定會影響當期的所得稅費用,并最終影響當期凈利潤的實現情況,如果確認不合理,必然影響當期凈利潤的質量。然而,由于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不足,執行中出現了個別盈利公司本期計提大額減值準備但未確認任何遞延所得稅資產,也有個別累計虧損金額較大的公司本期確認較大金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但在報表附注中卻未披露任何相關的確認依據的情況,致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受損。(2)理解準則不到位致使會計信息的質量受損。如對會計估計變更相關規定不理解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其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調整。上市公司對會計估計變更應當采用未來適用法處理,即會計估計變更僅影響變更當期,其影響數應當在變更當期予以確認;會計估計變更既影響變更當期又影響未來期間的,其影響數應當在變更當期和未來期間予以確認,因此,會計估計變更生效日期的確定顯得尤其重要。準則規定會計估計變更應自該估計變更被正式批準后生效,為方便實務操作,會計估計最早可以自最近一期尚未公布的定期報告開始使用,原則上不能追隨到更早會計期間。但是,從四年年報披露的情況看,少數上市公司對此規定不理解,錯將會計估計變更的生效日期追溯到董事會審議通過之前,對之前會計期間的財務報表造成一定影響,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受損。又如對金融工具分類依據不理解損害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按照《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規定,上市公司應結合持有意圖和業務特點等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等,會計人員由于相關背景知識如金融業務知識不足以及職業判斷能力的缺乏對此規定不能正確理解、把握和運用,導致分類錯誤進而導致會計處理出現偏差,2010年甚至有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在報表附注中未按規定披露金融工具的分類依據,從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總之,由于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不足,只要涉及到企業會計準則中原則性規定的應用,諸如此類的問題就層出不窮。
( 三 )會計教育之目標:培養全面會計職業能力 綜上分析可見,企業會計準則中隱性知識增加的特點要求作為真正執行者的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全面的會計職業能力,而現實中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極大地受到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不足的影響,致使會計信息質量未能全面得到提高,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不足成為企業會計準則順利實施的瓶頸。因此,目前不管是企業、財政部等相關監管部門還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都渴求高校會計教育培養出大批符合準則執行能力需求的會計人才去提高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這正是現階段的“社會需求”,是確定高校會計教育目標的導向。很顯然,現階段高校會計教育目標的應是培養出具備全面會計職業能力、能推動企業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進而全面提升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人才。
三、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存在問題及改革方向
( 一 )高校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會計教育目標過于理論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存在一個普遍傾向,即推行以學科供給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教師按照學科分類將系統、專門的會計知識傳授給學生,以便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現實工作中既定的會計應用問題(楊政,2012)。這種會計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缺乏與會計職業界的交流,進而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無視人才市場對會計人員的能力需求,向學生傳授的僅僅是脫離商業實踐、情境化的會計規則,必然導致出現會計教育落后于企業會計準則的能力需求擴展的缺口,阻礙全面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其二,教學內容過于側重會計規則。首先,過分強調專業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識結構的通用性,對經濟學、金融學等商學類基礎課程重視不夠,在課程設置上,會計專業課較多,而商學類基礎課程相對較少,在教學計劃上,從已開設的商學類基礎課程看,不管難易程度在學時安排上均遠遠低于會計專業課的學時安排,不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很難多角度去審視和理解會計,從而難以將會計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去認識日益繁雜的經濟業務,不利于會計人員掌握和運用會計準則;其次,在會計專業知識的安排上,過分強調會計的規則性、忽略會計的職業判斷和決策后果,傳授會計知識時,重點放在會計準則的介紹上,對會計本質、目標、職能等基本理論的講授往往過于簡單,沒有詳細闡釋每一項會計理論的形成以及對會計制度的影響,難以為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其三,教學方法過于注重會計知識的灌輸。目前高校會計教育大部分仍只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采用傳統的三階段模式: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做練習深化、課后作業鞏固,只注重會計知識的灌輸,一些課程如《中級財務會計》即使有實操訓練,也只關注會計核算技能的培養,僅在教師的計劃與演示下進行會計實操,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殊不知,教學方法的創新性不足,將無法培養潛在會計人員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溝通學習的能力,自然無能力去掌握會計準則的隱性知識并加以準確應用。
( 二 )高校會計教育改革的方向 為了培養符合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能力需求的會計人員,高校會計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應做出相應的調整。(1)重定培養目標。會計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應以社會調查為基礎,充分了解社會及會計職業界的人才需求?,F階段的培養目標應解決會計界的燃眉之急,培養滿足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能力需求、具有全面職業能力的會計人員,推動企業會計準則持續有效地執行。(2)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應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會計理論功底和寬厚的背景知識為目標,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應適當增加經濟學、金融學等商學類相關課程的開設;在教學計劃上,應結合商學類相關課程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學時,或給予學生足夠的自學引導;在會計知識傳授的安排上,要重視會計理論的教學,學生充分認識了會計理論,必能更快更好去理解企業會計準則,提升職業判斷能力。(3)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學生會計能力培養目標能否達到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滿足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能力需求,高校會計教育的教學方法必須進行創新,以培養學生全面的會計職業能力,即專業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及較強的學習能力。筆者認為,旨在培養全面職業行動能力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正可解此難題?!靶袆訉蚪虒W法”已是德國等發達國家運用非常成功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核心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強調“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生在行動的過程中培養興趣、增強自信、掌握知識、積累經驗,全面提升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教學形式與傳統的不同,不再是灌輸式而是引導式教學;其授課形式不再是傳統的三階段模式,而是創新的五階段:教師給出“工作任務”、學生分析問題、尋找理論依據、設計可能的解決方案、最后是經驗的運用,整個教學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其教學手段主要有六種,分別是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引導文教學、角色扮演、探索式教學、分組教學,其中分組教學是組織形式的切入點,包括分組、卡片記錄、頭腦風暴、演示匯報、海報制作等技巧,而其它五種是教學內容設計的切入點,都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為導向,只是教學媒介有所不同,項目教學以項目為媒介,案例教學以源于實踐的案例為媒介、角色扮演以場景為劇本進行表演,引導文教學以引導性問題為媒介,探索式教學讓學生探索后獲得認知。在高校會計教育中,不同的課程可以結合各自的特點選擇一種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達到培養全面的會計職業能力的目的?!靶袆訉蚪虒W法”雖然成功于職業教育,但由于高校會計教育本身的專業性和職業性比較強,因此可以適用該教學方法。當然,在現行條件下高校會計教育中每門課程應如何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詳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設計則是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永澤、孫光國:《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會計研究》2004年第2期。
[2]劉永澤、池國華:《中國會計教育改革30年評價:成就、問題與對策》,《會計研究》2008年第8期。
[3]李剛、劉浩:《原則導向、隱性知識與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會計研究》2011年第6期。
[4]楊政:《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會計研究》2012年第1期。
[5]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2006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司):《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上海證券報》2008-7-1。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會計計量計量模式公允價值
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出臺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新準則突出了會計計量模式,在原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模式。其中,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標志著中國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正式建立。
一、構建以歷史成本為主、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
1.歷史成本計量――主要會計計量模式
知識經濟時代歷史成本顯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但這絕對不是說歷史成本將退出歷史舞臺。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由于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中立可靠等優點,并能夠反映資產經營管理責任履行情況,是其他計量屬性所不能比擬的,仍然會在計量屬性上起主導作用。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當前上市公司的數量只占其總數的極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國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業大量資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應采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
2.多種會計計量屬性并存混合模式
由于資產和負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現行財務會計模式所依存的會計環境的特殊條件限制,任何一種計量屬性都還不具有絕對的、排他性的優勢。由一種計量屬性完全取代另一種計量屬性,現在看來是難以實現的。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多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更符合財務會計的未來實際。
計量屬性的并存、擇優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為目標,視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環境、行業特點等因素而定。例如,在通貨膨脹環境中,以重置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信,在企業長期戰略規劃中,以未來現金流入量現值計量的信息更加相關有用。對于有活躍交易市場、能可靠獲得市場價格或進行現值估計的項目,如金融工具,應采用公允價值屬性計量。而對一般的非金融性資產和負債,仍可繼續采用歷史成本屬性計量,在條件成熟情況下,權衡利弊,可逐步推廣公允價值的應用??偠灾?并存擇優不是指每一報告期要使用每一種計量屬性,而是指在所有屬性都可以使用的前提下選擇本期關注信息要求的計量屬性。
3.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推行并沒有一個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外部條件。從宏觀上來看,我國現有的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的條件還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之中,從微觀上看,大多數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內部人和外部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同時,公允價值的計量還要求能夠得到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估價信息,否則就有可能會導致這一類會計準則在執行的隨意性,出現人為操縱利潤的情況。因此,在外部交易市場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引入必須是適度、謹慎和有條件的。
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采取了適度和謹慎的態度,其適用范圍比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更窄一些,限制更嚴一些。目前主要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股份支付和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
在我國生物資產具體準則中規定,只有存在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才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國際會計準則中采用的是公允價值模式。
再如,我國規定,投資性房地產取得時,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進行初始計量,而對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的優選模式是成本模式。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也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就是說,我國會計準則規定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的優選模式是成本模式。而在國際會計準則中首選的是公允價值模式。
又如,在我國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中明確規定,只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才可以在初始確認時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1)該指定可以消除或明顯減少由于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計量基礎不同所導致的相關利得或損失在確認或計量方面不一致的情況;(2)企業風險管理或投資策略的正式書面文件已載明,該金融資產組合、該金融負債組合、或該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組合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管理、評價并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而現行國際會計準則允許主體在初始確認時將任何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并在損益中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梢?相對于國際會計準則而言,我國對于公允價值選擇權做了較大的條件限制。這反映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待公允價值的謹慎態度。
二、為推廣公允價值會計創造良好條件,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風險不確定性的加大,大量無形資產、衍生金融工具等軟資產的出現,必然會為公允價值的運用提供更大的舞臺;另外,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產權的不斷多元化、資本市場的日益完善,會計目標也會逐步向決策有用性的方向轉化,這些都會為我國逐漸推行和運用公允價值會計提供條件,使之成為最重要的計量屬性之一。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推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客觀的外部評估機構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完善各種相關的法規監督,以及相關會計人員與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國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的發展,順應我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
為了在我國順利推廣公允價值、擴大其應用范圍,必須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完善公允價值運用的外部條件:
1.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環境
公允價值的應用需要有相適應的市場環境,因為活躍市場中的公開市場報價是公允價值的最好證據,而活躍市場需要發育成熟的市場經濟。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與國際上較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相比仍存在著很大差距。從我國的現狀來看,證券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都不太成熟,價格難以真正反映價值,絕大多數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獲得,這是在我國不能全面推行公允價值的最主要的一個經濟環境因素。因此,要完善與公允價值應用相關的市場環境,如健全成熟的生產資料市場、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以及發達的專業評估技術等是公允價值運用的關鍵。
在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采用受到限制的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因素,就是公司治理結構。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的會計操縱行為,表現出我國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反映了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的先天不足。公司治理簡單地說就是處理公司內部人與外部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內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內部信息,而會采取對自身有利卻不惜傷害外部人利益的決策。在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報告,偽造盈利的行為中,公允價值成了一個“法寶”。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是影響公允價值應用的重要原因。
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初步具備了公司治理的功能。然而,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進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只有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從源頭上遏制住資本市場上某些利益集團強烈的利潤操縱動機,防止公允價值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2.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會計制度
企業濫用公允價值的行為主要是違反準則規定條件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并由此對企業損益形成調節甚至操縱。因此有必要嚴格規范利用會計計量操縱利潤行為的界定并制定嚴厲的處罰措施,凈化會計環境。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制度的選擇空間造假、提供虛假會計報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造假成本過低,如果在建立完善會計制度規范的同時,加大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企業會計造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范利用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操控利潤的行為發生。
3.加強教育,提高相關各方人員素質
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對企業財會人員及外部監督人員的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時準確地對公允價值運用合規性及價格本身公允性做出判斷;同時需要企業財會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全面提高相關各方的素質勢在必行,包括大力加強會計職業教育、進行專項培訓與考核、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執法力度等。
綜上所述,由于交易和事項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單一的計量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會計實務的需要,歷史成本已經不能是會計實務中唯一的計量模式。新準則下,我國會計計量模式是多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這符合會計計量的未來實際。現階段和未來會計計量模式應該是以歷史成本為主、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同時,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更好地反映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更符合實物資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相信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優越性將進一步被關注,公允價值計量必將得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麗青.我國會計計量模式的現實選擇[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