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教育教學實踐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前教育 教學創新 評價機制 幼兒教師 銜接
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已開辦了二十多年,是學校的拳頭專業和湘西州的品牌專業,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和基地,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和畢業生的信息反饋表明,我校學前教育在校生的培養與幼兒園一線教師的要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音樂、舞蹈、繪畫、手工、普通話等的專業技能技巧訓練,忽視了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開放型的教育實踐活動;二是課程、教法比較滯后,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重視不夠;三是學前教育學生在校教育體系和幼兒園管理體制銜接不到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一直沒有走出傳統模式,這就導致學生一旦進入幼兒園,一下子難以適應崗位要求?,F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學前教育畢業生,就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提高素質為手段,在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實施系統的教育。如何做好學前教育學生和幼兒教師的自然銜接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一、抓好課程改革,注重實踐教學
近年,我校學前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市場不斷變化,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為實現“招得進、留得住、學有成、推得出”的辦學宗旨,我校的學前教育抓住了教學質量這一生命線,努力抓好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組織教師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新模式,深入開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和實踐,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前教育專業調整了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根據需要增減教學內容,在合理開設文化理論課的同時,注重加強專業技能課教學力度。同時,實施分班分組教學,強化專業技能驗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專業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后進入社會的立業之本。學校根據驗收要求,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琴法、舞蹈、聲樂、試唱、普通話等科目進行了技能考核驗收,調動了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促進了專業課的教學。學前教育專業在搞好專業技能教育的基礎上,注意擬訂好學期、學年和整個3年時間內系統的見習內容和目標要求,使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同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保持緊密的聯系,改變了過去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本地區的學前教育機構進行一定時間的見習和實習,并與所在幼兒園共同研究制定實習、見習計劃,完善教學實習方法,為學生配好實習、見習指導老師。在學生具體帶班時,學生在幼兒園能得到本專業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指導,加快幼師學生下去學習新知識、吸收新經驗,從而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二、改進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素質
要培養適應現代幼教需要的幼師學生,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綜合性的專業技能。學生的綜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學習效果的好壞最終要受到實踐的檢驗,因此,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機制,了解學生怎樣學習,然后結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機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只有把靈活的教學形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幼兒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發展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的是幼兒教師這一神圣職業,學生的獨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適應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專業教師在學校必須注重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發展水平,在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四、建全考核評價體系,把好學生質量關
考核評價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考核評價體系包含諸多方面,如文化知識考評、專業理論考評、專業技能考評等等。同時,結合學生畢業就業的實際需要,還必須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作一個評價,從而確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綜合評價。
一、引言
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正式建立,提高了教師職業準入的要求。這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幼兒園教師質量保障體系,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加系統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環境。在資格證考試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與考試科目《保教知識與能力》密切相關,因此,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順利通過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另一方面,為了給幼兒園輸出具備較高的思政品德、綜合素質以及系統的、科學的學前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教師,高職院校都需要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并在教學實踐中尋求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創新改革,進而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效果,承擔為社會輸入合格專業人才的重任。現階段,我國各大本科高校以及高職院校均設置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層次占比較大,并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大量的幼兒教育工作者。然而,我國在國家層面上缺乏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特別是本科高校以社會一線教育機構為目標進行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機構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實施和評價等方面主觀性較大。這直接導致各學前教育機構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高低不等,既不能幫助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也不能從根本上全面提升我國學前教育質量。綜上所述,為系統解決幼兒園教師教育存在的不足,全國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職院校有必要認真對待國家層面提高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規范幼兒園教師教育標準體系,積極做好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研究,堅決支持國家實施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1]。
二、概念界定
(一)新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是國家對意向加入教師隊伍、從事教師工作的這部分群體基本要求。要想獲得教師資格,就必須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成績達標。顧名思義,教師資格考試就是為教師職業準入制度設置的一項考試。新教師資格考試,主要是相對于傳統教師資格考試而言。在頒布《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之前,師范類專業應屆畢業生,在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申請領取教師資格證,即:(1)參加教育學以及教育心理學課程學習,并且考試成績達標;(2)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普通話等級考試,并且成績達到等級。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和社會人員,要想申請教師資格證,首先需要參加省市或地區組織的認證考試,還需要通過面試和試講。然而,2013年頒布《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參加并通過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與面試是取得教師資格證(從幼兒園至中等職業學校)的前提條件,明確考試科目,即《綜合素質》與《保教知識與能力》。鑒于該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相比傳統的教師資格考試,在考試對象,考試性質、考試科目等方面予以改革創新,稱其為“新教師資格考試”。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
不同學者對“課程”的概念理解不同,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顧明遠在其研究中將“課程”界定為“一種能夠幫助學校實現教育與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教育內容”。施良方在其研究中從六個方面理解“課程”的含義:(1)課程屬于某一類教學科目;(2)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3)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4)課程是學習經驗的總結;(5)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再生產;(6)課程是社會改造。潘懋元在其研究中將“課程”界定為一個系統,具體來講,就是學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構建的各種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即學校為培養學前教育人才而設計的學前教育學科和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在課程結構層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基本一致,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實踐過程中,因高校教育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課程的設置、實施和評價等存在差異[2]。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關系密切,比如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實施與教學模式、教材內容、課程資源、課程評價體系等。結合研究實際,文中所提“課程改革”,主要是相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而言,基于國家《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等政策依據,在新教師資格考試制度背景下,采取具體措施優化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實施和評價。
三、《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在
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的重要性現階段,隨著幼兒教育重視度不斷提高,國內各大高校以及高職院校均設置學前教育專業,并將《幼兒園活動設計》設置為必修課程。該課程在理論層面以及實踐層面分別具備明顯的理論綜合性和實踐操作性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學習該課程,一方面能夠從理論層面加深學生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認知、端正工作態度,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在幼兒教育活動實踐中應用理論技能。因此,在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的開設起到了關鍵作用,既充當了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中介與橋梁,還能幫助學生有效備考幼兒園教師資格證中關聯的保教知識筆試,如幼兒園生活指導、幼兒園主題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游戲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與實施等。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并提升《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教學效果。
四、《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安排不合理,教學質量不高
《幼兒園活動設計》是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高職院校在為該專業配置教育資源時不夠科學,比如課時安排不合理,平均每學期80課時,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在課時不充分的情況下,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做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效融合,使得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夠,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同時,任課教師的教學壓力很大,備課時間不夠,局限于書本知識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傳統,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配置失衡
有效開展《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的前提是做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配置失衡,多數高職院校更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比如提供去幼兒園實踐教學的機會。同時,理論教學缺乏創新性,局限于傳授書本知識,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均未得到有效培養,不能夠為學前教育事業輸出合格的人才。
(三)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教學效率不高
現階段,大多數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趨同,缺乏創新性,不具備特色。任課教師在教授《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時,沒有以學生為主體,而是堅持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圍繞書本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以板書為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未能充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導致理論知識涉及面不夠廣泛,而且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教學效率不高。
五、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實施《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改革
(一)基于資格考試目標,提升課程教學標準
關于幼兒園教師資格證筆試及面試考核目標等細節可以參照國家教育部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大綱(試行)》。首先,筆試環節。比如說,保教知識與能力考核,要求參加考試者具備以下幾個能力:能夠靈活應用學前兒童發展知識以及學前教育理論知識;能夠有效指導幼兒生活;能夠創設幼兒園教育教學環境;能夠有效組織開展幼兒教育活動;能夠完善幼兒園教育評價體系。其次,面試環節。注重考核面試者以下幾個維度: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儀表儀態;表達、交流、溝通能力;實踐教育教學技能。高職院校開設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是為了向學前教育事業輸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圍繞學前教育專業開設課程,制定課程教學大綱,以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基于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目標,優化《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比如說,加強學校與幼兒園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在幼兒園實踐教學的機會,增強學生對幼兒教育的感性認識。同時,還要注重培養教師職業道德和科學教育理念。
(二)梳理課程內容,明確教學重點
《幼兒園活動設計》是一門理論知識覆蓋面較為廣泛的課程,主要涵蓋以下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如:教育基本理論、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以及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五大領域教育的設計與指導。由此可見,這門課程既注重幼兒園教育教學設計基本理論,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在教師資格證考試背景下,學生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證的筆試和面試時,許多考核內容與該課程密切相關,因此,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進一步梳理課程內容,明確教學重點。進行課程建設時,可以根據《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試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等要求,優選課程內容,突出知識的實用性。《幼兒活動設計》課程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將學習重點集中于五大領域的活動設計,在編寫活動方案與組織教學活動方面具備優勢,但是,實踐教學環節欠缺教學技能。比如,不能獨立、有序開展幼兒教學活動,也不能將游戲活動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幼兒教育活動方案未能充分考慮幼兒的主體地位,如未考慮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因此,高職院校在組織開展《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教學時,要創新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知識的導入,保證理論知識講授的連貫性,明確幼兒園教育的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的重要性。
(三)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實踐教學技能
現階段,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相對比較傳統,即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這就使得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與實踐教學水平不相匹配,比如說,學生具備設計相對完美的幼兒教學活動方案、制作直觀形象的教具和課件的能力,從而有效輔助理論教學,卻不能有效組織開展幼兒教學活動,使得教學目標不能達成。因此,在資格證考試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創新《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運用案例教學、小組學習、項目教學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既要提升學生學前教育專業理論水平,也要提升實踐教學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證筆試與面試時能夠從容應對。
(四)豐富課程教學考核方式,提升創新能力
相比學前教育專業的其他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的綜合性更強,課程教學效果不適用于終結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教育活動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課程特點豐富教學考核方式。比如,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評議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進而提升教育教學創新能力。同時,還要重視課程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觀。高職院校從兩個方面努力,即建設課程考核題庫、課程教學與考核分離,進而保證在衡量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時做到客觀、全面,也能夠推進良好學風、考風的形成。為了增強課程考核的便捷性,高職院校可以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考核。通過《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借助互聯網鼓勵學生在課程平臺上互動交流、學生的活動設計優秀案例、共享小組試講視頻,并將這些納入過程性考核范疇。
【參考文獻】
[1]周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活動設計》課程改革探究——基于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8(37).
研究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是基于當前學前教育狀況的必然要求,同時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也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中職學前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實地教育見習
課程是影響一所教育機構辦學質量的核心,課程的設置規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因此,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程,培養有較強職業能力,全面和諧發展的學前教育領域專業人才已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本文就中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程的構建進行探析。
一、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程構建取向
(一)轉換課程思想,突出實踐性
在論文《實踐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研究》中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的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我國職業院校課程設置中重理論輕實踐這一現象,提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這一模式的含義是指:職業教育課程必須是以實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實踐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讓實踐滲透職業教育課程中的每個環節,其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1]。要突破課程結構的現狀,首先要在課程思想上做出調整把課程與社會聯系。實踐課程的特點即要求通過理論課程的學習去進行實踐訓練生成一定的實踐理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思想上需以專業為把手和實踐思想為基礎,探索提高學生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課程思想,這種思想必然會導致實踐教學的轉換使學生將專業領域知識融會貫通目的,需以社會的現實需求迎合社會的發展要求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
(二)以“全實踐”為導向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理念
所謂“全實踐”,就是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全程中所有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定位、統籌安排。實踐環節主要體現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實踐教學里的實習支教,見習,社會調查,師范技能訓練,學年論文等所有培養雙語幼師教學技能和教學智慧的課程。“全實踐”的本質就是一種促進教師成長發展的一種職業能力提升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指導方向。使專業理論的學習應用到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做到零距離結合。“全實踐”理念不僅體現在課程的設計思路也體現在課程實施策略上,“全實踐”理念下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促進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成長,使教師教育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實踐智慧和實踐知識。
(三)全程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是地方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關鍵。全程式實踐教學是學前雙語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發展中所有的實踐環節都滲透并貫穿于所有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創新能力,課堂教學情境中的組織能力,指導和設計游戲活動的能力,在課內外教育教學設實踐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教育機智的能力,以及課后反思和總結的能力,我們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起課堂實踐教學,還要把握課外實踐教學,加強與幼兒園的合作。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接觸幼兒園實際,每次實踐都以一定的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學業考核等,把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畢業。此外,根據社會的市場需求和學生的興趣,匹配不同類型的心理場域。這種擴展有利于學生了解不同幼教機構的實踐情況和用人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質量和職業能力,縮短未來的入職適應期。
二、學前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
實踐環節教學是實踐課程的主要表現方式,它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實踐課程的內容體系是從操作層面上探究實踐課程的具體內容及方式。學前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職業能力。
(一)開設適宜的實踐課程
職業學校應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設適宜的實踐課程,這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學前專業的實踐性課程從其具體內容上可以分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能力,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學前教育專業課的時候應該按照實踐教學的大綱,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相互滲透,安排一定的實踐機會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訓練分為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等這是一名合格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技能。學前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包括,如鋼琴、舞蹈、繪畫、聲樂、講故事等這些技能的掌握并不是通過幾節理論課就能掌握的,是需要通過長期的反復實踐練習才能習得的。
(二)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學習
學前教育專業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要在“全實踐”理念下對課程進行實踐學習。[1]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是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運用學前專業知識和經驗,順利完成教育教學的能力。學前專業學生技能的培養是側重于實踐練習的,其訓練必須借助課程教學,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精講與相關技能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傳授并示范技能練習的策略及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課堂訓練和課外訓練。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學習相關教師技能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務必堅持進行課后的自我訓練,以獲得穩定的教師專業技能。
(三)進行實地教育見習、實習活動
幼兒園是幼兒老師跟幼兒共同活動的場所,也是學前雙語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學前雙語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參觀、觀察等方式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和老師、幼兒打成一片,只有以這樣的教育見習、實習活動,才能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幼兒園教育教學與實施的直接經驗,同時將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培養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育實踐為18周,為了達成教育實踐目標,保證學生能在實習與見習中有針對性、有效性就應該做到教育實習和見習全程的持續性。教育實習與見習不同,教育見習是學前專業學生在一段集中的時間內參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見習的過程可以分為課內見習和跟崗見習。見習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經過自己的思考轉換成的知識經驗。課內見習主要是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在專業課老師的帶領下去幼兒園參觀幼兒園的環境設置,了解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安排。這階段的見習不具有系統性,見習積累的經驗只是停留在感性經驗。跟崗見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系統的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跟崗見習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前專業學生系統地觀察幼兒園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并養成反思的習慣,為以后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奠定基礎。實習的這個階段可以分為保育實習、擔任配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三部分。學前專業學生有原先的觀摩慢慢演變成自己獨立承擔幼兒的教學任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參與并組織幼兒的一日生活。在見習和實習兩階段可進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來指導其教學實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全面提升其實踐能力。
作者:徐媛媛 單位:新疆喀什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秦金亮.以“全實踐”理念引領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5,(05):31-34.
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和科研能力的不斷提升成為師資力量提高的重要環節。教師自身能力發展的高低直接決定教育質量的效果,從而最終決定學前教育專業的走勢。當前大連市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從事學前教育教師的職稱和學歷不斷升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多。但是,也有部分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情緒,沒有教學工作的熱情可言,不愿意主動參與到學前教育教學科研的行列中去,自身發展意識不強,工作積極性不高,專業發展動機不清,影響了學前教育師資力量的提高。而培養科研型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對策之一。
科研型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具備以下主要方面的能力:教材與教學的整合能力;教與學目標統一的能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思考整合的能力;結論性知識和體驗性過程統一的能力;知識傳授和問題探究統一的能力;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統一的能力;獨立學習和團隊合作統一的能力;教學內容和現代化技術結合的能力;智育和人格教育統一的能力等。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也是一位教師的綜合能力的體現。新時代學前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傳統定位的學究式教師,而是要探討育人規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是向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的新型教師??蒲行徒處?,并不是要求一線教師像教育理論工作者那樣去追求高深的理論、學術,而是要求教師擁有教學研究的態度與能力,提升教師特有的“教學實踐性知識和智慧”。這至少應當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要有自我進修與開展研究的愿望、能力和行動,能緊隨時代潮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使自己的教學能適應時代之需要;其次是既要有較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也要熟悉教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等,即應當擁有較為淵博的知識。
目前科研型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的認識和起步還比較緩慢,而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學校改革的拓展,使教師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筆者針對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科研型師資隊伍培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科研素質
創新意識,就是有強烈的好奇心,有求新求異、不固守陳規、不故步自封、不滿足現狀的志向,對美好事物有熱切的追求。它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核心。它體現了教師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積極性。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平時要有目的地了解、收集、分析各種新的教育教學現象和教育經驗,尤其要注意其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種現象與問題。好的辦法是做教育教學筆記與教后記。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書本、他人、網絡、案例等學習,它們提供了無數的教育教學思想及理念。它們不僅具有指導意義也在一定有歷史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時代不斷前進、觀念不斷更新,教師不應迷信大家,而應該勇敢地懷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在實踐中逐步檢驗、驗證,最后上升到科研高度,形成理論來更好地指導實踐。
二、改革教學方法, 提倡研中教,教中研,從而尋找科研路徑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課教學必須實現從“ 教”向“ 學” 轉變, 實現“知識傳授” 向“ 問題解決” 轉變。提倡啟發式、討論式、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研究式、問導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 使學生學會質疑、思辨、解惑,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理論課程教學要密切關注幼兒園教育發展的新動向, 及時根據幼兒園教育發展的實際調整教學內容, 使教學內容貼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際。把握學前教育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 引導課堂展開討論, 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要注重多為學生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間,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淡化教師權威,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對于課堂上未能解決或者未能達成共識的問題, 積極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 并撰寫報告或論文, 增強學術意識, 提高理論思維水平。
三、創新教學模式, 從而提高自身的研究智慧
1.“四個結合”模式。
即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結合起來,把講課與評課結合起來,把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起來,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模式通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觀摩、交流和研討、總結,注意發現和分析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原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進行反思,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開闊視野、激發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教育水平,對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學術意識, 培養科研型教師具有良好的效果。
2.幼兒園觀摩模式。
這種模式有下列幾種做法。現場觀摩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教學競賽活動, 優質課活動, 新觀念、新方法展示活動, 教學改革活動等。觀摩前, 先由主持者介紹自己的活動設計理念及具體方法步驟, 觀摩后, 通過座談方式由主持者向師生釋難答疑, 之后提交觀摩總結。這能使教師獲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獲。教育理論課程尤其是教學法課程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內容讓學生到幼兒園現場觀摩幼兒活動, 必要時直接參與幼兒活動, 現場學習、現場消化、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發現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教師在研究、觀察與反思中, 獲得科研素養的提高。
3. 創新“學徒制”模式。
即在一段時間內, 到幼兒園實習科研基地請那些已經畢業且有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經驗的教師擔任師傅, 具體而又詳細地指導教師進行科研性質的見習和實習工作。這種做法可以有針對性地了解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研究的現狀, 研究熱點, 積累科學研究的實踐知識, 從而能大大地縮短理論知識和實際研究的距離。
四、 加強實踐環節, 重視自身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學前教育 陶藝 教學
陶藝的材料性能靈活多變,極富表現力,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和可塑性,另一方面通過技巧的運用可以呈現豐富的藝術效果。這些特質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造型與設計方面,能夠起到極大的輔助作用。然而,由于它所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對技術的要求極為嚴格,陶藝課程的教學中也必然要面臨一些難題。另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后面向幼兒教育等特點,如何做到學以致用,針對以上問題,通過本文筆者的教學實踐,總結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體會和經驗,探討陶藝課程在學前教育基礎教學體系當中的教學模式,使陶藝課程真正達到提高學生造型能力和拓展創新創意的實際效果。
一、陶瓷陶藝課程對學前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 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底蘊
這種文化底蘊大致需要由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外來文化三部分構成,另外,通過陶藝的不同技能訓練以及工藝的掌握,為以后從事幼師行業打好堅實基礎。
1.1 傳統文化的體現
中國自古即是陶瓷王國,陶瓷發展具有上萬年的悠久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傳統文化元素是使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最重要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實文化底蘊的首要任務即應是學習和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1.2 地域文化的體現
中國地大物博,在長期的陶瓷發展史中,各地區陶瓷產品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特色和魅力,形成非常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景德鎮陶瓷的青花,德化瓷的象牙白,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等。因此,陶藝作品在創作中還需要對各地區文化特色有較清晰的了解。
1.3 外來文化的體現
自上世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發展政策以來,外來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國,給人們的文化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外來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國經濟文化的所有領域。
2 發揮文化引導作用
陶藝是藝術門類的課程,陶藝作品文化引導功能的實現必須依賴于設計師的文化底蘊。要充分發陶藝的文化引導功能,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要求陶藝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
二、陶藝課程的實踐教學
1 陶藝課程的內容設置
學前教育專業的陶藝課程課時少、周期短,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陶藝材料,對泥巴的干濕性很不了解,對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為此需要定制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板塊。從陶藝概述著手,過度到陶藝基本常識和對陶藝設備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對泥巴干濕特性的把握。通過陶藝課程,學生血藥掌陶藝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種成型方法完成不同類型的陶藝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簡單的容器形態,如花瓶杯子等,并針對器皿結合運用鏤空、堆貼、刻畫等裝飾手法。石膏頭像臨摹也是陶藝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培養學生對形體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創作中選題將會更加豐富,對人物動物都可以結合寫實的方法來表現。捏塑成型是學前教育專業必不可少的知識點,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主流是從事幼教等特點,由于兒童對卡通形象的情有獨鐘,特別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圓雕快速成型兩個章節,要求學生在30分鐘內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進入命題的創作階段,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全面地運用陶藝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創作,全面考慮陶藝的形式語言特點,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機理效果的處理,釉色的選擇搭配等,使學生掌握如何運用形式有效地傳達觀念的能力,對觀念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另外結合幼兒的特性,還需完成適合幼兒審美情趣的充滿童性的陶藝作品。
2 媒體教學法
媒體教學法是作者在近年來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套教學方法。為了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每年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質的作品,在選題上要具有新聞性,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后學生們有很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習興趣加倍高漲。另外在學習的過程別能提高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同心協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藝課程的教學作品《12獸首》和《論語》前后被湖南省十幾家媒體前來采訪報道,都在全國引起了及其大的轟動,全國600多家媒體進行了轉載。這種教學方法對學校乃至學生個人都是有影響力的。
三、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剛接觸陶藝的學生普遍缺乏手工技巧的訓練,因此需要一個對材料和技巧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學生碰到的技術難題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較好的解決,課程設置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為了更好的確保教學效果,我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首先,它所包含的技術性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陶藝的形式由于它的材料特點以及制作過程的趣味性,使得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對較高,這種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對主流學生而言盡量避免比較高的成型方法。但是,陶藝成型的基本法則還是要掌握的,因為這些技術的掌握程度關系到作品的成敗,例如泥土的收縮性、泥土干濕特性的掌握,黏接的問題以及施釉技術等問題。陶藝在制作燒成中的偶發性,例如:手指和工具刀在泥土上產生的印痕和肌理效果,以及燒成過程中釉料呈現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效果。這些偶然的藝術效果常常被陶藝家在創作中加以利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發現陶藝材料所產生的豐富的形式變化,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學重點。但是不能完全依賴它,盡量建立在理性的駕馭范圍內。
四、結語
本文所提到的陶藝的教學過程也是本人在陶藝及泥塑教學中成長的過程,在近年來的教學中,不同學生的更迭交替,教學方法及理念的不斷改進,如何形成一套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陶藝教學方法,本人一直在不斷的探索和完善。使陶藝教學融入到學前教育專業中來,成為學前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注釋:
[關鍵詞]高師;幼兒;教師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08-0001-03
近日,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人們不禁質疑當今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部分幼兒教師在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出現偏差,引發社會各界熱議。作為專門培養幼師的源頭――高等師范??圃盒#媾R著幼兒教師專業化水平整體低下、教師責任感錯位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提升幼師質量,成為每一個高師院校必須思考的內容。筆者從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角度來探究這一課題。
一、幼兒教師專業化內涵與意義
幼兒教師專業化是指幼兒教師具有素質教育觀,具備高尚師德,具備專業的學前教育情感及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并掌握幼兒教育教學技能,不斷提高自身內在的專業性。這個概念是筆者通過總結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結合幼兒教育實踐經驗而得出的。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雖然幼兒教師在崗前經過教育訓練獲得了國家承認的幼兒教師資格證,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真正成為專業的教學人員,呈現出幼兒教師專業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時間是持續的,專業發展的內涵趨向多層次、多領域的特點。
從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宏觀層面解讀這一概念,就是從周期的角度來分析。幼兒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一定周期,在不同階段面臨著不同的要求。在人才培養規劃中,就要設計出不同的培養模式,體現出針對性與統一性。教育行政部門、高師院校以及幼兒園等必須重視幼師專業化的發展,抓住機遇、互相配合,以幼兒教師專業化為取向,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讓幼兒教師能夠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使祖國的幼苗健康成長。
從幼兒教師專業化的微觀層面解讀概念,就是指幼兒教師能夠堅守教育信念,培養個人的學前教育知識與技能,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了解幼兒教師專業結構,明確努力的目標,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專業價值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
探索幼兒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是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意味著幼兒教師角色的轉型。2002年提出的新課程改革,實施至今已有10年了,幼師同樣面臨教育新角色的轉變問題。幼師是兒童教育的引導者,應根據幼兒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還要具有創造力,為幼兒提供親自操作、探索的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幼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成為學習者、研究者與教育者。幼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過程,它要求每一位幼師必須對幼兒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在幼兒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與反思,對所從事的幼兒教育事業有客觀、全面的認識。
探索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更是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與專業素養的重要舉措。幼師專業素養主要體現在能夠將學前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等知識運用于實踐,為兒童設置適合其個性發展的教學活動,與兒童建立積極的交往關系。豐富的教育藝術及熟練的技能技巧體現著幼師的專業能力。除了知識,職業道德,自我修正和反省能力,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有責任,是幼師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與準則。教書育人的教育特殊性,要求每一位幼師必須進行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外在的道德規范要求內化為教師的品質,加強幼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在動力,源于高師學生對幼師行業的認知程度,也就是幼師專業化發展的情況。
二、 高師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缺失
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解決?!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宏偉目標,將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作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突破口,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民生工程,納入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以山西省為例,計劃在三年內新建、改擴建600所以上的公辦幼兒園,新增入園人數18萬人以上。按15∶1的生師比計算,公辦幼兒園新增幼兒教師需求量至少為1.2萬名,民辦幼兒園的師資需求量更大。這意味著近幾年內學前教育師資將成為社會急需的緊缺型人才。學前教育的大發展,必然帶來幼兒教育師資短缺,社會需求與人才資源短缺的矛盾,造成了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缺失。從高等師范專科院???,幼師專業化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目標定位起點較低。1999年高校擴招,優秀學生都以從高中進入大學為第一選擇,高師在招生方面不再享有優先權。學歷較低的高師教育吸引力不斷下降,高師教育培養就難以吸引優秀的生源,不得不在招生工作中降低要求、放寬標準,生源絕大部分是高中升學無望的學生。生源質量下降,直接導致幼兒教育師資質量的下降,從源頭上極大地影響了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進而影響了幼教事業的發展。
第二,學前教育理念陳舊。現代社會對幼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今的家庭多以獨生子女為核心,父母不僅關心孩子的健康,更關懷孩子未來的發展,對學前教育空前重視。在這樣的形勢下,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師學前教育必須調整教育理念,培養什么樣的幼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不僅是要求幼師的專業能力,更要求其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及教育實踐能力能夠得到熏陶與鍛煉。高師學前教育的理念不能僅僅停留在以學生“認識多少字”“會不會畫畫、跳舞”等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上。因此,幼師的培養要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人品格的完善。未來的幼師要學會尊重每個兒童的個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校必須以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幼師為自己的現行教育理念。
第三,課程設置存在矛盾,高師幼兒教師專業化課程設置與幼兒園教學脫節。其一,體現在學前教育的基礎課與專業課比例不當。有些高師鑒于生源質量問題,重視基礎課培養,比較注重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專業理論課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不足,這就使學生缺失了基本的探索研究能力和教學技能;有些高師恰好相反,以技能藝術訓練為主,忽視文化素養,學生雖然能歌善舞,但缺乏應有的基本素養,表現在教學實踐中淺層次的教學內容多,培養幼兒情感、價值觀的內容少,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學前教育專業課的缺少,限制了幼師在實際工作中的創新,難以適應當今幼兒教育理論多元化、課程模式多樣化的改革趨勢。其二,體現在理論課與技能課比例不當。幼兒教師職業技能的特殊性,決定了幼師不僅需要有理論素養,還需要有滿足幼兒自身發展的音、體、美教育技能,這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性。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藝術教育技能發展緩慢是制約幼師教育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技能訓練不足,對藝術技能課重視程度不夠。此外,對教學技能的基本功訓練還有待于加強,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幼師專業化的發展。
第四,教育實踐內容單一。實踐是師范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幼師專業化發展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實踐,讓學生充分了解幼兒園各方面的工作,將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充分領悟幼師的職業角色。但是,現今的高師教育實踐,只限于參觀與實習。學生對教育實踐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學生甚至不愿意去實踐,認為實踐可有可無,走過場,加之教育實踐的時間比較短,很難把握幼兒教學的重點,導致教學過程呆板,嚴重影響實習效果,也不利于幼師專業成長。
三、 高師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切入點
根據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現狀,高師承擔著培養幼兒教師的重擔。面對社會各界的壓力和家長的期盼,高師學前教育的發展必須重視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未來的幼師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歷與能力并重。幼師的專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結構,將職業道德的教育滲透于教育的全過程,有科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給兒童樹立好榜樣。同時,幼師要重視積累社會、歷史、人文方面的知識,具備專業的學前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專業結構中,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掌握教學技能。在筆者看來,高師加強幼師的專業化發展切入點在于專業建設。
首先,明確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增強專業發展意識。專業發展意識是幼師成長的內在動力,需要師范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運用各種學習資源,豐富專業知識,發展專業意識。專業意識的養成要靠明確的培養目標,因為培養目標決定著學前專業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要充分實現寬口徑、厚基礎,找準培養方向。高師要立足于培養具有學前教育的職業理想,樹立先進的育人理念,培養具有過硬的教師教育能力,愿為幼兒教育奉獻自我的應用型人才。
其次,彰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特色,建構合理的課程結構。課程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幼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途徑,課程結構影響著學生的素質發展。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特色在于能夠和當地幼兒園教育銜接,體現其應用性與向導性。高師院校需全面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基礎課與技能課的比例。課程設置可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綜合實踐課四大模塊。公共基礎課繼續承擔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讓學生儲備大量的基礎知識;大力調整專業必修課的課時與內容,突出學科結構和課程多元化特征,加強學生幼兒教育理念的形成,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選修課開設與兒童發展相關的教育課程,增強學生了解兒童的興趣;綜合實踐課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徹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根據興趣選課,不定期地去幼兒園進行見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再次,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加強教學實踐。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幼師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還必須具備專業的藝術技能。因此在專業必修課中要有所側重,如要重視幼兒活動設計、兒童簡筆畫、琴法課,重視幼兒歌曲視聽與視唱,在專業選修課中加入親子教育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要使學生 “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實踐需要保證一定課時。經常性地安排教育見習,同時要重視見習與實習的實效性,平時開展觀摩見習,為學生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條件的高師最好能聘請當地幼兒園一線教師來學校交流與講學。
最后,引領地方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職能,高師培養的幼師人才大多留在當地幼教機構,支持地方學前教育事業。高師可積極開展頂崗教學,選拔優秀學生去地方幼兒園支教,定期對當地幼兒園進行調研,把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新動態。這樣培養出來的優秀的學生將成為溝通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成為地方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為幼教事業發展獻策獻計,更好地服務地方學前教育發展。
四、結語
幼師“虐童”事件令我們痛心疾首。這類事件給培養幼師的高師敲響警鐘,幼師專業化發展勢在必行,高師院校應以專業建設為切入點,培養具有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崇高的師德、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師的職業特點與教師專業化[J].教師教育研究,2004(6).
關鍵詞: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現狀;彈性化;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2-0075-02
一、前言
目前國家教育發展中十分重視幼兒教育,學前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教育教學中承擔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兒音樂教育在幼兒學習中具有啟蒙作用,得到學校和家長的關注。
對國外學前音樂教育進行考察發現,國外的音樂教育教學起步相對較早,并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前音樂教育體系,很多成熟的學前音樂教學法被納入教育體系并得到推廣。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學前音樂教育也得到了重大發展。特別是90年來以來,我國確定了素質教育發展規劃,受“全民學習、機會均等,促進和諧的教育”發展目標的影響,學前音樂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這一時期我國出現了大量的學前音樂教育研究著作,但是由于時展的限制以及人們、學校認識的差異,學前音樂教育的本體功能并沒有得到有效體現,大部分學校和家長僅僅重視對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培育;同時隨著西方教育教學方法的滲透,西方化色彩在學前音樂教育中凸顯,直接影響了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下面筆者將對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現狀進行梳理,探索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提升我國音樂教育實踐提出有效的對策。
二、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現狀
目前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經歷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分別為學習階段和創造階段。兩個過程組成了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的統一發展。
(1)學習實踐階段。目前國外關于學前音樂教育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幼兒學前音樂教師國家音樂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并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音樂教育法,例如奧爾夫教學法主要側重于提供幼兒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幼兒音樂學習熱情;而柯達伊教學法主要側重于提升偶爾音樂綜合學習素質,為音樂學習創造良好的綜合基礎。達爾克羅斯體態律動學則是關注幼兒音樂學習中肢體語言的些協調性。
但是縱觀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實踐,在音樂學習階段,我國起步比較晚,對幼兒音樂學習的階段重視還存在欠缺,沒有有效激活幼兒音樂學習積極性,我國應該加強對國外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的借鑒,為提升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提供指導。
(2)創造實踐階段。學前音樂的創造表現為對樂器的制作方面,幼兒由于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如果讓其在音樂上實現創造性的思維發展是不現實的。但是對樂器的制作可以鍛煉幼兒的音樂創造能力。在國外,奧爾夫音樂教學中樂器是十分貴重的,但是學校鼓勵學生和家長利用自身的資源進行樂器制作。目前我國學前音樂教育中也逐步重視對幼兒創造性學習的認識,可以有效學習奧爾夫音樂教學的模式,這樣可以豐富幼兒的想象力,鍛煉幼兒動手能力,在不斷制作音樂器材的同時,發掘新的聲音。
(二)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缺乏對幼兒個性化的考慮。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對幼兒音樂學前教育實施統一化的教育教學管理,忽視對幼兒個性差異化的認識。學前音樂教育中,往往是幾十個幼兒組成一個班級,有1-3個音樂教師進行授課。實際上幼兒階段是培育幼兒潛力最佳時期,這種統一模式的音樂教學并忽視幼兒內在的主觀需求性,直接影響我國學前音樂教育的績效。
(2)學前音樂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化。所謂單一化是指采用一種模式,僵硬不變。例如學前音樂教育課程是不變的,教材選擇完善是根據學校歷年教務處管理制度。實際上這些教材內容與幼兒發展極其不吻合。而在教學方法上,大部分學校采用唱歌、欣賞、韻律活動等三大部分,教學方法十分單一。教學方法是多變的,具有很強的技巧性,教學方法的延伸是目前學前音樂教育極匱乏的。
(3)以“教師”為中心的錯位。在學前音樂教育教學中,學生是處于中心地位的,學生的“學”對教育教學效果影響最為顯著,但是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教學影響,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師“教”是主流,特別是在學前音樂教育中,大部分教師認為幼兒的心智發展還沒健全,因此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起到主體控制地位,實際上學前階段的幼兒依然是學習的主體,學前音樂教育中應該積極為提升幼兒學習興趣,激發音樂學習熱情為目的,還可以創設情景,對幼兒音樂學習進行誘導。
三、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改進的對策
(一)考察幼兒音樂學習個性化差異,制定符合幼兒自身特點的學前音樂教育實踐計劃和目標
幼兒的音樂潛質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幼兒對音樂、舞蹈十分敏感,聽到音樂以后肢體等就十分靈動,但是有的幼兒對音樂的渴望程度低,興趣不大。并且學前音樂教育中,幼兒學習和創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中,應該根據幼兒個性化差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幼兒發展的學前音樂教育目標和計劃。
幼兒教師作為音樂教育的授予者,對幼兒音樂教育實踐具有最直接的實施權,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與幼兒的接觸,感應幼兒對音樂的渴望度,進行細致的觀察,并通過建立檔案、日記等形式進行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的對比,通過幼兒感應、記憶、表現等特征,對幼兒進行細分,針對不同特征的幼兒實施不同的學前音樂教育目標和計劃。
(二)實現音樂教育內容的多元化,促進幼兒學前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
根據我國音樂教育實踐教學經驗來看,多元化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幼兒學前音樂教育也應該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構建多元化的學前音樂教育體系。
(1)彈性選擇教材,滿足幼兒不同發展需求。教材是幼兒學前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材料,什么內容的教材對幼兒產生什么樣的知識架構,學前音樂教育中,教材的選擇應該是彈性化的,選擇的依據是根據幼兒發展的不同需求。例如教材可以簡單、易懂,也可以含蓄簡約。甚至幼兒教材可以反復使用,只要教材符合幼兒在學前階段的知識架構所需就應該進行有效利用。
(2)彈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我國學前音樂教育內容,大多數學校進行唱歌、欣賞、韻律活動等三大快。實際上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多變的,不能拘泥于一種形式,在三大快主要教學內容基礎上可以進行有效的延伸,例如音樂游戲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幼兒學習興趣,還能創新音樂教學樣式。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踐
(1)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F代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與傳統的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音樂教學模式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在學前音樂教學實踐課程體系設計中,要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并將其運用到各種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中去,從而促進幼兒心智的健全和成長。
(2)為幼兒音樂學習創造“學以致用”的情景。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是在一定是文化背景下完成的,這種文化背景賦予了學生受到教育的“情景”,在這種情景中,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融入情景中,給予新架構知識的某種意義。因此在幼兒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中,為其創造“學以致用”的情景的十分重要的,有利于鞏固新知識,提升教學績效。在現實學前音樂教育實踐中,應該積極利用班級音樂比賽、音樂會等模式,為幼兒音樂學習創造“學以致用”的情景,從而實現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幼兒新知識架構的情景塑造。
(3)引導幼兒加強學前音樂教育教學的反饋。反饋實際上就是將學習效果傳遞給教師,教師通過信息進行教育教學的總結和反思。目前大部分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均不重視反饋這一信息傳遞過程中,完全關注與自己的“教”,對幼兒“學”的反饋信息認識不足。這就要求學前音樂教育教師要加強對幼兒反饋信息的關注,通過幼兒表現、咨詢等方式,積極將反饋信息貫穿于教學中,優化自我教學。
四、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改進的對策
學前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教育教學中承擔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幼兒音樂教育在幼兒學習中具有啟蒙作用,得到學校和家長的關注。對國外學前音樂教育進行考察發現,國外的音樂教育教學起步相對較早,并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前音樂教育體系,很多成熟的學前音樂教學法被納入教育體系并得到推廣。但是我國學前音樂教育起步相對較晚,發展相對不成熟,并存在教育教學的誤區,主要表現為學前音樂教育實踐缺乏對幼兒個性化的考慮,學前音樂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化,以“教師”為中心的錯位。本文針對學前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改進的對策,考察幼兒音樂學習個性化差異,制定符合幼兒自身特點的學前音樂教育實踐計劃和目標;實現音樂教育內容的多元化,促進幼兒學前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要求彈性選擇教材,滿足幼兒不同發展需求;彈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幼兒學習興趣,還能創新音樂教學樣式;加強以學生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踐,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幼兒音樂學習創造“學以致用”的情景,引導幼兒加強學前音樂教育教學的反饋。
基金項目:2013年度甘肅省教科所科學規劃項目“高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幼兒音樂藝術教育的實踐反思”,編號:GS(2013)GHB0843
參考文獻:
[1]孫鵬.走出學前音樂教育的誤區[J].中國音樂教育.2013(09):7-9.
[2]李成.幸運但不幸福的樂寶寶――家庭音樂教育誤區分析[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14(02):7-11.
[3]李晉瑗.關于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發展的幾點思考[J].學前教育.2014(05):90-96.
[4]于洋.試述學前音樂教育對幼兒成長的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06):56-57.
[5]王紹燦.淺談兒童音樂素質教育[J].玉溪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04):12-14.
[6]黃鑫.奧地利幼兒園重視音樂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3(02):34-36.
[7]劉欣欣.少兒音樂教育芻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4):45-46.
[8]路陽.學前音樂教育的誤區[J].琴童.2013(06):89-91.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生;培養;雙語教學能力
英語的普及,現代幼兒園雙語教學的實施,越來越需要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老師。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我們必須認清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育的現狀,從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實踐等方面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具備結合學前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雙語教學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一、什么是學前雙語教學
“學前雙語教學”即是:在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同時或間隔性地運用漢語和英語組織幼兒主題教育活動、游戲活動以及日常生活活動,其目的是在發展幼兒母語的基礎上,對幼兒進行第二語言的啟蒙教育與興趣教育,并讓幼兒接觸、感受多元文化、習得兩種語言,為其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對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學能力的培養
1.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幼兒英語教學原則是“重在培養興趣,關鍵在發音準確,力求使幼兒在不感覺有任何負擔的愉快情緒下,學會豐富的英語詞匯,掌握簡單的日常用語,養成學習英語的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這一教學原則就要求教師發揮極高的創造性,而扎實的英文功底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首先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英語基礎提出要求。
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水平應該達到:聽力理解能力:能基本聽懂題材、中等篇幅的慢速英語對話,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和相關細節;能基本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谡Z表達能力:能用英語就一般性話題進行比較流利的會話,能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能基本陳述事實、理由和描述事件,語音、語調基本正確。閱讀理解能力:能閱讀所學專業的綜述性文獻,并能正確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書面表達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題表達個人觀點,能寫所學專業的英語小論文,能描述與學前教育專業有關的各種圖表,能在半小時內寫出90詞左右的短文,內容完整,條理清楚,語句通順。翻譯能力:能初步摘譯所學專業有關的英語文獻資料,譯文通順達意,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少;能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
2.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幼兒教師口語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特點,因此高職學校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訓練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種形式:語感訓練,以模仿為主,結合唱歌、表演、手指游戲等方式,語音訓練包括音素、節奏、停頓、語流、語調等;專業詞匯的學習,課堂上則采取競賽、游戲、頭腦風暴等活動形式,包括食物、動物、植物、衣物、文具、玩具、幼兒日用品、幼兒活動設施器材等;幼兒園一日活動用語,以情景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師把幾個小情景串在一起,4人為一組角色扮演,一名學生當幼兒園教師,其他學生當孩子。幼兒園一日用語包括幼兒入園及晨檢、早操、用餐、午休、盥洗、以及區域活動包括娃娃家、結構區、棋類區、科學區等;戶外游戲、意外情況處理等;課堂用語訓練以模擬課堂的形式進行。要求運用課堂各環節的用語、指令用語、表揚用語等。n堂用語除了英語活動的常用語外,還有各類教學活動包括手工活動、繪畫活動、音樂活動、數學活動、科學活動、體育活動等。
3.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1)開展模擬課堂教學。把幼兒園活動搬進課堂,學生充當小朋友和幼兒教師的角色,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在課堂上進行幼兒園模擬授課活動,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學與練中獲得雙語教學能力。具體的方式為:學生選擇一個主題,在各科教師的協助下,圍繞該主題開展一項綜合性的幼兒園英語活動。活動的設計是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為理論依據;活動的呈現是以舞蹈、音樂、表演、體育、美術活動等為載體;活動過程是以英語為組織語言。最后達到的效果為:學生能夠科學的利用學前教育理論為指導設計活動,能夠用學前教育專業技能開展活動,并能夠用英語語言流利的組織活動,由此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理論和技能,開展幼兒園雙語活動。
(2)組織學生參加見習、實習活動。教育實習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實踐三個步驟去認知、理解、運用課堂知識,增強感性認識,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積累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實習時,學生每天撰寫實習日志,及時總結每天的工作體會。完成幼兒園實習后,每位學生提交教育實習報告,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為順利就業作好準備。
此外,定期邀請學前教育專家、幼兒園業務園長或優秀幼兒英語教師進行專題講座。講座的內容有:學前雙語教育相關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的介紹,先進的雙語教學法、教育科研方法、學前雙語教材的使用指導、雙語教育活動設計等方面。通過聆聽專題講座,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學前雙語教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動向,從而更好地指導他們參與實踐教學。
當前我國的幼兒園雙語教學仍在探索階段,急需能夠開展幼兒園雙語教學活動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深化教學改革,為幼兒園培養大批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幼兒教育陳坦名師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自成立以來,在日常工作中對淮北地區的鄉鎮、農村幼兒園進行大量調研?;幢笔腥齾^內鄉鎮、農村共有公、民辦幼兒園近100多所,濉溪縣區域內12個鄉鎮,其中公、民辦園近40多所。筆者從對鄉鎮、農村的學前教育的了解中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建設不科學由于我國推廣自主辦學,各地區涌現大量的民辦園與學前班。許多農村幼兒園多是民房改造,缺乏相應的兒童活動場地和設施。在鄉鎮農村公辦園中,校舍大都較好,但不足之處是幼兒活動設備太少,室內活動面積小,衛生條件差。(二)管理不規范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相對獨立和完備的管理體系,在管理制度、方式、手段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漏洞。很多幼兒園只有兼職人員負責管理,這些人員基本上都是非學前教育專業出身,對幼教事業深入不多,也缺乏業務能力,無法具體指導幼兒園的工作,阻礙了幼兒園的發展。(三)師資力量薄弱,老齡化嚴重由于學校師資配備不合理,加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教育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到位,一些農村幼兒教師的學歷普遍低下,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導致教學缺乏科學性。在鄉鎮農村公辦園中,教師隊伍普遍出現了老齡化。部分臨近退休的教師被分到幼兒園“哄小孩玩”,等待退休。老教師多采用以讀、寫、算為主的傳統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早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幼兒健康教育發展的需求。(四)小學化傾向鄉鎮、農村幼兒園無論是在管理上,還是在教育教學內容、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學化”。管理模式小學化:部分園長和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按照小學的管理模式對教師和幼兒提出要求,缺少規范科學的管理。教學內容小學化:許多幼兒園把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內容搬到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教幼兒學拼音、寫漢字、做算術題上。教材的紊亂、教學的無序嚴重影響了幼兒教育的科學性,無法保證幼兒能獲得良好的學前教育,對幼兒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教學形式小學化:按照小學班級授課的形式給幼兒講課,符合學前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的游戲活動較少,不能貫徹以游戲為主的教學理念。上課時幼兒不能講話,下課“放羊式”。
二、推進淮北地區鄉鎮、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通過下園指導,有效推進鄉鎮、農村學前教育規范管理在工作室每季度的活動中,利用各種活動機會與一些鄉村幼兒園園長進行交流、溝通學前教育的管理辦法。應鄉村幼兒園的邀請,多次去淮北朔里礦幼兒園、濉溪福娃鄉村幼兒園、濉溪百善愛心幼兒園、濉溪鐵佛鎮中心幼兒園、濉溪徐樓中心幼兒園、劉橋幼兒園等幾十家幼兒園進行管理工作座談與指導。先后與鄉鎮教育管理部門溝通現代學前教育管理模式,與地方中心校領導交換管理工作的意見;逐步深化鄉村辦園體制改革,提升管理理念。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門辦園為主,社會力量辦園為輔的發展格局。經過五年多的努力,一些鄉村教育管理部門增強了主管意識,真正把學前教育納入教育的范疇,統籌規劃管理。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將幼兒園教育的發展規劃、目標納入日常工作,并落實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規定和措施,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宣傳、學習。地方教育部門與所轄中心校領導充分認識學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很多鄉村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發展鄉村學前教育,推進了鄉鎮、農村高質量學前教育的發展。如淮北市楊莊礦幼兒園、淮北仁和幼兒園快速地提高了辦園水平,管理模式上也到顯著改善。如濉溪鎮城關中心幼兒園、濉溪鎮金童幼兒園、濉溪鎮育紅、濉溪鎮新新幼兒、濉溪百善中心幼兒園、百善愛心幼兒園整體發展已經初見成效。其中濉溪鎮城關中心幼兒園已被評為“市級示范性一類園”,濉溪鎮金童幼兒園已被評為“淮北市示范性民辦一類園”,濉溪百善中心幼兒園已被評為“縣級示范一類園”。(二)通過結對幫扶、幫培幫教的形式,有效提升鄉鎮、農村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根據工作室年度規劃,在淮北三區一線范圍內,與20多所鄉鎮、農村幼兒園結對幫教。如與濉溪城關中心幼兒園結對幫教單位有:濉溪岳集鎮中心幼兒園、濉溪鐵佛鎮幼兒園。工作室在結對園通過聽課磨課、開展教研活動、現場精研、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對結對幫教園所的園長、老師們進行現場指導,提高了她們的教育管理水平,轉變了教學理念,改進了教學方法,有效地提升了這些鄉鎮、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通過送教下鄉,開展名師示范課,進行現場教研活動,在有針對性的問題研討中,引發鄉村教師走出職業瓶頸,名師團隊們幫助她們解決教學實踐工作中的種種問題。在結對幫扶中,工作室打磨鄉鎮、農村園所老師的實踐課,以充實的內容、多樣化的形式,調動了鄉村教師們的積極性。在活躍的氛圍中,大家討論交流,從而促使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形成教師主動學習、積極探討、大膽反思、認真總結的活動氛圍,促進了教師們將先進的幼教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學行為,切實提高了她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時也提升了鄉村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三)通過全市大講堂、名師示范課、青年教師培養等途徑,培養出一批優秀鄉村教師根據淮北市教育局的相關要求,名師工作室成員每年在全市開展學前教育大講堂活動。對名師示范課、青年教師學員匯報課等,進行集體觀摩。面對全市公、民辦幼兒園,包括鄉鎮、農村的幼兒老師們,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展示活動。在現場觀摩中領會新的教學模式,感悟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師幼互動。在工作室的說課環節中,名師就課例進行理論剖析,從設計理念到科學環節的揣摩,從重難點分析到教學技巧的把握,使得現場的老師們感受頗多,受到實效性的指導。教師在個人成長中,對現代幼教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并愿意到自我工作中去實踐。工作室各成員帶動身邊的青年教師,克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在校際間、縣級、市級活動中精彩展示,推廣有效教學經驗,發揮了示范與引領作用,在全市幼教師風中建立了良好的帶頭效應。其中,一批青年教師在工作室的帶領下迅速成長起來。在省級游戲化教學、論文、教案設計比賽、技能大賽中獲得可喜獎項。如濉溪鎮城關中心幼兒園段老師的教學設計獲市級獎、趙老師的論文獲市級獎、閆老師的游戲比賽獲市級獎。涌現出一批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如仁和幼兒園的張老師、楊老師,商幼分園的戴老師、杜集區的徐老師、許老師、濉溪新城幼兒園丁老師等。名師工作室在年度工作中,與淮北市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市教研室、淮北師范大學聯合,對全市及鄉鎮、農村幼教老師開展多種培訓,例如民辦幼兒園園長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國培計劃等培訓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任務,切實提高了鄉鎮、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推動了淮北地區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隨著現代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淮北幼教名師工作室應具備先進的教育理論、科學發展觀,成為有先進教學理念的學前教育實踐者。工作室各成員通過不懈努力推進淮北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增加淮北區域內學前教育的內涵,提升淮北學前教育的發展層次。在鄉鎮、農村學前教育本土實踐基礎上,逐步推進淮北區域內鄉鎮、農村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完善,逐漸形成鄉村特色的學前教育。同時,在國際化背景下,我們淮北幼教名師工作室要進一步加強現代教育理念,科學學習,不斷提升。通過淮北地區學前教育的各種交流和合作,拓展淮北地區學前教育視野,增強淮北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動力,為創新本土學前教育服務,為淮北地方園本特色學前教育的形成而努力。
作者:李祥蓮 單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城關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