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獨立學院;視聽說;教學模式;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11-01
1.研究背景
獨立學院,是專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它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擴大了本科層次高等教育資源。然而,由于獨立學院辦學時間短,許多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反映比較突出的、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便是其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事實上,據調查,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也的確出現了諸如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欠佳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探討并開展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快發展,充分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形成有特色的視聽說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改變原來大學英語教學中,以讀寫為主兼顧聽說的模式;要聽說與讀寫并重,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2.研究目標
為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該《要求》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
3.研究設計
1)受試對象:2010級文新學院7個自然班,共286名同學;
2)教學模式:視聽說課采用教師面授和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面授以口語為主,網絡以聽力為主。
3)學分計算和評估方案:視聽說課程和讀寫課程共同組成大學英語成績。 其中,視聽說比率為 30%,讀寫 70%。 視聽說課程評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評估(40%)和終結性評估(60%),形成性評估指網絡學習記錄,網絡作業,網絡測試成績以及課堂出勤率、課堂參與;終結性評估即視聽說課程期末考試成績。
4.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的構建
1)面授課堂教學模式:口語面授課堂模式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在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而是學生構建意義的對象。 教師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投影儀+大屏幕"的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能自主地融入到語言環境中去。
2)個性化自主學習模式:個性化自主學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校園局域網和多媒體設備,在老師指導、監督下自主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形式。在自主學習中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水平和學習目標,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掌握恰當的學習進度,幫助學生培養中心意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建構的主體,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老師則通過校園網和自主學習平臺,每周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檢查。
5. 研究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教學模式改革,我們將試驗班級286名同學與普通班同學聽力、口語成績比較如下: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采用新模式后,學生的聽力、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明顯提高。面授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頗有成效,值得推廣。
6. 研究小結
現代化的視聽說教學的宗旨就是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動和諧的學習環境,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在真實具體語言環境中,通過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步訓練,培養他們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盡管教學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試驗情況看,仍存在許多的不足,如: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教師額外工作量課時計算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尋找解決方案,最終改善視聽說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優秀的實用型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牛莉 張泳.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的實驗和研究——基于《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教材環境[J]. 科技信息,2008(31).
[2]張麗麗 王鑫玨.基于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設計——以《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為例[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1)09-0073-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19
1. 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內涵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即借助系統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將其運用于教學領域,指導教師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理論體系和工作體系(邢容,2008: 57)。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當代著名教育家和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最早將其運用在教學領域。“最優”概念并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絕對標準,而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動態概念。
1.1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定義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和整體性的觀點來研究教學過程,綜合考察教學過程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學過程中各個要素的相互促進作用,力求使教學的全過程從整體上發揮其最優功能。該理論具有創造性、科學性和完整性三個特點。
(1)創造性
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最優化理論,研究學生的個性,綜合規劃課堂教學的任務,最優化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每一項都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可能性(即指學生的言語行為是由有機體自動地發出的一種操作行為(operational behavior),說話人言語由于聽話人的反應而得到強化(王?d、汪安圣,2001:1-20))、教師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的條件及環境等靈活運用。
(2)科學性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即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人力、物力及時間與精神因素的約束下,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工作效果能達到最大。
(3)完整性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在于:它規定要完整地、明確地選擇和安排該條件下最有效的方案,在系統方法基礎上組織教學教育過程,強調教師教授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的統一性。
1.2 最優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今年來,關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的研究在教育界廣泛開展,課堂也不乏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英語聽、說、讀、寫諸技能中,聽力是一項很難掌握的語言技能,因為它受語音材料、語境、背景知識、語法規則、詞匯量以及思維策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表面上看,大學英語聽說課比較容易操作,而實際上,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卻非常困難。以下筆者就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天津寶德學院的三個平行班級進行對比實驗,研究這幾種教學模式對大學生期末學習成績的影響。
從學校抽取三個班作為試驗用班,再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派,接受一種教學方法進行實驗。由于學習能力會影響實驗結果,故實驗前對每位學生進行了學習能力測驗。表1是隨機抽取學生的學習能力測驗分數(X)與實驗一學期后的期末測驗成績(Y)。
接著,對Y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并計算調整后的方差SS’t(Y)、SS’w(Y)和SS’b(Y),這些量數表示從英語期末成績中排除能力因素所造成的效果之后所剩余的部分。通過分析,可以得到協方差分析摘要表,詳見表3:
可見,把學習能力這種因素排除之后,以上三種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運用的重復聽力教學法、交互式聽說教學法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學法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三個班的英語聽說測驗成績差異主要由本身就存在的學習能力不同造成,和以上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法不相關。
經實證研究檢驗結果可得知,在聽說課堂上使用單一教學法并不能夠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不能達到所謂的教學效果最優化。嚴峻的事實證明,必須找到一種最優化的教學模式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聽說綜合應用能力,提高考試測驗成績。
最優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是一個靈動開放的概念,因此最優化教學模式應從多元化角度來進行改革。
首先,把聽說當作是一種交際手段,進行交際型教學,即聽要寓于說,說是聽的發展。在課堂中,針對本單元的內容,教師可提供一些簡短對話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交際場景,利用人物、角色、語境、話題開展教學。學生以個人經歷或有關話題圍繞學習內容進行對話或小組討論、課堂發言乃至角色扮演,以場景促表達,觸景生情,進行具體的語言交際鍛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能加大課堂容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并富有藝術性。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最優化教學理論的要求,即學生學的過程與教師教的過程完全統一化、步驟化、具體化。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的聽力任務安排,有所依循地進行語用訓練。聽說課程在多媒體設備的教學輔助下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五種感官,“眼到―聽到―說出”,“說出―聽到―修正”,不斷重建自身已經形成的語言結構體系。
第三,聽力練習為主,口語訓練穿插其中。聽力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流利的口語有助于聽力的提高,聽力的增強對語感的培養、口語的表達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口語訓練應該穿插于聽力練習過程中。話題前的預熱環節和話題后的及時總結或復述很重要,尤其是情節性文章,可以安排學生進行role-play,以登臺表演的形式作為學生進一步聽清楚、理解準確的動力。不僅如此,連續兩小時的聽力對教師和學生的聽力均有害,也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因此耳朵和大腦的放松可以通過練習形式的多樣化實現,把聽說課理解為聽力課或活動課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教師指導下的元認知策略構建聽說自主學習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協作探索和會話交流,提高其語言輸入和輸出的能力。聽和說這兩個形式上相反的過程都需要大腦對信息進行主動的參與與處理。只有經過大腦主動的處理與反饋,才能形成對輸入和輸出信號的正確判斷,從而在個人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他相關事情的知識,以及“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或協調”(汪玲、郭德俊,2000:458-463)。岳好平、施卓廷(2009:63-67)研究發現,能力較強和能力較弱的學習者在元認知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學習較好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元認知意識和更多的自我調節行為。因此,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元認知策略,無疑會極大地提升學生聽說能力。按照元認知的本質含義,元認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學習。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元認知,促使他們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新媒體資源 聽力教學 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51-01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概括而言就是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強調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與互動。近年來,各種新媒體資源的不斷呈現,互聯網絡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高校不但積極創建校園網,而且在教學中不斷擴大互聯網的應用范圍。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具有許多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優勢。這些優勢為實現大學英語的教改目標提供了有利保證。當前,新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英語聽說課教學。基于新媒體的英語聽說課的教學優勢日益顯現。對于更好地增強英語聽說課教學實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大學英語的聽說能力是英語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規定:聽說能力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因此,聽說教學成為重中之重。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形式的也已經從傳統的教師講授過渡到現代的新媒體教學。結合了聲、像、圖、文方式的形象化教學。這種新媒體教學技術具有直觀性、高效性、趣味性、交互性、快捷性的特點,成為英語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新媒體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在英語聽說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產生主動聽和說英語的動力,訓練了學生掌握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獲得信息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英語課程的評價方式過多的依賴于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他們日常的學習行為表現。以往聽說教學也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就是將聽力測試納入學期末綜合英語考試聽力部分,盡管學生意識到聽力的重要性,但聽力部分比重不大,學生難以了解自己的實際所能與工作崗位差距,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教師的積極鼓勵和支持。這種評價模式阻礙了聽說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本文提出了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形成性評估的大學英語聽力評價體系,通過檔案袋式評價、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樣化評估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作出的發展性評價。它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習主體個性。而且,形成性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它也能促使教師全面,深入和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和教法,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因此,筆者在學期初的聽說教學實踐中,以新媒體技術應用為依托,對我校的聽說教學評價進行了改革實踐。即: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引入實驗組的聽說教學中,初步建立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形成性評價新模式。結合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特點,充分使用形成性評估方法完成學生聽說水平方面學期平時成績的評定工作。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課前準備評價、課上表現評價和課下任務呈現評價三方面構成。著重突出四個強調,即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的評價,強調對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資源進行聽說語言實際操作訓練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課堂和課外活動的表現及參與程度的評價,同時,也強調學生自評和他評等輔的評價。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各個階段涉及到的聽說的評估問題,形成良好的聽說能力,我們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布置學生在課下完成若干項有關任務,如,朗讀課文,錄制有聲作業,講故事,唱英語歌等,學生將自己最滿意的有聲作業放入學習檔案,使學習檔案的內容始終體現自己的最佳水平。口語檔案中放入一份學生每次口語測試的記錄,這樣,學生可以觀察自己的進步。學生通過網絡搜尋新信息完成老師布置的拓展性作業,并做成多媒體演示課件。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的角色、學生的角色、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都發生了變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客體為主體。
同時,開展完成任務項目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將準備好的任務項目作業在課堂上匯報演示.演示結束后開展學生之間的自評互評,最后教師給出評價。這樣,同學們通過電腦聽英文歌,看英文影片,設計多媒體演示幻燈片,評論時事要聞等等.使他們學會從多種媒體資源獲取信息,完成課上和課下任務項目。
通過對實驗組一學期的聽說授課實踐,教師觀察、評價和監督了整個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外活動和網上自學記錄。學生進行了學習檔案評價、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對學習階段性評價進行記錄,通過評價表格和反饋表格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采用作業測驗,學生檔案記錄,課堂討論,教師與小組對話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解決聽說學習中的疑難。通過對實驗組成績和對照組成績的對比,可以看到實驗組的聽說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成績。實驗組同學普遍認可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檔案袋式評價、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模式。
我國新媒體的教育應用研究仍然在起步階段,相關的概念界定、教學互動應用模式和應用資源待于實踐的驗證。而形成性評價方法多樣,操作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在未來如何將新媒體技術同課內外教學資源真正有機整合,將新媒體技術在聽說教學的形成性評價中如何充分應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語言運用能力,促進英語教學改革的實施和發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 饒小飛.羅森塔爾效應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外國語文,2012(S1):155-158.
[3] 王婉貞.開展形成性評價培養口語交際能力[D].福建師范大學,2005.
[4] 姜楠.高職高專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焦作大學學報,2008(3):98-99.
關鍵詞:翻轉課堂;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
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英語傳統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翻轉課堂自誕生以來迅速席卷全球,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改革熱潮。本文從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出發,就翻轉課堂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探討。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
[JP2]翻轉課堂,指的是教師課前先將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借助教學視頻的形式發送到網站平臺上,學生通過下載視頻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通過面對面溝通有效完成作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優勢十分顯著。一方面,其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覺學習。另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愛好、特長,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由安排。此外,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地點觀看視頻,營造了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無需像課堂一樣緊繃神經,也不用擔心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學生可以自由掌握視頻的觀看節奏,還可以借助聊天工具向老師、其他學生尋求幫助,極大地便利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
二、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為了加強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應從如下幾點著手:
1做好課前視頻準備工作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通過網絡搜集優秀的教育視頻資源,或親自進行教學視頻的錄制;可利用開放性教育資源平臺,對滿足課程、教學目標的視頻資源進行搜集;還可以利用名人演講、紀錄片、原聲影視劇、英語新聞等免費資源,將其作為微課設計、視頻錄制的組成部分。在視頻制作過程中,應注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結合大學生的水平及個性化需求進行不同教學內容的選擇,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例如,第一學期選擇視覺效果較佳、發音較為標準的動畫電影、演講等,結合教師自身制作的知識點講解視頻,使大學生能夠對英語視聽說產生濃厚的興趣。隨后的三個學期中,注重強調視頻教學內容的專業性、知識性、文化性,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紀錄片、公開課等作為教學視頻,配合講解制作成相應的視頻,供學生學習使用。
2合理布置學習任務
準備好視頻后,教師應結合視聽說課程的知識點、視頻內容等,對課前任務進行布置,包括背景知識的查閱、有關詞匯的補充、視頻重點詞匯的聽與寫、口語模仿與訓練等,實現視、聽、說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對于初學者而言,其基礎相對薄弱,所設計任務應對難度、數量進行控制,否則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設計的任務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與專業內容相關,以便提高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教師提前將任務布置給學生,若知識點相對復雜,可在布置任務時加以適當點撥、講解,還可向學生推薦些可供查詢的資源、網站平臺,以幫助學生完成所布置的任務。
3加強視聽說學習成果的展示
在觀看教學視頻后,學生借助網絡、聊天工具等,與其他學生或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并在課堂上對視聽說成果進行展示。教師負責對展示活動進行組織和安排。例如,教師可分組,并以小組形式要求學生采用PPT展示其所收集的資料、學習成果,PPT中包含學生所搜集的圖片、視頻、歌曲、文字等內容。在成果展示結束后,分別抽取代表講解感受,再結合學生英語水平給予其不同的角色,或以訪談方式、記者新聞會形式等進行展示。
4優化評價方式
翻轉課堂的應用促進了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革,其脫離了傳統紙質試卷,結合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多角度評價,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實現形成性評價,結合視聽說課程特點,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參與度、合作學習情況、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
三、結束語
[JP3]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滿足了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也滿足了當代大W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翻轉課堂的應用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師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也豐富了視聽說教學形式,有效提高了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效果。當然,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實踐中,還應緊密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逐步優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任務型教學法 《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三冊》
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編制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變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為任務型教學方式,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聽力教學長期以來被忽視,2003年進行的大學英語改革設定了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成為改革的焦點之一。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長期被忽視的英語聽力教學得到重視。
視聽說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提高英語實用技能的基本環節。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了解到聽力是我校學生英語學習最薄弱的環節。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是,語言聽說能力較差,難以發揮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交際功能。傳統聽說教學方法枯燥,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也會阻礙學生聽力的提高。摒棄傳統的視聽說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一、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T,是美國教育家杜威基于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TBLT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強調learning by doing這一語言教學方法,是以任務為核心,計劃、組織、實施第二語言教學的途徑和手段。任務型教學具有目的性、主體性、交際性、合作性和真實性,強調語言的實踐與應用,該理論強調語言的實踐與應用。任務型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有M. Long,Nunan,Willis和Skehan。Willis(1996)提出實施任務教學法的五項原則:(1)提供有價值和真實的語言材料;(2)運用語言;(3)所選任務能激發學生運用語言;(4)適當注重某些語言形式;(5)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KumaravadiVelu(1993)提出了指導性的任務實施模式,他把任務實施過程分為三大類:以語言為中心的過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過程及以學習為中心的過程。各過程的任務分別是一系列的結構練習、交際活動、教學任務,整個過程是以語言、語言學習者、學習為中心的過程。Skehan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Skehan(1999)指出,任務型教學就是“在課堂上,采用讓學生去完成所給予的任務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使學習者獲得接近自然的語言習得方式,使潛在的語際語系統得到拓展”。Skehan將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定義為含有以下五個要素的活動:(1)任務以意義為主;(2)任務中要有問題需通過語言交際進行解決;(3)任務與真實世界的活動有類似之處;(4)首先要完成任務;(5)根據結果評估任務。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實踐
筆者結合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的特點,把TBLT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探討任務型視聽說教學的基本模式和教學中任務的設計。TBLT任務設計教師應遵循任務型教學法的原則選擇設計學習任務,考慮與任務有關的因素。整個教學過程分為Pre-task(任務前)、While-task(任務中)和Post-task(任務后)三個階段。任務型課堂分為三個部分,即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語言知識要點(language focus)。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第三冊》第七單元“Our globe is in danger”為例說明TBLT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中的具體設計與實施。在本單元的導入部分,教材列出了四個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問題:1.According to your experience,what damages are being done to the environment?2.Can you think of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forests?3.If a chemical plant has to dump a poisonous substance into the river,but its closing down means that many workers will lose their jobs and the local economy will be affected,then what do you propose to do?4.which types of energy should we use:wood,coal,petroleum,water power,nuclear energy or solar energy?這四個問題都是跟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門話題,同時也討論了環保的重要性。以這些問題作為單元的導入問題具有現實真實性意義。
1.Pre-class Task任務前準備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導入話題和學生準備階段。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第三冊》第七單元“Our globe is in danger”為例的一次任務型課堂實踐。大學英語課堂實施任務型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小組活動中完成任務。而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保證完成任務的關鍵。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口語表達能力、性格特點、學習策略的掌握情況等進行分組。以英語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小組的核心,根據與以上四個預熱問題有關的自然災害等內容,在課外通過網絡圖書搜索整理資料,查找有關地球環保問題資料信息,并以此為主題制作幻燈片,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討論和展示。要求:(1)把找到的資料做成文字(英語)、圖片、視頻、音頻、課件等各種形式。并做好在課堂上展示的準備;(2)盡可能地使用本單元詞匯和語言知識。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激起環保意識和學習興趣。Feez(1998)認為任務型教學法的內容是過程,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另外,此項任務的設計是對教學在時間、空間、內容等方面的有效拓展,不僅局限在課堂,因此豐富了課教學內容。
2.While-task任務中
任務中階段,是整個任務的執行階段,教師根據前一階段準備的情況,以具體任務的形式來完成該階段的任務。教師在這一環節中積極從各種途徑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上,可請小組推選代表人上臺通過PPT課件或表演的方式用目標語展示他們整理出的環保、各種自然災害、人類對自然的干擾。此環節讓學生的講課前準備知識得以充分展現,幫助學生發展外語應用能力。在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為另一階段的聽力打下很好的背景基礎,掃除聽力障礙。任務活動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更接近學習者的實際生活,體現了設計任務的真實性原則,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課堂環境輕松活躍。最后要求學生各抒己見,在全部展示小組里選擇最優秀的一組。要通過此活動培養學習者合作學習的意識,并體現任務型教學法中的激勵原則。
3.post-task任務后
任務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前兩個階段各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教師對任務活動及時檢查、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分析并評價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和語言學習難點組成。教師在這一階段通過對學生課堂表現的分析,了解學生在任務過程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然后針對不同問題進行講解分析,以免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出錯。針對本單元的主題,筆者總結了關于地址災害、氣象災害等的詞匯和短語,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提高環保自覺性和意識。
三、結語
通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可以得出結論,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應在聽力課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型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任務型課堂實踐以合作模式開展,需要學生學會互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會合作。同時,每個小組的總任務都會通過分工協作的形式進行分配。所以,整個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有抒發自己觀點的機會,主動積極參與到任務活動中。任務型教學法受到學生的歡迎,課堂學習氣氛活躍,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它以任務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體現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任務型教學法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交際功能。同時,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業務知識要求,需要教師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Candlin C N.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A].C N Candlin,D 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5-22.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9.9.
[3]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Britain:Longman.
[4]蔡基剛.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5]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2]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7]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王大偉.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9]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網絡教學;課堂教學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要求高等學校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并提出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甘肅農業大學結合自身的背景特點,努力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上嘗試改革,(以下簡稱甘農大)從而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改革背景
一方面,和許多其他高校一樣,甘農大近十年來招生人數快速增長。從2009年開始,本科生年招生人數在4500人左右。隨之而來的是全校公共英語教學任務的加重,但因受到學校整體編制的限制,公共英語教師人數卻不可能按照招生數量的增加而同比增加。本校外語教師人數基本維持在55人左右,其中有些教師還要兼顧英語專業教學工作,有些要兼顧研究生的英語教學。因此,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非常繁重。
另一方面,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在校園里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各種信息,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信息技術和網絡。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教學方式不應墨守成規,也應作適當調整。在信息網絡環境下,結合自身特點,本校嘗試構建一種具有校本特色的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二、改革措施
從2010年開始,甘農大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和提供教學服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2010年,我校更換了大學英語教材,改用《新視野大學英語》配套教材,同時購買了外研社開發的與教材配套的網絡教學資源,建立了英語網絡教學平臺。為了充分利用該平臺,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講解完每單元后,在平臺上手工設計單元測試卷,并督促學生按期完成。學生完成單元測試卷后,還可以利用平臺上《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和《視聽說教程》的拓展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配套了大量與學生學習水平相當的讀寫譯訓練,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安排適當的練習;《視聽說教程》通過音頻和視頻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利用虛擬場景接觸真實的語言環境,身臨其境,可進行人機對話,訓練語言的實際交流和應用能力。
除了運用與教材配套的資源以外,平臺還為師生有效交流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在平臺上通知,上傳課件等教學資料,供學生課下復習之用。學生可以在留言欄向教師提問,教師看到后及時答疑。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交流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2.開通了冰果英語作文評閱系統。除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和譯的能力,我校還非常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教師在每單元會布置相關話題的作文題目,但由于是大班教學,如果將每一名學生的每次作文都評閱,這樣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學校出資注冊成為冰果英語作文評閱系統的用戶。利用該系統,教師布置作文并指定范文,學生在線撰寫并提交作文。在設定期限后,系統會自動將每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閱,既有評分又給出相應的評價和改進建議。教師也可以抽取部分學生的作文手工評閱。該系統的功能經全國很多高校試用檢驗后,證明已相對成熟有效。我校在實際使用后發現,該系統不僅為教師減輕了工作量,節省了師資,而且評閱也比較公正、客觀。
3.探索構建校本特色的網絡與課堂優勢互補的大學英語新型教學模式。雖然網絡技術可以有效地輔助教學,但它決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課上講授和學生課外練習為主。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網絡教學的特點,發揮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各自的優勢并使其互補,才能發揮網絡教學應有的作用。我校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把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效結合,構建一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英語新型教學模式,具體為:大班講授+網絡自學+反饋式教學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為輔;以紙質教材為主,網絡資源為輔。教師在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精講課文,組織各種課堂活動。課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網絡上做測試,測試的試題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的各種聽、讀、寫、譯練習,使教師能夠隨時對學生進行評估;學生也可以自行安排時間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學習的內容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的拓展訓練和《視聽說教程》的聽說訓練。網絡自學可以作為大班講授課的有益補充,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等。學生在完成網絡自學后,教師又可以通過隨堂檢查、定期測試、抽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日志等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和反饋。
三、結語
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邏輯分析講授過程,課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師的講授和提問,而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并使其優勢互補,能使教學過程由單純教師的“教”轉變成教與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模式也將從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維持性學習”模式轉變為以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性學習”的模式。我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上積極作出了這種嘗試,這對提高我校大學英語整體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我校將沿著這一方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鄧濤、朱立平,《大學英語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結合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哲、夏紀梅,《網絡與課堂相結合的可持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及其成效》[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作者簡介:李雪萍(1984— ),女,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鄧月(1980— ),女,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視聽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YANG Fang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ts essence and teaching step, tries to discuss college English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ask-based teaching research through teaching case.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viewing listening & speaking teaching
1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 “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任務型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2 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全國部分院校試點,而后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它作為各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要求注重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考查。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的要求,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
隨著任務型學習理念的滲透,人們開始將任務型學習運用到國內的課堂。廣大大學英語教師積極參加和關心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材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因此本文對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試圖找到一個適合本校學生學習水平的視聽說課任務型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應以聽說為主,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很多高校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成中采用“2+X”的教學模式,這個“2”代表每周兩節視聽說課,“X”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心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這部分時間自主學習中心開展自主學習,教學內容由老師布置或由學生自己掌握,如完成聽力內容,復習課堂上所學到的課堂重難點等,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自己的視聽說綜合能力。
3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任務型教學方法模式研究
3.1 任務前準備階段
任務前準備階段,教師的作用是任務的導入者,在視聽說課堂中,教師導入話題和下達任務指令。由于大多數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學習主題、任務導入內容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或在課堂上進行頭腦風暴訓練。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教師要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普通聽力練習,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迅速瀏覽各個選項,劃出關鍵詞。普通口語練習,讓學生進行個人或小組準備。基于視頻的聽力和口語練習,教師可帶領學生熟悉生單詞及文化背景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對話中可能出現的俚語或習語。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Unit 1為例,首先讓學生們了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 Describing Good and Poor Memory 2. Expressing Sympathy 3. Resuming Interrupted Speech 4. To equip wit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disease,接下來進入Lead-in環節,借助黑板或電腦將問題展示給學生們Watch the following story and get a basic idea about Alzh eim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 have you got from these pictures? 或者進行“A Class Contest on the information about Alzheimer’s”。此外,教師可提前布置的口語或視頻文本練習,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通過書籍或上網的方式廣泛搜集資源。
3.2 任務實施
任務實施過程中,任務由學生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教學任務不同,在lead-in環節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任務,如回答對Alzheimer的理解。課文中有基于視頻的口語和聽力練習,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在unit1中提出要求:Act out the five dialogues in this part. You are free to change the dialogues as long as you use the above-mentioned expressions concerning memory description. 表演時,以小組為單位,并讓其余小組同學認真聆聽,必要時可進行提問以便加強學生們對各個角色的理解。小組表演有助于增進每個成員對參與任務的責任心。在聽力練習中,要求學生將教師講過的聽力技巧及策略運用其中,必要時教師可對難點重點講解。但教師要時刻記住這個階段,學生是任務實施的主體。
在本單元,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任務,比如讓學生們做游戲。各小組可以設計各種卡片來檢測同學們的記憶力,上面的內容由各小組成語自己決定,在規定的時間內復述出剛才所看過的卡面內容。
通過前面內容的練習,學生們對本單元話題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來還可以繼續進行口語練習“Let’s Talk”, 如“The following seven techniques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promoting a good memory. Select two of them, then work with a partner, and take turns giving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s you’ve selected. ”該任務需要學生對上述內容做總結和陳述,并用生動的例子進行解釋說明,可以將本單元新學的單詞、句型等運用其中,起到鞏固的作用,還可以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
3.3 任務完成后的反思
任務完成后的反思階段,教師充當“語言引導者”的角色。在該階段,各小組向全班匯報任務完成情況(presentation) 。對任務的反思設計語言分析活動和語言練習活動。在語言分析活動中,學生通過任務文本或視頻等對語言的某些具體特征進行分析比較。鼓勵學生對任務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元認知策略。教師子在該階段可適時、適度、適量地幫助學生糾正語言形式上的錯誤,但糾正方式應根據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
4 結語
教師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中發生了角色轉變。教師首先要對任務進行合理的設計,讓學生們都能認真投入真實的活動中來,任務實施的各個環節都能更好地體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文探討的模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結合具體課堂案例進行延伸和改進,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任務型教學在視聽說課堂中提高英語綜合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Ellis,D.(2000). Task-Based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Skehan,P.(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illiams, J. and Doughty, C. (1998). Pedagogical Choices in Focus on Form. In J. Williams and C. Doughty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Will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Edinburgh, England: Longman
關鍵詞:聽力教材;任務型教學法;編寫原則;英語專業
作者簡介:戚偉燕(1977-),女,浙江海寧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廣東 廣州 51022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YCX11202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G211005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233-02
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聽一直是比較難提高的一項。這與整個聽力教學和學習過程密不可分,也與聽力教材的選用息息相關。教材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生進行日常學習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是具有權威性的學習材料。[1]高質量的聽力教材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目前,國內對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和聽力課堂教學模式及改革等方面已有了較深入的研究,而關于聽力教材編寫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因此有必要進行探討。本文試從分析國外聽力教材(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Lecture Ready》系列)編寫出發,學習其先進理念,用于指導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編寫。
一、目前聽力教材編寫和使用情況
目前國內大學英語聽力教材豐富、更新快。各高校廣泛使用的大學英語聽力教材主要有:《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新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大學體驗英語聽說教程》、《21世紀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等。這些教材大部分為2004年之后出版或再版,特點鮮明,如教學理念先進、教材體系完備、主題內容豐富、視聽說相融合等。
相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材,英語專業聽力教材數量有限,更新慢,有再版,但鮮有新教材出版。這一現狀很難適應國內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需要。目前國內高校英語專業主要使用的聽力教材為:《Listen This Way》(第二版,張民倫主編)、《Listen to This》(第二版,何其莘主編)、《英語聽力入門3000》(張民倫主編)、《現代大學英語聽力》系列(楊利民主編)、《聽力教材》(施心遠主編)。這些教材均按照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編寫,有利于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體現語言的人文性。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英語專業學生目前使用的聽力教材為張民倫主編的《Listen This Way》(第二版)。此套教材注重材料的真實性和難度的循序漸進,難易度較適合我校學生。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調整了部分教學內容,增加、豐富了關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學習光盤內容,但大部分仍為第一版內容,選材較老,不太適應時展的需要。
二、《Lecture Ready》編寫特點
《Lecture Ready》系列共三冊,由San Francisco州立大學的Peg Sarosy和Kathy Sherak編寫,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每冊各五個主題十個章節,所有聽力材料均配有視頻和音頻,主要針對初、中級水平學習者,以便他們聽懂學術講座、有效進行筆記、成功參與小組討論,使他們熟悉大學真實課堂的學術氛圍、掌握相關語言及技能要求,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本套教材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結構系統、材料真實、視聽結合、側重聽說技能訓練。
1.結構系統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法。眾多學者曾對此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他們在教學的程序上基本達成共識,即任務教學包括三個主要階段:任務前階段(pre-task),在這個階段,教師介紹本單元主題,然后學習者進行活動;任務中階段(during-task),在這個階段,學習者一對一或分組進行活動,然后將向全班匯報他們如何完成任務及得出的結論;任務后階段(post-task),這個階段強調任務中的一些特殊的語言并進行練習,對學習者在上一個階段的表現給予反饋。[2]
《Lecture Ready》系列正是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編寫結構體現聽前、聽時、聽后三個環節的有機結合。每一環節學習目標明確,練習設計針對性強,層層推進,結構清晰系統。例如,教材注重聽前訓練,包括:詞匯、對話、討論等形式。在聽正式講座之前配有相應的聽力練習材料,重點在詞匯(包括專業詞匯和講座學術詞匯)和相關知識等方面進行前期準備。
2.材料真實、視聽結合
每一單元的講座均為真實場景的視頻,并配有音頻。演講者的動作、表情、板書等都是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的絕好視覺線索。真實的講座現場提供給學生真實的語境和學術氛圍:演講者自然的語言表達,包括停頓、回述、起句失誤、填充詞使用、扼要回顧等,都使學生身臨其境,避免單調枯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其次,選材雖為學術講座,十個章節的內容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如:商務營銷、社會科學、大眾傳媒等。廣泛豐富的選材能吸引眾多背景各異的學生,利于課堂討論。這與任務型教學中任務設計須接近真實世界活動的要求一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3.側重聽說技能訓練
聽前、聽時、聽后三個環節分別針對不同聽說策略的訓練。聽前活動和練習側重學生已有圖式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輸入,為后面環節做準備。聽時環節的策略以預測和筆記為主。聽后環節圍繞討論技巧,以輸出為主。輸入與輸出相結合,有助于聽力理解的消化,加深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教材練習設計聽說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語言交際機會,通過完成任務,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知識,在實踐中學會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真正體現了任務型教學法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提倡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及主動性能力培養的目標。[3]
三、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編寫原則討論
綜上所述,《Lecture Ready》系列教材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基礎,自成體系,特點鮮明,不僅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還能使學生熟悉真實學術講座的氛圍,并進行詞匯、講座語言和背景知識的儲備,不愧為一套優秀的聽說教材。但另一方面,《Lecture Ready》主要針對的是非外語學習者如何聽懂講座、了解大學真實課堂的學術氛圍,不能直接用來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教材。但其相關編寫理念可為我們借鑒。
束定芳教授等指出,教材編寫的原則應包括:真實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趣味性原則、現代性原則、實用性原則。[4]這些原則在《Lecture Ready》這套教材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亦與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英語專業聽力教材同樣需要體現這些原則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首先,聽力教材必須體現真實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Helgesen & Brown認為,老師在教授高級階段聽力學習者時應盡量使用真實的聽力材料,即那些能夠反映真實語境中人們交際活動的聽力材料。[5]只有那些具備真實情景和真實語言的聽力材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要求在選材上下功夫,選取真實場景的對話、會話、獨白、講座、新聞等,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聽力理解。而傳統的聽力教材基本上以文字材料為基礎,由教師播放錄音,嚴格控制語速、詞匯和句子結構。這樣的材料不夠真實,缺乏趣味性,與現實交際中的口語差距甚大,比較適合語言初學者,[6]不適用于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另外,聽力材料不僅僅只是聽,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視聽相結合。視頻的選用不僅能增強材料的真實性,創造真實語境,還能加強其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聽力教材的難度必須循序漸進,有系統性。每冊書各個單元的難度以及各冊書之間的難度都需要遞進式編排,以符合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自然規律。聽力材料難度的體現有多種方法,其中Shenamy和Inbar對三種不同類型的聽力材料進行實驗后發現:新聞最難,講座次之,對話最易。[7]此外,聽力材料的語速體現了其難易度。因此,選材可以考慮到不同的題材類型、語速的快慢,各冊書各有側重,體現難度的遞進。
再次,聽力教材的系統性還體現在輸入與輸出的相結合。聽前、聽時、聽后三部分目標明確,聽前已有信息的激活和新信息的輸入、聽中的信息輸入以及聽后討論的信息輸出環環相扣,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聽力材料、加深理解和鞏固接收的新信息,還可以提高其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
可見,教材編寫必須以科學的原則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中心,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Lecture Ready》這套教材正好為聽力教材編寫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和理念。
四、總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主要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就必須有適應學生實際的教材。此外,教材也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英語專業聽力教材要以英語聽力教學目標和要求為編寫指導思想,其編寫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在符合課程編寫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教材內容應盡可能靈活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我們學習國外聽力教材的編寫理念,取其精華,以任務型教學法指導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編寫,使教師能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學習及課外自主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并從各方面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董明,桂弘.談談好教材的標準[J].語言文字應用,2005,(4).
[2]李學書,辛敏芳.任務型教學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論叢,2008,(2).
[3]龍桃先.從任務型教學法看英專學生綜合英語能力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2).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Helgesen,M.,S.Brown.聽力教學實用技巧[M].劉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關鍵詞: 英語視聽說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活動
引言
國家和社會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新的、更高要求必然導致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那就是大學英語視聽說與讀寫譯分開授課,視聽說課堂的分離將使聽說得到足夠重視和科學規范的訓練,但面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1.現階段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方面。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覺得學英語沒有用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未來工作可能跟英語無關,另一方面是他們的英語基礎差,在中學時候根本就不注重英語聽說能力,甚至有些省的英語高考沒有聽力部分。他們唯一的動機就是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他們覺得這種考試跟說無關,而聽卻又很難在短時間里得到提高,等等,英語學習興趣與動機的缺乏嚴重影響學生對這種聽說課堂的參與度。
其次,教學管理與體系方面。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依然采用大班及合班授課,大班人數最少都有30多人,最多的達70人,甚至是80多人,學生人數過多根本就很難開展課堂互動。另外因為分級教學,同一英語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及學院的合班等也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英語視聽說本來就是一門操作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大班及合班上課既讓任課老師難以管理,更是影響課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學生來自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互不認識,互不搭理,又何以開展生生互動。
再次,視聽說材料選材方面。針對我校選擇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材,這套教材有的材料過于復雜,生詞很多,不容易口語化,背景知識不熟悉,很難理解,討論話題過于專業,不容易口頭表達,這就使得學生在說的時候心里沒有想法,在聽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打擊很大。
2.大學英語視聽說課輕松而又易操作的課堂活動
為了提高學生參加英語聽說課堂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輕松而又愉快的課堂活動中得以參與并享受和玩英語,筆者根據在國外培訓時所獲和課堂實踐所總結得出以下三個有效而又易操作的課堂活動。
與國外的班級人數相比,我們的大學英語的班級人數太多,為保證人人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首先把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可以按6至8個學生組成1個小組,每組選好組長和監督員,組長的職責是負責整個組的各種安排,而監督員是負責監督工作。在所有的課堂活動中,小組成員應相互協作,小組與小組之間應相互競爭。另外學生的功利心很強,在小組或者是小組成員個人獲勝時千萬要記住給他們加上平時分,這樣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就相當高。
課堂活動一:Just A Minute
(1)操作程序:首先用英語向學生講解怎么樣進行(Instructions),諸如:①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②教師準備了4個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話題;③老師說一個話題,小組中任何一個學生可以接著這個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中的其他學生聽,當說話者停止,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先說“just a minute”,然后就可以接著說,依次類推,直到一至兩分鐘之后,老師說“stop”的時刻,小組中誰正在說話就是小組中的獲勝者,并給平時成績加1分。
(2)接著以一個小組為例演示給大家,同樣邊演示邊用英語講解(open-pair demonstration)。
(3)例如:在上《第三冊新視野視聽說教程》的第二單元(This is Going to be a Great Semester)時,我準備了4個話題。
①My favorite subject
②Study hobbits among top students
③How to get straight A’s
④My college life
此課堂活動涉及英語的聽與說的訓練,也充滿競爭,所以學生在進行此活動時都很積極,爭先恐后,既在聽又在爭取機會說,而且這些話題都是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學生在開展此活動前就已經被輸入了較多此類話題的觀點和表達法),學生很熟悉也有話可說,效果很好。
課堂活動二:Runner and Writer
(1)操作程序:同樣首先用英語向學生講解怎么樣進行(Instructions),諸如:①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②老師準備了一段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文章(6―8句),打印出來,有幾組就準備幾份。活動時貼在教室前面的墻上。③每一組選1個writer,負責寫,其他組員都輪流當runners,負責跑到前面讀并記住一句話,然后跑回到寫的人,說給寫的人(包括標點符號),要寫的人聽懂并寫下來,弄完之后,第二個runner跑到前面,再回來完成第2句話,依次類推,直到完成。哪組先完成,請舉手示意,老師就過去檢查,發現有錯,可以繼續進行,直到哪組先正確地寫完,哪組就獲勝。獲勝組的每個成員將可以加平時分1分。④活動開始前切記告訴學生英文版的標點符號。⑤完成之后老師就這段話提出幾個問題或要學生復述這段話。
(2)接著以一個小組為例演示給大家,同樣邊演示邊用英語講解(open-pair demonstration)。
(3)例如:第二單元(第三冊新視野視聽說)我用了導入部分的一個問題的參考答案。①Many top students seem to have these good study habits.②They tend 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ime and organize their time well.③They may draw up their study plan well in advance.④While studying,they check whether they are working ahead of schedule or lagging behind it.⑤They usually work in a systematic way.⑥ Before class,they preview the text to get some idea about what the teacher is going to say and which part of the text is difficult.⑦In class,they listen attentively,take notes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ecture,and ask questions when don’t understand.⑧After class,they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y going through the text and the notes.
此項課堂活動也涉及英語的聽,說與寫的技能訓練,所有學生都很積極投入,努力理解并記住每句話,只是整個教室有點混亂。
課堂活動三:Sentence―guess Game
(1)操作程序:首先用英語向學生講解怎樣進行(Instructions),諸如:①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②每組派一個同學到“hot seat”這個位置,也就是說,站到該組旁邊,面對該組成員,必須背對白板,不能看白板,否則違規,同時每組派一個監督員到其他組進行監督,監督他們活動時不能講漢語,不能手寫,不能口頭拼寫,“hot seat”上的同學不能看白板,否則該組就算做結果無效,但可以繼續進行。③白板上寫著一句英語句子,每組中“hot seat”以外的組員盡量想辦法解釋這個句子給“hot seat”上的這個同學(不能直接說出這個句子或者這個句子的任意單詞),讓“hot seat”上的這個同學猜測,哪組先猜對,就大聲說“stop the bus”,然后老師就過去check,并且要“hot seat”上的同學復述那句話,如果對了,就給他們那組的每個成員加1分,如果錯了,則大家都繼續。④猜完一個句子之后,再換一個句子,同時每組得派另一個成員到“hot seat”的位置上,這樣每組成員輪流上“hot seat”。⑤解釋完指令之后,切記要用例子如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選1個小組公開演示,這樣讓大家都明白。⑥哪個小組獲勝之后,切記要有一個feedback,也就是說,不僅要問是什么句子,而且要問他們是怎么解釋這個句子的。
(2)例如:第一單元(第三冊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我用了5個句子,這5個句子基本跟第一單元的主題相關。
I have a good memory.
She has a selective memory.
My father has a terrible memory for telephone numbers.
I had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summer vacation.
Zhang Jiajie International Forest Park is very beautiful.
此活動競爭性相當激烈,滿堂聽到最多是“yes”或“no”,也涉及英語的聽與說,而且學生的參與度很廣,幾乎人人都在想方設法地用英語思維與表達,效果很好,學生也很喜歡。
結語
所有課堂活動都改變了以往“可怕”的生生互動或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輕松而又競爭的氛圍中操作并使用英語,學生是在自覺自愿地用英語相互溝通,在增加平時課堂表現分的鼓勵下,學生很積極、很活躍,這些課堂活動也很容易操作,并深受學生喜歡,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艷.關于提高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效果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