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

        第1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在我校的三個初中年級中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摸清學生生物科普閱讀的實際情況。平行班中隨機選擇兩個實驗班,選擇并推薦生物科普閱讀材料,組織學生在課內、課外閱讀,開展小型的演講和知識競賽,用問卷調查和生物學業成績對比分析,研究科普閱讀對初中生生物學習的興趣、方法和品質是否有影響。

        一、生物科普閱讀的重要性

        生物學知識是公民素養的基本組成。生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在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更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要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獲取信息、發現規律,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進行生物科普閱讀,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生命的有關知識,這種學習體驗和學習方式將有助于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一個人的所有知識的來源中,直接經驗是非常有限的。所謂學習,其實更多的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教會學生如何尋找知識。重要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的能力。閱讀生物科普書籍,是學生走近科學、熱愛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二、生物科普閱讀的現狀調查

        為了摸清學生生物科普閱讀的現狀,筆者進行了隨機調查。發現學生生物科普閱讀嚴重不足。

        筆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學校對初中3個年級隨機9個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讀過6本生物科普書籍的學生僅占8%,擁有生物科普讀物的僅占3%,完整閱讀過《昆蟲記》的僅占1%。各個班級都有圖書角,藏書絕大多數是同學們自己捐的,其中生物科普讀物很少,絕大多數是文學讀物。

        三、生物科普閱讀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學生生物科普閱讀的不足與家長的科學素養不高和科學教育意識淡薄有直接關系

        據調查,僅有6%的家長給孩子講過科普知識,60%的家長認為對孩子價值觀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課程科目不包括生物學,家長經常看科教電視節目的不到10%,經常看生命科學電視節目的僅為5%;90%的家長拒絕孩子養寵物,家長為孩子購買的過生物科普書籍的僅占3%。

        2.學生生物科普閱讀的不足與學生的閱讀習慣缺失有關

        學生生物科普閱讀的不足其實是學生閱讀不足的一個側影。根據調查,學生的課余時間,絕大多數用于做作業和娛樂,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不主動購買書。學生自發購買的課外書籍多數是漫畫和文學類書籍。

        3.學生的閱讀現狀反映出學校在對閱讀引導和評價方面的不足

        目前,教師對閱讀強調得多,引導得少,落實得也少。甚至有的學科在對學生的閱讀引導上帶有濃厚的應試色彩,出現了每逢閱讀必做閱讀題的情況,甚至教師包辦代替,替學生提煉、歸納好所謂的完美答案,讓學生背誦現成的結論,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了厭煩和抗拒的心態。

        生物教師在生物科普閱讀的引導缺少積極、系統的指導。長期以來,生物教學受課時少、教學任務重以及考試評價指揮棒的影響,普遍存在重教材、輕課外科普閱讀的現象,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許多教師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持消極態度,認為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的,課內的知識能態度端正地學習就要謝天謝地了,根本不指望學生能夠在課外進行自主閱讀。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些認真聽課的學生經常會由當時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聯想到曾經閱讀到的某一個特別的生命現象,非常希望馬上能在課堂上說出來,但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不受影響,或者為了擔心學生扯得太遠收不回來,有經驗的教師都會早已備下了一套提防這類可能導致“離題”的疑問的方法,能夠迅速巧妙地迂回過去,其實是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教師的這種態度打擊了學生繼續關注生命現象的積極性,對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顯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物科普閱讀的推動策略

        1.呵護好奇心,引導學生拿起生物科普讀物

        生物閱讀的引導,核心是生命和閱讀,因此就要抓住這兩個核心入手。人的天性里是有著對生命現象的好奇的。教師能夠為他們解答的疑問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疑惑恐怕連教師也難以做出科學正確的解答。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學生產生好奇心的契機,引導學生向書籍尋求答案;另一方面,可以主動地通過情境創設,講一個令人驚訝的有關生命的故事,或者一個奇特的生命現象,或者介紹一位了不起的生物學家等等,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然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書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獨立的閱讀過程,從書籍中得到更為詳細的信息,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這樣,學生就會認可獨立閱讀這條獲取知識的途徑,并愿意反復實行它,為以后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打下基礎。

        2.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營造讀生物科普書籍的氛圍

        學校的圖書館里有一定數量的生物科普讀物,但是這些寶貴的資源很多都在沉睡,應該想辦法讓學生去閱讀它們。可以指導學生有關圖書分類的一些知識,教會他們利用圖書分類代碼快速地找到生物科普類書籍;可以把“統計清點學校圖書館生物科普書籍”這樣的任務交給學生去做,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學校圖書館中所有生物科普書籍的藏書情況有整體的了解;可以組織學生中的生物科普讀物的愛好者們,用小作文、手抄報、海報以及幻燈片等形式進行書籍推介,介紹自己喜愛的生物科普知識和書籍;還可以組織這一類的推介作品比賽。這些活動使學生成為宣傳者,發揮出很好的帶動作用,也營造了生物科普閱讀的氛圍。

        3.舉辦“生命講壇”,促進學生的生物科普閱讀

        教師既要鼓勵學生“讀進去”,還要鼓勵學生“講出來”。事實證明,講得出來對學習者的挑戰性更高,講得出來才是真正的理解,原本從書本上到獲取信息,學習者如果有意將其講述給別人聽,并且努力幫助聽眾理解,這實質上是一個預備教學的過程,這位信息的傳播者會主動地追求信息傳播的效果,會為此主動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會主動追求對信息本質的深入理解。在他選擇表達用語、表現形式的過程中,自身對知識的理解會不斷深化,組織、編輯、遷移、綜合運用等能力也獲得提高。生物教師可以利用生物課定期舉行“生命講壇”,布置學生或小組輪流進行短小的片斷教學,內容不必局限于課本教材,是與當前的教學相結合內容的或者有一定聯系內容,也可以是生命領域之內的其他內容。要辦好“生命講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如選題、收集材料、整合素材、PPT制作以及演講基本功訓練等。對他們的演講還要有科學合理的評價,使演講者或小組能夠得到一定的認可,從而對這一活動發生興趣,有利于這個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第2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經過本學期的實踐,以下是我的幾點經驗。

        首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普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至關重要。

        我發現語文課本八組單元中,有一個單元專門進行科普方面的教育與引導,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更是對低年級學生科普興趣的培養。這樣的科普類文章以科學童話故事為媒介,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所以我結合語文教學,選擇與課文有關的內容,讓孩子通過看書或者從網上搜集有關的視頻資料,一方面培養了興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知識。比如說,一年級下冊第十六課《要下雨了》用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告訴了學生有關氣象方面的常識,下雨之前動物的變化,燕子低飛,螞蟻搬家,小魚游出水面透氣,這些自然現象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知識。學生通過學習,會有很多疑問,下雨之前大自然還會有哪些預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結合本課,推薦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的書籍,對自己的疑問有目的的查找答案。再比如,在第四單元的,大多是有關昆蟲的信息,螞蟻,蚯蚓,蜜蜂,蟬,螢火蟲等,在昆蟲世界里,學生已經不能只滿足于認識這一低淺的層次上,他們會有新的發現,蟬為什么會叫?螢火蟲是怎樣發光的?蚯蚓是什么樣子的,它有什么生活習性呢?我和孩子們從網上搜集很多這一方面的動畫,如《動物世界》,孩子們在看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興趣。

        其次,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小發明小制作,舉辦科幻畫的比賽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探究思考,提高科學素養。

        無論是動手制作,還是節約環保,還是探索宇宙奧秘,孩子的想象空間都是非常廣泛的,他們求知的欲望都會被激發出來,積極探索與發現科學奧秘成了他們樂此不疲的事情。在此過程中,孩子需要閱讀相關的文本,上網查找圖片,視頻,各方面的知識信息,對于他們來說這一切都充滿了樂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希望自己成功,因此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置身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研究。另外,小學語文教材中介紹了一些科學家,比如錢學森、李四光、霍金、袁隆平等,他們都有一顆獻身科學事業的崇高的心,還有一個嚴謹的治學作風,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為在中小學階段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關鍵不在于結果,而重在過程。在科技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意識,培養一種精神,擁有一種興趣,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科學的認知和理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再次,課內向課外延伸,從多個方面入手,積極有效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他們養成關注科學的習慣。養成閱讀科普讀物的習慣,同時提升科普興趣。

        魯迅說過:“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后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鉆進文學里。譬如說罷,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是可恕的,他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當然不明白這是自然現象。但如果現在的人還要下淚,那他就是胡涂蟲。”

        根據當前學生的課外閱讀取向狀況,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汲取科學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必須要求我們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從多個方面入手,積極有效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他們養成關注科學的習慣。

        1、報刊。在日常的課外閱讀安排中,閱讀科普報,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的資源,并且細化閱讀任務,明確閱讀要求,及時抽檢閱讀效果。如果學生覺得很好的可以記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摘抄筆記與各科學習中有關的科普知識會使學生強化閱讀能力,提升閱讀興趣,日積月累形成習慣。

        第3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關鍵詞】少兒科普節目 “科教興國”戰略

        我國少兒電視節目起步不算晚。自1958年9月北京電視臺(央視前身)正式設立《少年兒童節目》專欄至今,少兒電視節目的創作播出已經走過了53年。盡管曾經歷1966年至1979年期間的創作停滯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少兒電視節目創作便得到了快速發展。

        2002年我國以南方少兒頻道的出現為肇始,我國少兒電視節目走上了專業化、頻道化發展之路。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出的《關于開辦少兒頻道的通知》,更是讓我國少兒電視節目走入了頻道化發展的快車道,全國各地共辦有34個少兒頻道和4個動畫頻道,這些以青少年和兒童為收視對象的頻道,每天平均播出時長約17個小時。

        青少兒頻道的激增以及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引爆了我國少兒電視節目創作的,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少兒電視節目。然而,從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的少兒頻道電視節目播出現狀看來,動漫劇等各類虛構情節、故事節目占據了少兒節目的大半壁江山,而國外少兒電視界非常重視的少兒科普類節目卻成為了我國少兒電視節目的軟肋,不僅數量少、原創性弱,節目質量也不樂觀,沒有突出少兒節目特性,因此也無法吸引青少年和兒童觀眾的收看,無法達到普及科普知識、引領青少年探索科學、認識世界的目的。

        一、少兒科普類節目數量少,占總比小

        筆者對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中國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中的8個青少兒頻道中播放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進行了統計,統計時間為期一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統計的頻道有:北京地區的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北京電視臺青少頻道;上海地區的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少兒頻道(哈哈少兒頻道)、炫動卡通;廣東地區的廣東電視臺嘉佳卡通頻道、南方電視臺的南方少兒頻道、廣州廣播電視臺的廣州少兒頻道以及深圳廣播電視臺的深圳少兒頻道。

        從表1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共8個青少兒頻道(其中2個為卡通頻道),在6月27日-7月3日一周的播出電視欄目中,只有12個泛科普欄目(之所以稱其為“泛科普欄目”,是因為有些欄目只是一個大欄目中的一部分,比如央視少兒頻道的“科學泡泡”,只是其雜志型大欄目“智慧樹”中的一個小部分,而“智慧樹”欄目的其他部分則跟科普無關)。這些科普欄目播出時長按照每天首播一次、重播一次計算,為962分鐘,約為16個小時。而8個青少兒頻道,按照每個頻道平均每天播出節目時長為17個小時(06:00-23:00)計算,總共播出時長為136個小時。科普欄目一天的播出時間只占少兒頻道總播出時長的約12%。這還不包括不同少兒頻道所播的相同內容。比如《十萬個為什么》等少兒科普欄目,不少少兒頻道均購買了,播放時重復率比較高。

        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是我國文化、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根據經濟發達程度與媒體發達程度緊密相關的媒介生態原理,上述三大城市少兒科普電視節目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國少兒科普電視節目發展的現狀。因此,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知道,我國少兒科普電視欄目總量少,占少兒類節目的總比非常小。

        二、少兒科普節目形態創新性差,缺乏特色

        我國原創的少兒科普節目的形態比較老化,缺乏創新性,也沒有特色。以央視少兒頻道播出時長為25分鐘/期的科普青少兒欄目《芝麻開門》為例。

        《芝麻開門》是針對7-14歲青少年推出的一檔科普節目,隸屬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制作中心,全年播出的節目分日常節目和特別節目兩大類。日常節目每期25分鐘,全年共104期,每周一至周五17:30首播,9:30、13:00重播。特別節目的時長根據節目具體內容和形式來定,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特別編排時段播出,集中在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等假期。

        在節目形態上,《芝麻開門》采取的是真人主持+智力挑戰+微型情景劇的節目形態。這種節目形態事實上已經非常老化。首先用真人主持回答同學們各種古怪問題,與我們傳統的學校上課模式類似,盡管互動性會比學校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強,也弱化了“填鴨式”灌輸的意味,但他并沒有從根本上脫出這種模式。主持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學校老師的化身。其次,智力競賽式的挑戰模式,盡管能夠激發好勝心強的青少年的挑戰欲望,但這種模式卻泛濫在各類的節目中,甚至包括一些成人類的競技節目中,并無創新之處。微型情景劇的模式,雖然將科學知識融入故事中,以系列故事的形式推出,但卻缺少了互動性,依然是“強喂式”的科普,而不是引領青少年自己動手探索世界奧妙的快樂科普。

        同樣的競技節目形態也出現在央視少兒頻道另一檔大型青少年科普節目《異想天開》中。盡管《異想天開》標榜自己是檔科普節目,但在其推出的《我是發明家》節目中,在宣傳中的表述卻是“一檔具有獨特品質的大眾娛樂性節目”、“發明競賽類真人秀節目”。《我是發明家》由中央電視臺、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發明協會聯合推出。在這檔節目中,糅進了當下最時髦的真人秀、全民海選、晉級等等元素,但事實上,科普已經成為配菜,熱鬧、娛樂才是主角。如此本末顛倒,讓人嘆為觀止。

        在青少兒科普節目形態創新方面,國外顯然走在了前面。日本TBS電視臺播放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飛翔吧!科學君》,在電視節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對應的動作游戲《飛翔吧!科學君 地球大探險!挑戰神秘的稀有生物》。讓少兒通過游戲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生物的奧秘,科普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少兒心。這種電視節目與游戲聯動的模式,目前在我國少兒電視節目中筆者還未發現。

        而美國芝麻街工作室繼享譽世界的少兒科普類節目《芝麻街》之后,又推出少兒科普節目《大鳥看世界》,并于今年3月通過上海廣播電視臺哈哈少兒頻道播出。《大鳥看世界》面向3-7歲的兒童,每集11分鐘。這部兒童科普系列片,每一集的展開都圍繞著一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角色在對周圍世界的觀察過程中產生的。這種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科普知識,不僅拓展了孩子們的科學視野,還會鼓勵兒童自己動手參與探究和學習,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主題集中、短小精悍、貼近生活、個性鮮明的節目特色,由于符合目標年齡段受眾的收視特征,因此備受兒童觀眾歡迎。

        三、少兒科普節目創作力不足,無法滿足需求

        從上面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8大青少兒頻道播出的少兒科普類節目狀況來看,我國在少兒科普節目上的創作力非常不足。雖然從數量來看,12檔節目中,電視臺原創的占到一半強(7個),但是,單央視少兒頻道就占據了4個,北京地區占到6個,剩下1個在廣州,而且還是新創辦的,因為《科學樂園》今年3月份才在廣東電視臺嘉佳卡通頻道開播。泱泱中國,約4億青少年兒童,在國家極力倡導“科教興國”戰略的大環境背景下,少兒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創作播出狀況卻是如此不堪。甚至在2007年-2010年由國家廣電總局評選出來的全國優秀少兒電視節目中,也鮮見少兒科普類節目入選(央視少兒頻道的《異想天開》是唯一一檔在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獲得一等獎的少兒科普類電視欄目)。

        目前,在我國少兒頻道播出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來源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電視臺制作;一類是引進國外的;一類是由節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目前,以電視臺自己制播出為主,比如央視少兒頻道的《異想天開》、《芝麻開門》、《科學泡泡》等。但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電視臺與有關科技部門合作的節目制作模式。比如中央電視臺與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發明協會聯合推出的《異想天開之我是發明家》;廣東電視臺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普信息中心打造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欄目《科學樂園》等。這種模式集合了電視與科技的優勢力量,值得探索和鼓勵。

        除了電視臺原創,市場上的節目制作公司在少兒科普電視節目創作力嚴重不足,原因多樣,但資金、市場、創作人才等是制約其關鍵所在。因為科普節目與娛樂類節目相比,不僅制作難度大,創作要求高,收視率方面也明顯難敵娛樂類節目,很難吸引到廣告商的青睞。費心費力卻很難輕易見效果,使市場對少兒科普電視節目創作動力不足。

        在國家“制播分離”的電視發展大方針下,要改變少兒科普電視節目目前的疲弱狀態,針對少兒科普電視節目這種獨特的節目類型,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對少兒科普電視節目創作予以傾斜和支持,對一些大型的、富有重要意義的少兒科普電視節目項目,應該予以一定的資金扶持。

        第4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對科普類讀物比較排斥,覺得這類書不好玩、很難讀。作為科學課教師,理應正視小學生所面臨的科學知識類閱讀難題,充分利用科學課堂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

        精心選擇閱讀素材

        科學知識類閱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選擇并建立一批豐富的閱讀素材庫。而今,隨著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學校都有著比較豐富的科學類藏書;在書店里,針對小學生的各類科普讀物也是卷軼浩繁;網絡上,各類科普資料更是無所不包。面對如此多的閱讀素材,如何選擇最切合小學生實際的、最被他們所接受的內容成為教師開展閱讀指導的前提。

        以課堂教材為中心 把《科學》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較,就會發現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片、趣味性文字,可讀性非常強,表面上看起來教材比較簡單,但是在貌似簡單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學生理解領悟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科學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堂教材,引領學生閱讀、討論,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青島版《科學》教材中,閱讀材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知識補充型,如三年級下冊《骨骼》中“怎樣補鈣才科學”、五年級上冊《地震》中“避震小常識”等。二是課外拓展型,如五年級上冊《地表的變化》中“京杭大運河”、六年級下冊《開發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維啟發型,如五年級上冊《誰能傳播聲音》中“聲音的波浪”、六年級下冊《電腦與網絡》中“因特網”等。對于這些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或課下自行閱讀。

        以課外閱讀為延伸 在做好教材閱讀的基礎上,圍繞課堂知識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閱讀,不斷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習完青島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密切聯系的生物界》,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澳大利亞為什么要進口屎殼郎》(選自《小學生無敵百科通》)和《釘在樹上的繭,生與死的斗爭》(選自“果殼網”)兩篇科普短文。學習完四年級下冊《熱脹冷縮》,讓學生閱讀《生活中的智慧:熱脹冷縮》(選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報》)。通過課后閱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學,實現了課堂和生活的緊密結合,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以相關書目為拓展 科學專職教師執教的平行班級較多,教師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適合的書單。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科學》教材涉及的總體內容,按照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科學與技術等七個大類進行書目的精選。選書時,要遵循以下幾點:一是圖文并茂。書籍的視覺美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假若翻開書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紹,對于這些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順利閱讀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一定要挑選插圖精心設計過的書籍。二是淺顯易懂。小學生的背景知識較單薄,所以教師推薦讀的書內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利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趣味性強。常見的一些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其實不怎么受學生的喜歡,因為缺少趣味性。近年來,以德國少年兒童百科知識叢書《什么是什么》為代表的一批國外優秀科普讀物,以新穎活潑、好玩易懂的形式,帶領小學生進入浩瀚的科學領域,暢游在地球科學、生物科學、太空科學、氣象學、古生物學等學科中,都深受學生的喜愛。

        大力營造科學閱讀氛圍

        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是小學生心智成長的重要特征,科學課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特征,以教學課堂為中心,大力營造科學閱讀氛圍,不斷激發學生進行科學閱讀的興趣。

        教師帶頭閱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故而有“什么樣的老師帶出什么樣的學生”的說法。就科學閱讀來講,教師首先要成為科學閱讀的忠實踐行者,通過閱讀盡快熟悉和掌握相關的科學故事、科學原理、科學方法、科學事件等,并與教材知識融會貫通。然后,以科學課堂為載體,把科學故事、科學原理、科學方法、科學事件等知識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也產生自覺閱讀的需要。科學課教師要用自身淵博的知識來讓學生佩服,并不斷鼓勵學生進行閱讀。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慢慢培養學生的科學閱讀習慣。

        舉辦讀書活動 以班級為基地,舉辦“科普圖書漂流活動”。由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課外科普圖書拿出來,和同班同學進行互相借閱,建立班級科普圖書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圖書館借書、到書店買書,帶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科學閱讀,讓他們感受科學閱讀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臺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們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經常是虎頭蛇尾。這就需要科學課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來調動學生科學閱讀的意愿。比如,利用課堂舉辦科技新聞、科學故事演講比賽、科普知識競賽、評選閱讀之星等活動,讓學生感受科學閱讀成果帶來的喜悅,使每一名學生都被科學閱讀氛圍所浸染。科技新聞會可以每周舉行一次,時間放在上課前十分鐘,主要由學生講述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興趣的科技新聞,讓學生在相互分享中強化科學興趣和科學意識;科學故事演講比賽可以每一個學期舉辦一次,有學生收集與教材相關科學家的故事,向科學家學習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識競賽可以每一個學年舉行一次,通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來做題,檢驗其科學閱讀的成效,選拔一批有潛力的苗子參加上級的比賽;評選閱讀之星是對科學閱讀的綜合性獎勵,每學期評選一次。

        有效引導課外科學閱讀

        單靠每周兩節課的科學學習,學生學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領學生進行課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閱讀,擴大知識面,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創造性閱讀 創造性閱讀首先要求學生對閱讀內容展開想象。如三年級下冊《燈泡亮了》一課,一開始就提到手電筒能夠發光,那么手電筒為何能發光呢?教師由此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沒有電池能否發光”“沒有導線能否發光”。二是要求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如教學五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一課,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懂得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后,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在微風中,國旗飄揚為什么沒有聲音?”教師立即用音叉實驗解決了疑問。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相關材料,尋求正確答案。例如,六年級下冊《通電的線圈》中結合教材中的設問:“電可以產生磁,磁能不能產生電呢?”讓大家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又擴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

        第5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兩三歲時,媽媽就開始給我講故事,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

        等。每晚睡覺時,我總纏著媽媽給我講故事,一定要聽兩三個故事才肯入睡,而且百聽不厭。那故事至今還令我難以忘懷。

        從一年級起,老師教會了我怎樣讀拼音。媽媽還為我買來了帶有拼音的書籍,讓我可以借助拼音讀書看書。這不僅使我的拼音大有長進,并把基礎知識學得牢,扎得實。而且開闊了我的眼界。

        隨著年級的增長,我掌握的漢字越來越多。這使我的閱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一個拼音一個拼音地去念了,可以直接讀書,閱讀課外書籍。

        直到現在,我的漢字已經積累很多了,可以看一些比較厚的書了。現在我的書架上都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書,有科普知識的,有漫畫的,有文學的、也有海洋生物的……足有100多本,可謂是樣樣俱全。我每天都興致勃勃地翻閱著,我還有個小秘密:我總把平時的零花錢攢著,去買更多的我喜歡的課外書來讀!

        第6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關鍵詞 網絡 生物課外活動

        網絡的信息傳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圍廣,雙向交互作用性強,它在時間、地域、學習的內容、師生的交流方式、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上都是開放性的。利用網絡來開展生物課外活動,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網絡下生物課外活動的內容

        1.1 宣傳生物科普知識 以往,我們用來進行生物科普知識宣傳的黑板報和宣傳欄所承載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時,它們也只能是利用簡單的圖片、文字來達到宣傳目的,其效果也不夠顯著。但利用校園電視網和校園局域網來進行宣傳,則將使內容更充實、形式更多樣。這樣,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4月至5月的“愛鳥周”,我們大力進行了愛鳥、護鳥的宣傳活動。在宣傳欄進行了“愛鳥周”的介紹之后,我們充分利用每天學校電視臺演播時間,播放了像《朱 》、《白鷴》、《丹頂鶴》等有關珍貴鳥類的紀錄片。同時,還在局域網上了配以精彩動畫、漂亮圖文、悅耳聲音的網頁《鳥類——我們De朋友》,從鳥類與人類的關系(鳥類對森林、農業蟲害的防治、鳥類對鼠類的捕食作用、鳥類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威脅鳥類生存的主要因素、鳥類的保護等幾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每個學生在課外隨時都可以通過電子閱覽室或教室的終端進行瀏覽。對這一切,他們無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剝奪動物生命的權利,而要學會與動物和平共存”,培養了他們的生態道德。

        1.2開展電子問卷調查 利用校園局域網開展電子問卷調查,在調查的廣泛性和統計的及時性上,取得的效果大大優于傳統的問卷調查。

        例如:在校園電視網上播出了關于“克隆”的系列紀錄片、科幻片之后,我們做了一個網上調查:沒有被調查過的同學在登錄后都會被要求填寫一份關于“克隆”的調查問卷。學生通過鼠標的點擊進行選擇,提交后計算機就會立即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教師可以迅速、全面地獲得充實而詳盡的第一手資料。

        1.3 組織專題知識討論 網絡在時間、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開放性。在網上進行專題知識的討論,能更好地擴大參與面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鑒別能力。

        我們在完成了關于“克隆”系列片的播出和關于“克隆”的生物調查后,在校園BBS上設立了一個專門討論組,討論的主題是《“克隆人”將帶來?》。很多同學在網上自由地發表了言論,有的持肯定意見,有的持謹慎態度,有的對其他同學的看法表示贊賞,有的又提出質疑……參與積極,爭論熱烈。在討論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又組織了大型的專題講座《克隆與社會》。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們對有關遺傳和變異的課堂知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4 展示學生科技成果 組織生物科技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促進課堂教學,提高生物教學質量。而科技成果的展示,將使學生獲得一種榮譽感,從而得到極大的鼓勵,也將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生物科技活動中來。在網上展示學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決展示場地、作品保管等問題,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和研討。

        例如:我們組織進行了“押花貼畫”比賽之后,將各個班的優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說明,在網上。這樣,既保證了優秀作品不受損壞,又增強了展示效果,還吸引了更多的同學來參觀。又如:我們在組織了名為《生態校園之我見》的小論文比賽之后,開設了一個名為《生態校園》的網站,發表了許多優秀小論文,并歡迎繼續投稿到我們設立的校園信箱和E-mail上,更多的學生甚至外校學生也投來了稿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辯能力,又使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的課堂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還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

        1.5 設立青春心理信箱 身高、體重的迅速增長,第二性征的出現,給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帶來了煩惱和困惑;對他們心理問題的解答,也是生物教師工作的一部分。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得到老師的幫助,我們在校園網上設立了“青春心理信箱”。凡是需要幫助的同學都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寫到信箱,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用密碼打開信箱,了解學生需要后,根據不同要求,采取合適方式進行心理指導,或面談,或回信……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2 網絡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的注意點

        2.1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讓大部分學生瀏覽我們的生物網頁的同時,也要讓對生物、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同學參與到我們的網頁制作中來:讓他們去查找資料、制作軟件、維護網站,讓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網站。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品質、協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了一批生物和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2.2 不能替代實踐活動 生物是一門重視實踐和創造的學科,生物課外活動更應重視實踐。在實際活動中,無論是采集標本或栽培、養殖生物,都需要仔細觀察、分析各種生物現象,并參閱大量資料,去說明和解決一些問題,促進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這是網絡不能替代的,所以不能因為網絡的使用而削弱甚至替代了實踐活動。

        參考書目

        第7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關鍵詞】外來員工子女 科技教育 均衡發展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視,廣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有了提高。但是,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由于辦學條件和師資薄弱,學校的管理者對科技教育的不重視,呈現“三無”狀況(無專職科技教師、無固定科技課程、無科技教育經費保障),民辦學校科技教育水平相當落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與公辦學校學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據廈門市有關部門了解,廈門市歷屆科技創新大賽,民辦學校均出現無人問津的尷尬狀況。可以說科技教育在民辦學校和城市公辦學校之間構筑了一道需要很長時間追趕的數字鴻溝!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讓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能和公辦學校的孩子一樣,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線上,福建省廈門市云頂學校(原廈門市外來員工子弟學校)在科技教育上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具體做法

        云頂學校是一所由市關工委、市外來員工教育事業促進會創辦,非營利的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市關工委(促進會)和學校歷任領導都非常重視學校的科技教育,在市科協、市老科協的支持下,學校建起了戴爾學習中心、戴爾機器人活動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閱覽室。近兩年來,學校依托這些科技設備及活動場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學校科技教育朝著良好發展方向發展。

        1.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上好每一堂課是學校各種教育最基本的途徑,科技教育同樣離不開這一基本途徑。學校高度重視科學、信息課教學,在師資緊缺的情況下,仍然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這兩門課。學校把科學課與實驗、科技小論文、小發明、小課題研究等相結合,信息課與編程、設計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確保課堂知識的有效延伸,鞏固課堂學習成效,拓展課外實踐能力,學校創造條件,安排科技教師專門進行課外輔導。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戴爾學習中心學習編程和設計、到機器人活動室組裝及調試機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積木、到科技閱覽室學習科普知識等。機器人教育是學校起點較早的項目,目前,學校擁有戴爾公司贈送的25套樂高9797機器人和8箱9648配件設備,為機器人教育提供了條件。為擴大受教育面,科技組教師把機器人教育引入課堂,通過校本課程時間進行機器人訓練;同時開辟第二課堂,在中午和傍晚時間增設兩節興趣課,學生以自愿參加為原則。截至2012年9月,學校有近300名學生參加了機器人學習和訓練。課內知識課外鞏固,課外實踐課內消化。課內外有效結合,推動了學校科技教育向前發展。

        2.校內與校外相結合

        (1)校內資源。學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教師力量,同時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采取走出去、帶回來的辦法,進行校內外資源整合。近兩年來,學校先后派了四位教師到上海、蘇州等地學習FLL機器人比賽程序設計;2012年暑假,又組織了六名科技教師參加由廈門市老科協舉辦的民辦學校科技輔導員培訓班學習。通過到外地學校學習和參加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科技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目前,學校擁有機器人專職教練2名、科幻畫指導教師2名、課題指導教師1名、科技小制作指導教師1名,科技教師配備基本齊全。

        (2)校外資源。① 廈門市老科協擁有一大批老專家、老科技工作者,他們非常熱心到學校開展科技輔導,針對學校FLL機器人訓練、課題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專家進行指導。例如廈門大學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物理系、生物科學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廈門疾病控制中心張群主任來校指導訓練,市老科協科普工作委員會高級工程師葉青老師多次參與了學校多項課題的指導工作。② 市關工委老領導擁有崇高的威望,有豐富的社會資源。他們關心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特別是熱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系,為學校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便利。如2010年4月,學校科技課題小組深入殿前路口,對這一帶交通擁堵狀況進行了調查,搜集了高峰時間車流量情況,走訪了摩的司機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課題組深入中鋪臺灣水果集散中心調查,了解臺灣水果銷售集和散存在的問題。2011年4月,課題組深入廈門登特口腔醫院,了解兒童齲齒的有關問題。2011年5月,課題組到廈門科宏眼科醫院,了解青少年近視的有關知識。這些課題調查和研究的順利進行都得益于市關工委老領導、老同志的關心和協助,得益于市關工委豐富的社會資源。

        通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推動了學校科技活動的開展。

        3.活動與競賽相結合

        學校科技教育已經成為了一項常規的學科活動。每年12月,學校都要舉行隆重的科技節。各個科技興趣小組的學生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絕活展現出來,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學校在開展好校內科技活動的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活動。廈門市少兒圖書館非常關心學校學生的計算機學習,從2003年暑假開始,少兒圖書館都為學校一些計算機愛好者舉辦計算機培訓。截止2012年暑假,已有200位小學生參加了計算機培訓。一些參加培訓的學生在word運用、電子板報設計、網頁制作方面都顯示了較強的本領。2012年7月,市老科協、市科技館與學校共同舉辦了首屆“農民工子女機器人夏令營活動”。包括學校在內的20名農民工子女參加了此次夏令營。

        在競賽方面,學校在校內搭建平臺,創設競賽舞臺,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國家、省、市相關部門及社會團體組織的競賽,活動與競賽相結合,使學校科技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三、活動成果

        1.比賽成績突出

        市外來員工子弟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經開始顯現,以近兩年為例,學校參加全國以及市級比賽均獲得了好成績。

        2.學科學的氛圍濃厚

        外來員工子弟學校開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在幾次重大的比賽中學生都能載譽而歸,給全校師生以極大的鼓舞。學習科學、尊重科學、使用科學的氛圍在學校蔚然成風。課堂上,做做小實驗、搞搞小發明;課間里,玩玩紙飛機、做做小風箏;放學后,做做小調查、翻翻科技書……學生的科技意識增強了,科學興趣更濃厚了,動手實踐機會多了,“為什么”的疑問增多了。

        3.社會影響力增強

        (1)媒體的關注。學校實施科技教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舉措,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引起了廣大社會媒體的關注。《 海峽導報 》《 廈門晚報 》先后報道了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的情況。2012年暑假,在四川省成都市比賽期間,《 光明日報 》記者報道了學校參賽情況。新聞媒體的報道,使學校科技教育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和重視。廈門市關工委還特別向市領導匯報了學校在活動中取得的優異成績。

        (2)社會的關心。2010年10月,由廈門市關工委牽頭,與廈門市文明辦、廈門市科協和廈門市老科協四家單位在學校聯合創辦了“信息技術科普教育實踐基地”,擬以基地為載體,推動全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科普知識活動的開展。接著,2010年12月,市關工委和市科協斥資6萬多元人民幣在學校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青少年科普基地。至此,學校擁有了戴爾學習中心、戴爾機器人活動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閱覽室等科普活動基地。

        2010年10月,在廈門市關愛聯盟大會上,學校參加比賽的兩個團隊共8名學生每人獲得了500元的獎金。2012年9月26日,廈門國貿集團得知學校學生參加FLL機器人比賽再獲佳績,特地來學校為10名參賽學生及10名優秀學生每人頒發了500元的獎勵金。

        (3)領導的關懷。2011年5月26日,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協鄭義正會長一行在廈門市調研期間,來到學校參觀科普基地,聽完學校領導關于開展科技教育情況的匯報后說:“你們在辦學條件這么簡陋的情況下,還那么重視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而且成果那么豐碩,非常了不起呀!你們的經驗值得向其他民辦學校推廣。”

        (4)家長的支持。學校開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風順,起初來自家長的阻力相當大,一部分家長科技意識淡薄,只關心孩子的語文、數學、英語成績,對于文體及科技活動卻漠不關心,甚至剝奪孩子參加這類活動的機會。針對這種情況,科技教師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長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通過比賽成績來感染家長,轉變家長的觀念。從2010年至今,學校共組織學生參加了三次大賽,均取得了好成績,給家長極大的安慰和鼓舞,特別是廈門市關愛聯盟、廈門國貿集團給予參賽學生豐厚獎勵之后,家長更是為之振奮!現在,家長十分樂意支持孩子參加諸如機器人訓練、科技小課題研究、科技小發明和小制作等活動。2012年4月份,外出作課題調查時,一些孩子的家長義務開車接送。2012年8月,學生從成都比賽歸來,不少家長組成了陣容龐大的親友團,在機場等候。家長們從原先的反對到現在義務幫忙,不僅是想法的改變,更是觀念的轉變。家長的這種轉變增強了學校科技教育的決心和力度。

        四、實踐啟示

        廈門市云頂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生源素質偏低,在辦學條件這么困難的情況下,學校依然堅持走科技興校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們的實踐和探索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觀念才是落后的根源!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科技知識和能力整體落后,歸根到底是農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線低,并非先天的科學素養不如公辦學校的孩子。隨著公辦民辦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科學素養一定會得到提升。

        教育行政部門在推動中小學科技教育時,千萬別忽視了民工子女。要對農民工子女開展科技教育給予物質和人力、政策的支持,實現科技教育的均衡發展。

        第8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關鍵詞:娛教;科學傳播;科普游戲;“PM2.5”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1

        目前,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傳播平臺在全球范圍內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學習。而反觀我國城鄉、地區間公眾科學教育,在區域性及程度上都發展得極不平衡。如何正視這一現實,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多視角(從各傳播主體著想)、多渠道(運用多種傳媒手段)、全方位(從學校的科學教育到社會科普場所)地籌劃我國的科學傳播事業,讓普通民眾也能暢享信息化技術帶來的科學紅利,成為我國科普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討并且解決的問題。而在信息化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普游戲,因其直面學習者的生活體驗和樂趣,有效地克服了時空、地域限制,受眾群體廣,且傳播方便迅捷、成本低廉,勢必將逐漸成為科學傳播的一種必要手段和形式。因此,本課題采用Flash軟件,運用AS編程語言,設計了一款既可以在互聯網也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以“塵埃(PM2.5)入侵”為主題的科普游戲。即采用互動性強的游戲方式,通過擬人化的故事劇情的牽引,使學習者融入到一個虛擬空間,進行角色扮演、親身體驗,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探究興趣,以達到向公眾傳播普及有關“PM2.5”的科學知識的目的。

        1科學傳播過程中娛教理念的引入

        什么是娛教?由于這是一個新生事物,關于“娛教”的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國外,一般用“Edutainment”來表示。“Edutainment”是由英文“education”和“entertainment”兩個單詞組合而成。英國媒介教育專家大衛?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認為“Edutainment,是一種混合式的,緊緊依靠視覺化的學習材料,以某種敘述或類似游戲的較少說教的方式展開的學習類型”。該定義把Edutainment看成是一種學習類型,強調了對視覺材料的依賴、具體的形式是敘事、區別于說教方式的游戲化學習的特點。這種學習類型的目的在于通過調動情緒來吸引和保持學習者的注意力,這主要是通過充滿豐富多彩的電腦動態圖像來完成的。一些以大衛?帕金翰為代表的歐美日學者還認為Edutainment包含了交互式教學法的理念,其核心是建立在“學習本來就是有趣的”觀念基礎之上。在國內,為簡潔起見,有些學者認為不妨把教育與娛樂的結合稱為娛教。如果單從教育與娛樂的結合來看,“Edutainment”與漢語中的“寓教于樂”倒是相互映照。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的“寓教于樂”原則。在孔子看來,“樂”應是學習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實現學習目的的最佳境界。

        由此可見,無論今人古人,還是東方人西方人,均認為施教者在進行信息傳播過程中,都應該重點考量其傳播內容是否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讓其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這也正是“娛教”最基本的思想,即在于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潮流,承認并尊重學習者當前的生活價值,其理想目標是將生活的體驗與樂趣變為學習的目的與手段。

        當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科學傳播的方式很多,如報紙、電視、科普圖書、科技場館、科普網站等,這些傳播方式都有其特點和傳播優勢,都對提高我國民眾的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我國科學傳播的整體效果卻并不太理想,民眾的科學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而筆者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時,一些傳播者忽略受眾興趣所在,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實上,人們接觸科學傳播媒介、了解科學信息,通常有六種目的:“t望”環境是第一動機,許多人讀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知道世界上科技取得了什么重大發現,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某些科學信息、科學方法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Q定”,獲得參考意見;第三,使用媒介、獲取信息能找到人際交流共同的話題,以便“討論”;第四,媒介讓其使用者有“身臨其境”感覺,可以透過媒介到他們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眾希望從科學媒介中,為他們已做的決定尋求“認可”,對與自己觀點相同、興趣一致的科學或學術信息特別注意。第六,有些受眾通常使用媒介只是為了“松弛”和“娛樂”。總之,科學媒介功能與受眾興趣一致時,傳播效果最佳。由此可見,在科學傳播中引入娛教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體現娛教理念的科學傳播方式很多。可以說,只要是在傳播過程中,任何積極健康的,能使受眾體驗到樂趣的,促進學習目的與手段相融合的工具和技術,都是“娛教”理念在實際當中的運用。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網絡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娛樂產業爆發式發展,其受眾群體廣,參與度高。在進行科學傳播時,采納網絡游戲技術,成為前景廣闊,實現娛教的一種操作性強的新興途徑。

        2我國科普游戲發展簡況

        當前,網絡游戲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在經歷了20世紀末的初期形成期階段,以及21世紀初的快速發展,現在中國網絡游戲產業處在成長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階段。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91億,占整體網民的55.1%。而隨著3G、4G技術應用的日益普及,移動終端性能和使用率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三網融合戰略的深入實施,網游產業將獲得更為便捷高效的技術支撐,未來將有更多人走向網絡。

        然而,作為網絡游戲的一大分支――科普游戲的發展卻相對滯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門戶網站、專門的動漫網站及科普網站中有科普動漫頻道的少之又少,如中國數字科技館等進行科普傳播的專門網站的點擊率又相對較低。而能夠在移動互聯網端運行的科普游戲更是鳳毛麟角。這與我國網游產業整體的高速發展顯然極其不匹配。事實上,一方面科普游戲區別于一般的網絡游戲,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教育性,滿足社會公眾教育需求,更加容易為家長和老師所接受;另一方面,科普游戲區別于傳統的科普形式,主要以網絡游戲為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所以對于青少年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娛樂過程中可以實現潛移默化發揮科普的功能。基于以上兩點,科普游戲理應并且也能夠在科學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科普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在科普游戲的設計與推廣上,作出自己的探尋和努力。

        3“塵埃(PM2.5)入侵”科普游戲的設計

        Y合娛教技術設計理念,本課題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針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以“塵埃(PM2.5)入侵”為主題的科普游戲。這款游戲通過擬人化的劇情牽引,使學習者融入到一個虛擬空間,進行親身體驗。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探究興趣,以達到向公眾普及“PM2.5”相關科學知識的目的。

        3.1游戲的創作背景和主題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大中型城市頻發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顆粒物“PM2.5”是構成霾的主要成分,是導致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對人體傷害最大。公眾迫切需要了解“PM2.5”產生及其危害與預防的相關知識。“塵埃(PM2.5)入侵”正是以此作為創作背景,采用逆向思維,虛構了一個二維世界。在這個二維世界里,因為人類的貪婪,各種工廠林立,環境污染極其嚴重,從污染中誕生的“PM大軍”逐步發展壯大,決定入侵人類。作為大軍中的一員,玩家扮演的“PM2.5”將從空中降落,向人類發動空襲。急速下降的“PM2.5”在躲過樹葉、水滴的吸附和凈化后,進入人類小女孩的鼻腔,入侵人類的呼吸系統,進而打敗白細胞和巨噬細胞,使人類患上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最終危及人類生命。

        “塵埃(PM2.5)入侵”游戲的主題是使玩家在逆向角色扮演中,進行深刻反思,逐步認識到治理霧霾,關鍵就是要解決“PM2.5”,而掃除“PM2.5”,就必須凈化空氣,消除污染,只有這樣才能捍衛人類健康。該款游戲每一步都自然融入了“PM2.5”的相關知識,使玩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就像在一步步親手毀滅自己的健康一樣,獲得極大的心靈震顫,進而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讓玩家切身體會到行動起來治理環境的重要性。

        3.2游戲角色與情節的設計

        “塵埃(PM2.5)入侵”的角色設計主要包括主角角色(玩家)設計和NPC(非玩家控制角色)設計。主角“PM2.5”設計圖如圖1所示。在情節上,“PM2.5”被設定為“PM大軍”中的新兵,它體態嬌小,很容易就能進入人類呼吸道很深的地方。NPC角色設計:首先登場的NPC就是“PM5”了,在游戲中它由人工智能控制,為游戲中的玩家角色提供各種服務,主要用于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與“PM2.5”對戰的則是“白細胞”(設計圖如圖2所示),它是“人體健康的衛士”,但往往處于沉睡狀態。所以,最后的決戰是由“巨噬細胞”(設計圖如圖3所示)來完成的。

        3.3游戲場景與任務設計

        “塵埃‘PM2.5’入侵”依據人體呼吸系統剖面圖(見圖4),一共設計了4道關卡。關卡1:漂浮著樹葉、水滴的高空。“PM2.5”從高空下落,躲避過樹葉、水滴后,進入人類小女孩的鼻腔(見圖5)。在進入下個關卡前,主要以地圖加載文字的形式穿小科普(見圖6)。關卡2:人類鼻腔。“PM2.5”受到“鼻毛”和“鼻涕”的阻攔(見圖7)。“PM2.5”一邊躲避,一邊收集鼻腔中的重金屬原子。撿到這些重金屬后,“PM2.5”生命值HPs+10,可以用于攻擊。關卡3:人體呼吸道(見圖8)。在躲過不斷擺動的上呼吸道纖毛后,“PM2.5”進入下呼吸道。這里有很多處于沉睡中的白細胞,接近它的話,它會醒來并且向“PM2.5”發起攻擊。關卡4:人體肺部。在這里“PM2.5”將遇到肺巨噬細胞。肺巨噬細胞具有很強的吞噬和消化能力。“PM2.5”只有闖過這四道關卡,才能取得勝利。

        3.4游戲中融入的科普知識

        在這款游戲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學到多個學科的知識,但主要還是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例如,整個游戲場景是依據人體呼吸系統剖面構建的,通過“PM2.5”的視角,學習者可以了解到人體呼吸系統的構造及其內環境。而游戲中不同角色的設定,讓學習者很輕松就將“PM2.5”與“PM5”區分開來。雖然,二者同屬可吸入顆粒物(空氣中≤10微米的顆粒物),但是“PM25”比“PM5”體態更小,所以更容易進入人體呼吸道很深的地方,因此是“抗霾”的主要對象。“PM2.5”在游戲過程中收集重金屬的情節設定,則讓學習者了解到“PM2.5”的特性,即易附帶重金屬、微生物,向人類呼吸系統發起攻擊,使人類罹患上呼吸道疾病。“PM25”的闖關過程,則向學習者展現了由鼻毛、鼻涕、上呼吸道纖毛、下呼吸道白細胞以及肺巨噬細胞組成的人體自建“抗霾”防御系統。其中,“人體健康衛士”白細胞的特性是能夠吞噬、消化侵入人體的細菌、病霉或異物,防御疾病,但往往處于沉睡狀態。而作為白細胞分支之一的巨噬細胞,在游戲中其外形跟白細胞設計并不相同,這是因為在醫學界,其在不同組織中名稱不同:在肺里稱“肺巨噬細胞”,在神經系統里稱為“小神經膠質細胞”,在骨里則稱為“破骨細胞”。此外,游戲場景里還隱含了一些環保知識,如樹葉、水滴對PM2.5的吸附、凈化作用等。

        4總結與展望

        一個優秀的科普游戲應該是科學傳播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統一。本課題研究團隊除了在角色、情節和場景設計等方面做到原創外,還采用Cubase軟件作曲編曲,打造原創背景音樂,很好地在學習者視聽上營造出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背景人聲也由團隊成員親自上陣配音完成,提升了本游戲的原創性。在設計“塵埃(PM2.5)入侵”時,考慮到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在設計上考慮既能在電腦端又能在移動終端(安卓系統)上運行,本課題研究團隊采用了體量小又快捷的Flash平臺進行設計。隨著研究進一步深入及相關新技術引進,下一階段,團隊會開發出基于體感交互的3D版同類型科普游戲,升級用戶體驗,加強視覺沖擊力,提升科普知識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史曉雷.當前我國科學傳播中的幾個問題――從“敬畏自然之爭”談起[Z].第十三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首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2006.

        [2]祝智庭,鄧鵬,孫蒞文.娛教技術:教育技術的新領地[J].中國電化教育,2005,(5).

        [3]劉威,惲如偉.Edutainment概念起源和定義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9,(2).

        [4]孫蒞文,鄧鵬,祝智庭.基于娛教技術的體驗學習環境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5,(7).

        [5]王悅.我國科學傳播方式及其效果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6).

        [6]蔡靈,薛勝文,李方庭等.2016-2020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R].北京中宏經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16,(9).

        第9篇:有關生物的科普知識范文

        據“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雞東縣發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現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湯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提醒,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發霉變質的原料,為保證生命安全,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類食品。國家衛健委提示,2010年至今,全國已發生此類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近年來各地食物中毒事件頻發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隨便一搜“食物中毒”,網頁上就會跳出來許多的各種駭人聽聞的事件。基層認為當前各地食物中毒事件背后存在以下三方面安全隱患:

        一是自制發酵食物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據北晚新視覺網10月21日消息,迄今為止,我國發生的椰毒假單胞菌中毒,均為家庭自制發酵食品或個體木耳、銀耳栽培戶自食變質鮮木耳、銀耳所致,尚未發現因食用工業化生產的發酵食品或市場流通的干銀耳和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此外自釀葡萄酒也可能會產生甲醇,導致中毒。據大河網1月18日消息,1月5日,在周口一個縣城里,王花(化名)和幾個朋友湊在一起聚餐,6人飲用了自釀的葡萄酒。聚餐后,包括王花在內的飲用過自釀葡萄酒的6人先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嘔吐,伴隨渾身發冷等不適反應。

        二是散裝食物經濟實惠但存在安全隱患。長期以來,散裝食品以其價格低廉,購買數量隨意等便利優勢頗受消費者的喜愛。這種便利靈活的銷售模式有其不少優勢,但因其特有的銷售模式,很容易在運節中受到二次污染,尤其是在銷售過程中。銷售者與裸露食品接觸、裸露食品與空氣直蔽護措施不到位,則大大增加了被微生物和病毒等污染的風險。據騰訊網9月1日消息,屯昌縣疾控中心依照程序開展流行病學調查,7名患者當天17時至18時均于屯昌小學前后門附近購買并食用過戴恩宏壽司攤制作銷售的壽司,于19時30分至21時40分陸續發病,結論為“可判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事件”。

        三是食物在冰箱中存放時間越長隱患越大。很多老百姓都認為低溫儲存就是安全的,實際上這是個誤區,此次雞西事件中所食食物在冰箱中存儲了一年以上,就是一個極大的安全隱患。長期存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容易滋生嗜冷菌。比如,有些微生物可以在冷藏區的低溫條件下生長;放在冷凍區的肉類經過反復凍、融,細菌會不斷繁殖。另外,很多人都沒有將食品生熟分離存放的習慣,容易引發食品安全事件。

        針對近期各地食物中毒事件頻發,為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發生,基層建議:一是通過各種渠道開展食品安全宣教工作,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和食品安全意識;比如在人口較密集的大型超市等食品購買場所,設置食品安全宣傳欄、發放小冊子、利用超市廣播以及小型實物宣傳展覽等多種形式。二是媒體傳播借助特有的宣傳和披露方式,對有關食品安全的生產經營、銷售等事實情況進行實時監督、披露,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絡等積極向大眾傳播有關的食品安全和維權知識,深化市民認識。三是加強宣傳辨別安全食品的技能、食品營養、食品衛生等科普知識,增強消費者購買食品時關注食品安全標識以及相關檢驗證明的意識,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對安全食品的辨別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最新国产自在自 | 伊人婷婷涩六月丁香七月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视频首页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自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