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游記續(xù)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般快遞是不需要郵編的,但是EMS要郵編,其他的快遞公司一般會自行根據(jù)填寫的送貨地址寫上送貨地址的電話區(qū)號。
快遞單書寫要求:
要用正楷字體書寫,字跡清晰可辨;填寫時要寫明自己的地址,電話及姓名;要正確填寫收貨人的地址,電話及姓名;其他如重量,快遞物品等可由快遞人員填寫。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長江是貫通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jīng)濟區(qū)的水運主動脈。長江干流通江達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巨大的航運潛力。三峽蓄水后,由于水沙條件發(fā)生改變,使長江航道條件尤其是中游航道條件發(fā)生了較大改變。
三峽蓄水后長江中游航道的演變
1、長江中游航道的一般特性
長江中游航道特別是荊江河段,彎道、洲灘眾多,歷來演變最為復雜,航道問題也最為突出。三峽工程蓄水后,由于水沙條件發(fā)生改變,致使一些淺區(qū)河段普遍出現(xiàn)了洲灘變形、岸線崩塌等不利于通航條件的變化,使本來復雜多變的中游航道更增加了不穩(wěn)定因素。
長江中游航道按其河型和演變特征,大體可以分為大埠街~藕池口、藕池口~城陵磯和城陵磯~上巢湖三段。其中尤以荊江河段,演變尤為復雜,航道問題突出,是研究的重點。
2、長江中游河段水沙條件的變化
徑流量變化:與多年平均相比,個別年份增加,多數(shù)年份減少;輸沙量變化:大幅減少,一般減少80%―90%;中值粒徑粗化;流量、水位變化:壩下河段宜昌、沙市站流量、水位相關關系較好,監(jiān)利以下相關關系較差。壩下水位雖因河床下切面降低,但因有流量補給,使枯水期宜昌站水位降低不多,而沙市站則有所提高。
3、長江河段航道變化的基本趨勢
上荊江分汊河段江心洲頭低灘呈沖刷后退之勢,航道條件處于向不利方向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荊江彎曲及分汊河段江心灘和邊灘繼續(xù)沖刷后退,淺區(qū)段放寬,河槽也向寬淺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槽口眾多,多槽爭流的格局,對航道維護十分不利;城陵磯至漢口段主要為單一河道和部分受節(jié)點控制作用強的分汊河道,河勢相對比較穩(wěn)定。
4、對通航條件的影響
三峽工程蓄水后對航道有利的是增加了枯水期壩下流量,加大航槽沖刷力度,增加了航道水深;對航道不利的方面是增加了航道的不穩(wěn)定性,下泄流量的陡降或陡增不利于航道自然沖刷,水流不能及時歸槽,致使航道水深不足。
長江中游航道維護性疏浚施工方案
1、疏浚船舶的性能及選擇
長江中游航道疏浚使用的挖泥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碇泊式挖泥船,如鏈斗、吸揚、抓斗等,另一類為自航耙吸挖泥船。前者施工對通航干擾大,后者施工機動靈活。此外,還有吸盤挖泥船可以自航施工,但一般多采取絞進施工。目前最適宜的挖泥船型:主要為500方自航耙和1250方/小時吸盤挖泥船。
2、對枯水期疏浚維護工作量的預測
三峽工程蓄水后,在一定程度上對枯、洪水期上游來水起到調蓄作用,枯水期流量得到補給,航道水深提高,尤其是近年來航道部門對部分淺水道進行了治理,使航道趨向穩(wěn)定。同時,由于水沙條件的變化致使河床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也加劇了一些水道的淺情;另外,航道部門近年來相繼調高了部分航段的維護水深,增加了疏浚維護任務。預測今后一個時期內(nèi),長江中游航道維護的疏浚量在不利情況下,在一屆枯水期內(nèi)最大約在200萬m3左右;在有利的情況下僅為數(shù)十萬m3;而在一般情況下,則在100萬m3上下。綜合近幾年的總體分析,其平均疏浚工程量略有減少。
3、疏浚船舶的配備
配備的原則。疏浚船舶配備的原則主要是保暢通,追求航運效益最大化。其次是合理安排和使用挖泥船,以降低維護成本。
維護性疏浚要考慮施工時間、地點和工作量等多個不確定因素。每屆枯水期需要疏浚的水道、部位、施工方量及施工時間通常都是依據(jù)汛后各淺水道航道條件的預測安排的。個別水道則是在枯水期間因發(fā)生突變而需要緊急施挖的。所以,在疏浚船舶配備上,每屆枯水前除了要根據(jù)以往疏浚維護的需要保證重點淺水道疏浚船舶的配備外,對有疏浚要求而施工量不大的淺水道也要考慮配備疏浚船舶,根據(jù)情況及時調遣挖泥船駐守現(xiàn)場。對可能需要疏浚的一般淺水道,安排駐守鄰近水道的挖泥船兼顧。同時還需安排其它挖泥船作為預備船隊在基地待令。
配備的船舶數(shù)量和組成。正常情況下,長江中游航道需配備5艘以上船舶,其中荊江段不少于3艘,配備1艘500方耙吸,1艘300方耙吸和1艘1250方/小時吸盤船;城陵磯~上巢湖段配備2艘,500方和800方自航耙各一艘。必要時上述挖泥船可調劑使用。
4、疏浚時機的把握
投入疏浚維護的時間。投入疏浚維護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三峽蓄水前,投入疏浚維護的時間一般在頭年的11月至次年的3、4月為一屆枯水期。三峽實施175m水位蓄水后,其蓄水量較圍堰發(fā)電期和運行初期大得多,相應的下泄流量則較原天然狀態(tài)下的下泄流量減少很多。若按三峽工程初步設計,蓄水時間自9月下旬至10月底,在此過程中,壩下河段將陸續(xù)進入枯水期,這比蓄水前大約提前了一個月時間,因此投入枯水航道維護的時間也相應提前了約一個月。 一般情況下,有的淺水道需在10月開始實施疏浚維護,但如果當年入庫流量較小,且下泄流量突降,投入疏浚維護的時間可能提前至9月下旬就將開始。
根據(jù)水位和航道條件擇機施工。對于單一水道,在水位較高時,如果可供航行的水域寬闊,并且航槽較為穩(wěn)定,可視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疏浚維護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半邊通航半邊施工,即通過調整標志,適當縮窄現(xiàn)行航槽供船舶通航,而封閉另一部分水域供挖泥船施工,如此交替通航與施工,可保證在水位退落后航槽內(nèi)有足夠的水深。第二種方法是開辟臨時航道,通過調整標志適當縮窄并封閉現(xiàn)行航槽,由挖泥船在航槽內(nèi)施工,而將航道移至現(xiàn)行航槽的一側,供船舶臨時通航,待水位退落到一定程度后,現(xiàn)行航槽可恢復通航。第三種方法是提前另辟新槽,即當預見水位退落后,現(xiàn)行航槽可能發(fā)生淤變,需要另辟新槽時,可選擇航槽一側具有發(fā)展前途的水域施工,待現(xiàn)行航槽出現(xiàn)淺情時,迅速調標改槽,以保證與上下游航道的銜接。若在分汊河段,主支汊都能通航時,主汊通常是枯水期通航時間較長的一汊,宜在水位較高時先疏浚主汊,而在水位退落后再疏浚支汊。由于汛后退水過程中,航道要經(jīng)歷復雜的沖淤變化,某一汊道往往不只一次施工,施工水域也可能不在同一地段,在這種情況下兩汊的施工則要交替進行,以求得一汊施工,另一汊維持通航。
在非通航高峰時段進行疏浚施工作業(yè)。長江中游淺險水道航道彎曲狹窄,通航條件較差,多數(shù)船舶一般都選擇在白天航行,而夜間由于視線不良,船舶通航密度則會減少,自然成了非通航高峰時段,因此,當水道的淺區(qū)為單一航槽時,在夜晚進行疏浚施工作業(yè),可以大大減少因施工出現(xiàn)的阻航情況,有利于航道總體效益的發(fā)揮。由于夜晚施工條件差,確保疏浚船舶自身的安全是施工作業(yè)的首要前提,因此,疏浚船舶除了自身需要熟悉所在水域的航道狀況和水文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外,航道管理單位也應予以密切配合,加強實時監(jiān)測,掌握施工效果,隨時調整標志,通航管理單位尤需在事前信息,做好現(xiàn)場管理,防止航行船舶擅自闖入施工區(qū)禁航水域。
5、疏浚施工安全技術要求
因勢利導,選好挖槽位置??菟诤降谰S護性疏浚不應單純依靠挖泥船挖泥,而應借助水流的力量使河床形成自然沖刷,加深航道。因此,挖泥船疏浚航道的目的,除了是為了搬走航道內(nèi)一部分淤積礙航的泥沙,同時也是通過疏浚泥沙來改變了水流流態(tài),引導水流歸槽,使航槽內(nèi)的泥沙能得到有效的沖刷。在挖槽選擇上還會遇到預備槽(即在現(xiàn)行航槽埂阻之前,事先施挖而留作備用的航槽)的問題,對此,尤其需要根據(jù)因勢利導的要求,選擇好挖槽位置。選好了,就能為未來水位退落后準備好通航條件;否則將適得其反,預備槽和現(xiàn)行航槽還可能同時面臨水深不足的尷尬局面。因此,在現(xiàn)行航槽之外選擇預備槽開挖時,應當充分研究,慎重選擇挖槽位置。
疏浚與整治結合。十多年來,長江中游河段在一些淺險水道陸續(xù)進行了一些治理工程,這些工程起到了穩(wěn)定洲灘的作用,也改善了水流結構,使散亂的水流逐步歸槽,或者使淤淺的航槽得到?jīng)_刷,從而改善了通航條件,做好疏浚與整治的結合,既能充分發(fā)揮整治工程的效益,也能使疏浚施工發(fā)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遵循舍寬保深的基本原則。由于枯水期航道的主要問題是水深不足,在淺情嚴重、維護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通常采取舍寬保深的作法。但這種舍寬保深的作法決不是任意縮窄航寬,而是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進行的。
熟悉工作環(huán)境,規(guī)避安全風險。熟悉工作環(huán)境是挖泥船在施工中規(guī)避安全風險最基本的要求,對工作環(huán)境的了解和熟悉,包括對各項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護,使之處于良好的適航狀態(tài);制定切合該水道實際的施工方案和在緊急情況下的安全預案等等,可使安全風險降至最小限度。
6、施工方法的選擇
不同類型淺水道的施工要求:分汊河段施工要遠離洲、灘的基腳;過渡河段施工要選好挖槽和排泥區(qū)。
提前干預與應急施工兩種方法的比選:對歷屆枯水期某些變化不大的水道可提倡提前挖泥,但需掌握好提前的時間,以中游主力船舶500方自航耙吸挖泥船施工,可考慮在水深7m左右并且水位基本處于穩(wěn)退的階段開挖,因為此時施工,耙頭與床面可以保持最佳的角度,增加泥漿吸入濃度,提高施工效率。
不同工況條件下的施工方法:當挖槽內(nèi)水深較小而流速較大時,宜采用邊拋的施工方法;當挖槽內(nèi)水深較大,水位退落速度較慢,且流速較小時,宜采用裝艙法施工;大功率吸盤挖泥船具有較高的生產(chǎn)效率,適于航槽的開槽破土。在淺情嚴重需要突擊搶挖時,也可以自航施工,采用邊拋法排泥;在槽口變遷,老槽廢棄而新槽尚未形成時,若新槽流速較大,使用具有首沖功能的船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7、降低維護成本的基本途徑
加強基礎工作,根據(jù)三峽蓄水后航道的演變,掌握其規(guī)律,制定合理有效的維護方案; 引進新技術和新工藝,提高施工效率;采取獎勵和約束機制,通過科學的預測和具體測定來制定維護項目的成本計劃,確定成本管理目標,依據(jù)成本計劃進行成本控制。
結語
一、課前秀,提高學生興趣
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博識。通過閱讀,學生認識了更多有名的人物;對大自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探索自然的欲望;同學們被各種童話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同學還編起了新的童話故事。通過閱讀,既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于是,在課前,總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自由上臺秀一把,自由發(fā)揮,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或表演,或演講,或評論,或演唱,或游戲,秀出與課文相關的人,事,物……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學白的古詩時,學生有的模仿李白的樣子吟詩,有的同學演講李白的生平,有的同學談談自己對學白古詩的見解……
二、課內(nèi)補,夯實課文內(nèi)容
課外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補充和延伸,是開啟學生智慧的一把金鑰匙;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有效手段。學生閱讀課外書的過程便是鞏固、積累知識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所儲存的信息和知識與課文內(nèi)容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合理的運用于課堂上,夯實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建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效果。如:學生在上,第四自然段時的省略號時,讓學生通過課外知識的積累,及時的補白:柿子像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樹上,黃澄澄的玉米棒在風中向我們點頭,石榴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這樣,學生描述的精美句子,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更夯實了課文內(nèi)容,為語文課堂增添精彩。
三、課中品,提升學生品質
巴金說:“我們有一個非常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多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由此可見,學生閱讀文本,是一種附含有他們豐富情感的活動,本來具有抽象意義的文字在具體的語境中,喚起了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在與學生的精神融合中,語言具有了豐富的色彩,具有了生命。閱讀的過程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生命力量的過程,精神得到升華的過程。《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歷經(jīng)磨難,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顯示出其文學魅力,給學生美的享受。廣泛的閱讀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學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在上《神農(nóng)嘗百草時》,神農(nóng)的科學態(tài)度和獻身精神感人至深,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帶著崇敬的心情朗讀課文時,學生的情感和品質都得到升華。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文本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產(chǎn)生對話,使學生進入文本語言形成的意境,同時,又要引導學生走出來,對文本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完成個性化的自我建構,從中得到體驗與感悟,因而達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在這一研究的發(fā)展過程中,學者徐松可謂功不可沒。他的西北史地研究幾乎吸納此前所有有關西北研究的學術資源,在史料搜集、研究規(guī)范、學術影響等方面,都將西北史地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他本人也在傳播西北知識、培養(yǎng)研究人才等方面多有貢獻。本文將通過對學者徐松西北史地的研究成就、他的研究與當時學風的關系及其研究中所表現(xiàn)出的向傳統(tǒng)史志研究回歸的特點等方面的敘述分析,更全面地展現(xiàn)嘉道西北史地研究這一學術現(xiàn)象的整體面貌,以期更好地顯現(xiàn)學術史的真實、生動與豐富。
一、因邊疆方志修撰而成西北史地名家
早在乾隆朝之前,有關西北的著述已有問世,后來隨著清朝用兵西北的成功與西北統(tǒng)治的建立,這類著作逐漸增多,或是親歷西北者的記聞之作,或是國家組織編寫的國史方略,或為地方官員組織修撰的方志類著作。探究這些著述的寫作動因,多是為了適應清朝政府對西北邊疆的管轄治理。當時官修有關西北的書籍,主要有《平定準噶爾方略》、《欽定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大清一統(tǒng)志》、《欽定河源紀略》及《欽定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等。這些著作的修纂意義不只在于為皇帝歌功頌德,更為后人提供統(tǒng)治的樣板。與中央官修西北著作的纂修動因相同,清代新疆的地方官員也組織修纂一些方志類的書籍,這些以佐理政事為目的的著述,因其真實性與實用性而成為后來西北史地研究最直接的淵源,徐松的西北研究也即起始于新疆方志的撰修。
徐松之前,另一位具有國史撰修經(jīng)歷的學人祁韻士曾有機緣編纂新疆方志,他在遣戍伊犁期間,受松筠之請主纂了《西陲總統(tǒng)事略》一書。徐松于嘉慶十七年(1812)被發(fā)配新疆時,時任伊犁將軍是再次任職新疆的松筠。松筠委請徐松做《西陲總統(tǒng)事略》的增補續(xù)修工作,并在嘉慶二十年(1815)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間,安排徐松進行天山南北兩路的考察活動[1]。
徐松以自己的學識優(yōu)長,又對天山南北之地進行了實地考察,這使得在《西陲總統(tǒng)事略》基礎上修成的《新疆識略》更加成熟。相比較來看,《新疆識略》在體例上更加完備,在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在敘述上更加準確。書中徐松不僅對于《西陲總統(tǒng)事略》的繁瑣細目做了進一步的概括,對其內(nèi)容的安排做了調整,使之更加合理;他還仿照《文獻通考》之例,每門皆立小序,以敘著述之意;為簡明起見,徐松還增設了道里、水道、職官姓氏、卡倫、哈薩克世系、布魯特頭人等六表,將各表分附有關門類之后,使圖、表與說三者互相參證,尤其是在圖表的繪制、地名的考核與事件的詳略上都堪稱別具匠心,雖然各幅輿圖仍是不注經(jīng)緯,不標比例,但在文字的敘述中,各地的經(jīng)緯度已有了記錄。
徐松在完成《新疆識略》同時也撰寫了他的另三部西域史地著作的初稿,即《新疆賦》二卷、《漢
書西域傳補注》二卷與《西域水道記》五卷?!缎陆x》前有賦序,后分新疆南路賦、新疆北路賦二章,仿漢代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的體例,以蔥嶺大夫、烏孫使者相為問答,分詠天山南北二路地理形勢、清代開辟邊疆的宏大事業(yè),為一部清朝當代史地著作。正文之外,作者還加有注解。這是徐松著作中篇幅最短、刊刻最早的一部,今可見道光四年(1824)彭邦疇跋本。[2]《漢書西域傳》為古來正史西域文獻之濫觴,因年代久遠,“后世考西域者多未親歷其地,耳食相襲,訛誤滋多”[3]。徐松周歷天山兩路,又在編纂《新疆識略》中接觸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考訂《漢書西域傳》中的古代地名沿革,并以今證古,著成《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同樣在實地調查并廣泛參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他還撰成了以西域水道為核心的清代新疆地理專書《西域水道記》。此二書的初稿在伊犁時期已完成[4],但其刊刻時間卻較晚,《漢書西域傳補注》初刻于道光九年(1829)[5],而《西域水道記》的刊刻至早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以后。
徐松的西北史地研究幾乎吸納此前所有有關西北研究的學術資源,在史料搜集與使用、研究規(guī)范初步確立及西北史地研究學術影響的擴大等方面,都將西北史地研究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徐松也被當時史地研究者譽為“巨子”。
徐松不僅在各書刊刻前不斷增刪,即使印行后他也還是校訂不輟。在《漢書西域傳補注》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伊犁期間無法讀到的著作與史料都被補充入內(nèi);而在《西域水道記》的書稿刻印出版之后,徐松也不斷地以新的材料對其進行完善與充實,如此,他的身后才有了《西域水道記校補》的行世。[6]于是,從文獻資料的角度來度量徐松的西北史地研究,可以說,他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前人。
祁韻士西北史地著作中有三種主要的資料支撐:國史官書資料、新疆當?shù)卣骷Y料、以七十一的《西域聞見錄》為主的有關西北的私家著述等[7],這些在徐松的西北史地著作中無論就質還是量言,都得到了極好的繼承。此外,徐松七年的新疆生活、周歷南北的實地考察為其西北研究注入了難得的一手材料。而且,傳統(tǒng)典籍記載、學界的傳統(tǒng)史志與蒙元史的研究成果等等,這些幾乎令祁韻士望而卻步的資料,徐松也都運用得游刃有余。
在徐松的著作中,國史中征引頻率最高的幾種是《平定準噶爾方略》、《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及《河源紀略》。在其最早完成刊行的著作《新疆賦》中,徐松在開篇的序文中即提到以上著作。[8]徐松在定義“西域”的地理范圍時,采用的即是《西域圖志》中天山南北路、安西南北路的四個區(qū)域的分法。在《西域水道記》中,對各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的建置沿革、典制史實、民族變遷等方面的資料多來自于《平定準噶爾方略》與《蒙古回部王公表傳》中所記內(nèi)容。徐松的著作中,對于私家筆記類著作資料的吸收也超過了祁韻士,當時的私家著述的典型之作,如梁份《西陲今略》、殷化行《西征紀略》、洪亮吉《天山客話》、七十一《西域聞見錄》、圖理琛《異域錄》等在《西域水道記》中都屢被征引。
中國傳統(tǒng)的典籍中,漢唐以及蒙元的史料與著作中,雖不乏關于西北的豐富記載,但漢唐與蒙元史的研究需要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學術底蘊,這一點祁韻士早有認識,但受個人的學識特點所限,他對此也只能點到為止。但在徐松的著作中所引古典文獻,自先秦的《山海經(jīng)》至漢代的《水經(jīng)》、從新舊唐書到元明清的諸家記述,其種類遍及正史、雜記、地志、金石及道藏、佛經(jīng),其征引之廣泛是此前的西北史地著作所難以企及的,他幾乎使用了他所能找到的一切資料。在充分吸收學術資源的基礎上,西北史地研究更加成熟了。
在徐松的西北史地研究中,還可以看到《西域同文志》史料意義之外的規(guī)范意義。《西域同文志》在官修書籍中較早就作為一種統(tǒng)一名稱的工具書被使用了,但這主要不是考慮其對學術研究之必要,而是出于滿足政治統(tǒng)治之需要。由于生活于西北地區(qū)的各民族,多以游牧為生,居無定所,加之他們又使用著與漢人完全不同的文字語言,于是中原人在了解有關人名、地名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以音譯字,易生歧義,如稱渥巴錫為烏布沙,舍棱為舍楞等[9],這些都為用兵西北,實施統(tǒng)治帶來不小的麻煩,于是,在乾隆朝官修了《西域同文志》,“示之以綱領,有所遵循,稗無踳駁舛訛之虞”[10]。但直到祁韻士修志時期,并沒有將《西域同文志》作為一個重要的工具書加以使用,于是造成對于南疆三城:喀什噶爾、烏什與庫車等地的名稱解釋與《西域同文志》不同[11]。比祁韻士稍晚些時候,和寧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時纂有《回疆通志》,在書前的例言中,稱“人名、地名、山川名系回語、蒙古語或沿襲舊名,或譯音訛舛,今遵《同文韻統(tǒng)》更正”[12]。由此可見時人對于《西域同文志》的陌生。
但徐松的著作從最早武英殿付印的《欽定新疆識略》到道光中期才刊刻的《西域水道記》,書中所記名稱都一一按照《西域同文志》進行統(tǒng)一,這成為他的諸書刊付印行前的一項必要的工作。據(jù)朱玉麒對于《新疆賦》一書的研究,今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新疆賦》稿本與今天流傳的一般刻本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地名上,稿本中所言“穆素爾嶺”、“喀喇沙爾”[13],在刻本中都根據(jù)《西域同文志》分別改為了“木素爾嶺”、“哈喇沙爾”,這與《西域同文志》以及依《西域同文志》而作過統(tǒng)一劃定的《西域圖志》是一致的。由此看來,在徐松的時代,西北史地研究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研究規(guī)范,這就為學人研究之交流與溝通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漫漫幾十年的“遍檢前書”[14]、詳證精考過程中,徐松不僅收獲了大量的材料,也凝聚了一批的學人。學問之事,貴在于沉潛孤行,也需要相互觀摩。正是在徐松與各位同好的師友夾輔中,西北史地研究的影響大增。
徐松著作的修訂???,顯現(xiàn)的不只是徐松一人之力,而是友朋同志的眾人之功。徐松增補著作所運用的史料背后,可以列出的是一串的友人名單:校訂《華嚴經(jīng)音義》的陳潮、撰寫《俄羅斯事輯》的俞正燮、從《永樂大典》中畫出《元經(jīng)世大典圖》的張穆、以及與《長春真人西游記》的研究有關的龔自珍、程同文與董祐誠。據(jù)今天的研究結果,《西域水道記》還曾有過沈垚的抄寫本或稱沈校本。[15]同時在徐松的導引指正之下,不少后學步入了西北史地研究的行列,沈垚即受聘居徐松家中,整理西北文稿之余,閱讀了大量有關藏書輿圖資料,撰寫以《西游記金山以東釋》為代表的西北史地著作。張穆的西北史地研究開始于對鄉(xiāng)賢祁韻士著作的校訂,自《西域釋地》的??健斗恳浴返目逃?,其中都貫穿著徐松的指教。[16]
在這樣的師友交往中,在研討西北史地的聚會中,清道光年間,以京城為中心,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西北史地的學人,張穆、沈垚、龔自珍、魏源等人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此數(shù)君者,時代略銜接,相為師友,而流風所被,繼聲頗多”,因而西北史地研究在當時影響大增,“茲學遂成道光間顯學”[17]。
二、時代需要與“顯學”名家
在“顯學”局面的形成中,徐松及其研究著述在傳播有關知識、培養(yǎng)研究后學、挖掘有關史料等諸多方面大有影響,徐松也因此被視為“顯學”名家。
考察學者在學術史中的地位,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學者在有生之年,其學問與著作已為時人所肯定并接受,其學術影響在當時已昭然;也有的學者在世時默默無聞,其學術價值要等待后人的重新審視與發(fā)掘。同為嘉道西北史地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祁韻士屬于后者,自伊犁東還后他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了余生。他去世時,其眾多著作中,《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僅以抄本被收入《四庫全書》,外間少見??袉柺赖膬H有的《西陲總統(tǒng)事略》一書[18],但也流傳不廣。祁儁藻刊印《西域釋地》與《西陲要略》時,祁韻士已作古20余年。而徐松自塞外歸,文名益噪,成為京中學人交游的中心,他的“西域三種”[19]在作者的有生之年全部刊行,影響一時。二人不同際遇的背后是當時知識界風氣的變化所致,非只個人因素所成。徐松的學術成就相應地切合了時代的需要。
嘉道之際,知識界開始以關注現(xiàn)實、批判時政、倡言變革的思潮,即今天人們所說的經(jīng)世思潮。這種情勢下,嘉慶二十五年(1820)南疆所發(fā)生的大和卓木之孫張格爾攻邊事件,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清代自康熙就斷斷續(xù)續(xù)地用兵西北,乾隆朝設伊犁將軍統(tǒng)轄天山南北之后,也時有動蕩局勢出現(xiàn)。但這一次張格爾事件,知識界的反應較為激烈,其原因即在于學風的變化,時人因關注時政而關注西北局勢變化,因關注西北的形勢,而開始了解西北。
因為“窮邊絕徼,舟車不通”,“部落地殊,譯語難曉”,“書缺有間,文獻無征”[20],清人對新疆了解并不多。在當時對西北了解的需要中,祁韻士問世幾近20年的《西陲要略》與《西域釋地》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祁寯藻即是在“道光丙午丁亥間,回疆用兵,寯藻暴直之暇,考求邊域,證之家著,始略知端緒”[21]。其中所言“道光丙午丁亥間”即道光六年至七年間(1826-1827),“回疆用兵”即指當時清廷對張格爾的征討,而“家著”正是指祁韻士的西北著述。
于是,熟悉西北的徐松及其記述西北的著作成為京中士人了解西北的重要窗口之一。張格爾事件發(fā)生后不久,剛剛東還的徐松即被新登基的道光皇帝“召見”,“奏對西陲情形”[22]。他主纂的《伊犁總統(tǒng)事略》十三卷也受到道光皇帝的嘉許與贊賞,并為書賜名《新疆識略》,為之御制序文,交付武英殿刊行。龔自珍與魏源均曾從徐松處獲得過西北知識。龔自珍對于徐松《新疆識略》中的《哈薩克表》與《布魯特表》評價很高,稱之為“奇作”[23],魏源也曾與徐松“商論天下形勢、西北輿地”[24]。張穆與沈垚曾在徐宅“劇談西北邊外地理以為笑樂”[25]。在程恩澤的詩句 “指掌河源米聚山,蒲昌蔥嶺屹中間” 、“兩賦已傾耶律博,一編還證小顏疏”、“材官伏地先生笑,勒馬天山自打碑”[26]中,可以看到程恩澤不僅閱讀過《新疆賦》與《漢書西域傳補注》二書,而且有可能目睹徐氏親手摹拓的《姜行本紀功碑》。何紹基也在與徐松等人“酒光燭影方熊熊,議論飆發(fā)開我蒙”[27]的論學中了解著“西域與朔漠”[28]。在徐松好友姚元之的筆下,也記錄了不少從徐松處獲取的西北知識。[29]徐松也因此在士林中的影響大增,一時間,“海內(nèi)通人游都下者,莫不相見恨晚”[30]。
在傳播西北知識的同時,徐松西北著作中服務于邊疆治理的撰述旨意、記述西北現(xiàn)實的客觀內(nèi)容也十分切合當時學者講求經(jīng)世的闡發(fā)點。
徐松在《新疆識略》中處處顯現(xiàn)出治邊思想。松筠在開篇《凡例》中言“古跡物產(chǎn)無裨政務者,概署不錄”[31],這樣的認識尤其表現(xiàn)在徐松對“水”系研究的重視?!段髭锟偨y(tǒng)事略》中山水合敘[32],只有五頁總括性的介紹甚至還不如前此的齊召南《水道提綱》西域諸水能得要領。在《新疆識略》中敘述水道的內(nèi)容得到增加與擴充,河經(jīng)流、枝流與伏流,分別列入表中,并以淖爾為歸宿,涇渭分明。[33]
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研究中,對于水的意義認識一直較山為重,所謂是“以水志輿地,萬古跡不換”[34],于是“河防水利,自昔為國之大政,言地理學者夙措意焉”[35],一部成書于漢代的《水經(jīng)》而后在數(shù)千年為歷代學者津津樂道,咀嚼再三,這實在不是偶然。中華這樣一個孕育于大陸地區(qū)的古老民族、中國這樣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本的文明國度,其起源與發(fā)展基本是在黃河、長江等沿河流域,于是自古以來治水就是國家大政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自西域歸入版圖之后,為治理這片較之中原更為干旱的地區(qū),清政府曾下令“辟其田使速耕,導其川使速溉”、“武定功成,農(nóng)政宜舉”,“乘時興屯,開渠灌溉”[36]。繼回屯、兵屯之后,又命給惠遠、惠寧兩城旗兵以肥沃田土屯種,歷任將軍都因灌溉乏水沒有籌辦。直到松筠在任期間,才尋找水源,疏通渠道,致使旗屯有成。但西域水道缺乏記載,《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中只簡略記有河流名稱,而水道源流并不清楚。于是在徐松受命對天山南北兩路的考察中,對當?shù)馗骱釉戳鞯奶讲槭且豁椫匾獌?nèi)容?!段饔蛩烙洝返某霈F(xiàn)既與清代治理新疆實政有關,其本身也對新疆的開發(fā)有益。
于是,祁韻士、松筠與徐松等人與新疆方志編撰密切相關的著作,以實地目驗、或國史記載中所獲知識為依據(jù),通過傳輸提供當時當世的西北知識,有助益于清代在西北具體治理措施,具有當代史的意義。
這樣在深受道光學風濡染的學者士人就常評斷徐松著作有經(jīng)世之特點,彭邦疇即言“才不為世用,乃箸經(jīng)世書”[37],鄧廷楨在評斷《西域水道記》的五種優(yōu)點時,也提到其具有“實用”與“利涉”的意義。[38]徐松身后的道咸以降,經(jīng)世致用成為社會之風尚,在這樣的認識標準下,徐松及嘉道西北史地研究這一學術現(xiàn)象的經(jīng)世意義也被后人反復強調,張之洞即將徐松列入《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總目》的“經(jīng)濟門”[39]。王國維與梁啟超是在“道咸”以來“新學”脈絡中成長起來的學者,在他們的認識里,清道光前后,清代學術發(fā)生了轉變,王國維歸納為“道咸以降之學新” [40],梁啟超概括為“地理學趨向一變”[41];在這史地學的學風轉變中,其重要表現(xiàn)即是復興了清初的經(jīng)世致用精神,即王國維表述為“有國初諸老經(jīng)世之志” [42]、梁啟超表述為“初期致用精神漸次復活”[43]。
綜合考量道光朝學風的轉變、清末士人對經(jīng)世致用之重視、民初學人對清代學術史中求新求變因素之強調等因素,可以看出徐松的時代及徐松后的時代中,種種因緣造就了學術史上嘉道西北史地學的“顯學”之聲勢,也成就了“顯學”名家徐松。直至今天研究者往往也會將邊疆史學與今文經(jīng)學、鹽業(yè)、河工、漕運等并稱為當時經(jīng)世思潮的主要表征。[44]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同為嘉道時期的學人,同治西北史地研究,徐松與龔自珍、魏源等人的經(jīng)世思想有所不同。徐松的著作在對清代大一統(tǒng)的歌頌中包含的是對清代邊疆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肯定,而龔自珍、魏源及沈垚則以對現(xiàn)實批判為出發(fā)點,龔自珍《新疆置行省議》中西域設置行省的主張[45]、魏源《答人問西北邊域書》中對“捐西守東”主張的批駁[46],都在對當時邊疆政策的質疑中提出的變革思想;西北研究在徐松那里,是講求真實性與客觀性的知識認識,而到了龔自珍與魏源的西北著述中更多價值判斷,對西北知識探求只是手段,由此引伸而來的議政才是目的。徐松的西北研究更具學術意義,而龔自珍與魏源的西北研究更具思想影響。
至此,我們對徐松及當時西北史地研究中的經(jīng)世意義有了足夠的認識。為了更完整地展現(xiàn)學術史的原初面貌,我們應該知道,復興清初致用精神只是嘉道西北史地研究的一個面相,經(jīng)世之志也只是徐松西北著述的一個側面。
但無論徐松所傳輸?shù)默F(xiàn)實西北知識,還是龔自珍與魏源等人對于西北統(tǒng)治的對策,必須直接依賴于第一手的現(xiàn)實材料。沒有實地目驗這一中國傳統(tǒng)地理研究積累第一手材料的支持,也沒有近代西方發(fā)展起來的實測的技術支持,就難以對現(xiàn)實中的西北有更充分的了解,由此任何助益于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對策均可能成為空談了。徐松東返之后,隨其研究漸漸轉入沿革地理的考索,其著作中經(jīng)世色彩在消淡;在后人關注這一研究現(xiàn)象“務為前人所不為”的同時,嘉道西北史地研究的另外一種面相被忽略了,那就是其研究向傳統(tǒng)史志研究的回歸。
三、 傳統(tǒng)史志研究的延伸
嘉道西北史地研究者們回溯自己的治學歷史淵源,尋找學術遺傳基因時,往往自覺認同于清初學者顧炎武。徐松曾關注顧炎武詩文,并“依年排纂”[47]。但我們今天考察他們的學術根基與資料支持,不難發(fā)現(xiàn),其研究接續(xù)于中國傳統(tǒng)的史志研究,尤其是輿地學與蒙元史研究。
清代的傳統(tǒng)史志研究是伴隨考據(jù)學的興盛而推進的。清代史學大家王鳴盛將史學研究任務歸納為四:??鼻笆肺拿炚`、訂正其所載事實之矛盾錯誤、補其遺闕、整齊其事實使有條理易于省覽。[48] 乾嘉史學的成就除上古史研究而外,傳統(tǒng)史志的訂補著作也不少。徐松在西赴之前,其學術興趣與著述活動即屬這一理路。
徐松童年曾隨時任學政的叔父徐立綱生活于安徽,師于左眉。左眉是為桐城人,為學私淑方苞,學問直接師事姚鼐與劉大櫆,為桐城派傳人。徐松后來曾回憶說:“松年八歲,在姑孰使院受書于良與先生。未幾,松歸京師,未卒業(yè)。越十年,嘉慶戊午(1789),秋闈報罷,先生與甥姚伯昂上春明,乃復延先生主于家?!盵49]對于桐城派所倡言義理、詞章、考據(jù),徐松專意于后者,他向左眉表示“先生之造詣,非所敢期也。尚自謂望道未見,松復何望哉?請自茲專心老(考)據(jù),不復以文詞見”[50]。后人劉聲木也言:“(松)師事左眉,受古文法,眉屬其專心考據(jù),研究經(jīng)術,尤精于史事,熟于西北輿地”[51]。從中可以看出徐松在中試之前,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學術取向,即專心考據(jù)。
清代考據(jù)學的興盛,帶來學界對于材料文獻的重視。梁啟超曾將清代樸學正統(tǒng)派學風歸納為十,而其中五條都重講證據(jù)[52],而證據(jù)源于材料,于是文獻輯佚工作受到當時學者的重視,《四庫全書》的修撰產(chǎn)生于這樣的學術氛圍之下,而《四庫全書》修撰活動最早即開始于《永樂大典》中搜輯佚書。徐松自嘉慶十年(1805)中試至嘉慶十六年(1811)外放湖南學政六年間,先后入翰林院,值南書房,為全唐文館提調兼總纂官,充文穎館總纂。在參加史館《皇清文穎續(xù)編》、《欽定授時通考》與《欽定全唐文》的過程中,他得以接觸到《永樂大典》,從中輯出一些乾隆朝學者漏輯的著作,主要有《河南志》、《中興禮書》、《宋會要》[53]及《宋元馬政》、《偽齊書》、《四庫闕書》[54]。徐松輯錄古籍與當時學風相一致,他的成果自然被后人視為清代史學成就之一部份。[55]
徐松受考據(jù)學的濡染很深,無論就方法學風,還是師友承傳,他都與之有更緊密的聯(lián)系。以這樣的學術根基,徐松注定會成為一個著作豐碩的學者,只是謫戍生活稍稍改變了他學術生涯本來的軌跡。
首先,徐松西北著作的敘事方式與體例安排基本遵從考據(jù)學興盛之時的傳統(tǒng)史志研究。
清代考據(jù)學家那里,考據(jù)家的精力與智慧除集中于經(jīng)書經(jīng)義的研究而外,對史地的研究多集中于《禹貢》、《水經(jīng)注》與《漢書·地理志》等書,其中《水經(jīng)注》一書還引起了學術界持續(xù)一百多年的一樁公案,至民國時等人參葛其中。這些著作的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紛爭與對立,同時也是學人之間進行學術對話的一個中介與舞臺。學人以參與學術爭論而走入學術圈之中,他的觀點無論被接受或是遭駁斥,都是學術圈對他作為學界一分子的承認。徐松的西北史地研究著作,正是以一種考據(jù)學家所常使用的敘事方式來完成,從而也很容易為學術界所認可。
徐松對于新疆水系認識的基本思路是與《水經(jīng)注》一脈相承的。他認為:“《水經(jīng)注》以水出而流入海者,命曰經(jīng)流,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流。中國之海,新疆謂之淖爾,發(fā)源注淖爾者,為經(jīng)流,附他水以入淖爾者為枝流,至其余細水,自行自止,則以地多沙磧,往往滲漏入沙?!盵56]敘述時他也仿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注釋水經(jīng)的方法,即簡記詳釋:“記則曰導、曰過、曰合、曰從、曰注;釋于經(jīng)水曰出、曰逕、曰會、曰自、曰入;于枝水曰發(fā)、曰經(jīng)、曰匯?!盵57]為志傳作??毖a注為清代考據(jù)學家所擅長,徐松的《漢書西域傳補注》從書名到以“補曰”而對正文所作的小字注文形式都與當時考據(jù)學家所作的志書校補類的著作沒有分別。
于是后人評判《西域水道記》時,很容易為它在傳統(tǒng)水道研究的理路中找到一席之地,所謂是“黃宗羲《今水經(jīng)》、齊次風侍郎謂其南詳北略,作《水道提綱》補之,不若徐星伯之專究一方者為足據(jù)也”[58]。而《漢書西域傳補注》更是對古人注文的超越,即“駁荀之誤”、“正顏之疏”[59],其成就為光緒年間王先謙的集大成之作《漢書補注》所吸收[60]。
其次,徐松的考證方法是對于漢學方法的繼承與超越。
清代漢學的考據(jù)方法,簡單而言,主要是三種:文獻與文獻的互勘;金石與文字的互證;文字音
韻的推斷。考訂內(nèi)容不僅在于解釋文本內(nèi)含,考證史實官制,糾正前人傳注之誤,同時也很重視對于文本本身脫衍奪漏的研究。
在徐松的西北史地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所引用的大量文獻資料:古典文獻從先秦的《山海經(jīng)》至漢代的史料,從新舊唐書、元明清的諸家記述到清代官書私述及史志著作,其征引之廣泛是此前的西北史地著作所難以企及的。在后來返京后的20余年中他還在不斷運用新見史料去補充已成著作。在徐松所使用的豐富資料中,有很多是前代人們難以見到的,同時也得益于考據(jù)學前賢對于史料的重視,及由些而進行的輯佚與考釋工作。如《長春真人西游記》[61]、《元秘史》及《元圣武親征錄》得自錢大昕等人的錄副與輯存[62],《華嚴經(jīng)音義》為孫衍、臧鏞等人??炭衃63]。這些史料的使用均賴前人的積累。
考據(jù)學者不但重視文獻互勘在考訂中運用,而且常常利用金石文字與古文獻相印證,清初的顧炎武有《金石文字記》[64],乾嘉時錢大昕有《金石文字記》[65],徐松老師輩中翁方綱著有《兩漢金石記》,友朋間嚴可均撰有《鐵橋金石跋》,徐松也是“性好鐘鼎碑碣文字,謂足資考證”[66]。友人翁樹培以唐王仲堪墓志見贈時,他亟命工拓數(shù)十紙,分贈海內(nèi)金石家[67];視學湖南時,他曾在桂陽州得南漢大寶四年銅鐘,并以銘刻文字來印證史料[68]。他的《唐兩京城坊考》成書過程中,曾“採集金石傳記”[69],書中使用了大量的墓志碑銘。這一特點在他的西域著作中仍得到發(fā)揮。他以《漢吳仲山碑》證漢代“翔”與“詳”同假借[70],以《后漢裴岑碑》來釋清代鎮(zhèn)西府城西北為古之蒲類海[71]以及對于特穆爾圖淖爾南岸山中,舊有《張騫碑》的三度尋訪都是明證[72]。徐松著作中所收西域碑刻在民國以后受到中外學人的關注,羅振玉的《西陲石刻錄》與《西陲石刻后錄》即以徐松《西域水道記》所錄碑刻為線索[73];在西方探險家與漢學家斯坦因(Stern)、郭魯柏(Goloubew)等人也都使用過徐松所錄碑刻[74]。
至于以小學之法、音韻之學來解字證誤本為清人考據(jù)的主要方法之一,徐松雖不以小學名世,但他平日的小學功力之精在其《徐星伯說文段注札記》中可見一斑。[75]《西域水道記》中也有引《說文解字》與段玉裁注文之處[76],這在《漢書西域傳補注》也可以窺斑見豹。
徐松在嫻熟運用清代考據(jù)方法的同時,對于同時代學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于考據(jù)學成果,吸收之廣泛、了解之及時令人驚訝。以《漢書西域傳補注》為例,其中征引各書中,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等著作、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著作、王念孫《讀書雜誌》為清代乾嘉史學及??睂W的扛鼎之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為清代小學界一大創(chuàng)作。[77]《說文解字注》首刻于嘉慶二十年(1815)[78],而那時徐松已居伊犁四年,正在籌劃著重修志書;王念孫的《讀書雜誌》所刻諸部分最早不過嘉慶十七年(1812),最遲至道光十二年(1832)才刊竣[79],其刊行已是徐松赴西北之后的事情了。僅在《漢書西域傳補注》一書中,徐松就二十七次引用《讀書雜誌》、十一次引用《說文解字注》,在不長的時間內(nèi)了解并吸收了學術界的最新成果,這一方面反映了他個人的學術意識與學術態(tài)度,顯現(xiàn)著他對于漢學成果的關注。另外,我們也可從中想見他與當時考據(jù)學界的密切關系。
在充分吸收乾嘉時期學術養(yǎng)分之后,徐松終于成長為“乾嘉之學精”理路中一代學者,其后期的著作《元史地理志》、《新斠漢書地理志》等即是傳統(tǒng)史志研究的代表作。
不過,徐松西北史地著作對于傳統(tǒng)考據(jù)做了超越。其最大的超越在于為傳統(tǒng)考證引入了實地考察驗證的方法。徐松的史志研究雖與前人的史志研究一脈相承,但由于實地考察方法的注入,其成就相當突出,可謂是“疏證得自目驗”,不為“穿空于故紙堆中旁參互證”[80]。在他的西域三種著作中,隨處可見實地驗證的例子。
徐松不僅以大量的實地資料來驗證清代平定西北、確定建置的情況,還以實地考證的結果來修正前代文獻記載的錯誤。《漢書西域傳補注》中幾乎所有地方的位置都用清代的距離作有校正,《西域水道記》更是他通過實地調查并廣泛閱讀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撰成的,其中對文獻的糾誤之處也不少?!端?jīng)注》曰:“其水(指海都河——引者注)屈而南,逕渠犁國西?!毙焖裳浴坝嘧C地形,渠犁為尉犁之誤”[81]?!稘h書》記:“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余里?!毙焖伞把a曰:玉門、陽關在今色爾騰海之東,羅布淖爾在今吐魯番城西南。自色爾騰海西北至羅布淖爾,相去千余里,不得云三百余里”,并由與《水經(jīng)注》所記對照,認為此處是“漢書傳寫奪‘千’字”。[82]《漢書》記:“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睂ζ渲兴浱焐綖楹翁?,后人眾說紛紜,徐松指出:后人多“指巴里坤南庫勒淖爾南之山為天山,蓋誤于章懷。余往來西域登陟此山,雖云險峻,而只十五里,不足當天山之目上”。而“漢時以今哈喇沙爾城北之博羅圖山為天山。蜿蜒而北至博克達山以東”[83]。
徐松也以實地目驗來糾正前人對于西北知識的繆誤。如關于“汗血馬”,徐松言“今伊犁馬之強健者前髆及脊往往有小瘡出血名曰傷氣。必在前肩髆者,以用力多也,前賢未目驗,故不知其審”[84]。又如胡桐見于《西域傳》其叢生之地名胡桐窩,或疑為鳥巢,改為鵡同鳥窠[85]。徐松言“自喀什噶爾城由軍臺道葉爾羌,至此凡千三百三十里,沿河行僅六百八十余里?!幽习侗樯?,行其間者枝葉交格,諺曰‘樹窩’”[86],又言“其大寒,治口齒,可醫(yī)馬疾”[87]。但是實地考察的資料僅僅被用來證古,確是有些遺憾。
徐松開始于新疆方志編纂的西北研究,在道光初年因張格爾之亂而受到時人的關注,其中所敘述的當代西北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邊疆治理思想既滿足了當時人們了解西北的現(xiàn)實需求,又切合了當時經(jīng)世致用之風氣,因此,對于徐松及其著作所蘊含的經(jīng)世意義后人一直都有充分的認識。不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尚有另外一種面相,即它與此前考據(jù)學的聯(lián)系,這一點通過對徐松的研究將會更為清晰:徐松在運用著考據(jù)學的方法,享受著考據(jù)學的成果,也在使用著考據(jù)學者所發(fā)掘出的史料。顯而易見,如果沒有考據(jù)學的積累,徐松就不可能以實地考察與文獻記載的互證對以往考據(jù)研究進行超越,清代的西北史地研究也可能不會在嘉道時期呈現(xiàn)出繁盛之勢,而可能會發(fā)展成為另外一種面貌。在窮盡材料、博采眾說的努力之后,徐松的學問愈益精致與精妙;在遍檢前人、古今相證的繼承之后,西北史地研究不可避免地回歸于傳統(tǒng)沿革地理學的理路之中。
[1] 徐松:《新疆賦序》,《新疆賦》卷首,《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據(jù)北平隆福寺文奎堂館藏本影印。
[2] 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影印本所依據(jù)即為此本。
[3]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卷一四一《星伯學案》,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4] 龍萬育:《西域水道記序》中言“嘉慶丁丑(1817),謫戍伊犁,與舊友太史徐星伯先生比屋而居,見先生所撰《伊犁總統(tǒng)事略》及《新疆賦》、《漢書西域傳補注》,嘆其賅洽。先生又出其《西域水道記》草稿數(shù)卷?!薄段饔蛩烙洝肪硎?,見《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據(jù)北平隆福寺文奎堂館藏本影印。
[5] 今見道光二十二年錢熙祚輯《指?!穮矔尽⒐饩w五年王灝輯《畿輔叢書》本均據(jù)道光九年張琦序刻本復刻。
[6] 對徐松《西域水道記》的校訂研究見于朱玉麒《徐松與研究》(未發(fā)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2002年博士后出站報告,第98-137頁。
[7] 祁韻士:《西陲要略自序》,《西陲要略》卷首,見《山右叢書初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據(jù)山西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編纂本影印。
[8] 徐松:《新疆賦序》。
[9]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六《書〈西域聞見錄〉后》中錄乾隆三十六年《京報》記。
[10] 傅恒等撰:《西域同文志》卷首上諭,見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二三五冊。
[11] 見《西域同文志》卷三、祁韻士《西域釋地》。
[12] 和寧:《回疆通志例言》,《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據(jù)民國十四年吳興沈瑞麟本影印。
[13] 祁韻士分別稱之為“穆蘇爾達巴罕”、“喀喇沙爾”,見《西域釋地》。
[14] 徐松在《漢書西域傳補注》考漢元帝時期復置戊已校尉時,曾言自己“遍檢前書”,見《漢書西域傳補注》 。
[15] 朱玉麒:《徐松與研究》第109頁。
[16] 《皇朝藩部要略》后附有《皇朝藩部世系表》由徐松重訂,見包文漢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16頁。
[1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388頁。
[18] 今見《西陲總統(tǒng)事略》最早的刊本是嘉慶十六年程振甲校刊本,后附有祁韻士的《西陲竹枝詞》。
[19] 后人常將徐松有關西北的著作《新疆賦》、《漢書西域傳補注》與《西域水道記》三種合刊,統(tǒng)稱為“大興徐氏三種”。
[20] 龍萬育:《西域水道記序》,《西域水道記》卷首。
[21] 見祁韻士著、李廣潔整理《萬里行程記》(外五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5頁。
[22] 繆荃孫:《徐星伯先生事輯》,嘉慶二十五年記,《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23] 見龔自珍《上國史館總裁提調總纂書》、《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龔自珍全集》第318、308頁。
[24] 李柏榮:《魏源師友記》,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第37頁。
[25] 張穆:《落颿樓文稿序》,《 齋文集》卷三,《山右叢書初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據(jù)山西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編纂本影印。
[26] 程恩澤:《贈徐星伯前輩》,《程侍郎遺集》卷五,《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至二十六年據(jù)道光二十七年連筠簃叢編本輯印。
[27] 何紹基:《東洲草堂詩大鈔》卷五,同治六年長沙無園刊本。
[28] 何紹基:《東洲草堂詩大鈔》卷二九。
[29]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83年,第78-84、152-172頁。
[30] 《畿輔通志》卷二二六《列傳》三四《徐松傳》,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據(jù)清光緒十年刻本影印。
[31] 松筠:《新疆識略凡例》,《新疆識略》卷首,《中國邊疆叢書》第一輯,臺灣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據(jù)光緒甲午積山書局本影印。
[32] 《西陲總統(tǒng)事略》卷三《南北兩路山水總敘》。
[33] 《新疆識略》卷一《新疆水道總敘》、《新疆水道表》。
[34] 葉紹本:《題詞》,《西域水道記》卷首。
[35]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86頁。
[36] 祁韻士:《西陲要略》卷三《伊犁興屯書始》。
[37] 彭邦疇:《西域水道記題詞》,《西域水道記》卷首。
[38] 鄧廷楨:《西域水道記敘》,《西域水道記》卷首。
[39] 張之洞:《書目答問二種》附二《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 ,第277頁。
[40]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觀堂集林》卷二十三《綴林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0頁。
[4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88頁。
[42]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觀堂集林》第720頁。
[4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82頁。
[44] 見黃愛平《論清代乾嘉時期的經(jīng)世思潮》,《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jīng)世實學》第五章《道咸年間經(jīng)世派的史地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45] 龔自珍:《新疆置行省議》,《龔自珍全集》第111頁。
[46] 魏源:《答人問西北邊域書》,《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八十,沈云龍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正編第七十四輯。
[47] 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序》,《 齋文集》卷三。
[48]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32-333頁。
[49] 徐松:《序》,見左眉《靜庵遺集·文集》卷首,同治十三年桐城方氏鉛印本。
[50] 徐松:《序》,見左眉《靜庵遺集·文集》卷首。
[51] 劉聲木撰、徐天祥點校:《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卷四,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第179頁。
[5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樸學”一節(jié),其中強調為學重證據(jù)的五條為:凡立一義,必憑證據(jù);選擇證據(jù),以古為尚;孤證不為定說;隱匿證據(jù)或曲解證據(jù),皆認為不德;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認為大不德。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頁。
[53] 繆荃孫:《徐星伯先生事輯》嘉慶十四年記。
[54] 分別見繆荃孫《藝風堂藏書記》(光緒庚子刻本)卷四、《藝風堂藏書再續(xù)記》(燕京大學圖書館民國二十九年校印本)所記,其版本流傳情況考釋見朱玉麒《徐松與研究》中《徐松著作敘錄》一節(jié)。
[55] 梁啟超將徐松《宋會要》與《中興禮書》列入《史學》中《補各史表志》之下,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52頁。
[56] 《新疆識略》卷一《新疆水道表敘》。
[57] 龍萬育:《西域水道記序》,《西域水道記》卷首。
[58] 英和:《西域水道記題識》,《西域水道記》卷首。
[59] 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一四一,《星伯學案》。
[60] 王先謙:《漢書補注》一00卷,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
[61]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題跋三·跋長春真人西游記》記:“(《長春真人西游記》)于西域道里風俗頗足資考證,而世鮮傳本,予始于道藏鈔得之。”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點校本,第528頁。
[62] 梁啟超為記:“錢大昕于乾隆間自《永樂大典》中發(fā)見《元秘史》及《皇元圣武親征錄》,所記皆開國及太祖時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345頁
[63] 繆荃孫撰、孫安邦點校:《云自在龕隨筆》卷四中記:“《華嚴經(jīng)音義》二卷,徐星伯先生藏北藏本,陳東之校定,屬徐遠峰刻之。此書自孫淵如輯《倉頡篇》、任幼蘊輯《字林》征引及之,學者始知有是書。臧君東合校西藏、北藏刊行?!币娚轿鞴偶霭嫔?,1996年,第218頁。
[64] 顧炎武輯、郭宗昌著:《金石文字記》,中華書局,1991年。
[65] 錢大昕撰、吳友仁點校:《潛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37-538頁。
[66] 《畿輔通志》卷二二六,《列傳》三四《徐松傳》。
[67] 朱玉麒:《徐松與研究》附《徐松年譜初編》嘉慶十四年記。
[68] 徐松:《尋陽長公主墓志跋》,《星伯先生小集》,轉引自朱玉麒《徐松與研究》第24頁。
[69] 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序》,徐松撰、張穆補校:《唐兩京城坊考》卷首,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
[70] 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71] 徐松:《西域水道記》卷三。
[72] 徐松:《西域水道記》卷五。
[73] 羅振玉:《西陲石刻錄序》,清宣統(tǒng)甲寅上虞羅氏刻本。
[74] 斯坦因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西域考古圖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53頁;郭魯柏:《西域考古舉要》,見馮承鈞《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814頁。
[75] 徐松:《徐星伯說文段注札記》,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叢書集成續(xù)編》據(jù)光緒二十八年觀古堂匯刻本影印。
[76] 徐松:《西域水道記》卷四記“特穆爾里克嶺亙空格斯、哈什兩河間,段氏若膺說‘陘’字義云:‘兩川之間必有山焉,是為坎象??舱?,陷也。高在下間為陷,故一山在兩川間者曰山絕坎,又謂之陘?!啬聽柪锟藥X正陘之謂矣。”
[7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259頁。
[78] 今見嘉慶二十年韻經(jīng)樓原刻本。
[79] 閔爾昌編:《王石臞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本》。
[80] 程同文:《長春真人西游記跋》,張穆?!堕L春真人西游記》后附,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據(jù)道光二十七年靈石連筠簃叢編本影印。
[81] 徐松:《西域水道記》卷二。
[82] 徐檢:《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83] 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下。
[84] 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85] 龍萬育:《西域水道記序》。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條件;閱讀方法我擔任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已經(jīng)十幾年了,面對語文課堂教學那種幾乎固化的模式:學生熟讀課文,對文章分段,解剖段落大意,修辭方法……一直感觸頗深,內(nèi)心尋求突破。因為,這種教法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也不能從中得到語文的感悟。前兩天看了紀錄片《我的人生我的課――尋找語文的魅力》,更是堅定了改變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信念。語文教學效果真正的源泉應該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課內(nèi)閱讀的補充和延伸。
長期以來,農(nóng)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一直處于貧乏和饑餓狀態(tài),語文素養(yǎng)一直難以有效提升。因為,老師強迫他們抄抄寫寫,死記硬背;家長認為讀書不如做題,家庭缺乏讀書氛圍;學校沒有開設學生課外閱讀的課時,也沒有提供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這些都導致了小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嚴重不足,遠遠達不到新課標規(guī)定的145萬字課外閱讀總量。為此,我在學校語文教研組的支持下,進行了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教學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xiàn)把我的一些做法介紹如下。
一、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作業(yè)
根據(jù)農(nóng)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參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了各年級學生的課外必讀書目,并且規(guī)定了下限。一、二年級借助漢語拼音每年完成閱讀5萬字以上,規(guī)定書目有《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要求了解故事情節(jié),讀后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把學到的優(yōu)美詞語抄下來。三、四年級每年完成閱讀30萬字以上,規(guī)定書目有《寶葫蘆的秘密》《西游記》等,要求學生邊讀邊積累,除摘抄優(yōu)美詞句、片斷外,還能簡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五、六年級每年完成閱讀50萬字以上,規(guī)定書目有《中華上下五千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要求能適當品評。此外,讀有余力的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其他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yǎng)。
根據(jù)各年級學生的課外必讀書目,我設計了家校聯(lián)系本,每到周五下午就在黑板右上角公布下周推薦課外閱讀的書目,讓學生抄在聯(lián)系本上。父母根據(jù)聯(lián)系本上的書目,先自行進行借閱,或者去書店買回必讀書本。然后,根據(jù)書的字數(shù)進行合理安排每天閱讀的頁數(shù),在接下來的一周內(nèi)利用課外時間督促自己的孩子讀完。孩子每天讀的頁數(shù),由父母在聯(lián)系本上簽字確認,教師也每天根據(jù)聯(lián)系本上的閱讀數(shù)量進行鼓勵或指導。一本書讀完后,還要求學生在聯(lián)系本的周末頁上寫下所讀書的內(nèi)容簡介、閱讀收獲、主要角色等,以鞏固閱讀成果。
二、創(chuàng)設學生課外閱讀條件
對于農(nóng)村學生來說,身邊沒有圖書館可供借閱,也很少有大型書店可以買書,開展課外閱讀所需的條件遠遠沒有城區(qū)孩子優(yōu)越。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協(xié)調,我校的圖書室和閱覽室由面向老師擴大到了面向全體學生。此外,我還建立了班級圖書架,讓學生把家里閑置的圖書捐贈出來,或把自己的圖書委托班級保管,這些圖書統(tǒng)一登記后擺在班級圖書架上,供學生相互交流閱讀。為了廣開書源,我還向市圖書館爭取了“流動書屋”,班級之間建立了換書機制,提倡學生、教師、家長之間互相借書。這些閱讀設施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學生閱讀書源的問題。
有了圖書的資源,還需要給學生提供讀書的時間,營造讀書的氛圍。為此,我每星期安排兩名學生做圖書管理員。班級圖書架隨時向學生開放,無論是課間、中午,都可以向管理員借書。根據(jù)學校的作息時間,學生中午休息的時間較長,我就利用12點到12點半這段時間設立了課外閱讀課。在這段時間里,學生不得做作業(yè)或其他事情,必須統(tǒng)一閱讀課外書。當然,此課非彼課,學生可以自由進行組合,成立臨時的閱讀小組;可以三三兩兩,隨意走動;可以盡情討論,開懷大笑。
三、教給學生課外閱讀方法
讀書要想有收獲,必須講究一定的方法。對課外閱讀剛剛起步的農(nóng)村小學生來說,只有正確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準確地運用閱讀方法,做好讀書筆記,課外閱讀才會有效率,才會有收獲。如果聽任學生自己盲目閱讀,不僅收益甚微,還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習慣,久而久之,讀任何書都馬虎了事。閱讀有精讀、略讀和瀏覽三種。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可見,課外閱讀更多的是以略讀和瀏覽為主。我們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方法,先粗略瀏覽,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選擇相應的閱讀方法。
此外,課外閱讀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要指導學生在看書時隨手將好詞好句摘記下來,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要讓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及時把內(nèi)容或提綱寫下來,了解作者思路,學習書本的表達方法。要結合生活現(xiàn)實和個人經(jīng)歷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和體會,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能夠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的發(fā)展脈絡續(xù)編故事,改寫故事, 從而發(fā)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四、家校配合督促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一種習慣。在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之前,需要由家長和學校密切配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覺讀書的習慣。學生在校內(nèi)生活的時間有限,而且排滿了學校的課程,他們的課外閱讀更多的是在家中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直接取決于父母的閱讀習慣和家庭的閱讀氛圍。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竭力倡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買書,一起看課外書,開展家庭親子閱讀。特備是節(jié)假日,要求家長一定要多陪孩子看一些推薦書目,并寫出相應的讀書筆記或讀后感。
當然,家長督促孩子進行課外閱讀,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由于家庭親情的特殊關系,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往往沒有對老師的話語更加遵從;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課外閱讀重要性的認識和課外閱讀指導方法的知識儲備也沒有教師到位和豐富。所以,教師就要經(jīng)常性地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和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校內(nèi)外表現(xiàn),家校形成合力,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指導和督促。為了豐富家長這方面的知識,我利用家長會介紹培養(yǎng)孩子課外閱讀習慣的方法,鼓勵家庭建立“親子小書房”,讓家長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家庭讀書氣氛。
五、檢查學生課外閱讀情況
學生有無正常完成必讀課外書目,需要教師在校內(nèi)進行檢查反饋。只有通過檢查,才能不斷地改進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閱讀才能有所獲,有所得。為此,我在每天的清晨自習課上,都會安排十到十五分鐘,隨機抽兩三名學生分享自己課外閱讀中的收獲和感想, 并讓其他同學進行評議。這樣,不但能矯正學生課外閱讀中的不足之處,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