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間俗語范文

        民間俗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俗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間俗語

        第1篇:民間俗語范文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傳統中醫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為抵御寒氣,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因此冬季到來之時,營養物質在體內最為吸收和儲存。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冬令進補對體虛者的療效可以用傳統的中醫理論證實:①補藥、補品一般屬溫性的較多,適用于溫度較低的冬季。②膩滯厚味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③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被保存,連連續食用不會變質。④客觀上,人體為適應冬季寒冷的氣候環境,也需要增加營養和熱量。同時,進補也是人們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需要。

        果實性俗語的中醫之理

        “桃養生,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桃、杏、李三種水果中,桃子是最有營養而且對人的身體最有益處。桃作藥用,有生津、潤腸、活血、消積之功,以補心氣、養肝氣、活血脈、通月經、消煩渴、利大腸。《大明本草》還稱桃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桃雖養人,但其味甘而性溫,亦不可過量食之,過食之則生熱。中醫認為,杏屬于熱性食物,有小毒,吃多了會傷及筋骨,引起老病復發;現代營養學則強調,鮮杏里含較強的酸性物質,會使胃液激增,引起胃病。《食經》說:“味酸,太熱”,“不可多食,生癰癤,傷筋骨”。《日華子本草》說:“熱,有毒”。《本草衍義》說:“小兒尤不可食,多食致瘡癰及上膈熱”。生活中的實踐證明,杏的酸味使人“牙倒”,對牙齒不利,強酸味對鈣質有破壞作用,對小兒骨骼發育有可能造成影響。食杏過多,還能引起邪火上炎,使人流鼻血、生眼眵、爛口舌,還可能引起生瘡長癤、拉肚子。而李子屬于寒性食物,多食會讓人生痰,甚至發虛熱,讓胃腸劇烈蠕動,脾胃虛弱和胃腸消化不良者應少吃。孫思邈說:“不可多食,令人虛”。《滇南本草》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隨息居飲食譜》也有“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疾,脾虛者尤忌之”的話。生活中證實,多食李子能使人表現出虛熱、腦漲等不適之感。發發苦澀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也是不能吃的。李子多食生痰,損壞牙齒,體質虛弱的患者宜少食。縱觀民諺,桃、李、杏這三種水果的利與害是相對而言的。就這幾種水果的益處相互比較來說,民諺說的道理是對的;就其每一種來說,應該看到它們各有利弊。水果畢竟是生活中的輔助品,當則其利而食之,適量而可。

        “飯后一蘋果,老頭賽小伙”蘋果素有“溫帶水果之冠”的美稱,營養價值高,具有很強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唐代孫思邈稱蘋果能“益心氣”,元旦忽思慧認為蘋果能“生津止渴”,清代名醫王世雄稱蘋果有“潤肺悅心,生津開胃,醒酒”的功效。中醫認為,蘋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補心益氣、增強記憶、生津止渴、止瀉潤肺、健胃和脾、除煩、解暑、醒酒等功效。歐洲民諺有“日食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說明經常吃蘋果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餐飲式俗語的中醫之理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蓮子具有很高的食療和藥用價值,為滋補元氣之珍品。早在漢朝我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蓮子能“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并將其列入上品篇,名之為“水芝丹”。蓮子含有生物堿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為補養元氣之珍品。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蓮子具有鎮靜安神、補中益氣、養心益腎、健脾養胃、潤臟清腑、聰耳明目、澀腸止瀉,以及抗衰老等多種作用。可用于體質虛弱或病后產后之脾胃虛弱、大便溏泄、心悸怔仲、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氣短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婦女血虛腰酸、白帶增多、男子腎氣虛之遺精、、減退諸癥。晚餐飲一碗蓮子粥,可寧心安神,促進睡眠。蓮子心味苦、性寒,有清新、去熱、止血、澀精功效,可以治療心火亢盛所致失眠煩躁、吐血遺精等癥。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魚、蝦大部分屬于高蛋白質食品,所含的熱量較高。所以攝入較多的此類食物,容易在體內積聚熱量,熱多而無以發散則積之成火;絕大多數的肉類為高脂食物,較油膩,不易消化。這類食物通常在消化道內滯留的時間較長,以至于瘀而成痰,因此對這類食物的攝入要適量;果蔬有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讀醒酒、消食下氣、和中利便等功效。新鮮的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和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還含有一股蔬菜中沒有的芥子油、碳化酶等特殊成分,因此蘿卜具有健胃消食、順氣解郁、止咳化痰的功效。據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資料證明,蘿卜還具有明顯的防癌抗癌作用。因此就有了“青菜蘿卜保平安”之說。

        生活習慣性俗語的中醫之理

        第2篇:民間俗語范文

        龍抬頭意味著龍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因此,這一天又被稱之為”春龍節““春耕節”“春農節”“農頭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但不論哪種方式均是人們寄托生活希望的活動。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1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風俗有哪些,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龍抬頭是古代人民對節氣的稱呼,龍抬頭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蘇,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而在南方龍抬頭又被稱作踏青節。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二月二,龍抬頭”,恐怕是關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龍抬頭”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這句話最早的來歷,應該與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認識有關。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農歷二月二這天夜晚,“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民間習俗一、剃頭

        從生理上來說,因為很多人信奉“正月不剃頭”的說法,導致到二月的時候頭發已經很長了,為了必要的衛生清潔也該去剃頭理發。除卻客觀的因素,主觀上自然是為了圖個吉利,畢竟這一天是“龍抬頭”之日,很多地方將這一天定為剃頭日。

        通過理發來與“龍抬頭”相襯,寓意著也能給自己“抬抬頭”,保佑在這一年順順利利。那么,為什么與龍相襯就能順利呢?因為在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龍行“布雨”之責。一年能否風調雨順、河清海晏和莊稼大豐收,全看龍王爺給不給面子。

        因此,對于龍大部分人都是飽含著是崇敬之情,在二月二這一天,通過與龍做相似的動作來博得龍王的好感獲得好運。雖然這個說法純粹是封建迷信,所求也不過心理安慰與寄托但也同樣重要。試想若是心靈無處安放,整個人就會顯得很空虛,所以也不要小瞧了民間這些傳統習俗,它們是在無形之中增加人的精神力量。

        二、不做針線活

        古人認為,鬼神與凡間的世界相通,故而會在特定的日子降臨凡間。因此,若是凡人行事不小心觸怒鬼神,便會招來災禍。二月二這一天是龍神降臨凡間的日子,此時若是做針線活便會被龍神視為不敬,在許多農村都說針線會扎瞎龍眼,破壞自己一年的氣運。除此之外,也有地方在這一天不洗衣服,因為擔心洗衣服時洗壞龍皮。

        三、春游踏青

        二月二春游踏青相傳起于唐代,彼時長安之人為了豐富業余生活會在二月二這一天約好伙伴一同出去踏青。在他們看來,在春天來臨之際野外空氣清新,多走走看看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為接下來新一年辛苦勞作做好準備。

        這個習俗保留到了現在,在各個學校中也會有春游的這一個項目,無形之中將傳統習俗傳承至今。“學子春游”更是有一番說法,寓意為來年學業開個好頭,輕輕松松完成學業,實現人生理想。

        四、吃龍食

        二月二作為龍神降臨之日,人們在這一天的飲食上會有很多講究,最為普遍的便是所有飲食都以龍為名。比如一些地方會在二月二之前蒸好春餅,吃春餅名為“吃龍鱗”,吃面條名為“吃龍須”,吃餛飩名為“吃龍眼”,吃餃子名為“吃龍耳”;若將面條和混沌一塊煮,又被稱之為“龍拿珠”,吃蔥花卷餅又叫“吃龍皮”。

        總而言之,要把龍身上的東西都放到自己身上,以此行龍運,都代表著人們祈福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龍運加身、事業昌隆、順順利利。

        五、祭祖拜神

        “祭祖拜神”在古代的重大節日中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人們相信只要自己足夠真誠,先祖和神明便會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

        六、孩童開筆禮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之日,所以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進行“開筆禮”,可能這個習俗在現代少有人知曉。在古代社會中,讀書人在讀書之前需要行四禮,其中“開筆”又稱之為四禮之首,表明將要正式開始學習。用習俗的形式將讀書賦有一種隆重的儀式感,讓自己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起源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第3篇:民間俗語范文

        論文摘要:西南民間雕塑是西南早期原始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它同普通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同當地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對本土民間雕塑的研究對當代雕塑的創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藝術活動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活動。藝術作品的產生和發展同它所處的文化土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西南地區是人類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南民間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舊石器時代,盡管石器的制作只是為了獲得生產工具,石器的加工也極粗略,但石器的基本形態及對石頭的打磨加工無疑已具備雕塑的因素。新石器時代,銅器的產生標志著雕塑藝術的誕生。隨著青銅藝術逐步發展,雕塑藝術日趨成熟。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青銅人像作品,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形式手法都明顯有別于中原地區。20世紀50年代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西漢青銅制品,造型生動、風格獨特,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這些作品足以證明在兩千多年以前,西南地區的雕塑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由于地域偏僻、交通閉塞,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西南地區的文化始終保持自己早期的固有面貌,其民間雕塑也因此而保留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西南民間雕塑藝術中,由于各種自然環境和各民族不同人文習俗的影響。西南各地的民間雕塑風格也有很大差異:云貴高原中部,氣候溫暖,民情敦厚,民間雕塑多單純而質樸;而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中,民間雕塑多神秘而獰厲。漢族的作品,風格多繁復,有明顯的明清晚期世俗化傾向;少數民族的作品則更具自己原始粗獷的風貌。

        “如果藝術作品再現的事實沒有隱含著某種觀念,我們就不能把它稱為象征性的藝術。”文化史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原始民族,當其由蒙昧野蠻向文明進化的途中,都曾經歷一個“巫術文化階段”。原始雕塑同這種巫術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偏僻鄉村,人類早期社會形態至今仍沒有根本改變,原始文化的殘留形式十分普遍,繁多,神靈崇拜盛行,民間雕塑藝術同這些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相當部分是這些活動的直接產物。

        在民間雕塑中,象征意義的實現建立在所蘊含的觀念為群眾普遍認可的基礎上,否則人們就不可能確切把握其象征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雕塑作品蘊含的意義必須通過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直接傳達出來,這一點是雕塑藝術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西南民間雕塑藝術中,無論是題材,還是形式、手法,它們所起的作用是給一個無形的觀念賦予形體。

        西方古典雕塑以再現取勝,中國傳統雕塑以表現見長。表現性在中國當代雕塑藝術中已有所下降,但在民間雕塑中卻一直穩固地保留著,這一點在西南民間地戲“臉子”(面具)或木瓢“吞口”藝術作品中體現得極為明顯。

        地戲(跳神)源于古老的“儺舞”、“儺戲”,它是民間一種重要的“驅疫逐鬼”的祀神儀式,在貴州安順一帶廣為流行。臉子是地戲的標志和靈魂。地戲臉子人物繁多、形式多樣,大體可分為“武將”、“道人”、“歪嘴老苗”和“魔鬼”等幾類。地戲多取材于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每個臉子都有具體的人物為依據。從藝術風格上看,臉子在西南民間雕塑中最具有寫實風格。但是我們仍然不難看出,臉子的形象極度夸張,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濃烈的表現意味。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臉子的具體形象也許會在我們腦海中淡漠,但那種或威嚴、或恐懼、或滑稽的夸張表情,卻難以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

        人類社會的早期,世界各民族的雕塑都是著色的,希臘、埃及、中國都如此。隨著歷史的發展,雕塑在藝術家手中逐步演變成純粹實體的造型藝術,而彩塑僅在民間雕塑中保留下來。在西南民間雕塑中,彩塑占很大比重,從某種角度看,它實際上是一種集繪畫與雕塑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某些藝術品類中,如木瓢吞口藝術,彩和繪已成為主要表達手段,雕和刻則極為簡略。

        昆明地區的吞口,多畫于木瓢之上,色彩豐富,色調厚重,在紅或藍的底色上以黑色和白色勾繪紋樣,然后施以極純的對比色,整個形象稚拙、大方,充滿幻想而富有裝飾性。地戲臉子和吞口都屬于浮雕類,民間浮雕的手法靈活、自由,以裝飾和線刻為主要手段,既不按比例壓縮空間,也不按空間透視構圖,這同民間雕塑的功能形式和民間藝人的空間意識是一致的。

        在圓雕作品中,景頗族木雕很有特色,這類作品通常較大,多在一米以上,頭和軀干用整木刻成,頭飾和手另外榫接。裝飾紋樣以三角形、菱形為主,頗似彩陶紋樣,色彩多限于黑、白、紅三色,極富現代感。線在中國造型藝術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國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在民間雕塑藝術中也應用得極為廣泛。線條與立體材料的融合構成民間雕塑的重要特征,在西南民間雕塑中,線條的應用極為隨意、靈活。線的處理手法有兩種:一是刻、二是塑。前者在各種材料中都用得很多,后者僅在泥塑和陶雕中應用,這一點是由其材料性質所決定的。在民間雕塑中,由于局部的體積用線處理,整體顯得更為單純而概括。同時,由于線條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使民間雕塑的審美內涵更為豐富。

        不是所有民間藝人創作的雕塑都能歸入民間雕塑的范疇。例如,我國傳統的陵墓、宮苑雕塑雖然也為民間藝人所作,但我們卻有必要把它同民間雕塑區別開來。民間雕塑產生于社會最底層的土壤中,同勞動群眾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同他們的精神與生命活動緊密相聯,其內容上的單純、直率與形式的稚拙、簡樸是完全一致的。這是其特質所在。而陵墓宮苑雕塑,雖源于早期的民間雕塑,但由于被統治者所把持而逐步脫離了民間現實生活,它所反映的是統治者的審美意識,其本質上已成為權力意識和等級觀念的象征。在陵墓雕塑中,從秦始皇兵馬俑、漢代茂陵、唐代乾陵到明代的十三陵,盡管形式風格各異,但無不以追求莊嚴、崇高的審美意境為目標。這一點是由其所蘊含的本質內容及功能作用所決定的。

        如果把西南民間藝術同現代藝術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在手法和形式上的許多相似之處。那些原始稚拙的形式,有極強的現代感,現代藝術家在創作中,也從民間藝術中吸取養料。盡管如此,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現代藝術活動,是人類追求差異、變化和多樣性的活動,在現代雕塑創作中,形式的創造、個性的表達、審美價值的實現,已成為最基本的原則。

        西南民間雕塑從本質上看,是西南早期原始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它更多地體現人類的群體意識而非個人的審美價值。人類社會早期,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處在一個較低的階段。在原始人看來,客觀世界到處布滿了神秘的幽靈。在強大的異己力量面前,人們不得不借助巫術活動,溝通人與客觀世界。在巫術活動中,物質與精神、功能與審美混沌交織、難以區分。由于民間雕塑所具有的宗教巫術意義,使它同人的生命本質緊密相聯。在西南地區,人們在進行某些具有明確圖騰意義作品的創作時,態度是極為虔誠的,像瓦貓、吞口、臉子這類作品,完成之后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賦予作品靈性和生命。心誠則靈,從這一角度看,在民間雕塑中,真與美是完全一致的。:

        民間雕塑具有早期藝術所特有的樸素造型原則和規范,它充分顯現出人類童年的純真稚拙。民間藝人的創作無拘無束,充滿幻想。他們從不以模擬客觀對象為目標,而是把精神意念的自由表達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同現代藝術相比,西南民間雕塑似乎是一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在這里,沒有狹隘的個人功利意識的羈絆,沒有理性教條的束縛,人們排除了大自然與客觀世界對人的種種阻礙而獲得了精神創造的自由。奇妙的聯想、形體互滲、自由時空等,構成西南民間雕塑的奇異世界。今天,文藝創作的多元發展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復歸本土已成為部分雕塑家的自覺趨向。在這一背景下,西南民間雕塑的意義和價值必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第4篇:民間俗語范文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實體法;關系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分屬不同法律部門,二者既展現出一定個性,也表現出極強的聯系。本文中,筆者將從存在形式、規定內容、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功能實現五個角度描述二者關系。

        一、存在形式

        從存在形式上觀察,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一般存在各自獨立的法典,但兩者并非完全涇渭分明,而是呈現一種相互交融的形勢。我國雖未制定民法典,但實際上已形成了以《民法通則》為首的一系列民商事法律規范構成的民事實體法法律體系,與《民事訴訟法》法典分離對立。然而,獨立的法典并不意味著形式上的完全分離,二者明顯存在交融:一方面,民事實體法中的某些規定,如《民法通則》中的訴訟時效制度、《侵權責任法》中舉證責任分配等,究其實質,為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中亦存在一定的民事實體法規范: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公示催告期間,轉讓票據的行為無效。財產保全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先予執行申請人敗訴的,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先予執行遭受的財產損失。[1]

        上述內容交錯之狀況是否是由于立法者的失誤?筆者認為,并非如此,民事程序制度與民事實體制度本身就相輔相成,互相補充,若僵硬地將程序制度完全于程序法中歸置,而將實體法規定完全納入實體法中,或許會適得其反,使民事制度在銜接上不連續、內容上不清晰,反而無利于法律制度之查找與適用。

        二、規定內容

        從規定內容上分析,民事訴訟法為程序法,是有關法院司法程序的法律;民商法是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主要內容的法律。二者表現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民事訴訟法要以民事實體法為依托,民事實體法又需要民事訴訟法來保障。[2]

        學者常依據程序與實體角度來論證訴訟法與實體法的學理地位,從世界范圍看,可歸納為“程序工具論”、“程序優先論”到“訴訟法與實體法并重”三個重要階段。[3]如今,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這一觀念已成為通說。對于程序法的重要性,甚至有學者認為:事實和法律是一輛車的兩個輪子,程序推動了兩者的發展,因此程序是帶動車輪的馬。[4]

        關于二者的法理地位,筆者同意通說,認為手段與目同等重要,另外,還認為手段的作用應該被賦予更大程度的關注。因為失敗的手段可能使結果徹底偏離預期的良好目的,然而好的手段卻可能拯救一個存在欠缺的目的。現行程序制度中關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規定似乎可對上述論述進行證明:法官可以運用自由裁量權(一種好的手段)來規避法律中有缺陷的條文或填補法律空白,以實現預期目的,即實體公正。

        三、價值取向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民事訴訟的目的,反映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和內在規律,承載民事訴訟程序價值的要求”。[5]筆者通過對比、觀察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的基本原則發現: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有著相似的價值取向。從一定角度來看,民事訴訟法可調解民事糾紛、糾正相悖于民事實體法精神、目的的個案,可視作民事實體法的延伸:民事實體法律崇尚平等、誠信、意思自治,民事訴訟法中也分別有訴訟地位平等、誠實信用、處分原則與其相對應。

        另外,民事訴訟實體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部分基本也體現出較大差異,筆者認為此差別實質上是源于二者規定內容有實體與程序之別,具體體現在:1、民事實體法無需所謂辯論原則、監督檢查這類偏于程序意義上的原則;2、民事訴訟法由于其程序法的剛性也不適于適用公序良俗原則;3、誠實信用原則在二者中的適用存在差異,民事實體法中,其重在補充法律漏洞,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民事訴訟法中民事訴訟的嚴格性決定了誠信原則應該改力求具體化。[6]

        四、價值目標

        程序法與實體法在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的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獨立價值。[7]過去學界有觀點認為民事訴訟法的價值目的即其保障民事實體法的實施,即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但如今,民事訴訟法的另一價值,也是其獨立存在的價值――“程序正義”已得到普遍承認。筆者認為,程序正義才是民事訴訟法的最主要價值。民事活動中的實質正義主要體現在兩點:1.民事實體法按照正義的理念對民事權利民事義務進行最初分配,2.民事訴訟法對其中不和諧的個案進行調整;然而,當法院依法定程序、公開地對糾紛進行審理,程序正義價值就開始獨立體現其魅力,這種魅力表現為在依一定法定程序公開審理案件的條件下,即使其得出的結果即使存在不公正之處,也較容易得到當事人的理解和自覺接受。因此,當實質正義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這種情形并不少見,如因證據缺乏無法查明事實等),人們往往會轉而追求程序正義為代替,程序正義,也即為程序法的獨立價值。有學者將民事訴訟法的價值歸納為目的性價值(也稱內在價值,如程序公正、程序效益、程序自由等)與工具性價值(也稱外在價值,如實體公正、秩序等)[8],從更廣的層面上理解民訴法兩種價值目標,亦值得我們深思。

        五、功能實現

        從功能實現角度探究,二者能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對公民民事權益保護、維護社會秩序的終極目標。一方面,民事訴訟法是民事實體法內在生命力的表現,訴訟制度是解決民事糾紛最終、最有效、最權威的方式,當民事實體法規定的內容沒有得到實施,民事訴訟法對其進行個案糾正以保證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有效落實,此觀點已成通說,無需再言;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的適用以民事實體法規定為基礎,并且,筆者以為,在一定意義上民事實體法的一些規定也有助于民事訴訟的進行:在事實難以查明或查明事實代價過大之時,立法者經過各角度思量,進行價值判斷、抉擇,使法院默認一種“擬制的事實”(但同時亦規定有證據證明事實情況可作為例外,以保障實質公正),避免法院耗費過多財力物力,如《民法通則》司解中對相互有繼承關系的人在同一場合死亡情況下對死亡順序事實的擬制規定等。此類規定能夠幫助法官在解決糾紛時更快地進行“事實”判斷,為民事訴訟制度的適用提供前提與便利,保障了司法效率。根據上述兩點,我們發現,二者能夠相互促進其功能的實現,共同實現保障主體民事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的終極目的。

        上述五個角度的論述,層層遞進、由淺及深地展示了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特點:即在相互獨立,相互區別,體現出本身個性的基礎上又始終存在聯系,分享一定共性的同時共同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其保障權利、維護秩序之功能,有機依存,缺一不可。注釋:

        [1]劉秀明:《比較法在民事訴訟法教學中的應用――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比較》,《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二期

        [2]牟逍媛 劉江:《和諧主義訴訟模式與民事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綜述》,《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3]廖永安 黎藜:《論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以消費者權益保護訴訟為考察對象》,《北方法學》第二卷總第七期

        [4]前引[2]《和諧主義訴訟模式與民事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綜述》

        [5]江偉:《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版,第46頁

        [6]參見 江偉:《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版,第56頁

        [7]前引[5]《民事訴訟法》,第18頁

        [8]江偉:《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

        參考文獻:

        [1]江偉:《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版。

        第5篇:民間俗語范文

        今天,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幕了。十里漁港,彩旗飛揚,禮花飛濺,掌聲雷動。

        披紅掛綠的漁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海面上,“綠眉毛”仿古船成為領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龍衣龍褲擂響了舟山鑼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鏘。。。。。。。”。鼓聲敲響了海港節日的喜慶氣氛,敲出了漁民心中的喜悅。緊隨其后桃花島的“黃藥師”仿古船帶來“射雕”武術表演,一個個“射雕英雄”盡顯風采,讓觀眾仿佛走進了金庸筆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隊伍慢慢地開過來了。有舞龍舞獅,漁歌,高蹺,秧歌,跳蚤舞,俄羅斯民族舞蹈,還有濟公向“火神爺”嬉耍取樂,人群中不時爆出陣陣笑聲。尤其是漁家姑娘組成的銅管樂隊吹出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門漁港民間大會開得棒極了。

        第6篇:民間俗語范文

        關鍵詞 民事訴訟法 基層民事檢察工作

        一、民事訴訟法的施行對基層民事檢察工作的影響

        (一)擴大監督范圍,將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覆蓋于整個訴訟程序

        一是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由于民事執行主要發生在基層法院,因此,執行監督必將為基層民事檢察監督提供重要的職能舞臺。二是增加規定對調解書進行法律監督。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此外,民訴法將小額訴訟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以及實現擔保物權案件規定為一審終審案件。三是增加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法律監督。民訴法明確了檢察機關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法律監督職責,使民事檢察監督由結果監督走向結果監督與過程監督相結合。

        (二)增加監督方式

        “上級抗”的抗訴制度,使基層民事檢察職能如同虛置,導致案源不足、監督職能發揮不充分等問題,盡而導致基層民行干部儲備、制度建設、實踐探索等方面難得獲得有力支撐。民事訴訟法將檢察建議與抗訴并列成為民事檢察監督的法定方式,這是立法對檢察機關長期以來在民事檢察中探索同級監督的確認,使基層民事檢察具備了直接的法定監督方式;使“上級抗”監督模式下被虛化了的基層院的監督職能具備了實質化的制度條件。

        (三)理順了檢察院監督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關系

        審判監督程序中既包括人民法院決定再審,又包括檢察院抗訴引起再審,新民訴法為更合理地配置司法資源,切實解決重復申請、多頭審查的弊端,增強了法律監督實效。

        一是申請條件。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必須符合民訴法第209條規定的三種情況。二是審查期限。民訴法第209條第2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三是限制反復申請。民訴法第209條第2款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四)強化監督手段

        為了保障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權,民訴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這里的調查權,不應超出為了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而需要了解情況的具體范圍,更不能理解為類似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權。人民檢察院行使相關職權、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時,應當明確這一區分,尊重并保護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特別是對于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的問題,更要依法行事,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五)息訴工作任務加重,要加強執法辦案風險評估

        民事訴訟法進一步規范了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的條件,檢察環節息訴罷訪、維護穩定的壓力明顯增大。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對可能引發不穩定因素、激發社會矛盾等執法辦案風險,我們要依托大調解工作體系,加強控申接訪、人民調解,司法調解之間的銜接配合,形成息訴息訪工作的合力,做好釋法說理、心理疏導、司法救助、教育穩控、協調聯絡等風險防范和矛盾化解工作,有效預防和減少執法辦案風險。

        二、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一)法律規定不完善是制約民事檢察職能有效發揮的最大瓶頸。對于民事檢察職能的規定相對原則,缺乏可操作性。1、民事執行的監督,雖然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可以對法院的執行活動進行監督,但是對于監督的范圍、監督方式以及監督的效果等問題都沒有明確。2、民事訴訟法雖然明確檢察機關可以運用檢察建議對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調解進行監督,但該規定過于籠統,人民法院對檢察建議的處理程序、回復期限、不回復的后果等問題缺乏明文規定。3、民事訴訟法未對檢察機關調閱人民法院審判卷宗的問題作出相應規定。最高法和最高檢雖然下發了調卷的相關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卷宗歸檔不及時、調卷程序復雜等,擠占了辦案時間,導致案件久拖不結。

        (二)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仍處于刑事犯罪高發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反腐敗的形勢也很嚴峻。無論是黨委、人大還是檢察機關內部,都更重視檢察機關打擊刑事犯罪的職能,民事檢察職能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現有人員不能滿足工作開展的需要。《民事訴訟法》的實施,擴大了監督范圍、增加了監督內容,大幅縮短辦案期限,增加了息訴比例和息訴罷訪難度,工作量大幅增加,現有的人員將難以適應民行檢察工作發展的需要。

        三、如何在司法實踐中更好的實施民事檢察監督權

        第7篇:民間俗語范文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建議“帶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民間藝術來自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民族本土化特色,是一種大眾的藝術形式。江蘇徐州歷史文化悠久,徐州風箏、剪紙、編結等具有本土特色,結合傳統民俗節日、本土文化,滲透大班幼兒民間藝術教育,有利于提升大班幼兒藝術表現能力,并在欣賞、表現、創造的過程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地方民俗,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環境中滲透

         

        在幼兒園公共環境中將傳統節日和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代表性項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介紹,并展示傳統剪紙、寫意水墨畫、青花瓷紙盤、中國結、臉譜、泥塑等藝術作品供幼兒欣賞。設立幼兒民俗工作坊、陶藝吧、編結室、剪紙吧、扎染坊等活動室,為幼兒提供可操作的區域。班級內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創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區角和游戲環境,如,永康糕點店、兩來鳳早點、巨龍夜市、烙饃村等活動區角,以剪紙、瓶子畫、版畫、泥塑、臉譜、青花瓷、扇面畫、水墨畫為主的動手區。

         

        在環境創設中處處體現傳統民俗節日與民間藝術文化氛圍,大班的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能夠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豐富和民間藝術的美。

         

        二、主題教學活動中滲透

         

        傳承節日文化,是滲透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傳統民俗節日融于社會生活,幼兒有相關的知識經驗,對社會生活中傳統民俗節日的節慶活動有一定認識和興趣,幼兒有想參與節慶活動的需要。因此,結合傳統民俗節日組織幼兒開展主題教學活動,能夠滿足幼兒了解、參與身邊社會活動的需要。幼兒通過社會、綜合活動了解節日的由來與習俗;通過語言活動學習相關兒歌、童謠、故事;通過音樂活動學習傳統民俗歌曲、民間律動、打擊樂等;通過體育活動學習民間體育游戲;通過美術活動進一步了解和學習如何動手制作各種民間藝術作品。例如,在大班開展“端午節”主題活動,幼兒通過開展欣賞故事、童謠誦讀、繪畫、制作龍舟、做香包、親子包粽子、賽龍舟體育游戲等活動體驗端午節的習俗。從而促進幼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積極性,了解各傳統民俗節日家鄉的民間風俗活動,增強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三、游戲中滲透

         

        創設富有傳統民俗色彩的游戲環境,為幼兒提供多元的操作材料,滲透民間游戲、民間藝術,使民間藝術與幼兒生活有效聯系,可以發揮民間藝術教育的最大效益。

         

        戶外運動中增加民間游戲,提供繩子、跳格子、沙包、毽子、鐵環、陀螺等有趣的民間玩具,幼兒戶外鍛煉時自選各種玩具自主游戲,體驗民間玩具的多種創意玩法,感受參與民間體育游戲的樂趣。

         

        區角游戲與地方民俗結合,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開設“永康糕點店”“兩來風早點”“巨龍夜市”“烙饃村”等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游戲活動區。如“永康糕點店”設有加工區和食品店,有三刀、羊角密、山楂糕、小孩酥、云片糕等小吃,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加深認識并在加工區制作這些徐州特產。

         

        美工區中動手操作,創作民間藝術作品。為幼兒提供紅繩、彩帶、麻繩、毛線等,供幼兒編織;提供生宣紙、色水,供幼兒染紙;提供紙盤、瓶子供幼兒創設青花瓷系列;提供碎布、乳膠等供幼兒布貼;提供多種材料,如,蛋殼、紙杯、葫蘆、石頭等,供幼兒創作臉譜等。并將幼兒新的藝術作品陳列于教室內外,或作為吊飾等供幼兒、家長們欣賞,激發幼兒不斷創作的欲望。

         

        在表演區中展示,在感受美的基礎上表現美、創造美。利用走廊、小廳為幼兒創設表演區,供幼兒表演民間童謠、故事、戲曲等,幼兒在學習、欣賞民間藝術作品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和小朋友們交流、商討、合作,共同制作道具、服飾,在展示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表現美、創造美,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四、活動中展示

         

        結合元宵、清明等傳統節日及徐州當地的“云龍山廟會”,開展花燈節、風箏節、民間藝術節等宣傳月活動,幫助幼兒更深入地體驗節慶活動的快樂。結合“元宵節”帶領孩子們在班級里學習童謠、猜謎、制作花燈、舞龍、踩高蹺、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等體驗元宵節的習俗,組織幼兒再將自己制作的花燈布置、貼謎條,邀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幼兒向家長們展示元宵節民俗表演,邀請家長共同舞龍、踩高蹺、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體驗自我展示和共同慶祝節日的熱鬧氛圍;結合“清明節”開展風箏節宣傳月,在班級內每位幼兒都參與風箏的制作和裝飾,月底展示幼兒的風箏作品,請幼兒介紹,評選出最佳制作獎,為幼兒提供展示作品的平臺,通過評選活動,幼兒共同欣賞、評價,從中體驗作品被肯定的喜悅;結合徐州傳統代表性民間廟會——“云龍山廟會”開展民間藝術節活動,動員家長、孩子去趕廟會,帶來廟會上的民俗玩具和工藝品,在班級美工區增加相應材料,供幼兒制作扇子、香包、撥浪鼓、泥人、玩具大刀等廟會上的民俗玩具和民間藝術作品,再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們一起“逛廟會”,幼兒園的廟會上全是孩子們自己的制作,在買賣的過程中,欣賞民間藝術作品、感受民俗風情、體驗參與民間活動的樂趣。

         

        結合幼兒園活動在班級內為幼兒創設自主創作、展示的機會。例如,“六一”兒童節,可以編排民間戲劇、童話劇等參加表演,并發揮大班幼兒的自主性,從選擇題材、編排、競選角色到道具制作、劇情創編……均由幼兒自主、合作開展,教師觀察幼兒行為,并適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再通過“六一”舞臺,展示孩子們的作品,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觀眾們的認可和贊許,從中體驗表演的樂趣,感受舞臺表演的榮譽感。

         

        結合傳統民俗節日對大班幼兒滲透民間藝術教育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幼兒通過民間藝術環境的熏陶,在學習和游戲活動中體驗傳統民俗節日中的藝術魅力,在參與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節日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合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與表現中增強自信、學習評價、收獲成績,從而增強對民間藝術的欣賞與熱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第8篇:民間俗語范文

        關鍵詞:蘇州民間工藝;“360行”;和合生活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276-03

        蘇州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它的文化魅力不僅彰顯在吳儂軟語、文化名人等方面。其民間工藝也是這個城市不可忽視的魅力之處。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的“360”并不是指能找到360個蘇州的民間工藝,這只是一個虛數,許多人狹隘地認為民間工藝即手工藝或民間藝術,其實工藝不僅僅是藝術,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凡是涉及手藝和物質器具的都是工藝,更何況在蘇州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傾注了不是“藝術”的心思,它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泛指穿梭在蘇州大街小巷的各類民間工藝,它包括畫糖畫、烘梅花糕、賣糖粥之類的街頭小吃,做木腳盆、打鐵磨剪刀之類的手藝,木刻年畫、剪紙、刺繡之類的藝術,還有剃頭修面、做絲綿棉襖之類的貼心服務。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民間工藝在蘇州瀕臨消失,只有在山塘街、閶門下塘、桃花塢、部分古鎮等還能依稀見到些蹤影,零零碎碎地保留了些,更令人心痛的是許多民間工藝連文字和圖片都沒有被保留下來,只能依稀從一些已古稀之年的老人口中得到些信息,他們就像活化石一樣,雖是歷史的見證,卻無法能讓后人完整記錄,恢復振興就更難了。還值得慶幸的是,蘇州民間工藝“360行”雖然沒有保留好,可它悠久的歷史積淀仍給蘇州人的生活帶了不少益處。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在蘇州的小巷里,三百六十行,行行顯示了蘇州人的和合生活。

        一、民間工藝與和合生活

        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為蘇州人的生活帶了和諧、安寧和樂趣,創造了和合的生活環境和溫和的生活態度,具體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合、人與人的和合和人與社會的和合上。首先,蘇州民間工藝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合。很多人好奇,民間工藝與人是密切相關的,與自然能有什么關系呢?蘇州人講究順應自然,生活要與自然緊密聯系,那么民間工藝也必然要講究合乎自然。人與自然的和合主要體現于蘇州民間工藝順應時節。夏日炎炎之際,賣糖粥的人會推出綠豆百合加薄荷,清涼降火;入秋后做絲綿棉襖的阿姨阿婆們就開始在巷口擺攤,每年要做棉衣的人不少,到了冬季,人們就有暖衣過冬了。許多民間工藝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或在不適合的時節休業。許多孩子還分不清節氣或季節時,看看這些民間工藝是否出攤子就明白了。另外,蘇州民間工藝的取材與制造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合。民間工藝多采用純天然的材料,純手工打造,用的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吃的不會造成身體危害。能工巧匠能不用一個釘子做出一張牢牢的椅子;心靈手巧的糖畫師只需一個小爐子半勺純糖漿就能畫出一條長長的糖龍;繡娘一根針就能繡上栩栩如生的畫,真絲扇面輕輕一搖,風格外清涼,享受愜意的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四季都需要的剃頭修面也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合。剃頭修面是男士們一年四季都必不可少的,但是老蘇州都知道當坐上椅子修頭發時理發師傅都用毛毯拍幾下椅子,看似是拍灰塵和碎發,其實不然,上一位顧客離開后椅子上總有細菌留下,別小瞧這么拍幾下,大部分細菌都會拍走,拍完了過幾秒后就可安心坐下了。這也成了剃頭匠招待客人的一種禮節,現在的理發店也見不到了。其次,蘇州民間工藝體現了人與人的和合。民間工藝不僅僅是謀生需求和生活需要,我們也可以通過民間工藝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和友善、和諧的生活狀態。爆炒米以前在小巷里是最受老老小小們歡迎的,有一家爆好了炒米總會分給附近的孩子,一人一把,大家邊吃邊說笑;過年剪窗花、剪紙的人會在巷口擺攤,人們就在旁邊“偷師”,剪紙的師傅也很慷慨教習。[1]因為民間工藝“360行”營造了和合生活的氛圍,使蘇州生活更添上了慢條斯理、溫文爾雅的特質,這種特質可以理解為是蘇州這樣一個大家園賦予的,一個“‘和合精神家園’,為人提供的和諧、友愛、平等、互助、自由的溫馨家園。這個家園不僅是人的肉體的溫馨的家,更主要的是人的靈魂的溫馨的家。”[1]

        二、“360行”的消失與和合生活的破壞

        如今,蘇州民間工藝的手藝人成了“大熊貓”,民間工藝可謂罕見,造成“360行”的消失的原因有許多,民間工藝的消失也意味著蘇州人的和合生活將被打破,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顯而易見。

        第一,科技發展過快導致“360行”衰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破壞。數字、機器的發展,讓工業、藝術都步入了自動化的產業鏈,批量、快速的流水線生產已取代了跟不上時代腳步的手工業,過快的科技發展導致了民間工藝“360行”的急速衰落,人們頻繁地進入商店、超市,從小視野來看,這只是手工藝的淘汰,現代化產品適應了時展速度。然而,從大視野來看,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推敲、反思的問題。“近代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不僅使人類在物質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好處,而且也把自己推到了極度危險的境地。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使人類具有了毀滅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的能力。[2]”科技發展過程中,人們大量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必然被破壞。就以修面剃頭為例,之前人們找剃頭匠剪發,用皂莢或其他天然物洗頭;現在人們都上理發店,洗頭精、染發劑等化學合成物成了時髦用品,生產這些化學用品的廠家需要大量石油,還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糖粥、糖人也上了流水線,防腐劑、膨脹劑也隨之進入人的身體,導致人的體質下降,各類疾病,甚至癌癥也接連降臨到人們頭上。別看這不起眼的“360行”是原始甚至是老土的生產生活方式,卻體現了自然、健康、生態的生活狀態。從長遠發展來看,若科技發展與時代進步必須以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對自然和人的負面影響不能解決,那么人們就應該反思是否需要通過傳承、發揚并應用民間工藝來改善、恢復人與自然的和合生活狀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一旦被破壞了就很難修復,對人的未來十分不利。

        第二,住房規劃變更與社會節奏加快導致“360行”逐漸消失,人與人的和合生活被破壞。蘇州不少地區因規劃而被迫拆遷,拆遷的家庭被搬進了公寓,獨門獨戶的盒子房,隔離了人,人們交流變少了,那些民間工藝者的吆喝聲難以聽見了。加上社會節奏加快,人們沉浸在自己忙碌的世界里,電話、網絡幾乎都是得力助手,人們甚至不用出門就能解決這些生活上的需求,審美觀、世界觀一切也隨之改變,民間工藝也因此淡出人們的眼界。交流少了,人與人之間也無和合可言,要吃香甜可口的爆炒米,可以超市買了自己在房子里獨享;剪紙已不流行了,人們的窗戶已不需要這種裝飾,剪紙的人慢慢沒有了,更何況那些“偷師”的人。當人的生活接觸不到民間工藝者,也不需要民間工藝了,那么這些“360行”里的師傅們也就自認為被社會淘汰了,從事這些行業的人也就越來越少,直至沒有,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民間工藝也是一個紐帶,人們因為這些民間工藝有了悠閑的生活,因為這些民間工藝的存在無論鄰里還是與手工藝者都能相互交流甚至成為好朋友,那么,“360行”逐漸消失了,這些交流也少了,和合的生活也就被破壞了,甚至出現了人情淡薄、冷漠的生活態度。

        第三,民間藝術與吳文化走向衰落,蘇州人與社會的和合系統被破壞。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景仰和矚目的文化成果。蘇州民間工藝“360行”也為民間藝術和吳文化做出極大的貢獻,如名列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精細雅致的吳中工藝等,歷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蘇州民間工藝已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文化,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做出的歷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做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我們可以通過被保留下來的民間工藝獲得這些工藝給社會系統帶來的和合。如閶門下塘街的翁萬興木桶店,專門制作木制的浴缸、泡腳桶,工藝十分精湛,比機器加工制作的更耐用,能做這種木活的人已屈指可數了。這些木桶除了居民購買,也有不少商家來購買。這類木桶專供養身洗浴,比市場上的浴缸、塑料桶更具健康意義。它的存在不僅為人們帶來了舒適、健康的生活,也為社會提供了商業價值,因持久耐用、手工精巧不會造成浪費人力、耗費材料以致大量破壞生態系統。不過,隨著時間發展,這門手藝可能會后繼無人。民間工藝“360行”的消失極有可能給蘇州帶來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的失調,有學者認為會隨之帶來“痛心疾首的五個消失:理想消失、真理消失、正義消失、尊嚴消失、價值消失”。[3]

        三、“360行”的傳承與和合生活的恢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上下均意識到中華文化精華是維系民族團結,促進社會進步的瑰寶。”[4]蘇州民間工藝“360行”也是蘇州的文化精華,對蘇州人生活、社會進步也有著重要意義。面對蘇州民間工藝“360行”逐漸消失而導致的蘇州人原有和合生活狀態被破壞的困境,我們應付出些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挽救民間工藝,為吳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傳承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也為蘇州人的生活尋回和合的價值理念,同時,也能為人們現有的普遍的生活狀態提出思考和提供參考意見。

        首先,思想上要意識到民間工藝對和合生活的重要性。蘇州民間工藝具有連接古今、傳承文化、融會歷史的意義。許多民間工藝已成為了文化歷史遺產,蘇州民間工藝不僅是一地之寶、一省之名、一國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遺產,全人類的瑰寶。所以,首先應該從思想上意識到“360行”的重要意義,從歷史記載、實地考察中領會到民間工藝對和合生活的重要性,懂得文化遺產對于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的獨特價值,從而,對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的重要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我們應意識到通過保護民間工藝“360行”,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這是推動物質、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利舉措,為社會和諧帶來幫助。

        其次,盡力保存現有的民間工藝,讓民間工藝得以傳承。民間藝術具有傳承性的文化,蘇州民間工藝不僅僅屬于蘇州人,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每個人都負有保護這些民間工藝的責任。應該,一方面大中型的授課無法體會工藝的精髓,達到專業的水平;另一方面,沒有專人學習的這些工藝很快還是會走向消亡。因此,提高大眾意識[4]和興趣的同時,也需有術業專攻之人,這樣才能完整、完好地保存下來。

        再者,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創新工藝,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人類創造了文化,但這種創造并不是無條件、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受制于自然環境、生產條件與既往的文化基礎的。”[5]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的確為老蘇州人提供了和合的生活,其存在也對現有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反思。不過民間工藝也有自身的缺陷,如制造速度慢、使用不便等,已不能適應現在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集聚增多的外來人口這樣的生活環境,但其積極有效的正面價值是不容被忽視的,尤其是對蘇州這個地方的文化發展和人群生活還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將“360行”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創新工藝,能又好又快地創造出這些民間工藝,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改良技術的同時,也吸收加入當今時代的文化元素,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歷史上吳地人就是‘和合’文化精神的守護者,那么,在當今和未來的實踐中就更應當自覺地進一步弘揚‘和合文化’精神。”[6]蘇州人的和合生活離不開蘇州民間工藝“360行”,民間藝術與吳文化的發展也不能少了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科技的發展與人們未來的生活也離不開蘇州民間工藝“360行”。當時間流逝時,就需努力留住這“360行”,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又能通過這些民間工藝享受到和合、篤定、舒心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立文.和合哲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劉福森.社會發展的評價與規范――兼論發展倫理學[J].哈爾濱師專學報,1997,(1).

        [3]邱耕田.發展倫理學是關于發展善的學問[J].學習與探索,2004,(3).

        [4]高鐘.和諧社會建設需要佛學的智慧[A].第四屆寒山寺文化論壇國際和合文化大會論文集[C].2010:463.

        第9篇:民間俗語范文

        【關鍵詞】民間交際習俗 教育 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就特別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其中所強調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會安定和促進和諧中的作用。然而,民俗所具備的教育功能,長期以來卻常常被忽視。去年曾看過一則報道:一名韓國留學生到上海,想看看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究竟是什么樣子,結果卻大失所望,發覺某些地方過端午節氣氛甚至比不上韓國國內。反而是多數年輕人表示過洋節是時髦,過傳統節日沒氣氛。“韓流滾滾”是今日中國不可否認的文化現象,當我們津津樂道于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來回味傳統中國文化之魅力,尋找逐漸消失的中國民俗文化的身影。“民間交際習俗” 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一、“禮”的教育自古有之

        孔子是把貴族禮儀傳授到民間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打破了周禮所規定學在官府的局面,首創私學,使教育走向了平民化。由此,“禮”開始逐漸在民間傳播、普及乃至成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孔子的思想當中,“不學禮,無以立,”“禮”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指出“禮”更應該是關乎人倫關系,關乎現實生活的事,突破周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限制,主張“禮”治的平民化,將原用于調節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禮”向百姓延伸。他認為,在“禮”的面前,人不分貴賤尊卑,平民百姓也可以因知禮而成為圣人。孔子這些對禮的倡導推動了學禮、講禮、行禮風氣的形成。這樣人們自覺地認同統治者禮制思想、接受禮節儀式以及不斷在家庭和民間生活中的實踐。

        自孔子之后,幾千年來,統治者都把《禮》作為必修課,當儒家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之后,“禮”就從貴族社會的原則演變為大眾生活的準則,從政治統治和思想統治的領域逐步延伸到社會治理等領域,成為實現社會調節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亦或是說在這個時候“禮”的思想在民間交際中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聽到“不學禮,無以立”,我們仍然會認為,不學禮怎么做人?怎么讓人接受?再俗點得話就是不懂禮兒的人根本沒法在世界上混。但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教育中“禮”的教育似乎有些空洞與不切實際,所以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表現出一種冷漠,他們不會和他人相處,不懂得合乎身份的說話做事,真正讓人有些擔憂。這可能就是為什么近來,我們會頻繁聽見國學的一個原因。

        孔子的教育我們姑且可以認為是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還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有名的家庭教育即“家訓”, 例如《顏氏家訓》和《朱子家訓》。家訓無疑就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禮”是重要的課程。

        二、“禮”出現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熟悉的《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縱觀歷史,家訓都是從日常生活著眼,指導其子孫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待人真誠,莫羨富貴、嚴于律己的人際之道。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例如我們現在仍然能聽到的“三從四德”、“笑不露齒”、“百依百順”和“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足以見,家訓對民間交際習俗的巨大影響,一直到今天有些東西我們仍有耳聞。古代大戶人家家教嚴格,家法如山,違法必究,對培養“知禮、行禮”的好孩子作用巨大,這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禮節、禮貌教育,學校是一個重地,家庭也是一個重地。但孩子無法無天,無禮無行時,我們的家庭教育是不是也應該承擔一些責任。

        三、“禮”出現在社會教育中

        《禮記?曲禮上》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就是說道德仁義這四種美德,沒有禮制(約束)就得不到發揚;教化訓導扶正民俗,失去禮制就不會完備。但禮非天生,是教育的結果。古代禮的教育不僅涉及尊宗祭祖、定親疏和明是非等方面,而且也包括日常禮儀的教育。人們在相互交往,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中,雖然沒有固定的制度儀式,但卻自覺遵守著“禮”的規定,按“禮”行事,以“禮”待人。《弟子規》中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就是說,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外觀的基本要求。《論語?學而》中曾載道:“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禮記》中也曾記載:“言語之美,穆穆皇皇”。即語言之美在于謙恭、和氣和文雅。還有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就正如我們今天的說所的“少說話,多做事”。

        我國歷史悠久,自古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其漫長的發展史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文明,更創造了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標志之一的民間交際習俗,在傳統文化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千百年來人們自覺形成的行為習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我們的交際習俗也被視為是道德倫理觀的具體體現,被認為是法制的補充,在民間生活中發揮著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對我們當代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性生潮久久久不久久久久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 日本在线免费A√ |