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學校教育改革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教育改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教育改革方案

        第1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 市場營銷 教學改革 案例分析 商業計劃書

        一、引言

        《市場營銷學》是教育部規定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九門核心課之一,也是管理學科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課程覆蓋面廣、影響大。目前,市場營銷課程已經成為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廣告學、國際貿易、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程管理、財務專業等專業主干課程,課程覆蓋面廣,影響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浙江經濟的騰飛,市場營銷專業也是連續多年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專業,實踐表明,企業中80%以上崗位與營銷相關。目前,許多學校都對《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本文結合自身多年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實踐,對市場營銷案例教學進行經驗總結與進一步探討。

        二、案例教學改革目標與要求

        1.案例教學改革的目標

        市場營銷案例教學方法改革理念是通過大型案例分析和商業計劃書貫穿整個市場營銷課程教學過程,把學生被動式地學習轉變為主動式、探索式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營銷理論知識與探索分析具體案例能力。案例分析重點在于概括、分析與應用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通過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PPT、電子雜志、聲音、圖像、廣告片等,切實提高學生實際案例分析能力與情景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而商業計劃書重點在于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系統分析能力,通過學生自己構思有創意的商業點子,然后綜合運用各種相關知識,重點是運用市場營銷理論,撰寫出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要求實現創意、理論知識與實踐可行性三者之間有效結合。

        2.案例教學改革的要求

        為了真正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提了三個要求:第一,《商業計劃書》必須是原創,不能抄襲,教師將對其作業進行網絡反抄襲檢查,發現抄襲則本課程考核不合格;《商業計劃書》必須達到一定字數要求,按照畢業論文規范要求進行排版,頁數必須達到20頁以上;第二,案例分析要求選擇一個企業,對其所處的市場營銷環境、目標市場、競爭者、具體營銷策略等進行完整分析,部分條件許可要求進行相應市場調研,然后要求制作相應PPT或電子雜志要求30頁以上,要求投影的觀看效果良好;第三,要綜合靈活運用市場營銷的相關理論與知識,有效結合具體商業創意或案例進行分析。

        三、案例教學實施方案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案例教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實施方案:

        第一步:第1周老師授課首先告知學生整個學期的授課計劃,教學任務與考核方式,并布置了案例分析與商業計劃書的作業,并將此作為本課程考核的主要依據。要求學生以2~4人組成一個小組,自由選擇一個企業或產品作為分析,制作成PPT形式或電子雜志形式;同時自主創意和構思一個富有創意的商業點子,計劃寫出3萬字左右的完整《商業計劃書》。

        第二步:在第1周至第4周的授課中,教師對營銷課程的整體理論框架進行簡單介紹與分解,要求學生課后先自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了解市場營銷課程的主要理論與方法。對歷屆學生優秀案例分析和商業計劃書作業進行分析。與此同步,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在課后完成案例的PPT或電子雜志及《商業計劃書》的初稿。

        第三步:第5周至第8周,教師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每次課堂公開選擇一組學生的案例和《商業計劃書》進行點評,在課后學生與教師交流點評。案例分析則重點從PPT的制作、案例分析的框架結構與營銷理論方面進行分析;《商業計劃書》側重商業創意、框架結構與基本理論方面,給出具體修改意見,達到理論授課、案例分析、教師點評與學生修改的互動。

        第四步:從第九周開始,每次課程分成兩部分,一半時間是教師的理論教學,另一半時間則是學生的案例分析和《商業計劃書》的演示與、討論與點評時間。要求每一組給出案例分析PPT或電子雜志,以及詳細的《商業計劃書》的WORD文檔,并用PPT形式介紹《商業計劃書》主要內容,然后進行課堂討論與點評。

        第五步:對學生的商業計劃書進行評價與打分,并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依據。

        第六步:對整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內容與過程進行總結,并在下一學期教學中進行修正。

        市場營銷案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具體課堂組織的技術路線圖如下:

        圖1 營銷案例課堂教學實施技術路線

        四、案例教學方法改革績效分析

        總體而言,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實施,得到了大部分同學的認可,很多同學把課堂作業和準備參加各種創業設計大賽結合起來,涌現出了多組有創意的獲獎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其績效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1.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綜合案例分析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個企業或產品,《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要求學生自主創意,需要在教師沒有授課之前綜合相關理論進行策劃或分析,這就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并隨著理論課程的推進,不斷加以修改與完善。利用《商業計劃書》或案例分析來整合營銷理論,使學生對營銷的理論框架有了系統而深入的理解,使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學習的能力。經過調查,制作一份優秀的《商業計劃書》或精美的案例PPT或電子雜志,每個小組平均需要耗時在30個小時以上,這也促使學生從課堂學習為主轉向課后學習為主。

        2.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每一份的作業,都是經過學生與教師在課堂內與課堂外不斷溝通中進行不斷修改而完成的。教師不斷對學生提出了要求與修改意見,學生創意與想法也促動教師的想法。通過面對面溝通,尤其是課后交流,增進了師生的理解與互動,有效提高學生對市場營銷整體理論框架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相應理論去撰寫商業計劃書,切實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3.切實提高了學生理論水平與實際運用能力。通過市場營銷的案例教學,培養了學生撰寫《商業計劃書》基本的理論素養與邏輯框架,激發出學生的創意與創新,為學生參加相應比賽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與培養了相應的能力。實踐也證明,通過《商業計劃書》的撰寫,部分同學在課堂作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參加了學校及省教育廳主持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電子商務大賽等比賽中,均獲得優秀成績。案例分析與商業計劃書相結合運用,有效培養了學生從案例分析中認識、理解營銷專業理論知識點過渡到理解與運用營銷理論知識點,實現 “認識―理解―運用”教學效果的提升。

        4.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素材。通過市場營銷案例分析或《商業計劃書》的制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市場營銷的理論,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性學習能力,切實提高了學生參加創業計劃大賽等類似的能力,讓學生切實感覺到課堂知識對實踐的理論指導意義,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教學素材或《商業計劃書》的優秀模板,供以后的課堂教學使用。

        參考文獻:

        [1]張闖.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的實施模式[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1).

        [2]顏幫全.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商論,2006(01).

        [3]楊林等. 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比較分析及其目標選擇模式[J].渤海大學學報,2005(03).

        [4] 姜錦萍.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改革的分析與建議[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12).

        [5] 賈艷瑞,王玉.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課程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9(09).

        作者簡介:

        第2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安全專業;師資建設;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楊春海(1977-),男,甘肅高臺人,常熟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講師;袁榮鑫(1962-),男,江蘇常熟人,常熟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江蘇 常熟 21550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5-0081-02

        當前我國工業安全生產狀況總體基本穩定,但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工業企業的種類和規模的快速擴張,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并有一股上升的勢頭,僅從媒體的報道來看,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1-3]

        此類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思想認識的欠缺,有專業技術的缺失,同時也有管理層面的松懈,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國專業安全技術人才的現狀與現階段的經濟發展不匹配。

        隨著工業企業技術和管理的不斷發展,安全事故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經濟特點,即發生事故的類型都與當地工業企業的種類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石油、化工行業企業集中的地域,頻發事故一般多為火災爆炸、泄露中毒、高溫燙傷等事故,制造業集中的地區,頻發事故多為粉塵危害、噪聲污染、人機安全事故等。

        無論何種事故,對安全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迫切程度也有明顯的地域經濟特點。但是,對于我國培養安全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來說,安全專業的分布特色,還無法完全滿足地方對安全技術人才的需求要求,特別是對于地方院校的新建安全專業,這個問題就更為突出。

        一、我國高等院校安全專業的學科設置情況

        學科建設是高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基礎。[4]安全專業的學科建設也不例外,不僅要培養適合目前市場迫切需要的人才,更要從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需要出發,統籌學校未來的發展定位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

        我國安全專業學科的設置,經歷了一個從“立足學校特色專業”向“大安全”方向發展的一個過程,其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安全科學領域對“大安全”方向發展的極力推崇,但是是不是所有發展安全科學專業的院校都要奔著這個目標去擠這個“獨木橋”?筆者并非完全贊同。

        從其他專業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個專業乃至學校的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大多是從剛開始一個學科甚至是一個學科的一個方向逐步拓寬,逐步發展,再拓寬,再發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中國礦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都是從一個“點”,逐步壯大,最后形成能夠在全國有影響的院校,安全專業也不例外。[5]在地方院校新建安全專業初期,無論是對專業的理解、師資力量、資源積累,還是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都還不完備。一般大多情況下是依據某些特色專業,以此基礎為依托,建立相應特色專業的安全學科,例如,依托機械專業建立安全專業,一般在專業設置的基礎課大多為機械安全,依托化工專業的安全專業,一般的專業基礎課大多為化工安全課程,礦業工程建立的安全專業課,大多以礦業安全課為專業基礎,這是安全專業建設初期的通用做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比較務實,走得都比較“穩”,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逐步轉向了向“大”而“全”發展的方向,最后都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其原有特色安全專業有一定程度的淡化,但是最高端的學術研究、學術成果依然是在原有特色專業的基礎之上。

        形成這種發展規律有其必然的原因:

        第一,對安全學科的本征認識不清,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安全學科起步較晚,各專業建設負責人只能從本身擅長的知識結構和對安全科學的認知來制定學科建設規劃。

        第二,學科建設隊伍在不斷的建設過程中加深對安全學科的理解和認知,然后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強化。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橫向科研項目還是縱向科研項目,“半路出家”的教師獲得幾率相對較小,這就給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帶來一定阻力。

        第三,在試圖不斷拓寬學科專業方向的過程中簡單化增加了學科方向的課程設置,而相應學科方向的師資隊伍力量的轉向相對滯后,使大多“半路出家”的教師授課壓力加大,同時也使學生課程量負擔過重,在短期內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第四,實踐教學環節難以達到培養目標。由于專業建設在原有特色基礎上拓寬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還是學校配套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場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性,這就給拓展初期的專業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

        第五,目前發行的教材沒有跟上“大安全”的時代要求。由于安全科學專業起步較晚,教材起初都帶有相當的特色專業特點,這就使得“大安全”專業建設的要求和意愿很難被滿足。

        第六,用人單位的需求還是以特色安全專業為主,使得學校培養愿望與就業用人單位的人才意愿產生了錯位,造成了學生就業的困惑,目前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工科院校畢業生的特點

        工科專業的學生相當一部分畢業后均工作于各種工業生產的第一線,其工作環境大多存在有粉塵、噪音、振動、易燃、易爆、高溫、高壓、腐蝕等危險源。據統計,我國約有5O萬廠礦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實際接觸職業危害的人數超過2500萬人,職業病的累計數量、死亡數量和新增病人數量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傷事故直接損失數十億元,職業病的損失近百億,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

        因此,無論是對自身職業衛生保護來說,還是對企業、社會和國家而言,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和較高的安全理念,無疑意義重大。

        雖然大多數企業工廠都配有專職的安全人員,由于我國安全建設領域的不足,很多的專職安全人員受自身素質所限或者是受到客觀條件和歷史因素的限制,很難將安全隱患降低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如果工作在第一線的人員具有較高的危險源辨別能力和安全技術知識,就可以及時發現第一現場的安全隱患,將事故消滅于萌芽狀態,避免很多事故的發生。

        此外,工科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基層鍛煉成長,一部分可能會進入企業工廠的領導崗位,如果具備了較高的安全管理素質和安全隱患意識,那么必定會改善整個企業、整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嚴峻的安全形勢,為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職業衛生環境以及國際聲譽作出極大的貢獻。

        三、地方工科院校新建安全專業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根據現有實際情況如師資、實驗室條件、地方資源,穩扎穩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優勢資源,首先建設出特色的安全專業方向。

        二是加大師資建設力度,及早做好長遠規劃,包括師資力量配置、師資的進修培養等。

        三是平衡好“特色安全”和“大安全”的關系。在學科建設中,不能簡單地把培養適應所有行業的安全人才作為目標,否則往往會使培養的學生掌握的知識多而不精,感覺什么東西都能干,結果做每一樣事情都費力[6],無法滿足企業用人期望值。

        四是建好學科團隊是關鍵。學科帶頭人要具備站在學科前沿帶領一個群體不斷取得學術成果的能力和水平,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保持穩定發展,在學術上要有成就,在工作作風上要刻苦、認真,管理上要科學民主,團隊成員之間團結、奮進,積極進取,就會為一個學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高水平的師資梯隊,就有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也就有了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必要條件。

        五是認真做好學科培養方案的論證,這一點尤為重要。培養方案的形成,關系到教師教學科研的重心,關系到學生對安全專業的“認識特色”,培養方案制定得好,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就業機會都得到很好的提高,盡可能減少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彎路。

        六是重視實踐環節。特別是初建專業,本來實踐環節就非常薄弱,如果不重視實踐教學,培養的學生都“眼高手低”,只是掌握了一些“死”的感念和理論而已,畢業后很難勝任實際工作,更談不上創新,同時也會限制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

        四、可行性的幾點建議

        1.建立合理的學科隊伍

        學科隊伍承擔著學科教學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大綱的修訂,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改革的實驗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學科生存的基礎。一個合理的學科隊伍,應該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有鮮明且有優勢的特色,符合學校學科規劃目標(往往以服務地域經濟發展為目的),同時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巨大的凝聚力;能及時加強對外交流,掌握學科前沿和行業方向。在合適的階段適時進行進修培養,便可以健康茁壯成長,培育出令人喜愛的果實。

        2.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

        有了合理的學科隊伍,必定會發揮每個師資的力量和優勢,因此,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就顯得順理成章。值得注意的是培養方案應根據學科隊伍的發展、學科前沿和行業動態以及地域經濟特點及時進行修正。

        3.重視課程實驗

        對于專業基礎課程,應多開實驗項目,實驗設備盡可能采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因為由于技術的發展,往往實際生產第一線的設備相對比較先進,因此需要實驗課程的實驗儀器能緊跟時代的發展;同時,試驗過程中盡可能縮小分組人數,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動手。

        4.重視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實習盡量選擇具有普遍安全問題的工廠(單位)和地域經濟特色的企業單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可有針對性將一些科研問題作為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提高畢業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要以特色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寬

        這個過程不可急躁,但又不可不做,逐步加強安全專業學科與其他專業學科的交叉,只有這樣安全工程專業才能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途。

        6.加強學生素養能力的培養

        安全學科內涵豐富,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運用基礎知識進行不斷自學進化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極強的責任心,因為學校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社會認可的高質量人才。人才的內涵包括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還包括能力素養的培養,因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一個特殊的新建熱門專業,在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的專業建設初期,這一點尤其要注意,這涉及到一個專業面對社會考驗能否滿意通過的問題,也涉及到學科建設長遠的發展前景問題。

        7.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與力量

        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探索建立長效、良性的與企業互惠發展機制。充分利用社會、政府、研究所、企業、公司等資源與技術,全方位促進學科的積極建設和健康發展,特別是加強校企合作,可以達到互惠互利,既促進地方區域經濟又為學科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關于近期三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通報[Z].2012-10-15.

        [2]殷文韜,傅貴,袁沙沙,等.2001—2012年我國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特征及發生規律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2):141-147.

        [3]李亞斌,鄧永軍.企業安全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大眾標準化,

        2003,(3):40-41.

        [4]李曉群.學科建設的要素及原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

        (9):39-40.

        第3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一、深化中小學校整體改革的主要任務

        學校整體改革是以教育方針為指導,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整學校教育系統內外部諸要素、各層次的關系,優化學校教育結構,放大學校整體功能,全面提高學校立德樹人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全體學生健康和諧、全面個性發展的改革實踐。現階段,深入推進中小學校整體改革的重點任務是:

        (一)創造適合學生的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推進學校整體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所學校應該基于自身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辦學條件、生源情況等實際狀況,認真研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的需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落實“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2+2”項目、“1+5”綜合實踐大課堂等項目,嘗試“走班制”“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管理方式,深入推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學生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二)促進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近年來,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推進,學校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但應該看到校際之間的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目前,正處于均衡發展的攻堅階段。推進學校整體改革,要通過合理規劃、捆綁發展、一校多點、集團辦學等方式,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實現“共振效應”,辦更多的好學校。在此過程中,市、區縣內的一些好學校要有明確的示范引領和責任擔當意識,在辦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創造更多的先進經驗,探索切實有效的支援幫扶工作機制,輻射帶動更多的學校改革發展,促進校際間的均衡。

        (三)變革學校整體的文化生態。文化是教育之根。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是人與文化之間的雙向建構。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中小學校在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將扮演重要的基礎性的角色。推動學校整體改革,要以優秀文化作為引領,從整體上變革學校的文化生態。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文化建設一定要避免價值選擇的隨意化、理念表達的口號化、環境建設的淺表化、行動開展的形式化等傾向。深入挖掘本校、本地區、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選擇性吸納國外的先進文化,融入學校管理、課程、教學、活動等各方面,彰顯學校的價值追求。

        (四)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當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兩大方面。推動學校整體改革,一方面要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入園、擇校等問題,特別要解決好邊遠農村地區的校點布局和辦學條件等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均等化,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不讓每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要提高全體教師的道德素養和專業能力,杜絕侵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切行為,科學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學校整體改革是一個深刻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學校整體改革要努力尋求改革的最佳合力點,力求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對象,全方位、多角度尋求變革的途徑。

        (一)問題導向。問題是學校整體改革的起點。學校改革絕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為解決學校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問題而改革。在推進改革時,要對學校的現狀作出科學診斷,對同行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對未來的趨勢作出敏銳判斷,進而發現自己的問題與不足。學校在梳理問題時,要對問題的重要程度、難易程度進行分類,善于抓住主要問題,并形成問題鏈。比如,影響學校發展的是學校價值方向的理念性問題,還是課程教學改革等實踐性問題?是學校管理的問題,還是教師隊伍的問題?在對學校的問題進行診斷分析后,進而確定一個階段的改革主題,制定清晰的變革目標和具體的任務,并據此來調整學校教育要素的新結構、新關系,規劃學校改革發展的新方案。

        (二)系統設計。學校教育的復雜性、長期性,決定了局部的變革已經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且容易出現“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行為。推進學校整體改革,需要整體思考、系統設計,確立不同改革階段的重點任務。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進一步優化改革整體布局。要按照教育基本規律,對照最新的教育政策和現代學校制度的基本要求,通過專家評估和自我評估相結合,對現有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以及育人目標、教育教學實踐、管理制度和組織架構進行重新審視。從主題確立、方案設計、推進方式、過程監督、總結提煉等方面構建一套系統的學校整體改革程序體系,可以研制《學校教育發展整體策劃》《學校課程實施綱要》《學校教學實施指南》《學校德育實施指南》《學校教育環境設計》等一系列文本,指導學校改革實踐。

        (三)多元推進。每所學校發展的階段、水平存在差異,因而推進學校整體改革的模式不盡相同。學校整體變革需要考慮推進策略的多元化。從改革的路徑來看,可以“理念先行,實踐跟進”,也可以“先實踐行動,后理論提升”。從改革的層次來看,對于具備較高辦學水平的學校,可以“系統優化,全面升級”;對于辦學基礎一般的學校,則可以“錯位發展,特色成長”。推進學校整體改革,并非是不分層次、不分重點的“整齊劃一式”改革,而是基于學校實際情況,綜合改革與專項改革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全面改進相協調的“立體多元式”改革。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還要定期加強評估和反思,考慮不同基礎,制定發展性評價體系,開展多元評價。

        (四)人本著力。人是學校整體改革的手段和目的。學校整體改革的一整套設想、方案,如果不從全體師生發展的需要出發,不調動起全體師生的參與熱情,都不可能成功地轉化為教育改革實踐。推進學校整體改革,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將管理者的管理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這三股力量匯合成為強大的教育改革實踐合力。動員和組織改革的相關群體參與改革實踐,防止改革過程只有少數人知曉、個別人參與,爭取絕大多數人的支持。要落實、做好各項培訓工作,提高校長推進學校改革的領導力和教師的執行力。

        (五)多校聯動。推進學校整體改革,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內部的改革,而且可以是多所學校聯動、內外互動的整體改革。一段時間以來,重慶圍繞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開展了校地互動、捆綁發展、領雁工程等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區縣、片區、學區為單位的連片發展、校際聯動、區域帶動逐漸成為學校整體發展的常態。因此,學校整體改革要主動出擊,向區域內外的優秀學校學習,組建學校發展共同體,實現聯動中的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發展共享,實現學校發展的“群雁齊飛”。

        三、深化中小學校整體改革的支持系統

        學校整體改革不僅是學校內部的改革,而且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推進學校整體改革,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構建政策、專業、學校自主發展的支持系統。

        (一)重政策保障,加大學校整體改革的支持力度。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是推進學校整體改革的重要前提。一是要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搭建學校之間的改革交流平臺,特別是加大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經費投入力度,提升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二是要探索對學校改革的技術支持。教育現代化是學校整體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云技術、互聯網技術改變現有的教育結構形式,促進區域學校教育改革資源共享。三是要加強督導評估。鼓勵學校制定推進整體改革的計劃或方案,增強學校改革的規范性和操作性。

        (二)重專業引領,構建學校整體改革的指導體系。推進學校整體改革,離不開系統的專業指導和理論提升。一是要加強教研機構的研究能力、組織能力建設,做好學校整體改革的相關評價體系研究,幫助學校做好改革的研究工作,指導學校更加科學地制定改革方案。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專家資源,協助參與問題診斷、方案設計,幫助學校提升改革的理論水平。

        第4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一、民族文化傳承:

            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學校教育的最終價值目標是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與文化發展是什么關系?文化的發展與學校教育又是什么關系?民族學校教育及其文化與民族教育改革又是什么關系?本文對上述問題做如下探討。

            1.文化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

            應該說,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關注人的發展問題。那么,我們提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是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是否與學校教育發展的目標相悖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人與文化的關系上,幾百年來一直處于“以人為本”或“以文為本”的兩極對立之中,產生了“人至上”和“文化至上”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念?!叭酥辽稀闭撜邎猿忠匀藶楸?強調人在文化社會中的主體地位,認為人是發展社會文化的根本動力。而“文化至上”論者堅持以文為本,強調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決定作用,認為文化是推動包括個人在內的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念在處理人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一種行為模式體現為尊重人、愛護人;另一種行為模式體現為尊重文化、尊重知識。這兩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事實上,人與文化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強調人的發展并不是否定文化的導向作用;強調文化的導向作用,但不能否認人的發展。如有研究者指出:“人的發展與文化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兩個永無止境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歷史過程。一方面,人的發展為文化提高了主體支持。無論是發展物質文化,還是發展精神文化,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另一方面,文化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人是用文化武裝起來的自覺主體。離開了文化,人就不能成為自覺主體。文化的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推動器。可見,人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P413)

            因此,筆者認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是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與學校教育的人的發展目標是不相悖的,而是相互促進的。而其中文化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本條件。原因在于,我們承認文化是人的創造物。沒有人,就沒有文化。但反過來,文化又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人的發展。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文化環境的優化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叭耸俏幕膭游铩薄N幕瘜θ诵?、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結構對人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文化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放大和外部投射;另一方面,文化也影響和塑造人格。這就是說,教育、教化對人格培育有重要意義。人格的形成,依賴于文化教化;人格的發展,也依賴于文化教化。(P421~422)

            2.學校教育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學校是什么?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教育人類學者從文化的角度認為:“學校是文化傳遞的工具;學校是一種具有參照性的文化機構;學校是一種跨文化沖突和執行文化功能的競爭場所;學校是一種標定學生文化級別的科層制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與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學校教育具有保存、傳遞和創造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人類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客觀精神文化和主觀精神文化對學校教育都具有支配和控制作用,學校教育的每一層面都將受到整個文化的多層結構決定。學校教育與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過程中變化和發展的一面。學校教育與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過程中,不斷地按照各自的運動規律變化和發展?!盵12]學校作為教育的基本單位,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文化組織系統,而不僅僅只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學校所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風格決定了它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承擔社會和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民族地區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一定要考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機械照搬漢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要使校園文化和學生所在地區的民族文化相統一,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學校有認同感,從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內在動機?!?P257)

            3.學校教育及其文化與民族教育改革

            一套教育改革方案最終必須在學校落實。而學校是由物質和材料因素、人類社會系統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及文化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教育改革如果不想流于表面或虛幻,就必須深入探求學校文化的脈絡,并生成與之相容的學校文化。英國學者霍普金斯等認為,當國家的課程改革框架與學校結合時,我們所要采納的改革取向應表現在兩個方面的結合上:一是著眼于學生和教師的全面主動和積極的發展和進步,這是課程變革的終極目標;二是學校應對課程改革能力的提高。而前者的實現,必須以后者為基礎,因為后者為前者提供了機制和條件上的保障。美國著名學者富蘭曾經更為直接地講道:“如果欠缺一個支援性的學校文化,課程改革無望。而學校文化轉變是一件長久而棘手的事情。”

            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和進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點。教育的中心和靈魂在學校。對于承載著教育人和課程改革任務的基本單位來說,學校面臨著自身文化重建的艱巨任務,這是保障學校獲得教育改革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力量和機制。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文化是教育改革的一個背景,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土壤”。教育改革能否順利推行,關鍵是看這“土壤”能否為教育改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改革同時也是學校文化的轉型,是對學?!拔幕寥馈钡母脑?。有研究者認為:“課程改革即學校文化的改革。”同樣,教育及其民族教育的改革也即學校文化的變革。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學生起著教育引導、規范行為等作用。但在民族地區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校園文化與學生原有文化或家庭文化存在著不一致之處。因為民族學校的學生入學前,已經受到其家庭和本民族社會道德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等的影響,已初步形成了對自己的家庭、民族的一系列認同意識。但入學后由于受到他族文化,特別是主流民族文化的影響,民族學校的學生常常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種文化的不一致有時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能會導致厭學、逃學。(P256)

            二、民族學校文化建設與民族教育改革

            “解決學校文化與學生原有文化沖突的可行性方法是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方案。英國教育人類學家杰夫科特(R.Jeffcoate)對此制定了選擇課程內容的標準:第一,內容選擇需要具有國際性,其觀點具有全人類性。第二,所提供的視覺形象、故事及知識要全面體現文化中的各種文化群體。第三,學生應有機會獲得有關種族和文化間異同的真實知識。第四,應客觀地介紹各種移民和異文化群體。第五,允許各民族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其文化。多元文化課程的采納有利于學校充分發揮教育的本性,擺脫某一狹隘文化的壟斷,促進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可,并樂于接受。”(P257)

            1.通過民族學校課程建設傳遞民族文化

            在課程設置方面,除開設國家統一的課程外,還應增設有關文學、歷史學、風俗等課程,這些課程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人類發展歷史,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尤其要開發本土課程?!氨就琳n程開發的目標包括:使本土人民意識到他們自己完整、系統、歷史悠久但卻被長期壓抑的本土知識體系;展現本土知識在本土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巨大貢獻,重新喚起本土人民對于本土知識體系的價值意識;通過本土知識的傳播,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課程,使他們本土化,剔除它們之中對于本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不利的東西。”課程教材的編寫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著重體現出民族特色。課時的安排可靈活機動。學校應重視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指非正式學習的各種教育要素,如校園環境、學校規章制度、校園文化活動、師生關系等,這些隱性課程通常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影響。民族學校的課堂教學要使用民族文字的編譯教材和自編教材。編譯教材以全國統編教材為藍本,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可增加某些內容;自編教材則是各民族地區學校根據本地區、本民族實際自己組織編寫的教材,也稱鄉土教材或本土教材。編譯教材要準確、規范,內容的增刪應適度,增加的有關內容應具有科學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自編教材要以民族團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題,結合本民族及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經濟實際編寫。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科學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的傳授,使各民族學生能夠接受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本土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和人生觀。

        第5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中專教育;計算機;教學;改革

        21世紀是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應用到社會各行各業中,社會上對計算機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計算機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在人才的培養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職業技術教育中計算機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在中專教育中,計算機實踐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學校教育沒有從具體的社會發展出發,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沒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問題:

        1.1培養目標不具體

        一直以來,中專教學中計算機實踐教學目標就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而相應的發生變化,教學目標停滯不前。從理論角度上來說,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有著一定的計算機技能的人才,但是這個培養目標卻并沒有細化到實際的教學中。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社會上需要的計算機人才也是非常細化的,它會分成很多不同類別的,不同類別的計算機人才要有著不同的專業技能。職業技術教育學校中培養目標不具體就帶來了人才培養方向的不明確,專業化的計算機人才稀少。

        1.2師資力量匱乏

        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很多校的師資力量匱乏,老一輩的教師因循守舊,不愿運用現代教學工具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只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年輕一輩的教師經驗不足,教學中不能緊密聯系社會實際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由于計算機實踐教學同時是一門實踐性要求比較高的學科,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加偏向理論教學,對于實踐課程不知要如何開展下去,學生也無法從單調稀少的實踐課程中獲取較多的實踐知識,一切都只能是學生自己摸索。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很多時候也并不能給予正確的指導。

        1.3教學內容沒有緊跟時展

        由于現今計算機發展的日新月異,計算機教學內容也是在快速發生著變化,也許今天還在使用的教學資料,明天就被社會淘汰了。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老套,教學軟件過時,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才發現所學的知識已經被淘汰了。計算機實踐教學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4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教學中過分依賴課本,一股腦的將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要接受這些知識則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沒有因材施教,這樣使得學生覺得計算機學習非常困難,學習效果也就很弱了。

        2計算機實踐教學改革方案

        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針對前文提高的問題,職業技術教育學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2.1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

        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然后再將教學目標細化到每一門課程的學習中,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制定一定的教學目標,并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學校依據教學大綱和社會發展制定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目標,然后合理分配課程,合理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課時,一般而言,實踐課時不能少于理論課時,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2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計算機實踐課程中重視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用心去學習,有了創新思維才能更好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2.3完善教學設備,改善教學環境

        教學設備是計算機實踐教學的基礎,如果沒有優質的教學設備,學生在上課時有很多時間浪費在開關機、窗口的反應上。學校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和學校財務狀況,盡量為學生建設出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配備最新的教學設備,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計算機知識。

        2.4壯大師資力量

        教師要不斷吸取新知識,努力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計算機知識,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改革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教師要看到自身存在的弱點,不斷完善自身,提高教學水平。

        2.5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要有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這是不斷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是發現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的工具。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要定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采取多種評價方式結合,不斷在評價中發現教學還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不斷促進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的提高。

        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專學校中計算機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中專學校要看到社會發展的實際,看到社會需要的人才,不斷進行改革,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徐健.計算機課程實踐教學模式[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08(3)

        第6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學生評價;評價機制;終極目標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學生評價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終極目標。學生評價作為檢測學生發展過程及結果的重要手段,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目標體系和評價方式方法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

        長期以來,受應該教育的影響,評價學校以升學率為“指揮棒”,評價學生以成績高低“論英雄”,阻礙了學校的特色化辦學,捆縛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學生評價不應該只是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發展,而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應該停留在結果的評價上,而應該注重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教師經常性地對學生的發展變化情況、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評估,調整改進教育方法,形成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出適合時展需要的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創新型人才。

        由此可見,學生評價與學生的成長發展關系密切,與學校的發展相輔相成,建立新型的、合理的評價體系是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刻不容緩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目前農村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對學生評價的誤區

        目前絕大部分學校在評價教師和學生時,往往注重便于考核容易量化的方面,而忽視了質性考核,這種內容單一的評價機制,限制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存在著種種誤區。

        誤區一:通過單一的考試形式來評價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機制有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翱荚囍笓]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左右學校教育工作的方向。傳統的應試教育產生了一切轉著考試轉的現象,教育成為考試的附屬品,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兩眼緊盯著成績不放,成績高了,“一白遮百丑,”什么都好。成績低了,“一棒子打死”,什么都不好。他們看不到學生的發展過程,不能從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教育學生。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又如何能適應社會與時代的發展需要呢?

        誤區二:學校把常識課與基礎課區別對待,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些學校在管理中通常把音、體、美,思品、社會、自然等課程列為常識課,語、數、外等課程列為基礎課。無論學校、教師、學生都輕視常識課,重視基礎課。而在基礎課中又有一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重視數學和英語。

        誤區三:教師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輕德、重知輕能”思想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注重了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品德修養;注重了成績的提高,忽視了能力的培養;注重課堂學習,忽視相互協作;注重學校教育,忽視社會實踐。

        三、新課標實施中如何評價學生

        (1)“全面發展”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的功能和目標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發展和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必須要擯棄教師為片面追求學業成績而以犧牲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的做法。

        (2)評價技術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態度和探索精神,就難以用客觀的、量化的指標精確地進行描述、區分和測量,但不能就因此不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和表現。當前考試評價仍占學生評價主體地位的今天,我們既要通過學生評價改革來推動新課程改革,也要借助新課程改革進行學生評價改革。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目標的達成與發展狀態的評價。另一方面,在評價方法上可以多樣化,比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活動、自我評價、面談、提問、日常觀察、成長記錄袋等評價方法相結合。

        第7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當前,為了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北京市實施了“名校帶多?!辈呗裕瑢W校的辦學規模得以迅速擴展。以北京市第一一中學(以下簡稱“一一中學”)為例,學校現在的工作半徑是:往北55公里,往西10公里,往南還有5公里;學校有132個班、6000名學生。以前我們強調,中小學校長要盡可能多地認識學生,那么按現在這個規模就很難做到。此外,文化沖突現象在所難免,而這一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和討論。一一中學有68年的歷史,它的精神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追求的是卓越。然而,學校的新校區、分校卻剛剛起步。地域的特點、生源的差距、校區的境界都會帶來文化沖突,工作起來感覺壓力倍增,而這些問題單靠一所學校很難解決。而這些所謂“被帶”的學校,筆者個人覺得其自身都有存在的價值。比如,在筆者主持的海淀區校長基地中,一一中學所帶的五六所學校確實相對比較薄弱,但實際上,這些學校中的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它們的辦學經驗都值得學習,都應當貢獻出來。因此,學校的辦學規模到底應該多大才合適確實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現實中,教師工作的邊界在無節制地擴大,而學校卻缺乏有效的激勵手段。目前,學校執行的績效工資方案的參照標準即教師的工作量還是2000年北京市規定的。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工作量增加太多,比如,要教授兩個班的課、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然后要承擔各種選修課,而且選修課還是動態變化的;承擔研學、承擔社會實踐;各種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學生社團、競賽指導……一個教師的工作量到底是多少?工作量大幅增加了,而工資卻沒有變化。教師的工作邊界擴大了,就需要有激勵機制,但學校在職稱上似乎無法激勵?,F在中小學開始評正高職稱,這說明中小學教師勞動的復雜程度應該跟大學一樣。那么,研究生畢業后工作五年自然應該就可以評中級職稱,但目前所限定的75%的中高級職稱比例使得一批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工作七八年都評不上中級職稱。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哪兒來?這些都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問題。轉型最怕注意力分散,頂層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頂層設計是政府的責任,如果政府把改變一所學校的重任全部交給校長,學校的壓力感就會非常沉重,因為很多時候,對改革方向的把握、配套機制的建設、相關政策的制定,都不是基層學校靠一己熱情和能力能辦到的。因此,政府應該把該做的、該管的事情做好和管好。教育轉型對治理能力的挑戰,不能只落到學校。如果頂層設計不科學的話,就勢必會帶來混亂。比如考試改革,它起著導向作用,要科學穩妥、慎之又慎。如2014年的中考,有四五千個學生物理考滿分,高中還怎么選拔學生?高中的定位怎么體現?又如,2014年的中考語文考連環畫,這種形式是不是適合于初中這個學段?這想要傳達怎樣的改革信號?筆者認為,頂層設計應當關注更宏觀的問題,如果在這些專業問題上管得過多、過細,難免會誤入的歧途。如果頂層設計出現偏差和混亂,那么,改革和發展就會遭受損失。

        二、我們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我們要建立立足于校本改革方案的思維方式。當前,基礎教育變革越來越趨向于學校,而學校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自主決策和主動創新。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注意兩點。首先,我們是具體的實踐者,設計任何方案都不能流于表面?,F在是三山五岳的概念、五湖四海的觀點,我們在其中穿越,任何一種觀點對我們都可能有影響。其次,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能靠別人給我們提供標準。我們不能看新樹了誰的典型,然后就都去學習,就照著人家的模式去做。我們得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感悟、去設計。因此,我們倡導主動創新、實事求是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外部環境變了,學校是不是就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向別人學習,但對方的手法是不是能學得到,怎么學習?前者說的是戰略,戰略很重要,是做自己;后者講的是策略,每個學校要有自己獨特的策略,而且節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像一零一中學,我們并不認為所有的科目都要實行走班教學;從我們的現實出發,四萬平方米、四千學生,我們的大班額沒法走班。所以,我們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貪吃冒進,更不能隨波逐流?,F在談論改革,我們就需要思考:學校原有的培養模式還有沒有生命力?我們有很多的經驗,但從目前來看,新的形勢顯然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經驗值?,F在,高中招生大幅度的名額分配和高考科目改革的現狀,需要我們掌握一點辯證法,弄清楚變與不變的關系,既要看到需要改變的地方,同時也要看到必須堅持的東西。改革是一種完善,是要改掉不好的做法和行為模式,而好的原則和目標則要保持住,要守住根本。筆者的體會是: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不立不破,首先要立,不能上來先破,破了以后立什么呢?立的思路是基層真實的教育活動。教育改革是學校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同時我們也要在世界的坐標中去尋找自己的定位。我們看到,教育界有很多的新舉措,那么這些舉措是進步、是發展,還是充其量僅僅是一種變化?這些舉措是不是有價值?有的時候,我們容易為一些舊問題反復折騰,而我們都知道教育是最經不起折騰的。我們必須要有獨立的思考和清醒的判斷。

        三、一一中學如何開展教育創新?

        第8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教育管理體制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教育事業進行組織管理的各項制度的總和,教育管理體制是整個教育體制得以構成和運行的保障,它對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速度,規模有直接的影響。它涉及教育系統的機構設置、職責范圍、隸屬關系、權力劃分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領導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以來,我國的課程管理權力幾經變革,經歷了高度中央集權、擴大地方權限、加強統一領導和管理、權力下移與地方負責等幾個階段。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六次變革,由于它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形成,所以主要有高度集中、自我封閉、垂直領導等特點。雖然說在時代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在以后,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的不足之處就逐漸暴露出來,從而不適應新的社會環境,這樣對教育管理體制的缺點改革就勢在必行。1999年中央政府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程改革目標。我國各個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它真正的實質是以鄉為主,由各級縣、鄉、村實施對基礎教育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體制也出現了弊端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試行)》,明確提出“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進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實行三級課程的制度和模式就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正式而明確的規定。因此,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框架分為三個部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現在我國各個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它真正的實質是以鄉為主,由各級縣、鄉、村實施對基礎教育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體制也出現了弊端。現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基本形式是屬于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制度,是一種以中央集權為基本,中央和地方管理適當結合的制度。隸屬關系表現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之間存在上下級關系,同時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隸屬同級政府,體現了一種從屬制。這樣就把前面的基礎教育管理的體制優點結合了起來,抵消了不足之處。這種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特點為:一是關注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二是對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中的作用進行了調整,提出了“省級統籌,以縣為主”。三是經費的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四是依法實施義務教育,樹立責任意識。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學校管理缺乏自主管理權

        我國在開初由于國家集權,實施的主要是垂直領導。對于學校來說,學校的事物幾乎就全部都由政府決策,學校只是執行政府命令,是政府的附屬物。后來雖然說經歷了中央“放權”,對學校而言是建立一個政府的宏觀管理,有利于去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但是政府和學校關系沒有改變,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從本質上看,僅僅是單純的管理權限的變化,不過是換了一個管理機構而已。因此,學校擁有極其少的自主管理權,讓學校的本質去為統治階級服務,而不是從學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出發,使學校成為了一個冷冰冰的為國家輸送所需人才的機器制造廠。

        2. 學校的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比較單一

        當前,我國的學校辦學主體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國家和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參與度很小。由于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單一的國家和政府辦學很難調動辦學的積極性,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就面臨嚴峻的考驗。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多元化的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可以調動全社會參與教育的積極性,讓學校教育擴大影響和減少國家的財政危機。

        3. 各個教育行政組織機構間的管理混亂、職責不清

        科學合理分配各個教育行政組織機構間的職責是搞好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在教育行政機構與學校的關系上,從我國建立起,教育的行政組織機構大多數都是直接干預學校的教學過程、學校管理過程的情況十分嚴重。導致教育行政組織機構工作和任務繁冗復雜,該負有的職責落不到位導,這是沒有理清職責而導致的問題。

        三、 我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解決措施

        1. 改變管理觀念,相應放權實現學校辦學的自主化

        為了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對基礎教育管理觀念進行改變。觀念上的改變首先是要根據現實社會的需求,因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既源于社會需求也受社會制約,教育帶有各個時代社會的特點和要求,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性質。其次,要創設基礎教育的新目標,讓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對于政府就需要對學校放相應的權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和微觀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和宏觀管理,除此之外,應該發揮政府的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激勵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基礎教育面向社會,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

        2. 使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多元化

        要進一步拓展學校的投資渠道,實現投資和融資的改變,這是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條件。國家應該積極鼓勵地方學校實現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促進學校吸引社會上的企業和個人來投資。學校也應積極主動到社會上拉攏有利于學校發展的資金來源,形成多元化局面。

        第9篇:學校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關鍵詞:應試;教師;生存困境

        “素質教育”一詞已是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非常流行的詞語,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對黨的教育方針以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體現。特別是自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教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要面向全體學生。然而,現如今的教育,出現了原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演變成現如今的“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由于學生成績不理想而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等各方面的沉重壓力,致使教師的生存狀況陷入窘境,造成教師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特別高中教師要面對是高考升學,使他們產生了巨大精神壓力。加之,高中教師較低的職業收入,同樣也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壓力。本文擬從教師平日工作過程中入手,淺析一線高中教師目前的生存困境,這對豐富教師職業發展以及教師幸福感方面的理論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實踐基礎,同時,為有關部門制定教師教育改革方案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應試”目標下,繁重的教案、教研“拷貝”惡化教師的工作環境

        教師備課要求“三備”,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叭齻洹钡耐瓿勺罱K要落腳于教案。教案對教師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反思成果,凝聚著自己知識、實踐經驗和教學細節的積累,有利于培養教師認真扎實的工作作風。然而,目前高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拷貝”傾向,特別是教案的書寫。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多是搜集別人已經加工好的現成知識,然后自己通過“拿來主義”對知識進行簡單和重復加工,再對知識進行“搬運”,最后美其名曰“自己的教案”。更有甚者,直接把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思路搬到課堂上。長此下去,教師根本不能真正徹底進行教學反思,不能真正深刻體會知識之間所蘊藏的必然聯系,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思維,也就不能真正了解學生問題的根源之所在。同時,高中教師科研往往脫離自身的教育實踐,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應試教育下,考點與教學重難點步調不一。因此,教師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去研究教學、科研,而是忙于每天用“鳥槍法”搞題海戰術,從而分散教師精力,導致一些不正之風產生,給教師生存造成無形的壓力。

        二、“模式教學”扼殺了教師的自主創造性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都要求教師集體備課,這不僅能夠保證備課的質量,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特別對于青年教師而言,是一條快速成長的“捷徑”。大家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交流對各自教學具有促進作用。但大多數教師都是流于形式,無“備”而來。這種集體備課看似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卻最終走向教學模式化。所謂“模式教學”一般先由教研組長主持,全體本學科教師集體聽課,對主講人本節課進行評析、矯正,最后每位教師按照“模板”進行復制。特別有些學校要求每個教師都要完全按照相同的模式進行教學,根本不考慮該教師所教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層次水平,全部一刀切。長此以往,不僅降低了教師個人自主創新性,同時也阻礙了與學生之間真摯地交流,無形之中給教師造成困擾。

        三、學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教師工作的“機械性”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边@句話表面看似反映的是廣大中小學生學習狀況,但也是對教師生存狀況真實寫照。目前,學校教育管理行政化和權利主義傾向現象嚴重。學校整個工作中心就是統考和聯考,全部都是圍著分數轉,教學目標狹隘,教師忙于知識灌輸、技能訓練;教學手段單一,教師忙于大搞專項訓練與題海戰術。同時,學生分數高低、升學率與教師獎懲、晉升、調動等掛鉤,造成教師不得不“自私自利”,脫離教研組的教學總體布局,而私下單獨搞一套。這就變相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使教師變成改造學生的“機器”。同樣,教師也飽受應試對自身摧殘之苦。中小學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職稱計算機、繼續教育等考試,浪費了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這不僅給教師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加重了其經濟負擔。

        四、較低的職業收入使教師“入不敷出”

        梁啟超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足見國家的富強要靠教育。而祖國未來的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雖然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教師也是一般人,也需要衣、食、住、行等必要的物質生活滿足。有研究也發現:月收入高的教師比月收入地的教師在自我價值方面上高,表明教師幸福感與工資收入呈現正相關(R=0.975)。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因此只有在物質需要達到一定水平之上,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然而,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教師微薄的工資難以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給其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

        綜上所述,教師的生存困境亟待解決,刻不容緩。只有解除教師生存的后顧之憂,才能使其積極投身于教育事業,則“國之幸甚,百姓之幸甚”。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熟女一区二区 | 婷婷爱九月久久夜夜 | 亚洲欧美综合少妇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