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科學管理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管理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管理的特征

        第1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企業管理;體驗式教學;場景創設;綜合素質

        1.體驗式教學的涵義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工作者運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體驗式培訓方法。二戰期間,為應對戰爭,保護年輕人的生命,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人創立了體驗式培訓。

        體驗式教學是企業管理課由純理論灌輸向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轉化的一種有效嘗試,是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的一場革命。體驗式教學的魅力在于它能提高企業管理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實用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高職院校企業管理課教學模式創新是高職院校落實企業管理課改革新方案、增強高職院校企業管理課針對性、實用性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企業管理課教學必須創建高職院校企業管理課的體驗式模式,開展多樣性實踐教學活動,提升企業管理課的魅力和感染力,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課的激勵和導引的作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多角度探尋企業管理課教學新模式的有效嘗試。

        2.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特征

        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個性,是一種體現學生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在求知探索,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素質,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2.1主體清晰,指導明確。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始終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在體驗式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教師只是導演,是活動的參與者,主要起組織、引導和評價的作用。教師僅提供課程場景或案例分析,學生結合社會生活實際,按自己的興趣找到課程學習的切入點,采取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把他們的體驗通過各種形式展示給其他同學,既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例如在《現代企業質量管理》一章的教學中,我將學生劃分了四個小組,為他們創設了《風箏求救》的情境。我簡單地介紹了場景的梗概:在一次海難中,我們被海水沖上了四個小島,島上雜草叢生,危險重重,我們必須盡快與營救的飛機取得聯系,現在大家所有的資源是五張彩紙,兩瓶膠水,50米細繩,借助這些物品,制作一個風箏,然后借助海風把風箏放到空中,因為地面的草比人高,飛行員無法看到我們,大家必須在15分鐘內與飛機取得聯系,否則生命將不保。各小組學生按照教學情景的要求,分別行動,組織模擬現場逃生的工作,然后將他們的親身經歷與其他同學分享,充分表現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和才能,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此我也為接續的教學埋下了伏筆—產品質量生命攸關。

        在體驗式教學中師生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引發了職業技術院校企業管理課教學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體驗式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通過教學中的互動、交流、溝通、討論而達成的“共享”關系,而不是單純的“授予”與“接受”的關系。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

        2.2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職業教育也不可能脫離這個核心。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統領者和主宰,而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平等參與人,是學生質疑的積極倡導者,師生地位是平等的;同時每個學生也是平等的,沒有優生,差生之分,課堂教學中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驗的機會,教師在每個教學專題中鼓勵學生輪流展示,使學生都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在體驗中感悟和領略學習知識的快意。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藝術更加豐富,通過教學活動,教師充分感受到了學生的生機和活力,使課堂教學由過去的“統治型”“單出頭”變成了如今的“和諧式”“共享型”。在體驗式方式下形成的師生之間“共享”關系中,教師改變了原有的地位,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擁有者和傳遞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師生之間形成的是有著共同話題的互動關系,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是學生更加自信、自尊、自重,對學習和未來充滿信心。

        2.3交流互動,探討分享。貫穿于體驗式教學始終中的主旋律是互動、研討和分享,體驗式教學中存在著兩個交流,一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二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整體互動、交流、體驗、研討和分享,以達到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在《現代企業質量管理》教學中,當講解產品質量問題一節時,我說:“如果產品質量不合格會對社會、對他人乃至對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呢?問題該如何解決?”因為這個問題的互動性特別強,學生積極發言,我抓住時機拋磚引玉:“同學們,我們再來看看前面大家參與《風箏求救》的情況,哪個組最快最好,哪個組沒有完成任務?完成好的小組總結一下經驗,沒有完成的小組找找原因”。經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大家經過這種互動和交流,在探討、爭論,之后再次把課堂教學推向,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

        2.4適時鼓勵,巧妙激勵。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的主基調是鼓勵和激勵。眾所周知學習的動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漲的,可是由于每個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知識基礎水平的差異,課堂參與行為的差異,以及對未來職業選擇方向有所不同,所以每個學生在展示才能時,表達方式必然各有所異,因此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是你想象不到的情況,可能會引起其他學生的譏笑、諷刺或打擊;有的學生因性格或其他原因,可能不敢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喪失,這樣就會是他們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動力越來越不足,乃至最后被淘汰出局。

        第2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科學管理 人文管理 酒店管理 酒店現代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從生產實踐中總結規律形成管理原理和方法,管理理論系統開始建立。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心理學和行為學不斷成熟,管理界從“經濟人”的科學假設演進到以人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念。我國酒店早期管理是以部分先進酒店為標志將成功經驗直接用于飯店管理,21世紀酒店步入轉型期,在管理上開始關注人的作用。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在酒店管理中如何發展,兩者是否相悖的概念,現代酒店在應用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時需要注意哪些內容,這些都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管理的科學性及人文性

        科學與人文是國內外學者討論研究的熱門話題,科學是社會歷史概念,從現代意義上說科學產生于19世紀,科學文化是基于現代科學產生的一種文化。人文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自從有了人類和人類文明,就有人類文化。因此人文文化比科學文化產生較早,科學從產生之初就與人文關系密切,兩者在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中缺一不可。

        管理的科學性是指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反映管理活動客觀規律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理論體系,以此指導管理實踐,并且在實踐活動中驗證管理原理,通過總結、應用、再總結的過程,管理理論得以豐富嚴謹。《辭海》中解釋“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從概念上講人文是人類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核心部分,集中體現在尊重人、重視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就是重視人的文化。科學性和人文性作為管理研究的兩個角度突出表現在研究出發點上的不同,管理科學性是從客觀現實出發,通過現象把握本質規律,而管理人文性則是從人的角度出發,注重人的作用和價值,屬于精神文化范疇。科學與人文有一定聯系性,約翰·洛克在人文思想研究中架起科學與人文的一道橋梁,使兩者成為相輔相成的有機體。科學是人文研究的理論武器,人文研究又為科學研究指引方向。

        酒店發展中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酒店行業崛起至今,酒店管理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初創酒店管理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后,旅游業主營入境游,酒店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國內酒店增加,國門的打開不僅給我國帶來了現代飯店管理的理念和知識而且還帶來了建設資金,這一時期主要是合資酒店和內資酒店。

        合資酒店是中外雙方共同出資興建的飯店,絕大部分合資酒店由外方負責籌建和經營管理。合資酒店的建設和經營掀起我國酒店現代化管理,這些酒店一掃我國酒店過去官商衙門的作風將現代服務理念融入酒店管理,酒店管理者多是外聘專家,他們把酒店現代化管理的全套模式運用于所管理的飯店。

        國外先進的酒店管理體系及理念引入我國,沖擊我國手工作坊式的原始管理,也促進內資酒店從管理意識到體制機制的自我改革。一方面更新酒店設施設備,增加服務項目,使酒店不斷具備現代化功能。另一方面是變革酒店管理和服務。首先,變革酒店體制和機制,在體制上,一些酒店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在機制上,一些酒店實行崗位責任制和按勞取酬制。其次,管理意識改革,部分酒店開始實行經濟核算,注重經濟效益;提出“熱情、誠懇、周到”的服務理念,懂得顧客與酒店的關系。最后,制度化、規范化變革。制度和規范是科學管理的根本,一些酒店意識到制度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性,開始制定各種制度,如管理人員工作制度、會議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等,以規范管理人員;同時制定服務細則、操作程序、衛生標準、服務規程,使原來隨意性的作業過程成為規范化過程。

        國外酒店的管理理論是在酒店長期經營過程中總結驗證成形,在我國酒店研究滯后于酒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外管理經驗的引入可以提高酒店利潤,提高員工工作效率,這一時期我國酒店管理在學習中實踐摸索,主要側重于酒店體制、制度方面,科學管理在酒店經營中居于主要地位。人文性在酒店中也有所體現,如“賓客至上”、“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酒店管理層意識到人這一要素在服務行業的關鍵作用,認識到員工優秀與否對服務質量至關重要,酒店管理注重調動人的要素提高服務質量,然而當只局限于對酒店管理層的調動,人文管理也是停留在模仿西方人文管理的層次,沒有形成酒店管理主流。

        2.酒店管理的發展階段。在初創階段的基礎上,我國酒店管理現代化進程加速,在應用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的同時開始注重自身的探索和變革。

        20世紀80年代后到90年代初,我國酒店規范性的科學管理不斷成熟,經過實踐積累,酒店從服務、企業體制及人員培訓各方面總結符合酒店發展實際情況的管理方法。

        首先,進行作業時間和服務規程研究。越來越多的酒店認識到規范操作流程帶來的高效率,通過實踐操作總結科學高效的作業流程,實行量化管理和經濟責任制。20世紀90年代初,酒店規范管理、規范作業的書籍紛紛出版,不僅反映我國酒店規范化管理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對我國酒店規范化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國家旅游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游涉外飯店星級的規定和標準》,標志著我國酒店走上了國家標準的規范化標準化道路。

        其次,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規范化。一些酒店進行體制改革,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有限度的兩權分離,實行總經理責任制;作為企業,酒店還將市場機制引入企業內部,實行崗位責任制、定額管理制、浮動工資制等現代化管理機制,酒店的組織體系和體制開始走向規范化。

        最后,酒店從業人員規范化管理,規范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行為,提高他們的素質。實現管理人員標準化、規范化,建立以質量為中心的系統管理。初創階段,酒店的理念是“以服務質量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以此為中心酒店管理科學化、系統化。在發展階段,我國的酒店業提出經營多樣化、管理科學化、服務規范化、飲食多樣化和精美化、衛生標準化的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人文性也有所顯現,酒店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酒店產品具有產銷同步性、無形性的特征,其中多是酒店從業人員提供給顧客的服務,帶給顧客的多是無形的感受。酒店從業人員的素質固然重要,但熱情飽滿的服務意識、追求顧客滿意的服務質量意識才是提供優質服務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培訓酒店員工時除了要使員工熟練地掌握實際操作、酒店經營常識外,還要強化行業意識,培養員工的服務熱情。

        酒店現代化發展階段是在對國外酒店管理模式進行本土化檢驗加以改進并推廣應用范圍的發展過程。這一時期仍是通過科學管理規范酒店經營使酒店管理系統化、科學化,科學管理已得到大部分酒店的認可,規范化經營成為當時酒店經營的重點,科學管理為新世紀酒店人本管理的推廣提供了有序環境。人文因素并不是此階段酒店管理的中心,然而卻可以從酒店經營中發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萌芽,這就為新世紀酒店人本管理發展做了充足準備。

        3.新時期酒店管理階段。21世紀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酒店業也急劇升溫,消費者需求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此時,科學化管理發展到零失誤的酒店服務已不足以構成酒店的競爭優勢,如何在行業中提供優質個性化服務、創造客源、形成品牌特色,問題的關鍵便在于人,再者酒店嚴重的人才流失使得酒店管理層注重實行人性化管理,積極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首先,尊重員工,平等對待。每位員工都是獨立的經濟個體,尊重不同崗位的員工是酒店人本管理的首要前提。信任員工是建立在對酒店工作人員尊重的基礎之上,信任是最好的管理,尊重員工不僅表現在尊重人格及對其價值和貢獻的肯定,還表現在給予員工足夠的信任,培養其主人翁意識,激發員工創造自身價值的主動性。

        其次,依靠員工,提高員工的忠誠度。酒店服務產品的質量不僅與酒店硬件設施有關,更與提供服務產品的員工緊密相關,酒店的發展要依靠員工。依靠員工的前提是要留住人才,提供合理的薪酬、關注員工發展、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管理者對于員工的勞動和付出給予充分的認同和肯定,公正客觀地認識評價員工的表現、作用和能力,以績效考核和民主測評的方式使員工心悅誠服,增強員工對酒店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最后,發展員工,發掘員工的工作潛力。高薪酬和福利對員工的吸引和激勵是暫時的,酒店把員工全面發展和企業發展聯系在一起,引導員工思想覺悟使之與酒店發展水平相符,不定期地給員工開展相關培訓,幫助員工熟悉業務、了解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從而制定個人的工作目標,充分激發員工動力和潛力。

        新時期酒店科學管理仍在原有基礎上從深度和廣度方向上發展,是對酒店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延伸,人文管理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酒店注重以人性化管理調節規范化管理,通過肯定個人價值喚起酒店員工工作熱情,人文化管理成為這一時期酒店管理的研究重點之一。

        酒店管理中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酒店科學管理比人文管理起步早、發展快、成熟早,這是酒店行業特征及發展趨勢決定的。我國酒店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多是借鑒國外酒店管理理論和經驗,在初期服務操作尚不規范、經營管理較為混亂的形勢下,發展科學管理,實行系統化管理,使酒店行業標準化、規范化。隨著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發展,“人”作為管理要素在酒店管理中居于重要位置。科學性和人文性是管理學在不同時代、不同經濟發展背景下表現出不同的研究領域,兩種理論創立發展的起步時間不同,側重點不同,但在酒店現代化管理的不同階段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酒店的人文管理建立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科學管理為人文管理提供了系統有序的實行環境;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科學管理中,使管理機制和管理體制更為科學、更為有效地管理員工。

        (二)酒店人文管理與科學管理的應用建議

        1.人文管理實現科學化。科學管理基于實踐總結,有客觀性,人文管理是探討在注重人的要素時,如何進行以人為本的管理,這需要在酒店日常經營管理中不斷發現酒店服務中人的行為規律、作用及價值,以此為依據總結人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酒店管理,用實踐檢驗并改進人文管理。也就是說,將科學管理的研究方法應用于人文管理,使酒店人文管理原理指導下的制度有效可行。

        2.科學管理融入人文性。科學管理理論基于客觀現實,有時會出現酒店發展與個人發展、個人利益沖突的管理制度。將人的要素融入科學管理過程中,考慮到個人價值和利益,尋求酒店和個人的利益結合點,實現酒店與個人的雙贏,當酒店與個人利益相悖時積極研究解決途徑以使雙方利益最大化或將個人利益降至最小。具有人文性的科學管理,既符合酒店管理規范又能為酒店員工接受,不同于其他行業,酒店員工是直接面對顧客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他們對酒店管理的認可甚至推崇才能遵守管理,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差異對待。科學管理通過規章制度或其他規范性措施管理酒店人員的服務操作和酒店經營,產生的管理成效顯著。人文管理著眼于人的要素,產生的績效遠不及科學管理顯現得快,但是人文管理具備的是長期優勢,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業管理的劑有效調節科學管理中嚴謹規范。企業要眼光長遠,將人文性納入管理制度,形成長效的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肖黎.對酒店內的人文管理思考[J].現代企業文化,2010(11)

        2.楊蜜蜜.基于現代酒店業發展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及意義[J].遵義師范學報,2009(4)

        3.張華,湯圓.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關系及應用[J].山東社會科學,2008(8)

        第3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論文摘要:科學管理是一種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科學不同于科學主義,科學管理不同于科學主義管理,科學管理有自己的內涵與特征、產生與發展及限度。我國目前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批判和防止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傾向。

        一、科學管理的內涵及特征

        (一)科學的內涵

        為了更好地理解科學管理,首先對科學要有正確的理解。“科學”一詞在西方有比較嚴格的界定,英文中“science”是natural science的簡稱,意指自然科學。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W. C. D丹皮爾在其著作《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中說:“科學可以說是關于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于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理性研究。”“科學主要是追求純粹知識的自由研究活動。”“科學按其本性來說,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規律性的。”羅素認為,科學是訴諸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威的一切確切的知識。“確切的知識”,是指“從經驗得來的知識”,即關于有限領域的、具體對象的、一定程度精確的或有實證根據的知識,而不是靠信仰得來的知識。我國著名學者趙震江教授與羅素有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在現代西方社會語境中,科學一般假設世界是有序的,關于客觀世界的必然性的判斷是可以通過經驗,特別是觀察來證實或證偽的,對客觀世界的經驗是可以通過對條件實施控制而重復證實的。我國1987年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將科學規定為“以范疇、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多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社會科學大詞典》將科學規定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體系。”

        我們認為,科學有兩層含義: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手段、科學組織、物化的科學成果等知識體系部分,屬于科學的“形而下”層面;而在追求客觀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思想、科學信念、科學精神等組成的價值觀念體系,則屬于科學的“形而上”層面。正如科學學的創始人貝爾納(J·D·Birnal)所指出的:“科學是對未知的發現,是在非常不可預見的要素之中的發現。”“科學可以作為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積累的知識系統,一種維持和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以及構成我們的諸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諸態度的最強大勢力之一。”

        科學不同于科學主義。科學主義,“在哲學上是指由于科學的過分膨脹而導致的對科學的工具價值和科學原則的無限擴張,以致視科學為萬能。”而“科學是不斷地追求真理的活動。科學精神是一種正確地對待科學的態度,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科學自信而又老實地堅持‘世界是能被認知的,但它將永遠無法被完全認知’;因而求真也是一種寬容的精神,因為真理是要不斷被批判和檢驗的。”科學在對象和方法上有自己的范圍和限度。

        (二)科學管理的內涵

        對于科學管理的涵義,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蕭宗六先生在其所著的《學校管理學》中指出:“所謂科學管理,一般是指凡是經過反復實踐并證明能夠提高效率的,是合乎客觀規律的管理,它的含義既包括運用現代管理理論、現代管理技術的管理,也包括運用成熟的管理經驗、講究管理方法而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地管理。”“科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最初是由美國人泰羅(F·W·Taylor,1856-1915)提出來的。------20年代末科學管理則從‘動作與時間’的研究轉人人際關系學的研究。”蕭宗六先生所謂的科學管理可以包括經驗管理、古典管理和行為科學管理。顧明遠則在《教育大辭典》中從兩個方面對“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作了解釋:(1)指按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組織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其理論、方法隨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完善。(2)古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美國管理學家泰羅創立的一套企業管理制度,亦稱“泰羅制”。周祖城先生認為科學管理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泰羅及其追隨者所倡導的一種管理學說;第二層含義是指“科學地進行管理”或“科學的管理”,區別于憑經驗的、盲目的管理。他還認為,這兩層含義差別很明顯,前者是特指的,特指管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或一種學說;后者是泛指的,泛指靈活運用一切已為人類社會實踐所證明的科學的管理理論、思想、方法等進行管理。

        我們認為,科學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行為遵循教育和管理規律,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采用科學的、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實施管理的一種教育管理方式。科學管理方式相信科學理性;注重把調查、統計、測量、實驗等科學研究方法所獲得的結論,作為管理行為選擇的依據;注重對管理對象、管理過程和管理效果進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它包含兩個層面:“形而上”層面就是科學管理相信科學理性,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真的科學精神;“形而下”層面就是科學管理有自己的特點和限度。

        科學管理作為一種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或稱科學教育管理),有別于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科學主義的教育管理是一種絕對的管理觀,可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人性觀:唯科學理性。科學主義認為人性就是人的科學理性。人的作用在于,一是運用自身的理性認識發現科學知識,并且去掉人的價值理性以及非理性的干擾,做到“價值中立”;二是人必須相信和服從由理性得到的科學知識。管理的世界如同自然世界,人只是有科學理性的人,作用在于認識管理規律和服從規律,甚至人本身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有客觀規律的,是管理中的確定因素,是一種可以計算的“資源”。第二,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學方法萬能。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強調四個方面:一是將對象理想化,即自然科學研究首先必須將對象進行分析和隔離,把對象理想化;二是數量化,在簡化對象之后,還必須用數學公式將其確定表達出來;三是最優化,所有規律都是反映最優狀態的,而不是反映現實狀態的;四是程序化,科學制定的步驟要嚴格遵循,每一步都不能出錯。科學主義主張標準化、定量化、最優化、程序化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第三,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標:效率的最大化。科學主義教育管理對人進行“經濟人”假設,運用理想化、定量化、最優化、程式化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選擇最優化的方案,使教育管理達到最大化的效率。追求效率實際上就是追求最大化的標準。第四,科學主義教育管理的組織結構:單一的科層制。科學主義的思想體現在組織結構中就是科層制。科層制是建立在理性行為基礎之上的權力結構。理性權力在整個組織中的設計,采用的是能直接控制人員的活動,并使活動達到具有高度可預測性的程度和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率。這是科學主義的思想。科學主義教育管理認為,科層制是教育的唯一組織結構,不管是教育行政還是學校管理,都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權力的層次結構,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組織效率最大化。

        (三)科學管理的特征

        1.科學管理是一種相信科學理性的管理方式。科學管理方式確信教育管理是有規律可循的。教育管理需要用嚴格的方法來收集、分析、整理數據,建立假設并對假設進行檢驗、論證,然后用于實踐。科學管理承認教育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要以事實為基礎。“以事實為基礎的管理和以經驗為基礎的管理的區別不在于管理時是否提供事實,而在于以什么態度來提供事實。把管理決策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還是主要依賴經驗而把事實作陪襯。”科學管理強調全面占有事實,全面收集信息,系統分析信息,然后作出決策。這是一種相信科學理性的態度,是一種求真的科學精神的體現,而科學精神本身是教育管理內在的追求目的。

        2.科學管理是一種注重定量分析的管理方式。無論是經驗管理還是行政管理,對管理對象和管理過程的分析都止于問題的性質、特點、規律、外部環境、內部條件、處理方法等定性層面的研究,人們不會為管理對象去設計一個數學模型,去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決策等。科學管理方式不僅對問題進行定性分析,還要對問題內在深層的本質特點進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決策。例如,對于學校辦學規模和成本效益之間的關系,一般認為學校辦學規模小則成本效益低,辦學規模大則成本效益高。這是一種定性分析的經驗性結論。教育經濟學利用數理統計手段對學校辦學規模與成本效益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結論:學校辦學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個臨界點。當學校規模較小時,隨著規模的擴大,其生均成本降低,同時固定資產的使用率提高,辦學效益隨之增加;當規模繼續擴大,超過臨界點時,生均成本的下降趨勢開始變得不甚明顯,甚至有上升的趨勢,這時固定資產使用率的變化也趨于緩慢。因此,學校辦學存在一個適度規模的問題。這是一種典型的科學管理的分析方式。

        3.科學管理是一種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手段的管理方式。科學管理方式將系統科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教育管理中來,形成了整體優化原則、動態平衡原則、合理組合原則、開放閉合原則、信息反饋原則等一系列的管理原則。科學管理將數學、統計學、計算機及傳播學等科學的技術手段引人教育管理,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具體的技術手段,如教育調查、教育測量、教育預測、教育規劃、教育實驗、教育統計、教育診斷、教育評估、計算機輔助管理等。

        二、科學管理作為一種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產生與發展

        (一)科學管理方式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泰羅制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企業規模迅速擴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產混亂,勞資關系緊張,工人“磨洋工”現象大量存在,企業效率低下。泰羅認為,企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門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額,工人缺乏科學指導。因此,必須把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系統運用于管理實踐。基于此,泰羅提出了科學管理的一整套理論,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動作的科學方法,以代替過去單憑經驗從事的方法。第二,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育和教育,使之成長成才,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由工人選擇各自的工作,并各盡其能地進行自我培訓。第三,與工人密切合作,以確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學原則行事。第四,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職責幾乎是均分的。管理者應該承擔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勝任的工作,而在過去,管理者把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職責都推給了工人。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引發了科學管理運動。首先,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大學里正式學習管理學課程以及對企業領導進行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隨著科學管理逐漸進人美國工業的實踐,它也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激發了英國、歐洲大陸、蘇聯以及日本的興趣。最后,其他領域開始感受到科學管理的影響,而且通過在組織結構、政策、指導原則以及新興大型企業中的表現,科學管理的思想超越了工廠管理而擴展到一般管理。科學管理為效率和理性提供了一種聲音,既有實踐的目標,也有理論的內容。科學管理反映了它所在時代的精神,為其在教育管理領域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二)學校教育的發展催生了科學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20世紀初,美國的公共學校教育迅速發展,學校管理面臨著新的棘手間題。同時,國家和社會用于教育的開支不斷增加,巨額的教育經費引起社會人士對學校工作的關注,他們開始猛烈抨擊舊的學校管理方式,向學校要效率,迫使學校管理人員開始借鑒泰羅的科學管理方式。20世紀頭10年的教育科學化運動也強調科學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教育科學”運動的奠基人愛德華·桑戴克斷言:“我們可以客觀地研究人類的行為”“人性的真實情況可以被制成供量化的科學進行研究的材料”。“教育科學”的方法被承認為管理的基本工具,并對教育管理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1913年弗蘭克·斯波爾丁(Frank Spaulding)和富蘭克林·鮑比特(Franklin Bobbitt)將科學管理的思想運用于教育管理實踐。斯波爾丁將注意力集中在量化方法的重要性并將它作為記錄、分析和比較教育的產品和成本的手段。他將科學管理的技術運用于編制預算、計劃資金和控制教育經費等方面。鮑比特認為,教育管理有必要借鑒和應用科學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在他看來,泰羅的科學管理思想可以用來應對城市學校所面臨的管理方面的挑戰。他在論文《用來解決城市學校系統問題的若干一般管理原則》中寫道:“在那個多數人都談論著‘科學管理’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可能性時,似乎就值得研究一下這種比較有效地管理形式的原則,以便弄清楚是否有可能應用這些原則解決教育管理和監督方面的問題。”由于學校教育的發展,斯波爾丁和鮑比特將泰羅的科學管理概念引進教育管理,促進了科學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領域的發展。

        (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普遍推廣

        科學管理方式需要采用現代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技術手段對教育管理進行科學分析與管理。繼泰羅制與科學管理運動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行為科學理論提出,開始了對人的行為規律和人際關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將用于戰爭的運籌學、數理統計引人工業管理與教育管理;此后,經濟學、工程學、數學和統計學的新成果及信息技術,都被用于解決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復雜問題,而這些復雜問題靠經驗管理和行政管理方式是無法解決的。20世紀60年代以來,現代管理科學日臻完善,尤其是系統科學提供的系統分析的思想、原則、方法和手段為管理決策提供了新思路;同時,預測技術、線性規劃技術、網絡技術、系統分析、計算機輔助管理等逐漸進人教育管理領域;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診斷、教育預測、教育規劃、教育決策、教育質量管理等成為常規的教育管理理論和技術手段。這些為科學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普遍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三、科學管理作為一種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限度

        科學管理方式以反映教育規律和管理規律的科學理論為指導,采用現代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技術手段來實施教育管理;注重把調查、統計、測量、實驗等科學研究方法所獲得的結論,作為管理行為選擇的依據;注重對管理對象、管理過程和管理效果進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其主要優點就是前文所闡發的相信科學理性及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體現的科學精神。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科學管理方式的限度。

        (一)科學管理方式難以用于非理性因素的分析

        科學管理方式注重理性的邏輯分析,長于量化的數據處理,強調直接的因果關系。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相結合的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教育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如人的經驗、情感、意志、靈感、直覺、創造性、機會等,這些是無法按科學方式進行定量描述的。

        (二)科學管理方式難以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

        教育管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教育管理的主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人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場、習慣、情感、價值觀。在用科學管理方式處理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各種問題時,這種主觀因素不可避免地滲透其中,使分析的結果帶上主觀色彩,影響決策的客觀與公正。比如,學校管理中有學生評教。每到學期末,學生按照學校設定的教學指標體系給任課教師打分,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量化評估,再由教務部門將每一個班級全體學生的打分相加并計算平均數,得出每一位教師該學期的教學質量評估分。這個學生評估分數將進人教師的教學檔案,成為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理論上,采用這種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估是科學的,它似乎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干擾。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難以給教師一個公正的評價,這樣得出的教學質量分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大家公認的好教師得到的評估分出現比大家公認的教學效果較差的教師得分低的現象。如果分析原因,就是統計學中的不同樣本不具有可比性原理,不同班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群體評價標準,有的班級學生打分松,有的班級學生打分緊。所以,以這種方式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缺乏公正性,這樣的評估分數摻人了主觀因素。

        (三)科學管理方式難以用于模糊性因素的分析

        第4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人力資源管理發展及特點

        綜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人本管理三個階段。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社會化大生產,出現了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對員工的生產進行監督和對與員工有關的事務進行管理。這一時期的管理主要依據管理者的經驗來對員工管理,管理者認為員工的生產力是相同的,如果員工的生產力不能達到相同的標準,就會遭到解雇,企業管理員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認為就是不斷地監督和以辭退員工來進行威脅。1911年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問世,標志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由漫長的經驗管理階段,邁進了劃時代的科學管理階段。科學管理理論首次運用了科學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錢為主要激勵要素的激勵理論,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開始進行時間和運動姿勢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工作分析;在員工招聘和選擇中,開始考慮員工的體力、腦力和工作相匹配的問題,生理和心理測試逐漸成為員工招聘的一種輔助手段。20世紀60至70年代,隨著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具有相當知識基礎和技能的員工大量出現,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逐步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針對科學管理對人力資源發展的種種束縛,人們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人本管理堅持以人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以合理滿足企業員工的正當需要為出發點,注重開發、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通過組織內全體人員的全面發展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人本管理雖然是科學管理的延伸,但是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區別。

        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

        歷史的經驗證明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發展歷史來看,人本管理不是對科學管理的簡單否定,而是對科學管理的繼承和發展。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既是歷史的必然,更是企業經濟管理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正是有了科學管理對員工勞動生產力差異化的提出,才有了更深入的組織行為學研究;正是有了科學管理對組織機構和崗位職責的科學設置,才有了人本管理所提倡的扁平化組織;正是有了科學管理的以金錢為主要激勵要素的激勵機制,人本管理所提出對人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的激勵才有意義。可以說,沒有科學管理奠定的堅實基礎,就沒有人本管理的蓬勃發展。

        人本管理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發展規律進行管理,激勵員工在實現個人發展的同時實現組織目標,提倡人本管理不能脫離組織的發展需要,不能脫離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實際需要,不能拋開“事”而談人的發展。提倡人本管理必須堅持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發展,任何脫離科學管理的基礎而實踐人本管理都是不切實際的,猶如空中樓閣。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程決定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歷程來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工業革命出現的社會化大生產孕育了科學管理理論,后工業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繁榮了人本管理理論。西方人本管理之所以廣泛運用且產生積極的效果,是由其后工業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而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正處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時期,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總體壓力大和結構性人力資源短缺并存,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完備,社會保障能力較弱,下崗就業和社會保障仍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所有這些決定了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走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決定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我們要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發展過程就是針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不斷地進行管理創新和改進,實現管理的螺旋式發展的過程。根據《2004年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報告》對我國企業崗位管理情況的調查和分析來看,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轉變還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企業的人本管理之路

        對于今天的以能力為本、彈性工作制、學習型組織等令人眼花繚亂的人本管理理論,中國企業不能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要結合中國企業實際,堅持走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發展道路,堅持崗位和業績為主的人力資源管理,重視員工能力和素質建設。具體來說,中國企業從科學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組織機構管理堅持因事設崗為主,重視特殊人才培養。無論是傳統的人事組織原則,還是現行的人力資源管理,“因事設崗”、 “以崗擇人”已成為設計組織架構,確定崗位職責、明確用人標準的主線,這是企業發展的要求,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堅持因事設崗為主,就是要在堅持因事設崗的原則上,關注特殊戰略性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在特定時期,對生產科研、經營管理特殊人才采取設崗管理。堅持因事設崗,是組織結構科學合理性的重要保證;重視特殊人才培養,構建用人的新機制,可以充分發揮戰略性關鍵人才的智力作用。

        績效管理堅持業績考核為主,重視員工發展。績效管理發展到今天,已經從最初簡單的考核,發展到對組織、對員工發展的全方位評價,從原來的關注考核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溝通,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績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獎優罰劣、獎勤罰勞來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水平。績效管理不能丟掉業績考核之本,而只注重績效過程管理。根據《2004年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報告》對我國企業績效管理情況的調查和分析來看,國有企業建立考核制度和實施人員績效考核的面較廣,但執行不力,考核實施效果一般,反而私營企業實施考核效果好,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要充分發揮業績考核的導向、激勵、護航、控制作用,使考核有較大的價值,首先必須使考核制度簡明、清晰、易懂,使被考核者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不作為成本或違規成本。

        第5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科學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評價

        科學管理開創了西方管理理論研究的先河,科學管理理論為現代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企業及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科學管理的管理哲學、激勵原則、科學研究理念和組織理論都是現代管理的重要原則與原理,但每一個理論都是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應用領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須遵循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它在管理目標、管理要素、管理活動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學管理的概述

        1.科學管理的基本假設

        科學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它以以下幾個假設為前提:

        (1)當時,勞資矛盾日益尖銳的主要原因是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過科學管理將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則勞資雙方都會得到利益,這些矛盾就可以解決。

        (2)對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經濟人”。人最為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貨幣收入,或者說只要能使人得到經濟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潛能。

        (3)單個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體的行為反而導致效率下降。科學管理是使單個人提高效率的有效辦法。[1]

        泰勒科學管理試驗及其理論是建立在這三個前提假設基礎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學管理理論,但這三個前提假設并不全面和科學,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補充和完善。

        2.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科學管理的基本假設及作業研究和時間研究兩個基本原理,以及科學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任務,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管理哲學、作業管理和組織管理。

        (1)管理哲學。科學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學為指導的,管理哲學是管理中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從思維和存在的角度對管理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括。而科學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對管理進行了歸納和變革。泰勒指出:“從實質上講,‘科學管理’是人和公司或產業中工人方面的一種切實的精神革命——是這些工人在對待他們的工作職責、對待他們的同事、對待他們的雇主方面的一種徹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樣也是管理當局(工長、監工、企業主)方面的人的一種精神革命——是他們對待職責、對待同事、對待工人、對待所有日常問題方面的一種徹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沒有這兩種徹底的精神革命,‘科學管理’就不會存在。”[3]

        (2)作業管理。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科學管理的基本出發點之一。首先,泰勒通過試驗和研究,對工人的工時和動作進行研究,從而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挑選“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認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有工作對他合適,才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企業管理者的責任就在于為雇員找到最合適的工作,同時,運用培訓工人的科學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最大潛力。在制定了恰當的工作定額,并挑選了“第一流的工人”后,還應當實行標準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

        (3)組織管理。泰勒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以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計劃職能歸管理當局,并設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計劃部門從事全部的計劃工作并對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頭從事執行職能,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規定的標準工具,從事實際操作。

        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就是,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務(即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有關企業重大政策的決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點

        高等學校相對于其他組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標、要素、活動、結構與功能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內在規律決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點。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標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統的目標是根據高等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來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應該以高等教育的規律為指導,而不能采用企業管理中的各種原則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并且著眼于提高人才質量為根本目標的管理活動,它不能、也無法只追求經濟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應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即組成高等教育系統的主導性成員——教師和高等教育的主體性成員——學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們的勞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統組成人員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管理現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種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他們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過程中有必要讓其發揮自己的自我組織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協調學術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矛盾。學術目標體現了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性質和本質功能,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一定要以學術目標為主導目標,與高校的學術目標一致。

        鑒于高校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管理師生的過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統的管理顯得更加重要,教學民主、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職工的智慧與才干,在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項制度,充分發揮各個學校成員的作用;第三,積極創造多種形式的、生動活潑的、簡便易行的、有利于廣大師生員工參與管理的民主運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與一般管理一樣,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兩個基本的目標功能:管理的“維系”功能和管理的“結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與其他社會系統有所不同,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的主要是精神產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兩個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現:首先高等學校的管理對“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難的要求。更高體現在高校的師生對于人際關系交往比較看重,在人的需求層次中,教師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師生員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統是最具有創造力的社會系統,通過各成員、各要素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系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的評價

        1.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教育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則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實踐又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科學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綜合,是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又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管理思想體系。因此,科學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管理理論,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論支撐,為高等教育管理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從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最終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2)科學理念。科學管理通過對時間、動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經驗上升到科學,第一次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應用于管理,使管理從此成為一門科學,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科學管理尊重科學、運用科學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等教育管理順利進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高級專門人才。其次,大學是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是以追求學術目標為重的組織,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項活動都應該尊重科學、運用科學,各項決策都應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動也應運用科學方法,通過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決策,科學地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教師激勵。根據“經濟人”假設的原理,科學管理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潛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張對工人實行激勵性的報酬制度。對員工進行激勵在管理學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經濟激勵和精神激勵,其能夠有效調動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教師激勵是教師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關系到教師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積極性,更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與否。沒有良好的教學質量也就無從談起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因為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但根據教師勞動的特點和其作為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群體,精神激勵比經濟激勵更為重要,教師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尤其強烈。教師激勵應符合教師需要的特點,遵循教師激勵的公平性原則、社會性原則、閉合性原則及支持性原則等一些基本原則,可采取目標激勵、競爭激勵、情感激勵、榜樣激勵和考評激勵等多種激勵方式,促進教師的良好發展。

        (4)組織理論。科學管理主張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實行職能工長制和例外原則。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組織管理理論,大學作為一個復雜的組織同樣需要這些組織理論的指導,因此,科學管理中的組織理論對高等教育管理活動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大學組織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復雜性,大學組織的成員復雜、結構復雜,大學組織的權力結構也較為復雜,同時,大學的職能又具有多樣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計劃職能與管理職能分開,各部門分工合作,如現行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科學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經濟人假設”。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假設前提就是“經濟人”。認為人最為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即如何實現個人物質利益最大化。與后來的行為管理學派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學管理中對人及人性的理解還是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過多側重于從理性的、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人、管理人,忽略對人的非理性層面、人的自由發展的全面認識,使得泰勒本人盡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對科學管理做過許多辯解,但總給人們一種冷酷無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復雜的,同時也會根據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對象——教師和學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們更為關心的是精神層面的尊重和自我實現,比較看重人際關系的交往。因此,科學管理的“經濟人”假設不符合高校師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學管理的一些相關原則和原理,而應根據高校師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預期的管理任務。

        (2)效率至上觀。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即謀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學管理誕生于經濟管理領域,企業講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并且著眼于調高人才的質量為根本目的管理活動,它不能、也無法只追求經濟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同時,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長的特點,不能只顧眼前的效益,而應放眼于未來。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僅是高等教育內部結構復雜,而且還涉及到國家、社會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單純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應兼顧各方利益的均衡。

        (3)標準化。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是科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但教育活動不同于商品生產,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極富創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應遵循高等教育這一特點,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應有利于高校師生創造性的發揮,不能進行標準化管理,否則高等教育管理將是失敗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學管理基于“經濟人”假設和標準化生產的原理,工人參與管理的程度較低,更無法參與決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權利。但鑒于高校師生的特殊性,在師生管理過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統的管理都顯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應充分發揮高校師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廣闊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高校師生是一個具有高層次文化水平的群體,在高校的管理決策過程中,應擴大師生參與決策的程度,尤其是學生參與決策,他們既是管理的對象同時又是管理的主體,師生參與決策有助于增加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6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學校文化 管理 模式 傳統 反思 必然 人本

        開放的世界,開放的經濟,帶來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識、價值觀念的撞擊和滲透,催生著中國學校管理的改革之風。顧明遠教授提出:“當代中國教育家需要兩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二是世界文化的視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著名的“富爾報告”――《學會生存》中,早就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未來的教育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為真正實現學校教育的“三主體”發展――學校、教師、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時代要求學校管理必須選擇“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當前時代的召喚,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管理應進行深刻的轉變:從傳統的經驗管理,經科學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這是目前學校教育管理必須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閱覽中國管理思想史,感受到民族傳統管理思想寶庫晶瑩璀璨,尤其是儒家,其實質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如《荀子王制》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難怪樓宇烈教授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更是中國文化的世紀。”(見樓宇烈著《中國的品質》,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次印刷P1)放眼西方管理文化,更是理論資源異常豐厚,實踐模式迅速更迭。而就粗略區別,大儒梁漱溟先生總結之大意為:西方文化處理的是人與物的關系,而中國文化處理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而印度文化(宗教)處理的是人與自己的關系。就管理學之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影響組織成員工作效率高低的首要因素是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有效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會使干部的課堂領導力產生更加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認為管理的有效性就在于非權力領導力――文化管理――最好的領導是讓員工自己領導自己。如今在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中西文化的撞擊聚焦在管理。怎樣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建構21世紀的中國學校管理文化、形成中國學校文化管理?這是我們現代學校管理者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面對WTO,即便不出國門,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本土打響。我們的學校要想得以生存和發展,必須擺脫狹隘眼界和封閉模式,主動參與文化多元化的進程,正像2009年9月4日總理在北京市35中聽、評課時強調:“教育既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與時俱進;又要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教育。”當務之急就是要建構一種適應新的競爭和發展需要的學校管理文化。――校長的管理不能滿足于經驗層面的滾動,要實現超越,超越經驗模式。超越是校長的掌校之本,學校發展是學校生存的邏輯之“魂”。――校長的管理不能滿足于實踐層面的滯留,要實現提升,提升到思想追尋。思想力是校長的理政之本,管理思想是校長的權力之“魂”。――校長的管理不能滿足于固有教育的承繼,要與時俱進,緊隨時代步伐。創新能力是校長的成就之本,開拓創新是校長的權威之“魂”。――校長的管理不能滿足于靜態剛性的制度,要價值整合,整合學校價值觀。和諧團隊是校長的制勝之本,團體冠軍是校長的指揮之“魂”。對此,陳玉琨教授的“學校發展三階段論”觀點:在學校發展的第一階段,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長的觀念、人格和能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學校發展的第二階段,學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種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學校發展的第三階段,學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這是一種從必然走向了自由。所以我說制度只能管住人的行為,文化才能管住人的精神。用先進的文化引領教育的發展,是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鑒此,面對新的管理內涵、新的時代精神、新的發展需求,校長的管理思想不能固守田園,要走出傳統、走出經驗、走出惰性思維,走出險隘視界、封閉校園、古老講壇,深刻思考和建構中國的學校管理。因管理就是服務、就是文化,在學校文化管理中,只有凸顯了“人”的概念,學校才回歸了被異化的功能――成為培育人的地方而不是生產任何 “標準件”的車間;因關注了“人”的主體性,學校才回歸了被異化的目的――為人的全面、自主、個性和可持續發展而非任何其他功利追求;因張揚了文化立校,學校才回歸了異化了的功管理本質――人不僅是學校管理的對象更是管理的主體。因管理之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不斷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哲學觀認為)

        二、管理的三境界――約束人調動人發展人,而集中體現為管理模式

        學校文化管理模式就是“發展人”的模式,那么,什么是模式?《辭海》的解釋是:“亦即‘范型’。一般指可以作為范本、模本、甚至變本的式樣。作為術語時,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含義。”通常,被稱為模式的東西具備兩個特點 :一是特征性,二是穩定性。只要是一種穩定的形式、特征,甚至是觀念取向等都可以稱為模式。但模式不等于固定程式,它可以是運動的、開放的,甚至是散在的,往往相對具體、穩定,具有操作性。盡管從泰勒(英國人類學之父,著有《原始文化》187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開始至今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管理理論,但并非任何一種管理理論都成為一種模式。有些理論在一定時段內存在一種相對穩定的鮮明特征,并具體化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做法,經過在管理實踐中的具體運用,便成了一種管理的模式。

        從學校教育的漫長歷史看,其管理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一些穩定的特征,因此我們把這些穩定的特征稱作學校管理模式。

        學校管理模式中的傳統模式主要有二:一是經驗管理模式,二是科學管理模式。

        經驗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管理理念和決策重經驗重傳統,遵循既定的習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繼承性,但缺少創新,不利于學校的變革,殊不知管理的靈魂是管理的創新與發展。二是管理手段的行政化,其本質主要是習慣和行政權力,使學校管理秩序趨同于社會管理秩序。也不知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而管理就是價值觀整合的存在。三是只停留在經驗層面,缺少理論預設,管理表層化,缺乏前瞻性。

        第7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物本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經濟人,是經濟動物,人主要是為金錢而工作,為物質生活享受而生存,只要滿足人對金錢和物質的需求,就能調動其積極性。物本管理只重視物的作用,忽視人的因素,忽視人的心理和社會屬性。的確,由于當時的時代所限制,使得管理學家不能從人的社會和心理方面作出系統的闡述,但其中還是蘊含了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物本管理理論階段就孕育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萌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論是弗雷德里克·W·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享利·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以及馬克斯·韋伯的理性管理理論。

        一、科學管理理論蘊含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思想

        弗雷德里克·泰羅(Fredrick W.Taylor,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主要倡導人,被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首創的科學管理制度對管理思想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科學管理理論并不是泰羅一個人的天才發明,而是他和他的同事對管理思想進行綜合整理的成就。正如英國的管理學家林德爾·厄威克所指出:“泰羅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發明某種新的東西,而是把整個十九世紀在英美兩國產生、發展起來的東西加以綜合而形成的一套思想。”科學管理理論主張實施新的、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向管理要效率。

        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泰羅的科學管理要求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他認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要工作適合他,都能成為一流的工人;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來激勵工人發揮潛能;對雇主和工人雙方進行“精神革命”,實現兩者協調和合作基礎的建立,從而最大限度發揮人力資源能量。從技術管理的角度來講要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模式,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講,他把計劃的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提出了職能工長制;并為組織管理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例外原則。它其中蘊含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包括:

        1.追求科學的用人之道

        (1)精心地挑選員工。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認為要科學地挑選工人。那么怎樣挑選工人呢?泰羅把工人分成兩類,即頭等工人和二等工人。所謂二等工人“是指那些在身體條件上完成能夠勝任工作但十分懶惰的工人……從身體條件上看,他們能夠成為頭等工人,但是他們頑固地拒絕當'頭等'工人,”泰羅認為,應該按照這些頭等工人的情況來確定勞動的方法和勞動的時間,而且由于這種勞動定額是按照科學的方法來確定的,所以會使工人的勞動中效率更高、更快樂和更健康。

        (2)科學地培訓員工。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另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工人的科學教育和培訓。泰羅認為,要對工人進行科學的教育、訓練和培養,應該“把工人一個個地交由一位稱職的教師,用新的操作習慣去培訓,直到工人能連續而習慣地按科學規律(這是別人設計出來的)去操作”。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規程,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泰羅這種把科學和科學地選擇、培訓出來的工人結合在一起,突破了前人只能靠提高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來提高效率的思維界限,使資本主義和財富飛速增長。

        泰羅認為要科學地選擇和不斷地培訓工人,要注意到人才培養的個性化特點,才能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因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特點,也有不同的性格。管理人員必須注意觀察,掌握每一個工人的性格發現其優點;為每個工人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并通過各種幫助完成其計劃。

        2.強調運用合適的激勵手段

        泰羅強調從工人物質和心理兩方面來調動其積極性。管理者要懂得善待工人,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是促使每個工人發揮他最大的能耐,以最認真而扎實的操作,全部的傳統知識、技藝、才華和善意,即工人的積極性,來為雇主創造最大可能的利益。

        (1)物質激勵刺激。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為了鼓勵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額,1895年泰羅提出了自己的計件工資方案。其中包括采用一種叫做“差別計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這種付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額而采取不同的工資率,泰羅以這種有獎有罰的報酬制度來督促和鼓勵工人完成或超定額。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即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根據工作類別來支付工資。這樣做,既能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現象,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第8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建筑企業;工程預算;科學;管理

        前言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并且關系著整個項目的投資規模。為治理長期以來存在的預算超概算問題,企業應以科學管理為目標,系統推進預算工作的改革。

        1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工作科學管理的需求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工作的科學管理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求得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建筑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利潤空間縮小,企業必須從預算階段開始就做好科學的管理和籌劃,才能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一方面,企業對預算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建筑企業的工程預算工作往往存在一種工作“慣性”,即按照以往的工作經驗確定新項目的預算總額。但實際上,企業會因此忽視行業最新技術的發展變化,缺乏深入的調研,出現漏項差錯,這實際上也屬于間接增加預算資金的因素。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與管理者對預算工作的重視不足有著直接的關聯,預算沒有充足的依據作為支撐,因而在后續的工程進展中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只有企業真正實現預算的科學管理,才能樹立嶄新的工作風貌,將預算的專業水準提升到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企業成本控制離不開預算的支持。預算管理是企業控制成本、加強經濟核算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建筑企業中管理人員更多地重視預算在工程項目初期的作用,而預算制定完成進入施工階段后,執行的效果如何卻容易被忽視。不少建筑企業都缺少預算評價制度,導致原有項目預算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不能在新項目中發揮參考價值,同時也給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增加了風險。這種有失科學的管理機制將會造成更多的成本損耗,只有通過科學的預算管理,規范定額,實行嚴格的經濟核算,才能節約資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工作科學管理的方法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工作的科學管理應從流程規范開始,應用動態方法編制預算,并引入全面預算管理,從而提高預算工作的質量。

        第一,規范預算工作的流程,加強預算論證。建筑企業預算管理的改革首先應注重流程的規范,創建調研、分析、審核于一體的科學流程,使預算工作經過論證的考驗,再進入實施階段。為此,企業應開展預算工作的深度分析。所謂深度分析,就是增強工程預算研究的深度,用更廣泛的調研數據,更全面的分析,更富有前瞻性的預測,綜合確定工程整體的預算,以減少未來的預算變化。在審核階段,企業可以選擇行業專業的設計單位作為合作對象,以顧問合作的方式,邀請專家協助對企業預算編制的把關。這是因為,在建筑行業,施工所使用的原材料、設備,項目的施工工藝都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從而帶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但建筑企業在承接工程項目時,由于不能及時了解行業前沿技術,難免會影響到預算總額。專業的設計單位能夠把握建筑領域先進的設計思想和方法、前沿的原材料與設備應用方案,因而可以對企業已有的設計文件進行分析評價,從中指出對預算具有實質性影響的設計環節,以達到降低預算成本、提升設計水平的目標。

        第二,應用動態預算編制方法,改變工作的被動狀態。在規范預算工作流程的同時,企業還必須從微觀層面改進預算的編制方法。建筑工程具有復雜性,每個項目的地點、施工要求都有自身的特點,編制預算時不可能使用一成不變的定額。如果企業的預算編制僵化、滯后,后續施工中就會出現更多的變更。因此,企業應采用動態的方法編制預算,根據項目特征和項目的不同階段選取相對應的預算方法,細化定額,以增強預算的準確性。

        第三,引入全面預算管理,確保工程全過程的預算把關。無論是預算的編制還是執行,都需要科學的管理,所以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至關重要。例如,建筑工程中原材料和設備是施工的主要硬件基礎,但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情況經常發生。金融危機爆發后原材料價格變化明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近兩年很多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而建筑工程的周期至少要在一年左右,有的工程前后涉及多年的時間。工程建設周期內原材料價格上漲直接會導致預算的追加。這就要求企業在深度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對預算執行給予更嚴格的把關,施工過程嚴格控制預算,盡可能減少工程變更,防止預算超標。

        3 建筑企業工程預算工作科學管理的保障

        為配合建筑企業預算管理工作的發展,相應的保障條件不可或缺:

        第一,管理者需要加強預算管理意識。建筑企業預算管理改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工作貫穿,管理者首先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預算管理,才能帶動部門人員落實具體的改革任務。作為管理者,應具備全局觀念,將預算工作和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各個環節建立關聯,糾正認識上的誤區,明確預算管理對企業利益的貢獻價值,進而全方位推進改革工作。

        第二,企業需要建立專業的預算管理部門。在不少建筑企業,預算工作的執行并不是由獨立的預算部門負責,而是由財務部門擔當。財務人員根據以往建筑工程的實際,對設計文件中的各項材料、設備、人力投入進行費用計算,綜合得出本次工程建設的預算總額。為支持科學管理的改革舉措,企業應建立起專業的預算部門,聘請建筑行業內具備專業學歷背景、資深閱歷的人才加入到預算工作中來,構建預算部門隊伍體系。同時,企業還應建立責任人機制,使管理者和預算部門工作人員都肩負起應有的責任,一旦發生預算超標的問題,企業也能追根溯源,在新的工程項目中防止同類問題的發生。

        第三,企業需要落實預算工作的評估。隨著建筑企業工程預算管理的改進,評估工作也應受到管理者的重視。企業應創建預算評估制度,定期對現階段工程預算工作的效果展開評估分析,如在財務部門的支持下計算成本的節約程度、工程施工階段預算追加的比例等,并從中挖掘存在的問題,爭取在下一階段的預算工作中繼續改進,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4 總結

        建筑企業預算工作的科學管理有利于控制工程造價,提高工程建設收益。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企業夯實管理基礎,應積極應用預算管理的新方法,從而推動行業整體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第9篇:科學管理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施工生產經濟規律 項目法施工的含義 特征

        20年前,許多國有建筑安裝企業在改革實踐中,就已深深感到舊的企業管理體制與傳統的管理方式已明顯地阻礙了企業實現施工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優化經濟效益。多年來,建筑安裝界的有識之士認為:要想使建筑企業有大的發展,經濟效益得到較大提高,就必須圍繞生產對象按照施工生產的特點和經濟規律,抓住提高生產力水平這個核心問題深化改革,其根本途徑就是推行項目法施工。

        1 什么是項目法施工

        簡單地說:項目法施工是我國施工企業管理的一種先進的新型的科學管理模式。再具體一點說就是:項目法施工是我國施工企業根據經營戰略的內在條件,按照企業項目的內在規律,通過生產諸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動態管理,實現項目合同目標,提高工程投資效益和企業綜合經濟效益的一種科學管理模式。

        土建工程項目包括道路、路基項目、生產現場地平整、房屋建筑、渠道和橋梁等等。這些項目不是單一性的工作,工程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點多、線長、面廣、技術性強、專業分工細、流程復雜等特點。更牽涉到人力、物力、財力和工地的運用。所以要完成一項土建工程項目必須從方案設計到預算、施工、驗收和交付使用構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必須有嚴格的分工和密切的協作而又相互制約,必須有一套相應的組織管理辦法。有些東西在書本上可以學習的得到,但更多的東西還是要通過實踐而完成。

        項目法施工是以工程項目為對象、以項目經理負責制為中心,以經營承包責任制為基礎,以經濟合同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按照工程項目的內在規律和施工需要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對工程項目的安全、質量、工期、成本等實行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達到全面實現項目目標和提高工程建設投資效果和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2 項目法施工的含義

        項目法施工的“法”字具有多重含義:一是指施工企業管理的一種法式或稱模式;二是指法則即按工程項目的內在規律組織施工生產;三是指法規即項目法施工必須遵循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法令、法規行業有關的規范、規程和標準以及企業有關的制度、規定;四是指方法即施工有關的方案、工藝、工法等。土建工程項目管理根據工程投資規模、工程量、工程難易程度和勞務使用情況的條件分為集團公司管、分公司管、本企業建筑安裝工程公司管理的項目等。

        2011年,在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工作會議上,公司董事長劉順達從戰略高度指出,做好2011年工作的核心是“聚焦項目”爭精品,立足崗位創一流。指出:要提高經濟效益“關鍵在項目、關鍵在崗位、關鍵在行動,關鍵在實效”

        華銀公司通過深入分析湖南火電工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堅持一個中心,抓住一個載體,實現一個目標”的工作思路。指出:“項目聚焦”和“兩全雙掛”是推進工作的有效載體。項目聚焦就是把重點工作項目化,運作時分析較真、落實認真,追責動真,確保工作有計劃,過程可控制,結果有評價,歷史可追溯。“兩全雙掛”是把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每一項工作都納入管理,明確同類可比平均值、目標確認值和同類最佳實踐值“三條線”,實現精確定位、精準考核、精細管理。

        對于建筑承包企業來說,它的投資是通過工程項目承包時賺回來的。總管世界各國的進啊祝施工企業,絕大多數都市比較小或很小的企業。不論姓“社“姓”“資”,企業都是一樣的。企業投資目的不養不能創造經濟效益的閑人 和長期固定人員。即使有些國家的工程公司雇傭了部分固定性的工人,那也是技術骨干。承包總工程公司的這樣一個特點也是符合建筑業生產力的規律。而項目法施工就是根據生產力的規律而產生出來的。

        3 項目法施工的特征

        項目法施工是我國施工企業管理的一種新型的科學管理模式。這種先進的的管理模式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它是企業權利分授的中心。因為占有一定的生產要素,于是應有向英國的作業隊伍指揮權,有了其他生產要素的占有權和使用權,這是固定建制式單位的第一個顯著特征。

        第二,它是企業責任分擔的中心,企業的工程任務按這些單位剪紙的大小分配。企業實現目標管理,總承包責任制,它們是目標分解實現的基本單位。又是承包責任承包的基本單位。這是固定建制式管理的第二個顯著特征。

        第三,它是企業利益的分享中心。過去,企業自身也是非利益主體,擴權謀利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來,他們又成了企業利益分享單位。各有相對的獨立利益。這是固定建制管理的第三個顯著特征。

        企業的施工項目,是企業的財源,是決定企業興衰繁榮的生命線。調整企業的行為,首先最急需的任務就是提高施工項目的管理水平。提高項目合同目標適用的有效性,這是企業取得信譽、爭取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的根本。也是擴大企業承包總規模的基礎。

        固定建制式的管理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維持固定建制管理,無法強化企業施工項目管理,也無法按項目規律對項目進行管理的基本點轉移到企業的項目上來。由此帶動企業組織結構上的、動態的矩陣式管理。因此,應該把項目法施工看成適應市場經濟、轉換經營機制的樞紐。

        建立新型企業管理模式,應從項目法施工開始,逐步達到企業按照新的管理模式運行。實行優化組合,騰出資金和人力,這是一種漸進的過渡方式。也可以說,項目法施工是我國施工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和突破口。而且也是一種最先進的新型科學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素艷.對項目法施工中工程預算編制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0(3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网址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