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經濟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綠色; 可持續發展
如今,日益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引發的災難,在近幾年的時間內考驗著全世界所有人。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但由于人口眾多,高速發展的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這更需要全社會更加重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諸多要素中,企業是非常關鍵和基本的構成單位,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主要是依靠企業來實現的。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環節,必然也在打破舊的管理模式,引入綠色財務管理觀念,在改進中得以全面發展。綠色財務管理是綠色思想在企業微觀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綠色財務”的內涵,綠色財務管理理念是企業進行資金運作和資金管理的一種導向、一種觀念。
一、循環經濟理念促進企業綠色財務管理
20世紀50年代,發達國家的“綠色思想”開始萌芽,生態農業興起。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綠色消費意識大大增強。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興起了一股綠色思潮,綠色管理思想應運而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綠色管理思想已經慢慢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
綠色財務管理是將資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社會的效益性(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保護性(使環境不受破壞,保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企業的盈利性綜合考慮的財務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態資源環境的情況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及企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綠色財務管理的基礎是綠色管理,而綠色管理思想主要是解決企業與社會的生態環境問題。它是從資金運動的角度考慮企業的目標與社會效益及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種財務管理。
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既要考慮企業價值,又要考慮環境價值、社會責任價值,實現企業綜合價值的最大化。綠色財務管理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資金的籌措、資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利潤分配諸過程導入資源、環境因素,以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有機結合的管理活動;將環境保護的思想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之中,把環境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要素之一,建立企業綠色財務管理體系。
(一)綠色籌資管理
企業籌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企業自身正常生產經營與發展。其目的可以概括為滿足其生產經營需要和滿足其資本結構調整需要。科學的、綠色的理財觀念要包含綠色籌資活動,企業負擔起資源環境建設的責任,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企業遵循“3r”原則,以減量化中盡量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以再利用原則延長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以資源化原則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對環境造成污染,造成浪費的項目的籌資,降低企業綠色項目的籌資成本,增加綠色項目的籌資取向,增加發行綠色股票和綠色債券,增加對綠色項目籌資的渠道等具體措施,來實現企業的綠色籌資管理,這不僅能夠解決企業綠色資金的需求,也能幫助企業樹立重視環境保護的形象,以取得最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
(二)綠色投資管理
投資是將財力投放于一定的對象,以期望在未來獲取收益的行為。投資是財務活動中最重要的活動,籌資的目的是未來投資,而分配活動是對投資活動的結果進行分配,在財務決策中,投資決策處于核心的地位。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較低的投資風險與投資總額獲取較多的投資收益,包括取得投資收益、降低投資風險和承擔社會義務三個方面的內容。綠色投資活動,對投資對象進行資源、環境影響評估,將資源、環境的影響評估結果納入到投資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中。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綠色投資是企業在對投資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時綜合考慮其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以增加對綠色項目的投資額,減少消耗型產品,增加節能產品和材料的使用,加大對把企業廢棄物變成企業的資源的循環行為的投資等方式來實現企業綠色投資管理,企業綠色化程度越高,綠色財務管理程度越高。這不僅在成本上得到節約,而且還帶來社會及環境效益。
(三)綠色分配管理
利潤分配是指對企業利潤總額進行分配。包括企業繳納所得稅和稅收利潤分配兩項內容。利潤分配涉及國家、企業與投資者等各方面利益關系,涉及企業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等關系的處理與協調。綠色分配活動,在股利分配之前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綠色資金,以備綠色籌資、綠色投資活動的資金短缺。在利潤分配環節,企業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在分配方案中,增加提取綠色公積金、提取比例來吸引股東加入到環境保護中來,同時,增加對綠色投資者的分配,這對企業長遠發展及綠色活動后續資金的來源會有重要的影響。這樣,在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活動中,也形成了一個循環的體系,保持企業財務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綠色財務管理目標的措施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也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有效的標準。目前,我國企業理財的目標有多種,其中以利潤最大化、每股利潤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目標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這幾種評價目標各有其道理,但以循環經濟理念下實現綠色財務管理的最佳目標來看,都有其不足之處。利潤最大化沒有考慮企業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還有短期行為傾向,其中包括對資源、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短期行為傾向;每股利潤最大化雖是一個相對值,但尚不能避免與利潤最大化目標共性的缺陷;企業價值最大化指標較全面一些,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但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動態因素很難準確計量。循環經濟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得到充分體現。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的企業財務管理的實現,需要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有所創新和改進,形成對企業真正成為循環經濟型企業目標的財務管理配合機制。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實現在循環經濟約束下的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最大化。這樣的目標,也能滿足企業不同利益主體的要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企業綠色財務管理中的籌資、投資、利潤分配要求企業要平衡其與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和利益分配,因此企業的綠色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要結合企業各個利益相關者來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下面結合圖1對具體措施進行分析。
(一)更新觀念,樹立新的財務管理目標意識
社會及政府相關部門都應該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企業樹立綠色管理及綠色財務管理目標,政府部門可以制定實行綠色財務管理的標準供企業制定實施作參照,并建立審批制度,企業只有落實并形成制度才能通過政府管理部門的審批。政府管理部門還應建立公示制度,對實行和未實行綠色財務管理企業的業績進行公示,引導消費者和投資者對綠色企業的關注,將綠色管理觀念深入人心。政府還可以制定各種補貼標準,對實行綠色財務管理的企業給予補貼,堅定企業走實現綠色財務管理目標的信心。
(二)加強清潔生產,減少廢物量,加大回收和循環利用廢物資源的投入
清潔生產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能源和材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綠色財務管理加大對清潔能源和材料的投入,加大對先進工藝設備的投入,能夠改善生產環節的浪費和污染。在再生資源的生產環節,加大對各種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加大對回收設備和人員的投入,積極發展資源再生產活動。這樣,從源頭上制止污染,并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為保護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定會獲得更高的社會公眾肯定率,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加大綠色籌資和綠色投資的力度
發展循環經濟,企業需要足夠的綠色資金進行資源環境建設,需要企業樹立綠色投資理念,對投資對象或信貸對象做綠色指標分析。企業首先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給企業的綠色投融資增加支持力度。國家發改委2010年4月出臺的《關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明確了金融機構應大力支持循環經濟型企業的籌資活動,作為企業籌資的有力政策支持,增強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信心。同時,企業還應增加綠色股籌資和綠色負債籌資,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搞資源環境建設以及各投資方案中的特定綠色成本支出。企業發行綠色股票、綠色債券一方面能夠解決綠色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綠色股的發行,提高了企業的聲望,投資者對企業前景看好,股票市價上升,必然帶來企業價值升值,從而實現企業綠色財務管理的目標。在籌集的過程中,綠色財務管理要求企業須注重全社會的效益。綠色投資能幫助企業迅速樹立“清潔生產”的良好社會形象,能使消費者享受到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能使自然環境進入到良性的循環中。綠色投資機會也能產生新的致力于治理污染的專門行業和相關行業,增加就業和經濟增長點。所以從長遠來看,清潔生產無論對于消費者、企業和社會都是有益的。這也對循環型企業的經營者提出了綠色管理的要求,形成綠色管理的氛圍和長期制度,對經營者的長期可持續成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調整資本結構,增加綠色資本的份額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于企業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方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一般來講,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在企業的各項資金來源中,由于債務資金的利息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支付,而且,債權人要求的報酬率較低。因此,債務資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但是,一旦企業的投資利潤率低于企業負債籌資的成本率,則企業就會發生償債困難。企業不能按時償還,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發生對債權人不公的情況。循環經濟型企業遵循綠色籌資方式,對企業的負債的來源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科學制定負債金額和比例,能夠對企業的債權人的權利進行保護,優化企業的負債籌資渠道,有利于企業和債權人之間的長期可持續合作。
(五)提取綠色公積金和公益金,增加綠色股東
合理的利潤分配政策能夠充分調動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能夠形成企業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在循環經濟理念下,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通過綠色利潤分配達到宣傳環境保護的目的,企業也需要通過制定合理的綠色利潤分配政策來保證企業留有足夠的綠色利潤用于再發展。綠色利潤的合理分配對于提高企業所有者對繼續投資環境保護的巨大興趣也很重要。在利潤分配的程序上,綠色利潤分配與普通利潤分配的不同之處在于,為了鼓勵廣大投資者更加關注綠色投資,吸引股東們加入到環境保護中來,減少投資者在綠色投資方面的投資風險。
三、結語
從長期來看,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社會效益是一致的,綠色財務管理要求企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樹立綠色企業形象。企業不只是一個經濟技術系統,而是一個由經濟技術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環境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因而必須加強企業的社會功能、環保功能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功能。企業在自身追求長盛不衰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近期的利潤更要重視持續發展。把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財務管理中來,形成綠色財務管理觀念,其實質就是要求企業管理者當局及企業全體員工,樹立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思想,兼顧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集團包括國家、投資者、債權人、關聯單位、顧客的利益,折中各方的責權利關系,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追求企業長久、穩定的發展和企業總價值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斌.財務管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06.
[2] 干勝道,鐘朝宏.企業綠色財務管理淺談[j].商業研究,2005(10).
[3] 魯務順.綠色財務管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理性選擇[j].會計之友,2005(9).
[4] 李心合.財務管理學的困境與出路[j].會計研究,2006(7).
關鍵詞:綠色物流;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
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隨著環境資源惡化程度的加深,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越大,因此人們對環境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現代物流的發展必須優先考慮環境問題,需要從環境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改進,即需要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統。這種物流管理系統建立在維護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改變原來發展與物流、消費生活與物流的單向作用關系,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與消費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即向綠色物流轉變。因此,現代綠色物流管理強調了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強調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體現了企業綠色形象,是一種新的物流管理趨勢。
一、綠色物流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過程構成威脅。1987年國際環境與開發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有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提出,當代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環境的維護及其資源的持續利用,因此,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這種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同樣適用于物流管理活動。由于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資源,產生環境污染,因而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自然環境。現代綠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了物流與環境之間相輔相成的推動和制約關系,進而促進了現代物流的發展,達到環境與物流的共生。
(二)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既包括物質循環利用、能量轉化,又有價值轉化與價值實現。因此,物流涉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聯系的橋梁。而傳統的物流管理沒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過多地強調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導致了社會整體效益的下降。經濟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到宏觀與長遠利益。現代綠色物流的出現,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環境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發展。
(三)生態倫理學理論
生態倫理學迫使人們對物流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為了人類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為了千秋萬代的切身利益,人類應自覺維護生態平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人類對自然應盡的權利與義務。綠色物流正是從生態倫理學中得到了道義上的支持。
二、如何實施綠色物流管理
綠色物流管理作為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政府有關部門還是企業界,都應強化物流管理,共同構筑綠色物流發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對發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的來源進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動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務的發展,引起在途運輸的車輛增加,必然導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發生源進行控制:制定相應的環境法規,對廢氣排放量及車種進行限制;采取措施促進使用符合限制條件的車輛;普及使用低公害車輛;對車輛產生的噪音進行限制。我國自90年代末開始不斷強化對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為治理大氣污染兩階段治理目標,不僅對新生產的車輛制定了嚴格的排污標準,而且對在用車輛進行治理改造,在鼓勵提高更新車輛的同時,采取限制行駛路線、增加車輛檢測頻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費等措施,經過治理的車輛,污染物排放量大為降低。
2對交通量的管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推動企業從自用車運輸向營業用貨車運輸轉化;促進企業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政府統籌物流中心的建設;建設現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網絡等,從而最終實現物流效益化,特別是要提高中小企業的物流效率。通過這些措施來減少貨流,有效地消除交錯運輸,緩解交通擁擠狀況,提高貨物運輸效率。
3對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應的資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環狀道路,制定有關道路停車管理規定;采取措施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開展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以減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達到環保的目的。
推進綠色物流除了加強政府管理外,還應重視民間綠色物流的倡導,加強企業的綠色經營意識,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律型的物流管理體系。
(二)企業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綠色運輸管理
(1)開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個企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配送活動。幾個中小型配送中心聯合起來,分工合作對某一地區客戶進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對某一地區的客戶所需要物品數量較少而使用車輛不滿載、配送車輛利用率不高等情況。共同配送可以分為以貨主為主體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共同配送兩種類型。從貨主的角度來說,通過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發者,如果各自配送難以滿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貨者可以實現少量配送,收貨方可以進行統一驗貨,從而達到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目的;從物流企業角度來說,特別是一些中小物流企業,由于受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約,運量少、效率低、使用車輛多、獨自承攬業務,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則籌集資金、大宗貨物,通過信息網絡提高車輛使用率等問題均可得到較好的解決。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并取得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
(2)采取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復合一貫制運輸(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鐵路、汽車、船舶、飛機等基本運輸方式的長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多環節、多區段、多運輸工具相互銜接進行商品運輸的一種方式。這種運輸方式以集裝箱作為連結各種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進復合直達運輸的作用。為此,要求裝載工具及包裝尺寸都要做到標準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裝箱等包裝形式,可以減少包裝支出,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復合一貫制運輸方式的優勢還表現在:它克服了單個運輸方式固有的缺陷,從而在整體上保證了運輸過程的最優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從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決了由于地理、氣候、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市場環境差異造成的商品在產銷空間、時間上的分離,促進了產銷之間緊密結合以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有效運轉。
(3)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由這些專門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務,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更廣泛地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簡化配送環節,進行合理運輸,有利于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帶來的資金占用、運輸效率低、配送環節繁瑣、企業負擔加重、城市污染加劇等問題。當一些大城市的車輛配送大為飽和時,專業物流企業的出現使得在大城市的運輸車量減少,從而緩解了物流對城市環境污染的壓力。除此之外,企業對各種運輸工具還應采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和環境的原料作動力,如使用液化氣、太陽能作為城市運輸工具的動力;或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快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
2綠色包裝管理
綠色包裝是指采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包裝。綠色包裝的途徑主要有:促進生產部門采用盡量簡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裝;在流通過程中,應采取措施實現包裝的合理化與現代化:
(1)包裝模數化:確定包裝基礎尺寸的標準,即包裝模數化。包裝模數標準確定以后,各種進入流通領域的產品便需要按模數規定的尺寸包裝。模數化包裝利于小包裝的集合,利用集裝箱及托盤裝箱、裝盤。包裝模數如能和倉庫設施、運輸設施尺寸模數統一化,也利于運輸和保管,從而實現物流系統的合理化。
(2)包裝的大型化和集裝化:有利于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保管、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加快這些環節的作業速度,有利于減少單位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費用,有利于保護貨體。如采用集裝箱、集裝袋、托盤等集裝方式。
(3)包裝多次、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的處理:采用通用包裝,不用專門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轉包裝,可多次反復使用,如飲料、啤酒瓶等;梯級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裝物,用畢轉化作它用或簡單處理后轉作它用;對廢棄包裝物經再生處理,轉化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開發新的包裝材料和包裝器具:發展趨勢是,包裝物的高功能化,用較少的材料實現多種包裝功能。
3綠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從生產地到使用地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組裝、價格貼付、標簽貼付、商品檢驗等簡單作業的總稱。流通加工具有較強的生產性,也是流通部門對環境保護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綠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措施:一是變消費者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如飲食服務業對食品進行集中加工,以減少家庭分散烹調所帶來的能源和空氣污染;二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以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廢棄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門對蔬菜集中加工,可減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丟放及相應的環境治理問題。
4廢棄物物流的管理
從環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廢棄物的產生,盡管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加速廢棄物的處理并控制廢棄物物流,但從總體上看,大量廢棄物的出現仍然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導致廢棄物處理的困難,而且會引發社會資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資源的惡化。因此,21世紀的物流活動必須有利于有效利用資源和維護地球環境。
廢棄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廢棄物物流的作用是,無視對象物的價值或對象物沒有再利用價值,僅從環境保護出發,將其焚化化學處理或運到特定地點堆放、掩埋。降低廢棄物物流,需要實現資源的再使用(回收處理后再使用)、再利用(處理后轉化為新的原材料使用),為此應建立一個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要達到上述目標,企業就不能只考慮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從整個產供銷供應鏈的視野來組織物流,而且隨著這種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必須考慮廢棄物的循環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與交易對手共同實現效益化;供應鏈型物流追求從生產到消費流通全體的效益化;循環型物流應追求從生產到廢棄物全過程效率化,這是21世紀綠色物流管理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版權所有
[1]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2]張鐸,周建勤.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志學.現代物流手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
關鍵詞:綠色物流;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流通加工
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隨著環境資源惡化程度的加深,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越大,因此人們對環境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現代物流的發展必須優先考慮環境問題,需要從環境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改進,即需要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統。這種物流管理系統建立在維護全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改變原來發展與物流、消費生活與物流的單向作用關系,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與消費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即向綠色物流轉變。因此,現代綠色物流管理強調了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強調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體現了企業綠色形象,是一種新的物流管理趨勢。
一、綠色物流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過程構成威脅。1987年國際環境與開發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有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提出,當代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環境的維護及其資源的持續利用,因此,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這種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同樣適用于物流管理活動。由于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資源,產生環境污染,因而為了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維護自然環境。現代綠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了物流與環境之間相輔相成的推動和制約關系,進而促進了現代物流的發展,達到環境與物流的共生。
(二)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既包括物質循環利用、能量轉化,又有價值轉化與價值實現。因此,物流涉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聯系的橋梁。而傳統的物流管理沒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過多地強調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導致了社會整體效益的下降。經濟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到宏觀與長遠利益。現代綠色物流的出現,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環境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發展。
(三)生態倫理學理論
生態倫理學迫使人們對物流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義務感。為了人類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為了千秋萬代的切身利益,人類應自覺維護生態平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人類對自然應盡的權利與義務。綠色物流正是從生態倫理學中得到了道義上的支持。
二、如何實施綠色物流管理
綠色物流管理作為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政府有關部門還是企業界,都應強化物流管理,共同構筑綠色物流發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 對發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環境問題的來源進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動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務的發展,引起在途運輸的車輛增加,必然導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發生源進行控制:制定相應的環境法規,對廢氣排放量及車種進行限制;采取措施促進使用符合限制條件的車輛;普及使用低公害車輛;對車輛產生的噪音進行限制。我國自90年代末開始不斷強化對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為治理大氣污染兩階段治理目標,不僅對新生產的車輛制定了嚴格的排污標準,而且對在用車輛進行治理改造,在鼓勵提高更新車輛的同時,采取限制行駛路線、增加車輛檢測頻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費等措施,經過治理的車輛,污染物排放量大為降低。
2 對交通量的管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推動企業從自用車運輸向營業用貨車運輸轉化;促進企業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政府統籌物流中心的建設;建設現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網絡等,從而最終實現物流效益化,特別是要提高中小企業的物流效率。通過這些措施來減少貨流,有效地消除交錯運輸,緩解交通擁擠狀況,提高貨物運輸效率。
3 對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應的資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環狀道路,制定有關道路停車管理規定;采取措施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開展道路與鐵路的立體交叉發展。以減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達到環保的目的。
推進綠色物流除了加強政府管理外,還應重視民間綠色物流的倡導,加強企業的綠色經營意識,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律型的物流管理體系。
(二)企業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 綠色運輸管理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的內涵
1.低碳理念。隨著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生活與生產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謂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降低含碳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資源或開發新能源來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的概念應運而生。
2.綠色建筑。綠色建筑,顧名思義,要求在自然、環境、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在建筑物壽命周期內節約各種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及各種建筑材料),從而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間。綠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光能,風能,生物能等物質能源,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以避免人們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綠色建筑的費用從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角度來看,包括投資、能源、非能源運營、維護和廢除或拆遷上的費用。從要素上可以分為,材料含能、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處理三個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輸入量。高含能材料導致更少維護費用以及更高循環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優的選材會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實現成本的極大降低。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為通過整體和細部節約措施的有機組合,如制冷和照明節約方案為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后期處理是指技術過時、建筑功能廢棄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換等。在最開始設計時應當考慮建筑的長壽和多適用性、節約建筑后期處理的成本。
二、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
1.我國綠色建筑的起源。我國傳統的建筑,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具體表現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行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國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國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質排放量更超過世衛組織標準的數倍。為響應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低碳理念,我國開始了綠色建筑的發展道路。
2.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雖然綠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國內廣為流傳,但在實際的發展中,開發建筑單位為博取消費者關注,往往只是打著“綠色”的旗號,將園區簡單綠化植被環境夸大宣傳,歪曲綠色建筑的實質,故意誤導消費者,達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這與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相去甚遠。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廣節能綠色建筑力度不夠的情況下,建筑者無法真正掌握綠色建筑的內涵,無法潛心鉆研相關建筑技術,更因擔心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況及未來收益,因為害怕風險過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該行業的發展前景。
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根本,還在于使開發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經濟利益方面取得認知,這也是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的關鍵。
三、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為傳統的項目經濟增加值和碳排放減少經濟效益之和的現值。具體而言,綠色建筑要采取有無對比法來衡量其采用綠色技術的效益,選擇合適的經濟評價指標和參數,即用其與沒有采用綠色低碳技術的建筑的經濟對比量進行分析。可以用市場價值法來衡量經濟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綠色技術后的經濟效益與沒有采用綠色技術之前的經濟效益之差額,作為環境價值的計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費用包括:建筑項目一次性投資、運營費用;委托人占據的成本;殘值等等。
間接費用為項目建設給環境帶來的環境損失。包括:環境污染的預防投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投入;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與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綠色建筑的采用投資回報;綠化面積;資源有效利用;回收價值等等。
對于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綠色技術后,每年節約下來的能源和資源價值之和來計算,例如水電能源和土地面積等,其明細項為: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空調開放時耗費資源的價格、采暖熱能排放量節約的總量乘以采暖節約熱能的價格、蓄能節約的能源總量如地熱太陽能等乘以蓄能節約采暖價格、照明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照明節約的能源單價、節約用地總量乘以土地單價、節約用水的總量乘以水單價、廢污水回用的總量乘以中水水價。
這些明細項之和即為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間接效益即為給社會其他成員帶來的經濟、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綠化對小范圍空氣的凈化、氧氣的排放、對人體健康有利的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改善等等。
間接效益可以用機會成本法和替代市場法來衡量:機會成本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未來一段時間內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如果預測開發工程在產生正效益的現值,超過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那么應當選擇開發。
替代市場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借助周邊房地產或其他商品服務市場信息間接地估計環境質量變化的帶來的損益。
四、總結
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來進行開發建筑,減少能源浪費與污染物排放,更能夠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實現人類與自然共同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沿用傳統的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并在環境方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依靠粗放經營,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并在一段時期內帶來了繁榮,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人口膨脹、能源緊張、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等。面對日漸脆弱的生態環境,很多發展中國家進退兩難,已走入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現有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解決這一發展難題的唯一出路。城市作為人類重要的聚居地,承受著沉重的人口壓力,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在經歷了以自然為本向以人為本的發展轉變之后,再次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方向進化。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兩難境地,走生態化、可持續化發展道路,大力倡導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生態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嶄新思路。
二、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隨著各項科學技術地不斷創新,人們極大拓展了自然資源的利用深度和廣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態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正視資源使用的持續性。循環經濟正是在“3R”原則下,為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還在一定層次上促進了社會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提升了環境質量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高效性
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經濟發展的數量和速度,更注重發展過程中體現的經濟質量。因此,生態城市建設是一種高效的經濟增長模式。生態城市不再將發展的速度單純作為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偏向于經濟增長的質量,以及城市各要素間是否科學、合理,以期從全局出發,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循環經濟追求資源的循環利用,立足于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改變了傳統低水平生產方式,恰好適應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
(三)循環經濟理論實踐的轉化要求
為保證循環經濟理論更好地在生態城市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應對該理論實施提出如下實施要求:
(1)提升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對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由于對環境問題認識不足,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出現了嚴重問題。因此,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思路,引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盡可能地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走可持續化發展路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確立和完善綠色消費制度。
綠色消費作為一種時尚、健康的消費方式,直接反映了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程度。綠色消費與傳統消費方式相比,有較大的區別。傳統消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單純地建立以人的需求為中心,滿目追求超前消費、奢侈性消費等消費意識,無視消費行為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綠色消費則是在現有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降低人類消費行為對環境的破壞,是一種可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企業、大眾的積極參與,而且還需要政府的正向引導,倡導綠色消費,建立完善的綠色采購制度,在整個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消費模式。
(3)轉變GDP核算體系。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心的評價指標,以此反映出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但是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僅單純地獲取自然資源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應。國內生產總值(GDP)并沒有將這種負面效應計入國民經濟體系當中,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統計方式。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增長模式摒棄了傳統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綜合評價國民經濟時,應該引入可反映生態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以此客觀地評價循環經濟理論下生態城市建設的效果。
三、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生態城市建設途徑
(一)發展生態農業、工業、旅游業以及環保產業
(1)大力推行生態農業。
積極引導生態畜牧業、生態種植業,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降低白色污染程度,構建良性的大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
(2)積極發展生態工業。
工業發展應該堅持低環境破壞、低資源消耗,減少重復性建設。對于某些有污染的工業企業,應立足于產業結構發展方向,采取關閉、停業、并購等一系列措施。新上馬的工業項目,特別是化工項目,應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并實行集中布點,使其處于遠離城區的下風位置,以減少工業企業污染物向城市的排放量。
(3)發展生態旅游業。
發展生態旅游業最基本的條件是維護本地自然生態環境。生態旅游業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有效地解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的現狀。
(4)推進環保產業發展。
政府應該從宏觀層面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并合理立法,制定完善的財政稅收政策,引導及提高社會各部分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對于個人,政策應增加個人污染的處罰力度,強化個人污染的約束性;對企業而言,政策可從企業稅收、水電、價格等方面給予優惠,正向強化企業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另外,還需提高城市建設者的環保意識,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以及處理深度。
(二)從法律和道德層面強化形成綠色消費觀念
綠色消費不但涵蓋生產過程,而且與人們生活消費過程有緊密聯系。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從法律層面建立有關法令、法規,以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第二,加大社會輿論宣傳力度,使人們從道德上意識環境資源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從而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建立長遠的消費激勵機制,保證生態城市建設順利開展。
(三)大力推行住宅生態化
現階段,房地產消費已成為人們的主要消費之一。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生態住宅概念順應而生。生態住宅鼓勵資源節約利用,倡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著眼于城市居住環境的統一、協調以及人性,最終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協調與統一。因此,大力推行住宅生態化,不僅順應了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的方向,而且對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開展也具有突出意義。
(四)補充及完善綠色循環經濟核算體系
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必然產生費用及效益,這也是許多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應對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予以補充,加入企業綠色資產、環境成本、社會成本、綠色利潤等核算項,以詳細反映綠色循環經濟核算體系各重大層面問題。在循環經濟核算體系未來發展中,應重點突出綠色會計的核算資料,充分披露綠色會計信息。
四、結語
一、循環經濟理論對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指導意義
(一)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實現
“循環經濟理論摒棄單線程發展理論的那種完全以經濟效益實現為唯一目的的思路,而以全面的、可持續的視野構筑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共同實現目標。它所主張提倡的經濟發展模式內涵是和諧共處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關系格局,而實現這一格局的基礎在于要求節制資源開發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次數和效率、對資源廢料的回收利用等。”[1]從這個角度來講,西部地區要實現三大效益,就必須要以循環經濟為基本的指導。首先,西部地區開發過程中由于要嚴禁至少盡量減少對原生態自然資源的破壞和過度低效利用,要秉承一種保護性開發的態度對待生態資源,并通過強有力的措施諸如一票否決制等進行嚴格控制,嚴肅懲治那些因一時經濟利益和政績沖動所引發的隨意開發行為。這是從旅游資源的提供方而言。其次是針對旅游資源的消費方,也就是廣大旅游觀光者。循環經濟理論也能夠教育他們形成一種文明、節制的消費觀念。一般而言,旅游消費從順序來講,包括交通、餐飲、住宿、游玩、購物、休閑等等,每一個消費環節都要直接或間接的耗費一定的資源,尤其是在旅游資源所在地的消費,如若消費觀念不健康,以不文明的方式消費固定的生態資源,必然會在日積月累的效應下造成生態資源的流失和生態系統的整體失序。而循環經濟理論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塑造作用,讓游客形成文明的旅游觀并指導文明的旅游消費。可以說,循環經濟理論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它力求遏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的目標,是建立在一個全過程基礎上的,包括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工程環節、設計和營銷生態旅游產品環節和循環利用“后”資源工程環節。
(二)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支撐系統的建立
在自然觀視野中,生態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人與自然關系決定于人與人的關系。因此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包括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市民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對于繁復龐雜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工程,必須要有一個事無巨細的支撐系統。“在循環經濟理論視野下,這套支撐系統從微觀講包括經濟政策支撐系統、法律法規支撐系統、專業評估支撐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等,都對西部生態旅游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2]基于我國西部地區在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上存在的宏觀政策定位不明確、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專項評估能力弱及不到位、科技及創新能力不足、公眾參與不積極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循環經濟理論的靈活掌握和運營得到解決。比如,可以通過循環經濟理論中常用的綠色核算系統來構筑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整體經濟指標評估體系,用以整體上、宏觀上把握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消耗的量化程度,從而深刻而直觀地認識到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和實實在在的效益。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區有必要將循環經濟理論中的技術元素活用到生態旅游建設中去。比如一些比較普遍的技術類型,廢物利用技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污染等污染類型的治理技術等。積極采取無害或低害的新技術、新工藝,生產清潔耐用的生態旅游產品,從而真正實現高產出、低投入和少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循環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理論,必須要大眾化和通俗化,才能成功的吸納廣大社會民眾的真正認同、參與和踐行,才能真正促進生態旅游的真正有序發展。特別是要通過生態旅游教育以綠色消費理念引導游客,使西部生態旅游走上良性發展的軌跡。
(三)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推動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合理地進行經濟維度的生成。首先是可以指導其生態旅游產品的多元化功能實現。“循環經濟理論認為GDP增長不僅有數量的增長,還有價值的增長,而對于生態旅游發展而言,尤為重視這種價值的增長,即內涵式增長。”[3]因此在循環經濟模式的指導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產業可以通過對其生態旅游產品進行充分的展示和解釋,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其產品質量內在所體現的生態旅游功能,包括觀光游覽的旅游功能、促進社區協調發展的功能、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和生態環境的教育功能等。而只有真正將生態旅游的各種功能落到實處,找到抓手,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精品的升級和創新性塑造。其次是可以指導其服務品質的提升。旅游業本身就是一種以服務為中心的產業類型,而生態旅游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則要實現對服務質量的提升和優化處理。這種產業升級具有一個重大的社會意義,即推動社會結構從生產型轉向了服務型。
二、循環經濟視野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生態旅游是生態經濟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因此從產業結構和整體產業鏈的角度來講,要先從宏觀上構筑一個完整的、貫通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西部地區各產業資源之間的良性互動和高效利用,并從產業類型形成一種補給與攀升的此消彼長的常態發展模式。首先在生態工業建設上,通過文明、集約化生產模式的實施,率先在企業層次實現循環經濟,通過各種生產模式創新和變革,從根本上限制生產對生態的不利影響。通過各種新興技術的運用,積極循環利用各種工業廢棄物,在工業生產體系內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模式,從而實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生產目標底限。其次是在生態農業建設上,主要遵循“立體式農業系統”,即“太陽—沼氣—耕地—畜牧業”和“魚塘—雞鴨鵝”共生的多層次農業系統,以及各種形式多樣但遵循生態規律所開展的有效的農業耕作模式。最后是在生態旅游業的“總結式”綜合發展上,在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上進行整合式、聯動式的發展,以文明、集約、節制的態度對待待開發利用的生態旅游資源,要適度、有底限、有分寸地開發,要始終在承載力的允許范圍內進行挖掘利用。同時還要不遺余力地修復和補償被破壞的生態資源,以盡量小的代價去實現生態旅游資源的轉化和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
(二)建設循環生態文化以促進西部生態旅游的全方位宣傳
關鍵詞:循環經濟;電力企業;經濟管理
循環經濟理論是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是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綠色生產和資源再循環,對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本文探討了給予循環經濟體制下,電力企業經濟管理問題,闡述如下。
一、正確認識循環經濟理論
1.循環經濟的定義
循環經濟是物資流動型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是在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將傳統的消耗資源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經濟[2]。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發展中合理利用資源,持久發展,不生產或只生產后產生的廢棄物較少,這就就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2.循環經濟理論原則
循環經濟對經濟活動有要求,也就是經濟活動遵守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減量化是指投入較少的原料和能源,實現經濟生產目標或消費水平;再利用是反復利用產品、工具、包裝等初始形式;再循環是產品能夠回收經過處理變成可利用資源[3]。這三種原則是從經濟活動的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的可能性,節約了能源,再利用是減少了產品等資源的浪費,再循環是產品具有可回收性。總之循環經濟是降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3.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有以下幾點,一是改變傳統產業模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結合企業自身特點,構建新型企業化道路,發展清潔生產、生態企業等新型經濟形態;二是將清潔作為發展方向,創造新型循環經濟型企業;三是創新技術,改進節約能源、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尋找可代替的循環利用、無公害的新型能源,縮短生產周期,減少排放,回收廢棄物能夠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四是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到企業設計、管理、生產過程中,在資源循環利用的前提下,延伸產業鏈;五是加強對重點企業、行業的循環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警,提供循環經濟的咨詢服務。
二、給予循環經濟體制下發展電力企業的經濟管理思路
1.調整電力產業結構,構建新型企業化道路
調整電力產業結構是實現能源清潔和再利用的主要目的,通過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材料的轉化率,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資源的消耗,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這是循環經濟的基本手段。電力企業以燃煤為主,隨著清潔生產概念的提出,電力部門開發和應用污染小、可持續能源成為了主要任務。傳統的燃煤發電方式是我國電力的主體,煤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4]。由于燃煤發電造成的污染較大,因此,電力企業要盡量更換發電原料,在不能更換發電原料的基礎上,提高煤炭燃燒率,進行控制污染源,進行清潔生產,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提高煤炭燃燒率,減少煤炭燃燒后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二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開發水電、風電發電技術;三是因地制宜利用地熱、潮汐等自然技術發電;四是在保證安全基礎上大力發展核電技術、天然氣發電技術。多渠道拓展發電手段,降低燃煤發電帶來的污染。
2.進行技術創新,發電資源再利用
在技術創新、發電資源再利用方面,首先要增加大容量機組,對燃煤發電結構進行優化,其次是提高開發煤炭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廢棄資源。增加大容量機組能夠提高電力企業的生產效率,清潔生產;開發煤炭技術是將開采出的劣質煤等用來發電,可以建造垃圾電廠,將城市產生的大量垃圾用來發電,從而降低了城市垃圾污染[5]。
3.基于循環經濟體制,電力企業經濟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電力企業的發展要與國家的循環經濟體制的要求相符。電力企業與社會經濟的其他行業息息相關,在發展自身時,不能忽視對周邊產業的影響。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不僅是控制污染、節約資源、綜合利用,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這樣才能使循環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要忽視發展后期的影響,各項措施相互配合,才能使發展達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考慮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是維持企業生產的根本,是企業發展的前提,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遺留大量問題,如債務多、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等,這些問題對電力企業的開發能源、控制污染產生了制約。因此,在發展中不要盲目的追求循環經濟產生的經濟效益,要多角度的看待經濟效益,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當然,對于循環經濟還要進一步的探討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最后,要尊重科學、尊重實際。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目標是循環經濟,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是實際問題,因此,在發展中,不要盲目的開采資源,要尊重科學實際,循序漸進,穩步發展。
三、總結
循環經濟體制與現代經濟和環境發展相適應,這種經濟體制是在企業生產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資源再利用問題提出的綜合考慮,是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的一種新型、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對于循環經濟體制的電力企業經濟管理,能夠改善環境、實現資源再利用,構建和諧的人與環境,實現綠色經濟,是發展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郭景玉.基于循環經濟理論下的電力企業經濟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12):79-80.
[2]許會海.基于循環經濟理論下的電力企業經濟管理[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3,10(11):141.
[3]宋燕麟.基于循環經濟視角的電力企業經濟管理探究[J].城市建設,2012,8(28):61-72.
[4]王莉,孫杰.基于循環經濟理論下的電力企業經濟管理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7(22):21.
1.1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
低碳經濟是為了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涵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本質上都是通過“人”這一能動性要素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人力資源經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于“人”,而低碳經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宏觀影響則主要是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傳統的工業化生產及城市化進程,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在傳統高耗能高投入的發展特征下,人力資源主體是以工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為主的;而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主體則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工作者。因此,低碳經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當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變化。
1.2對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影響
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中,由于產業結構及具體企業發展的差異,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無法完全擺脫作為企業管理輔助職能的地位,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也被單純的認為僅僅是為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轉向以“人”為中心。因為只有以人為中心,加強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企業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識,并依托知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有效整合知識工作者的知識積累,為知識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促進知識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識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1.3對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的影響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管理內容必然是在考慮企業或組織工作目標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員工個人性格、能力、特長及發展要求等,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企業或組織與員工個人的雙重發展。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企業或組織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與生態責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等理念,從“人”這一根本要素出發,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各個具體環節(如招聘、培訓、績效考核與激勵等)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整合整個價值鏈,以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競爭環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本身不僅要考慮企業經濟效益和員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
2.1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僅要為企業的戰略服務,還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實現。因此,基于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依據既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期“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又要反映生態和諧、內外和諧、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故本文認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不能僅僅以低碳經濟理論為唯一支撐,還應融入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以低碳經濟為基礎,融合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關思想;通過構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以往人力資源管理中不注重環保、和諧發展等“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改善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外環境(如外部生態環境與內部管理環境),促使人力資源管理從傳統的職能管理邁向系統管理,開發和培養具備“綠色”“低碳”“和諧”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動企業或組織的宏觀管理走向“綠色”“低碳”“和諧”,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型增長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實施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從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發,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從各種人性假設的前提下解放出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對“人”這一要素的管理,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從傳統高碳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式增長轉變。
2.2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特征,是與低碳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從企業或組織的微觀角度出發,但著眼于宏觀層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效益的實現;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職能的前提下,系統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環節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思想,在兼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具有明顯區別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綠色性。
綠色思想的核心是環保、無污染、低排放的原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仍然遵循綠色思想的基本觀點,注重對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也包括對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非必要消耗。因此,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綠色性必然要體現在要求員工關注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綠色企業文化的建立,同時倡導低碳健康的辦公方式以及關注企業內部運轉與外部信息交換的整體健康。
(2)生態性。
自古以來,人的活動就是處于一定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經濟的社會生態環境下,人這一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夠得以體現和發揮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下,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發生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必然要體現生態性,以求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
(3)和諧性。
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諧的本意是從人的不確定性出發,探討企業與環境、社會、市場、政府以及企業內部之間的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可以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實現信息溝通便利和無紙化辦公,達到緩解生態壓力,節約能源的目的。企業內部環境的和諧則是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狀態是以“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過綠色企業文化來塑造健康的員工心理、積極的工作態度、員工之間和睦穩定的人際關系。
3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施措施
從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和內涵可以看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因此,首先需要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綠色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活動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最終通過各項職能活動的實現企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
3.1企業內外環境的綠色化
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及生態環境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轉型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在經濟建設上要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倡導“綠色”“低碳”“和諧”的發展觀念和生活理念;在社會建設上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意識,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在創新能力建設上,要積極支持企業開發和應用各種新能源技術與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或提供綠色服務。企業內部環境是指企業內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等。企業內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企業從資源配置、研究開發、生產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都要從低碳化的角度出發加以考慮,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與企業經營外部環境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同時,企業要建立綠色企業文化,審視自身所處的行業,了解行業技術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樹立起“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建立企業綠色品牌。
3.2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職能活動包括招聘、培訓與開發、績效考核等。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招聘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招聘人員應充分熟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了解有關環境法律及其他環保方面的知識。在招聘過程中,企業可以采用無紙化招聘的方式,同時優先選擇具有環保意識的應聘者,尤其是環境敏感行業內的企業,如化工、石油等行業。企業還可以考慮設置專門的環境部門,或者設置環保方面的高層職位。培訓與開發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需要包含企業社會責任、生態責任及和諧發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訓。使公司每位員工牢記公司的生態責任與社會責任,梳理企業與社會、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想。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時要注意培訓信息要簡單明確、培訓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開進行,盡量使用企業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來支撐培訓與開發。企業培訓與開發要注意保持創新和主動性。績效管理環節綠色化,要求企業在員工的職責里納入社會責任、生態責任等相關方面的指標。對于員工在本職工作范圍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的行為要給予積極的提倡和宣揚;對于非本職工作范圍的綠色行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環境形象的建議,個人或小組的節能措施等,也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激勵。以此引導企業員工樹立為公司整體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改進作貢獻的思想。
4結語
從經濟學理論發展的角度來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陷入了長時期的低迷蕭條狀態,充分暴露出了世界經濟治理體系以及各國內部經濟長期所存在的頑疾,如高度不平衡的世界體系、不斷膨脹的金融壟斷資本、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資本邏輯下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等問題。面對這些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根本性、結構性問題,雖然世界各國采取了紛繁復雜的政策措施,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各種經濟治理政策輪番使用,然而實踐卻無情地宣告這些經濟理論的失敗。可以說,當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已經陷入了范式危機,全球經濟發展亟待新的經濟學理論。對此,一些有識之士也對西方主流經濟學進行了深刻反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直言,過去30年的宏觀經濟學至多是無用的,最壞是有害的。哈佛大學的一些學生甚至通過罷課的方式對西方主流經濟學表示不滿。著名金融家索羅斯則出資創立“新經濟思維研究所”,目的就是要推動經濟理論的變革,試圖糾正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問題與缺陷。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一個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必然產生基于本國實踐經驗的經濟學理論,同時經濟學理論也必然進一步推動一國的經濟發展。如18、19世紀英國的繁榮既推動了由亞當?斯密、李嘉圖、穆勒等人所建立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古典經濟學為英國鏟除封建殘余制度、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而推動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論支撐。又如,作為19世紀后起國家的德國,則是李斯特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創立和成功運用,推動了德國從一個落后國家一舉成為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世界強國。再如,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正是美國學派所提出的一整套國民經濟學說和政策方針為美國由弱變強并最終趕超英國提供了理論指導。
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我國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成果,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等等。正是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經濟改革發展之路才避免了犯顛覆性錯誤,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基于我國經濟改革發展實踐所形成的各種經濟理論和學說還顯得非常零碎,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具有嚴密邏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此外,經濟建設中的一些成功經驗也沒有得到系統地總結,沒有從理論上加以抽象提煉并形成體系化的學說。這容易使我們喪失理論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話語體系的陷阱之中,誤判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