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生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命,一個百說不厭,一直都最受關注的話題。因為,今天的我們,能夠立足在社會上,得知人類的丑惡邪,感受人間的真善美,享受大自然的杰作,看到人類偉大神奇的創造前提,我們擁有了生命。
世間萬物皆有生命。一張看上去完整無缺的桌椅,雖然表面打磨得很光滑,也許還刻上了怡人的圖案,但總有一天,它還是會腐爛成爛木的,這是生命表現的最后歷程。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朵,也許還散發著誘人的清香,引來數不勝數的蝴蝶蜜蜂在其上翩翩起舞,贏得百名欣賞者的稱贊,即使這樣,但也總有一天,她還是會不情愿的凋謝,這是生命表現的最后歷程,不過還好,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它,延續了生命的價值。作為高級動物的我們,更享有生命的存在,不過,就算一個人在其生平得到過多少榮譽,做過多少意義非凡的事,創造出多少驚人的輝煌,也總有一天,他一樣會化為灰燼,消失在人世間的某一個角落,這也是生命表現的最后歷程。
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有些人一輩子只想追名逐利,想占據更多的個人利益,可是,也許是天意弄人吧,這些人最終還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帶著遺憾而走了。其實,我們能幸存在這個世上,就已經很幸福了,生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不必一味只想著追名逐利,能夠用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則是最大的幸福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生命價值就在于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價值的前提與先決條件。
生命的價值要求我們必須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由古至今,有多少人是對自己的生命莫不重視的。有些人一生只想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他們不追求功名利祿,寧愿與世隔絕,和自己心愛的人過上平靜的生活。而在古時候,有些人更是為了長生不老,而不擇手段地做了多少傷天害理的事,只為了煉所謂的“長生不老藥”。然而,當代的人,多數還是大學生,近年來,他們的自殺率年益俱增,其理由竟是找不到工作,與親朋戚友賭氣,失戀眾所周知的海倫凱勒,她雖然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 然而,她并沒有輕易放棄生命,而是憑借其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疾病帶來的困難, 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利克立夫學院。相對比起更加幸運的我們更不能有輕生的念頭,因為人生無非就短短的幾十年,我們何必不好好利用這寶貴的生命,去闖一番成就,來報答所有愛你的人。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是寶貴的;生命經不起歲月的煎熬,所以它是脆弱的;生命能展現出非凡的魅力,所以它是神圣的。生命?生命,對,這就是生命!
杏林子寫的《生命生命》中遇到了“飛蛾求生”、“瓜苗生長”等事情我也遇到過:夜晚,我在燈下努力的寫作業,一只小甲蟲在我的桌子上爬來爬去,把它放進我的筆帽里,堵住筆帽,它在里面不久就發現地方太小,空氣不足,便努力地往上爬,結果又掉下去了,他還是往上爬,結果又掉下去了,他還是往上爬,但還是又掉下去了,小甲蟲那種求生的欲望另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他!
一次,我正睡覺,一只蚊子老煩我,趁他停下的時候,我把他捉住了,他飛不起來,只好拼命的往前爬,我把他捉回來,他又往前爬……這樣來來去去把我累的要命,媽媽走過來說:“孩子,把他放到外面去吧,每種生命都要生存,就連這些小蟲的生命都那么強烈,那么鮮明。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所以,我決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讀了《生命生命》,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個讓我迷惑的夜晚我提出的問題和媽媽看似深奧的回答。忽然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氣!
《生命生命》通過求生的飛蛾、破土而出的瓜苗和跳動的心臟告訴了我們生命的存在。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讓我限的生命體現出無現的價值!
本文的作者杏林子,是一位臺灣女作家。她是最有權利放棄并痛恨生命的人——殘疾人。但是疾病和痛苦并沒有使她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反而增加了她對愛與生活的追求,磨礪了她的堅強。她有一句名言: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氣!
從小到大死亡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未知的概念。不知道人的生命意味著什么。但是,6年前,奶奶的去世讓我十分震驚,原來人是會死的。在接我到奶奶的靈前時,嬸嬸問我:“奶奶死了你會不會哭?”年幼的我搖了搖頭。可是,當真正看到奶奶靜靜的躺在棺材里,我叫了幾聲都不應時,我放聲大哭,不知為什么,可能是出于一種本能。從那天起,我知道了人是可以離開我們的。于是,我害怕死亡,害怕父母死去。這種感覺我一直有了一年左右。可我并不知道人的生命是否脆弱,是否可以與命運抗爭。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一時刻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一課汶川一帶的大地劇烈地震動。一瞬之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除了房子的倒塌聲,就是人們撕心裂肺的哭聲。生命是脆弱的!望著那片片廢墟;看著那一個個逝去的生命。我嘆息,嘆息生命的脆弱;我恐懼,恐懼自己有一天也會失去生命。我承認我怕死,可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反應啊!
但接下來,在連續幾天的救援工作和新聞報中。我看到了一個個堅強的生命。他們與死神抗爭,決不屈服,用頑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信念,最終贏回了生命。但同時,我又看到了一位位甘愿死亡的人。但我卻不能說他們不珍惜生命。因為真是他們犧牲了自己,卻救下了他人。
汶川大地震對于人類來說是一次與死神直視的經歷。同樣,它也是生命與死神的抗爭。面對死亡更多的人選擇的是決不屈服。這是因為生命是最可貴的,是不可輕視的。
當發那只蜜蜂被現下的飛行員毫不留情地踩入土中,這只可憐又被人們輕視的小東西卻絲毫沒有屈服的意思:在連續三次從土中鉆出的它,傷痕累累;但這小家伙竟以為自己還能飛,正如一個飛行員正在摸索一架陌生的飛機,認真糾正著那些不可原諒的錯誤……當這個小家伙飛向那明鏡似地湖面時,仿佛又正在欣賞自己那令人羨慕的英姿……這只蜜蜂那頑強的毅力,得到了飛行員的敬佩。著不可思議的生命,這被無視的存在……
在生活中,就有這像蜜蜂一樣的人們,他們個個譜寫著生命的贊歌:
《淘金者》這篇我銘記在心的文章,這首百聽不厭的贊歌:那位無處叢生的淘金者用驚天動地的咆哮嚇走了熊;他用那無情的牙齒咬死了狼……這首生命的贊歌時時激勵著我們,著偉大而不屈的生命……
汶川大地震一個令人魂飛魄散、心驚膽戰的災難,讀取了數不勝數的生命,摧毀了不可計數的建筑……還記得那位奮不顧身的母親,她為了保護孩子竟把生死置之度外;也能想起那位英勇無畏的教師,為了保護學生,早把“死”拋到九霄云外,然而她毫不猶豫地讓自己那偉大的身軀保護了學生;還有那些視死如歸的軍人……他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精神永存!曾換回了無數的生命;不錯,他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擴大了生命的寬度,讓他們的生命更多姿多彩……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了,曾經美好的家園變成了殘垣斷壁。可以說,災難面前,生命顯得如此脆弱。看到這些震撼心靈的畫面,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心里默默地祈禱祝福,期盼更多的人能夠生還。
對于災難,國人是如此地熟悉,汶川、玉樹、舟曲的慘狀仍歷歷在目。就在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前,中國云南省盈江地區也發生了地震,造成二十多位同胞遇難。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這些逝者曾經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呀!所以說,我們為同胞們祈禱祝福,是以親情的名義;為日本人民祈禱祝福,則是以生命的名義。正因為如此,日本救援隊在汶川大地震救援中,每救出一名遇難者,都要鞠躬默哀。這就是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尊重。生命是如此微末,又是如此高貴!人都是有尊嚴的,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正如泰戈爾說:“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被弘一法師對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深深感動。
“天下孰最貴?”“生最貴。”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的生命都值得敬畏與感激。只有敬畏生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只有敬畏生命,才會產生對生命的悲憫,進而守護良知堅守靈魂。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貴最值得尊重的東西。也只有在如此毀滅性的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才能深刻地體味到生命的寶貴。所以要尊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尊嚴。
〔關鍵詞〕生命教育;教學方法;成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08-0007-02
生命教育事業從20世紀末開始引入中國,到21世紀初的2004年至2006年間達到一個,生命教育由理論探討為主轉向實踐層面鋪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堂教學活動迅速在許多省份開展起來,遼寧、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繼頒布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大綱或方案。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戰略主題中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命教育上升到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高度。
生命在場與生命成長是生命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所謂生命在場與生命成長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動自覺地敞開自己,并把學生當做與自己一樣的生命成長體,平等地愛和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成長,最終實現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
一、原則性方法
就獨一無二的生命而言,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教師其自我精神生命有不斷成長的需要,也經歷過學生時代,有過懵懂和迷茫,也曾經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幫助。而學生為求得精神生活的飽滿豐盈才成為學生。因此師生都處于成長中,需要不斷成長,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敞開自己,用愛心和包容接受不同的學生,發現他們的優長,不把考試成績作為惟一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更不應該根據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劃分好生和差生,而應該用不同尺度來衡量不同的學生。
教師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廂情愿地授課,而應該確立“學生本位”視角,學會從學生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對學生成長中的生命困頓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接受和包容每一個學生,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正向能量,并加以引導和提升,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生命教育認為,針對學生的錯誤和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正向激勵,這樣學生才沒有畏懼和壓抑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懲罰只是手段,應該以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原則,還應該爭取贏得學生的理解和認可,以學生能引以為戒作為標準,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進行懲罰,造成師生對立。
二、具體操作方式
(一)教師要自我敞開,做到生命在場
教師首先需要考量自身的情感品質和對知識的信仰,這樣師生間才能展開真誠的交流,走進彼此的生命,形成生命共同體。例如,在“感恩”這堂生命教育課中,筆者在講到要學會逆境感恩時,會說到自己的心路歷程:從青春期與母親的“斗爭”到冷戰到包容……教師的生命歷程會引起很多學生的共鳴。
(二)深入理解學生的生命困頓和生命狀態,并表現出來
教學中既要考慮學生普遍的生命狀態,又要注意個別的特殊情況,不能遺漏或忽視任何一個學生。生命教育的底線是不能傷害每一個學生,只要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一種對生命的傷害,那么其他優點就都被抵消了。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不僅需要生命教育的理論支撐,更需要愛心引導,并作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例如,2012年1月筆者作為鄭曉江教授團隊的一員赴香港教育學院參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為主題的“生命教育學術及專業實踐會議”,1月13日被安排與香港教師、臺灣教師一樣,在香港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分別進行生命教育示范課。鑒于香港的小學生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時代,并伴隨著各種廣告和電子游戲長大,容易形成一種無窮的攫取欲:無論擁有的是多還是少,都覺得不夠多不夠好,易形成占有型人格,從而缺乏愛心,不懂珍惜,喜歡攀比。他們容易誤認為他們得到的照顧和關愛都是理所當然的,父母應該替他們做所有的事情,并因此而產生依附性。
為改變這種狀況,我準備了關于“感恩”的生命教育課,通過視頻、詩歌、討論等綜合性手段,將情與理融合,使學生從心底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社會和他人付出和奉獻的結果,并非理所當然,要知恩于心,報恩于行。為貼近學生生活,我從日常生活中的“吃”來導入,請學生們吃多味花生。當天課程開始時間是1點30分,然而由于交通問題,我在1點28分才趕到上課地點。當時主持人已經宣布開始上課,我內心很愧疚,所以一接過話筒就說:“同學們,對不起,我來遲了,你們等了老師多久?”有個學生小聲說:“半小時。”我趕緊說:“對不起,你們能原諒我嗎?”一開始有個學生小聲笑著說“不”,后來又大聲說“原諒”。課堂氣氛馬上就輕松了。接下來,我讓學生們自己選擇他們想吃哪種花生,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想吃我從家鄉帶來的花生。我當然特別高興,并當即表示,下課后另外那袋花生也讓學生們自己帶回去吃。我觀察到有個坐第一排的學生沒有說話,就問:“是否有人不能吃花生呢?”果然,這個沒說話的學生不能吃。于是我就請他和我一起站到講臺上來引導學生們吃花生,結果這個學生整堂課都特別開心。后來想想,如果教師不經意間忽略了這個學生,他這堂課會開心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課后學生們并沒有把那袋落花生全分完,而是留了一些,特地送給校長和其他教師吃,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感動的感恩行動呀。
(三)生命成長中的預防教育法
針對學生可能或將要發生的生命困頓或行為偏差,提前進行教育,防止這些生命困頓或行為偏差的發生,或將它們消滅在萌芽狀態。由于很多生命困頓的發生具有不可避免性,當發生后再進行教育就為時已晚;然而僅僅憑樸素的常識去應對這些問題,則會痛苦萬分。相反,如果主動地提前進行生命教育,則能事半功倍。例如,關于自殺的預防問題,應該預先進行“生命的二維四重性”“生命與生活緊張原理”(鄭曉江)的教育。還有生命教育中無法回避的死亡問題,生命教育中談論死亡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活得更幸福,更有價值和意義,逐步淬煉出一種“向死而生”的智慧。
(四)生命教育課堂中的反饋法
每一次課程結束時,都應該給學生預留5分鐘,讓他們寫下自己的聽課體會或者做一個與課程主題有關的總結性活動,這是學生及時總結提升的好機會。例如,鄭曉江老師的《幸福從“心”開始――關于工作、事業與人生的思考》課程結束時,聽課者依次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貼到事先準備好的幸福樹上;《人因夢想而偉大》這堂生命教育課的最后,教師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夢想,并說出自己的夢想;感恩課則讓學生們表達自己最感激的人及其原因。總之,教師能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很多有益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每次課后,要對教學進行深入反思,如果有團隊進行集體研討就再好不過了。
三、方法的運用藝術和技巧
生命困頓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也是千差萬別的,很多問題在備課中無法預料到。這就要求綜合運用上述方法,并不斷改進創新。
我們以鄭曉江老師設計的“生命時光計算法”的體驗活動為例。為了讓聽課者對生命的有限性、稀缺性、不可逆性有切身體悟,從而發現什么才是真正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事。要求事先準備好畫了100個刻度的長紙條,代表每個人的人生時光,然后依次撕去:已經度過了的生命時光;睡覺、吃喝拉撒必需而無法創造人生價值的時光;80歲以后無法創造的、頤養天年的時光。雖然大多數人都照做,但每次總有人不舍得撕去80歲以后的時光,特別是年齡比較大的人。鄭老師觀察到這個現象,后來就改進為80歲以后的時光不撕去,而是折起來,這一折,既表示這些時光還可以牢牢把握在每個人手里,同時又不同于青壯年時期年富力強的階段,這樣的改進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在體會到生命時光有限后,開始體驗活動的第二步,最早的設計簡稱“做減法”:先寫出自己認為重要并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快樂的東西,然后依次劃去,從喪失感中體驗它們對于自己的重要價值。從聽課者的反映來看,有太多不舍和傷感。鄭老師后來改做“加法”,讓聽課者寫出最能給他們帶來幸福感的東西,這樣聽課者的心情輕松多了,幸福感也得到提升。很多聽課者都表示,要把當時自己寫下的東西一直保存,提醒自己好好珍惜這些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東西。
總的來說,從事生命教育既易又難。容易在于只要熱愛教育事業,愛學生,愛知識,愛生活,本身有高遠的精神追求,就容易在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創造出生命教育的方法。而難就難在“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任何一種成功的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產生、提煉出來,經過反復使用后成為的一種規律性的東西,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不了解支撐這些方法背后的理念和方法探索過程而一味地生搬硬套,效果則必然不佳,此非方法之過,而是使用者惰性使然。
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高三的學生要參加高考,他的父母小心翼翼地不打擾孩子學習,每天做可口的飯菜讓孩子吃,為了讓孩子營養跟得上,他們忙得不亦樂乎。但是,這個孩子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自殺了,他的父母傷心欲絕,一個完整的家破碎了。
其實,高考不理想只是人生中小小的挫折,并不能代表什么,而生命只有一次,是非常珍貴的,我們不能因為一次挫折就放棄自己的生命。在人的一生中,有快樂,幸福,也有艱辛,痛苦,我們要樂觀地對待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天,失敗了不氣餒,遇到困難不低頭,從哪里跌倒再從哪里爬起來。無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都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愛護它,不讓它受到一絲一毫的意外和閃失。生命一旦結束,就一去不復返了。所以生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生命不只是我們自己的,爸爸媽媽深深地愛著我們,還有許多愛我們的親人。我們要是只想著自己,那太自私了。上天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要珍惜它,堅強地活著,不光為自己活著,還要為愛我們的人活著,幸福地活著。
曾有這樣一本相冊,繽紛的畫面中沒有人物,可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冊里的
主人公,細細品味著它給你帶來的滋味兒,這就是生活!一個“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生活!
也許是我們學校周圍種植了太多嬌嫩綽約的花草吧!小蜜蜂經常到教室里和我們面對面”打招呼,令人感到厭煩的“嗡嗡”聲充徹整個教室,課堂的安靜被打
擾了,同學們的目光都“齊刷刷”的停留在那只“不速之客”上。
“難道蜜蜂也喜歡秋天儲存食物,急急忙忙的采蜜?可現在哪有花的一絲影子呀?”我腦子里頓時冒出一連串的問號,百思不得其解。
記得我很早就領略到蜜蜂的勤勞,它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無論雷劈還是雨打,無論風吹還是日曬,都行進在采蜜的旅途中,因此人們總是能看見蜜蜂的影,爸爸告訴我:“天剛剛蒙蒙亮,蜜蜂就進進出出,忙里忙外,甚至下雨時都雷打不動堅守在自己的崗位——花朵上。所以許許多多可憐的小生靈都是為了采蜜而死在回家的路上。”此時我不禁聯想到羅隱詩人所寫的《蜂》:不論山地與平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雖然蜜蜂為人們采花釀蜜,可我們有時卻討厭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