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心理健康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首先要明確活動課的設計目標
高中階段的學生課業壓力較大,而且面對著升學壓力,不管是家庭或者學校老師對于學生成績的關注都比較大。而高中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未成熟階段,他們的心理還未發育成熟,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夠及時排解就會產生心理疾病甚至出現一些偏激行為。因此作為教師,就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明確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學目標。通過組織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積極的心態,并且讓學生主動配合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活動課的教學內容要多樣化
每個學生面臨的壓力情況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出現的心理問題也不一樣。如果老師使用同樣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往往無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設計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情感需求來設計多元化、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最終實現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更好的解決它。
(三)遵循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的原則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積極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其中的一項就是積極的社會環境。所以教師有必要營造出積極的氛圍,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有利于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之類的問題,然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發言的機會,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的鼓勵,最后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和反饋。其次教師要選擇積極向上的教學內容。積極心理學取向就是要求選擇積極的教學內容、材料、教學案例等,教學內容務必要積極向上,避免出現反面案例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行為的時候,也最好不要出現“不要讓學生做什么”這種類似的觀點,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如何做、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的思路和方法來教育學生。第三個原則就是教師要教育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所以在設計心理活動課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認真的思考想要學生培養出哪一種或者哪幾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要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導培養學生。第四個原則就是要求教師要觸發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因為積極心理體驗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教師要觸發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培養積極的心理特質。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體會情緒放松、快樂合作、順利完成任務、體會愛和幸福等的方式來讓學生體會積極的心理體驗。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實施分析
(一)課前導入心理健康相關話題
在課前做好心理健康相關的導入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進入狀態,從而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向學生傳達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視頻、文字或者圖片,也可以通過某個相關話題來進行引入,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等等,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意義。另外還可以通過活動來進行引入,不過需要注意引入的活動需要和當前課堂講述的主體相關,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快速的進入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學習之中。
(二)通過創建積極健康的情境讓學生感知
教學中引入生活相關的情境會更容易讓學生感知到積極的心理帶來的影響,從而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關于創設的情境可以是學生當下面臨的真實場景,也可以是虛擬的、想象出來的場景。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都要和教學的目標相聯系,從而能夠讓學生感知到課堂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更好的養成積極的心態。比如可以創設學生加入某個社團這樣的情境,在社團里,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去完成某一項任務。在這個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組成合作團隊,讓學生親身體驗團隊成員之間合作順利的重要性,體會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能夠讓學生認清自己定位,還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增強班級榮譽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促進學生心理的積極健康。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就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走進學生內心,找到他們的心理問題所在。比如要安撫學生的情緒,那么就要和學生共同來分析這種心態產生根源,讓學生提高分析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所在,從而引導他們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加強引導和點撥工作
在活動的最后階段,教師要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這種引導點撥工作一定要突出強調活動的目標,并且要詳細點名活動的積極經歷、積極心理品質以及積極的體驗等。教師也要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積極感受,讓學生能夠感知到教師的想法,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積極的分享也可以更好的走進學生的內心。另外,要聯系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不斷拓展教學,不斷的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后及時拯救。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得以拉近,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得到加強,這對于學生今后的人際交往也是很好的幫助,有助于學生養成積極的溝通行為習慣,從而更好的排解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教學,心理健康,探索方法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各中小學校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個性良好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
高中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充分發揮人體本身具有的巨大潛能,在重大考試中表現正常甚至超常發揮。為了讓我們的學生不因為心理因素在高中學習中留下遺憾,我們要重視和加強高中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化學課堂心理健康現況
由于初中升至高中后,有的學生沒有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其次在教師教育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失當,造成師生溝通方面的隔閡和障礙,再次高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成熟階段,生理變化引起心理變化,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學習目的不明確,自覺性差、果斷性不穩、堅韌性不夠等。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困難,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學生在心理上主要表現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難于應付挫折。
2.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
在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滲透心理教育為契機,使學生在獲得認知教育的同時,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使兩者得到有機地協調發展。
2.1 構建和諧課堂心理環境,增加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課堂心理環境包括教師教的心理環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境兩部分。融洽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2.1.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熱愛、理解、尊重學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輕松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昵的動作,樂意聽取意見的態度,會使學生備受鼓舞,產生一種幸福友善的情感和愉悅的心理體驗。這些心理體驗在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動機方面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2.1.2 運用幽默的課堂語言。
語言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著獨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緊張的心理,解除被壓抑的情緒,緩解人際關系,擺脫尷尬難堪的困境,減輕焦慮、冰釋誤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比喻、反語、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創造幽默,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健康心理。
2.2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師教學以學生興趣為起點,以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讓學生先把學習體驗成趣味的源泉,而后把課本體驗成知識的源泉。
2.2.1 開課引趣:引言至關重要,教師都要以充分的準備,力求使學生有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引言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最好在課前提前到教室,先與同學溝通,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2.2.2 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個人覺察到的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理困境。學習因這種困境而產生內在的需求。恰當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很好地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
創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很多,如Fe2+與Fe3+轉化,可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經驗(削皮后的蘋果變銹,市售蘋果汁添加維C還原劑)創設;氯氣的性質,可播放新聞圖片(淮安氯氣泄漏事件)創設,等等。
2.3 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健康心理。
2.3.1 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優化學習內容的組織和課堂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求知需求盡可能地匹配,從教學內容上去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產生快樂的情緒,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2.3.2 滿足學生的成功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更多的時候,自信心建立在自身進步得到及時肯定的基礎上。所以滿足學生成功的需求就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自信在關鍵時刻能幫助學生鼓起勇氣,在學習中攻克難題。
2.3.3 滿足學生交往的需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積極交往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效果才會高于個體單獨學習的效果,這是交往的積極結果。但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愛表現,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人際關系處得不好。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合作。
2.3.4 設置學習挫折,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受挫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在平時化學教學中,教師適當給予一些“坎坷”,增加學生對挫折的情感體驗。要幫助學生在冷靜中分析原因,在逆境中奮起,在“坎坷”中逐步提高受挫能力。
2.4 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實施心理素質教育。
2.4.1 利用化學史。
利用化學家在化學發現和發明過程中體現的真、善、美進行教育,不僅能使學生對抽象、枯燥的化學內容增加人性的理解,同時通過化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培養學生求真、崇善、創美的科學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4.2 運用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實事求是和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如鈉與水的反應,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的吸熱反應,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的“滴水生火”、“吹氣生火”實驗。氨氣的噴泉實驗,鋁熱反應實驗等,都是讓學生多年不忘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帶著問題聽課,主動尋找答案,效果很好。
2.4.3 利用考試。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但它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情緒而不能發揮出正常水平,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以正常的良性的心理狀態來對待考試。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學業水平測試和在高考中出色發揮。
參考文獻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策略;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1-0021-03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大多數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1]。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內心活動規律及行為的科學,與研究物的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有很大的不同,與外顯的相對穩定的物性相比,心理活動大多數內隱的,看不見摸不著,而且變化極大[2]。就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學生的性格、行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面對相同的問題時,他的內心活動也可能不同。所以,如果按照以往的,以獲得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來講授心理健康知識,不僅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而失去學習興趣,更糟糕的是可能會束縛學生個性的發展,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如何組織心理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高中心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開放溫馨的課堂氛圍
1.無條件積極接納
在心理咨詢中,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影響咨詢效果的關鍵因素。在心理課堂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成敗的關鍵。心理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根本任務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建立一個積極、接納、無威脅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學生的自我指導。所以教師首先要有“無條件積極接納”的理念,無條件地接納學生的表達,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要想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心理關系,咨詢師對來訪者的關注態度,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無論來訪者所陳述的是對是錯,所表現的情緒是否合理,咨詢師都必須以關注的態度予以接納[3]。在心理課堂中,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無條件地積極關注。課堂中可能總會出現一些“調皮”的學生影響課堂秩序,有的甚至會與你對抗。如果你當眾指責或是呵斥,會讓他們更加反感,有可能愈演愈烈。其實,人的每個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心理秘密,這些學生有的可能是從小缺乏關愛,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所以他總是在課堂上“搞怪”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有的可能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導致情緒失控;有的可能是你所講的內容正好觸碰到了他內心的傷痛……教師需要掌握一些專業技巧去分析判斷。
在一次“與父母溝通”課堂中,平常一直比較安靜的一位男同學表現得異常激動,總是不斷地給我制造麻煩,很敵對。在學生思考問題的空檔我走到他身邊小聲說:“我感覺你今天好像不太開心,可以跟我講講嗎?”他抬頭看了我一眼,不吭聲。我說:“是我講的內容讓你覺得不舒服了?”他的眼淚一下就出來了:“老師,我的父母昨天離婚了。”原來如此,當人遇到重大打擊的時候會本能地否認與逃避,會出現一些反常的情緒與行為。父母離異對于一個高一學生來說是一件重大的壓力事件,課堂上的簡短的幾分鐘可能很難讓他走出傷痛,所以在表達了我對他的理解與接納之后,我跟他約好了下午第四節課的心理咨詢。經過五六次的咨詢之后,他慢慢走出了父母離異的陰影。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心理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也需要掌握共情、支持、面質等一些輔導技術,以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有原則的價值中立
心理課堂中,如果教師做過多的價值判斷,如在問題探討時過多地說“他這樣做不對”“他應該……”會讓很多有不同觀點的學生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就會變得比較沉悶。心理課堂必須以學生的心理體驗與分享為主,教師要多提一些類似于“你有什么感受”“你內心怎么想的”這樣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教還要遵循“非指導性教學”原則,少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詞,多用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的詞[4],通過一些簡短的答話,加以澄清與接納,營造一個溫馨而開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不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在同學的反饋中自己去感悟去成長。
當然,課堂中有的學生可能會表達出錯誤的價值觀,如在講“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問:“怎樣調節負性情緒?”有學生答:“玩電腦游戲。”這個學生的觀點存在明顯的錯誤,如果不進行價值干預的話,勢必會導致他的錯誤行為影響他人的價值判斷。我說:“這樣做好嗎?假設在游戲中你失敗了情緒會怎樣呢?由于游戲導致你的學習任務無法完成你又會有怎樣的情緒體驗呢?還有更好的方法嗎?”有學生說:“其實以我的經驗來談,電腦游戲根本無法調節負面情緒,游戲過后心理總是空落落的,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有學生說:“情緒不好時我最喜歡去跑步,圍繞操場跑幾圈出一身臭汗,心情立馬好多了。”……學生從交流中很快就能明白哪些方式是合適的,哪些方式是不恰當的,讓學生通過反思澄清觀點既可以避免教師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價值觀,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學生的價值觀對其人生態度和今后的各種行為都有重要影響,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課堂中,當學生的價值觀存在明顯的錯誤時,教師必須進行價值干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5]。
二、巧用心理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游戲要緊扣主題
高中生的學習非常緊張,學習壓力很大。但愛玩愛樂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渴望輕松快樂的課堂學習,心理游戲正符合了他們這一心理特征。在心理課堂中穿插一些心理游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但心理游戲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必須服務于教學目的,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避免學生哈哈一笑過后毫無收獲。
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精心挑選心理游戲,游戲的設置既要符合上課的主題也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深奧;教師要特別熟悉游戲規則,如果游戲需要道具,須提前做好準備并進行安全檢測,以確保課堂安全順利進行[6]。如在“價值觀探索”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在人際互動中學會尊重別人的價值觀,我設置了價值大拍賣活動,課前為每一件拍品寫好了拍賣詞,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準備了錘子、號碼布等道具,模擬拍賣會的形式,讓學生在熱烈的競拍過程中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參與程度很高,體驗也很深刻。
2.重在體驗與分享
設置心理游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獲得體驗,在分享與討論中心理得到成長。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并進行適當的記錄,活動結束后要有充足的時間來討論與分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情緒情感體驗,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心理感悟,讓學生在相互間的情感交流與思維碰撞中重新審視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獲得積極心理能量。
如,在講“人際信任”時我采用了“盲人之旅”這個活動,讓兩個彼此不太熟悉的同學一個扮演盲人,一個扮演引路人,盲人要在引路人的帶領下走過一段有障礙的道路。我觀察發現,有的同學能很快到達目的地,有的同學通過前期的“磨合”也能完成任務,但有的同學在中途卻選擇了放棄。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沒有對學生的行為做任何的點評,而是讓學生們自己分享他們在活動中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的過程中,未完成任務的同學立馬找到了自身的原因,其他同學也從中體會到了換位思考、彼此信任在人際交往中是多么重要。
三、創設生活情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知識的價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學生能運用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去解決他們在實際學習生活中產生的一些心理困惑與問題。所以心理課堂的內容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可利用講故事、播放音頻視頻文件、創作與演繹心理劇等方式創設一些符合學生生活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與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
在講“情緒ABC”理論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創設了一個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腦海里隨著故事中的情景寫下問題的答案。
情景是這樣的:“一天早晨,你手捧一個昨天你花大量心思做好的紙模型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在上學的路上你突然發現路邊的長椅旁邊有50塊錢,你順手把模型放在長椅上然后彎腰下去撿錢,這個時候從你身邊走來一個人一屁股坐在長椅上,正好坐在了你的模型上,把你為之得意的模型坐得稀爛,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請同學們在紙上寫下你的情緒感受,然后分享。
有學生生氣,有學生后悔不該彎腰撿錢,有學生無奈……情景延續:“你抬頭一看,發現那個人是個盲人,這時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再次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情緒感受。學生們的情緒都有了變化,有學生表達對盲人的歉意,不該生他的氣;有學生因自己是健全人而感到幸運,一掃剛才那種郁悶的情緒,覺得自己再做一個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接下來我讓他們分析自己前后情緒的變化從而引出情緒ABC理論,這樣導入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之后我又呈現了好贅鲅生學習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在“體驗―分享―升華”中真正掌握了這一情緒調節的方法。
心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學科,很多心理學理論都可以作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如動機理論、歸因理論、記憶與遺忘等等。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畢竟不是專業的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所以要將這些深奧的理論生活化,從課程目標、形式、內容等多方面進行生活化的課程設計[7],使心理課堂變得靈活有趣,也讓學生能真正學以致用,達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玲,鄭雪,蘇月玲.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0(3):297-300.
[2]郜雅杰.情景體驗式教學法在心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6, 35(9):56-58.
[3]張春興.現代心理學[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90.
[4]嚴澤鵬. 心理健康教育中價值干預問題[M]. 改革與開放, 2011(12):146-147.
[5]姚 雁. 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形神兼備”[J]. 職業教育, 2015(6):49-52.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4-080-0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會、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關注。但是總的看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國仍是一項新的教育實踐,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山區學校,如果單單只是靠心理課和個體輔導的形式進行心育,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中學習各學科科目中度過的,心理教育應該以此為突破口,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下面將從教學觀念、教學環節、課堂氛圍、學科內容及授課的組織方式等方面論述和探討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方法。
一、樹立新型教學效益觀和師生觀。一堂好課,除了其知識、技能傳授和學生掌握的情況以外,還包括師生在這堂課中是否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學生由此獲得的在生活中的啟示以及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技能的興趣,還包括對學生在這堂課中良好的體態、姿勢等保證身體健康發展的習慣培養與糾正。這種新型的教學效益觀,就是充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教育教學新觀念。同時要積極引導新型師生關系的樹立,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樹立在親和基礎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師新權威。在這一點上,我校近幾年進行了頗為有效的探討和實踐,比如每個學期我們都會舉行的“優質課評比”活動,每個期末由學生主導進行的“教師滿意度調查”等。
二、狠抓教學關鍵環節中的滲透抓好教學的幾個關鍵。一是備課關,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備知識,備常規的教學方法,更要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備,圍繞新的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益來備。如:教學設計要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參與)才能掌握為中心來設計。二是上課關,上課中最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思想的莫過于課堂上的師生交往。對于學生來講,課堂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空間,是他們心靈得以成長的主要空間。因此,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在與學生的課堂交往中,多激勵、多表揚、少批評、少否定,注意教育機會的平等和公平,注意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則,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三、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課堂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空間,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心理氛圍的性質主要決定于人際關系的質量, 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不僅僅是師生關系, 同伴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教師是否善于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很重要。
四、結合學科特點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學習課程的多樣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具選擇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徑和方式。不同的學科,有其獨特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涉及的是我們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內容的總和就是我們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正因為如此,結合不同的學科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讓各學科的教師一起討論,帶著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認真研讀教材、教案,從中挖掘并開發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五、在授課的組織方式中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學科,教學內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課方式也各具特色。如:體育課在室外進行,且多以活動為主;音樂、美術課則有專門的教室,組織形式更為活潑;物理、化學課則有實驗課,不但配備有儀器、設備,而且要求人人動手操作等。結合這些學科獨特的授課方式,如果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訓練,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比如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引導,擴展學生的自我生活體驗,幫助他們建立合理的抱負與期望,并培養其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評價、自我認識的觀念與修養;數學教學可以在訓練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歷史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正確的歸因;地理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環境和適應環境的改變;在體育課的戶外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自我保護的技能以及進行適當的意志品質的鍛煉;在音樂、美術課中啟發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學會人際間的相互支持與鼓勵;在物理、化學課上可以訓練學生整潔和有條理的好習慣等等。
隨著應試教育改革的進行和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在探討適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學科教學心理化、人本化,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交融的問題。然而,這方面的研究畢竟還不夠深入,我們將繼續為山區高中在考慮地區和學校的實情,體現自己的特色的情況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沃建中.《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科學出版社,2000 年.
[2] 紀瑞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項措施》.人民教育,1999 年
第 4 期.
一、課程設計理念
本節課內容是基于“自我統合”這一概念。“自我統合”也稱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種個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種關于“我是誰”“我在社會上應占有什么樣的地位”“我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我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等感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機是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第五個時期,而這個階段正是個體進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階段,是人格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時期,個體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發展性危機主要是“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階段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心理活動課是一種互動的“團體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生影響團體成員及整個團體的力量,此即所謂的‘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團體動力指團體中各種存在著的驅動性的力量,由于這些動力的存在,團體的運作才得已開始并持續下去。一般團體都普遍具有靜態與動態兩面。靜態方面包括:團體名稱、組織結構、最終目標及某些固定不變的特質等。此外,團體亦具有動態的一面,如:正在進行的運作、改變、互動、反應等。團體動力便是由這些力量的互動作用及其在團體中產生的影響效果所組成的。課程各環節設置應注重團體動力的作用。
新課程倡導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在學生自我體驗、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展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創設一種充滿靈氣和活力的生命課堂,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最佳發揮。關注互動、注重生成——團體動力學與新課程理念的完美融合,必將引領學校心理活動課教學走向新的發展。
二、靈動生成性心理活動課堂的特征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那么靈動生成性心理活動課堂具有哪些特征呢?筆者通過教育實踐總結出以下三點特征。
(一)互動性
有效的心理活動課不應該讓學生因教師的預設而成為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面對不斷變化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規律。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應該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和靈動。
(二)開放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對于心理活動課而言,學生的心理本身就是變化發展的,這就需要教師以豐富的教學經驗、高度的教學機智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的愿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于開放狀態,師生在“自由的”空間愉悅自發地教與學。
(三)生命性
生成性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課堂教學的生命性。生成性課堂教學具有鮮明的生命性價值特征。課堂教學應該促進師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心理活動課都是不可復制的激情與智慧靈動生成的體現。
三、靈氣和活力的生命課堂教學設計
多年心理活動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使筆者認識到,一堂成功的心理活動課教學,需在課堂中體現互動性、開放性和生命性等特征,因此在設計“遇見最美的自己”公開課時,在團體暖身階段創設了安全和積極的心理氛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團體轉換、工作階段注重搭建學生溝通和合作的平臺,關注學生情緒的獲得和轉換。在團體結束階段的教學設計則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生命性的教學理念,在前兩個教學環節的鋪墊下,本階段的教學設計以學生情緒再體驗為主要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心理活動課主題的選擇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遇見最美的自己”一課內容為我校生涯輔導系列課程之自我意識篇,因此,本階段設計的教學目標是:營造積極安全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思考。高中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個體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發展性危機主要是“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的矛盾。心理活動課的課程設計是為了滿足學生以下的心理需求:每個學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生理、性格、能力等;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級和學校所處的位置;渴望被別人接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些都說明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及人際關系。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不僅對學習產生消極影響,而且還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出現種種與自我問題有關的心理危機。因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超越自己,幫助學生化解可能出現的同一性危機,推動他們形成新的自我同一感,成為我校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團體暖身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更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以自我認識為主題,以斯芬克斯之謎的故事與心理游戲活動的融合作為團體暖身階段。如何巧妙地把教學的背景知識和活動相結合成為團體暖身階段教學設計的重要思考點。本節課的團體暖身階段采取的活動是:捕捉信息即根據教師講的一個故事,學生對指定詞語作出反應。故事是斯芬克斯之謎: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腿最多時最無能。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斯芬克斯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是“人”,斯芬克斯跳崖而死。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也必須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戰,這是判斷一個人能否認識自己的客觀標準。當人類避開外界的喧囂,靜下心來,常常發現令我們困惑最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課后學生反饋:游戲活動緊張刺激,能夠很快進入上課狀態,同時也關注到了故事本身,引發了對后面內容的關注和思考。
(二)團體轉換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活動的設計如何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
一個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引入了心理學概念——投射。由“人是……”到“我是……”轉變的活動設計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寫“人是……”的過程中,會有對自己的投射,在進行歸納的過程中,這種投射促進了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本階段的活動,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團體動力的作用,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本節課的主題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表格的填寫有效促使團體動力積極力量的形成,小組的團體動力得到激發,充分調動了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理活動課堂不是獨舞的舞臺,而是師生、生生共舞的平臺,這個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舞臺,使學生在參與、自主的學習活動中不僅客觀地評價和認識了自己,更學會了聆聽、分享與合作。
本階段的活動設計:
教學環節一:聯想活動,每個學生完成十個句子“人是……”的填寫。
教學環節二:根據小組成員所寫的內容進行歸納,填入表1。
表1 形容人的詞語
人
形容外貌的詞語
形容性格、能力等的詞語
形容角色、責任等的詞語
學生課后分享:填寫“人是……”的時候思維是開放的,想到了很多的詞語,如善良、狡詐、虛偽、需要愛的、需要關心的、渴望被關注的等;每個同學寫的詞語角度會有區別,看到一些詞語的時候內心會有觸動。
(三)團體工作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活動中如何促成學生內省的自然生成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在于設計多么的精巧,結果多么的完美,而是要讓師生都能享受過程,有所感悟。基于這一教學理念,“遇見最美的自己”整個團體工作和轉換階段從始至終呈現著積極主動的氛圍。
本階段的活動設計:
環節一:換位思考,詞語轉換:“人是……”轉換成“我是……”
環節二:根據自己所寫的內容進行歸納,填入下面的表2,可以參考表1的內容填寫。
表2 與我有關的詞語
我
屬于我的詞語
我討厭的特征
我希望具有的特征
學生課后分享:由“人是……”換成“我是……”的時候,感覺很奇妙,會喜歡一些詞語,感覺就是自己,有些詞語雖然讀起來感覺別扭,但感覺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些詞語感覺比較抗拒,甚至有些討厭,但當老師讓把那些詞語進行歸類的時候,才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有之前的那些感覺,像是在一面面鏡子中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自己。
(四)團體結束階段教學設計的思考:課堂如何成為生命課堂
畢淑敏老師曾經在《心靈游戲》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天底下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手掌,天底下也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是如此與眾不同。我們因此而寶貴和神圣。所以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請從認識自己開始。”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認識自己是改變的開始。生命是鮮活的,是成長的,是有希望的,因此對于未來的自我的描述對學生自我認識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未來自我的生成需要一個載體,而活動的情緒再體驗則是課堂靈動生成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在團體轉換和工作階段的基礎上,本階段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本環節以“理想自我”活動為設計主線,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畫出理想中的自己,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人體頭像,也可以寄托于物象,如一只鳥、一棵樹、一朵花、一片云等,然后進行小組分享,這一環節的設置與本節課的課題“遇到最美的自己”相呼應。
學生課后分享:開始畫的時候不知道畫什么,聽著音樂,靜下心來的時候,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一些景象來,然后就很自然地畫出來了。雖然自己繪畫技巧不高,但感覺很好,很舒服。這過程中會產生對未來的希望和目標。
四、專家點評
很榮幸聽了楊海榮老師的心理活動課“遇見最美的自己”,對這堂課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幫助青春期的高中生化解可能出現的同一性危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對自我意識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遇見最美的自己”整個團體活動各階段的設計巧妙合理,各環節的轉換自然順暢,本節課的主題是“自我認識”,從“人的特點”到“我的特點”,在看似簡單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了“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會的我”,層層推進,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帶動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己,最終達到讓學生在今后的成長中不斷去完善自己的目的,課堂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點評者:張波,廣東省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惠州市實驗中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高級教師。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
如何提高體育課教學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專家、學者和廣大體育教師共同關心和探討的問題。回眸幾年來課程改革的歷程,學校體育教學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同時驚喜與擔憂、清新與困惑、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情感體驗之間的矛盾始終伴隨在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重現象輕本質,重形式輕實質,好看不實用的,熱鬧而低效的體育課沖蝕在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干擾了許多體育教師的視聽,嚴重地影響了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呢?
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就體育與健康課而言,一節體育課是否有效主要看學生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后,在身體健康、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的效果好不好。因此,加強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不斷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怎樣才能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解決問題的方式,下面把體育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來探討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在教學準備階段的策略
準備階段的策略,主要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處理問題的行為,也就是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教學準備也稱做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設計是實現體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體育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確保體育課有計劃地進行而籌劃的教學活動。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特點把體育課程目標具體細化為單元教學目標。從操作層面上講,教學設計同時也是一種教學方案,具體表現為兩種:一種是“寫”在頭腦的教案。我們在體育教學設計前,應明確兩個問題:其一,學生的實際。它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知識、技能的儲備、學習習慣、方法等。其二,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或心理和動作等方面必須達到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排序、改造、補充等,籌劃開展有效教學的具體方式,它包括課程的結構,采取的教學方法,創設的教學環境,設想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對策等。
二、在教學實施階段的策略
教學實施階段的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學方案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策略。新課程下教師有效教學的行為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談,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是扼殺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要教”。因為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為例,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足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足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又如,我們在耐久跑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跑的技術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間歇時間,如何緩解“極點”,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勞補充營養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知識,并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第二,教師在教學中富有熱情。為了實現中學體育有效教學,引導師生積極情緒就顯的十分重要。富有熱情的體育教師,會去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會去探索、研究、發展自己所愛的學科;會不斷地學習、擴展知識視野,深化對學科的掌握,會去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為體育有效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教學評價時的策略
一學生學習狀況
1學生生源總體上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的擴招以及學生就業現狀的影響下,高職院校生源的學習狀況不盡如人意。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高考成績差距巨大,學習習慣差異懸殊,高職學生的個性與普通大學生的個性不盡相同。我們在訪談學生中發現,60%多高職生說自己選擇高職高專院校是不得已的選擇。為數不少的學生數學和英語基礎很差,個別學生高等數學和英語在課堂上甚至聽不懂,陷入“聽不懂———睡覺———不學習”的惡性循環,使后續課程很難再進行學習下去。這一部分學生因很長時期無法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要求,因而喪失了繼續學習的信心。有的學生甚至因學習因難,而經常曠課,引發較為嚴重的違紀問題和綴學。
2自身學習動力不足
高職生作為大學生特殊的一部分群體,他們有其顯著的共性。面對高考的失敗,看到高職院校與大學院校的巨大差異,使他們很容易產生失落感。他們從緊張而繁重學習壓力的高中,突然來到自覺學習、自我管理、自己支配學習和生活時間的高職院校,很容易養成懶散的學習習慣。調查結果顯示,有79%的學生不愿意上課是因為基礎差學不懂或感到所學專業沒有意思。只有17%的學生對所學專業很感興趣。還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其中為求得一紙大學文憑,解決找工作難而隨大流選擇就讀學習的學生為數不少。個別學生為“混”文憑,學習不刻苦,不求上進,滿足于考試及格就行;部分學生由于預期考大學的目標沒有達到,理想失落,而失去了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較差。
3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高職生的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他們正處于青春期。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和激烈競爭的就業壓力,導致他們長期處于焦慮心理狀態;面對家庭的貧困和生活上的困難,又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面對戀愛和失戀的苦悶,往往情緒波動很大。一些學生自認為他們進錯了門,未能被正規大學錄取成為正式本科生,而感覺低人一等,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產生懷疑和動搖;有的學生因為自身社交能力弱、才藝缺乏等弱點和不足,自動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從而引起心理上的焦慮;部分學生,面對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即將畢業的學兄、學姐們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的就業形勢,感到無所適從、緊張不安。調查中發現:沉迷網吧的學生中,有42%的學生上網玩游戲是為了消磨時間。
二問題分析
1學風建設任重道遠
學風綜合反映著一所學校的綜合管理水平,事關學校文化建設的大局。從高職院校學風看,高職院校的學風與大學的學風有著很大的差距,無論在學習氛圍、倡導學習理念、激發學習動機和師生對文化的傳承與創造以及校園文化等方面還有顯著的差距。學習還沒有成為師生共同的自覺追求,學習在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共識,學習的理念還沒有滲透到學校的各個環節中。確切地說,學校還沒有形成一種校園文化學習氛圍。這是因為高職院校建校的時間還不長,還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更沒有形成學校自己的文化精神。此外,學校還沒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服務環境。因此,距離學生渴望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風氣與環境還有很大差距,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嚴格對學生的學習紀律要求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和不喜歡學習的學生,拋開基礎較差的原因外,還有一些共同原因就是長期不認真完成作業,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缺少約束性和紀律性造成的。這與學校的教學管理不嚴有著重要的關系。實踐證明,學生沒有嚴格的學習紀律,就沒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生教學管理的力度,健全師生教學各種規章制度,并責有專人嚴格執行教學各項規章制度。教師應該加強課堂檢查和課堂紀律的要求,改革考試制度,不助長部分學生投機和僥幸心理。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要求,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規律和高職院校的學習特點。
3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想、情感、心理還不成熟,雖然有著豐富的個性,但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取向、認知水平和個性發展等都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和教育。當前社會處在轉型期,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沖擊,學生又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只有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學生思想上的負擔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位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寓教于樂,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改善學生學習狀況的途徑和方法
1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學改革
實踐證明,對學生學習需要的滿足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動力的有效機制。因此,學校的教學工作應該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著重抓好專業、課程、師資等方面的建設。建設重點學科,打造名牌專業,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突出實踐能力,建立“加強基礎,注重應用,強化能力,突出實踐”的教學體系。一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學生選擇了學校,學校就應該為學生服務。學校要千方百計克服困難,讓他們有真東西可學、有好教師指導他們學,掌握實用技術和技能。二要采取改革措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學校的生源狀況客觀上要求實施分層教學和實行學分制。分層教學有利于學生在不同的教學起點、要求和進度下獲取知識;學分制體現的是學校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三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督導,完善考試制度,重視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和學習方法的指導,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掌握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盡快解決教學設施不足問題,特別是優先解決那些制約教學效果的設施,不斷進行教學設備、設施、儀器的更新,以適應現代產業結構調整所采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需要,實現教學與生產、科研的有機結合。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文化氛圍
優秀的校園文化對于熏陶、影響、感化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把校園文化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首先,要不斷明確和強化學校的基本價值理念,包括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學校精神、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管理理念、學校特色等,使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內容。其次,做好校園內物質壞境的凈化、綠化、美化等工作,給師生提供一個學習、生活、工作、休閑為一體的賞心悅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校的人文景觀發揮其教育作用。第三,大力開展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文化、體育和娛樂活動。提升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品位和效果,不僅讓學生精通本學科的知識,還要通曉其他學科門類的知識,豐富學生業余文體生活,使學生在健康、活潑、向上的氛圍中提高思想、磨練意志、形成品質。第四,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管理。制度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要進一步完善學業管理制度、考試制度等各種制度建設,堵塞漏洞,促進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第五,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設關系和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文環境。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開設心理健康育網站,開展心理咨詢,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摘要: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中職護生不僅要擁有精湛的業務水平,更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本文旨在探究中職護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并提出應對措施,以提高中職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關鍵詞:中職護生;心理問題;應對措施
護理專業創始人南丁格爾說過:“護士其實就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強調護士應由品德優良,有獻身精神和高尚的人擔任。所以作為祖國未來護理事業生力軍的中等職業護理學校學生(以下簡稱中職護生),不僅僅要擁有精湛的業務水平,更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中職護生出現心理問題屢見不鮮,因此探究中職護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并提出應對措施,以提高中職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關系著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大事。
一、中職護生常見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和成因
(一)學習倦怠
首先,學業負擔較重是醫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護理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是科學、藝術和人道主義的結合。[1]但目前中職護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后半段的學困生,他們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普遍存在著學習障礙和學習倦怠。進入中職護校,面對復雜的學習內容和種類繁多的學習科目,學生容易產生怕學、厭學的情緒。其次,許多學生屬于被動擇校,被家長、親友哄著逼著選擇了護理專業,甚至有些學生對護士職業缺乏基本的了解。缺乏職業認同感的擇業又怎么能產生學習積極性呢?
(二)“抗壓力”不足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多數是青春期的少年,卻過早的面臨擇業、就業以及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中職護生中的獨生子女、單親家庭、農村留守兒童不乏少數,他們缺乏對自我客觀正確的認識與評價,抗挫折能力不足。遭遇挫折時往往選擇退縮或逃避,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最終導致失敗。護校學生比其他專業的中職生所承擔的壓力更大,護理工作 “三班倒” 強度高,救死扶傷責任重,醫患關系緊張壓力大。所以,護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前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有部分學生甚至反映一想到實習就緊張失眠、心跳加速。
(三)人際關系障礙
除了與老師、同學的交往,護生還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所以人際交往能力是中職護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部分護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他們學習努力認真,但由于自卑、內向的性格,不善于與人交往。還有部分護生家境優越性格開朗,但耐心不足,與人交往時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些都屬于人際關系障礙,也說明了自身適應能力不足,自我調適能力差的問題。
二、中職護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護生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 [2]中職護生還不是真正的護士,他們的職業認同感主要來源于學校和實習醫院。
從護生進入中職學校的大門開始,學校就應該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教育。首先,開學初即可利用校會、班會、宣傳欄、教學、廣播、視頻等多種方法介紹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優秀護士的光榮事跡,樹立學習榜樣,提高護生的職業自豪感和認同感。此外,實現多樣化教學,除了日常護理專業教學和實驗模擬教學,還應盡可能讓學生提前接觸病人,強化和鞏固已學到的專業技能知識,提高學習興趣。而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也應以護理專業為中心,突出職業特色,幫助建立有歸屬感的學習文化,培養實用型人才。護生進入實習階段面臨角色轉變的問題,實習醫院應為護生創立良好的實習氛圍,如選擇具有醫德、師德、業務精湛的帶教老師;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促進師生交流,滿足護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實行師生互評雙向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帶教護士應引導護生明確專業和實現自我需要的關系,以自身良好的實習業績贏得認可,使護生認識護理職業的社會責任,堅定護理職業信念。
(二)進行護生挫折教育
首先,培養護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增強戰勝挫折的信心。通過挫折教育講座、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方式,使學生明白挫折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挫折可以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雖使人不快,但能讓人迅速成長。只有正視挫折、調整目標、不懈追求,才能超越挫折、不斷進步、獲得成功。
其次,幫助護生建立心理補償機制,學會戰勝挫折的方法。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詢室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如目標過高就容易遭受挫折,因此要適當調整目標腳踏實地。同時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安慰,運用心理補償來戰勝挫折。自我安慰并非自我原諒,而是面對無法挽回局面的豁達放下,冷靜思考失敗原因,以求重振旗鼓、重新出發。此外,指導學生適當宣泄遭遇挫折后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和問題,可以向親友、老師傾訴,也可以通過在僻靜處哭泣、喊叫發泄。情緒宣泄的目的是舒緩壓力,輕裝上陣。
最后,提供戰勝挫折的案例,讓榜樣的力量發揮作用。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偉人,或者是身邊的真人真事,往往后者更容易引起護生共鳴。也可以讓學生寫挫折行為反應日記,記錄自己面對挫折的的心理變化和行為應對,以及不同行為導致的不同結果。讓學生以自身為榜樣,視挫折為歷練,學會分析產生挫折的原因,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真正做到超越挫折。
(三)改善護生人際關系
護士工作強調團隊協作,護生在學校期間應該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文體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克服自卑心理。同時,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讓他人接納自己,從而盡快融入集體。并通過共同奮斗,體會團結、尊重、凝聚力的真諦。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觀察者和引導者,鼓勵和肯定學生的進步,也及時發現矛盾,適當引導,避免矛盾過分激化。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護生的性格發展和品質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中職生與教師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了父母,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被教師接納和信任,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教師的真誠相處,使他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融洽和美好,從而喜歡集體生活。教師良好的職業形象直接影響護生日后的職業素養。所以教師應主動接近學生,走進他們的生活和內心,建立和諧、民主、互愛的新型師生關系,運用人格魅力去同化和感染學生。此外,教師應注意與家長聯系,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與家長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撐起一片藍天。
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基于護士對病人的關心和愛護。在校期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講授護理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教學使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體會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的痛苦。將人文關懷納入護理操作考核項目,如輸液操作考核中護生精神面貌如何,在輸液前是否注意詢問病人情況,輸液后是否交代病人注意事項等。從而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實習階段,帶教教師應以身作則,對病人耐心熱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與病人溝通的良好方法。
總之,只有身心健康性格健全的人才能從事維護人類健康的護理事業,中職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迫在眉睫,應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幫助他們迅速擺脫不良心理問題的羈絆,健康成長,成為一名高素質的護士。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公共心理學;學習準備;學習需求;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6-0052-06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項目“高校有效學生學業評價研究”(XJK012CGD002)。本文同時受湖南大學青年教師成長計劃經費資助。
作者簡介:劉聲濤(1976-),女,江西萍鄉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講師,主要從事教育評價、教育心理學研究。
一、調查目的
教育部分別于2011年2月及5月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重要文件,要求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文件明確提出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因此,建設優質的公共心理學課程是落實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
我國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一直未能盡如人意,學生厭學、逃課現象嚴重,不少學生反映教師教的心理學和他們想要學習的心理學相去甚遠。面對學生的失望情緒,廣大一線教師為怎樣上好公共心理學課深感苦惱與困惑。本研究針對涉及公共心理學教學質量的兩個重要問題進行調查。其一是大學生對心理學已有怎樣的知識與經驗的學習準備;其二是當代大學生對公共心理學課的學習需求是什么。本研究從學生對以往學習經歷的評價、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學習成績評價方式五方面進行探究,目的在于通過調查和分析,為大學公共心理學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二、調查方法
我們自行編制了由12個項目組成的調查問卷。問卷中的問題設計以開放式問題為主,并輔以若干封閉式問題。調查對象為教育部某直屬高校452名將要學習公共心理學的大學生,其中男生149人,女生303人。調查后,對問卷中的封閉式及開放式問題一一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對大學前所學的心理學知識的有用性評價
研究中調查了大學生在大學前是否以及何時學過心理學,并請大學前學過心理學的學生就已學的心理學知識的有用性做出評價。從統計分析結果看(見表1),有37.08%的學生在大學前學過心理學,具體學習時間主要是高中階段。總體而言,已學過心理學的學生對心理學知識有用性的評價為“一般”(卡方=152.98,P=.000,選擇“一般”的人數比例最高)(見表2)。認為已學過的心理學知識“有用”的人數比例極低,僅2.33%。學生對已學心理學知識有用性評價“一般”,一方面提醒教師需反思教學,另一方面也傳遞了大學生公共心理學學習基礎的信息——學生尚未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或者未能實際應用。
(二)學習態度方面
大學生公共心理學學習態度的調查由四個問題組成(見表3)。從統計分析結果看,大學生普遍認為開設公共心理學課有必要(卡方=687.384,P=.000,選“有必要”的人數比例最高),而且普遍對心理學課程感興趣(卡方=579.074,P=.000,選“感興趣”的人數比例最高)。大學生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積極態度,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各種媒體上和心理學有關的內容增多,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到心理學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面臨各種壓力,如自我成長的壓力、升學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情感壓力,迫切希望獲得心理學知識與技能來應對上述壓力[1]。也有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甚至有繼續攻讀心理學學位或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的想法。教師若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這部分學生的積極作用,將有助于帶動其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習內容方面
調查中讓學生具體列出大學前教師教的內容以及目前最想學習的內容,結果顯示:
1.大學前教師教的主要內容是情緒。大學前已學的內容依頻數排序依次是情緒、健康心理、社會心理、性格、學習(見表4)。和情緒有關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心態調整、壓力應對、情緒管理、挫折應對、心理放松;和健康心理有關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如何擁有健康的心理、考前心理輔導、常見的心理問題、如何適應高中生活、高三的心理問題及應對;和社會心理有關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人際關系處理、正確看待與處理男女關系、團隊心理學、偶像崇拜;和性格有關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個性類型、如何獲得自信、性格與專業方向選擇、健全人格、形成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有關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怎樣有效記憶。大學公共心理學教學涉及上述內容時,應避免課程內容簡單重復,讓學生有新的收獲。
2.公共心理學課上大學生最想學習的內容是性格。目前學生最想學習的內容依頻數排序依次是性格、情緒、健康心理、社會心理、意識(見表4)。顯然,教師教的內容和學生想學的內容比較吻合但并不完全匹配。性格是大學生目前最想學習的內容,這符合大學生的發展心理。大學生面臨著自我和他人認知的極大困惑,并認為不完全了解自我及他人也帶來了其它的心理問題,如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大學生處于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時期,這一階段的人必須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對自己和社會的信息,為自己確立生活的策略[2]。如果一個人在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感覺與在他人心中的感覺不相稱,會產生角色混亂,難以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活策略。在心理學公共課教學中,教師應把性格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大學生對自我及他人認知的強烈需求。
對于各項心理學學習內容,大學生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有效應對現實生活問題的知識與技能。如:怎樣更加自信、不敏感?怎樣讓別人都喜歡我?如何有效地對自己和他人進行心理輔導與治療?如何通過相貌、語言、動作了解別人的想法?有研究者明確指出,大學公共心理學教學內容選擇應將符合學生需求和具有實用性作為基本原則[3],不應拘泥于理論的系統性或教材。調查研究結果支持上述觀點。
3.大學生希望心理學課堂能“解密”心理現象。在大學生最想學習的內容中,意識排在第五位,而大學前教師教的內容中極少涉及意識。學生主要對意識這一內容模塊中的催眠感興趣,不少學生表示還希望能看到催眠的現場演示。這表明學生對心理學感到神秘與好奇,認為心理學有強大的力量,并想探究這種力量。教師可向學生深入解釋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進展,以糾正學生視心理學為神秘學科的認識。對于學生期待的催眠現場演示,教師若沒掌握這一技術,可以播放相關錄像或請其他心理學工作者演示,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四)學習方法方面
調查中要求學生列出大學前學習心理學的方法、心目中最有效的心理學學習方法以及課外自學心理學的學習方法。按學習中主要涉及的活動,可以將學習方法分為認知學習、實踐學習、評鑒學習、交往學習。認知學習包括聽說、閱讀、記憶、思考等;實踐學習包括練習、參觀、演講、寫作等;評鑒學習包括欣賞、創作、評論、研究等;交往學習包括模仿、暗示、討論、訪問等[4]。調查結果顯示:
1.大學前學習方法單一。調查結果表明(見表5),大學生大學前心理學學習方法中認知學習占非常大的比重(62.91%),以聽授課、聽講座為主;其次是實踐學習,主要以做心理游戲和心理測試為主;交往學習很少,僅占9.58%。教師可能認為學生在心理學方面還不能達到欣賞、創作、評論、研究的程度,故而導致評鑒性學習缺乏。總的來說,大學前心理學學習方法很單一。
2.希望更多的實踐學習。大學前學習心理學的方法并非大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大學生心目中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依次是實踐學習、認知學習和交往學習、評鑒學習。對于各類學習方法,除了大學前教師所采用的具體形式外,大學生還有更多種多樣、更直觀感性的設想(見表6中第3列)。從認知學習來講,教師的教學主要是結合案例講述,這一點和學生的需求是吻合的,而且學生對案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用身邊的事例、教師自己的經歷作為案例。顯然,學生希望引用的案例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大學生還希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些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及其它好的書籍,教師可列出優秀書籍的書目供學生選擇,并用合適的方式與同學交流讀書心得。從實踐學習來講,學生設想了很多具體的實踐性活動,其中最為學生期待的是能體現出心理學的實用性、實效性的各種演示,如心理輔導演示,現場解決心理問題。學生還希望參與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工作,如去心理咨詢室實習,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總之,學生希望心理學課堂有發現心理問題并解決心理問題的“現場感”,并希望親身體驗用心理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交往學習來講,學生希望交往過程中的活動或話題是學生真正感興趣、愿意投入的,如學生希望就自己或同學心理上的困惑和教師溝通交流,希望聽到真實的人生故事。從評鑒學習來講,學生愿意自己進行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如做社會調查等。
3.大學生課外學習以認知學習為主。大學生課外學習心理學的方法依頻數排序依次是認知學習、交往學習、實踐學習、評價學習。課外的學習方法中認知學習占的比重高達87.64%,表明學生是以自己學習思考為主。這是因為相對其他學習方法來講,大學生容易獲得用于認知學習的資源。課外認知學習的具體活動包括:看相關書籍和報刊雜志、通過電視網絡等看心理電影、訪談節目等、聽講座、自我反思與剖析、總結生活經驗;課外交往學習的具體活動包括:向教師、心理學專業人員、父母請教,與人交談與交往,觀察他人行為,接受心理輔導與治療;課外實踐學習的具體活動包括:小游戲、小測試、參加課外培訓與社團活動、自我調節;課外評鑒學習的具體活動包括:社會調查。總之,學生課外的學習途徑非常豐富,有圖書館、電視、網絡及身邊的各類人。近幾年,社會上各種心理學學習資源尤其是網絡學習資源日益豐富,其中也包括國外一流大學的心理學課程視頻,如哈佛大學的幸福心理學課程視頻及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課程視頻,這些視頻在我國有相當高的點擊率。這種現狀對公共心理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思考,在學生可輕易獲得諸多優秀學習資源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能教給學生什么。
4.學習成績評價應依據自身心理素質的改變或實踐能力。當前,教育評價研究者強調要“以評價促進教學與學習”。為此,本調查要求學生列舉出推薦的學習成績評價方式。除了以常見的平時表現和考試作為學習成績評價方式外,學生還認為評價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改變或當前實踐及表現能力也很重要(見表7)。學生對評價自身心理素質的改變或當前實踐能力的具體依據也有很多設想,典型的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的了解、學生自我完善程度、學生的進步與不足、學生的改變、學生在心理測試或生活實踐中的表現等。
四、調查結果對大學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公共心理學課是歡迎的,認為其很有必要并且感興趣,甚至少部分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有考心理學類研究生或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的想法。然而,有研究者發現,隨著學習時間增長,大學生對心理學產生更多的厭倦與失望[5]。為避免大學生滿懷希望而來,最后失望而去這一令人遺憾的局面出現,使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主渠道作用,對大學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建議:
(一)切實做好學生學習準備與學習需求調查,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學
本研究通過調查,掌握了學生在學習公共心理學前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方面的學習準備以及對即將開始的公共心理學學習需求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僅通過觀察或思辨無法獲悉或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如學生在大學公共課中最想學的知識依次是性格、情緒、健康心理、社會心理、意識,這樣的信息只有通過調查才能獲悉。再如研究者在討論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時,一般都建議要精心設計組織好教學,包括精選案例、制作生動的課件,并開展課堂討論、心理測驗、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6]。調查研究發現上述建議確實符合學生對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期待,然而學生最期待的是在實踐性的活動中學習。要切實做好學生學習準備與學習需求調查,才能真正落實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學。
(二)清晰描述預期學習目標,并采用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
大學前教師教的內容依頻次排序依次是情緒、健康心理、社會心理、性格和學習,這些內容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每項內容下的主題選擇學生也感興趣,但少有學生評價已學知識為“有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沒有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并采用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強調要清晰地描述預期學習目標,然后設計相應的教學和評估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朝向預定的學習目標而不致偏離方向。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的學習目標分類理論對認知領域的目標按“知識類別”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知識類別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認知過程包括記憶(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在調查研究中,學生不斷地明確表達著想要學“怎樣……?”“如何……?”這類知識屬于程序性知識,并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識的應用。學習應用型的程序性知識的關鍵是練習和反饋。學生自己所設想的有效學習方法多數包含練習與反饋,值得教師參考借鑒。若教師選擇了實用的知識內容,但依然是以講述概念原理為主,則學生達不到預期學習目標。互聯網提供給了學生諸多優秀學習資源,從學習方法的分類看,觀看優秀教學視頻屬于認知學習,教師應在課堂上多設計學生期待的實踐學習、交往學習及評鑒學習,讓學生覺得走進課堂是值得的。
(三)以增值作為學生學習成績評價重要考察點
研究者在討論心理學學習成績評價改革時,一般都建議采用平時成績加上考試成績的方式。調查研究發現,在大學生心目中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是好的成績評價方式,但學生認為自身心理素質的改變或當前實踐及表現能力也應是重要的評價內容。學生認為真正學好了心理學的表現是學習有實效——能利用心理學課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自助,實現自我成長。學生的想法和當代教育評價領域強調的“增值評價”思想不謀而合。所謂增值即學生經過學習之后有進步,這就要求教師真正以學生為本,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為評價學生心理學學習是否有增值,可以考慮要求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成長檔案袋,檔案袋中包括自我分析、個案分析、高峰體驗分析、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的過程等。這種用文字記錄成長過程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自我探索,積極尋求問題解決之道,另一方面使得教師在評價學生成長時有據可依。
(四)加強師資培訓,使教師開課有實力
上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成績評價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教師去落實,這對高校公共心理學教師而言并非易事。高校公共心理學教師大多是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在求學期間主要是作為未來的研究人員培養的,其知識結構中更多的是基本的事實、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缺乏應對現實心理問題的技能技巧。面對學生對“實用性”、“實踐性”的需求,“理論型”而非“實干型”的教師難免力不從心。高校應讓教師有時間和機會進一步深造,彌補其知識結構的不足,使其有能力去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師也必須認識到,與自然學科比,心理學科的功能性、工具性相對較低;心理學知識的可操作性相對較差;心理學知識起作用的時間相對較長,較為內隱而不外顯,較為間接而不直接[5]。教師應對心理學學科的特點有清醒的認識,并幫助學生科學客觀地看待心理學的功能,避免學生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參考文獻
[1] 龍寶新.論學生課業壓力的形成與釋放機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5):15-21.
[2]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74.
[3] 蓋乃誠,鄭海斌.大學生心理學興趣調查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06):1—3.
[4] 班華.中學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8.
[5] 張積家,陳俊.廣州大學生心中心理學的形象[J].現代教育論叢,2007(05):35—50.
[6] 宋宙紅,羅曉,楊旻旻.心理學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優化[J].集美大學學報,2009(03):28—3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Learning Readiness and Needs of Public Psychology
LIU Sheng-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